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

2024-08-20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通用8篇)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 篇1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住处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而且提出了教学的主体参与机制和方式,即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感悟,在探究中创造,在探究中提高语文素养。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学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传授与给予的进程,对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习探究的方法和自我探究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开放的、活跃的,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足够的机会去进行思考研究与主动探索,在探索过程中,需要学生的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有利于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通过亲身探究获取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构建起来的,是学生真正理解的知识。

一、创造条件,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围

教育过程的本质是使学生通过认识人类已有文化,从而促进全面发展的认识过程,是有对人类认识的重复性和创造性的特征。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此过程中贯彻尝试创新,变“教师讲授、学生听记”的结论性教学为“教师设疑、激疑、学生解疑、尝试创新”的探究式教学。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未来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创新型、探究型的人才。叶圣陶曾言:“学习是学生自已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已学,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我们必须相信学生,乐于为学生提供“探究”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并且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指导。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提供学生主动参与的空间,学生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如教朱自清的《绿》时,学生提出:“梅雨潭的绿奇异在哪里?”针对学生质疑我们应组织学生读课文,讨论、查阅资料,发现作者调动了多种感官来表现梅雨潭的绿,表现对梅雨潭的喜爱之情。

二、激发兴趣,提供探究的动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是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为此新课程也明确提出了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觉持久的热情。只要有了这种强烈的爱好和求知的兴趣,才会在学习中产生良好的心理条件,推动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奥苏泊尔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就能激发学习动机。因此,我们要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疑问探究主题,了解探究的大体方向。例如在讲《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可以先放映一些济南秀丽的山水图片,给学生以直观感 性的认识,激发起学生对济南山水景色特点探究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直接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在教《陶罐与铁罐》的时候,提出了这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想一想,你最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学生在这个专题的引导下,从文中找理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得有理有据。将学生引入教学目标所涉及的问题氛围之中,即可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题,教师说什么问题,考虑到课堂的时空限制及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层面,尽可能地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三、建立合作小组,提供探究的伙伴

按照构建主义的教学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构建对事物的理解。合作学生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构建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学习是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学习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也是形成合作的交往关系。所以,在自主探究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小组。大家共同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文章,同一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积压式各样的,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例如,学习《春》时,引导学生从“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春勤”等内容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写一段文字,共同交流,让学生充分感受同学间合作的成功意义。

再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可要求学习小组围绕“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展开讨论和交流。小组活动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还应认真观察各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经历、经验和体验。初中语文教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让每一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兴趣,在积极交往中学会合作,在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

四、弘扬个性,培养探究的独创性

巴列班斯基曾说:“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和相互联系是教育过程度的规律。”也有人说:素质教育是回归生命本质的教育,是个性发展的教育,的确在语文教学中人格塑造是终极目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赞赏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适时地把他们的新想法,新创意,新探索引向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之中,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例如教学《月亮上的足迹》时,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讲解,介绍有关月球的知识,人类登月全过程有及很多神话传说、科幻作品等,同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未来世界的你登月的情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及时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作出评价。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思维,开阔了思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求异的习惯。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五、敢于实践,品味探究的过程性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赋予他们一定的责任和自主权,将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使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到精神愉悦,并发展其坚毅、智慧、敏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例如在教《在山的那边》一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谈一次失败的经历,从而引导学习主体探索、进取、尝试,克服困难,不计挫折,树立坚定信念。又如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学生在赏析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时,提出“卷”字能否用其他动词代替呢?我们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自主探究,学生理解了“卷”这个动词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景以及作者受害之重。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语文教师应该构建自主探究式语文课堂,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自主与探究共舞 童心与个性齐飞(阮晓美)

——小学语文探究型教学模式初探

【摘 要】课堂教学是实践新课程的重要阵地,而教学模式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本文在广泛学习新课程理念和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依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改变旧观念,大胆创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以自主为基础,注重质疑,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同时变单一课本为多渠道,变狭隘课堂为广阔生活,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做了粗浅的尝试。

【关键词】自主探究;质疑解疑;创造力 前 言:

世纪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就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题课堂模式而不思革新进取。《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探究性学习不仅仅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被写入《语文课程标准》,更重要的是它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是指教学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疑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坚持人本主义,强调主体发展,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它把一种 具体的教学模式和抽象的教学观念紧密结合,使教学观念的转变有了具体的方法作依托。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是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究精神。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改变过去我们熟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模式。为此我在教学的实践中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1、着眼自主,创设探究、解决问题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阵地,气氛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究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保证学生有探究的空间。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教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还要选准有研究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而且是处在儿童信息临近区的问题。这就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删繁就简,使教学过程简洁明快,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同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力避提问的随意性。

例如《赤壁之战》这类故事性很强的课文,任老师摆脱“情节分析”,组织学生集中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揭示课题、初读并初步感知故事内容之后,让学生质疑问难,经师生共同筛选,确定以下3个问题:

1、黄盖为什么会想出火攻的办法?这个办法好不好?

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

这三个问题覆盖了全文,要求学生潜心阅读,从全文的字里行间、从赤壁之战这一整个事件中去寻找答案,学生综合性地依据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要回答这类问题需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内化吸收,再组织好内部语言,然后做出正确的表达,这显然比以往教师随课文故事情节平推式的提问要好得多。由于问题集中,教学环节减少,就能留出整块时间供学生自学、思考、讨论,主动去获取和处理信息。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而且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2、积极参与探究过程,教给探究的方法

根据课堂教学互动性原则,师生间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从探究点的设计到探究的延续,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如在探究点设计时的引导。在《买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让学生说说小女孩最后的命运如何,并相机出示文中的一句话:“„„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并鼓励学生质疑,有学生就提出:“冻死了是件很痛苦的事,为什么她还带着微笑?”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此时探究的欲望,让学生细细地读课文,学生也积极地投入问题的探究中。同样,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性在学生个体探究时的辅导,群体探究时的指导,将显得更为重要。只有教师有效的“导”,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给予适时恰当的点拨,启发思维,引导思路,疏导疑难,总结规律,才能使学生正确地掌握探究的途径,学会如何探究.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谋篇布局、用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当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教给学生多种形式的探究方法。如在探究《劳动的开端》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我”挑煤时的艰辛?可让朗读好的同学通过朗读来表现,也可让会画画的同学用图示法来说明。可以自己读课文探究,也可以自己找小伙伴去研讨。而在交流讨论时,可教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语言材料,先读读这材料,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或怎么研究的?例如在《劳动的开端》学生在个体探究后,一生站起来交流:“我找到了这个句子----睡得正熟„„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称煤了。(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里把我从桌上摔下来比作落到了万丈深渊,可看出我劳动太吃力了,睡得特别死。劳动的条件也很差只能睡在桌上,他们根本没把挑煤人当人看。”学生这样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又到语言文字的评析,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这样的回答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创造精神,有助于语言、思维、表达的同步发展,也避免了教师一路穷追不舍地提问,不仅如此,还能清晰地暴露学生在探究时思维的矛盾处、闪光点等,便于教师及时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

