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化学实验论文

2024-09-06

化学教学化学实验论文(共12篇)

化学教学化学实验论文 篇1

高三化学教学反思-高三化学教学反思 2018高三化学复习教学反思

反思性教学增强了教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提倡反思教学,使教师自觉的在教前、教中、教后严谨地审视自已的教学行为,改进自已的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下面21世纪教育网为大家整理提供了2016高三化学复习教学反思,供广大教师参考!

回顾高三的复习工作,反思得与失,总体收获是多研究、多思考、精选题,狠抓课堂教学。高三化学教学反思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

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原则。期初我们备课组认真分析、研究近五年的高考试题,摸清高考试题涉及的知识点、热点、特点以及变化趋势,找出它们在教材中相应的知识点以及一系列有层次的题目,在编制教学案一体化讲义时将将每个考点依次落实。

考试说明(即考纲)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我们将考试大纲做了对比,找出增删的内容,题型示例的变化,并与学生一起阅读,让学生明确每一知识点在高考中的难度要求。

研究教材、考纲、高考题、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学期初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明确每一阶段复习的目标,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如9-10月份的主要解决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物质结构存在的问题; 11-12月份我们将重点

放在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电化学中,因为这些内容学生最难掌握,在这个时间段加强训练,为期末考试就做好了准备;1-2月份我们的重点是有机及实验基础;3月-4月的训练目标是I卷的整体提高和无机推断、常规计算及技巧。5月份的训练以提高应试能力为主,同时查漏补缺。

复习计划中不仅有每一节上课内容,还包括每周5次作业内容,每周强化训练内容,选择题专项内容等,并根据学生的情况不断调整与完善,每次的练习中都分必做题与选做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目前的复习资料不仅多而且杂,偏题、难题、怪题很容易挫伤考生的积极性,好的习题能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并能加强学生对”双基”的理解,引导学生寻求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技巧。故教师自身必须投入题海,然后筛选训练题和资料,备课组内老师须明确分工,资源共享,在复习选题时要有层次、有梯度,由易到难地选择,并根据考试大纲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合适的训练试题。

选编习题要以大纲和教材的内容及学生水平和认知规律为依据,要注意知识的整体性和相应能力培养的有机联系,一个题型要联系、消化一项基本内容,题型多样化,层次要分明。

一般从以下六方面选题:①多选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少选老资料中的难题。②控制训练难度,以中档题训练为主。③注意练习题的能力层次要求,按不同能力层次设计不同练习题,可分层次进行训练和辅导。④多选实验创新设计题,尤其是课本内典型实验装置的改进设计,强化实验能力训练。⑤适当增加化学计算题训练,注重守恒法计算技巧⑥多设置情景,将易错题改编,或将客观题改为主观题,将顺向思维题改为逆向思维题。

如有关浓硫酸的稀释的考查可改为如何观察Cu与浓硫酸反应后溶液的颜色。复习钠的化合物时设置以下讨论

题A、如何测定含有Na2O杂质的Na2O2试样中Na2O2的质量分数?B、如何以NaOH溶液和CO2气体制备Na2CO3?C、纯碱中含少量NaCl杂质,请设计三种不同实验方案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D、实验室有一瓶刚从溶液中结晶出来的盐,现只提供盐酸和中学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如何判断这瓶盐是碳酸氢钠结晶,而不是碳酸氢铵或氯化钠结晶?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分析将相关的知识点一一呈现。

高三以练为主,一年来我们编制了选择题专项训练、II卷专项训练、每周强化训练、每日一练、热身训练等练习试题。每份练习的侧重点不同。如一轮复习中每周的强化训练内容包括本周复习的重点内容,高考的热点及下周即将复习的内容,而每周的选择题专项训练更突出课本基础知识,学生易错知识点及高考的热点、难点。二轮复习中每日一练的试题以查漏补缺,回归课本为主。每次我都提前准备好试题,由黄勇慧、陈天云负责做题,目的是看试题的知识点分布是否合理,难度是否适中,能否反映出学生的一些问题,再由我进行修改定稿。

化学教学化学实验论文 篇2

一、在化学理论教学中育人

首先,我通过对化学史的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例如,我在课上讲述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故事,他为了打破外国列强对制碱工业的垄断,潜心研究制碱技术,经过艰辛的努力,终于在1926年生产出“红三角牌”纯碱,并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他成功地改进了索维尔制碱法,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这时,我发现学生们神情专注,眼睛里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于是我请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长才干,将来报效祖国。

