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与学习兴趣

2024-10-05

化学实验与学习兴趣(共12篇)

化学实验与学习兴趣 篇1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意识倾向。对于以实验为基础学科的化学来说, 以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如何让学生能在实验学习中保持学习化学的兴趣呢?如何以兴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呢?

一、演示实验激发兴趣

一般地讲, 演示实验的目的是配合教师的讲授。演示实验可以给学生提供生动的感性认识材料, 在此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演示实验时, 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 演示实验具有操作示范意义, 教师必须注意操作的规范性。有趣, 是初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我通过这几年的化学教学认为, 学生对氢气流吹肥皂泡、对碱溶液使无色酚酞溶液显红色特别感兴趣。

那么, 我就将该实验放在化学学习的第一课, 看到冉冉上升的肥皂泡, 学生高兴得不得了, 嘴里不停地喊:“快看, 快看, 肥皂泡怎么飞上去了?”然后就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猜测了。连续的几个肥皂泡上升后我停止了实验, 就有学生喊道:“老师再吹一个吧?”我说:“好。”最后的一个肥皂泡刚一上升, 我抓住机会用火柴去点肥皂泡, 只听“噗”的一声, 肥皂泡被点燃了。学生们兴致更高了, 喊道:“老师, 再点燃一个吧, 太好玩了!”我故意说:“不做了, 不做了。”学生们坚决不肯。“好, 做完实验我们开始上课。”我说道, 满足了学生的要求后, 我因势利导问:“知道老师刚才用什么气体吹的肥皂泡吗?”大部分学生摇头, 面面相觑, 不能回答。我卖关子说:“下面我给大家再变个魔术。”我用试管取少量的无色氢氧化钠溶液展示给学生看, 我再用滴管取无色的酚酞溶液让学生看, 只让他们看到两种无色的溶液而不告诉他们是什么溶液, 然后滴加。

溶液的颜色瞬间变为红色, 很多学生都觉得不可思议, 欢欣不已, 继而惊讶地提出疑问:“老师, 这是怎么回事呀?”进而我告诉学生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以后同学们可以自己来完成实验, 学生更高兴了, 学习的欲望更加强烈了。实验生动、鲜明, 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随堂实验引发兴趣

随堂实验 (边讲边实验) 是在教师指导下, 由学生在课堂中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思考的一种学习活动的形式。它不仅能使学生看清楚细微的实验现象、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机会, 有利于培养和巩固操作技能,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 而且能引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更好地成为学习的主体。

九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实验, 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可以放手让学生来完成, 但是前提是要给学生讲清具体的操作规范。我在讲固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取用及酒精灯的使用时就边讲边让学生做, 但不能讲得太多, 然后指导学生逐个完成。要让学生明白, 实验不是玩, 而是要有严谨的态度和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步骤的, 从而引发学生自己想独立完成实验的兴趣。

三、实验室实验巩固兴趣

实验室实验是学生利用整堂课的时间, 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 在实验室里独立进行实验, 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形式。实验室实验对于巩固和加深知识, 培养实验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有着重要的作用。九年级化学中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等实验均由学生独立完成。看到学生在完成实验时的认真劲, 作为老师, 我很高兴, 学生在完成实验后非常兴奋, 很有成就感, 因为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应用, 而且体验了自己完成实验的快乐,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巩固。

四、课外或家庭实验发展兴趣

课外或家庭实验是在课外条件下进行的实验。家庭实验是课外实验的一种类型, 在国外被称为厨房实验。酸、碱、盐的教学是九年级化学的重点, 更是难点。除了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外, 我觉得让学生完成一些有趣的实验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自家的厨房中找到醋、食用碱、鸡蛋进行相关的实验效果更佳。学习利用不同植物的花或蔬菜制作酸碱指示剂, 并鼓励学生完成课外实验, 寻找仪器的替代品, 独立自主地完成实验, 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发展。

化学实验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有效途径。不同的实验教学使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巩固和发展, 学生也在实验中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化学实验与学习兴趣 篇2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绪言》一节时,可向学生展示化学科学的发展历史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宏伟蓝图,介绍化学与人类生存和社会文明的重大关系,使学生体验“处处有化学”的真情实感,同时巧妙地配合演示实验设置问题,使学生感受化学世界的神秘和新奇,使他们从一开始就向往学习化学,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在每节课的导入时,可以联系实际设计一些与知识有关,并且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和一些实验现象,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找“为什么”,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

诱导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力及创新精神,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最终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寻找问题的答案,进而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对于这种课件的整个环节设置,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深思结合,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激发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如在通常情况下,铁制品放在空气中就会生锈,可涂了油漆则不会生锈,而干燥的铁制品则不会生锈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推论,然后再根据不同推论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论是否正确,最后由实验得出结论:即铁生锈是铁和氧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而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通过学习,一些疑问已经解决,但同时又会产生或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学生在探究新问题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都会反馈出来。此时,教师只要给以恰当的诱导、点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通过认真思考、质疑和辨难,使探究更深入,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其科学的学习态度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如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节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在气体实验室制取的思路和方法指导下,自学实验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制取等内容后,并提出能否用碳酸代替大理石,用硫酸代替稀酸制取二氧化碳,再让学生分组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讨论总结答案。然后诱导学用吸滤瓶、小试管、浓碳酸钠溶液、浓盐酸溶液等仪器及试剂设计实验,如何熄灭灯火焰,由此得出,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这样一环扣一环,步步设疑,步步深入,步步点拨,使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能够享受成功的喜乐。

化学实验与学习兴趣 篇3

关键词:实验教学;化学;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的重要途

径。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原动力,也是学习中最具潜质、最宝贵的心理因素。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化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

