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总结

2024-10-20

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总结(共10篇)

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总结 篇1

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 总结

一个学期的化学实验了,通过十几个化学实验,我收获很多。我最喜欢做的是结晶的试验,看着从溶液中析出的各种形状的晶体,会觉得特别开心。这个实验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每一步操作的正确与否都关系到结晶的效果是好是坏。在做硫酸亚铁盐的结晶的时候,我做的比较好,结晶很多也很漂亮,淡淡的蓝色很好看。但是高锰酸钾结晶的实验,我们就出了各种bug,然后结晶只有很少一点,颜色暗暗的也不好看。我觉得结晶实验中有几个需要注意的,首先是药品的配比,虽然不是定量实验,但是合适的比例有利于结晶的形成;然后就是水的多少,加多了的话蒸干就需要很长时间而且也会对结晶的物质有一定破坏吧,加少了的话药品不能完全溶解,结晶率就比较低了;在加热、冷却的时候也要注意观察,但不可以乱动。

滴定的实验也很有意思,虽然过程很累、时间也很长,可我还是觉得乐在其中。滴定终点颜色的把握是滴定准确的关键。其实我觉得,相比起准确的终点颜色,保证每次终点的颜色都一样才是最重要的。嗯,探究各个区化学元素的性质的实验,我总是要做好几次才可以成功,可能是太急于求结果吧,操作上就马马虎虎反而耽误了时间。然后就是,刷试管真的是好麻烦的一件事啊,如果是氨或者硫的实验,做不好的话问起来真的很痛苦。所以,做试验还是要细心细心再细心的。

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总结 篇2

1 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大赛的组织与实施

1.1 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大赛的组织

按照技能大赛要求, 我院学工部门负责比赛报名、志愿者招募、培训工作。实验中心暂停实验一周,准备技能大赛所用仪器、药品;实验教师对报名学生进行赛前的辅导、答疑;同时,开放实验室, 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强化学习。

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对数据的准确度和精确度要求很高,因此,实验准备阶段的工作量大。为保证所用实验仪器洁净、准确,实验中心和担任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理论教学的所有老师都参与了实验仪器的洗涤,并对相关仪器逐一进行调试、校正,以免竞赛当中出现仪器故障而延误竞赛进程。

为确保竞赛结果的公平、公正和权威性,邀请从事无机与分析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的骨干教师共同担任评委。为了使竞赛评判工作的关注点、评判尺度一致,在比赛前,召集全体评委制定细致严密的评分细则及实验监考注意事项。根据多年的举办经验,我们制定的评分细则趋于完善,尽可能的使比赛公正、公平、合理。

1.2 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的测试内容

我院的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大赛已经举办了十一期(于每年的四、五月,即大一下学期举行),在此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改进、完善测试内容,于第八期大赛时添加了笔试的考查形式。本次实验大赛仍由笔试和实验操作两部分组成, 试题内容和评分标准的设计既重视对基本技能的考查, 又重视对综合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考查。

1.2.1 笔试部分

笔试的考查形式我们已经实施了两年,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仍在发展完善过程中,由于参赛的人数多(九百多人),初赛未设置笔试环节;复赛阶段的笔试部分于实验开始前20 min在实验室进行,要求参赛学生独立完成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方面的试题,该项目主要考查实验涉及的仪器、药品的使用规范以及安全常识,题型为选择题;决赛阶段在专门的考场要求参赛学生在45 min内独立完成笔试试题,主要考查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中涉及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实验结果的分析等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与技能,题型为选择题和问答题。此次笔试试题涉及的实验主要有: 碘量法测铜含量,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Na2CO3+NaOH),自来水总硬度的测定等。

1.2.2 实验操作部分

以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为依托, 重点考查实验基本操作技术和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的灵活运用, 要求每位参赛同学按题目要求完成实验过程, 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数据处理。从初赛、复赛到决赛,内容逐渐增多,难度逐渐加大。

初赛阶段,主要内容为——酸碱互滴(总分100分),给学生准备好未知浓度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考查学生对移液管、滴定管的使用情况,以及实验结果的处理,根据每个操作细节的缺陷给予相应的扣分,每个扣分点从2分到5分不等,同样的错误不重复扣分。实验操作规范程度为50分,实验操作熟练程度为10分,试验结果总分为40分,相对误差在±0.3‰之内,得分为40;相对误差在±0.5‰之内,得分为30;相对误差在±0.7‰之内,得分为20;相对误差在±1.0‰之内,得分为10,相对误差>±1.0‰淘汰出局。

复赛阶段,考试内容为——0.1 mol/L HCl标准溶液的标定(总分100分),主要涉及的操作有:分析天平的使用(15分)、溶液的配制(转移溶液与定容7分)、滴定操作(18分);实验操作熟练程度(10分);试验结果总分为50分,相对误差在±0.3‰之内,得分为50;相对误差在±0.5‰之内,得分为40;相对误差在±0.7‰之内,得分为30;相对误差在±1.0‰之内,得分为20,相对误差>±1.0‰淘汰出局。

决赛阶段,主要内容——轻质碳酸钙中钙含量的测定(总分100分),轻质碳酸钙的主要成分是CaCO3和MgCO3,及其它杂质。两部分内容:EDTA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和样品钙含量的测定,主要涉及的实验基本操作有称量(6分)、样品处理(酸溶、容量瓶操作和移液管操作24分)、滴定操作(10分);实验操作熟练程度(10分);试验结果(50分,结果评价标准同复赛)。

1.3 大赛的实施

为了保证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技能大赛活动能够顺利实施,流程设置如下:

(1)竞赛筹备阶段:包括竞赛方案的制定,试题、试卷、实验场地、仪器等的准备,以及宣传组织工作;

(2)竞赛实施阶段:初赛(实验操作题)→评卷确定复赛名单→复赛(笔试20%+实验操作80%)→综合成绩确定决赛名单→决赛(总分笔试50分+实验操作100分);

(3)竞赛结果公布:综合成绩统计(复赛成绩30%+决赛成绩70%)→公布结果→颁奖→竞赛总结.