其次,通过对化学基本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化学基本原理规律性很强,但在普遍规律中存在着特殊性。例如,当我在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告诉学生排在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排在后面的金属,即活动性强的金属能置换出活动性弱的金属,但K、Ca、Na、Ba排在很前面,却由于会和溶液中的水反应而不会置换出金属或酸中的氢。再如,很多学生会混淆可溶性碱和难溶性碱、可溶性碱性氧化物和难溶性碱性氧化物,我就从四种金属的活动性角度分析,K、Ca、Na、Ba很活泼,所以对应的氧化物K2O、CaO、Na2O、BaO也很活泼,能溶于水,生成对应的碱也溶于水,从而为学生树立起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观点意识。

第三,通过对复分解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如我在复习《酸碱盐》这一节时,常会出一道例题:“向HC1和Na2SO4混合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后的现象是什么?”由于讲这一节前刚学过“酸碱中和反应优先于其他反应”,所以学生们都认为先发生中和反应,再是Ba (OH)2与Na2SO4反应生成沉淀。于是,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刚开始无现象,一段时间后产生白色沉淀。”当我告诉他们:“回答错了。”时,学生们一脸愕然,通过接下去的我的讲解,学生们明白了,原来是实际反应时HCl、Na2SO4分别与Ba(OH)2同时发生反应,由于BaSO4不溶于酸,所以反应立刻出现白色浑浊。就此得以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育人

首先,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浓厚兴趣,产生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化学仪器美、化学物质美、实验操作美、实验装置的和谐美以及实验现象美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浓厚的求知兴趣。例如向硫酸铜溶液在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的絮状沉淀恰似蓝色的钟乳石,使学生惊奇万分;将铁丝伸入硫酸铜溶液中,生成美丽多姿的铜树,令学生惊叹不已;将细铁屑撒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看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尤如缤纷的礼花,令学生大开眼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经常让学生观察化学实验美,就会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产生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

其次,通过化学演示实验教学中规范性操作,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例如,我给学生做演示实验时,常多带一个空烧杯,把用后的火柴梗、蜡烛、废纸屑之类的垃圾放入其中,提醒学生要爱护环境,不要乱扔垃圾;实验桌上随时注意清洁卫生,取用完药品后立即把药品盖好放回原处,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化学教学化学实验论文 篇3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8

由于实验具有有趣、生动、直观的特点,因此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降低对枯燥的理论的理解难度,同时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以下是我在实验教学方面的心得:

要注意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实验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严肃认真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等,其中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可是在实验时里,我们会看到这种现象,做分组实验时有的学生在各实验台窜来窜去的;有的同学在边做实验边大声嚷嚷;有的学生就抱着手看同组同学做实验说风凉话;演示实验时有的同学只看热闹不去思考等等。科学态度的培养势必促进实验教学的进行,提高课堂效率。要避免这些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初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态度的教育。

还要规范操作实验。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做的每一步都是一个示范操作的过程,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演示不仅要规范,还要熟练、有条不紊、从容不迫,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去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一旦操作失败,就会对学生造成心理暗示,同时不要过分夸大实验的危险性。实验课前要对实验所用的仪器、药品做好准备,同时课前对实验做好预做工作,掌握好实验成功的条件、关键和所用时间。

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时,观察要有目的,要全面、细致、敏捷。强调要求:“视、听、嗅、触”来获取直接感知的“色、态、声、味”温度的变化、火焰的颜色、沉淀等现象及变化,边观察边思考。如做有关氯气的制取时,就要求学生观察:仪器的安装连接及整套装置流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什么最后要用盛有Na0H溶液的小烧杯来接收尾气?在做氯气性质试险时,就要求学生观察铜、磷、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烟、雾、焰……”等现象,使全体学生通过演示实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所以教师要做到:

一、课前准备要精心。

在实验前,教师先要积极指导。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思想准备,一般在实验前2—3天布置,对实验的原理、步骤、操作过程要清晰而明确,就必须要求学生在实验前预习做到:

1、根据实验的目的要求,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所需仪器、药品,并能画出实验的有关装置图、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2、列出实验操作步骤,指出实验注意事项,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及纠正,一切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例:高一学生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我就抓住了配制过程中“一算(计算),二取(称取或量取),三溶(溶解),四冷(冷却),五转移,六洗(洗涤),七振(振荡),八定(定容),九摇(摇匀)十装瓶”这一环节进行教学,使所有同学都抓住了这一要点进行操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实验设计和改进要精心

1、实验的精细化。化学实验设计精细化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实验的整合。化学课时少,我们可以把知识点进行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两个实验整合的同时,可以将教材的这两部分内容整合到一起,这样就可以节约课时,减少教学时间,同时使知识更具系统性,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实验的改进。有的实验实验按照课本上的操作方法,现象不很明显,观察不到,对知识的理解印象不深。就要对原有的方法进行改进。

