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教学做法管理论文(共12篇)
化学实验教学做法管理论文 篇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教学不但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提高各种能力的最好途径,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尤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独特的功效。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 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 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三点:
一、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 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人教版新教材按照义务教育新大纲规定的31项演示实验内容, 在各章节中共安排了85个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 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 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例如, 在§2-1分子这一节教学中, 补充了氨的挥发、碘在酒精中扩散 (溶散) 的实验, 加深了学生对分子运动的感性认识, 在§1-4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 对白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进行改进, 用球胆向烧杯的热水中缓缓通入O2, 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O2接触后, 也开始燃烧, 产生火光。演示结束后, 我请学生思考3个问题:
1. 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 红磷不能燃烧?
2. 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
3. 红磷能不能燃烧?
接着再补充演示红磷燃烧的实验, 将少量红磷放在铁纱网上, 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请学生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最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归纳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学生反映这样学既能理解, 又记得牢。
二、开发家庭小实验
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 共设置了13个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 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 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当我第一次向学生布置绪言课的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 并与课本第5页习题3配合作为家庭作业时, 学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实验———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第7页演示实验1-1的改进) , 学生开始产生兴趣, 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 有的成功, 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 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 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 一旦做成功了, 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 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被激发出来。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 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 还可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 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我还结合教学实际, 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如学习§3-1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 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请问你们父母, 在他们当学生时, 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这样脏?”学习§1-4燃烧和缓慢氧化时, 课后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 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还开辟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 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 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 (Na HCO3) 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总之, 化学实验能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 积极探究化学的奥秘, 形成持续的化学兴趣, 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也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平等的学习动手的机会, 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化学实验教学做法管理论文 篇2
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做法和体会《九年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新大纲)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作者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的做法和体会。
一、领会大纲精神,充分认识实验教学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新大纲从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培养目标出发,面向大多数学校和大多数学生,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与原教学大纲相比,新大纲在“初中化学教学目的”中除了规定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特别突出强调要重视情感领域的教学和对学生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从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实际出发,新大纲适当降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要求,较大幅度降低化学计算的要求,在适当拓宽元素化合物知识面的`同时,加强了化学实验,把演示实验列入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新大纲列出的31项演示实验要求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很好完成(一定要做,不是可做可不做),学生分组实验19个(必做10个,选做9个),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完成,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
在教学要求中除了“使用仪器的技能”?(13种仪器)和“实验操作的技能”(8项)外,还把“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以及“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操作”,也规定为实验的教学要求,体现了实验教学的整体功能,其目的在于转变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思想和教学观念,真正变应试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为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倾向,纠正为了应付中考用讲实验、背实验代替做实验的错误做法,以及比较普遍存在的只满足于完成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而忽视通过实验教学养成学生良好实验习惯,训练观察思维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问题。深刻领会新大纲精神,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化学实验的教学与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以及情感、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年龄孝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三点。
(一)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人教版新教材按照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新大纲规定的31项演示实验内容,在各章节中共安排了85个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有的则
实验班学生管理的几点做法 篇3
现行的教育状况造成了各个学校每个年级的班级分了几个层次,有实验班,奥班,重点班,普通班等等。也许各校名称不一,但其实质一样。都是为了适应现行教育评价要求,人为的把优质教育资源集中起来,目的在于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用心良苦,无可厚非。作为一名教师无法改变这一不公现象,只能在随波逐流的同时,尽最大努力做好工作早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就实验班学生的管理做一些有宜的改革尝试,力求使他们能够更加全面健康的发展,不仅成长为社会各行业需要的优秀人才,也要成为一个知法守法,心理健康,道德高尚,行为文明的社会公民。
