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实验

2024-10-16

化学教学实验(通用12篇)

化学教学实验 篇1

《实验化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将化学实验设置成独立的选修模块。该课程作为浙江省高考必考模块在全省开设的过程中遇到了课时不足、仪器短缺、药品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困难。教学过程多沿用标准化的仪器组合, 程式化的操作规程, 侧重于操作模仿层面, 缺乏对创新精神的养育。

近年来, 微型实验的仪器材质、功能、安全性及操作简化程度进步明显。[1]其简约、绿色、易操作、适合单人实验的优势能克服《实验化学》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部分困难, 实现实验的创新教学。

一、微型实验优化教学模式

化学实验教学模式通常为演示讲授式和学生分组实验。这两种模式都不能让学生独自完成全部实验内容, 无需主动提出和发现问题, 无法对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尝试探究。以探究实验为主体的单人随堂实验虽然给予学生发现问题、科学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然而常规实验仪器价格高、装置复杂、药品用量大、污染严重, 不宜带入教室等因素, 制约了单人随堂实验的开设。

使用微型实验技术可以解决以上问题。例如“Cl2的生产原理和性质”这一节中, 既有工业上电解法制Cl2的模拟实验, 又介绍实验室制Cl2的方法, 还要完成Cl2性质实验。教学量大, 教学节奏快, 空气污染严重。我们布置了相关研究课题, 让学生通过书本、网络寻找实验方案, 选用微型实验完成教学任务。图1是电解法制Cl2的微型装置, 充满H2、Cl2混合气的肥皂泡能被点燃;图2是用废CD盒改制的实验室制Cl2和性质检验装置。微型实验的Cl2产量少, 便于尾气处理, 可在教室内进行。再如“火柴头中硫元素、氯元素检验”的常规实验需点燃十余根火柴, 分步检验两种元素, 室内污染严重且成功率低。运用图3所示微型实验装置只需1根火柴就能观察到SO2使酸性KMnO4褪色现象, 侧转试管使AgNO3浸没火柴头又现白色AgCl沉淀。操作简单、污染少、成功率高。

实验后三天和两周, 对“氯气”实验教学效果进行跟踪测试, 结果如下表。

跟踪测试表明使用微型实验, 让学生亲手实践, 得到的感性材料更易接受, 不易遗忘。

二、从思维创新的角度来审视微型化学

创新思维是指有创建的思维, 即通过思维不仅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 而且能指引人们去获得新知识或以前未曾发现的问题解释。在教学中表现为对知识的牢固掌握和实验探究能力的增强。

1. 微型化学实验有助于掌握知识

化学实验知识包括实验事实、实验仪器和药品安全知识。获取实验事实的途径是提供直观材料, 让学生亲手实践。微型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 近距离观察, 获得的感性材料比较完整、清晰、正确。微型化的实验装置是常规实验装置的变形, 让学生明白常规实验装置的原理以后再用微型实验装置进行分析、探究, 正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我们对使用相同教材的两个平行班作对照实验:08届A班级作为实验班, 用微型实验代替部分常规实验, 08届B班级作为对照班, 沿用常规实验, 教学成绩变化如下表:

结果显示, 实验班的教学效果好。访谈发现, 微型实验给学生一个探索问题, 获取知识的机会。他们在获取知识后有一种强烈的愉悦感, 这种愉悦感将实验提供的感知兴趣演变为探究兴趣, 成为大幅提高学习成绩的动力。这种愉悦感在所谓的“差生”中表现明显, 因而转化效果也更显著。

2. 微型实验提升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探究能力是在教学中运用实验来探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本质和规律的能力。[2]提升实验探究能力包含以下两个途径。

(1) 增加主体活动量

一般而言, 主体活动量越大, 越能发现和解决问题。微型实验赋予学生大量单人作业的机会, 教学活动量大增, 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可能。

例如课题实验“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 方案很多, 现象复杂, 若仅用单一的性质实验让学生体会两者化学性质之差异稍显苍白。运用微型实验:在塑料投影胶片上, 将亚硝酸钠溶液排成3行3列之矩阵。分别加入 (1) Na2S和稀H2SO4、 (2) 铜屑和稀HCl、 (3) 酸性KMnO4、 (4) 酸化的K2Cr2O7、 (5) 溴水、 (6) 先加AgNO3, 后加稀HNO3、 (7) 苹果、 (8) 酚酞、 (9) KI和稀H2SO4, 观察现象, 推断NaNO2化学性质。在研究NaNO2溶液显碱性时, 多数学生发现NaNO2饱和溶液能使酚酞变红, 稀溶液不使酚酞变红。另有部分学生发现稀H2SO4会使KI变黄, 认为这一NaNO2的检验方案值得商榷;还有同学用水果作尝试, 发现越“酸”的水果被氧化而褐变的速度越快。实践证明, 开展微型实验有助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 激发主体求知欲

求知欲是人追求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的内部动因。微型实验让学生人人动手, 不仅发现了许多问题, 也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形成自觉型实验态度。在进行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后, 有同学提出电解食盐稀溶液现象如何?我们设计了微型探究实验, 几乎所有学生都发现有氧气生成。还有同学在课余用铜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 并对电解取得的橙色沉淀做深入分析。新现象的发现, 新假设的提出, 是顺利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些书本中未出现的现象激励着学生去学习更多知识。

三、微型实验与高中化学教法整合的新进展

1. 微型“分钟实验”营造教学情境

“分钟实验”是简单、快速、不用特殊实验仪器的小实验, [3]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在赋予学生亲自操作机会的同时营造了教学情境。例如“用纸层析法分析Fe3+和Cu2+”新授课引课时, 先给学生一支粉笔, 分别用红色水笔和蓝色水笔在接近粉笔底部的同一地方画圈, 再放于水中进行层析分离, 如图4。通过实验, 学生不仅获得了层析的初步印象和操作步骤, 更激发其系统、深入学习层析技术的欲望, 达到营造教学情景的目的。

2. 微型“发现实验”激发思维动机

“发现实验”是指在每节课的开头, 用简单的实验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也可在前一节课尾声用实验引出值得思考的问题, 留待下次上课解决。例如在上“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前, 我们给学生一片维生素C药片, 半滴管白醋, 数滴淀粉溶液, 一小撮碘盐, 引导学生在六孔井穴板 (或小量杯) 中检验食盐中的碘元素。结果四分之一的学生发现淀粉变蓝, 证明有I2生成, 现象如图5。其余学生却未见淀粉变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后续学习懂得了维生素C能把IO3-还原成I2, 进而继续还原成I-的事实, 明白了药品用量对实验结果的巨大影响。