1.4 大赛结果分析

经过两个周末紧张有序的比赛, 依据每位选手的综合成绩,大赛评出一等奖2 名, 二等奖10 名, 三等奖30名,以下是参加决赛的59位选手的成绩统计。

从表1 可以看出:

(1)决赛中笔试和实验操作部分的得分率均约为50%,这种结果客观反映了我校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在该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得到了与理论教学同样的发展,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齐头并进,说明我们学校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2)相对平时理论课考试的得分率而言,学生的笔试部分的得分率偏低,这说明学生平时实验过程中对于实验原理的理解和思考还有欠缺,不能将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完全和实验内容联系起来,这是我们以后的实验教学中应该改进提高的地方。

(3)从监考老师反馈的信息看,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还不够,大多数同学能按照试题所给步骤进行操作,但是如果出现一些反常的实验现象时, 他们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明显欠缺,例如有些同学在决赛过程中,滴定剂EDTA溶液加入大量之后,溶液还未变色,他们不能冷静的去分析实验过程,找到问题所在及时重做。这些现象说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临场应变的能力和心理素质还需提高。

2 大赛的成效和启示

2.1 大赛的成效

我院从2001 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到目前已举办了十一届,2011年参赛人数达九百多人次,选拔了数名优秀学生参加江苏省化学实验技能竞赛并且获得了一定的名次,为我院学生大二阶段考取分析技工职业资格证书证提前进行了一场大演练,最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组织实验技能大赛,我们带动了学生操作技能训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也挖掘出了尖子学生[7,8]。

2.2 由技能大赛反思实验教学模式

技能大赛是检验教学效果, 尤其是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这次大赛, 发现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实验原理和理论课所学知识、技能的联系思考得较少,用所学理论处理实验意外现象的能力不足等问题。

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我们的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共同发展方面做得还不够。分析原因,主要在于:实验教学过程中,对于实验原理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板书和讲解,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考虑将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应用于基础实验教学,使得学生更好的掌握实验中的理论知识,与理论课教学齐头并进[9,10]。

摘要:介绍了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的组织、实施过程。对参赛者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平时实验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实践表明: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技能大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技巧,而且调动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实验室升级提供助力。

关键词: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实验技能比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浙江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M].北京:高等彼育出版社,2003:7.

[2]樊行雪,周其镇,方国女.无机和分析化学实验合并设课的探索[J].大学化学,1995,10(2):25-26.

[3]南京大学无机与分析化学编写组.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4]张丽影,华瑞年,张凤杰.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与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8(3):23-25.

[5]陆泉芳,高锦章.化学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与创新思维,2002(5):5-8.

[6]张丽影,华瑞年,张凤杰.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与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8(3):23-25.

[7]张凤杰,华瑞年,张丽影,等.创新人才培养与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9,99(1):24-25.

[8]王竹梅,周玉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改实践的收获与体会[J].学术研究化工之友,2007(7):55-56.

[9]林翠花.多媒体课件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潍坊学院学报,2008,8(2):136-138.

医用无机化学的教学实践与总结 篇3

【基金项目】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4-06);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基金资助项目(15);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基金项目(20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49-01

《医用无机化学》是高等医药院校医学院各专业一年级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与医学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实验技能,为学习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等后续课程奠定基础,最终能够移上游化学科学之花,接下游医学科学之木[1],为培养具有高素质应用型医学技术人才服务。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针对目前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教学实践中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最终保证教学的良好实施。

一、目前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结构和性质都是纯理论内容,比较枯燥。有些理论知识与医学知识和现象直接关联,另一些则不与医学直接关联,而是起着拓展和延伸知识体系的作用,但又必不可少。目前大多数教材中过多注重化学课本身的系统性,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内容过多,而缺乏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内容,教材内容太深、太难,信息量大,造成医学学生学习困难。而学校安排的学时非常有限,仅仅用32学时,将全部的理论都讲好是不太可能的,必须精简课程内容。

如果化学教师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仅无法在现有规定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而且会使学生感觉和自己所学专业没有太多联系,严重泯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妨碍医学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影响了教学质量,所以必须采取适合该学科性质的、有效的教学方法。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教材内容的设计

将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始终贯彻执行教育部教材编写的“五性”原则,即教材的科学性、继承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应性。但同时综合考虑医学院校专业的需求、教学时数偏少等各方面的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精简,对部分比较难的基础理论以及非绿色化学部分进行了删减,比如删除了共价键理论中的分子轨道理论、配位化合物中的晶体场理论,再比如对酸碱平衡中只保留对最简式的近似计算。同时结合专业我们增加了与医学相关的知识链接,供学生课外阅读使用。

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每个章节都增设了学习目标,以及与本章知识关联的“立体网络式”[2]的知识点连接网,并配套相应的开放式习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体会无机化学知识在医学相关学科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加深刻理解本章知识。例如沉淀溶解平衡与病理学中结石病的组成与形成、骨骼和牙齿的成分、解剖学中血液的成分、物理化学中的胶体的形成与制备等都设立了相关的问题,便于学生分组学习寻找答案,讨论后就可建立起关于沉淀溶解平衡知识的“立体网络式”知识框架。

三、教学方式上的多样化及与时俱进

目前高校理论课的理论课学时大大进行了缩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要求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从仅用板书到多媒体辅助教学,到现在的翻转课堂,电子书包,微课程教学等,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充分利用好现在丰富的网络资源。

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有效、有度、有限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片、影像和声音多方位共同表达某些概念、原理、定义、性质、特性、应用、事件、人物等[3],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难点知识,显著提高教学效果。精美课件的制作要求教师要有很好地搜集素材的能力和很高的审美设计观,课件可以充分展示教师的个性和魅力,制作课件过程能大幅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例如分子结构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抽象的基础理论知识,用Flash动画形象展现杂化的过程出来,并将整个分子的形成归纳为为三个状态(基态、激发态、杂化态)两个过程(激发过程、杂化过程),学生可以通过Flash动画可以清楚了解整个杂化过程,通过归纳可以深刻理解该理论,并在有机分子的具体实例中可以加以应用,雜化轨道理论这个难点知识迎刃而解。

