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的革新(精选12篇)
高中化学教学的革新 篇1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推进, 初中化学改革的步伐也昂首挺胸前进。本文作者从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情境中拓宽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三方面论述了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良策。
关键词:精益求精,知识视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中优化实验环节是高效课堂重要保证, 它能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在领悟基本概念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本人结合教学实际, 初步摸索出了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有的放矢, 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初中化学新教材上的每一个实验都是围绕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设置的, 安排得恰到好处, 因此。每一位化学教师必须深入钻研实验教材, 吃透实验目的, 把握实验实质, 使每一个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有比较大的收获。我在课堂试验中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演示实验要精心准备, 做到胸有成竹
教师的化学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般科学、合理的演示实验往往会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当然, 准备好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师备好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先到实验室同实验员一起认真准备, 同时虚心听取实验员的意见及建议, 对仪器、药品到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都要有周密的考虑, 并且能预见到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和反常现象, 做到胸有成竹, 防患于未然。在课堂实验前, 教师至少自己操练 (预做) 一遍, 从而确保实验的成功。只有这样, 才能把握演示实验, 不断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2.演示实验操作要规范, 达到精益求精
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操作步骤一定要规范, 包括所用的仪器、药品和在讲台上的摆放要有条不紊, 以给学生美观整洁的印象,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切忌满台仪器药品杂乱无章。做实验时,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严谨认真、规范准确, 即使每一个细微动作也要做到位。实践证明:教师成功的演示实验, 能使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一种积极的求知欲, 同时, 也为以后的学生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譬如, 我在“粉尘爆炸实验”操作时, 先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 接着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部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 再连接好装置, 在小塑料瓶中放入面粉, 点燃蜡烛, 用塑料盖盖住罐, 最后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 (人与该装置的距离至少一米) , 使面粉充满罐, 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总之, 整个实验过程井然有序, 使学生观察后受益匪浅。
3.演示实验注重启发引导, 实现有的放矢
教师的演示实验应该注重灵活性, 必要时应突破书本实验的限制, 可以结合实验内容扩展实验的外延, 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使其通过实验观察—信息输入—思维分析, 获取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譬如, 我在引导学生做“酸碱中和反应 (用稀盐酸滴到含酚酞的NaOH溶液中) ”时, 先让学生预习实验并提出问题。实验时有些学生提出:酸碱完全反应会生成NaCl和水。许多善于观察的同学发现当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时, 各实验组所用稀盐酸体积各有不同, 由此质疑:哪些组酸碱完全中和?哪些组获得的溶液成分完全一样?针对类似问题, 我因势利导地加以点拨性总结, 使学生能充分把握三维目标的要求。因此, 演示实验注重启发引导, 有利于巩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
二、灵活补充教学实验, 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情境中拓宽知识视野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能活跃课堂气氛, 使师生关系更和谐。由于初三学生刚步入化学迷宫, 是否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第一次上化学课时, 一般都对化学实验充满了好奇, 他们往往把化学老师当成了“魔术师”。因此, 教师必须联系教学实际, 创设好比较有吸引力的情境, 从而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 使他们愉悦、轻松地“撩开化学的神秘面纱”。譬如, 我在绪言课中适当补充了两个有趣的实验:其一, 魔棒点灯——用蘸有高锰酸钾和浓硫酸的玻璃棒去碰酒精灯的灯心就可以点燃酒精灯。其二, 用无色酚酞浸过的蝴蝶状滤纸放在浓氨水瓶口上方, 滤纸上很快就会出现一只红色蝴蝶, 再把滤纸放在浓盐酸瓶口上方时, 蝴蝶又渐渐褪色。此时的学生已经沉浸在无限的遐思中, 感悟到学好化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拓宽了知识视野。
三、积极开展家庭小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开辟学生家庭化学小实验天地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扩展和深化。我平时让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废弃的饮料瓶、一次性注射器、输液管和吸管等制作反应仪器, 用各类蛋壳、小石子代替碳酸盐, 用食醋代替酸等, 均可设计出一系列的家庭化学实验。譬如, 当学生学完“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的测定”内容后, 我布置学生完成这样的一个家庭实验:利用身边的材料, 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为21% (体积含量) ,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学生回家后用茶杯代替钟罩, 用小盆代替水槽, 用小蜡烛代替红鳞, 反复进行实验, 最后大部分学生都成功了。其实, 学生对同一个实验所选用器材和设计出的方案也不尽相同, 通过各自的实验能比较出不同方案的优缺点。在类似的家庭化学实验中, 同学们可以从不同角度选择不同的器材, 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 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长此以往, 必然能达到锤炼学生创新能力之目的。
初中化学教学改革是个系统工程, 愿每一位教师锐意进取, 大胆革新, 为造就更多的合格人才而努力奋斗。
高中化学教学的革新 篇2
修订的课标中课程分为选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以及必修课程。这三种课程非常明确:
1.选修课程:是为学生确定发展方向提供引导,为学生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参考。如果学生要参加大学的自主招生,则必须根据自主招生学校要求选择其中的内容进行学习。
2.选择性必修课程:是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课程,也是高考的内容要求。如果学生要参加高考就必须学习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
3.必修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共同基础,是高中毕业的数学学生水平考试内容,当然也是高考内容。如果学生只想高中毕业,那么学习必修课程就够了;
变化二:课程内容
1.必修和选修内容的调整:常用逻辑用语、复数由原来的选修内容调整为现在的必修内容;数列、变量的相关性、直线线与方程、圆与方程由原来的必修内容调整为现在的必选修内容;
2.内容的删减与增加:删去了必修三算法初步、选修2-2推理与证明以及框图(文科)这三章内容,删去了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三视图;“解三角形”由原来单独的一章内容合并到“平面向量”这一章里了。必修和必选修均增加了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活动。
3.具体各章节内容的细微变化
⑴必修课程
主题一:预备知识
预备知识包括了四个单元的内容:集合,常用逻辑用语,相等关系与不等关系,从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
这四单元内容常用逻辑用语与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有变化外,其他内容与实验版课标内容基本一样。
变化的地方:
①删减了命题及其关系——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
②删减了简单的逻辑连结词“或”、“且”、“非”;
增加了必要条件与性质定理的关系,充分条件与判定定理的关系以及充要条件与定义的关系。
③删去了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主题二 :函数
函数内容包括四个单元: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函数应用。
这些内容与实验版课标基本一致,仅有一些细微的变化:
①在函数的概念的内容中删去了映射;
②在三角函数里删去了三角函数线(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
主题三 :几何与代数
几何与代数内容包括:平面向量及其应用、复数、立体几何初步。
这三章内容与实验版课标要求大致一样,有变化的是:
①将原来单独的一章内容“解三角形”融入进“平面向量”这一章内;
②“立体几何初步”删去了三视图这一内容。
主题四 :概率与统计
内容的变化:
①概率中增加了随机事件的独立性;
②统计中删去了系统抽样和变量的相关性,将“变量的相关性”移到了必选修中“统计”这一章内;
③统计中新增了用样本估计“百分位数”这一内容。
主题五: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
这个主题是新增的内容,要求学生以课题的形式来开展。课题研究过程包括选题、开题、做题、结题四个环节,要求学生撰写开报告、研究报告和报告研究结果。
⑵选择性必修内容
主题一 :函数
内容包括:数列,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变化:
①数学归纳法原来在推理与证明里,现在放在数列里,并且变为选学内容,不作为考试要求;
②在一元函数导数及其应用里,删去了生活中的优化问题和定积分。
主题二 :几何与代数
内容包括: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
变化:
①空间直角坐标系以前是安排在必修2圆与方程里面,现在将此内容放到了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这一章内,这样知识联系更加紧密,逻辑性更强;
②抛物线由原来的理解变为了了解,降低了要求;
③去掉了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表述,圆锥曲线整体要求有所下降。
主题三:概率与统计
内容包括:计数原理、概率、统计
变化:
①概率中的超几何分布由原来的“理解”变为“了解”,降低了要求;
②增加了全概率公式,提高了要求;
③统计中相关系数提高了要求,增加了样本相关系数与标准化数据向量夹角的关系内容;
高中化学教学的革新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兴趣教学;成效
【中图分类号】G633.7
