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化学实验中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论文(共9篇)
浅谈在化学实验中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论文 篇1
浅谈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沙卓玛
(青海省大通县第一完全中学)
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那么通过生物实验,如何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在实验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往往只在乎对实验结果的记录,从而忽略了实验过程中所存在的某些现象;也有部分学生会因为实验过程中没有出现自己预想的结果而泄气。每当这种意外情况发生时,老师不能急于指出实验的毛病在哪,而是要帮助学生先分析没有达到预想结果的原因在哪里。
先引导学生将失败的原因找出来,找出问题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再进行分析,例如,在细胞分裂实验过程的观察中,我们可以分为四个步骤进行:洋葱根尖的培养→解离→漂洗→染色→制片,一部分学生会根据步骤要求逐步进行实验操作,但这也伴随着问题的出现,在高倍显微镜下,我们只看到了细胞重叠在一起的样子,却不能清晰地观察到细胞形态,这时我会问学生发生这种情况的问题在哪里,通过分析找出问题所在。此时,学生可能得出两种原因:一种为使用HCL进行解离操作时间太短,另一种为压片操作时处理不得当。又如,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细胞的颜色过浅问题。学生经过分析和观察或许会得出是由于漂洗和染色时间过短导致的。又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有的学生不会按照正常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他们会在实验中忘记放最重要的两样药品:二氧化硅、碳酸钙。或者是由于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不均匀,又或者是滤液的细线触碰到了层析液,学生最终没有获得自己所期望的实验结果。此时,我就会启发性地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实验会有不一样的实验现象出现。这种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的过程,能够使学生注重在失败的.实验中寻找问题的原因,这样严谨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学生自主分析实验问题,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实验现象的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教师要重视实验分析的过程,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做和观察对实验进行总结阐述,这样既明确了实验内容,也有利于学生真正把握生物学科知识。在平时的生物实验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习惯,这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极大的益处。
编辑 张珍珍
浅谈在化学实验中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论文 篇2
一、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兴趣是调动人积极性的能源, 是学习知识的原动力。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实验中有趣的实验现象,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因为观察兴趣的强烈程度, 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主动、快速、准确地从事观察活动。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实验很容易被物理实验现象的新奇所吸引, 观察兴趣强烈, 但他们只对表象的观察感兴趣, 而表象的观察兴趣并不能使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发现和揭示事物本质。因此, 只有适时培养学生深层次的观察兴趣, 才能促使学生掌握事物的变化规律, 抓住本质。其次, 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些探究性的物理实验,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再次, 实验问题的恰当设置也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例如, 笔者在讲《大气压》一节时, 先在一只平口玻璃杯中盛满水, 用硬纸板将杯口盖严, 手按住纸板, 然后将杯子倒置, 放开手后, 纸板不掉下, 水也不流出, 学生很惊奇?此时, 再进一步将杯子侧转, 前后左右转过一周, 纸板仍盖在杯口上, 水仍未流出来。学生兴趣甚浓, 迫切想知道原因。笔者趁机提出:硬纸板为何总不掉下来呢?学生积极思考, 说出许多猜想:有的说空气对硬纸板产生压力, 有的说硬纸板被水吸住了?这时又设问:果真是水吸住了硬纸板造成它不会掉下来吗?请再观察, 笔者用针在硬纸板上扎一小孔, 重做上述实验, 学生看到水和硬纸板同时落下, 于是立即否定这一猜想, 这时笔者就顺利引出了“大气压”的课题。
二、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中做给学生看的示范性实验。通过演示实验, 使要研究的物理现象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具有直观性, 为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观察方法提供了最佳良机。
观察演示实验时, 首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观察重点, 这样可以避免观察的盲目性, 且能将注意力集中到需要观察的方面, 形成比较清晰的感知。如讲“熔化和凝固”一节, 用萘和松香熔化和凝固演示实验进行对比、从中得出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因课堂上所用的萘的质量较少, 熔化过程时间太短, 若学生精力不集中就会忽略所要观察的对象。为此, 笔者在做演示实验之前就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 (1) 加热时, 萘和松香的温度有没有变化? (2) 在不断加热的过程中, 萘和松香的状态是否发生变化? (3) 状态发生变化时, 温度可否变化?这样不仅让每个学生都能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其次, 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要求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因为只有将“看”和“想”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发现新问题。例如, 在演示凸透镜成像规律时,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把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逐渐移近凸透镜这一过程的成像情况, 指导学生学习全面观察方法, 且要求学生注意区分在什么位置成实像, 在什么位置成虚像, 并记录蜡烛由远离凸透镜到移近凸透镜这一过程产生的成像规律。为能使这一活动高效完成, 笔者在焦点和2倍焦点位置分别贴上f和2f标签。把物体放在焦距f内、2f内、2f外观察所成像有什么特点, 并记录在预先设计的表格中, 最后讨论、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特点, 要求学生反复观察。
三、利用物理兴趣小组, 扩大学生的观察范围
为了使观察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教师除了课堂上开展观察训练外, 还可以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成立物理课外兴趣小组, 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观察范围、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都是很有好处的。如学生可以在兴趣小组里做一些物理课上因时间不充足等限制而无法做的物理实验和趣味性小实验、小制作, 如“纸杯烧水”、探索“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等实验。另外, 在物理课外兴趣小组里, 教师要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用品中寻求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观察视野, 又可以体现新课改后的物理实验教学理念, 同时还可以解决贫困地区因缺乏实验资源而无法开展的部分实验。例如, 学习了浮力后, 有一小组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课外实验:取一只大的塑料雪碧瓶, 剪去底部, 制成一个漏斗, 把一个乒乓球放在里面, 从上面倒水入斗, 只见少量的水从瓶口与乒乓球周围隙缝间流滴下来, 但乒乓球并不上浮, 这时用手心堵住下部的瓶口不让水外流, 立即见到乒乓球浮起。这一实验说明原来乒乓球受到水向下的压力, 堵住后乒乓球的下面积聚了水, 其竖直方向有了压力差, 乒乓球就上浮了。
通过构建物理兴趣小组, 能使学生对实验观察从课堂内扩展到课堂外, 使学生的观察与大自然、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都能紧密地联系起来, 把学生对理论的观察转变为实践的观察,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并能掌握知识。
总之, 要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就需要长期的、系统的训练。教学中, 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 教师还应渗透相应的知识教育和其他能力的培养, 这样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的同时, 综合能力也能相应地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在化学实验中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论文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创新能力;提高