一、充分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体验观察的乐趣

化学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最生动、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演示实验生动、鲜明,目的明确。一个好的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化学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分子运动”时,可以把一个装有半杯水的小烧杯放在投影仪前,然后取一粒品红,放到烧杯中,这时烧杯中的水逐渐变成红色,此时,品红扩散的全过程都投影到银幕上,学生都真实清楚地观察到了,并透过观察到的现象,认识到分子是处在不停的运动状态中。这样就把微观物质的运动状态,通过投影产生清晰的表象,展现在学生眼前,直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分子概念、性质、结构的理解。

另外,在安全的条件下,可以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代替教师完成演示实验。例如,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等。此时,台上的学生在其他同学和教师的关注下,必然会非常认真地完成实验,而台下的同学必然会全神贯注地观察实验,就像自己在做实验一样。实验结束后,请其他同学分析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的失误和错误之处,然后教师再来总结。这样由学生完成演示实验,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其真正进入探索学习的氛围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做好分组探究实验,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如果说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生动有趣,那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显然被摆在了显著的位置。在新的人教版教材中,不仅有穿插在书本中的活动与探究,而且还将几个必做的实验单独列了出来。在教学中,通过提出探究实验问题—实验验证—科学结论—解释和运用等探究的过程来研究问题,不但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良好的科学品德,同时也让他们体验到了从未知到已知的探究乐趣,增强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开足实验探究课,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探究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讲授“二氧化碳的制法”时,可准备如下物质:碳酸钠、碳酸钙粉末、石灰石、稀盐酸、浓盐酸、稀硫酸,然后将学生分组,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比较实验现象,并让学生共同讨论: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取二氧化碳选用哪组实验最合适?为什么?在经过自主探究、对比讨论之后,学生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自然而然地就知道了该选择哪一组药品。这样不仅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也让他们在实验中体会到了探究的乐趣,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指导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1.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家庭小实验。例如,学完木炭的性质和过滤操作后,可让学生利用家中的一些物品,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家庭净水器。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当他们把自己做的净水器放在自己家的水龙头下时,我想,那种成功的喜悦肯定是溢于言表的。

2.可以将课本中的一些演示实验或探究实验布置给学生回家自己做。如,在讲“酸碱指示剂”时,我把课本上有关指示剂制作的“活动与探究”布置给学生课后完成,让学生自己回家找一些有颜色的植物的皮或花朵,提取汁液,利用肥皂水和白醋试验其变色情况,并记录下来。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实验记录和剩余的汁液带到学校,在课堂上分发给学生氢氧化钠和盐酸溶液,让他们验证所制得的汁液在这两种溶液中的变色情况,并请他们讨论、汇报、交流。在这个家庭小实验中,全班几十名学生选择了十多种植物来完成实验,也选用了各种不同的实验用具来完成实验,这就大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不仅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创造能力,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利用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有所减退,此时可结合书本上的一些知识,在适当的时间开设一些实验课,选做一些安全有趣的趣味实验,如烧不破的手帕,黑面包实验,魔棒点灯等,这样可以重新燃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还可以开放实验室,利用实验室的一些仪器和设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设计完成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与课本知识有关的实验。例如,学生学完碱的性质后,课本后面有一个制作叶脉书签的家庭小实验,但是学生家中不可能有氢氧化钠,所以此时可以向学生开放实验室,提供相应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让有兴趣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叶脉书签。学生在制作叶脉书签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氢氧化钠的强腐蚀性,而且还锻炼了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习兴趣。

总之,化学实验的教学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有着非常大的作用,通过生动活泼的实验,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的条件。所以,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加强化学实验的教学,使他们主动投入化学的学习中;同时,还应创造条件来稳定和延续学生的这种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俊明,王祖浩.化学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梁慧姝,郑长龙.化学实验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刘知新.化学教学论·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化学实验与学习兴趣 篇4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学习兴趣,学习迁移

我国高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6~18岁之间,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在心理特征上也处于矛盾交错的过渡转变之中。分析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对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很有意义的。

一、高中学生化学实验兴趣的类型

对高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实验兴趣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把化学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兴趣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 直觉兴趣。

具有直觉兴趣的学生只对教师演示实验中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如有无沉淀或气体的发生,颜色是否发生变化感兴趣。他们满足于观察现象、感知事实,并未产生了解实验现象发生的原因和影响结果的要求。这种兴趣既不稳定又不持久,实际上属于一种所谓的“暂时兴趣”,被称为直觉兴趣。这是第一类兴趣。

2. 操作兴趣。

具有这类兴趣的学生希望教师能提供仪器和有关的试剂药品,让他们自己操作,以重演他们先前曾观察到的化学变化或者试图通过自己的操作能够有新的发现。这些学生有了解引起或改变化学实验现象的要求并进行实践操作活动的愿望,开始注意现象与条件的变化,但其并没有探索实验现象的实质、产生现象的原因和规律的兴趣,他们的兴趣只在于化学实验操作活动的本身,故称为操作兴趣。这种类型的兴趣虽然比第一类较高,但仍不具备稳定性。具有操作兴趣的学生仍停留在做验证性实验的水平,只具有“照方抓药”的能力。

3. 探求原因的兴趣。

具有这种兴趣的学生能够既注意引起特定化学变化的操作过程,又注意思考和了解其中各种化学试剂的特性以及变化的原因和条件。具有这种兴趣的学生有着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愿望,倾向于认识化学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这种探求原因的兴趣有了“稳定兴趣”的因素,可以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4. 概括性的认识兴趣。

具有这种兴趣的学生倾向于通过观察化学变化,进一步了解各种化学变化的共同点以及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他们不满足于了解个别化学变化的因果关系,而是试图通过实验概括反应规律,尝试用创造性的实验设计来解决化学问题。这种兴趣属稳定兴趣,是其化学学习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上述的四种类型的兴趣是相互联系的,反映了化学实验教学中认识兴趣由暂时兴趣向稳定兴趣发展提高的趋势。兴趣间转化是连续的相互交织的过程。

