高中化学教学的体会论文

2024-10-23

高中化学教学的体会论文(共12篇)

高中化学教学的体会论文 篇1

摘要:高中化学的课程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一个过程, 因此, 我们必须按照新课改的要求,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化学作为中学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在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自己的教学体会。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体会

一、教师应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科技的竞争, 课堂教学日益呈现出知识至上。因此我们必须将“知识”型课堂教育传播转变为“生命”型课堂教育传播, 即教学的目的不只是掌握现存的知识结论, 其最终目的是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 也就是要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怎样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使学生从解题的“熟练技工”转变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 这是每一位高中教师都必须面对、必须思考、必须解决的问题。高中化学的主干知识由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反应组成。这些知识在高考中必然考查, 使得教师十分注意它们的相关应用, 花大力气, 大容量地训练, 使所有的学生都按照教师教给他们的解题模式和步骤进行训练, 成为了一批很会考试的学生。他们对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都能倒背如流, 但是对于这些结论的产生过程, 又有几个学生能说明白呢?我们的学生忘掉教师教给他们的知识之后, 还能剩下什么呢?这种只重结论的教学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留给学生。因此, 教师应该把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做法反映到教学中来, 让学生去感觉、体验科学的结论都有其科学的产生过程, 即“问题———假设———求证———结论”的探究路径。注重对结论的产生过程的教学, 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在制取氢氧化亚铁过程中, 试管中出现灰绿色的现象, 在这一段过程中学生质疑:灰绿色物质到底是什么?虽然说, 这不是本节课的重点, 但是, 学生发现了问题, 并且提出了问题, 这种忠于实验现象、大胆质疑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提倡的。在新的课程改革中, 我们强调学生的发展, 首先就应该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表达出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观点入手, 培养学生忠于科学、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二、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实验在化学科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是检验化学知识正确与否的主要标准, 也是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取和检验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利用化学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兴趣是创新学习的第一动机, 是创造力的原动力与维持力, 是创新的正催化剂。学生一旦对某一学科本身感兴趣, 就会产生强烈的愿望和求知欲。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化学与自然、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优势, 联系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 最新技术, 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情境, 唤起学生为之奋斗的强烈欲望, 是行之有效的。

展开化学教学要以实验为基础已成为化学教学工作者的共识。但在长期的化学教学中, 实验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在以往的传统应试教育下, 很多学校对化学实验教学不够重视, 甚至只讲实验而不做实验, 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实验知识的缺失, 实验技能不熟练, 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十分不利。同时也大大地削减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教学的教育教学中, 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做实验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化学实验, 学生才能在强烈的好奇心、新奇的实验现象、成功的实验结果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 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探索和揭秘实验现象的本质时, 在实验中找到学化学的乐趣。例如在学焰色反应时, 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在炒菜的过程中不慎将食盐溅在火焰上呈现黄色的事实, 增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生急于想知道原因的条件下,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总之, 在新形势下我们高中化学教师要转变观念, 改变方法, 以全新的思路, 全新的方法投入到化学新课程改革中, 使化学课堂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增长知识才能的所在, 真正做到提高高中化学教育教学质量。

高中化学教学的体会论文 篇2

第二、有些老师不重视。有的语文老师认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自开口说话就说汉语,还用练口头表达?所以在平日教学中几乎不进行表达训练。其实口头表达只是思维的一种外部呈现,我们进行表达能力训练,其本质是进行思维训练。动嘴其实是动脑。学生表达能力强了,就不会再畏惧阅读和写作了。

第三、学校不开专门的口头表达课。一般人觉得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应该在语文课上完成,不需要再另外开设口语课,所以都不开设类似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语文课堂的容量已经加大,再拿出课上时间让学生练表达不太现实。

我在平日的练习中是这样做的:

首先,在课堂提问时力求设置切入点小的问题。

不问“怎么样”,多问“是什么”“为什么”。先点名提问,力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学生回答时,多肯定,多鼓励。等到学生对回答问题习以为常之后,就可以让他们自由回答问题了。开始时对勇于回答问题的同学要大力表扬,树立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其次,就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开口说话的兴趣和热情。

比如在班里开展小型的辩论会、演讲比赛,阅读课结束时组织一个总结体会交流会,让学生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收获,允许学生提前准备说话提纲,但不许念说话稿。渐渐地,学生就愿意并且急于开口说话了。也可以在课外组织和口头表达训练有关的社团。如辩论社团,演讲社团等。这就要借助学校的力量了。

当然学生的回答会出现好多问题,比如词不达意了,不会用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了,表达不得体了等等。这时候就可以进行思维训练了。

表达能力差首先是思维出了问题。思路清晰才能表达流畅。脑子里建立起逻辑思维框架才能思路清晰。所以应该先帮学生建立逻辑框架。

先让学生学会用关联词语。

首先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用“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仅…而且…”、“如果…就…”、“与其…不如…”、“或者…或者…”、“无论…都…”、“尽管…还是…”等关联词语造句。或者进行关联词语替换练习。具体操作是这样的,拿出一句话来把各对关联词语分别填进去,体会它们语意的区别。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把“因为他学习成绩优秀,所以被评为三好学生。”这个句子展示给学生,让他们随意替换其中的关联词语因为所以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练习效果也非常好。让学生选关联词语填空。给学生一些关联词语,一些留有空白的句子,让其做填空练习。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练习。关联词语运用熟练了,思路就会清晰一些,表达就会条理一些。

