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化学教学突破化学用语学习困难论文

2024-07-22

重视化学教学突破化学用语学习困难论文(共9篇)

重视化学教学突破化学用语学习困难论文 篇1

重视化学教学突破化学用语学习困难论文

论文关键词:化学 用语 学习困难 三重表征

论文摘要:对物质进行“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以及建立三者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对于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有极大地促进作用。本文在分析化学思维方式基础上,结合三重表征的特征,提出了怎样突破学生学习化学用语困难的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三的学生能够用化学用语表示生活中简单的物质以及化学反应,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近几年的教育实习中,发现初三的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刚开始兴趣盎然,但是在学习分子、原子以及元素符号之后,学生的学习开始出现分化现象,大约30-40%(依据多个学校化学教师的测试成绩统计)左右的学生感觉到化学难学,听不懂,没有兴趣,不能够达到上述目标。这种现象引起我们的关注。

2006年10月我们在郑州地区做了“郑州地区初中化学学习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初三的学生化学学习的障碍来自各个方面,但最大的困难是化学符号和具体的宏观物质与微观物质不能产生联系。调查表明:初中阶段学习化学,符号表征的分化作用最大。因此,笔者提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三重表征过程,突破化学用语学习困难造成的学习分化现象,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二)化学学科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1.初三学生化学学习的认知特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由于化学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物质的性质体现在宏观上,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物质的组成结构等微观理论则是通过让学生理解、想象,从而认识物质的本质;化学符号则是化学学科独特的表达方式,运用化学符号来代表事物,把化学符号作为思维运演的工具和媒介而进行的思维活动方式就是化学符号思维。因为,化学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角度去认知化学知识。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心理上的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及其符号表征的形成及融合的问题。

2.三重表征的涵义。表征是指信息在人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宏观表征是指对物质所进行的外在可观察的现象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在化学学科中具体指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外在表现。当进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学生通过观察木炭可感知木炭是黑色的固体,氧气是无色气体;通过闻氧气的气味得出氧气是没有气味的,同时,通过实验知道木炭燃烧是需要氧气的;通过观察发光的实验现象以及触摸瓶壁得出木炭燃烧放出热量,从而完成一系列的直观感知,形成对物质的宏观表征的认识。宏观表征的难度不大且有记忆再现性。

微观表征是不能直接被观察到的,主要指物质的微观组成和结构、微观粒子的运动及相互作用等微观属性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学生微观表征的形成,需要通过想象来完成,而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想象力,所以教师通过模型展示、多媒体演示或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作比喻等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讲原子的构成时,可将原子核比作是放在十层大楼的一个小枣,电子在大楼的空间里不停的运动。凭此帮助学生理解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

符号表征:是指由拉丁文和英文字母组成的符号和图形符号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它属于人们认识的第二信号系统,间接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因而符号表征的学习比较困难。符号表征是化学学科的特点。这种符号虽然简洁,但是内涵丰富。例如:“CO2”既有宏观意义:表示“二氧化碳这种物质”,“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又有微观意义: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等。符号表征不仅是化学学习的一种语言,也是将宏观表征和微观表征联系起来的桥梁。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化学用语的中介作用。

(三)学习化学用语的教学策略

1.运用“类比”和“想象”。

类比是依据两个对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类似或相似的关系,根据已知对象具有的某种性质推出未知对象具有相应性质的一种推理方法。在初中阶段,学生倾向于直观思维、形象思维,因此,严格意义上的类比不多,常见的是用身边事物中的某些相仿点来帮助学生想像,理解问题。例如,一堆小麦是由无数粒小麦一粒一粒的“堆积”起来的,由此类比一滴水是由无数个小得用肉眼看不见的水分子“堆积”起来的。借此类比,有助于学生想象水分子。另外,精心组织语言,引导学生想像也能帮助学生形成微观表征。例如,讲解“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它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时,学生会产生疑惑,既然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但为什么原子不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组织语言,引导学生想象:一滴水中含有许多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就好比一朵鲜花,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就好比花蕊和花瓣。通过这段描述,学生就可以区分开原子和分子,从而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采用发散思维和直观思维方法。

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是化学世界的独特语言文字,是化学学习者的专业语言。

化学方程式的记忆对于初三学生来说负担较重,单纯死记硬背效果较差。教学中发现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效果颇好。其一,让学生对化学符号主动进行发散思维,以赋予符号更多的信息,丰富对它们的认识。例如:提供给学生元素符号“C”,学生说“C”是半圆、或是耳朵、或是月亮、或是钻戒……这样,通过发散思维学生找到切入点来认识“C”在化学学科中的意义。其二,选择学生熟悉的一个化学反应作为模板,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这个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储存在头脑中。当学生再遇到其他化学方程式时,将其与模板作对照,理解新的化学方程式意义。第三,结合化学反应时的现象,对于识记化学方程式、理解其意义也能起到促进作用。在描述物质反应时,配上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将它们与实验现象结合起来,丰富联想的线索,减少机械记忆,增强意义识记,效果较好。

3.运用“形象组块法”。

化学用语的中介作用体现在将物质的宏观性质和微观本质联系在一起。然而,学生缺乏将三重表征统一的意识,倘若运用形象组块法,则完全能克服三重表征融合难的问题。例如,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想象:吃饭时感觉到咸味,由此想到食盐的.味道;通过观察食盐的状态、颜色而形成宏观表征;如果用化学符号表示,食盐是“NaCl”。当学生在实验室中接触到氯化钠晶体模型时,形成微观表征,用化学符号表示便是“NaCl”。学生见到“NaCl”时,很快想象出它的宏观状态和晶体结构。以上过程可用下图表示。由此能帮助学生解决三重表征融合难的问题。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殊性,结合学生认知特点,采用适当方法,将三重表征融合为一体,突破化学用语教学困难,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学习分化现象将得以解决,在实践中确实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调查分析与思考

