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2024-07-31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通用8篇)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篇1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09化教096607501046郑家栋

摘要 在基础教育改革进入实验性实施后,由于初、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差异、不同版本教材的使用、考试改革的冲击等原因,初高中学科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衔接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更为复杂。本文主要针对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这一论题进行讨论分析。关键词 初中 高中 化学教学 衔接

一、问题的提出

记得我在高要实习的时候,就听到很多来听课的化学老师说:现在的高一的化学不好教,很多明明初三已经讲过的基础知识,学生就是不会。到现在就是高三的化学老师怨高二的化学老师没教好,高二的化学老师就怨高一的化学老师没教好,高一的就怨初三的化学老师没教好,初三化学底下没了,没得怨。其实,学生不好教固然有基础太差原因,很重要的原因是出在初高中化学的差异这一问题上。据对上海某区高一化学老师的调查显示:学生中87.6%认为高一化学比初三化学内容多、要求高、课时少、进度快;35.7%感到学习中常有听得懂、记不住的情况;与高一其他学科相比,认为化学“很难学”的约占12.1%、“较难学”的约占21.0%、“容易学”的约占17.9%。教师中几乎100%认为,学生们对化学知识的习得(例如物质的性质)习惯了依赖记忆背诵,基础知识不扎实,计算能力太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初高中化学的差异对于学生学习化学的影响,因此,针对这一原因调整初高中化学的教学来改善学生这一状况就显得很重要了。那如何调整呢?下面我们便针对这一原因来进行分析:

二、分析与思考

仔细研究高、初中化学教学的特点以及《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了解部分不同类型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发现上述问题的产生是诸多因素引起的必然结果。

1.初、高中化学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差异较大

初三是学生学习化学科学的起始年段,化学对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门启蒙学科,化学教学处于启蒙阶段,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怀着对化学的喜爱步入新的科学殿堂。因此,初三化学的课堂教学容量小,教学内容大多形象、生动。学生从模仿、记忆开始渐渐入门,较易完成学习任务。

高中年段的化学进入了系统学习,学习内容涉足化学学科的核心领域,凸显了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学科特征,理论性增强,综合性提高。从高一开始,课堂教学的单位时间内容量就大为增加,导致学生听课方式的不适应。学生不仅需要有对化学科学持续的兴趣,而且需要提高学习能力,逐步把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学习要求也提高了。大多数学生还是以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课程,就必然会引起学习方式的不适应。

知识靠逐步积累,学习能力需循序渐进提升。如果高、初中年段化学教学没有依据其不同的特点做合理的调整,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学与教的矛盾就会十分突出。

2.初中阶段学生存在学习方法不当、对教师依赖过大的现象

在现行的化学教材中,初三阶段的化学学习内容,记忆型的知识占一定比重。如:化学符号、化学式、反应现象、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实验仪器的名称、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1﹞

量、大气中各种气体的成分等。有不少理解型知识点,也是在记忆的基础上来理解掌握的。如:燃料、材料、食盐、金属的活动顺序等知识点。初三的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对教师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因此在初三化学的学习中,学生还是习惯于被动地进行学习。由此造成学生不同程度地缺乏独立思考、独立理解、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在课程编排中,初、高中的化学课程存在着一定的延续性。但是在初中课程迈向高中课程的过程中,在知识的难度和广度上,跨了一个较高的台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也与初中有着较大的差异。不少学生进入高中化学学科学习后不久,就有一种难以适应的感觉。据观察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1)大多数学生还是以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课程,引起学习方式的不适应;(2)高中阶段的教学,单位时间内的知识容量加大,导致学生听课方式的不适应;(3)相关知识点所涉及的问题难度增大,学生又不能自觉地将初、高中的知识点进行衔接和应用,造成解决问题的不适应。

3.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足,应有的学习能力不强

化学是一门与社会进步、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化学同时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形形色色的实验现象里充满了许许多多的奥秘,求知欲旺盛的青年学生本应对化学学习充满好奇。可是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了解我们看到,现在有太多的学生把化学仅仅看做是一门“必须学”的课程,把学习化学作为是应付升中考试。这除了与我国当前整个教育现状有关,也与当前化学教学中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关。

初三学生虽然初学化学,但是学习不满10个月就要参加中考,师生双方心理压力大,无形的弦绷得很紧,不同程度存在焦虑情绪,以致教学中急功近利倾向比较严重。于是新授课时间被大大压缩,本就不多的学生实验更为减少,不少演示实验被课件所替代,复习课时数大大增加,仔细讲、反复练成了实际存在的主要教学模式。上课听讲、下课完成作业成了忙碌的初三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内容,久而久之,十分容易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学习习惯不佳,学习能力不强。

4.高一教师往往容易拔高教学要求,忽视初、高中的衔接

刚踏入高中大门的高一学生,学习压力不大,虽然思想活跃,但是比较松懈,原有学习习惯的惯性很大。高一任课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刚送完高三学生的教师,从工作心理来看,他们需要“喘口气”;从工作特点来看,他们习惯了高三密度大、节奏快的课堂教学,习惯了面对知识基础较好、综合能力较强的高三学生,最熟悉的是应试能力的培养。高考的内容和要求深深地留在他们的记忆中,很容易带入高一的教学活动中,自然拔高教学要求。如果疏忽了对自己教学对象的研究,就容易形成教与学之间的反差。

