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2024-11-24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通用14篇)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篇1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作 者:孙清玲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莱山第一中学,山东烟台,264003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420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自主学习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篇2

一、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简单介绍

首先,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产物, 在新课改的大力进行下以往的“灌输式”教育和应试教育都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具有科学研究的特点, 具有新型的学习特点, 但研究性学习决不等同于科学研究。这种学习方式与科学研究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其次, 教师和学生不仅要把研究性学习看成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更要把它看成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数学思想。教师引导学生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学习有以下优点:第一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因为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上, 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第二可以锻炼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理念的提高。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理论与实践, 在我国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为此, 我们需要对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进行研究和不断完善。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此方法的同时也要找出不足之处不断完善和提高。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结合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做出了一些新型的教学策略: (1) 确定目标, 数学研究性学习要以旧导新, 激活原有认知结构。研究性学习非常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对新知识的作用。因此, 教师在备课和设计教法时, 要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接触点。研究性学习作为当前素质教育的主导学习方法, 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对一些问题做分组讨论。所谓目标就是看我们在这一段学习过程中最终的结果如何, 每位同学都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这样会促使自己不断地向着目标指的方向去努力学习。 (2)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动力, 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不断地去发现新问题和新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立问题情境, 比如借助多媒体把一些图片展示给学生, 然后提出问题。这样可以更直观地让学生思考问题。教师作为一堂课的引导者, 提问题是需要技巧的, 要让学生有兴趣回答问题。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才能引起学生原有认识结构与新现象、新知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从而激发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的兴趣。 (3) 协作交流, 积极反思。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一个整体, 学生作为每个个体当然都有所不足之处。所以教师要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写作交流精神。因此, 教师可以开展小组讨论、协商、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 使原来多种意见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步明朗起来, 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补充修改, 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协作交流精神很重要可以让学生了解其他同学是数学解题思维和解题技巧, 学他之长补己之短。这样的过程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进步与提高。 (4) 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没有对常规的挑战, 就没有新事物的创造和更新。而对常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认真思考、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 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此, 我们可以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将学习内容设计成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以此来引发学生更多的提问, 从而启发学生的思考, 并且逐步使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学会用数学观点观察、分析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

三、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

1. 双主性原则。

首先, 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密切联系的, 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和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活动才可以进行。教师作为引导者要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运用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师和学生都要起着重要作用。其次, 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重在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是一个整体, 在课堂二者缺一不可。

2. 适应性原则。

数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要服从于教学规律和教学目标。数学这个学科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 可以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都与数字在接触。首先, 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和指导数学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只要这样他们才会对数学产生兴趣。研究性行学习在适应大前提的情况下也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特点, 要求在讲课的时候难易适度。不能太易也不能太难。太易,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太难了, 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使之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

3. 问题解决原则。

数学这个学科的核心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与灵魂, 也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源泉。数学研究性学习应建立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因此, 我们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在课堂上提出一些不难不易的问题让学生去回答。问题的提出要有智慧性, 让学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然后让学生积极地参加进来, 可以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在合作中促进师生发展。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篇3

【关键词】电磁场 电磁波 教学问题 教学研究

一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磁场和电磁波理论在通信电视、遥测、雷达、广播、遥控等众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也为众多新型交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由此可见,学好电磁场和电磁波理论对社会的经济和人们生活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针对学生普遍认为电磁场和电磁波理论“难”学的困况,则要从多方面探究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思维,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思路,从根本上转变对学习电磁场和电磁波的看法,变“难”学为“易”学。

二 、课程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学习电磁场和电磁波课程的过程中,学生所谓的"难",主要就是一个原因:概念抽象。因为电磁场和电磁波是看不见、摸不着却实际存在的一种事物,而且各种电磁场与电磁波都具有复杂的空间分布的特点,使得理论模型抽象,从而许多学生很难理解基于这些模型建立起来的概念和原理,这就为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学生感觉无从着手,最后影响了整个课程的学习效果。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分析方法,都具有浓厚的高等数学与物理色彩的课程知识,对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要求较高,所以很多学生并不能很快接受课程内容,这就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三、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怎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其实每次课程的开场白都非常关键。首先可以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归纳已学过的知识,再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新的教学内容。一个轰动一时的物理典故,一个有趣的课堂实验,物理学家有趣的生活小事,最近发生的科技大事件等等,这些都能让学生兴趣盎然,乐于开始学习新的知识,这也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电磁场与电磁波”物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应该以引导为主。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在他们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适时地向学生提出一些整体性和应用性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进行课堂讨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生动活泼。有意义的启发性问题可以使学生聚拢思维,积极思考,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在学习电磁场和电磁波的过程中,老师适时提出经典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推导过程、基本原理的理解,则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3、灵活运用“学到式”教学方法