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学生时代就应该备受瞩目,无论是社会还是老师都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民族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决定条件,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高中的化学教学也同样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本文主要归纳和整理高中化学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从概念出发进行阐述,再重点分析学生创新能力在化学高中教学课堂的特点和原则,并以此论证归纳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一、创新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1、树立创新的教学理念。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从教师抓起。教学要树立创新的教学理念,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这样对学生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教师的感染慢慢的拥有创新意识。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使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这其中也包括教师自身的情感,教师在授课时与学生做好相应的互动,尽量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想法,给每个学生同样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从而使学生增强自信心,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积极、主动,只有对学习充满了热情才是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教师在授课时也要打破常规,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区分开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任何的不同的看法都应给予适当的表扬而非置之不理或是嗤之以鼻,对学生的关心与表扬都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品尝到成功。
2、开放多变、生动活泼的课堂。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应以学生为先,以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前提,因此在注重创新精神的课堂上教师应多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应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课堂上学生要积极主动的发言,对于老师提出的任何问题学生都应积极思考,学生也可以大胆的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尤其是在化学实验课上更是考验学生手脑并用的好时机,在实验课上学生可以充分的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许多知识点呢也多以死记硬背的形式记下来,这样做就会有许多极大的弊端,就算学生背下来了也未必能够完全理解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克服死记硬背的弊端,让学生真正做到活学活用,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实际的运用到日常遇到的问题中。教师还要多多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对于不同的看法都可以勇敢的说出来,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3、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是学好化学的前提。教师在讲课时就要多多关注这一点,例如在讲解任何问题时教师都尽可能的把这些问题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了化学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一件多么酷的事儿啊,这样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是需要学生带着好奇心以及探索知识奥妙的心来进行的,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可以创设一些较为神秘的情境,吸引着学生迫切的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二、创新学习课堂教学的原则
1、问题原则。问题是创新学习的关键。首先,教师要善于提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总是一定要注意新颖性与多面性,让学生通过问题激活,或者让学生动脑思考,或者让学生相互讨论,或者让学生辩论,教师对学生的不一定非要按标准答案来要求学生,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其次,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课堂一定要设计提问的环境,使学生想问、课堂一定要设计提问的环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
2、实践原则。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知识,不仅是学习知识,而且是创新的必要途径。毛泽东同志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思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把实际参与看成学习的最高水平,这是因为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易于遇到亲情况和产生新问题,这就是创新的过程。陶行知先生说:“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念;试念生断语;断语生行动,以此演化无穷。”因此,在实验中,实验教师总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养成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遇到棘手的问题,学会开动脑筋,从多方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3、高效原则。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充分重视课堂教学的效益问题。因为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其他渠道不能替代的。创新学习课堂要求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课堂教学与之相应的作业、复习等对学生时空的过多占有,改进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以便留出有效的时间,让其他渠道也能发挥其独特作用
总之,掌握好创新课堂教学的原则,创新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策略,通过对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学习,以达到培养学生高中化学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飞斐.实践:沟通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桥梁[J];南京教育;2013(06)
[2] 龚春燕,何云山.创新学习:21世纪学习观[J];人民教育;2000(03)
浅谈在化学实验中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论文 篇4
一、观察的含义
在实验教材中讲到,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二、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存在的问题
1.观察目的不明确和兴趣指向偏差。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如果不知道要观察什么和通过观察要得到什么,其观察活动就有较大随意性和盲目性,初中学生知觉的无意识性和情绪性仍较明显,注意往往与兴趣、好奇心联系在一起,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分不清主次,容易被无关的内容所吸引,故而出现看热闹,最后用别人或课本的结论或凭空想象替代自己的观察。如有的学生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把注意力主要放在摆弄镜头和观察游移不定的气泡上,在观察永久装片时也主要是欣赏染色标本的色彩。
2.观察的准确性和敏锐性较差。
生物学观察是一种精细的观察,如观察细胞的显微结构、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草履虫活体的生理活动,需要观察者要有较好的准确性和敏锐性。但学生在观察细胞结构时,往往出现看到了气泡就以为是细胞,或看到了细胞就得意忘形,不再进一步的观察。
3.观察仅停留在知觉水平上,缺乏抽象性、概括性和思考性。观察能力不是单一的知觉能力,而是一种多因素的智力结构,生物体和生命现象是复杂的,观察中应勤于思考,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许多学生常常把观察与思维割裂开来,不善于明辨主次是非。例如,在观察血细胞时,在显微镜下看到了红细胞就完了,对白细胞及细胞的特征不再进一步的观察、思考。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1、围绕实验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的定向性
实验中观察要有一定的目的,只有有目的的观察,才能做到深入细致、有效。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围绕实验目的,积极运用心理学中的“注意”规律,把学生的观察活动引向正确轨道。“注意”是心理活动对客观研究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培养观察的定向性就是要强化有意注意,以消除无意注意的影响,使观察有明确的目的。如在观察和血涂片时,要求学生要观察到红细胞及白细胞,强调注意细胞的大小,形态、有没细胞核,颜色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看到血小板等。
2、严格操作规程,培养学生观察的有序性
观察的有序性是指实验操作要有一定的顺序。这个顺序的编排首先必须注意到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只有依据前后顺序,顺理成章地进行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编排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反之,就不能达到实验的目的。例如在观察种子的结构时,先要求学生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让学生用肉眼观察认识种子的形态,进而用放大镜观察胚的各部分的位置,分辨胚芽、胚轴、和胚根。在解剖观察时花的的结构时,要求学生由外向内各个解剖。
3、运用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的敏锐性
观察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是由于观察只能起到接受信息的作用,人脑接受到的各种信息中,既有本质的信息,也有大量非本质的信息,必须对它们进行筛选加工,抽取其本质的部分,这就要求观察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种敏锐的观察力,学生不是一开始就具备的,需要我们运用多种方法加以培养锻炼。例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的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的结构时,我首先让学生注意两种植物种子的子叶的数目,有没胚乳,果皮和种皮等。这样,通过对比观察,学生对两种植物的种子有了深刻的印象,对各自的特征就容易掌握了。
4、通过连续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态观察能力