3.1提高教师科研综合素质

3.1.1增强教育科研意识

教育科研意识是指:“教师对教育活动有意识的探索和革新,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活动的自觉性,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1}调查结果显示爱山小学有82.6%教师认为“教师科研能力与教学质量关系”密切;而龙泉、飞英小学教师选择“不一定”的分别为60%和60.9%,从中可以反映出多数教师的科研意识还有待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小学教师中绝大部分人的教育科研意识在逐步增强,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一定数量的小学教师没有把参与教育科研同提高教学质量联系起来,为此,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小学校长,乃至各位教师,应加强教育科研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和小学校长应积极支持小学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

3.1.2掌握教育科研知识

小学教师不仅在教学科研的实践中不断掌握教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而且要努力掌握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内容、课题研究培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勇于探索收集、整理、获取、分析、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3.1.3提升科研选题能力

教育科研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能否在教育教学以及教学管理的实践中,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把它作为教育科研的选题加以研究是至关重要的。调查中反映出几所小学教师对选题都感到困难,而爱山小学教师对“不知如何选择课题”的调查结果比率最低,其原因是他们均有申报课题和发表论文的实践经历,为此教师应善于从教育教学实践、学习与交流、各类传媒等途径寻找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3.1.4提高应用能力

教师要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已学习的知识应用到教育教学科研实践中。网路环境下,教师要善于运用计算机、网络新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率,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众所周知,教育科研的成果(案例、论文、著作等)、科研报告是需要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于快速传播,推动教育的创新与进步,为此教师要善于动笔,提高科研写作的应用能力。

3.2教育教学科研定位

3.2.1以校本教研为主

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科研提升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达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我国,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科研主要以“校本教育科研”为主,调查中也得到充分证明。

3.2.2教学科研相互促进

教学与科研不能错位,科研是为教学服务,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提高要求开展教育教学科研,二者处于同一体中,相互促进,切记教师课题的研究内容要与自身经历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联系,不能把教育科研和教学实践分离开来。调查中反映出爱山小学作为省级重点小学,其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均高于其它几所小学,事实证明科研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俊明,王祖浩.化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57.

[2]毕华林,王玲玲.化学学科中物质三重表征的教学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3).

[3]毕华林,黄婕,亓英丽.化学学习中“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研究[J].化学教育,2005,(5).

重视化学教学突破化学用语学习困难论文 篇2

化学实验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 有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巩固。例如, 在进行品红扩散实验时, 学生知道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 在此基础上, 教师提问:“品红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的速度一样吗?”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促使学生积极开展对比实验, 得出正确的结论。又如, 在教学“质量守恒定律”这一节时, 教师先抛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增加、不变, 还是减少呢?”之后, 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的提问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激发兴趣, 吸引学生对实验的下一步进行研究探讨。

教师应当对实验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进行实验前, 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 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设计实验方案, 并对实验原理进行总结。例如,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及性质实验。起初学生可能不知道怎样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可以先做示范, 然后慢慢引导学生去设计实验步骤, 分析得出制备二氧化碳的最佳药品及反应原理, 然后根据物质的状态及反应条件确定发生装置, 最后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 确定收集及验满的方法。在每次实验中, 教师先提出学生应该注意的事项, 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为什么在实验中应该注意这些事项。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训练, 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验中, 在常规装置的基础上, 教师给出一些仪器, 要求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装置, 然后再由简到难设计制备二氧化碳的装置及实验步骤, 最后进行具体的验证实验。通过具体的实验之后, 由小组讨论、分析, 找出实验活动中某些装置的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和装置的优缺点, 并有针对性的配以综合性的相关练习题, 强化知识, 提升能力。这样, 使学生对实验产生了兴趣, 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发现新知识、掌握新知识, 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教师可利用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获取化学知识和概念。例如, 高中化学电解池部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分析构成电解池的要件以及书写简单的电极反应, 然后在课堂上, 由学生分组完成电解CuCl2溶液的探究实验, 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这个过程是可以实现的, 并能结合实验现象, 写出相应的电极反应。最后, 教师再给出一些具体的实例, 由浅入深, 让学生去分析、归纳, 最后理解并掌握有关电解池的内容。

由浅入深地开展实验教学, 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动手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长此以往, 学生平常和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就可以轻松解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和反思, 在总结中发现不足, 不断地更新和改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实验教学,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实验中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 真正爱上化学。

参考文献

[1]王飞, 包朝龙.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实验研究化学——以“葡萄糖”探究式课堂教学为例[J].化学教育, 2010 (9) .

[2]陈利娟.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施[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

[3]刘启东.中学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研究和实践[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3.

[4]叶小和.新课程高中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 2009.

