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的探究式教学

2024-10-25

高中化学的探究式教学(共12篇)

高中化学的探究式教学 篇1

摘要:探究式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学法上的突破, 改变了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 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一种意识融合, 在问题解决中融入了师生的共同智慧, 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教师在高中化学课堂上设置探究活动, 鼓励学生思考、质疑,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教学探索

传统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 只是接受教师的主观思想。素质教育也带来了高中化学教学方式的转变, 探究式教学凭借其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走进了化学课堂。如何创设探究式的高中化学课堂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以分析。

一、探究活动的开端是主动质疑

思考是学习的源头活水, 而质疑是在思考的前提下进行的, 新的时代需要会质疑的人, 故在鲁教版高中化学的教学中, 教师要深入挖掘那些质疑的因素, 引导、鼓励学生勇敢质疑。立足于教材的表述、概念、定义、课中插图、实验设计等, 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思考, 必要时还要与学生一起质疑教学中的疑问。

例如, 在学习高二化学氨气的性质时, 在氨气的喷泉实验教学环节, 有部分学生在观看了我的演示实验 (见图1) 后, 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 老师, 为什么在挤压完胶头滴管后才开始喷泉?

(2) 为什么烧杯里的无色液体喷入烧瓶后变成了红色?

思考源于疑问, 学生的提问能激起其主动探究的学习欲望。为此, 这个问题可先暂时不让学生讨论, 而要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 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有所收获。教材中有介绍“氨气极易溶于水”这一物理性质的文字材料, 学生对氨气溶于水后所呈现的溶液显碱性的化学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师生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讨论, 有学生会提出:“氨气溶于水后为什么不显酸性呢?我们学习过的氯化氢、氯气、二氧化碳溶于水后不都显酸性吗?”这名学生的提问使课堂教学进入了新一轮的讨论中, 学生能不知不觉地再次对照相关学习资料、分析教材, 进而获得氨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以及氨水的电离方程式:

为此, 在平时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在预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比较有价值的, 对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教材、领会教材有很大的帮助。

二、探究活动的基础是独立思考

探究是思考的筹码, 尤其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而言, 离开学生的主观思考, 何谈探究性的延伸?又何谈教师的恰当引导?学生只有深入独立地思考, 才能在化学学科的实践探索中获得自己的理论认知。立足于高中生的实际, 在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去引导学生朝着智慧大门逐步迈进, 这是每位化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就像是一盏指路的明灯, 带领学生走进化学那片神圣的天地中去探究、去发现、去思考。“诱思探究”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了大胆质疑和探究, 并能在自我认识中总结出化学中的各种原理和规律。

传统的教学方式都以“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为主。在教学中, 教师迫切希望被问的学生能马上回答, 如果被问的学生回答不出来, 往往有立即更换另一名学生回答问题的想法, 直到得出“标准答案”为止。我们不提倡这种教学方法, 因为从教育规律来看, 这样的教学方法会大大削弱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很多问题都需要学生在探索活动中经思考而得出答案。在探究思维的开始阶段, 有时对某部分知识只是刚刚认知或有点感觉, 为了有效寻找到问题思考的切入点, 学生往往需要更多的思考时间。例如, 下面几个关于氯气的性质问题:

问题 (物理性质) :氯气有毒吗?为什么会污染大气?为什么人休克了可以闻少量氯气?

问题 (化学性质) :氯气在水中的反应如何?氯气与水反应后会对实验起什么作用?氯气是酸性气体, 与碱反应如何?氯气在纯氧环境中能燃烧吗?

以上是在氯气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后再逐个解答。当学生遇到不会的问题, 就要让学生进行探究, 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三、探究活动的目标是创新升华

时代发展需要创新人才, 教育的本质也是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究式学习是迎合时代发展而迸发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学生可以在主动探寻知识的路途中欣赏化学学科的最美风景。不仅如此,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

例如, 在“氨气的性质”这节内容教学中, 教师可以激发学生思维, 让学生在思考中与教师的思维相碰撞, 在教师的演示实验中理解喷泉实验的本质, 即喷泉是液体上喷的一种现象, 而这种现象的成因便是烧瓶内外的强烈压强差。

为此, 我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特意设置了一道开放性的思考题:“通过对‘氨气的性质’的学习, 你还能设计出几种简便易行的‘喷泉’实验?”

在第二天的课堂上, 我欣喜地发现, 学生上交的作业中有很多很好的创意。例如, 下面三个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见图2) :

A.去除胶头滴管, 将止水夹打开, 用具有温度的物体使烧瓶中的氨气因获得热量而膨胀, 导管中的空气便会被驱除, 在氨气与水相遇时, 喷泉便出现了。

B.将水槽中的水温提升后注入锥形瓶中, 由于瓶里的酒精会遇热挥发, 且其中的气体又受到压强的影响, 喷泉现象便出现了。

C.挤压胶头滴管, 依次打开a/c/b活塞, 喷泉现象很快就出现在我们眼前。假如我们往烧杯水里滴入紫色石蕊试剂, 还能产生双色喷泉。显然, 第三种实验比前面两种更具创意。

当看到学生的这三种创意实验时, 我认识到学生已理解并掌握了“氨气的性质”的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画简单示意图, 有中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能力。为此, 教师不妨多让学生大胆设想, 一定能获取更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发现, 从而推动教育达到“行虽微, 而旨甚远”的真正目的。

总之, 高中化学课堂凝结着师生共同的智慧, 教师要冲破陈旧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学会探究和思考, 让思维发展伴随化学学习的每一个阶段,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在质疑中去思考并解决问题, 但教师也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 把握课堂生成的创新点, 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后雄.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创意与设计[J].化学教育, 2004 (4) .

[2]李丹.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 2010 (11) .