一、选好干部,高度自治
实验班学生绝大多数成绩优异,小学、初中在家长、老师,同学的赞扬声中一路走来,而且都有当班干部,团干部的经历,具备了一定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自律精神。通过中考选拔到一个班以后,究竟孰高孰低,过去的风流辉煌并不为人所知。虽然在一个班在同一屋檐下,但仍然缺乏交流,缺乏了解,如何尽快的让他们彼此消除陌生感,增强认同感,是使得他们尽快完成初中生到高中生在心理需求,学习方法,生活习惯等方面转变的关键因素。所以在开学第一周的班会上,老师先做自我介绍,再要求每个同学做两分钟自我介绍,每个同学都会借此机会展示自己的精神风貌,语言技巧,情绪状态等这可以说是个人在大家面前的第一次亮相。班主任也恰好在这一过程中对每个学生有了最初的认识从而为选拔班干部准备了第一手材料。第二周一开始就做动员,要求那些有志于通过服务他人,提升自己;服务他人,获取快乐的人在班会上做竞选演讲。同学们在班会上慷慨陈词,激情洋溢,侃侃而谈,充分展示自己对班级工作的热情,信心,方法。然后由全班同学对参加演讲者无记名投票,得票多者胜出,再由班主任组织小型会议再次让每个人陈述自己的参选理由,施政方略,尽量让每个人依据自己的特点找到最合适的位置。我们常说,一切皆有可能,这是一句大实话。但把可能转化为现实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的成功实际上是在合适的时间选中了一个合适的位置。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选好干部,班级的工作才可以尽快地走上正规。
一个班级仅靠班主任的勤快是远远不够的,也不一定能带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班委会,团支部建立起来以后,班主任要放手让他们开展工作,卫生小组的成立及分工,课代表的选拔,宿舍舍长的选拔及管理,班级公约的制定,自习课的秩序维持,军训期间学生的管理,运动会的组织,报名,参赛,后勤保障,舆论宣传,考勤表的填写,课前演讲的组织及稿件的收缴,考试过程的安排等所有班级的日常事务都交由班委会,团支部协同哟有关人员进行实施班主任只是一个冷静的观察家和高明的点拨师。这种做法不仅把班主任从琐碎的班级事务中解放了出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律精神,自省意识,树立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健康的人生理念。
二、宽严相济,善用表扬
学生的自治那会给大家创造宽松的环境。这些学生都是优中选优上来的,可能互相还不服气,刚到一块那就像上了梁山,得重新排座次。因而,学习上的竞争很激烈。要把这种激烈竞争引向正面发展,就需要老师因势利导,就需要老师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大家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不提倡竞争对手,不提倡以分数论英雄,而提倡竞争伙伴 和综合能力,这一点就像美国大选一样,在竞争中互相了解互相提高,互利共赢。敢于分享别人成功的喜悦,也敢于面对自己失败的烦恼。把他人的成功作为对自己的鞭策,把自己的失败化作以后奋发的动力。
宽不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而是放起来的风筝,线要攥到自己的手里。就像大街上的汽车,别看它在自由的超车穿越,但有规则在牢牢地制约着它吧,不敢越雷池一步。对那种有代表意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尤其在高一阶段要严肃处理,例如打架,偷窃等。要善于抓住機会,进行法制教育,纪律教育,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小处,从源头抓起,才可以杜绝大事故的发生。
学生的求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改正错误,汲取新知的过程。在管理中以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善于挖掘教育的契机。有了错误要分析错误发生的原因,要在如何改正错误,防止错误重犯上做文章,甚至可以设一个勇于承认错误奖,以激励他们,感召他们。表扬与激励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要不吝表扬,给他们以温情,信任,才能使对方心悦诚服,欣然改正错误。
三、公允之心,关爱之情
老师一定要有一颗公允之心。如果不能主持公正,伸张正义,弘扬正气,是不会获得学生的尊重的。学生最讨厌的也是老师处事不公,厚此薄彼。因此,对每个学生要一碗水端平,同样的诲人不倦,同样的奖优罚劣,同样的眼神,同样的语气,不论城乡,不论贫富,不论性别,不论年龄,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关心他们,关爱他们,了解家庭结构,生活状况,经济收入。建立个人小档案,包括本人各种信息,充分做到对学生总体情况的掌握。这样才能及时做到掌控学生动态,摸清学时的思想顾虑,以便对症下药。
四、教学相长,言行一致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育人的过程 ,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每个老师的成长都离不开学生,这就像医生的成长离不开病人,农民的成长离不开土地一样。带一届学生,你就意味着治愈了一批病人,种了一茬专家。在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你的人格,你的学识,你的胆略,你的情操都在学生的促进下不断得到升华。你的应变能力,你的管理艺术,你的谈话技巧,你的讲课风格都会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完善。所以说学校提出的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同样可以理解为学校的成长,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因此这里的教学相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应成为教师的目标。因而,要带好这样一个班,老师非得虚下心来不断丰富自己,提升自己,宁做真白丁,不做假秀才。才可以树立起自己高大的形象来。学生才会对你从心底里佩服,并真诚的以你为师,终身为师。
做好班主任工作,一定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言必信,行必果。即使碰到解不了的难题,即使自己对学生处理不当,犯了错误也要勇于担当,不怕问责。我们对学生的人格教育,道德培养不应停留在大会小会的说教中,而应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我们是否讲求诚信,我们是否洁身自好,我们是否文明礼貌,我们是否厉行节约,我们是否见垃圾就弯腰,我们是否见危困就帮助?如果我们做到了,才能身正为范,起到引领作用,我们的教育才能见到成效。
化学实验教学做法管理论文 篇4
一、端正思想, 充分认识实验教学
初中化学教学从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出发, 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内容方面, 适当降低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要求, 较大幅度降低化学计算的要求, 加强了化学实验。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用讲实验、背实验代替做实验的错误做法。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达到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激发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 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我认为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三点。
(一) 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 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对这些演示实验, 我全部安排在课堂教学中完成, 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对部分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还作了适当的补充和改进, 以增强实验效果。例如, 在§3-1分子这一节教学中, 补充了氨的挥发、碘在酒精中扩散的实验, 加深了学生对分子运动的感性认识, 在§2-4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 对白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进行改进, 向盛热水的烧杯中缓缓通入O2, 可看到白磷与O2接触后, 也开始燃烧, 产生火光。演示结束后, 我请学生思考3个问题: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 红磷不能燃烧?2.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3.红磷能不能燃烧?接着再补充演示红磷燃烧的实验, 将少量红磷放在铁纱网上, 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请学生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最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归纳总结出燃烧的条件。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 又记得牢。
(二) 开发家庭小实验
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 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例如, 我把铁钉生锈条件的探究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在家里做。到了上铁的性质这节课时, 将实验室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的三支试管展示给学生看, 并请他们与自己所做的家庭小实验结果对照, 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生成铁锈”这一事实。进而再请学生思考:“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 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 为什么?”启迪学生对讨论题“你认为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进行探究, 从而对铁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较深入的了解。