再让学生了解一些逻辑常识。

比如三段论、假言推理、因果推理等等。可以用集中授课的方式讲给学生这些逻辑知识。这样在表述一个问题时才清楚才有逻辑力量有说服力。

对医学化学教学的体会 篇3

关键词:医学化学知识技能;生活化学;医学基础课

一、医学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的原因

医学化学教学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教材内容脱离专业培养目标,忽视了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对化学教学内容的需要,忽视各种分析技术在医院普遍应用,导致职业技术教育变味。化学已紧密地与人类、自然和社会相互依存[1],但医学化学教材远离生活。

(二)教师的原因

目前,我国从事医学化学教学的教师几乎清一色毕业于化学系,对临床医学、临床药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少,现代医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过去“纯化学”教学之弊端日益突出,不能实现医学与化學的有机融合。

(三)学生的原因

学生化学知识基础薄弱,对化学知识技能在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学生无法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到专业知识中去。其次是学生的学习习惯不良,过多地依赖教师,造成学生知识内化环节的缺失,必将影响学生知识的有效迁移。

二、化学教学在医学类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是医学类职业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是医务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门学科,它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后续医学基础课程(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药物化学等课程)打基础。化学技能与医学类专业人才职业岗位技术操作密切相关。

三、对策

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双主体活动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学生的质疑-释疑的心理活动,也是学生的心智得到发展和能力得以提高的过程。作为课堂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下面就医学化学教学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知识承前启后、重视与专业螯合衔接

围绕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最有效地去构建化学教学内容,增强化学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同时借鉴经验中心的化学课程理论,把化学学科知识精心设计成一个个岗位情境中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去获得对化学知识的感受与体验,以提高学生对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药物化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和技能学有所用的同时也促进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二)采用PBL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医学化学教学改革应重视实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和课题性;突出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强调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发现和体验;强调教学过程的问题性、探索性和发散性。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化学概念的形成及同化策略、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迁移策略、化学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策略。

PBL教学法以任务驱动、工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学习起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正好契合职业技术教育强调知识够用突出技术操作的实用性人才教育观。PBL教学法的基本精神在于把学科教学与岗位工作任务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参与,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学科与技术的关系上,更重视技术应用。

(三)关注学生发展、培养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强弱的标志,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的突破点。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独立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

让学生学会思考比教给学生知识更有价值,化学平衡原理中蕴藏辩证思维、几何逻辑思维和大量的发散思维,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其特殊的优势,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可以获得大量的思维方法(归纳、演绎、对立统一等等)。另外,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操作技术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实用性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医学素养

职业教育必须体现为职业岗位服务,因此,化学教师在变革医学化学学术性课程时,必须有针对性地听取医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师讲课,提高医学素养,不断反思和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突出化学教学为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思想;强调化学与社会的联系,注重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实现由纯学科化学与临床医学知识的渗透鏊合。

参考文献:

[1]黄伟.处理好几对关系把握住几个特征——谈学科综合课程的教学[J].教育科学研究,2005,(7):38-41.

高中化学体验式教学的实践体会 篇4

化学这一课程起步晚, 学生接触时间相较于其他学科较少, 化学本身是一门涉及物质内部反应的学科, 学习起来不易理解, 且不能在短时间内知晓其根本奥妙, 大自然物质组成纷繁复杂,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出个所以然的, 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都是经过前人的大量实验研究总结得出来, 对于很多知识学生只能记忆, 这就使得化学的学习变得繁琐, 众多化学反应式, 物质特性都需要学生一一记忆, 知识学习过于死板, 出现了学生对化学课吃不透, 不想学这种屡见不鲜的现象。 教师因为习惯了传统课堂, 仍然靠着套路讲解的方式传道授业, 对着书本知识按部就, 没有清楚系统的教学方案, 没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思考的意识, 忽视化学实验的作用, 明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在哪里, 与学生之间搭不起一架通行的“桥梁”, 这就导致化学课堂经常是老师说什么, 学生记什么, 最终学生所学到的知识都是零散的琐碎的, 没有完整规范的知识体系, 对化学这门课还是“两眼发黑”。 从现状来看,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培养其实践能力非常必要, 针对此, 我们要引入体验式教学, 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 响应国家对教育改革的号召。

二、如何进行化学体验式教学

1.通过具体实例引发学生主动思考

教师可选取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素材进入课堂, 用身边最常见的东西解释说明客观的理论知识, 在解释说明前可让学生自发思考:“我们几乎都用过的东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 ”一旦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由于是身边存在的事物学生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这时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让他们大胆猜测发挥想象, 探索其中奥妙。 例如, 教师可以带进课堂一张发黄的纸, 提问学生为什么纸会发黄, 纸发黄是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的现象, 却不太有人真正了解其所以然, 学生面对再熟悉不过的场景却不知道什么道理, 自然被吊足了胃口, 这时老师引入化学知识, 这是因为纸张漂白一般都用二氧化硫 (即雄黄) , 二氧化硫漂白的原理是生成不稳定的化合物, 而不像臭氧, 漂白粉 (次氯酸钙和次氯酸钠) 那样氧化漂白, 由于纸张边缘与空气接触充分, 因此时间久了会发黄, 这与所看到过的实验, 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 红布条褪色, 而加热溶液时红色复现是一个道理。 像这样用专业的理论解释常见的现象, 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使之在学习过程中留下深刻印象, 久而久之, 学生会越来越关注身边的化学现象, 尝试解释客观规律, 这对于提高学生自信心与求学心有很好的作用。