3. 整合手持技术开发微型定量实验

我国部分地区的中学实验室已经开始配备传感器、数据采集器, 为利用传感器进行微型实验提供了物质基础。我们使用Vernier LabPro数据采集器和电流传感器, Logger Pro数据处理软件在六孔井穴板中利用电解法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电解时间从1小时缩短到20分钟;采用电脑自动积分获得电量, 避免电流突变引起的误差。实验过程无需守候观察电流变化, 赢得了宝贵的教学时间。随着化学实验探头配备的不断完善, 微型实验与手持数据采集器的整合成为研究的又一方向。

正如戴安邦先生写给微型实验的题词:“大力推行微型实验……学生在实验室的作业中, 不仅学到第一手的知识技能, 更能受到科学思维与方法的训练。”实验教学改革是在实验设计和仪器发展的基础上, 兼容并包地创新运用多种先进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质量。期待微型实验使每位学生萌发的创新之花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宋心琦.关于发展和推广微型化学实验的一点看法[J].发明与创新 (微型实验专辑) , 2007 (7) :1-2.

[2]王祖浩, 王磊.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212.

[3]王磊.化学比较教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6:273.

化学教学实验 篇2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非常显著,不仅可以直观地提供给学生理性的知识,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和兴趣,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态度,因此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就成为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但是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一般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归纳得到物质的性质,或者再由学生做类似的实验检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只是验证了原先从课本中得到的结论,学习过程缺乏探索的乐趣。

新课程的化学实验教学,淡化了这种知识体系,而更注重与学生是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应该发挥自主的教学能动性,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教学,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性。

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可以按照“设疑激发兴趣———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运用创新”逐步实现,在设疑激发兴趣部分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

可以播放一段与课题相关的有趣的视频、猜谜语或者直接为学生演示一个“出乎意料”的实验,也可以结合身边的化学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那么怎样实施探究性实验以使实验教学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呢?下面举几个例子简单说明。

1.探究食用加碘盐中碘元素的存在形式

碘元素的相关性质在必修1海水中的元素一节学习,食用加碘盐中碘元素的存在形式到底是IO3-还是I-还是I2呢?这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的方式来完成,首先各小组分别讨论出实验原理,

并根据原理设计出各组的实验方案,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学生设计出了三个实验探究方案:①如果是以碘单质的形式存在,加入淀粉会变蓝;②如果是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根据2I-+H2O2+2H+=I2+2H2O,I2遇淀粉变蓝进行探究;③如果是以IO3-的形式存在,

根据IO3-+5I-+6H+=3I2+3H2O,I2遇淀粉变蓝的原理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以上的实验探究都是通过学生的主动合作而形成,即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加强、训练,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上述探究完成后,可以运用创新,让学生探究海带中碘元素的存在形式?还可以提出问题:如果在家庭中,如何设计实验在家完成食用含碘盐中碘元素存在形式的探究?完成从理论到实际生活中化学知识的应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化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2.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教材中给出了探究铁的化合物的性质所需要的试剂以及仪器等,但是如果直接让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完成实验学生可能兴趣不大,可以从引入上做些文章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可以拿一瓶补血剂药片,问学生“补血剂里面有铁,

那么铁的存在形式是什么呢?”结合身边常见的补血剂,学生兴趣会被调动起来,更愿意去探究补血剂中铁的存在形式,实质上就是探究铁的化合物的相关性质。

3.原电池的实验探究

常规来说,大多数教师可能会演示教材中的铜锌原电池的实验,实验现象明显,但是感觉比较枯燥,学生的兴趣会不够高,而实验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在实验教学中,要多设计有益于学生探究的环节,所以在原电池的实验探究中,我增加了利用水果电池使没装电池的电子表工作的实验、利用学过的原电池知识让学生设计实验让没装电池的贺卡发出音乐,学生的探究热情大增,

还利用身边的易拉罐、木炭、食盐溶液做出了其它的原电池,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设计能力远远超过教师的想象,学生不仅很好地掌握了原电池的基础知识,并且对原电池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直接的体验。

二、结语

微型实验与《实验化学》创新教学 篇3

《实验化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将化学实验设置成独立的选修模块。该课程作为浙江省高考必考模块在全省开设的过程中遇到了课时不足、仪器短缺、药品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困难。教学过程多沿用标准化的仪器组合,程式化的操作规程,侧重于操作模仿层面,缺乏对创新精神的养育。

近年来,微型实验的仪器材质、功能、安全性及操作简化程度进步明显。[1]其简约、绿色、易操作、适合单人实验的优势能克服《实验化学》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部分困难,实现实验的创新教学。

一、微型实验优化教学模式

化学实验教学模式通常为演示讲授式和学生分组实验。这两种模式都不能让学生独自完成全部实验内容,无需主动提出和发现问题,无法对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尝试探究。以探究实验为主体的单人随堂实验虽然给予学生发现问题、科学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然而常规实验仪器价格高、装置复杂、药品用量大、污染严重,不宜带入教室等因素,制约了单人随堂实验的开设。

使用微型实验技术可以解决以上问题。例如“Cl2的生产原理和性质”这一节中,既有工业上电解法制Cl2的模拟实验,又介绍实验室制Cl2的方法,还要完成Cl2性质实验。教学量大,教学节奏快,空气污染严重。我们布置了相关研究课题,让学生通过书本、网络寻找实验方案,选用微型实验完成教学任务。图1是电解法制Cl2的微型装置,充满H2、Cl2混合气的肥皂泡能被点燃;图2是用废CD盒改制的实验室制Cl2和性质检验装置。微型实验的Cl2产量少,便于尾气处理,可在教室内进行。再如“火柴头中硫元素、氯元素检验”的常规实验需点燃十余根火柴,分步检验两种元素,室内污染严重且成功率低。运用图3所示微型实验装置只需1根火柴就能观察到SO2使酸性KMnO4褪色现象,侧转试管使AgNO3浸没火柴头又现白色AgCl沉淀。操作简单、污染少、成功率高。

实验后三天和两周,对“氯气”实验教学效果进行跟踪测试,结果如下表。

跟踪测试表明使用微型实验,让学生亲手实践,得到的感性材料更易接受,不易遗忘。

二、从思维创新的角度来审视微型化学

创新思维是指有创建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指引人们去获得新知识或以前未曾发现的问题解释。在教学中表现为对知识的牢固掌握和实验探究能力的增强。