对抽象思维、逻辑能力以及推理水平要求较高的高中物理课程在很多学生心里似乎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甚至是谈物理而色变,这种现状直接导致一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缺乏信心和兴趣。试想,没有兴趣这个内在动机的推动,又何谈学好物理呢?因此,要改变高中物理难学的困境,教师就应当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情绪和饱满的斗志加入到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感受到物理世界的奥妙,体会到物理学习的乐趣,进而爱上物理课。那么,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我们该如何开展“兴趣教学”以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就此问题谈几点个人有益的看法和做法。
一、密切联系生活,趣解现实中的物理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中有着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如家用电器、交通工具的物理原理,自然现象、生活现象背后隐含的物理规律等等,因而生活素材是物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将实际生活中变幻莫测、形形色色的现象或实例引入物理课堂不仅能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增加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地使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以生活为契合点的物理教学是开展“兴趣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利于高效而高质的物理课堂的生成。
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可以通过列举一些生活中典型而生动的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这个难点问题,如:快速使劲蹬几圈时间自行车后停止蹬车,自行车仍将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冰壶比赛中,球员击打冰壶后,其仍将朝着目标点前进;射出枪膛的子弹会飞行较远的距离,最终射中目标等等。这样,学生就被引导到其熟知而真实的物理环境中,不自觉地对研究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趣来了,其接下来的学习也就不再枯燥和无趣,教师的教学也必将更加顺利而且富有成效。
二、有效创设情境,化解理解上的难点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浪潮中的一大闪光点,其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还降低了学生的思维难度,为新时期的高中物理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同时,情境的引入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制胜“武器”。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创设与其相适应的物理情境,既可以是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情境,也可以是吸引眼球的实验情境,还可以是充满活力的游戏情境,只要情境设计的合理、有效,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带着满腔的热情和极高的兴致进入到探索物理世界奥秘的学习中来,从而帮助学生巧妙地将物理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各个击破。
例如,在教学《曲线运动》这一课的引入环节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一个具象化的情境,通过播放投掷标枪、高台跳雪、篮球投射等的视频,让学生反复观察和深刻总结这些运动项目的轨迹特点,从而从感性上增强学生对曲线运动的认识,进而为接下来系统研究曲线运动的性质及其速度方向等问题做好铺垫。实践证明,在多媒体情境中通过直观、形象的感官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教学也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善于运用实验,促进知识点的内化
物理学科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特点随手做一些相对简单,现象明显的小实验不但能将抽象的理论以具体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在思考行为与实践操作的相互作用中加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形式多样、生动趣味的实验还能将学生的眼球紧紧勾住,使他们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最终和教师一起相互配合,互相促进,共同将教学推向高潮,取得理想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超重与失重》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进行一个实验活动:将事前准备好的两瓶装满水的塑料饮料瓶靠近底部的地方分别开一个小孔,然后让一个瓶子自由落体,让另外一个向空中上抛,待实验进行时让学生观察瓶中的水会不会溢出来。通过这样自制的简单实验不仅让教师摆脱了枯燥文字的讲述,也让学生在生动的实验中加深了对失重和超重的形象认知,同时也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感受到了物理学习的魅力。
四、结语
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高中物理这门科目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兴趣教学”摆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同时積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物理课以更加新奇、趣味而又富有内涵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课堂引人入胜,充满活力,从而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最终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收获知识,增长能力。可以好不夸张地说,在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兴趣教学”无疑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诚诚.关于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培养的思考[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06).
[2]欧阳绍成.高中物理兴趣教学的导入及应用[J].亚太教育,2015,(23).
高中化学教学的革新 篇4
一、开展有效的文章仿写, 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能力
随文练笔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和设计要求, 教学的手段和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如果把握不好就会掉入俗套, 呈现出一定的随意性和混乱性。随文练笔其实不能随意, 在设计上要突出针对性和有效性。高中生天生好模仿, 并且在模仿的过程中能凸显他们的个性, 模仿不是照搬照抄, 而是在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 都是精挑细选的, 无论是从美学的角度、情感教育的角, 还是文学赏析的角度来看, 都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仿写性。对于高中学生来说, 仿写语文句子和文章是提升写作水平的有效方式, 这也是他们易于接受的学习模式。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挑选仿写段落和句子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认真, 选择仿写性较强的部分进行创作。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10课《热爱生命》这篇文章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选取第二段“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 躁动不安, 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段文字主要激励青少年要热爱生命, 立志自强, 突出了学生品质情感的教育, 值得仿写。学生A:“聪明人的一生充满希望, 勤勉自立, 将美好的前程寄托于今天”。学生B:“抱怨人的一生充满焦虑, 杞人忧天, 将自身的失败归结于外界环境。”学生的仿写也非常的有趣, 源于教材启发, 但不拘泥于形式, 有自我的创新, 这是值得肯定的。
二、精心设计教材中文章的留白, 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
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知识不能凭空得到, 习惯不能凭空养成, 必须有所凭借, 那凭借就是国文脚本。”所以在进行随笔练习的时候一定要依托教材, 认真的研习教材, 巧妙的构思随笔练习的内容。任何文章的创作都有一定的依据, 作者有意无意都会留下一些空白, 给读者的阅读腾出了想象的空间, 这些文本空白恰恰为随笔练习埋下了伏笔。阅读不但是美文鉴赏的过程, 也是创作的过程, 所以需要让学生主动的参与, 把情感和思想都融入到文章中去。而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插入文本“空白”填补, 让学生成为第二作者, 结合内容进行续写和填充空白, 一方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还提升了写作水平。在空白填充的过程中, 学生所言就会言之有物, 言之动情, 让文本增色不少, 同时也能更好地深化了文本的主题, 达到以读促写, 以写促读的互利效果。比如在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文章的时候, 由于出自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其中给学生留下的想象空间也非常的广泛, 文本空白较多。首先为了突出人物描写, 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对林冲进行描写, 从外表到内心, 也可以通过画画的形式让学生描绘林冲。这样的随笔练习安排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提升创作能力。
三、引导学生做好文章的批注, 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
随文练笔就文取材, 突出文章写作的宽泛性。写作不仅仅是长篇大论, 呈现的形式也不一定非得是作文性质的文章, 广泛的写作应该还包括句子的创作等等。随笔练习应该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 巧妙渗透写作内容, 做到读写结合, 相得益彰。随文练笔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和贴近学生学习, 突出学生练笔欲望的激发。在教学过程中, 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要把学生的读书批注当作课堂生成的宝贵教学资源, 鼓励学生借助批注开展阅读交流, 进而提升教学和学习的效果。将批注式阅读引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符合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创作水平的有效策略之一。随文批注式就是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随时在书页上用特定的符号或文字记下或写下自己读书所得、所感、所想, 这样的随文练笔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 不要孤立的开展作文教学, 其实结合课文学习内容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方法。除了上述方法之外, 还有挖掘文本素材、续写课文、缩写文章等方法。至于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哪种方式, 需要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的需要酌情选择, 巧妙设计, 这样才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何观美.高中语文作文有效教学策略[J].新课程, 2014 (04) .