2.带领学生做实验

化学是一门非常注重实验的课程, 奇特的化学反应通过文字描述出来难以产生直观的体验, 学生无法想象出反应到底是什么样子, 面对生硬的文字当然难以激发兴趣。 一些简单的实验我们完全可以当堂进行演示, 选取个别同学亲自体验, 有条件的话可以人人进入实验室动手操作, 亲自观察总结其中反应, 而不是硬背书本给出的结果。 例如“液中星火”的实验, 具体过程如下:取一个大试管, 向试管里注入5毫升酒精, 再沿着试管壁慢慢地加入5毫升浓硫酸, 不要振荡试管。 把试管垂直固定在铁架台上。 这时, 试管里的液体分为两层, 上层为酒精, 下层为浓硫酸。 用药匙取一些高锰酸钾晶体, 慢慢撒入试管, 晶体渐渐落到两液交界处。 不久, 在交界处就会发出闪闪的火花。 如果在黑暗的地方进行, 火花就会显得格外明亮。 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其一点一滴的变化, 过后解释其原理, 在实验快进入尾声的时候可以关闭教室的灯, 使实验结果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营造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化学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用生动的实验反应加深学生印象,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充分利用实验教学

化学课不可能每堂课都做实验, 那么在有限的实验次数里, 如何发挥其最大作用呢? 教师可以为学生划分组别, 将实验任务布置下去并规定时间, 进行小组竞赛, 看哪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手法最标准, 步骤井然有序, 化学反应最成功, 收尾最为达标, 这样学生在实验前自然会做足准备, 查阅相关资料, 揣摩实验内容, 对理论知识有完整清晰的脉络, 知晓化学实验到底是怎么回事, 也能意识到不动手做实验只是看书本图片是行不通的, 做完实验的收尾即清理试验台可以培养学生善始善终的文明意识, 使实验达到最佳效果。 在试验完成后, 让学生说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有哪些容易出错的地方, 对顺利完成的学生进行奖励, 对失败的学生进行鼓励, 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归纳,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我们身边就有许许多多的化学反应, 老师通过布置课后作业, 使学生利用简单易得的事物自己进行基本实验, 然后记录总结过程, 在动手动脑中找到乐趣, 认识到化学的趣味性。

三、高中化学实施体验式教学的价值

如果说传统教学是围着老师转的话, 那么体验式教学就是围着学生转, 以学生为主体为其量身定做教学方案,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感受, 着眼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之上, 做到真正服务学生, 服务于教育事业, 这不仅是为了响应国家的课改需求, 更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举动。 当今社会是注重个人能力的, 缺乏实践能力的人容易被社会淘汰, 理论若不能运用到实践, 则与空话无异。 在各个领域, 我们都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所以化学方面也是一样, 学生会背元素周期表, 能写出各式各样的化学方程式, 却解释不了最普通常见的化学现象, 操作不了最基本的实验, 这样的化学学习是丧失现实意义的。 体验式教学就是基于这点,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在强化了实践性的同时, 丰富了理论知识, 边学边做, 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 逐渐成为具备优秀素质的新时期人才, 这也是我们国家最需要的人才。 只有不断在实践中开拓创新才能有所作为, 为社会发展作贡献, 实现自我价值, 为此需要应用体验式教学这种新式教学方法推动人才培养。

高中化学的教学现状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化学体验式教学进入我们的视线, 无疑这种教育方式是大势所趋, 是未来我国教育主要的改革方向。 高中化学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相信在体验式教学的带领下, 化学教育会越加成熟。

参考文献

[1]倪江红.体验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 2014.

[2]蒋敏.高中化学体验学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6.

高中化学教学的体会论文 篇5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涉及到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一个平衡理论体系,而化学平衡则是这一平衡理论体系的核心,它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化学反应速度与化学平衡是在化学工业生产中提高产量这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即要求生产又快又多,产量才能高。例如,假设平炉每10小时炼300吨钢,而转炉15分钟炼30吨钢,虽然单炉产量平炉是转炉的10倍,而10个小时的产量转炉确是平炉的4倍,这里边就是个又快又多才能提高总产量的问题。

化学反应速度与化学平衡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化学反应速率是化学平衡理论的基础,平衡问题实质上也是速率问题。当在一个可逆反应的体系中,正反应与逆反应的速率达到相等时,才存在化学平衡;而两个速率不相等时,则平衡就要发生移动。因此,学生只有在深刻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化学平稳移动原理;同时在学习化学平衡原理的过程中,又能增强对化学反应速率概念更加深刻的理解。

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不讲活化理论问题,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反应速度的概念,可以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入手,来认识化学反应速率问题。