3、注重质疑解难,培养自主探究精神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要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质疑,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的起点。

在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中,我总以质疑解疑为主线,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就是以学生“质疑”为切入口,以学生“解疑”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其间,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落实教材的重点、难点及相关的教学要求,以完成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始终处于主体地位,问题由他们提出,也有他们解决。

3.1课始:自学存疑,自主鉴赏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上课伊始,探究型阅读教学就要强调学生自学存疑,注意发挥学生课前主动的作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诱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究,它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质疑答难的基础。学生通过自学可以随时随地提出问题,自学方式可采用以下几种:

1、自由选择,多种形式。以四人为单位自由组合,让学生自由选择搭档,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小范围的调整,创设一种和谐、的合作氛围。

2、团结协作,自学存疑。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疑难问题讨论,简单的马上解决,稍有难度的保留,以参加全班的讨论。

3、合作学习,同甘共苦。小组讨论的结果属于集体,每人都有所有权。在评价时,我们肯定一个小组的学习成功,而不是某个尖子生。这样,学生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往往有独到的见解。

如教学《田忌赛马》时,上课一开始我就留给学生10分钟的自学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提供自学实践的机会——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动笔做个记号,读完后,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不理解的地方。(课堂上学生埋头读书,动笔圈画,查阅资料。)我巡视,待学生自学基本完成后提出要求: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最后把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报上来,全班同学共同来解决。

(课堂上小组活动,同学各抒已见,气氛活跃。)

阅读教学课前10分钟自学的设置,以读为基础,以思为核心,以议为形式,通过读、划、查、说等不同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充分的读书、议论、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并从中领悟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流、表达的频度与效度,使学生彼此之间优势互补,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3.2课中:质疑答难,自主探究

质疑的目的是解疑,在自学存疑中,学生的自主学习难免碰壁,教师应给予学生解疑的方法。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传统的教学往往是由老师解答,而“探究性学习”则要求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学习语文的方法很多,例如:听、读、思、议、画、找、写等。运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由学生自己决定。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我大胆采用了“跑组”的合作形式,学生可以离开座位,找班上任何一个同学组成小组(当然他一定会选与他兴趣相同者)。我还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一个问题来解决,并同意他们选择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全班交流。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旁观者,而要穿针引线,适时、适当点拨,参与探究。如教学《小镇的早晨》,学生自学存疑后—— 师:刚才大家通过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初步掌握了课文的内容,现在各组把本组中较难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生:“橹是什么?摇橹声是怎样的?”

生:“为什么小镇的早晨是木船悠闲的摇橹声唤醒的?”

生:“恬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为什么小镇是恬静的又是热闹的,这不是矛盾的吗?

生:“价廉物美是什么意思?” „„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问题提得也很有价值。在这些问题中老师相信,有些问题我们班中的小老师也能解决。

这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解答力所能及的问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一般的先由基础较差的学生解决课文中的共性问题,并积极引导尖子生对个性问题进行探讨,以求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一过程既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成功的乐趣,又培养了听说能力、判断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学生质疑答难的过程,是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措施。在质疑答难中,教师为学生主动提问提供机会,并且针对学生学习的疑难,尊重学生的学路,以学路带教路,于关键处随机点拨,抓重点词句的教学,通过动作演示、换词比较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主动求知的欲望,有积极探索的精神,有创新行为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个性得到真正的张扬。3.3课末:激疑拓展,培养创造力

想象是人的知识、意愿、智慧、追求的延伸与拓展,有想象力才会有创造力。无论是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都非常重要。在探索型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这不仅无碍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而激疑拓展环节能让学生开启思维之窗,发挥各自的想象。如教《大自然的语言》一课,课末可以进行激疑拓展:“原来大自然时时刻刻在悄悄对我们说话,他们的语言又是那么丰富多彩,想象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大自然的语言,又用怎样的方式告诉我们?”想象激起孩子们去寻求新知识的欲望,拓宽了思维空间的内驱力,并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窗口。

教材是一座创造的宝库,他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些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根据教材特点,课末激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问题,多求异,少求同,敢于标新立异,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重要的是构建有利于学生自己学习、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自学存疑——质疑答难——激疑拓展”的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学的线索是“疑”,核心是“思”,关键是“创”。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学习的自主权。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在竞争中求发展。

4、构建开放性,拓宽主动探究的领域 4.1突破学科界限,鼓励多角度求知

语文学习不是孤立的,它可以与其他学科形成交叉联系。比如四年级有一篇习作是练习写“新村渔乐池”教材上提供的是一幅模糊、陌生的画面材料,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此次写作不感兴趣,缺乏热情。能不能不写教材要求写的内容,写一写自己熟悉的地方呢?我知道了学生有这一愿望后,运用计算机输入学生熟悉的广场、公园、等多幅画面供学生选择练习。每个景点都可以放大,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画面,可以是一个景点,也可以是多个。随着鼠标移动,从观察入手,由说到写,有写到评,有评到改,动脑、动口、动手,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品质得到了培养。4.2突破教材为本,引导多渠道积累

“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语言文字的学习最重要的是积累内化,而阅读是最好的积累内化。主动阅读应是一个现代人的必备素质,它能丰富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老师就要引导学生以一种主动探究的意识,学一课去读多篇,学一点去带一个面,掌握一个词去拓展一大串。比如学生学了《国旗与太阳一同升起》一课,课后就收集了国旗卫士训练的生活、图片及相关资料进行拜读;学了《五彩池》中实物形容式词柠檬黄,课外就收集了湖绿、葡萄灰、梅红、草绿等30多个词。这是对课堂语言学习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课文学习不能只围绕课本转,要适当增加容量以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扩展阅读的教材可以教师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收集的课外阅读文章,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希望阅读的文章。比如学生在学了《说茶》一课后,对茶产生了一定兴趣,课后把相关茶的知识绘声绘色告诉家长,从网上收集有关茶具、茶与健康、茶食、茶诗等资料。并要老师再加一节语文课由他们自己组织学习讨论,交流。这种多句渠道的主动探究学习,使学生获得的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4.3突破课堂为中心,倡导多方面尝试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课内打好语文基础,目的是在课外求得发展,把主动学语文辐射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活力。比如在每周我都会布置生活作文,写身边的真人真事;观察自然景观,写观察日记。平时我还要求学生结合各种节日进行语言训练的尝试,如:“三八”妇女节到了,“我”给妈妈一个惊喜,制作一张贺卡,作一首小诗,将一个故事等;教师节时围绕“老师我想对你说”这一主题练习写作,并开展即兴演讲。有时也结合社会热点开展实践活动。