二、实验教学中的学习迁移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起促进作用的称为“正迁移”,反之称为“负迁移”。按照“为迁移而教”的观点,学生的在校学习应该能对今后的学习或工作有较大的帮助。但是迁移不是自动发生的。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知识、技能的迁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迁移就是很必要的了。

1. 促进正迁移的措施。

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稳定兴趣,从而形成促进实验知识和技能正迁移的动力。如果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了兴趣,有了自觉性和持久性,学习态度是主动进取的,他就能够主动钻研,认真操作,有利于迁移。如果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对化学实验丝毫不感兴趣,对其做过的化学实验不一定会有印象,那当然谈不上促进正迁移。

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充分掌握化学实验知识技能,有利于正迁移。如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做过关于常见离子的鉴别实验,那么在遇到鉴别物质的作业或实验习题时,由于正迁移的发生,当然就能顺利地解决问题。

重视观察实验获得的直觉对正迁移的促进作用。具有敏锐的实验观察能力的学生,能够细致观察到化学实验中不很显著但却反映了化学实验本质特征的现象,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于“鉴别苯、苯乙烯、甲苯三种液体”这道实验题,有些学生做过甲苯和苯乙烯跟高锰酸钾溶液作用的实验,认真细致地观察过这两个实验的全过程。他们利用观察获得的直觉促进迁移,一步就解决了此问题:只使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很快褪色者为苯乙烯,慢慢褪色者为甲苯,不褪色者为苯,此解法较常规思路更为简便。

2. 消除定势干扰引起的负迁移。

当新的知识或技能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或技能相似而并不相同时,“先入为主”的知识或技能常干扰、掩盖或替代“后来者”,因形形色色的定势而出现负迁移,这是值得注意的。

在化学实验中常常表现出来的操作定势引起的负迁移有:平时握工具的手势及动作对实验规范操作的负迁移—手拿试管一把抓;由动作定向不当或夹带某些习惯操作引起的负迁移——使用滴管时常触碰试管口;倾倒液体时不顾标签的位置;天平称量时直接用手取砝码;将酸稀释的方法用于浓硫酸的稀释;将溶解后的溶液直接由烧杯倒入容量瓶中等。此外,理解定势即对某些操作方法的道理或适用范围不清也会产生负迁移。如在中和滴定时,盛酸或碱的滴定管在用蒸馏水洗涤后,还要用酸溶液或碱溶液润洗,这是为了避免滴定管壁残留的水珠稀释了已经标定的酸溶液或碱溶液,而有些学生未能搞清楚道理,实验操作中就产生了锥形瓶也用酸溶液或碱溶液润洗的错误,引起了负迁移。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篇5

学生的心理素质决定其学习活动与学习效果。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一个人即使具有高水平的智力,如果智力因素不能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就不可能获得较大的成就。心理学和教学实践都表明,就大多数学生而言,其智力因素相差并不悬殊,而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在非智力因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诸多因素中,兴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对于作为基础学科之一且又以其乏味枯燥、令学生望而却步的化学来说,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上好绪言课,激发学习兴趣

有趣,是初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有趣即化学教学富有趣味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化学知识以特殊的方式变得富有魅力;二是传授和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有趣并不等于兴趣,因为有趣不属于人的个性心理品质,而仅属于对形成兴趣起作用的对象和动作的品质。鉴于有趣对初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应努力挖掘化学教材,尤其是化学知识中现有的和潜在的趣味性,力求采用趣味性强的、易引起警觉的、激发情绪的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为他们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由生动活泼的绪言课揭开学习化学的序幕,正如俗话所说,“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经验告诉我们,第一堂化学课是尤为重要的。因此,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

要想上好绪言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在教案设计过程中,要把绪言课的教学难点定在激发兴趣和树立信念上,为此整堂课的程序设计为制趣―初立志―讨论―实验―自学―辨析―再立志。如一位老师的绪言课一开始向学生介绍,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并将事先填充的氢气球放飞到教室上空。氢气球下系一红色绸带,上书:欢迎同学们学习化学,祝大家成功。此时,学生精神抖擞,课堂上充满欢乐愉快的气氛。接着提问:“什么是化学?”学生面面相觑,不能回答。老师再问:“氢气球为什么能飞?”“如果改用口吹的气球,它能不能飞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用口吹的气球不能飞。而对于“为什么”,却面带难色。老师不作答,而是说,我给大家再变个魔术。学生忽转欢喜,精神放松,课堂气氛又被“魔术”二字调动得活跃起来。随后老师再制趣,只见他手持一杯澄清的石灰水,故意告知学生是一杯“清水”,然后用玻璃管向杯中吹气,不一会儿,杯中的水变成一杯乳白色的“牛奶”。学生欢欣不已,继而表示惊讶,提出疑问:“是真的牛奶吗?”老师摇头。紧接着又做一个茶水变墨水的“魔术”,进而把学生的情绪推到高潮。其后讲到,如果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我们就要学习化学知识。至此,学生初步认为化学很“好玩儿”,进而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化学的研究对象。学生一听化学课以实验为基础,以后自己可以亲自动手做实验,更加兴

化学实验与学习兴趣 篇6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践证明:通过训练有素的实验教学,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日后形成劳动技能的重要基础。

如何来加大实验教学力度,改进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推进物理素质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切实重视演示实验,激发物理学习兴趣

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连接认识主客体,操作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它离不开实验表象作基础,有很多是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感知的。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切实重视演示实验,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提高演示效率,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一)把物理概念、规律转化为物理现象

从记忆的角度来看,结合演示实验讲解的物理规律远比用单纯的语言讲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曾经说过:“对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一些理论的东西,往往是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便分明。”如要讲解凸透镜成像规律时,通过演示实验,学生不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便于记忆的同时学习兴趣也大大增加了。

