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兴趣实验教学

2024-05-24

化学兴趣实验教学(共12篇)

化学兴趣实验教学 篇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爱好对学生的智力活动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才能自觉主动地学习, 主动地探究, 积极地思考, 从而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因此,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一、巧设导入, 激发兴趣

导入是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新的学习课题时的教学行为, 导入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设法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与本课学习无关的方面收敛起来, 再转到预定的教学内容上。因此, 如何导入新课, 对上好整节课关系非常大, 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等。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每节课的内容特点, 学生的心理要求, 精心设计导入。如:可以设置悬念, 增加一个小实验、日常小知识、热门话题、时事热点、化学典故或者一些独特的视角等, 巧妙地导入新课,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 正好在圣诞前夕学习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一课, 教师导言:“圣诞节到了, 送大家礼物!”学生好奇之余, 集中注意力, 教师拿出漂亮的汽车图片, 引出燃料---汽油及其燃烧原理, 学生的注意力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进一步提升。还可以用中国特有的汉字的独特构造“灭”引出“火”加一横隔绝空气则为“灭”, 燃烧与灭火的理论随之展开。浓厚的学习兴趣加之强烈的求知欲望, 促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学习,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多种困难和其他诱惑, 坚持不懈, 直至目标的实现。

二、突破难点, 保持兴趣

十五六岁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对一切试图尝试时期, 他们的兴趣容易激发, 也容易转移。刚开始学习化学时, 学生的兴趣一般比较浓厚, 求知欲也比较旺盛。随着知识的不断延伸, 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不能及时理解、消化知识的难点, 就会丧失学习的自信心, 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对学习化学逐渐失去兴趣, 并会错误地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 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所以, 教师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是保持学习兴趣之关键。突破难点的方法因课程内容而定, 例如, 对分子、原子、元素、单质、化合物这些难于理解的抽象概念, 可以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语言, 以及借助于多媒体课件, 模拟动态微观变化过程, 借助于知识网络框架图, 学生通过对比讨论, 揭示概念本质, 化难为易。将那些略显枯燥乏味的化学用语编成顺口溜、韵语、口诀等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去记忆。另外, 课后巩固要认真反复推敲, 选择那些能体现课标要求, 符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 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提高运用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要注意巩固课后与生产、日常生活、科学实验中的化学现象和化学在实际应用中的联系,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对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 要及时进行详细的分析评定, 并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更加积极主动地在化学知识的海洋中探究。

三、联系实际, 拓宽兴趣

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而是知识运用于实际, 知识的价值就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有些知识的实际意义可以帮助我们生活得更舒适, 更便捷;有些则可能改善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品质。因此, 教学中时时注意将知识内容与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让学生将学习兴趣最终升华为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及思想认识的提升。例如:学习二氧化碳内容时, 让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二氧化碳灭火器, 汽水中冒出的气泡, 蔬菜大棚里的气肥及干冰云雾缭绕的舞台效果等。再如, 太原市近期将管道煤气换成天然气, 让学生用所学知识了解观察灶具有了那些改变?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 学有所获的乐趣, 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学, 活跃了学习化学的的气气氛氛, , 使使学学生生的的直直接接兴兴趣趣转转化化为为持持久久的的内内在在兴兴趣趣, , 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总之, 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并非朝夕之功可以奏效, 但在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要我们努力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正确的学习观, 学生就会用高昂的热情和旺盛的求知欲去探究知识。

化学兴趣实验教学 篇2

琚湾一中

彭德高

2011-10-1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去探究知识,发现知识的真正意义,全面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并体在学习中体会成功和喜悦。而且,学生只有真正理解的知识才会灵活运用,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所以,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不仅色彩斑斓,光彩照人,变化多端,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引导他们去探索化学的奥秘。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可见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有着一举多得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一次课间,我无意中听到有位学生说化学比物理更好玩,他一定是被化学魔术般的魅力所吸引:例如,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的石灰水中,怎么就会出现浑浊?蓝色的硫酸铜溶液滴入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怎么会出蓝色絮状沉淀?盐酸滴到石头上或水泥地面上又为什么会立即冒出大量气泡„„。这些在初次接触化学实验的学生来说的确非学神奇,它们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我想,如果把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以引导,就会使他们逐渐 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化学知识,形成技能,实现教学目标。在我从事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很喜欢做实验,也创造机会让学做,学生们都对化学都有很浓厚的兴趣,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下面,我就谈一谈怎样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上好第一节课。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上好第一堂化学课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初三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本课题的主要任务。“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孙丽多彩”中,课题内容包含了大量的信息,从古代化学到现代化学再讲到明天化学。从而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学,了解化学的重要性。这里的教学设计理念很好,但其泄及的内容很广泛,但不少离学生很远。如果加上一些化学实验,更能抓住学习的心。于是,我对课题1的教学设计作了一些改变。首先,我做了一个将“白酒变葡萄酒”小魔术引入新课,学生的热情立即调动起来了。接着又做了“密信显字”和“魔棒点灯”这两个趣味实验,同时让学生也参与一部分的实验工作。这时候学生已经对化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就很自然地引入讲解,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化学的发展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以及学习化学的重要性。第二,教材中的每个实验都认真做。不是每个实验都能做成功,也不是每个实验都能让学生感趣,能激发学生的热情。要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必须做好准备。很难想象,老师把实验做得一团糟,学生会喜欢。所以,既使是老教师也应事先做一遍,看看药品是否失效,器材是否完备,各种操作是否考虑周全。有位同事在做蜡烛燃烧实验时老是抱怨看不到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烧杯底被醺黑了。我对她说,你把火焰调小一点,烧杯外捂上湿毛巾,不要烧时间太长。她重做该实验终于做成功了。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也不易成功,一定要弄清原因。看氧气是否纯净,铁丝表面的锈是否除掉,还有铁丝是否绕成螺旋状且下方是否用火柴引燃。另外在做电解水实验时,学校的电解水装坏了,不能用。有的老师说画个图给学生讲讲算了,这对学生考试也没什么影响。我认为电解水是影响学生从宏观认识到微观认识转变的重要实验,不能光说说算了。学生要理解最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自己动手得到的经验。最后我们自制教具完成了实验。