高中化学教学的革新 篇5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如上所述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迅速走出理论家的象牙之塔,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批判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的锐利武器。
⒊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改革课例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目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支架法、抛锚法和随机进入法。但在实际教学中,不一定采用某种单一的方法,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的方法结合在一起(以某种方法为主,其它方法为辅)灵活加以运用。在下面介绍的课例中,课例1主要运用抛锚法,课例2主要运用支架法,课例3主要运用随机进入法。
课例1:澳大利亚“门尼・彭兹中心小学”所作的教改试验(抛锚式教学)[5]
试验班为六年级,有30名学生,教师名字叫安德莉亚,当前要进行的教学内容是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会。首先,安德莉亚鼓励她的学生围绕这一教学内容拟定若干题目,例如奥运会的历史和澳大利亚在历次奥运会中的成绩等问题(确定与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抛??,确定媒体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要求学生用多媒体形式直观、形象地把自己选定的问题表现出来。经过一段时间在图书馆和Internet上查阅资料以后,其中米彻尔和沙拉两位小朋友合作制作了一个关于奥运会历史的多媒体演示软件。在这个软件向全班同学播放以前,教师提醒大家注意观察和分析软件表现的内容及其特点。播放后立即进行讨论。一位学生说,从奥运会举办的时间轴线,他注意到奥运会是每4年召开一次。另一位学生则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并不总是这样,例如19、19和19这几次是每两年举行一次。还有一些学生则注意到在时间轴线的1916,1940和1944这几个年份没有举行奥运会,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年份没有举办奥运会?”,有的学生回答,可能是这些年份发生了一些重大事情,有的学生则回答发生了战争,有的则更确切地指出19停办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40和1944年停办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大家的讨论和协商,认为有必要对米彻尔和沙拉开发的多媒体软件作两点补充:①说明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对举办奥运会的影响;②对奥运历史初期的几次过渡性(两年一次)奥运会作出特别的解释。这时候有位小朋友提出要把希特勒的照片通过扫描放到时间轴上的1940年这点上,以说明是他发动了二次大战。教师询问全班其他同学:“有无不同意见?”沙拉举起手,高声回答说:“我不同意用希特勒照片,我们应当使用一张能真实反映二次大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例如大规模轰炸或集体屠杀犹太人)的照片,以激起人们对希特勒的痛恨”。教师对沙拉的发言表示赞许。
从以上课例可以看到,教师为这个教学单元进行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用多媒体计算机建立一个有关奥运会某个专题的情境,并以奥运历史或澳大利亚在历次奥运中的成绩这类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锚”(学习的中心内容),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再通过展开讨论,把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步引入深入。在这个课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建构主义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几个认知环节自然展开,而自始至终又是在多媒体计算机环境下进行的(同时用Internet实现资料查询),所以上述例子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作为认知工具实现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的很好课例。
课例2:澳大利亚“伟治・柏克小学”所作的教改试验(支架式教学)[5]
试验班由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混合组成,主持试验的教师叫玛莉,要进行的教学内容是自然课中的动物。玛莉为这一教学单元进行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自己用多媒体计算机设计一个关于本地动物园的电子导游,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建构“动物”概念框架的情境(如前所述,概念框架是实现支架式教学的基础,它是帮助学生智力向上发展的“脚手架”)。玛莉认为这种情境对于学生非常有吸引力,因而能有效地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她把试验班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开发动物园中某一个展馆的多媒体演示。玛莉让孩子们自己选择:愿意开发哪一个展馆和选哪一种动物;是愿意收集有关的动物图片资料还是愿意为图片资料写出相应的文字说明;或是直接用多媒体工具去制作软件,都由孩子们自己选择。然后在此基础上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
这样,每个展馆就成为学生的研究对象,孩子们都围绕自己的任务努力去搜集材料。例如,他们到动物园的相应展馆去实地观察动物的习性、生态,到图书馆和Internet上去查询有关资料,以获取动物图片和撰写说明(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在各小组完成分配的任务后,玛莉对如何到图书馆和Internet上搜集素材适时给学生以必要的帮助,对所搜集的各种素材重要性大小的分析比较也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攀升)。然后玛莉组织全试验班进行交流和讨论。这种围绕一定情境进行自我探索的学习方式,不仅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而且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协作学习,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将是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解、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演示到“袋鼠”这一动物时,玛莉向全班同学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有袋动物?除了袋鼠有无其它的有袋动物?”有些学生举出“袋熊”和“卷尾袋鼠”。于是玛莉又问这三种有袋动物有何异同点?并让学生们围绕这些异同点展开讨论,从而在相关背景下,锻炼与发展了儿童对事物的辨别、对比能力。玛莉在这里连续向学生提出的几个问题,可看作是按照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用支架式教学法将学生的概念理解从一个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新水平的典型例证。
课例3: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农学院所作的教改试验(随机进入教学)[9]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农学院在R.E.Calza和J.T.Meade的领导下建立了一个“遗传技术”(GenTechnique)课程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组,其目的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Internet网络环境下开发具有动画和超文本控制功能的交互式教学系统,所用教学方法主要 是随机进入法。
该教学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可用于学习分子遗传学和生物技术的有关内容。学习重点侧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变异过程。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还能实际验证。
该系统的教学过程按以下步骤进行:
⑴ 确定主题:通过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本课程的若干主题(即确定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遗传变异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例如:细胞结构、染色体的组成、DNA的化学成分和遗传代码以及DNA的复制方式等等);
⑵ 创设情境:创设与分子遗传和生物技术有关的多样化的实际情境(为随机进入教学创造条件);
⑶ 独立探索:根据学生的意愿可选学下列不同主题,在学习某一主题过程中,学生可随意观看有关这一主题的不同演示,以便从不同侧面加深对该主题的认识与理解(“随机进入学习”);
① 学习主题1:阅读有关细胞知识及结构的课文,观看有关细胞结构的动画(动态演示);
② 学习主题2:阅读有关染色体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作用的课文,观看相应的动态演示;
③ 学习主题3:阅读有关DNA的化学成分、结构和遗传代码的课文,并观看相应的动态演示(学生可在三维空间中,通过多种不同的变化形式、多侧面地观察、了解、认识DNA的结构成分及遗传特性,即可随机进入学习。);
④ 学习主题4:阅读有关DNA复制(合成)机制、复制方式的课文,并以病毒、微生物和哺乳动物作为模型观看有关DNA复制机制、复制方式的动态演示(可通过随机进入学习,加强对本主题的理解)。
⑷ 协作学习:在上述独立探索基础上,开展基于Internet网络的专题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通过公告板和email可对学生布置作业、对讨论中的观点加以评判和进行个别辅导。
⑸ 自我评价:为检验对知识的建构与验证,学生在经过上述学习阶段后应进行自我评价,为此该系统设计了一套自我评价练习:练习内容均经过精心挑选,使之能有效地测试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过程的理解。
⑹ 深化理解:根据自我测试结果,有针对性地对薄弱环节作补充学习与练习,以深化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验证的能力。
参考文献
⒈ David Jonassen et al., Constructivism and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Vol.9 No.2, 1995.
⒉ Brent G.Wilson, Metaphors for Instruction: Why We Talk About Learning Environment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ept-Oct 1995.
⒊ John R.Savery and Thomas M.Duffy, Problem Based Learning: An Instruction Model and Its Constructivist Framework,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ept-Oct 1995.
⒋ Chris Dede, The Evolution of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 Immersion in Distributed Virtual Worl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ept-Oct 1995.
⒌ Ron Toomey and Kim Ketterer, Using MultiMedia as a Cognitive Tool,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Vol.27,No.4, 1995.
⒍ William D. Graziadei et. al., The 21st Century Classroom-Scholarship Environment: What Will It Be Lik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 Vol.24, No.2, 1995-.
⒎ Gerhard Tulodziecki, Contribution of Media Use and Meida Literacy Education to School Innovation, 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 Vol.33, No.1 1996.
⒏ David Griffiths,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Making a Difference in the Classroom, Proceedings of CAL 97, P95-P99,.
⒐ R.E.Calza and J.T.Meade, GenTechnique: Learning Molecular Biology within a Networked Environment, Proceeding of CAL 97, P165-P168,1997.
⒑ Spior, R.J. et al., “Cognitive Flexibility, Constructivism, and Hypertext: 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for Advanced Knowledge Acquisition for Ill-structured Domain” in T.M.Duffy and D.H.Jonassen(Eds.), “Constructivism and the Technology of Instruction: A Conversation” (P57-P75),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1991.