(三)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组织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 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 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 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如学习§5-1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 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小清河的水清澈吗?请问你们父母, 在他们当学生时, 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这样脏?”学习§2-4燃烧和缓慢氧化时, 课后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 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还开辟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 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 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等, 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三、养成良好实验习惯, 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例如, 学生在做“实验二:酸的性质”分组实验时, 对盐酸与带锈铁钉的反应, 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可看到铁钉表面的锈斑被盐酸所溶解, 铁钉表面变得光亮, 而且由于使用的盐酸过量, 过量的盐酸和铁会继续发生反应, 还可以看到铁钉表面有气泡冒出的现象。因此, 在填写实验报告时, 我要求学生将实验所观察到的所有现象如实填出并对所产生的现象作出相应的解释, 以此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化学实验教学做法管理论文 篇5
1.理论学习及理念引领。各学科组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撰写感悟体悟,及时在个人博客中更新。
2.课堂教学改革情况。
开展“精简高效课堂常态课研究”活动。
(1)各学科以学案教学为载体,进行常态课堂下的常态课研究。每周确定家常课主讲人,以学科为单位实施课堂观察,从问题层次化、问题情景化、问题探究化、互动合作化、互动展示化、互动点评化共6各方面审视并完善课堂教学行为,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迅速提升。
(2)各备课组选取一个(或两个)课堂教法改革方面的视角,着眼于提升课堂效率,进行小课题研究,积极探求适合本学科和教师本人的教学方式创新,以教学方式的创新,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3.常规教研活动特色。
(1)分年级分备课组针对本学期的学案使用心得及困惑点,进行商讨汇总形成材料,以学科为单位组织交流研讨活动,进而达到统一教师认知并解决疑难问题的目的。
(2)抓好学科优秀教学资源的编制与积累,将教师的优质学案、课件等分年级形成初步的原始资源库,为后续的修改、完善、循环使用等打下基础。
4.教学项目推进情况。经典诵读进课堂。
(1)我校特别重视学生们的课外阅读。八年级利用午读及语文课堂时间阅读《红楼梦》,并开展红楼梦批注评比活动,每个班级选出了批注认真详细的阅读小状元。学生阅读兴趣浓厚,学生们边读边圈点勾画。当翻开学生所读的《红楼梦》时,你会惊讶于学生们的思考与感悟。
(2)老师们又开设了一系列的课堂阅读活动:“大观园里的丫鬟我来选”“大观园里的丫鬟名字我来记““跟随香菱来学写诗”“《红楼梦》中姓名隐喻文化”等活动,在学生们中间也因此掀起了一股《红楼》热。
5.课程建设情况。
学校的多彩课程建设。为优化教育的个性化、多样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校在去年“精彩纷呈”校园个性课程的基础上开发了“校园多彩课程”系列,每周下午的第3、4节集中开设。课程分为学校社团课程、教师指导课程、学生自主课程三种类型,共计50余门课程。分年级统一制定课程选择菜单,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完全自主选择课程,彻底打破班级束缚。学生参与热情高,既促进了学生的多元、个性发展,又融洽了师生关系。
化学实验教学做法管理论文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 实验教学 实验室 建设与管理
当前的生物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有一部分就来自实验室建设管理的不足,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实验室功能单一,设备器材等严重短缺,导致很多实验不能开展。然后是封闭式的管理,教师过分注重理论教学,一度忽略学生主体地位。最后是缺乏高素质的人员,在实验室管理方法有所缺失。针对这些问题,要结合实际有效解决,加快实验室运作,促进学生学科发展。
一、积极建设,优化配置,创设开放实验新局势
很多学校都有配备实验室,但真正利用起来的很少,主要是课堂上教师习惯理论教学,学生偶尔接触实验会觉得陌生,而且实验室设备不全,学生能做的实验有限,实验室就逐渐失去利用价值。为此,我们要在实验室建设上加大投资,优化配置,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
1.优化设备
优化设备是保障实验教学顺利开展的有效措施,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实验室设备,给学生提供更多实验探索的机会。首先,要着眼于硬件设备,增加实验室的数量满足不同年级的需求以及不同类型实验的开展,确保学生实验操作的次数。其中,实验仪器、药品要相应增加,及时补充低值易耗品,有条件的话,仪器设备也要及时更新,以此推动开放性实验室的效能。
其次,软件设备的优化利用也很重要,要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去开展实验教学,贯彻实践理论结合的理念。首先,要鼓励学生积极实验,遇到问题学会实验求证,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后,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会放手让学生去做,提供其机会组织活动、设计实验、思考问题、分析解决,我们在一旁适当地指导,无形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文化建设
实验室的建设开放不仅需要设备的支持,也离不开文化氛围的建设。我们可以俺借助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在文化熏陶中熟悉实验,习惯操作。首先,我们要重视实验设计,鼓励学生思考献策,开展一些拓展性实验,让学生在培养实验探究能力的同时收获生物学习的乐趣。其次,建设具有生物特色的实验氛围是不错的选择,像一些实验生态养殖、建设校园植物园等,都会让学生觉得很有趣,而且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在一些生物实验室里,我们可以贴一些生物图片,向学生介绍最新的生物技术和研究成果,以此丰富其认知。或者,可以建立一个“校园生物学网站”和课堂教学相配合,方便学生查阅资料进行课外探究。
二、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构建开放管理新模式
实验室的建设是促进生物教学的关键,刚开始效果很明显,我们不能大意,要注重细节问题,在管理上多花功夫,加快制度完善。对于实验室的管理,我们要倡导“服务于教育,发展于需要,一切为了育人”的理念,处理好方方面面,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
1.加强操作流程管理
实验室的正常运转离不开细致的流程管理,活动的设计、组织、开展、落实,只有每一步都到位了,实验教学才能顺利开展。教务处的工作放在首位,他们的任务是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定时公布,组织老师参加业务培训和教研活动,落实各种学生辅导工作。其次是宣传组织工作和辅导教师的任务,一方面动员学生参加实验室开放活动,一方面在活动中扮演引导者和辅导员的角色,鼓励学生自主实验,积极提问。最后是建立小实验员制度和开放实验操作流程,重在体现实验室的秩序和开放管理的新模式,学生要按照流程:预约实验、信息反馈,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创设师生互动、民主和谐的实验氛围,让学生在流程管理秩序中有效地开展实验。
2.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完善是有效管理实验室的重要举措,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马虎,要联系实际有效制定,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责任心。第一,常规管理要和学生教育相结合,如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违反操作的行为,不能简单批评,要和其说明原因道清后果,让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达到培养其责任心的目的。第二,常规要求与监督检查相结合,在学生首次试验时我们要和其说明制度,让其将文字信息转化为自身行动,落实到实验操作中,我们要适当地监督检查,帮助学生纠正,避免意外发生。第三,实验员与教师的管理结合,两者都是学生生物试验中的重要角色,要相互配合共同管理,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
3.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传统的生物教学忽略了学生实验的考核评价,即便是有也是一带而过,没有针对性的评价指导,导致学生在实验操作上缺乏严谨性,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他们的实验积极性,使得生物教学出现不足。为此,我们引入过程评价和终端评价结合的机制,对传统管理进行改革,加强学生实验的有效性。
总之,生物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是促进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也是课程改革发展的产物。但是,新事物的产生总不会一帆风顺,多少会有阻碍,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就要积极面对,在加强实验室建设的同时促进管理制度的完善,为学生开创生物教学的新局面。
化学实验教学做法管理论文 篇7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探究
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 是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是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关键平台, 是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戴安邦教授认为:“实验室应该是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场所.”著名化学家傅鹰教授说:“实验是最高法庭.”因此, 如何有效地开展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探是广大一线教师希望共同探索的课题.