高中化学的探究式教学 篇2

一、高中生物常见的探究式教学形式

(一)资料探究

这种探究形式是探究式教学中最常见的形式,教师可以以教材中的知识作为探究资料,或者以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热点问题等作为资料进行探究活动。在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方式,例如,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初级阶段,可以由教师根据资料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而到了学生具有一定探究能力的阶段,教师可以尝试着给学生呈现资料,让学生自己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种资料探究形式,在培养学生筛选资料,进行数据分析的意识和能力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二)科学史探究

在生物科学发展史中,有大量的史料具有珍贵的探究价值,教材和教参中关于科学史的资料中包含很多科学实验和研究方法,这些实验以及研究的方法可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很好的课题,并且这种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的探究内容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并且科学发展史中蕴含的科研精神也可以在此过程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渗透进学生的意识和行为之中,这些无疑都会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益处。

(三)实验探究

实验活动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实验活动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有趣,因此,相较于理论课,实验活动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中,也可以充分挖掘实验活动的探究价值,从实验目标、实验过程、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等各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这种以实验为内容和手段的探究活动在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方面具有较为突出的作用。

二、高中生物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技巧

(一)营造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探究教学效果对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往往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如何促进学生的自觉学习行为,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就成为了探究式教学活动中的关键所在。怎样才能促进学生的自觉学习行为呢?这时候,营造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就十分重要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以教师为中心”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教师完全掌控的课堂上,相对来说,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就被显著地弱化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往往十分被动,很难发挥学生本身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传统的“重教轻学”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措施就是营造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各种观念和建议,即使有些观念本身存在错误,有些建议缺乏合理性,教师也不可挖苦讽刺,而要耐心的引导指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体会到主动参与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各项活动,这样才能为探究式教学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二)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

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思维活动是一个核心的内容,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呢?众所周知,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教师在课堂上以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往往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到效果,例如,笔者在讲“酶的发现”这课的内容时,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预习,然后在上课之前设计了一个问题探讨环节:斯帕兰札尼所做的实验是为了验证什么?这个实验的开展是建立在什么假设基础之上的?在实验过程中,斯帕兰札尼发现了什么现象?你能否模仿斯帕兰札尼设计一个类似的实验?通过以上一系列问题的洗礼,学生的思维被有效地开通了。通过对问题的一步步探讨,学生的头脑经历了一次思维活动的洗礼,学生逐渐认识到了实验的原理、过程和方式。

(三)积极利用生物学科的生活实践优势

生物科学的不断进步,给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物科学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往往存在大量的可以为生物教学所利用的教学资源,而这些植根于生活的教学资源对学生来说具有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如果我们在探究活动中能够借助于这种亲切感,以学生熟悉的生物现象、生物规律为探究点,会给探究活动带来更高的“人气”。例如,在讲到“光合作用”这节的内容时,笔者采用的就是探究式教学模式,而为了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趣,笔者以生活中常见的蔬菜大棚入手进行探究课题的引入,让学生观察蔬菜大棚的种植情况。经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在蔬菜大棚中总是会亮着红色或者蓝色的灯,即使白天也不熄灭。当学生发现这个现象以后,探究的目标也就出现了,围绕着这个问题,笔者开始引导学生进行了接下来的探究活动。由于是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表现得十分积极踊跃。

(四)恰当引入课堂实验

抽象性强是高中生物学科知识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而这个特征也是拦在学生生物学习道路上的一个“拦路虎”。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直观生动的画面对人们的思维刺激强度越大,而高中生物学科抽象性的知识特性却不利于对学生的感官思维造成足够强烈的刺激,从而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很多教师都会在课堂上以穿插实验的方式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如果教师能够恰当地引入一些生物实验,以生物实验的直观性特点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样会有效引导学生进入探究学习的状态。例如,笔者在给学生介绍“细胞膜———系统的边界”这部分的内容时,就当堂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用两只烧杯准备两杯水,一杯开水,一杯自来水,然后分别向两个烧杯中放一朵红色的花,片刻过后,开水中的花蔫了下来,并且水也被染成了红色,而自来水中的花则没有任何变化。实验完成以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和总结了。面对生动直观的现象,学生提出了不同猜想和见解,有的学生说,开水使得花的细胞破裂,里面的物质流了出来,有的学生则说高温导致花的细胞死亡,里面的物质流了出来,而自来水中的细胞是活的,所以不会流出来。在实验现象的激发下,学生七嘴八舌地进入了问题探究的状态中。

感悟高中化学的探究式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意义;实施

高中化学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这就意味着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发生巨大的改变,从单一的“讲授式”教学变为灵活多变的“探究式”教学。

一、何谓“探究式”教学

化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需要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依托,可以引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提高课堂效率。

2.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知识的关键是让学生形成完善的思维模式。探究式教学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可以用适当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真正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

3.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

探究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是一个问题需要多个知识点去解决,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无形中巩固了旧知,学习了新知,形成庞大的知识网络,这对于学生知识的构建是十分有帮助的。

三、“探究式”教学的开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中化学知识丰富,涉及层面广,但是探究式教学可以找到其固有的模式。

比如,在讲到“从铝土矿到铝合金”这一节的时候,我就把铝、氧化铝、氢氧化铝的两性问题用探究式的方式进行了教学。

1.铝的两性

提问:这是老师从家里带来的铝锅,我在买的时候商店里的人就告诉我使用铝锅的时候要注意,不能用它来蒸煮或长时间存放碱性食物。这是为什么呢?

探究: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可能铝会和碱溶液发生反应,让学生积极思考,设计实验:将打磨过的铝条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学生发现打磨过的铝条可以在氢氧化钠溶液中迅速发生反应,产生气泡,点燃气体火焰呈淡蓝色。

结论1:铝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氧化铝的两性

提问:如果在实验中将未打磨过的铝条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发现过一段时间后也能产生气泡,点燃气体火焰也呈淡蓝色。这又是为什么呢?