实验室中做实验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但学生学习的课堂决不单纯是实验室。所以常常让学生把实验现象与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感性认识进行比较,引导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中探索事物的本质。例如应用水培法研究缺少矿质元素对植物体的影响这一实验时,让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实验所需药品,通过开放实验室满足学生需要。由于植物的生理症状是逐渐产生的,为此实验需要延续一个多月,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每天做好观察记录。课内让参加实践的同学介绍实验整个过程。老师强调学生对各幼苗大小、叶形、叶色、叶片数目、根系大小等进行观察比较。通过此实验锻炼了学生对科学研究工作的耐心和观察能力,同时也深深地懂得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各种元素。这样,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宽,为今后能敏锐、细致、深入地观察周围一切事物,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5、创造实验条件提高学生多方位的观察能力。
提高观察能力并非教学的目的和归宿,而是要通过观察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形成概念,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关键的本质性的思维结果。通过实验观察能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但这些感性材料往往还具有片面性,导致不能形成概念,因此必须运用变式观察,即从不同角度,不同情况加以观察,就要提高学生多方位的观察能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观察能力的培养非短时间就能奏效,它贯穿于生物实验教学的全过程,需要我们从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上不断实践、探索、创新,才能取得成效。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生物学实验是学生认识生物现象、理解生物概念和规律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教学形式,但是由于在组织教学、结果控制等方面比较费神且占用时间较多,因此很多教师不大愿意进行生物实验教学,特别是分组实验教学。但是,如果教师注意对学生进行实验规则和技能的教育,精心设计好实验的内容、步骤和项目,学生明白实验目的、要求和要注意的事项,则不仅效果好,而且能够加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对生物学习更感兴趣,学习效率更高。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为使每个实验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必须加大生物实验教学的力度,强化实验规则和技能。下面笔者就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备好实验课,提高生物实验课的质量
生物实验材料往往受到地方性和季节性限制,有些生理实验需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结果,因此课前的准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实验的教学准备工作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制定周密的实验教学计划。
新教材中有些实验材料与季节有关,教师应提前制定好每学期实验材料的采集、购买和培养计划,以保证有计划、适时地采集好、培养好实验材料,保证生物实验能按计划保质保量的开设。
2、.适时地准备好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的准备是有许多方法的,有些本地区没有的实验材料就要采用替代的材料来解决,有些材料也可以发动学生采集和培养,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其获得一些有关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等方面的感性知识。
3、精心设计好实验教学程序。
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程序时,应认真构思好学生观察操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对实验中提出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的细致,尽可能设置“为什么”,激发学生的思维,不能单为做实验而做实验,应全面系统地分析实验目的、操作要求、实验步骤等。
4、实验中的失败关键。
教师实验操作的基本动作如何,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因此每个实验教学前,都按课本中的实验要求,认真做几遍,使自己的实验操作规范、熟练。在演练中还要研究和摸索学生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和实验成败的关键,作到心中有数,以便在实验中能及时提醒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有些实验还要设法做好示范样品,供学生对照,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把教师的示范操作拍录下来,上课时放给学生看,辅助学生掌握实验的操作要领,从而提高实验操作课的质量。
二、加强实验课堂控制,提高实验课堂的教学效率
1、首先要加强组织纪律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是上好实验课的保证,为了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实验顺利进行,必须向学生强调遵守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的重要性。并要向学生讲清道理,反复教育,使学生明白并自觉遵守,保证实验室内环境安静。要求学生不到下课时间,不准擅自离开实验室。如本人实验完毕或有事要离开,须报告教师。总之,要养成有组织,有纪律的实验习惯和良好作风。
2、预习好实验内容,明确实验过程
只有让每个学生弄清了每个实验的内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目的和每个实验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进入实验室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操作。同时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教师要事先进行实验难点和要点的讲解,以使学生掌握要领,使实验达到预期目的。如制作临时装片,练习使用显微镜,对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教师可事先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培养好骨干,再由这些骨干学生去辅导带动其他同学做好实验,在练习使用显微镜时,就要特别强调其使用方法和操作要领。如顺时针调节粗调节轮时,使镜筒缓慢向下,这时头应向左侧偏下,眼光与装片在同一水平面上,眼要特别注意物镜下降的位置,当物镜靠近装片时停止。这时用左眼从目镜观察,同时右眼也要睁开,用右手逆时针方向转动调节轮,使镜筒慢慢上升,直到对准焦点,看清物像为止。再转动细准焦螺旋,来回调节,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千万不能违反操作规程,下降镜筒时,一定要从旁注视物镜,防止物镜碰到盖玻上,损坏玻片标本和物镜。教师也可以用两台显微镜示范,一台是已经对好光了的,另一台则是已找到标本清晰图像的,让学生观察后做模仿。
3、要有实事求是和富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要求学生在做实验的同时,一定要做好记录,如果一个实验小组两人,则一人做实验,一人记录,下一次实验互相对调。实验绘图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照看到的实际画,在实验课中完成。如在解剖鲫鱼时,有的同学发现鱼的心室和动脉球的搏动位置在心房的上方,而在生物教学挂图中,心室位于心房下侧,在心室前端有一白色的动脉球,这就要按实际看到的画。又如初中生物课本中,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实验,而在实验报告册上则要求,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要用0.01%亚基蓝溶液作为染色剂,如果此种试剂一时买不到,不进行染色,人的口腔上皮细胞透明度大,那么在显微镜下很难看清其细胞膜和细胞核等。为了观察清楚,这时可提示学生是否也可用稀释的碘酒或墨水作为染色剂,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学生试着做了结果很满意。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被染成黄(红)色,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看得很清楚。细胞周围空间呈白色,图像很清晰。再如有些同学,即使不用牙签轻刮口腔上皮,用一滴口水,处理后也可找到口腔上皮细胞,这又是为什么?等等。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和实际操作、制作能力,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要关心爱护教学仪器,节省实验材料
在做每个实验前后,要求学生一定要养成洗手的习惯,以免实验时沾污实验仪器和试剂、样品、标本,从而引起实验误差,同时还要求学生不应做与本实验无关的动作,以免损坏实验仪器,甚至发生意外事故。要节约实验材料,如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只要取一张洋葱表皮就够了,不必取大块,另外如擦镜纸、吸水纸,大头针和各种试剂等也要节约使用。严禁将教学器具如镊子、放大镜、剪子等带出实验室。同时为保证实验用品、材料、仪器不丢失,在实验前分发给每个小组一份实验仪器、材料登记表,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后核实,并填写本节课的实验名称,日期,班级和组别等,最后要签名,以示清点核实无误并承担责任。实践证明,在实验中对学生进行爱护关心仪器和经常节约实验材料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产,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有利于调动学生上好实验课的积极性。
5、做好实验小结,启发学生自我评价
实验结束前,用3—4分钟时间让一些实验认真、观察细致、操作熟练、清楚实验步骤和实验目的、正确掌握了实验技能、并实验成功的同学简单谈谈收获、体会。也可由教师或者同学给予肯定评价和鼓励。反之,一些实验做的不好的同学或看不到实验结果的同学可谈谈失败原因和要吸取的教训。如有的同学也可能是因为怕麻烦、怕脏、怕腥味等原因而不愿意做实验,以至实验效果不好或无结果,为此教师也要帮助其克服怕麻烦、怕脏、怕腥味的娇惯心理,自觉做好实验。最终要使学生懂得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观察、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在生物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6、要始终保持实验室整洁卫生
要养成整齐清洁的实验习惯。实验过程中不得乱丢纸屑、杂物。实验结束后要清理实验仪器,把仪器放回原位,清洁实验桌(台)凳。对于贵重仪器如显微镜要求学生做到,实验完毕用软布认真擦净其各个部分,镜头(目镜和物镜)必须用擦镜纸轻轻地擦,擦完后转动转换器将两个物镜置于两侧,再将镜筒下降,目镜、物镜放入镜头里的规定位置,反光镜镜面要直立,以免落灰尘,罩上镜罩,把显微镜放回箱内,固定螺丝要拧紧,镜箱要锁牢,最后由值日生做好整个实验室的安全检查。
浅谈在化学实验中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论文 篇5
三台县古井镇初级中学校:吴海兰
摘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种复杂非线性系统。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老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尤其应当注重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尽量鼓励他们探索问题。