1. 微型化学实验有助于掌握知识

化学实验知识包括实验事实、实验仪器和药品安全知识。获取实验事实的途径是提供直观材料,让学生亲手实践。微型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近距离观察,获得的感性材料比较完整、清晰、正确。微型化的实验装置是常规实验装置的变形,让学生明白常规实验装置的原理以后再用微型实验装置进行分析、探究,正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我们对使用相同教材的两个平行班作对照实验:08届A班级作为实验班,用微型实验代替部分常规实验,08届B班级作为对照班,沿用常规实验,教学成绩变化如下表:

结果显示,实验班的教学效果好。访谈发现,微型实验给学生一个探索问题,获取知识的机会。他们在获取知识后有一种强烈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将实验提供的感知兴趣演变为探究兴趣,成为大幅提高学习成绩的动力。这种愉悦感在所谓的“差生”中表现明显,因而转化效果也更显著。

2. 微型实验提升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探究能力是在教学中运用实验来探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本质和规律的能力。[2]提升实验探究能力包含以下两个途径。

(1)增加主体活动量

一般而言,主体活动量越大,越能发现和解决问题。微型实验赋予学生大量单人作业的机会,教学活动量大增,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可能。

例如课题实验“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方案很多,现象复杂,若仅用单一的性质实验让学生体会两者化学性质之差异稍显苍白。运用微型实验:在塑料投影胶片上,将亚硝酸钠溶液排成3行3列之矩阵。分别加入 ①Na2S和稀H2SO4、②铜屑和稀HCl、③酸性KMnO4、④酸化的K2Cr2O7、⑤溴水、⑥先加AgNO3,后加稀HNO3、⑦苹果、⑧酚酞、⑨KI和稀H2SO4,观察现象,推断NaNO2化学性质。在研究NaNO2溶液显碱性时,多数学生发现NaNO2饱和溶液能使酚酞变红,稀溶液不使酚酞变红。另有部分学生发现稀H2SO4会使KI变黄,认为这一NaNO2的检验方案值得商榷;还有同学用水果作尝试,发现越“酸”的水果被氧化而褐变的速度越快。实践证明,开展微型实验有助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激发主体求知欲

求知欲是人追求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的内部动因。微型实验让学生人人动手,不仅发现了许多问题,也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自觉型实验态度。在进行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后,有同学提出电解食盐稀溶液现象如何?我们设计了微型探究实验,几乎所有学生都发现有氧气生成。还有同学在课余用铜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并对电解取得的橙色沉淀做深入分析。新现象的发现,新假设的提出,是顺利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些书本中未出现的现象激励着学生去学习更多知识。

三、微型实验与高中化学教法整合的新进展

1. 微型“分钟实验”营造教学情境

“分钟实验”是简单、快速、不用特殊实验仪器的小实验,[3]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在赋予学生亲自操作机会的同时营造了教学情境。例如“用纸层析法分析Fe3+和Cu2+”新授课引课时,先给学生一支粉笔,分别用红色水笔和蓝色水笔在接近粉笔底部的同一地方画圈,再放于水中进行层析分离,如图4。通过实验,学生不仅获得了层析的初步印象和操作步骤,更激发其系统、深入学习层析技术的欲望,达到营造教学情景的目的。

2. 微型“发现实验”激发思维动机

“发现实验”是指在每节课的开头,用简单的实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也可在前一节课尾声用实验引出值得思考的问题,留待下次上课解决。例如在上“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前,我们给学生一片维生素C药片,半滴管白醋,数滴淀粉溶液,一小撮碘盐,引导学生在六孔井穴板(或小量杯)中检验食盐中的碘元素。结果四分之一的学生发现淀粉变蓝,证明有I2生成,现象如图5。其余学生却未见淀粉变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后续学习懂得了维生素C能把IO3-还原成I2,进而继续还原成I-的事实,明白了药品用量对实验结果的巨大影响。

3. 整合手持技术开发微型定量实验

我国部分地区的中学实验室已经开始配备传感器、数据采集器,为利用传感器进行微型实验提供了物质基础。我们使用Vernier LabPro数据采集器和电流传感器,Logger Pro数据处理软件在六孔井穴板中利用电解法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电解时间从1小时缩短到20分钟;采用电脑自动积分获得电量,避免电流突变引起的误差。实验过程无需守候观察电流变化,赢得了宝贵的教学时间。随着化学实验探头配备的不断完善,微型实验与手持数据采集器的整合成为研究的又一方向。

正如戴安邦先生写给微型实验的题词:“大力推行微型实验……学生在实验室的作业中,不仅学到第一手的知识技能,更能受到科学思维与方法的训练。”实验教学改革是在实验设计和仪器发展的基础上,兼容并包地创新运用多种先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质量。期待微型实验使每位学生萌发的创新之花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 宋心琦.关于发展和推广微型化学实验的一点看法[J].发明与创新(微型实验专辑),2007(7):1-2.

[2] 王祖浩,王磊.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12.

化学教学实验 篇4

一、改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能力

培养学生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渠道和主要方式。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 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因此,化学教师要积极探索改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等能力。

1.利用电教手段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有些化学实验现象变化微小,可视性差,或者实验过程太快,现象稍纵即逝,可利用电教手段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视性和清晰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像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等,这些微观抽象,不能直接演示的实验可用电教手段进行模拟,便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变静为动,从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感官,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另外,化学实验都是通过实验现象反映实验结果的。要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善于对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归纳,积极思维, 以准确简明的表述、计算的方法得出实验结果。

对一个化学实验的全面观察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 1) 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2) 反应的条件: 加热、点燃、通电,催化剂等。

(3) 反应过程中有无发光、发热、发声的现象,有无溶解、沉淀、逸出气体、变色、产生气味等现象。

(4) 反应的剧烈程度。

实验现象的记录应与实验原理区分开,要重点突出,内容真实准确,语言简练,层次清楚。

对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分析,把握实验条件控制的要点,能找出造成实验成败的原因。

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制作,以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思维是所有思维水平最高,最有价值的一种思维形式。在实验教学发面,开展实验装置改进和微型实验制作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个过程中,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实验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出的每一个设想或方案,对实验的某些环节、步骤作出的每一点改进,设计出的每一种实验装置,所有这些对学生而言都可以称为创新,都是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对原有装置的改进,针对课堂教学中某些演示实验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对其进行改进、然后选出最佳装置。例如, 在做焰色反应的实验时,由于实验室中无铂丝,用燃烧匙有以下不足: 1现象不明显2损坏燃烧匙。学生在改进过程中积极踊跃,设计了很多方案, 最后采用在粉笔顶端挖一个小坑,装入药品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效果很好。 学生参与这些微型实验的创意,设计和改进的过程中既深化了化学知识又激发了创造潜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借助典型实验,加强思想品质教育

