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共11篇)
浅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1
浅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摘要:美术是艺术的一种,任何一项艺术都需要创新能力的支持,由此可见,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学科教学。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传统的以技术为主的美术教学已经不能再适应当今的教育,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美术教学的重点。笔者通过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经过自身实践过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措施。关键词:小学美术; 创新思维能力; 措施
美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它可以教育学生树立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个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没有空气便没有呼
吸,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无法生存。” 美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目前美术教育在国际教育界正日益受到重视。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也日惭趋于包括整个社会和人的整个一生的方向,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创新教育对于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不论从国家民族,还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实施创新教育,已日益迫切。那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呢?我有几点感受:
一、对创新教育内容的认识
创新不同于“无中生有”的创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创新一词的意义也在不断深化。从字面上看,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创新教育也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
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1、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人人都有创造能力,只是开发培养与否。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一个跳蚤放在一个瓶子里,给它罩上一个透明的玻璃板,它一跳就撞回来了,一跳又撞回来了。跳来跳去形成了条件反射,当再把玻璃板拿开时,人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跳蚤再也跳不出这个瓶子了。试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限制了孩子的才能。在美术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
2、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指发明和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培养创新思维就是要使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五个的特征。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可以说是构建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力的核心。
3、创新技能
创新教育的第三方面内容是创新技能的培养,它是实践能力的体现,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仅就小学阶段美术教育而言,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还应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想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4、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创新教育的第四方面的内容是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比如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双重因素作用下,学生的创新才能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学生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
二、对如何实施创新教学的体会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能否顺利地实施创新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引导。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更谈不上什么创新能力。所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就会主动去学。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抓住这个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 发挥、扩大它的优势作用,任课教师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新一个轻松愉快的“开场白”,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能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而达到想学、爱学。比如在上一年级《我的新朋友》人物头像课,在开始时就可以用古老的“贴鼻子”游戏教学,再贴眼睛、贴眉毛等,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在游戏中了解人物的五官位置关系,学生兴趣浓厚,为主动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创新的主要是内在动机的激发下产生的,由于内在动机是个体评价工作与自己的兴趣匹配程度时形成的,所以在创造过程中内在动机与兴趣直接相联系。探究性有利于形成对某一类事物的好奇——产生兴趣。
爱因斯坦认为,“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扼杀神圣的探究好奇心,这不啻是个奇迹;因为这株稚嫩的幼苗,除了需要激发它外,主要就是需要自由生长,没有这种自由,它就不可避免地要遭到毁灭。认为洞察和探究的乐趣可以用压制的手段和责任感来促成,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在教小学美术第四册《美丽的鱼》一课中,我是这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的。情境导入:“上节课,我们画了一幅神奇美妙的《海底世界》,同学们也知道了在大海中大鱼吃小鱼的规律。那你信不信竟有小鱼吃大鱼的呢?”许多同学显得怀疑,同学们有的睁大眼睛,有的张大了嘴巴,有的挺立了身板……现在,你想不想亲眼看看小鱼是怎样吃大鱼的?想,随之我端出一个装着金鱼的鱼缸放在讲台上,又把在塑料袋中几 条两天没有喂食的鱼放到鱼缸中,小鱼凶恶向大鱼冲去……同学们争先恐后围到讲台旁看小小的鱼是怎样吃比它大许多的金鱼的。由于好奇心被激发起来同学们个个观察的非常仔细。接下来我就发问:“你看到小鱼吃大鱼了吗?”“看到了。”“小鱼为什么能吃大鱼?”有的回答:“一看小鱼长的就很凶”;“小鱼的嘴很大,里面还有小牙齿”;“金鱼游得太慢,也太老实”;“小鱼的背稽和胸稽变成刀一样的硬刺,好像能刺大金鱼”;“小鱼身上的花纹还很好看
呢!”……在同学们回答基本础上,教师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用彩色纸粘贴出美丽的鱼,在保持鱼的基础上,可以不拘泥真实鱼的原形,大胆进行简化、夸张,让你的小鱼更生动、鲜明。
同学们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得到了认真观察,对鱼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发生了兴趣,想去表现,设计造型新颖,奇特美丽丰富多彩的鱼。克服了以往没有观察不能表现细节、体现特征、马马虎虎的毛病。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是一种以个体的心智世界中源源不断地去诱导一些提供最佳创意的人格特征的教育。我们要树立新的教育观,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激励性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能让这种欲望保持长久。我们知道,任何一中有效的教学都必须有学生的参与才能取得效果。如:在上《画太阳》一课时,可以放音乐《种太阳》“啦啦啦,种太阳,一颗送给南极,一颗送给北冰洋,一颗挂在冬天,一颗挂在晚上,到那个时候世界将变得温暖又明亮……”的方式进行导入,学生
不但理解到本课的学习目标,明确了学习任务,而且饶有兴趣的进行创新性的绘画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氛围密切相关
和谐的学习气氛可以减少学生的压力。如:在上《泡泡飞呀飞》一课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用洗衣液、洁洁灵等材料做吹泡泡的原液,学生们很快融入了课堂情境中,把一堂以往只是画画的课变得有动手、有动脑、有游戏、有绘画。学生更乐于接受新知,寓教于乐,这种教育形式学生非常喜欢。把愉快教育融入惯穿课堂,学生学有兴趣,在一种轻松乐学的气氛下学习知识会掌握的格外牢固。愉快并不是美育教育的目的,目的是培养其创作能力,绘画表现力,审美能力等等方面,最终是为了培养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这是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谈话中关于人才素质,教育方向的精辟论述。“美术”,本身就是在不断创新中成长的,学校的美术课堂里就更离不开创新了。我相信教师有着创新欲望,学生们会更加热衷于创新的。教师不断鼓励学生进行创造,给他们相应的自信心,学生的创新思维会更加地活跃,艺术素质就更高了!
