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教学与化学实验

2024-09-13

目标教学与化学实验(共11篇)

目标教学与化学实验 篇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并从课程目标的角度将科学素养具体界定为三个目标维度,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而构建三维目标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这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1) 。可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基础教育目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当前中学化学教学实际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仍处于被普遍忽视的状况。

一、目前在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存在的问题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传统教学一再强调的, 教师对这一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显得比较驾轻就熟, 目标的设置能够具体、明确;随着课改的深入, 探究性学习被提到了很高的地位, 教师在教学中常投入很大精力去设计探究活动, 从而使得“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也得到了重视;唯独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到无从着手, 久而久之就被忽视了。具体表现在:

第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置比较空洞模糊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 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规定只是一个大的框架, 至于这些目标的行为表现是什么?学习水平应该怎样划分?分别通过哪些教学主题去实现?并没有明确的阐述。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照搬照抄课标中的几条规定, 那么情感目标的设置就必然是大而空, 缺乏针对性和适切性。

另一方面, 作为自然学科, 化学体现的是化学事实、概念、原理之间的因果联系, 反映的是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因此, “知识与技能”有较强的客观性、系统性和可检测性。但化学学科中的情感因素常隐含在教学内容之中, 缺乏显性的表现, 需要教师主动去发掘和提炼;同一个教学内容, 其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究竟是什么?每位教师又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去理解。这就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置带有随意性和主观性,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个人的专业水平和修养。至于渗透了多少, 其达成度如何更是难以检测。情感目标本身的这些特点, 无疑为教师制定和实施目标增添了难度。

第二, 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过程设计缺乏有效性

由于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对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缺乏清晰的认识和预期, 也就很难发挥对教学过程设计的指导作用。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常成为了课堂教学的附属品, 缺少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和环节。教学的过程很大程度还停留在资料的罗列、空洞的说教上, 没有使之融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游离于其他教学过程之外, 学生缺乏深层的体验, 难以唤起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缺乏有效性。

二、化学课堂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策略

第一, 研究制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细则

从上文的阐述可知, 要解决目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就必须研究制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细则, 直至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首先, 可以根据新课标的目标框架, 将其进一步分解细化, 并界定出目标层次。再梳理出教材内容与情感目标的结合点, 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内涵, 提出相应的实施措施。如下表所示 (其中A、B、C、D为目标层次) (2) 。

其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绝对不是靠某一节课、某一周能完成的, 它更多的是在一个比较长的阶段, 通过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渗透, 让学生去体验, 通过学生潜在的积累而获得的 (3) 。因此, 在目标的制定上应该进行总体的统筹安排。

再次, 目标的制定还要研究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现状和规律。例如, 从初中到高中, 相当一部分学生已不知不觉地从初学化学时强烈的兴趣演变成了“化学即污染, 化学即危险”的观念, 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情普遍在减弱。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及时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 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观念。

第二, 在“三维目标”的融合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维目标”不是割裂的、独立的三个方面, 而是相互依存的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是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载体, 而“过程与方法”则是达成的媒介。也就是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只通过简单的说教来实现, 而是伴随着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进程, 通过实践活动中的切实体验、感受、思考而潜移默化地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4) 。为此,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策略一, 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处理 (5) , 创设出生动的教学情境, 使情感教育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渗透进学生的心田。

例如, 有教师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中“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一节内容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部分)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讨论含硫物质在自然界、工业生产中的转化, 欣赏化学之美、感受化学变化的奇妙。

【教学实录】

引入:冰岛火山喷发的壮丽景象 (录像) 。

教师: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和大量有毒气体给附近的居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但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有用的资源, 例如硫就是其中一种 (火山口附近硫的照片) 。你们知道硫为什么会在火山口附近产生吗?

学生:分析产生原因, 并分析反应中硫元素价态的变化。

教师:介绍硫元素在自然界的其他存在形式:石膏矿、芒硝、硫铁矿等 (一一展示实物或照片) 。硫铁矿的外观非常美丽, 有金子一样的光泽。你们知道硫铁矿在工业上的主要用途是什么吗?

学生:从硫酸的制备过程分析含硫物质的转化以及硫元素价态的变化。

教师:我在一本科普书中还看到了一段有关硫铁矿的描述, 也很有趣。

《趣味地球化学》

阿·费尔斯曼

……我们在卡拉—库姆沙漠工作的时候, ……选好硫铁矿的样品, 整整齐齐地包在纸里, 岂知到了列宁格勒, 纸包都破烂了, 纸包上贴的标签都成了碎片, 连装样品的箱子也有些地方被腐蚀。

……矿工的工作服很快就烂成一个个大窟窿……

你们知道这种腐蚀性的物质是什么吗?它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学生:讨论天然硫酸是怎样产生的, 分析硫元素价态的转化。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 教师为含硫物质的每一种转化都设计了一个真实的场景:自然界火山喷发的壮丽景象、亮黄纯净的火山硫的产生、晶莹剔透的矿石、工业制硫酸的流程、地质学家的发现、矿工的生活, 学生在学习讨论这些反应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打开了眼界, 看到了真实世界中的化学变化, 感受到奇妙的化学变化创造了世界的美, 心中油然而升的是对化学之美的赞叹。通过这些生动的情境, 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情感性处理, 创设了情知交融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 “知识”被赋予了“情感”, 而“情感”也伴随着“知识”的落实传递给了学生;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策略二, 精心设计探究活动, 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 通过亲身的体验, 获得感悟。

例如, 在“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中, 一般教师会给学生讲述门捷列夫的事迹, 以此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实践证明, 这种方式很难达到好的效果。对学生而言, 那只不过是一个离自己很遥远的故事, 并不能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于是, 有教师改变了做法, 根据门捷列夫的事迹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据说, 门捷列夫为了研究元素的分类和规律, 把当时已知的几十种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的纸牌上, 每天带在身上, 反复进行排列, 比较它们的性质, 探索它们之间的联系。现在我们也来玩一个游戏, 给每个小组10张纸牌, 代表了10种元素, 上面写有每种元素的原子量和主要性质, 请同学们将这些纸牌进行排列, 尽可能多地反应元素之间的联系。

