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4-09-11

游戏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共14篇)

游戏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1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7 如何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兴趣

郝建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有过对学习兴趣培养的观念,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把教育的新理念切实落实到教学的课堂实际中,让更多的学生爱上语文、学好语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兴趣。那么,又该怎样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呢?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导语是教学一篇课文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新课的开始阶段,从一定的目的出发,用很短的时间,并采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心理情绪的重要教学环节。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往往得力于一个生动的导语,这是因为学生对每一篇新课文都有一种新鲜的感觉,都怀着新的兴趣和期待。好的导入可以创造出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及学习的兴趣,进而为语文教学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迅速的走进预设的教学氛围境界。为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速的进入角色中。

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及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自己的特长设计运用不同的导语,比如讲故事、唱歌、展示多媒体课件、出示挂图、播放音乐、成语接龙等等。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一文,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室展示一张张优美的夏夜荷塘美图,然后播放名家的配乐朗读将学生引入到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在优美的视觉与听觉享受中已经感悟了课文的意蕴,从而为下面的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开始之际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教学过程中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语文教学就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力。

二、注重课堂活动,培养学习兴趣。

激发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需要从具体的教学的每一个活动的环节入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进而获取知识,避免繁琐乏味无效的机械性的练习。

进行探究式的课堂活动关键是问题的设计,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设计好问题,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水平知识能力、接受知识的能力、思维层次和认知规律,同时要注意给学生设计一些富有体验性和探究活动性的问题,这样会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可以从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产生问题的途径来设计流程:

1、学生发现问题。在学生预习课文或初步学习课文时发现的问题,经过小组的讨论交流,教师的点拨与指正或者师生共同解决。这里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善于抓住并梳理主要的问题,不要纠缠于无意义的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提出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并让学生在阅读中讨论总结分析,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并适时的拓展迁移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兴趣进而产生喜欢学习的兴趣。

三、积极渗透情感,增强学习兴趣。

一堂课应该是一部微型的电影,而语文老师就应该是导演,用他对剧本的深刻透彻的了解,用他渗透情感的富有激情的语言动作,将演员(学生)带入到预想的境界,进而挖掘出剧本的内涵,展现出剧本的特色。

语文教师要融洽课堂师生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形象。教师走进课堂与走上讲台之前应整理仪容,调整心态,精神饱满,情绪高昂,使学生望之精神一振,端坐静盼,从而奠定一堂课的成功基础。(2)、沟通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缩短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地和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使他们从心理上感到他们每一个对老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进而为师生的进一步开展教学活动创造有利条件。(3)、体现关爱。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的尊重学生学习中的独特体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给学生安全感和成就感,<莲山 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师时刻呈现出爱心给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或参与讨论时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出现错误时,应当给予指导与帮助;思维阻塞时,应当循循善诱。当学生回答完毕或讨论结束时,一定不要忘记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不要在简单的是非上做评价。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学习得快乐和成功。

四、挖掘课程资源,吸引学习兴趣。

语文的课程资源是包罗万象的,既有课外的也有课堂的。如:教科书、挂图、报刊、杂志、电视、网络、演讲答辩、广告招牌等,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资源。可以说生活有多宽广,语文课程的资源就有多么宽广。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教学资源。如:充分利用当前的 “农远工程”中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莲山 课件>具体而言它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听觉、视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使学生的学习感悟更具体、更生动、更直接;大而言之它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手段,拓展语文教学的时空,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教学不应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是要深入挖掘其内涵;不应是僵死的知识灌输,而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因此,我们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至少应该把握以上四个环节。应该努力做到:避免晦涩难懂的语言,消除紧张尴尬的气氛,创造兴趣盎然积极主动的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进而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总之,只要语文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很好的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进而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的有用人才。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7

游戏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2

一、在实验准备工作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实验准备阶段, 教师首先要向学生强调遵守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的重要性, 让学生养成有组织、有纪律的良好实验习惯。还要让学生预习实验内容, 让每个学生阅读、了解每个实验的内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目的和每个实验的全过程, 并在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主动思考一些相关的复习、预习题, 力求让学生搞清仪器的原理和药品的特性,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 使学生进入实验室后, 在实验时心中有数, 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操作。如果遇到难度较大的实验内容, 教师要事先对学生讲解实验难点和要点, 以便使实验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例如, 高中许多实验教学中显微镜的使用、装片的制作等是生物实验的基本功, 许多高中生物老师都认为显微镜的使用是初中的学习内容, 可实际上许多学生根本不了解显微镜的原理, 连对光都不会。显微镜作为实验工具, 对于很多生物教学内容来说, 是决定教学成功的关键, 所以教师在让学生使用显微镜时, 就要复习强调其使用方法和操作要领, 让学生弄懂显微镜的基本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让学生弄懂高倍镜放大倍数大, 分辨率高, 但所看到的实际面积小, 即视野小, 而低倍镜则相反。另外, 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显微镜成像成的是倒像, 图像在视野中偏左的时候, 要把装片往左侧移动。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用两台显微镜示范, 一台是已经对好光了的, 另一台是已找到标本清晰图像的, 让学生观察后做模仿。在上实验课时会有少数同学因为实践经验不足, 或者怕麻烦、怕腥味、怕脏、怕出错等原因而不愿意做实验, 只是看着教师和同学做, 不敢或懒得动手, 教师必须鼓励和督促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每一个实验。实践证明:事先做好了充足的实验准备工作, 在教学“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观察叶绿体”、“观察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等实验, 许多学生做起来就比较得心应手, 有效提高生物教学效率。