浅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2
一、创设条件, 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人人都有创造能力, 只是开发培养与否。在培养孩子的时候, 千万不要限制了孩子的才能。在美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必须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营建氛围。
(1) 巧用媒体。如教学绘画课《各式各样的汽车》一课时, 我首先用先进的教学媒体———计算机“画板”教记忆画。要求学生看过后说出自己曾经见过的汽车和自己想要画什么样的汽车。由于动画的效果形象生动,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学生在欣赏之后, 迫不及待地站起来给大家描述老师准备的幻灯片里没有自己见过的汽车, 并且表示看了这些汽车后, 自己想在完成作业时画一种自己想象中的汽车。“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这种难能可贵的创新意识, 正来源于利用电教媒体创设的适宜创新意识萌发的课堂环境。
(2) 以身示范。在小学美术教育中, 实施创新教育应有创新型的美术教师。教师本人的创新性品质, 对学生创新性品质的培养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较强, 如果教师很有创新意识, 不断地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创新倾向, 就会在无形中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合作学习。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内在的创作潜能。
二、勤于训练,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 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这将激励他们不断地去探索, 从而走上成功之路。美术教学要注重教学策略, 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训练,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 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体, 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敢于标新立异, 具有独创性, 进而发展综合实践能力。
(1) 在绘画课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绘画课教学中, 应先不急于让学生完成作业, 而应围绕每节课的主题, 尽可能多地去设想, 看谁的想法最有独到之处。比如在教学装饰画时, 我让学生画树, 学生说想画春天的绿树, 秋天的红树, 我问他们:“那么可以不可以画出兰树、黑树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思维根据这一问题的提出发散开去, 有的学生说:“老师, 晚上在树林里举行篝火晚会的时候, 我们看到的树叶就不再是绿色的了, 近处的树叶是暗红色的, 远处的树叶就是黑色的了。”学生通过想象明白了, 只要画面需要, 什么颜色都可以去画。
(2) 在写生课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写生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的是自然中的结构、形状, 要求学生用减法方式, 减去不入画的部分, 补充一部分, 使构图完美, 意境更充实。要求学生用夸张变形手法表现绘画内容, 这样的效果是, 全班几十人的作业, 一人一模样, 共性中有个性。看看学生的写生作业:有的是一排小树衬托下的几间小屋, 有的是一笔一画地勾房瓦, 有的屋前一条砖铺丁字形小路。写生提供了创作的源泉, 经过艺术概括, 去粗取精, 创造出的是比现实景物更有个性, 更为鲜明的形象。
(3) 在手工课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解放孩子的头脑, 让他们自己去想, 其次是解放他们的双手, 让他们动手去做。儿童身上存在着巨大潜力, 教师不能出现越俎代庖、过度保护及控制过多的现象。给孩子自己动手动脑进行探索的机会, 让孩子手和脑并用, 是美术创新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应积极为儿童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 尽可能开展多种手工操作活动。
三、走进生活, 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 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 创造性思维的萌发, 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 多感才能多知。因此, 在美术教学中, 不能让学生的眼光停留在书本上、课堂内, 而应让学生投身社会生活, 感受自然, 关心社会上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 并积极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作为美术教师, 应鼓励学生大胆走进生活, 以自己的视角去观察自然, 关注社会, 感悟生活。比如, 我在让学生画“建筑”之前先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观察自己生活周围各种各样的建筑, 进而让学生画建筑。因为有了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建筑这个基础, 学生创作的空间便很广阔, 他们在观察、想象、重组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形式多样, 富有特色的建筑。
浅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3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1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简单来说,创新思维就是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是一种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思维形式。创新思维不仅仅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时代发展的动力,它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美术教育是一项兼具培养学生心智技能活动和运动操作技能活动的教育形式,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在多年小学美术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做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要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将创新思维的教学过程形成于教学设计之中。一堂课应该如何开始,如何进行,如何结束,全都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步骤必须要在教学设计中一步步地提前设计好,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才能做到从容不迫,有条不紊。教学设计是教师设计教学的结果,是教师所有奇思妙想的载体,是教师在课堂上从容发挥的依据。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发现问题。教师不必按照课文上固定化的模式进行教学,可以在课堂上随机应变,随时插入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动和言语,让学生在美术课上寻找独特的线条运用、自己喜爱的色彩搭配等等。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新型的教育课堂转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教师真正实现由课堂主宰者到引导者的角色转换。“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素质提升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真正转变以往的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座位上无动于衷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知识得到储存、思维得到启发。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要做的工作不再是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画图,命令学生完全模仿自己的一举一动,而是紧密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引导学生去产生自己的奇思妙想并鼓励学生将种种构想落实到图纸上,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在临摹一个生活常见物品时,教师可以只教授学生观察方法和观察顺利,对学生提出观察任务,让学生有机会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以此产生不同的见解,这样学生的思维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扩散,创新思维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鼓励学生进行想象联想