重视化学教学突破化学用语学习困难论文 篇3

[关键词]化学 用语 学习 困难 三重表征

(一) 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三的学生能够用化学用语表示生活中简单的物质以及化学反应,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近几年的教育实习中,发现初三的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刚开始兴趣盎然,但是在学习分子、原子以及元素符号之后,学生的学习开始出现分化现象,大约30-40%(依据多个学校化学教师的测试成绩统计)左右的学生感觉到化学难学,听不懂,没有兴趣,不能够达到上述目标。这种现象引起我们的关注。

2006年10月我们在郑州地区做了“郑州地区初中化学学习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初三的学生化学学习的障碍来自各个方面,但最大的困难是化学符号和具体的宏观物质与微观物质不能产生联系。调查表明:初中阶段学习化学,符号表征的分化作用最大。因此,笔者提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三重表征过程,突破化学用语学习困难造成的学习分化现象,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二) 化学学科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1.初三学生化学学习的认知特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由于化学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物质的性质体现在宏观上,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物质的组成结构等微观理论则是通过让学生理解、想象,从而认识物质的本质;化学符号则是化学学科独特的表达方式,运用化学符号来代表事物,把化学符号作为思维运演的工具和媒介而进行的思维活动方式就是化学符号思维。因为,化学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角度去认知化学知识。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心理上的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及其符号表征的形成及融合的问题。

2.三重表征的涵义。表征是指信息在人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宏观表征是指对物质所进行的外在可观察的现象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在化学学科中具体指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外在表现。当进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学生通过观察木炭可感知木炭是黑色的固体,氧气是无色气体;通过闻氧气的气味得出氧气是没有气味的,同时,通过实验知道木炭燃烧是需要氧气的;通过观察发光的实验现象以及触摸瓶壁得出木炭燃烧放出热量,从而完成一系列的直观感知,形成对物质的宏观表征的认识。宏观表征的难度不大且有记忆再现性。

微观表征是不能直接被观察到的,主要指物质的微观组成和结构、微观粒子的运动及相互作用等微观属性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学生微观表征的形成,需要通过想象来完成,而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想象力,所以教师通过模型展示、多媒体演示或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作比喻等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讲原子的构成时,可将原子核比作是放在十层大楼的一个小枣,电子在大楼的空间里不停的运动。凭此帮助学生理解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

符号表征:是指由拉丁文和英文 字母组成的符号和图形符号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它属于人们认识的第二信号系统,间接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因而符号表征的学习比较困难。符号表征是化学学科的特点。这种符号虽然简洁,但是内涵丰富。例如:“CO2”既有宏观意义:表示“二氧化碳这种物质”,“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又有微观意义: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等。符号表征不仅是化学学习的一种语言,也是将宏观表征和微观表征联系起来的桥梁。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化学用语的中介作用。

(三) 学习化学用语的教学策略

1.运用“类比”和“想象”。类比是依据两个对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类似或相似的关系,根据已知对象具有的某种性质推出未知对象具有相应性质的一种推理方法。在初中阶段,学生倾向于直观思维、形象思维,因此,严格意义上的类比不多,常见的是用身边事物中的某些相仿点来帮助学生想像,理解问题。例如,一堆小麦是由无数粒小麦一粒一粒的“堆积”起来的,由此类比一滴水是由无数个小得用肉眼看不见的水分子“堆积”起来的。借此类比,有助于学生想象水分子。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另外,精心组织语言,引导学生想像也能帮助学生形成微观表征。例如,讲解“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它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时,学生会产生疑惑,既然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但为什么原子不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组织语言,引导学生想象:一滴水中含有许多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就好比一朵鲜花,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就好比花蕊和花瓣。通过这段描述,学生就可以区分开原子和分子,从而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采用发散思维和直观思维方法。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是化学世界的独特语言文字,是化学学习者的专业语言。

化学方程式的记忆对于初三学生来说负担较重,单纯死记硬背效果较差。教学中发现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效果颇好。其一,让学生对化学符号主动进行发散思维,以赋予符号更多的信息,丰富对它们的认识。例如:提供给学生元素符号“C”,学生说“C”是半圆、或是耳朵、或是月亮、或是钻戒……这样,通过发散思维学生找到切入点来认识“C”在化学学科中的意义。其二,选择学生熟悉的一个化学反应作为模板,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这个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储存在头脑中。当学生再遇到其他化学方程式时,将其与模板作对照,理解新的化学方程式意义。第三,结合化学反应时的现象,对于识记化学方程式、理解其意义也能起到促进作用。在描述物质反应时,配上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将它们与实验现象结合起来,丰富联想的线索,减少机械记忆,增强意义识记,效果较好。

3.运用“形象组块法”。化学用语的中介作用体现在将物质的宏观性质和微观本质联系在一起。然而,学生缺乏将三重表征统一的意识,倘若运用形象组块法,则完全能克服三重表征融合难的问题。例如,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想象:吃饭时感觉到咸味,由此想到食盐的味道;通过观察食盐的状态、颜色而形成宏观表征;如果用化学符号表示,食盐是“NaCl”。当学生在实验室中接触到氯化钠晶体模型时,形成微观表征,用化学符号表示便是“NaCl”。学生见到“NaCl”时,很快想象出它的宏观状态和晶体结构。

重视化学教学突破化学用语学习困难论文 篇4

化学用语是国际统一规定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的符号,它是学习化学的基本工具,也是化学学习启蒙阶段的重点和难点.初中阶段所学的化学用语主要有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化合价等六种,具有简明直观、概括力强的特点.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化学用语是化学学习的第一个分化点,也是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能否保持的关键点之一.因此,在化学用语的教学中,要了解产生分化的原因和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法,以便使学生能准确、轻松地掌握它们,为学好化学打下基础.