第三,为实验创造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好的实验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适当而巧妙地运用实验手段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对教学会有极大的帮助。例如讲到金属与盐发生置换反应后,教师可提出问题:“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可以发生置换反应吗?”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学生会答“可以!”教师可再引导:“如果可以,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得出初步结论是如发生反应,会有红色的铜析出。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演示出这一实验,结果会发现金属钠浮在溶液表面不断游动,最后溶液中生成蓝色沉淀。这一现象与初步估计的相矛盾。此时的学生充满疑惑,教师只需略加点拨,指出运用上述结论时,在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的活泼金属应除外

第四,给学生更多动手机会,能让学生动手的让学生在实验室上课,能让学生部分参与的,让学生参与老师的演示实验。例如,在“走进化学实难室”这节课最好把学生带到实验去上,让学生熟悉众多的实验器材和药品。部分演示实验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替老师做,其它学生观察找出他出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学生的积极性,更易发现问题更高,印象更深刻。

第五,把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能使学生对实验内容更加理解。如讲二氧化碳的性质,采用边做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并不是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如验证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实验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一个软塑料瓶。课堂上学生亲自动手做这个实验。看着塑料瓶收缩,学生们都表现得很兴奋。学生自然地掌握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又如,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我让学拿回一瓶汽水,塞上带胶塞的导气管,将放出的气体通入石灰水中检验。学生通过实验就自然地记住了碳酸饮料的生产就利用二氧化碳溶于水的性质。还有,讲“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时并不局限于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还让学生用鸡蛋壳与稀盐酸或食醋反应看能否制取二氧化碳。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鸡蛋壳的成分有碳酸钙。

第六,改进演示实验,增加演示实验的趣味性。在做分子扩散运动实验时,我把它改成了“铁树开花”。这个实验在不少资料上都有介 绍,我认为它比教材中的实验更生动、有趣。在制取H2、CO2 时把长颈漏斗改成注射器,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对学生合理利用身边的物品做家庭实验有启示作用。在做碱的性质时,用酚酞试剂在白纸上画一只小花,先晾干,做实验时先喷上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色小花,再喷上稀盐酸,小花又消失。通过出现、消失让学生惊叹化学的神奇魅力。

第七,鼓励学生作家庭小实验,学化学用化学。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布置实验任务。例如,蜡烛燃烧,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药品取用,自制净水器,生石灰与水反应,鸡蛋在白醋中上下运动,自己利用植物的叶、花制酸碱指示剂等。到校后互相交流、讨论。同时成立化学兴趣小组,为学生提供部分相对安全的药品,让他们成为班中领头羊,为其他同学提供传、帮、带的作用。学生在完全自主的情况下更能发现问题,更能体味学化学的乐趣,也更能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第八,用好语言艺术,表情,动作创造神秘氛围,让神奇的化学更显魔力。就象小时候奶奶讲鬼故事,吓得我晚上不敢走夜路;象恐怖片中的音乐,听得让人起皮疙瘩。还要善用语言构建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索。

第九,做好兴趣的维护工作。现在每个班总有几个学生学习困难,也有几个同学厌学,还会有几同学看不到升学的希望而学习缺乏信心„„这些对化学知识的落实,学生技能的形成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学习困难,一般是因为前面的知识没有落实,积累过多,自己的 知识衔接不上;厌学,可能是因为学习压力大,学习没有乐趣;看不到升学希望,可能是因为其它学科太差„„

做为化学老师,我们不可能解决所有学生的所有问题,但我们尽可能地多挽留住一些孩子,多给学生带来一些快乐,多给学生一些自信,多给学生一些求生的本领和自我保护能力。为此,我常常对学生说:学习化学不是为了中考,甚至不是为了上大学,而是为了生存,为提高生存的质量。作为农民,你要会正确使用化肥和农药,不至于把庄稼弄死了;作为工人,你应该认识到电子元件是否有害,车间气体是否有被污染,某些药品是否有毒或腐蚀性;作为家人,你要关注亲人的身心健康,营养均衡,优生优育。同时,要严格要求,狠抓落实,该记住的要记住,该会写的要多检查。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多讲解多鼓励,多给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这些,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确立人生目标,树立自信心,保护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状态都有积极的作用。

浅谈初中化学兴趣教学 篇3

关键词 初中化学;兴趣教学;探索思考

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必要的措施,是获取教学成功的必然选择。可以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并不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过多的干预,而是应该通过对学生自身的学习热情的培养, 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更好的掌握书本知识。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有选择地进行兴趣的培养,是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

初中化学课堂中,由于书本知识的教学内容安排上,还存在一定的枯燥性,导致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热情不高,这一特点的存在,是无须回避的,提升课堂质量的关键,就是通过化学教师,针对学生这一年龄段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就初中化学中的兴趣教学问题,做出如下探讨:

一、通过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化学,来源于生活,同样也造福于生活。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从生活中找出化学的实际问题,通过实验手段进行分析和讲解,是教师进行日常教学活动的重点内容之一。而化学实验,作为化学知识的重要来源,是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给予重视的内容之一。应该看到,中学的化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实验进行相关内容的讲解,是获取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提升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1.实验的美感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提升

实验过程中,对学生产生吸引的重点内容就是实验现象中的美的感受,通过这种直观的美的感受的获取,学生不仅能够更好的提升对于美的鉴赏能力,同样会对滑雪者们自然学科的整体学习热情的提升,起到积极的影响。可以说,化学实验课程中,通过化学的反应,不断地表现出很多有趣的现象,如:发光、发热、发声、沉淀生成和溶解、气体的逸出和吸收、颜色的骤变和消失、晶体的生成和转化等等,具有瞬息多变、色彩明快的特点。这些变化,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吸引他们学习注意力的主要内容,而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掌握,教师就可以选取恰当的时机来进行课堂知识点的讲解,增加实验教学中的益智、求美、激情的教学效果。

2.试验的趣味性,有利于学生基础化学知识的掌握

针对初中阶段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于学习化学知识来说非常重要。化学趣味试验,内容丰富,表现力较强,通过成功的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够为学生提供兴奋力,从而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整体的兴趣。应该认识到,试验课程在整体课程安排中,是不可忽视的,通过对课内讲解、操作,和课后实践的方式,化学的趣味试验都为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积极性的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教学过程中的艺术美的体现

