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2024-11-13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共12篇)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篇1

摘要:高中化学教学实施分层教学,是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方式。针对不同的高中生进行分层教学,能够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因此,在高中化学课上实施分层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基础

分层教学,又称分组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智力情况和学习成绩,将学生分成若干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进行具有针对性对待的教学模式。通过分层教学,有利于掌握学生的能力水平,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找到适合不同水平学生学习的方法。在高中化学课堂实施分层教学,可以帮助化学教师因材施教,突出化学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让化学能够更好的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服务。很多学生由于没有适应高中化学的教学方式,导致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因此,高中化学分层教学就显得非常有意义。根据我的高中化学教学经验,通过对高中化学分层教学的意义进行探讨,然后对如何实施高中化学分层教学进行分析。

一、高中化学实施分层教学的意义

1.分层教学使学生都有上升的空间

高中化学课堂实施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的创新,通过将水平相近的学生分成一组,会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当把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分为一组时,他们之间就会产生一种竞争的心态,谁都不甘示弱,都想证明自己比其他人更聪明。因此,就会出现你追我赶的情况,使班级中的上等生更加具有竞争力。同样的道理,被分到低层次的学生会与高层次的学生进行对比,找到自己与他们的差距,然后奋起直追,挣钱被分到高层次的一组里,就会更加刻苦的学习。通过上面的阐述,可以看出在高中化学课堂实施分层教学,会使班级中出现良好的学习氛围和风气,对于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是一种激励。

2. 分层教学能够照顾到各个水平的学生

由于高中生在进入高中以前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有差异,因此在进入高中之后就会由于教学节奏的加快和教学内容的深入而差距变得越来越大。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的调整,因此,会根据每个层次学生的水平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不会让差等生感觉到自己被抛弃。而对于优等生来说,通过分层教学可以拓展自己的思路,发挥创新意识。高中化学教师也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授课,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一样的教学服务,争取使每一位高中生都能够在化学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也为高效化学课堂做出贡献。

3. 分层教学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分层教学可以让水平差不多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因为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以及各方面的条件都大致相同,在学生上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也有更多交流的心得体会,使化学教师可以在备课时更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在讲解化学知识点时,由于舍掉了许多重复的教学环节,教师也可以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为进行分层以后,教师已经知道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水平,就可以很快的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减少时间的浪费,不会在像以前那样给上等生讲明白了以后,还要考虑差等生有没有掌握。由此可见,在高中化学课堂实施分层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高中化学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

1. 在备课时依据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处理

备课是要求化学教师严格按照高中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以教材基础知识为起点,科学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在备课的时候要结合高中生的分层情况,对化学教材的内容也进行分层处理,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化学教师要明确对学生的定位,将高中生的潜力挖掘出来,让学生能够在化学课堂上有更快的进步。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知识难度大、比较抽象,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将每个知识点都详细的做介绍,并找到合适的例子去启发学生,让他们都能够理解化学的奥秘。比如,我在备课时会借助网络查找一些高中生感兴趣的化学小实验,在讲课时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各个层次的学生共同进步。

2. 在讲课时根据教学大纲进行分层教学

在讲课时需要化学教师更加注重细节,把握好教学的方法,将分层教学法有效的实施下去,不能千篇一律,高中化学教师要在课堂讲解、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中都实施分层教育,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达到教学的要求。但是为了维护每一名高中生的自尊心和荣辱观,教师不能够将学生直接分为上等生,中等生和下等生,可以换一个方式,将学生分为A层,B层和C层。比如,在将“氧气的性质”的时候,对于A层学生教师要告诉他们不仅要掌握氧气的成分和性质,还要熟练掌握氧气与不同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映。对于B层学生教师要让他们掌握氧气的组成,能够在不同的化学反映中观察出氧气所起到的作用。对于C层的学生化学教师则要他们熟练掌握氧气的组成,并理解氧气的各种性质。

3. 在练习时通过学生层次设计化学练习

高中化学课堂练习是检验学生对化学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手段,化学教师必须设计出个性化的练习题目,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接受。比如,有些高中生的化学基础不好,可以在讲解完新课程之后提出一些基础性的概念题或者容易理解的题型,帮助他们巩固扎实所学的知识。对于化学基础好的高中生,可以给他们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让他们通过探索和研究,快速的提升做题的准确性。同时,对于学生课堂练习的评论也是有方法的,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化学教师要运用不同的激励方法。当差等生能够及时的完成课堂练习,并且书写较为工整时,教师要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

4. 在课后分层抓好课外活动与辅导

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后同样要引导学生去学习化学知识,通过丰富多彩的化学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的智慧,让化学知识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帮助。化学教师必须要处理好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找到适合每个层次学生实践的活动,依靠这个着力点去进行课外辅导。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活动中要突出高中生的个性和特点,将学生的潜力激发出来,培养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对于较高层次的学生而言,化学教师要设计一些具有创新性和开发性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深度开发。而对于底层次的学生来说,教师要让他们学以致用,设计小实验或者小游戏,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三、结语

在高中化学课堂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是使全体高中生共同进步的有效保障,同时也是素质教学阶段因材施教的体现。分层教学体现了现代教育观念中的“以人为本”思想,让不同层次的高中生都能够在化学的学习中有所提高。我们高中化学教师要立足当下,增强教学质量,适应现代化的教学理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最终实现提优补差。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篇2

新课程改革后,有研究者进行了高中生学习策略水平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信息加工、选择要点、复习等方面的学习策略上表现不佳,缺少高级学习策略的系统训练。然而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特别是高级学习策略的训练培养缺乏重视。关于化学教学中组织策略运用的己有研究或是教学经验的总结,或是个案研究,尚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的准实验研究。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学习策略作为高效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进而可提升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达到协调发展。学习策略中的组织策略是对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关于组织策略的众多研究表明组织策略有利于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理解、保持、提取与运用,然而组织策略应用于化学学科的研究尚不多,将组织策略较长时间的应用于化学教学实践中的研究还没有。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将组织策略运用于高中化学的教学实践,培训学生掌握一定的组织策略并探究其教学效果。