一、分化产生的心理因素

1.学生的心理因素.初中化学的前三个单元,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许多从未见过的实验,它把学生带进一个神秘的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几乎所有学生都具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习充满信心.但在随后第四、第五单元中进行了化学用语的学习,课堂上无“戏”可看,内容枯燥,对那些仅靠直觉兴趣和好奇心为动力的学生,其学习积极性很快就落了下来,加上需要记忆的知识较多,元素符号还没有记住,离子符号、化学式、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又接连学到.大量的符号像第二外语一样要求学生去强记,压抑了学生的认识兴趣.一部分外语基础差的学生由于负迁移而产生心理上的相抑作用,使化学用语的学习一开始就成为他们不愿意背的一个“包袱”,而使兴趣降低;即使对一些求知欲较强的好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正处在由抽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偏爱理解记忆,而化学用语的学习可以发展为理解记忆的范围比较小,这使得学生的理解记忆常常受阻,思维密度不够,因此,记忆的效果不佳.所以,化学用语的教学如不采取措施跟教学的枯燥、知识的遗忘作斗争,兴趣就难以强化,分化也就在所难免.

2.教师的心理因素.课标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重要的常用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一部分教师觉得要熟练掌握,就是要学生死记硬背,每节课前发下小纸条让学生听写或默写,学生就像学外语一样地学习化学用语,教得枯燥乏味,学得也毫无兴趣,致使课堂心理因素构成不佳,埋下分化的隐患;还有部分老师对“熟练”二字理解过头,求成欲过于迫切,在学生未掌握书写规律的情况下,一堂课给出大量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记忆,有的甚至把高中的要求放到了初中,增加学生的额外负担,违背了学生追求理解记忆的心理.这种过于强烈的求成欲和责任感往往也压抑了其他心理因素的积极化,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成了分化.

二、防止分化的教学策略

要突破化学用语学习的分化点,既要尊重学生的认识和发展的规律,还要创造课堂教学心理结构的最佳状态.

1.培养、帮助和发展学生的记忆,变高遗忘为高效记忆.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提出:“化学用语是第二外语”,说明化学用语在化学新课程中的重要地位.从接触化学的第一天起,就要引导学生认识“第二外语”的符号功能,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按照“编织——归纳——应用”递进发展态势,分散难点,逐步记忆.为了促进学生简便快捷记忆和书写化学用语,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记忆技巧方法的指导,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学习风格的记忆技能.

(1)归纳记忆

分析化学用语的不同特点,把握书写规则,适时引导学生归纳梳理同一专题,学会类比分析,然后迁移到具体问题的解答中,使形成的知识体系条理化、系统化.如,对化学方程式实行主题网络化,以问题为中心,以物质的化学性质为主线,汇总出如含有碳元素的物质链,从而认识到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甲烷、酒精等物质问的相互转化关系,再联想到每种物质转变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进一步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加深有关化学用语的记忆.

(2)对比记忆

充分调动学习材料的相互渗透作用,寻找相关化学用语之间的共同特性,注意比较类似用语的微小差别,强烈刺激记忆的兴奋点.如,将书写元素符号的规则缩写为“一大二小”法则,即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小写,若CO表示一氧化碳物质,而Co则是钴元素符号,形成鲜明的对比.

(3)谐音、口诀记忆

以阅读列举作为记忆化学用语的切入口,理解应用为记忆化学用语的最终归属,运用记忆的联想技巧,活跃创新思维.如可以自编化合价口诀:

钾钠银氢铵根正一价,钙镁钡锌正二价,一二铜汞二三铁,三铝四硅五价磷;

氟氯氢氧根硝酸根负一价,氧硫硫酸根碳酸根负二价,单质零价要记清.

电解水是为了研究水的元素组成,实验时发现水电解器正极放出氧气,负极放出氢气,因此可以简化为“正氧负氢”,将其谐音置换为“政养父亲”(即政府养着我的父亲),这样进行牵强附会,翩翩联想,加强记忆方面的趣味性.

2.培养和发展学生心理动力因素,激发兴趣.

化学用语 篇5

一、写出下列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1.单质R或R2

红磷____________;木炭____________;硫____________;氦气____________ 氢气____________;氧气-----氮气____________;氯气____________;铁____________ 铜____________;镁____________;铝____________;锌____________ 2.氧化物RxOy:氧化铜____________;氧化铁____________;四氧化三铁____________ 氧化铝____________;二氧化锰____________;氧化镁____________;

氧化钙(生石灰)____________;二氧化碳(干冰)____________;一氧化碳____________ 二氧化硫____________;二氧化氮____________ 1n3.酸: HnR(酸根)盐酸____________;硫酸____________;硝酸____________ 碳酸____________;醋酸____________(CH3COOH)Mm4.碱:(OH)m(金属或

NH4):氢氧化钠(火碱、烧碱、苛性钠)____________;

氢氧化钙(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水)____________;氢氧化铝____________ 氢氧化钾____________;氢氧化钡____________;氢氧化铜____________氢氧化铁--------氨 水(NH4OH)____________ mn5.盐MnRm:氯化钠____________氯化钾____________氯化钙____________ 氯化亚铁____________氯化铁____________氯化银____________;

高锰酸钾____________;锰酸钾---------;硫酸铜____________硫酸钠____________ 硫酸钡____________;硝酸钾____________硝酸铜____________硝酸银____________; 碳酸钠(纯碱苏打)____________碳酸钾____________碳酸钙____________ 碳酸氢钠(小苏打)____________;碳酸氢铵____________氯化铵____________ 硫酸铵____________硝酸铵____________。

二、写出下列初中化学常见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木炭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炭在空气中不完全燃烧,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化学用语

4.铝在空气中被氧化(生成致密氧化物,防止进一步被氧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加热铜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液氢在液氧中燃烧(火箭推进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红磷燃烧(烟幕弹的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照明弹的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一氧化碳燃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碳酸型饮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生石灰和水反应(放热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解反应(注意条件)