教师在课堂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需要重点对自身的实际教学模式的艺术性给予必要的重视通过语言的巧妙应用,来为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升做出努力。同时,教师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自身的主导地位,可以说,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日后行为将会起到重要的影响。一个好的化学教师,自然而然的带动身边的学生产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不断的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对自身教学的艺术水平和语言修养进行加强。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对自身目前使用的教学方式积极的进行反思,如果课堂上,学生明显对讲解的内容不感兴趣,甚至有学生已经开始打瞌睡,那么就有必要考虑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加以改革了。

例如,在讲到“苯的结构”时,可讲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的故事:一天晚上凯库勒坐马车回家。也许是由于近日来过度用脑,他在摇摇晃晃的马车上睡着了。在半梦半醒之间,凯库勒发现碳原子和氢原子在眼前飞动,变幻着各种各样的花样。忽然,原子变成了白蛇,这条蛇扭动着、摇摆着,最后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变成了一个环……终于他第一个提出了苯的环状结构式,从而对有机化学研究中一个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法。而在针对氯气的性质做出讲解的时候,可以结合日本侵华时,使用的大规模化学武器对中华人民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从而帮助学生提升民族情结。在学习到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通过对多种醇的介绍,讲解假酒害人的基本原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教师掌握课堂节奏等。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针对实验课程中,很多不容易把握时间或者实验效果不容易看出的课程内容进行的。这种情况下,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能够帮助学生更为直观的观察到化学实验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

化学兴趣实验教学 篇4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 是化学教学的基础, 是不可替代的学习方法。因此, 作为新世纪的化学教师应该克服一切困难, 做好演示实验, 引导学生做好学生实验, 鼓励并指导学生做一些课外小实验, 合理布置研究性课题。作为一名教师还要勇于创新, 根据教学需要和学校具体情况, 大胆尝试化学实验改革, 为在化学教学中实现课程标准的学生培养目标服务。长期以来,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往往是理论知识的“副产品”, 基本上处于“照方抓药”“验证前人已经得到的结果”的状况, 操作也基本停留在“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规范上。这样的实验仅仅为了达到学科教学目标而进行实验, 教师心中没有课程意识, 没有把实验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需要联系起来。这样的实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不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化学中的问题, 更不利于创新思维方式的形成, 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 因而改革实验势在必行。

二、改进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1. 转变教育思想, 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传统的实验教学强调讲清原理, 演示好实验, 尽管也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但训练的重点也是放在学生能否看清实验现象, 能否明白实验原理, 实验的难点在何处等等。站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看, 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不应只是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 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 既要强调实验在训练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更要强调实验在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这也是化学实验教学所要达到的更高目标。

2.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新课标》指出, 自主性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 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准备, 自拟实验步骤, 搞清实验原理;独立操作实验仪器, 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一过程, 就是要让学生不停地动手、动脑, 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 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全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 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整个教学过程, 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机结合, 尽可能的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 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 信息反馈畅通, 思维流畅, 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传统学生实验多半是验证性的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是被动地参与, 我们的实验改革应充分利用一切手段, 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 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在对实验过程的敏锐观察, 丰富想象, 有效类比和周密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形成的, 既达到了开拓思维, 交流合作的目的, 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加强、训练, 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 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4. 开展课外实验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标》要求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 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 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化学课外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超越的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 教师要创造条件, 多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实验, 鼓励学生做家庭小实验, 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寻找身边的化学, 使其成为自己实验的研究内容。学校可以创造条件全面开放实验室, 使学生随时随地能进行各种实验。特别是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要鼓励他们敢于提出新的问题, 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进行一些小实验, 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疑问, 以此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 使他们养成用实验来探究未知, 大胆质疑, 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

总之,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代替的, 它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教师通过精心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具有创造性的实验,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以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赵莉.初中化学新课程实验面临的问题、困难和对策[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 (04) .

化学兴趣实验教学 篇5

摘要: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极大地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动力。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激发兴趣 自主学习增强 内动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枯燥的学习过程变为趣味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对提高教学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讲《二氧化碳》这节课时,我用一则小故事引入新课:意大利有一个神秘的“杀狗洞”,如果人牵着狗进入此洞中,狗就会晕倒,甚至死亡,而人却安然无恙;若人弯腰去救狗,人也会晕倒。这是为什么呢?问题提出后,我故意不做声,环视教室里每一位同学,同学们有的窃窃私语,有的锁眉冥想,当他们把视线都转向我时,我便微笑着说:“学完这节课的知识后,大家就会揭开这个谜底。”学生们听后立即兴奋起来,对新知识的渴求溢于言表,于是在教育学之间架起例一座桥梁……通过我的讲解,学生们把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这一重要性质跟神秘的“杀狗洞”有机地联系起来,谜底揭开了,新知识得到了很好的消化。

在讲《物质的溶解》时,我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况,如做饭菜时,不小心把油、盐、糖、面都沾到衣服上,请同学们帮助想想办法,同学们脱口而出“洗呀!”“用什么洗?”“用水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物质的溶液。”这一节课,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懂得了除去衣服上污渍的方法,学会了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等知识。

在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我变魔术般地出示一朵白色的花,(用酚酞试液浸过),再向上面喷洒一种无色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学生们很惊奇地发现:白色的`小花变红了!我望着一双双好奇的眼睛问:为什么变红了呢?然后,我在花上面喷洒另一种无色溶液(稀盐酸),红色的小花又变成了白色,学生的好奇心更加强烈了,我对同学们说:“别急,学完本节课你们就明白了。”这样让理论和实际更好的结合起来,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相关知识也能掌握得更加牢固。

在学生有充分兴趣的基础上,我鼓励他们拓宽视野,分析问题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个人见解,不要说错话,即使出现不正确的意见,也要首先肯定敢于发表意见就是积极学习的表现,然后对不正确的意见进行分析,指出错误出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错误,怎样避免出现这样的错误。决不能进行讽刺、挖苦,要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在化学实验中支持他们充分讨论,自己动手,大胆创新。

化学兴趣教学之我见 篇6

第一、创设环境,激发兴趣

首先要尽可能地通过情景模式的创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课的热情,情景模式的创设要具有新意,使学生既能体会到化学课的重要性,也能理解到化学课的趣味性,使他们对每一节化学课的学习都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创设环境的方法有很多,如运用化学实验、多种媒体、化学故事等,创设生动情境。例如:在第四章燃烧与灭火一节中教师可引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

[故事]1854年5月31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远航,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的一天,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事后英国军事保安部门调查,没有什么结果,但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却很快地找到了“纵火犯”。

[问题]谁是纵火犯?