⒒ 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⒓ 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育传播与技术,19第三期(总第12期)。
⒔ 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⒕ 彭聃龄,“认知心理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
⒖ [日]山内光哉 编著,“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
一九九七年五
高中化学教学的革新 篇6
【关键词】高中美术 鉴赏课 学习模式 革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10-02
一、小组合作学习,强化交流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与互动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为加强师生间、生生间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交流探索与运用实践,就需要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小组学习为组织形式,结合学习内容,在小组集思广益下,共同参与学习、思考、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合作性、过程性、交流性与探索性等特点,学生知识与能力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同时,小组合作针对较为大型的课题作业、课后研究、实践作业效果较好,学生能够在相互配合下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学习过程也强化学生综合能力与艺术素养。
例如:学习“中国民间艺术”,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围绕刺绣、年画、剪纸这三种最具代表的艺术样式,展开深入探究。通过收集文献资料、实物、视频资料等形式,引导学生分门别类将中国民间艺术进行归纳、总结与概括。并展开与其他小组的交流合作,通过系统知识的构建、交流与分享,强化学生交流能力。又如“探究建筑艺术的特点”这一内容的学习,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内成员实地考察,拍摄照片,查阅视频与文献资料,展开对中国建筑艺术的深入分析,同时与外国建筑进行类比,从人文气息、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我国建筑的发展以及各国建筑特色的融合。由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导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学习模式,强化各方面的能力。
二、实施分层教学,促进综合发展
分层教学是新课改教学理念中面向全体教育理念的体现,它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特点与认知基础,结合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水平,展开合理分层,有效教学和科学引导。分层教学很好的与因材施教教学理念进行契合,并且践行了建构主义的理论思想,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需要基于已有认知基础,通过创设科学的教学情境,有效引导与科学点拨,使得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与能力,构建知识网络系统。实施分层教学,就是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与兴趣分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层、分类学习,促进相得益彰、循序渐进与稳步进步。
例如:高中美术鉴赏课主要涉及到雕塑、绘画、工艺、建筑等方面的内容,大多数学生对绘画较为了解,而对其他内容的了解较少。实施分层教学,根据教材、要求与进度进行分层。以“对比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为例,对于基层稍差的学生有A类要求“了解陶与瓷相关知识,对比分析它们的艺术特性,举一反三,提升学生鉴赏能力,发散思维、拓展创新”。对于基础属于中等的B类学生,要求“基于A类目标,区分陶与瓷的原材料、烧制温度、外观等的不同”。基于能力强且兴趣强的学生,要求为“深入了解瓷器的外观光亮,陶器不亮的原因(与上釉与否有关),陶器声音沉闷,瓷器声音清脆的原因(与质地有关)”。这是根据能力分层,还有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标准进行分层,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分层方案,提升教学效果。分层教学有利于降低学生的自卑心理,与相同爱好、水平与能力的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共同进步。但是也不利于学生产生奋进求取的思想,部分学生可能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三、理论实践结合,完善知识方法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加深入的学习理论并反思理论的科学性,理论与实践这两者的关系好比唇与齿,唇齿相依。在理论的学习中,通过实践反思、总结与验证,在实践的践行中,以理论来指导、表达与交流,实践是理论的真实反应与应用,理论是实践的规范与表达。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学生观赏、分析与交流层面,还应该加大学生实践力度,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强化学生应用思维、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到知识本质层面,探索知识的来源与发展,知晓学习的方法与技能,从鉴赏对象的情感、方法与技能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艺术素养。
例如:凡高的《向日葵》表达了无限的生命力与律动感,在鉴赏课教学时,教师首先引入《向日葵》作品的绘画背景,讲述了关于凡高与高更的友谊,以及当时凡高的所思与所想。继而引导学生创设小故事,以“假如我遇到凡高”为主题,创编出学生自己与凡高之间的小故事,以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散学生思维。再次,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和生活实际,展开实践探索,绘画出自己心中的“向日葵”。在学生实践作品创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表现出自己所想、所思,以及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又如,毕加索《双手交叉的妇人》油画作品欣赏,塞尚的《窗帘、小罐和高脚盘》油画作品欣赏教学等,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实物,再现艺术情境,或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再现生动的艺术作品。之后引导学生根据想象、联想,结合油画相关知识,绘画实践,表达出学生心中的“平凡事物”。
四、引入探究模式,提升艺术素养
探究学习模式是基于过程性的学习模式,它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表达、思考与实践,以个人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合作探究等为组织形式,以课题研究、验证分析、实地考察、主题研究等为方式,展开探究式学习过程。探究式学习模式需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还需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定科学的探究主题、探究方案,落实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探究式学习模式中,教师需要科学引导、介入与评价,有效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应用思维与综合能力。
例如:学习“艺术美与形式美”相关知识,设定探究主题“艺术美与形式美的基本原则与其在作品中的内在表现”。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欧米艾尔》雕塑作品等。展开对新知识的探究,结合对比分析,了解艺术美与形式美的内在表现、构成与特色。继而以一件作品为代表,分析具体作品的艺术美、形态美之间的差异,并展开研究性学习过程,探讨如何把握形式美。又如,关于“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的学习,通过展示秦始皇兵马俑相关图片,导入探究性课堂,实施小组合作,进行案例研究、分析与特点总结的综合性学习过程。通过有效引入探究模式,完善学生知识网络,提升艺术素养。
总结: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需要认真分析新课改教学理念中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革新学习模式为基础,实现对学生的科学教学、引导与组织。高中美术鉴赏课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欣赏、分析、思考、合作、交流与实践,结合小组合作学习、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究式学习模式等学习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革新,另外,还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展开师生互动、实施研究性学习等创新学习模式,引导学生感悟高中美术鉴赏课的独特魅力。践行新课改与建构主义思想,培养学生欣赏能力、感受能力、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提升学生艺术修养,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丽华.高中美術鉴赏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9):35-36.
[2]周迎峰、肖钢.关于高中美术鉴赏课学生自主课堂实施策略的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4(1):60-63.
高中化学教学的革新 篇7
关键词:高中英语,翻转课堂,教学质量,思维创新
翻转课堂颠覆了以往课堂教学的过程,使得师生之间的地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教师的授课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开始向课堂之外延伸。在翻转课堂上,知识传授在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的,从而形成了翻转课堂。学生的学习也不仅仅在课堂,他们可以利用课外,采取多种学习路径,看视频讲座、观播客、阅读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等,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人交流。在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其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
一、高中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发挥指导作用。高中英语翻转课堂的开展,改变了英语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也被解放出来。在翻转课堂,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辅助者。教师不再是学习知识交互的中心,但是仍然是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和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经通过课前的学习了解了一定的知识,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开展针对性的讲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有的放矢,这样就会大大的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2.教学过程动态化,强调自觉学习。翻转课堂主要的表现的就是课堂上教师讲的少了,留给学生消化知识和思考的时间多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光是一个单一的个体,还可以是一个学习小组,他们之间在学习上相互促进,交流探究和合作探究。知识的学习开始转移到课下,在不减少相关知识学习的情况下,学习的时间多了,课堂上处理问题的时间多了,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翻转课堂通过将“预习时间”最大化来完成对教与学时间的延长,其关键之处在于教师需要认真考虑如何利用课堂中的时间,来完成“课堂时间”的高效化。