通过以上四点我们可以知道,高一的教学无疑是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关键,教师理念的更新、教学的创新乃是关键的关键。我们采取研究领先、实践为本,强化交流,促进反思等手段,以用好高一化学新教材为抓手,采取四项对策,架好高、初中化学学习的桥梁。

三、对策与实践

1、要了解初高中《课程标准》内容的变化

理念的更新离不开学习和研究,解决来自课堂实践真问题的研究始终对广大教师充满着吸引力,为此,我们把研究的起点放在对初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读上。要做好初高中新课程化学的教学,首先要从整体去把握初高中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了解初高中《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与初高中教材的变化,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做到高屋建瓴。

全体高一任课教师有计划地研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通读高一教材,明确高一学段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研读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细读初中教材,对比研究初、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教学特点、教材特色的区别和联系,寻找高一与初中化学教学衔接﹝2﹞的瓶颈所在。在对文本进行研读的同时,采用座谈会、谈心等方式,积极开展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的认知能力及水平、知识技能储备、学习化学的情感以及学习困难所在等等。以教研组或区域小组的形式定期研读,定期交流。区化学特级教师工作室学员作为核心成员,分组及时对研读成果进行归纳、梳理,提出教学建议。

2、要注重初高中教材的研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此话对于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同样适用。通过仔细研读新课改后初、高中教学大纲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上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因此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

教师要在通览初中教材的过程中,研究新课标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确定在讲授新课以前应该复习并加深的知识点,甚至找不同层次的高一新生了解其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制定自己具体的复习计划和教学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中考不作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作要求;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做到心中有数。初、高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使初高中化学在教学内容上实现有机统一,这是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确保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3、教学中如何做好知识的衔接

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高中化学的内容大多是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它又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是初中化学知识的延展和提升。通过仔细分析教材,我们也不难发现,作为《化学1》的第一专题,既是初中化学学习的总结和概括,又必须为高中化学的学习打下新的基础,这是本专题编写中选择素材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在教学中要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化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1)利用旧知识,衔接教材内容

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体系和课程标准对初中的化学概念和知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恰当地进行铺垫,减少坡度。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凡涉及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而在高中将氧化还原反应扩大到虽然没有得氧、失氧关系,但只要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升降的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3]

因此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应在初中解决而实际并未完全解决;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讲授和衔接等,找到必修一化学知识与初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点与生长点,做到心中有数。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通过跟学生对比初高中概念的区别,有利于初、高中化学的合理衔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特点,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2)利用旧知识,挖掘更新知识

在化学学习的初级阶段,一些概念和原理往往有它们的不完善性和不全面性,到了高中阶段有些概念或原理就不一定能够成立。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这些概念和原理,[4]

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化学,并在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知识作“铺垫”去探索获取新的知识;同时把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以便使初高中化学知识得到合理衔接[5]。

例如关于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一节的教学,由于初中科学教材中,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介绍、分开教学的。在讲授氧化一还原反应时,如果直接向学生说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不能单独存在,学生很容易产生疑问:在初中课本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定义不正是分开学习的吗?所以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有必要先复习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定义,引起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回忆,再通过比较和实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存在于一个化学反应中的。其次初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仅仅是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建立的,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高中化学而言已经不适用了。教师在教学时要利用与得氧、失氧有关的氧化-还原反应作为铺垫,进而再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等一系列概念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这才是有针对性的衔接教学。

4.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关键。在初三阶段的化学学习内容,记忆型的知识占一定比重。学生还是习惯于被动地进行学习,对教师具有明显的依赖性,由此造成学生不同程度地缺乏独立思考、独立理解、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高中化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提高和拓展,这些学习方法已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和创新的要求,所以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①坚持课前预习和自主学习。如:阅读新课,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找出难点,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温习基础,作为学习新课的知识铺垫。②落实课后复习,巩固课堂所学。复习是对知识的识记、掌握、巩固、深化、提高和迁移的过程。通过复习进行总结,将各专题内、各专题间的各个知识点横向比较、纵向联系、联线结网,久而久之,使知识网络化、立体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用起来便会得心应手。③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5.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也是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化学课堂运用较多的还是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在学生由“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使课堂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主阵地。如: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讲授《卤素》时,可介绍氯氟烃对臭氧层的破坏原理,讲授《硫一硫酸》时,可介绍有关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及我国的有关环境政策,讲《物质结构》时,可介绍北约对南联盟轰炸时所使用的贫铀炸弹及其对人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等等。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或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四、结束语

总之新课标下如何紧密联系初高中化学教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相信只要是中学化学教师就都或多或少地思考过,让我们一起努力探索,在教学中更好地体现出新教材的特点,也尽量研讨出更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尽快从初中学习方式融入高中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 叶佩玉.架起初高中化学学习的桥梁新教材的关联分析.上海:普陀区教育学院,2000

[2] 施寅和.初、高中化学相关知识点教学衔接的初探.北京:理大附中

[3] 王心琦,王晶,李文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2007.P30-32.[4] 刘知新.中学化学教材教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5] 郝崇斌,柴勇.探析氧化还原反应[J].高中数理化(高一版),2007,(01).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篇2

高初中衔接要把握下面几点:一是初高中教材的衔接;二是教学方法的衔接;三是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的衔接。在这里, 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在高、初中教学衔接方面的做法及体会。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及目的的差别

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 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 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二、初、高中教材中知识的承继和衔接

(一) 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不做要求, 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的内容。

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2、同素异形体;3、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4、两性化合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

此部分内容集中在高一年级教材的第五章, 在授该章内容时, 应注意加以补充, 以免让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二) 高一时需对初中某些知识加深、完善