[学生交流]可燃物燃烧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要与氧气接触。船舱里有大量的空气,草料着火可能的原因是温度达到了着火点,那么,温度是怎样达到着火点的呢?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

学生1:有人放火。

学生2:有人不小心将烟头掉到草料堆中。

学生3:战舰在海洋上航行,太阳照射在船舱里热量来不及散发,温度升高达到草料的着火点。

学生4:船舱里很潮湿,草料慢慢腐烂产生热量,聚集起来使温度升高。

……

通过学生的猜想、分析、讨论和教师的及时评价,可帮助学生理解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对学生进行了过程与方法教育,同时又增进了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利用化学实验,引发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从实际出发,用实验的趣味性、新奇性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刚踏进化学之门时,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趣味实验,诸如“空杯生牛奶”、“烧不坏的手帕”、“白酒变葡萄酒”等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产生解释这些现象的渴望,从而引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多设计一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启发他们思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指导学生测定当地的土壤、水样等的酸碱性;指导学生学会鉴别羊毛衫的真假等;利用家庭中的物品鉴别厨房中的食盐和纯碱、自制无壳鸡蛋、鉴别家中的饮用水是硬水还是软水、测定酒精溶液和白醋溶液的导电性等,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搜集资料,利用家庭中现有的物品来设计实验,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让他们尝到收获知识的甜头从而乐于学习化学,提高兴趣主动去学。

第三、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兴趣

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都非常热爱、关心生活,关心自己生存的环境,如何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琐事至关重要。比如蒸馒头时,为什么要在发酵的面团里加一些小苏打(NaHCO3)?熟了的馒头为什么会有许多小洞?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内常附着一层水垢,怎样除去?我们长期吃方便面、喝纯净水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吗?硬水有哪些危害?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都可以为学生介绍,从而将化学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体现“处处有化学”的真情实感,让他们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对于人们日益关注的环境问题,如“白色污染”、“赤潮”、“酸雨”、“水华现象”等究竟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尤其是在干旱少雨的季节最为突出?这些现象因何而引起,又该如何防治,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去思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直接上网去查询,搜索资料,以体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成功感受,体会探究性学习的实际效用。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强化学生“保护自然、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信念。

第四、利用多媒体,启发兴趣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激发学习化学的动机,形成有意注意,消除学习的疲劳和紧张。这样做既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又使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直观感知,从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同时对提高课堂效率、增大课堂容量、进行全面即时性辅导、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面,还具有很好的功能。如在《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一节中,如何更直观、更具体的表现分子和原子,及如何表现分子与原子这两个概念的不同,这些是以往学生认识的难点,也是教师难于用语言表达清楚的。但在计算机上将原子形象化为一个具体的球体,通过动画演示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分裂和原子结合成分子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分子与原子这两个概念的不同比较,以及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水电解和水加热变成水蒸气的不同,可以用计算机画的分子和原子微观结构图像(如氧分子、氢分子、氢原子、氧原子等)的具体展示,学生的大脑此时将会形象的记住分子和原子,并自己认识到这二者是不同的,同时能够从微粒的观点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还掌握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微观区别,增强了理解,启发了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综上所述,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会给教学注入活力,师生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因此,教学中既要发展学生智力,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化学教学中的兴趣激发 篇7

一、运用实验, 激发学生兴趣

化学是初三学生的一门新学科, 对此科的知识和内容感到陌生、感到好奇.每节课的引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 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 实验中变幻莫测的现象对学生最有吸引力, 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上“绪言”课时, 我先避开书本, 做几个趣味实验:“空瓶生烟”;“烧不坏的小手帕”;再把一张事先用酚酞试液写好“化学”两个字的白纸 (晾干) 挂在黑板上, 再用装有10%氢氧化钠溶液的小喷雾器喷射白纸, 白纸上立刻显出两个醒目的红字——“化学”;接着学生又看到镁带燃烧并发出耀眼的白光, 转眼间银白色的金属变成了白色粉末以及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的液体变浑浊等等.学生第一次目睹这些奇妙的变化, 兴趣一下子被激发, 思维活跃, 从而使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感受化学世界的神秘和新奇, 从一开始就向往学习化学.

二、精彩的语言, 巩固学生兴趣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 是教师表达情感、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而教学法过程中教师富于科学性、艺术性的语言, 能够有效地保证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挥最佳效能.

精彩的语言是最能赢得学生的.重点和难点不在于教师的多次重复, 而要少而精, 语言的表达要考虑其简洁性和有效性.例如在讲过滤操作时给学生提出六个字“一贴、二低、三靠”, 板书少而精, 又便于学生记忆, 促使他们动脑思考, 更增添他们的听课兴趣.

化学的理论教学往往是抽象的, 空洞的语言让学生感到厌烦, 教师要在语言上多下功夫, 变无趣为有趣, 例如:要求学生熟记原子序数为1~18的元素时, 可添上“钾和钙”把它编成四句话:“氢氦锂铍硼, 碳氮氧氟氖, 钠镁铝硅磷, 硫氯氩钾钙”;化合价是写化学式的重要依据, 因此要求学生对一些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牢牢记住, 可编出顺口溜: (1)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一价钾钠氢氯银, 二价氧钙镁钡锌, 二四六硫二四碳, 三铝四硅五氮磷, 铁有二三铜一二. (2) 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负一硝酸氢氧根, 负二硫酸碳酸根, 正一价的是铵根.这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浓厚, 加快了学生的记忆速度, 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

一堂成功的化学课, 可以使学生全身心投入, 学得轻松愉快, 对精彩的化学反应终身难忘;而一堂失败的化学课则会使学生昏昏欲睡, 所教内容随着教师走下讲台就被抛到九霄云外.如果在讲授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时, 适当插入某些有趣的化学史或化学小故事, 就能克服满堂灌的通病, 又能收到好的效果.例如:讲空气时穿插研究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拉瓦锡的成才之路;讲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且不供呼吸时, 适当插入一些小故事, 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一些干涸的深井或地窖人为什么不能进去.课堂上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动手, 这样既让学生动了手, 又让学生动了眼、动了脑, 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开展化学讲座--介绍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知识与化学有关, 而这些现象是学生经常接触但又缺乏理解和解释的问题, 更不懂得把所学知识应用在日常生活中.诸如空气与水的污染、原因、防护, 衣服上的油污怎样清洗, 水壶中为什么有水垢、其成分是什么、怎样除去, 玻璃刀为什么能裁玻璃, 自然景物如石钟乳、石笋的形成, 石灰粉刷过的墙壁为什么会变潮湿等等.充分利用这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在学生心中激起层层浪花, 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更易掌握相关的知识.