4、实验的增加。对于重要的知识,虽然教材未安排实验,但增加是必要的。

三、要创造实验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演示实验都是由教师先演示,学生观察现象,归纳得出物质的性质。这種方式课堂始终掌握在教师的手中,课堂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看似有序,但学生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收者,没有积极的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究的目标和方向,很多学生都不太注意教师的操作,只是等待成功的实验现象,没有完全融入实验过程中,只顾看实验的热闹,实验一旦失败,他们就会大为扫兴,很难从中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酸碱盐这部分的演示实验多,操作比较简单,这样的实验学生完全能够完成的,而且随着化学的学习,学生的实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些实验都由学生来操作,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没抢到操作的同学经常问我,老师,还什么时候做实验呀?同时,亲自实验对现象的准确描述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要运用视频教学的声像优势,积极指导实验。

视频教学表现力丰富,既能有效揭示事物的本质,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丰富教育内容,及时完成巩固、反馈、矫正、深化等教学环节,作为实验教学的辅助手段,有其独到之处。如实验前,可放一些有关实验内容的视频教学片,介绍实验情况(一般学生都很感兴趣),有关操作、实验现象等,实验后,在分析实验时,又可重播,一些实验中不易注意的细节、关键。特别是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一些复杂过程,通过多媒体形象地展示出来(如把漫长的实验过程迅速展示出来或是将稍纵即逝的过程慢速播放出来(即再现过程法)。通过点对点的与学生交流,使同学加深记忆,闯过认识误区,建立正确的观念,达到知识的深化,提高学习效率和知识巩固率。

要创设家庭实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新课程理念指出,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此时,家庭小实验就显得尤为重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创设家庭小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如学习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时,我将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改一下,上面铁棒接电源负极、下面碳棒接电源正极,整个装置就上面留一个小口让氢气出来,这就成了一个简易的家庭制消毒剂的实验。

六、要让学生认真做好实验作业,并加强实验考核。

每一次学生实验,都要求每个学生认真完成实验作业(实验报告及有关练习)特别要求:

1、能分析实验中所发生现象的原因,能进行综合推理,得出正确结论。

2、如做定量实验,还要分析所测数据是否正确、探讨误差产生的原因等。

3、如实验失败,除要求重做外,还要探讨失败的原因,如操作顺序是否颠倒,用量是否太多或太少,反应条件是否达到要求等。

4、对实验,还须进行书面考核。以利巩固和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水平,达到知识的深化,形成较强的实验能力的知识。

化学知识来自实践又作用于实践,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好化学实验,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风雷.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的加强.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1(02)

化学教学化学实验论文 篇4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这篇文章的作者主要针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所需要体现的三维目标以及教师需要掌握的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反思、总结,希望对各位老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帮助。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分析讲解一定要细腻、透彻,例题训练一定要到位、深入,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物质的量”时,如果对“物质的量、微粒数、摩尔质量等”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定义和概念的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化学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与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化学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化学教学,正确认识学生的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最后,师生的达标意识要强,达成度要高。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马上就接受。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教学反思,然后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二、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化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和科学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如果经常出现口误,就会令学生对你失去信心,听课就无法专心了。另外最好能做到推导流畅,过度自然。其次,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作为一名新教师,开始时缺乏些粉笔字的经验,没有考虑到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特别是没有考虑到要合理地使用面板,往往板书小、草、乱,以致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情绪。有的老师为了强调某个感念或它的某个特征,往往重复在一些字句下面加点、加圈、加波纹线,“五彩缤纷”,致使版面很不整洁,有损于美育教育,记得笔者的高中化学老师能信手在黑板上画一个非常漂亮的烧杯,我们由此对他十分佩服。此外,板书难免有错漏,我们写好后要复看一遍,有错的能及时修改,错的地方不要用手掌随便一抹,否则黑板就成了“花脸”。板书又快又好,应当是努力的目标。同时作为化学老师也要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学会如画试管、烧杯、酒精灯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装置图等等。

其三,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熟练,规范。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化学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在学生实验之前,教师自己一定要熟悉各种实验的要领、操作规范。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和荣誉给予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对他们关注的太少,教师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就是来“陪读”的,从而使得好的学生昂首阔步,越学越好;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信心不足,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对后进生也是一种损失,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学生的参与意识强,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

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化学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化学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它是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延伸,两者协调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广泛地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采用。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化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思想。学生如果对化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化学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化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能力。

化学实验教学教学反思 篇5

一、教师的启发讲授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中,教师的启发讲授是起主导及核心作用的。通过教师的启发讲授,能够使课堂上诸多的知识内容及讨论话题,在学生的思维中巧妙和地联结起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该实验的教学目的或目标,启迪和引导学生进行能效观察和有序的操作。适时而随机地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疑难,引导学生结合实验事实和理解进行总结和概括。如在学生初次进入实验室进行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前,启发讲授尤其重要,教师不仅要讲授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还要指出在实验中可能产生的错误,如有的学生在制取氧气时试管炸裂,可以帮助其进行分析,总结出可能造成试管炸裂的原因。