这个活动让学生们兴致盎然, 他们花费了相当一段时间 (课余时间) , 排出了五花八门的方案。课堂上, 教师组织各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在交流讨论中, 学生们总结出应该依据原子量的大小排列, 同时要考虑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但每个小组的方案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始终找不到一种最完美的排列让所有的学生都满意。在这个探究活动中, 学生们亲身体验了科学研究的过程, 初步理解了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方法, 同时也体会到门捷列夫面对六十多种元素浩瀚如烟的资料时的困惑, 感受到科学发现背后科学家艰辛的工作, 并叹服于门捷列夫超人的智慧。

总之, 学生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 在亲历探究过程之后, 才会有真正的情感发生。有了真实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才可能落实。

注释

1 钟启泉、姜美玲:《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 《教育研究》, 2004年第8期。

2 王后雄、唐丽玲:《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科书态度教育目标的制定与实施》, 《化学教育》, 2007年第8期。

3 阮庚梅:《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的行动与思考》, 《山西教育》, 2005年第10期。

4 刘敬华、张飒:《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的融合统一》, 《化学教育》, 2006年第6期。

5 刘一兵:《化学教学内容情感性艺术处理的策略》, 《化学教育》, 2007年第6期。

目标教学与化学实验 篇2

初中化学教学前侧课程目标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法,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位置。课前制定科学合理并有挑剔性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理而有效地进行教学前测,可以为自己制定正确的学习目标,提供第一手材料。

一、教学前测的内容

教学前测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学的了解,同时也要对教师进行教的了解,即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学要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要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因此,了解学生的基础和生活经验是实施有效教学的起点。

1.从学生学的角度看

一个班级由于学生所处的个人背景不同,拥有的学习经验也不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兴趣爱好、性格气质、思想情况、品德意志、学习态度、思维方式以及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了解学生在学习时的感知和观察的主动性和精确性、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强弱及特殊能力的差异。

2.从教师教的角度看

学科知识要储备好,教学技能要准备好,教学情要酝酿好。没有激情的教师,会变得充满匠气。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的情感,拥有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执著,对人类道德的崇尚,对美的由衷赞叹。在课堂上将这些丰富的情感融入言传身教之中,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感染学生,用真挚、温和的语调去诱发学生,创造每一个全新的45分钟,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使他们热爱学习,乐于学习。

二、教学前测的方法

教学前测的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断创新,如问卷调查法、个别谈话法、活动观察法、动手操作法等,还有一些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如课堂提问、黑板演练、习题测验,有经验的老师还能从学生上课的眼神表情即一切细小的动作等方面洞察学生心理面得到对学生的了解。

1.问卷调查法

通过设置不同难易的问题,在课前所授课班级走访调查,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通过这些问题调查,了解学生已有学科知识基础和多方面的学习习惯,为自己制定正确的学习目标,提供第一手材料。

2.个别谈话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谈话的方式来了解情况,搜集材料的优缺点,可以更详细、更准确、更真实地了解有关细节,深入摸清情况。

师:你们在平时上化学课的时候最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生1:最喜欢化学实验老师让我们自己动手操作。

生2:最喜欢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以后让我们一起探究解决。

师:你们觉得一节好的化学课是什么样的?

生1:实验成功。

生2:课堂上我们觉得特别高兴的获得了知识,没有压力。

生3:老师上完课了,我们觉得意犹未尽。

生4:老师的问题根本难不住我们。

通过小组访谈,老师了解了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和用学生的眼光看待一节好的化学课的标准,让老师了解学生的兴趣点。

3.活动观察法

活动观察法一般在课堂上用,教师在上课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精神状态,不断地调整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

《溶液浓稀的表示》教学前测。

师:出示三支装有等量水的试管(规格相同),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都是无色液体。

师:在三支试管中按顺序各加入1、3、5滴红墨水,振荡后再问:现在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无色液体变红了,且颜色依次加深了。

师追问:哪个更浓?

生:颜色深的。

师:再出示三支装有等体积水的试管(规格相同),加入1、2、3小匙白糖振蕩完全溶解后问:现在哪个试管中糖水更甜?

生:加白糖多的。

师追问:哪个更浓?

生1:甜的。

生2:加糖多的。

通过上面的观察描述,了解学生对浓稀的判断,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形式作铺垫。从而合理恰当的调整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

4.动手操作法

新教材编写提供多样化的实验内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动手操作法就是让学生收集资料、设计并完成家庭小实验、调查身边化学事件等,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珍惜和保护金属资源》教学前测。

(在金属冶炼学完后。)

师:自然界的金属资源丰富多彩,能无限开采吗?

生:不行,要有计划、合理的开采。

师追问:你能查找到各种金属元素可供开采的年限吗?

生:能。通过网络。

师:现在世界上每年因锈蚀而报废的金属设备和材料高达产量地20%~40%,其中最容易锈蚀的是钢铁材料和设备。你们能设计出影响钢铁生锈因素的实验吗?

生:能。

师补充:可参照课本185页设计。下节课比比看,谁做得好。

用激励的办法,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节约课堂时间,为下节课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通过教学前测,了解到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常识的经验,并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存在的问题,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可省讲或不讲,需要补充和增加哪些内容,从而很好地把握教学起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并能科学合理地制定有挑战性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

三、制定教学的目标

比如,《溶液浓稀的表示》在制定的“三维”目标时,也考虑到教学目标的“三度”——适宜度、操作度、达成度。在前面活动观察的基础上我制定如下目标:引导学生借助墨水的颜色、糖水的甜度,理解溶质分数的定义和运算;能过加水加糖改变甜度亲身体会、掌握溶液稀释、浓缩时各种量值的变化,突出重点,突出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学习化学的信心。

同一教材的同一个知识点,在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面前,教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师要通过教材知识的分析,结合学生基础差异的具体情况,提出课堂教师的具体要求,保证教学目标的合理性、科学性。

四、教学的实践体会

目标教学与化学实验 篇3

传统的分析化学实践教学以紧密结合理论课教学为手段, 注重于验证分析化学中的相关理论, 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良好的实验习惯、认真严谨的实验态度为目的。[1,2]尽管这些实践教学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是上述教学实验均是在实验室里由学生按照教学要求开设的实验动手完成。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得教学过程僵化, 实验过程枯燥乏味, 难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与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相差甚远。这种仅仅在实验室中对理论知识的既有验证无法针对学生将来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进行训练。要想按照行业标准来培养工业分析人才, 必然使学生在分析化学实践过程中经受真正的“工业”分析培训, 以实际生产中的工业分析案例代替传统的验证性分析化学实验就成为可行之道。基于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企业人才评价标准为准绳, 注重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 融合职业资格标准的大学教学。为培养具备化学、化工分析行业经验的行业标准人才, 应对分析化学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和探索。