想象联想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不应限制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反而要通过多种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去联想。学生由一件事物联想其他事物,由一幅图画想到其他的东西,这些都是想象联想能力的体现。想象联想是创造力的前提,学生只有主动地、有效地进行想象联想,创造力才能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发展。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就是将教师教的东西转化成学生悟的东西,这种转化建立在学生本身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学生自我探索和主动寻找进而主动学习的方法,才能够活化自己的思维。例如在引导学生创作《春天印象》时,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很多有关春天的景物、事情,但是当学生真正进行具体创作时,却感到无从下手,大脑中一片空白,不知道选择什么景物来画。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扮演引路人的角色了,教师可以从如何构思、如何选择景物、如何组织画面等方面入手,而不是具体地画出一幅场景让学生简单地临摹,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有了足够的自我表现空间和个性展示空间,他们可以在老师的启发下,根据自己的想象联想创作出来属于自己的作品。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注意创设环境
小学生对于世界的认识尚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这些感性认识来源于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由于生活阅历和见识的限制,他们对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认识并不十分彻底。基于这一现状,教师在进行小学美术教育时要注意为学生创设合理的外部环境,以生动具体的事物来引起小学生的的兴趣,提高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美术教育中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带领学生回归大自然,共同探索大自然的魅力,亲密接触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在学生对大自然有所了解和认识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和事物,用彩笔、橡皮泥等材料描绘出心中理想的大自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心观察景物的特点,并用心去认真思考如何将这些景物排列出来,促使学生发挥出自己潜在的创新思维潜能。
参考文献:
[1]陈昌婷.浅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才智,2009(02).
[2]郑贤英.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艺术科技,2013(1).
[3]黄巍.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大众文艺,2012(22).
浅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4
摘要: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需要。因此,本文主要简单论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方法,以便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体育教学 创新能力 途径与方法
一、引言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他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需要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利用体育教材内容价值 创新能力是人脑高级心理机能,其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人脑生长发育水平及活动特点的影响。毛泽东说:“体
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增加体育游戏活动 体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课堂活动和运动练习方法,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活动。学生在可行范围内可以自己摸索或小组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充满公平竞争、冒险获胜的气氛。同时也可让学生自己或分组创编体育游戏,由师生共同评价孰优孰劣。学生一旦参与积极性极高,可以有效地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
三、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1.发现法 发现法用于体育教学,其突出特点是,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和有关知识、方法及原理。
2.问题教学法 爱因斯坦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如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成绩途径,各体育项目的技术、战术、规则、练习方式、场地器材等,老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性地回答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5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龙桥九义校 饶佳勇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容、规律和联系。而自主学习则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索,去获取知识。因此,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
当今时代,知识激增,教师不可能教会学生终身知识。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所谓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会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独立学习,获取知识。因此,教师仅看到学生是主体还不够,还要对学生进行自觉主动学习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下面就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我的体会。
一、激发兴趣,增强主体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 意愿。”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发展 智力潜能的契机。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像一个小“数学家”一样自己去研究、去学习。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导入新知识时,精心创设情境,催生出强烈的探究愿望,也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想学”、“我要学”。
如教学“混合运算”时,可创设本班学习委员到文具店,统一购买学具的系列情境。上课开始了播放购买文具用品实况:⑴购买圆珠笔8盒和铅笔10捆,每盒圆珠笔6支,每捆铅笔10支。⑵学习委员给同学们说:“圆珠笔的价格好贵一盒6支就要9元,一捆铅笔10支才2元。”让学生观察购买文具用品情境,从中收集、处理好信息,解决自己想解决的问题:⑴购买圆珠笔和铅笔一共有多少支[6×8+10×10=48+100=148(支)]⑵每支圆珠笔比每支铅笔贵多少元?[9÷6-2÷10=1.5-0.2=1.3(元)]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感悟出计算两个积(商)之和(差)的运算顺序应同时先算两个积(商)。情境素材取自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又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二、改变方式,激励学生自主探究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动手操作,增强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学习的感性材料,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习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以此作为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认识圆”的时候,课前教师让学生自己准备半径不同的圆形纸片。上课时,让学生拿出圆形纸片反复对折,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折痕相交于几点?(1点),而这一点刚好在圆正中心,最后得到圆心的概念,再让学生在同一圆中通过测量圆的直径、半径,从而找出同一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为d=2r,r=d/2,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充分得到体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了新知识。
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内容时,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人字形屋顶的房架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房架为什么做成三角形的吗?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由此展开了大胆的猜测,有的说是因为三角形美观;有的说是三角形省料,还有的说是三角形便于雨天流水。对此,教师都一一肯定,并引导:“那么,究竟为什么将房架做成三角形的呢?下面,让我们自己通过动手操作来进行研究,好吗?”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了以下的探究操作:
1、小组合作:利用发下的七根木条,螺丝、螺帽等材料做一个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做得迅速;
