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化学总复习的体会和做法(通用7篇)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化学总复习的体会和做法 篇1
高中化学总复习的体会和做法
高三化学总复习是一项系统的教学工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在指导高考复习时,教师若能以教学大纲、考试 说明为依据,立足课本,认真分析学情及历年高考试题,并在此基础上,切实抓好“基础复习――专题复习――模拟训练”等复习阶段,就能收到较好的复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
一、依纲扣本,狠抓双基,构建知识 网络。
认真分析2002年以来的理综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化学试题紧依中学教学大纲,遵循考试说明,立足课本,非常重视对考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难题比例很小,学科间综合题很少。因此,在近年高考中,凡是基础扎实,思维灵活,答题规范的考生,一般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基础复习阶段,务必做到抓纲务本,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做到有序储存,灵活应用,从而使双基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做到“三研”,让学生明确复习目标。
在每章节复习前,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本章节的主干知识是什么,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研究考纲,明确高考考什么,考到什么层次,是要求了解,还是要求理解掌握,还是要求达到熟练运用;研究考题,明确高考是如何考查这些主干知识的。并要将这些信息明白地告诉学生,让学生在复习本章节时能做到心中有数,脉络清楚。
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克服死记硬背。
化学知识碎、散、繁、多,记忆量很大,好多学生在复习时一味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其结果收效甚微,为此,教师应改变以往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倾向,在教授每一个知识点时,教师应尽可能地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过程上,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实际)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 规律。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思维得到训练,既巩固了基础,又提高了能力。这样的教学,就能使学生将一个个知识点有序地“嫁接”到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知识链条上,进而靠逻辑推理来掌握知识,不再仅靠死记硬背来学习。好多学生在高考复习中感到:好多知识自己确实记下了,但到考试时却用不上。究其原因,我认为就是我们“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现状造成的,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和智力的内在联系,学生并没有把课本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所以就不可能在实际运用中将知识“活化”。
3、纵横串联,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知识结构把它联系起来,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在高考复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对主干知识脉络清楚,做到有序储存,这是高考复习应完成的一个重要任务。
在这方面,我的做法是:首先引导学生对单元主干知识作纵向联系,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勾勒出“单元知识网络图”,这样,通过单元复习,就可以将厚书读薄(一个单元知识仅仅是一张卡片),如学完电离平衡一章后,可引导学生得出如下图表: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可引导学生依据“一表两线”来构建单元知识网络,“一表”即元素周期表,它反应了同族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似性及递变规律;“两线”中一条线是教材中单元知识主线,一般来说,对于非金属元素而言,教材是以单质为“龙头”,按照无氧酸盐--无氧酸(氢化物)――单质――氧化物――含氧酸――含氧酸盐的顺序来展现的,对于金属元素则是单质――氧化物――碱――盐;另一条线则是同一物质的因果线索,即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制法、保存、用途、存在等。依据“一表两线”,便可揭示元素化合物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元素族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连线结网”,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有机化学的规律性更强,“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通过研究各官能团的主要性质(断键方式及连接顺序),就能很好地把握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进而绘出有机网络图: 其次,还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章节的相关知识作横向联系,设立“小专题”,进行归纳 总结,使贯穿在不同章节的零散知识得以整理。如学完了有机化学,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设置问题并对零散的相关知识作专题归纳:如中学化学中,既能和强酸反应,又能和强碱反应的物质有哪些?甲基、乙基、丙基、丁基各有几种同分异构体?其结构简式如何?有机化合物中,哪些物质可以和银氨溶液及氢氧化铜悬浊液发生反应?常用来鉴别有机物的化学试剂一般有哪些?在中学化学中,能够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哪些?你能否发现水解反应有何特点?在中学化学中,哪些物质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哪些物质可以使溴水褪色?等等。
在构建知识 网络 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经过示范教给学生方法后,就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网,决不能轻易包办代替,把现成结论给予学生,造成消化不良。
4、教给学生记忆方法,让学生克服遗忘。一切思维是从记忆开始的。学生如果不能准确而持久地记下所复习过的双基知识,那么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便成为一句空话。为此,在化学复习中就一定要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明确每天的记忆内容,并加强督促和检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理得清,记得牢。在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是:首先给学生介绍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让学生明白遗忘 发展 规律,增强记忆复习的自觉性。其次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发展规律,要求学生制定周密计划(近期、中期、远期),合理复习,强化记忆。务必做到:(1)对当天所学内容及时复习,及时巩固;(2)按照遗忘规律,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对同一内容,复习时间的分配应由多到少,而复习的间隔时间分配宜由短到长),多次循环复习,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保持长久记忆;(3)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变换多种复习方法(如尝试回忆、求同求异比较、典型题练习等),提高记忆效率。让学生坚持这样做,定会收到“滚雪球”式的复习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不会“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这对增强学生高考复习的自信心很有好处。
二、深研考题,确立专题,力求各个击破。
在基础复习完成后,就应该在深入研究近年高 考试 题的基础上,打破原教材的编排,选择教材中基础的、核心的知识内容,确立专题,目的在于深化双基,进一步梳理知识结构,强调和突出重点,解决基本思想和方法的落实,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根据历年高考试题热点及化学教材体系中的重点,我认为可以确立以下专题:(1)高考热点选择题,主要包括:与NA有关的 计算 及正误判断;离子共存问题;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不用试剂或用一种试剂鉴别多种物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排队;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及反应热计算;氧化还原反应;溶液PH计算及判断;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晶体结构及化学键;化学反应速率及勒沙特列原理的应用;电化学知识;计算型选择题。(2)无机推断。(3)有机合成及推断;(4)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验方案的选择、评价等。
专题确立后,选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所选试题要凸现教材主干知识,精选试题,防止题海战,最好能选择考纲中的题型示例及历年高考试题。训练时,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体验解题过程,体验双基知识的灵活应用;同时要让学生感受到,尽管高考综合题高于课本,但都源于课本,消除对高考试题的恐惧感。讲评时,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再现;注重化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同时教师要借题发挥,多方发散,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联,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及多题一解训练,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并要做好分类指导,使学生能对错题进行综合分析,归类整理。
总之,通过专题复习,要力求使学生做到“五个转化”,即从单一到综合;从分割到整体;
用心
爱心
专心
从记忆到应用;从慢速模仿到快速灵活;从纵向知识到横向方法。
三、科学 训练,注重讲评,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在模拟训练阶段,教师应在吸纳各地高考信息的基础上,兼顾各个考点,精选4~5套模拟题,进行定时训练,以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率为主要目的。学生训练后,教师要组织好每套试卷的讲评,讲评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知识、思维、答题习惯诸方面对自己的答卷情况进行积极的反思,并在试卷上做好记录。我认为最好的讲评办法就是让学生“说题”,即对套题中的一些重点习题,教师可先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①你认为本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是怎样考查这些知识点的?②做这道题时你是怎样思考的?为什么要按这个思路去想?③解这道题时用到了哪些方法和技巧?关键步骤在哪里?④你认为这道题你主要错在什么地方了?通过对上述问题的陈述,让学生再度体验知识的应用,发现自己的误区,感受考题的精妙。这样的讲评,就容易使学生发现问题,为高考前的查缺补漏提供依据。另外在讲评时,教师还应有意识的介绍、表扬学生中的优秀、新颖解法,表扬一批做得较好的学生,严禁挖苦讽刺学生,从而使学生面对高考信心十足,充满期待。