在启发讲授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验的本身特点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特别是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为他们从思路、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上排除认识和操作上的障碍,教师的讲解、阐述、指导、点拨、启发性设问、答疑等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因此,教师在启发讲授时,应把握以下原则:

1、要点明主题,语文明晰,不能含混不清,模凌两可。

2、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想明白,做到小跨度、多层次启发。

3、操作要领及要求简明、明确,便于学生记忆和执行。

4、要充分估计学生在操作上可能出现的错误甚至危险操作,防患于未燃,在实验开始之前就应引导学生想明白,弄清楚。

二、教师示范演示

实验教学中的教师示范,是为学生提供视觉形象和模仿的依据。为此,教师的演示和示范操作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很深,也会逐渐影响他们在以后的独立操作中仿效,可见示范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态度及严谨的科学学风的形成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的演示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操作规范,准确无误,装置美观大方,动作大方、协调。

2、操作和教材内容一致,创新实验要加以说明。

3、注意演示实验的可视性,示范操作快慢适中,语言简明,语气和蔼可亲,创造和谐、美妙的演示气氛。

4、保护演示台(或桌)上整洁干净,避免演示桌上“脏、乱、差”,给学生造成不良的第一印象,失去观察模仿的兴趣。

示范、演示实验是新实验或新操作开始时教师为学生所做的操作示范,起引路示范作用。因此示范一定要到位,如在实验室制氧气中,在仪器的连接,检验气密性,加药吕,固定装配的顺序,何时收集等一系列顺序及各个步骤中的要点及注意事项、前后,让学生不用药品模拟操作,教师即时矫正模拟操作的错误,以免在实验出现差错。这样学生通过“看”示范、“听”讲解、“做”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示范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三、有指导的学生实验

做好实验离不开教师对实验的指导。首要教师应在实验前进行指导:学生在开始实验前,教师要就实验中的操作要领、仪器的使用方法、试剂的用量及添加顺序,以及实验的成败关键等方面的提示或说明。也可以做示范操作,或针对性提醒、提要求,或提出几个与实验内容有关的问题,供学生边实验边思考。如制取氢气并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应指出操作上注意事项:

1、检查气密性。

2、锌粒的加法。

3、验纯。

4、先通气后加热。

5、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停通气。一般来说,实验前指导不宜过长、过细、过多,要抓住要点,突出重点。实验前指导到底要讲多少,花多少长的时间,取决于实验内容本身。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以及教师对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的估计程度。

其次应加强实验中的指导。实验中有时由于实验条件控制不够,学生常遇到困难或违反操作规程的操作,而使有些学生常得不到与其他同学相同的实验现象。这时教师的指导万为重要,若不及时予以帮助,很可能使学生产生紧张情绪、自卑心理,而失去了实验的信心及兴趣。教师在巡视中如果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时而又耐心地跟学生一道分析原因,对错误概念或操作予以纠正,让学生重新做等等,但不可指责,挖苦学生,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再次应做好实验后的指导。这种指导是教师根据实验的目的,结合实验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以及发展学生智能及实验技能有关的问题,进行总结性评价。评价时语言措辞要恰当,评价要得体,批评不宜太尖锐,表扬不能太夸张,要使受批评的学生觉得稍有改进就会做的更好,使受表扬的学生心里有美滋滋的感觉,有成功的喜悦。

四、学生独立实验

学生独立实验是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实验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实验。学生独立实验的进行可以在教师示范和有指导的学生实验之后,也可以由教师提出探究主题后由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验仪器的安装,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在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的调控下达到智能与技能的融合统一。在学生独立实验过程中,教师也要就其实验的合理性、科学性、实效性等作出评价与分析,要解惑、纠错、点拨、激励、评价或者提供学生实验所需的试剂及仪器等,给学生创造优良的实验环境及和谐和的实验气氛,保证学生独立实验有序、紧张、愉快地进行。

五、总结概括

九年级化学《化学元素》教学反思 篇6

学生此时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知识,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此时例出氢

1、氢

2、氢

3、碳

12、碳

13、碳14有原子结构表,由学生分类,教师说明:核外电子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得失电子现象,所以不宜作为分类标准,然后由学生讨论原子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由此得出决定元素种类的百原子核的质子数,在初中阶段也是根据质子数来区分不同类原子的。即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质子数也决定原子种类。由此得出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这样学生对元素的概念才有了个初步的了解。