思考1:未打磨的铝条表面有氧化铝,可能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氧化铝被反应掉了,然后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气泡。

思考2:也可能是氧化铝和水反应了,类似氧化钙和水的反应。

追问:究竟氧化铝是与水反应,还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设计实验探究。

探究:向氧化铝粉末中加入适量的水,振荡,发现不溶,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发现氧化铝溶解了。

结论2:氧化铝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3.氢氧化铝的两性

提问:氢氧化铝是否和铝、氧化铝类似,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呢?

探究:实验前教师给出试剂:氯化铝、氨水、氢氧化钠溶液,让学生选择试剂制备氢氧化钠。学生根据盐溶液和碱溶液的反应,自然想到可以用氯化铝和氨水反应制取,也可以用氯化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制取。

提问:实验中用氢氧化钠和氯化铝制取氢氧化铝,氢氧化钠加多了沉淀消失,这是为什么?

追问:如果再用另外一种方法得到的沉淀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会有怎样的现象?

探究:沉淀消失。

结论3:氢氧化铝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交流讨论:铝元素处于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交界处,铝、氧化铝、氢氧化铝均能和稀盐酸(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具有两性。

对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篇4

一、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所谓探究就是探讨和研究, 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 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 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探究技能为目的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 而是通过不断设问, 指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提出假设, 然后针对假设搜集相关资料并加以处理, 最后有所发现, 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学会了科学思维, 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得到了训练。无论结果正确与否, 通过活动, 学生的探究技能得到了锻炼, 也形成了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应用案例

在探究课题“中和反应的实质”时, 笔者是这样组织学生活动的。

1.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兴趣:胃酸过多的患者服用的药物中常含有氢氧化铝;处理硫酸厂排出的废硫酸可以用熟石灰;不小心把酸液滴到皮肤上应立即用抹布擦去, 并涂上弱碱液, 等等。它们发生了什么反应, 为什么会反应呢?

2.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 发现这些都是酸碱中和反应, 从而确定探究课题是“中和反应的实质”。

3.教师设置实验:请两位学生用石蕊试液或酚酞试液分别与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作用, 让学生明白指示剂遇到酸或碱的变色情况, 为学生探究本课课题设下铺垫。

4.学生讨论, 教师在投影仪上显示变色情况。在此基础上, 教师鼓励学生以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为例设计实验方案, 探究本课课题。

5.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 提出两种假设: (1) 盐酸中的H+与氢氧化钠溶液中的OH-反应; (2) 氢氧化钠溶液中的Na+与盐酸中的Cl-反应。

6.教师启发学生通过分析, 利用实验室材料, 设计实验来探究上述假设的正确与否。

7.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分组实验: (1) 取一定量的盐酸溶液, 滴入几滴石蕊试液, 再用氯化钠溶液对照;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滴入几滴酚酞试液, 再用氯化钠溶液对照。 (2) 取一定量的盐酸溶液, 滴入几滴石蕊试液, 再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 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至颜色由红变紫;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滴入几滴酚酞试液, 再逐滴滴入盐酸, 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至红色褪成无色。 (3) 分别把 (2) 得到的溶液取一滴滴到载玻片上, 微热后, 都得到白色固体物质。 (4) 用硝酸和氢氧化钾代替盐酸和氢氧化钠做 (2) 的实验。

8.教师启发学生讨论上述系列实验。学生讨论后, 第一组学生获得结论:酸使指示剂变色是因为H+, 碱使指示剂变色是因为OH-, 氯化钠不会使指示剂变色。第二组学生获得结论:酸与碱反应后酸中的H+和碱中的OH-都消失了。第三组学生获得结论:酸和碱反应后生成了可溶于水的不同于酸也不同于碱的物质。此时学生急需启发帮助。第四组学生获得结论:改用其它酸和碱, 结果一样。

9.教师组织学生从离子的角度分析, 启发学生推断新物质可能是什么, 再组织学生观看幻灯片演示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的微观过程。学生豁然开朗。

10.教师组织学生把结论用化学方程式书写出来:NaOH+HCl=NaCl+H2O, 同时, 让学生试着写引课时问题中涉及的方程式:Al (OH) 3+3HCl=AlCl3+3H2O, Ca (OH) 2+2HCl=CaCl2+2H2O, HNO3+KOH=KNO3+H2O, 启发学生分析生成物的特点, 加深盐的概念, 并得出探究结论:酸和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 生成盐和水;中和反应的实质是酸溶液中的H+与碱溶液中的OH-反应生成了难电离的水。

11.到此探究性学习活动还没有结束。为使学生养成对结论进行反思与评价的好习惯, 教师接着提问:“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了吗?”这将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pH值, 从而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的教育。

四、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体会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 化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以实验探究的途径和手段进行的。课堂教学应尽可能使学生亲自参与实验, 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动性,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或事实, 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充分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 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实, 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 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 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 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科学的任何一项重大的突破, 无一例外地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正如波义耳所说, 没有实验, 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中学的绝大多数化学实验虽然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再认识, 但从本质上看, 这一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是一致的。当化学实验被用作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时, 化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 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所以, 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提倡更多地利用实验这种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总之, 这种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以及团结协作精神。在探索过程中, 我们要逐步改变学生的那种偏重于记忆、理解要靠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 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从而在全面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孔培.例谈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新课程研究, 2008.11.

[2]程柏峰.开展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硅谷, 2008.6.