2、拉一拉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制作图形与拉一拉,切身体会到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但让学生在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中自主发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结合知识的探究发现,使学生认为这个数学知识是我自己动手实践出来的,只要自己动手实践数学知识也是很容易的。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勤动手。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提供空间让生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布鲁巴克曾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发挥好主导作用,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最后弄懂。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质疑的信心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在学生质疑过程中老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其次,指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最后,还要启发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题(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栽松树和柏树共120棵,松树是柏树2倍,松树和柏树各多少棵?),这道题可用多种方法解答。我先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提示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根据已学的知识探索出不同的解答方法,最后老师加以指导,进行归纳和总结。由此学生体会到了“殊途同归”的妙处,学习更有兴趣了。通过这样的教育,不仅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解题时,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生活实践自主探索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再贴近。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体系,那么数学知识才能成为活生生的知识,才能转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
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材料的感受与兴趣。来自身边熟悉情景,不仅可以增强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保证了学习对探究内容的理解深度,为进一步构建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挖掘小学生身边的数学学习素材。
在教长方形面积计算课临近结束之际,我联系班级的实际情况说:“我们教室的窗户上有一块面积是24dm2的玻璃,不小心被打破了,要配置大小相等的玻璃,它的长和宽是多少呢?”学生一下子配出了好几块面积相等的玻璃,有的说长是6dm,宽是4dm;有的说长是8dm,宽是3dm;有的说长是12dm,宽是2dm„„这是一个颇具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得到发散。老师话锋一转:“玻璃不光面积要相等,而且要能装到教室的窗户上,即形状也要相等,那它的长和宽究竟是多少呢?”只要用尺测量出打破后的玻璃的长度,就能知道玻璃的长。
数学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所谓工具,就是用来处理其他事务的手段和器材。既然是手段,我们就要用,要常用,用它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再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时,我让学生计算操场的面积和周长,需要哪些数据让学生自己去测量。在教学“统计知识”时,我让学生去统计学校班级的男女生人数。在教学“测量”时,我让学生拿着测量工具测量学校教学楼、操场等的有关数据。在教学“体积计算”时,我让学生计算一只茶杯能放多少水(圆柱形)。这类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展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帮助学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又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激情的兴奋剂。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在自主探索中学生与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让知识融会贯通。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把自己当做一名初学者,走近学生,与学生一起探索中学。学生要在合作交流中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研究者,发现者。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适当的切入口,提供研究材料、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自主探索。例如,教学“圆柱体的初步认识”时可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让学生每人从自己桌上众多的学具中找到一个圆柱体,然后分组活动:“观察这些圆柱体,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热烈讨论起来。经过讨论学生发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圆的。圆柱体上下是一样粗的„„老师对他们的发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这一情境中有个学生提出问题:“圆柱上的这两个圆是不是一样大呢?老师紧紧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证明这种观点。这时学生的热情高涨起来,他们热烈讨论,群策群力,想出了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小组把圆柱一头的圆画在纸上,再把另一头掉过来比较;有的小组用纸条量圆柱两头的外围,看是否一样粗;有的小组量圆的直径是否一样长„„在这个合作交流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人人动手、个个动脑、合作讨论,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在活动中对学习充满了信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使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素质。我相信,只要我们深钻细挖教材,坚持改革,在教学中给与学生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将来,我们大家都会让自己的天空常蓝,让学生的心灵温暖。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浅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浪潮,人才的竞争更趋激烈。适应时代潮流以培养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为目标的创新教育,已成为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要使中华民族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生物学教育工作者决不能落伍,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为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护好奇心 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是人对新鲜事物产生诧异并进行探究的一种行为;求知欲是人渴望获取知识的一种心理状态。好奇心若能转化成求知欲则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如:在介绍“生物的进化”时,讲到鸡的祖先是原生野鸡时,有些学生会问:“原鸡的祖先是什么?”“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介绍“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时,学生提问:“为什么我的上眼皮是一个单,一个双?”“我的曾祖父、父亲都是秃顶,而祖父却没有秃顶?”„„ 这些问题书本上找不到答案,却又与书本知识有关联,此时,我总是给予鼓励,并组织学生结合已学知识互相探讨一番,或者先将问题带回家思考,下堂课再来讨论。在此基础上,我才将问题与理论有机结合,进行解答。这样一来,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明显提高了,由此还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进行巧妙的设疑也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绿色植物的水分代谢时,先问学生:你们吃过糖醋蒜吗?它们是怎样淹制的?为什么蒜会变得又酸又甜?这些问题学生会很感兴趣,这时教师再引入“水分代谢”的内容就非常轻松了。又如讲“输血和血型”时,谈到19世纪,医生们为了抢救在战场上失血过多的伤员,尝试为伤员输血,开始竟获得了意外的成功,可当他们喜出望外如法为其他伤员输血治疗时,很多伤员不但没有被救活,反因输血而马上死掉了。这一事实令医生们大惑不解,这时可及时追问学生:为什么同样输血,有的救了命,有的却送了命呢?此时,学生的注意力会明显集中起来,都急于知道输血救命和送命的道理,这时再讲解相关内容,学生会很轻松地接受。
二、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创造型学生
大凡创造型的学生多数具有以下特征:淘气、顽皮、爱争辩、不受约束、常有越轨行为;平时好出鬼点子;爱提一些怪问题;对事物经常持怀疑态度„„ 其实,就在学生的“点子”中很可能孕育着创造的因素,在学生对事物的怀疑态度中很可能引出新的发现,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善于发现和挖掘“创造型苗子”,对于出现上述情况的学生,应及时给予鼓励和正确评价。
