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化学教学论文(精选8篇)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篇1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的导入
论文摘要:新学年开始,有一些同学升入了高中。为了使他们系统地、牢固地掌握初中阶段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顺利地学好高中化学。在讲授高中新知识之前,我们安排9课时复习初中内容,这实质上是初步完成初、高中知识的过渡复习(以下简称过渡复习),扎实迈好从初中到高中的第一步。
高一新生在开学后渴望学习新知识,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化学却要复习初三内容较长时间。过渡复习的必要性有以下三点:(1)教材内容的需要。初中化学注重定性分析,要求记住现象或结论;而高中化学除了定性分析外,还定量分析。同时,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的化学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2)学生学习的行为特点的需要。初中阶段很大程度是记忆,背记的东西多,据调查有些学生在初中学习化学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理解后再记忆,死记硬背会导致学到的知识“消化不良”。初中阶段主要还是依赖教师,欠缺独立思考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具有独立性,主动接受方式获取知识,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初中到高中,要实现记忆向理解、依赖、被动向独立主动的转变。(3)新生适应教师、环境的需要。步入新的学习环境,遇到新的教师,新生需要一段时间适应。经问卷调查,新生一般都需要二三周时间来适应。新生不仅要适应教师的教法、特点、要求、课外活动等,还要熟悉学校的情况和身边新的同学,当然教师也要了解学生。师生间尽快消除“陌生”而带来的障碍。
认识到过渡复习的必要性后,就要扎实抓好过渡复习,消除知识过渡中的“台阶”和“障碍”。要保证顺利过渡,可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认真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
这是做好顺利过渡的准备阶段。“知己”是明确复习过程中自己要做的工作,也就是“备教材”。由于中学一般“高中循环制”,教师从高一教到高三,不教初三。初三新教材(九年义务教本)从1995年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有些教师不研究教材的变化,仍然使用初三旧教材来进行复习,甚至用被删去的知识点来考查学生,用旧书上的习题来测验学生,人为给学生增加“不适应感”。教师必须对初、高中教材和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高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知彼”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才能为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可采取抄录入学成绩、课堂提问、与不同层次的新生座谈、问卷调查、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化学素质、成绩档案。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经过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后,才能确立复习的起点和重点。
二、抓住重点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复习
不是简单地过一遍,而应突出重点。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掌握较好的知识一带而过,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例如问卷调查后发现很多新生对电解质的概念和电解质导电的实质等内容掌握不牢;对一些概念如加热、高温、点燃、燃烧混淆不清;对有些知识点如溶解度的计算模糊不清。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还要使学生认清初中知识既是高中化学的基石,有些知识点在会考、高考中也占有一定地位。
用心
爱心
专心
如在化学分册中初中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计算要求中就有15个知识点,《高考考试说明》也有多处明确要求,近几年在高考中频繁出现关于溶液溶解度和溶液的深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的考题。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启发式为中心培养能力的需要。在复习中既可以采用列表、知识结构图、归纳对比等复习总结方式,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层层诱导、实验启发等先进教改手段。不要一味满堂灌,要留一定空白,讲练结合,设置疑问,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以适应高中教学。
三、及时查漏补缺,适当拓宽延伸
针对初中知识重点突出地复习,还要对忽视和薄弱问题及时弥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普遍反映有以下三个方面急需弥补:
①初、高中教材脱节的内容。现行的初三新教材和高中教材之间存在一些脱节。如初三新教材删去了电解质、非电解质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等概念和理论,也没有以选学内容的形式出现,但这些内容属于初、高中相互衔接的知识,高中讲到就感到突然和陌生。这些知识应在复习中注意弥补。
②关于溶液较高要求的计算。在初中关于溶剂和温度发生变化时溶解度的计算不做要求,以后学生却要在高中习题中常常接触到,这些内容要适当加深一些。
③有些选学内容。设立初中选学内容的主要目的就是既要提高整体素质,还要兼顾少数优秀学生的升学。有些初中教师认为不是“双基”,既不讲解也不指导阅读。有些初中教师很好处理了素质教育和高中升学的关系,采用分层教学法,就是针对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应讲授深浅不同的内容。还要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如讲解燃烧、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范围将在高中进一步扩大,原概念就显得片面和狭隘,这是认识发展的必然规律。
用心
爱心
专心 2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篇2
由于化学知识是前后互联的,后面的课程要用到前面的知识,且前后联系紧密,不可分割,所以化学每一阶段的学习都要极为重视,做到“牢固打基础,前后融会贯通,并能在此基础上适度拓展思维空间,提升化学分析和应用能力”,这是化学教学的目的.
高中化学人教版的课程设置思路是“从普遍到特殊,从基础到应用,从广泛到具体”,所谓普遍就是“通用和必备的化学知识”,这是教学的核心知识,就是必修内容加之每一章的分类化学(如金属和非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反应、有机化学)等,这是教学中必然要涉及到的内容,也是国家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
专门提到的内容,像“化学工业、实验化学”的知识,这是在基础知识上的引申和运用,知识比较具体化、直接化,是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提升.教学中,教师在打好学生基础的同时,要及时跟进知识的运用,将其融会贯通,同时提升化学分析和操作能力.