12.水通电分解(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双氧水分解制氧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碳酸分解(另氨水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高温煅烧石灰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置换反应

18.铁与稀盐酸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铁与稀硫酸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锌与稀盐酸反应(实验室制氢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锌与稀硫酸反应(实验室制氢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镁与稀盐酸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镁与稀硫酸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铝与稀盐酸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铝与稀硫酸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铁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湿法炼铜原理,铁桶不能装波尔多液会降低药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分解反应(反应物条件,无酸时皆须溶AgCl↓,BaSO4↓除外,产物要有↓或↑,或H2O中一种)

28.用稀盐酸除铁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用稀硫酸“酸洗”除去铁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用硫酸除去铜片表面黑色氧化铜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盐酸与铝的表面的致密氧化层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用熟石灰中和含硫酸的废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服用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用Mg(OH)2治疗胃酸过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硫酸铵与熟石灰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硝酸铵与氢氧化钠混合加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硝酸铵与熟石灰反应_

九年级:化学用语

38.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用纯碱溶液和熟石灰制取烧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氯化钙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小苏打和盐酸反应(可治疗胃酸过多,但胃胀、胃溃疡者不能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它反应

44.一氧化碳和四氧化三铁在高温下反应(炼铁原理)(用C,H2是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炼铁原理)(用C,H2是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烧碱在空气中变质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烧碱吸收二氧化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沼气、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CH4)燃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乙醇(酒精)燃烧(C2H5O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丙烷(液化气主要成分C3H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光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呼吸作用

规范化学用语提高教学质量 篇6

1. 作讲座, 明确目的, 激发兴趣

通过课外讲座, 我让学生知道元素符号是国际上通用的符号, 使学生在思想上对元素符号等化学用语引起了重视, 认识到学习元素符号的重要性, 从而能始终自觉地保持学习的兴趣.

2. 猜谜语, 添兴趣, 强化记忆

元素符号是需要记忆的, 学生背的时候既枯燥无味, 又常常出现差错. 为了让学生乐于记, 记得快, 记得准, 我编写了一些均打一元素符号的谜语让学生猜. 如捧着金碗的乞讨者—钙, 水上作业—汞, 这些谜语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认识元素符号的兴趣.

3. 编顺口溜, 分散难点, 减轻负担

我在教学中从第一课开始就让学生提前分散识记元素符号, 每节课3 -5种, 学生不感到负担, 愿意学. 为了帮助记忆, 我将大纲要求熟记的27种元素编成顺口溜“氢氮氧氯溴, 碳硅磷硫碘, 钾钙钠镁铝, 锰锌铁锡铅; 铜汞银铂金, 再加钨和钡”. 实践表明, 学生通过顺口溜进行学习更有劲, 这是突破元素符号关的有效方式.

4. 制卡片, 指导方法, 强化兴趣

为了增强元素符号的记忆效果, 我在讲完第二章时, 布置学生在课外制作正面是元素名称, 背面是元素符号的小卡片, 以便及时复习、巩固. 利用小卡片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反复进行元素名称、元素符号的练习, 从而把一些易混淆的元素符号及名称搞清楚. 如铝 ( Al) 与氯 ( Cl) 、钠 ( Na) 与氖 ( Ne) . 为了保持和强化学生识记元素符号的积极性, 我在课堂教学中还经常进行元素符号与名称的口答比赛, 从而使学生尽量过好元素符号关, 防止学生过早地分化.

二、采用多种手段, 过好化学式的关

1. 将“名”与“实”结合, 理解物质化学式的涵义

为了让学生能更透彻地理解化学式的涵义, 教师可用模型、图式描述分子的变化、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 同时用元素符号及其组合与之对照, 这样就做到了“名”与“实”的结合, 实现从具体到抽象, 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使学生能较容易地形成化学式的概念, 也就为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奠定了基础.

2. 运用化合价口诀和原则, 写好化学式

化合价口诀和原则是书写化学式的依据. 为了快捷、准确地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教学中我把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编写成口诀: 一价钾钠银氢氯, 二价钙镁钡锌氧; 三铝四硅五价磷, 二四六七锰冠群; 二四六硫二四碳, 二三四五就是氮; 铁为二三铜一二, 单质零价要牢记.

三、通过变式训练, 过好化学方程式的关

书写化学方程式, 配平是难点, 教师除了讲清“观察法”、“最小公倍数法”, 还可通过实例简单介绍“奇数配偶法”、“分数法”. 要通过反复训练强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完整规范, 一点错误也不能出. 因此, 我也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要领, 编成口诀: 一写二配三条件, 四要瞄准放暗箭. 另外, 我和化学组其他教师协同作战, 经常组织全班、全年级的学生进行化学用语的竞赛, 特别是化学方程式的默写, 并评出优胜者进行奖励, 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积极性.

四、归纳小结, 举一反三, 形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经常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的归纳小结. 每学完一章, 教师就要求学生把这一章新学到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找出来, 并结合经常性的小听写, 以强化、巩固所学的化学用语. 对一些相似的化学式或化学方程式, 把它们整理出来进行对比分析, 找出其异同点, 让学生举一反三, 由此及彼, 从而获得事半功倍之效. 如在加热时, H2与CuO或Fe2O3等的反应.

五、加强练习, 能会写、会读、会用

1. 学生在写化学用语时, 常犯这样一些错误: 大小写混淆, 如Mg写成mg; 上下标书写不规范, 如H2SO4写成H2SO4; 写化学方程式时不配平, 不写必要条件和乱写气体箭头等.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布置足够的练习, 让学生暴露错误, 分析学生练习中出现缺陷及错误的原因, 与学生一起研讨弥补和订正的方法.