用心
爱心
专心 3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化学总复习的体会和做法 篇2
每年的7道选择题均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试题以课改后的《化学必修1》、《化学必修2》和《化学反应原理》为蓝本, 考查同分异构体, 阿伏伽德罗定律, 同位素、核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 有机物的结构、有机化学反应方程、有机反应类型等,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及其有关计算, 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及有关计算, 化学反应速率有关内容和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 离子方程式书写及正误判断, 元素周期表、周期律、化学键类型, 弱电解质的性质,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等。常考常新, 抓好这些内容的复习, 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42分的答题。会对后面的做题节省好多时间。因此, 在三轮总复习中要针对以上内容要求学生加强理解和记忆,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 分析点评、总结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达到理解掌握和应用。
二、注重对几年高考试卷的解读
几年来高考化学试卷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在总复习综合提高方面要做好以下几点:
1.突出学科内综合。学科内综合是每次高考试题的最大亮点, Ⅱ卷试题没有纯知识点试题或模块试题, 大多数试题把实验、计算、用语、概念、性质等知识交叉, 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应用能力。考查内容有:如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方面重点考查Na、Mg、Al、C、Si、N、S、Cl及过渡元素的Fe结构、性质、用途等。化学反应原理方面重点考查热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状态、水的电离和溶液酸碱性、盐类的水解及其应用、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原电池的电极判断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化学电源电解原理的应用等。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26、27题表现突出。
2.试题突出了对实验能力的考查。近几年新课程下的高考化学试卷中实验题和以实验为载体的探究性试题比重加大, 在物质制备、提纯、含量测定、环保和物质性质探究等过程中, 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化学观。高考化学试卷加大实验试题分析, 在考查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 体现了“新课标”中强调的“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用技能, 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完成实验报告, 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在高考中不仅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而且有效考查了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和过程的理解。因此, 在总复习中要注重既要抓好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化学试剂的保存, 常见气态的制备、净化、干燥和收集, 实验安全, 仪器的洗涤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等基础知识的复习与掌握, 还要以基础知识为依托做好以上知识的综合应用。
3.重视和强化化学计算能力, 确定了化学计算的基础地位。几年来高考理综卷中并未单独设置化学计算题, 而是将无机、有机、实验和简单计算相结合来强化学科内综合。部分高中化学教师对量的概念有所淡化, 对化学计算教学重视不够, 导致许多考生遇到和量有关的简单计算有些茫然, 不知所措。
4.注重体现新课程关注社会生活实际的理念。
5.注重在整合的基础上创新。在化学反应原理考查时总是以原电池电解池, 化学反应热及热化学方程式, 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常数为基础, 加以整合创新加工成15分的一道大题进行考查。
三、做好选修模块的复习
在选修模块的高考考查以多量给题, 限量做题的方式。我校从“新课标”实行以来, 一直选择《物质结构》和《有机化学》两个模块。在这两个模块的教学和复习中。一定要抓好基础知识点的教学, 教学生弄清基本概念。配合综合训练, 就能够较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例如:物质结构部分的知识的有: (1) 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价电子构型。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3) 元素周期律: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同周期、同族半径递变规律, 电离能、电负性及其递变规律、最高氧化物水合物的酸碱性的递变规律、气态氢化物稳定性、还原性的递变规律。 (4) 共价键、共价键的形成及其本质、共价键的类型、共价键的特征。 (5) 等电子原理。 (6) 分子的立体结构: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杂化轨道理论、配合物理论。 (7) 分子的性质: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及其关系。 (8) 范德华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9) 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0) 溶解性。晶体与非晶体:概念、分类。晶胞:定义晶胞中原子个数的计算方法:立方晶胞对质点的占有率配位数以及体积、密度与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关系。常见的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总复习中要抓好烃和烃的含氧衍生物, 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及高分子化合物, 具体包括有机物的分类、命名、分子式的确定, 烃和卤代烃的性质, 烃的含氧衍生物 (醇、酚、醛、酮、羧酸、酯) 性质及其联系, 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及高分子化合物 (糖类、油脂、蛋白质) 的性质。通过以上基础知识及其联系的综合训练, 学生就能很好地把握有机模块。
四、高考预测与展望
1. 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包括,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 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五个方面。在高考中强调基础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侧重基础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可能在命题形式、命题角度方面进行创新, 力求基础知识的同时, 关注基本技能。
2. 注重主干知识作用:
近几年高考命题一直注重高中化学主干知识:如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和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和分析、离子反应和离子共存的分析、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计算以及图像分析, 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分析、溶液酸碱性的计算与判断、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比较, 有机物结构与性质, 、有机物的转化与判断等
3. 注重学科内知识整合:
基于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的题量限制, 往往一个试题涉及多个知识的, 如综合实验题中, 涉及化学仪器的选取与组装, 气密性的检验, 仪器的洗涤, 溶解、过滤、洗涤和蒸发等基本操作得等以增加知识的广度和综合应用能力。今年仍将以学科内综合为主以增加试题的容量和区分度, 试题的背景资料基本为学生所熟悉, 强调知识应用的同时突出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 注重思维的灵活性和自学能力:
测试学生应用所学知识, 去考查生活生产与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能力。以元素及其化合物为载体的推断题、实验题, 不仅能考查学生对元素及其化合物主干知识的掌握情况, 更能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严密性、发散性, 具有很好的区分度和选拔功能。
摘要:在每年的高考化学总复习中, 高三老师都制订了三轮复习计划:基础过关、切块复习、综合提高。在三轮复习中抓好基础复习、解读试卷、选修模块复习、高考预测与展望等几个环节, 对提高复习效率, 减轻学生负担会起到很好的效果。现将自己在多年高考总复习中的做法展示出来, 供同行们参考。
初三数学总复习的做法和体会 篇3
【关键词】基础知识;技能训练;审题能力;数学思想;能力培养
在教与学的统一体中,教总是起着主导作用,而进入初三总复习阶段,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这时,老师如何教,教什么,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至关重要。为使学生在中考中获得主动,得到优异的成绩,教师就必须在中考之前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总复习,明确总复习的思路。那么,初中数学总复习应该如何安排?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现结合近几年我省中考命题情况,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地了解数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1.重视课本,系统复习。基础知识的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要讲究方法。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可以打破原来章节的界限,按知识块进行系统归纳:代数部分按实数、代数式、方程(组)、不等式(组)、函数、统计初步知识。几何部分按几何基本概念、相交线和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解直角三角形、圆等。
2.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审题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通过系统的复习,使每个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都能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对于一些需要有较高区分度的试题一定要努力做到:对需要考查的知识和方法创设一个新的问题情境,力争使每个考生面对的是相同的问题背景和相同起点以充分体现试题的公平性。每个中档以上难度的数学试题通常要涉及多个知识点、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或者在知识交汇点上巧妙设计试题。因此,让学生学会思考是从根本上提高成绩,解决问题的良方。