一、关于化学课本知识的学习
1. 知识与知识的回顾
化学课本中的知识(包括必修、选修、课外拓展、实验操作),都是化学课的核心知识,教师和学生都应以课本为本,紧抓核心知识,以上提到的四个部分,没有必要全部都字字研读,但是每一部分的关键点必须要做到深入透彻的掌握和理解,这是日后运用的基础.比如,必修1的“化学物质及变化、金属和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必修2中的“化学反应与能量”,以及“有机化合物”,“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以及实验化学中的各单元,都是化学中的核心知识,是贯穿化学始终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不但要掌握,更要反复体会感悟这些核心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2. 化学知识掌握和融汇
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分两步走.第一步是严格按照课本的编写和顺序,将知识严格一点一滴学会,掌握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化学特性和原理,不但是是记忆,更是理解,重点在于化学的反应和物质特性,这是日后化学的知识交汇点.
第二部就是知识的前后互联,本步骤往往在学习过几章或几个单元后,教师需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前后互联,将其进行有机的联系,找出异同点,能进行综合思考和运用.例如我们在学过常见的基本化学反应方式后,要通过各种例证来加以分析和说明,这就是日后我们在各单元中遇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不同的化学式就可归为不同的反应模式,找出它们的异同点,逐一分析辨别,这就是知识的互联,前后搭配,目的有二:其一是巩固基础知识,而是拓宽思维,提升能力.
二、关于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
1. 知识间的前后互联
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是紧密联系的,知识拓展的同时,已经有了能力的潜在提升,而知识的拓展必然会带动能力的提升,反之,能力的提升又会拓展知识面.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走的第一步就是“知识的前后联系”,目的就是把以前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在的学习当中,同时发现新的东西.
例如,在学习化合物的反应之后,我们初步了解反应的几种基本类型,随后我们又知道了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接下来研究的就是“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这个问题是在前面学习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既用到了前面的知识,同时加深深度,研究到反应速率和质量平衡问题,涉及到时间和价位两个概念.教师在.讲到“有关前后互联”的问题时,要针对这个知识点做适度的思维拓展和引申,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预测能力.例如,针对常见的化学方程式,化合物之间是如何进行前后变化的,同时考察物质之间的反应速率和化学质量平衡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将知识前后有机联系起来,做到融会贯通.
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前后互联,形成知识模块,按照教材的要求,有的相类似的知识点跨度比较大,教学中可适度提前,融为一体进行讲学,效果较好,事半功倍.例如上述的化学反应类型和化学速率及质量平衡,虽然课时的安排不在一起,但教学中有必要将其拉近,以形成体系和综合认知.
2. 知识运用于实验操作的能力
具体到实验操作中,不仅仅是知识的运用,而且还是知识的综合运用,另外必须还得具备“熟练的合乎规则的操作技能、科学的方法”.
化学的研究包括两种:一种是理论的研究,一种是操作的研究,但两者不是独立的,是相互联系和融通的,任何一种研究都包含了理论和实验操作成分在里面,因此,化学教学中,对“知识实验操作的有效跟进”很有必要,这个步骤做的到位,就能加深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形成知识的科学实践探索,对提高学生和能力的协同发展意义非凡.例如:学习了有关物质反应的知识后,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我们完全可以引进“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实验,简单易操作,而又关联前面的知识,从感官上加深认识.
参考文献
[1]陈启新,王云生.高中化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必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2]彭蜀晋.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
[3]陈启新,黄丹青.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
[4]柳若芍.走进高中化学教学现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高中化学教学浅谈 篇3
一、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化学知识的来源,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应该以化学实验为重点,借助于化学实验使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就能使学生拥有较高的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是保证学生能够积极学习化学知识的根本,假如没有兴趣,学生就是去了学习的动力,学习效果也就肯定会较低。据实际经验可知,许多学生成绩较差,不是因为他头脑迟钝,而是因为缺乏学习的兴趣,因为没有兴趣,而不愿意学习,所以成绩就会较差。知道了这一原因,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利用化学实验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实验所得出的知识,学生理解得会更加深刻。
二、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化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因为化学实际上就是从生活中而来的,它是对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的科学解释。所以在教学中常常引入现实生活的实际例子,让学生通过研究生活常识来学习化学知识,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课本知识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例如,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三鹿假牛奶毒害儿童的视频,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要知道为什么牛奶会毒害儿童,进而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契机,让学生自己去探寻其中的原因。然后就会通过查资料,或者其他途径,了解三聚氰胺的性质以及对人体的危害。又如,教师教学在学习工业酒精时,可以先为学生读一篇不法分子制造假酒使人中毒的报道,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引用工业酒精勾兑的假酒会使人中毒,然后分析原因,引入工业酒精中含有少量的甲醇的知识点。
三、课堂上多设问,让每个学生动起来,主动获取知识
巧妙地设问能使学生涌起强烈的好奇心,进而产生探索知识的欲望。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有了积极性,就会使学习的效率成倍提升。化学教学的最好效果,就是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但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索中来,而且还能使每一名学生都愿意主动地加入到学习过程中,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索,得出问题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就会培养学生的探索性、研究性、自主学习性。最好是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加入到探讨中来让大家在一种轻松愉快、而又充满趣味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地探索化学知识的奥秘,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例如,在一次教学时,我左手拿着一块铝片,右手用烧杯端着一些盐酸,直接走到讲堂上,学生问我手里拿的东西,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学生:“如果我把这个铝片放到盐酸里面,你们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大家都摇摇头,表示不知道,这时我就说,“学生要想知道结果,你们就自己动手试一试吧!“而后大家用我事先准备好的其他器材,分组后开始做起了实验,并且还主动地把实验所发生的现象,进行了记录,很快得出了铝片与盐酸反应是放热的这一化学现象。