5、结束语

总之,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感情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主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方面取得进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从学生的学习出发,为学生主动、自觉地探究新知创造条件,这是优化阅读教学的关键。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 篇2

1.“自主学习”的含义与体育教学

(1) 所谓“自主学习”, 就是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 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使之不仅会学习, 而且爱学习, 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2) 从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来看, 自主性学习占教学的主导地位, 它对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起关键作用, 并与学生兴趣志向相结合, 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差异不断地培养其自主性学习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自主性。

(3) 体育教学要立足以“动”为主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 不仅仅要让学生身“动”, 更要让学生“心”动, 那么教师就要给学生适度的“自由权”和“自由度”, 让学生在课堂的舞台上唱主角, 让他们在“放”中提高自我锻炼能力。

2.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素质教育从某种意义来说, 也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因此, 教师就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课堂学习

(1) 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与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精神

体育教育本身是一种鲜活的创造劳动, 体育教师应不断学习新思想, 新理念, 掌握新信息, 不断改善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 形成新的教育观、教学观, 体现平等、自主、互动的教育思想, 以学生为本, 精心设计出新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 技术技能, 培养创新精神, 发展创造能力。例如在《开火车》游戏教学中, 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告诉学生怎样做, 而新的课改思想只给学生条件, 用单脚跳的形式自由组合到达终点。让学生自己去发挥创造, 通过实践体验失败, 体验成功, 教师在旁适时加以引导。这样可以让他们动脑筋, 边想边练, 去尝试体验, 并与同伴切磋琢磨, 互相讨论交流, 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 运用体育特有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习的情感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由此可见,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 也是学习成功的内驱力。因此, 在组织教学中, 教师应该依据新大纲的精神, 重过程, 重发展, 重表现,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努力培养学生主动进取的学习态度, 给学生“一片营养绿地”, 激发学生的“自主行为”,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练习, 让学生去自行“发现”, 使其从中体验“艰苦”的脑力劳动后的“幸福”和“自己”作为发现者的权威感。例如, 在进行中蹲踞式跳远教学时, 课前可在沙坑内画出几条白色的分数线, 旁边插上不同颜色的小彩旗, 让同学们采用慢跑、中速跑, 快速跑等不同的助跑速度练习, 并记录每次的成绩, 最后通过总结, 同学们会得到答案。因而, 初步了解跳远远近与助跑速度有关。当然, 教师也可以根据物理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示范, 让学生明白这一点, 但和引导他们通过探索自行找到“钥匙”相比, 效果是不一样的。在探索中, 学生尝到了探索发现的甜头, 体验到获取知识, 迈向成功的欢乐,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增强学习体育的信心, 从而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和谐的统一, 促进学生在参与中不断获得成功。

(3) 创设表演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由强调苦学转变为乐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海无涯苦作舟”中的苦为“刻苦”, 可时下的学生不是“刻苦”, 而是“痛苦”, 要使学生由“苦学”转变为“乐学”, 首先教师头脑中要根除那种“教者发令, 学者强应, 身顺而心违”的课堂教学, 而应以培养兴趣做起, 给予学生操作的自由度, 同时注意练习方式要多变, 让学生尝试多角度的训练,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跨栏动作时事先不作任何说明, 只要学生能通过面前栏架就行, 结果形式千奇百怪, 有单脚跳过的, 有双脚同时跳过去的, 有跨过去的, 有绕过去的, 更有甚者爬过去。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情绪高涨, 这种不拘一格的形式, 放任自主的教学方式既发展了学生的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 又锻炼了学生的发展思维和联想能力, 更带动了思维的流畅, 最后由老师作正确的讲评和娴熟的示范, 让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学生在参与中由“会学”转变成“学会”。

(4)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没有良好的教学氛围, 实施“自主学习”就是一句空话, 因此, 体育教师必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多设提问, 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 提高自主学练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变向运球技术的教学时, 我曾经设计这样一个情景:“假如我们正在进行班级篮球对抗赛, 对方防很严, 应采用什么方法突破防守的呢?大家试试看!”接着安排一对一的攻防运球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 大多数学生开始动脑筋, 试着用改变方向突破对方防守, 我又让做得好的学生示范, 并且在近旁指导, 这样一来, 学生做得更认真, 课堂气氛更活跃, 他们很快就掌握了动作, 在学习过程中, 又发现有些学生急于变向过人, 另一只手与身体没有保护球的动作。针对此, 我提示持球学生要护球, 防守学生设法把对方的球打掉, 经过多次强调, 提示、双方都很注意自己掌握动作的正确性。实践证明,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围绕“学”而“教”, 就能充分发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这比教师一味讲解、示范、反复操练, 教学效果好得多。

总之, 要给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 教师就要努力创造平等, 民主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满足学生表现欲望, 注意因材施教, 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学生在成功愉悦中焕发旺盛的学习热情,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进步, 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实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摘要:一些教师仅从表面上理解自主学习, 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淡化教师的主导性,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绝对尊重学生对学习的选择, 教师跟着学生走, 这是歪曲了自主教学的指导思想。其实要真正让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是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在自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不能削弱, 还应加强, 但“加强”的理念变化了。以前考虑过多的是如何教, 现在则要研究学生是如何学的, 即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好, 更会学, 更乐学, 这就是立足于学的自主教学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切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这才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之所在。

关键词:体育教学,自主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陈艳华.关于高师教育学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构思

[2].曹卫.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 篇3

关键词:物理教学;情感教育;素质教育

教育要面向未来,但是教学中的教育理念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情感教育十分重要,却往往没有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药”,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究在物理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适当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产生的情感,运用恰当的形式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知识方面的具体传递,更需要有情感的交流。

一、认真做好备课,甚至包括课前情感的酝酿

“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本身具备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情感是芦苇的根。教师是知识和学生心灵共振的启蒙者,要学生动情,自己先要把教材的内容研究透彻,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思想,结合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通过完善自身的熟练理解,情理交融,依托于物理内容中。物理概念、物理思想,借助于各种练习、复习和小结以及学习考评,认真做好课前的备课,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将生活的例子搬上物理教学的舞台,才能做到熏陶感染,在生活中学习物理思想并且把物理思想融入生活中的思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把情感融入教学活动中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充满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燃起学生兴趣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简练扼要,点评到位,教师要有演员表演的激情和天赋,一个合格的物理教师,他可能普通话不太标准,长得也不好看,但情感必须真切自然,以局外人的视角去讲解教材,跟学生一起学习成长。对教学活动进行情感加工指的是在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时加大学生之间互动的力度,充分利用小组讨论、分组辩论、个别发言等加强学生的合作,因为有竞争才有进步,而且良性的竞争使课堂教学节奏动静有序,活动多样,使物理课堂气氛