化学反应的实质可以概括成“动→碰→破→立”四个字,前两个字是物理变化过程,后两个字是化学变化过程,可以看出所有化学变化过程必然经过物理变化过程;若物质的微粒由于运动发生碰撞而没有达到破裂的程度,那么物质只停留在物理变化过程,而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显然,化学变化的发生及变化的快慢取决于反应物微粒间碰撞的次数及碰撞力量的大小,即碰撞的力量越大,反应物的微粒才有可能发生“破”的变化,而碰撞次数越多反应才越快。用这个观点可以使学生浅显地认识到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增加气体反应物的压强,可以加快反应速度的原因是增加反应物微粒间的碰撞次数;升高温度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度的原因是由于增加了反应物微粒间碰撞次数及增大了反应物微粒间碰撞的力量。以上谈的“破”可以认为是分子的破裂、离子得失电子及原子的电子的得失或偏移。我在教学中体会到,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入手去揭示化学反应速率问题,是使学生深刻认识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有效教学方法。

本章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加强直观性,从实验入手,通过现象,运用讨论的方式,经过分析综合得出外因条件的变化对化学反应速度及化学平衡影响的认识。因此,本章的每个实验效果的优劣便成了认识理论问题的关键的前提条件。

在计算技能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某一个化学反应的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化学反应,用不同物质的浓度变化计算平均速率,它们的速度值可能是不相同,但有一条规律是肯定的,即它们的速度比值等于方程式中的系数比。

识图能力,是本章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在一开始的教学中,就要教给学生外因条件的变化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影响用作标图来表示,以便学生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具有相当高的识图能力。下面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某一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的一些基本图示:

1、改变浓度:

(1)增大反应物浓度

(2)增大生成物浓度

(3)减小反应物浓度

(4)减小生成物浓度

图1

图2

图3

图4

2、改变压强:

(1)加压

(2)减压

3、改变温度

(1)升温

(2)降温

图5

图6

图7

图8

4、使用催化剂

图9

以上图示特别要注意的是:只有改变浓度,正反应或逆反应之一才从原平衡点改变;而改变温度或压强,正反应或逆反应均不从原平衡点改变。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教给学生一般规律(这当然是教学的重点),也应注意个别一些情况。

1、改变温度对可逆反应的影响

(1)升高温度

①正、逆反应速度均增加。

②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2)降低温度

①正、逆反应速度均降低

②化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温度升高可以加快大多数反应的速率,经验规律是每升高lO0C,可使化学反应速度增大到原来的2一4倍。但也有些其它情况,如爆炸性反应,在温度达到一定高度时,反应速度会急剧上升,其速度增大的幅度极大,远远超出上述增大的幅度。另外还有些反应在刚开始升温会加快反应速度,但升高到了一定程度也会慢下来,如有机物的催化氢化及与酶的反应;碳的氧化随温度上升的变化速率存在着两次反复;一氧化氮的氧化随温度升高反应速度会直线下降等特殊情况。这些特殊情况不一定给学生讲,但教师要心中有数,免得把一般规律讲绝对了。

2、改变压强对可逆反应的影响

(1)增大压强

①可以加快气态物质的反应速度。

②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2)降低压强

①可以减慢气态物质的反应速度。

②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压强对化学反应速度及化学平衡的影响是通过浓度变化来实现的。在这里我们指的压强的变化,强调是指容器体积的增大或缩小。

因此,在体系中充入不参加反应的气体,虽容器内总压强增大,因原物质的浓度不变,所以一般化学平衡不发生移动。

3、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一般规律是“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反之,会减慢反应速率。”值得提及的这里的“反应物”是泛指,对逆反应而言,生成物就是反应物。因此,在可逆反应体系中,增加任何一种物质的浓度,都会加快正逆反应的速度,只不过两者自原平衡状态增加的方式不同而已。

4、催化剂对可逆反应的影响

(1)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

(2)一般因催化剂对正、逆反应同等倍数的增加化学反应的速度,所以使用催化剂一般不改变化学平衡。

高中化学教学的体会论文 篇6

[关键词]:高中化学 新课程 高效教学

一、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现状

新课标得到了一定的贯彻执行,但是就当前教学实践来讲,受传统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的影响,高中化学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课堂高效教学还无法实现。

首先,高中化学教学课堂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在新课标下,要求教师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创新能力及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当前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成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无法得到保证。

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改背景下,要更加注重学主体地位的发生,但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教师在课堂上仍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未能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课堂教学效率教材。

最后,教师未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未能充分的发挥实验教学对于课堂教学的积极引导作用,简单的讲述教材内容使得课堂较为枯燥乏味,从而使学生缺乏足够的兴趣。教师引导的不及时以及引导方式不恰当等,使得学生无法有效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证。

二、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措施

为了保证高中化学教学效果的实现,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理论水平的提升,并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完善其教学,使学生的负担不断减轻的同时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理论建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以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当前高考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指挥棒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时间较短,承担的教学任务比较重,为了更好的完成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实现高效教学的目标,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理论建设。以新课标作为指导,不断接受和内化新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在对新课标理解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及智慧。教师应该使其教学更具乐趣性,从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思想的更新,使其能够更好的满足教学需求。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从而能够更好的审视自己的教学,更好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使教育思想能够更好的以教学行为体现出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其次,要注重学生的感受,并且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有一定的对象意识,要注重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不能一味的以教案来开展教学忽视学生的存在。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充分的尊重,注重与学生关系的建立,创建一种融合的课堂教学氛围。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能够更好的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有效教学理念能够更好的得到贯彻执行。