2. 学生在读化学用语时, 常不够严谨准确, 如把FeCl2、FeCl3全部读成“氯化亚铁”或全部读成“氯化铁”, 而不能根据其化合价的差别, 分别把它们读成“氯化亚铁”和“氯化铁”; 又如把化学方程式C + O2CO2, 读成“碳加氧气等于二氧化碳”. 针对前者情况,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化合价的区别, 并把化合物的一些命名规则讲清楚, 而后者是由于学生不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把化学方程式当成数学上的方程式了.

3. 学生在会写、会读化学用语的基础上反复练习、巩固, 就 能达到正确使用的目的.

元素符号、化学式的练习, 可采用名称与符号互现方法. 练习时教师说元素、物质的名称, 学生写其元素符号、化学式, 或提出元素符号、化学式, 让学生写其名称, 并说其涵义. 至于化学方程式的练习, 教师可描述这一反应, 让学生说出它所表示的反应事实, 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物质的性质、鉴别和制取等.

参考文献

[1]刘雄雄.浅谈元素符号之教学[J].甘肃教育, 2006 (8) .

规范化学用语 优化课堂教学 篇7

一、学会准确判断, 做到书写正确

高中化学课本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非常多。因此, 学生不可能再像初中那样去死记硬背了。学生要学会自己分析, 准确地判断出反应的产物, 然后配平写出正确的方程式。例如, 氧化还原反应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 如何正确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是热点问题。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 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氧化剂与还原剂在发生反应后的产物, 如KMn O4的还原产物是Mn O2、Cl2的还原产物是Cl-、SO2的氧化产物是SO42-等。在写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后, 就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定律、化合价升降法来配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前的系数。然后运用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定律, 得出其他物质与它们的系数, 再仔细地检查, 从而写出一个正确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这样, 让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难点进行了分散, 在逐步的理解后正确地书写化学方程式。

二、教学语言科学, 做到表达准确

在平常教学中, 我们必须用化学的名词术语开展教学, 避免滥用一些习惯用语, 或口头禅等生活中的习惯用语来代替教学用语。如, 把“加热”说成的“烧一烧”、把“集气瓶”说成是“玻璃瓶”等。这样的随意类推, 就会忽视物质或反应的特殊性。如, “碘遇淀粉就会变蓝”, 其实这是碘和淀粉相互作用结合物而显示特殊的蓝色, 并不是碘变成蓝色。如果教师讲不清楚, 学生就不知道是谁变蓝, 从而产生模糊不清的感觉。

三、充分发挥联想, 创设用语情境

化学知识能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学生能根据已有经验与知识对简单的化学问题开展探究, 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假设或猜想, 并能设计实验对其进行验证, 这样他们的动手能力就会不断地增强, 但实验规范往往会存在一定的欠缺。传统的化学教学十分重视对知识体系与文本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对技能的模仿与训练也很重视。但是对学习过程缺乏必要的关注, 学生对课本中的知识掌握较好, 而缺少灵活的运用, 对化学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的关系了解不多, 知识面非常的狭隘, 不善于用化学的眼光来审视与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例如, 在教学“复分解反应AB+CD=AD+CB”时, 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让并排的两张桌子的学生进行座位交换, 还要按照不同桌子的内侧或外侧对应交换。这样来理解“相互交换”的意思。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复分解反应的书写规律。同时, 也加深了学生对置换反应的理解,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培养良好习惯, 用好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在高中化学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确地使用化学用语可以提高化学学习的效率。传统的化学用语教学, 我们总是强调教师的教法, 学生只能“照葫芦画瓢”。在新课改理念下的化学用语教学, 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化学用语的学习方法有自身的特点: (1) 具有强烈的个体性。就是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 学习方法因学习内容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如, 学习元素符号的方法就不同于学习方程式与化学式的方法; (3) 学习方法是学生自己构建的, 教师的指导只有被学生接纳后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 要深入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 对学困生要弄清原因, 是未重视化学用语的作用, 还是对基本符号与化合价记忆得不牢, 是没有掌握正确的书写规则, 还是养成了马马虎虎的坏习惯, 这样, 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大大地同化了学生的学习方法。

总之, 对于化学用语的教学, 我们要通盘考虑, 精心地组织教学。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样, 不仅要讲解清楚定义、规则等, 还要反复地练习, 提高学习效率。另外, 还要严格要求学生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去记忆, 在规范化书写的训练过程中去识别, 在应用中进一步去掌握。

摘要:使用化学用语不规范, 描述实验现象不准确, 不仅是学生学好化学的障碍, 还是学生考试失分的重要原因。影响学生规范能力的因素是多种的, 主要从教师层面分析, 并探究可行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用语,语言

参考文献

[1]韩汝女.规范化学用语教学[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2012 (2) .