热烈。

三、营造情感教学的氛围

1.利用课外课内的物理发展史实,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兴趣。讲述物理家的名人轶事,引导学生学习从古至今所取得的物理成就,让他们窥到物理大世界中的点点繁星,物理家严谨的治学和做人也给这些年轻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2.利用肢体语言构建情感教育。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赞赏,一个肯定的姿势都能触动学生的神经。当学生融入积极的情感磁场中,思维就被有效激活,思想集中到物理问题中,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学习热情,这个时候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就会最大限度地被挖掘出来。

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从情感上与学生更好地交流

21世纪,我们身处的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学生接受的信息量也在逐渐加大,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也要不断学习,调整心态,接受新生事物,才能有效地与学生沟通。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独立,信任学生,不轻易地指责呵斥,公平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尽量给予学生热情鼓励与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教师所肯定。肯定是一个人内心最大的渴求和赞美。教师要想提高自己与学生进行情感交往的能力,必须学会判断情感的技巧,细致观察学生的情感诉求。在学生沉闷时,教师要驾驭气氛,利用语言的艺术等点燃其学习的激情;在学生迷惘时,教师要用自己专业的眼光帮助学生有效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鼓励其找到奋斗的目标和方向。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在物理教学中应当不拘一格地恰当应用,但不能脱离以情感人,以人为本的教学特点。人是一种情感动物,身为一名普通的物理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应该对情感教育教学加以探究,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和知识背景恰当地运用,同时加强自己的文化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和情感和谐发展,才能有效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物理水平。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 篇4

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该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入手。日积月累的结果必然是学生 的探究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一年级的学生初入学.良好学习习惯尚未养成,爱说,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同时,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还不具备完全依靠推理等纯抽象的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达到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的目的呢?

一、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诱发探索欲望

我国过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虽然它的确也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以及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国学生的能力的不足。过去的教学模式到底有什么问题呢?过去传统的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思路必须完全跟随教师,不允许有丝毫的差池,更不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否则在如此高压之下,天长日久学生的创造力被完全抹杀。陶行知先生曾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挥。所以,在平等、民主、宽松、安全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展开其想象的翅膀,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提高其探究能力。因此,广大教师要以友好、宽容、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极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愉快的、老师是慈爱的、同学是友善的。

例如:在教学基数和序数时,有很多学生分不清楚“几”和“第几”,我没有加以斥责,而是请十位同学站成一排,以游戏的方式来教学。如请左起第四个同学跳一跳,请右起的 3个同学拍下手,请你找到站在左起第8个的好朋友„„学生们在这种宽松、愉快的气氛中,较快的掌握了序数和基数。所以,我们只要能真正的做好这一点,学生就可以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实践证明,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可以充分的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和畏惧心理,使他们敢想敢说敢问,激起主动学习的热情,充分表现出学生内在的潜能。

二、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而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促使学生勤思多想,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 机。

1.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吸引学生。

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各种数学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解题思路的开阔、各种特殊而巧妙的数学思维的形成,就构成了数学本身潜在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注意利用数学的这种内在魅力引导学生去联想发现并运用。如,在教学图画应用题时,先出示一幅图,问: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吗?大多数学生都能用这样的话叙述“原来有10只鸭子,跑走2只后,求还剩多少只鸭子?”有的同学又说:“有10只鸭子,跑了多少只后,还剩2只?”还有的同学说:“跑来了2只鸭子后,一共有10只,原来有几只鸭子?”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叙述,使学生从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向性上得到了应有的锻炼。然后,再请学生扮演小鸭子来反映图画的内容,同时叙述扮演的内容,同学们都非常认真的投入进来,这样的教学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运用直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意识。

儿童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欲望。三组组成的特点,从而为学生后面学习看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式子作好铺垫。

3、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学习应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1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小学阶段最早出现的概念教学,它很重要,没有它,在以后其它的数的认识教学将难以进行;而它又很容易,许多学生在入学之前都见过,甚至会读会写。如何让这些“旧知识”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呢?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数字的形状,联系实 际,发挥想象力,想每个数字像什么,让学生自己找一些有关数字的故事讲给其它同学听等。通过这些,让学生感到其实数很有意思,而不是表面上的一个数字那么简单,同时又要让学生感到这些知识,是他们自己发现,然后找到答案的,从而初步形成探究氛围。

4、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将式的设疑问难,将会“吊”起学生极大的求知欲望,从而个个跃跃欲试,自然而然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5、采用符合教材内容的多种教学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奇、争强、乐胜的心理,适时、适当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夺红旗”、“比比谁最聪明”、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得到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的机会,以不断深化学习动机,把学生从对分数的竞争引向追求知识、提 高能力的竞赛。从而达到增添兴趣,扩展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

三、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中,教师如何去引导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如何都需要教师用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的水平,在引导探究教学法中特别是引导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它重要性主要表现在:

l、问题是教学的开端。问题存在本身就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这对教学的开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启动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伊始应首先创设问题情景,促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有指向性的疑问。

2、问题是教学的主线。

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冲动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问题应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展开。

3、问题是教学的归宿。

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应是用所授知识消灭问题,而应是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使教学延伸到课外,而且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 引上创造之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困惑情境,巧妙设置疑问,可以很快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创造的激情也因此萌发。这样,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必然想对有关问题进行探索。但是提出的问题停留在“好不好”、“行不行”、“是不是”这样的水平是不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的。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布阵,营造出探究的氛围。

老师还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评价,并给予不同水

平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的热情,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及探究能力都能不断提高。

四、指导检查,引导讨论,及时小结,使学生逐渐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的活动阶段。

教师可参与学生的讨论和小结,但不可牵制学生。不要过分担心学生的自由讨论对某些知识的理解发生偏差甚至产生某些错误。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实践、争论与探索去获得新知。

笔者认为在这一阶段应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查阅资料,自己解决浅层问题。

如学生在认识了十以内的数字后,教师就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上的《单数》、《双数》的有关内容,这样既不冲淡课本主题,使学生的知识更紧凑,同时又为找规律填数作好了准备。这样就使学生逐渐养成了不断探究数学奥秘的习惯。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解决有争议的、有难度的问题,并能在这样的探究中找到乐趣。数学学习中难免会有许多有争议或有难度的问题出现。

3.及时辅导、整理、小结,使小结成为学习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指导学生整理、小结,归纳各知识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强调学习方法,使学生的知识能自如的迁移。

总之,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时时处处注意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用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去从事教学活动,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学生的探究习惯一旦养成,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 限度的优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石城学校 张雪梅 2013.10