1 以教师为主体实现工业分析案例实践教学内容的建设

工业分析, 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主要用以检验原料和成品的规格和纯度, 并确定它们是否符合工业要求。所选的工业分析案例应具有以下特点: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辅相成, 有利于学生深入掌握所学知识;所涉及的分析方应法尽量采用最新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实验应注重基本操作训练, 具备详实而具体的检测方法, 以利于学生迅速进入实验工作状态, 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

在案例选定和开发过程中, 以教师为责任者开发出学生在实验室即可胜任的分析检验任务。项目开发要考虑实施的所需的物质条件 (时间、地点、设备、材料等) , 教师应预先掌握相关资讯、并于实践中检验通过。

2 以行动导向型教学法[3]为指导实现学生为主体的工业分析案例教学实践

行动导向教学法又称为实践导向教学法, 以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为主要方式, 强调学生是实践的主体、教师仅为引导者、咨询者和管理者, 其教学过程可分为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六个阶段。教师依据选定的工业分析实践教学案例, 对学生发布分析项目或任务, 并对学生予以分组, 组织各组分配具体任务。

在资讯阶段, 可依据学生对项目所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合理分配教师提供和学生自我搜集相关资讯的比例, 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可由指导老师完全提供项目的背景、工作流程、方法原理、具体的操作过程等信息, 而针对高年级学生则完全由其自身组织资讯的收集、分析和总结, 教师仅提供引导和咨询。

在计划和决策阶段, 以学生为主体, 各组依据搜集的资料制定分析预案和工作流程、分配具体的工作, 协调实验材料、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等, 共同制定出可实施的解决方法。计划和决策过程是学生再学习、在思考阶段, 不仅有助于学生取长补短、共同理解分析化学基础知识和方法原理, 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真正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素养。各组形成的计划和决策预案应通过指导教师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在实施阶段, 仍以学生为主体, 各组按照既定的方案展开工作。各组独立、组内协调共同完成任务。指导教师在项目实施前进行安全教育并完善安全保护措施以防止可能的危险性事故。教师应紧密配合学生工作, 密切观察和补救相关分析实验潜在的错误和危险, 保障项目成员人身安全。

在检查阶段, 教师随机检查各组实验实施过程, 以手机拍照或录像的形式记录学生的违规操作或表现优秀点, 分别给予扣分和加分, 并计入最终评价成绩。

在评估阶段, 教师制定相对科学的量化评分标准, 以众人参与为原则, 由众人对对象组“挑毛病”、“找缺点”, 教师和受训者共同对任务结论、实施过程、文本报告和自我总结进行讨论评估, 培养学生对结果、方法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指导教师评价时要特别注意对实验结果的深化分析, 总结实践结果的理论意义, 点明实践与知识、绩效与团队的关系, 完善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3 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力度

将工业分析案例融入教学能够直接培养面向企业生产的高技能且懂研发的分析行业专业人才。“化学分析工”和“化工检验工”国家职业标准是化学和化工行业分析人才的通用标准。培养行业标准人才应注重国家职业标准的训练, 在此基础上加强校企合作。教师应直接从生产企业或质量检验单位引进工业分析案例, 按照行动导向法教学的要求完善大学分析化学案例教学, 并将其应用于分析化学教学实践。一方面, 校企合作有利于教师发展针对性的案例教学内容, 能直接为教师提供素材和职业技能及行业要求, 为学生的教学实践保驾护航;另一方面, 校企合作为学生在对口企业的实习提供了便利途径, 直接的职业培训能够增强学生胜任对口企业分析工作的能力, 其所学即所用的优点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和职业融入度。

4 改革考核方式

美国麦克里兰教授经过大量深入研究发现, 传统的学术能力和知识技能掌握并不能预示工作绩效的高低和个人生涯的成功, 从根本上影响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东西是个人的能力素质, 包含知识、技能、自我概念 (态度、价值观、自我定位等) 、特质和动机等五个层次。行动导向教学法契合能力素质模型培养方式, 能够在工业分析教学实践项目实施过程中从分工协作、项目组织和实施等多个方面训练学生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和自我定位, 有利于加速学生的职业心理成熟度从而发现自我特质、工作动机等职业要素, 适合真实的行业标准人才培养。因此, 传统的实验重复或知识考试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培养行业标准人才的目标。行动导向法工业分析实践案例教学能够将“工业”分析实践转变为教学实践, 贯穿行业背景和行业标准、能够真实体现行业项目实施, 可以有效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训练, 其考核方式也应符合职业能力素质的要求。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 应量化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 正确引导学生的工作学习动机, “催化”学生自身的特质发现, 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自身从事分析行业工作的特长和短处、能够取长补短达到胜任行业工作的目的。

总之,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行业发展, 要培养分析化学行业标准人才必须对现有的分析化学实践教学进行“工业”实践教学改革, 以工业分析案例代替现有的验证性实验, 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行动导向法教学模式能够完美融合工业分析案例, 以项目驱动为动力促进学生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 若配备足够的物质条件和构建科学的量化考核机制就能够有效实现培养行业标准人才的目标。

摘要:传统的分析化学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是, 目前在以应用技术类人才培养的指引下, 单纯的实验室分析化学验证实验已不能满足行业标准人才的需求。针对分析化学专业培养行业标准人才的目标, 阐述了分析化学实验的工业分析案例替代方案, 提出行动导向型教学的分析化学实践教学实施方法及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可行方案。

关键词:分析化学,改革,探索,行业标准人才

参考文献

[1]金文英, 陶慧林, 李建平, 谢襄漓, 海洪.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科教导刊, 2015 (1) :102-102.

[2]李如岚.分析化学实践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9 (16) :340-341.