关键词:创新能力;自组织;自主性;创造性思维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量得重要。目前,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体制下造成的弊端表现得愈来愈明显,不少在职职工下岗,大中专毕业生找工作比较困难,就业竞争是趋激烈,各行各业普遍都在强调一种创新教育观念。在这样一个新的形势下,作为学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的重任,努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其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不言而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首先,学生创新能力 的培养之所以是个复杂的过程,是根源于人的复杂性,尼科斯和普里高津认为“生物在其生态和功能方面都是自然界中创造出来的最复杂最有组织的物体”。物培养是围绕学生而展开的,作为生物属性、社会属性、思维高度统一的人是最复杂的系统。如果忽视学生的这种复杂的生命内涵,而把学生看作为一这被动接受和记忆的机器,在这种思维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定缺乏创新,失去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失去教育的本真。所以,首先要认识、承认学生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自组织的系统。
其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之所以是个复杂的过程,还在于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系统。课堂教学活动的多种组成要素如教师、学生、课堂、环境等决定了它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复杂性科学认为每一个复杂系统都是开放的是由许多平行发生作用的“作用者”组成的网络。可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培养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
本人有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在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几点做和体会表述如下: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说,说得离奇,便宜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不定期,而关键在于这一间或及解决结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中,与教材内容有杨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掏空。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 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动用有尝试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讲解,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这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求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耍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考,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是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力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感爱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力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三)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 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四)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 的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
家故事,像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数学“思维的体操”理应成为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前没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尤其应当注重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尽量鼓励他们探索问题,自己得出结论,支持他们大胆怀疑,勇于创新,不“人云亦云”不盲目从“老师说的”和“书上写的”。那第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1)注重发展学习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2)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危急。猜想是由已知原理、事实,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做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3)炼就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4)训练学生的统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证,思维的统摄能力,即辩证思维能力。这是学生创造力培养与形成的最高层次。
浅谈在化学实验中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论文 篇6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由“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大部分组成。但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将主要精力用在了“阅读与鉴赏”上,以至于学了十几年的语文,仍然有不少学生作文中写不出通畅的话语、课堂上不敢大胆说话。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在这里,笔者只就“口语交流”之“培养学生说话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实施平等对话教学,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专家认为,“平等对话”是一个开放的动态教学过程,它的美学价值来源于师生间精神上平等的相遇,意味着对学生作为大写的“人”的一种尊重和认识,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激赏,意味着人格对等基础上的灵魂交融。
语文教学是通过对话,相互作用,共同提高,以致形成师生间真诚的合作,分享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有充分的耐心,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使是错误的也要允许学生说完。而教师的作用就是把自己的意见、对问题的见解,用商讨的方式讲给学生,以便学生对问题有正确而深刻的理解;亦或是当学生有独到的见解、精辟的论述时给学生以鼓励,让学生在民主、和谐、宽容的氛围中探求知识,体验语文教学的美好。印度诗人泰戈尔说,“鸟翼上系上了黄金,这鸟便永不能再在天空自由翱翔”。笔者一直告诉学生,语文学习中没有“标准答案”,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实,当教师真正把自己当作普通一分子,与学生一起读书讨论,并不时有会心的微笑展现在脸上,课堂才会变得温馨和谐,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进入快乐的学习境界,学生才会敢于回应教师的提问和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创新语文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说话兴趣
新形式下的语文教学,要增加学生创造性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既提高了语文能力,又增长了才干,还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和主人翁的责任感。有了这种大语文教学观念,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说出来,让课堂活起来。
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来培养学生说话的兴趣。
1.诵读式。诵读式绝非创新的语文教学形式,可是笔者发现这一传统而简单的形式在教学中若运用得当可以使爱说话的学生更喜欢语文,更可以让不敢在课堂说话的学生迈出第一步。对于腼腆内向的学生,笔者总是先鼓励他们放声诵读课文,让他们听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声音,迈出了第一步再让他们由易到难地回答问题,一段时间下来,学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2.解说式。解说式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解说员,将文中作者的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对课文中所描写的景或物进行讲解、说明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例如,《看云识天气》,笔者让学生消化了课文的内容后观看各种云彩的图片解说它们的特征。
3.表演式。表演式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动作、表情、语言等,将文中的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再现出来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适合于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鲜明的课文。例如,《皇帝的新装》,学生爱读童话,演绎童话中的人物形象更能让他们在口语表达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讲故事。针对故事情节较强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试着讲故事,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其次,还可以采用课前五分钟演讲,开展接力赛,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等一些新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三、教学中以鼓励为主,让喝彩声充满课堂
浅谈在化学实验中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论文 篇7