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再创造”,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掘出来,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发掘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一个好的数学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引导者、指导者。因为学生 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教师的指导,那是死读书,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学习知识,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因此,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必须体现自主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全面发展。

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动手动口动脑、生动活泼,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参与之中主动获取知识。如何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下面就此谈一些我的体会。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育氛围。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民主型的交往方式,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没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有压力的状态下容易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笑着去学,教师决不要扳着脸更不能训斥学生,真心尊重每个学生,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一种民主的学习生活,以民主化的教学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

2、创设情境,激发参与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在课堂中运用直观形象和具体材料设臵问题、故事、等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

二、让学生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对内容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布鲁巴克曾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提出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而并非对于知识的被动接受。因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处于主体地位。但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比较重视“讲清基本概念,抓住知识要点,培养解题技巧,解答学生疑问”,强调以教师 为主导作用的教育,造成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使学生只会做“学答”而不会做“学问”。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明白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创造一种人人都参与提出问题的氛围,促使学生增强问题意识。然而学生主动提问的很少,为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是板书时)有意的出错,让学生抓住出错的地方来质疑,来提出问题。

三、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的一个基本要素,要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1、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

教师往往容易满足于学生的正确答案,一个问题几个学生回答,一个学生答对了,这个问题就算解决了。至于这个学生为什么能答对,别的学生为什么会答错,则一概不予探究。由于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次答对了,下次不一定能答对。尤其是当几个学生的结 论存在不一致时,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你怎么知道的?你的思想过程是怎样的?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有效的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而且还可以在全班学生中起到交流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善于在学习中进行反思

2、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错误的原因

学生学习过程中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错误除了偶然的疏忽,通常有其心理上或思维上的不足之处。教师要研究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先寻找并加以消除。学生能够找到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那么就意味着他已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米就是把1米分成6份,取其中5份的长。”这一句话是对还是错。总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是对的。于是我就让学生通过画线段比较与进行辩论。结论只有加上了“平均分”(或等分)这句话才能成立。学生在纠正错误方法的同时,又学到了一种判断的方法。每个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不尽相同,在同一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学习方法也互不相同。引导学生交流和总结学习过程,不仅能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而且能优化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

4、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时间

要使学生自主主动地学习,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机会与时间。比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这节课时,我把所教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用自备的正方形纸折出它的四分之一,方法越多越好。同学们很快折出了常见的几种。我继续问:“还有其它折法吗?”过了一会,又有两种新的折法被发现了。把正方形纸对折、得到长方形,再将长方形对角折、得到的小三角形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把正方形纸对折、得到长方形,再将长方形相对的任意两个顶点重合对折,此时得到的小梯形也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和自己的好朋友找规律背口诀,找对手进行比赛。整节课学生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热烈。

四、自主探索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延伸

小学数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习数学的有效方式。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发现数学的规律,教师应该转变角色,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能自主探索。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充分发挥数学课的优势,与现代教 育理论相结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方面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石城学校 张雪梅 2014.4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等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未来学习、工作、生活中运用创新意识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学生的智力和身心的发育时期,同时也是学生形成逻辑思维和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于其今后在学习和工作中进行发散性的思考,用创新的眼光看待问题大有益处。其次,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该标准中已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贯彻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必须认真对待和落实。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主动参与学习是发展创新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激发思维,发挥潜能,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阅读教学就得营造一种主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创造一个有利于探索创新的学习情境,形成一种互动发展的学习空间。比如:在教《乌鸦喝水》一文中,教师可以让小朋友思考,还有什么别的方式可以使乌鸦喝到水,有些小朋友提出可以使瓶子倾斜,有些小朋友提出可以在瓶子上戳个洞,有些小朋友甚至提出找一根麦管来吸,老师则应该把学生提出的方案一条一条列在黑板上逐一分析,并选择出最合理和可行的办法,不管形式如何,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鼓励和表扬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使其保持参与互动教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好方法。

2、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质疑,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在质问难讨论争辩中达到蓦然回首,恍然大悟的效果,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首先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每学一篇课文,我都要引导学生课前阅读自学,在预习阅读时就要求他们提出问题,并在讲读过程中不断启发和鼓励学生质疑的兴趣调动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去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好手段例如在教学伟大的友谊这一课时,一位学生质疑:既然马克思主义是恩格斯和马克思 共同创造的,为什么只讲马克思主义,而不称马克思-恩格斯主义呢?针对该生提的问题,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指导学生抓住课题伟大的友谊这一中心,归纳形成这样一组辩论题:马克思主义署上恩格斯的名字更能体现伟大的友谊和马克思主义不署上恩格斯的名字更能体现伟大的友谊,引导全班学生进行讨论,我肯定了他们在辩论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伟大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奋斗目标基础上的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大胆表达看法的积极性,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阅读文章的分析能力,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还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指点发问途径教给发问方法,指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使学生善于提问勇于质疑和敢于创新 通常可引导学生分析课题提出问题,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词语提出问题,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重点句段提出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类型特点和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大胆想象,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概括世界的一切同时想像力也是创新思维最重要的东西,它是一种酶,能够活化知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可对课文情节进行补描,可对故事结尾进行推理,也可对文章细节进行拓展等,让学生据图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让学生在思维的天空中尽情翱翔

4、通过自主探究的阅读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自主探究的阅读对于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这是因为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发挥自己对问题和事物的想象,从而在阅读中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自主探究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式开展:第一,在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主动探究、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在这里教师要注意 为了确保自主阅读的有效性和目的性,教师必须对自主阅读的主要内容有所限定,并事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在阅读中运用自己的想象来回答这些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二,鼓励学生多阅读优秀课外读物。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以及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的需要,股利其多阅读优秀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徜徉,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自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习惯。

5、利用现代阅读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和多媒体等教辅工具越来越多的运用于各类学科的教学之中,小学语文教师也应该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网络并不陌生,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建立个人博客或网站,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把有益于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读物或作文等放于网上供学生阅读。

总之,追求教育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还有很多,关键是我们能够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引导得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石城学校 张雪梅 2013.11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功。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任务。《义务教育大纲》在阅读教学部分强调指出:“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对阅读教学来说,这句话可谓是点睛之笔。这里所说的“自学能力”,也就是独立阅读。这句话有以下几层意思:“阅读实践”是达到独立阅读的途径;“独立思考”是独立阅读必须具有的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怎样读书”包含着阅读的种种知识、方法、技能;所谓“着眼于”,就是出发点、落脚点。阅读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或者说,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独立阅读。阅读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要解决以下认识和实际问题。

一、理解课文是为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是目的、更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手段。这里说理解课文是目的,只是阅读教学近期的目的,而不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说理解课文是手段,意思是,作为教材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凭借这些课文训练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教师教“一”的时候不能只管这个“一”,同时还要想到“三”,要指导学生学会“反三”。能够触类旁通地独立阅读、理解教材以外的书籍、报刊。这是阅读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成功。