有关这方面,一位美国教师在上“蚯蚓”一课时的做法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值得借鉴。他在讲课之前没有把蚯蚓用解剖盘装好放在每位同学的桌上,而是让同学们自己到讲台前去领,由于蚯蚓太滑,不少同学不得不爬到桌下或地上,费了好大周折。这位教师并没流露出半点不快.„„ 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同学说:“老师,我刚才把蚯蚓放在嘴里尝了尝有咸味。”也有的说:“老师,我用线把蚯蚓扎好后吞入喉咙,过一会把它拉出来,它还在蠕动,说明它生命力很强。”遇到这些貌似出格的学生,这位教师非但没有批评,还给予了极高评价。也许,未来的创新家和科学家就是在这样的鼓励和评价中萌发的。
所以,当我在有意无意间发现了“创造型苗子”后,我的做法是:有的让他当生物课代表,有的吸引到生物兴趣小组,有的让他跟我一起做准备实验;有的让他从家中按要求带一些实验材料;有的课堂上多提问;有的课后指导他们多看一些生物科技书籍;有的让他们参
用心 爱心 专心
加生物小论文、小制作等创造性活动 „„ 这样一来,不但调动了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促进了其他学生,尤其是这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人创新意识都非常强烈,参加的各种生物学方面的活动成绩也非常突出。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大小,是创新素质的核心。爱因斯坦早有断言:“创新并非逻辑推理的结果。”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等创造性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如:在学习高中教材《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一节内容时,可提出设问:“同学们知道,在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6条,如果精子和卵细胞是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产生的,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学生必然会答:“在后代个体中染色体数目将不再是一个恒定数值,由此引出减数分裂的有关内容。这样安排,要比直接向学生灌输减数分裂的概念容易理解,在此期间,还培养了学生的 逆向思维能力。
而发散性思维则是一种多方向、多数量、全面展开的辅射型思维方式,它具有明显的开拓和创新作用,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思维形式。在传统的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还常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按照单向思维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应该说,这种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但是长期按照这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就会形成“思维定式”,学生只会按照教师所讲、书上所学去机械模仿,使学科教学仅成为单纯的知识遗产的传递和前人思维方式的继承,从而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师要努力改变传统的只注重习题结果唯一性、标准性的练习,尽可能多地出一些一题多解、一问多答的开放性练习,从而促进学生广泛地搜寻自己的记忆储存,尽可能提取更多的信息来寻求答案。如在讲完条件反射后,传统的巩固练习题往往是:什么叫条件反射?举例说明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唯一所希望的是得到与“标准”一样的答案,较少关心其学习思考的过程。其结果是抄书本上现成的相关内容,学生的答案几乎完全一致。反之,练习题如果换成:结合生活实际,请你设计一个条件反射建立和消退的实验。此题一出,学生的思维空间立即被扩大,在解题过程中不但巩固了课堂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四、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验作为理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恩格斯曾经说过:“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们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就充分肯定了人的活动对人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的重大意义。尤其是生物学科与现实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实验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的更为突出。因此在平时的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材,适当地调整实验内容和实验形式,利用学生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创造进行学习的积极性,解放学生的双手,鼓励他们独立从事一些操作性活动,如采集标本、制作模型等。随着学生独立活动能力的增强,他们的创造性能力也就越来越变得活跃并更具有自发性。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敢于向经典实验挑战,不拘一格,勇于创新,变换条件,大胆设计。如在“观察血液在血管里流动的情况”实验,按教材的方法操作,常遇到小鱼跳动的现象,令学生不知所措,怎么办呢?书中又没有秘诀,此时,我鼓励学生,只要能获得好的观察效果,你们想什么办法都行。一鼓动,学生的胆子就大多了,有的学生干脆将鱼的尾鳍用解剖刀割下,有的将小鱼折腾得快死了再观察,有的学生很聪明,先将尾鳍沾上少许水分,然后用手按着直接放在通光孔上观察,由于鳍上有水,因此伸展度很好,血流明显,观察效果颇佳。通过实验,显示们从思想上摆脱了一切依赖书本的想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解决现实困难中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用心 爱心 专心
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抓住创新这一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抓住了培养未来人才的牛鼻子,就一定会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
浅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7
一、在教学中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看一看
美术教材中工艺设计课比较多, 课堂上, 我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如在上《会滚动玩具》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玩过哪些滚动的玩具, 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打开教材观察教材中会滚动玩具的特点, 指导学生先看会滚动玩具的整体形状, 再看玩具是由几个部分组成, 教给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回到整体的观察方法。
二、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独立思考:想一想
我在上《童话里的小屋》一课时, 用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小屋, 让学生想想这些房子漂亮在什么地方, 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的。学生们想好后回答,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正确地引导, 使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三、让学生亲自动手拆一拆,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我在教学《童话里的小屋》一课时, 出示了自制的一座城堡, 让学生看一看, 它们是怎样制成不同的房屋顶部和窗户的形状。学生讨论后, 还是弄不明白, 我就让学生到讲台前把这座城堡拆一拆, 学生在亲自参与探索拆与组装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 体验到了探究的快乐。
四、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 体验成功的喜悦, 以提高探究能力
我在上《有趣的瓶盖》一课前的备课时, 发现如果单纯用各种大小不一的瓶盖来进行造型活动, 颜色比较单一, 不活泼。因此, 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同学们说:本课知识主要是要用我们准备好的瓶盖来造型, 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才能使瓶盖造型变得好看、有趣?结果,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讨论, 然后进行了回答, 想出了许多办法来。并在探究中获得了知识, 体验了收获的乐趣。
五、在“玩”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玩一玩
“玩”是孩子的天性。美术课中有许多工艺设计课是让学生制作玩具的。我特别重视让学生在玩中探究真知。如在上二年级《会转动的玩具》一课时, 我让学生们把自己会转动的玩具带来, 进行比赛, 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对自己的玩具进行观察, 看谁的玩具“转”得稳, “转”得快。通过研究, 有些同学很快就弄清楚了会转的原因:玩具中有一个中心点。这时, 我就顺势向全体同学肯定地说:对, 玩具会转就是因为它们都有一个中心轴, 无论你做什么样的外形, 只要中心轴位于玩具外形的中心, 玩具就可以转动。同学们听完后, 就迫不及待地进行制作, 一会儿, 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会转动的玩具就制作成功了!同学们在玩中探究到了会转的原因, 获得了知识。
浅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8