2.多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针对目前课时不断减少,网络资源更加丰富的现状。教师需要设计好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采用PBL教学法,根据章节的学习思路,列出需要解答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那么课堂讲解时就可以利用探讨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参与其中,教师进行引导、归纳总结,这样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再如“立体网络式”教学模式的利用,针对每个章节“立体网络式”的知识框架,设计出一系列与医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查找答案,让学生体会到本章知识点在其它学科中的应用,从而自己建立“立体网络式”的知识点连接网。例如讲解缓冲溶液时,人体各个组织的PH值是多少?可以人体中的中药缓冲系是什么?缓冲溶液在药物制备中的应用?缓冲溶液在生物体系中的应用?人在酸中毒或是碱中毒是哪些缓冲对在起作用,如何作用?等等围绕一个知识点可以提出其它学科相关的若干问题,学生通过解答这些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就可以自己建立“立体网络式”的知识结构。

3.充分结合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更好地理解医用无机化学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给出一些与所学知识联系紧密的问题,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利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措施,用缓冲原理解释人体自身对过度运动后产生的酸痛感是如何缓解的,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解释为什么用含氟牙膏刷牙就可以保护牙齿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会很积极地利用网络资源寻找到答案,同时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医用无机化学中的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杨旭,李兰兰,贺建,季卫刚,李欣.医学化学理论教学方法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11):1000-1001.

[2]张晓青,黄莺,陈伶利,雷志丹,惠华英.“立体网络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9):760-761.

[3]刘昕,郑莆燕.高校多媒体教学研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798):164-165.

作者简介:

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总结 篇4

(*为选讲内容)

时:34学时

学分:1.5 适用专业:环境科学类各专业

大纲执笔人:翟慕衡

大纲审定人:盛恩宏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生命科学类各专业的第一门化学类课程,它既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同时也是为学习其它化学和生命类课程打下基础和储备知识。无机化学部分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广泛,包括了无机化学原理和元素化学两部分内容。化学原理主要包含化学热力学初步、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解离平衡、原子和分子结构、氧化还原反应以及配位化合物等内容;元素化学部分主要介绍无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应用等内容。课堂讲授上以化学原理部分为主,元素化学部分以自学为主。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反应速率、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关系及分子结构和近代物质结构知识、氧化还原反应及应用和配位化合物等内容;

(2)培养学生运用上述原理去理解有关无机化学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知识、性质,并具有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的能力;

(3)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上、自学能力上、利用参考文献书籍上得到训练和培养;

(4)做好与后继课程和中学化学的衔接问题,为今后学习后继课程和新理论、新实验技术打下必要的无机化学基础。3.课程教学指导思想及方法和手段:

精选无机化学教学内容,突出现代化学理论,在保证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教师讲授课程的重要内容、摒弃“满堂灌”方法,教思维,教方法,采用灵活多种方式,并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辅助教学中。学生自学次要内容,配有练习题。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

1.气体和溶液(建议学时数:2)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其应用;掌握混合气体分压定律。教学内容:

(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混合气体分压定律; *(2)分散系、稀溶液的通性;

*(3)胶体溶液的制备、性质、结构、稳定性。

2.化学热力学初步(建议学时数:6)

教学要求:了解几个重要的热力学状态函数U、H、S、G及其变化△H、△S、△G的概念和意义、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的基本内容;会运用盖斯定律求出△H、△Gø、△Sø的值;初步学会用△G及△Gø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理解化学反应等温式的含义;了解温度对△G的影响。

教学内容:

(1)几个基本概念:体系、环境、状态和状态函数、过程和途径、广度性质和强度性质。(2)热力学第一定律

内能、功和热、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式

(3)热化学

几种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焓和焓变,焓变与反应热关系,内能变化与反应热关系;

热化学方程式,盖斯定律,标准生成焓,化学反应热的求算。

(4)热力学第二定律

化学反应自发性及其影响因素

熵的初步概念,混乱度与熵的关系,标准摩尔熵,熵变的计算

(5)吉布斯自由能及其应用

吉布斯自由能,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吉布斯自由能变化的计算,反应自发性的判据,温度与△G的关系。

3.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度(建议学时数:4)

教学要求: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理解平衡常数的意义,了解△Gø与Kø的关系,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熟悉有关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了解化学反应速度及其表示和基元反应、复杂反应、反应级数、反应分子数等概念,掌握浓度、速度、压力、催化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掌握速率方程和阿累尼乌斯公式的应用和计算,理解活化能概念和对应速度的影响。

教学内容:(1)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的特征和平衡定律,平衡常数的物理意义,标准平衡常数及有关计算 多重平衡规则

(2)化学平衡的移动

浓度对平衡的影响、压力对平衡的影响、温度对平衡的影响及相关计算 勒夏特列原理。

(3)化学反应速度及表示方法

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4)浓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

基元反应、非基元反应的概念、速度方程及其表达式和确定,速度常数及意义 反应级数及其实验测定

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时间的关系 *反应机理

(5)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

阿累尼乌斯公式 活化能概念及碰撞理论

(2)电极电势

氧化还原反应和原电池 电极电势的产生和影响因素

标准电极电势及其确定、标准电极电势表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和奈斯特方程及其应用 电极电势的应用

(3)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6.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建议学时数:5)

教学要求: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会看波函数和电子云图形;了解四个量子数的含义和取值,能按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写出若干常见元素的电子构型,并掌握各类元素电子构型特征;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关系,了解电离势、电负性等概念的意义及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内容:

(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状态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电子衍射实验,测不准原理,波粒二象性及对电子衍射图象的解释