3.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如数形结合的思想,从近几年中考情况看,最后的“压轴题”往往与此有关,不少同学解这类问题时,要么只注意到代数知识,要么只注意到几何知识,不会熟练地进行代数知识与几何知识的相互转换,建议复习时应着重分析几个题目,让学生悉心体会数形结合问题在题目中是如何呈现和如何转换的。
二、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
中考复习的第二阶段应以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为主,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提高能力。
1.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各个章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一阶段尤其要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把培养学生能力这一思想贯穿整个复习的始终。
2.狠抓重点内容,适当练习热点题型。多年来,初中数学中的“方程”、“函数”、“直线型”、“圆”一直是中考的重点考查内容,“方程思想”、“函数思想”贯穿中考试卷的始终,所以要重点复习好这部分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复习,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鼓励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争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开放题”、“探索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问题成为近几年中考的热点题型,这种类型的问题大部分源于课本,有的对知识性要求不高,但题型新,背景复杂,文字表达冗长,不易梳理,所以在最后这段时间里要适当训练一下,以便学生熟悉、适应这类题型。
3.基础知识查漏补缺。在复习过程和学生训练过程中,总会发现有些知识还没掌握好,解题还没有思路,因此要抓紧时间把这些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弄明白,然后再找类似的题给学生做一做,直到学生真正弄懂会做为止,决不要轻易地放弃。
4.战前练兵,模拟中考。在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复习完后,要做些模拟试题检查复习效果,让学生调整心态,振作精神,教师要认真分析试卷,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并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三、复习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
1.要面向差生,课堂复习教学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快反馈”的方法。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降低和调整某些教学要求,以满足某一层次学生的需要,促使教与学相适应、教与学相促进、教与学相统一。
2.要注重大幅度提高中等学生成绩。对他们要求要严格,解题要严密、细心,使其不因粗心而造成常规题失分太多。
3.应注重对尖子的培养。在他们解题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走捷径、出奇招、有创意,注重逻辑关系,力求解题完整、完美,以提高中考优秀率。
化学教学论 总复习 篇4
学习教学实践知识,就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并要自觉将教学经验跟教学理论结合起来,用理论来引导经验,由经验来感悟理论。我们的格言: 想一想,做一做,想一想
化学教学论是“教学论”在化学教学具体环境下的应用,着重探讨化学教学实践性知识。其作用在于引导教师有效开展化学教学,并不断改进化学教学。在教育科学中化学教学论属于学科教学论范畴。
(化学)教学技能是教师成功完成教学活动所具备的行为能力,每一个教师所具有的教学技能具有特殊性,但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具有共同的特性。现代化学教师需要掌握多种教学技能。按照教学活动的顺序分,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教学实施技能、教学管理技能、教学评价技能等。
课堂教学方案,通常简称“教案”,是教学设计的主要成果。教案是关于教学的计划或“剧本”,通常包括“课题名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等部分。教师撰写教案不仅仅是技能,还需要准确把握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规律等。
教学目标表述的是预期要达到的、具体的学习结果或学习经验。
教学过程指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借助一定教学条件完成化学学习任务,从而获得自身发展的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有三个核心关注的要素: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教学活动。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化学总复习的体会和做法 篇5
碳和碳的氧化物
走近新课标
三维点击
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C60的分子结构和应用;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掌握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初步解释选择所用试剂的原理;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掌握两种气体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它们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知道自然界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2.初步认识结构与性质及用途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提高收集、加工信息的能力;认识开展科学探究是学好化学的重要途径,探究中培养集体协作精神和互动学习能力;通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对比,领悟量变可引起质变的思维方法。
3.领悟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碳的单质;认识一氧化碳的毒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环保意识,了解温室效应对人类可能产生的危害,形成热爱地球、保护家园的观念。
命题指津
1.对单质碳物理性质的考核侧重于它们的用途,尤其是活性炭的吸作用,更是中考中的热点。另外金刚石的硬度,石墨的各个物理性质及用途也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而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考核侧重于碳的还原性,常以实验题的形式出现,分值较大。另外碳的稳定性在历年的中考中都出现,基本上是选择题,比较容易。
2.二氧化碳制取是历年中考的热点,2010年中考也不例外,与二氧化碳的制取密切联系的碳酸根离子的检验,也在历年中考中频频出现,2010年也不例外,基本上都是选择题,分值随省份不同,一般在1—3分。
3.预测一氧化碳的重要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和毒性,还将是中考命题的热点。还原性主要是以实验题的形式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可以是实验装置、操作步骤、反应现象以及尾气的处理等多方面。分值较大,中等难度。关于一氧化碳的毒性,历年中考中常出现,今后仍是中考的热点。
教材精梳理
知识清单 1.碳的单质
(1)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 如:金刚石和石墨
(2)金刚石、石墨、C60的性质比较及用途
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相似的化学性质
(3)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用在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4)碳和炭的区别
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用“炭”字 2.碳的化学性质
(1)常温下的稳定性
(2)随着温度的升高具有: ①可燃性
②还原性 3.二氧化碳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
CaCO3+2HCl====CaCl2+CO2↑+H2O(2)装置的设计与选择
(3)收集的方法及验满
(4)操作顺序
4.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1)CO2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固态的二氧化碳叫干冰,可以升华,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可以作制冷剂。(2)CO2的化学性质
不供给呼吸,不支持燃烧;能与水发生反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3)CO2的用途
灭火、工业原料、干冰可作制冷剂、温室里的气体肥料。5.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1)CO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密度与空气非常接近,难溶于水。(2)CO的化学性质 可燃性、还原性、毒性(3)CO的用途
作燃料、冶炼金属 基础示例
1.下列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石墨导电
B.金刚石切割金属 C.用铅笔写字
D.用焦炭冶炼金属
2.同一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碳的单质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其中__________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_________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它们的性质差异是因为_________,由此可知_________决定物质的性质。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不到的仪器是()A.长颈漏斗
B.广口瓶
C.酒精灯
D.集气瓶 4.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和碳酸钙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5.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制取O2和用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取CO2相比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都需要加热
B.前者反应物是固体,后者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 C.都是分解反应
D.前者可用向下排气法收集,后者可用向上排气法收集 6.用向上排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如何验满?