通常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可以归纳为如何处理好学习的产生、过程和学习的内外部条件之间的关系,根据这一策略最后提出了“学到式”的教学方法。即把课堂教学从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这一被动学习模式,转变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预习自学、回答课堂问题、教师解答精讲”的积极学习模式。具体实施中,首先以“化繁为简”为出发点,在第一节课堂中将本次课的主要概念原理进行讲解,然后在第二节课的时候,就给学生一些自然现象和实际习题,让学生用所到学的知识来解答。这种教学方法既给了学生自己动脑的时间,又能够让学生动手牢记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最终原理,同时解决了学生“眼会手不会”的问题。

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创新

不仅学习方法需要创新,教学手段也必须与时俱进。在学习电磁场与电磁波的课程中,因为许多的概念都很抽象,难以用语言准确地表达,所以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快理解这些概念和原理。而集文图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则能够有效地表达出这些概念,简化了学习过程。同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应该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与互动,有目的地将教学内容“不条理化”,从而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效应用硬件实现与软件仿真,将实验指导转变为实验引导,将注重实验结果转变为注重实验过程,根据教学现状,不断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

四 、结语

总之,教无定法,教师必须根据电磁场与电磁波具体内容的特点,首先要利用多种教学设施,如多媒体、板书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带着轻松、乐观的心情来学习物理电磁波这门课程。然后在课堂教学上,要力争做到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难点击破,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状况进行调整,实践与理论完美地结合,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当然所有的方法还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家礼,朱满座,路宏敏,电磁场与电磁波[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路左敏,朱满座,牛中奇,卢智远,壬京电磁场与电磁渡曝程建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篇4

自然学习法(The Natural Approach),最初源自1983年,南加大(USC)语言学家Stephen Krashen与Tracy Terrell合作发表《The Natural Approach》一书,它所指的是语言学习方法。本文引用此理论,旨在为诗歌的教学寻求一种革新的理论依据和探索方向。

一、诗歌教学导入,强调新、奇,激发学生诗趣

1.保持诗歌的陌生化,有意识的忽略传统的课前预习

长期以来,我们已形成这样的教学模式: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而语文学科更被约定俗成为:课前学生扫除文字障碍(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熟悉内容,课上老师检查字词,讲解内容和主旨;课后记背及练习有关内容。这就使诗歌学习这种娱情审美的乐事变成了枯燥机械学习的模式。

《心理学》中提到《注意理论》这一重要的现代心理学理论。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知识的摄入,都是通过注意引起的,而注意又是不断转移的,很多刺激(包括外界的和机体内部的)都有可能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学习中夺走。面对这种负面影响,教师必须想法设法提高学生的注意稳定性。人的注意有个经济性原则:“凡是熟悉的、认识了的事物,人们就不再注意它了,否则人的心理就会被弄精疲力竭,穷于应付。只有那些新鲜的尚未认识到的事物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当然,我并不是全盘否定课前的预习,其有存在的价值。学生自主的去熟悉字词,了解家生平、写作背景、创作风格及作家的其他作品,这更是一件令老师无比快意的事了。可这恐怕只有寥寥几个的学生吧,对大多数同学而言,预习只是一种停留在形式上的作业罢了。所以对诗歌的新、陌生就能成为大多数学生的共同特征。而这何尝不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的呢?

2.抓住契机,创新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抓住学生对诗歌的陌生这一契机,通过创设情境,或介绍背景,或把诗歌泛化为感人的故事,并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视听手段,来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使他们能够通过不同的路径进入诗歌鉴赏的状态。如学习《再别康桥》时,对诗人徐志摩,学生们不会很陌生的,一是很多同学都看过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二是他生于海宁,是浙江人。即便如此,同学们对他的认识也只能停留在较生疏的层面,而人们往往对了解一点又不能认识很清楚的事物有一种要探究的欲望,这是引导学习的良好的契机。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较详细的介绍了他的一生经历,创作情况,以及有关对徐志摩研究的评价,能够有效激发,学习《再别康桥》一诗时热情就更加高涨了。

二、诗歌教学过程,强调少齐读,多涵咏

诵读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意境。通过诵读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气变化还可以更为亲切、真实地体会到作者彼时彼地的真情实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美的熏陶、艺术的感染和哲理的启迪,并由此达到“入境”的状态。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以齐声朗读组织学生学习,因为其昂扬的气势,整齐的节奏,能让人感到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氛围很浓。但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诗歌都合适齐读呢?齐整的朗读声中又有多少学生在细细的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音乐美呢?

1.齐读导致学生难以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基调

诗词中对意境的把握是欣赏诗词的关键,意象把握得好了才有可能把握感情基调,这两者都抓住了,才能与诗人一起同哭同泣同笑同乐。但是,洪亮昂扬的齐读朗读可能破坏了诗歌的意境,导致学生难以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基调。

2.齐读无法使学生体会诗歌中要表现的微妙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

古语“感之于外,受之于内”为之感受,即通过感知,使外在于主体的客观对象变成主体内心的感情波澜和思想认识。诗歌是感情高度凝结的文体,必须以读者细腻的体味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需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诗歌,去咀嚼诗歌。而齐读则以其固定的速度将学生的心灵囿于同一线上,就像一支部队齐步前进,士兵无暇欣赏路边的风景一样,无法体会诗歌中表现的微妙的情感变化。