高中化学的探究式教学 篇5

摘要:

新课程理论带来了课堂改革的创新,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尤其是提倡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式教学也在课堂教学中结出了累累硕果,如果能很好地把探究式教学引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定能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能。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高中 地理教学 运用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教师就必须相信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去探一探、研一研。探究式教学符合高中学科的教学规律,它既能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但是,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高中地理教学没有真正与探究式教学结合起来,致使高中地理教学效果不佳。如果教师能把两者充分结合起来,使两者完美地融为一体,笔者相信,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必将得到大幅提升。

一、探究式教学概述

顾名思义,探究式教学是指以学生的探究为支点,以探究思维、探究精神为主轴,发挥学生的主动思维和主动精神,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分析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探究式教学不是不需要教师的指导,而是要教师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运用合适的方式启发和点拨学生。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是把学生放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位置上,所以教师应创设各种有利条件和软环境,让学生探个究竟,独自揭开知识的奥秘,从而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自我的价值。通过个人的探究,再经过教师或他人的指导、点拨,最终得出正确或有价值的结论。多次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学生可以提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对教师来说,在学生探究前并不能袖手旁观,而应成为问题的孕育者和栽培者,并在学生探究过程中,作好探究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这既是探究过程本身的需求,又是新课程理念对教师能力提出的需求。因此,教师应摒弃传统的课堂主导地位,不能“一言堂”,也不能越俎代庖,替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要善于“放权”,精简话语,做学生解决问题的幕后英雄,成为学生探究过程的重要他人,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探究兴趣,培育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是主导者,是探究分析的责任主体和行为主体,这一点无可争议,并已形成共识。学生只有成为问题发现的使者和问题解决的先锋,才能保证探究在正确的轨道上渐入佳境。

二、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应当遵照科学、可行、有规律的流程,注重探究活动的可控性和可操作性,预测当前探究式教学运用的实际情况,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作用,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1.创设氛围,提出问题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地理课堂内容,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其次,教师顺势而为,提出一个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在一些情况下,教师可以适当地启发学生,直至学生找到正确的探究方向,自主地探究问题。如在教学有关地球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宇宙星体的视频资料,并向学生提出“银河系有多少颗星体”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营造探究式的课堂氛围;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可再次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地球在宇宙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又如在教学对流、平流等专业术语以及它们的形成过程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肯定。”因此,只要学生取得一点探究成果,哪怕比较幼稚,教师也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由衷的赞赏,从而让学生的.探究欲望越来越强烈,探究之火越烧越旺盛,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学生探究成功了一次之后,就会产生多米诺效应,继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深思熟虑,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因此,创造一个适合探究的课堂软环境,需要教师做学生心灵的守护神,给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

2.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在点燃问题的火苗之后,学生独立思考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这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关键环节,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并在学生思考结束后,请学生发言,了解学生思考的情况。高中地理是一门很接地气的学科,它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间隔,让学生在相互讨论和自我思考中提升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可根据课堂内容和教学计划,适当地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要求每个小组总结出一名完善的答案,并在小组讨论结束后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向其他学生和教师阐述本小组的讨论结果。这样的探究式问题分析方式,既锻炼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协作分析及总结的能力。

3.小组发言,教师总结

在小组讨论和总结之后,就进入了小组发言环节。同样以“地球在宇宙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这一问题的探究为例,在小组讨论后,教师应当邀请每个小组的代表总结“地球在宇宙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这一问题。在每个小组总结之后,教师应该适当地点评小组代表总结的内容,并指出问题,表扬思路新颖、观点鲜明的“闪光点”,使小组讨论的结果得到一定程度的升华。在所有小组发言结束后,教师还应该综合各个小组的总结,客观、科学地总结“地球在宇宙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这一问题,让学生从教师的总结中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学习到深入分析问题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李瑞娥,赵培河.浅谈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2,(9).

[2]李君.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S4).

[3]龚伟波.浅谈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7).

高中化学的探究式教学 篇6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高中化学;特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高中化学课程旨在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化学知识体系为载体,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要求学生,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强调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让学生逐步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在教师的指导和诱导下,以现行的化学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方式来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科学的教与学的组织形式。

1.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将物体引入课堂,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学,生活中无时无处都有化学的存在。“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因素,对于接触的新知识,学生通常抱有很大的好奇心,想弄清楚事情的原委,也会发表自己的一些猜想与假设,这时教师可以及时启发,让学生主动去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体验成功的快乐,这也必将会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

2.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性活动,教学活动以实验为基础,会发挥学生实验能动性,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知识,还可以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跨越,实现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辩证统一。

3.建构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

讨论式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学生根据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教师根据各小组的方案,组织集体讨论分析,得出最佳方案。教学中充分运用教材中的“讨论”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化学教学,促进学生化学语言和认识水平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二、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流程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设计,但前提是对影响课堂教学的各个因素进行统筹计划。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把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方案设计为:课程标准→教材与评价→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我们把“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包含在学习目标中的学习内容作统筹安排并关注学生学习评价”思想作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性,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并通过积极评价反馈不停地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正。因此,合理的教学设计流程为:确定课堂目标→确定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性→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积极地评价与反思。

例如在进行浓硫酸吸水性教学时,我们可进行下面的探究教学:首先在托盘天平的左盘放一表面皿,倒入约15 mL 的浓硫酸,在天平的右盘内添加砝码,将天平调平,静置约15 min,观察可看到天平指针向左倾斜约5 小格。再在100 mL 的大试管内注入约15 mL 的浓硫酸,插入装有2~3 mL 饱和硝酸钾溶液,用橡皮塞塞紧大试管管口,静置约10 分钟,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到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有针状硝酸钾晶体析出。最后我们用小刀切小块富含水分的瓜果,在天平上称其质量,用塑料袋固定,放入装有10~20 mL 浓硫酸的试剂瓶中,使瓜果块悬于距浓硫酸液面1~1.5 cm 处,塞上橡皮塞使试剂瓶密封,静置约20 分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瓜果块有些萎缩,将瓜果块取出在天平上称其质量,其质量明显减少。由此,我们得出浓硫酸吸收了水,具有吸水性。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感悟与总结

1.相信每个学生的潜能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学生中蕴涵着巨大的智慧潜能。我们也高兴地发现,对于某些问题,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想到的学生能想到,教师想不到的学生或许能想到。学生们不缺少智慧,而是我们教师缺少发现。