四、让课堂氛围活起来
“听好的教师上课,是一种精神上、视觉上的享受。”这是一名学生的心里话,从这位学生的话可以看出,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好的教师往往都具有优秀的表演才能,有出众的语言表达能力,有较好的幽默感,有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有良好的亲和力。有了这几点,教师就能够使整个课堂氛围活起来。教学的过程就不再是痛苦的煎熬,而变成了一种艺术享受。这样的教师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化复杂为简单,化枯燥为有趣。所以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业务知识,还要学习一些语言表达方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尽量使自己的语言诙谐、幽默,能把枯燥的化学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愿意听,愿意在教师的带领下,理解、记忆复杂的化学知识。
五、掌握知识要循序渐进,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人学习知识的进程都是要循序渐进的,这是人学习知识必须要遵循的基本规律,违反了这一规律,不但不会使学习效率提高,而且还会适得其反,起到相反的结果。学生学习化学知识也是一样,随着学习时间的加长,学习难度的增加,学生肯定会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这时教师就要采取分散难点、知识点小结、集中过关检查等方式让学生逐渐掌握知识,而不要一下子教很多知识,使学生很难在就有限的时间内,记住繁多的知识。采取渐进的方式,便于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便于教师及时进行帮助解决,让学生能在全面掌握知识后,继续以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探索精神,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
六、及时归纳知识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化学知识点比较多,而且有点零碎,所以很难把这么多的知识点一下记清楚,为了帮助学生记住这些零散的知识,教师就应该及时的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所学的知识就会分类清楚,异同彰显,学生好记、好理解,理解也更加深刻,记忆也更加牢固。教学过程并不能单纯的追求教学进度,应该再考虑到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再考虑教学进度。所以在每一章学完后,教师都要把所学知识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总结,有相似点的或者有相反关系的知识点放到一起进行对比,写出异同点,使学生感到一目了然,很快就能把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总而言之,化学作为高中阶段非常重要的学习科目,随着它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和改变,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从高考中化学所占的分数来看,就可以知道化学已经成为高中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门基础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探讨。但又要恰当地给予引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地探索精神,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礎。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篇4
摘要:21世纪时代的发展,“双语教学”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着路点。物理是一门研究客观世界的基础学科,目前它已成为双语教学试验的前沿阵地。本文阐述了双语教学的定义、高中物理双语教学的原则、实施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双语教学高中物理双语教学原则实施策略
一、什么是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实际上是双语文教学的简称,这一概念是西方18世纪比较语言学派首先提出来的,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一般使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ESL)。我国学者认为,“所谓双语教学,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对于物理双语教学,应该是能够使用第二语言(一般英语)进行力学、热学、电磁学、原子物理等物理学各个分支学科的教学,是把英语作为一种教学语言,强调听说能力的训练,淡化学生的语法和语言结构,把英语学习和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二、高中物理双语教学的原则
1、双语教学不能流于形式
既然我们在课堂上引入了英语,就应该让学生从中真正学到一些东西。并不是说把一些简单的课堂用语改成英语就算双语教学了,那样对我们的物理教学不能产生任何裨益。
2、双语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应该是一种渗透而绝不是替代中文的地位,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目前很多学校,存在着学习英语的困境,学生虽然在孜孜不倦的学习英语,但运用英语显然有些困难,尤其郊区学校、普通学校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在引入双语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是否有兴趣聆听。“兴趣维持着个体正常的脑的优越状态。兴趣驱使人指向所愿意接近的对象,驱策人对事物进行钻研和探索,这一点使人易于保持积极状态,兴趣能派生快乐和安逸,舒畅和满意。”双语教学中,一定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英语的魅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要有利于学生掌握物理知识
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指出,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从事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的应用。”因此在引入双语教学时也必须慎重考虑。
4、用语要简单,使学生易于接受
用双语授课,尽量用简单的词汇来讲述。要使学生能够听得懂,尽量少用比较生的词汇,以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逆反心理。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三、高中物理双语教学实施的具体策略
1、对学生现状的分析
双语教学不同于纯粹的学科教学,也不是单纯的学科教学+英语教学,学生的学科水平和英语应用能力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进行双语教学之前,必须把这些情况调查清楚,只有对学生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在课堂上做到适当、适量,恰如其分地引入英语,才能使双语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比如对高一新生的物理双语教学,由于初中、高中物理跨度比较大,衔接比较难,许多新生 1
对高中物理的思维方式、解决方法不熟悉,这段时间英语最好作为母语教学的一种“点缀”。每节课只选标题、重要的概念、科学家的名字等,并体现在板书上。如:Lesson one„力(force)重力(gravity)摩擦力(friction)加速度(acceleration)等等。再加一些简单的过渡句,过渡句要简单,如:“Do you understand?”“Very good!” “Anything else?”“I think you can do!”等等,这样学生既能听懂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对上物理课出现英文不感陌生,且敢于在物理课上用英语来表达简单的意思。