一、营造和谐氛围, 激发探究兴趣
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重要因素是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气氛民主和谐, 学生的学习心理就会感到轻松愉快, 就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 学生才肯独立探究, 积极思考, 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辅导, 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首席伙伴”,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尊重每一个学生, 容纳每一个学生, 激励每一个学生.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动手实验的机会,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探究的空间, 把探究性实验教学看成是自己与学生平等交流、互相协作、共同探索、共享成功的过程.也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才能真正打开思维的大门, 积极探究, 善于观察, 敢于提问, 从而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 教“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实验时, 设计一个有趣的化学实验:要将一个比广口瓶瓶口稍大的鸡蛋完整地放入瓶中, 先将鸡蛋浸在10%的醋酸中, 等鸡蛋壳变软后, 取出鸡蛋, 向广口瓶中加入足量的Na OH溶液, 再倒入足量的CO2, 迅速将鸡蛋的小头堵住瓶口, 振荡广口瓶, 鸡蛋很快被瓶吞入, 让学生分析原因.该题是将物理学科中的压强与化学原理紧密结合在一起:蛋壳的主要成分是CaCO3, 能与醋酸 (家用食醋的主要成分) 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物质而使蛋壳变软.瓶中的CO2与Na OH溶液反应, 使瓶内的压强低于外界大气压强, 鸡蛋就被“吞”入瓶内.这个实验, 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与学生共同探究, 让学生认真观察, 积极猜想, 大胆质疑, 即使出现了个别的偏差, 也不去纠正, 学生的学习兴趣陡然大增,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改进探究实验, 提升探究能力
达尔文说:任何改进, 都是进步.对于学生想做的一些探究性实验, 可先让他们去查阅有关资料补充相应的知识, 然后对学生进行指导, 鼓励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 让学生设计好可行的实验探究方案, 开放实验室, 在实验安全的前提下, 放手让他们独立实验.
如, 在讲实验室制氧气时, 按照课本上的装置收集了一瓶氧气后, 由于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过多反应仍然在进行, 生成的气泡从水槽中的水中汩汩的冒出.一学生马上站出来发问:“老师, 据我观察, 如果加入的过氧化氢溶液过多, 收集了所需的氧气后, 反应不停止, 用今天的装置制取氧气, 就会浪费药品.能否改进一下装置来控制药品的用量呢?”问题一提出, 便立即引起同学们的一片“啧、啧”赞同声.可此时即将下课, 老师微微笑道:“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观察仔细, 发现并提出了问题, 那么如何解决问题呢?我希望大家课后都能做一回设计师, 选择实验室有的仪器或日常生活中的代用品设计一个能控制药品用量的实验, 画好实验设计图, 写好实验意图.然后根据同学们的设计, 下节课到实验室组装仪器, 并利用自己设计改进的实验装置来完成制取氧气的实验.”
第二天, 课代表将学生们的设计图送到教师的办公桌上, 有的将长颈漏斗换成注射器, 推动注射器可向容器内添加过氧化氢溶液, 构思巧妙, 操作简单;有的将长颈漏斗换成分液漏斗, 实验中可间断地旋动分液漏斗上的活塞向锥形瓶内添加过氧化氢溶液, 从而控制药品用量, 操作方便, 可用于制取较多量的气体;有的将长颈漏斗换成胶头滴管, 通过挤压胶头滴管上的橡胶乳头一滴一滴地添加药品, 达到控制药品的用量, 但药品总量少, 不适于多量气体的制取;有的却反过来将过氧化氢装入锥形瓶中, 而将颗粒状的二氧化锰装在底部扎有小孔的塑料小药瓶中, 在瓶口系一细铜丝, 通过上提或按下铜丝, 使多孔塑料小药瓶中盛有的颗粒状的二氧化锰进入或离开过氧化氢溶液, 能使反应随时进行, 随时停止.
根据学生们的设计, 我准备好每组所需的仪器.学生们来到实验室分组坐好后, 按照要求立刻兴致高涨地投入到实验中.
又如, 在讲燃烧的条件时, 人教版新教材, 增加了白磷在热水下面通氧气燃烧的趣味实验.作为探究性实验, 提供给学生进行操作, 但是实验后有学生提出该实验设计有三个弊端: (1) 生成物污染大. (2) 易燃物处理不好不安全. (3) 向热水下通氧气时, 水下白磷会到处“乱跑”.部分白磷会浮上水面燃烧, 也有不安全隐患存在, 所以, 能不能再设计一个更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呢?
经过思考学生们得出了新的实验方案: (1) 红磷、白磷着火点比较:将吸干水的白磷、红磷加入试管内, 塞上橡皮塞、再将试管同时浸入热水里, 让白磷在试管内安全的燃烧.红磷不会燃烧.取出盛红磷的试管留待下一班的学生做相同实验. (2) 白磷的燃烧需要氧气的支持:在一试管内注入热水, 加入一小粒白磷, 再把试管放入盛热水的烧杯内.通入空气,
既可观察到白磷在热水下燃烧, 又可控制白磷不致“乱跑”.
经过实验改进, 既弥补了书上实验的不足, 又满足了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 同时还提升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创设实验情景, 诱发探究欲望
新课程把大量的实验分散在“科学探究”和“活动天地”之中, 要求学生具有提出问题并能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创设一些合适的问题情景,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诱发其探究欲望, 能使他们最有兴趣和动力地去深入探究, 以达到锻炼并提高探究能力的目的, 而其中化学实验是创设问题情景最形象、最生动、最直观的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之一.