最后,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注重学生负担的减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实验对于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将演示实验等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同时,教师应该从新课标的要求出发,切实减轻高中学生的学习负担。从教学辅导材料的选择、学习课业负担等方面出发来为学生选择更好的教辅材料,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减轻其课后的作业负担。通过教师教学的合理设计,将课堂教学有效的延伸,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使所学知识能够得到及时的复习巩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相关建议

为了实现高中化学新课程高效教学,教师便要对当前的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完善,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一,教师应该注重情境的创设和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生动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起到较好的感染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获得更好的认知体验。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教学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从而将化学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课堂演示实验的引入,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思考相关理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比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烟花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思考烟花的制作原理及化学反应原理等,使课堂气氛活跃的同时也很好的引导学生从现实出发来思考一些化学问题。

第二,注重教学活动的应用。一些教学活动的有效应用能够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课堂气氛的活跃,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轻松的学习环境。教学中,教师通过活动的引入,更好的发挥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积极的探索知识。在教学活动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的参与,并且注重启发,使学生能够动手、动脑,更好的锻炼其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其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第三,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积极作用。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一个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入一些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更好的开展探究性学习。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将课后的实验等在课堂上进行演示,使学生更为直观的贯彻化学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思考相關的原理和规律等,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自主的完成化学学习。

结语

高中化学新课标高效教学的实现,需要从当前的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对教学方式等进行必要的改革。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激发,创新思维能力等得到更好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春美.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高效教学的体会[J].数理化学习:高中版,2011(12)

[2]江合佩.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高效课程的构建[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3)

[3]张鸿.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1(35)

[4]孟祥尚,李伟,郭连海.例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高中数理化,2011(20)

[5]杨云红.新课程下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探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23)

高中作文教学的体会 篇7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作文离不开生活, 要引导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人和事、身边的真人真事, 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 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吸纳多面向的智能结晶, 这是文学欣赏或创作的基础。

写作先有广泛的知识和丰富的生活体验, 再加上敏锐的心思、良好的语文能力和纯熟的写作技巧, 才能写出一篇篇精采的文章。在日常的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关注社会热点、焦点, 评论大众话题, 积累生动具体的素材的习惯。老舍先生说:“要练习我们的眼睛, 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练习我们的耳朵, 善于听取别人讲话的语句、声调和他的特殊用语。”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自己周围的人物、事物、景物, 透过现象看本质, 由此及彼, 多分析, 感悟人生真谛。学生懂得面对瞬息万变的日常生活, 时时睁大一双锐利的眼睛, 带着一颗像雷达一样敏感的心灵, 就会拥有生活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引导学生结合他们的理想与信念, 梦想与现实, 多用心体会, 培养高尚的人格, 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用自己的豪言壮语记录下来, 如此一下笔就会自然流露, 真诚良善的本性, 加上言之有物, 才会是一篇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好的文章。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 操千曲而后知音。”对于语文作文的教学也是如此。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从一开始几乎都先是一个优秀的读者。读书不但可以使我们从书中懂得世间各方面的道理, 而且可以让我们从古今各大家的文章上学得词句的美丽和风格的清高。古人说:“三日不读书, 便觉得面目可憎, 言语索然无味。”“贫者因书而富, 富者因书而贵。”可见阅读的重要。那么我们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呢?

首先, 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要遵循“先求其广再求其精”的原则。在广泛的阅读中, 撷取自己学习所需要的素材。大量的阅读对个人写作能力、写作创作思维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把那些生动、优美的词汇或片段摘录下来, 并且即兴写下自己随感心得, 挖掘文字的美,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 让学生有感而发, 有疑而注, 有得而写, 这是平时积累素材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方式。最后, 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课堂上传授学生阅读方法。对于论述类的文章, 要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 着重培养学生的概括、提炼、分析、判断、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实用类的文章, 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常用应用文教学, 则主要借助文本示例来了解其功能和基本格式, 以学生自学为主, 不必过多分析。文学类作品, 则强调感受形象, 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学生平时能够积极主动地加强课外阅读, 留心不同作品中对自己写作有用的各个细节, 注意积累, 加强训练, 写作水平自然就会提高。

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要求得教学的有效, 前提是有序。要求得高中作文教学的实效与高效, 必须依据新教材进行作文训练序列重构, 使之有序化。现行语文教材, “表达与交流”与“阅读与鉴赏”相对应, 体现了从以人为本的高度和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高度来认识语文课程, 克服了学科中心和技术主义倾向。但是, 现行的作文教学, 考虑较多的是内容系列, 过程系列和方法系列, 而弱化了能力系列、素养系列。因此, 我们在进行作文训练序列重构时, 必须把内容系列、过程系列、方法系列与能力系列、素养系列紧密结合起来, 构建严实严谨的作文训练系列,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作文训练序列化。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几点体会 篇8