五、增强作业的多样性, 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

传统教育中布置的作业均为笔答解题型作业, 单调的作业, 学生感到乏味, 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厌恶作业, 这对教学十分不利, 若对作业单一的形式作改进, 实现作业形式灵活性和多样化结合, 既可减轻学生的疲劳, 又培养了学生的化学兴趣.如制作化学模型、调查环境污染问题、撰写小论文等, 为学生创造机会,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让学生从多种作业的完成过程中体会到化学是一门生动活泼的学科, 学之有趣, 用之有味,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发展.

提高学生兴趣的化学教学 篇8

一、关于认知工具

加拿大教育科学家基兰·伊根教授立足维果茨基的理论,把认知工具研究引向教育实践领域,并把它发展成一个认知工具系统。他把认知工具发展成前后连贯的五个亚系统,即身体的认知、神话的认知、浪漫的认知、哲学的认知、批判的认知。(见下表)

二、应用认知工具,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这些认知工具可以丰富理解事物的方式,借助一些富有想象的理解方式,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实现学生心智的充分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反思能力、情感能力与认知能力的发展。我们选择几种认知工具做简单分析,来体会一下不同寻常的教学。

1. 现实与经验的浪漫认知。

从学生的现实世界、已有经验生活出发,几乎成了我们当前新课程教学理论研究及教学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信条。在很多人看来,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已知出发,才真正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发展规律,才能促进学生知识世界的建构。事实真的如此吗?试想在学生极度厌倦的时候,“淀粉的用途”与“一个淀粉分子在人体内的旅程”哪一个话题会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显然是后者,而后者较之前者恰恰是远离学生生活经验的。为什么是后者更有吸引力?因为我们在这里使用了一种全新的认知工具,即浪漫认知中“经验的极限感”,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了淀粉的用途,具有了关于淀粉的一些经验,但是“淀粉分子在体内的旅程”对于他们来说却是对其现实经验的一种极限挑战,这种现实与经验的极限感材料比现实经验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怪异的、神秘的、奇妙的、可怕的、最不可想象的,等等。因此,如果我们把“现实与经验的极限感”应用到教学中,将为学生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学习现实世界知识的认知工具。“现实或经验的极限感”会把学生的幻想能力整合到一个高级的心理结构中,是一种一旦引发不易停止的高级想象力。我们还可从以下一些说法中进一步体会这种认知工具对于学生想象力的诱发作用,如“蛋白质的变性”———“如何杀死一个狡猾的艾滋病毒”,“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古老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时尚元素”等。

2. 超越限制的英雄认知。

人自身力量的局限和不足,使得人经常会采用一种最富想象力的方式———超越限制的英雄主义来实现对这种不足的超越,即通过联想来唤起我们的勇气、激情、坚持、活力或者力量等英雄品质。事实上,只要我们具备足够的想象力在任何事物中几乎都能挖掘出这种力量。超越性的联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富有想象力地“粘附”在事物上。在教学中运用这个认知工具,就是要鼓励学生在所研究的事物中寻找一些超越的品质,通过这些特征展开积极的浪漫的联想。这里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轻松地把任何事物加以“英雄主义化”。以被扔掉的塑料杯为例:一个普通的塑料杯,生产它可能只需几分钟,大自然要完全降解它可能需要2000年左右的时间,这多么令人费解。一方面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白色”污染,另一方面,我们也许应从中看到人造的、伟大的“坚贞不屈”。而这个世界性难题,将要通过利用一种神奇的假单细胞菌进行降解的方法而到得最终解决,这个方法将把降解时间从2000年缩短到3个月或者更短的时间。这种肉眼难以觉察的小小的微不足道的细菌,现在难道不正是我们心中的真正的“伟大”英雄?正如杠杆原理的发现鼓舞了阿基米德撬动地球的雄心,所有的科学发现都洋溢着浓郁的英雄主义品质。凭借“超越限制的英雄主义”这个认知工具,也许我们能从枯燥乏味的教材知识中发现越来越多的震撼人心、令人神往的“英雄史诗”。

3. 概念的心理成像。

采用“概念的心理成像”这个认知工具,就意味着我们在设计教学时,不应该只是注重那些概念的抽象规定,而应该花一些精力去思考一下那些作为概念内在构成的图像。只有通过这些有效地呈现事物复杂性的图像,学生才能生动地、快活而轻松地理解这些概念。图像在某种意义上能够把我们的想象力“栖居”在我们所要学习和研究的事物上。通过这种方式,课程就不再被理解为由各种概念和事实所构成的外在于人的知识,而是变成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部分———通过心理成像,学生把自己变成了具有想象力的创造者。如,教学“萃取”这个概念时,我们暂时先绕开“萃取”、“萃取剂”、“溶解度差别”、“萃取剂的条件”、“分层”、“分液”,等等术语,而是引导学生观察一瓶美丽橙色的溴水溶液,想象其中溴分子自由自在地徜徉在水的世界里,“它们像一个个小人儿均匀地分散着,自由地活动中,多么安静的一个生活图景。大事不好,突然似晴空霹雳,随着一声巨响,世界整个儿剧烈晃动起来,在无法控制的摇晃中有一种莫名的力量牢牢地抓住了这些溴的小人,带着它们开始下沉、下沉,世界渐渐恢复平静,你也是其中一个溴分子的小人,看看周围,原来分散好远的小伙伴现在都靠得很近,原来周围水的世界变成了四氯化碳的世界。咦,奇怪,我们眨眼之间怎么都挤进了四氯化碳的怀抱了呢?”试想,有了这样一个心理图景再来揭示萃取的相关概念是不是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种轻松和快乐?学生对萃取的原理,以及相关知识问题的回答会不会水到渠成呢?