一、重视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对小学生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学习。在培养儿童观察能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要指导他们逐渐懂得看问题应该从什么角度看。同时,要教会他们特别注意进行分析、比较。例如:在讲对长方体、正方体认识的时候,教师手里拿着一个长方体教具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几何图形长方体,然后要求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教师将学生举出的物体贴在黑板上,再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认识到虽然这些物体的形态、大小不同,但都是长方体。这时,学生只看到了长方体的表象,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观察长方体的本质特征。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将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物体拿出来,要他们从三个方面观察(面、棱、顶点)长方体共有几个面?有几条棱?相对棱的长度怎样?有几个顶点?然后由各小组报告观察结果,教师将这些数据分别板书出来。据此,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观察长方体有什么特征?这时已有许多学生能够说出长方体的本质特征就是: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的面积相等;有12条棱,相对棱的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教师在肯定了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后,把几种长方体斜放在不同的位置,问学生是否还是长方体?通过观察,学生认识到判断长方体要看面、棱和顶点,与摆放的位置无关,这样就加深了对长方体本质特征的认识。这时教师拿出正方体教具让学生再观察,并说出现在这个形体与长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观察后,学生认识到它们都有6个面,相对面积都相等;都有12条棱,相对棱长度相等;都有8个顶点。不同点是长方体每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而这个形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由此引出正方体的概念。
这种先用教具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形象,再通过语言的解释,使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建立形体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又发展了观察事物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效果较好。
二、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创新能力
想象越丰富,创新能力就越强。想象是通过对过去经验和已有记忆表象的加工改造,构成新意象或观念的心理过程。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的局限,引导往广处想、往新处想、往趣处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概念教学,学生除提出为什么这样表述外,想象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情形。如教学“平行线概念”后,可引导学生想象:如果分别去掉“在同平面内”、“不相交”、“两条直线”这三个要点将会产生什么情形?这样学生就可能利用一种逆向思维产生合理的想象。
小学数学课本中有很多题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极好题材,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学会正确思维,敢于大胆创新。例如有一个题目:在校园里,要把7棵小树平均种成6行,每行有3棵,该怎么种?学生知道,每行3棵,6行就是需要18棵,可现在只有7棵树,缺11棵树,怎么种?这个超乎常规的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这时老师要把握机会,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老师可出示以下问题:①5棵树种成2行,每行有3棵,怎么种?②7棵树种成3行,每行3棵,怎么种?③6棵树种成3行,每行3棵,怎么种?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引导他们发现“公共树”的作用,掌握一棵树有时可顶上二棵树甚至顶上三棵树的不同排法,使上述思考题最终得以解决,学生的创新能力也由此得到培养。
三、激發动机,培养学生思维意向品质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和动力。心理学家布鲁纳把“动机原则”作为一个重要教学原则, 认为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儿童是有个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兴趣可以产生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源之一,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教学“相遇问题”时,为了扫清学习障碍,上课开始,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先由两位同学从教室的两端面对面地行走,设问:“①这两位同学行走的方向怎样?②两位同学行走的结果如何?……”这样通过生活实际的直观演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理解“相向”、“相遇”、“相距”、“同时”等 抽象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新知识的探求。其次是加强思维方法的指导。小学生对程式化的教学方法感到枯 澡,要注意把学生熟悉的事物同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变抽象为直观。
四、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动手动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
我在教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是多少时,引导学生联系1/4,3/4的含义,用学具摆一摆、分一分、算一算、说一说。借助实际操作,激活学生相关的经验,把新例题和已解决过的问题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学生自身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帮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通过老师的演示,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再采用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变一人演给众人看为人人参与、个个动手。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学生的学习为目标,教师只是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主要工作是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一代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
浅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9
摘要:物理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实现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就需要树立合理的教学目标。随着教学改革的实施,教学目标开始逐渐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转变。想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需要在进行教学内容的制定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实践性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在生活中运用物理知识的来解决实际问题。本文主要探讨怎样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布置过程中,要以学生的科学观念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为主,这也是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了解学生学情,并根据学生整体素质水平来制定课堂教学。因而教师要有一个敢于创新的精神,这样才能够做好教学内容的制定和完善。随着教学改革的实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学重点,课程教学也要围绕这一重点展开。
一、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学生兴趣
对一个普通高中学生而言,高中物理内容多,知识系统复杂,联系紧密,而高中生对生活感性认知薄弱,物理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找不到学好物理的成就感,逐渐失去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学引导,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物理的课堂学习和探索中。教师需在围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比如在《探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这节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陌生的安培力产生兴趣,可以让密封在透明玻璃盒中的金属薄片放在U形磁铁磁场中,通以电流会发现金属薄片“突起”或者“凹陷”让学生感受到金属薄片受到一种未知的动力。?φ庵至Σ?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追究这种力的来源,探究它的大小和方向。这样的课堂引入新颖别致,让学生产生事物探究的兴趣,会主动进行问题的探索。
