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共8篇)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篇1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1.2.1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
(2)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1.2.2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斜二测画法画水平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2)采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利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空间想象力与直观感受。
(2)体会对比在学习中的作用。
(3)感受几何作图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值的直观图。
§1.3.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柱、锥、台体的研究,掌握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求法。
(2)能运用公式求解,柱体、锥体和台全的全积,并且熟悉台体与术体和锥体之间的转换关系。
(3)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几何全的侧面展一过程,感知几何体的形状。
(2)让学生通对照比较,理顺柱体、锥体、台体三间的面积和体积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几何体面积和体积的求解过程,对自己空间思维能力影响。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难点:台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1.3.2球的体积和表面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球的体积和面积公式的推导,了解推导过程中所用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分割——求和——化为准确和”,有利于同学们进一步学习微积分和近代数学知识。
(2)能运用球的面积和体积公式灵活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球的体积和面积公式的推导,从而得到一种推导球体积公式V=3/4πR3和面积公式S=4πR2的方法,即“分割求近似值,再由近似和转化为球的体积和面积”的方法,体现了极限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我们对球的体积和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提高了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了我们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推导球的体积和面积公式所运用的基本思想方法。难点:推导体积和面积公式中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
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1.1平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对平面进行描述;
(2)掌握平面的表示法及水平放置的直观图;
(3)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及作用;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使学生对平面有了感性认识;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用学生认识到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三维空间,进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平面的概念及表示;
2、平面的基本性质,注意他们的条件、结论、作用、图形语言及符号语言。
难点:平面基本性质的掌握与运用。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间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异面直线的概念、画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理解并掌握公理4;
(4)理解并掌握等角定理;
(5)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范围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师生的共同讨论与讲授法相结合;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不断归纳整理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掌握空间两直线关系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异面直线的概念;
2、公理4及等角定理。
难点: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计算。
§2.1.3 — 2.1.4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间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了解空间中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加深了对这些位置关系的理解、掌握;
(2)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空间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难点:用图形表达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2.1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借助已有知识,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增强学习的积极性;(2)让学生了解空间与平面互相转换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应用。§2.2.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两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及模型,得出两平面平行的判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问题平面化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难点:判定定理、例题的证明。
§2.2.3 — 2.2.4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及其应用;
(2)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借助实物模型理解性质及应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
(2)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
(3)进一步渗透等价转化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个性质定理。
难点:(1)性质定理的证明;
(2)性质定理的正确运用。
§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定理;
(2)使学生掌握判定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使他们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基础上学会归纳、概括结论。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感受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的形成过程;
(2)探究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会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中获取新知。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的探究。
§2.3.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及“直二面角”、“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简单的应用;(3)使学生理会“类比归纳”思想在数学问题解决上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让学生直观感知“二面角”概念的形成过程;
(2)类比已学知识,归纳“二面角”的度量方法及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揭示概念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使学生理会教学存在于观实生活周围,从中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难点:如何度量二面角的大小。
§2.3.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2.3.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2)能运用性质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了解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间的相互联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观察物体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操作确认,获得对性质定理正 确性的认识;
(2)性质定理的推理论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推理证明”,培养学生空间概念、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两个性质定理的证明。本章小结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知识结构与联系,进一步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2)通过对知识的梳理,提高学生的归纳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利用框图对本章知识进行系统的小结,直观、简明再现所学知识,化抽象学习为直观学习,易于识记;同时凸现数学知识的发展和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知识的整合、梳理,理会空间点、线面间的位置关系及其互相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各知识点间的网络关系;
难点:在空间如何实现平行关系、垂直关系、垂直与平行关系之间的转化。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3.1.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唯一性.(3)理解直线的斜率的存在性.(4)斜率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直线的倾斜角概念的引入学习和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关系的揭示,培养学生观察、探索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交流与评价能力.(2)通过斜率概念的建立和斜率公式的推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简的数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与难点: 直线的倾斜角、斜率的概念和公式.§3.1.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会运用条件判定两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两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条件,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以及数形结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是重点,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
难点:启发学生, 把研究两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问题, 转化为研究两条直线的斜率的关系问题. 注意:对于两条直线中有一条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况, 在课堂上老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解决好这个问题.