(2)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及描述

薛定谔方程及其解、波函数(ψ)的概念 波函数和电子云的图形

四个量子数及意义、与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描述的关系

(3)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屏蔽效应、钻穿效应、近似能级图 核外电子排布三原则和电子的排布

(4)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 元素周期表

元素的性质(电离势、电子亲和势、电负性)及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7.分子结构(建议学时数:6)

教学要求:掌握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的区别;能用杂化轨道理论来解释一般的分子结构;能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来预言一般主族元素的分子结构;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分子结构和健参数的关系;定性了解同核双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理论;初步了解离子极化的概念和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及应用;了解金属键的形成;了解晶体的结构类型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教学内容:(1)离子键

离子键的形成、本质、特点、影响因素

离子型化合物生成过程的能量变化和晶格能及玻恩—哈伯循环。

(2)共价键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

教材:

无机及分析化学 第四版 南京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编写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教学参考书目: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篇5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与课程简介

课程号:061B0450

课程名称:无机及分析化学

周学时: 4-0

学分:4

课程类别:大类课程

预修课程:

面向对象:理、工、农、医近化类专业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和教师课后指导相结合完成该课程的全部教学任务。课堂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讨论课与习题课为辅,同时采用多媒体和网络课堂等辅助教学手段,并以课外辅导答疑等形式完成教学工作。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介绍现代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有关化学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化学课程及其他基础课和专业课打好基础。要求掌握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近代物质结构理论、溶液化学平衡、电化学等基础知识;分析误差和数据处理的基本概念、滴定分析、分光光度分析和电位分析等常用的仪器分析方法。

课程简介: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理、工、农、医近化类专业必修的大类课程。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物质结构基础理论、溶液化学平衡、定量分析基本方法、常用的仪器分析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必要的化学基础,同时在科学思维能力方面获得应有的训练和培养。与其配套的实验课程是《大学化学实验G》。

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学时供参考,任课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调整)

一、物质的聚集状态

4学时

1.分散系

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分压定律 3.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4.稀溶液的通性

蒸气压的下降;沸点上升和疑固点下降;渗透压

5.胶体溶液

胶体溶液的性质;胶团的结构;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

6.高分子溶液和乳状液

二、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

8学时

1.基本概念

2.热化学

等容反应热;等压反应热;焓;热化学方程式;盖斯定理;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3.化学反应的方向

混乱度和熵;吉布斯函数;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吉布斯函数变与温度的关系 4.化学平衡及其移动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标准平衡常数与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变;平衡移动原理; 5.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化学反应速率方程式;半衰期;

一、二级和零级反应;反应速率理论;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

6.化学反应原理的应用

三、定量分析基础 4学时

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2.定量分析方法的分类

3. 定量分析的一般过程和结果的表示

4.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

准确度和精密度;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少误差的办法 5.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平均偏差和标准偏差;平均值的置信区间;可疑值的取舍;分析结果的处理与报告 6.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7. 滴定分析法概述

滴定分析法分类及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滴定分析的计算

四、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

8学时

1.电解质的解离

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活度与活度系数的概念 2.酸碱理论 酸碱质子理论;电子理论 3.溶液酸度计算

质子平衡式;溶液的pH值及其计算;酸碱平衡的移动 4.缓冲溶液

缓冲作用原理;缓冲溶液酸度的计算;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 5.酸、弱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 6.酸碱滴定法

酸碱滴定曲线与指示剂;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酸碱滴定的应用

五、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滴定法

4学时

1. 溶度积原理

溶度积常数;溶度积与溶解度换算;溶度积原理 

2.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3.多种沉淀之间的平衡

分步沉淀;沉淀的转化 4.沉淀滴定法

莫尔法、佛尔哈德法、法扬司法

六、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

10学时

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氧化值;氧化与还原

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3.电极电势

原电池;电极电势;标准电极电势;原电池电动势的计算;能斯特方程;条件电极电势的概念

4.电极电势的应用

计算原电池电动势;判断反应方向;计算平衡常数、Ksp及溶液pH值

5.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6.氧化还原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7.氧化还原滴定法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氧化还原指示剂

8. 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方法

重铬酸钾法;高锰酸钾法;碘量法;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七、物质结构基础

12学时

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描述;原子轨道与电子云 2.多电子原子结构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电子构型与元素周期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3.化学键理论

离子键理论;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共价键的类型与键参数 4.多原子分子的空间构型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杂化轨道理论 5.共价性物质的晶体

晶体类型;金属晶体;分子晶体;分子间力 6.离子型晶体

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离子晶体;离子极化作用

八、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

8学时

1.配合物的组成与命名

2.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价键理论;晶体场理论 3.配合物的类型与异构化

螯合物;螯合效应

4.配离子在溶液中的解离平衡

配位平衡常数;配位平衡的移动

5.配位滴定法及EDTA的性质

配位滴定法的特点;EDTA在溶液中的解离平衡;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平衡 6.配位滴定曲线

滴定曲线;配位滴定所允许的最低pH值;酸效应曲线

7.金属指示剂

金属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常用金属指示剂;指示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8.配位滴定的应用

九、仪器分析法选介

6学时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概述;光吸收的基本定律;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测定方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误差与测量条件的选择;应用实例 3.电势分析法

概述;离子选择性电极;直接电势法;电势滴定法;

说明:带*号的为重点掌握内容

相关教学环节安排:

可安排1-2次习题课或讨论课,期中可根据各专业情况自行安排测验,每周末课程组统一安排答疑。

考试方式及要求:

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到课率等给予平时成绩,占20-30%。期末以统考方式进行,可采用闭卷或半开卷(允许带一页4A纸的资料)的形式,成绩占70-80%。各主讲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期中考试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材:

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论文 篇6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出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实验教学以及提高学生兴趣等几个方面来探讨《无机化学》课程的改革实践。