二、在实验过程中启发学生独立动手设计

在实验的过程中, 经常会有许多学生只重视实验最后结果的记录, 而轻视对实验过程中间出现的某些现象的记录,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以学生为主体, 善于结合实验内容提出问题, 使学生带着问题仔细观察、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富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在学生做实验的同时,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做好实验记录。实验绘图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照看到的实际画, 可以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独立观察、探索思维和实际动手制作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的同学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得到期望的实验结果, 教师不要急于求成, 直接指出实验失败的原因, 而要启发学生, 帮助学生分析, 让一些实验做得不好的同学或看不到实验结果的同学谈谈失败原因和要吸取的教训, 让学生自己能够从各个角度分析各种失败的可能原因, 提高学生自主分析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与处理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能力, 以及严谨的学习态度。

伽利略说过:“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 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高中生一般都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 当其参与愿望得到满足时, 就会爆发出强烈的学习兴趣, 产生巨大的学习推动力。为了更好地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要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引导、启发学生应用已学知识, 结合教材进行实验方法、实验步骤的改进或自主设计实验的尝试, 让他们自已独立设计实验过程。针对学生考虑不周之处, 与他们交换看法, 逐步完善实验设计, 直到实验成功。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生物学实验中,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宽松和谐的实验环境, 在可能的情况下, 把验证性、演示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研究性实验, 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具体的实验。在设计教学活动时, 虽然因为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 每个人的实验方案都不会雷同, 还有许多同学的实验设计还很不完善、很不成熟, 甚至于是没有可行性的失败方案, 但教师还是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肯定性评价, 鼓励学生有自信进行自由选择, 让学生在实验中, 具有大胆创新的自信, 通过大胆猜想的过程, 培养学生独立且科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 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最后要做好实验小结, 启发学生自我评价, 要把教学过程和评价策略作为一个整体考虑, 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

三、在课外拓展中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自然中有丰富多彩的动植物, 社会生物科学技术也在各个领域飞速发展, 所以生物课堂是一个时时处处都存在的超大生物实验课堂, 实验教学作为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不仅可使学生在课外的生物实践中加深理解、巩固和验证所学理论知识, 而且可使学生学会一定的观察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独立实验设计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以及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所以教师要在课后做好生物教学的课外延伸工作, 结合实际为学生布置一些课外的调查、观察, 指导学生对调查观察所得资料进行整理归纳, 并引入课堂组织学生来分析和探索, 使学生懂得在生物学这门实验科学中, 实验、观察、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在生物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搞好生物实验教学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因此,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和积极探索实验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丰富学生的生物知识, 使学生对生物产生浓厚兴趣, 拓宽学生的思路, 让学生掌握学习生物学的能力和方法, 为他们将来获取新的知识并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 真正提高科学能力和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苏相洁.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与探讨.广西师范大学, 2005.8.

[2]周晓莉.如何利用高中生物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7, (2) .

[3]洪钢铁.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能力培养.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7, (2) .

游戏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3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2.015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方法很多,搞好化学实验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而要达到目的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有很好的教学艺术

例如:“变色喷泉”实验,教师课前精心准备,课堂上,教师熟练地把仪器连接好,从容地打开止水夹,产生美丽的“变色喷泉”。同学们看到现象精神振奋,议论纷纷。毫无疑问,这是萌动着兴奋和满足的心理体验,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和操作能力,认识到化学变化中充满乐趣和魅力,进而使学生的兴趣大增。由此可见,教师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所形成的特有人格魅力,使学生对教师肃然起敬,并对老师有好感,就会爱屋及乌,内化为对教师所授知识的喜爱,对他所任教的课也感兴趣。

二、做好趣味实验和演示实验

化学趣味实验能以简单的操作,鲜明的现象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像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黑色面包”等实验。如在学习“燃烧”、“自燃”、“着火点”等概念时,给学生演示“扇风点火”的实验:用扇子轻轻地对着薄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扇风,大家目睹白磷着火了,感到惊奇,顿时哗然:怎么不用火柴点,仅用扇子扇就能使白磷燃烧而红磷没有燃烧呢?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课文,从中找到“谜底”悟出道理,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获得了感性认识。再如讲到“酸碱指示剂”时,用滤纸(先用酚酞试液浸泡晾干)和针(用氢氧化钠溶液湿润)为道具,用针穿透滤纸产生“一针见血”的效果。把成语与化学现象联系起来,生动有趣。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讲完酸碱指示剂显色原理后,学生跳一跳就摘到了“苹果”感觉“味道美极了”。生动、鲜明的趣味实验和演示实验能把学生带入神奇有趣的科学世界中,学生从奇妙的实验中获得丰富多彩的化学知识,从兴趣盎然的观察中发现有趣的问题,增强了对化学的浓厚趣味性和神秘感,也活跃学生的思想,于是一个个“为什么”油然而生。凡有实验,学生的兴趣就会特别高,精神振奋、思维活跃,课堂印象特别深刻。实验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深深诱惑着学生,通过有趣的实验现象,再加上老师的启发、诱导、点拨,使他们认真观察、分析,促进了他们智力因素的发展。

三、指导学生做好分组实验

学生自已实验时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书写实验报告。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效果对学习化学有很大影响。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仪器,使一些不易看清的现象呈现得更清楚。为达到这一目标,可以使用投影仪器等放大实验现象,让学生在分组实验中独自近距离观察。通过分组实验,使全班每一个学生都能由观察现象得出正确结论,克服了教师做实验、学生听实验,看不清现象对结论半信半疑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组织学生做好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一个动手动脑并可培养各个方面能力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并设计实验,既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实验设计时,可以引导学生查找、阅读有关资料,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同时也应经常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和创新兴趣的问题,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例如:学习完酸、碱的性质及指示剂后,知道稀盐酸滴到氢氧化钠中没有现象的变化,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学生们经过亲自设计实验,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介绍实验趣闻