1 培养学生的自习查阅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实行预习报告教学, 把编写和设计预习报告作为突破口, 在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上下功夫, 要求学生呈交的预习报告中, 要做到不看课本仅凭报告便可操作, 而且, 只要将实验中所得现象、数据等填充到该格式化的报告中, 再进行数据处理、现象解释、做出结论便是一份正式的实验报告。学生要完成这样的一份预习报告, 唯一途径是在自习查阅、预先编写、格式设计和预测预知性4个指标上做文章。为了解决学生的预习困难, 教师要及时向学生推荐一些可查阅的相关书籍和资料。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实验能力的前提, 也是发展智力的前提。在实验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的加工, 作出判断, 进行推理, 从而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例如:比较“HAc和HCl分别与锌粒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剧烈程度快慢”问题, 存在个别学生将液体沸腾的表象当成了反应剧烈程度, 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 因此教师应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在实验教学中, 要积极引导观察, 教会观察方法, 使学生在观察中作到有条理, 全面, 细致。常用的观察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点。
2.1 顺序观察法
即按照一定的顺序, 如由上到下, 由前到后, 由左到右, 由外到内地进行观察。
2.2 分步观察法
当一个现象和过程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时, 为了弄清各因素的作用, 性质和规律一步步地观察, 然后再综合后得出结论。
2.3 比较观察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 有鉴别才有认识。通过比较观察, 可以促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一些细微的变化或差异, 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2.4 重点观察法
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 按照观察目的对重点部分进行仔细观察, 抓住本质和关键的现象进行重点详细的观察。
2.5 反复观察法
通过第一次观察, 对观察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 再通过思考进一步提出一些假设, 最后再通过验证, 直至得到正确结论。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实验操作是实验课的中心环节, 正确的操作往往是实验成败的关键, 因此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实验结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的培养。
3.1 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学习, 掌握和理解
操作的原理和方法等知识, 从而有利于操作技能的形成与迁移
例如:学生学习和理解了热过滤的知识后, 就很少出现使用长颈漏斗置入预热过的热滤漏斗等错误的操作。
3.2 教师在演示时要规范性操作, 对每一个
操作不能只是一种硬性规定, 而是要讲清道理, 讲解操作要领, 避免学生误认为是“小题大做”而不认真操作和照做,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模仿操作
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错误操作应及时地纠正、反复练习, 以形成正确操作、得心应手, 运用自如。例如:在截割玻璃管时, 不能用锉往复锯。又如:在润洗仪器时, 有的学生药品用量太多, 教师在实验前要讲清“少量多次”的洗涤原则, 使学生明白这个道理。
3.3 注意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 这些习惯包括
遵守实验室规则、规范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节约药品、注意实验安全、如实完成实验报告和注重环保等。此外,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结束后, 学生要清洗实验仪器、整理药品, 保持实验桌面的整洁性。
3.4 教师要及时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评价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强弱可通过其实验操作的规范化、程序化、敏捷性、协调性、准确度、成功率、时效率等进行判断。教师在实验现场要全程巡导, 对于成功者要及时积极给予肯定, 对于学生操作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并纠正, 鼓励他们重新实验, 使他们的实验操作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化学操作的兴趣。
4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发挥主导性作用, 不仅要求学生对每一技能要领的掌握, 而且在操作熟练规范的基础上, 提出追问。不仅要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 应当适当提醒, 指点迷津, 启发其思维的方向性、顺序性、广度性和尖锐性。
在实验过程中, 出现疑难问题、异常现象和实验失败时, 教师应要求学生不能熟视无睹, 一过了之, 更不能在实验报告中凑现象、凑数据。针对疑难问题, 要从问题因素出发, 寻求实质性突破方法。针对异常现象 (含数据) 和实验失败, 要求学生要重视实验事实和如实记录, 在发散思维, 从主观原因 (无知、失误、违规) 到当时客观实验条件 (如温度、浓度、器材、试剂和仪器性能) 等各种因素分析, 找出原因;或重做实验和对比他人实验加以验证, 做出解释, 得出结论。
总之, 我们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充分发挥化学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 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自习查阅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摘要:本文就化学实验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习查阅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浅谈在化学实验中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论文 篇8
【关键词】化学教学;反思能力;反思意识
心理学家认为反思活动是“一种得以产生思维活动的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难的状态,是一种为了发现解决这种怀疑、消除和清除这种困惑而进行的探索、搜索和探究的行为。”有心理学家还提出了反思五步法,暗示、产生问题、假设、推演假设、检验假设。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曾指出过反思理念,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中西方的教育家都强调学与思的统一,注重学习之后的反思。
1.反思能力对学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反思是对学过的知识或经过的事件进行回顾和思考的一个心理活动过程就是反思。由于学生思维活动具有内稳性和自动化特点,许多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缺乏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也就无法认识自己思维过程的正确与否,经常是在老师提醒或分析时,才有反思意识,这就造成了思维活动与反思的严重脱节,从而造成了学生在学习化学时,效率低,效果差。在化学学习中,反思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的极好方法,是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可靠途径。反思能促使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去思考问题、质疑问题。反思能使学生不满足于常规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在平时的化学学习中,应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
2.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应遵循的原则
2.1主体性原则
众所周知,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这是教学取得高效率的根本要求。在反思能力的培养中,这一原则极其重要,因为反思能力的培养对象是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实施,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所以教师除了告诉学生反思的意义方法之外,还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
2.2渐进性原则
与认知活动规律一样,反思活动也是渐进的,教师在训练学生时,要循序渐进,分阶段逐步实施。通过教师有目的、有系统地反复训练学生,使学生的反思意识逐渐加强,最终转化为反思能力,并能在新的教学情景中,灵活、合理地运用。
2.3反馈性原则
反馈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保证,有反馈才有培养方法的改善,才有反思能力的提高。教师应及时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反思活动做出评价,在评价中促使学生自已反思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结果,并据此进行调整和改进学习方法策略,并最终形成自我反馈能力。
3.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应用元认知理论,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元认知理论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在认知的活动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积极地对其进行监视、控制和调节,以迅速达到预定的目标,其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因此从元认知理论角度出发来考虑,学生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使反思成为一种可操作的实践行为。
3.1在纠错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学生的作业和试卷中,有许多错题,教师在讲评时,如果把正确的解题方法演示一遍,许多学生不会对自己的错误解法进行反思,这就失去了一次对学生进行反思能力培养的机会。教师可以把这些错误罗列出来,然后请学生一起来分析、反思错误之处,不仅分析自己的错误还可以分析其他同学的,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稍加启发、点拨或创设问题情景。
例:向V ml FeBr2溶液中缓缓通入a mol Cl2,结果溶液中有50%的Brˉ被氧化,则原FeBr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
错误解法一:(少数学生的解法)
由2Brˉ+Cl2= Br2+2Clˉ
得到C(Brˉ)=(2×2a mol)/(V×10-3L)=4000a/V (mol/L)
所以C(FeBr2)=2000a/V (mol/L)
错误解法二:(大多数学生的解法)
由2FeBr2+3Cl2=2FeCl2+2 Br2
得到C(FeBr2)=(2×2/3×a mol) ÷(V×10-3L) =4000a/3V (mol/L)
而对学生的这种错误解法,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①解法一错在哪里?(此种解法没等教师分析,立即被大多数学生指出错误之处。)②既然Fe2+也要被Cl2氧化,那么Fe2+与Brˉ被氧化是否有先后?哪种离子先被氧化?