思想品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是化学教师应尽的职责。

在化学实验中加强思想品质教育,要着重抓以下三方面: 1借助典型实验恰当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借助葡萄糖跟氢氧化铜反应的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 有机物的官能团是化学变化的内因,而反应条件是外因,反应条件不同有机物表现的性质就不同,葡萄糖在常温下跟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绛蓝色溶液是多羟基表现的性质,而加热时生成红色沉淀是醛基表现的性质,从而树立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和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观点。2借助典型实验增强爱国意识。例如: 借助侯氏制碱原理实验介绍侯德榜的感人事迹和我国纯碱工业的发展概况,激发学生建设祖国的使命感。3借助典型实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例如,中和滴定实验就需要学生既有细致的实验习惯,又有较强的自制力控制自我,自始至终耐心的遵循操作规则。性情较为急躁的同学做该实验时往往会犯以下毛病: 开始滴定时能做到“滴一滴标准溶液,摇一摇锥形瓶中混合溶液,看看颜色变化。”但连续滴了多滴标准溶液后,看不到指示剂变色,就失去了耐心,导致试验失败。因此教室可针对这个实验把训练自制力也作为一个试验目的,让学生体验到自制、耐心等意志品质也是保证式样成功的条件。

三、改进实验教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化学实验中,教师应从科学的方法论角度引导学生体会实验设计思想,启发学生探究实验现象与化学本质的因素关系,从而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例如,硝酸具有氧化性,可以和多种金属、非金属反应,课本为什么只演示铜跟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呢? 实验前让学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以引导学生领悟教材实验的设计思想: 要研究硝酸的氧化性,常见金属镁、 铝、铁、铜中选哪一种作样本跟硝酸反应最好? 学生联系金属活动性顺序可得出,只要演示铜和硝酸反应,自然可推测比铜活泼金属的反应情况。 另一方面,铜只有 + 1、+ 2两种价态选铜做样本可了解硝酸跟变价金属反应的情况,另外实验时用浓硝酸,还是稀硝酸? 还是两种酸都试验呢? 学生联系浓、稀硝酸性质差异很大,可得出浓、稀硝酸都试验的结论。

教学中,多做类似于这类问题的启发引导,可让学生体会到许多实验中包含着深刻的知识和方法的内涵。体会到这一点,学生便会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以上仅是笔者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素质的几点探讨,要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并深入教改,在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中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摘要: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这句话道出了方法的重要性。在化学实验中,教师应科学的方法论角度引导学生体会实验设计思想,启发学生探究实验现象与化学本质的因素关系,从而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化学实验教学教学反思 篇5

一、教师的启发讲授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中,教师的启发讲授是起主导及核心作用的。通过教师的启发讲授,能够使课堂上诸多的知识内容及讨论话题,在学生的思维中巧妙和地联结起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该实验的教学目的或目标,启迪和引导学生进行能效观察和有序的操作。适时而随机地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疑难,引导学生结合实验事实和理解进行总结和概括。如在学生初次进入实验室进行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前,启发讲授尤其重要,教师不仅要讲授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还要指出在实验中可能产生的错误,如有的学生在制取氧气时试管炸裂,可以帮助其进行分析,总结出可能造成试管炸裂的原因。

在启发讲授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验的本身特点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特别是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为他们从思路、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上排除认识和操作上的障碍,教师的讲解、阐述、指导、点拨、启发性设问、答疑等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因此,教师在启发讲授时,应把握以下原则:

1、要点明主题,语文明晰,不能含混不清,模凌两可。

2、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想明白,做到小跨度、多层次启发。

3、操作要领及要求简明、明确,便于学生记忆和执行。

4、要充分估计学生在操作上可能出现的错误甚至危险操作,防患于未燃,在实验开始之前就应引导学生想明白,弄清楚。

二、教师示范演示

实验教学中的教师示范,是为学生提供视觉形象和模仿的依据。为此,教师的演示和示范操作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很深,也会逐渐影响他们在以后的独立操作中仿效,可见示范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态度及严谨的科学学风的形成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的演示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操作规范,准确无误,装置美观大方,动作大方、协调。

2、操作和教材内容一致,创新实验要加以说明。

3、注意演示实验的可视性,示范操作快慢适中,语言简明,语气和蔼可亲,创造和谐、美妙的演示气氛。

4、保护演示台(或桌)上整洁干净,避免演示桌上“脏、乱、差”,给学生造成不良的第一印象,失去观察模仿的兴趣。

示范、演示实验是新实验或新操作开始时教师为学生所做的操作示范,起引路示范作用。因此示范一定要到位,如在实验室制氧气中,在仪器的连接,检验气密性,加药吕,固定装配的顺序,何时收集等一系列顺序及各个步骤中的要点及注意事项、前后,让学生不用药品模拟操作,教师即时矫正模拟操作的错误,以免在实验出现差错。这样学生通过“看”示范、“听”讲解、“做”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示范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三、有指导的学生实验

做好实验离不开教师对实验的指导。首要教师应在实验前进行指导:学生在开始实验前,教师要就实验中的操作要领、仪器的使用方法、试剂的用量及添加顺序,以及实验的成败关键等方面的提示或说明。也可以做示范操作,或针对性提醒、提要求,或提出几个与实验内容有关的问题,供学生边实验边思考。如制取氢气并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应指出操作上注意事项:

1、检查气密性。

2、锌粒的加法。

3、验纯。

4、先通气后加热。

5、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停通气。一般来说,实验前指导不宜过长、过细、过多,要抓住要点,突出重点。实验前指导到底要讲多少,花多少长的时间,取决于实验内容本身。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以及教师对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的估计程度。

其次应加强实验中的指导。实验中有时由于实验条件控制不够,学生常遇到困难或违反操作规程的操作,而使有些学生常得不到与其他同学相同的实验现象。这时教师的指导万为重要,若不及时予以帮助,很可能使学生产生紧张情绪、自卑心理,而失去了实验的信心及兴趣。教师在巡视中如果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时而又耐心地跟学生一道分析原因,对错误概念或操作予以纠正,让学生重新做等等,但不可指责,挖苦学生,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再次应做好实验后的指导。这种指导是教师根据实验的目的,结合实验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以及发展学生智能及实验技能有关的问题,进行总结性评价。评价时语言措辞要恰当,评价要得体,批评不宜太尖锐,表扬不能太夸张,要使受批评的学生觉得稍有改进就会做的更好,使受表扬的学生心里有美滋滋的感觉,有成功的喜悦。