1、氧化—还原反应。

初中只从得、失氧观点简单地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 高一则从化合价升降, 电子得失观点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反应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1) 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 高一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 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 初三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简单例子, 高三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概念, 晶体结构, 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等。

由上可知高一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更严密, 也更兼顾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三) 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

但温度改变, 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在高一时要适当补充。

2、“量差”法的应用。

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 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 在高—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3、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

初中已学过O2、H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 使用仪器装置等内容。高一要结合Cl2、HCl、SO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 (1) 反应原理; (2) 反应装置; (3) 除杂装置; (4) 性质实验; (5) 收集方法; (6) 注意事项; (7) 尾气处理等几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 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高、初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 通过相关知织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 要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做为入门学科的限制, 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 进入高中时, 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 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 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 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为了能顺利地开展高一教学工作, 教师应:

(一) 通览教材、大纲

教师要熟悉初中、高中教材, 要研究大纲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确定新学年开始的复习内容及订出复习计划, 使得所复习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 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二) 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

教师对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要进行认真分析, 对中考中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 以便在复习中有的放矢。

(三)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

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 结合当前社会热点, 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 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讲授《卤素》时, 可介绍氯氟烃对臭氧层的破坏原理, 讲授《硫一硫酸》时, 可介绍有关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及我国的有关环境政策, 讲《物质结构》时, 可介绍北约对南联盟轰炸时所使用的贫铀炸弹及其对人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等等。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要学好化学就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四) 良好习惯的养成, 能力的培养应自高一开始

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 高一年时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 作业规范, 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

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 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 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 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四、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一年级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

课堂上教学生学会某些知识, 是为了课外学生会学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应结合课本各内容给学生各种知识予以具体指导。

古人说:授人以“鱼”, 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 则可终生受用。教学生如何学习, 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进行各种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是授人以渔之举。

以上有关高一与初中教学各方面的衔接问题, 应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其内在联系。特别是要寓学习方法指导于课堂教学中, 能力培养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篇3

任何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与人的身体发育、认知能力、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社会阅历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初中生进入高中,其学习的要求与学习的难度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相应的,教师更应该重视这种变化,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和认知的过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开展教学。如何让学生尽快地融入新的学习环境,笔者通过切身的经历来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情感的衔接

学习情感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等,学生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结果。如果课堂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件很愉快的事情,那么学生愿意主动接受学习,学习结果自然令人满意;如果课堂学习单调乏味,甚至是痛苦的,那么学生当然会逃避学习。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投资”。

刚通过中考选拔进入高中的学生还处于自觉性和不自觉性并存交错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往往比较叛逆,因此教师需要多关注他们情感的变化。刚进入高中,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生迫切需要重新被老师、家长和同学认可。那些适应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会再次成为被关注的对象;那些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就会不知所措,学不得法,对生活充满迷茫,甚至会自暴自弃。教师若能及时和他们进行交流、沟通,让他们重拾信心,他们就会因为有了教师的帮助而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知识的衔接

初中阶段是引导学生入门的化学启蒙教育阶段,初中化学知识内容少、层次要求低;而高中化学知识容量大、专业术语抽象、层次要求高。大多数高中教师对初中化学教材不是很熟悉,对于有些知识点想当然地认为在初中讲过,在课堂上就直接使用。如,物质分类中的一些名词: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等,在初中化学相关内容中是空白的,却直接出现在高中教学中,这就是初高中内容的脱节。所以,高中教师在授课时要观察学生的反应,把脱节的内容处理好,以顺利完成知识的衔接。

三、学法的衔接

高一新生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学习主动性较差、依赖性较强,习惯于初中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理解记忆相对肤浅,且高中知识容量大,每节内容都不会重复讲解,这就需要学生改进学法,以提高学习效率。

1.抓住课堂45分钟

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如何抓住这45分钟呢?首先,要集中注意力。预备铃响过,学生应在班上坐好,让自己平静下来,快速进入上课状态。其次,要动脑筋,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教师在课前都会精心准备教案,包括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教学设计。跟着教师走,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学习教师的思维方式,以后遇到相似问题自己就可以“照葫芦画瓢”了。这就是“授人以渔”。最后,要正确处理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在教学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抬头,不停地记笔记,课后花大量的时间去整理笔记、背笔记,结果收效甚微。听课,顾名思义以听为主,在听懂的基础上适当地记些重难点,而不是匆匆忙忙地抄笔记,做教师的速记员,要把精力放在理解学习内容上,只有理解了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2.及时复习巩固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每天安排时间对当天的学习内容进行复习,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力争当天知识当天消化吸收,不要拖拉。如果疑问越积越多势必会影响后续学习。

3.正确使用教辅资料

高中化学内容多,课本练习少,因此学生必须借助于教辅资料来强化记忆,加深理解。教辅资料要少而精,不要贪多;不要忽视教辅上的例题,它们不仅能巩固知识点,还能介绍一些好的解题技巧;当碰到从题面入手很难解的题目时,可巧用教辅的答案进行逆推,有时会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验。

四、教法的衔接

一般高一教师是刚带完毕业班转而接手高一年级,他们的教学起点较高、步子较大、节奏较快,致使一部分学生一入学就遇到困难。因此,教师要根据新生的实际情况来施教。首先,教师要通览教材和大纲。随着新课程改革方案的逐步实施,教材和大纲的内容都有所变动。教师应及时了解这些变动,调整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或超出大纲。其次,教师要深入地了解学情,关注学生的感受,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另外,教师还要有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爱上化学。如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洋洋盈耳的声音;又如美轮美奂的多媒体课件、奇妙的实验现象、形状逼真的自制教具……这些都能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如何完成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需要一线教师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总结。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篇4