关键词:素质教育;无机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无机化学是普通高校化学、化工、轻工、材料、冶金、生物医药等相关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第一门化学专业课。无机化学与生命、材料、环境、能源等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形成了许多新兴的边缘学科如有机金属化合物化学、生物无机化学、无机固体化学、物理无机化学、无机高分子化学等,更为无机化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它成为丰富多彩具有无限发展前途的学科。在这样的背景下无机化学的教学不仅要教有学生最基本的技能而且需要反映出无机化学学科的最新理论和成果。传统的无机化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教师的讲授、动作示范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有利于系统的传授。但是这种只重知识的传授,缺少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交流互动,忽略了对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忽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也感觉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研究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挖掘开放性教学资源,让学生感觉化学有趣而且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学会用化学思维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是当前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的主要工作。

1重视收集和听取学生的意见

任何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单纯是“方法”的改革,而首先是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活动是“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的有机统一,必须依靠师与生、教与学共同作用,协调配合去完成。学生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学活动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努力构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从学生中收集对无机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作业布置、考试方式和知识点等的意见和建议,适时地调整和改进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

2创新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核心。教材在坚持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的前提下,应该做到内容精练,剔除那些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注重基础,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便于讲授,利于自学。例如:热力学的内容将会在物理化学中系统学习,因此只需要讲一下焓、熵、自由能的物理意义及简单计算、应用即可。而对于元素部分,内容繁杂但易懂,有些内容高中时期已经学过。教师在讲解的过程可以只讲授重点同时加以总结、归纳,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既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强调知识的关联性,并将读国内外专业期刊、杂志、网站报道的最近相关研究成果和进展介绍给学生,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例如:在讲解碳族元素时将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新材料的发展、应用及前景介绍给学生。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讲授方法的优化是关键,教师要以创新教育为核心,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优化讲授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使学生不断创新。学生不再喜欢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容易造成学生上课不积极,反应迟钝,有压抑感。学生也希望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式教学,使其积极参与。优化讲授方法至关重要。

3.1教学氛围

教师要营造一个自由、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和学生交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课堂讲授时,利用熟悉的生活信息情景为切入点(如“生活中的化学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立足从社会、人文、科学、技术多角度来探索化学课程资源。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调动其学生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运用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在教学中实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指导思想,采用板书加多媒体等多元化、全方位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中,可以把有关章节交给学生自学,然后通过提问、讨论、写小结等手段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定期举行学习方法交流会,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思路的介绍,让学生尽快适应从中学的应试教育到大学素质教育的转变。

3.3教学模式

开辟无机化学网络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造开放式学习环境,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弥补课题时间的不足;提供教师之间、学校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例如:通过开设电子邮箱,将每章的学习要求、预习要求以及讨论课程的题目发给学生,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有疑问,教师也可以通过电子邮箱进行答疑。

4教学评价的改革

教学评价体系要从侧重基本知识的考核转到侧重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上来,因此,采用兼容并重的考核体系,多种考核评价方式并举,多角度来考察学生,避免机械地背诵书本知识应付考试,注重学习效果和过程,提高学生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知识。我院在实际教学中经过多年的修改和完善,成绩由原来单一的闭卷考发展为3部分组成的多元化考核体系:出勤及课堂表现10%;习题作业20%;期中期末考试70%。

5实验教学的改革

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无机化学基础理论的理解,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技巧和初步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养成严谨、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教学中,精选实验内容,取消陈旧实验,加强综合性实验,选择那些能体现化学学科的科学方法、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注重紧密联系实际,适当增加一些难度适中,有一定趣味性和应用性的实验,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实验中增加学生自主创新,鼓励学生参与在研项目,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开展课外实验研究,通过查找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实验研究中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和发现、解决问题;加强计算机在实验中的应用,使学生能够获得实验数据的处理的方法及相关知识。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强化以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高尚人格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念,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量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杜婕.高校无机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其改革思路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2):79-81.

[2]李海霞,符小文,吴良,等.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无机化学教学改革[J].药学教育,,28(1):24-36.

[3]樊晓芳.高等院校无机化学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3(81):146-153.

[4]柴凤英,王克太.高专无机化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2(6):102-104.

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总结 篇7

1 新建本科院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是由地方各专科学校在合并整合的基础上升级形成的教学型本科院校, 实验设施比较落后。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考制度的改革、扩大招生, 学生普遍存在化学基础薄弱的状况, 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作为大学一年级的重要专业基础实验课, 目前实验内容主要是验证课堂上讲授的理论,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偏少, 化学科学发展的新技术、新成就难以反映到实验教学中去,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因此,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21世纪化学科技人才, 改革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2 新建本科院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

高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构成高等学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学生为本, 树立“融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 根据“体系重组、内容贯通”的原则, 以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以加强无机及分析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为核心, 从实验课程结构、实验教学内容以及实验教学方法等方面综合进行改革与整合, 形成了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基础知识型到综合能力型的逐级提高的实验课程新体系。

3 整合与优化实验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构成新建本科院校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验教学中,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强化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进行实验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涵盖无机化学实验与分析化学实验常用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包括常用化学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化学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重要化学原理的验证, 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等, 从而实现学生的“基础性”共性的培养, 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必备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重在训练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标准化, 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 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 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与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高校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针对实验教学内容多而教学课时少的状况运用多媒体教学, 逐步提高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比例, 增强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知识讲解的实效, 使学生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 启发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提高实验教学容量和教学效果。在实验仪器方面, 积极推广微量操作技术与方法, 对于投资较大的实验, 部分开设“虚拟实验”, 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 解决在实验过程中难于理解的问题, 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5 增开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验课程教学中, 实验内容除了反映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以外增设与现实紧密相关的实验。在实验类型上不仅提高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实验的比例, 增加综合性选做实验的数量, 而且内容不断改进、充实、丰富和提高, 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扩展的余地, 实现学生的“专业性”和“特色化”培养, 突出办学特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 实施开放创新实验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根据本校的教学和科研优势, 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 针对学生各人的志趣而设立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注重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专业技能有效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竞争的能力。实验题目来自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学生的科研项目, 选择优秀的学生到科研实验室, 直接参与科学研究实地参与科研实践, 学生自愿组合, 自由选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 直接参加科研项目利用所学知识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设计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独立完成实验设计、研究、总结和报告, 并积极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形成研究成果,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受到科研的全程训练, 参加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7 完善实验考核体系科学评价学生成绩