7.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虽然都是由_________元素和_________元素组成的,但是,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_________,这种不同的分子构成,使得它们性质_________。
8.一氧化碳主要化学性质是_________ 性、_________性和性。它的主要用途是做_________和在冶金工业中作_________剂。
9.用纯净的CO还原CuO时,试管中CuO由_________色逐渐变为_________色;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可以看到澄清的石灰水_________。
10.现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20 g,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4%。先使该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为_________。
示例提示
1.D 2.金刚石
石墨
C60
金刚石
石墨
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结构
3.C 4.如果用稀硫酸跟碳酸钙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在反应开始时生成不易溶解的硫酸钙,会包住碳酸钙,使它不能接触到稀硫酸,因而反应很难继续进行。
5.B 6.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
7.碳
氧
氧原子
有很大的不同
8.可燃
还原
毒
燃料
还原
9.黑
红
变浑浊
10.60 g
知识点点通 重难透析
重点1 金刚石的石墨(1)金刚石
①晶体结构: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其空间结构如典题1右图所示。②物理性质:无色透明,不导电,硬度很大,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③主要用途:a.雕琢作装饰品;b.玻璃刀;c.钻头。(2)石墨
①晶体结构:细鳞片状,碳原子是层状排列。如典题1左图所示。
②物理性质: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质软,有滑腻感,导电。
③用途:铅笔芯,电极,润滑剂等。
(3)组成: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质,由于碳原子的排列不同,所以物理性质差异很大。
注:从组成上认识金刚石和石墨,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同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的单质。
从结构上认识金刚石和石墨:金刚石是空间网状结构,石墨是层状结构,结构不同,决定了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不同,又决定了其用途不同。
重点2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但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的化学活性将大大增强。表现为可燃性和还原性。(1)碳的可燃性 碳与充足的氧气反应 C+O2(充足)点燃 CO2
碳不充分燃烧时 2C+O2(不足)点燃 2CO
碳和氧气在不同的质量比时,产物不同,也就是氧气的量是否充分的问题。在解题中应具体考虑二者的质量比。
(2)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碳的还原性)
能够夺取某些金属氧化物或非金属氧化物中的氧元素,表现出还原性,特别是碳与氧化铜的反应以及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碳与氧化铜反应的装置如下图:
注:①首先要明确装置的特点和操作注意事项: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是为了防止水蒸气冷凝倒流到试管底部,炸裂试管。用酒精灯(可加网罩以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加热时应先均
匀加热,然后固定在有药品的部位加热。实验结束后,先把导管从澄清石灰水中拿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澄清石灰水倒流到试管底部,引起试管炸裂。②注意反应前后的实验现象,反应前碳和氧化铜都是黑色粉末,加热后,会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反应已经开始,黑色粉末变为红色光亮的金属。
智慧火花
碳元素是一种非金属元素,但在化学反应中,主要作还原剂,显还原性。碳元素能形成多种单质,常见为石墨、金刚石和无定形炭。这三种不同单质,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相似。碳元素是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因碳是有机物的骨架,而有机物种类繁多,现已发现2千多万种。不过,我们把碳的单质、氧化物、碳酸及其碳酸的盐一般都称无机物。重点3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通常选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
①明确石灰石(或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CaCO3,是块状固体和液体反应,速率适中,原料价廉易得,便于气体收集。②实验室一般不选用粉末状的碳酸钠、碳酸钾代替石灰石做反应物,是因为反应剧烈,产生的二氧化碳不利于收集。③实验室也不选用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因为生成物CaSO4微溶,会附着在石灰石表面,使反应很快停止。④选择稀盐酸,不应选用浓盐酸做反应物,因为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导致制取的CO2气体不纯。
(2)反应原理
CaCO3+2HCl====CaCl2+CO2↑+H2O
有CO2生成的化学反应都适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首先要考虑可操作性,其次要考虑操作是否简便,原料是否易得,是否利于收集气体等。
重点4 总结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并应用于气体的制取
具体思路和方法:(1)了解在实验室条件下,运用什么反应原理制取这种气体,在此原理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品:反应速率适中、便于控制、原料易得、不污染等;(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气体发生装置;(3)根据生成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选择气体的收集装置;(4)需要检验产生的气体就是要制取气体。
具体操作: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1)固体加热制气体,如: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的装置。
特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以免水倒流炸裂试管;②铁夹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③导管在试管内不宜太长,否则不利于气体导出。
(2)固液不需加热制气体,例如: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装置。
特点: ①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必须插在液面以下,用液体密封;②反应器可以选择锥形瓶,大试管或广口瓶等。
气体收集装置的选择: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确定。
(1)排水集气法:适用于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的气体。
(2)向上排空气集气法: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任一成分发生反应的气体。导器管要接近集气瓶底部,便于排出空气。
(3)向下排空气集气法: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任一成分发生反应的气体,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
注:比较密度的大小,可用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来比较。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9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相对分子质量接近29的气体,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如:CO、N2等,因为密度相差很小,很难将空气全部排除。
重点5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CO2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CO2+H2O====H2CO3
H2CO3又是一种不稳定的酸,易分解重新释放出CO2 H2CO3====CO2↑+H2O(2)CO2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此反应常用于检验CO2的存在:
CO2+Ca(OH)2====CaCO3↓+H2O(3)CO2中碳为+4价,可被某些强还原剂还原,如与赤热的碳作用还原成CO,CO2与活泼金属作用被还原成碳: CO2+C高温 2CO(4)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CO2和H2O合成碳水化合物: 6CO2+6H2O(CH2O)6+6O2
重点6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