通过对这二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就会明白当Brˉ被氧化50%时, Fe2+已全部被氧化,从而得出正确结果。
通过纠错,可以引发学生反思的意识,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促使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解题能力的提高。
3.2设计变式题型,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要提倡“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形式的训练,特别是当一个问题解决时,再将问题中的一些特殊条件一般化,从而得到更为普遍的结论,使得问题得到推广,从而在比较中使学生进行反思训练。所以设计一个由浅至深,逐渐深入的问题情景,对于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了解问题的本质,从根本上掌握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
例:在25℃时,用铂电极电解一定量的Na2SO4饱和溶液,一段时间后,阴极析出a mol气体,同时溶液中析出b g Na2SO4·10H2O,如果这一过程中温度不变,则此时Na2SO4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变式:在25℃时,用铜电极电解一定量的Na2SO4饱和溶液,一段时间后,阴极析出a mol气体,同时溶液中析出b g Na2SO4·10H2O,如果这一过程中温度不变,则此时Na2SO4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根据这组变式题,学生必定会好奇的对它进行比较、分析,虽然阴极都是析出a mol氢气,但是阳极材料的不同将使阳极的电极反应发生变化,从而造成电解消耗的水不等。通过对这组变式题的反思,将使学生对电解原理有更深刻的理解。
3.3利用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讨论题,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相互交流、互相质疑,让对方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营造一种反思氛围。还有在每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教师可以提出几个反思性问题,如: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这堂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等?这些措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这堂课的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反思意识。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和资料对学生进行反思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阅读选学内容“乙醇的分子间脱水”并与已学内容进行对比、反思,深刻领会在有机化学中反应条件的不同,就有可能造成产物不同,这更有利于学生掌握乙醇的消去反应。
3.4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教师应站在如何达到实验教学目的的角度上,对实验的原理、内容进行问题分析和方法设计,让学生进行动手、思考,从现象中进行反思,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如:在进行铜锌原电池实验时,不但铜片上产生气泡,锌片上也产生大量气泡。此时教师不应对这一现象回避,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锌片上也会有气泡?实际上锌还是能与溶液中的氢离子反应生成氢气,还有锌片不纯产生微电池也能使锌片表面产生气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质疑、反思,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原电池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除了以上几点,教师还应在平时对学生进行解题技能的反思指导,如:这个问题以前碰到过吗?此题在考查什么知识?此题中的条件如何有机的串联起来?还能有更简单的解题方法吗?“题后三思”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长期坚持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总之,新课程理念需要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反思活动。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与学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冯涛.运用元认知理论,引导学生反思的策略.化学教育,2003,(7、8合期).
浅谈在化学实验中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论文 篇9
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该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入手。日积月累的结果必然是学生 的探究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一年级的学生初入学.良好学习习惯尚未养成,爱说,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同时,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还不具备完全依靠推理等纯抽象的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达到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的目的呢?
一、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诱发探索欲望
我国过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虽然它的确也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以及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国学生的能力的不足。过去的教学模式到底有什么问题呢?过去传统的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思路必须完全跟随教师,不允许有丝毫的差池,更不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否则在如此高压之下,天长日久学生的创造力被完全抹杀。陶行知先生曾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挥。所以,在平等、民主、宽松、安全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展开其想象的翅膀,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提高其探究能力。因此,广大教师要以友好、宽容、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极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愉快的、老师是慈爱的、同学是友善的。
例如:在教学基数和序数时,有很多学生分不清楚“几”和“第几”,我没有加以斥责,而是请十位同学站成一排,以游戏的方式来教学。如请左起第四个同学跳一跳,请右起的 3个同学拍下手,请你找到站在左起第8个的好朋友„„学生们在这种宽松、愉快的气氛中,较快的掌握了序数和基数。所以,我们只要能真正的做好这一点,学生就可以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实践证明,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可以充分的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和畏惧心理,使他们敢想敢说敢问,激起主动学习的热情,充分表现出学生内在的潜能。
二、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而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促使学生勤思多想,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 机。
1.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吸引学生。
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各种数学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解题思路的开阔、各种特殊而巧妙的数学思维的形成,就构成了数学本身潜在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注意利用数学的这种内在魅力引导学生去联想发现并运用。如,在教学图画应用题时,先出示一幅图,问: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吗?大多数学生都能用这样的话叙述“原来有10只鸭子,跑走2只后,求还剩多少只鸭子?”有的同学又说:“有10只鸭子,跑了多少只后,还剩2只?”还有的同学说:“跑来了2只鸭子后,一共有10只,原来有几只鸭子?”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叙述,使学生从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向性上得到了应有的锻炼。然后,再请学生扮演小鸭子来反映图画的内容,同时叙述扮演的内容,同学们都非常认真的投入进来,这样的教学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运用直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意识。
儿童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欲望。三组组成的特点,从而为学生后面学习看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式子作好铺垫。
3、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学习应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1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小学阶段最早出现的概念教学,它很重要,没有它,在以后其它的数的认识教学将难以进行;而它又很容易,许多学生在入学之前都见过,甚至会读会写。如何让这些“旧知识”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呢?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数字的形状,联系实 际,发挥想象力,想每个数字像什么,让学生自己找一些有关数字的故事讲给其它同学听等。通过这些,让学生感到其实数很有意思,而不是表面上的一个数字那么简单,同时又要让学生感到这些知识,是他们自己发现,然后找到答案的,从而初步形成探究氛围。
4、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将式的设疑问难,将会“吊”起学生极大的求知欲望,从而个个跃跃欲试,自然而然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5、采用符合教材内容的多种教学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奇、争强、乐胜的心理,适时、适当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夺红旗”、“比比谁最聪明”、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得到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的机会,以不断深化学习动机,把学生从对分数的竞争引向追求知识、提 高能力的竞赛。从而达到增添兴趣,扩展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
三、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中,教师如何去引导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如何都需要教师用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的水平,在引导探究教学法中特别是引导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它重要性主要表现在:
l、问题是教学的开端。问题存在本身就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这对教学的开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启动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伊始应首先创设问题情景,促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有指向性的疑问。
2、问题是教学的主线。
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冲动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问题应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展开。
3、问题是教学的归宿。
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应是用所授知识消灭问题,而应是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使教学延伸到课外,而且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 引上创造之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困惑情境,巧妙设置疑问,可以很快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创造的激情也因此萌发。这样,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必然想对有关问题进行探索。但是提出的问题停留在“好不好”、“行不行”、“是不是”这样的水平是不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的。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布阵,营造出探究的氛围。
老师还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评价,并给予不同水