2.组织策略的本质

国内外诸多学者都对组织策略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国外学者的观点如:温斯坦(Weinstein,C.E.)和休莫(Hume,L.M.)认为,所谓组织策略就是用某种结构将学生要学习的内容组织起来。这种结构既可以是有关学习内容的、独立的特定结构(内部的组织结构),也可以是将新知识与己有知识联系起来的结构(精细加工的框架)。最简单的组织策略就是将新信息集中在一起,以便于更好地进行管理和记忆。奥姆罗德(Ormrod,J.E.)认为,组织过程总是包括把不同的新信息片段联系起来,有时也包括与己有知识建立联系。国内学者们给的见解如:杜晓新认为,组织就是提取信息中的重要项目后再进行归类,并对各类及各类所属项目之间的关系进行编码。

刘慧灵认为,组织策略是学习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采用某种结构将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组织起来,使知识点间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序整体,从而利于学习者对材料的理解、保持与提取与运用。综合以上国内外诸位学者的观点,作者认为,组织策略首先是对学习材料的深加工,即首先提取出材料中的关键点,然后对这些关键点进行分析、比较、归类,发现彼此内在的联系,按照它们之间的关系将其联系起来以形成有序、系统的知识结构。这种结构既可以是关于新学知识的独立结构,也可以是将新知识与己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结构。

3.对高中生化学学习中组织策略运用的调查研究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可以归属于学习的组织策略,可见对学习策略的习得己成为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之一。因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化学学习中高中生运用组织策略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希望可以对这方面的教学实验提供一些帮助与指导。本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了解高中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组织策略的运用情况,涉及四个阶段:第一,提取材料中的关键点;第二,对关键点进行分析、比较、归类;第三,发现内在联系;第四,形成有序、系统的知识结构。问卷包括30个调查项目,其中调查学习新知识时组织策略运用情况的项目有10个,调查复习时组织策略运用情况的项目有10个,调查解决问题时组织策略运用情况的项目有10个。

4.结果与分析

根据问卷回收的结果,项目20肯定回答百分比较高为57.8%,说明多数同学在解答化学题目时,可以很容易的读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即提取题意要点;但有26.7%的同学对于自己能否很容易的读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却并不清楚。项目21肯定回答百分比约为50%,说明有半数学生在做化学题目时,能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联系起来综合分析题意;在题给信息和己学过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是解答题目的重要环节之一,项目23肯定回答百分比最高为60.6%,说明大多数学生能将题目所给信息与自己头脑中己有的知识建立联系。

项目22肯定回答百分比为43.8%,说明超过40%的学生在解决较复杂的化学计算题时,常常会利用流程图的策略来组织题给信息,帮助分析题意,解决问题;项目24肯定回答百分比最低为24.2%,说明即使在面对较复杂的化学问题时,很少学生会利用绘制表格的策略来呈现题给信息间的关系以分析题意,找出解答问题的突破口。根据对结果的分析和研究,作者提出一些建议帮助学生组织策略思维的培养:第一,教师方面,老师应该教给学生组织策略的知识,让学生有个宏观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组织策略的求知欲,教给学生组织策略的步骤,尽量提供详尽具体的步骤,教给学生“条理化的知识”,帮助学生潜意识接受组织策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战”的机会并进行过程的监控与调节,同时提供及时的提醒和帮助。

5.反思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改进之处:调查基数比较小,调查范围不够广,缺少一点的普遍性;调查的方式还可以进行一些其他方式的尝试;调查过程中的研究对象都是合作者,没有在一定程度上,对问题有针对性。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教学情境,就是使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一种环境或背景。它是传递信息的载体,能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智力背景,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的空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新的学习都建立在以前的经验和学习基础之上。教学情境必须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动而具体的生活场景和社会现象使之成为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的基础。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方式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积极探究,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因此,成功的问题情境应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出的难度适中,问题情景清晰,能引起学生共鸣,又有助于学生形成认知冲突的化学问题。化学作为一门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有很多的素材是可以供教师挖掘来作为问题情境的:可以多渠道获得信息,从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上寻找素材,及时捕捉科学前沿的最新信息,从有趣的实验现象中整理线索,从丰富的生活中寻找材料,从教材中挖掘内容,充分运用这些素材来设计好问题。在实际教学中,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

二、创设的情境要引发学生的思考

学习情境的创设不但要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还要能体现有效激发学生的化学思考,引导学生将思维聚集于情境内所隐含的化学知识上。比如,在讲授盐类水解的相关内容时,可这样提出问题:纯碱为什么称为碱,它到底有没有碱性呢?接下来的问题则顺理成章了,用pH试纸检验一下,就可以得到结论;为什么会有碱性,又会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索Na2CO3在溶液中存在的形式,从而得到盐类水解的实质。一个简单的情境,就抓住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进一步积极探索新问题。

三、学科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日常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空气中氧气的存在使得我们生活在一个氧化性的环境中。钢铁腐蚀,铁锅生锈,铜质水管长铜绿,铝质器皿擦亮后变暗都是被氧化的结果。切开的苹果放一段时间,切开的表面会变红,是维C被氧化了。由于情境的背景材料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实际,学生感到既熟悉,又奥妙无穷,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在社会实际中。学习化学,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人类的进步,学生学习的欲望于是高涨,学习的需要不断内化,学习的动力源源不断地产生。

四、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史和化学故事也是创设探究情境的重要资源。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说:“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回顾化学家们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科学探究过程的情感体验,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例如,在讲述《苯》这一节中,苯分子的结构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理解上的难点。讲述时,可结合苯的发现、苯的分子式确定(C6H6)以及苯的环状结构的建立过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苯的分子式里,氢原子远远没有达到饱和,明显不具备前几节所学的几类烃的结构特点。这时就提到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山于受到梦的启示,建立了苯的环状结构学说。教师讲述苯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单双键交替结合而形成环状结构。最后引导学生结合其它事实很好地理解苯分子中碳氢键与碳碳键的等价性(如:苯的一卤代物只有一种,相邻碳上的两个氢被两个氯取代只有一种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提高,又体验了科学发展的历程。