一氧化碳能够燃烧,产生蓝色火焰,放出热量,因此常用作气体燃料,煤气的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
①一氧化碳的可燃性特别注意与氢气和碳可燃性的区别;②鉴别H2和CO常利用燃烧产物的不同进行鉴别;③工业上利用煤和水蒸气高温生成水煤气(主要成分是H2和CO)。(2)还原性
与氢气和碳的不同之处是一定要进行尾气的处理。常设计在实验题中。典题诠释
(经典好题)下图是金刚石、石墨、C60很大差异。其原因是()
典题1 的结构示意图,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却有
A.构成它们的原子大小不同 B.构成它们的原子数目不同
C.金刚石、石墨、C60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D.金刚石、石墨、C60里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碳单质的结构决定它们性质的差异。物质的性质决定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组成物质的粒子在空间排列方式的不同造成结构上的不同。同一种碳原子,其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一定相同,中子数可能不同,属于原子内部结构,不会引起其宏观物质物理性质的差异。答案:D
典题2(经典好题)我国的黑白山水画用的墨汁主要成分为炭黑的微粒,用这种墨汁画的国画千百年都不易褪色,这是因为墨汁中的碳()A.具有氧化性
B.具有还原性
C.具有吸附性
D.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解析:本题考查炭黑的化学性质。历经千百年的国画和阳光、空气充分接触而不褪色,这说明它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答案:D
典题3(创新题型)在密闭容器中盛有6 g碳和12 g氧气,加热时它们充分反应后,容器内的气体是()A.CO
2B.CO
C.CO2、CO
D.CO2、O2 解析:本题考查的重点是碳的可燃性以及氧气的量与生成气体的关系。解题时要考虑周全,一般是先把碳的量固定,只考虑氧气量的变化与所得气体成分的关系。一定质量的碳和一定质量的氧气,在参加化学反应时,可能会发生的反应有: C+O2(充足)2C+O2(不足)点燃 CO2 2CO 点燃 所以容器中气体可能有四种情况:
(1)O2过量,反应完全后,容器内剩余的气体是CO2和O2的混合气体,这时碳和氧气的质量比应该小于 3:8。
(2)氧气刚好与碳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容器中剩余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气体,这时碳和氧气的质量比为3:8。
(3)O2的量不足,只能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气体,容器中剩余的气体是一氧化碳,这时碳和氧气的质量比应该大于或等于3:4。
(4)当碳和氧气的质量比在3:8和3:4之间时,碳和氧气反应就会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
本题中碳和氧气的质量比1:2在3:8和3:4之间,所以最后容器中剩余的气体应该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答案:C
典题4(2010江苏徐州,25)为了研究CO2的性质,需要制取并收集干燥的CO2气体。以下是老师提供的一些实验装置。
(1)制取并收集干燥的CO2气体,可采用的装置组合是_________(填字母)。(2)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3)若在上述实验中气体无法收集满,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CO2的实验室制法。CO2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所以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要收集干燥的气体需经浓硫酸干燥,即气体从A装置出来要经过D装置。无法收集满可能是药品量不足或装置漏气。
答案:(1)A、D、B(2)略
(3)药品量不足或气密性不好等
典题5(2010河南课改区,20)下图A、B、C是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发生装置,装置A中①为分液漏斗,通过分液漏斗活塞的“开”“关”,可以向锥形瓶中滴加液体。
请完成下列问题:
(1)请写出在装置B中放入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可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如果在实验室中用A作气体发生装置,用过氧化钠和水反应来制取一瓶干燥的氧气,所选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是(填写管口字母)_________。若只改变A装置中的药品,仍采用已连接的整套装置,还可以用来制取的气体是_________。
(3)通过上述两种制取氧气的方法所选用发生装置的对比,可总结出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应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4)装置A和C都可以作为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A和C相比,A具有哪些优点?(答出一条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如何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及具体的操作。过氧化钠是固体,水是液体,固液反应不需加热,所以选择A或C装置制取,A与C比较A能控制反应速率。答案:(1)2KClO3 MnO2 △ 2KCl+3O2↑
(2)a接d、e接hCO2
(3)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等。(4)可随时加液体反应物(或通过滴加液体的快慢,控制反应的速率等)。
典题6(经典好题)某同学用如下图装置,利用碳酸饮料(如雪碧)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气体进行下列实验。请完成问题:
(1)写出图中a仪器的名称_________。
(2)如果a中盛有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
(3)如果a中盛有澄清的石灰水,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过程中,若要使CO2迅速冒出,应怎样操作? 解析:本题考查CO2的性质和检验方法,验证的是CO2的化学性质,(1)(2)精解见左栏;CO2的溶解度与温度和压强有关,所以升温或振荡会迅速放出二氧化碳。
答案:(1)试管
(2)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谈谈初中化学总复习 篇6
初中化学总复习是要把初中所学过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通过复习,加深对“双基”知识的理解,牢固地掌握好这些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
在总复习中,老师要精心设计复习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同学们进行各种形式的复习,指导同学们获取最佳的复习效果。但是仅有老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体作用,在老师的指导下,计真钻研教材,积极思考问题,自己动手做些复习小结。小结的方法很多。
一、“对比”是化学复习中常采用的方法。例如通过原子和离子、饱和溶液和浓溶液、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等的对比分析,能找出易混淆的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概念。
二、“联想”也是总结知识、深化认识的常用方法。通过联想,可以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例如,以物质的性质为核心,联想物质的制法、用途、鉴别、分离和贮存等。这样,抓住关键,带动其它,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归纳”也是总结化学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化学反应类型的归纳,气体实验室制法的归纳,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归纳等等,把同一类型的知识或技能进行归纳,能使分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从而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
运用对比、联想、归纳等方法整理知识的过程,是对知识的再学习、再理解的过程,是发挥个人智慧和创造力,自觉地、主动地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刻苦钻研的学风,训练科学的学习化学方法的过程。这种过程及其潜移默化的巨大的学习效益,是单纯地依靠老师复习而自己不去动脑、动手所不能获得的。只有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密切配合,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取得最佳的复习效果。
在复习中,同学们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复习要有针对性。老师带领全班同学的复习,是依据教学大纳所规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从全班同学的整体水平出发来进行的。然而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又不尽相同,因此在复习中要善于发现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