(二)改变原有的错误观念

在学习初中物理之前,学生由于日常生活经验、课外资料等因素形成了一系列与科学知识相违背的观念。由于和新知识的学习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所以它对物理学习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演示实验通过展示认知矛盾,即把新学习的现象中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明显不一致甚至有冲突的地方呈现在学生面前。为此,通常要考虑两个潜在的因素。

1、学生原有的知识

那些早已经为学生所熟知的知识或常识,再去重复演示,不但无法激起学生认知矛盾,还会使学生觉得太浅显乏味。如直接通过演示小石头下沉和小木块上浮等说明物体的浮沉条件的规律,则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在这里,可以一改通常的做法:用一个铝质的牙膏袋充满空气,放到水中展示出漂浮的现象,则学生非常惊奇。这样有意地打破他们原来的知识体系,激化矛盾,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有利于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2、学生原有的经验

对于能够通过原有经验作出正确判断的现象没有必要再演示,可以直接通过经验回顾的方式纳入到他们的认知结构中,教师的演示要着重突出的是與他们原来经验有矛盾的潜在因素。如将鸡蛋放在硬纸板上并突然拉动而鸡蛋掉入水杯的演示,就能够比较好地将他们关于物体运动状态与经验之间的认知矛盾呈现出来。

(三)消除物理学科的神秘感,激励学生勇于探索

通过演示实验,教师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利用创造的神奇感,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和积极思考,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而创造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来导入新课,也会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

比如小金鱼在沸腾的水中游动时学生觉得很神秘,但通过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可以解释的,物理现象很神奇但并不是很神秘、无法解释的。由此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紧张感,从而有效培养观察习惯。

二、改革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演示实验通常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较少,如果能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更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一)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可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环境,通过细心观察自然现象即可获得;而实验提供的事实需要通过精心设计、选择实验器材,才能获取一定的数据和信息来提供物理事实,从而形成良好的感性认识,建立物理概念和认识物理规律。

感性认识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探究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而事半功倍。如磁体的磁性强弱和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时通过学生实验,可以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来总结规律印象深刻且很有成就感,有利于培养的兴趣。

(二)带动学生理性思考

虽然从小学到初中抽象思维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尽管初中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还是依赖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但学生更为感兴趣的还是亲自的动手探究实验。

故应大胆放手,尽管开始的时候学生探究的目的性还不是很明确,但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在亲自动手操作探究的过程中理解物理规律和原理。如在讲解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时,学生利用课间时间利用手中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并思考如何找到凸透镜的焦点、粗略的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这样效果要好得多了。

(三)体验科学家的探究历程

实验操作就是要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而动手操作是检验其能力的关键。如讲解焦耳定律时,我让同学们分组演示实验、探究,老师引导同学们观察分析、探究、讨论、交流、对比、争论、总结出规律。通过实验,学生经历了科学家探究物理规律的历程,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发展了能力,激发了兴趣。

可见,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实验,不仅有展示学生实验技能的风采,又能得到多种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领略科学家的思想,培养科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三、丰富小实验,升华学习兴趣

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用身边的器材多做小实验

例如:利用鸡蛋做可以做压强的实验、做大气压实验、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等,,既可说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兴趣。又如用塑料袋、水、塑料瓶等演示液体压强的存在以及液体压强与深度有关。再如“纸锅烧水”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兴趣。

(二)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

科学探究是物理新课程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如,可以给学生一些器材如铅笔、鸡蛋、小刀等,通过实验说明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布置学生分小组在课外完成。这样既可巩固知识,又可激发兴趣。

化学实验与学习兴趣 篇7

关键词:远程教育,化学,兴趣,资源

化学是一门抽象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学科, 学生学习兴趣不易培养, 学生化学素质也难取得突破。如何使抽象的化学教学形象化,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化学素质, 成为初中化学老师经常研究的课题。我在几年的化学教学实践中, 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资源,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使化学教学形象化, 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充分利用远教课件, 以好奇心培养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怎样把学生不集中的注意力吸引到化学课堂上来?我在教学实践中,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远程教育资源, 为学生精心准备一些新颖、有趣, 融科学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课件, 积极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成为“乐知者”, 使学生从心里头想学、爱学,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如讲《碳的化学性质》时, 我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 将课本中“古画”制作为动画大印课件, 上课时展示, 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顺利地引入新课。

二、充分运用远教课件, 巧设教学悬念诱发兴趣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时的焦虑心理, 它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在教学中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 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 充分利用远程教育, 巧设悬念, 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绪言》一节时, 我首先通过远程教育网络, 向学生播放了《化学与人类文明》这一视频课件, 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化学科学的发展历史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宏伟蓝图、化学与人类生存和社会文明的重大关系, 使学生体验“处处有化学”的真情实感, 使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感受化学世界的神秘和新奇, 如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节时, 我让学生先看书, 然后播放自己制作的课件, 让学生根据课文找出课件中错误的地方。通过反复播放、反复查找, 不但使学生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而且使学生了解了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容易发生的错误。这样, 我在正式教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 学生轻而易举就掌握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减轻学生负担, 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

三、充分运用远教课件, 变抽象为形象, 吸引学生兴趣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 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 变抽象为形象, 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 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理解化学原理,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如:在讲“离子的形成”时, 通过动画课件模拟使学生形象地看到电子运动方向及电子得失的特点。这样, 既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结构, 理解化学变化的原理, 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吸引学生的兴趣。