3.齐读不利于学生形成阅读个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对于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戏剧如此,小说如此,诗歌又何尝不如此呢?诗歌,尤其是中国诗词,言少而意丰,字缝里透出许多无法言说的内容,这空白就要借助想象和联想去“填补”,再将形成自己独有的图画。但是,齐读注重一个“齐”字,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力,更使学生的感受别人的影响而消融了自己的阅读个性,久而久之就会泯灭个人对诗歌语言的独特感受。

所以,不合时宜的齐读并不能真正发挥其功能;相反,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新课标》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根据诗歌的特点,运用多种形式的涵咏、自读。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我们不也可以浅唱、低吟,动情处放声高歌,让学生自然的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

三、诗歌鉴赏,强调少明确统一,多个体感悟

诗歌作为一种语言高度凝结的艺术,在简单的言语中,蕴涵着作者的深情,必须通过我们的联想和想象来读取的。对诗歌鉴赏主要是通过读者自己对艺术的感受来完成的,教师的讲解无法代替学生们各自不同的探索。

从课改的角度看,我们应该是为学生提供一条线索,给他们以启发,如同一艘导航的船,让学生在老师的助力下尽情驰骋想象的翅膀,进入更为广阔的艺术境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的情感,促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产生自我的理解。只有学生具备了这种可以“自己读出来”的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鉴赏能力。

但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却往往习惯将诗歌的分析结构做权威式的概括。从而导致学生习惯于等待老师讲授唯一的分析结论,形成了学生理解上的被动性、单一性、概念化等现象。这是与当前课改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以在新教材第一册第二课《死水》为例,课后练习有这样的题目:“死水”可能有什么象征意义。这题目的设置,应该为我们鉴赏诗歌提供些启示: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手法,但对象征的还原不可一概而论。指导学生分析象征手法时,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只要言之有理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新教材的用意就是要求我们否定理解的单一性、概念化。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篇5

郭 鑫

(吉林省敦化市职业技术学院高中部)

新课程新要求,针对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研究性学习应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最有效果、最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学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通过探索研究求得问题的答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当前的研究性学习有两种方式,一是在本学科的课堂之外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二是在本学科的课堂教学上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进行教学。两种方式对比而言,第一种的方式较为普遍,可是教学效果不算太好;第二种方式有固定的基础,但接受的并不广泛。我认为理想的研究性学习应当是这两种方式都应该存在,并且两种方式能够相互补充,彼此促进。以下就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浅析如何把研究性学习贯穿到化学课堂教学中去。

在教学中,要抓住化学实验这一重要环节,以化学实验为先导,努力创设教学的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搭桥铺路。如《氮气》一节的教学,结合班级教学实际可设计如下几个问题去进行新课的导入:(1)让学生观察实验,看看燃烧的木条插入氮气的瓶中怎么就灭了,这是为什么?(2)多媒体课件展示,在新疆与青海两省交界处有一古怪而富有神奇色彩的山谷,刚才还是风和日丽,片刻间就会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人和牲畜遭雷击而死屡见不鲜。可是这里的牧草却是非常茂盛,四季常绿,被当地牧民称为“魔鬼谷”。试用化学方程式来解释人畜死亡及牧草茂盛的原因所在。(3)化肥对于农民的孩子来说都知道它,是庄稼的生长所必需的养料。那么你能说出制取化肥所需要的原料吗?可以举例说明,并写出化学方程式。以上问题的设计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进入了研究者的角色中去。

再如苯酚化学性质的教学,首先为学生提出问题:研究有机物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是什么?(运用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构分析:苯酚中会有苯基和羟基两个官能团。性质预测应同时具备两种基团的性质。具体表现和断键方式:苯基——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羟基——置换反应。教师激发设疑:两个官能团相互间是否影响?结果怎样?

应用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时,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主线,我们的教学活动应围绕问题展开,教师在教学前的准备要充分,合理恰当地设置课题能关联到的问题,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同时,在研究性学习中,还要注重评价,对于学生提出的观点,教师要及时对其评价,肯定学生正确积极的方面,纠正错误的观点,去发现学生的独到个性体现。

浅谈高校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篇6

浅谈高校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必须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为此,教师要以创新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动因--好奇心,去丰富学生创新潜能的源泉--想象力,去形成学生创新潜能的定势--质疑习惯,去升华学生创新潜能的灵魂--求异思维.