如, 讲“酸碱指示剂”时, 事先在纸上用酚酞溶液画一朵小花, 上课展示给学生时什么也看不到, 然后再向纸上喷洒雾状的Na OH溶液, 纸上出现了一朵小花, 再向变红的小花上喷洒雾状的稀盐酸, 红花消失.酚酞遇酸、碱变成什么颜色?是酸、碱溶液中的什么粒子使酚酞变色的?层层引入, 举一反三, 启发学生深入探究.这样,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实验方案, 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 使学生主动探索, 获得知识, 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欲望, 训练了思维的深刻性.可见化学实验中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惊讶和不解.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问题教学情景, 精心设计的化学实验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为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的方式,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条件.
四、设计探究实验, 增强探究能力
如, 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学生提出如下假设:铁生锈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1) 铁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2) 铁只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 (3) 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反应生成铁锈.
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 教师的引导, 设计了以下3个实验来验证上面的假设: (1) 在干燥的玻璃瓶内放入少许生石灰, 再放入一根洁净的铁钉, 加盖密封; (2) 在玻璃瓶内放入一洁净铁钉, 注入刚煮沸过的冷开水 (室温) 至浸没铁钉, 再在水面上注入一层植物油; (3) 在玻璃瓶内放入一洁净铁钉, 注入冷开水少许, 保持铁钉的一部分暴露在空气中.
学生通过上述探究活动, 不仅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 体验了探究的乐趣, 形成和发展了探究能力, 而且也很自然地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水蒸气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 从而对铁制品锈蚀的原因和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总之, 实验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化学实验中开展实验探究,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让探究性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主战场.
参考文献
[1]彭贤智, 等.研究性学习概念.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2, 12, 第1版.
[2]郑长龙, 等.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6, 第1版.
[3]刘立新等主编.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 2011, 8, 第1版.
[4]秦永霞.让课堂成为科学探究的舞台.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4 (4) .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几点做法 篇8
在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 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 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 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讲清概念中的关键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 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 这样做, 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 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 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 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 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 (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 同时又可能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 (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
又如在初中化学教材中, 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 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 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时, 既有阳离子H+产生, 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 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 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 均要突出“全部”二字, 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剖析概念, 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 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 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 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 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 而且涉及的知识也比较多, 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的过程中, 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 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 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 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 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 指出在满足上述条件时, 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 缺一不可。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 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 导致学习中的一些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 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 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 (1) 一定是化合物; (2) 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 (3) 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 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而不能用“和”。如NaCI晶体虽然不导电, 但因为它是化合物, 况且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 所以NaCI是电解质。而NaCI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 但前者是混合物, 后者是单质, 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 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 又能抓住特征, 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 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 又便于掌握。
三、正反两方, 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 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 再从反面来讲, 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 不致混淆。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 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 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 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 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反复推敲, 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剖析, 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 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 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化学实验教学做法管理论文 篇9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2,3]。在教学活动中,分析化学实验课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左右,可见学习分析化学的时间大部分是在实验室度过的。通过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各种相关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更好地理解分析化学理论知识[4,5]。多年来,我们对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的改革一直进行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总结出一套符合我校教与学的实际情况的教学方式、方法,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提出来与同行们商榷。
1 建立课前提问机制,督促学生主动学习
做好课前的预习,是所有实验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是实验课的特点所决定的。特别是在开课初期,由于新知识、新技术较集中,课堂上的时间较紧张,学生必须做好预习才能较好地理解学习内容,顺利完成实验。然而,往往有部分学生,每到实验课前匆匆抄书,预习本或报告写得满满的,看上去面面俱到。但在课前讨论中,遇到问题便不知所以,甚至根本不清楚自己的预习报告中写了哪些内容,匆忙间抄写不过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已。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督促学生主动学习,我们收集和编辑了大量与实验目的、内容相匹配的问题,建立了一个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的实验课课前预习检查系统,主要用于基本实验技能训练阶段。一般在课前十分钟,教师会随机抽取10名学生每人一题进行独立考察,答对者可以进入实验室,答错者可另抽一题,如还不能正确回答提问便记做“预习不合格”一次,并要求在讨论结束后要能够正确说明本次实验的相关原理,步骤等方可参与实验。学生如在同一学期内有两次预习不合格的记录将被取消参加课程考试资格,必须重修。这一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了预习不利的状态,学生对预习有了足够的重视,在图书馆里,经常可以看到在查找资料和讨论分析化学实验问题的学生,学生因实验问题找教室答疑的也多起来了。由于预习充分,实验课进行流畅,学生对实验理论的理解更充分,实验步骤了然于胸,对实验数据的判断和处理能力增强,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2 以研讨式验证性实验教学,激励学生学习兴趣