龚雪娜

摘 要:当前,初中化学新课程已在全国多个实验区启动,面对相对滞后的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如何有效地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既促进学生发展又提高教师自身水平。本文结合区域实验与探索,从学习兴趣、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学习兴趣;教学衔接;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主要对策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问题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问题更为突出。现在我们所用的初中教材是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套教材改革的力度大,而高中的教材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虽然我从教不久,但从这些年来上初三和高一的课中发现教材在客观上导致了知识的衔接和统一上出现一些问题。学生的化学素养提高了,学生活动增加了,常识增多了,应该说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然而我们高中老师却感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这说明他们的基础显得不够扎实,要跟上现在的高中教材就显得有点困难。于是,教师做好衔接工作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下面,笔者结合我两年多时间的化学新课程实验,就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过程中高中教学亟待关注的几个关键环节,简要谈谈我的思考与体会,以期抛砖引玉,引发争鸣。

一、衔接好学习兴趣

兴趣是进行有效活动的必要条件。学生进入高中以后,高中老师认为学生年龄大了,常常忽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这往往会降低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兴趣。所以,要使学生学好高中化学。首先要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认识并体会到学习化学的意义,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学习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动力。高中化学教学要重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在讲授新内容时,应注意创设化学情境。尽量做到知识的讲解自然生动,并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尝试和探索,在化学问题不断解决中,让学生随时享受到由于自己的艰苦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学生的兴趣持久化,并能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效果。特别是在讲授一些著名的、重要的化学史时,教师要创设历史情境,尽量做到再现化学家们的历史场景,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学习结果的好坏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直接动力。在学生刚刚进入高中的第一学期里,化学老师在教学中要严格控制讲授知识的难度和进度,使大多数学生能消化接受。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素材,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尤其是在学生刚学习高中化学的前几次考试中,教师一定要精心编制试题,尽可能降低试卷的难度,保证85%以上的学生能及格,30%的学生得优分,使学生感到化学并不难学。

二、衔接好教材内容

1.对专门性的衔接教学,我是这样做的,在高一课程实施之前,安排4~6个课时对高一教材欠缺的且不宜穿插到各章分散衔接的知识做专门补充和归纳。如:对元素化合物这部分知识,需补充以下内容:①电离的概念;②酸碱盐的定义,让学生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从离子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通性;③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④常见的弱酸和弱碱;⑤对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中“有水生成”进行拓展。还要帮助学生熟记并归纳总结以下内容:①酸碱盐,氧化物的通性;②常用碱和盐的溶解性;③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④常见物质和离子的颜色;⑤常见物质和离子的检验方法;⑥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

通过这样的衔接教学,使学生意识到初中所学知识的欠缺,防止进入高一后产生学习松懈的情绪,另外,可帮助学生对初中知识进行再认识,避免两个多月假期后学生对初中知识的遗忘,减少因陌生感而增加的不适应。同时,通过对物质的推断、物质的的鉴别和提纯等题型的分析,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在进行专门的教学衔接之后,教师可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测验的方式对新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所教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等,把握学生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适应性和认同度,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教师的教学方法,找到适合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渗透性衔接教学是指按高一的教学顺序,在每一章节的教学之前或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欠缺的知识进行补充。同时,有计划地让学生逐步了解和体会高中化学学科的特征、化学学习的思维方法和认知过程,使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思维方法在初中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和改善。例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之前,要补充:①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②化合价的定义;③化合价的确定方法;④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的原子结构的关系。让学生从本质上理 解化合价,才能将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的得失建立联系。在此之前,还需要训练学生熟记并能很快标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这样,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才能顺利进行。再如,对学生计算方法和计算能力的培养更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新课程实施后,初中数理化各学科都降低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而高一各种教辅资料中的计算题型出现的前后顺序没有章法可循,这就需要高一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三年的规划,要将各种计算题型及计算方法如关系式法、代数式法、差量法、平均值法、守恒法等进行有计划的渗透讲解,在某一教学时段重点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

三、衔接好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学习主要以记忆为主,理解部分相对较少,而高中化学理解部分加大了,教师必须掌握这一情况,针对学生的初中学习状况进行有效的高中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促进思维过程。如在人教版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化学实验部分。有关物质分离的内容,无论是过滤蒸发,还是蒸馏萃取,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少了,需要学生理解的多了,教师必须把握这一情况,向学生讲清学习的方法、注意的要点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否则教学的效果肯定不会理想。重视对知识归纳、整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好各章节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真正做到“由薄到厚”,由“由厚到薄”。在复习中要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图表,以便理清概念,使其系统化,便于记忆及掌握运用。在人教版教材每章的最后部分是对本章内容的“归纳与整理”,在刚开始学习化学时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重视这一部分内容,通过对每章知识的“归纳与整理”,使学生清楚本章的知识脉络,真正实现由“由厚到薄”、“由薄到厚”,提高化学的学习效率。

三、衔接好学习方法

初中化学学习的知识大多是本源性知识、派生性知识,因此初中化学学习基本采用“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的方法;而高中化学中抽象的、理论性的知识明显增加了,采用初中的学习方法显然行不通;高中化学知识的呈现基本采用“已知理性知识——新的理性知识——实践的方法”。针对这样的改变,教师要帮助学生必须清楚初高中化学的不同,采取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做恰当笔记的习惯、勤学好问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认真实验的习惯等。