一、教材知识的衔接

1. 学段之间基础知识铺垫

进入高一新课前,先安排几节课对高一教材没有的且不宜穿插到各章分散衔接的知识做专门补充和归纳。

如:对“元素化合物”这部分知识,需补充以下内容:(1)酸碱盐的定义,让学生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从离子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通性;(2)电离的概念;(3)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4)酸性氧化物及碱性氧化物的定义;(5)常见的弱酸和弱碱;(6)酸酐的定义;(7)对复分解反应条件中“有水生成”进行拓展。

还要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以下内容:(1)酸、碱、盐、氧化物的通性;(2)常用碱和盐的溶解性;(3)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4)常见物质和离子的颜色;(5)常见物质和离子的检验方法;(6)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

通过这样的衔接教学,使学生意识到初中所学知识的欠缺,防止进入高一后学习松懈。另外,可帮助学生对初中知识进行再认识,避免学生对初中知识的遗忘,减少因陌生感而不适应。同时,通过对物质的推断、物质的鉴别和提纯等题型的分析,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2. 章节之间的前后内容衔接

在每一章节的教学之前或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欠缺的知识进行补充;有计划地让学生逐步了解和体会高中化学学科的特征、化学学习的思维方法和认知过程,使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思维方法在初中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和完善。

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之前,要补充:(1)化合价的定义及化合价的确定方法;(2)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3)元素化合价与元素的原子结构的关系。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化合价,才能将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的得失建立联系。在此之前,还需要训练学生熟记并能很快标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这样,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再如,对学生计算方法和计算能力的培养更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新课程实施后,初中数理化各学科都降低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而高一各种教辅资料中的计算题型出现的前后顺序没有章法可循,这就需要高一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三年的规划,要将各种计算题型及计算方法,如关系式法、代数式法、差量法、平均值法、守恒法等进行有计划的渗透讲解,在某一教学时段重点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1. 摸清学情实际,帮助学生顺利渡过适应期

为了能顺利地开展高一教学,教师应在统揽教材、大纲的同时,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搞一次摸底测验,了解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摸清高一新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和素质情况。对过渡阶段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让学生尽快克服心理障碍,鼓励学生经常反思自己,不断改进学习方法,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变学习上“不适应”的情况。

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

高一新生正处于不成熟向逐步成熟的过渡阶段。一个实验、一个人、一件事、一本书都可激发起他们心中的热情。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发挥实验的优势,使学生一开始就“迷”上化学,并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

3. 善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不管采用什么教学程序和方法,“启发式”都是必要的。因为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体会 篇9

分层教学,是指在班级内部实行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相适应的,着眼于学生分层提高的教学策略。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协调教学目标和要求,使教学置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同时调动学生学习可能性中的易变因素,使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的可能性相适应,通过对学生实行异质编组或同质编组,实施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以达到各类学生产生共振效应,使各类学生的素质达到分层目标的教学方法。

二、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个别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行为和个性特征上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心理方面及生理方面。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个性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措施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素质及能力的差异,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情况的差距很大,这势必对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不顾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差异,以为教学就是把学生聚在一起上课,势必造成“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

三、怎样进行分层教学

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如接手新班后,我先了解学生以前的成绩,经过一个月的授课,出一套难易适中的题目对所教班级进行测验,再根据平时上课听讲、演板、做作业的情况把学生分为A、B、C组,其中A组为基础较差的,B组为基础较好又愿意学习的,C组为综合表现优秀的。因为学生都有自尊,所以这个分组名单只有我知道。

进行分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对学生实行分层授课。由于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学习目的性、自觉性不断提高,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要求,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提高预习效果。教师可要求A组学生主动复习旧知识,基本看懂预习内容,尝试完成相应的练习题,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带着问题听课;B组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会仿效定理、公式、例题的推演自行论证,并据此完成练习题,受阻时,能自觉复习旧知识来解决问题;C组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主动推导定理、公式,先行独立解答例题和完成相应的习题,力求从理论和方法上消化预习内容。课堂提问既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还能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提问活跃课堂气氛。对A组学生,在课堂上我尽量让他们回答较为基本或较浅的问题;B组学生属可塑性很强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尽量给他们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斗志;对C层学生,让他们回答较难、较深的问题,有时对他们故意施加压力,训练其能力。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即把一个问题分解成识记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分析三个层次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角色意识,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达到个体的发展,整体的优化。这样可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唤起求知欲,增进自信心。这不但是分层教学的手段,而且是分层教学区别一般教学的显著标志。

分层练习、分层作业是分层教学面向差异,区别对待的重要方面。我向三个层次学生布置三种层次的练习作业:A组:基础题+补缺补差题,B组:基础题,C组:基础题+提高题。编选好层次题是保证分练效果的关键。教师应对课本习题和配套的同步练习精加工、巧处理。每个题要亲自先做一遍,了解哪些题容易出错,哪些题较综合,哪些属于一题多解,在确定之前,还要反复推敲,必要时进行适当的“增、删、添、换、并、改”加工,力求使每道习题都具有代表性、实用性和层次性,适合各层学生的练习需要,然后分层落实到各组学生。作业布置上教师应按教材的大纲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层次的不同,把每天的作业都分成“最低要求”、“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三部分。在一般情况下,把基础知识题作为“最低要求”,需要一定技能才能解决的题作为“一般要求”,而需要较高能力才能解答的题就作为“较高要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当发现学生有对自己降低要求的趋势时,教师就可以适当把一部分低一个层次的题“变作”高一个层次的题。总之,教师应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作为调整标准。