例如:在讲授空气成分的发现时,教师可简单介绍科学家发现空气中各组分质量百分比的故事;在讲原子、分子和化学反应的本质时,教师可以简单介绍古代从事炼丹术和炼金术的人企图通过化学方法“点石成金”,但最终以徒劳告终,使学生确信点石成金只能是幻想;在讲相对比较枯燥无味的元素的概念时,教师可介绍元素符号由来的趣闻及命名原则等;学到指示剂时,介绍波义耳将酸碱滴在紫罗兰上而发明了最早的指示剂;讲乙醇时,讲讲酒的酿制方法及酒精的医用和对人体的危害。这些丰富的史料,趣味横生又富有哲理的故事扣人心弦,恰到好处地传授给学生,不但能让课堂“活”起来,无疑还会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极大兴趣,活跃其思维,有利于唤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在化学实验中设置教学情景

常见的教学情景的设置为:问题→化学假说→实验验证→结论→应用。例如:

问题: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吗?

化学假说: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实验验证: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无明显的现象,往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冒出,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假说成立。

应用:离子的检验和除杂。通过这样的程序,学生不但学到了化学知识,也养成了探索、分析、归纳问题的习惯,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此外,教师要立足于实验改革,改变实验教学的形式和方法,适当地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适当增加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提供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的机会。也可发动学生从日常生活用品中,寻找一些易得试剂和代用仪器,进行简单的家庭实验。这些都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手段。总之,兴趣影响学习化学和制约着化学成绩的好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将是每一位化学老师终身研究的课题。

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4

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们日常普通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呈现出一种不明确的状态.因而其学习兴趣就显得不浓厚.因此,这就需要教育者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动机逐步趋于明确和稳定.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朱熹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学习兴趣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作 者:林科敏 作者单位:贵州黔西县钟山乡民族中学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英文刊名: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年,卷(期):“”(z1)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教学 参与性 创新 兴趣

游戏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反对传统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我虽非新课程的实施者,但是,教学中我注重渗透新课程理念,尝试自主学习的探索,下面几点是我的做法是。

一、设疑,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质疑是儿童的天性,它好象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疑问的驱使下,儿童会主动地产生学习的意愿,并渴望及时解疑。这时,如果老师尊重学生学习的意愿,顺从他们的需求,学生就会自觉而积极地投入学习,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反之,则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其学习效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减。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期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人的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形成寻求解决问题的欲望。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问题提出后学生稍加思考后,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向瓶中放石子,使水上升,然后就能喝到水了”。至此,作为传统教学而言,问题就解决了,但此时我又进一步设疑:“向瓶中放石子,乌鸦就一定能喝到水吗?”问题一出,教室里一片沉寂,随后,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学生思维的.闸门一下打开了,问题的答案出现了许多:有的说乌鸦能喝到水,有的说乌鸦不能喝到水,有的说乌鸦不一定能喝到水。学生一下子分成三派,每派学生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正确答案是:“乌鸦不一定能喝到水”。“当瓶中的水不多时,即使相瓶中放石子,乌鸦也喝不到水。”这与传统的教学是不同的。通过有的放矢的设疑,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有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创设情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首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传统的教学理念使不少教师把课堂当作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不知不觉中垄断了学生的学习主权。而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本应该具有自己支配学习时间的权利。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保证学生拥有自己支配的课堂自学时间,这是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安静地自读自悟的机会,真正落实从学习过程走向知识的体验,达到自得的效果。

其次要确保全体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应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对“学困生”还要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多给他们吃偏饭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如教师巡视时,优先关照“学困生”;小组议论,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优先考虑其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大胆质疑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和建议,勇于大胆创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任何发现,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既使是看起来十分幼稚的问题,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指责挖苦。不能抑制、扼杀他们的创新火花,而尽量找出其闪光点,小心呵护他们的创新萌芽。

四、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活动,竞选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力求使活动活泼有趣。针对小学生思维模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以眼、手、耳的活动为中心,言语、文字描述相辅相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利用它们形象思维优势,通过观察、言语,描述等活泼生动、趣味性强的形式来表现事务,激发

游戏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6

罗悃小学王周富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激发学习兴趣。数学的教学内容较抽象、枯燥、无味,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不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生认数和记数时,我采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为了让学生记住数字1—9的字形,我教学生背诵顺口溜:“1象粉笔,2象鸭子,3象耳朵,4象小旗,5象钩子,6象口哨,7象银锄,8象葫芦,9象蝌蚪。”以此来帮助学生记住字形。通过这样的教学,赋予数学内容以一定的感情色彩,将数学的知识渗透到童话的故事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利用直观教具、操作学具、电化教学手段来激发学习兴趣。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可是他们好动、好奇心强,对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直观教具、电化教学及操作学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时,让学生先摆10个三角形,然后在下面摆6个圆形,并向学生说明摆的时候要从左边起,把圆形和三角形一个对着一个地摆。教师问:“哪一行摆得多?看看第一行里的三角形哪一部分和圆同样多?请你们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看看画得对不对?再画出三角形比圆多的部分。”接着问:“同样多的有几个?三角形比圆多几个?”再启发学生想,三角形比圆多,三角形可以看成是哪部分组成的?多的部分是几个三角形?从而使学生直观地看出三角形多,圆少,三角形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圆同样多的部分,一部分是比圆多的部分,从而体会到多的数能分成两部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利用数学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时,选择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如复习“小数的减法”时,可让学生做“争当模范营业员”的游戏,教师一手拿着人民币,一手举着所购买的物品的价格卡,让学生算出要找回的钱,并写在练习本上,五次后评出模范营业员,这样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学到的知识。