目标教学与化学实验 篇4

临床检验实验技能目标教学的应用研究

<临床检验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其实验教学时数占本门课程总学时的50%以上.因此,在临床检验技能教学中把传统的目的.教学改变为目标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作 者:赵鸿雁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垦职业学院,150025刊 名:中国现代药物应用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DRUG APPLICATION年,卷(期):3(23)分类号:G71关键词:

化学试题与三维目标 篇5

一、把试题内容置于实际生活情境中

生活中许多问题离不开化学知识,我们可以把它作为试题素材,例如2004年鹿泉中考题:食用松花蛋常有涩味,是制作时用了熟石灰和纯碱等,为了减轻涩味,可在食用时添加调味品,这种调味品最好是()

A.食盐B.食醋

C.香油D.酱油

此题从生活中常见的调料入手,考察酸碱中和知识。说起松花蛋,有的学生经常吃,有的见过松花蛋的现场制作,有的还亲自制作过,试题所给出的四种调料,对学生来说太熟悉了,学生读完题之后,心情非常轻松,消除了以往紧张的情绪,轻而易举就选出答案。再如潍坊试题:小花用凉开水养鱼,不久全死了,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凉开水中几乎不含氧元素

B.凉开水中几乎不含氧原子

C.凉开水中几乎不含水分子

D.凉开水中几乎不含氧分子

此题是考察元素、分子、原子这些枯燥概念的应用,鱼是常见的动物,有的学生还亲自养过鱼。本题选生活中的鱼为素材,把抽象的概念变为栩栩如生的知识,让学生读完题后产生答案就在身边的感觉。很多试题都选学生熟悉的事例,改变学习情境,焕发学习活力,让他们轻松愉快学到知识,认识到生活被化学所包围,感到学化学真有用。

二、试题内容置于社会热点的情境中

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是最引人注目的,这些问题有能源、环境、人身安全等,试题内容从社会热点中找素材,可避免以往人为编造有悖理的虚假情境。如2007年黄冈试题、长沙试题都以“能源”为背景,考察能源开发、能源转化等知识,增强了学生环保意识,同时让他们意识到社会能源是紧缺的,关心社会就等于关心自己。2004年媒体披露阜阳“毒奶粉”恶性事件惊爆全国。海口和安徽都把它作为试题背景,既没有超出三维目标,又教育学生对社会要有责任感。没想到,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又轰动了全国,不法分子为了区区小利,向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严重影响婴幼儿生长发育,有关部门应加大对食品检查的力度,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

三、精选生活素材巧设探究情境

实验是化学课的基本特征,探究题作为考查学生素养较全面的题型,立意很好,但不能刚开始就把学生吓倒,所以试题也要精选生活素材,巧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诱发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海试题花匠用熟石灰降低校园苗圃土壤的酸性,效果不明显。化学老师发现原因是熟石灰已部分变质,他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实际例子,就取回一包样品,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该样品确实部分变质。熟石灰和碳酸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建筑材料,这类探究题,以生活为素材,以双基为载体,以实验为手段,让学生大胆去猜想,再用实验去证明,显示出生活的真实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究,又在探究中体验生活,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也体现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目标教学与化学实验 篇6

一、精选实验内容, 合理安排实验项目

实验课程设置应该与学科和教材发展相适应, 根据农药发展、学生就业和社会需求, 适应环境保护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要求, 不断更新并凝练课程内容, 把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反映到课程内容中, 及时去掉相对陈旧的和与其他相关课程重复的实验课。选择孙加隆教授主编的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作为基本教材, 并以黄彰欣教授主编的《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指导》和吴学民主编的《农药制剂加工实验》作为主要参考书, 主讲教师在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的基础上, 结合最新的农药文献, 制作了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新实验教案。在传统经典实验的基础上, 弱化高毒农药和剂型的实验, 增加环境友好的农药和剂型实验, 比如将实验“农药制剂加工配制”中乳油、可湿性粉剂的配制, 改成微乳剂、水分散粒剂的配制;增加农药环境学的实验, 如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实验和农药对鱼类、蝌蚪、家蚕、蜜蜂的毒性与安全性评价;增加除草剂配方筛选实验。除此之外, 为了丰富实验的内容, 将全班学生分成几组, 在同一实验中, 不同组的学生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试验药剂或试验材料, 比如在“除草剂的生物测定实验”中, 同时准备了三种经典的实验方法, 分别是黄瓜幼苗形态法、玉米根长法 (培养皿法) 和萝卜子叶法, 实验操作结束后, 全班同学可以同时观察三组实验的结果, 这样学生一次实验就可以学到三种经典的除草剂生物测定方法,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实验内容的改革, 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1. 优化实验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搞好实验教学的关键[3]。在《农药学实验》教学方法上, 推行启发式、互动式教学, 实验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2]。比如在综合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中, 要求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 根据教师布置的基本选题, 提前预习相应的理论知识, 并自行查阅文献, 设计完备的实验方案, 首先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 然后由小组组长在教师和全班同学面前论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 得到教师和全班同学认可的实验即可进行。实验后各组分析实验数据和讨论实验结果。这种教学方法的改革, 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采用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

广泛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以Powerpoint为主体, 充分运用Photoshop、Flash和Chemoffice2012绘图软件等制作了《农药学实验》教学主体课件。比如在“除草剂的生物测定实验”中, 把以往的实验过程拍成照片, 放在PPT课件上, 学生通过图片可以更直观形象地了解实验的做法;又如在“农药对鱼的毒性实验”中, 把以往的实验过程制成视频素材, 放在PPT课件上, 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实验的做法。

三、采用必选实验和任选实验两种选课方式

选课方式分为必选实验和任选实验两种。《农药学实验》设有12个实验项目, 其中4个必选实验, 8个任选实验。必选实验是所有学生必须完成的实验, 这类实验以基础实验为主, 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 包括:杀虫剂毒力测定、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除草剂生物测定、农药制剂加工配制和质量检测。在完成必选实验的基础上,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将来的就业或深造方向, 在8个任选实验中选择2个实验, 选做实验的内容一般带有提高、研究性质, 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及科研能力, 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通过选课方式的改革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农药学实验》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实验技能综合素质的一种手段, 也是检验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和农药学实验技术手段解决生产实际的一个过程[4]。实验课以往只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部分, 虽然也作为一门独立课程, 有0.5学分, 单独计算成绩, 但是教师一般只是通过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进行考核, 由此一些学生不重视实验课, 认为实验课上不上与上得好坏都一样[2]。因此, 我们对原有的以检查实验报告为主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 采取一种复合的考核方式, 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 注重过程考核, 注重学生研究能力, 以及运用农药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在复合考核中的体现, 着重考查学生的实验技能,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问题的发现、结果的分析、实验的讨论等内容。使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复合考核方式。实验出勤、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都将计入最终课程成绩, 成为最终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运算方式为:

学生实验课最终成绩 (P) =A (出勤、课堂表现) ×20×+B (实验操作) ×30%+C (实验结果) ×30%+ (实验报告) D×20%

这种复合考核方式实行后, 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也越来越重视实验课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滕春红, 陶波.农药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6 (1) :62-63.