二、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观察能力
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关键。首先需要的是信息的输入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来进行思维模式的构建,实现教学探究,物理知识涵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留心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和事物,就能够从中悟出物理概念和解题思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学器材通过课堂演示实验来提高学生观察兴趣。
高中物理鲁科版的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形变与弹力》教学,学生对于弹簧弹力的产生,发现弹簧发生明显的拉伸或压缩的弹性形变,学生有感性的认知,但有些材料的杨氏模量较大,施加压力同时物体也产生了弹力却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形变,对弹力产生条件之一必须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疑惑。教师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借助实验器材,如图用横截面为椭圆形的墨水瓶、激光通过微小形变放大演示实验。这种科学而又直观的方法,会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兴趣观察,消除心中疑惑,找到弹力产生共性。
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首先教师可以制定出一个问题,通过物理设备来进行实验,将整个场景模拟出来,让学生进行有兴趣观察,观察前要为学生制定观察目标和观察任务(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同时,教师要做好教学指导,让学生了解观察方法。观察完成后,要组织学生对发现的现象进行分析总结。
三、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必备条件,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切入口,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为了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物理学科对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不管是新课教学还是习题课的教学,教师都要有意识培养学生想象力。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将学生从传统的古板思维中解脱出来,更好地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这是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意义,教师要制定教学引导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进行学习。
四、总结
教学的开展要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其课堂的主人地位,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思维特点,对教学内容的制定要围绕着学生来进行,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发表意见和观点的机会。物理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学设备来进行物理实验,物理实验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观察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技巧,实现操作能力提升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养成长为一个有着科学依据想法的创新人。
参考文献:
[1]刘永志.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数理化学习,2016(07):24-25.[2]冯蕊娟.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与能力[J].好家长,2017(56):80.[3]管生.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4):139.作者简介:
浅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10
作者:张店乡岳楼小学屈伟
小学生要想将习作写好,必须在阅读时多留心,多积累。好的词、句以及片段等是写好习作的必不可少的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写出好的习作就必须多读书,多阅读一些好的文章,从中汲取精华。语文课应该凸显语文味,儿童味和情趣味,要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能对文本语言进行有效地开发,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能够倾力关注。教师能够借助文本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理解、积累并运用,最终能够运用到写作中,做到学以致用,并能举一反三,有所创新。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阅读一篇文章,要抓住重点,找出文本的写作方法,学习用词的准确与精妙。我在指导学生阅读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桂林山水》一课时,要求学生抓住作者描写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以及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进行理解、体会、感悟。在练习写作时学会抓住描写事物的特点,运用精炼的字词及语言,大胆使用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写作方法学习写作。要使学生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我在教学时将阅读和写作有效的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模仿中学会写作,做到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使学生不怕写作文而喜欢写作文,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从而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我所带班级的学生的写作水平很快提高。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把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从点滴做
起,要做到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指导,不能急于求成。我在平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曾多次渗透一些写作的知识和方法,使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能抓住重点,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和写作艺术,在自己的习作中能很巧妙地运用。在实践中结合生活实际,认真观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及物、景等练习写作。例如,在阅读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时,要求学生留心作者是如何具体地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举止、言语以及内心的活动等。小噶子和小胖墩是如何比赛摔跤的?严监生在临死前的表情举止如何?以及对“凤辣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描写等。能做到叙事准确,语言精炼,努力做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使人读着感到有震撼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能触动读者的心灵。
在阅读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分类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及句子,要求学生在写作中适当引用,在平淡的语句中增加一些脍炙人口的名人名言及美文佳句,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拥有足够的语言材料和方法设备,是盖好“仿写大厦”的前提。要引导学生从形式走向内容,在阅读中感受形象进入意境,形成语感,再从内容走向形式,以读促写,内化语言,理清结构,领悟写法,学会表达。在写作时要求学生写出味道,能激发学生写的情趣,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写的方法,提升写的效能,体验运用语言的乐趣。“有志者,事竟成。”要想能写出出色的习作,就必须多留心积累,立下志向,定下目标,决不能“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持之以恒。“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我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们的习作能力,遇到好的片段,让学生勾画出来,并抄写在笔记本上,以备习作时选用。并指导学生踏踏实实地学习、领悟、做到博学多才、融会贯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评改作文。“文章