作 者:魏华 作者单位:兰州城市学院,外语系,甘肃,兰州,730070刊 名:甘肃科技纵横英文刊名:SCIENTIFIC &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GANSU年,卷(期):37(1)分类号:H3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创新潜能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篇7

一、营造和谐学习气氛, 构建适宜研究空间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上, 大多都是教师在上面讲解本堂课的重点, 学生只需要在下面认真听课便可以, 尤其美术是一种依赖教师自身素质的课程, 如果教师不注重与学生之间沟通的话, 整个课堂氛围就比较沉闷, 学生也不愿意主动发表意见或者提出问题, 也就难以进行下面的研究性学习了。因此, 要想顺利实施研究性学习, 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较为和谐的学习气氛, 让学生放下压力主动参与到课堂上来。

首先,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高中时期的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有能力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 所以教师应当适当激发学生的这种自我表现欲望。例如在教学《民间美术》一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乡特有的美术表现方式, 甚至可以跟同学分享这种美术形式背后的故事, 由于高中学生大多都是本地的学生, 这样学生可以相互讨论一下同一地区不同乡镇或农村中, 对同一种美术形式有什么不同的风俗, 比如某个乡镇紧邻的两个村流行的窗花主题并不相同, 这样通过学生的讨论, 教师可以顺势邀请这两个乡镇的学生画出自己乡镇特有的窗花结构。这样, 学生比较容易放下尴尬和芥蒂, 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氛围。

其次, 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正所谓“言传身教”, 教师的一言一行其实已经属于教学范程, 所以若想要学生更好的接受和实施研究性学习, 教师必须先主动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例如在教学《古代壁画》一课时, 教师先利用教材中《九色鹿本生》的壁画故事给学生分析壁画的叙事原理, 以及壁画的绘画工艺。当学生了解了壁画的基本知识之后,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自选一个传说故事, 在纸上画出属于自己的壁画, 无论是从素材选择、基本构图, 到初稿完成, 再到壁画的定稿, 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为了完成这个任务, 必然需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仔细地讨论和分析, 选择恰当的颜色和绘画方式来完成整个壁画。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为了画好这个壁画, 学生必然需要查阅很多的壁画知识, 了解更多的壁画叙事方式, 从较为完整的故事中截取几个特定的故事节点来完成壁画, 再通过反复的思考和更正, 最终完成终稿。通过这一思考和实践的过程, 学生必然会更加地了解壁画, 甚至会爱上壁画的创作过程, 这也就实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二、启发式教学, 激发学生研究欲望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针对不同性格、不同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从而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在基础绘画的学习中, 教师一般都是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例如静物模仿、人物素描临摹等, 虽然这样学生可以打好绘画的基础, 但在一定程度上会被限制住思维,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 也就无法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样,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和爱好, 来为他们设计特别的教学目标, 启发他们的思维。

例如有些学生非常喜欢建筑, 痴迷于这些建筑的设计和结构, 教师便可以为这些学生找到类似的平面结构、设计理念等, 交给他们进行研究;而有些学生比较喜欢天马行空的幻想, 将一些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素材搭配在一起, 据此, 教师可以给他们找一些幻想派的插画, 引导他们创造出属于自己世界的生物、景色;还有些学生喜欢设计一些漂亮的衣物、饰品等, 教师可以让他们搜集各类风格设计师的设计手稿, 分析其中的色彩、元素搭配, 并尝试自己设计。事实上, 美术是多元素集合的总称, 美术的定义可以很宽, 教师只需要给学生一些启发、支持, 让他们将自己偶然的灵光化作研究的动力, 让研究的动力化为实际的成果, 便能够让学生的思想开花结果。

三、多样化教学, 挖掘学生研究潜力

美术的多样性直接要求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来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 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

例如, 当训练学生绘画技法的时候, 教师应尽量使用较为传统的绘画教学, 无论是对静物的临摹, 还是色彩的搭配, 都尽量严格要求学生, 夯实学生的绘画基础, 为研究性学习打好基础;在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时, 教师可以考虑加入多媒体教学、实物制作等教学环节, 如在教学《古代花鸟画》时, 教师要搜集较多的名家名画, 给学生分析其中的结构布局、浓墨重彩与淡雅工笔各自表达的意境;而教学《园林与民居》一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出自己梦想中的居所, 无论是房屋结构、材质, 还是内饰装修, 都由学生亲手设计, 并做出效果图。

四、结语

在当前, 有很多学校都采取了研究性教学这一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式, 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认真分析、实事求是, 为研究性学习铺平道路。

摘要: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行动力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个学习方式符合当前我国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积极探索学习中的乐趣, 提高学习效率。本文通过高中美术的实际教学, 来分析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中美术,空间,实践,潜力

参考文献

[1]王书兵.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3 (21) :179.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

《高中研究性学习基础》教程中指出: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及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所以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因此,若能把数学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相结合(称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借助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平台为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做教与学相结合,把课堂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也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提供载体,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两个学科的兴趣和效果,达到“双赢”的目的。

一、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某些数学问题、其它学科问题或生活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中选择并确定研究性课题,运用类似于数学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去获取和应用数学知识,从而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发展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1.重过程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已有的知识能力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之中,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猜测、叩问、尝试、发现、验证的过程,经历发现知识、再创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亲身体验到付出努力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在这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与他人合作,与社会的接触,培养自己团队精神和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2.重创新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开放性的,它打破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学生在掌握课本的知识方法基础上观察身边事物,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探究新知识、创造新方法、开拓新生活的潜在能力。