采用启发式教学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低年级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差,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巧妙地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回答,从而集中注意力。同时,对学生准确回答的问题加以肯定,对不懂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启发引导并加以鼓励,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游戏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7

一、利用实验引入化学课,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 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 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环节, 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上“绪言”课之前, 我手持一杯澄清的石灰水 (故说“清水”) , 然后请一位同学用一次性吸管向杯中吹气, 不一会儿, 杯中的“清水”变成一杯乳白色的“牛奶”。学生欢喜不已, 继而表示惊讶, 提出疑问:“是真的牛奶吗?”“某某同学, 你是否把‘牛奶’吐在水里了?”“怎么会是这样的?”紧接着又请一位学生在无色溶液 (石灰水) 中滴两滴另一种无色溶液 (酚酞) , 无色溶液一下子变红了, 再次滴数滴第三种无色溶液 (盐酸) , 红色又消失了。实验中的现象让他们在课堂上欢呼起来, 这样就把学生的情绪推到了高潮, 其后讲如果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 从现在开始就要跟我学习化学知识, 包你们以后能成为一名有名的“魔术家”。因此, 学生初步认为学习化学很“好玩”, 就产生了一种很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为学好化学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通过演示实验,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 通过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 我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 我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想, 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 它们的质量会变化吗?如果变化, 会怎样变化?尽管许多学生一时还找不到头绪, 但这种问题情境无疑可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2. 把生活中的现象跟化学联系起来, 使学生感悟生活的奇妙。

在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用各种生动有趣的实验, 把“外在”的信息以新奇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 能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化学源于生活, 而又应用于生活。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做一些选做实验或家庭小实验, 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 对于学习紧张的初三学生来说, 是极具诱惑力的, 这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 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增长许多化学知识, 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 进一步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例如, 在学习“酸碱指示剂”时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花瓣、树叶、水果等自制酸碱指示剂, 学生可体会到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

三、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 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

要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 必须加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化学实验是将自然界中的各种化学现象, 在一定条件下, 按照一定的化学规律将它重现。做化学实验, 必须按照一定的步骤, 才能获得预想的结果。如设计实验步骤、选择测量仪器、正确观察现象、完整地读取数据、严格地计算, 都是做好实验不可缺少的过程。只要学生按照上述步骤, 有目的地进行科学实验, 自觉地掌握科学实验的规律, 就能提高灵活运用化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 在化学教学中, 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新课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有效地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游戏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学习兴趣

数学学科是具有精确语言、抽象知识和严密逻辑的学科,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因为数学知识的抽象化,所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是不切实际的,而且会产生相反的效果,造成学生的厌烦心理。在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数学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

1.教学目标不明确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只重视对问题解答能力的培养,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目标,应该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保证教学目标的合理化,指导和监督学生进行应用题训练,才能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实现数学教学的发展。

2.不重視解题过程的教育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目前,我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育,只重视对学生解题结果正确性的探讨,不重视对学生解题过程的教育,导致很多学生只知道答案,却不知道怎么计算。解题过程的教育,是学生解题方法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水平。

3.缺乏创新

我国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育模式大抵相同,缺乏创新,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些数学应用题教学课堂,在教学结束后,学生都不知道题目的要求和解题应用的公式,存在很多疑问,不能理解整个解题过程,或者无法单独进行解答。很多学生都是只会教师讲解的应用题,如果出现在其它的应用题中,或者稍微发生变化,就不能进行正确的解答,缺乏创新。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结合生活,实际教学

结合实际。数学知识和内容在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都有应用,因此可以很方便地在学生的实际生活过程中找到数学的学习素材,根据这个素材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结合多媒体教学,保证教育过程的生动化和形象化,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例如,在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像“学校的教学楼有多高呢?”等这样的问题,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根据这个问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通过对这个概念的讲解,教会学生相似三角形和比例尺等相关的数学教学知识。在学生对相似三角形和比例尺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可以很容易地进行“巧测教学楼高度”的下一节教学内容。

应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例如让学生观看《蓝猫淘气三千问》中的电视塔高度测量,先让学生通过影片了解大概的测量方法,然后进行详细讲解。学生掌握了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亲自实践。在课外活动时间,带领学生在操场进行实际的测量实践。根据学生的疑问,做出分析和讲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才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丰富教学内容

在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的理解和推导能力不足,因此需要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例如,数学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题型—应用题,在讲解应用题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系统模拟应用题中的场景,通过动画的方式对相遇、追赶和比较等数学问题进行展示,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分解教学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

3.改善教学形式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黑板上对数学知识进行演示,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需要改善教学形式,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数学教育的发展。针对学生的不足做出教学的调整和改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4.因材施教,组织活动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确定教学过程的进度,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和整体的教学要求,调整进度。根据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数学教学方法,设置课后作业的难度,实现每个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例如,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和竞争对手,举行课堂8分钟的练习,定期进行单元检测等,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实现数学教学要求。

三、总结

小学数学是我国基础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生活、经济发展和科学领域过程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生继续教育和全面发展的基础学科。提高小学教学水平,需要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根据目前我国小学的教学现状,通过不同的方法,解决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教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剑影.小学数学简单应用题教学策略的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2010,28(42):247-248

[2]苏翠霞.浅谈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1,32(01):51-52

游戏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9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数学课程的总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方法和必要的数学技能,还要求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念,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发展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的身心。变苦学为乐学,只有乐学,才会有独享其味的“苦学”,才会有发现和创新。数学作为一个开放体系,大千世界,天上人间,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它既多姿多彩,能使人的情感得到升华,同时又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使其更趋合理、科学),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表现出对人的终极关怀,这就是数学赋予人类的感情与价值。