2.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个性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人与人之间无论是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还是在知识、技能、审美、行为等方面,都不是完全相同的。教师所面对的就是活生生的在各个方面都不相同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的人。因此,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就要允许存在各种各样的情形:对同样的一个问题,每个学生选择的方法和途径不同,所经历的体验就不同,因而在实验原理、现象、结论的理解和掌握上也会有所不同。学生个体在实验的设计、观察、操作上与教师或其他的学生不完全一致,并不说明实验的失败。相反的,如果完全按照傳统的做法,也就是教师制定出统一的原理、步骤、操作来要求学生遵守,造成了学生一味地模仿教师,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探究式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探究式教学中的课堂具有不可预见性的特点。它全然不像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按事先设计的目标和条件,上课时让学生按预定的方案和方式学习。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学生提出的假设和猜想,预设的方案,肯定会有不少是教师始料未及的,也是教师未曾想到的。所以探究式教学对于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特别是课堂上的应变能力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努力,做到既要对于要探究的问题在课前做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又要转变观念,做好角色转换,做个课堂的主导者。

4.探究式教学需要进一步完善

探究式教学花费的时间比接受学习多很多,45 分钟的课堂时间其实很紧张。一般来讲,想要完成教学程序中的全部环节大约需要1~2 个课时,对于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任务来说还有一定的困难。由于实验内容相对较多,对学校的实验条件要求相对较高,这就需要实验员给予适当配合,同时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准备实验,在一些探究的问题上难免会超出课程标准,给学生造成不小的负担。所以,探究式教学有它的局限性,也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完善。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能够结合课题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相应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与感悟,对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好处。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的探究式教学 篇7

高中化学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程,是一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程,加之化学实验声、光、色、形,变化繁复,趣味性强,特别适合进行探究式教学。

一、高中化学课程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程序

(一)创设探究情境、引发探究。

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以问题为中心,围绕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展开教学,也是探究教学的重要特征。创设探究情境就是创设一种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

(二)活动探究、探索问题。

明确问题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活动探究,该过程是整个探究教学的关键环节,它一般包括猜想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结论、评价交流几个基本要素。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突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要素,各个要素的顺序也可以因探究的内容不同作适当调整。

(三)评价教学、完善探究。

教学评价是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一般包括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涉及学生的探究活动准备情况、对探究内容的感兴趣程度、探究过程中的参与度、探究活动中合作交流情况、对探究活动结果的正确性及满意度等。

二、高中化学课程探究式教学的实施途径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问题情境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由于学生掌握的知识、智力、方法不足以解决已产生的任务所引起的智力困窘状况。教师要善于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使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过氧化钠的性质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呼吸面具中的供氧剂是过氧化钠,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过氧化钠可作供氧剂?在供氧的过程中都发生了哪些反应?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探究活动,最终掌握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又如在研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部分时,首先提出问题:食物为什么在夏季比在冬季更容易腐烂?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们经过深入的讨论,得出结论:温度可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学生能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后,会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调动学习情趣,主动、深入地学习,逐步养成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制造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兴趣。

课程内容问题化,是将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关键是真正挑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有时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进而转为一种探究的动力。

例如在“探究氢氧化铝的两性”教学中,先让学生回忆在初中里所学的有关碱的性质,学生们都能说出碱可以和酸发生酸碱中和反应,然后让他们做有关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的实验并观察到明显的现象:白色胶状沉淀消失。接着提出问题:氢氧化铝这种碱能否和碱发生反应?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知道答案是“不可以”,因为两种都是碱,碱只能和酸反应。老师提出实验探究内容:“氢氧化铝能否与碱反应?”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当实验结果是白色的氢氧化铝沉淀并最终消失时,学生就会为已有知识与眼前事实的冲突感到困惑,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探究氢氧化铝和碱反应的根源所在。

(三)通过课外化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外化学探究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化学探究活动是获取实证资料的过程,活动前的设计和计划过程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组织策划能力;活动中通过信息调研,以及对研究对象的逻辑关系的推理、考证,可以训练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以及猜想与假设的能力;活动结束时对活动结果的总结,有助于学生较强的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学生的反思与评价的能力的完善。如:可以安排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饮用水的成分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并以学校饮用水状况为课题,通过采集小样、分析指标、实验对比、判断达标等方法,针对学校饮用水状况向校方主管部门提出建议。

此外,在开展课外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多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倾听。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所不同,这种相互之间的差异就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四)进行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探究式教学的有效结合。

信息化环境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技术,保证探究过程中所需信息及材料的充足。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从互联网上寻找信息和材料为探究学习服务,另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某些计算机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此外,还可以建议学生到专门的探究性学习的网站上去注册,选择探究课题,申请网上指导老师,进行网上探究,从而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探究式学习中。

例如,目前环境问题备受关注,在网上关于这方面的资料非常丰富,而且相关知识比较容易理解,适合自主探究。因此在研究“大气污染”时,教师可以采用结合多媒体手段配合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在课前一周将探究问题布置给学生,如:酸雨的形成、危害;酸雨的防治措施;汽车尾气造成的危害和防治措施。然后将学生相应地分为几个小组,每组一个问题,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解决问题。一周以后,在课上由各小组代表分别汇报结果,并用多媒体展示查到的资料,比如文字、图片、数据、视频等。这种教学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取得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在高中化学课程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能力。因此,探究式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化学学习活动的主体性意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付成江.化学探究性教学的认识与实践.科教文汇, 2007.

[2]闵凡建.在化学教学中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学随笔, 2007.

[3]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6.