完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按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和实验考试等内容综合评定学生实验成绩的考核体系, 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协调发展, 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和实验课程主讲教师责任制, 加强实验教学的质量评估。实验考评改变过去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 代之实施一套闭卷+开卷+课程论文等多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考试方法, 考试重点从获取知识量向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评价转移。采取平时与期末考评相结合的方法, 期末考评采用实验操作考核、实验理论笔试与实验操作考核、命题试验考核等多种形式,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全面测试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与创新能力。

8 结语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 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中积极改革, 开拓创新, 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 不断总结经验, 加大改革力度, 探索与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规律, 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 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化学人才。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以创新和应用为主导, 改革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结构, 加强课程建设, 对化学实验进行创新和发展研究,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多平台体系,建设,实践

参考文献

[1]朱团.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4) .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建设探讨 篇8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 教材内容 教材建设

[作者简介]王耀勇(1955-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化学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化学教育和化学应用。(陕西杨凌712100)

[中图分类号]G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146-02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非化学、化工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是一门将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合二为一的课程,涉及部分无机理论、元素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内容,将为学好药物、生命、环境、石油、食品等专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职教育是“九五”期间先后由部分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的二级学院以及国家级重点中专逐步发展起来的,高职教材也由这些学校的教师们编写而成,因此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原来本科、专科或中专教材的痕迹。一般情况下,原来本、专科教师编写的教材理论性较强,难度较大,而原中专教师所编写的教材相对来说则比较简单、难度低。通过“九五”和“十五”期间的教材建设,确实也出现了一批内容精练、取材先进、特点突出的精品教材,这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成果。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讲授过许多专业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使用和参考了若干版本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也参与编写过部分教材,在这一过程中发现有些教材在教材内容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在教材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偏多,面面俱到。内容偏多是当前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例如有些教材至今仍然保留着结构单元(早就被IUPAC取缔的内容)概念及计算;有些教材的章前有内容提要,后有本章小结,另有阅读材料,一项都不少,内容知识点偏多,面面俱到。这造成教材篇幅过大,闲置内容过多,学生的学习、经济负担过重。其中,有些教材的理论部分多达五十多万字,实验部分二十多万字,而对于大多数非化学化工类专业而言,总学时数约六十个左右,每学时要完成上万字的教学内容,既使本科学生也无法实现,更何况基础本来就比较差的高职学生。因而造成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导致根本无法提高教学质量。

2.教材内容偏深,脱离实际。由于一些教材编写者缺乏正确的教学理念,认为只有将教材内容编得深一些,理论性与系统性强一些,才更像高校(高职)教材,才能体现出编写者的理论水平。在编写过程中,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忽略了教材的定位和学生的接受水平,从而导致教材内容偏深、偏难。例如原子结构方面的“四个量子数”“不等性杂化轨道”以及氧化还原部分的“条件电极电势”等内容,虽然能更准确地揭示原子结构的本质以及知识的内在联系,但是会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造成很大的麻烦,其结果也就背离了编写的初衷以及高职教材编写的主导思想。

3.教材内容重复,浪费学时。由于教材编写者不太重视对相关学科内容的了解,在选择内容时唯恐某些内容覆盖不到,因而在编写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与随意性,使得有些内容出现重复现象。例如无机化学重复着中学化学中有关“元素化合物”的内容;高职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中连续重复着在高中化学中关于物质的量及其计算等内容;分析化学也重复着无机化学的理论内容。这样重复的直接结果是造成课时浪费、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在本质上是对学科建设、学生的不负责任。

4.教材内容破碎,碎片堆积。一些教材编写者对教材建设中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度原则的理解欠妥,因而,在教材内容设置上不顾课程特点,一味地追求实践技能,而对理论知识大有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感觉,将所有的理论一概删掉。如有些教材中对酸碱质子的理论遮遮掩掩不敢正视,对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也只停留在中学阶段,也只限于强酸强碱溶液pH值的计算,唯恐因强调理论知识而落得重理论轻实践的“罪名”。这导致有些教材的内容像碎片堆积似的,支离破碎,前后脱节,毫不相干,使本来理论性与规律性就比较弱的化学教材内容显得更加凌乱,从而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此教师也感到很无奈。

二、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编写的思考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性资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课程教学的主要媒体,教学内容是教学实现的基本依据,也是对教材编写者思维方法与认识过程的反映,因此一本教材质量的高低,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鉴于当前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内容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结合教材建设的基本规律,笔者认为,要编写一本好教材,出精品教材,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材要定位准确,简明实用。作为教材编写者必须准确把握教材的定位。无机及分析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课,而且又只是部分专业的基础课,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因此,教材不仅要体现出科学性,即符合化学学科课程的特点与规律,同时还应体现出适用性,即体现出高职院校的办学与专业特点。教材应针对各类专业的不同要求,精选适当的内容,而不是贪多求全,面面俱到。例如对于农业类高职院校,教材应紧密地联系动、植物以及农药、化肥、环境等内容,重点介绍有关元素与化合物的知识、分析方法等;而对于原子结构理论与有关平衡计算的理论,则不宜深究细讲,应该点到为止,够用为宜,从而使教材定位准确,特点鲜明,简明实用。