[2]李保同, 熊忠华, 熊件妹, 等.植物化学保护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30 (3) :107-109.

[3]赵宏霞, 赵万鹏.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 2009, (5) :58-60.

目标教学与化学实验 篇7

材料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社会对材料学人才特别是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需求很大, 对高分子材料人才的培养质量也要求很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偏实践实用性的工科专业, 选择该专业的学生一般动手能力较强, 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 但创新思维还不健全、创新知识还不完善、创新能力较匮乏、创新人格尚未形成。而上述能力和素质的形成是需要逐步引导和培养的。材料学专业的学生普遍具有动手实践的欲望、创新的动机, 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所能提供的实践环境有限、创新气氛缺乏,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另外, 学生普遍不善于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 更不能自发创造自己所需的资源和条件。以上因素均束缚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有责任认识到目前的这种教学、管理现状。作为一线教师, 我们也能感受到学生对实践的渴望和对创新的追求。因此, 改革现有的教育和教学管理模式, 积极为学生创造所需的资源和条件,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实验教学作为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相比,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的差异性, 改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培养学生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达到更好地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本文笔者结合自身长期的实验教学实践和对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认识与体会, 分析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弊端, 对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实现学生的分层次、多元化培养进行了论述。

一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1. 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地位没有改变

受中国教育领域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高校的教学工作开展也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 认为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思想根深蒂固。在这种教育观念下, 理论教学有很完善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机制等, 也有很成熟的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相比之下, 实验教学要求则松散很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随意性很大, 教学大纲可有可无, 教材选择无具体要求, 也没有较好的教学效果评估机制。因此, 当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产生冲突时, 有些高校甚至随意将实验课程削减了事。此外, 高校在实验室建设上的投入也不足, 对教学实验设备少与旧的情况充耳不闻。有些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收入少, 投入本科教学实验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 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由于故障“罢工”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了学生教学实验安排。有时因为维修不及时, 时间安排不过来, 最后甚至出现随意取消实验的事情。受此影响, 学生也认为, 课本理论知识比实践知识更重要, 只要掌握好课本理论知识就够了, 实验课程应付一下就可以了。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理论知识上, 对实验课程敷衍了事。

2. 实验教学模式陈旧, 实验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是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 按照固定步骤, 得出固定的结论 (“四固”教学) 。在这种相对固定的实验教学模式中, 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 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创新能力提升根本谈不上。有些学生即使有新的、好的想法, 但碍于实验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学生也不敢去实施。这本身就降低了实验环节的吸引力, 限制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

笔者从近些年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明显感到学生的思维被局限在实验指导书上, 最明显的表现是学生的预习报告就是照实验指导书抄一遍, 没有认真去理解实验原理, 掌握实验步骤, 分析实验现象和可能得到的结果, 对老师在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所提问题一问三不知。这种情况下, 能否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3. 学生实验效果评价考核机制不够科学完善

在传统“四固”的实验教学模式下, 因为操作步骤一样, 实验工艺流程一样, 实验结论也相差不大。因此, 只要学生不出现大的实验失误, 实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成绩就相差不大, 特别是从成绩上难以体现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差异。如果因为实验设备台 (套) 数不足, 导致本来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或只要2~3个学生组队完成的实验最后不得不出现4~5名甚至更多学生一组的情况, 那么对学生的实验评价考核就更加难以体现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差别, 而这种情况在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验过程中经常见到。虽然实验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评价学生的优差, 但如果能完善考核机制, 让优者从中获得更多, 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从以上对传统实验教学的分析可以看出, 在人才培养质量上,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无论在教学形式上, 还是教学内容上所起的作用都十分有限。特别是面对高校大量扩招、生源质量下降、实验教学资源日趋紧张的新形势,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显得力不从心。因此, 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 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成为许多高校正在开展或准备开展的一项重要教学改革内容。

二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 多元化、分层次培养人才

不管是重点大学还是一般大学, 学生的素质和兴趣点总存在差异化的现象。因此,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推出后, 有积极响应的, 也有消极应付的, 这是一种很自然的规律。因此,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 因地制宜地给学生选择的空间, 实现学生培养的多层次化。

1. 验证性、技能性实验为主

这是实验教学的最基本要求, 也是学生必须参与的。根据教育部规定, 学生必须修满一定的实验教学学时才能毕业。这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可参考传统实验模式进行, 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教学指导书上的规定流程完成实验即可, 主要达到培养学生基本实验动手能力和基本实验技能的目的, 同时也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要求学生选择的实验内容应包含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成型加工三个模块实验。

2. 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

这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强调在老师的指导下, 以问题为主线, 通过学生自己查找文献、确定实验内容, 开展实验研究。综合性实验将原本割裂的实验模块有机结合起来, 主要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设计性实验可采取“定题不定法”, 即指定实验题目, 但不限定学生的实验方法、步骤和所选原料;也可采取“定目标不定途径”, 即指定实验的最终目标, 但不限定实现实验目标的途径。如此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 还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实用化。

以苯乙烯的悬浮聚合实验为例。传统的高分子化学实验, 学生按实验指导书步骤合成聚苯乙烯, 但对合成的聚苯乙烯性能好坏无法评价, 最多从合成产品的外观和最后收率来评价实验的效果, 但这些评价都不是影响聚苯乙烯性能的关键因素。涉及影响树脂性能的分子量、分子量分布等主要指标和评价树脂应用性能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等指标都无法从单纯的高分子化学实验中得出。另外, 实验原料精制与否、催化剂用量多少、加热温度高低与反应时间长短对合成树脂性能影响如何, 学生无法得知。甚至实验完成后, 学生拿着合成的白色固体会问:它们有何用途?然后到了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加工实验时又会问另一个问题:树脂是怎么来的?这种问题的提出, 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掌握不足。综合性实验的开展, 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它要求学生合理设计系统的实验流程, 通过高分子化学实验合成的聚苯乙烯树脂, 可以利用高分子测试与表征实验中的GPC来分析其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 也可利用高分子物理实验中的熔融指数仪来测定其熔融指数, 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将树脂制成拉伸、冲击等性能测试用的样条, 对其拉伸、冲击等性能进行测试。对于合成温度与反应时间对树脂性能的影响, 可以要求一组学生多做几次不同条件的实验或几组学生按不同条件进行合成, 最后测试其性能, 分析反应条件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3. 以科学研究为主