五、利用多媒体创设模拟情境

现代多媒体技术,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把生动的动画、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能抛开某些表面的、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突现出来,在屏幕上实施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借助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对革新教法、诱导学法的改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利用多媒体能创造出具有丰富的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能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给学生展示所研究对象的實质,能使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同时受到刺激,激发兴趣,活跃思维,改变思维方式,为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容易产生问题意识,为探究活动奠定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现象无法利用实验等宏观手段去验证时,利用多媒体可以弥补教学中的这一不足,使得抽象、复杂变得形象、简单。

总而言之,高中化学教学中采用情境式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把新课改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不断改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熊梅.高中化学情景式探究教学初探[J].课堂理念与教学方式,2013(16)

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艺术 篇4

一、关爱是化学教学艺术形成的基础

作为一名教师, 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付出自己全部的关爱和耐心, 在一些调查问卷中,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化学教师是否能够取得学生的信任, 给学生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很大的一个因素便是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有的学生在评价自己的教师这样说道:“我们的化学老师整天板着一张苦脸, 每一次看到他都感觉快到世界末日了,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失误都会引来无数次的批评。”也有的学生在评价自己的教师事这样说道:“我们的化学教师整天乐呵呵的, 一旦遇到任何的难题, 老师都会及时的帮助我们将其解决, 我非常喜欢我的化学老师。”可见在上述提到的两种教师中, 我们无可厚非应该选择第二种教师,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呢?首先教师要学会尊重自己的学生, 尊重学生主要表现在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大胆表露自己的想法、允许学生尝试知识的探索, 总之任何形式的学习和探索都是学生在学习中所拥有的权利, 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充分的尊重学生的这些权利。其次教师要做到与学生及时的沟通。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所遇到的任何难题, 教师都应该以引导的模式来避免学生走进学习的误区, 此时及时的沟通则可以很好的化解学生在学习上产生的各种问题, 同时在沟通中, 教师也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学生, 了解自己的学生在想些什么, 从而可以更为深入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展开化学的教学,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教学语言是化学教学艺术直接的表现形式

教学主要是以语言的形式进行知识的传授的, 因此教师教学的语言技巧对教学也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作用。总的来说教师在化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主要包括了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幽默性、比喻性、启发性、感染性等特点, 教师只有在教学语言中融合进这些独有的特色, 才能实现有效的化学课堂。下面就通过一个比喻的语言手法来阐述化学知识的具体教学过程。例如“动态平衡”一直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难点知识, 很多学生理解不了动态平衡的概念, 主要的原因在于当动态平衡状态产生时, 表面上看起来化学反应似乎已经停止, 处于静止的状态, 但是学生一度相信“眼见为实”, 就造成了理解上的误解, 事实上当动态平衡状态产生时, 化学反应依旧是进行着的, 而在一段时间内消耗了多少反应物, 就会在生成物中产生多少生成物, 即V正=V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动态平衡的过程, 我给学生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同学们都见过水槽吗, 很多水槽都有一个进水口和出水口, 当单位时间内进水口的进水量与出水口的出水量相同时, 水面就会保持不变, 但是同学们我们能说这时候水槽中的水停止流动了吗?”如此一个形象的比喻让困惑的学生感受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通过形象的比喻, 化学课堂也展现出其独有的魅力。再比如在讲到“饱和溶液”的概念时, 我打了这样一个比方:“我们吃了一碗米饭, 米饭在胃里, 吃了两碗米饭, 米饭就该进入食管了, 吃了三碗米饭, 米饭就该进嘴里了, 吃了四碗米饭, 米饭就该溢出来了。”这样一个简单形象的比喻瞬间让学生理解了“饱和溶液”的内涵。在化学教学中还有很多这样生动形象的比喻, 每一次运用这种形象的比喻都会让化学知识变得更加的有趣, 也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诸多的益处。

三、诱导技巧是化学教学艺术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与传统灌输式教育相比, 诱导式教学充分迎合了素质教育的需求, 也成了教师教学艺术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新教育中高中化学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如何去思考, 可以说“授之以渔”是学生在一生中所积累的最宝贵的财富。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线索, 让这些线索成为诱导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有力武器。例如在学到选修教材中的“分子结构”有关的内容, 很多分子和原子的结构是学生看不见, 摸不着的, 这时候面对众多的分子和原子结构, 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零散的将其灌输给学生, 势必会造成学生理解和记忆上的混乱, 久而久之学生就分不清哪一个分子或原子有着什么样的结构, 从而对化学的学习逐渐的产生抵触的情绪, 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 我会在一个时间段内通过诱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来记忆和理解这些有着类似结构的分子和原子。如在一节课中我的教学涉及到了CH4分子模型的探讨, 在学生熟知了CH4分子正四面体的模型之后, 我开始了一步步的提问和诱导。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 如果我们将CH4分子中的4个H原子都换成CL原子, 那么这个分子变成了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物质呢?

生:四氯化碳

师:如果我们将CH4分子中的4个H原子都换成O原子, 将C原子换成S原子, 那么这个分子变成了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物质呢?

生:硫酸根离子

师:如果将CH4分子中的C原子去掉, 将4个H原子换成P原子呢?