§3.2.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
(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3)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
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截距”与“距离”的区别。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难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应用。
§3.2.2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直线方程的两点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
(2)了解直线方程截距式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应用旧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获得到新的结论,并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分析、应用获得新知识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
(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方程两点式。难点:两点式推导过程的理解。
§3.2.3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直线方程一般式的形式特征;
(2)会把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化为斜截式,进而求斜率和截距;(3)会把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化为一般式。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难点:对直线方程一般式的理解与应用。
§3.3.1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直线和直线的交点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两直线交点坐标的求法,以及判断两直线位置的方法。
(2)掌握数形结合的学习法。
(3)组成学习小组,分别对直线和直线的位置进行判断,归纳过定点的直线系方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两直线交点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联系,从而认识事物之间的内的联系。
(2)能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判断两直线是否相交,求交点坐标。
难点:两直线相交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3.3.2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两点间距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直角坐标系两点间距离,用坐标法证明简单的几何问题。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能更充分体会数形结合的优越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能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
难点,应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证明几何问题。
§3.3.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熟练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2.过程与方法
会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求解两平行线距离王新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王新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王新敞
难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理解与应用.第四章 圆与方程
§4.1.1 圆的标准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能根据圆心、半径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2)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标准方程。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能用解析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圆的
(2)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注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的标准方程
难点:会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标准方程。§4.1.2圆的一般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理解记忆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由圆的一般方程确定圆的圆心半径.掌握方程x2y2DxEyF0表示圆的条件.
(2)能通过配方等手段,把圆的一般方程化为圆的标准方程.能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
(3)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方程x2y2DxEyF0表示圆的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激励学生创新,勇于探索。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一般方程与标准方程间的互化,根据已知条件确定方程中的系数,D、E、F.
难点:对圆的一般方程的认识、掌握和运用王新敞
§4.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的种类;
(2)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3)会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设直线l:axbyc0,圆C:x2y2DxEyF0,圆的半径为r,圆DE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则判别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依据有以下几22点:
(1)当dr时,直线l与圆C相离;
(2)当dr时,直线l与圆C相切;
(3)当dr时,直线l与圆C相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图形及其判断方法.
难点:用坐标法判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4.2.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圆与圆的位置的种类;
(2)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两圆的连心线长;
(3)会用连心线长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设两圆的连心线长为l,则判别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1)当lr1r2时,圆C1与圆C2相离;
(2)当lr1r2时,圆C1与圆C2外切;