(一)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成为张扬“个性”的天地

研究表明,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经验和学习兴趣基础上,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原有经验的建构,任何脱离经验的灌输都是低效的学习,甚至会产生厌学的心理情绪。体验和感受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习者真心感悟,真心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经验基础上,从学生身边有趣的具体事件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所接受,并从中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在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学生与自我三围情感关系的体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在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教师通过各种鼓励性语言与学生沟通,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发学生 大胆质疑,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与表现,让他们享 受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得出五花八门的答案时,教师用一颗通融的心,一双欣赏的眼睛,给学生送去一片鼓励、赞许、期盼和爱意,这时的学生自信心油然而生,思维是无拘束的,产生强烈的追求成功的渴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时时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二)身体力行,培养求真品质

数学具有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同时也有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无限逼近的过程。数学知识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的一个要求是对数学智育的客观基础教育。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交流、探索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集体力量,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如在探索“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结论时,学生在得出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后,教师通过课件在屏幕上显示过一点的直线在不停转动画线,便提出:“若使动的直线固定下来,有什么办法?只须怎样做?”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无限探索的境地,让学生自已发现“只须使动的直线再经过一点”,结论浑然天成,真理无可辩驳,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教师要准确地描述数学对象,做到严谨、规范。如数学语言要清晰,有条理,有趣味,合乎逻辑,富有启发,板书要突出重点,有利于启发思考与运用。在活动中,教师要深入学生,以谦虚的态度和同学共同探索,关心帮助、引导同学质疑、调查、实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热情宣传和捍卫真理,体现出数学的科学性和高尚的师德,使言行成为学生的表率,让学生在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踏实向上的人生观,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懈追求真理的进取精神。

(三)揭示数学美,发展审美能力

数学的美育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实践、探索、观察,总结等一系列活动过程,来揭示数学的神秘面纱,让千姿百态的数学美的形式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审美能力。数学的简洁性是数学家刻意追求的目标之一,学生有了简洁美的体验,就注入了精益求精的内部动力。通过课堂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数式、结构形式的表述简单明了去获得,如:学了有理数后,a可以简单明了表示一个有理数。对和谐对称美的欣赏可以通过观察图形的对称性,数的对称性、式的对称性等获得。如 | a | 的几何意义。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对称的思想去解决问题。对数学统一美的欣赏可以从数学各知识点提炼、综合以建立起知识网络,使学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从引导学生观察各种象征性的建筑物,花纹图案,以及几何题的代数智取等,让学生领略数学的奇异之美。惟有从不同的侧面揭示数学美的特征,才能从根本上变“苦学”为“乐学”,显现数学的文化意韵,陶冶审美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四)凸现数学思想,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粹。是普遍适用的并且强有力的思考方式,应用这些数学思考的方式的经验构成了数学的能力,它是人的智力特征,它能使人判断地阅读,能识别谬误,能探察偏见,能估计风险,能提出变通的办法,能使我们了解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充满信息的世界。

游戏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10

一、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生活中,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漂亮”,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能是我教授的学生年龄比较低,他们一进校门,看见漂亮的老师总是会有想和你亲近的愿望,表现得话多,事多等等。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赢在外表上。其次,要对学生有爱,这是非常重要的。哪怕一点点的小事,你帮助了他,他也会对你关注,进而关注你的课。我在接一年级时,主动帮一个学生拉上衣拉链,从那以后,他对我的课都会比较感兴趣。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要是会学习要老师做什么?所以从这点上看,老师有必要、有责任和义务让学生爱上自己的课。作为数学老师,我经常用到的激趣方法有猜谜语、讲故事、创设生活情境,做游戏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适时的使用,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授课过程中,教师鼓励赏识的语句、手势、动作,都可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甚至于我在教学中发现,放低身价,和学生为一道题激烈的争吵,或者耍耍宝,装装傻,都会使课堂精彩不断。

游戏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11

关键词:中职物理;实验教学;创新思维;实验操作技能

目前,中职招生基本没有门槛,生源主要来自九年义务阶段综合素质较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他们大多数文化成绩偏低,而且综合素质较低,求知欲望不强,學习习惯不好,态度不端正,给中职教育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关系到中职物理教学的成败。

一、目前实验教学在中职物理课程教育中的地位

无论从中职物理学教学大纲上还是物理学课程本身的基本特征来看,中职物理实验教学都在中职物理教学中占居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如今广大中职物理教师已经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只有让学生亲自走入物理实验室,动手操作实验,才能深入理解实验对于物理这一门科目的重要含义,而且提升了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能力。

二、中职物理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1、学生面对物理易产生恐惧感。物理是一门涵盖范围颇广的课程,除了纯粹的物理学知识外,还包含着数学等知识内容。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由于基础知识薄弱,面对如此综合的学科,学起来自然十分费力,从而很难喜欢上这样的学科。但是,学校有要求,家长有期盼,再难也得硬着头皮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进行正常的教授工作,学生的物理成绩也很难得到提高。最终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物理成为学生和教师都无法跨越的鸿沟,学生的素质很难得到提升。

2、教学目标的导向让学校选择性地忽视物理教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一般只注重专业学科,对于物理这样似乎对自身技能毫无帮助的学科就不太重视了。也因为这样的原因,学校内部和物理实验相关的教学设备寥寥无几。

三、加强中职物理实验教学的策略

1、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物理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不仅包含了学生对实验教材中基础理论知识的消化以及对实验目的的理解,还要在学生走入实验室之前,组织一场对该实验的原理:目的的一般性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即将进行的实验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此来使学生对设计实验、选择实验器材等实验环节做到心中有数。