3.重实践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学生要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再通过求解数学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何如建立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1.加强课堂渗透,打好理论基础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渗透研究的理念和调查有关的知识。首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应该有所改变。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教师是指导者、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还注重同学间的协作能力的培养,为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任务作好铺垫。其次,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提高学生的研究欲,鼓励研究热情。

2.布置开放性习题,强化研究性学习的意识

过去的数学作业往往只局限于纯粹的作业本形式,而新课改之后的作业形式显然更加丰富了。就如现行的人教A版为例,必修1中第一章复习参考题:如果你在海上航行,请设计一种测量海上两个小岛之间距离的方法。必修3中第二章:设计一个抽样方案,调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选修2-3第三章:分别研究数学成绩与物理成绩的关系、数学成绩与语文成绩的关系,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等等。这样的具有开放性的课后练习题还有许多,我们应当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共同完成。

3.加强校园的研究氛围,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充分利用校园的教育资源,给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校园中有具有不同学历阅历、不同爱好特长的教师、职工,还有图书馆、阅览室、电脑房……教师根据学校的特色,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在校园中发现课题,抓住机会,探求答案。

4.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

合理的评价既是对研究工作的肯定和鼓励,也是对后续工作的指导,这对教师和学生都起到促进作用。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1)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它可以通过学生参与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是否积极参加每一次的活动;是否按时完成自己的任务;是否具有独立思考,刻苦钻研;是否提出创设性的建议。

(2)掌握研究手段的能力。学生是否具有科学信息意识和材料的收集、判断能力;是否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和相关的应用软件;是否对问题具有较强的分析和猜测能力。

(3)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考察学生在一项研究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学生是否具有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去发现、提出、分析、验证、总结的能力;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敢于打破常规,创造新方法。

(4)协作、沟通和表达能力。能否与他人很好的合作交流;能否恰好的表述自己的想法,包括口头报告、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等。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03年4月

[2]《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教基〔2001〕6号文

[3]《高中研究性学习基础》,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张学哲.《论数学研究性学习》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篇9

经济》的教学设计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就是要为学生建构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自主的探究空间,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与实践的机会。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多渗透此研究性学习,笔者在实践中将课文内容进行整合,凸现重难点,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组织,按照“创设问题情境→提供科学依据→探求问题解决方法→得出科学结论→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的程序进行安排。下面以中国古代史“明朝的政治和经济”(高中选修课)为例加以阐述。

一、在平淡无奇处置疑,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

一切探究、发现和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本课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生于沛,学于泗,长于濠,凤阳昔钟天子气;始为僧,继为王,终为帝,龙兴今仰圣人容。”该联描述的是哪位帝王怎样的经历?

学生思考回答:上联说朱元璋生于江苏沛县,后移居泗州,再逃荒到濠州(即凤阳)定居。下联说朱元璋年幼入寺为僧,后弃僧从军,成了起义军的一名首领(称吴王),后做了明朝开国皇帝。

通过对联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兴趣后,将课文内容整理成需探究的问题:

⑴刚刚统一的明朝可能会面临怎样的问题,请你给它提供些解决问题的方案。

⑵假若你是朱元璋身边的幕僚,请给他出点儿主意以加强封建统治。

⑶假若你是明朝一名普通百姓(角色自定可是商人,文人或贫民等等),你对明朝将寄以何种期望。

要求学生以所掌握的知识为背景,就以上问题提出设想,分组讨论 1

其可行性,最后进行综合,形成小组建议并公布成果。

通过这样的整合,学生不但基本上掌握了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使久远的历史事件与丰富的现实生活产生了联系,使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

二、纵横联系解决重难点,加强指导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纵横联系即纵向穿线,横向结网,纵横交织,构成立体的知识综合体,这是提高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师:比较汉、唐、元、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简要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

学生经探究归纳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教师:明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设厂卫特务机构。该机构的统领是宦官,而宦官是封建政权中最腐朽势力的代表,给最腐朽的势力以种种特权,以非正常的机构严重干扰常设机构的正常秩序,正足以说明封建制度已无可奈何,说明封建社会已逐渐衰落。

教师对学生的思考回答给予鼓励,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明以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巩固了封建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体现出它的进步性,而明以后,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却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日趋走向的反动。

资本主义萌芽的稀疏出现是本课的又一重难点。

教师:概述战国时期与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说明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初期和晚期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学生讨论探究历史发展的趋势,得出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 2

生,正从经济角度说明了封建制度已日趋衰落的科学结论。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联系同一时期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迅速发展,最终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究其原因。

教师: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曾辉煌一时的东方古国如印度、中国等逐步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试分析西方国家领先世界而东方大国落后世界的原因?