若学生对双语教学已经比较熟悉,而且对高中物理的思维方式、解决方法也比较熟悉时,可在原来的基础上对物理中的某个概念或定义和物理规律的分析使用标准的英语来讲解。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部分沉浸”的双语教学方法。选取某段时间或选取学科内的某些内容,甚至某节课的某些内容进行双语教学,让学生在部分时间里,部分内容上沉浸在英语环境之中。这样可以比较省时、省力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是第二语言的能力。加拿大法语沉浸式双语教学课程的结果显示,那些以英语为母语参加课程的学生,通过七、八年的学校教育,其法语水平和以法语为母语的学生相差无几。同专门把法语作为一门第二语言而学习的英语为母语的学生相比,他们的法语水平远远超越后者。
2、选取合适的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开展双语教学。适合开展双语教学的内容一般有以下特点:介绍性内容所占比重比较大;重在科学方法的培养;容易找到相关的英文材料的。选取合适的题材,把物理知识和日常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查阅美国原版高中物理教材,并经常浏览国外相关网站。美国的物理教材内容比较简单,贴近生活,这能启发我们如何根据国内物理教学大纲编写双语教案。
3、给学生做好热身工作,并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双语教学中,无论怎样简化和选择,仍然会出现一些英语的物理专业术语,在上课前,老师最好把课堂所涉及的专业词汇和提纲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若时间允许,老师可教学生读生词,让学生作好单词的准备工作,但不强求学生能写。老师还应让学生作好上双语课的心理准备,进而上课后学生能尽快融入教学环境,这样更能使学生能够跟上课堂节奏。
4、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实施教学
双语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创设一个英语听说环境,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任课老师的要求,即使教师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也不一定能胜任双语教学。教师英语口语水平和应用能力和学生的听力水平和应用能力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而多媒体及网络的应用为双语教学的组织和质量提供了保障,它能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展示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不同形态的信息,它进入课堂,超越了教育教学的传统视野,使课堂冲破了时空限制,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的密度和容量,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双语教学中的词汇、表达等多方面的问题,并同时刺激学生的感观,为双语教学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天地。
浅谈法和高中化学有效教学论文 篇5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更高的要求,也是广大教师所追求的目标。所谓 “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老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的教学。
二期课改提出 “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学角度谈“全面发展”,则“教学”意味着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习。教学必须用一种易于学生觉知的方法,也就是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方式明释学生所学的内容,若所采用的方法不易被学生觉知,那就达不到原定的教学目标,也就不可能有效。所以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认知方面、情感方面、能力素质方面都能有所发展。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不定期的归纳、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归纳法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手段。
一、为什么要采用归纳法
归纳法是在茫茫宇宙中生存的人类必须、也只能采用的认知策略。为什么人类面对这个茫茫宇宙必须采取归纳的思维方式呢?因为 “这个宇宙不是无序的,而是有着某种内在的结构、秩序、规律;并且这些结构、秩序、规律对于人类来说是可知,而不是完全不可知的”,即是说,宇宙内部自在地存在着某个起决定作用的“本体”,它有秩序有规律有一定结构性地“操纵”着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但是,对于人类以追求掌握这个“本体”的认识活动来说,宇宙的这个“本体”却只能体现在无数个个别事物中,而不能整体地裸现自己。这就决定了,人类在这个宇宙面前必须首先采取归纳的思维方式,既一个一个地认识这些事物,再把这些个别性的认识归纳起来,形成一个反映宇宙“本体”的核心思想。这就是为什么人类认识活动必须首先归纳的思维方式的根本原因。
具体到化学这个学科,因为化学学科相比其它理科而言,知识的零散性较强,系统性较差,学生不易将所学内容记得扎实,不易形成系统化。为此,归纳法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和指导学生学习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归纳法的基本思路
归纳材料之间的一致性总是由 “外在的一致”而到“内在的一致”的,外在的一致性也可以认为是“偶然的一致”,内在的一致则是“必然的一致”。我们人类的认识活动在归纳法中所要寻找的宇宙本体与事物本质,正是潜藏和表现于这个“必然的一致”之下,这个必然的一致越充分,这个本体也就越暴露,人的认识也就越能够发现它。
人们在从事归纳法的过程中所提出的假设,也是通过这样的 “表现--发现”的过程而获得的“有根据”的假设,只是假设作为假设,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证实而已。得到证实的假设就是“思想”,它反映宇宙本体及事物本质,并在人类精神中建构起一个类似于客观存在世界的主观存在世界。思想与知识不同,思想同宇宙本体、事物本质一样,具有普遍性、无限性与唯一性,而知识只具有个别性、有限性与多样性。通过唯一的思想去掌握众多的知识,即通过“一”掌握“多”,是自然赋予人类精神的伟大力量。
三、高中化学有效教学中归纳法的运用
1、在新课教学中应用
教学要达到有效,必须用一种易于学生觉知的方法,在新课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都可用归纳法,因为归纳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被学生接受。况且,高中化学教材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是按归纳法来阐明,尤其是基本理论部分。也就是说,归纳法是编写教材的一种重要思路,自然也应该成为教师讲课的思路,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来体验、感悟科学家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把知识和方法都变为学生自己的,达到 “授人以渔”。
高一学生在学习化学时,普遍感到化学知识零散,似无规律,难记难学,再加上从初三到高一化学知识梯度较深、跨度较大。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告诉学生教法和学法,在教学中才能使学生觉知。例如,在学习元素周期律时,我首先告诉学生本节内容采用归纳法来讲授、学习,具体来讲,就是从大量的例子和事实中发现、归纳、总结出规律;然后将 1----20号元素作为个体,分别画出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引导学生发现元素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因为学生参与了发现规律,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接下来再引导学生归纳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变化规律、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时,学生体会到了成功,感受到自己也能从具体的、一个一个的个体中归纳出一般的规律,自我效能感得到了提高,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引导学生归纳出知识规律时,教师要以开放的、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投入到充满探索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去,无疑会更进一步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2、在课堂复习或小结中运用归纳,效果还应更好