学生在初中阶段只学习一年化学,不少同学对待化学学习没有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进入高中以后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基本的化学学习方法,怎样观察与思考、怎样理解与分析、怎样综合与运用,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难点所在,掌握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是攻破这些难点的有效措施。

综上所述,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是多方面的、但重点是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等的衔接。

参考文献:

浅谈初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衔接 篇5

安徽省定远县第二中学

孙义朝

摘要:由于高中地理学习是在初中地理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初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衔接问题一直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本文首先从教学内容上和教学方法上,认真分析教材,寻找初高中教学差异,然后分析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环节,做好初高中教学衔接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

差异

衔接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告诉我们,高中地理学习是在初中地理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高中地理教学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延伸和提高,但是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进一步提升。这样,就需要我们高中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点,力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产生“断层”的感觉,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认真分析教材,寻找初高中教学差异

在初中阶段,七年级和八年级分别开设了地理课,初中地理教材整体框架可以看出是按照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顺序构建基本知识的。在高中阶段,高中地理教材则分为两大块:必修部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选修地理的宇宙和地理、海洋地理、旅游地理等方面。它们以人地间的关系为主线,介绍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的基本规律,人地和谐地可持续发展。

1.1从教学内容上看,初中、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初中、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初中地理教材中具体地理事实,地理材料较多,高中地理则侧重于揭示地理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规律。二是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讲述世界各地区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和经济特征;高中地理是系统地理,主要论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形成原理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三是初中地理以感性 知识为主,高中地理则上升到理性知识;前者是基础和依据,后者则是前者的加深和 拓宽,两者相辅相存。高中地理教学与初中地理相比,深度掘进,广度拓宽,梯度增强,角度多维。这正是高中学生难以适应的重要原因。例如,初中地理讲地球表面大气运动的规律时,教师通过“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并记住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所处的纬度位置及范围,而高一学生则还要在教师引导启发下运用热力环流形成的特点,深入探讨这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形成过程、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发现一般性的地理规律,同时介绍大量的相关资料,延伸地理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从特殊地理现象到一般地理规律的抽象概括能力; 通过各种方法训练学生多角度多视野观察和分析问题,得到正确的结论。

1.2从教学方法上看,初高中地理的差异很大,需要做好衔接

初中地理教学活动通常以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训练基本的地理技能为主要目的,对教学活动控制程度比较高,老师就像学生的拐杖,学生的依赖性较大。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则是要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所以在高中阶段,我们教学的着眼点在于侧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进一步训练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和合作性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从而推动高中学生靠自己的头脑去自主思考解决以前没有遇到的很多问题,达到高中地理教学目标。

二、有效利用课堂教学环节,做好初高中教学衔接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所以,在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相互衔接的方面,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认真做好基础知识点的衔接

初中阶段,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点学习得比较多,但每一个地理知识点都属介绍性的,每一部分知识只介绍其中的一个点或很少的一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很少谈及,没有进行较具体的运用,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学生容易淡忘。进入高中后,学生要回忆起初中部分基础知识会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一些预习旧知的工作,并请学生把初中教材在上课时带着,课堂中进行初中知识点的复习,以此来引出高中的知识,“温故而知新”,这样的课堂效果是比较理想的。在必修一第三章的“地球运动的意义”部分,较完整和系统地讲授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而初中阶段只突出罗列了“昼夜交替”。新授时可以从“昼夜交替”的原因入手,请同学思考,再从结论“地球自转”还会产生哪些现象,降解难度。比如在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我看到坐在窗户边上的同学用书本挡住阳光,就提出:为什么你这里今天会晒太阳呢?为什么太阳光会斜一些呢?为什么太阳直射点会移动呢?进而引出黄赤交角。这样就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才开始讲解主要内容。这样,对于基本原理和规律,注重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学习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把初高中的地理知识点有效地穿插起来,形成一线,也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学生就能够搞清楚、弄明白。

2.2从培养读图技能方面衔接

中学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各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特别强调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法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题型训练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所以,读图、用图的技能在初高中地理教学中显得有其重要。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 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等”,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 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有关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目标在不断深化,有一定的梯度性。初中阶段停留于图上有什么地理事物,较少探究为什么。初中学生在探究“ 为什么”中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未能深切体会到,而进入高中后,这一有效方法运用得好,那么学习地理就会感到轻松而有趣乃至事半功倍。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重点又是难点,有效利用读图方式从初中所学知识入手,引出更深层次的知识,学生不再感到难点“难”学,而且利用图示能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在以后的学习中,将图作为一种得力的学习工具,逐步做到观其“ 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2.3侧重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地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单一,只是从某一方面看待问题,而高中地理需要从多角度、多方位、不同的层次去看待问题,也是将初中的知识“点”过渡到高中知识层“ 面”进而形成知识网”所必须经过的途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学生学习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部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认为内地核物质是固体状态? 依据是什么呢?”百思不得其解。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研究,共同分析,解决这一问题。有同学提出: 在“地震波速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上,内核只有纵波通过,无横波,则排除液态,可能是气态或固态。也有同学通过上网查找,发现这一情况,纵波在 5149千米深度处也有可能转化为横波,所以 说内核部分是固态,图上在深度5120——6371千米之间如能添绘一小段横波,这样就更完整„„ 通过合作研究,不仅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使地理学科学习充满了乐趣与生机。