考试是为了检验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但考试成绩总是有好有坏,尤其是A层的学生的成绩一般都比较差,成绩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考试中我采取了这样的命题方法;对于基础知识命题要求完全一样,主要是检查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稍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则根据各层学生的具体实际来进行命题,往往是B层的中档题作为A层的难题,C层的中档题作为B层的难题,C层的必做题作为B层的选做题。另外,我允许高层次的学生选择低一个层次的考试进行测试,当然,低层次的学生如果敢于向高一层次的考题挑战那就更好了。总之,如果学生都能得到相对的高分,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信心是很有好处和帮助的。

“分层教学、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优化了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依据学生学习的心理品质、学习能力、个体层次差异、数学教育发展的前瞻性,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情况组织教学,因而极大地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中来。分层教学发展的方向是以给学生学习成功的回报来正向激励学生。教师改变过去那种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统一的授课方式、统一的作业、统一的考试的做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各层次的学生只要按相应的要求去做,努力完成各自的练习,真正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的质量就会有保证。因此, 实施分层教学是切实可行的,值得大面积推广。

参考文献

[1]鲍建生, 周超.数学学习的心理基础与过程.上海教育出版社.

[2]冯忠良.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对医学化学教学的体会 篇10

(一) 教材的原因

医学化学教学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教材内容脱离专业培养目标, 忽视了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对化学教学内容的需要, 忽视各种分析技术在医院普遍应用, 导致职业技术教育变味。化学已紧密地与人类、自然和社会相互依存[1], 但医学化学教材远离生活。

(二) 教师的原因

目前, 我国从事医学化学教学的教师几乎清一色毕业于化学系, 对临床医学、临床药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少, 现代医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过去“纯化学”教学之弊端日益突出, 不能实现医学与化学的有机融合。

(三) 学生的原因

学生化学知识基础薄弱, 对化学知识技能在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导致学生无法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到专业知识中去。其次是学生的学习习惯不良, 过多地依赖教师, 造成学生知识内化环节的缺失, 必将影响学生知识的有效迁移。

二、化学教学在医学类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是医学类职业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 是医务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门学科, 它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后续医学基础课程 (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药物化学等课程) 打基础。化学技能与医学类专业人才职业岗位技术操作密切相关。

三、对策

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双主体活动过程, 这一过程体现学生的质疑-释疑的心理活动, 也是学生的心智得到发展和能力得以提高的过程。作为课堂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 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下面就医学化学教学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 知识承前启后、重视与专业螯合衔接

围绕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最有效地去构建化学教学内容, 增强化学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同时借鉴经验中心的化学课程理论, 把化学学科知识精心设计成一个个岗位情境中去学习, 让学生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去获得对化学知识的感受与体验, 以提高学生对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药物化学知识的理解, 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和技能学有所用的同时也促进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二) 采用PBL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医学化学教学改革应重视实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和课题性;突出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强调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发现和体验;强调教学过程的问题性、探索性和发散性。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 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方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化学概念的形成及同化策略、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迁移策略、化学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策略。

PBL教学法以任务驱动、工作导向, 以学生为中心, 以问题为学习起点,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正好契合职业技术教育强调知识够用突出技术操作的实用性人才教育观。PBL教学法的基本精神在于把学科教学与岗位工作任务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强调学生参与, 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学科与技术的关系上, 更重视技术应用。

(三) 关注学生发展、培养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强弱的标志,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的突破点。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 独立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在教学过程中, 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观察能力, 实践操作能力, 科学思维能力, 应变能力等。

让学生学会思考比教给学生知识更有价值, 化学平衡原理中蕴藏辩证思维、几何逻辑思维和大量的发散思维, 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其特殊的优势, 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可以获得大量的思维方法 (归纳、演绎、对立统一等等) 。另外,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操作技术的重要场所, 也是培养实用性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四)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医学素养

职业教育必须体现为职业岗位服务, 因此, 化学教师在变革医学化学学术性课程时, 必须有针对性地听取医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师讲课, 提高医学素养, 不断反思和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 突出化学教学为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思想;强调化学与社会的联系, 注重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实现由纯学科化学与临床医学知识的渗透鏊合。

参考文献

高中政治课堂有效教学的体会 篇11

体会一:要注重阅读指导,提升理解能力

课本是学生学习、阅读的根本,是考试题目答案的依据。高中政治教材中又选用了大量的文字材料,有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像很复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培养学生阅读课本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从中理解课本知识内容所在,全面地让学生加以理解,从而迅速、准确地掌握知识。

如高一政治第一课的重点名词“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1)主干成分:“商品是劳动产品”。简单地说,商品就是劳动产品。这种“化繁为简”的办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商品”这个经济学名词概念的要义。(2)第一修饰词:“交换的”。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也就是说,商品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只有那些“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这样,我们就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商品”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内涵。