四、充分运用远教课件, 让学生在实验中培养兴趣

化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如何让学生乐于实验, 做好实验, 从实验中学到知识?在常规的教学中, 教师通常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 去发现规律, 掌握知识。然而, 这种方法不能激发学生兴趣。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观看课件, 激发学生好奇心, 再让学生带着好奇心亲自动手, 使学生产生了实验的浓厚兴趣。在讲“氧气的化学性质”时, 我将教学分成三步:1.播放课件, 让学生认真观看铁、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的视觉冲击, 让学生产生好奇心。2.师生探索:学生带着好奇心自己看书, 提出问题, 带着疑问听老师讲解, 使学生产生模糊认识, 有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觉。3.学生带着疑问再次观看由自己制作的有操作性错误的课件, 让学生找茬, 学生通过观看, 大都能找到实验中的错误现象。通过上述三个步骤, 学生基本从感性上掌握了氧气的化学性质, 这时, 再让学生到实验室亲自动手做实验, 变感性为理性, 变抽象为形象, 加深了印象, 掌握了知识, 培养了兴趣。

五、充分运用远教课件, 拓宽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们从听觉获取的知识能够记忆15%, 从视觉获取的知识能够记忆25%, 而同时使用两种传递信息的手段就能够记忆65%。远程教育网络课件资源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影视于一体, 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粉笔+黑板”的模式, 实现了“交互式”的互动教学, 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表演性、观赏性和趣味性。譬如在介绍环境污染时, 我借助多媒体技术, 链接到Internet上的相关网站, 将“白色污染”、“赤潮”、“蓝藻”、“水华现象”的现状、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以及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防治、治理等都可以播放出来, 强化学生“保护自然、爱护环境从自己做起”的信念, 了解了相关知识, 拓宽了学生知识范围, 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可谓是一举多得。

化学实验与学习兴趣 篇8

一、上好绪言课, 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是九年级开设的一门新课程, 对于新的课程, 学生都充满好奇心。所以开学第一课——绪言, 尤为重要。第一堂化学课向学生介绍, 从今天我们将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 可事先将几个氢气球放飞到教室天花板上。氢气球下系彩带。上书“欢迎进入化学殿堂”、 “愿您爱上我——化学”、“祝大家成功”等等。此时, 同学们都很兴奋。接下来马上设置悬念, “同学们都知道氢气球能飞, 可为什么会飞呢?”同学们面面相觑, 不能回答。此时老师不回答, 要再次吊同学们的胃口, “我给大家再变个魔术。”学生由忧转喜, 精神放松, 课堂气氛又被“魔术”二字活跃起来。我在一张白纸上喷点“清水”, 纸上立即显示出四个红色大字“化学世界”。学生立即兴奋起来, 我趁机引导学生, 这仅仅是运用化学知识变的一个“小魔术”, 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有更多新奇的知识等着大家去探讨, 学好了化学, 你不但能自己解释, 而且能设计更有趣的魔术。接下来我又安排了几个趣味实验, 有“空杯生牛奶”、 “烧不坏的手绢”、 “魔棒点灯”等。同学们无不睁大好奇的双眼。学习兴趣很快就被激发, 他们兴奋异常, 都想赶快跨进化学世界的神秘大门。

二、上好实验课, 培养学习兴趣

绪言课上的几个“小魔术”只是激起学习化学兴趣的序幕, 好戏还在后头。大家知道,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的窗口, 形象生动的演示实验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理论指导实践的家庭实验最能体现学以致用的真谛。

1.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教材在各章节中都安排了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 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 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对这些演示实验, 我全部安排在课堂教学中完成, 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为以增强实验效果, 我对部分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还作了适当的补充和改进。如, 在讲述NaOH化学性质时, 我补充了NaOH与CO2、反应的演示实验, 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烧瓶中的小气球会自动胀大?由于实验现象饶有趣味, 所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 既使学生认识NaOH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的性质, 又与所学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 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 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开发家庭小实验

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 设置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 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 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培养技能、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除了教材上的家庭小实验外, 我还给学生补充了其它有意义的家庭小实验, 如用凉开水、柠檬汁、白糖、小苏打、果汁适量等做碳酸饮料。虽然是家庭小实验, 我都要求学生写出详细的实验报告单, 把所完成的实验项目、日期、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等详细记录下来。家庭小实验的开发, 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 使学生扩大了视野, 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 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样也起到促进作用。

三、上好常规课, 保持学习兴趣

上好常规课, 是保持学习兴趣不可缺少的一环。化学常规课除了精心备教材、教法、学生、讲授常规知识等等还要穿插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科学家的故事, 如教学盐时, 可通过讲述侯氏制碱法及其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的故事吸引学等,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讲授二氧化碳性质时, 可通过讲述阿尔卑斯山脚下“屠狗洞”的故事。使学生在学习中兴趣倍增, 所学知识也能牢固的记住。

四、上好课外活动课, 延展学习兴趣

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 对于学习紧张的九年级学生来讲是极具诱惑力的, 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 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许多化学知识。化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及方式很多, 诸如“化学知识讲座”、“化学游戏晚会”、“化学知识竞赛”等等, 可以每学期举行一到两次。如“化学知识讲座”可以讲讲“汽车尾气污染的危害、原因及治理防护”、“温室效应的原因及危害”、“酸雨的形成”、“日常生活的化学”、“化学的故事”等, 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也可以讲讲“诺贝尔”“门捷列夫”、“侯德榜”等著名化学家的成才之路, 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 端正学习态度。这些都能延展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的好方法。

化学实验与学习兴趣 篇9

有很多学生是抱着对化学学习极大的兴趣进入化学生活的, 但渐渐为什么会有很多学生开始厌倦这门学科了, 培养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与兴趣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不排除整个社会大环境和教育的小环境之间的不吻合处, 不否认目前考试政策对化学学科是一种冲击的前提下, 更需要我们反思的是当前是否真正培养和激励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与兴趣。