进入验证性实验,教学的重心转移到了创新意识培养方面。我们以研究型教学理论为指导,设计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研究型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先由学生自愿组合成实验课研讨小组,同组内要一起讨论实验内容、研讨具体实施方案中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磋商教案,再将任务划分到人(规定每人都必须承担一定的演讲任务)做PPT,做组内练习等课前准备。每课由一组同学做主控引领课堂讨论,教师根据主控组对实验内容阐述的是否全面、提出问题的准确性、每个成员的参与程度等做出点评和确定实验预习成绩。为了保证课程的质量,教师要在主控组准备期间给予足够的指导和帮助。教师还编辑了《分析化学实验电子教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其他同学也要通过研读实验方案,明确实验原理、所需仪器设备、弄清实验中的每一步骤,以便可以正确的回答问题并提出不同处理意见。教师会据学生能否正确回答问题、能否提出问题,特别是有创意的见解给出预习成绩。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加大了解读实验方案、寻求不同路径的力度,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我们规定,对能提出不同意见并被大家认为有意义的同学加分奖励。这一形式,极大的刺激了学生学习的进取心和荣誉感,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了自我激励的效果。特别是一些原来成绩不好和不用心学习的学生,为了不拖全组的后腿及自己能有上升的表现,一改过去的懒散状态,认真的读书、积极参与研讨,课堂上再没有人打瞌睡,实验课堂秩序井然,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然地将上学期学过但已经有所遗忘的分析化学理论知识捡起来,并使其得以深化。学生们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解决,使得他们具有个性特点的才智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施展。从始至终,指导教师只是在“穿针引线”,似乎象一个“局外人”在欣赏着自己学生的成长,不是告诉学生,“你要怎么做、你必须怎么做”,只是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指导而已。因此, 这一模式将给予学生最大的创作自由。学生通过研读前人的实验设计领悟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达到启迪智慧,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为接下来的设计性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成绩都有大幅度提高。
3 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使学生准确的掌握分析化学基本实验技术和技能。在以前,一般由教师通过讲解、演示、看录相片、个别指导等各种方式不厌其烦的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并在课程内容安排上采取了很多措施强化操作技术,学生在课堂上也经历多次反复练习直至较好的掌握。然而,到下次课,教师会发现,一些学生的操作技术已面目全非。而到考试的时候,把基本操作要点或试剂的颜色答错的学生也大有人在。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课前讨论中每次都安排一定的操作技术方面的问题和演示,教师注意重点强调标准操作的特点和错误操作与误差的关系。我们收集一些科学研究报道方面的图片、录像等,作为教学片向学生展示基本操作在实践中特别是重大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学生在充分理解操作手法的重要性后,以积极、认真的态度主动地学习操作技术,有的学生还多次观看教学片,主动请指导教师找出不足并纠正错误,力争使自己的操作手法规范化,这不仅使学生的操作技术很快达到了教学要求。教师在整个实验课程中要不定期对学生的操作技术进行考核,促使学生养成标准的操作习惯。
写出合格的实验报告是实验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我们提出,学生应在实验课结束之后,用准确、科学、简洁的语言和真实、完整的数据写出实验报告并在一周内上交实验指导教师。但尽管在第一次实验课中教师就对如何书写实验报告提出了要求,并针对定量分析实验的特点强调了数据的真实性、时效性及其对实验数据的表达方式等,学生交上来的实验报告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为此,我们坚持对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做到及时批改、及时点评、个别指导的处理原则。指导教师无论多忙,都要做到亲自、及时、认真的批改实验报告,对扣分处要有说明,对不足要有指导意见,最后给出评语并在一周内返回给学生。让学生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对共性的问题,教师要在课前集中做出点评,对个别不能认真、及时写出实验报告的学生,指导教师会通过个别谈话的方式了解情况指导其按要求写出实验报告。这些措施使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得到保证,也使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多年来的努力也让我们收获了丰厚的回报,如今,我们每年都有学生考取中科院研究所和985学校的分析化学研究生,他们良好的实验技术和全面的专业素质受到导师的好评,而良好的分析技术也为本科生的就业增加了竞争力。
4 结 论
多年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与探索。从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基本技能、综合实验能力出发,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达到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马志玲,黄滨,邹小勇,等.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大学化学,2003,18(5):15-18.
[2]杨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广州化工,2010,38(11):217-219.
[3]程圭芳,王清江,宗俊,等.以人为本实施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大学化学,2007,22(6):20-23.
[4]姚思童,张进.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0,25(3):23-26.
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的做法与体会 篇10
一、将微观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具体生动时使用多媒体
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抽象。 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 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分子破裂原子重组的结果。 这些微观的教学常常困扰着教师和学生。 而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模拟各种微观结构及微粒的运动, 化抽象为形象, 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 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理解化学原理, 降低教学难度。 例如, 在教学《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原子的构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等知识时, 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法许多学生难以理解。 此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就能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 把微观的知识变得直观可见。 又如, 教学《水的组成》时, 虽然有电解水的演示实验, 但学生从肉眼上也只知道水在电解时, 分解成了两种不同的物质氢气和氧气, 至于水在电解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并不知晓。 在这里如果播放《水的电解》课件, 学生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观变化, 水在电流的作用下, 一个水分子分成了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 氢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氢分子, 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氧分子, 它们欢乐地奔向了自己的新天地 (负极和正极) 。 可见, 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物质的结构, 理解了化学变化的实质。
二、展示感性材料, 增加感性认识, 强化教学效果时运用多媒体
在教学《爱护水资源》时, 运用多媒体展示最新的天文观测资料, 联系学生熟知的地球表面被水覆盖的事实, 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广泛分布。 通过水土资源流失、水污染严重, 淡水量少, 80多个国家约20亿人口面临淡水危机的图文资料, 促使学生体会保护水资源紧迫性。
例如, 在教学《空气》一节时, 通过多媒体放映地球两极因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气候无常、冰川融化、酸雨、臭氧空洞等事实, 使学生认识到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 从而说明我们有责任从我做起,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每个人的责任。
又如, 在教学氯化钠一课时, 先让学生讨论氯化钠的用途, 利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图片:0.9%的氯化钠注射液、腌制咸菜、精制盐、融化积雪、农业选种等。 让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同时, 意识到氯化钠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紧接着提出问题:我们食用的白花花的盐是从哪里来的呢? 怎样从海水中获得食盐呢? 通过大屏幕播放氯化钠在自然界的存在和海水晒盐的录像让学生从感官上认识并理解所学知识。 紧接着做完粗盐提纯的实验后留下大部分时间用幻灯片投影练习题加深巩固所学的知识。 这节课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既增加了课容量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模拟各种难以操作的实验, 优化演示效果时运用多媒体
例如, 在教学“浓硫酸稀释”实验时, 如果把水加入浓硫酸中, 水会沸腾, 硫酸小液滴会四处飞溅伤人。 在用排水法收集完O2后, 若先移离酒精灯后撤导管, 会使水槽里的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在CO还原CuO的实验中, 若先加热后通CO, 试管会因为CO与空气混合加热而爆炸;反应完后若先停CO后撤灯, 铜又会被氧化等。 这些实验在传统教学中, 往往教师只能进行口头讲解, 学生也只能凭空想象, 而现在用多媒体演示, 就使得教学过程变得直观、生动、形象, 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又如, 分子原子教学中“如何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将氧化汞分子的分解过程制作成动画, 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氧化汞分子。 我用两个大小不同的球分别表示汞原子和氧原子, 两个大小不同的球挨在一起表示一个氧化汞分子。 加热后氧化汞分子分为两种不同的原子———汞原子和氧原子, 而后无数个汞原子聚在一起构成汞这种物质, 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这样, 学生既理解了分子由原子构成, 又理解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而原子本身并没有变化, 更理解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通过计算机动画把微观世界宏观化、形象化, 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运用多媒体
在学习了《燃烧与灭火》的原理时, 通过多媒体展示泡沫灭火器、粉尘灭火器、CO2灭火器的原理及各自的优点之后, 给学生创新空间, 小组成员出谋划策设计简易的灭火器。 学生兴趣高涨, 积极利用已有的材料, 运用自己的智慧, 自制简易灭火器。 他们用空矿泉水瓶代替钢瓶, 用已用过的粗圆珠笔铅筒在瓶颈处钻一个小洞并安好, 在瓶中放一个用细线记住的装满浓盐酸的小试管, 瓶中装一小烧杯自配的浓碳酸钠溶液, 盖紧瓶盖, 将瓶子倒立过来, 就能看到瓶中喷出泡沫。
又如, 在演示面粉爆炸实验时, 因爆炸是瞬间发生的现象, 这样学生并不能通过实验来体会爆炸发生的内在规律。 而利用多媒体的技术我们就可以使这样的爆炸由原来的一秒钟变为一分钟, 让其变化过程慢慢展示在我们的面前, 加深对爆炸这种特殊现象发生的条件的理解。
总之,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 以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生搬别人的教学模式, 应当在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中, 不断完善已有教学模式, 创设适宜学生特点和教学特色的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金月霞.多媒体技术优化化学实验教学应遵循的原则[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 (16) .