2.教材内容要实现理论与实践合理配置。在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建设过程中,要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验证性、技能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的关系。首先,要正确理解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够用”为度原则,是指不过分强调化学学科的系统性,但要“必需”“够用”,从而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要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对于传统的理论不能一概地认为都是陈旧的、过时的,我们要善于放弃陈旧,但不能丢弃经典。化学学科不同于计算机或服装设计专业等发展较快的应用型专业,其中有些传统理论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如酸碱理论,虽然出现了质子理论,但电离理论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互为补充,这样才能使许多实际问题、科学现象得以合理、全面地解释。同时,更要介绍最新的科技成果,如新材料、新技术等,这样才能使学生了解到现代科学信息,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也要处理好验证性与综合性实验的关系,在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内容建设中加强实践技能内容,这是高职教育的本质性要求。对于高职学生(初学者)而言,在中学阶段很少做实验,因此在教材内容中强调验证性实验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并不能因此而忽略技能性实验,应该相应地增加这部分内容以规范学生的操作技能,这是学生做好实验的基础。综合性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与创新能力。因此,在教材内容设置中要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它们在教材中出现的顺序及其比例。

3.科技人文,和谐搭配。文理渗透是当前教育的大趋势,科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方向。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相对较短,学习任务也比较重,只能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环节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无机及分析化学也应结合课程的自身特点,在教学中渗透文理交融的思想与内容。例如结合元素的周期律渗透哲学思想,通过元素化合物内容向学生宣传环保知识。通过情境化的教学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环保意识及爱国情怀。由此可见,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材内容对培养高技能、高素质、高品位的合格人才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之,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建设要立足于高职教育的本质与特征,树立为专业课、为培养目标服务的思想,教材内容力求简明、实用。同时,在教学实践中,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科技与人文相互渗透,这样才能使教师好教,学生易学,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潜能。

[参考文献]

[1]叶霞芬.无机及分析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曹素忱.无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张延金.无机及分析化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1998.

[4]徐英岚.无机及分析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5]徐英岚.无机及分析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论文 篇9

摘要:近年来,地方本科高校逐渐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教学过程要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无机化学实验是一门重要的化学基础性实践课,教学内容多以传统的验证型实验为主,不符合对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根据目前教学情况,对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多层次化改革探索,提高学生的实验综合素质及创新型思维,促进转型发展。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转型;改革;多层次化

在近几年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产教融合,地方本科高校逐渐向培养适用人才的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的稳步发展服务[1]。,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强调要强化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索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化学实验是培养应用型化学人才的重要途径,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化工、生物、食品、医学、土木等专业的第一门基础实验课,通过对无机化学实验的认真学习,学生逐步具备了扎实的化学素养,为后续学习其他化学实验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充分发挥无机化学实验的作用,提高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水平,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开设的无机化学实验内容传统,大都是验证型的实验项目,还停留在巩固并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基本实验操作、及常用仪器的使用等,且授课过程为教师清晰地讲解实验过程,包括注意事项以及最后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等,随后学生按部就班进行实验,不用深入思考和查阅相关实验资料。这种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使学生很快直接掌握尽可能多的实验信息,但学生易于养成惰性,甚至养成抄袭的坏习惯,缺乏实践意识,影响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更为重要的是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较少,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很难达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的[2-3]。因此,改革传统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在高校转型背景下,面对本科层次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我们无机化学教研组对实验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多层次化整合,将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建设成为培养学生专业基础实验能力的平台,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实验操作技能,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能动性,努力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素养[4-5]。

1验证型实验项目及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

验证型实验主要是规范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验证。我们安排了4个验证型实验项目,包括“粗盐的提纯”、“醋酸标准解离常数和解离度的测定”、“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及“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这些都为无机实验教材常年选用的经典案例,易于操作且具有启发性,对培养学生正确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技巧有重要作用。我们严格要求学生课前必须预习,并书写预习报告,如果没有预习报告,就不可以做实验。上课时可以顺利回答任课教师提出有关内容的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回答问题,就会影响实验的平时成绩。这样可以督促学生积极预习实验,而不是一味地抄袭教材内容。实验讲解过程中,老师会给学生做好演示,一些内容还做成了微课,如:“结晶”、“常压过滤”、“减压过滤”、及“分析天平的使用”等,作为资料让学生在预习时观看。目前,微课和翻转课堂被引入教学平台后取得了显著的良好效果,它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主动学习。结果表明,学生观看微课内容后,课堂效率明显提高,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更迅速地学会理解实验原理及步骤,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得到了切实的提高。

2综合型实验项目

综合型实验项目目的是选取综合型实验,引导学生广泛查阅资料、自行设计定制实验方案,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参与性,提高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实验技能和素养。我们初步准备了二个综合型实验,分别为“聚碱式氧化铝的制备及净水实验”、“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制备、组成测定及表征”,它们涉及到的单元操作,如:加热、溶解、过滤、沉淀、结晶等,这些都是前面4个验证型实验学习的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选做其中一个,老师提前将实验任务交给学生,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后设计出全套的实验方案,其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所需仪器和试剂,及操作注意事项等,方案经教师审阅批准后各自独立完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求他们认真操作,如实记录现象和处理数据,遇到问题积极主动讨论解决,最后完成实验报告。这样的`实验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体验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3科研创新型实验项目

科研创新型实验项目的是加强学生合理运用多种实验方法和仪器设备的综合能力,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知识点的交叉融合,完善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素养。教师们的科研课题更接近科学研究的前沿,将无机化学实验内容与现代技术相融合,会增加实验的趣味性。我们同时开发了若干个科研创新型实验项目,如:多孔材料的合成及其对气体吸附性能的研究,稀土金属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研究、TiO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研究等,这些课题是将教师的课题研究融入到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实验过程包含制备和性能分析,除常规实验操作外,同时利用热重分析仪、熔点仪、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测定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分析仪、荧光光谱仪等对产物进行表征。这些综合型实验操作步骤多,同时利用大型的仪器设备,体现了实验内容的先进性,培养了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大家可以任意选做其中一个实验项目,根据前期的探索性实践,学生对这些实验项目兴趣和积极性都很高。开展科研型实验项目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升级体现,同时提高了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营造了课研氛围,这对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都有较大帮助。为了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近年来,我们生化学院不断完善实验教学的硬件条件,同时开展了实验室开放项目和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多方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新设备、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实验内容不断更新,综合型和科技创新型等高层次实验所占的比重也会越来越大。通过对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进行多层次探索性改革,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浓厚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6]。综上所述,在教学实践中,只有不断改革探索,创新、优化教学方法,才能持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提供一个好的平台,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健,姜洪武,卢生,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山东化工,,45(22):148-151.