(3)当|r1r2|lr1r2时,圆C1与圆C2相交;(4)当|r1r2|=l时,圆C1与圆C2内切;
(5)当|r1r2|l时,圆C1与圆C2内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与难点:用坐标法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4.2.3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性质;
(2)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3)会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步骤:
第一步: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题中的几何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 第三步:将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与难点: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篇2
一、全面了解学生和教材是正确把握教学重难点的关键一环
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在中学阶段理论知识基础不扎实,感性认识积累不丰富,抽象、逻辑思维意识不自觉,综合、归纳能力不足。因此我们在开学初要做一份问卷调查,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差异和接受能力、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的个体差异。同时,还要深入研究教材和大纲,全面掌握教学内容的结构、知识层次、目的要求等。如“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这一节中,我们教学时的重点不是介绍方法,因为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且大多已掌握,如果不改变重点,学生就会觉得已懂无趣而做别的事情。因此我们要把重点放在设计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实例上,通过实例操作让学生熟练掌握这节的操作技能,难点应放在教材介绍很少的“文件属性设置和搜索”上,让学生有目的地竞争和学习。正确认识和把握教学重难点,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方法突破重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得法,才能最终突破教学重难点
突破教学重难点的问题,说到底是一个教学方法问题。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合理地设计教学步骤,就成为主要的教师行为。教法多种多样且各有所长,何种教法对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比较适当呢?我认为:自主学习法和演示法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基本方法。
1. 自主学习法。
这种方法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首先进行实践,进行尝试性操作训练,然后给予理论上的指导,促进学生独立操作技能的形成,进而突破教学重难点。这种模式的训练过程为:教师布置训练课题→学生尝试性操作得到启发→反复实践得出结论→教师指导解疑→学生归纳总结→复习巩固提高,对一些理论性较浅、灵活性较大、直观性强的专业动手操作训练,效果很好。如在Photoshop图像处理中,让学生制作新年贺卡或生日祝福卡,学生就会掌握画图板中喷枪、铅笔、刷子等各种绘图工具的使用技巧,利用各种图形形状、各种美丽的色彩创作自己的作品。在教学PowerPoint时,让学生自选题材,每人制作一组幻灯片,先给学生提供可查找资料,查阅资料自主预习;在熟读资料、了解基本制作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提出不懂或难懂的问题。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声音和图画怎么插入、怎样链接……这样,就指出了本节的重难点,学生有了自主意识,就能参与到教学中来,就能参与讨论、参与训练、参与创造。经过讨论,相互质疑的问题就会自明。教师着重提点学生认识一张幻灯片制作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幻灯片制作的几个主要环节,如插入文字、图片、声音,设计动画效果、超级链接等。教师稍加指导,让学生大胆尝试,反复练习,掌握教学的重难点。
2. 演示法。
教师操作,通过电脑屏幕或投影仪展示给学生看,学生边看或看完演示后,自己在电脑上实验操作。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的演示获得感性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同时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如在“Excel函数的应用”一节中,要求学生掌握IF(条件)、COUNTIF(条件计数)、SUMIF(条件求和)、RANK(排名)等函数的具体应用和灵活使用,这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如果仅是要求学生自学或教师口头描述,就让学生操作,很多学生就会无从下手。如任务一:对“人力资源情况表”工作表,利用COUNTIF函数计算开发部工人数置D3单元格,计算开发部职工平均工资置D5单元格(利用SUMIF函数和已求出的计算开发部职工人数)。在学生了解了格式:COUNTIF(条件区域,“条件”)、SUMIF(条件数据区,“条件”,[求和数据区])和功能后,教师演示讲解:选定D3单元格,在数据编辑区输入“=”,单击“名称框”右侧的下拉按钮,选择“COUNTIF”函数,在弹出的“函数参数”对话格框中输入“Range”参数和“Criteria”参数(也可利用“切换”按钮用鼠标操作),此时,数据编辑区出现公式:“=COUNTIF (B3:B8,‘开发部’)”,单击“确定”按钮,按Enter键或点击工具栏的“确认”按钮,此时D3单元格显示开发部职工人数。SUNIF函数的使用,依上步骤。理论步骤看上去很多很杂,可教师通过演示,几步操作就能直观地求出结果,学生跟着模仿,并能理解格式中的含义。其他函数也依此类推,教师演示,学生互助操作,都能熟练掌握。这样,学生就能掌握本课的重点,也能突破本课的难点。
综上所述,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每备一节课,都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把握教材内容,弄清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教材意图,合理安排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课堂,最终突出教学的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
摘要:计算机课教学效率的高低, 关键看教师是否正确地把握了教材的重难点, 是否突破了教材的重点、解决了教材的难点, 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知识。本文从全面了解学生和教材, 把握教学重难点, 以及教学得法, 突破教学重难点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为课堂教学走向高效打下基础。
关键词:职业中专学校,计算机教学,教学重难点
参考文献
[1]魏传宪等.参与性教学技能训练.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篇3
【解析】how often 意为“多久(一次)”,它引导的特殊疑问句用来询问某动作发生的频率。how often通常是对一些表示频率的副词提问,如:always,usually, often, sometimes, never等,也可以对表示“多久几次”之类的频率短语提问,如:once a week, twice a year, three times a day等。
特别提示:若仅对once, twice, three times这样只表示次数的词提问,要用how many times“多少次”,不用how often。如:
——How often does he go swimming?他多久游一次泳?