2、安排系列实验课程。所谓系列实验课程,即将多个课题相关的实验组成系列。传统的中职物理实验教学顺序,只安排单一课程,虽然这种方法和物理实验教材有紧密的联系,比较方便中职物理教师的指导组织,不过,在另一方面,也对实验教材上面所要求的目标形成了限制。所以,我们广大中职物理教师,应该时刻保持以服务学生为工作使命的工作状态,积极面对实验方法中的困难,来保证中职物理实验教学以最有效的方法完成课程目标。

以《稳恒电流》一节为例,其中共包括下面几个单一课程:(1)看懂电表的示数;(2)会将电流表改成伏特表及安培表;(3)掌握用伏安法测量电阻;(4)掌握测量电源内电阻及电动势的测量方法。按照前面提到的系列课程安排思路,我们教师就可以将这四个单一课题组成同一个系列,这样,学生通过这一系列课程的实验教学,便会掌握综合运用知识的技巧,学会了多方面思考处理问题。

不过,广大中职教师在安排系列实验课程教学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面对众多物理实验器材的情况,虽然课题都属于一个系列,但是,每个课程所需的实验器材可能都大不一样,也有可能相互之间的器材区别极小,只是在规格和使用方法上的差别,所以,在学生选择物理实验器材的时候,教师应该在旁边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误操作。

3、注重实验后的讨论学习。实验后的讨论学习,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对本实验进行总结讨论的书面实验报告;②学生在无教材的情况下,回忆该实验的操作过程;③学生叙述下次做该实验时,如何利用最快捷的方法达到实验目的;④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实验经验和心得。

四、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兴趣

1、拓宽实验中学生展示的空间。教师要充分拓宽实验中让学生展示的空间。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在讲电笔的用法时,传统做法是教师直接用电笔在讲台上演示,做了以下改进:在讲明正确用法后让学生手拿电笔到前面来实际测一下教室前面的插座中哪边是火线,哪边是零线,这样一改就加大了学生展示的空间,使学生有更多机机会参与课堂教学。再如探究物体运动的快慢一节,没有直接讲述实验的目的及做法,而是把一些问题放给学生:先让学生根据预习弄清研究的问题,再根据问题确定需要的器材,让学生自己试着进行实验,看会遇到什么问题,商量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让学生给同学们展示自己实验的结果。

2、让学生成为实验的设计者、探索者,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所有的实验类型中,探究实验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其它实验类只能给学生一些方法或现象的表述,探究可是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去实践。

3、在实验中多体现“合作互助” 。受传统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学生不会做实验不要紧,只要能用笔把理论写上就可以了,因此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着被动接受知识的单一性,缺少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等互动形式,这一现象严重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人格健全的发展,进而影响学生动手、动脑、创新能力的培养。

4、创设、增加新的物理实验。课本的有些演示实验,如果稍做一些改动,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现通过实例说明做法。

五、结语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往往能弥补智力发展的不足。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和感觉到乐趣。所以,物理教师要在平常的教学当中,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精选、组织教学内容,引导、激发学生在兴趣中以正确的方法成功地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经常保持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教师应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变换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 李在波.浅谈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J].中学物理,2007(6):10-11.

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篇12

一、物理课的实验导入

所谓“实验导入”指的是运用实验导入新课。它是课堂实验教学的开端,与一切有目的的行为一样,良好的开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验导入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者和新的学习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发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树立课题意识,明确学习目的。

许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如对于彩虹,自然界在特定雨天后才能看到,平时看不到。在序言教学中用棱镜片做光的色散实验让彩虹出现在教室里,接着演示课本图0-2、图0-3、图0-4、图0-5所示的实验。做每个实验前可以让学生先猜然后做。做完四个实验后可充分利用实验现象阐述物理是有趣的: 纸片被弹出而鸡蛋并不飞出;冷水能使停止沸腾的热水重新沸腾起来:放大镜并不总是起放大作用,还起缩小作用;散开的塑料捆扎绳,捋的次数越多散得越开。这是为什么呢? 解开这些谜是非常有趣的使学生感到新奇。

通过师生共同讨论,达成共识,知道什么是实验。实验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物理现象重复出现供人们观察的工作。通过实验,将对物理事实有具体的、明确的认识,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实验中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每做一个实验都要:了解实验目的,正确使用仪器,作必要的记录,得出相应结论,整理好实验器材。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得出结论,做出正确的实验报告,并向学生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大师所做的物理实验及所取得的成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将演示实验改为实生实验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

针对我校物理实验器材的配备条件, 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将某些课堂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使某些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物理公式经过学生动手,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来这样既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理解透彻,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初二 物理“熔化 和凝固”一 节的教学 中 ,将晶体的熔化演示实验改为学生随堂实验,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为15组 ,每组一套 实验仪器 ,在老师的 指导下 ,学生与老 师一起做实验,最后得出晶体熔化的规律。这样一改,效果大不相同,由看老师做实验变为自己动手做实验,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知识 ,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增强教学效果。又如在光学“透镜成像规律”一节的教学中,教材安排的是由老师通过演示实验总结透镜成像规律,我们改为让学生随老师一起通过自己动手用实验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和“凹透镜成像规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总结出“透镜成像规律”,印象深刻,记忆牢固,为后面的光学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2.利用学生实验 ,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物理课的学生实验,就是由学生亲自动手做的物理实验。它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得发展,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三、学生自备自制实验仪器

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实验仪器,甚至可以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 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服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大家一起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说明我们要知道的内容,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