1. 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与兴趣的培养促使学生

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统一。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递活动, 而是知识的再创造、再理解和再加工转换。没有学生对学习化学的求知动机与兴趣, 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没有把学生思维纳入到教学中, 所有的教学活动将失去意义。所以激发培养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与兴趣有助于实现变教为不教的目的。

2. 培养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与兴趣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托拜厄斯在《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中说过一句话“教育所能给予成长中孩子最大的帮助是鼓励他们去发展, 能够激励自己的方法”。素质教育遵循的三个基本要素中的一个就是让教育促成学生的主动发展。

3. 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兴趣是使学生从事探究活

动并取得成功的最初条件, 学生模拟科学家采用的探究程序和方法, 通过提出和解决与他们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科学问题, 通过自己的探索, 积极参与到知识的获得中去。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的趋向性和内在的选择性, 只有让学生对化学知识产生内在的追求和向往, 才会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的内涵和本质, 使学生将学习化学知识视为一种乐趣或挑战而不是负担。因此, 学生探究与生活经历有紧密联系的化学知识问题, 形成积极的探究兴趣, 是取得成功的最初条件。

4. 培养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是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前提。

化学新课程改革, 虽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但仍缺乏弹性, 统一多于灵活, 新教材依然遵循着几十年来传统学科体系构建课程知识内容, 只是在编排顺序及呈现方式上做了一点改进, 依然很难适应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绝大多数学生的动机不是将来去“研究化学”而是“用化学”, 即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去理解化学知识和身边的化学现象, 去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 并通过学习化学课程来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和基本素质, 形成独特的个性和完善的人格。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 才能在主观方面使学生乐学、爱学、善学, 尊重了学生发展的个性, 因此对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是践行“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前提。

二、怎样培养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

1. 对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的培养主要依

赖于教师对教学系统的合理设计、教师的学识水平、口头表达能力及是否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 而教师的能力又直接制约着学生对学习化学所具有的浓厚而持久的兴趣与努力, 教师若不具备教的能力, 必然难以激发起学生持久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不仅要注意语言的清新准确、简练, 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性、更不可忽视语言艺术与趣味性。优美的语言能唤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可借助体态语言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 可消除学习视觉疲劳作用, 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提升学生的感受力、判断力、联想力和创造力, 激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

2. 设置问题情景可培养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通过设疑, 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疑问, 出现心理不和谐状态, 造成悬念, 从而使他们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 因此我们如果能由所教内容灵活设置问题情景, 使学生“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未能”, 学习化学的动机就会被激发, 思维就会被激活, 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 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3. 设置鲜明有趣的实验, 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针对实验进行了不同的设置, “科学探究”、“实验”、“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等等。“科学探究”、“实验”都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供了优质素材。如:“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探究用不同的金属材料和不同的水果设计原电池装置”、“甲烷取代反应实验探究”、“石蜡油在催化剂下高温分解”、“乙酸酸性及其与碳酸性质的比较”等实验探究的设置。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获取知识, 感受学习的乐处,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学习方法和养成科学态度是不可多得的材料。在教学中, 教师应认真分析实验内容, 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还要考虑学生实验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实验时, 教师要巡回查看、适时指导, 让学生动手、思考、交流、体验、分享, 也可以从“实验”中选取部分内容, 设置为“科学探究”,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4. 利用故事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

在教学中, 把化学发展的主要阶段按年代和理论与试验发展情况进行描述, 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但若把化学中动人的故事系统地串联起来加以讲述, 用讲故事的方式谈化学史, 就能很好地迎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5. 此外还可融化学知识于生活实例、新闻、历史典

故、奇闻趣事等之中,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为避免学生自己探索的盲目性, 在知识疑难之处、学习受阻之时作引导点拨精讲释疑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学习情绪, 激活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

摘要:如何培养并提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以增加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已经引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学化学教师的密切关注。要想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克服他们学习知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最主要的是从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入手, 重视他们的学习动机问题。要维持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挖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满足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化学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培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心理学基础 (第二版) .

化学实验与学习兴趣 篇10

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智力之母。”对某件事情和事物有兴趣, 就会注意并体味其中的哲理或含义, 否则, 没有学习兴趣就没有学习自觉性, 就没有内在的动力, 就缺乏发现新事物的愿望。因而在平日生活中, 教师应积极关注化学应用的具体事例, 关注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贯穿一些生动鲜活的事例, 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 爱护学生, 融洽师生感情, 在和谐交往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情感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 而且使学生对教学产生兴趣的关键。教师是学生情感的指导者, 热爱学生是进行教学的前提, 只有当老师的情感倾注于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时, 学生才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化学学习中, 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不仅在学习上要对学生关心和帮助, 更应该在生活上多关心他们, 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支持。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 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这对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3 把书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习兴趣在化学教学中, 选取典型的生活材料导入新课, 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根据教材的特点讲述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价值和广泛应用。

例如在进行乙酸的性质教学时, 可以让大家讨论烧水的壶中常常积聚一层土黄色的水垢, 它的成分是什么?怎么去除掉它?通过讨论得知原来自来水在煮沸时, 溶解在水中的碳酸氢钙和碳酸氢镁会发生水解反应, 生成碳酸钙和碳酸镁的沉淀, 日积月累就形成水垢。水垢会影响热量的传递, 而且会把其他离子共同沉淀下来, 对人体造成伤害。洗水垢的方法是将少量热醋酸放到壶中摇一会儿, 沉淀就会溶解。通过这个生活小事例, 同学们即明白了醋酸具有酸性, 且酸性比碳酸强的原理, 又掌握了生活小常识[1]。