2.4注重评价方式的衔接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好胜心理,即较注重结果。学生习惯上的评价比较注重分数等。进入高中,对于学生地理学习评价应有一个良好的衔接,进一步激发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分数确实能体现一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运用,但并不全面。如把评价进行类型的细化,可以分成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人内差评价,并且注意这三种评价方法的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又如把评价内容进行扩展,可以分成地理知识掌握状况的评价、地理技能形成状况的评价、地理能力发展状况的评价和地理情意发展状况的评价等。注重考试结果的同时,也侧重平时学习的过程: 课堂学习的思维度,课后作业的理解度,研究性学习的参与度,实践活动的合作度等。多方式、多手段地去评价一位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情况,使评价起到真正的作用,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案 篇6

第一课时:基本概念的学习方法

[目的要求]

1、使学生明确概念的基本组成(包括内涵和外延)。

2、掌握理解概念内涵的基本方法

3、掌握形成概念图的方法

4、通过对具体概念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掌握理解概念内涵的基本方法

2、掌握形成概念图的方法 [教学难点]

概念外延的延伸(形成概念图)

[任务分析]

初中概念学习较为分散,并往往以记忆为主。一方面,到了高中,概念增加,通过已知概念,同化方法教育显得更重要,另一方面,一段时间不接触,化学概念较为生疏,很有必要整理。

[教学过程]

[讲解]概念是物质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概念有其内涵和外延。内涵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定义。要真正的理解一个概念,还必须了解概念的外延(即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板书]

(一)概念的学习方法

[提问]如何去理解概念的定义呢?

[讲解]以化合物这个概念为例。

方法:

(1)可列举一部分化合物,让学生去找这些物质的共同特征,然后抽象出化合物的定义。

(2)再请学生根据定义,列举出一些具体的化合物。

[讲解]要真正理解“化合物”的概念,还必须知道“化合物”这一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提问]

1、与“化合物”概念有关的有哪些概念?

2、它们和“化合物”概念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请画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图。图:

[讲解]由化合物这个概念我们引出了物质分类的结构图。对概念的学习,我们必须掌握好概念的学习方法。在初中,我们只知道去记住个定义,在从具体的事例中来理解这个定义。而在高中我们首先要掌握的是概念的学习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去分析各种各样的概念。

[板书]

(二)物质分类的有关概念

[讲解]在对化合物这个概念的讨论中,我们得出了物质分类的结构图。下面具体地来分析有关物质分类的概念。

[练习]判断下列物质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空气 海水 液态氧 铁 [提问]

1、怎样划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2、根据什么把纯净物分成单质和化合物?

3、根据性质的不同,单质可分为哪几类?

4、根据什么把化合物分成酸、碱、盐和氧化物?

5、根据化学性质的不同,氧化物可分成哪几类?

[练习]请大家把物质分类的结构图在脑海里想一遍,并画在纸上,注明分类的依据。图:

[练习]

1、下列物质:①含CaO99%的生石灰 ②CaO刚好与水反应的生成物 ③水银 ④浓盐酸 ⑤含铁70%的三氧化二铁,用编号填入下列空格:,属单质的是______,属化合物的是_________。属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

2、从H、C、O、Na四种元素种,选择适当的元素,按要求写出各物质的化学式。

①金属单质________、非金属单质_________ ②酸性氧化物 _________、碱性氧化物____________③酸_________、碱 _________、盐__________。

[教学后记]

1、由于学生基础,不是很好,任务无法完成;

2、两性氧化物不要出现;

3、概念定义较为生疏。第二课时:物质的结构 [目的要求]

1、复习原子的构成,熟练地画原子结构示意图。

2、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3、从结构的角度来分析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4、使学生认识到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教学重点]

1、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从结构的角度来分析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3、使学生认识到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教学难点]

1、从结构的角度来分析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2、使学生认识到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任务分析] 初中已学过1-18号元素的排布,但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没有涉及,而这部分知识又对高中化学学习显得十分重要。这里提出,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过程] [提问]原子有哪几部分构成? [板书]

1、原子的结构

[提问]中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核电核数,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

关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核数

[练习]以氧原子为例说明构成氧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它们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答:①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②在氧原子中,8个质子和8个中子构成了原子核,8个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内的空间作高速运动。③由于氧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带8个单位的正电核,而核外的8个电子却带有8个单位的负电核,两者带有的电荷相反,电量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带电性。

[板书]

2、核外电子的排布

[练习]写出下列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N O Na Al S Ca [提问]核外电子排布遵循怎样的规律?

① 能量最低原则: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再由里往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

② 排布规律:a.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B.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上不超过2个)。c.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超过32个。

[练习]分别写出He、Ne、Ar、K、Mg、Al、F、S、P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讲解] He、Ne、Ar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个(He是2个),达到饱和,它们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一般不和其它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因此,若最外层达到饱和,这样的结构是最稳定的。

[提问]试分析K、Mg、Al、F、S、P等元素的原子怎样才能达到稳定结构?