[2]周权锁,李辉信.突出内容融合和项目创新的多层次实验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112(2):16-17.

[3]孙腊珍,张增明.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建立多层次实验课程体系和多元化教学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4):1-2.

[4]孙伟,赵文舒,张伟丽,等.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设想-以无机化学实验为例[J].山东化工,,46(17):129-130.

[5]蔡金华.无机化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16):40-41.

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总结 篇10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考核体系

基金项目主管单位:东华理工大学教务处,课题名称:东华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1310100124

G642;O61-4

化学是一门研究性试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是化学的根本,实验技能是保障化学实验进行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必要能力[1,2]。东华理工大学应用化学系一直以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实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己任,“以实验实践教学为重要环节,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进入21世纪后,受招生规模扩大和对教学投入相对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有一定的滑坡,通过对一些代表性用人单位的调研发现,毕业生普遍存在基本操作能力不强、操作不规范、缺乏发展后劲等不足。通过对我院原有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问题,提出相关解决办法,着重从“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出发,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老师授课缺乏有效约束,难以实现实验教学的目标要求;

由于实验课安排比较分散,实验批次较多,教学灵活性较大,再加上部分教师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容易产生懈怠情绪,导致实验教学各个环节的实施不到位,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十分有限。同时,在实验教学中,较普遍存在教学手段单一、教师责任心不强、课堂管理和指导不到位、以及对学生要求不严格等诸多问题,这也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难以实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目标要求。

2.学生实验课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难以监督管理;

根据教育部化学化工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化学专业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实验教学时数要占专业教学时数的52%,确定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3,4]。与理论课程有严格的考试规范和监督不同,实验课程往往难以进行考核,教师通常仅以课堂表现或某一个实验的操作、实验报告等作为考核内容,容易以偏概全,难以对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做出合理评价,造成实验成绩没有区分度,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也会打消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同时,由于没有明确的考核机制和办法,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也远不如理论课,同样会影响实验教学效果。

二、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考核体系的优化建设

1.建立实验课程教师授课规范;

实验课是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场,为确保实验课教学的效果,有必要对教师授课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做出明确要求,真正发挥实验课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中的重要作用[5]。一方面,加大对实验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先对老师从严要求,要求上课的老师对上课的实验很了解,教授正确的操作,灌输正确的实验理念。以无机化学课程为例,要求所有的授课老师集中学习,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示范教学,年轻教师现场学习动手,老教师现场答疑解惑。对一些年轻教师出现的错误或不规范的操作进行纠正。做到上课前所有老师都能很好的掌握实验内容和操作要求。这样在教授学生时能保证操作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加大实验教师的教学文件检查和管理,包括预作实验的要求、板书的要求,讲授课件的要求、学生操作期间指导的要求、实验(预习)报告批改的要求以及授课过程中的纪律要求等。以期通过规范化的管理,促使教师对实验课程的更大投入,提高实验课的授课质量。

2.引入多媒体等,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以往授课都是在黑板上把这堂课的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等板书出来,然后讲解,让学生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做,课堂上很难深入。针对这些不足,引入多媒体等,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将授课内容制作成40分钟左右的PPT,对实验的设计思路,实验的原理和实验目的,尤其是实验的设计思路进行重点讲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实验的内容对仪器和设备的使用进行讲解。由于多媒体教学可以引入视频、图片等资料,具有清晰、 美观、 生动,信息量大的优势,能对粉笔加挂图的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表达清楚难以讲完全的地方做清晰的展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6]。

3.制定实验课程操作技能考核办法;

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具有同等的重要性[7]。因此,必须对实验课程的考核做出具体要求,不但要考核实验的一些基本理论,还要考核关键的基本操作能力,通过对用人单位的咨询和了解,用人单位希望我们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尽快达到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为此,制定了动手能力或基本操作技能过关考核办法,首先调整无机化学实验操作部分考核分数的比重,突出实验操作考核;其次,针对每个实验项目,制定实验操作技能评分标准;最后,在实验项目设置上结合实际,贴近生产生活。以无机化学中的常见的酸碱滴定实验为例,把实验项目由原来的溶液配制及酸碱滴定,改为食用白醋中HAc浓度的测定(如附1)。将整个实验项目考核分数分配由原来的平时成绩(30%),实验操作(40%),实验报告(30%)改为平时成绩(20%),实验操作(60%),实验报告(20%)。突出实验技能考核的重要性,并制定了相关的实验操作技能考核评分标准,如表1。评分标准覆盖了实验项目所要求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能够全面的评估学生实验操作的情况,促使学生对实验基本操作有更加清晰,准确的了解,加强学生求真,求实的精神。

4.重视实验习惯和科研态度的培养

以往,这一块的教育容易忽视。比如实验仪器的操作和维护,仪器药品的归位,试验后仪器的清洗,实验台的整理等工作,为了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规范和实验卫生习惯,应该在平时成绩中加入这一块的考评。是否有端正的科研態度,应该作为课程要求的一部分。

三、结语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考核体系的几点改进,改变了学生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实验结果,轻实验操作技能掌握的观点。制定实验操作技能评分标准,对实验操作技能进行考核过关,使学生尽早尽快达到或接近用人单位要求,实习后能快速上手,提高了学生就业成功率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岳送,马力等. 基础化学实验成绩评价体系的探索[J]. 高等教育研究,2006,22(1):60-61.

[2]崔洪珊,熊言林.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的探索与研究[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85-88.

[3]董晓宁,顾水英等.对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的探讨[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4,34(2):85-88.

[4]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大学化学[J].2005,20(6):3.

[5]刘云海,等.建立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新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 6): 174-175.

[6]花榕,罗明标等.浅谈分析仪器设计与改造课程的建设[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3): 291-293.

上一篇:活动精心组织下一篇:小学社团活动总结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