3.学生角色发生变化,强化学习的有效性。当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英语知识的学习途径变得越来越广泛,对于高中生来说,不再仅仅的局限于英语课堂,学生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学习媒介,比如互联网、电视电影、广播等适当的延伸和拓展自己的学习途径,这些都为翻转课堂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高中英语翻转课堂扭转了学生的角色,让学生的学习突破出了课堂,但是这种学习并不是学生自己随性的学习,他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学生需要根据学习内容反复地与同学、教师进行交互,以扩展和创造深度的知识,可以说翻转课堂就是学生构建深度知识的课堂,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
二、高中英语课堂开展翻转课堂的策略探究
1.让学生动起来,教师组织好课堂学习。在高中英语翻转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也就要求学生要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前的知识学习,并且要对学生充满信心,把学生的主动性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虽然从课堂讲授中解脱出来了,但是教师的指导作用还需要发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尝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当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或者再解决英语问题的时候出现了分歧,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与探究的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们结合有关的学习知识进行辩论、探究等,然后教师可以给与评析,做到教学相长,这种不断激活课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不断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也就有利于提升教学和学习的质量了。
2.尊生学生思维,突出探究性的培养。翻转课堂打破了以往的教学常规,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还能让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学生不再是在老师的灌输下机械式的死记硬背那些英语知识,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尊重他们的创新,让学生绽放思维之花。
关于高校舞蹈教学革新的探讨 篇8
一、高校舞蹈教学的现状
1. 不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
高校的教学模式是相对轻松的, 在学生入学之前, 大多数的高校就已经设置好对学生的培养计划。开学后,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学校的教学进度机械的进行学习, 想要达到了学校的教学目标, 学生只要保证每门科目都及格这一基本的要求就可以了。有时教师占用过多的时间来讲授某一个知识点, 使得整个教学进度发生改变, 就必须利用其它的时间做补充, 甚至是直接减少其它不太重要的知识点的课时来完成教学目标, 使得教学进度不受控制, 这是真实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的问题, 对于学生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虽然现在大多数高校开设了舞蹈的专业教学, 很大程度上使得学生的课程内容变得丰富, 但学校却没有给予舞蹈足够的重视, 舞蹈教学仍然只作为选修科目存在于高校的课程当中。试想一下, 在长达一个星期的时间里, 舞蹈课程却只安排有短短的两节课时间来让学生学习专业的舞蹈知识, 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如饥似渴的学习欲望。
2. 缺乏推陈出新的教学内容
在高校的舞蹈教学当中明显存在跟不上时代的教学内容, 这不仅源于我国高校舞蹈专业教学的起步较晚, 也与复杂矛盾的社会现实有着很大的关系。许多高校招收的舞蹈专业的学生大多数都是通过高考选拔的普通高中生, 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任何的舞蹈底子, 对学校开设的专业舞蹈的学习缺乏基础, 使得学生很难进行深入的学习。而按照统一的教育模式进行高校的舞蹈专业教学, 教师很难来创新性地进行有新意的舞蹈教学, 很缺乏教学创意, 而且学生的舞蹈兴趣激发又是短时间内无法完成的任务, 学生对于单调教学内容的不感兴趣导致教师对于舞蹈教学也缺乏兴趣, 在不断的恶性循环之后, 高校舞蹈教学的内容很难得到创新的激情。
3. 不充足的教学专业人才
上文中已经提过舞蹈教师在高校舞蹈专业课上陈旧单一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内容也缺乏推陈出新, 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大大减弱对舞蹈课程的兴趣。舞蹈教师作为舞蹈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 学生作为接受者, 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传递的知识就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联系的介质。所以教师的专业功底必须过硬才行, 如果一个教师的专业技术不过关、专业知识的不丰富, 就很难引起学生兴趣的学习, 更别提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了。但是在现代的各大高校中有这样一种情况:专业舞蹈的师资力量绝对不足。相比其他专业来说, 舞蹈专业起步时间的相对较晚, 虽然近几年有所发展, 但是专业教学人才还是相对缺乏, 目前, 舞蹈专业教师在学历水平和获得的职称级别两方面远远的落后于其他专业的教师, 这使得舞蹈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 整体力量要相对落后。再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点的贫乏、舞蹈专业课程不科学的设置以及教学方式的枯燥单一, 影响了学生对于舞蹈专业的兴趣。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校更加不重视舞蹈专业的教师资源, 最后造成一个恶性循环。
素质不高的舞蹈教师, 缺乏兴趣的舞蹈学生, 不重视的学校领导……是目前我国高校舞蹈教学严重存在的问题。由于舞蹈教师的缺乏, 在任的教师工作量大, 使得教师难以有时间提高自身的素质, 这又影响舞蹈教师的素质的提高, 甚至对于现在社会的要求都难以适应, 最后造成严重缺乏舞蹈教师的现象一直存在下去。
二、对高校舞蹈理论的教学理念的革新
1. 师资队伍管理的革新
舞蹈的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主体来进行激励与督导的, 所以对于师资队伍的管理是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想要使得最优化的舞蹈教学效果得到保证, 不仅要确保教师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还要确保教师富有的责任心地上好每一堂课, 保持最佳的状态。为了使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目标实现, 学校应重视对教师的督导与激励管理方法的实行。若教师的教学效果好并对教学认真负责, 就应及时得到表扬;若教师由于教学不投入而使教学效果存在问题, 就应该通知其及时整改。以这种监督和激励的方式来确保每个教师都能全心投入教学, 确保教师把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带入课堂。通过督导与激励的管理方式, 调动每个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工作责任心, 争取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对教学认真研究, 并通过经常互相交流经验的方式, 最终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 量化管理的教学方法革新
在传统的舞蹈教学过程中, 往往是由舞蹈教师根据个人的经验和理解来选择采取什么授课方式。由于不同的教师在认知水平和教学经验存在着差异, 采取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最终导致差别很大的教学效果。
高校应利用量化管理的教学方法来缩小教学效果的差异,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真正体现着教育的公平原则。教学方法量化管理, 就是指具体量化到每一门课的教学过程, 也就是将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动作的教学方法和规格规范进行具体量化, 并按照统一、科学、规范的方式方法统一指导每一个教师的教学。
3. 对教学探究的重视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探究活动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也是学生提高素养、发挥合作力量最为有效的阶段。从舞蹈专业具体来说, 教学探究过程中的教师作为密切观察学生活动并适时进行引导的身份取代了教学主导者的身份, 是教师在换位思考下融入学生学习的表现。
以课题小组的方式是探究活动主要形式, 一般以5至6人为最佳, 采取自愿结合、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原则来分组活动, 在人数方面有时还可以根据项目不同和课题内容进行具体适当的调整。每小组要依据实际的选题来制订研究方案, 它包括:研究的目的、主要问题、意义、步骤以及预期效果等。在研究的方案确定后, 就可以带着自己的方案与老师交流, 老师会相应地给予点拨, 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请老师针对拟定的研究方案来协调关系。研究方案和相应的分工是需要明确的, 小组成员可以通过讨论来决定收集信息的方式, 包括查资料、座谈、问卷各种方法, 明确各自的任务之后, 就开始信息的收集过程, 这一过程中要保证组员们的交流与探讨, 这样才能及时调整研究计划和合作分工。资料收集完成之后, 研究小组加工处理信息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处理的过程以“去粗存精”为原则, 并通过进一步的归纳和总结, 把课题的结论概括出来, 最后提出小组的建议。
4. 开展舞蹈艺术作品鉴赏
理论上, 高校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比较强的, 所以他们在欣赏舞蹈时能够看懂舞蹈内的深刻涵义, 也很容易让自己能够渐渐地融入作品的情境之中, 被舞蹈所蕴涵的情感而感染, 进而能够对舞蹈的外在美与内在美有充分的感悟。在舞蹈教学中, 如果教师以指导学生自己对舞蹈进行分类的方式, 使学生读舞蹈艺术基本理论的知识有所掌握, 并领略舞蹈作品的创作背景, 就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对舞蹈作品进行综合性分析能力, 这也是开展舞蹈艺术作品鉴赏的目的。
在舞蹈艺术作品鉴赏课上, 广泛的现代舞蹈题材与内容是学生一时半会无法摸透的, 所以教师要通过对舞蹈题材的分析, 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问题特色。例如:蒙古的“挤奶舞”、新疆的“摘葡萄舞”等, 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是这些舞蹈所蕴含的特色的体现, 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民族文化和地理特征都有所了解, 还可以以此来拓展文化视野, 让学生在舞蹈作品的鉴赏过程中得到心旷神怡的感受。教师在进行审美引导的时候, 教会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舞蹈艺术, 进而提升其综合素质。所以, 开展舞蹈艺术作品鉴赏, 对高校的学生来说是有益无害的,
三、总结
总的来说, 要从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来革新高校的舞蹈教学, 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为坚持的目标, 有针性地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 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舞蹈教学的改革中, 需要通过转变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能力建设以及完善课程设置等方式的同步进行, 使得高校舞蹈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有效实施高校舞蹈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
摘要:在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的发展基础之上, 我国高校中出现越来越多的新鲜专业, 这使得同学们的课程变得丰富多彩。舞蹈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是艺术教育种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对高校的舞蹈教学中的情况进行概述, 然后分析问题并得出结论, 对有关高校舞蹈的革新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革新,探讨
参考文献
[1]刘荔.新形势下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关于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 2011, 18.