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篇8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 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为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 改进旧的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探究创新为主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是对“实验——探究”教学的推广, 强调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用自己特有的视角, 以知识为载体, 思维为主线, 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体现,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增强创新意识。

二、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 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具体的教学方式, 它强调整体性、程序性, 但也并非一成不变的。

三、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1. 教学理论。

布鲁纳的发现法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 而不是一种产品。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认为:学生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导致新旧知识的同化, 不仅使新知识获得了意义, 而且知识也因得到了修饰而获得新的意义。

2. 功能目标。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发扬探究精神, 激发创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学力。培养学生学会查阅资料、分析资料、测定和处理数据的科学方法。

3. 教学程序。

课题兴趣——素材疑问——点拔、假设、验证——评论、结论

4. 教学策略。

教的策略是分层递进, 学的策略是自主探究。

5. 教学评价。

内部动机:直接经验的获得;知识只结构的形成;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程序

引导探究是一种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教学思想指导下, 教师按照教学目标、任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 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引导是教师的活动, 是对教学活动的调整, 使其正常开展。也是教学反馈的积极评价, 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要求教师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 思维敏捷。对学生的智能结构有所了解。模式的整个过程为学生的探究活动, 包括实验探究、问题探究、观察探究等, 学生的探究活动, 必须在教师引导下进行, 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 探究活动不断深化, 教师的引导逐渐减少, 学生的活动逐渐增加。引导——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注重思想方法, 表现出学生活动多、参与面广、思维灵活、具有发散性、严密性和创造性, 信息反馈快, 课堂气氛活跃。

五、引导——探究模式的教学实践 (以Fe3+氧化性为例)

1. 从生活应用入手。

在讲三价铁的氧化性时, 设计:①学生自己查找标准印刷线路板实物;②课外活动小组制作简单印刷线路板;③汇报有关电子工业印刷线路板的制作原理和印刷线路板用途的知识;④将一个难以成功的实验、陌生的反应, 从应用方面展现给学生。这样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 还体现了化学的应用性。

2. 以学生熟悉的知识为主线。

找准学生原有知识的生长点, 使原有知识自然地过渡和发展到新知识, 有利于新旧知识的结合, 完善认知结构。本节课以FeCl3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起点, 推测Fe3+应具有氧化性, 再让学生讨论常见的还原剂中, 能与Fe3+反应的物质及其反应产物。

3. 以实验为探究手段。

由学生设计和实施实验, 探讨能与Fe3+反应的还原剂及反应产物的检测, 可直观地说明假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4. 新知识整合与迁移。

将Fe3+氧化性及Fe的性质综合归纳, 进一步认识Fe3+与Fe间的转化关系;Fe2+、Fe3+、Fe的存在和整合, 才能在知识网络中纵向深入、横向迁移, 融入原有知识体系、完善认知结构。

六、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作用

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七、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中化学的探究式教学 篇9

一、实施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的意义

新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孩子发展,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传统的教学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应付各种考试。而新课程教学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掌握发现知识、探索知识的方法, 使学生会学习, 让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欲望与能力, 从而为我国建设成学习型社会打下基础。因此,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 要改变死记硬背的现象, 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 使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提高处理信息能力、与人交流能力、创新等能力。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不仅适应时代的要求, 而且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使化学课堂真正的活起来, 有利用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实施互动、探究式教学的原则

1.变教学封闭性、预测性为开放性、生成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 老师精心备课, 将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思考到位, 制订了很多的预期目标。在具体上课的时候, 严格按照备课来上课。老师习惯与对教材、学生进行技术处理。而新课程强调师生活动, 老师在教学中起的作用是引导、帮助,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而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各种情况是很难预测的,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 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指导学生学习。只要学生是对科学知识方面的思考, 无论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都要进行正确的引导、点拨。

2.变灌输为指导

教师要改变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与行为, 改变过去那种满堂讲的现象。新课程要求每位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 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因此,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认清自己的角色, 不要做学生学习的包办者, 把学生讲的什么问题都没有不是好课。相反, 把学生讲的到处能提出问题却是好课, 所以, 老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3.鼓励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应该给学生各种表现自我的机会, 调动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鼓励他们大胆的尝试、发现、探索。让每个学生都能树立“我行”的自信心。

4.合作性原则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 教学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因此,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要大力开展师生、生生的合作, 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事实上, 当今的科技, 不可能凭某个个人能完成一项科研任务, 要想在科研领域取得成功, 必须要学会与他人合作。所以, 开展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举例阐述

例一, 在学习氯气那节内容时, 在组织学生进行氯水成分探究时, 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假设, 设计探究的实验方案。当各个学习小组成员意见一致后, 就尽可能的让每个学生都要参加这个探究活动, 体验发现知识的过程。

教学活动片段一:

Cl2溶解在水中, 假如是物理性质的体现, 那么黄绿色或淡绿色的溶液, 应该是氯分子的颜色。说明:溶液中含有Cl2。

教学活动片段二:

假如部分Cl2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那么,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的产物可能是:ClO2、HClO、HCl等。

教学活动片段三:

假如含有盐酸, 那问学生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盐酸的存在?大多学生都知道用硝酸银与紫色石蕊试液。当学生用这两试剂探究时, 发现能产生白色的沉淀 (说明有氯离子) , 但溶液先变红又逐渐褪色了, 与学生预想的结果产生了冲突。此时, 老师要引导学生了。引导学生:既然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那么说明它是一种酸, 而又褪色了, 说明它不是盐酸。那么从ClO2、HClO、HCl三种推测的产物中寻找, 就能得到Cl2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HCO, HCO具有漂白的作用。

教学活动片段四:

也许有的学生会问:是不是Cl2具备漂白作用呢?做为老师不要立即否定, 也不要肯定, 而应该让学生思考:假如有漂白作用, 我们怎么来证明呢?组织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形成共识。用氯气通入干花, 看看能不能褪色?假如将氯气通入新鲜的花, 看能不能褪色, 这样通过比较,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可见, 利用互动、探究进行教学, 老师没有必要讲解周到, 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掌握氯水的成分以及它的漂白性。

例二, 探究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教学活动片段一:

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 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还是碱性氧化物?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学生收集一试管的二氧化硫气体, 倒插水中, 并在水中滴几滴紫色石蕊试液, 观察到溶液变红色, 说明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 它与水反应生成酸。

教学活动片段二:

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推理一下, 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呢?还是具有氧化性?请同学思考、讨论, 并如何验证你的猜想。

假如它具有还原性, 就应该可以被氧化性的物质氧化。常见的氧化性物质有:KMnO4、O2、H2O2、氯水等, 实验验证:将二氧化硫通人上述物质中, 发现只有H2O2没有什么现象产生, 其他都能褪色!那说明二氧化硫确实有还原性。