二、不要用做题代替复习。总复习中,切忌以应试为目标,盲目地搞“大运动量训练”,以做题代替复习。上面谈到,复习有多种效能,复习效果好,考试成绩自然会好。相反地,若以考试成绩为追逐的目标,盲目地、重复性地做大量的习题,势必挤掉了大量的复习时间,影响复习效果,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当然,要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在总复习过程中,由老师精选一些习题,进行适量的练习,是完全必要的。
谈谈初中化学总复习(2)
学习任何一门功课,都要了解这一学科的基本结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有一句名言:“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忘记的知识。”
初中化学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是系统学习化学知识的开始。在第一节课“绪言”里就首先明确了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包括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几个方面。此外,通过初中化学课的学习,我们还了解到了物质分类的方法。现在就让我们从这几个方面,看一看化学这一学科的基本结构。(见下图)
这是从化学研究的对象来看初中化学的基本结构。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十分复杂,因而化学的学科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面异常广泛。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初中化学由四大部分构成。
一、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例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元素、单质、化合物、分子、原子、化学式、化合价、化学方程式、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溶液等。
二、元素化合物知识
如有关氧气、氢气、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铁的性质、制法、用途的知识,酸和碱的通性,甲烷、酒精、醋酸等有机化合物的初步知识等。
三、化学基本计算
主要是关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溶解度及溶质质量分数的基本计算。
四、化学实验
主要有化学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及其性质实验,粗盐的提纯,溶液的配制和酸、碱、盐的性质实验等。
总复习中,一般都把初中化学的内容划分为这四部分进行复习。
谈谈初中化学总复习(3)
总复习中,要把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统一起来,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强调发展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掌握知识和技能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是开发知识和技能的保证。化学总复习是在同学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技能和已具备一定能力(如观察、实验、思维、自学和记忆等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所学知识“再学习”、技能“再熟练”、能力“再发展”的过程。怎样使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统一起来呢?途径是多方面的。例如:
利用学过的基本理论去再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这样,不仅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理论知识水平,而且对物质知识的认识又进一步深化,使认识能力得到再提高。比如用原子结构的观点初步认识化合价的实质,氢为什么通常显+1价,而氢的+1价与钠的+1价又有什么区别,氧为什么通常显-2价,它为什么是活泼的非金属元素;从电脑的观点了解某些物质的水溶液为什么具有导电性,溶液的导电性与金属的导电性又有什么区别;用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构成;从在水溶液中电离的特征揭示酸和碱的本质等。
把学过的知识进行“纵”、“横”联系,有助于在新的水平上理解学过的知识,有助于分析、综合能力的再提高。例如,复习有氧气的知识,应着重理出如下“纵”的联系。(见下图)
物质之间“横”的联系是指可以类比的物质之间的系统。例如氢气、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相似,都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都可以作还原剂,但在颜色、状态、毒性等方面又有所不同。(见下表)
谈谈初中化学总复习(4)学习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
要深入地思考问题,首先要会发现问题,也要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下面结合总复习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一、逻辑思考
从逻辑上提出问题,可以引导我们进行多方面的思考。
例如复习化学概念、定义、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引入这一概念?这一概念是从哪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在学习中起什么作用?与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有什么关系?等等。通过这样的联想,可以更清楚、准确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带动其它知识的学习。以“化合价”为例,大家知道,化合价是初中化学里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概念,总复习时,应该贯通全年的有关知识,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比如为什么要学习化合价?什么是化合价?化合价有哪些应用?再结合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了解化合价的实质:金属元素为什么通常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为什么通常显负价?化合价的数值及符号跟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主要是由原子结构的哪一部分决定的?等等。这样地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比那种单纯地背诵化合价的定义效果要好得多,学起来也有趣味。再如用水稀释溶液时,可用下面的公式进行计算:
M浓×浓%=(M浓+M水)×稀% 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可用下面的公式换算:
这两个公式课本上没有,在解计算题时可以直接运用。这两个公式是依据什么推导出来的?你自己是否会进行推导?它们在什么范围内使用?
通过这样的思考,可以训练思维的条理性、严密性、敏锐性,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二、自测思考
所谓自测思考,就是对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自我测验和考查,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前面已经谈到,在总复习中,应按照复习提纲和复习要求,自己动手做些复习小结。要请老师指点,将自己的小结跟老师的复习相对照。也可以跟其他同学讨论,相互启发。哪些地方自己领会正确,理解比较深刻?哪些地方认识不全面,或者有错误?原因是什么?哪些地方没有记住,容易遗忘?做练习时,要着重检查自己的思路是否正确,方法是否简捷。通过这种自我检测,寻找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有目标地进行思考,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能收到立竿见影、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思维活动,要始终坚持自找差距、自我完善,不要只等待老师的复习,寻找现成的答案。只有自己动脑、动手,深入钻研,独立思考,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才能将知识和技能变成自己的东西。理解得深刻,才能经久不忘,才能灵活运用。
三、比较思考
化学的学科特点是内容比较零碎、分散,许多知识和技能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和联系,容易混淆。学习中,要逐步学会将同一类的知识、技能或相似的概念对比分析,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寻找答案。例如,对于物质的成分和变化,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种不同角度分析和认识。
物质既然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微粒构成的,物质的变化必然就是微粒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物质在发生变化时:
宏观现象:原物质的消失和新物质的产生以及伴随产生的许多实验现象,如产生沉淀、逸出气体、变化颜色、发光放热等。
微观本质:构成物质的微粒相互作用。如金属钠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都是原子之间争夺电子的结果。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微观的、看不见的。
从宏观现象的观察到微观本质的揭示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方法。