四、学生独立实验

学生独立实验是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实验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实验。学生独立实验的进行可以在教师示范和有指导的学生实验之后,也可以由教师提出探究主题后由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验仪器的安装,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在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的调控下达到智能与技能的融合统一。在学生独立实验过程中,教师也要就其实验的合理性、科学性、实效性等作出评价与分析,要解惑、纠错、点拨、激励、评价或者提供学生实验所需的试剂及仪器等,给学生创造优良的实验环境及和谐和的实验气氛,保证学生独立实验有序、紧张、愉快地进行。

五、总结概括

化学教学要重视实验 篇6

一、认识实验的重要性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新大纲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出发,面向大多数学校和大多数学生,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与原教学大纲相比,新大纲在“初中化学教学目的”中除了规定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特别突出强调要重视情感领域的教学和对学生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从义务教育实际出发,新大纲适当降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要求,较大幅度降低化学计算的要求,在适当拓宽元素化合物知识面的同时,加强了化学实验,把演示实验列入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新大纲列出的31项演示实验要求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很好完成(一定要做,不是可做可不做),学生分组实验19个(必做10个,选做9个),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完成,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

在教学要求中除了“使用仪器的技能”?(13种仪器)和“实验操作的技能”(8项)外,还把“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以及“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操作”,也规定为实验的教学要求,体现了实验教学的整体功能,其目的在于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倾向,纠正为了应付中考用讲实验、背实验代替做实验的错误做法,以及比较普遍存在的只满足于完成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而忽视通过实验教学养成学生良好实验习惯,训练观察思维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问题。深刻领会新大纲精神,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化学实验的教学与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情感、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學生年龄孝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三点。

1、开发家庭小实验

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共设置了13个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当我第一次向学生布置绪言课的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并与课本第5页习题3配合作为家庭作业时,学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实验——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第7页演示实验1-1的改进),学生开始产生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后来,每逢做演示实验时,学生往往会问老师:“我自己在家里能不能做?”配合课堂教学内容,我们除了布置学生完成新教材中设计的13个家庭小实验外,还另外补充了十 几个既有浓厚生活气息,又与所学化学知识密切相关,同时学生在家庭中又能够找到材料,独立完成的小实验,作为家庭作业。这些实验按教学进度陆续布置给学生完成。并要求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家庭小实验记录本,把所完成的实验项目、日期、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等详细记录下来,半学期检查一次。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老师提出的要求。二十几个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一次科技节,化学晚会列为专项内容之一。在晚会上表演节目(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小游戏等)的都是化学兴趣小组的成员,而观众大多是初中学生。丰富多采的晚会把他们带入五光十色的化学世界,听到“爆竹声声”,学生自然联系到不纯氢气点燃时的爆鸣,看到“空瓶生烟”、“清水变色”,就急着想了解“这是什么变化?”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我在教学中注意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进行示范,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了严格要求,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则加以具体指导。例如,学生在做“实验八:酸的性质”分组实验时,对盐酸与带锈铁钉的反应,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可看到铁钉表面的锈斑被盐酸所溶解,铁钉表面变得光亮,而且由于使用的盐酸过量,过量的盐酸和铁会继续发生反应,还可以看到铁钉表面有气泡冒出的现象。因此,在填写实验报告时,我要求学生将实验所观察到的所有现象如实填出并对所产生的现象作出相应的解释,以此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每次实验结束,我都要留出3-5分钟,让学生清洗实验仪器、整理药品,保持桌面整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化学实验与教学 篇7

一、演示实验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基本概念

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来形成理性认识的, 只有提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 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概念。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概念,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这些反应的规律, 教师要安排一系列化学反应的演示实验。例如, 在氧气的教学中, 我们借助木炭、硫粉、铁丝、红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指导、培养学生基本上形成抽象的化合反应的概念。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演示实验, 使学生清晰看到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两种物质的反应。这样的演示实验对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概念内涵提供了典型的、必要的帮助。此外, 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概念, 也都是通过典型、系列的化学实验后, 分析、归纳并总结而形成的。

二、演示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步, 是思维的前提, 对于事物如果没有敏锐而细致的观察, 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在教师演示实验活动中, 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如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重点, 要至始至终, 从明显的到细微的都必须认真地、细致地观察, 要提醒学生注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记录。在实验前, 要求学生观察药品颜色、状态, 仪器形状、连接方法。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反应中产生的多种现象, 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要作全面观察, 及时纠正学生观察的片面性, 例如:铁在氧气中燃烧时, 学生往往只注意火星四射这一现象而忽视瓶底产生的黑色固体 (Fe3O4) 。又如:磷在氧气中燃烧, 要引导他们既要观察白烟, 还要观察燃烧时的火焰, 等等;因此在演示实验过程中, 不但要让学生“看”, 还要让学生“摸” (如反应中的放热、吸热现象) 、“闻” (气体的气味、如氯气、氨气、二氧化硫) , 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探究性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具有千变万化的现象, 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 可用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来吸引学生。在化学课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自己动手探究这样能给学生亲自去探索和发现的机会, 提升他们的探究欲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在学习《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桌上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来观察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然后, 再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做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分析、评估———得出结论。这样不仅会逐渐进入知识点的学习, 还能让学生不断地参与,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探究性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思维

在课堂上做探究活动实验, 教师要设计一系列问题, 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在教学中循循善诱, 适时点拨, 适时演示, 逐步培养具体、全面、深入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 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例如:在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教学中, 有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教学时, 老师可以在演示完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后, 提出二氧化碳在溶于水的过程中还会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吗?这时就会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有的学生就会把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到水中观察。这时有的学生就会发现看不见任何明显的现象, 有的聪明的学生就会问老师能借助什么物质帮助我们来观察呢?这时我就会提出紫色石蕊试液与酸作用的一些信息, 再让学生重新设计实验方案, 重新进行实验探究, 这样学生就能层层深入, 不仅能使教学开展得有声有色, 还能让不断深入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五、家庭小实验是课堂的延伸

家庭小实验也是教学的一个内容, 是课堂教学的有力延伸。家庭小实验没有现成的仪器和药品, 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寻求性能相似的替代品, 无疑会让学生动手、动脑, 并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迁移运用。

比如通过家庭小实验知道了铁生锈的原因及防止锈蚀的方法, 明白了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而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看出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独具的重要地位, 化学科的质量提高是离不开化学实验的。实验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学生自己探究, 自己发现的乐趣是任何外来的奖励所无法比拟的。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正确的处理好实验与教学的关系, 那么一定会鱼和熊掌兼得。