那如何证明它有氧化性呢?请同学分组讨论。通过硫元素化合价的分析, 二氧化硫中的硫元素的化合价处于中间, 它应该既有还原性, 又有氧化性, 关键问题就是实验证明了。请学生参考阅读教材上的内容, 然后利用实验桌面上的药品做探究实验。

学生用注射器吸取少量二氧化硫饱和溶液, 注入硫化氢饱和溶液中, 观察溶液颜色有没有什么变化?每组同学选一个代表到讲台上进行描述。根据所观察的现象, 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 并指出反应中的氧化剂与还原剂。

教学活动片段三:

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应该向学生说明, 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是有选择性的, 不是所有有颜色的都能褪去的 (这是点拨) 。

教学活动片段四: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总结所学内容。并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如何检验二氧化硫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怎样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硫气体呢?这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实施互动、探究教学模式, 能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功能, 能有效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摘要: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 化学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化学活动过程。在新课程的教学中, 老师要尽量调动学生主动的发现知识、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不仅让学生获得有关的化学知识, 更应该让学生体验探索知识的过程。

高中化学的探究式教学 篇10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在高中化学新课引入中,如何做到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好的开头对学生接下来的学习起到关键的铺垫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材知识中找到问题情境的切入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在学习钠和水的反应时,教师在讲课之前,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硫酸铜溶液中的铜能不能用钠来置换?”很多学生会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钠排在前面而认为可以。这时教师再将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学生可观察到出现了蓝色的沉淀, 而没有析出红色铜,还伴随着很多的气体。通过这个实验反驳了学生之前的答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未知的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利用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化学是注重实验的科目。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创设好的教学情境,还要精心设计课堂小实验。 在设计这些实验时,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有深入的了解, 要让实验不单纯是对教材的临摹,还要是有思想的、有思考价值的,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从而有利于探究式教学的实现。例如,在教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先在事先滴了Na2O2的棉花上滴一滴水,学生会看到棉花着火的现象,这时学生的求知欲就会极其强烈,纷纷想知道棉花着火的原因。通过讨论之后得出棉花着火是由于产生了化学反应而发出热量,这时教师可让学生对其讨论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其他同学若有不同的见解,可立即提出来,然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探讨。通过这个有趣又新颖的实验,学生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从而开展讨论,锻炼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课堂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除了教师做实验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有通过亲身的体验,才能对所学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加深记忆。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应该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如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实验进度,但不进行干预,只有在必要时才给予建设性的意见。比如在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时,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一组通过讨论得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有的小组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分别进行加热,然后将其产生的气体分别通到石灰水中,结果发现碳酸钠加热产生的气体与石灰水并无化学反应;而碳酸氢钠固体加热产生的气体则会使石灰水变浑浊。有的小组则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对两者的pH值进行检测,结果发现碳酸氢钠溶液的pH小于碳酸钠溶液的pH。各组的学生实验完成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的方案、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对于学生在操作中犯的错误要及时指出并纠正。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并动手操作,能够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而且能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另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也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形成了互帮互助、共同学习的氛围。

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气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摒弃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要让学生以自主探究的形式进行化学学习。比如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之前,先圈点出新课内容中的重难点知识,让学生在预习时通过阅读课外书或上网搜寻资料等方式对该内容进行初步理解,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然后再进行自主探究。接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一回老师,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为同学讲解,遇到错误的地方再由教师进行纠正。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锻炼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良好的合作氛围和实践过程中自主探索知识,从而体会到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自身的作用;多对学生进行鼓励,为学生创造优质的学习条件。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传统单一的填鸭式教学已经向多元化教学发展,其中探究式教学成为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方式,是培养“自主探究型”人才的一种重要措施。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完成教学目标。

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化学中的实施 篇11

关键词:探究式高中化学教学实施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学模式的改革已成为势在必行。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以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即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

一、转变思想在实验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

1、扭转实验的学术化倾向

化学实验是侧重于为培养未来的专家服务,还是侧重于为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未来社会的公民服务,则是在培养目标的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目前的化学实验,无论在实验课题和内容的选择上,实验方案的设计上,还是在教学的要求和评价上,实验的学术化倾向都较为明显。过分侧重于学科训练的实验。不仅功能过于单一,而且未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诱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2、拓展实验的功能

从体现和落实培养科学素質这一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双重目标来看,非常有必要对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重新进行审视。就当前的化学实验改革而言,有三个问题尤为突出。

一是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式实验。化学课中验证性实验过多,探索性实验偏少,二者比例关系失衡,导致各自的发挥受到限制,这肯定是不适合的,因此有必要增加探索性实验,或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在探究式的教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激发,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原动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是化学实验技能训练问题。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训练,是化学实验的功能之一,但不是惟一功能。过分强调实验技能和熟练化,进行专门训练的做法既枯燥,效益又不高,是需要加以扭转的。为此,应将实验技能的训练与培养置于实验探究活动中,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换句话说,就是老师应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实验探究活动上,在积极主动的实验探究活动中,形成化学实验技能,使实验技能的训练成为实验探究活动的结果之一。

3.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将“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面向公民的化学”的理念落实到化学课程与教学中,就要求整个课程与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 作为化学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尤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无处无化学;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在知道化学知识的基础上,清楚所学的知识能用于做什么和怎么做:同时对化学的本质和价值,尤其是化学科学的两重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此,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时,让学生自己寻找方便耐用的二氧化碳原料来源,如有的学生拿来了家里的碱面和小蜡烛头,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的学生拿了非常可乐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有的学生只拿了一个吸管就探究了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在这样的化学学习中,学生会体验到化学与生活、化学与自然、化学与技术、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生活中离不开化学”。