学生可从政治环境、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比较讨论分析出东西方差距的原因。殖民掠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良好的政治环境使西方国家领先于世界,而封建专制强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和思想专制使东方古国日趋落后,并预测这种差距带来的忧患意识。

以上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即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使学生学到探究知识的科学方法,为其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学以致用,张扬个性,促使探究气氛溢满课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活学活用,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和方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形成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研究课题的强烈愿望和积极心态。

教师:明朝后期广州一名学子,欲由内河北上进京赶考,请为他设计一条最佳的路线,他在沿途可了解到哪些社会情况?并请你在京城当导游为他展示北京的风貌。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展开思维的翅膀,自己设计,并开展自评、互评,找出最佳方案。教师适当给予点拨。

凡是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话题都蕴涵着激发研究行为的契机。这种开放性的话题,增强了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贯通理解,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在设计路线过程中,产生问题意识,提高了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造力。

布置练习:

①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 3

年荒。(明代)

②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文革”时)

③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三段花鼓词描述了不同时期安徽凤阳的变化,请收集资料,写一篇有关凤阳社会发展的小论文。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篇10

【摘要】本文针对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结合中学生心理,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课堂上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情感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手段;积极创建自主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行之有效的方法;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型师生关系;综合素质;宽松;和谐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教学当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围绕这个主体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而要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主要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波的心理成份,没有丝毫的强制性,是学生搞好学习最重要的动力源。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师生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心灵的沟通,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二是学生虽在个性特点,学习成绩等方面不同,但在教师眼里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欣赏学生,特别是对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

2.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当今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相当高,在学生眼里教师应当是一位传授知识、指点迷津的良师益友;应当是位讲一口流利普通话的播音员;应当是位演技高超的演员;应当是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经验、资历、驾权课堂的能力、思想品德等方面是课堂上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教师的知识和经验越丰富,就越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化学老师不仅要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明确其深广度,还要创设有特色的教学程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高超的表演技术给学生传授知识。这样,老师讲的轻松,学生学的有趣。

3.课堂上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情感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手段

苏霍姆林斯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过的时候,知识才能融及人的精神世间。”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知活动必定伴随着情感的活动,愉快的情感体验可使学生感知敏锐,记忆增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老师要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注意情感的诱发,以趣诱情,使每个知识点都成为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课堂上教师扣人心弦的开场白,精彩的结尾,幽默的故事,现象明显的化学实验,创新的方法都能使学生情绪处于兴奋状态。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保持,使自己的课达到“课伊始,趣已生,课已尽,趣犹在”的境地。这样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会不断升高,学生会不自觉地爱上你的课,期盼下一节课的到来,日积月累,学生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次,要注意情感的投射。教师要以自己积极的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根据学生的情感迁移特点,课堂上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关爱每个学生。对“走神”的学生多提问;对“粗心”的学生让他多板演;对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让他多交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开小灶”,并给予耐心的指导;对学习

用心

爱心

专心

优等生创造机会让他更好的表现和发挥。并且做到: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都以微笑、点头、欣赏的目光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学生错误的回答不忽视,不嘲笑,并给予热情的指点,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以教师的一片深情化为更多的理解去赢的学生的心。教师只有创造这种平等、尊重、宽容的和谐环境,学生才会有心理的“安全感”,才能排除戒备心理,意识到老师在真诚地帮助他,使他们感到学不好就辜负了老师的一片苦心,从而使学生聪明的“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教学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积极创建自主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创建自主的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4.1 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

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情绪自然、心境放松的场所。而这是以和谐的课堂气氛,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前提的。因此要顺利开展自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放下思想负担,敢于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无知”。教师要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并非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让学生感到老师也有“无知”的地方从而排除顾虑,大胆在同学和老师面前说出自己的不解之处让同学和老师来帮助解决,给学生创设自由平等的学习空间和心灵的交际空间,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到心境放松,心情愉快。

4.2 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加强情景创设、精选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力;积极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各种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自我创造活动中培养出强烈的求知兴趣和创造热情。融洽师生情感,让学生大胆探索,主动求知,不断进取,适时对学生进行期望激励和成功激励,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

4.3 培养自主的学习习惯。

好习惯的养成可以受益终生,同时自主性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创建自主课堂的关键。

(1)在课前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通过预习使他们知道要学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带着预习中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地方进入课堂,结合老师的讲解,有目的性地去接受知识。

(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的重要场所。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为 学生创造好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下,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适当设疑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预习中的体会,进行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逐渐地培养他们自主性学习习惯。

(3)在课后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课后是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最长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根据当天的学习情况,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课外小实验,让他们自己设计、操作。

5.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

5.1 巧设悬念,启迪学生思维。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是探索知识的初步,“疑”是发现问题的前提,一个好的精心设疑布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它是启发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例如讲盐类水解时,可以先提出如下问题∶盐类的水溶液是否显中性?为什么盐类会水解?其实质是什么?哪些盐可以水解,其水溶液的酸碱如何判断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预习,然后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归纳小结,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积极。

用心

爱心

专心

5.2 实验教学法。

化学是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本身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活动,许多化学实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把化学实验当“魔术”来表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比如在一张白纸上用毛笔蘸取无色的酚酞试液写“化学”二字,再将NaOH溶液喷在纸上,红色的“化学”二字奇迹般出现了,学生十分惊奇。又如点燃镁条和貌似棉花的火棉,魔棒点灯,出现变化莫测的晴雨花等。老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兴趣。