[2]刘玉学.多媒体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 (4) .
[3]郑奎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 (12) .
[4]李志红.运用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J].化学教育, 2004 (07) .
[5]董素静.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应对[J].化学教育, 2004 (05) .
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一些做法 篇11
关键词: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学生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049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拥有自己的实验设施,但是实验过程中与县城内学校存在很大差别,如损坏的实验器材很难补充,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等。因此笔者认为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应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应合理利用好农村的生活资源为物理实验教学服务。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尝试。
一、利用好生活资源
我校由于实验条件限制,多数教师演示实验不能变为学生实验,但在教学中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来做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设法解决。比如:在浮力的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中,学校只有一个溢水杯,我经过反复思考与实验,也借鉴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自制玩具——水火箭的做法,最终发现可以利用矿泉水瓶的下半截,在合适的位置安装轮胎气嘴,由于轮胎气嘴在安装的时候内外都有橡皮垫,所以密封性也非常好。在学生的配合下,我制作了8个溢水杯,把这个演示实验变成8个小组的分组实验,大大提高了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此外,九年级的焦耳定律实验中,我利用废弃电炉丝做成了阻值大小为“5欧、10欧、10欧”的8组导体组,最终完成了这个实验由演示变分组的转变。
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农村中学生所受家庭教育质量不够高,在学习上受家庭、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学习兴趣不高。为此,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我主张先从学生兴趣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物理是八年级新增学科,学生对这门课充满着好奇,因此,我们第一堂课就应该以实验打动学生。教师可精心准备一些电学的,比如摩擦起电、尖端放电等实验;力学的,比如:大气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覆杯实验等;光学的,比如:光的折射实验、三原色合成实验等,将他们引进物理学的大门,让他们知道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三、加强对学生的巡视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个别同学对实验缺乏正确的常规操作常识,违反操作的情况经常存在,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巡视指导。笔者认为一般应着重从下面五个方面巡视指导。
(一)让学生学会规范实验操作
对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操作,教师要通过巡视及时纠正,以防发生意外。在实验前,教师应该给学生讲清楚,不规范操作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危害,让学生知道,实验中要抱着谨慎的态度,切不可粗心大意,不然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危害,当然只要能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就不会出现其他的问题,当然更要多给学生自主练习的机会,不能代替学生操作,学生在长期的练习中一定能掌握规范的实验操作技巧。
(二)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并对学生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要及时提示学生观察要点,询问学生观察情况,要善于对学生进行恰当地启发提问。例如在讲通电指导线周围产生磁场的实验时,引导学生观察小磁针转动情况,点拨学生总结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教师应该引导性地提问:为什么通电导线周围会产生磁场?导线外某点的磁场强弱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理论依据?这样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找到问题的答案,既保证了实验进度,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作好记录
记录要围绕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数据,以及对实验的分析解释和结论。学生通过实验记录能够准确地掌握实验信息,得出实验结论,因此在实验中一定要做好记录。
(四)加强实验的探究性
探究性教学不但能提升课堂教学的难度,而且有利于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提高。如在“蒸发”一课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三种尝试。
尝试一:将两块布分别放在温度相同的水中浸湿,然后将其中一块放在太阳下,另一块则放在教室内课桌上面,让学生观察哪块布干得比较快,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能得出结论: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得越快,从而得出课本中第一个结论: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尝试二:同样将刚才那两块相同湿度的布,一块揉成团,一块铺展开来,让学生观察哪块布上的水蒸发得快,学生也能很快得出结论: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从而得出课本中第二个结论: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
尝试三:将两块相同湿度的布,一块平放在桌面上,一块用电吹风吹,观察哪块布上的水蒸发更快,学生也能很快得出结论: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得越快,从而得出课本中第三个结论: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空气流动有关。
通过这种探究实验的设置,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在运用中巩固、深化了知识,得出了结论,不但掌握了物理知识,而且能将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知道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重视学生的参与度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第一节以演示实验为主、学生参与度较高的新课。在上本节课前,我让学生提前准备很多可以发声的物体,学生中有的带来了口琴、口风琴、笛子等,有的则拿着自己的饭盒。我也准备了能敲出声音的物体:实验室的音叉、喝水的茶杯。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我敲击物体,让学生分辨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玩得很开心,参与度很高,都能积极地回答问题。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实验教学应符合学生实际,对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都很有好处,只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平时的教学中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的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尤其是对农村的孩子,我们只有因材施教,才能让他们变得更加优秀。
参考文献:
[1] 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浅谈在化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篇12
在中学化学教科书中, 有一部分抽象难懂, 理论较深而又难于直观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它们是学会其他知识的基础和关键。我在讲授这部分知识时, 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 并和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紧密联系, 在教法上采取启发式等各种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实验、模型、图幻灯等各种教学手段, 互相配合, 穿插使用, 讲解时, 尽量做到语言形象直观, 联系学生已学过的知识, 选择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 进行启发比喻、深入浅出的讲述, 使学生一听就懂。
例如, 在讲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时, 这是本章重点教材之一, 也是化学重点之一, 教材中概念多、理论深, 而又高度抽象。学生最大的困难是“电子云”概念的建立。我利用学生物理课中已学过的关于物体运动的这是和节日放爆竹、点香玩的生活实际, 进行启发比喻, 引起联想, 归纳出概念, 为此, 设计如下问答:
问 (教师问, 下同) :晚上手拿一支燃着的香, 晃动一下, 看见什么现象?