[2]曲超.谈人本主义思想对高校舞蹈教学改革的启示[J].艺术教育, 2011, 9.
[3]彭渊.浅谈普通高校舞蹈教学改革[J].才智, 2009, 8.
钳工教学思路的革新与实践探究 篇9
钳工教学存在的问题
钳工的主要工作是使用钳工工具或其它设备, 按技术要求对工件进行加工、修整等, 其工作范围很广, 对技能要求高。同时在钳工教学中存在着三个问题:首先, 师资力量不足, 缺乏专业技能教师, 开设相关课程不多, 没有对知识进行拓展。同时学生学到的只是些简单的基本操作, 不能满足企业要求。然后, 教学内容缺乏全面性、科学性、系统性, 教材单一, 没有合理的评价标准, 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最后, 教学条件滞后, 缺乏学生实践操作的基地。面对此教学现状, 对钳工教学的改革刻不容缓。
钳工教学思路的革新
1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习理论知识过程中对一些基础知识、简单技能都很少接触过, 甚至有些学生对此是一无所知, 要求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操作技能进行创新是很难完成的。因此作为一名钳工教师要清楚认识到这一点, 要从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对所用工具或设备的用处和使用方法进行深入了解和认识。只有基础打好, 再通过课外实践, 不断使学生巩固、丰富理论知识, 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拥有一个好的操作技能, 关键是各项基础功底掌握扎实。
2提高教师综合能力, 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生学的怎么样, 关键在于教师教的好不好。说明教师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钳工教学, 也关系到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因此作为一名大学的钳工教师, 要对工作高度负责, 努力提升专业理论知识, 同时要不断地注重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 学校要定期对钳工教师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 派专业教师到企业了解其需求和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 培养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师。
3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的锻炼
现如今的毕业生与企业的标准要求有着很大的差距, 学生掌握的技术水平达不到企业的水准, 为了缩小这种差距, 学校必须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动手实践的教学场所。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 加强基本专业技能的培训, 掌握基本的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同时还要对学生在机床的组装与调试以及今后的维护方面加以强化, 使每个学生成为动手能力高, 操作能力完善的全能型人才, 使学生与企业的标准相一致。
4完善评价体系
作为一名钳工教师, 我们要建立一个合理的评分标准, 从多方面来评价一个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要从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两方面综合的客观评价一个学生。对理论知识评价时, 教师不能以自己意愿评分, 要听听其他学生对其评价, 从多方位来评价。同时教师可以利用技能评价, 引导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相互比较, 增强竞争意识,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钳工技能。
钳工教学的实践探究
1规范示范动作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一种双边教学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 学生起主体作用。教师在讲课中, 示范动作要准确到位, 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技术概念。此外, 教师在示范过程中, 要注意边讲边示范, 以强化学生对动作要领的认识和掌握。教师示范之后, 让学生进行练习示范, 学生之间相互评价, 发现问题, 最后教师对错误动作一一指出并纠正, 防止下次再犯。
2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巡回指导
在进行操作技能训练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后, 由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时, 教师要及时走动, 每到一个工位, 应耐心细致观察学生操作动作、步骤以及方法有无不正确的地方, 发现问题后, 教师要讲清道理, 并辅以动作示范, 及时的纠正学生错误,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下次不再出现此类错误。应避免出现学生练习时, 教师却没有踪影的现象。同时发现错误后, 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 找出问题所在, 使学生对操作掌握更牢固。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
3准确地对学生评价指导
对学生进行最后的讲评是钳工教学必要环节, 应以激励、促进学生发展为主的思想, 主要就是对学生操作实践形成过程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对于做的好的地方, 教师给予表场;对于其不足, 耐心引导学生完善改正, 对学生进行鼓励。对学生进行讲评是促进学生能力提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环节, 把这个过程作为师生感情交流的平台, 所以教师要认真对待, 不能敷衍了事。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讲评要讲到关键上, 讲到点子上,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同时能使学生能认识到自身不足, 达到评价促进学生理论和技能提高的目的。
结语
钳工教学思路的革新与实践研究 篇10
关键词:钳工,教学思路,革新,实践,人才
开展钳工教学过程中,如何牢牢抓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给钳工教学带来的机遇,使我国钳工技术人才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提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作为新时期从事钳工教学的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创新教学思路,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钳工教学课堂是丰富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基础课堂,是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重要场所,但是由于传统钳工教学思维、手段方法的滞后性,总是让学生感觉到钳工学习的枯燥乏味。总体来说,传统的钳工教学课堂缺乏新颖与创新,存在很多的弊端与较多的问题。
1 在教学思路上的革新
1.1 教师在思想上进行转变
教学思想的转变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转变的基础与前提。研究表明,在传统教学理念中,课堂教学过程过于注重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授和训练,虽然在过去人才培养中曾经发挥过它的优越性,但是已经不适应现阶段钳工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转变教学思路,来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技能水平。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训练中,多增加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不同问题的假设,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应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逐步建立起现代化下的大工程理念和意识。
1.2 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学生在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对基本的技能、工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都是一片空白,更不用说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后对操作能力进行创新。所以,教师在进行钳工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学生基本技能、基础知识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各种设备的真正含义以及正确的使用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外实习实训,不断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内容等。
1.3 拓展教学手段
教学改革对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配合教学内容利用电教片、幻灯片以及多媒体CAI课件等手段,为教学提供方便。另外,在钳工教学中根据钳工训练的特点适时安排适量的讨论,为日后的实际操作奠定基础。
2 钳工实习教学的实践研究
2.1 形成科学规范的教学实践方法
钳工操作技能的形成从掌握局部动作到协调、熟练的程度,需要反复练习,也需要教师不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只有在动作规范、方法科学、步骤合理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因此,作为钳工实习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更好地落实上述教学方法,形成可操作的教学实践方法非常重要。第一,教师的示范动作要到位,在讲解动作的名称和作用时,要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技术概念,教师一定要示范。在学生对动作技术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传授动作要领,以强化学生对动作要领的认识和掌握。在示范过程中,要做到讲做一致,准确无误,规范条理。对于那些可见度小的操作动作,可以考虑使用电化教学或多媒体课件教学,以增大可见度,防止学生错误动作的发生。第二,教师演示分析要到位。在教师的演示过程中,由于边讲边演示,动作慢且不连贯,容易造成示范操作的整体质量低下。如果不加以指出,就会出现问题。让学生作示范,在比较中发现问题。然后由教师把学生演示中发生的错误动作一一指出,并进行分析解剖,以防止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2.2 加强巡回指导
当学生在各自工位上操作训练时,教师要及时走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防止学生上工位、教师上座位的现象发生。还要避免入门指导完成,教师就放松指导,实习纪律失控,车间无人统领的局面出现。教师要细致观察学生操作动作是否有不规则之处,操作步骤与方法是否有不当之处,操作流程是否有不规范之处,发现一处纠正一处。教师发现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要讲清道理,并辅以动作示范。当学生操作出现错误时,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时的点拨才是真正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钥匙。要把不规范甚至错误的动作解决在开始时,同时还要启发学生找出该操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要求学生思考该课题的工艺过程,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操作,如何省时、省力地规范流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技术素质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才能真正得以培养。
2.3 讲评指导到位
该环节是实习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完善,是对实习教学劳动成果的评判,也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其主要任务是检查实习目标的落实情况,分析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出现问题的原因。
参考文献
[1]袁要坤.尝试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职业教育,2013,(2):51-52.