4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提升学习兴趣

例如,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用传统的手段给学生讲述抽象概念时, 学生理解起来困难, 教师在讲授时也力不从心。这时如果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动态演示, 就会使学生有鲜明的感性认识, 从而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手段还可用在化学实验课教学上, 有些化学反应, 实验现象稍纵即逝, 有些化学反应会产生有毒物质或实验本身有危险性。此时如果进行多媒体演示, 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 注重化学实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动, 鲜明的实验过程, 绚丽多彩的化学反应现象, 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实验逐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思维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6 成功教学, 保护学习兴趣[2,3]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使青少年好好学的欲望。当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某种成功时, 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 也没有什么东西比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更能表现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时, 及时给予正确的评价, 及时给予表扬。在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诱导、点拨、帮助学生学习活动获得成功, 引导学生经过紧张的智力活动去完成学习任务, 取得成功, 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 就可以使他们深信自己的力量, 就会对化学更感兴趣。

7 课外活动

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延续, 课外活动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又一种教育形式, 是学生知识形成与深化的另类主阵地。课外活动的开展与否, 开展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的培养与发展。适当而及时, 且有组织、有计划的化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7.1 组建活动小组

处于长知识、长身体阶段的初中学生精力充沛, 兴趣广泛, 活泼好动, 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特别是对于很重要、必须学好而又害怕学不好的化学来讲, 他们更是迫切希望有一些小的集体组织提供交流探讨, 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智力发展状况及知识水平情况, 建立化学兴趣培养小组及化学能力提高小组, 分别对不同化学能力的学生进行基本的化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及拓宽加深的高能力、高素质的化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激起他们将来学好化学, 进而从事化学研究的热情。

7.2 开展竞赛评比活动

没有竞争, 就没有活力, 在化学学习中, 充分利用好中学生求知欲望、好胜心强特点, 引入竞争机制, 适当适时地开展一些化学竞赛评比活动, 将激发学生们的上进心及探求欲, 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 开发他们的智力, 从而激发并形成学生们对化学的兴趣。

7.3 开辟化学专题讲座

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发展到今天, 其间经历了自身发展的曲折变化, 充满了化学家们孜孜钻研的艰辛与快乐, 结合化学发展的历史及历史上化学家们的趣闻轶事, 以专题讲座形式给学生们介绍说明,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取到很好的作用。

8 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 刺激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 才会知道得更多, 掌握得更牢。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化学学习的过程中, 才会有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化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 使学生通过化学活动, 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 初步学会从化学角度去观察事物, 思考问题, 激发对化学的兴趣以及学好化学的愿望。

总之, 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需要我们教师认真思考, 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以总结。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 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学习到实质性的东西, 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做”从而提高全体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 转变思维方式, 改进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思维分析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能力, 实践能力等得到全面发展[4]。

参考文献

[1]阴永彬.初中化学学困生兴趣的激发[J].教学论坛, 2011, 1-2.

[2]樊恺, 王兴宇等.中学化学教学导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9.

[3]王道俊, 王汉澜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用化学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篇11

关键词:化学实验;兴趣;热情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115-01

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我们化学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下面就结合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巧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所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化学实验中那些瞬息变化的现象,会让学生们感到新奇和兴奋,由此产生兴趣,而且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能使学生获得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一手资料,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直观、具体。例如在讲授《奇妙的化学变化》时,用一块棉手帕,在盛有70%酒精的烧杯中浸泡,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展开手帕,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奇妙的实验表演,一片哗然欣喜,学生注意力集中,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

二、利用自制模具实验,理解概念的抽象性

化学中有很多的概念、理论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时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自制模具进行实验。如学习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时,首先组织学生利用橡皮泥和木签制作水分子模型、氧分子模型、氢分子模型,通过拆分、组合分子模型,帮助学生认识分子的结构。对水电解的微观过程中“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再分”、“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这两句话的理解存在困难,先让学生对水分子模型拆开成单个的原子,然后将两个氢原子合成一个氢分子,将两个氧原子合成一个氧分子。在拆分和组合的过程中,让学生一边动手一边动口,反反复复,逐渐理解其涵义,学生普遍反应效果很好,在玩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化学的乐趣。这就避免了以往教师枯燥无味的说教,又把微观粒子的结构展现在学生眼前,直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加深对分子、原子概念、性质、结构的理解。

三、利用分组实验,体现主体参与性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亲身实验,既能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也能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分组实验,并且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操作实验。如:学生做粗盐提纯的实验时,常因仪器不干净、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滤纸破损等得不到理想效果。教师就应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失误,纠正后重新操作,现象非常明显。由此让学生懂得:办任何事都要有目的、有计划、还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也是新课改的精髓所在。

四、利用选做实验,体现自主探究性

通过选做实验,可以培养和诱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在对某些化学反应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中,认识物质变化的规律和本质。例如,学完《空气的成分》后,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氮气四种气体的实验。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让他们动脑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实验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可见利用选做实验,不仅达到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而且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五、做好家庭小实验,培养创造性

学生在做家庭小实验时,需要独立思考,去想象、去钻研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这就有助于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的发展。如设计一个家庭小实验,证明蜡烛的成分里含有氢。他们会积极动脑思考,联想过去学的知识,并认真加工整理,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六、做好实验作业,体验知识的系统性

化学实验作业,是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一种多边活动。它包括书面练习、学做实验、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学生通过完成实验作业,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消化知识,是又一次灵活运用知识的再实践。做好实验作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更能使学得的理论知识系统化。

七、利用实验趣闻,增添学习的趣味性

例如:在講到湿法冶金时,教师可以简单介绍古代从事炼丹术和炼金术的人企图通过化学方法“点石成金”,但最终以徒劳告终,使人们逐渐确信点石成金只能是幻想。又如,如何鉴别黄金真假呢?可以滴加稀酸,看是否有气泡;也可以加热,看是否变黑等等。这些丰富的资料,扣人心弦,恰到好处地传授给学生,无疑会增添学习的趣味性,活跃其思维。