体会二:要重视自主学习,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标的课堂教学中,倡导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共同目标是把时间和能力还给学生。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

如在高中的《经济常识》“市场经济的缺陷”教学中,由于学生年纪比较大,很多问题学生都会自主分析,老师可以列举身边的经济现象,如“药厂假药事件”,通过真实的、惨痛的教训,首先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1.你认为造成惨重后果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造成这样的结局,根本原因是什么? 3.我们该怎样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这样从时事热点的直观中感知到了问题的缘由,然后通过师生、生生合作对话,探究出了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措施。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让许多知识在学生合作对话、相互交流中完成,让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的知识比较全面的理解。

体会三:要联系时事热点,强化政治理论

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如何让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的概念、原理、理论体系?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为时事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要联系时事热点,列举现实事例显得尤其重要。只有让学生回到生活实践中去,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让学生关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社会热点透视”“实话实说”等节目,对当今社会热点、现实困惑,进行相关理论分析。比如,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0 年12 月2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 个百分点。这样一则重要的经济新闻,既可由政治教师介绍给高中生,也可由学生自行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渠道去搜集,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从中进行深入分析,可以联系课本经济常识中的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及投资与消费等知识作出自己的分析。学生对此问题进行了分组讨论,有的查阅资料,有的咨询老师,最后形成下列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提供哪些启示?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盘活了内容,又训练了学生透视政治、经济现象的能力。

体会四:关注习题讲评,把握解题实效

教师课堂教学为了完善知识结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习题讲评是必不可少的。在习题讲评中,教师不能简单地校对答案或纠正错误,而应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及其关系,从而理会解题的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

例(2008全国文综卷I38)材料一: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30多个国家由此发生民众的抗议和骚乱,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抢购大米等食物的风潮,粮食危机有向世界蔓延之势。

材料二:在过去五年中,我国政府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储备充足。

为了防止粮食危机蔓延到我国,造成粮食价格大幅度上升,我国政府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12

一、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进入高中后,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1. 为了能顺利地开展高一教学工作,教师应在通览教材、

大纲的同时,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搞一次摸底测验,了解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摸清高一新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和素质情况。对过渡阶段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让学生尽快克服心理障碍,鼓励学生经常反思自己,改进学习方法,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变学习上“不适应”的情况。

2.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

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高一新生正处于不成熟向逐步成熟的过渡阶段,一个实验、一个人、一件事、一本书都可激发起他们心中的热情。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发挥实验的优势,使学生一开始就“迷”上化学,并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图片、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就在生活中,要学好化学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3. 善用启发式教学。

不管采用什么教学程序和方法,“启发式”都是必要的。因为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培养良好的习惯,发展思维能力。

高一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的教育。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二、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所学内容

课后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需要。学生不能因课堂上基本听懂,就放弃重温教材或课堂所学内容,就直接做作业、练习,否则往往不能得心应手,费时、效果差,其原因在于对知识没有真正理解。这就需要再次阅读教材,能够“学新悟旧”,做好知识整理和归纳,学生之间以开展小组讨论后再做作业为好。同时要常在头脑中再现教材的知识主线,从而发现遗忘的知识点,并及时翻阅教材相关内容以弥补。当然除老师布置的作业外,学生还应多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生活问题及适当的练习题。

三、每个学生建立“错题本”

由于要记的化学知识点比较多,如果靠死记硬背是难以记牢的,所以应学会巧记。化学上常用的记忆方法有:比较法(常用于容易混淆、相互干扰的知识,使理解加深,记忆牢固)、归纳法、理解记忆法、实验记忆法等。对于平时出现的错题,学生应做好修正并记录。记录时应详细分析出错的原因及正确的解题思路,不要简单写上一个答案了事。

四、重视化学实验

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更加重视实验教学与探讨,化学实验不但能培养自己的观察、思维、动手等能力,而且能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是考试的重点,所以必须重视化学实验。学生在做实验时要善于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考如何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可以怎样做,从而达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境界。

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博客

1. 开展博客教学,有利于构建师生交流的开放互动性环境。

不论是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还是在以网络为纽带的虚拟课堂上,博客都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形式。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进步情况、相关的教学资源的链接地址记录在博客上。学生也可以通过博客记录自己每一天学习的心得、收集一些有价值的学习资源。通过博客,大家可彼此分享心得、分享知识,促进了解、增强理解。

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也可以基于主题的博客形式展开:教师提出研究探讨的主题(学生提出也可以),然后充当引导、帮助者的角色,通过博客将学生对该主题的一些认识、查找的相关资料整合在一起,供所有人来分享,并将对该主题的讨论引向深入。博客为互联网环境下展开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交流空间和交流形式。

学生除了通过博客记录学习心得,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博客为网络环境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可能,博客同时也是网络环境下展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良好组织形式和重要手段。

2. 开展博客教学,有利于拓展教研方式和途径,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博客教研作为一种平等对话、互动交流式的参与,实现了从“点对点”到“点对面”的飞跃,实现了跨越时空的特性。博客可以及时跟踪一线学科教师的教学,可以跟学科教师进行直接的沟通交流。会话的两端都是积极的学习者,在博客上流动的知识起到了互相补充的学习作用。

上一篇:适度劳动下一篇:就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