4. 笑话、幽默,以及拟人化。

笑话、戏谑是一种高级的幽默,它能帮助我们瓦解由于过分紧张而带来的认知闭塞和单调感,给课堂增添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根据认知工具系统,它属于一种神话的认知,神话认知属于语言的口语阶段,如果说带着哲学的理论语词和批判的反思语词镜片来认识世界,世界可以给予我们认知的一种色彩的话,同样,身体认知的前语言、神话的口语和浪漫的书面语认知镜片都会给我们另外一种认知世界的不同颜色。既然如此,我们何必强求非戴着有色眼镜来理解世界呢?我们可以抽象地严肃地讲授有关同素异形体的知识,也可以说一句“同学们可否知道,贵妇人雪白的脖颈上华贵耀眼的钻石是小黑炭的亲兄弟啊,它们命运的差距怎不令人感慨”;我们可以分析讲解白磷的化学性质,难道就不能说白磷“是一个不善于驾驭感情,最容易玩火自焚”的人吗?我们可以编写这样的化学诗歌:惰性气体好奇怪/当氢在电火花的吸引下/与氧洒下晶莹的泪滴/当钾投入水的怀抱/化成缕缕淡紫的青烟/当氯化氢拜倒在硝酸银面前/凝成丝丝乳白的沉淀/当硫酸亚铁静静地躺在敞口的瓶中她也许永远也不知道自己是何时变的心?

化学教育中的兴趣教学 篇9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教育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标准。我国也在教育上下了很大的工夫, 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 对贫困地区学生实施两免一补的政策, 并不断进行课改和教改。不管怎样改, 教师的教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就是激发学生“喜好的情绪”“闪亮的火花”, 学生才能积极地去学习。在化学教学中, 本人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激发学生兴趣, 实施兴趣教育,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引人入胜的情景教学是学好化学的前提

老师是一个主持人的角色, 一进入课堂, 让学生的思维进入自己所设的情境之中。例如, 在讲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时, 先做一个实验。预先把无色酚酞在蒸馏水中滴入几滴, 然后就说那些江湖骗子是怎样抓鬼的过程。将很小的一块钠放入水中, 就是抓住了鬼, 然后水中插一把刀, 杀死鬼, 果然有红的血流入水中。学生果然都很惊讶, 为什么会这样?学习了本节课就知道原因了。这样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提高了, 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指引的方向, 在层层悬念中, 学生兴趣浓厚,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师生间的和谐是兴趣教学的关键

以前学生是学习的“奴隶”。教育在棍棒的驱使下, 也就是说谁不学照着屁股上几棍子、手上几板子, 强迫学习, 导致学生看见老师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似的, 师生关系渐行渐远, 哪里还谈得上交流。化学本身是在问题中找到创新内容的学科, 在实验后, 教师和学生要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归纳, 发现新问题, 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和谐相处。记得有一位学生, 学习落下了, 九年级刚接触化学, 他就没信心学了。我就对他说, 我没放弃他, 且每次做实验都叫他做, 然后交流。他不但对化学有了兴趣, 而且对其他学科也爱学了。学生爱和你交流, 说明他不但爱老师, 也爱这门学科。所以, 教师要用爱心铺垫生命发展的底色, 用兴趣点亮孩子智慧的心灯。

三、电化教育能消除学生枯燥的学习情绪, 可以激趣乐学

如果在复习阶段, 教师采用常规手段进行上课, 难以把大纲中所有要求掌握的实验中涉及的仪器、装置都一一画出, 也不可能把演示过的实验再演示一次。若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和现象, 不但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而且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知识。物质条件受限制的化学实验, 爆炸、毒性较大且不易控制的一些危险实验, 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演示。多媒体还可以模拟一些错误的实验, 可使学生亲眼感受错误操作的危险性, 从而避免错误的发生;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实验, 有时通过语言描述比较困难, 结构模型的使用又不方便, 而借助多媒体三维图形功能则可以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 有利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 可对学生产生直接兴趣

化学课程讲述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 有着最直观的教学手段, 它具有探索性和神奇性, 这符合学生的好奇性特点。这种兴趣的产生会伴随整个实验过程, 激励其做完整个实验。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性, 还使他们更有信心地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 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原来, 化学真的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总之, 兴趣教学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并且拥有高效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通渭平襄镇安川学校) 对外语人才的多方位需求, 英语课改势在必行, 这使得高中英语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 高中英语教师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 除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之外, 还必须更新教学方法, 把课堂

变成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开发西江的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的舞台。宁高那么学, 这, 是广大英语教师极为关注如何积极地去适应课改教都中的问题。就此, 我谈谈本人的一●张春英一些简单做、法和体会对新教材的。体会华语

新教材的内容、结构、程度与教分量、活动与任务的设计, 都力求学强烈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 能够具有思激发学习兴趣, 容易引起学生的考思想共鸣, 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教材中词汇量明显增大, 增

加了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 无形中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压力, 并对如此多的词汇产生畏惧心理。教学内容也增多了, 在有限的课时内要完成如此多的内容, 既要讲解语言知识、文化知识, 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进行交际训练, 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也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业务水平和广阔的知识面, 能够灵活把握教材。不能为了教而教, 要对材料进行必要的取舍, 为我所用, 有效地整合课程资源。新教材在老教材要求摒弃哑巴英语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听、说、读、写分而置之, 各部分既相对独立又保持其一致性, 共同为本单元主题服务。因此, 师生都必须改变陈旧的观念, 切实将课改观念内化到教学过程中, 真正重视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 积极探索有效的教与学的方法。

二、课改教学的一些做法

物理化学课程的兴趣教学 篇10

关键词:物理化学课程,兴趣教学,课堂教学,课后作业

物理化学是化学化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也是众多理工科专业, 如环境、食品、生物、制药、材料等的专业基础课。物理化学的特点是概念多且抽象, 公式繁多且条件苛刻, 以天津大学编的物理化学第五版为例, 仅热力学第一、二定律两章就有120个公式, 且数学推导较多。因此, 很多学生往往在学习过程中把大量时间花在背诵公式上。然而, 公式的记忆是建立在对概念理解的基础上的, 如何理解物理化学里的抽象的概念, 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障碍。如果一味地背公式, 物理化学就变成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 而且会造成生搬硬套公式的现象, 不仅浪费大量精力, 而且效果不理想。

然而, 物理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程, 和日常生活、生产及科研活动密切联系, 即使是一些司空见惯的日常现象, 背后也蕴含着深刻的物理化学原理。因此, 物理化学教学完全有条件打破枯燥乏味的传统模式, 把生动有趣的生活、生产、科研中的实例带到课堂上, 使学生感到物理化学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是一门有用的学科。