[2]初晓,张学政,武静.机械钳工现场操作技能[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书院教学的革新精神 篇11
书院的产生和发展是古代教育不断完善和革新的产物
古代学者积极创建书院,多基于对当时官学教育和科举制度种种弊端的不满,而希望对教育进行革新和完善。他们在揭示书院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时,明确指出:一是官学数量不足,兴废无常,不能满足士人读书问学的迫切要求;二是官学教育和科举制度弊端丛生,需要别创书院予以匡正。
朱熹在《衡州石鼓书院记》中明确指出:“予惟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往往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这里的“前代”,盖指唐末五代和北宋时期。唐末五代,由于战乱不绝,官学教育废弛,更加上官场争斗不息,正直学者不屑与之为伍,多隐遁乡曲,潜心修身问学,为书院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北宋时期,前期国运阜定,尚无暇顾及教育,后虽有三次兴学之举,由于朋党与学派之争,也未见明显成效。
吕祖谦在《白鹿洞书院记》中更具体地指出:“窃尝闻之诸公长者,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先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这里所谓“国初”,显然系指北宋初年,“学者尚寡”正是唐末五代连年战乱、官学不修的结果,待“海内向平,文风日起”之时,官学无法满足士子要求和社会需要,书院应运而生。
北宋三次兴学运动,官学数量大增,然而大多有名无实。及至南宋,官学更趋颓废,科举也日渐腐败。南宋书院的勃然兴起,直接动因,是试图以书院教育匡正官学教育和科举考试之弊。朱熹批评当时的官学教育不以“明人伦为本”,全无“德行道艺之实”(《学校贡举私议》,《晦庵集》卷七十五),“儒生唯知章句训诂之为事,而不知复求圣人之意,以明夫性命道德之归”(《中庸集解序》,《晦庵集》卷七十八),“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敝,人才日衰”(《静江府学记》,《晦庵集》卷六十九)。他大力提倡复兴书院,正是为了使教育尽快“明义反本”、“正本革弊”。陆九渊同样对当时的官学教育深感不满,遂热心于创立书院讲学,提倡标新立异、不循成法、师生切磋、雍容自奋、优游涵泳、轩昂奋发的精神。他应朱熹之邀,在白鹿洞书院讲《论语》,在讲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时,批评当时教育的“逐利忘义”,提出“以义利判君子小人”,听者深为感动,“至有流涕者”。
南宋之后,书院与官学长期并存,著名学者多把书院视为“匡翼学校之不逮”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力量。元代教育家吴澄指出:“书院之名何始乎?肇于唐,盛于宋。”“书院之实何为乎……郡邑之学有废而不立之时,学者无所就于学。于斯时也,私设黉舍,广集学徒以补学之缺。”(吴澄:《鳌溪书院记》)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说:“惟我皇明自国都至于郡邑,咸建庙学,群士之秀,专官列职而教育之,其于学校之制可谓详而备矣。而名区胜地,往往复有书院之设,何哉?所以匡翼夫学校之不逮也。”(王阳明:《万松书院记》)明末学者高攀龙等创办和主持的东林书院,把书院作为纠正官学教育和科举弊端的手段,冲破官学钳制舆论、禁锢思想的羁绊,提倡“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改变士子明哲保身、不干时政的学风,克服专尚文辞、需求功利的风气,提倡重德、务实学。清代经学家黄以周也说:“吾谓学校兴,书院自无异教。学校衰,书院所以扶其弊也。”(黄以周:《敬季杂著·论书院》)清代学者阮元创建诂经精舍和学海堂,也认为书院可以改变官学空疏不实、学校沦为科举附庸的弊端,有助于提倡博通经史、崇尚实学。
书院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表明,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书院和书院主持人,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特别是学风文风方面,大多有所创新。革故鼎新精神成为书院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书院教学的革新精神是书院强大生命力的核心和关键
书院的革新精神,集中体现在教学上。
第一,提倡“经世致用”,冲击死读经书的弊病。
自汉武帝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始,儒家经书被推上法定的正统地位,无论官学私学,一律讲习儒经,不管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或者“我注六经”,或者“六经注我”,经学成为全部学问,死读经书成为教学的惟一追求。《汉书·儒林传·赞》炫耀说:“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枝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于是,“遗子黄金满,不如教子一经”逐渐成为广泛流行的社会风气。死读经书、获取高官厚禄,变成教学的直接目标。经学大师夏侯胜直言不讳地说:“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学经不明,不如归耕。”(《汉书·夏侯胜传》)
唐代以科举取士,经书成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强化了死读书的风气,“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为汉唐教育教学真实生动的写照。宋真宗的《劝学诗》更公开鼓动“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然而这种经学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不明大理,不谙世事,不事日用,不守德操。朝廷社稷,内忧外患,日甚一日,社会风尚,每况愈下,人伦纲常,益趋浇薄。
朱熹复兴书院,正是针对学校教学“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的弊病,追求“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的古昔圣贤“教人为学之意”(《白鹿洞书院揭示》,《晦庵集》卷七十四)。胡安国、胡宏父子讲学碧泉书院,张主持岳麓书院,明确提出以“传道济民”为宗旨,反对以应科举、谋利禄为目的,反对以寻章名、务文辞为内容,提倡“留心经济之学”,从“应物处事”中求仁,践履于日用常行之际,躬行于饮食起居之中,他们要求学生,不做专谋个人功名利禄之士,也不做闭门索居、不关心时事之腐儒,而要成为“切切入世”、“经邦致世”之材。
最典型的当推明代的东林书院,顾宪成、高攀龙相继主持讲学,订有《东林会约》,申明“饬四要,破二惑,崇九益,屏九损”。东林学院讲学以经史著述为主,又重实学实用,追求“立志救世”、“兼善天下”,敢于“讽议朝政,裁量人物”。还特邀李之藻、徐光启、杨廷筠等来院讲释西方实用科学,切实体现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精神。
明末清初,颜元为漳南书院“详订规制”,明确提出“宁粗而实,勿妄而虚”的讲学原则,建正厅四楹,曰“讲习堂”。其东第一斋,榜曰“文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西第一斋,榜曰“武备”,课黄帝、太公以及孙吴五子兵法,并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东第二斋,榜曰“经史”,课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诗文等科;西第二斋,榜曰“艺能”,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除此四斋外,另设“理学”、“帖括”二斋,“应示吾道之广,且以应时制”。
重视实学实用,倡导经世致用,形成了书院教学的突出特色,也是书院教学革新精神的重要体现。
第二,提倡讲学与研究相结合,师生“共商量”,扭转先生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
汉代以来,学校的教学以传授儒家经籍为目的,教师讲经,学生读经,成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经读得多,读得烂熟,既是才学高深的标志,又是猎取名禄的资本。正如朱熹所言:“汉儒初不要穷究义理,但是会读,记的多,便是学。”(《朱子语类》卷一三五)
经学的传授主要靠经师的口授。为了树立经书的权威性,必然强化经师的尊严性。荀子早就说过,“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荀子·儒效》),“师云亦云,则是智若师也”(《荀子·修身》)。因此,“言不称师谓之畔(叛),教不称师谓之倍(背)”(《荀子·大略》)。汉代经学教学,严守师法家法,更强化了经师的绝对权威,形成师生之间的学术依附关系,“若不依先师,义有相互伐,皆正以为非”(《后汉书·徐仿传》)。教学主要靠教师讲说、学生听记的单向灌输,而且认定“先生者,当如醒,学生者,譬为醉”(《喻林》卷九十一引《风俗通》)是不可改变的。
书院主要是由个人读书治学发展为讲学授徒的教育机构,书院创办人和主持者的讲学与学术研究多是融为一体的。书院通常是学术研究和传播的基地,书院的讲学多是围绕学术研究开展的,书院的学生多是慕明师、求学问而奔凑书院,共同讲习研讨成为书院主要的教学方式。
书院教学的典型组织形式就是“讲会”。南宋书院首开“讲会”之风,如朱熹与陆九渊兄弟的“鹅湖之会”,朱熹与张的“岳麓讲会”等。“讲会”逐步发展为更制度化的教学与学术研讨紧密结合的组织形式,成为学术研究、学术论争、学术交流以及扩大学术传播和增强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讲会”也成为书院教学的重要形式。“讲会”的方式丰富多彩,除了书院内的师生讲会之外,书院之间还互邀名师往来讲学,明代书院讲会更扩展为地方教化活动,与会者除书院师生外,还有地方官员士绅,甚至平头百姓。东林书院曾规定,“草野之齐民,总角之童子,皆得环而听教”(《东林会约》,《东林书院志》卷二)。书院讲会将教学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使书院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与对社会的影响实现了整体统一,突出了书院教学的革新精神和实践经验,这也是书院为后世留下的一份最宝贵的财富。
第三,发掘书院教学的革新精神,成为近代以来书院研究的重点。