[结论]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的原子较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比较容易获得电子,使最外层通常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它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密切。

[练习]写出下列离子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讲解]所有的元素的原子都力求达到8电子(K层为2电子)的稳定结构,而各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又各不相同,形成化合物的结构各不相同,我们可以把这些化合物分成两类: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讲解]由于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生变化,所以,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可以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这种式子叫电子式。

[板书]

3、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练习]请表示下列粒子的电子式:K、Mg、Al、F、S、P

[练习]判断下列物质哪些是离子化合物?哪些是共价化合物?并写出它们的电子式。NaCl、MgCl2、HCl、CO2 [教学后记]

1、示意图部分知识,学生掌握较好;

2、电子式书写本节课还是没有掌握,下节课还得进一步巩固。第三课时:物质的变化及其类型 [目的要求]

1、巩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识。

2、复习化学变化的类型。

3、学习氧化还原的本质定义及其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的能力。[教学重点]

1、巩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识。

2、复习化学变化的类型。

3、学习氧化还原的本质定义及其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教学难点] 学习氧化还原的本质定义及其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任务分析] 初中讨论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本节课主要是加强联系,结合实际。[教学过程] [复习并练习有关电子式的书写] [板书]

(三)物质的变化及其类型

1、物质的变化

[提问]物质的变化类型有哪些?

[练习]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石蜡熔化 干冰汽化 煤的燃烧 铁器生锈 [提问]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板书]

2、物质的反应类型

[练习]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注明基本反应类型 ① 铁丝在点燃的条件下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② 碳具有可燃性,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燃烧不充分 ③ 氢气能使氧化铜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铜 ④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⑤ 硫酸氢铵受热易分解

[提问]根据什么把化学反应分成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投影]

四种反应基本类型

表 达 式

化 合 反 应 A+B=AB

分 解 反 应 AB=A+B

置 换 反 应 A+BC=AC+B

复 分 解 反 应 AB+CD=AD+BC

[讨论]用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来分析

属于哪种基本反应类型?从中可得出什么结论?

[思考]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是否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

[提问]从得氧失氧的角度来分析,这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用初中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分析中何者被氧化、何者被还原,并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练习]

1、用“双线桥”表示上述反应。

2、用“双线桥”表示“氢气还原氧化铜”这一反应

[提问]请大家标出以上两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请问化合价变化与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等概念有何关系?

[练习]试从得失氧和化合价的升降来分析下列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从化合价的角度能得出上述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从得失氧的角度无法判断。因此从化合价的角度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比得失氧的角度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范围更广。不仅可以分析有氧得失的氧化还原反应,还可以分析无氧得失的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上述反应中为什么元素的化合价会发生改变?

[讲解]从原子结构来分析。请大家写出氯和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电子带负电荷,因此钠原子失去电子带负电荷,元素化合价为正价;氯元素得到电子带负电荷,元素化合价为负价。所以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是由于它们的原子在反应中得到或失去电子的缘故。

对于这类反应,氯化氢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叫学生来写),虽然没有电子的得失,但由于共用电子对发生了偏离,从而使氢显+1价,氯显-1,这类反应也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练习]请大家举出类似的电子发生偏离的氧化还原反应。

[讲解]从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化合价的升降是由于电子的得失,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定义:有电子转移(包括得失和偏移)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中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得到电子的是还原反应。

[练习]判断下列反应是否使氧化还原反应,从化合价的升降和电子的得失来分析下列氧化还原反应,并用“双线桥”表示。

[提问]从上面的练习中,我们可以得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存在怎样的关系?

[投影]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教学后记]

1、从电子得失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学生感觉比初中易理解;

2、但得失升降,常易混淆,还待于进一步训练。第五课时:物质的性质 [目的要求] 1、学会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回顾初中所学的氧气、水、氢气、碳、一氧化碳等物质的性质。3、注意让学生自己找出物质的特性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特性。[教学重点] 1、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回顾氧气、水、氢气、碳、一氧化碳等物质的性质。3、找出物质的特性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特性。[教学难点] 注意让学生自己找出物质的特性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特性。[任务分析] 以上物质的性质,学生比较熟悉,本节课无非是让他们掌握归纳、类比的方法。[教学过程] [板书]

(四)物质的性质

[提问]我们可把物质的性质分成几类? [板书]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练习]判断下列性质式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①汽油具有挥发性

②碳具有还原性 ③碳酸氢铵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④氧气具有氧化性 ⑤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⑥氢氧化钠具有碱性

[提问]我们式怎样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

[提问]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从哪些方面来描述物质的化学性质? [练习]阅读下列这段文字,请说明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金属钠很软,可以用刀切割。切开外皮后,可以看到钠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钠是热和电的良导体。钠的密度是0.97g/cm3,比水的密度小,能浮在水面上。钠的熔点是97.81℃,沸点是882.9℃。

[提问]初中所学的物质有哪些?

[提问]具体地这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填写下表

物 理 性 质

化学性质(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O2

CO2

H2

CO

CaCO3

注:1、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化学方程式,得出物质的性质。2、即要找出物质的特性,又要找出物质的共性。表:

物 理 性 质

化学性质(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O2

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

助燃性

强氧化性

CO2

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重,通常情况下1体积的水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

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

H2

通常情况下,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很小,约是空气的1/14。

H2、C、CO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可燃性和还原性。

具有多种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

CO

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CaCO3

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了解石钟乳的形成过程。

第六-七课时:实验基本操作

[目的要求]

1、让学生认识实验室的常用仪器,并知道其作用。

2、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3、回顾初中所学的气体的制备实验。

浅谈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 篇7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

如何搞好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工作, 已成为高中化学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就谈谈笔者在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方面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吃透初、高中教材, 从教材内容上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教师教学时应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和节奏, 刚开学不要急于讲授新知识, 更不能开快车。为使教有所依、学有所循, 教师应对初中知识体系做全面的了解, 明确哪些知识内容在初中已基本解决, 哪些知识在初中出现而实际上并未完全解决或被忽略了, 哪些知识点与高中化学有着紧密相关的联系或应在高中阶段拓宽和加深等等, 应做到心中有数。认真找出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 完善知识的衔接, 这项工作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到高一学生对化学课的学习质量。