生:P4

在一步步的诱导中, 诸如四氯化碳、硫酸根离子、白磷分子等类似的分子结构便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学生在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中也就牢固的理解和记忆了几种类似的正四面体的分子结构模型。

综上所述, 作为化学教师首先要充分的尊重和关爱自己的学生, 进而在此基础之上提高自身的教学语言艺术, 并通过一系列的诱导技巧来达到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如此我们的教师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温馨的氛围中高效的学习化学知识。

摘要:高中化学知识涉及到很多微观的、抽象的内容, 教师如何将这些理解起来相对困难的化学知识通过自己的教学技巧更为直观、形象的展示给自己的学生, 则需要一定的教学艺术的提升。本文主要研究了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艺术, 旨在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教学艺术,关爱,诱导

参考文献

[1]蒲绪凤, 李友银.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追问艺术[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9年07期.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篇5

关键词:化学 新课改 实践教学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全新的发展,已经从传统的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老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并鼓励学生接受各种挑战,让学生能逐渐形成活跃的思维,同时在学习中不断探究,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在新课改中,老师要从根本上让学生改变落后的学习方式,认清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实现有效性教学。

一、高中化学有效教学

1、正确理解新课标,用心体验新教材

新课改在高中化学教学改革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教学目标、内容增删与标准、实施建议等方面的改革,突出表现化学课程与社会生活、科技信息的关系;新教材更多地与现代信息相结合,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还添加了科学探究、学与问、资料卡片、科学视野、实践活动、思考与交流、归纳与整理、科学史话等8个小栏目,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此可见,我们应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新教材,发挥它最大的功能。

2、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调整教学难度

从近年的高考化学题来看,其难度有所降低,但高中的扩招却造成了高中生整体素质较低的问题,这让老师在日常教学和作业布置中不得不降低难度,但又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训练,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老师必须调整教学战略,多开展培优辅差工作,组建兴趣小组,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将学习内容制定得浅显一些,教学中要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因材施教,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作为老师,要时刻以学生为本,要照顾到学生的情绪,根据学生的实际课业情况不断去改革教学模式,保证师生在教学中实现双赢。

3、“激励、民主、开放、探究”要成为每堂课的主旋律

对于新教材,它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和理念上焕然一新,老师将现代教学活动中的一些重点总结出来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开始不再只对知识点进行记忆,而是不断去探究、分析,提高探究能力。探究性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4、计算机辅助教学

现代计算机对图片的处理能力很高,它可以将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对微观事物处理得更宏观,把宏大场景作缩微处理,将枯燥化为生动。比如,在课件《离子键与共价键》中,通过计算机模拟核外电子运动和化学键的方式就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重视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学好化学,必须经过不断的实验和分析,而很多化学规律也是在实验中总结出来的。首先,老师要多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并亲自观察实验反应,享受实验现象给他们带来的喜悦与激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化学现象,老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分析现象的本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获得知识的能力。探究性实验就是以问题为核心,探索问题的答案,它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集中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激励学生更好地独立地完成作业。通过学生做实验题,老师还能及时获取学生学习的情况,对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有所了解,并得到教学信息的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好查漏补缺,优化课堂教学。

6、引导学生在体验学习中增强学习的热情

体验学习就是学生亲自参与社会生活学习,通过实践接触,增强感知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多动手动脑,而亲身体验学习就是符合现代化发展的新型学习方式,有了体验,那知识就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要扩展到人生、价值观的范畴,将学习过程转变为健全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的过程。

二、总结

新课改的进行让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不管是哪一学科的教师,对新课改都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但我们也不排除还存在的问题,为此,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课程实施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发展都是现阶段教学工作的重点,都是在课程改革实验中要着力研究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浏成坤谈新课程下化学教学方式的变革[J].中小学教材教学,20xx,2。

[2]章淳立高中研究型课程及其开发与实施[J].上海教学研究,20xx。

[3]王凯静对高中化学新课改的体会[J].探索·新课程研究,20xx,4。

高中化学教学中兴趣教学的应用 篇6

关键词:兴趣教学;高中化学;教学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据相关研究发现,学生兴趣度越高的学科,普遍学习成绩较好且知识接受度也较高。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兴趣教学的应用。

一、通过化学实验提升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兴趣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探究性实验、分组实验等进行兴趣教学的应用:(1)通过演示实验,利用真实的实验现象及变化提升学生对于实验现象的兴趣,由表及里讲解在实验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这样的兴趣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识点,并且学生记忆深刻不易遗忘。例如,在演示浓硫酸的“黑面包”实验中,在演示过程中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蔗糖的整个碳化过程,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好地认识到浓硫酸具有脱水性。(2)探究性实验通过学生对不同的实验现象进行追问,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水平。(3)分组实验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将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验证,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学生眼手脑的同时运用,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愿意去学,主动去学。

二、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产品的普及。在全国的高中教室已经普及了多媒体等教学设备。由于实验具有危险性或者实验条件的限制而不能现场演示的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视频播放,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同时也能保证课堂的安全。例如,在比较锂、钠、钾、铷和铯五种金属分别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在钠与水反应时就已经很剧烈,其余按照化学活泼性,三种金属反应应该更剧烈,具有危险性。因此,可以通过视频向学生演示,避免危险的同时还能使学生对碱金属化学活泼性的增强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现代学生对于电子产品的狂热追求,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通过多媒体去了解所学知识,去探索所学知识。利用电子视频可以动态有效地展示化学反应中微观粒子的拆分与组合。例如,在电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原电池整个电解液在充电以及放电的过程中,哪些离子参与了反应,正负离子怎样运动,以及离子是运动到正极还是负极都可以很直观地进行展示。便于学生理解抽象微观的化学反应。解决了单纯的理论讲解的枯燥以及具体实验无法展示的弊端等,提升了化学课堂的直观性。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观看动态视频的过程中,掌握了相关的化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化学涵养。