化学实验与学习兴趣 篇12

关键词:分析化学,学习兴趣,教学模式,教学质量

分析化学是发展和应用各种方法、仪器和策略以获得有关物质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组成和性质的一门科学。分析化学在中医药研究中应用极为广泛, 如:中药材的GAP建设, 包括引种、栽培、采集、加工、炮制、检定、质量控制与品质评价;中药材内在质量及其与药效间的内在规律研究;中药药剂学中制剂的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的测定、制剂生产工艺的制订;药理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化学中药效物质基础的分离制备及结构鉴定等。因此, 分析化学是中药学专业一门非常重要与实用的专业基础课, 学好分析化学可为后续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分析、药物分析等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分析化学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学生未来从事药学研究工作的能力。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分析化学的教学质量, 对于中药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中医药院校从事多年分析化学的教学实践, 在此对如何激发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分析化学教学质量进行浅谈。

一分析化学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

1. 分析化学学科交叉性较强, 偏重于方法原理介绍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兴趣较低

分析化学是由化学、化学计量学、数学、物理学、电子学、计算机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交叉而成的综合性学科, 而课程内容侧重于介绍基于各学科发展而来的各种分析方法的原理, 但对各种方法在中药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介绍却涉及较少。学生各学科知识的储备不足, 加上对分析化学在中药学专业中的重要性认识不深, 造成学习分析化学原理的能力常显不足, 主动性下降, 久之则兴趣下降。

2. 对课程的认识偏差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

中药学专业课程设置具有特殊性。分析化学虽然非常重要, 但内容上易使学生产生与专业相关性不强的错误观点。另外, 许多分析方法与技术在其他课程如药物分析中也会涉及, 这同样会使学生认为分析化学的重要性不如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分析、药物分析等课程。因此, 极易对分析化学产生轻视、排斥、拒绝情绪。

3. 教学模式与方法单一使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分析化学是一门理论性与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 虽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但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抽象性。当前分析化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 以考试内容为半径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对具体的仪器设备、实验操作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 学生往往学而不知, 最终导致其感觉课程枯燥、乏味而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二激发学生分析化学学习兴趣的实践

分析化学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前提与动力, 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 针对上述影响因素, 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1. 从分析化学在中药现代化中的重要应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药现代化是依靠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遵守严格的规范标准, 研制出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 并具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中药产品, 达到国际主流市场标准, 可在国际上广泛流通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从中药现代化过程中中药材的GAP建设;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阐明、质量标准的建立;中药药剂的开发及质量控制;谱—效关系;药代动学研究等诸多方面讲述分析化学的重要作用, 使学生充分了解到分析化学与中药学学科的密切关系。结果表明这种方式既强调分析化学学科内涵, 又突出了中药学专业特色, 在学生学科储备知识不足的情况下仍然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2. 从分析化学方法技术在科研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引用一些分析化学在中药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 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即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 笔者在教学中首先从现代中药研究文献讲起, 既介绍中药研究的过程, 又介绍其中应用到的各种分析化学技术和手段, 然后再导入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现代中药研究文献中HPLC、GC及其联用技术、NMR、IR、UV、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及荧光分光光度法等现代分析仪器以及经典分析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广泛应用, 从文献开始介绍各种技术, 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如笔者从陈竺对中药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白血病研究工作的文献介绍现代原子吸收光度法与PCR技术的应用;从中药利尿研究中的应用到容量滴定分析方法氯离子测定文献中强调容量分析在现代中药研究中同样具有的重要作用;从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介绍NMR、IR、UV等技术的重要意义。这种授课方式既介绍了分析方法技术的应用, 又阐述了方法技术应用所产生的研究成果, 从而使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另外, 笔者还通过文献及时将分析化学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新进展, 如电分析中的电化学传感与生物传感、中药分析中的样品处理方法介绍给学生, 使学生了解到分析化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发展前沿。实践表明, 采用这种方式教授分析化学, 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日益浓厚。

3. 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还从三个方面大胆改进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首先, 笔者大量选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以及仪器内外部的结构图片来演示分析化学的分析操作过程与原理。比如笔者制作了化学的分析虚拟实验动画;GC、HPLC分析原理动画;质谱分析原理动画;拍摄了仪器大量内外部结构照片,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动画和照片,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其次, 笔者大量采用教学道具, 演示分析技术的操作。如容量滴定分析酸碱滴定、配位滴定等所用仪器设备非常简单, 可以酸碱式滴定管为道具;色谱分析教学可以应用色谱柱、滤头、滤膜、注射器等色谱耗材为道具;紫外及荧光分光光度法可以使用比色皿为道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可以使用元素阴极灯;毛细管电泳法使用毛细管色谱柱及其色谱柱卡盒等作为道具。将道具与照片、动画教学相结合, 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学生参与程度高, 效果很好。再次, 让学生走进研究中心了解参与科学研究。如我校具有中药制剂国家工程中心、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与民族药研究中心、中医理论分化研究中心、大型分析仪器共享中心。这些中心拥有大量的先进分析仪器, 学生不仅可以看到具体的实物, 还可以现场学习各种操作, 因而极大地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 笔者还邀请主持国家各级项目的负责人讲解课题研究中所应用的分析方法, 学生不仅能学习分析化学原理, 还能了解分析化学所产生的重要科研成果, 因而学习兴趣愈发浓厚。

三结论

通过分析中药学专业学生学习分析化学兴趣的影响因素, 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教学改革,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分析化学的教学质量。但要上好分析化学课程, 提高教学质量还需不断探索、改革、创新, 以找到更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赵文秀、董顺福、董树国等.打好分析化学基础促进药学专业课程学习[J].中国科技信息, 2012 (1)

[2]郭伟.药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1)

[3]魏娟、曾金祥、毕莹等.粗齿兔耳风提取物利尿活性及其机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4 (7)

上一篇:个案反思下一篇:磷酸二氢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