近代以来,书院研究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形成了两次研究高潮,一次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次是自20世纪80年代延续至今,仍在继续深化。尽管研究者的指导思想、研究方法和所得结论不尽相同,但都认为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创新之举,对后世有借鉴意义。因此,挖掘书院教学的革新精神,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
辛亥革命前后,蔡元培等人发起组织爱国学社,明确提出继承和发扬书院的优良传统,直接效法船山学社的办学精神,提倡“公言革命无所忌”。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主持北京大学的改革,更把中国古代书院的办学精神同西方古典大学的办学模式相互参照,融为一体,发扬教学革新精神,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发展个性,将中国古代书院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成为以书院研究推进近代教育改革的典范。
五四运动把民主革命推向新的高潮,批判旧教育,创建新教育,也进入一个新阶段,一批立志改革的先驱者,再次把目光集中于书院。毛泽东最早科学地研究和总结书院的经验,并灵活地应用于教育改革的实践,在长沙船山学社旧址创办湖南自修大学。他于1920年起草的《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不仅是一篇创办革命学校的宣言书,而且是一篇研究古代书院的极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他概括和分析了书院和学校的优劣长短,指出:古代书院与旧式学校,虽说“各有其可毁,也各有其可誉”,但“从‘研究的形式’一点来说,书院比学校实在优胜得多”。毛泽东深刻揭露了旧式学校的弊端,“学校的第一坏处,是师生间没有感情”,“学校的第二坏处,是用划一的机械教授法和管理法去戕残人性”,“学校的第三坏处,是钟点过多,课程过繁。终日埋头于上课,几不知上课之外还有天地,学生往往神昏意急,全不能用他们的心思去自动自发的研究”。认为学校坏的总根源,“在于学生立于被动,消磨个性,灭掉灵性,庸懦的随俗浮沉,高才的相与裹足”。而书院却不然,“一来是师生的感情甚笃;二来是没有教授管理,但为精神往来,自由研究;三来是课程简而研讨周,可以悠游暇豫,玩索有得”。主张“自修大学乃取其利,去其弊”,“就是取古代书院的形式,纳入现代学校的内容,而为适合人性,便利研究的一种特别组织”。这里,毛泽东所强调的正是书院教学的革新精神。
20世纪80年代初起,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书院研究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形成近代以来书院研究的第二个高潮。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书院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书院教学的革新精神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义务教育阶段汉字教学方式的革新 篇12
关键词:语文教育,汉字教学方式,教育改革
我们今天汉字教学的发展, 离不了前人的探索, 在继承那些优秀的汉字教学方法基础上也要有所创新, 尤其是要更加符合汉字本身的规律和历史, 看重汉字的文化内涵, 这在学术界这被称为“再汉字化”;当然, 学生的新情况, 互联网的新背景, 新课标的新要求, 都要求我们的汉字教学更加“接地气”, 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点。
一、借鉴电视节目, 注重积累和形式的创新
借鉴《汉字英雄》等电视节目的形式,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在寓教于乐的方式中使学生轻松掌握难写、易写错的字。电视节目的本质是趣味性, 是灵活多变的课堂形式和参与合作的竞争游戏。而这些变化的关键在于老师的合理组织, 既要根据学校要求协调好教学进度, 又要腾出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甚至把这些多种多样的形式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这无不体现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的眼光、智慧、魄力、调动和组织能力。除了常见的朗诵会、读书交流会、辩论会等形式, 更多的形式等待着老师们去尝试去创新。
教师在组织过程中让学生全程参与也很重要。重视日常教学中的积累, 有意识地收集具有普遍性的错别字和错误读音, 鼓励学生在各种文本上找出错别字, 进行大胆的纠正。通过多种具体的合作形式, 有组织的合作, 从而增强学生对这种日常积累的主动性和成就感。针对汉字比赛之外, 名著阅读、文化常识以及其他学科都可以开展类似的活动, 让广大的学生都有机会体验电视节目的形式。
二、借鉴学术研究, 培育学者型师生关系
作为教师要有集中钻研的学者精神。李镇西老师家藏图书四千册, 很多名师都有作品行世, 其中不乏钻研语文教学的优秀专著, 像余映潮老师的《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 魏书生老师的《教学工作漫谈》, 王学东老师的《让作文教学更高效》, 以及薛瑞萍老师的大量著作。严寅贤老师认为, 朗诵、书法、写作和钻研是语文老师必不可少的能力。
很多学生都喜欢辩论会的形式, 这给他们表达自己的机会, 通过钻研语文学习过程中碰到的一些“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问题, 可以打破标准答案对学生的拘囿, 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个性。在培育学生的过程中, 正是要帮他们找到中华文化的身份认同, 也要培养学生们独立的人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完全可以在标准答案以外进行钻研, 并鼓励学生提出并坚持自己的看法。
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那么兴趣这位老师只是领进门的老师。现代教育心理学强调, 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则要有成就感的支撑。通过钻研,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加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团队精神。这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尤其是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们享受了探索并得到答案带来的乐趣, 拥有了成就感。作为教师要牢记“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和学生一道不断钻研, 完善教学这门艺术, 做到“教学相长”。本质上, 还是教师理念和能力的问题, 老师在教学中起着巨大的引导作用, 要把眼光放活, 把视野放宽, 才能和学生一起成长为优秀的师生。
三、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无尽财富
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今更要真正地走进传统文化中, 实事求是, 认真挖掘。汉字包含着无穷的智慧, 音形义的精妙结合, 尤其是读音上高度的音乐性, 使汉语很早便突破了简单的念与说而带上了乐调。读书时, 根据文章的含义和音韵的特点进行断句, 然后以一定的乐调“读”出来。这也就不难解释, 为什么古时候儿童在私塾中念书时摇头晃脑了, 而是音乐造成的影响。“吟诵、吟唱”不仅是一种读书方法, 还是一种创作方法。这种方法一直流传到民国初年。由于新的教育政策, 在废止读经的同时, 这种读书与创作的古老方法也随之湮没在历史中了。如今, 在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日本、韩国等地, 仍然保留了这种读汉诗汉文的传统。在我国,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 许多有识之士的努力下, 吟诵逐渐为人所知。2008年, 有代表性的常州吟诵被确立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中央民族大学等学者的推动下, 吟诵开始进入部分小学课堂, 中国吟诵协会会员也日益多了起来, 相继出现了一些吟诵专著和教材。
吟诵对于感悟汉语之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种中国古代最广泛的读书方式, 在今天不应只成为一种小众文化, 我们完全可以从其中吸取充足的养分。从这个角度出发, 我们才真正的走进了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 不仅让学生们学习到了汉字的优美, 而且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汉字教学的革新绝不是单单指教学方式的改变, 还关系到国家重视传统文化的战略和民族的复兴。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要实现复兴, 必然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因此我们一线教师就要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 做个有心人。真正转变教育观念, 这些细微的变化就会如雨后春笋般在课堂上发出亮丽的色彩。教育讲究“润物细无声”, 这些小小的汉字却传达了真正的文化信息, 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 而且渗透了树立文化品格的德育与美育, 真正的发挥好语文学科应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参考文献
[1]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2]姜建邦.国文趣味[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4.
[3]钱道静.语文味:构建和谐语文课堂文化的立足点[J].当代教育科学.2008 (02) .
【高中化学教学的革新】推荐阅读:
高中化学的创新教学09-04
高中化学教学的导入09-08
高中化学教学的体会论文10-23
高中艺术生的化学教学06-01
高中化学教学的高效性06-01
高中化学的多元化教学07-09
高中化学的探究式教学10-25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化学总复习的体会和做法11-07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