这些科学研究项目包括学生的兴趣小组科研项目, 也可以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或各类学科竞赛项目, 还可以是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这个层次的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开动脑筋, 去实施生活中遇到的、学生自己也感兴趣的小科研项目;鼓励与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 发挥第二课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当然也要鼓励学生参与到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中, 从事力所能及的科技开发工作。这个层次的实验除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与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外, 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在开展第三层次的实验教学过程中, 学生以兴趣或志愿为切入点, 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特别是兴趣小组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项目, 在整个实验教学开展过程中, 始终贯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个性发展的原则, 这对学生发展个性、增强能力、健全人格、完善自我是很有帮助的。

第三层次的实验教学相对来说自主性加大, 这要求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指导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关键的点拨, 始终坚持学生才是实验教学主体的观念, 做好“导演”的身份,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消除学生的盲目点;指导教师要把握好实验方向和实验内容, 审核实验项目时要考虑专业相关性、实验难易性、实验安全性等关键因素, 让学生实验做到有的放矢。

实验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指的是在实验内容上可以实现多元化, 从而达到学生能力的多元化发展。学生可根据自身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就业预期和发展方向等选择实验内容。如可根据高分子学科的特点, 将实验内容进行分类, 分为高分子合成与改性类、高分子成型与加工类和高分子测试与表征类。高分子成型加工实验又可分为塑料加工类、橡胶加工类、涂料和胶粘剂加工类、纤维加工类等。学生根据自身的意愿, 选择不同的方向类别进行实验。也可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 选择不同的实验教学层次。定位在应用技能型人才的, 选到第二层次即可;如果定位于创新型人才的, 建议选到第三层次。

三完善管理制度, 保证开放式实验教学顺利开展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的多元化、分层次发展, 但需要建立完善的与之匹配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其顺利开展。管理制度既应包括管“物”的制度, 也应包括管“人”的制度, 还应包括管“钱”的制度。管“物”的制度即要建立适宜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验室开放制度、实验室安全与环保制度等, 以及专业教师实验室、相近专业实验中心和校测试中心等共享制度。管“人”的制度既包括学生管理制度, 也应包括实验教师与实验室管理人员管理制度。针对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后, 有些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可引入学分制和奖励制方法。第一、二层次的实验教学可采用学分制管理方法, 即不管学生积极与否, 必须修够一定的实验教学学分, 满足教育部对专业培养方案中实验教学部分的最基本要求。最低学分要求在第一层次即可完成。第三层次可采用奖励制管理方法, 即与学生的素质拓展学分、课外实践学分挂钩。此外, 也应完善教师管理制度。针对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后指导教师工作量增加的情况, 可根据实验项目、实验时长等不同修订工作量计算办法。实验室管理人员也可由全体“坐班制”改为“值班制”等。管“钱”的制度主要是针对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后可能出现的原料采购量上升且品种多样化问题, 可考虑设立“开放式实验基金”, 根据实验层次不同设定不同的实验经费预算。学生根据实验预算, 申请实验经费, 开展开放式实验。

四结束语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 顺应了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求, 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构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分层次、多元化开放式实验教学新体系, 完善与之匹配的实验管理体系, 保证开放式实验教学顺利开展, 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专业特长, 成为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创新工程应用型人才。

摘要: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相比,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的差异性, 改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培养学生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达到了更好地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本文分析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弊端, 对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实现学生的分层次、多元化培养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开放式实验教学,人才培养,分层次,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张学龙.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教师, 2010 (15) :48~49

目标教学与化学实验 篇8

对于一个知识点, 实现教学目标的多样化是建立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常从四个维度去叙写。

1. 学生的主体性。

每节课面对的学生是相同的, 但却在本质上有着一定的差异。同一城市不同地区的学校, 同一学校不同的班级, 同一班级不同的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 就像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显然我们不能个个单独教学, 这就需要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学生的共性, 进行同质处理。

2. 教学行为时目标多样化的核心。

由于学校的管理不同, 每个教师不同, 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也会有有所差别, 甚至很大区别。例如在设计实验上, 有的教师会设计成演示实验, 只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来获得信息, 然后对信息进行推断做出判断和解释;而有的教师会设计成验证性实验, 在教师的引导下, 猜想、设计、验证, 进行一系列的探究, 然后核实实验与猜想的信息;有的会通过观看视频, 让学生观察实验得出结果;更有的地区靠口述实验。从这样的区别不难看出, 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产生的学习结果是不一样的, 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3. 学习行为。

每一节课学生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来掌握实现, 这是学生对课堂掌握程度的一种外在行为, 准确地把握学生学到什么程度, 不同的深度采用多样化叙写。例如在选修《物质结构》中原子的学习, 认识电子层及电子层排布的规律、书写1~18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会写原子或离子的结构示意图等不同的教学目标, 其学生的掌握情况是不同的, 我们可以用了解、解释、判断、归纳等方法来做具体的要求。

4. 学习结果。

这是课堂教学价值的直接体现。程度不同的学生对其接受能力也是不同的, 我们可以利用A、B、C、D四个等级来做一些判断。通过这样的叙写, 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多样化。

二、叙写教学目标的基本步骤

当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 首先要对教学内容的各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思考, 参考《新课程标准》与《指导意见》中的知识叙写, 让那些模糊的课程标准清晰化。其次对知识点的条理性做整理, 针对教学要求设计学习条件、学习行为、学习结果, 在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好对学生的把握。最后叙写完整的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目标的设置, 就能清楚地明确整节课学生要学的是什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学、学生能学会什么、学生要掌握到何种程度。例如选修《有机化学》中同分异构体的学习。

第一步:查找《化学课程标准》与《指导意见》的相关叙写, 这些目标比较模糊, 只能作为参考, 而不能直接应用到教学目标中。

第二步:制订知识的计划图, 分子式中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和碳链异构。

第三步:设计学习条件, 让学生通过课件演示掌握书写同分异构体的一般方法, 然后通过练习掌握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第四步:学习行为, 让学生总结概括出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和步骤。