再如初中化学里有三个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即氢气还原氧化铜、木炭粉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留心看一下,这三个实验虽然都是还原氧化铜,但由于使用不同的还原剂,因而实验装置、操作方法和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写法都有所不同。从这三个方面对比思考,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四、反问思考
对某一方面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从反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可以加强正面理解,这也是一种很有用的学习方法。
例如,初中化学里先后介绍了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四种化学反应。可以问一问:化学反应是不是只有这四种类型呢?换句话说,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可以归并到这四种类型中去呢?比如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CH 4)、电石气(主要成分乙炔C2H2)和酒精(主要成分乙醇C2H5OH)燃烧的反应:
CH4+2O2 2C2H2+5O2 C2H5OH+3O2
CO2+2H2O 4CO2+2H2O 2CO2+3H2O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
CuO+CO Cu+CO2
高炉里炼铁的反应:
Fe2O3+3CO
2Fe+3CO2 很明显,以上几个反应都不属于四种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可见,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只是四种“基本”反应。初中化学里大部分化学反应属于这四种类型,但并非所有的化学反应都可归于这四种类型中去。
再如,酒精灯的使用强调:灯芯要剪平,酒精不过肩,莫要对火点,加热用外焰,勿用嘴吹灭,灯帽要盖严。使用量筒时要注意:量筒干燥而洁净,大小选准要放平,凹面刻度和视点,三点一线成水平。用氢气、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都要先通气,后加热;先撤灯,后停气。不仅要知道正确的操作方法是什么,还要知道错误的操作可能造成什么不良后果。总之,在从正面研究事物的同时,也要从反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这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
谈谈初中化学总复习(5)
科学家们的研究指出,大脑这座“人类心灵之仓”,它的信息储存量可以高达1千万亿个信息单位,其记忆系统之完善是当代电子计算机或机器人所无法比拟的。
青少年时期是记忆的最佳年龄,同学们应趁着人生记忆的最佳期,努力发掘自己的记忆潜力,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记忆能力。下面结合初中化学总复习,向同学们介绍几种记忆化学知识、培养记忆能力的方法。
一、理解记忆法
俗话说:“若要记得,必先懂得。”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记得住。
理解记忆的方法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弄清它们的各种联系。对这种联系认识得越清楚,理解得就越深刻,运用起来也越自如。例如,“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在学习原子核构成的时候,知道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所以核电荷数与核内质子数相等。我们把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相同质子数)的原子总称为一种“元素”,表明元素是一个集体概念,论“种”不论“个”。可以说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不宜说成水是由氢和氧“两个”元素组成的。将元素的涵义延伸,那些由于原子获得或失去电子而形成的简单的、带有电荷的阴离子或阳离子,若与不带电的中性原子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也应属于同一种元素。请看下面两个题目:
例1:A微粒和B微粒是同种元素的不同微粒的条件是()。
(A)原子量相同(B)电子数相同(C)中子数相同(D)质子数相同(D)为本题答案。
例2:以下符号或简图所示的微粒中,__________属于同一种元素;__________也属于同一种元素。
+
(G)Na(H)Na
本题第一空应填(A)、(B),第二空应填(D)、(E)、(G)、(H)。
再如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跟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呢?因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成其它物质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不会改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需要注意的是:
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说明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范围仅限于化学变化,不包括物理变化。例如冰融化成水,大块矿石粉碎成小块矿石,这些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虽然相等,但不能认为这种变化也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之间是按一定的质量比相互作用的,因此,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总质量,而不是任意比例的反应物质量的简单相加。例如1克氢气跟9克氧气反应并不能生成10克水,只能生成9克水,反应后剩余1克氧气。
理解了的内容,是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思考、消化吸收并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因而记忆牢固,能灵活运用。同学们要努力做到理解记忆。
二、趣味记忆法
提倡理解记忆,并不排除必要的机械记忆。有些内容,本身并没有什么需要理解的东西,而是客观事实,例如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碱和盐的溶解性等。有些内容虽然是有道理的,但限于同学们的知识基础,暂不要求知道为什么,例如元素的化合价、金属活动性顺序等。对这些内容,通常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将它们熟练地记住。为了防止枯燥乏味,提高记忆效果,常常把它们编成“顺口溜”或采用分段记忆的方法,提高兴趣,增强记忆。
例如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歌”: 一价氢、锂、钠、钾、银; 二价氧、镁、钙、钡、锌; 铜、汞一、二,铁二、三; 碳、硅、铅、锰二、四寻; 硫为负二或四、六; 负
三、正五氮与磷; 氟、氯、溴、碘显负一; 三价记住硼、铝、金。这个化合价歌,概括了初中化学20多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包括固定价和变价),读起来合辙押韵,有趣易记。
碱和盐的溶解性,也可以将其溶解规律编成顺口溜进行记忆:
氢氧钾、钠、钡、钙溶;(意思是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钡、氢氧化钙能溶于水)
盐酸除银和亚汞;(即:盐酸盐只有氯化银和氯化亚汞不溶于水)
硫酸不溶有钡和铅;(硫酸钡、硫酸铅不溶于水)钾、钠、铵、硝全都溶。(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全都能溶于水)
地壳里含量最多的元素,课本上介绍了“前9名”,如果再补充一个“第10名”钛,可将这10种元素分成两段进行记忆: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钛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也可以分三段进行记忆: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而1~20号元素,则可分成4段记忆:
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
有乐趣的学习,意味着积极追求,生动活泼,而不是把学习当作负担。相反地,枯燥呆板的学习,不假思索的学习,就标志着学习中出现了红色信号,将会导致难记易忘和学习的低效。
三、“多通道”记忆法
人类是靠各种感官认识事物的,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会学习的同学,善于调动各种感官的积极性,接收和处理信息,获取知识,增强记忆。就拿化学方程式来说吧,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简明的表示形式,学习化学,必须记化学方程式,写化学方程式,没有任何人否认化学方程式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然而在化学测试中,却很少有同学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方面不出现任何错误,可谓化学学习中的一个难关。
怎样才能把化学方程式记住,在书写时达到完全正确,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最根本、最重要的方法是联系事实,联系实验。初中化学里的重要反应都配合有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参加反应的是什么物质,反应后生成了什么物质,反应是在什么条件下进行的,有哪些现象发生。例如:
这样从做实验、看实验,到分析实验、得出结论,填写实验报告,既听老师讲,又动手练习,对CO2→CaCO3→Ca(HCO3)2→CaCO3→CO2的一系列变化,了解得一清二楚,有丰富的实验事实,有生动的实验现象。相反,离开具体的反应事实,单纯地死记硬背化学方程式,那么,化学方程式就会成为没有内容的、空洞呆板的符号,学起来势必枯燥无味、难记易忘。听老师讲课固然重要,但是观察、思考、动手更重要。心理学告诉我们,单纯依靠听觉获得的知识只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如果既看又听,效果会好得多,约能记忆65%。因为多种感官同时接受知识,就可使同一内容在大脑皮层上引立很多通路,留下多种痕迹。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一边看书,一边读,要细心做实验、观察实验,要认真记笔记、做练习,书写复杂的化学方程式。这样做,会使你的注意力集中,排除干扰,使记忆痕迹强化。
四、缩略记忆法
化学反应并不都配合有实验,记忆化学方程式也可以用缩略的方法,记住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由此掌握众多的、相类似的化学反应,这样不仅能减少记忆的数量,而且能收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例如记住了CaCO3+HCl的反应,不难写出NaCO3或K2CO3跟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还可以写出CaCO3+HNO3反应的方程式,并知道了实验室为什么不用CaCO3跟H2SO4反应制取CO2;记住了CuO+H2的反应,可以推知H2还原WO3或Fe2O3方程式的写法。
对某些化学概念、实验操作,也可以用缩略的方法,找出关键性的字眼、关键性的步骤作为揭示和依据,以点带面,记忆其他。例如: 溶解度定义可简略地记忆为:
一定温度下,百克溶剂中,溶液达饱和,溶质克数定。
四种化学反应类型,可以针对它们的基本特征,简略地概括为:
多变一(化合),一变多(分解),一单换一单(置换),成分相交换(复分解)。
实验室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操作顺序是:通氢,加热,撤灯,停氢。
过滤操作的要领是“两低三靠”。即:
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滤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盛待滤液的烧杯口要靠紧玻璃棒,玻璃棒下端要轻靠三层滤纸处,漏斗颈要靠紧烧杯壁。
五、类比记忆法
把相类似的内容进行对比,可以辨明异同,防止混淆,增强记忆。
例如,将H2、C、CO还原CuO的三个方程式进行对比:
CuO+H2 Cu+H2O 2CuO+C 2Cu+CO2↑ CuO+CO Cu+CO2
将Fe与不同物质发生反应,显示不同的化合价,生成不同的化合物进行对比:
3Fe+2O2 Fe3O4
Fe+H2SO4===FeSO4+H2↑ Fe+CuSO4===FeSO4+Cu Fe2O3+3H2SO4===Fe2(SO4)3+3H2O 2Fe(OH)3+3H2SO4===Fe2(SO4)3+6H2O 通过这种对比,可以更好地掌握相类似的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类比也是理解化学概念、记忆化学概念的好方法,例如原子与离子的比较: 符号 名称
结构示意图
Na 钠原子
Na 钠离子
+
Cl 氯原子
Cl 氯离子
-核电荷数核电荷数=核电荷数>核电荷数=核电荷数<与核外电核外电子核外电子核外电子核外电子子数的关数 系 是否带电 相互转化关系
不带电
带正电
不带电
带负电
数
数
数
六、“相同点”记忆法
所谓“相同点”记忆法,就是把某些零散的、彼此间可能没有任何关联的内容,依其某种相同点,把它们整理到一起,进行记忆。例如,许多化学实验操作,都有“先”、“后”的顺序要求,不能颠倒,否则,就会影响实验效果,甚至造成事故。如:
用酒精灯加热试管时,要先均匀加热,后固定加热; 做制取气体的实验时,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再装药;
做固体与液体反应实验时,要先装固体,后倒液体; 用加热固体的方法制取气体、并用排水法收集(如制氧气),当收集完气体时,要先从水槽中移出导管,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点燃可燃性气体时(如H2、CO、CH4等),必须先检验气体的纯度,然后再点火;
用氢气、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实验开始都要先通气、后加热;实验完毕都要先撤灯、后停气; 稀释浓硫酸时,先取适量水倒入烧杯中,然后再将浓硫酸沿器壁缓缓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安置实验装置时,要先固定下面的仪器,然后依次固定上面的仪器;先固定左面的仪器,后固定后面的仪器。
化学实验中,我们常根据“颜色”来鉴别物质,分析实验现象。以“颜色”为线索,可以记住许多知识。如:
红色:金属铜为紫红色,酚酞遇碱变成玫瑰红色,石蕊遇酸显红色。
蓝色:CuSO4·5H2O晶体、CuSO4、Cu(NO3)2溶液、Cu(OH)2沉淀均为蓝色,CuCl2溶液很稀时为淡蓝色,较浓时则显绿色。石蕊试液遇碱呈蓝色。S、H2、CO、CH4、C2H5OH燃烧时,火焰为蓝色或淡蓝色。
黄色、棕色:硫粉是淡黄色粉末,FeCl3、Fe(NO3)
3、Fe(SO4)3等三价铁盐溶液很稀时为黄色,浓度大时为棕色。NO3气体为红棕色。
褐色:铁锈(主要成分Fe2O3·xH2O)和溶液中产生的Fe(OH)3为红褐色。紫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色、其晶体为黑紫色,石蕊试液为紫色。
白色:BaSO4、AgCl、CaCO3沉淀均为白色。无色晶体粉碎为细小颗粒或粉末状态时也都呈白色。金属一般为银白色。
你留心过吗?初中化学里有许多内容都跟“三”有关,以“三”为统帅,能帮助你记住好多知识。如: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和离子; 构成原子的微粒有三种:质子、中子和电子; 常见的三种强酸是:盐酸、硝酸和硫酸;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排在前面三种金属钾、钙、钠,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复分解反应发生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之一: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化学总复习的体会和做法 篇7
关键词:初三数学;总复习;认识和做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复习课是一种重要的课型,特别是对初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做好总复习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课堂学习的效率,并且发现学生知识上的漏洞,及时给予补救,从而改善教学质量。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初三复习课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鼓励学生开动自己的脑筋。在一堂复习课上,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宜过长,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初三复习课上,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以此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综合训练,提升技能
在初三数学总复习中,教师一般都会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在选题上教师应该采取综合训练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在不断的联系中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做题的时候,把自己不会用和不懂的知识点记录下来,并且在教师讲解的时候认真做好笔记。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把学生平时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放在一起,引导学生找出这些题目存在的共同特点,以及容易犯错的地方,达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技能提升,达到初三总复习的真正目的。
三、注重讲评,再上一个台阶
由于初三数学总复习阶段的试题难度和深度都会加大,教师在讲评的时候一定不能够简单地让学生对答案订正错误,而应该引导学生对试题进行考点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解题的能力。教师要将试题进行分类,教会学生解题的技巧和解题的方法,针对不同试题的不同解法要教会学生总结归纳,以此来帮助学生巩固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三数学总复习中,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解题技巧,作为数学教师首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采取综合训练的方式,通过精讲精练,来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技能,从而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小红.浅谈如何上好一堂初中数学复习课[J].群文天地, 2011(16).
[2]吴高刚.关于基础薄弱生初三数学复习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数理化学习,2009(06).
[3]刘跃山.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模式初探[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7(04).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化学总复习的体会和做法】推荐阅读:
高中化学总复习阶段09-03
初中化学总复习教学反思的实效09-26
初中化学总复习的方法08-14
高中化学教学的体会论文10-23
中考化学总复习教学案(第一单元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05-24
化学总复习11-03
初四化学总复习06-03
高中化学复习教学设计11-13
中考化学总复习策略05-12
高三化学总复习策略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