浅析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7

关键词:化学实验,实验探究,研究性学习,中学化学

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 能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化学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化学研究性学习要通过实验才能更好地进行;当化学实验被用作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时, 化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 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因此, 化学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之一, 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

化学实验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求知探索的过程;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 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 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 有计划地实施研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 化学科学的任何一项重大的突破, 无一例外地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正如波义耳所说, 没有实验, 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

中学化学中的化学实验, 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再认识, 但从本质上看, 这一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是一致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 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所以, 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 完全可以利用实验这个手段进行研究性学习。

利用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 是其他实验无法代替的。

以苯的分子结构的学习为例。我没有仅让学生背下苯的分子结构, 记下苯的特殊形式的键, 而是通过以下方式:先编一道计算题, 根据烃燃烧确定苯的分子式为C6H6, 从分子式看, 苯远没有达到饱和, 让学生讨论并写下分子式为C6H6的可能结构式, 并让学生们自己实验验证推测。发现:苯只能萃取溴水中的溴, 也不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证明上述推测是不正确的, 苯与一般烯、炔烃在性质上有很大差别。这时介绍凯库勒确定苯分子结构的故事, 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但强化了双基教学, 更注重通过学生感受, 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 是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探究教学在实质上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具体说来, 它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这个环境中有丰富的教学材料、各种教学仪器和设备等, 而且这些材料是围绕某个知识主题来安排, 而不是杂乱无章;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很少感到有压力, 能自由寻找所需要的信息、自己作种种设想、以自己的方式检验自己设想。总之, 这种环境要使学生真正有独立探究的机会和愿望, 而不是被教师直接引向问题的答案。二是教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使学生在探究中能明确方向。这种指导和帮助的形式与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有很大的不同, 主要是通过安排有一定内在结构、能揭示各现象间的联系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在关键时候给学生必要的提示等。实验的成功, 结论的得出, 将使学生初步尝试科学探究的乐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他们在主动探究的同时, 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 逐步认识和熟悉科学思维的一般规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由于实验、讨论是以小组形式进行, 可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管理任务, 使他们真正成为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应做到认真倾听学生的讨论、意见, 必要时要介入学生的讨论中去, 最后还要进行点评生动鲜明的现象只能给学生的生动、直观, 而通过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抓住变化的本质, 才能完成认识上的飞跃。为此, 在实验过程中,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神经系统协同活动, 为理解知识和发展智力创造良好的条件, 实验后, 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自行得出结论, 使学生不仅获得理性认识, 还培养了思维能力。采用实验的方式, 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思考结合起来了, 学生的能力得到较好的提升, 增强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思维, 也促进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学生对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 学习的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自然倾向的激发。教师必须注意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在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实验方案,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受挫折的磨练, 并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化学实验教学中, 必须要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实验教学技能, 树立严谨细致、认真科学的态度, 要尊重客观规律, 实事求是, 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教学的任务, 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化学史与化学教学 篇8

摘 要:化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在化学的教学中引入化学历史的介绍,可以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将化学历史引入化学教学,主要的积极的作用有:1、掌握化学历史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观;2、技术革新带来化学发展,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方法;3、化学科学成果的获得是精神和意志转化,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

关键词:化学史,化学教学,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05-0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化学作为新世纪的中心学科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化学教学传递给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实验技术。无论是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实验技术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每个技术和方法都有其形成的历史,发展的过程。如果将化学的历史引入到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进一步加强创新思维和技能训练,极大地激励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热情。将化学历史引入化学教学中,主要的积极的作用有:1、掌握化学历史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观;2、技术革新带来化学发展,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方法;3、化学科学成果的获得是精神和意志转化,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

一、掌握化学历史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观

任何事物都有其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化学也同样有其发展历史轨迹。它就像一个地图,每个思想的提出,每个技术的发明,就像地图上标示着每个站点。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引入化学历史的教学,就能够是学生在这个化学的国度中游弋而不会迷失方向,可以掌握化学历史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观。

例如原子结构模型经历了五个时期:1、道尔顿实心球模型;2、汤姆生枣糕模型;3、卢瑟福行星模型;4、玻尔量子化轨道;5、现代电子云模型。

第一个阶段是道尔顿实心球模型。它系统地总结了模糊原子论和基本微粒说。1803年道尔顿开创性地提出了实心小球原子模型,从而原子理论成为一套系统的,并完整的理论。第二个阶段是汤姆生枣糕模型。汤姆生利用电场和磁场的叠加证明了原子中电子的存在,并测定了电子的核质比。他提出原子是一个带正电荷的球,电子镶嵌在里面,原子好似一块“葡萄干布丁”。第三个阶段是卢瑟福行星模型。卢瑟福是汤姆生的学生,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卢瑟福通过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发现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行星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带负电的电子在核空间进行绕核运动。第四个阶段是玻尔量子化轨道模型。在氢原子光谱分离谱线的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再行星模型修正的玻尔模型。电子不是随意占据在原子核的周围,而是在固定的层面上运动,当电子从一个层面跃迁到另一个层面时,原子便吸收或释放能量,吸收或释放能量就形成了光谱。量子论的发展过程中,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的著名的测不准原理才是原子的结构模型到了第五个阶段现代电子云模型。