三、通过语言的形象表达,提升学生的化学兴趣

通过语言的形象表达可以很准确地将化学反应过程或者反应现象进行叙述。例如,通过谐音可以将地壳中各元素百分含量前八位“氧、硅、铝、铁、钙、钠、钾、镁”谐音成“养闺女,贴给哪家美”便于学生记忆。通过对物质化学性质的形象描述,便于学生理解,例如,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催化剂。玻璃身子橡皮头,苗条身子尖尖足,大量吸进再零卖,进出都从一个口——胶头滴管。这些形象的描述不仅可以使学生快速记住相关的知识点,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的遗忘。特别是对于女生,对于理科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将文科知识用于表达理科知识有助于女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四、联系生活实际,将有趣的化学知识与生活常识相联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它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物质研究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现象联系所学化学知识增强学生化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源于生活,也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师在传授高中化学知识时,还要做到承上启下和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便于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用化学思维来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例如,在讲解卤素元素时,结合氯水可以杀菌消毒。告诉学生在我国液氯是消毒自来水主要物质,然后学生问生活用水是否可以直接用来养鱼、浇花呢?结合氯酸的强氧化性和分解成次氯酸的性质,告诉学生把自来水经过一段时间的静置和阳光的照射就可以用来养鱼、浇花等。

五、拓宽知识体系,融合课外化学知识

如果单纯地按照化学课本进行知识的讲解,学生可能会感觉千篇一律、枯燥无味,导致学习兴趣的降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所讲内容,拓宽相关知识点。

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通过以上五种兴趣教学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得化学变成一门生动有趣的课程,从此学生会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感觉化学有趣到喜欢学习化学,最后逐渐提高自己的化学知识储备,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篇7

与初中教材内容相比, 高中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都有了较大的变化, 许多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大、方法新、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要求较高。从而学生中两级分化的问题极为突出, 特别是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对这些变化往往不能很快适应。要改变这种状况,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显得极为必要。我认为应以系统的教学思想和全方位的教学视野, 将其全程贯穿于“备课———上课———练习设计与批改———课外活动与辅导”等四个基本教学环节之中。

一、“备课”, 要认真考虑分层目标教学法

备课, 是运用分层目标教学法的起始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要重点着重做好两件事:一是要针对学生的差异, 对学生实行动态分层。由于各种原因, 学生在学习化学上存在差异性, 教师就不能回避这一问题, 但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不能当众宣布学生的分层情况, 而应十分注意讲究方法。二是要结合学生的分层情况, 对教材进行分层处理。教师应在吃透教学大纲、教材基础上, 科学合理地把每一个课时的教学要求, 相对划分出高、中、低三个层次。

二、“上课”, 要自觉运用分层目标教学法

上课, 是运用分层目标教学法的关键环节, 教师主要应做好两项工作:一是适时明确分层教学目标, 鼓励学生努力达标。教师应在每节课的开头, 向学生展示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如在讲解“氯水的成分和性质”时, 教师应明确告诉A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不但掌握氯水的成分, 而且熟练掌握氯水与不同物质反应时体现不同微粒的性质, 并且会设计实验验证各微粒的性质。B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掌握氯水的成分, 能够分析在不同的反应中所体现出的不同微粒的性质。C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掌握氯水的成分, 理解其性质。二是分层把握教学要求, 力求人人学有所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用课堂提问、问卷等形式检查学生学习达标情况, 采取因人提问、分层设题的方法。

三、“练习设计与批改”, 应体现分层目标教学法

练习设计与批改, 是了解分层目标教学法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要注意:一是练习设计要因层制宜。设计化学练习, 在紧扣教材的同时, 针对各层学生的目标要求和具体情况, 适当设计一些难易不一、梯度不一的习题,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二是批改作业要因人制宜。教师在批改化学作业时, 要因人给予评语。比如, 有些学习较差的学生, 有的习题未做对, 但作业书写工整, 且作业准确率比以前大有提高, 教师就可在其作业本上写些表扬鼓励性批语, 同时, 还要客观具体地指出存在的问题, 使他们能倍感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通过作业批改记录所收集的素材与资料, 去发现各个层次学生存在的一些具有普遍性、典型性、趋向性的问题, 为“对症下药”搞好作业讲评作好准备。

四、“课外活动与辅导”, 也运用分层目标教学法

作为化学教师, 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多接触化学, 使课外活动为化学课堂教学服务, 又使化学课堂教学服务于生活和社会。教师主要应注意好两点:一是要明确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外活动与辅导中的着力点。二是要分层抓好课外活动与辅导。课外活动一定要突出学生是主体, 要灵活多样地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参加不同类型的化学兴趣小组。

分层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能让优生“吃得饱”, 让差生“跟得上”,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 增强信心, 在主动接受新知识和探索新问题的过程中都有所进步, 真正做到提优补差。

摘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 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高中化学教学应特别重视实验教学 篇8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学生能力,探究

实验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程高中化学实验内容的设置, 以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 不仅设置了专门的“化学实验基础”主题和独立的“实验化学”模块, 以此来强化化学学科特征, 还以“实验”和“实验探究”等各种形式渗透在“化学与生活”、“物质结构与性质”等其它各模块中。不论是必修还是选修课程, 都将化学实验作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化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培养学生在实验情境中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1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1 从化学科学的角度看实验教学

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其产生、形成都是以化学实验这种科学实践为基础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从17世纪中叶波义耳进行的物质燃烧、动物呼吸的实验研究, 到18世纪中叶罗蒙诺索夫和拉瓦锡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论证, 以及19世纪初不少化学家对这一定律的实验论证;从18世纪形成的实验化学, 到20世纪理论化学分支领域的飞速发展和21世纪计算机模拟实验的逐步形成;从人们对元素、空气等简单物质的研究, 到现代人工合成各种复杂的天然化合物等等, 无不标志着化学家们从实验到发明、发现的光辉业绩。实验是化学的生命线, 是化学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没有实验, 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

1.2 从化学教学的角度看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基础和必由之路。取消了化学实验, 也就扼杀了化学教育;不做化学实验, 再有才华的学生也学不好化学。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都要依靠化学实验;学生养成科学态度、情感意志品质, 离不开化学实验;学生科学世界观、科学方法论及良好学风的形成, 更是与化学实验教学紧密相关。正如我国著名的化学教育家戴安邦教授所说, “在化学教育中强调化学实验, 无论如何都不会过分;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和收获丰富的场所”。