初高中知识衔接教学既要针对初中知识重点突出地复习, 还要对忽视和薄弱问题及时弥补。经验告诉我们, 学生普遍有以下三个方面急需弥补: (1) 初、高中教材脱节的内容。现行的初三新教材和高中教材之间存在一些脱节。如初三新教材删去了电解质、非电解质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等概念和理论, 也没有以选学内容的形式出现, 但这些内容属于初、高中相互衔接的知识, 应在复习中注意弥补。 (2) 一些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如“量差”法、十字交叉法、平均法、极端假设法等的应用, 这些方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 而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这些方法, 那么在高中教学时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 强化训练, 并使学生逐步掌握并熟练使用。 (3) 有些选学内容。设立初中选学内容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整体素质, 同时兼顾优秀学生的升学。有些初中教师认为不是“双基”, 既不讲解也未指导阅读。此外, 还要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 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如燃烧、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范围将在高中进一步扩大, 原概念就显得片面和狭隘。

二、认真研究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 从教学方法上搞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

(一) 把初中简单的直观教学法继续应用到高中较深、较难的化学原理教学中

化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高中化学知识逻辑性和抽象性相对较强。这样看来, 如何把化学课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好, 就是化学教师应首先考虑的问题, 有些知识较抽象, 看不见摸不着, 这就增加了教学上的难度, 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化学学科特点, 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引领作用,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假设—分析问题或现象—解决或解释问题, 有效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可借助多媒体手段变抽象为具体, 利用多媒体动画加强课堂趣味性, 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原理, 更好地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

(二) 要让学生把握好从慢节奏向快节奏过渡的衔接

初中生进入高中阶段, 其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他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明显增强, 学习动机比较稳定。但同时也要看到, 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状态还保存着孩童时代的痕迹, 有着天真贪玩等习惯, 再加上初中阶段化学课节奏比较慢, 复习时间比较充裕, 在他们的大脑里会产生“慢慢来”的惯性。进入高中后, 化学课程难度深度大为增加, 知识密度加大, 这就面临着在短期内要容纳更多、更难知识的难题, 但可用于课堂上演习消化的时间又比较少。因此, 教师要重视这种时间和学习节奏上的变化, 引导学生由慢而快地转好轨。

(三) 了解学生的实际, 指导学生从学习方法上搞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

由于初中化学内容少, 知识形象、简单、易记、易懂, 就事论事, 所解决的问题基本不跳出课本的范畴。教材对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要求较低, 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广阔, 基本上停留在形象思维的层次。因此,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总喜欢把初中那一套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照搬到高中, 相信老的习惯, 坚持以记忆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法, 死记硬背, 结果造成顾此失彼, 这也是高一学生学不好化学的因素之一。因此作为高中化学教师, 特别是高一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法指导, 使学生由以记忆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法转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法上来, 对学生进行如何联想、如何归纳、如何总结等学法指导, 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正确学习化学的方法:1、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针对新生普遍表现的当“收音机”、“抄写员”的惰性, 应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先积极思考, 再精作笔记。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绝大多数学生能逐渐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学习效率稳步提高。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指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观察发现, 高一新生普遍不提问题或不会提问题, 因此, 老师开始应采取鼓励学生提问并利用自习课时间主动向个别学生提问的方法来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3、培养学生回顾反思的习惯。教师可要求学生对每天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对每次测试试卷进行评析, 分析每道题对、错的原因。

三、了解学生个性心理特征, 从学生学习心理的转变上搞好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篇8

一、深入钻研初、高中化学教材和教学大纲

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度、广度明显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的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学生,知道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了什么内容,作为一名高一化学教师应该认真钻研初、高中的化学教材与教学大纲,并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初中教材里有哪些内容,要求的层次如何,明确哪些知识在初中已经解决,哪些知识应在初中解决而实际没有解决,哪些知识在初中有所了解而在高中要加深和拓展等,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二、利用摸底考试了解学生

每当学生进入高一的时候,学校都会进行一次摸底考试,这是我们了解学生的好机会。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与高中阶段关联比较大的内容来考查学生,题目设计应在初中基础上做适当的提高。这样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在知识应用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利于我们在讲评试卷时把一些化学知识给学生补一补。通过摸底考试,认真分析、了解我们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独立钻研。学生在进入高中后,由于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内容量大、进度快、知识点多、综合性强,从而增加了学习的难度。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求与初中有所不同,应注重方法的点拨,而减少知识的简单重复,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会某些知识,是为了课外让学生学会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师在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技能和方法的讲授。教学过程中,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可以运用探究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感悟、体验、内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要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外,还要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根据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学法指导的目的是使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在 “欲学”的基础上做到“会学”,进而达到“学会”。因此,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各内容给学生各种知识的具体指导,要从高一第一节化学课起,就建立和坚持必要的学习常规。如指导学生学会课前做好预习、记好预习笔记、答好预习思考题;上课学会听课,做到眼到、心到(即思想集中)、耳到、手到,做好听课笔记;课后做好学习小结;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等;并力争形成习惯。

总之,高一化学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指导学法,抓好基础,引导入门,注意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多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我们学的是“有用的化学”,而不是“为了学化学而学化学”。

(作者單位 广西崇左市宁明县宁明中学)

上一篇:美丽的西安200字作文下一篇:调研报告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