通过原子结构模型不断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其中的发展的脉络,这是一套整体且全面的知识,而非支离破碎的知识点。

二、技术革新带来化学发展,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古语告诉我们方法重要性。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方法的传授显的尤为重要。牛顿提出来万有引力,但是由于引力常数无法测定,所以万有引力公式的不到证明和应用。但是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天平创造性的解决了这个难题。他将两个质量相同的铅球分别放在扭秤的两端,扭秤中间用一根韧性很好的钢丝系在支架上,钢丝上装有镜片。用准直的细光束照射镜片,标记下此时细光束反射所在的点。用两个质量相同的铅球同时分别吸引扭秤上的两个铅球,在万有引力作用下,扭秤微微偏转,细光束的反射点却移动了较大的距离,从而成功地测出了引力常量的数值,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将不易观察的微小变化量,转化为容易观察的显著变化量,再根据显著变化量与微小量的关系算出微小的变化量。

三、化学科学成果的获得是精神和意志转化,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

科学无捷径,任何一项科研成果的获得和知识的获取都需要千百次的尝试和努力,居里夫人的故事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受贝克勒尔发现不明射线的启发,居里夫人在一间闭塞、潮湿的贮藏室中开始了化学实验。繁重而又艰巨的普查后,她发现了钍的化合物也能发出射线。对此她提出了放射性物质的概念。

她的调查很快从盐和氧化物扩展到一切矿物。在研究了大量的材料后,居里夫人发现一种可能存在于铀沥青矿中的未知元素。然而她所不知的是,这种新元素在矿石中的含量只不过百万分之一。她和丈夫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分析矿石。经过不懈的努力,1898年7月,他们从矿石中发现了新元素钋。借此让学生坚定他们的意志去努力探索化学知识。

结论:化学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而化学史的学习则给学生带来智慧。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化学史教育,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匡华.《化学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 杨承印.《化学的历程》.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2000

[3] 苏 芳.无机化学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兴趣培养.大学化学,2008,23(3):18.

[4] 吴季怀、吴志坚.无机化学教学中若干问题探讨.化学教育,2008,29(6):37.

[5] 郭保章、董德伟.《化学史简明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6] 亨利·M·莱斯特著.《化学的历史背景》.商务印书馆,1982.

[7] 赵匡华.《化学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8] 吴俊明、杨承印.化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化学教学化学实验论文 篇9

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做法和体会《九年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新大纲)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作者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的做法和体会。

一、领会大纲精神,充分认识实验教学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新大纲从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培养目标出发,面向大多数学校和大多数学生,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与原教学大纲相比,新大纲在“初中化学教学目的”中除了规定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特别突出强调要重视情感领域的教学和对学生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从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实际出发,新大纲适当降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要求,较大幅度降低化学计算的要求,在适当拓宽元素化合物知识面的`同时,加强了化学实验,把演示实验列入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新大纲列出的31项演示实验要求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很好完成(一定要做,不是可做可不做),学生分组实验19个(必做10个,选做9个),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完成,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

在教学要求中除了“使用仪器的技能”?(13种仪器)和“实验操作的技能”(8项)外,还把“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以及“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操作”,也规定为实验的教学要求,体现了实验教学的整体功能,其目的在于转变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思想和教学观念,真正变应试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为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倾向,纠正为了应付中考用讲实验、背实验代替做实验的错误做法,以及比较普遍存在的只满足于完成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而忽视通过实验教学养成学生良好实验习惯,训练观察思维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问题。深刻领会新大纲精神,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化学实验的教学与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以及情感、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年龄孝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三点。

(一)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人教版新教材按照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新大纲规定的31项演示实验内容,在各章节中共安排了85个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有的则

化学教学化学实验论文 篇10

为加强化学品的安全管理,保障教师及学生的生命安全,确保证我院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学校《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办法。为了加强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保障教师及学生的生命安全,确保证我院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学校《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办法。凡使用化学品,必须遵守本办法。

一、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提高警惕,消灭一切不安全因素。

二、认真做好防火、防盗、防潮和防损工作,发现事故及时报告。

三、对于易燃、易爆、易破损的物品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存放、领用,搬运时要注意安全。