5.3 角色扮演法。

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让学生扮演角色,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来学习、应用化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关于H2SO4工业的教学中,我提出以下问题:硫酸工业的“三废”是任何处理的?如何利用反应热?如何确定化工生产的规模和任何选用厂址?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假设每个小组分别担任投资商、工业局长、环保局长、市民等角色,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分析利弊并进行决策。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相互讨论,把存在的不足降到最低,最后老师评价,总结出一套合理的方案,课后布置学生调查附近的硫酸厂和其他工厂的环境问题和经济效益,并评价其生产规模和厂址选择是否合理,写出报告。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5.4化学游戏法。

初中阶段,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突破难点。比如,在开始学习化学式的书写时,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可以说比英语单词还难记。如果教师采用游戏的方式,学生就容易接受,而且效果很好。游戏方法很多,比如可以采用击鼓传纸片拼写化学式的方法,随着时快时慢咚咚的鼓声,学生手中的纸片依次相传,鼓声骤停,接到纸片的学生把纸片打开迅速阅读有关化学式、元素符号、化合价,在两分钟内,把所有的能拼写的内容写在黑板上全对者为胜,写错者表演一个节目。学生对比赛游戏很感兴趣,课后积极准备,同学之间互相提问,通过游戏,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掌握了化学式的书写。

5.5 对抗赛法。

临近期中,期末复习和初三综合复习时,都可用此法。使枯燥乏味的复习变得生动活波,而且通过这种复习方法的效果比题海战术好的多。教师先拟好题目写在投影片上,让学生课后准备。课堂上组与组之间或男生与女生之间进行对抗赛,教师打出投影片后,看谁答的又快又准确,在小黑板上记下各组的得分,评出胜负,给予简单的奖励。学生的那股兴奋劲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兴趣的.持久性和广泛性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只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就能使学生享到受学习中的乐趣,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的教学活动,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用心

爱心

浅谈高中生物课堂中的研究性学习 篇11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实验教学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呢?就是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体验,进而从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基于上述考虑,在实际教学中,我是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层面展开的。

一、理论教学方面

其实研究性学习不只是在实验室,在课堂之外,也包括在课堂上。任何课堂教学都带有研究的成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发现,深入研究教材,结合教学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学生一起去经历前人探索知识的艰辛历程。所以,课堂教学是高中的主要途径,也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1.改变传统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

进入高中之前,多年来学生已形成了接受性学习,淡化了自主探究的能力,可能会感到无处下手,因此要想办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找回他们本应有的研究才能。

首先,鼓励学生要有信心,当然还要激发他们的兴趣。

其次,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研究性学习的模式有很多种,选择合适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1)情境创设型模式

特定的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情境,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启发,他们可能会提出自己困惑的、迫切想突破的问题。此刻教师应顺势引导,帮助其突破问题,掌握知识。如必修一讲到“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的方式”,引导大家想象酵母菌和我们生活的联系,有的学生提到做馒头发面的用处。那么立即提问,超市里卖的“安琪酵母”和酵母菌是一回事吗?为什么酵母菌能发面,利用的原理是什么,不小心放到开水中的酵母还能再用吗?

(2)调查研究型模式

高中课本介绍的知识范围毕竟是有限的,有时候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通过调查和查询资料,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除了立足于课堂,教师还应深入挖掘课本,提出一些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问题,将研究性学习向课外延伸,向研究性课程延伸。学生自己也会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展开研究。如高一生物必修一“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有学生好奇ATP是否为兴奋剂。学生可以去图书馆或者浏览相关网页查阅文献,然后把研究成果以报告的形式交给我查看。当然,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待问题会更加科学和严谨。

2.循序渐进地渗透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应该成为常态,在教学中有序地展开和逐步地渗透,使学生接受和熟悉研究性学习,并在以后的学习中顺利地开展。

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小资料,如必修一科学史话“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提到合成人工蛋白质的前提,是要知道氨基酸的序列,氨基酸测序的方法是什么呢?让学生去查阅相关知识,以获得实验技能,同时加深对蛋白质相关知识的理解。

结合课本知识,联系生活,如必修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最适宜温度,以及碘与人类健康,酸雨的成因与危害,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中的生物知识对我们的影响。

二、实验教学方面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能使学生获得直接的认识,而不是课本所给的间接知识,在这个工程中,促进多种能力的发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研究性学习的最好阵地。

实验的研究性学习可以采取实验探索型模式。

1.尝试着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主要证明已知的知识,而探究性实验主要是在结果未知时设计实验探究,进而获取知识和结论。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也会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还能有所发现和创造,有助于能力的培养。

如把验证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改成探究性的学生实验。教师提供了实验所需的实验仪器和材料,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制备细胞膜?

(2)为什么通常选择动物细胞(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为材料?

(3)怎样制备细胞膜?

(4)细胞破裂后,如何获得细胞膜?