谈谈化学实验教学 篇8

一、化学实验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知识和学习的一种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倾向, 在传统教育中注重的是知识的积累, 扼杀了学生的许多求知欲。许多教师把生动活泼的教学变成枯燥呆板的概念和公式, 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化学实验中的现象 (颜色、状态、气味、声光、电的变化) 常使学生感到神奇、新鲜、快乐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增强实验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 它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极强的诱惑力。它不仅加深学生对化学学科特点的认识, 激发了学习兴趣, 在乐中求知, 也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观察、想象、思维的能力。在教学中, 尽可能地将一些验证性实验变为趣味性实验。使学生寓知于乐, 以趣激学。实践证明, 趣味实验, 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还会使学生的兴趣更加高涨。例如在进行酸碱指示剂教学中, 可设置“白纸显红字”的实验。在教学中除了趣味的演示实验多做外, 还可以让学生亲自感受, 学生实验及家庭小实验, 边做边观察, 研究讨论, 这样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讨论、动脑分析”多种感官并用, 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化学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学生要掌握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只凭认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是不够的, 必须自己动手操作。化学实验给学生提供了自己动手的机会。从化学药品的取用、仪器的组装、物质的制取、气体的收集、物质性质的验证到实验完毕仪器的清洗、整理、存放每一步都必须考虑周到, 而且操作正确, 否则就可能导致实验失败,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 不断总结经验, 就能掌握实验成功的要领, 逐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另外, 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在化学实验中, 可能会因一步操作不当而导致实验失败, 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耐心、恒心和自信心, 不断克服困难, 力争成功。这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 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有重要的作用。

三、化学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 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求新知, 学生在观察的同时便会伴随积极的思考, 它是训练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契机。起初在做演示实验时, 应注意把每个演示操作交代清楚, 同时要说明道理, 即为什么要这样做。比如在演示氯气的实验室制取时, 若教师只告诉学生怎样做, 这是不够的, 因为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而只能硬记。如果教师先根据实验室制取C12, 气体的原理, 说明为什么要采用课本中的气体发生装置——固液反应需要加热的气体发生装置;第二根据学生对气体的净化基本原理及其分析方法已有了初步的了解, 引导学生分析从发生装置产生的氯气可能含有什么样的杂质, 再根据氯气和杂质的性质, 提出应该如何除去这些杂质 (即用什么试剂和什么样的装置) ;第三根据氯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说明为什么要用排饱和食盐水或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最后根据氯气的性质一一有毒气体, 为防止污染环境, 提出解决剩余氯气处理的方法 (即用什么试剂和什么样的装置) 。这样一来, 学生容易记住实验的现象和内容, 以后在遇到类似的气体制取实验时, 就懂得应根据下列几个方面熟练地运用到化学实验中去: (1) 先根据实验原理选择气体发生装置; (2) 根据所含的杂质选择除杂试剂和除杂装置; (3) 根据气体的性质选择收集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从中培养了学生围绕着具体的实验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 展开思维训练活动, 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

四、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 借此充分调动多种感官感知刺激, 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不同形式的思维活动, 来刺激学生发现新问题, 驱使他们积极思考, 探究其中奥秘。以学生的知识技能、实验能力、经验水平为出发点, 提出实验课题,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然后独立操作完成实验。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中, 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强, 思维异常活跃, 创造潜力得到开发。当他们利用自己的设计方案完成了实验, 解决了一些具体的化学问题时, 便会产生成就感, 从而使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得到强化, 创新能力就得到提高。若长期坚持对学生这种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就会使创新成为学生的一种持久的、稳固的品质——即创新精神。

五、化学实验教学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基本理论

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能熟练掌握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实验事实以及单质、化合物的制备原理和方法。化学实验是证实某物质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唯一手段。中学阶段的大部分化学实验都是定性实验, 这些实验虽然简单, 但确实可以培养学生透过实验现象 (或实验数据) 看清反应实质, 进而推断物质的微观组成、结构与实验结果的相互关系。

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篇9

一、以课本实验为主, 课外实验为辅, 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的学生在考试中, 往往和化学学习好的同学相差甚多, 究其根本原因, 大多数是记不住, 没有兴趣。学生学习就怕没有兴趣, 良好的学习兴趣, 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精彩、生动的实验现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它能将学生带到一个神秘的化学王国, 促使他们去探究。

1.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耳听、眼看、手摸等直接感知, 进行多方观察。

例如, 钠和水反应的实验中 (水中滴入酚酞) , 我们总结实验现象为“浮, 熔, 游, 响, 红”, 就调动了学生眼和耳。又如浓硫酸在稀释过程中学生通过摸烧杯烫手, 感受到浓硫酸稀释要放出大量的热量。

2. 要充分利用实验, 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化学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要考虑学生已有基础, 对教材实验进行必要改进, 创造条件, 启发引导, 促使学生去思考, 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该把握好“火候”, 适时点评。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家用食醋除水瓶内的水垢, 探究醋酸的酸性, 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实验, 比较醋酸和盐酸酸性强弱。

3. 充分利用实验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焰色反应”实验中, 通过各种元素灼烧时的颜色,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观察的同时, 结合实验现象及时引导学生思考烟花、霓虹灯为何如此美丽。

二、以学生为主体, 精心设计化学实验问题情境

完美的教学是精心预设的结果。在教学中, 首先要为学生创设提问的课堂情境, 通过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 激发学生思考, 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 提出问题, 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 最终解决问题,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从而提高能力。

例如, 我们市的一位化学教育专家, 在多年前, 设计了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稳定性的“套管实验”, 将小试管中加入碳酸氢钠, 大试管中加入碳酸钠, 将小试管套在大试管中, 对套管进行加热。通过大, 小试管所连接的两个试管中澄清石灰水现象的观察, 从而更好地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稳定性。

三、借助实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善于在尝试、探究、合作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化学实验教学中要依据学生认知水平精心设计实验各个环节, 并用最佳的实验方式呈现化学问题, 使学生通过自身和小组讨论能够顺利地解决化学实验中呈现的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如铁因生锈而损失的钢铁, 约占全世界年产量的1/4, 为了揭示铁生锈的原因, 可以首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思考铁生锈的各种情况:氧气?水分子?还是两者共同作用?又如, 过氧化钠与滴入酚酞的水反应后的溶液变红, 振荡后红色褪去。猜想:过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呈碱性?还是漂白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然后再根据猜想设计实验验证是否正确, 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

四、借助典型化学实验, 加强道德行为教育

例如, 借助“侯氏联合制碱法”实验, 激发学生建设祖国的使命感。再如, 在进行关于燃烧的实验时, 让学生了解防火灭火知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防火灭火意识。还可以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爱护公物、相互尊重、团队精神、安全防范、整洁有序的品德教育, 纠正学生在实验中浪费药品、乱放乱倒等不良实验习惯。