四、剧毒化学品要由双人运输、双人保管、双锁、双人领、双人用,要有专人、专门器具保管,及时做好记录、经常检查,确保帐物相符。

五、对非库房工作人员,不经允许不得进入仓库。严禁在仓库内吸烟和使用明火、电炉等。

六、定期对仓库内的电器、线路、房顶、门窗进行检查,发现漏雨和破损及时报告维修。

七、仓库管理员要认真做好检查和防护工作,熟练掌握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防止事故的发生。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11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对学生最有吸引力,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从实验中观察到一系列明显的实验现象,如颜色发生变化,镁带燃烧发出耀眼白光,小苏打跟盐酸反应产生气体,铜片加热后变黑,蘸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玻璃棒没有接触,却会在空气中生成浓厚的白烟等一系列实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学生兴趣盎然,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把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对客观事物自觉的认识活动。观察的目标越明确,计划性越强,定向的观察越集中,则感知的现象越深刻,思维活动也就越积极。化学实验中学生观察能力是指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及现象,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然后进行积极思维,把观察到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上升成理性认识,形成正确概念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实验能力的前提,也是发展智力的前提。

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随堂实验或学生实验,教师和学生的操作都必须正确、规范,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观察的正确。化学反应的现象既可能有色、态、味的变化,又可能有气体生成、沉淀析出或发光、发热等现象,注意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充分利用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来直接获取色、态、形、声、气、温,燃烧、沉淀等现象和变化,再供以科学的思维来探索知识。比如观察镁带的燃烧,首先观察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产生缕缕白烟、坩埚钳发热,生成白色粉末等现象。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培养孩子生存能力的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是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分不开的。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而后巩固验证,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得的理论知识。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分组实验。对每一章每一节实验做到实验目的明确,要求具体,计划周密,要使学生学会、掌握操作技术。如,使用试管的操作方法,要求他们能正确地拿试管、夹持试管、洗刷试管等,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培养动手能力。

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必须及时防止和纠正在实验操作上的错误,训练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事实证明,通过组织化学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化学教学要求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充分设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提出富有探究性、启发性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对实验分析、探索、知识综合应用,同时通过分析实验成功和失败原因,使学生享有成就感及探究意识。

五、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其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对化学学科来说,化学实验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实验探究的功能,通过实验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探究不同于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对学生来说“探究”不是发明创造,它是在老师发挥主导,有目的、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究,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讲好知识,更重要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思维活动探索新知识,而不致成为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生动有趣的实验,可使学生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发挥到最佳状态。

现行教材中,实验主要以验证性为主,虽然它也是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但在教学中基于安全、规范等考虑,学生实验一般是根据课本设计好的方案,让学生动手操作来验证结果,最后填写实验报告,几乎是一条流水线,忽视了过程和方法,不能体现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因此,我们通过改进实验方案,挖掘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探求其中可转化为运用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验内容,将其设计为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以“动”促“疑”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让学生成为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如将某些需验证性问题设计为探究性实验:用滴管将新制的饱和氯水慢慢滴入含酚酞的氢氧化钠稀溶液中,当滴到最后一滴红色突然褪去,思考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学生可能提出两种假设(原因可能是溶液碱性减弱或过量氯水中次氯酸将变红的酚酞漂白),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动手实验,培养了探究意识,激发了自主探究,体验了探究过程。

基于化学用语的化学课程教学分析 篇12

关键词:化学用语,分化点,原因,难点,措施

一、产生分化点的原因分析

1.“看戏”心理。

在学生升入初中,刚刚接触到化学时,往往会感到很新奇。在加上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和有趣的实验,可以把学生带进一个神秘的化学世界,学生的直觉、兴趣和好奇心在老师的不断激发下充分被调动,几乎所有学生对化学学习充满信心。但从第四单元开始,因没有实验的“戏剧”做引导,学生们便对化学的兴趣大打折扣。

2.“懒惰”心理。

化学理论知识的开始后,该记忆的化学用语内容的复杂、繁多,让学生在劣势学科中的陋习——懒惰,在化学学习中逐渐体现出来。

3.“压抑”心理。

在化学初始学习中,大量的符号压抑了学生的认识兴趣;一部分外语基础差的学生由于负迁移而产生心理上的相抑作用,使化学用语成为他们的“包袱”;部分学习优良的学生,由于化学用语可以发展理解记忆的范围比较小,从而压抑了对化学的学习热情。

二、化学用语“难”的具体体现

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材看,出现的化学用语有:元素符号(35种)与离子符号(5种);原子结构示意图(22种);离子结构示意图(5种);化学式(108种);化学方程式(62个)。