平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的热情,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及探究能力都能不断提高。
四、指导检查,引导讨论,及时小结,使学生逐渐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的活动阶段。
教师可参与学生的讨论和小结,但不可牵制学生。不要过分担心学生的自由讨论对某些知识的理解发生偏差甚至产生某些错误。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实践、争论与探索去获得新知。
笔者认为在这一阶段应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查阅资料,自己解决浅层问题。
如学生在认识了十以内的数字后,教师就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上的《单数》、《双数》的有关内容,这样既不冲淡课本主题,使学生的知识更紧凑,同时又为找规律填数作好了准备。这样就使学生逐渐养成了不断探究数学奥秘的习惯。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解决有争议的、有难度的问题,并能在这样的探究中找到乐趣。数学学习中难免会有许多有争议或有难度的问题出现。
3.及时辅导、整理、小结,使小结成为学习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指导学生整理、小结,归纳各知识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强调学习方法,使学生的知识能自如的迁移。
总之,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时时处处注意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用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去从事教学活动,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学生的探究习惯一旦养成,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 限度的优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石城学校 张雪梅 2013.10
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再创造”,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掘出来,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发掘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一个好的数学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引导者、指导者。因为学生 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教师的指导,那是死读书,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学习知识,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因此,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必须体现自主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全面发展。
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动手动口动脑、生动活泼,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参与之中主动获取知识。如何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下面就此谈一些我的体会。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育氛围。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民主型的交往方式,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没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有压力的状态下容易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笑着去学,教师决不要扳着脸更不能训斥学生,真心尊重每个学生,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一种民主的学习生活,以民主化的教学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
2、创设情境,激发参与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在课堂中运用直观形象和具体材料设臵问题、故事、等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
二、让学生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对内容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布鲁巴克曾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提出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而并非对于知识的被动接受。因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处于主体地位。但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比较重视“讲清基本概念,抓住知识要点,培养解题技巧,解答学生疑问”,强调以教师 为主导作用的教育,造成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使学生只会做“学答”而不会做“学问”。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明白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创造一种人人都参与提出问题的氛围,促使学生增强问题意识。然而学生主动提问的很少,为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是板书时)有意的出错,让学生抓住出错的地方来质疑,来提出问题。
三、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的一个基本要素,要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1、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
教师往往容易满足于学生的正确答案,一个问题几个学生回答,一个学生答对了,这个问题就算解决了。至于这个学生为什么能答对,别的学生为什么会答错,则一概不予探究。由于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次答对了,下次不一定能答对。尤其是当几个学生的结 论存在不一致时,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你怎么知道的?你的思想过程是怎样的?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有效的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而且还可以在全班学生中起到交流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善于在学习中进行反思
2、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错误的原因
学生学习过程中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错误除了偶然的疏忽,通常有其心理上或思维上的不足之处。教师要研究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先寻找并加以消除。学生能够找到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那么就意味着他已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米就是把1米分成6份,取其中5份的长。”这一句话是对还是错。总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是对的。于是我就让学生通过画线段比较与进行辩论。结论只有加上了“平均分”(或等分)这句话才能成立。学生在纠正错误方法的同时,又学到了一种判断的方法。每个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不尽相同,在同一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学习方法也互不相同。引导学生交流和总结学习过程,不仅能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而且能优化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
4、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时间
要使学生自主主动地学习,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机会与时间。比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这节课时,我把所教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用自备的正方形纸折出它的四分之一,方法越多越好。同学们很快折出了常见的几种。我继续问:“还有其它折法吗?”过了一会,又有两种新的折法被发现了。把正方形纸对折、得到长方形,再将长方形对角折、得到的小三角形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把正方形纸对折、得到长方形,再将长方形相对的任意两个顶点重合对折,此时得到的小梯形也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和自己的好朋友找规律背口诀,找对手进行比赛。整节课学生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热烈。
四、自主探索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延伸
小学数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习数学的有效方式。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发现数学的规律,教师应该转变角色,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能自主探索。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充分发挥数学课的优势,与现代教 育理论相结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方面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石城学校 张雪梅 2014.4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等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未来学习、工作、生活中运用创新意识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学生的智力和身心的发育时期,同时也是学生形成逻辑思维和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于其今后在学习和工作中进行发散性的思考,用创新的眼光看待问题大有益处。其次,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该标准中已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贯彻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必须认真对待和落实。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主动参与学习是发展创新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激发思维,发挥潜能,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阅读教学就得营造一种主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创造一个有利于探索创新的学习情境,形成一种互动发展的学习空间。比如:在教《乌鸦喝水》一文中,教师可以让小朋友思考,还有什么别的方式可以使乌鸦喝到水,有些小朋友提出可以使瓶子倾斜,有些小朋友提出可以在瓶子上戳个洞,有些小朋友甚至提出找一根麦管来吸,老师则应该把学生提出的方案一条一条列在黑板上逐一分析,并选择出最合理和可行的办法,不管形式如何,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鼓励和表扬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使其保持参与互动教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好方法。
2、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质疑,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在质问难讨论争辩中达到蓦然回首,恍然大悟的效果,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首先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每学一篇课文,我都要引导学生课前阅读自学,在预习阅读时就要求他们提出问题,并在讲读过程中不断启发和鼓励学生质疑的兴趣调动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去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好手段例如在教学伟大的友谊这一课时,一位学生质疑:既然马克思主义是恩格斯和马克思 共同创造的,为什么只讲马克思主义,而不称马克思-恩格斯主义呢?针对该生提的问题,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指导学生抓住课题伟大的友谊这一中心,归纳形成这样一组辩论题:马克思主义署上恩格斯的名字更能体现伟大的友谊和马克思主义不署上恩格斯的名字更能体现伟大的友谊,引导全班学生进行讨论,我肯定了他们在辩论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伟大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奋斗目标基础上的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大胆表达看法的积极性,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阅读文章的分析能力,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还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指点发问途径教给发问方法,指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使学生善于提问勇于质疑和敢于创新 通常可引导学生分析课题提出问题,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词语提出问题,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重点句段提出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类型特点和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大胆想象,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概括世界的一切同时想像力也是创新思维最重要的东西,它是一种酶,能够活化知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可对课文情节进行补描,可对故事结尾进行推理,也可对文章细节进行拓展等,让学生据图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让学生在思维的天空中尽情翱翔