综上所述, 化学实验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不能因为现行高考政策、化学课程时间的压缩, 而忽视化学实验, 很多知识通过实验教学效果才明显。总之, 化学实验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要提高化学学科的教学效果, 离不开化学实验, 合理安排好实验和时间的关系, 实验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能使学生在实验中不断得到启示, 使自己所学知识不断从感知到理论, 从肤浅到渊博。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践出真知”, 化学理论、化学概念、物质的化学性质, 大部分都是通过化学实验总结概括得到的。所以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实验教学,化学实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学术期刊.新课程.教师.2010年8期.张小燕.将化学实验引入探究式教学中

[2]学术期刊.商情.2010年21期.袁艺.化学实验改革与学生素质培养

在化学理论和化学实验教学中育人 篇10

一、在化学理论教学中育人

首先,我通过对化学史的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例如,我在课上讲述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故事,他为了打破外国列强对制碱工业的垄断,潜心研究制碱技术,经过艰辛的努力,终于在1926年生产出“红三角牌”纯碱,并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他成功地改进了索维尔制碱法,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这时,我发现学生们神情专注,眼睛里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于是我请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长才干,将来报效祖国。

其次,通过对化学基本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化学基本原理规律性很强,但在普遍规律中存在着特殊性。例如,当我在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告诉学生排在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排在后面的金属,即活动性强的金属能置换出活动性弱的金属,但K、Ca、Na、Ba排在很前面,却由于会和溶液中的水反应而不会置换出金属或酸中的氢。再如,很多学生会混淆可溶性碱和难溶性碱、可溶性碱性氧化物和难溶性碱性氧化物,我就从四种金属的活动性角度分析,K、Ca、Na、Ba很活泼,所以对应的氧化物K2O、CaO、Na2O、BaO也很活泼,能溶于水,生成对应的碱也溶于水,从而为学生树立起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观点意识。

第三,通过对复分解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如我在复习《酸碱盐》这一节时,常会出一道例题:“向HC1和Na2SO4混合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后的现象是什么?”由于讲这一节前刚学过“酸碱中和反应优先于其他反应”,所以学生们都认为先发生中和反应,再是Ba (OH)2与Na2SO4反应生成沉淀。于是,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刚开始无现象,一段时间后产生白色沉淀。”当我告诉他们:“回答错了。”时,学生们一脸愕然,通过接下去的我的讲解,学生们明白了,原来是实际反应时HCl、Na2SO4分别与Ba(OH)2同时发生反应,由于BaSO4不溶于酸,所以反应立刻出现白色浑浊。就此得以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育人

首先,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浓厚兴趣,产生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化学仪器美、化学物质美、实验操作美、实验装置的和谐美以及实验现象美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浓厚的求知兴趣。例如向硫酸铜溶液在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的絮状沉淀恰似蓝色的钟乳石,使学生惊奇万分;将铁丝伸入硫酸铜溶液中,生成美丽多姿的铜树,令学生惊叹不已;将细铁屑撒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看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尤如缤纷的礼花,令学生大开眼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经常让学生观察化学实验美,就会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产生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

其次,通过化学演示实验教学中规范性操作,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例如,我给学生做演示实验时,常多带一个空烧杯,把用后的火柴梗、蜡烛、废纸屑之类的垃圾放入其中,提醒学生要爱护环境,不要乱扔垃圾;实验桌上随时注意清洁卫生,取用完药品后立即把药品盖好放回原处,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化学教学实验 篇11

关键词:化学教学;演示实验;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6-0093-02

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实验,它在化学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提供“生动的直观”。因此,演示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知识的开始,它对于基础知识的讲授,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课堂教学的效果,以至于整个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实验在教学中数量最多,使用最广,是广大化学教师最喜欢的一种实验方法,也是一种为学生认识和操作示范的重要教学形式,所以我们要重视好、利用好演示实验,因此,为了使教师做好演示实验,要充分的认识到以下几点:

1目的明确,要求具体

对于演示实验,教师必须做到目的明确,心中有数,即,通过每一个演示实验,要求学生要掌握哪些基础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应该突出哪些实验现象,重点示范什么操作,如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得出结论等等,这样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仔细认真分析教材,全面考虑实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学生也应明确实验的目的,以激发其观察实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抓住实验的主要现象和本质问题。中学生对化学实验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在觀察实验时,很容易被新奇的现象所吸引,注意力集中到细枝末节上去了,忽视了主要牲,得到一些不完整的模糊表象。例如,讲化学变化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只注意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没有看到新物质的生成。一部分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只看热闹玩新鲜,不动脑筋去思考,实验完毕后没掌握应获得的化学知识,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只能是看“热闹”的程度了,不热闹时就不感兴趣了,这是不明确实验目的所造成的。所以,实验前和实验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应该观察什么,怎样观察等等,使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寻找答案。

2现象鲜明,生动直观

只有鲜明的实验现象,才能造成生动的直观,给学生以深刻的表象,是刺激学生大脑神经很重要的一环,可以激发他们学习和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要求教师在保证演示实验的直观、生动上多下功夫,抓住时机,利用学生激动的情绪和获得鲜明的表象,通过启发引导,容易较顺利地完成认识上的飞跃。如做钠与水的反应时,用小刀切割钠,说明了什么?钠在水面上熔成了小球又说明了什么,加了酚酞的水变红了,是什么原因等等,学生就会将钠与水的反应从现象到本质,认识上比较深刻和完整。在将演示实验生动直观的同时,要切忌片面强调趣味性、魔术化,更要切忌走过场,不做或是简单做,由教师叙述代替。

3效果可靠,保证成功

教师的演示实验,必须效果可靠,万无一失,保证成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课前预试: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细致,对每个演示实验的目的、意义、操作关键、注意事项等,必须掌握。即使是比较简单或很熟悉的演示实验,也必须认真预试,以免由于条件的改变或其它因素的变化,而使演示实验失败。所以,请老师们千万注意,不要因一时贪图省事,不做预试,草率从事,造成实验教学的失败。

(2)摆放有序,认真核对。教师应按照演示实验取用先后次序,放入专用的演示盒子内。在上课前教师还必须认真检查一下盒子内的仪器、药品等实验用品,是否齐全。看一看仪器、药品是否齐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实验的成功。

(3)有备无患:演示实验的用品,特别是那些容易损坏的仪器和容易发生意外的实验装置,教师在上课时,必须在课前准备双份,以便演示实验失败之后,可以即时进行更换。如果演示实验失败,教师必须及时找出原因,如果时间许可,应立即进行重做,否则在适当时间内给学生加以补做,决不许不做。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对待失败,不可马虎从事。有些疑难实验,教师可以把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事先告诉学生。