1. 学生理解的难度增加。

从前3个单元的“实验不断”,到第四单元中的“没戏可看”;从原来解释每个实验的“有理有据”,到现在化学用语的“横空出世”、“无规律可循”。这让才树立起“化学是以实验为理论”观点的学生,突然要接受“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观点,无论是习惯上、还是理解方面都变的无所适从。

2. 教材编排中难点集中。

化学教材的编排尤其独特性,在编排中,对于知识难点和重点是比较集中的。新知识和新公式的出现,以及抽象的化合价、化学式等集中出现,让学生接受起来有些困难。

3. 化学用语知识难点的环环紧扣。

从“绪言”到第四单元课题二是元素符号、化学式的识记阶段;从第四单元课题2到第五单元是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理解阶段。而第四单元课题四,更是化学用语的升华点,在这个小节的课程中涉及了:从第六单元到十二单元,着重巩固、扩大和应用化学用语。由利用概念进行记忆和书写的阶段,过渡到用物质结构的知识进行理解记忆和书写阶段,再过渡到利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的规律进行练习和总检验的综合演绎阶段。这一阶段非常重要,往往难度叠加,不容喘息。

三、化学用语的逐一攻克

1. 从化学教学起始阶段就要不断渗透有关化学用语的知识内容。

根据教材的内容,有计划地分散难点,让学生轻松地学习,提高学习化学用语的兴趣。如元素符号识记方法是:在开学初始,化学识记内容知识较少,而更强调学生化学兴趣和思维的培养,这时,借着学生对化学的热情,将1~20号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当作一种基本语言,以化学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加以识记,在开学两周内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对化学式的渗透就更要灵活借助教材中化学式的编排规则了。如在绪言出现的这些词就要灵活运用:青铜剑、纳米铜中的铜可以用Cu表示,水的符号是H2O,氧气的符号是O2,二氧化碳的符号是CO2,贝壳、蛋壳、石灰石中都含有的碳酸钙的符号是Ca CO3,暂时利用机械记忆将几个特别的化学用语存底。像这样的方法多用、巧用,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观点,看到一个化学名称就会想想有没有符号式可以表达。这样到了后面的章节中,自然形成化学符合表达习惯。

2. 巧用口诀,加深记忆。

化学用语的很多基本内容都能变成顺口溜,这既增加了学生兴趣,又加深了记忆程度。相关1~20号元素、化合价的顺口溜很多。根据各自学生的特点和地方特色,给以选择和编排,增加化学用语的使用率。

3. 培养和发展学生用化学用语进行思维的能力,把规律教给学生。

利用实验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是容易凑效的,但稳定的学习兴趣,在与把学生的兴趣引向揭露事物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客观变化规律。因此,必须加深对概念、原则、定律、规律的理解,培养演绎、推理能力,让学生具有驾驭知识的本领。

如:通过原子结构的学习,发展对化合价的理解记忆;通过化合价规则,掌握化合式的书写原则和方法;进一步,运用规律,综合演绎。化学用语的学习,由利用概念进行记忆和书写,到用物质结构的知识进行理解记忆和书写,再到利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的规律进行练习和总检验,这一阶段非常重要,给学生打开了利用规律书写化学用语的道路,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学法掌握产生了飞跃。

4. 多比对,定能事半功倍。

在我的教学中,出现了许多学生小结的好方法,可供参考。例如在原子团的记忆中,单纯的机械记忆会很容易把原子团右下脚的数字写混,学生小结的方法是:先写出自己记得最深的一个含原子团的化学式,如碳酸钙Ca CO3里面含有碳酸根(CO3),然后通过对比后得到硝酸根(NO3)脚标的数字和它一样;在比对硫酸根(SO4)、磷酸根(PO4)的脚标数字比它多一个为4,这样通过比对,易混淆的原子团就印象深刻了。再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意义,都可以记一个最熟悉的例子,然后通过比对将题目完成。

5. 多练多用,提高记忆与书写效果。

化学用语和化学教材的各部分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化学用语的特点是学生容易理解,但不用又容易遗忘,因此,教师应在每周抽出几段时间,进行化学式、化学符号、化学方程式等听写,减少遗忘率。同时也可以变换模式进行,如小测试、竞赛等,充分调动学生写和记的热情。

6. 化学是一门严肃的学科,容不得半点马虎。

教师严格要求化学用语读、写规范化,纠正化学用语读、写中的错误习惯,比学习新知识更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如从细节做起,从制度做起,严格要求学生的每一个习惯,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对于作业和考评要严格、细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7. 适时加入实验,方便学生理解。

例如在讲解化学方程式中,沉淀符号的标注时,同学们很不理解什么样的物质才能算做是“沉淀”,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演示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学生观察后就很容易理解什么是沉淀了。

上一篇:骨科护士长工作总结下一篇:高中入学自我介绍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