一、课堂教学的改进

1. 教学前的引导

在开始一个概念的教学前, 先引入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比如人为什么会衰老 (熵增原理) , 为什么冰川水都是淡水 (二组分固态不互溶体系相图) , 为什么高原上煮饭要用高压锅 (温度和饱和蒸气压的关系) , 夏天开冰箱门能降温吗 (热力学第二定律) , 什么是锄地保墒 (毛细现象) , 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 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教学过程中的改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可以在抽象的概念讲述和公式推导中, 恰当地引入合适的比喻, 以便更形象地说明抽象的概念。比如, 熵的概念是热力学中最抽象的一个概念。笔者在讲述熵的统计学意义的时候, 就曾经以这样一个脑筋急转弯说明问题:“一个人在炒一锅豆子, 豆子有两种颜色, 分别是红色和绿色。当他炒完了, 他就将一锅豆子泼了出去, 可是两种颜色的豆子却自动分开了, 为什么?”答案是:两颗豆。学生在会心一笑的同时理解了熵是宏观概念, 是大量微观粒子集合的混乱程度。

每讲授完一个物理化学的概念, 都尽量结合它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加以解释, 使学生真正有“学以致用”的感觉, 从而觉得物理化学这门课不只是“纸上谈兵”。比如讲授完卡诺循环后, 就可以结合实际讲解冷冻机的制冷原理;讲完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后, 就可以介绍工业中减压蒸馏的操作。

另外, 在课堂教学中, 还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讲述一些有关的学说 (如热寂说) 或物理学家的逸事, 既能拓宽学生视野, 又能调节课堂气氛。

二、课后作业的改进

课后作业是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对物理化学课程来说, 尤其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物化教材, 尤其是国内的教材, 其习题大多偏于模型化、理想化, 通常是“某理想气体A……”或是“在一个刚性密闭的容器中发生如下过程……”, 等等, 好像这些物理化学过程只会存在于作业题里。当然这种理想化的模型是必需的, 但如果所有的习题都是这种类型的, 则学生往往会有“算这个这有什么意义?”或者“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的疑惑。因此, 应该尝试给学生布置多样化的练习题。

1. 和生活现象结合

比如:“人们常说:不要往伤口上撒盐, 而医院里却常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 这是为什么?”又如:“为什么钢针能够浮在水面上?”这些都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 只是学生可能从来没深入地想过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通过课后习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最终得出结论, 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 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感到物理化学不再是一门高高在上的包括深奥晦涩的理论的学科, 而是一个有用的工具。

2. 和生产设计结合

比如, 在讲完热力学第二定律之后, 可以举1881年甘姆埃设计“零度发动机”的例子, 并提出问题:假如你是美国总统, 你会同意军队对此设计进行投资吗?又如, 在讲过状态函数的性质后, 可以结合80年代曾轰动一时的骗局的“水变油”神话, 向学生提问:如果王洪成向你推销他的专利技术, 你会购买吗?这类题目让学生处于决策者的地位, 使学生意识到学好物理化学的重要性, 对学习物理化学更加有兴趣。

3. 和科学实验结合

比如:“结冰的溶液解冻时, 如果不等溶液完全化冻就取用, 是否合理?”又如:“某学生做实验时, 希望在120度的条件下进行水解反应, 他将反应烧杯置于120度的油浴中, 并加盖表面皿防止蒸气逸出, 请问该同学的做法能成功吗?”很多大学生都会在课余时间跟随老师参加科研活动, 而在科研实验过程中, 细节反映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通过提出一些科学实验中常见的和物理化学有关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 对学生的科研活动是一种促进, 同时让学生对物理化学知识的认识更深刻, 掌握更牢固。

4. 和其他学科结合

比如, 笔者出过这样一道题目:

请估算脂肪和葡萄糖的比燃烧焓, 并解释为什么动物体内更适合以脂肪而非碳水化合物的形式储存能量, 是结合了生物化学里糖类化学和脂质化学的有关知识。

又如:以下过程中熵减小的是 (%%)

A.“焟炬成灰泪始干”

B.“灰化肥挥发化飞灰”

C.“打翻五味瓶”

D.“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则是结合诗、词、俗语、绕口令等文学形式。虽然题的难度并不大, 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 利用理论联系实际, 结合生产、生活、科研的实例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强化, 完全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增强物理化学的教学效果, 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化学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篇11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8(B)—0055—01

1.培养兴趣对学生的发展作用

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在他所从事的事业中,都是不断地追求探索,不懈地努力拼搏,直至取得成功,这其中无疑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持着,而这种精神主要来自于兴趣。学生的发展也正是这样,对语文有浓厚兴趣的同学,语文学科成绩就较其他学科成绩突出;对数学有兴趣的同学,数学学科成绩也比其他学科成绩突出……这种兴趣的指向性,反映着具有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知识水平、理想、信念,由此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

2.教师创设悬念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

很大程度上兴趣都产生于悬念。如学习碱的化学性质一课,做氢氧化钠与指示剂的反应实验时,我一手拿着盛有无色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另一手拿着含有无色酚酞试液的胶头滴管发问:“请同学们认真观看,两种无色溶液相遇究竟会发生何种现象?”瞬间,同学们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迫切想知道究竟有何种变化。无精打采、交头接耳的同学们精神顿时振作起来,注意力一下子就牵引到课堂学习上来了。有一位同学还自觉发问:“紫色的石蕊试液滴入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又将会产生什么颜色?”老师进行演示,全班同学认真观看了实验现象。还有的同学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分别产生红色或蓝色?”虽然这个问题在同学们现有的知识水平下,还不能一一解释,但是给在今后学习中解决这个问题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力求巧妙地创设悬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利用化学发展史的名人趣事培养兴趣

如在学习海水制碱时,充分利用制碱发展史培养兴趣。1862年,比利时化学家索尔维,发明了氨碱法制纯碱,即在制碱过程中向滤出碳酸钠晶体后的氯化钠溶液中加熟石灰,回收氨,使之循环使用。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当时,我国广大人民就连食用碱都需要从国外进口,纯碱在人们的心目中是非常宝贵的。1962年,我国化学家侯德榜靠着为人民解难,为国争光的坚强信念和浓厚兴趣,在氨碱法制碱的基础上,创立了更为先进的联合制碱法(侯氏制碱法),保留了氨碱法的优点,克服了其缺点,打破了当时西方国家对制碱技术的垄断,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一个是比利时化学家索尔维的故事;一个是我国化学家侯德榜的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既学习了制碱的知识,又培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努力成才的决心。