2 化学实验是多元智能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最佳体现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就本质来说, 智能是“在一种文化环境中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 这种潜能可以被文化环境激活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人类除了言语-语言和逻辑-数理两种基本智能外, 还有视觉-空间、音乐-节奏、身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反省、自然观察者和存在智能等多种形式, 每个人都是多种智力的组合体, 并表现为不同的能力倾向。化学实验是多元智能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最佳体现, 是实现“为多元智能而教”、“通过多元智力来教”的重要途径。实验目的和原理的表述、实验报告的书写是言语-语言智能的运用, 实验假设和推理、数据分析是逻辑-数理智能的体现, 绘制和搭建实验装置、各种实验操作是视觉-空间、身体-运动等多种智能的综合应用, 而实验过程中的生生合作、师生交流以及个人和小组的反思则充分展现了人际交往、自我反省等智能, 由此可见, 化学实验的各个环节都无不渗透着不同的智能形式, 为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新型的实验评价体系创设了条件。

3 以实验为基础的“新”涵义

以实验为基础是实验探究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的具体体现。以实验为基础, 并不仅局限于学生动手做实验, 而是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要求课堂教学尽可能用实验来展开。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 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强化科学探究意识, 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实验事实、实验史实和实验方法论等多方面“突出化学的学科特征, 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3.1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

例如, 通过“不同温度下Na2S2O3溶液与H2SO4反应速率”的实验探究, 帮助学生了解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重视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通过具体实验Na、Al、Fe与O2和H2O的反应, 探讨几种重要的金属的性质, 从而类推出金属的一些通性。利用化学实验史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原理的形成和发展, 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例如, 指导学生查阅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料, 讨论元素周期律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3.2 要以学生熟悉的东西作为基础设计课

指导学生在物质分类的基础上认识胶体, 胶体是一种分散系, 是一种混合物, 是和溶液、浊液并列的一类物质, 学生马上就认识了这个抽象的概念, 再通过实验验证胶体的性质, 加深对胶体的理解;再如, 物质的量、摩尔等这些抽象的概念, 在旧教材中, 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路虎”, 许多同学学到这里时, 掉队了, 但在新教材中, 把物质的量、摩尔、物质的量浓度等作为研究定量实验的一种工具, 大大降低了这些抽象概念的难度, 消除了“神秘感”。强调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东西或者能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让学生能感受到的东西作为背景, 引入新的知识。因为学生熟悉, 因为学生能具体感受到, 所以学生学习起来轻松, 从而不会对新知识有紧张害怕感, 并且容易接近, 也容易接受, 这也是新教材设计一个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3.3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技能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 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例如, 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市售食盐中碘元素的含量;让学生测定学校自来水中离子的种类及某些离子的含量, 加强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 多找机会让学生动起来, 自己动手进行实验

具体进行的操作有:把操作比较安全的实验都作为学生实验, 形式可以是个别实验、也可以是分组实验、还可以是全班实验;内容可以设计成按规定的要求、也可以设计成开放型的;时间可以是上课, 让学生走上讲台, 在老师的指导下, 给全班同学做演示实验。也可以是课余, 成立化学兴趣小组和课外科技活动小组, 利用课余时间多进实验室, 多做实验。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篇9

一、调动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是提高有效教学的原动力。

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学习,享受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稳定的兴趣要经历四个特征阶段:观察→动手操作→探究原因→理论学习,实践应用。依据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的特征,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程中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1.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用实验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新教材的序言亦明确指出:“实验是学习化学、体验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学生对实验特别喜欢,实验特有的吸引力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利用实验能把一些抽象复杂的化学概念、原理、规律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实验能激发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探究原因”这三个阶段的求知欲,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2. 从“习题的讲解”方面去激发学生的化学兴趣。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因为对概念理解不深,或因“想不到、想错了”,或因思维习惯不好,而遇到挫折,在遇到挫折而得不到解决时会降低学习的兴趣。这时,教师的讲解尤为重要,我在讲解习题时是这样操作:(1)思维点拨。如:写出Br2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少学生因不得要领而答错或不会答。教师及时点拨:同一主族元素,具有类似的性质,溴与氯同主族。学生马上把知识迁移到Cl2与H2O反应的产物,很快得出了正确答案(然后教师及时巩固:写出I2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师的思维点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实验演示。对于一些习题,讲解时用语言来叙述可能会比较枯燥,难理解,不好记忆,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实验操作来讲解习题,能直观、直接地解出答案,降低解题难度,并使学生对该知识印象深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很多重要的化学原理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当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深深地感到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学习了硝酸的性质,可利用硝酸的性质来鉴别金戒指的真伪;学习了活性炭,可用活性炭去除冰箱的异味;学习了纯碱后,可用纯碱来去除油污。来自于生活、生产的知识最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和共鸣。教师在相关的化学教学内容中介绍化学知识在生产实践、现实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例如:防火衣、宇航服、宇宙飞船的制造材料是玻璃纤维,等等。介绍我国化学家在化学方面的科技成果,例如: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胰岛素,也是首个人工合成核糖核酸的国家,等等。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科学、学科学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有效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配合、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的情感交流,都会影响到教学效率。营造一个活跃而不混乱、和谐而不喧闹的课堂氛围,是十分必要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品质的基础。新世纪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再建在学生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从而发展思维。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教师在课堂中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甘愿做人梯,做幕后“导演”,把学生推向化学教学的舞台。

三、课堂中设计多种参与方式,培养严谨的科学学习习惯。

我在课堂中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通过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使自己发挥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多让学生各抒己见,多听学生意见,与学生配合,达成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究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我常组织学生广泛地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概括中自行得出结论。例如学习《化学必修1》氯气溶于水时,为了搞清氯水中存在的微粒,我设计了一个探究的实验:将新制的氯水分别加到紫色石蕊、Fe Cl2、Na2CO3和Ag NO3等溶液中观察有何变化,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启发,教师再巡回点拨,最后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效果较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指导、点拨、评价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实验中,亲自去发现问题,使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探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了表达能力;归纳总结,促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与提高。通过以上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等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篇10