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知道实验并非只是实验本身,而是用于进一步分析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理解了本节内容的结构。

2.尝试着探索最合适的实验策略,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

有些高中生物实验成功率比较低,如“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课上有很多学生看不到色素带,在失败面前,我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使用不同方法,通过对比实验来研究哪种方法能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如建议学生对所取的菠菜与无水酒精的量的比例作一研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己选择对比实验组,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结论。

此外,也可对滤纸条的画线次数、画线方法等实验步骤提出建议。就画滤液细线来说,按照课本介绍的毛细吸管画线存在一些不便,如画线会粗细不匀等。而我们在实验中,画滤液线用细棉线蘸上色素滤液然后贴在铅笔细线处,效果同样很好。

总之,研究性学习,之于学生,能使其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达成知识的自主构建,培养具有探究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人才;之于教师,懂得了加强学科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养成了反思习惯,善于发现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形成教研相长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张琳.高中生物实验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J].中学生物教学,2002(06).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篇12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 首先是问题的发现和提出, 然后才是寻找和思考解决问题的答案。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只有发现和提出问题, 才有可能有目的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例如:季节性服饰在当季即将到来之时, 价格呈上升趋势, 设某服饰开始时定价为20元, 并且每周 (7天) 涨价2元, 5周后开始保持30元的价格平稳销售, 10周后当季即将过去, 平均每周削价2元, 直到20周末该服饰不再销售。在本季节中, 该服饰销售方式有没有提高利润?提高了多少?高中数学教材中到处都有探究的内容, 这需要教师去挖掘教材中的内涵, 并结合实际情况, 将教材中的结论变成探究性的问题,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使学生喜欢数学, 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从而具有主动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是研究性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内在条件。

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在传统课程教育教学中,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的管理者、是课程的执行者。研究性学习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能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能使自主学习落到实处。研究性学习体现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 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教师在引导学生确立课题时, 要提供一些问题选择指南, 指导学生从教材知识延伸到数学应用中、解决生活中实际课题。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 多层次、多侧面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分析与思考, 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揭示问题的本质, 探索一般规律, 进而产生新的发现, 同时也有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研究数学的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高中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数学教材和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研究性学习要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并应用到现实中去。这样的教学方式, 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感受数学, 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例如, 在教学随机事件的概率中, 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 老师有个发现, 把数学课本随意翻开, 一定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左边的页码是偶数, 右边的页码是奇数, 相信不相信?试一试。

又如在讨论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时, 设计了以下问题: (1) 请班级全体女同学站起来, 这些女同学能否构成一个集合? (2) 请班级中全体“高个子”的同学站起来, 这些“高个子”的同学能否构成一个集合?

通过上面两个问题, 引导学生把“集合”一节的难点和疑点挖掘出来。这里采用的策略是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现实问题, 道破了能否构成集合的标准是集合中的元素的特征是否明确。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空间, 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表达”“自由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数学课堂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轻松和谐、平等合作、安全开放,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研究性学习不仅是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还可以学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还可以培养和他人的协作能力、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合作意识与协作能力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所必备的能力, 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协助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研究性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有个性地学习, 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合作学习法”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指导的学习方法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则为学生的管理者和技术“顾问”的教学过程, 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以小组协作学习为基本的教学方式, 通过讨论、交流等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协作与沟通的能力。这种“合作”的方法其实是通过“教”来促进“学”的过程, 学生不仅自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还能有效地指导他人进行学习, 使学生可以从中更深刻地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快乐和喜悦, 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对优生的培养。

总之, 研究性学习开设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数学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变化, 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得以提高。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中的作用 篇13

内容摘要:“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关注的是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其目的是要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

关键词:数学,研究性,情感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有两种,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和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它是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可以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当然也包括数学。在数学教育中,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开展模式是数学研究性课题。它在不破坏数学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同时,在数学的学科教学中穿插一些与学科教学内容有关的专题活动。数学研究性课题是数学学科中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的归纳、整合和提升,它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数学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变化,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得以提高。

二、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

探究式教学方式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的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是最好的研究性学习方式之一。

三、增强数学探究意识,深化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并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逐步增强创新意识。比如,在高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重要定理、公式。对于这些定理、公式的学习,很多教师往往采取把结论告诉学生,然后加以证明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感受数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我们要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半独立或独立发现结论,以及如何证明自己发现的结论。

四、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研究位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应注重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主体在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doingmathematics)”的过程。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也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活动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的精神、运用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现实的、有趣的和探索性的数学课题的学习活动就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增加阅读材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体会数学是从生活中来用到生活中去的。增加数学史知识及通过对数学家的有关介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激励学生不畏困难,奋勇攀登科学高峰的科学精神。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物理学及其他学科上的运用。新教材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时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要注意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更注重师生交流和新旧知识的交流,所以在教学时要注意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密切合作,交流互动。同时,在教学中,加强数学各部分内容的相互联系与知识的综合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篇14

吴丽卿

(福建省厦门市杏南中学)

摘 要:地理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学习地理,可以为学生将来参加各种生产建设活动学得丰富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指导,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培养其自主探究和团队协作精神。探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使用各种有效的手段,促成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将地理基础知识掌握得更好。

上一篇:机械设计重点简答题下一篇: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