第五步:学习结果, 让学生熟练书写同类物质的同分异构体。

通过这样详细的规划, 使得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有条不紊, 很清晰地明确每一个阶段学生要做什么, 不仅帮助教师顺利地完成教学内容, 同时也能高效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目标叙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在实际教学课堂上, 教师应该按照教学目标去履行教学目标中的每一个环节, 与学生的生成资源相结合, 灵活合理地来完成整个教学计划, 以便我们顺利地完成教学内容, 让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例如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上, 首先, 让学生通过课件动画来学习同分异构体实质, 用讨论的方式给同分异构体下一个定义;看完动画后, 让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进行抽查, 查看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情况。其次, 利用习题让小组完成对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讨论怎么书写科学合理, 不会丢掉也不会多出, 然后对学生书写情况作出评价, 让写得好的一组说出自己在书写时的方法, 让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 总结出书写同分异构体的方法和步骤。最后, 通过练习来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 同时调查不同学生的掌握情况, 让学生总结自己在书写时容易产生的错误或遗漏, 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确保让每一位学生对同分异构体的书写都有一定的掌握。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教学, 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了对概念的认识, 让概念的学习不再那么枯燥无味, 让学生主动地自我总结出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和官能团异构, 使得他们在以后独立完成时不会丢掉那一项, 确保书写的全面性。这样的学习不仅使教师能清楚地解释概念, 同时学生也会对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增加了课堂的效率。

总之, 课堂的教学目标是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索, 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 只要我们沿着教学目标的方向引导学生学习, 就不会在方向上走偏, 就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深浅, 减轻没有目的讲解给学生带来的负担, 同时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幼红, 柳闽生, 施梅, 陈凯, 吴晓霞.化学专业选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 2012, 32 (4) .

落实三维目标 搞好化学教学 篇9

一、以单元为整体, 统领每一课时

针对一个单元制订教学设计, 这样做可以使一个单元的很多节课的教学设计整合到一起, 统一起来变成一个整体。然后在进行具体的每一节课教学时, 还能温故知新, 既能学到新知识, 同时也可以兼顾学过的旧知识, 这种温故知新的方式不同于知识的重新复制, 不仅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 还可以随着自己对教材整章的把握, 制造螺旋式的结构, 步步为营, 环环相扣, 螺旋上升, 能从新的视角和不同的层面登上更高的顶峰, 如此一来, 不仅可以使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还能节省很多课时, 前后兼顾, 效果也比以前好得多。另外, 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十分有利于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把握和全面理解。

二、有机整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教师的永恒追求, 但是很多教师对高效课堂都是挂在嘴边, 对上课效果表现得十分淡漠。高效课堂重点要做好两方面的整合, 首先是思想方法和知识内容的整合, 要把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识和内容放在一块进行整合研究, 加深理解和认识思想方法是一节课的灵魂, 思想不明确或没有思想方法就会导致整堂课十分散乱。另外, 一节课如果不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和明晰疑点也将是不成功的课。第二就是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用具这三个方面的整合, 重点是教师的引领作用应该作为核心, 然后结合其他多种方法, 有主有辅, 相得益彰。但是不管怎么做, 都要立足于挖掘教学内容的知识价值, 以知识为载体搞好教学情境的设计, 设计好问题的线索, 安排好学生的活动, 组织好学生活动的正常开展, 还要搞清楚在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都应用了那些技术和手段, 教学内容是怎么呈现的, 教师应该站在什么样的教学立场上, 新课程教学思想是否得到了具体体现, 占到多大比例等都需要重点关注。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

美国一个著名学者布鲁巴克说过一句话,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建构主义对这个领域也有研究, 知识的获取不是单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借助他人 (可以是教师、同学, 也可以是父母等学习伙伴) 的帮助, 然后依据学习资料建构知识体系, 但不论怎样, 问题是学习的总前提。既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此重要, 我们在具体做的时候就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 要善于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创造条件, 打造好这一平台是至关重要的。试想, 老师板着脸孔, 还时不时挖苦学生几句, 学生稍不注意, 就要受到一顿批评, 没有民主, 没有平等, 没有和谐, 学生得不到尊重, 思想也得不到解放, 毫无自由, 等待他们的是心跳和害怕, 那还能有什么问题意识呢?其次, 要给学生一个探究的氛围, 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 要设置悬念, 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质疑, 敢于怀疑, 无论是教师的课堂上提到的, 还是学生们谈到的, 或者是做实验中遇到的一个微小的现象, 都可以作为问题的素材。第三, 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把发现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 让学生不做无米之炊, 感到有问题可问。不妨借助生产生活中具体遇到的现象, 让学生观察发现, 把感到纳闷的问题挖掘出来, 进行研究。此外双基教学也很关键, 学生只有掌握双基, 形成丰富的知识结构, 才能形成自己的提问技能, 问得有水平、有内涵。

四、实验是化学教学的最佳情境

众所周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高中化学的教学离不开实验教学, 脱离了实验就没有了化学, 实验课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探求知识的欲望, 只有让学生对化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化学教学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毕竟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强大的功能, 这既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物质的本质, 此外还能发现变化规律, 把许许多多模糊的知识变得清晰, 变得有血有肉, 不光如此, 化学实验还能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态度和环境教育。

五、感性化学是开端, 理性化学是落点

尽管化学离不开实验, 但是相当一部分内容仍然要依靠课本上的文本去描述, 通过自己的想象去理解相应的知识, 从这个意义上说, 化学仍然显得很抽象, 所以一些教师走入了误区, 记忆重于理解, 经验胜于规律, 模仿多于独创, 学生感到化学知识凌乱不堪, 十分扫兴。所以, 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水平, 指导学生构建化学知识系统。

高中化学教学的培养目标 篇10

【关键字】培养目标 学习兴趣 思维能力 观察能力 实验能力

作为基础教育的高中化学,在高考中占据比较大的比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们学化学是为了用化学而不是仅仅为了考试,如何能既提高成绩,又培养能力,是当前化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明确培养目标更是重中之重,不仅要提高学生考试能力,还要有利于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一、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求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面对中学生对化学学习不感兴趣的尴尬局面,广大的化学教师必须知难而上,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内驱力。