4实事求是,科学规范

在演示实验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反常现象,此时,教师一定要实事求是,找出异常原因,给学生进行分析,这样,教师用科学的态度就会培养出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如在讲铝热反应时,要做氧化铁与铝粉的反应实验,结果连续2次实验都失败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做不出现象来,学生会很失望,只能从反应物人手来进行分析,主要原因是氧化铁水分量大,要炒干才能有较好的效果,最后实验成功了,剧烈的现象让学生激动不已。本节教学效果相当好。这使我充分认识到,任何科学实验,都必须认真,来不得半点马虎,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切忌弄虚作假,如做弱电解质导电实验时,为了较明显地让学生观察到灯泡发亮的实验,教师便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少许强电解质,这是严重违反科学的,是实验教学中决不允许的。

5掌握时间,确保安全

要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各个环节必须扣紧,按计划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如果演示实验用的时间长,势必影响下一个环节,所以一定要控制好节奏,与此同时,做实验时要确保安全,万无一失,要严格按照实验程序进行操作。

例如,加执或点燃可燃性气体一定要先检验其纯度,尤其是在检验氢气纯度时,用试管收集后,移向酒精灯后,听声音不纯,应当用大拇指捂住一会儿,切不可马上去收集,以免余火引发反应器爆炸,酿成事故。要结合实验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讲清事故原因,以防学生畏惧实验,缩手缩脚。

6启迪思维,培养能力

生动鲜明的现象只能给学生的生动、直观,而通过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抓住变化的本质,才能完成认识上的飞跃。为此,在演示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神经系统协同活动,为理解知识和发展智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实验后,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自行得出结论,使学生不仅获得理性认识,还培养了思维能力,如在做完喷泉实验后,学生情绪高涨,此时教师应适时提出问题:为什么水能从低向高处流呢?为什么无色的水进入小花瓶会变成红色?还有哪些气体能做成喷泉实验呢?采用这种方式,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思考结合起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较好的提升。

化学教学实验 篇12

关键词:中学化学,演示实验,生活实际

演示实验是在课堂教学时由教师进行表演示范的实验。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可以指导学生观察现象, 引导学生思维, 帮助学生获得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另外演示实验是化学实验教学中一种传统而基本的教学形式, 通过声、光、色的效果给学生生动、直观、鲜明、深刻的印象, 故它是目前我国中学化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实验教学形式之一。

一、对演示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 可靠性。演示实验的效果对教学效果至关重要。要保证演示实验成功, 教师课前应进行预备实验。

2. 目的性。

演示试验要有明确的目的, 并富有针对性。教师演示实验时, 许多学生不知道往哪儿看, 看什么, 更不知道观察的目的, 经常出现看“热闹”不看“门道”的现象。因此, 教师选择的演示实验必须服务于教学目的, 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应通过演示实验, 揭示概念、原理、规律, 使重点、关键、难点知识形象化, 使学生便于观察, 易于理解记忆。例如:白磷燃烧的实验。假如实验目的是为了说明质量守恒, 那么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是否相等的实验现象是观察的重点;假如试验目的是为了说明缓慢氧化, 那么白磷燃烧缓慢就是观察重点;假如试验目的是为了说明空气的组成, 那么水面上升至容器内部五分之一的刻度线是观察的重点。这就要求学生既要观察到主要的现象, 又要能迅速发现极易消失的现象, 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演示实验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及观察的对象。

3. 鲜明性。

演示实验操作要注意直观性, 现象必须鲜明、易于观察, 能明确说明有关问题。实验中所用的仪器, 药品的量, 都要照顾到能使全班学生观察清楚。有时教师还可采取一些使现象鲜明的措施。例如, 试管实验, 可以选择在大试管中进行;观察溶液中颜色不太明显的沉淀 (如乳白色、浅褐色) , 可在玻璃容器的后面用黑色或白色纸板衬托, 从而使学生易于观察产生的沉淀;对于某些微弱的化学变化现象, 就要增强它的可见度。总之, 演示中所有反应现象如颜色变化、气体生成、沉淀出现、物质溶解、发光、发热、燃烧、爆炸等现象都必须清晰可见、可闻、可触。因此, 在选择和设计实验时, 在使用仪器、决定用量、怎样操作、如何衬托等一系列问题上, 教师必须首先考虑到如何使主要现象鲜明而突出。这是演示实验中各个要求中最重要的基本要求。

4. 简便性。

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 所以在不违反科学性和上述要求的前提条件下, 演示用的仪器尽量要装置简易、成本低、时间短, 效果明显。这样做是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实验装置的主要部分上来, 以避免因仪器过多、装置复杂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5. 安全性。

演示实验要确保安全, 对易燃、易爆、有毒、有强腐蚀试剂等实验, 必须保证安全才能操作。要用到浓酸、浓碱、高温或会产生有臭味、有毒气体的实验一般都不宜安排。

6. 教师操作力求正确、规范、熟练。

这既是安全的需要, 又是实验成功的保证, 更是对学生的一种示范, 是学生获得实验操作表象的关键。

7. 内容科学、方法合理、可靠性高, 否则可能会造成事故或知识上的误解。

二、根据当地生活实际, 开展一些必要的实验设计活动

农村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和具体困难, 往往缺少实验器材和药品, 因此教师应利用农村现有条件自己设法解决。在实验中缺少滴管, 可自己动手拉制滴管;缺少烧杯, 可用塑料杯代替;缺少药品, 比如:做分子扩散实验缺少品红, 可用高锰酸钾代替;乙烯的制取, 无石蜡可用酒精替代;缺少材料 (如锌、细铁丝、细铜丝、生锈铁钉等) , 可自己平时收集废电池壳、废旧铁丝网、老化电线、生锈铁线和生锈铁钉等, 再做适当处理后使用;缺少小刀和剪刀等, 可通知学生自带。在具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也应克服, 如在讲“碳的几种单质”时, 实验室没有金刚石、石墨的分子模型, 可自己制做这些模型。

教师也可以设计试验, 让实验源于生活, 服务生活,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 让化学知识走进生活。例如在讲溶液的p H值时, 可让学生设计测定本地区土壤的酸碱性并提出改良的方案, 挖掘生活中的探究活动。

总之, 要有效地实施化学实验教学, 教师必须参与、做好演示实验, 与学生沟通、合作、交流、分享。在农村中学的化学实验过程中, 化学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 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 或者根据教材的内容强制性地让学生对号入座地记忆化学现象和结论。

参考文献

[1]李远蓉.化学教学艺术论.西南师大出版社, 1996.

上一篇: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下一篇:广播电视事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