在现行物理教科书中安排了若干课外小实验, 可以通过这些小实验,引导学生制作完成,提高操作能力,举办学生学习成果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指导学生实验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当学生做了基本实验后, 教师应当对学生实验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做验证性的和设计性的实验。比如在做完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后应该总结实验所采用的物理方法: 控制变量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物理实验中是最常用的, 是应该掌握的。这样在学完密度知识后根据实验室所能提供的器材可要求学生解决如何测金属块的密度问题, 让学生根据控制变量的方法提出设计方案,也可以提出一些具体问题,再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进行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例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学生设计如下实验题:

要测定铁块的密度,手中有一台天平(含砝码),甲、乙两个大小不同且刻度不清的量杯,一根细线和足够的水,想想怎么测? 根据所测的物理量写出计算铁密度的表达式。

具体设计方案如下:根据p=m/v,用天平可以测出铁块的质量m铁,但刻度不清的量杯无法直接测出铁体积 ,应想办法间接测出铁块体积,步骤是:(1)在大量杯中盛满水;(2)用天平测出小量杯质量m1;(3) 用细线系着小铁块浸没于盛满水的大量杯中,并让大量杯溢出的水流入小量杯;(4)测出小量杯中水和杯的质量m2,则小铁块的体积等于溢出水的体积 :V铁=V排。

铁的密度求出来了,学生通过对方案的设计,看到自己设计的方案成功了,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能力,更提高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游戏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13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类逐步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人类在信息社会中得以生存竞争的基本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已臻于完善,但如何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起来是我们首要思考的问题。在学生的理念中,喜欢玩电脑和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是同一概念,我们应究其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课的作用,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

常言道,兴趣是成功的一半。要让学生保持积极的态度上好信息技术课,首先要在维护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信息技术教学由于环境与设施方面的特殊要求,几乎完全依赖于45分钟的课堂教学,家庭具备这方面学习条件的至今仍然是少数。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尽力解决好上信息技术课的各种问题,课前花功夫,课堂上正确把握教学,才能很好的维护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成品展示,引发学生兴趣

学生的兴趣和情感等心理因素对其认识过程会产生重要影响,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时,就会从内心迸发出向往和求知的强烈欲望,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与当堂课有关的有趣作品,在课前展示给学生。

例如,在Microsoft Word软件教学中,有一节课要学生利用文本框进行排版,如果就直接给学生讲授文本框如何如何使用,那么学生一定觉得枯燥,不想学。在上课的开始,教师先把事先用文本框做好的电子小报展示给学生,学生的注意力立刻就被吸引到大屏幕上,从学生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平时看到报纸里面横七竖八的内容就是这样制成的。于是产生了学习欲望和兴趣。播放完后教师再详细的讲解,然后布置任务:自己根据想象制作一张电子小报。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了Word软件,开始了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遇到自己没弄懂的东西,会积极的问同学和老师。这种从内心迸发出来的求知欲使学生很快就能学到老师讲授的知识。

二、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纯粹的信息技术知识琐碎而枯燥,如果不对教学内容和手段进行精心的设计,学生必然会产生“厌学”的情绪,要想让学生“爱学”就要把信息技术知识有机地溶入学生喜闻乐见的任务中。

1、引入趣味方法

教学的方式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很重要。例如,在Photoshop软件的教学中,教师抓住了学生更为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这一特点,设计了名为“一堂课环游世界”的教学内容。上课开始时,教师问:“你们谁想一节课环游世界?”,有很多人举手,接着又说:“我这里有许多世界风光的图片,我用手里的数码相机给一个同学照一张照片,大家帮他制作畅游世界的图片好不好?”学生很感兴趣,于是当场给一个学生照了一张数码照片存放到教师机上,学生通过教学软件接收完照片和世界风光的图片后便开始制作了。学生们热情高涨,遇到问题后积极讨论。最后,教师又展示了学生的作品,其中有一个作品是这样的:把这个学生放到了艾菲尔铁塔的塔尖上,还加了个标题“梦游巴黎”;有的学生采用夏威夷的风光背景,给这个学生换上了草裙„„我一边演示,一边问学生:“这种效果是怎么实现的?”,问到的每个学生都讲了自己的操作步骤,也就完成了总结知识点的环节。

2、鼓励参与,体验成功

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任务分成基本任务和扩展任务,只要完成了基本任务就算完成了任务,让绝大多数同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扩展任务又为学生留下了探索的空间。

教学任务的提出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模式。例如,把教学任务的几个步骤采用“闯关”的形式,制作成flash动画播放。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哪个小组最先闯过所有关,就成为最终的获胜者。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

三、合理利用一些益智游戏

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有一个感触: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不爱学信息技术知识,爱上课的原因多数是因为可以趁老师不注意玩一玩游戏。游戏也就因此成了信息技术教师的一个劲敌,有些教师索性就把计算机上所有的游戏,甚至Windows自带的游戏也删掉了,可还是抓不住学生的心。有时学生宁愿自己漫无目的改动计算机的各种设置,也不愿意做老师指定的练习。所以每堂课下来老师都觉得疲惫不堪,总是抱怨学生不听话。其实,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存在问题。

游戏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14

摘 要: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态度和习惯,而这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又赖以对学习兴趣的养成。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堂阅读教学中创设参与情境;

二、阅读教学中注意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课堂阅读教学中注意启发性的提问;

四、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阅读陌生感的再造。

关键词:语文课堂 阅读教学 激发 兴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使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推动语文阅读最有效的措施,也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语文的持续动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十多年教学生涯中,我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对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进行了一系列摸索与实践:

一、课堂阅读教学中创设参与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一般都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在现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重视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表现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一条道路。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参与情境,也就是引导学生情感参与、行为参与和思维参与。我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发现分角色朗读、自排自演课堂剧、讨论是创设参与情境行之有效的手段。