4、通过自主探究的阅读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自主探究的阅读对于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这是因为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发挥自己对问题和事物的想象,从而在阅读中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自主探究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式开展:第一,在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主动探究、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在这里教师要注意 为了确保自主阅读的有效性和目的性,教师必须对自主阅读的主要内容有所限定,并事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在阅读中运用自己的想象来回答这些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二,鼓励学生多阅读优秀课外读物。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以及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的需要,股利其多阅读优秀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徜徉,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自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习惯。
5、利用现代阅读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和多媒体等教辅工具越来越多的运用于各类学科的教学之中,小学语文教师也应该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网络并不陌生,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建立个人博客或网站,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把有益于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读物或作文等放于网上供学生阅读。
总之,追求教育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还有很多,关键是我们能够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引导得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石城学校 张雪梅 2013.11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功。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任务。《义务教育大纲》在阅读教学部分强调指出:“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对阅读教学来说,这句话可谓是点睛之笔。这里所说的“自学能力”,也就是独立阅读。这句话有以下几层意思:“阅读实践”是达到独立阅读的途径;“独立思考”是独立阅读必须具有的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怎样读书”包含着阅读的种种知识、方法、技能;所谓“着眼于”,就是出发点、落脚点。阅读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或者说,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独立阅读。阅读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要解决以下认识和实际问题。
一、理解课文是为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是目的、更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手段。这里说理解课文是目的,只是阅读教学近期的目的,而不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说理解课文是手段,意思是,作为教材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凭借这些课文训练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教师教“一”的时候不能只管这个“一”,同时还要想到“三”,要指导学生学会“反三”。能够触类旁通地独立阅读、理解教材以外的书籍、报刊。这是阅读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成功。
二、阅读理解的基本内容
1.理解词语。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是理解课文的前提。《义务教育大纲》要求:一是正确地读出和写出学过的词语,二是懂得词语的意思,三是注意积累词语并能运用。理解词语主要是理解重点词语、特别是对表现中心有重要作用的词语。有的熟词在新课文中有了新的含义;有的词语在课文中有特殊的表达作用;有些词语不理解影响理解课文的内容,这些词语应当指导学生准确理解。
2.理解句子。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但并不是说课文的每个句子都要深入理解,要抓重点。以下几类句子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加以理解:一是对表现中心有较大作用的句子;二是含义深刻的句子;三是跟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句子;四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主要是理解句子的意思,有的可以揣摩句子的形式,学习说、写这种句式的句子,但小学阶段不宜讲语法、修辞方面的名词述语。
3.理解自然段。理解自然段包括三项内容:一是从形式上认识自然段;二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知道句与句在内容上是怎样连起来的;三是知道整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能够归纳自然段的段意。
4.理解篇章。理解篇章是一种综合的阅读能力,要在理解词、句、自然段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篇章包括五项内容:一是了解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结合课文分段;二是归纳段落大意;三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四是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五是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五个方面紧密联系,环环相扣,逐步提高。
三、常用的阅读方法
1.边读边想的方法:阅读和思考相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边读边想,读思结合,是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那么在阅读过程中想什么、怎样想,是首要明确的问题。我认为,凡是课文中所包含的词句段篇都是属于阅读时思考的范围。比如,不懂的字词、一些科技名词术语。至于怎样想,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还要学会用联系的方法进行思考。另外,在阅读的不同阶段,想会么可以有所侧重。初读课文,尝试理解不懂的词语,提出不懂的或想了解的问题;深入理解课文,要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思考理解,进而想全文主要讲什么,要说明什么,给自己有哪些启发、教育;最后还要想想学了这篇课文,在读书方法上有什么收获,在今后作文时可以学习什么。总之,一边读一边想,所想的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应当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单到综合,有梯度、分层次。
2.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课文中有相当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就词解词,就句析句,往往难以理解。如果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联系上下文琢磨,就能确切地理解。例如:《长城》一课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其中“凝结”一词的意思是:气体变成液体或液体变成固体。而文中不含这个意思,这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把“凝结”放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理解它的含义。启发学生读这一段,把上下文联系起来思考,就会发现,万里长城靠的是劳动人民辛劳和智慧才能建成,因此,这里的“凝结”含有“建成”的意思,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课文。
3.联系生活和自身情感体验。语文课本内容十分丰富,许多课文所描写的事物,所运用的语言,与小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发现与课文描写的事物相同的经验,把二者联系起来,帮助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例如《草原》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洒脱”这个词,通过查字典可以了解到,意思是(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理解显然不能到此为止。学生接着读下去,从“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对“洒脱”有了较具体的理解,但是草原的辽阔,感受还不深刻。有个学生和自己生活联系起来,说自己在广场上骑自行车的体会,全班同学对“洒脱”有了实感,就能想象出草原上骑马、开车是怎样无拘无束,从而体会出只有用“洒脱”这个词才能准确、生动地写出草原上开车的感觉,衬托出草原的辽阔。
四、怎样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之中,使他们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形成阅读的能力。
1.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渗透阅读方法 教师要有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的意识。在备课的时候,把指导阅读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的写进教案,并且设计出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在上课的时候,要把阅读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具体做法是读前提出要求,读中相机指导,读后引导学生回忆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阅读方法。
2.从感性到理性、到运用逐步掌握 一种阅读方法的习得,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必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逐步熟练,最终形成能力。
五、加强训练、讲求实效
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关键在“独立”,阅读过程中的思考、探索、领悟、获取、掌握以及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等等都是学生自身的事,不能由别人代替。学生要达到“独立阅读”的理想境界,只有靠加强训练,在训练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得以体现,教师为学服务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这是改进阅读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浅谈在化学实验中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论文】推荐阅读:
浅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10-27
浅谈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06-16
浅谈在德育中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10-09
中职教育化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05-13
浅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06-26
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11-08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08-13
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07-14
浅谈在音乐课堂中的地方戏曲的渗透教学07-20
浅析化学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