课堂小结是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如果处理得当,则是 “画龙点睛”。课堂小结,应促进学生学会归纳和反思,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自我反思的意识。
为此,应将课堂总结交由学生自己完成。首先,要留时间给学生自我归纳反思,反思的内容可以是:(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你有什么收获?(3)你还有什么问题?(4)你还想知道什么?等。要让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其次,教师做适当的引伸与提高,最终让学生真正的得到收获、自信和新颖的问题。课堂总结既要求学生唱主角,又要求教师适时的引导,而不能完全的放任自流,否则,会使归纳变得无序而降低效率。
高二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如学习了化学平蘅一节后,我要求学生讨论、归纳出建立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为此,我引导学生根据化学平衡的本质特征来归纳出它还有那些表观特征,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生 --生互动合作,不仅能使学生互相促进提高认知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培养团队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都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最后,归纳出了九个表观特征:(1)反应混合物各组分质量或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分数、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保持不变(不变不能理解为相等)(2)气体混合物各组分浓度、分压保持不变。(3)同一物质,消耗速率=生成速率。(4)同边物质逆向速率(一种物质是生成速率,另一种物质是消耗速率)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对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异边物质同向速率(两种物质同是生成速率或消耗速率)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对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5)反应物的转化率或生成物的产率保持不变。(6)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的总体积不等的反应,当衡温、衡容时,气体的总压强不变或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7)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的总体积不等的反应,当衡温、衡压时,气体的总体积不变或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8)对于吸热或放热反应,绝热体系的温度不变。(9)对于有颜色气体参加的反应,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3、归纳法如能运用到单元复习或总复习中,效果更佳
教师树立新课改理念,更新自身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本保证。复习课,更应多归纳,而且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归纳。归纳那些内容、以何种形式,都应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定,而不能由老师包办。
复习其实就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的过程。目的在于 “把厚书读薄”。归纳不是进行知识的简单堆聚,而是为了找出知识的本质规律及其内在联系,从而提高自身对知识的理性把握。高三复习,要注重运用归纳的方法。(1)整理笔记的方法。如:复习元素化合物的章节,按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用途来归纳整理。其目的是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内容,做到对本章学习内容一目了然。(2)分类归纳法。在复习完一个模块或一个阶段的知识后,可以按着知识体系的不同,对同类知识内容给予归纳。如:对元素化合物按金属、非金属来归纳,金属元素又按照: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盐;非金属按:单质--氢化物--氧化物--酸--盐来归纳。(3)按序归纳法。这是按照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的一种方法。这种归纳方法有利于帮助我们建立起知识体系,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整体把握住知识内容。(4)绘表归纳法。按照知识类别及要点项目,使用表格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归纳。可以绘制归类表、对比表。这种表格归纳法,能明显地体现出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人看了一目了然。如:列表比较四个概念,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5)列知识树法。这是以知识体系为基础,以知识概念为主干,对知识细类及细目进行层层分解的归纳方法。它体现了知识概念的等级次序,对从宏观上把握知识大有益处。(6)题型归纳法。这是按照高考题型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的一种方法。有助于提高解题速率和成功率,对高考复习至关重要。如:对无机框图题的解题策略归纳出:①、以特征反应为突破口。具有特殊的物理或化学性质的物质,往往具有特征反应或在反应中表现特殊的.现象。如颜色反应呈黄色是钠元素的特征;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是硫化氢;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硫;一氧化氮遇氧气变为红棕色;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气体是氨气;白色沉淀在空气中由白色--灰绿色--红棕色是氢氧化亚铁转变为氢氧化铁的特征反应现象等等。这些特征反应或现象可以作为框图题解题的突破口。②、根据转化关系求解。由反应的转化关系推断物质,通过读图、思考,在常见的元素及化合物转化关系中通过筛选、甄别,确认物质。③、以框图中反复出现的信息为突破口。④、换位思考巧推断。换位思考即在解题时随问题和情景的不同,随时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如变常规思维为跳跃思维,变求同思维为求异思维,变正向思维为反向思维,以达到解题时柳岸花明又一村之功效。⑤、运用课本知识和新信息细心推断。
四、不做归纳法的驴子
牛顿是一位因创立了牛顿力学而蜚声世界的科学家,但他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却有浓厚的形而上学色彩,企图把一切自然现象都归纳为机械运动,以致被恩格斯谑称为 “归纳法的驴子”。在化学教学中,面对零碎的化学知识,为提高教学效率,进行归纳分类,是教者和学者常用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解决问题时,常常把规律绝对化,把问题硬往“规律”上套而犯错误并不鲜见。因此,如何避免犯这类错误,是教者不能忽略的。现举例如下:
归纳出的知识规律
不符合规律的例子
1、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同同素异形体间的转化,如: 3O2=2O3
2、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粒子构成
氕原子中无中子
3、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相连接插入电解质溶液中构成原电池,较活泼金属作负极,较不活泼金属作正极
镁、铝相连插入强碱溶液构成的原电池中,较不活泼的金属作负极,因只有铝能与强碱溶液反应失电子
4、只含有非极性键的分子是非极性分子
臭氧分子是极性分子
5、只含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
铵盐是离子化合物
6、正四面体构型的微粒或物质键角是109028 ?