二、阅读理解的基本内容

1.理解词语。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是理解课文的前提。《义务教育大纲》要求:一是正确地读出和写出学过的词语,二是懂得词语的意思,三是注意积累词语并能运用。理解词语主要是理解重点词语、特别是对表现中心有重要作用的词语。有的熟词在新课文中有了新的含义;有的词语在课文中有特殊的表达作用;有些词语不理解影响理解课文的内容,这些词语应当指导学生准确理解。

2.理解句子。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但并不是说课文的每个句子都要深入理解,要抓重点。以下几类句子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加以理解:一是对表现中心有较大作用的句子;二是含义深刻的句子;三是跟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句子;四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主要是理解句子的意思,有的可以揣摩句子的形式,学习说、写这种句式的句子,但小学阶段不宜讲语法、修辞方面的名词述语。

3.理解自然段。理解自然段包括三项内容:一是从形式上认识自然段;二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知道句与句在内容上是怎样连起来的;三是知道整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能够归纳自然段的段意。

4.理解篇章。理解篇章是一种综合的阅读能力,要在理解词、句、自然段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篇章包括五项内容:一是了解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结合课文分段;二是归纳段落大意;三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四是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五是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五个方面紧密联系,环环相扣,逐步提高。

三、常用的阅读方法

1.边读边想的方法:阅读和思考相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边读边想,读思结合,是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那么在阅读过程中想什么、怎样想,是首要明确的问题。我认为,凡是课文中所包含的词句段篇都是属于阅读时思考的范围。比如,不懂的字词、一些科技名词术语。至于怎样想,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还要学会用联系的方法进行思考。另外,在阅读的不同阶段,想会么可以有所侧重。初读课文,尝试理解不懂的词语,提出不懂的或想了解的问题;深入理解课文,要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思考理解,进而想全文主要讲什么,要说明什么,给自己有哪些启发、教育;最后还要想想学了这篇课文,在读书方法上有什么收获,在今后作文时可以学习什么。总之,一边读一边想,所想的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应当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单到综合,有梯度、分层次。

2.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课文中有相当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就词解词,就句析句,往往难以理解。如果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联系上下文琢磨,就能确切地理解。例如:《长城》一课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其中“凝结”一词的意思是:气体变成液体或液体变成固体。而文中不含这个意思,这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把“凝结”放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理解它的含义。启发学生读这一段,把上下文联系起来思考,就会发现,万里长城靠的是劳动人民辛劳和智慧才能建成,因此,这里的“凝结”含有“建成”的意思,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课文。

3.联系生活和自身情感体验。语文课本内容十分丰富,许多课文所描写的事物,所运用的语言,与小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发现与课文描写的事物相同的经验,把二者联系起来,帮助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例如《草原》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洒脱”这个词,通过查字典可以了解到,意思是(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理解显然不能到此为止。学生接着读下去,从“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对“洒脱”有了较具体的理解,但是草原的辽阔,感受还不深刻。有个学生和自己生活联系起来,说自己在广场上骑自行车的体会,全班同学对“洒脱”有了实感,就能想象出草原上骑马、开车是怎样无拘无束,从而体会出只有用“洒脱”这个词才能准确、生动地写出草原上开车的感觉,衬托出草原的辽阔。

四、怎样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之中,使他们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形成阅读的能力。

1.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渗透阅读方法 教师要有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的意识。在备课的时候,把指导阅读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的写进教案,并且设计出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在上课的时候,要把阅读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具体做法是读前提出要求,读中相机指导,读后引导学生回忆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阅读方法。

2.从感性到理性、到运用逐步掌握 一种阅读方法的习得,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必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逐步熟练,最终形成能力。

五、加强训练、讲求实效

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关键在“独立”,阅读过程中的思考、探索、领悟、获取、掌握以及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等等都是学生自身的事,不能由别人代替。学生要达到“独立阅读”的理想境界,只有靠加强训练,在训练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得以体现,教师为学服务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这是改进阅读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 篇5

舒华丽

工作单位:湖南省常德市朗州科技职业学校 邮 编:415000

摘 要: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已被广泛使用,并备受广大师生的青睐。多媒体技术介入到英语课教学中,可以将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变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能创造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它不仅让我们在中职英语教学工作中得心应手,而且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难度,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优化了教学过程,是提高英语课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正确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词: 多媒体 英语教学 运用 效果

在教学中由于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和有活动影像的特点,所以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把多媒体教学引入英语课堂,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中等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给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下面就自己多年来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的教学实践,浅淡多媒体技术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一 多媒体教学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上呈现出的优势

(一)多媒体的应用为中职英语教学创设了良好的交流环境,感染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偏差,尤其是英语学科更是一门让师生都感到头疼的冷门学科。学生听不懂,说不出,写不来,视英语学习为一座永远不可逾越也不想逾越的高山;老师对他们说不明,道不白,理不清,但英语教学是一个不能丢弃也不忍丢弃的包袱。英语教师在课堂 1

上唱独角戏的场面经常发生。多媒体的应用改变了这一现象,它把有关文字、图形、图表、声音、音乐、语言等按一定的逻辑次序,根据预先的安排或现场反馈逐步呈现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上my family一课时, 我首先用my family的英文歌曲导入,再用课件展示一句英语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要他们如果爱爸爸妈妈,就大声喊出来,然后以动画的形式提取每一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由此组合成family。引出新课,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到了新课的学习中。新授完后,幻灯展示教师的家庭照示范介绍家庭成员,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利用所学句型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教学目标顺利达到。再比如教第四单元Our wishes时,我用一幅表达愿望的歌曲配以精美的许愿图,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的许愿环境。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将自己的真实愿望正确地表达出来,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进行了情感教育。中职学生爱美,赶潮流,对影视剧和流行歌曲有着狂热的追求,多媒体可以满足他们这一爱好。教师经常下载一些当今流行的英文歌曲和欧美原版影片给他们学唱或欣赏,适当进行指导,既满足了他们的追求,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又培养了他们学英语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从此不再排斥英语课,害怕学英语。

(二)多媒体的应用加快了中职英语课堂节奏,加大了教学容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在传统英语教学中,英语单词,短语。例句往往通过老师板书来向学生进行教授,在书写板书的过程中,宝贵的课堂时间是无法得以高效率利用的,而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老师使用的课件是事先制作完成的“成品”,而无需现场“加工”,这样由鼠标的轻点代替了粉笔的“飞舞”,这样就可以在完成相同内容的情况下大大节省时间,把更多时间用于指导学生巩固训练,开展语言实践活动,从而加速了课堂教学和训练的节奏,提高了课时效率,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大容量。