二、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人们常把观察称为智力的门户,观察是发展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生观察能力的强弱对学生其他智力的开发是十分重要的。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个人的智慧应从观察天上和地下的实在的东西中来,同时观察越多获得的知识越牢固。”观察是全面而广泛的,有对实验的“观”;有对实物、图表、模型的“观”;还有对自然、生活、生产中化学现象的“观”……只“观”而不“察”,就是只看不想,“观”后必须对具体的表象进行初步加工,形成化学的初步结论,并运用结论解决化学问题,才能提升能力。为此在高考化学试题中常常出现某些特征现象、曲线、图型等,它们都包含着大量的信息,且往往是隐含的,只有对观察结果进行思考加工,才能发现其反映出的规律,提取出有用信息来回答相关的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主要可分为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观察测量能力、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和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等四个方面:①实验设計能力。是实验探究分析设计能力,要求根据实验目的、要求、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它包括实验操作程序设计、混合物组分确认及分离、验证化学原理、纯度及定性、定量实验设计,是培养学生敏锐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及创造性素质的重要途径,是理综合考查的热点。②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是指对实验仪器的使用、各种试剂的取放、实验过程等的动手操作能力,重要的基本操作如加热、分离提纯、浓度配制等,它是实验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实验操作能力主要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③实验观察测量能力。实验观察测量(以下简称观测)能力,是指对实验的装置、药品、操作、实验现象,进行定性观察和对定量实验进行准确测量的能力,实验观测能力是学生化学实验能力中的基础能力,是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④实验结果的总结和数据处理能力。实验结果的总结和数据处理能力,是指对实验过程观察到的现象或测量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或计算,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这一过程通过写实验报告来完成,是一种从感性到理性的科学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一定的科学素质很有意义。一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做出的记录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概括,得出结论,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算,或把数据图表化,如绘制溶解度曲线等;二是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实验的误差分析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实验失败和减少实验误差,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三是培养学生用最简洁、最准确的科学语言,表述实验结果,设计出漂亮合理的图表,写出规范化的实验报告。

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总有学生觉得我们该记的记住了,为何答题时总不尽如人意,此类学生均因为不能很好的将知识融合贯通才感觉吃力,换言之他们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只局限于识记面,没有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包括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严密性、思维的整体性及思维的创造性等,它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因此在高考中一直处于极为重要的位置,体现如下命题思想:①对中学化学基本知识能融会贯通,通过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贮存,并正确复述、再现和辨认,通过考生的思考而最终获得正确结果。②能将实际问题(或题设情境)分解,联系所学知识迁移、转换、重组,使得问题得到解决,并能用恰当的语言、文字、反应式或图表表达出来的应用能力。③题目设置一些陷阱,如过程情景复杂化,但回答问题简单化,注重对过程分析的同时,更强调对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的考查。

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自学是学生自觉地运用科学的方法,凭借教科书、有关资料、群体交流信息、独立钻研,以把握新的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

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从某些意义上讲,它是培养学生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最终目的,自学能力要求考生敏捷地接受新的信息,联系已学过的知识,通过分析、判断,去伪存真,解决新的化学问题,包括学生通过日常生活获取的已有经验和在课堂上获取的已有知识,也包括试题的题干中现场提供的新信息,考查考生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提取有用内容点解答试题的能力,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的能力……在高考命题中一般与研究性问题或无机、有机信息题联姻,形成新旧知识相交融来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化学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篇11

一、化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施现状

1.课堂教学中重知识与技能, 而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构建“和谐化学课堂”的实践研究问卷调查中, 我们对230名学生进行调查, 有67.3%的学生认为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 对学生思想教育方面谈得较少;有37.3%的学生喜欢上化学课是因为教师认真负责、严格要求以及教师课讲得好;而有28.2%的学生是对化学学科感兴趣和认为化学学科在社会中有重要作用而喜欢上化学课;有34.5%的学生喜欢上化学课是因为教师对学生关心和与教师交流没有隔阂。也就是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作用非常明显, 而现实是, 教师在实践中迫于应试需要, 重认知互动, 而轻情感交流。实践中的课堂教学互动自然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吸取知识为中心和目标, 教师的职能囿于“传道、授业、解惑”。这种偏重知识, 轻视情感交流严重影响新课改“三维目标”的实现。

2.课后反思中只考虑教师教学的得失, 而轻视学生的感受。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 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 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然而, 目前许多教师的反思中, 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很好地体现, 反思缺少换位思考, 也很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其实, 课后反思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节课后对学生的调查, 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对学习方法的熟练程度以及学习的困惑, 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认同度, 学生是否开阔了思路、训练了思维, 学生对合作精神的认同度等这些目标才是我们在反思中重点提高的, 而如果忽视了这些目标, 那么我们的反思只会流于形式, 对我们教学业务的提高并无太大帮助。

3.师生交流大多关注学习成绩和方法指导, 而很少关注学生的生活、家庭和人际关系。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72.1%的学生认为教师对自己的关心是成绩, 只是偶尔关心一下生活和想法, 导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 51.3%的学生首先会找朋友, 15.4%的学生首先会找父母, 31.2%的学生首先会找学生, 只有2.1%的学生首先会找教师。

我们对各班成绩进行分析, 发现有一个规律:班主任所授科目在同级排名中往往排在前列, 学生对班主任所授科目的喜爱程度往往要比非班主任所授科目要高。我们常称此为“班主任效应”。究其原因, 是因为班主任往往与本班学生的交流更充实。班主任的交流不光在成绩, 更多是对学生生活方面的关怀, 与学生在情感和思想品德方面的交流更充足。在我们的调查中, 有一个班的化学教师为本班班主任教师, 而在“你的教师是否经常引导学生们进行课外阅读, 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调查中, 有44.3%的学生认为经常, 有40.5%的学生认为比较少, 只有15.2%的学生认为几乎没有。但在其他化学教师的授课班中, 只有8.6%的学生认为经常, 有55.8%的学生认为比较少, 而有35.6%的学生认为几乎没有。在“教师对你的关心程度上”, 是班主任的班级38.9%的学生选择经常谈心, 是人际关系的指导者;有60.2%的学生认为最关心成绩, 偶尔关心一下生活和想法;有0.9%的学生认为教师不关心他;而有15.3%的学生, 生活中遇到困难, 首先会想到找教师。而其他教师授课班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 首先想到教师的只有1.7%。

4.很少关注与学生家长的交流,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个性关注几乎无涉足。调查表明, 教师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或进行家访, 更能掌握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 与学生的交流也更能切入学生实际, 进入学生心声, 与学生的隔阂才会减少, 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想法告诉教师, 愿意与教师分享自己的喜乐,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加以教育与培养, 做到因材施教。

二、新课标下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实施的对策

1.教学设计一定要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设计其中。我们在上课时在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外, 也应补充一些本专业相关的励志故事, 对学生的不良习惯加以引导, 在师生互动的课堂中, 教师应放下身份, 参与到学生讨论中或学生实验中, 与他们交流讨论心得, 要让师生互动真正落到实处。

上一篇:体现创新下一篇:资产集约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