重视习题教学,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篇8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正确理解化学习题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习题教学是巩固概念、规律。学生在化学概念、规律的学习经常出现“自认为学会了,但不见得真正掌握; 自我认为掌握了,但不见得真正会运用”的问题。其原因在于,当学生在课堂刚刚学完了化学概念、规律时,他们还不能完整地认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未能深刻地理解规律所表达的丰富内容和适用条件。例如,对化学中电解质概念的理解,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电解质的概念。此时,他们在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上,认识可能是模糊的,他们的认知结构中刚刚形成的理论框架还不够稳固,支持这些框架的事实基础也知之不多。牢固地掌握化学概念和规律性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在课堂学习之后进一步对知识加以巩固、深化和活化。

高中化学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学生从学会概念、规律到能够灵活解决问题之间存在着一个较高的台阶。跨越这个台阶轻而易举自然就能实现的,要求学生的认识必须有一个飞跃。许多中学生反映“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正是没能较好地完成认识的第二代飞跃的缘故。习题教学就果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它是学生实现认识的第二代飞跃的主要途径。正确认识习题教学的地位,可以使我们既重视习题教学,设法提高习题教学的质量,以致于不因为强调习题教学而冲淡概念、规律教学,避免陷入“题海战术”的泥潭。

二、恰当地开展化学习题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1. 巩固知识。习题教学是巩固概念、规律的必要环节。通过反复的强化,把所领会了的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的过程。通过习题教学,可以把抽象的化学概念、定理、公式与具体的化学情境联系起来,从而巩固和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2. 培养能力。习题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将充分得到发展。所谓化学思维能力,就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形成化学概念、建立化学规律,并能把它们同具体问题联系起来的认识能力。

3. 反馈信息。学生对化学习题的反应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表征他的化学学习水平。老师可以从学生完成习题的快慢、准确程度、灵活程度、熟练程度,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能力发展水平,获得学生化学学情况的信息。这样老师就可以有根据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又可以针对发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弥补认知缺陷,纠正学生常犯的错误。学生则可以根据解答习题的情况,发现自已理解上存在的错误,找努力的方向。通过习题教学反馈的教学信息,还可以用来对学生的学习或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

4. 解决问题。通过习题教学,学生可以对一些自己过去百思不得其解或存在不确切认识的化学现象,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正确的答案,解决了头脑中的问题,对化学世界的认识提高一步。通过习题教学,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或受到启发,促使自己去探索与化学有关的实际和理论问题。有的青年学生就是在这种探索训练中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可见,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践探索方面,化学习题教学不仅是必要的准备,而且是重要的诱因。

5. 激发兴趣,锻炼意志。化学习题教学在非智力因素培养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解题过程中同学之间的讨论和相互启发,求出正确结果所带来的胜利喜悦,都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使他们以莫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积极探索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把解化学习题做为一种获取劳动成果的享受。化学习题教学还有助于锻炼学生刻苦学习、顽强攻关的意志。出现错误,发现错误予以纠正之后,学生的意志就得到了一次磨炼。这样在困难面前不断跌倒又不断爬起来的过程,就是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也是使意志不断坚强起来和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

三、做好习题教学,要坚持习题紧密配合概念、规律教学的原则

1. 老师选择的习题应密切围绕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问题的情境要具有代表性,以利于学习的迁移; 问题的解决过程要能够促进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巩固、深化和活化; 问题的结论要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的结构; 问题的难度应该使学生经过积极思维之后能够完成,促进认识的飞跃。

2. 老师要掌握好习题的“台阶”,循序渐进。学习了一个新的概念或规律之后,开始的习题应着眼于增强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题目宜简单些,针对性强一些。在此基础上,再引入较复杂的习题,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

3. 对于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概念或规律,为了从不同侧面强化学生对它的理解,可以针对该概念或规律编选一组习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四、做好习题教学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1. 课堂讨论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最直接、最有成效的途径。通过讨论解题,效果要比老师直接讲解好得多。课堂讨论能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地思考问题,各抒已见,通过辩论得出结论。在讨论中同学之间互相启发、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为发展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习题教学的讨论,一般要从学生存在的易错、易混问题中或者从思考方法上提出讨论题。

2. 在习题教学中组织学生自编习题,也是发挥学生积极作用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通过编题可以真正体会到自己是习题的主人,还能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促使他们的走向生活、走向生产实践,到那里去寻找素材,去观察揣摩。这样,会使他们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在编题前,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应向学生介绍编题时应遵循的规律和相关技巧。

3. 化学习题教学的最优化关键在于教师选择的习题是否典型优化。因此,我们有选择习题的典型优化原则: 通过讲解和演算最少量有典型意义的习题,花费学生最少的学习时间,来实现学生对化学概念、规律的巩固理解,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尽可能早地完成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

总之,人的思维发展经过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几个阶段。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在以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复杂局面。拓宽思维渠道就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思维的发散,从而寻求最佳的解题思路,达到思维的高度敏捷与灵活,从而能灵活处理遇到的各类习题。

摘要:高中化学教学新课程改革虽然强调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创新和转变,但也并不否认适当练习对学好高中化学的作用。因此,高中化学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重新审视习题教学,恰当练习,从而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化学教学应该重视微型实验的开展 篇9

目前高中化学常规实验教学中大多采用传统的玻璃仪器, 如试管、烧杯、烧瓶;实验方法也是“照单抓药”。这种传统的实验仪器和方法功能单一, 用药量大, 实验效率低, 且污染严重, 有的危险性大。这一切使学生对实验产生畏惧心理, 挫伤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因此对目前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必须继续改革。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 微型实验应运而生。

二、开展化学微型实验的实践

微型实验的特点和要求就是尽可能减少药品用量, 药品用量往往是常规实验的十分之一到千分之一, 目前这种新的实验方法在我国大部分中学化学教学中还未普及, 但我们可将许多普遍实验朝着微型化方向改进, 将部分常规实验改为微型实验。开展微型实验, 实现“药品用量少”这一目的, 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

1. 自制一些微型化学实验仪器。

微型实验有专用的仪器, 如点滴板、多用滴管、井穴板、Y型管等, 这些仪器多功能、省药品。对条件不成熟的学校还可开发一系列微型实验仪器, 如用多孔药品膜代替试管、点滴板清霉素瓶为广口瓶;医用废输液管作长颈漏斗;废圆珠笔芯制成小药匙;小吸管制成小型滴管;注射器制成微小启普发生器。如图1是注射器等物品制成的小型启普发生器的示意图:

制作方法:把15cm塑料软管连接在2支注射器的出口端, 橡皮塞打孔并装上细玻璃短管, 玻璃短管出口连接上40cm的塑料软管作导气管, 软管上安装医用点滴开关, 然后把橡皮塞配到用作气体发生器的注射器筒上, 橡皮筋把2支注射器绑在一起, 用木试管夹夹住气体发生器的上端, 并固定在铁架上, 这样就改装成为简易的微型启普发生器, 利用该装置可制H2、CO2、H2S、C2H2等气体。使用时在左边注射器筒内下部垫少量石棉, 再装上固体颗粒, 在右边注射器中装上液体试剂, 打开开关, 液体进入左边注射器中和固体试剂发生反应。停止使用时, 关闭开关, 气体将左边液体压入右边注射器内, 反应停止。

除了能将许多日常生活用品改为微型实验仪器, 还可以一器多用。比如滤纸, 除了用于过滤外还可以制成试纸或直接在滤纸上进行某些实验, 代替试管或点滴板。如高一化学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元素非金属性递变规律的实验就可改在滤纸上进行, 方法是:在一张滤纸的中心处滴一滴饱和溴化钠溶液后, 再滴一滴氯水, 滤纸呈黄色斑点, 在黄色斑点上再滴一滴碘化钾溶液, 斑点变为浅褐色, 在浅褐色斑点上再滴一滴淀粉溶液, 斑点变为浅蓝色。该实验用滤纸代替常规试管, 变间歇实验为连续实验, 节省了药品和时间, 现象明显又有趣。类似于这样的开发微型实验仪器的例子不胜枚举。

2. 努力降低试剂的浓度。

开展微型实验, 还可以通过降低试剂浓度的方法来达到减少药品用量的目的。如中学实验中的氯水、溴水、碘水的浓度大多没有明确规定, 而高浓度的氯、溴对人体有害, 因此, 把氯水、溴水的浓度尽可能降低, 如将溴水稀释到淡黄色。此外, 石蕊、酚酞、品红、甲基橙等指示剂均可降低浓度。在Fe2+、Fe3+的检验实验中用的KSCN溶液可将其浓度由0.1mol/L降为0.05mol/L, 以上实验用品都增强了实验结果, 节约了药品。

3. 加强对药品的回收再利用。

将未反应完的原料或副产品、催化剂等回收再利用, 能提高药品使用次数, 节约药品。如实验中未用完的酸液, 可收集于废酸缸中, 供下次实验用或用来除铁锈、水垢。如制过银镜的试管收集起来, 可重新制成AgNO3;用Cl2制FeCl3的实验后, MnO2可经过滤回收, 废酸回收于废酸缸中, 制得的FeCl3回收到试剂瓶中供下次实验用。此外, 还可以对“废物”回收, 如青霉素瓶盖之铝皮可回收代替铝片或铝粉;废旧电池中回收锌片、碳棒、二氧化锰等。对药品回收循环利用是减少药品用量的好方法。

4. 设计密封或连续的实验装置。

利用封闭装置不仅可以提高试剂利用率, 达到“减少试剂用量”的目的, 还能显著降低或杜绝有害物质的排放。此外, 将孤立但有些关联的若干实验合并起来, 设计成连续的实验装置, 也能提高试剂利用率, 减少试剂用量, 如将采用容积小的仪器制作连续装置, 可大幅度减少试剂用量。如气体化学性质的实验中, 可设计如下图2所示的连续封闭的微型实验装置:

如此改进实验, 不仅操作简便, 现象明显, 节约试剂, 还可以进行尾气处理, 实现了零的排放。使用此装置也可用于制取H2S等气体。

三、开展微型实验的收获

1. 微型实验有利于环境保护。

化学实验必须使用一定量的化学药品, 像中学化学实验中很多物质有毒, 如Cl2、Br2、白磷、重金属盐、CO、H2S等实验时不仅造成环境污染, 还会危害师生的健康, 而且污染程度同药品用量成正比。微型实验因仪器微缩, 药品用量少, 大大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保护了环境。

2. 有利于降低实验成本, 经济可行。

微型化学实验由于可自制微型仪器, 仪器价格低, 药品用量少, 使实验成本较常规实验显著下降。微型实验药品用量仅为常规实验的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 成本是常规实验的十分之一, 这样的经济效益是可观的, 也更符合建立节约型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3. 增加实验的安全性。

常规实验使用试管, 试剂瓶等玻璃仪器较多, 有时还有可燃性气体, 导致仪器炸裂、气体燃烧、爆炸的事故偶有发生。而微型实验大多采用塑料仪器, 玻璃仪器炸裂等危险事故发生的几率小, 而且因微型实验药品用量少, 气体燃烧、爆炸、试剂飞溅的事故发生率也大大减少, 使化学实验较安全。

4. 帮助学生树立了绿色化学思想, 提高了实验能力。

高中化学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育学生珍惜资源, 爱护环境,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在高中化学实验改革中开展微型实验, 让学生对生活用品或废品进行改造, 自制微型仪器;而且药品用量少, 实验安全, 污染小, 这一切可以使学生培养勤俭节约、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优良品质。微型实验目前仍属探索性实验, 通过学生自行研制微型实验仪器, 自己动脑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 并自己动手操作、分析总结, 使他们放开手脚而不囿于课本, 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 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参考文献

上一篇:辛勤付出快乐收获(经验交流会材料)下一篇:数学建模实践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