4.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兴趣

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主要方法,也是化学学习的基础。通过化学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充分或必要的感性认识,而且可以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操作能力,还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实验能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化、形象化的知识,让学生学习起来轻松易懂。如银白色的金属铁丝,放入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中,停一会儿取出后观察,铁丝就镀上了红色的铜,同学们感到非常惊奇,很有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教师应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把实验室以及实验桌打造得具有教研氛围,以吸引学生能自发探究去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分析试验结果,找出误差原因,同学们感到非常轻松,就能在愉悦中掌握知识,兴趣倍增。

5.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培养学生兴趣

在农村,学生接触多媒体教育课较少,所以当听到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他们普遍兴趣高昂。平时除了应用化学实验加强直观外,还可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化学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化,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教师要抓住学生对多媒体教学很有新鲜感的契机,充分应用电教媒体,如播放光盘、下载网页、课件播放等。例如,学到《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可使用电脑软件把铜、铁、镁、铝、锌等金属元素在稀硫酸溶液中的反应拟人化,仿佛小孩在稀酸溶液中比赛,看谁在相同条件下托出的“氢块”多,谁的速度就快,其活动性就强,生动地展现了所学知识内容,把同学们带进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学生兴趣非常大,在他们的头脑中产生了终身难忘的记忆,这与传统直观教具相比,具有更加直观生动的表现力、感染力,还能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便于学生理解和增强记忆,又能缩短教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实现一些由于时空限制而不能看到的瞬间变化和具有危险性的教学实验。

做好化学实验, 激发学习兴趣 篇12

关键词:化学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中的许多基本规律都是从实验中总结出的。化学实验不单是学习化学和进行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还是化学的一个基本观点, 生产、生活和现代科技中的化学现象, 也可以通过化学实验, 加以验证或进行探究, 让学生在学习中勤于观察、规范操作, 学会设计实验方案、认真操作、记录现象和相关数据、分析结果、反思评价、排除故障、获得真知。

一、提供更多的动手动脑操作时间和空间

化学实验分为两大类: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常用手段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真实、形象的教学操作形式, 既有展示化学知识的直观效应, 又有表演操作的示范作用。演示实验一般是在课堂上由教师完成,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总结知识点。比如, 在学科初始课上, 教师可以通过做一些小实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会跳舞的碳粒”“魔棒点灯”“清水变牛奶”“美丽的喷泉”等引入, 同学感到很惊讶, 有的小声议论, 很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时, 教师再因势利导, 告诉学生这些奇妙的现象都是化学原理支持的, “你自己想不想探究化学世界的奥妙?”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此时, 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很浓, 渴望学好化学的火种已深埋在了学生的内心。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化学实验, 就能够认真观察、规范操作及自主评价, 并能在实验中产生兴奋、满足、喜悦等情感体验, 从而使化学实验兴趣进一步加强, 接受和提高操作能力加快。我在上演示课时常常提前告诉学生要做的实验, 告诉他们做实验时的注意事项, 给他们思考的时间, 这样他们便会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课本认识仪器, 了解化学药品的一些特殊性质。分组实验前教师可先规范实验步骤, 讲解实验注意事项,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操作, 动手、动脑、讨论、总结回顾知识的过程, 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一边教学一边指导学生做实验, 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去获得知识, 提高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验中的问题的能力。结果表明, 这样教学学生动手兴趣浓, 学习中不感觉累, 学习效果突出。

二、将实验向课外延伸, 扩大实验的自主性

实验的设计及操作过程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 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他们的思维。我在所教班级中成立课外化学实验小组,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培养学生选择实验器材、写实验步骤、规范操作、设计记录表格、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实验进行反思评价, 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他们真正成为实验的主宰, 增强了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譬如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原料自制简易净水器、制作纯绿色汽水、用电饭锅做蛋糕等, 让学生懂得一些利用化学知识进行生产实践的道理, 培养学生就地取材、废物利用的思维意识。或者自编自导一场化学晚会, 序幕一拉开, 几个女同学翩翩起舞, 把“喷花似锦”“喷雾成字”两个节目以优美的歌舞形式表演出来。接着, 化学魔术、化学游戏、化学谜语等丰富多彩的节目把他们带入五光十色的化学世界, 伴随着“声声爆竹”, 看到“清水变色”“无中生有”, 就急着想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这样, 既可以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 又可以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化学知识。

学生自发地将动脑、动手相结合, 在以自己为主宰的实验中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利用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在我所教班级实验小组成员中, 有成绩较好的学生, 也有中下游的学生, 通过每周两次实验小组活动, 不断有新成员加入, 学生积极性较高, 特别是中下游成绩的学生认真做每个实验, 严格按操作步骤, 不会就看书, 不懂就问, 成绩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学化学的信心也逐渐增强。

三、注重实验教学的启发性和探索性

化学实验是调动学生各种感知为前提的综合过程, 因此要不失时机地设疑来创造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解决疑问中去完成实验, 在疑问中通过实验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理性思考, 促进手脑并用, 完成实验的结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学生非常喜爱听故事, 很多故事令学生着迷。若是教师在授课时能结合一些相关的故事或史实, 定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例如, 学习《燃烧和缓慢氧化》一课时, 讲欧罗巴号战舰燃烧沉船是由草料长期堆积发生缓慢氧化引起的, 可以让学生依据故事情节猜想其原理, 并自己设计实验对自己的猜想加以验证。这样, 既能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又能充分发挥学生聪明才智, 大胆实践, 获得能力。又如, 在讲《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时, 教师可通过一个实验“烧不坏的手帕”:把棉手帕放入酒精与水的溶液里浸透, 用两个镊子夹住手帕两角, 在酒精灯上点燃, 开始火焰很大, 学生的眼睛里充满了好奇, 等火焰减小时迅速摇动手帕, 使火焰熄灭。看到手帕安然无恙, 同学更是惊讶, 此时提出问题:“为什么手帕没有被烧坏呢?”从而引出新课“燃烧需要一定条件”, 为后面学习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着火点的概念做好铺垫。结果表明, 用这样的方法导入新课,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学到知识, 提升能力, 掌握操作技能, 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 拓宽思维。

上一篇:房屋竣工测量论文下一篇:植物专类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