白磷分子键角为 600
7、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是氧化能力强的物质
二氧化硫
8、导气管在进出洗气瓶时应长进短出
用排液法测量气体体积时应短进长出
9、高锰酸钾在反应中是氧化剂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时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10、物质中都存在化学键
稀有气体中不存在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由上述诸例可以看出,运用归纳法归纳出的知识规律时,一定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才不会成为 “归纳法的驴子”。
浅谈高中作文教学 篇6
高中语文考试中,作文所占分值很高,语文成绩的高低与作文水平的优劣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要让学生真正的学好语文,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当务之急是重抓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电脑网络的普及,现在的中学生,从各种信息渠道所摄取的写作素材已经不少了。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却大量的发现,许多学生的作文能力低下,在学生的习作乃至考试作文里,很难发现优秀的文章。相反,人云亦云,词不达意是司空见惯的,有的学生甚至还不会表述一件事物,阐叙自己的观点……
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呢?我有以下几点肤浅的见解。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设置情感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高中语文教材为我们展示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里不仅有字、词、句、段的完美组合,重要是有着优美的艺术境界及作者真挚而热烈的感情。这些为设置情感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应该明白,一篇课文是融感情、主题思想、艺术手法为一体的,教学时不能训诂式的一词一句的割袭开来,更不能局限于归纳中心概括段意和迷信于对语法的干巴巴的分析,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的文学性,用“活的语言”将学生引入作品的境界中去。例如在讲授《陈情表》时。要让学生体会到那份深沉的亲情之爱;学习李白诗时让学生体会那份豪壮和飘逸等等。总之,面对每一篇课文,教师一定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深刻的内心体会,让学生的心灵为作品中的情感所打动,让灵魂为作品 1
中的热烈哲理所陶冶,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试想,一个连语文都不喜欢的学生,如何让他写出漂亮的文章来呢?
其次,勤于思考,注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文能力的差异,实质上就是学生之间思维能力的差异。思维能力的强化并非是学生个体之间的聪明与笨拙,相反,脑子灵活的学生不一定会写出好文章来。好的文章必然出自勤于思考,奋发向上,对生活感悟力强的学生之手。因此,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去观察的体会生活中人物事物,是非曲直,让他们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作文功夫应下在动笔之前的思考。作文的写作是不可重复的。既不能踩着别人的脚印走,也不能踩着自己的脚印走,应该做到次次有心得,篇篇有新意,好文章正是因为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创新色彩才显得分外有价值。一直以来,“千人一面”的中心总是制约着我们的文章,沉淀在生活中的美往往被几个“定型”了的主题所淹没,导致我们的作文步入了死胡同。应该知道,写作是综合素质的发挥,写作训练不应是单纯的机械化的模仿,更不是照搬死的规则和教条。
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却存在许多弊病,特别是主题、选材、构思都要求上升到典型性,认为大的命题就可以表现时代的大的主题大的立意,积极的精神面貌。这与当前的作文检测角度是大相径庭的。相反,选材的典型性逼迫学生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去琢磨,难怪有的学生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的作文都是瞎编的,老师出的题目,我们都没有亲身经历过”。例如写关于美德的文章都写捡钱包等,这一点老师不得不感叹道:“哪有那么多钱包可捡呢”?提到孔雀总习惯在其前面加上“骄傲”一词,为何不去写孔雀于同类之中确有傲视群雄的美丽呢?