二、通过趣味化学、绿色化学促进学生积探究的积极

化学实验的趣味化:如魔棒点火、烧不坏的手帕、水中火花。

化学实验的生活化:如生活化学实验(香烟烟雾中的毒物的测定、温室效应模拟试验、白酒中甲醇的鉴定、牙膏成分鉴定)、家庭小实验(蛋壳与食醋反应、食醋除水垢)等,以此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化学科学对个人和社会的贡献和价值,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生活和生活中的科学教育。

化学实验的微型化:微型化学实验,节省实验经费,操作安全、污染小,节省实验时间,能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不断的自我探究。

化学实验的清洁化:随着学生环保意识的增加,学生注意到化学给人类衣食住行带来福祉的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解决这些负面影响的最好办法是从一开始就不产生有毒物质和形成废弃物。为此,人们提出了清洁化学绿色化学等新的化学理念。化学实验的清洁化是通过一些有效措施使化学实验对实验场所和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告诉学生有效措施主要有:进行密闭实验,对反应产生的气体、液体和固体设法予以收集和处理,避免敞口操作,防止反应物质散逸到周围环境中;在无法密闭操作时,加强回收、通风或其他防护措施。加强反应物质的回收利用和消除处理,建立责任制度。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和生成毒性较大以及容易形成污染的物质尽量选择污染少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装置:在无法避免使用或者产生有害物质和污染的情况下,实验方案必须包括有效的保护和处理措施。

随着化学课程与教学目的观,由面向少数尖子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的转变,由传授知识到探索知识的转变。化学教学中应添加一些实验来完善化学教学。

高中化学的探究式教学 篇12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开放性,思考,实践

科学探究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高中化学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致力于通过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的思维保持激活状态, 引导学生在能动的参与和探究中自主获取知识。要完美地实践新课程, 我们在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中, 应该充分利用新课程教材内容的特点, 构建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将科学知识的探究与科学方法的探究以及科学本质的探究融为一体, 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开放性的内涵

“学生学得轻松, 老师教得愉快, 师生都能获得较好发展”是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从这一追求中我们得以明确: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开放性既要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又要使学生的探究立足教材、不拘泥于教材。努力拓宽学科教学的领域, 让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创造性地学习。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 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开放性包涵: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八个要素。这八个要素揭示了人类科学认识的完整过程, 表现出浓厚的探究与发现的特征。其中的每一环节都演绎着学生智慧的生成与开放的过程和方法, 推动着新课程规定的三维课程目标的落实。

二、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开放性的实施

相对于传统的结论性探究教学, 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开放性体现在以探究为核心, 以上述八个要素为递进层次, 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化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1. 提出问题。

问题是探究的导向, 开放性的高中化学探究教学需要从开放性的问题开始。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 提出问题:Cu+在酸性溶液中可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和Cu2+, 我们是否可以用一种简便的实验方法来检验Cu O经氢气还原所得到的红色产物中是否含有Cu2O。这就为学生的探究指明了方向。

2. 猜想与假设。

探究式教学就是不轻易给学生现成的答案, 开放性则体现在先让学生就问题自由的“猜想与假设”, 例如:根据铝的原子结构, 预测铝的化学性质。如果学生遇到思维障碍, 便以“猜想与假设”为引子, 让学生说出赞同或反对的理由。这种有目的的开放, 有效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打开了学生抵达左、右脑的信息通道, 促进了学生直觉、想象、推理等科学素养的形成。

3. 制定计划。

探究不是盲目的, 需要制定一个较稳妥的计划, 这是由猜想与假设走向实验论证的关键步骤。计划的制定要根据学生的能力现状, 灵活开放。在学生独立设计探究方案有较大困难时, 可以先提供一些现成的方案, 让学生模仿、体悟其中的设计思想。例如:探究“氢氧化铝的两性”时, 我们先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氧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 设计对氢氧化铝性质的探究。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 再加大开放难度。

4. 进行实验。

在有了完善的探究计划后, 实验探究便可随之而行。既然实验以探究为目的, 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比如探究“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水溶液的碱性强于Na HCO3”时, 我们就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场所、选择实验仪器, 记录实验现象, 阐述实验原理。这种探究性实验没有模式可循, 学生遇到问题只能开动脑筋, 彼此启发, 集思广益, 于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科学思想意识, 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大有裨益。

5. 搜集证据。

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观察记录了现象, 获取了第一手资料, 这些现象和资料中有些是有价值的, 有些是可能干扰对规律正确认识的。我们应该指导学生通过分析, 辨别这些感性素材中的真伪, 归纳整理形成证据链条, 为随后“解释与结论”阶段的理性思考提供坚实的基础。

6. 解释与结论。

在探究性试验中获取的现象和资料仅仅是感性的认识, 只有设法使之上升到理性层面, 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科学认识。“解释与结论”便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化阶段, 是感性在先、实践第一的开放性探究教学的重要环节。例如:在“氯气与水的反应”探究中, 学生观察到了: (1) 久置的氯水和新制氯水的颜色不同; (2) 新制氯水遇硝酸银产生白色沉淀、遇镁条产生气泡、遇石蕊试剂 (或试纸) 先变红后褪色; (3) 红纸遇干燥氯气不变色, 遇氯水褪色等现象。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解释获得正确结论: (1) 久置的氯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2) 氯水中存在H+和Cl-, 石蕊褪色可能是有氯气存在; (3) 干燥的氯气不能使有色物质褪色。至此, 学生的认识才清晰和理性。

7. 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对探究性教学开放性的一种价值体验和情感升华。学生把自己的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作为思维的对象, 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 开展自我认识, 自我评价, 检测自己所行所思的每一个环节, 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意义追问。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个体化特征, 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发展主体。

生成性的课堂是最具实效性的课堂, 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开放”造就了课堂的“生成”。我们要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 把教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创设和实施具有实效性的开放性措施上, 以期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陈雨欣.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新课程 (中学) , 2011, (05) .

[2]郑文杰.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探究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中小学教育 (下) , 2011, (07) .

上一篇:电视发射天线下一篇:竞争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