不厌百回改”,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不断增强学生评议作文的能力,努力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要让学生互相观摩,取长补短。在互相阅读别人的习作的同时共同提高写作水准,更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我们要指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认真建立自己的“材料库”。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多看有益的书籍,多阅读好的文章,并摘录其中的好词好句,指导学生用小本子把生活中和阅读文章时把可记的东西记录下来。这样从各方面积累写作素材,做到有东西可写,有话可说,写的习作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义,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掌握要点,在逐步模仿中,写出内容具体、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有想象力的习作来。通过指导修改,既培养了学生的自改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也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们的作文表达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11
【关键词】高中美术 创新思维 培养能力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艺术创造并非易事,因为他们完成作业大部分是临摹,这样,一段时间以后,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临摹中逐渐减弱,已经习惯了照抄别人的模式。这样发展下去,只会使学生变成墨守成规,缺乏个性、想象力的人。培养的学生再出色,也只能是个“艺术工匠”。高中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要明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是要使学生具有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第二,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即思维的求异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广阔性和思维的灵活性。它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第三,是创新技能的培养。创新技能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主要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等。第四,是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这是因为,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和情感双重因素的作用下,人们的创新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除此而外,创新人格在形成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动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2教师要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心人”
2.1 积极发挥导向作用,启发学生勇于创新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学”,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教师对学生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创新思维,变“教”为“导”。
同时,教师的教育活动应富有探索性,要为学生创设探索情景的问题。一方面,通过创设与教材有关的情景,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入情景,让他们在情景中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另一方面,通过采用探究发现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行发现问题、自己寻求答案的精神。
最后,教师的教育活动还应具有示范性,即教师应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学生创新力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在高中美术课的教学中,教师将教材中裙类的基本设计思路教给学生后,就积极鼓励他们将该款式与当前社会的流行款式相结合,大胆进行创新,学生中有的设计出一组以“青春飞扬”为主题的系列校服,参加全国“星期七杯”校服设计大赛并获优秀奖。由此可见,只要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能积极引导他们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大胆创新,那么学生就一定能用所学知识为人们设计更新,更美的服装,以达到美化人们着装,使之更加丰富多彩的目的。
2.2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质
(1)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就是强调别致新颖,推陈出新。为此,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轻易否定,而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沙里淘金,发现他们求异思维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充分发挥特殊才能和兴趣,多提些标新立异的问题,并创造性的予以解决。
(2)激励学生勇于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科学发明与创造正是从质疑开始,从解决入手。而从有疑到创新也正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质疑就是要善于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二是要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对教学中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启发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在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三是设疑目的明确、科学合理、小而具体、新而有趣、难而适度、富于启发。
(3)启发学生富于想象
创新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想象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必然性,大多能预先可能的后果,并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被证实。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已知的局限,帮助学生创造性理解教材。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大胆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要珍惜他们的好奇心,要努力激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一系列具有逻辑关系的想象活动,大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促进想象能力的发展。
(4)引导学生善于合作
众所周知,现在学科门类剧增,学科间的合作也愈来愈明显。一个人要有创新,要有发明,除了个人努力钻研和具有开拓精神外,还要具有真诚、开朗的性格以及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能够处理好与他人的协作关系,搜集群体人的智慧补己之短,是21世纪优秀人才必备的基本素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较多的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上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在解决疑难问题上相互合作,集智取长。
总之,美术教师就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首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和维持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地与教师一起遨游于璀璨的艺术海洋里,共同感受、探讨和欣赏,使美术欣赏课成为学生与教师共同感受美、领悟美的殿堂。
【参考文献】
[1]凌晓蕾. 艺术美育.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2]刘晓刚. 品牌高中美术. 东华大学出版社.
【浅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推荐阅读:
浅谈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06-16
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07-14
浅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06-26
浅谈在德育中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10-09
浅谈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加强学生情感教育08-27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06-16
浅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07-17
浅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07-14
浅谈在少先队工作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08-17
浅谈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