“个性”和“创新”是文章的真正价值所在。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的一切人和事,在观察中养成思考的习惯,抓住一切可利用的契机去激发学生的灵感,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训练中打破程式化、模式化的写作教学,放手让学生自由写作,写他们熟悉的人物事物、山水景物,是非曲直,让他们在作文中大胆地用“我”的自由之笔,写“我”的自得之见,抒发“我”的自然之情,显“我”的自在之趣。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个性”,才会出新,我们的作文才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广阔前景。
另外,多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审美情趣。
任何一门学科的基本点都是对人的培养,即培育人的崇高人格,坚强的意志力和对社会群众责任感等等,要培养这些素质,阅读文学作品是最佳的手段。写作是人的综合素质在特定条件下的展示,好的文章无一不是积极向上魅力无穷的艺术品。因此,要提高作文水平,阅读便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关于读和写的关系,文坛前人已作过较多的阐述,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阅读于写作何等之重要。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讲授写作技法和囿于对学生作文座段到标点符号的圈点批画,而应该尽所能开源扩流,把部分作文课上成阅读课,让学生广泛涉猎采撷,自己去领悟,去感受,并结合实际生活,去发现美。这样,日积月累,基石
渐固,下笔便可得心应手,且洋洋洒洒,字字珠玑。可以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帮助他们体味人生,陶冶高尚的情操,吸取文学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促进良好个性的发育和优秀人格的形成。
浅谈高中化学学习策略教学 篇7
要探讨教学策略, 首先必须正确理解教学策略的范畴和含义。关于教学策略的范畴, 目前主要有两类看法:一是将教学策略视为教和学的策略, 认为二者是一致的, 在概念使用上也不加区别;二是将教学策略视为教的策略, 认为学的策略虽然与教的策略有目标上的一致性, 但二者的侧重点不一样, 使用时应加以区分。本文所指教学策略的范畴为教的策略。关于教学策略的含义, 目前主要有四类看法: (一) 是把教学策略看作是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的综合性方案; (二) 是把教学策略作为一种教学思想的体现, 认为“教学策略可以看作是一种教学观念或原则, 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得以实现”; (三) 是认为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含义相同; (四) 是把教学策略看作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方式和行为。笔者认为: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在特定教学情景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或教学活动方式。
二、化学学习策略教学的概念及其现实意义
化学学习策略教学是在学生原有的关于化学学习的经验基础上, 通过教师的推荐、引导, 学生主动接受、内化、应用特定的化学学习策略, 在具体的化学学习活动中体验策略的有效性, 进而生成新策略的过程。
化学学习策略教学现实意义:一、学习策略的学习和内化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有效地掌握知识、培养技能以及形成高尚的品德, 从而减缓学业压力, 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的、主动的、高效的求索和建构过程。二、学习策略的学习和内化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学习策略的学习和内化有利于学生适应学习化社会信息迅速增加、生存空间急需拓展的状况。按照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 在现代学习化的社会, 学习是一种与生命具有共同外延并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具有连续性的人的生命活动。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学习策略,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并生成可让其终身受用的科学高效的学习策略, 进而学会学习, 可以奠定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影响化学学习策略教学的因素
1.知识基础
化学知识的掌握与化学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化学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是以对化学知识的掌握为基础的, 即学生的化学知识越丰富, 化学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就越容易, 反之亦然。
2.智力水平
学生的智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的状况。弗拉威尔 (Flaven, 1970年) 的研究表明, 学习策略的掌握存在两种缺陷:一是具备性缺陷, 即学生根本不具备相应的学习策略;二是应用性缺陷, 即学生已具备相应的学习策略, 但在需要的时候, 不知道如何选择或使用相应的策略。学习策略的教学研究表明, 智力发展优秀的学生往往通过对教师日常内容讲解的揣摩与自己解题经验的总结, 通常己自发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智力发展中等的学生, 往往是在教师明确、具体的提示下, 或通过学习策略的具体学习, 才能获得学习策略。而智力发展较差的学生, 不仅需要教师的具体的帮助、明确的讲解, 常常还需要反复练习才能照样画葫芦, 机械套用习得的学习策略, 而一旦任务内容、情景有变化, 就不知道如何选择相应的学习策略, 或使用的策略往往不适用于待解决问题的性质。
3.动机强度
学生的动机强度对掌握和应用学习策略也有较强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学生掌握和运用策略的意识、学习的兴趣和对材料的敏感程度上。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只有当学生有改进学习的明确意识, 有掌握学习策略的强烈愿望时, 才会积极地去发现、总结学习得以成功的策略, 外在训练的策略也才能迅速地内化为自身的策略。同样, 对知识有浓厚兴趣的学生, 会克服种种困难, 去寻求尽快获取知识的手段, 故有人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四、化学学习策略教学的建议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M.普端斯利等人在策略教学方面提出了几种方法:发现法、观察法、模仿法、有指导的参与、专门授课法、直接解释法和预期交互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策略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来确定。但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 都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必须能够激发学习策略的认知需要;②能提供教授学习策略的具体详尽的步骤;③要依据每种策略选择较多的恰当的事例说明其应用的多种可能性, 使学生能形成概括化的认识。
2.学习策略教学次序的安排要科学
策略知识的教学也同一般知识的教学一样, 必须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 因此要科学安排教学次序。学习策略教学次序的安排, 一是先易后难, 先简单后复杂, 即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是先学基础的、应用范围较广的, 后学特殊的、应用范围较窄的, 即具有一定累积的性质。这样安排教学的次序, 既符合认知规律, 同时也不断为先前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3.训练大声及时复述策略的使用
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把“有声语言”看作是外部物质活动向内部心理活动转化中一个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及时复述策略的使用有助于学生的注意集中于任务的重要特征及关键点上, 有助于知识的编码和贮存。因此, 教师在讲解学习策略后, 应立即使分别不同程度的学生复述老师所讲策略, 甚至在评讲作业时, 也要学生评讲或纠正, 促使学生所学策略的内化。
4.训练的内容及制定的目标应该符合学生现有知识、能力水平
策略知识的教学也同一般知识教学一样, 必须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尤其是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的学科思维训练, 更应考虑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学科思维训练的实践证实, 训练所涉及的知识的难度必须与学生原有知识难度相当, 否则训练无效。实验表明, 参与学科思维训练的差生收效甚微, 其重要原因就是训练方案中的习题难度与差生的实际水平相差甚远。
5.训练不能密集进行
大量策略训练的实践证明, 训练不能密集进行, 不能在短时间内采用大量练习的突击办法, 比较有效的方法是:①适当地延长训练内容的间隔, 以使学习者有充分消化、理解的时间。②策略的学习如同知识的学习一样, 是一个过程, 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某种策略后, 训练不应停止, 而应继续进行。在学习新策略中, 安排一些与学过的策略有某种联系的例题、习题, 使学过的策略不断地得到运用和巩固。③每次训练只能围绕一个中心进行, 切忌贪多。
6.优化学生的化学认知结构
知识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识结构的构建过程。优化学生认知结构是学生“学习策略”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中应动态协调教材知识结构, 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的关系。只有当这三种结构形成内在的协调统一, 才能使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应以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 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 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