一、盐类水解教学案例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设置问题1:“纯碱溶液显碱性吗? 纯碱是盐还是碱? ”学生经过回顾化学必修1碳酸盐的性质,由Na2CO3、NaHCO3溶液可以使酚酞变红色,轻松推知纯碱溶液显碱性,经过小组简单讨论,结果酸碱盐的定义,也可以得知纯碱是盐而不是碱,从而自然引出问题2,过渡到新课学习。

2.问题驱动,层层推进。

设置问题2:“测定NH4Cl、CH3COONa及Na Cl溶液的酸碱性,由测定结果,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Al2(SO4)3、Na2S、K2SO4溶液的酸碱性又如何呢? ”学生首先经过讨论回顾,明确测量溶液酸碱性的一些常用方法,再就是根据测定结果,进行思考,讨论总结由盐的组成方面推测常见盐溶液的酸碱性。

设置问题3:“NH4Cl溶液中阳离子有哪些 ,阴离子有哪些 ,哪些离子不共存,对H2O的电离平衡H2OH++OH-有何影响? 写出NH4Cl溶液中总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分析不同盐显不同酸碱性的原因。”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可以写出NH4Cl溶液中阳离子有NH4+、H+等,阴离子有Cl-、OH-等。也不难发现NH4+与OH-因会结合为弱电解质NH3·H2O而不共存。更进一步 ,NH4+由于消耗H2O电离出的OH-而使得H2OH++OH-向正向移动, 溶液显酸性。由于NH4+夺取了H2O中OH-,而因经过小组间同学的共同协作,也就可以写出NH4++H2ONH3·H2O+H+的离子方程式。这样学生就明白不同盐显不同酸碱性的原因。

设置问题4:“尝试写出CH3COONa水解离子方程式 , 总结得出盐类水解的定义、本质及发生条件。”学生经过对比NH4Cl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依据同样的方法, 分析讨论, 写出CH3COONa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然后经过归纳总结 ,得出盐类水解应该指的是盐中弱酸根或者弱碱根离子与水中水电离出的H+或OH-结合成弱酸或者弱碱的过程,本质为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由定义看,离子反应要有弱酸根或者弱碱根离子的存在离子反应才可以发生。

3.课堂小结,领悟提升。

结合上述四个问题, 引导学生梳理和总结本节课学过的知识,领悟化学思想和方法,进一步建构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二、复习课硝酸性质案例

在复习氮族元素硝酸性质时, 笔者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1)浓硝酸和稀硝酸到底哪个氧化性更强? (2)怎样用实验证明浓硝酸和稀硝酸到底哪个氧化性更强? ”学生经过热烈讨论,发表意见时,两种意见针锋相对,争执不下。一种认为稀硝酸氧化性强, 理由是浓硝酸和铜反应, 硝酸还原产生是NO2,氮元素化合价下降一价 ,而稀硝酸和铜反应 ,硝酸还原产物是NO,氮元素化合价下降三价,氮元素在反应中得电子数浓硝酸比浓硝酸多。另一种观点则相反,理由是浓硝酸常和铜反应速率快,稀硝酸和铜反应速率慢。持后一种观点的同学还列举浓硝酸常温下能使铁、铝钝化,以及和浓盐酸组成王水溶解铂和金,而稀硝酸均无此性质来证明其氧化性强于稀硝酸,但这还说服不了持第一种观点的学生。于是,笔者又提出问题(3):“有什么实验可以说明平衡关系的存在 ? ”问题一提出 ,持第二种观点的学生立即发表意见: 让一氧化氮气体分别通过浓硝酸和稀硝酸, 如浓硝酸能将一氧化氮气体氧化成红棕色二氧化氮,而稀硝酸不能氧化一氧化氮气体,则不但证明浓硝酸氧化性确实比稀硝酸强,而且说明Cu和浓硝酸反应硝酸的还原产物只能是二氧化氮,稀硝酸和Cu的反应硝酸的还原产物必然是NO。于是,这个创新实验就在大家勇于探索的过程中被成功地设计出来,实际操作效果极佳,说服力很强。

通过问题的巧妙设计,创设氛围,学生在化学实验复习教学中真切地感受到大胆设想、感于探索带来的成功喜悦,不仅深化理解,而且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得到提高。

三、反思与启示

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生长”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始于问题的开发,终于问题的解决。问题驱动教学法,增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合作精神,促进了他们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问题设计要合理,教师引导要适时,分组讨论要有序。这样化学课堂必然能高效有序地开展。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问题驱动式的课堂,能使学生更牢固地理解并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高中化学教学如何实施情境教学法 篇11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情境教学法

【分类号】G633.8

一、引言

化学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构成学科,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水平都有着一定的要求,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恐怕很难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来。而情景教学法作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对高中化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实施的探讨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关于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法的研究和探讨

1.对情境教学法的基本认识

情境教学法,就是在立足教学目标和实际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基础,创设某种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去了解内容、理解内容和掌握内容。情境教学法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最终顺利完成相关教学内容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2.高中化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基于高中化学的学科特点,笔者认为在应用情境教学法的时候,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依然有着极为强烈的求知欲望,而情境教学法的第一步就是要善于捕捉学生的这种心理,让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主要方法有运用化学实验引发问题情境、通过启发性问题等。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情趣,为顺利展开情境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以“氯气的化学性质”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教师可以演示“氯气通过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氯气通过湿润有色布条”的实验。面对不同的实验结果,学生往往会有很多试问,如为什么湿润的布条褪色了,而干燥的布条却没有?是不是因为氯气和水发生了反应呢?由此通过实验演示的方法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也为顺利展开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情境教学法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围绕问题主动思考,经过讨论后,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所抛出的问题需要真正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要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当然,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既定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苯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苯酚和苯是否具有相同的分子结构,苯酚分子是否具有极性?学生自然就会联系有关苯的结构知识,思考分析羟基的引入对分子极性及结构有着怎样的影响。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过程虽然提倡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解决问题,但是一旦学生遇到困难无法继续下去的话,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及时的帮助,以保证情境教学的顺利进行。