(三)多媒体的运用能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于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及难点的教授完全是由教师通过个人的口头表达及书面表达完成的,由于受到方式简单化的制约,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程度无法得到保证,而现代的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其利用二维、三维动画技术和视频技术使抽象、深奥的知识信息简单化、直观化,缩短了客观实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分解了知识信息的复杂度,也缩短了知识信息在学生头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过程,充分的传达了教学意图,突出了教学重点,从而最大程度的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四)多媒体网络的应用可以发挥网络的信息共享功能的优势。

由于因特网的应用,很多资源可以共享,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网络中获得大量相关的信息或知识。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可以提取、整合、筛选各种信息,得到最新的,最全面的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的知识,从而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除此之外,多媒体的呈现方式比较简便,教师可以从频繁的书写中解放出来。这样,很多的书面题目可以直接在屏幕上展示,各种题型可以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题量也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适当读取。用这种方式也便于检测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当堂提问,或者小测以便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这样也便于调整教学进步和教学内容,同时为教师的教学反思和行动研究提供依据和材料。

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成功应用,可以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拓展了教学空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一味仅靠书本,粉笔传统授业的套路,已跟不上现代英语教学发展的要求。运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渠道,最直接的听觉视觉感受,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二 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使用多媒体,英语教学目的要明确,把好一定的度。

不少教师对应多媒体教学的目的认识不明确,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就先进了,教学手段就现代化了,自己就教的好,学生就学的好,而忽略了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为了教学而服务的,事实上,就使用的方便性和效果来说,常规教学比多媒体要更好一些。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展示应该是教学的内容要点和难点。一味地追求使用多媒体,会导致多媒体计算机成为教学的干扰因素,降低教学质量。教师难以像传统教法一样言传身教,如情感表达,现场板书设计等,情感交流就难以派上用场,教学效果也是大打折扣。

(二)防止课件内容太丰富,冲击英语教学重点,出现教学过程满堂灌现象。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感官要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的极大兴趣,留给学生在课堂上说英语的时间越来越少,没前的那种气氛热烈的英语对话表演,在多媒体体教学的冲击下已经日渐苍白,教师肢体语言的使用慢慢地被华丽的课件淹没。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在教学中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占主导地位。学生对外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反复模仿和练习,不断加深记忆,达到巩固的过程。一堂课有限的45分钟,若被课件中大量的音像信息冲去,势必会占用师生互动及学生练习时间,影响了学习语言的初衷.所以,我个人认为设计的课件时应把经历集中在每节课的重点、难点上,不要面面俱到,只要真正能把教师感到难讲清楚的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讲清楚就可以了,至于教学难 3

点,可以用传统的教法进行理性思考,这样效果可能更好。现在有了多媒体,较过去满堂灌的速度更快。五彩缤纷的画面在学生眼前闪过,超量信息掠过学生大脑,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对知识重新整理加工,更谈不上理解消化。

(三)教学内容要紧扣 教学重点,避免随意性内容。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设备可以把学生被感知的对象更加直观的陈列出来,运用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思维更为活跃,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但是在多媒体的展示过程中,有些音频或者视频资料会或多或少地偏离教学目标。例如,在英语教学中,一些背景知识介绍会大量地使用音视频资料,某些课文讲解会用到相关的新闻剪辑、音乐资料、演讲录音等等。当然适当地引入这些素材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不加选择的引入就会冲淡教学主题,使授课偏离教学目标。由此,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中,要紧扣教学重点,避免随意性内容。

(四)课件需要精心制作,避免粗制滥造。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运用了多种媒介来展示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其通过声音,图像的配合使用,营造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丰富课件。如果教师的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录入,无非是把往日的黑板板书变成了电子版的文档投放,这就与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初衷背道而驰;如果教师的课件制作缺乏艺术性,随意添加音视频文件,也会极大的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学课件的制作过程,是老师教学艺术的体现,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发挥,精心制作,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对现代英语教学产生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在英语教学中,多媒体仅仅是一种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教学手段,我们对多媒体教学要有正确的认识并加以合理的使用。充分发挥其优势,全面服务于教学,合理适度的运用,把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与传统的英语教学相结合起来。并根据具体内容精心制作合适中职学生的多媒体课件,以交际能力培养为原则,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努力寻求它与传统教学的结合点,扬长补短,充分有效地发挥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敦杰,高中英语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 2004-4出版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 篇6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关键词:培养探究能力

我作为语文教师,感受到课程改革将给我们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讲授语文,那么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就不能在课堂上展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已成为语文教学继“双基”之后的又一重要目标。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使他们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思想和方法。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重点应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学中,教师应 1

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形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二、引导探究是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窃读记》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的地方,让小组里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地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教师就草草收场,就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的分析。我设计了一些表格进行每月评价,在学期结束对每月评价制作统计表来向学生展示小组学习的结果。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再如我在教六年级《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我班有的同学提出:“老师,课题中的‘借’用得不恰当,我认为应该用‘骗’。因为“借”按一般理解该是在征得别人的同意的情况下,拿别人东西再归还。可课文中诸葛亮借的箭并没有经过曹操的同意,也没有归还。”说得真好,我精心准备的教案用不上了,我灵机一动何不来个辩论赛,分正方反方,正方说出“借箭”的理由,反方说出“骗箭”的理由。学生共分两组进行辩论赛,双方讨论激烈,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又极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跃跃欲试,整节课学生都处在积极的自主学习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耀。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实践活动是重点

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语文学习中应多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学生说的训练。还可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因为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例如我在教学《跑进家来的松

鼠》一课时,我就采用了表演的形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间再展开比赛。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自主学习。最后师生再共同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创意小组。因为要表演,学生得仔细揣摩小松鼠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从更深一层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在课文结束前,我让学生介绍你曾做过哪件事获得了父母的称赞或否定,并选四位同学当小记者,对介绍的同学进行访问,向他们提出:“获得称赞或否定时的心情。”并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质疑。这样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提高,思维应变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也从中得到了锻炼。

我校是以特色教育为龙头,只有抓好特色教育学校才能在竞争的浪潮中求生存、求发展。语文教学也同样是这样,作为教师如果不改变教的方法,学生不改变学的方法,教师学生都将被社会所淘汰。自主学习使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我们的课堂充满乐趣,才会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使真正的创新思维火花常开不败。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法》熊开明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关文信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 篇7

一、自主学习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示范——讲解——学生模仿——教师指导学生。教师是体育教学中的主体, 学生则是完全被动的按照老师安排好的练习步骤进行学习, 体育教师教什么课程, 学生就被动的学什么课程。体育教师教的多学生就多学点, 体育教师教的少, 学生则少学。不教则无法自主学习。在本次的课改中, 最主要的一点是要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来提高学生喜欢运动的积极性。自主学习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课程目标的精神、自身条件和需要, 制定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学生在教师的激励和指导下, 由被动变主动, 自我体验, 充分表现“导演”的角色, 实现由“逼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1.体验过程