答 (学生答, 下同) :一条火线。
问:火点只有一个, 为什么会看见火线?
答:火点运动速度快。
问:假定使这个火点以更高的速度绕一球面运动, 将会看见什么现象?
答:会看到一个火球。
问:这个火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答:空心的。
问:再假定这个火点在球内空间离球心距离不时变动, 并以极大速度绕球心运动, 将可看见什么现象?
答:看见一个实心火球。
紧接着提出如下问题:
问: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 它在核外空间一定范围内, 离核距离不时变动, 以每秒2200公里的速度绕核旋转, 将会“看见”什么现象? (请学生联想议论, 师生共同归纳)
答:那一个是个“电子是实心球体”。像云雾一样笼罩在原子核的周围, (推断:电子带负电, 这个“电子球体”也一定带负电) 我们形象地称这种“云雾”为“电子云”。
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文字理论, 自己归纳出“电子云”的概念。
教师再强调指出电子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加深对“电子云”的理解。
在解决“电子云”概念后, 教师马上提出:原子里如果含有多个电子, 那电子又是怎样运动的呢?它们运动的区域离核远近, 电子云的现状和它们在原子核外空间所处的方位 (即伸展方向) , 是否都与氢原子核外那个电子一样呢?此时, 学生急于要知道, 思维处在活跃而又积极的状态, 教师则适时地利用这种已经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将电子层、电子亚层和电子云形状、电子云伸展方向及电子自旋等问题, 一个接一个地抛出, 依次解决这些概念的建立和理解问题。讲解时, 还可引出许多启发性的比喻, 并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图表, 制成复合幻灯片或模型, 使之更有利于这些概念的建立和理解。
教材中其他许多概念的讲述, 都可采用类似的方法。在启发谈话中, 如教师既注意讲授的传情入神, 又注意神态的表情, 如赞赏的微笑、信任的眼神等。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 难点就不难, 学习兴趣也就自然得到提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还存在一个较大困难, 就是对一些复杂的概念, 理解不透或抓不住中心, 在练习中遇到一些复杂综合性强的习题时理不清思路, 找不到入手的方法。遇到这种情况, 就要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复杂问题常由简单问题组成, 充分运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 将复杂问题分成若干层次若干小题, 理清思路, 抓住关键一个一个加以解决。
例如, 初三化学中溶解液的概念, 由于学生化学知识浅薄, 又刚刚接触溶解的问题, 对概念中的三个要点“一定温度、溶剂用量、饱和状态的溶质克数”理解不深, 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难以用自己的语言科学地加以表述, 解题时容易忽视某点。为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举出泡糖开水的例子。从开水温度、用量与食糖溶解限度的关系, 分三个层次设计一些浅显问答, 让学生理解“食糖溶解是有限度的”。为了解这个“限度”的大小, 必须: (1) 指明温度; (2) 确定开水用量; (3) 溶解必须达到饱和。再推断:其他物质的溶解, 在确定的温度下, 溶剂用量一定, 溶质溶解的数量 (直到饱和时) 也是有“限度的”, 由此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再让学生阅读课本里的溶解度定义, 指出溶剂水用量规定为“100克”是为了计算和比较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这样, 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就比较清楚了。
在教学中, 常常听到学生反映:化学这门课“理论部分难懂, 物质部分难记”, “学起来枯燥”, 因而产生畏难情绪, 甚至厌学;也有同学认为化学不如数学、物理重要, 因而不感兴趣。因此,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除了注意开发智力外, 还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特别是培养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但最主要的还是充分利用教材内在的因素, 根据教材内容, “因材利导”, 去激发兴趣, 并不断把它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例如, 充分利用绪言课及学期初的第一堂课 (讲学习内容、方法和要求) 和各章节的概论部分时, 着重讲述化学及其某一具体这是或物质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或在今后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使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实践证明, 学生的“第一次感知”和“第一次行动”对学习动机的教法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有着十分重要的“首因效应”, 重视第一次, 可以大大减少以后学习中的难题。在讲述那些科学性或逻辑性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时, 要用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材本身许多地方, 逻辑推理非常严密) , 简练的科学语言, 把学生的心情引向认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 进一步探讨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和内在规律, 使认识产生一个飞跃, 并可形成概括性的认识性兴趣。在讲述那些目前尚有争议的科学问题或某一科学发展方向时, 要充分利用青少年学生对知识的“猎奇”心理和敢于超过前人的雄心大志, 鼓励他们努力去探索科学的奥秘, 攀登科学的高峰。使之成为他们求知成材, 探求人生价值和真谛的激励力量。在讲述我国科学家在某一领域的成就或我国的丰富资源时, 要适时是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树立为国争光的志向。
【化学实验教学做法管理论文】推荐阅读:
化学实验创新型做法08-26
化学教学化学实验论文09-06
化学实验教学论文06-18
化学实验教学管理10-16
谈化学实验教学新方向论文09-30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好化学演示实验论文05-18
开放式化学实验教学论文09-24
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论文09-22
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之探讨论文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