(3)情境教学法的基本方式之学生的合作

情境教学法往往会通过某种方式向学生抛出问题,而问题的解决通常不是学生一个人所能够完成的,需要大家之间的合作。因此,教师要尤为注意,把学生充分调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足够的表现机会,尤其是那些化学基础稍微薄弱的同学,更要采取措施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4)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識。比如进行“乙烯的分子结构和性质”这课时,先向学生展示乙烷分子结构模型,然后写出电子式,再将乙烷分子中两个碳原子上的氢原子各去掉一个,这时,两个碳原子各具有一个不成对的电子,再将这两个不成对的电子组成对,连接后成为一个碳碳双键,为了使结构稳定,六个原子在同一平面上。也可以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展示乙烯和乙烷的分子结构,然后由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归纳乙烯和乙烷的不同点,并根据乙烯的分子结构特点推测其性质,通过使用模型,学生对乙烯的结构更容易理解。

3.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应注意问题

(1)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想真正发挥情境教学法的优势,就必须要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绝对的支配者,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二者之间本来就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在这种不对等的关系下,学生很难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为此,在现在的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

首先,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了解他们的性格差异,了解他们的实际知识储备水平,有针对性地去开展教学活动;

其次,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放下教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去开展教学,多给学生以微笑和信任,尽量使用鼓励性的话语,让学生们明白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领路人”。这样往往可以让学生更加愿意和教师一起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

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关系。这样会有助于民主、平等学习氛围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学生们因紧张的学习而产生的紧张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综合素养,懂得如何更好地应用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并非万能的,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哪些内容如果运用情境教学法的效果更好?具体在哪个环节抛出问题,对学生的启发性更大?究竟如何做好最后的归纳、总结与分析才能引发学生更为深入的思考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为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为更好地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情境教学法的独特优势,为此,教师一定要全面了解情境教学法,立足于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实际的教学内容,去创设合适的、合理的教学情境,为更好地完成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郑慧.浅谈化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J].数理化学习,2012,06.

高中化学教学分析 篇12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有效化,课堂教学

高中化学是初中化学的延续, 化学知识是建立在初中化学知识基础上的。所以良好扎实的初中化学知识是学好高中阶段化学的保障。新课标也明确了化学教学的任务, 即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重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但是目前我们的高中化学课堂依然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存在着许多问题, 要想实现新课标中化学教学目标, 高中化学教学工作就要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分析, 转变教育理念, 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提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现行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的课堂教学单一枯燥

目前大多高中的化学教学课堂都没有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 教师依然是注重课堂授课, 而且是将知识集中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课堂氛围就会比较沉闷, 导致学生成为知识的被授者,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的集中式授课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学生对化学系统知识的学习, 但是新课标要求化学课堂教学要注重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 因此, 教师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没有充分重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吸收和掌握情况。长此以往的话, 学生很有可能对化学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对化学课堂排斥和抵触。化学知识本来就理论性很强, 对学生的接受能力要求也较高, 如果学生有了抵触情绪, 那课堂教学的开展必定不顺利。新课标下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就变得遥不可及。另外, 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多提问学生, 就可以了解和掌握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 这样教师可以使教学有重点。如果教师注重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 学生之间就可以互相学习, 共同探讨和进步。这种注重教师授课的教学模式重点突出了教师的讲授, 使得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实现的机会。

(二) 化学课业重, 学生自主学习机会少

传统的化学教学课堂上教师是主导角色, 大多现在的化学教学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为主。这就使得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少得可怜。高中化学知识的理论系统性比较强, 所以课堂教授的知识会很多, 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在课后会安排与课堂知识相关的作业。这样导致学生课堂上是跟着老师学, 课堂下还是要服从教师的安排。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愿望, 这与新课标的教育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在新课标的大环境下, 高中化学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自主学习。教师在安排课下作业时要有针对性有重点, 要讲究精而有质, 使学生从大量的课堂知识和课下作业中解放出来, 进而有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培养化学学习兴趣。

(三) 化学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

虽然在初中阶段就有化学课程, 但是学生对初中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是不尽相同的。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往往只注重本堂课化学知识的教授, 不注重其中隐含的旧知识的复习和过渡, 一味地认为以前学过的知识大家都应该是清楚的, 其实不然, 从学生不同的表情中教师就可以看出有的学生对过渡知识有疑问。教师一定要注重课堂教学中过渡知识的复习, 这样使学生既回顾和温习了以前的化学知识, 又为新知识的接受打好基础, 还能使新的课堂教学顺利开展。

(四) 教师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现在的传统教学体制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课堂教学采用一刀切, 对不同能力的学生使用一贯的课堂授课模式, 自然导致课堂教学质量差, 所以教学理念有待改进。

二、课堂教学有效化的方法

(一) 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改进教学方式

教师要认识到单一的传统教学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适应新课标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师生互动, 学生之间互动的时间, 使教师的教学更有侧重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 减少学生的课业,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减少学生的课堂和课下作业, 并且对作业的布置要精简而且合理, 既注重化学知识的考察又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课业减少的情况下, 学生自己的时间会多起来,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 学生只有对化学产生兴趣, 才会自主地学习化学。

(三) 正确认识学生的能力

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充分了解, 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 教师都要对学生有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在学习方面, 教师要针对学生对知识的不同的接受能力, 从而给予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教师能使课堂教学更有侧重性, 也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四)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不管是在性格、生活环境, 还是学习能力方面都不尽相同, 教师要根据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尤其在学习方面, 对能力较好的学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对能力较差的学生要耐心指导。只有这样教师的课堂教学才更有重点, 教学活动才能开展得更顺利。

上一篇:课后练习题下一篇:大学生拖延心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