结论:化学学习策略教学是一个新兴的并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教授学生化学学习策略, 是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重要途径。现阶段化学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本文主要针对化学学习策略进行分析, 找到当中所存在的问题, 影响因素, 同时给出解决建议, 望能够给教学带来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杜敏.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化学学习策略的研究.2003:24
[2]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7月第2版:1
浅谈高中化学兴趣教学 篇8
一、进行有效备课
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取未来发展所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要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在上课前的备课尤为重要。只有认真备课,精心准备,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游刃有余,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渗透新课程理念,实现“三维”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深钻教材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也使高中化学的课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认真阅读和理解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了解教材,熟悉教材的编排特点及内在联系,掌握本节内容的要点、编写层次与顺序。查阅相关期刊杂志上刊登的教学方法理论及对教材的处理、内容的解读,做到对教材内容了如指掌,同时对最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了然于胸。
2.掌握学情
备课只做到备教材还远远不够,还要深入学生中,了解他们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本节内容的了解程度,好做到有的放矢。高中新课程化学教材内容涉及面广,要求学生参与的互动很多,很多知识需要学生共同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在课堂探究活动中,需要同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因此,在备课中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果出现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引导,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充分重视,认真准备。
3.精心设计
新课程强调化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应包括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实验设计的有效性,教学活动组织与引导的有效性,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其中,最核心的是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它是整堂课教学是否有效的前提。在教学设计中,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充分理解教材和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找准教学的起点,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方案。在教学设计中要以问题为中心,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密切联系实际
新课程教学更注重学生的终生发展的需要,更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经验,兴趣与个性,更注重化学与经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新课程资源不仅是教材,还包括学生的生活,学校,社会自然中所有有利于课程实践,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教育目的的教育资源。新教材更注重实用的化学知识,因而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真正学好化学、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最有效的途径。只有善于把学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才能真正把化学知识学好。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化学规律,同时也是引起学生兴趣,使他们喜欢化学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要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是实用的,化学就在身边。联系实际的对象包括自然现象、现代生活、科学实验、各种产业部门中的实际问题,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等。要注意联系当前普遍关心的社会经济问题,如能源、环境等问题,使学生理解化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化学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既重视科学家的发现,又重视发明家的发明。要结合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关心实际问题,有志于把所学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教材在编写中充分注意了这一点。例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一节中: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一些危险化学品的标志,已不只局限于实验室,更加贴尽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混合物的分离从生活中的调味品、自来水到工业上计算机使用的高纯硅,都非常贴近生活。
三、利用课外活动
高中化学教学中可利用课余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开讲座,介绍化学发展史上的名人;开展介绍学法的讲座,以提高学习化学知识的效率等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长知识等。开展有针对性、趣味性、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一方面使同学们增长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学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随着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知识面得到增长,知识视野也开阔了,因而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
四、开展有效练习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已经取得可喜的进展,但在如何布置作业方面相对滞后,往往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有不少化学教师已接受新课程理念,在化学教学中做了不少尝试,但往往在布置作业时,又因循守旧大搞“题海”战术,使学生不知所措。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学生的日常作业以练习为主,以练促教。教师从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适时强调和巩固重难点,以达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的目的。这是传统化学教学的作业形式,也是操作最简便、考查学生知识技能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传统作业应试色彩浓厚,多是机械重复,缺少创新活动;多是按部就班,缺少思维训练。
新课程改革要深入下去,必须要改变这种传统作业的布置方式。要以作业为载体,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和巩固化学知识,积极探究化学基本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要针对化学知识点精选适量试题,要有针对性,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新知识;要具有代表性,让学生在练习中能举一反三。其次,要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如布置家庭小实验作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布置研究性作业,培养学生搜集材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布置探究性作业,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布置调查报告作业,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等。最后,教师要及时批阅学生的作业,及时反馈,及时表扬,要看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这样,通过作业的有效布置和有效练习,可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07-31
浅谈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化学教学09-07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11-24
浅谈在化学实验中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论文11-27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1-29
论文高中化学12-29
浅谈化学实验教学09-21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11-13
范例教学高中化学教学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