《范进中举》是一篇充满讽刺意味、趣味盎然的小说故事。在课前我让语文科代表建立剧组,包括编剧、导演和演员。新颖的形式极大的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课代表的组织下,编剧把课文改编成了剧本,导演和演员认真看剧本,并自排自演起来。在完全放手的情况下,学生在上课时出色地表演了这出剧。演完后,学生谈观后感。我发现,学生已把课文理解得很透彻。这样,在参与中快乐地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

可见,参与情境的创设可以起到创新思维的引发、导出和定向的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参与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才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阅读教学中注意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愈是新鲜、新奇的事物愈能刺激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激活其“兴奋点”。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不难想象,墨守成规、千篇一律的课堂怎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呢?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能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比较阅读方式、绘画解说方式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是多作比较、多归纳。”叶圣陶先生这一段话把比较提到了最紧要的位置。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常借助比较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对比阅读,弄清异同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的。例如:在《爱莲说》的教学中,我引入了一篇现代托物言志的美文《荷花辞》。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了解了“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所托之物为所言之志服务,所言之志决定对所托之物的描写的侧重点。《荷花辞》中赞美了荷花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在描写荷花的过程中,写到了荷花的“于人但求有益,于地不求丰瘠”和荷花的“忘我自献精神”;而《爱莲说》在描写莲时抓住了莲的高洁、傲岸、正直的特征来突出莲的君子精神。可见,比较阅读教学法是语文结合思维训练的方法。用好比较阅读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开阔视野,进而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不无好处的。

因此,不论那种方法,只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好的教学方法。

三、课堂阅读教学中注意启发性的提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是由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来决定的,教师在教学中只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灌输和说教,而是根据教学目

标,通过设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将学生的兴趣直接引入教学活动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设疑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挖掘学生潜能。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能唤醒学生的潜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生动活泼地学习。

如我在上《孔乙己》一课时,首先设疑引入:结合孔乙己的追求和经历讨论:是什么原因促使孔乙己一步步沦落到这种地步?让学生分组探究,尽情讨论,达成共识:孔乙己热衷功名,一心想向上爬,他一生都生活在封建科举制度的阴影中,然而屡试不中,一次次的考场失意使他堕落,使他迷惑,使他沉沦,使他彷徨。在现实的打击下,他终于放弃生命的尊严,成为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紧接着设疑引导适时追问:孔乙己的故事是一个很悲很悲的故事,然而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在孔乙己的悲剧里却处处充满了笑声,请你找一找笑孔乙己的都有哪些人呢?指导学生快速跳读全文,从文中可以找到:小伙计笑孔乙己,掌柜笑孔乙己,孩子们笑孔乙己,长衫客笑孔乙己,就连短衣帮也在笑孔乙己。继续提问: 笑有什么含义和作用?作者为什么反复写笑?要求学生组织一段通顺的语言,谈谈你对笑的理解。在学生的讨论中,可得出设疑的结论: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又在笑声中离去。“笑”就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封建社会的冷漠无情。作者反复写笑造成了一种快活的空气,一种喜剧的氛围,使悲剧的内容在喜剧的氛围里展开,增强了悲剧的深刻性。再深入设疑探究:孔乙己的悲剧和他的性格有无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师生共同总结:孔乙己热衷功名,并为此耗尽了大好年华,但他始终不肯脱掉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即使沦落到乞讨的境地,他仍然执迷不悟。性格上的迂腐麻木,好喝懒做,自命清高这些弱点正是他悲剧的又一原因。

所以巧妙的课堂设疑,不但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全面领会课文特点和重难点,而且有利于打开学生心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求得问题的解决。

四、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阅读陌生感的再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阅读陌生感就是在作品阅读中读出新的内容,新的理解,新的感悟来。对一篇作品的理解往往是从整体阅读开始的,而整体阅读常常遵循着作者的行文思路展开。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我们也循着这样的阅读思路进行文本研读的话,就会与学生的先期阅读不谋而合,使学生感觉到教学不过是在重复着昔日的故事,而学生的阅读兴趣迅速退潮也就可以理解了。如果我们将文本理解的切入点来个另辟蹊径,让学生感到本已读懂的作品突然间变得“陌生”,不那么“懂”了,他们阅读的情绪就会回复到初始接触阶段,重又进入亢奋状态。

鲁迅的《故乡》是被咀嚼了无数遍的传统课文,我们自己都已熟悉到产生阅读疲惫感了。那么怎样才能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切入点:当二十年后闰土重新和“我”见面时,课文里有这样一句话写水生:“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二十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作者用一个“拖”字,一个“黄瘦”的描写将水生第一次介绍给我们,这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作者这样的描写草率吗?写闰土时那样的华彩,写水生时这样的吝啬,其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沉痛之感呢?我们不从闰土说起,而改换一个角度,从配角水生说起,目的正是要通过这样的理解切入点的移位,来增强作品学习的陌生感,来燃烧起学生“重新”阅读的激情。选择水生说起不是没有意义的单纯求“新”,而是可以通过对水生的分析带起与闰土的对比,带起对二十年后故乡愈益贫困化的思考,这又和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是一致的。

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陌生感,使学生阅读兴趣的重新出现,正是教学成功的预约期待,而且还强化文本常读常新的秘诀就在于切换不同的阅读视角这样一种阅读理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管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并且保持下去,他们就会废寝忘食、津津有味、如饥似渴的去读书,要是果真能出现这种局面的话,那么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便指日可待了。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大学学出版社

上一篇:住房补贴提取申请表下一篇:高考工作会议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