在垫球教学前, 可以让学生先自己拿球来体验一下的球感, 因为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 有很多同学觉得垫球会很痛, 特别是女同学, 通过教学前的体验, 让同学们减轻这种恐惧感。在教学前先让同学们用上肢的任何部位垫球, 单手、双手、原地的、行进间的、连续的、间断的都行, 只要使球弹起就行。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完全是自主的活动, 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

2.实践和指导过程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 对垫球动作会有一定的体验, 虽然有的同学动作不对, 球也垫不起来, 但这一切都是为了随后的教学所做的铺设。随后教师通过一定的示范动作, 让学生了解垫球的部位、了解标准的垫球动作。在随后的垫球练习过程中, 教师应设计多样的练习方法, 如原地徒手、垫固定球、自垫、一抛一垫、移动垫球等, 使学生再反复实践, 掌握基本的垫球技能。

3.自我评价过程

同学们进过一段时间的练习, 基本掌握了垫球动作, 这时教师可以把同学们分成几个练习小组, 让这些小组的同学们在实际的练习中找出相互的不足, 同时同学们在观察别的同学的练习时也能够评判自已动作的好坏, 发现自己垫球动作中存在的不足并找出原因, 从而有意识地、主动地改进动作, 使自己的垫球水平不断提高。

二、合作学习

可以分为互助学习和互动学习两个过程。互助学习或称互补学习, 相互合作的同学之间要相互取长补短, 发挥各自优势, 共同提高。如排球垫球技术好的与体能好的合作, 后者可以提高垫球能力, 前者可以提高体能。互动学习就是面对面的互相讨论、互相鼓励, 在一种默契运动中双方得益。如学生排球垫球练习不再采用对墙垫、自垫球, 而以2人一组、3人一组进行练习, 练习被动击球。两人合作, 一人徒手, 另一人持球击垫球部位, 可以让同学们被动的感觉触球部位。练习主动感受击球部位 (一人持固定球, 另一人主动击球。找准垫球部位, 体会击球动作) , 在这种练习方法下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垫球经验, 协作配合。

三、探究学习

这是教学方式是学生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由灌输式教学变引导性教学的过程, 通过在练习中自主尝试、体验与实践, 主动发现自己动作的不足, 发现练习中的问题, 主动地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1.迁移学习

让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转换思维的能力,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 通过观察别的同学的练习, 发现不同同学练习动作的异同点。在教学中要探究不同项目之间的迁移性。在教学中要将新的教学技术与已掌握的相近或相反的技术组合在一起进行类比教学, 将已有的技能转移到新的技能上去。例如:投掷技术中的“鞭打”动作与排球扣球、羽毛球杀球等技术的相互迁移, 篮球的上篮动作和排球的扣球上步动作相互迁移。

2.归纳学习

引导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 进行分析、归类, 抽取这些运动项目所有的共性。在三大球 (足球、篮球、排球) 的学习中, 督促学生既注重掌握这三种球类所自有的特性, 又要发现它们的所有的共性。如传球、组织进攻都是必不可少的技战术。

3.建构学习

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感受, 体验不同的体育项目, 既掌握了不同运动项目的共性, 又掌握其本身所有的特性, 从而建构起自己合理的认知结构。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改进学习方法, 使同学们掌握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的能力, 从而提高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最终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总之, 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和前提, 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和途径, 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 三者互为一体, 又互为促进。它们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促进学生对各种运动技能的掌握。在教学中, 教师要多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教材、看技能、看学生、看兴趣、看情感。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方法, 提高教学艺术, 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兴趣需要。为每个学生创造表现与成功的机会,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崔小红.自主探究性学习浅探.体育教学, 2002, (5) .

[2]丁自成, 金美芳.透视探究学习中的创造性.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05, (3) .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 篇8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疑问的情境。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材料作为知识背景,用生活经验作为生长点引发新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面对新问题时,有时会意识到旧的方法太烦琐,或不能解决新问题,这时,学生会产生寻找新方法去解决新问题的渴望。此时,利用新旧知识的冲突点创设情境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设计问题情境时,应力求体现“五性”:一是障碍性。引起冲突,产生不平衡,提出智力挑战。二是趣味性。富有趣味,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三是开放性。解题思路灵活多样,答案不一定唯一。四是差异性。适合各层次的学生,难度由浅入深。五是实践性。强调个人或小组的探究实践活动。

二、精心设疑

善问是数学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所有数学教育家十分重视研究的问题,一个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问题的提法不同,会有不同的效果。我们要设法使问题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探究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的问题时,不妨逐步提出如下问题:(1)过一点可以画多少个圆?为什么?(2)过两点可以画多少个圆?这些圆的圆心位置有什么规律?为什么?(3)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A、B、C 画圆,这样的圆要经过A、B,圆心应在哪里?这样的圆要经过B、C,圆心又应在哪里?同时要经过点A、B、C,圆心应该在哪里?(4)这样的圆可以画多少个?随着问题的逐一提出,学生就会边动脑边动手,逐步使问题得到解决。

三、营造和谐氛围

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保证探究性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如,教学“平行线的特征”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画出两条相交直线和两条平行线,分别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找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接着,让学生用量角器量出两个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学生通过动手量,比较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时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系,逐步归纳总结出平行线的特征。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及时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在探究中,要允许学生出错,让学生在操作、实验、猜测、验证、矫正错误中完成探究任务。

四、注重实践活动

现在的教育理论主张 “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发现,因为这样理解最深,也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和知识间的联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如,解决问题“求证:有一条直角边及斜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时,学生大多觉得难度不大,但教师的教学不能到此为止,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探索。

探索1:能否将斜边上的高线改为斜边上的中线和对应角平分线?由此得到两个真命题。命题1:有一条直角边及斜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命题2:有一条直角边及对应角的平分线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探索2:能否把直角三角形改为一般三角形?由此,得到命题3:有两边及第三边上的高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此命题错误,因为三角形的形状不同,高线的位置不同。那么,在什么条件下这个命题成立呢?从而又引出如下三个命题。命题4:如果两个锐角三角形两条边和第三边的高线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命题5: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和第三边的高线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命题6:如果两个钝角三角形的两边和第三边的高线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初看命题,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分类以后,三个命题肯定正确。但是,学生画图探究后发现命题6结论不成立。

数学是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探究性学习无论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一种教学形态,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创造空间,它的成效不在于获得重大的创新成果,而是在形成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意识、态度。只要我们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探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上一篇:工作居住证诚信申明下一篇:小学语文教研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