——Once a day. 一天一次。
2.【原句】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你周末通常做什么?
【解析】on weekends“在周末”(周六和周日),on the weekend 意为“那个周末”,指说话双方都明白的、特定的那个周末;on weekdays “在工作日”(除周六、周日以外的五天)。on用于指具体某一天(日期,如:on May 1st 在五月一日;某天某段时间,如:on Monday morning 在周一早上;具体某天,如:on that day在那一天;纪念日,如:on your birthday在你生日那天;节日,如:on Christmas Day在圣诞节)。而in用在月/季节/年代前和一些固定短语中。at用来表示确切时间点。
3.【原句】 Here are the results of the student activity survey at Green High School. 这些是对格林高中的学生活动的调查结果。
【解析】此句为倒装句,here在此作状语,are后面的复数名词是主语,以there或here开头的句子,若主语为代词时,句子不倒装。倒装句的谓语取决于后面的主语,主语为单数,谓语就用单数,后面的主语为复数,谓语就用复数。如:
Here she comes. 她来了。
There it is. 它在那儿。
若主语为名词,状语提前时,使用完全倒装。如:
There goes the bell. 铃响了。
At the head of the queue was an old woman.
在队伍前面的是一位老妇人。
4.【原句】As for homework, most students do it every day.
至于说家庭作业,大多数学生每天都做。
【解析】every day是名词词组“每天、天天”,有时也指“一天天地”,作状语。如:
I read English every day. 我每天读英语。
而everyday是形容词“日常的、普通的、每天的”,用作定语。如:
Let’s begin with everyday English. 让我们从日常英语开始学起。
5.【原句】Is her lifestyle the same as yours or different?
她的生活方式与你的相同还是不同?
【解析】same(相同的)和different(不同的)是一对反义词。same前必须加冠词the, the same as表示“与……相同”,be different from表示 “与……不同”。如:
Your hat is the same as his. 你的帽子和他的一样。
Your hat is different from his. 你的帽子和他的不一样。
注意:different的名词形式为difference“不同点、不同之处”,复数加“s”。如: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这两种语言之间有很多差异。
6.【原句】A lot of vegetables help you to keep in good health.
大量的蔬菜帮你保持身体健康。
【解析】keep(be) in good health=have/has good health表示“身体健康”,反义词组:be in bad(poor) health身体不好(差、不佳),keep(be) in good health 相当于keep healthy=stay healthy=keep fit“保持健康”。如:
My grandpa is over 70 years old, but he is still in good health.
爷爷70多岁了,但身体仍然很好。
She has always had good health. 她一直都很健康。
It is important for us to stay healthy.
保持健康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
[跟踪训练]
1. ——You play the piano so well. ____ do you have the piano lessons?
——Once a week.
A. How soonB. How oftenC. How longD. How much
2. ——____ have your parents been abroad?
——Only once.
A. How longB. How far
C. How many timesD. How often
3. Quite a lot of children get together in the park ____ June 1st to celebrate Children’s Day.
A. onB. fromC. atD. by
4. The accident happened ____ a cold winter morning.
A. inB. onC. atD. of
5. There ____.
A. the bus comesB. the bus coming
C. comes the busD. is coming the bus
6. ——I left(忘记) my pen at home.
——____, use mine.
A. Here are youB. Here it isC. Here is itD. Here you are
7. 用every day/everyday填空
This is my ____ work. I do the work ____.
8. Chinese is different ____ English. There are a lot of ____ between them.
A. from, differenceB. from, differences
C. as, differenceD. as, differences
9. 翻译:她长得和她妈妈一模一样。
She looks ____ ____ ____ her mother.
10. 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She was in bad ____ then. (healthy)
Key:1.B 2.C 3.A 4.B 5.C 6.D 7.everyday, every day 8.B 9.the same as 10.health
7.【原句】The other students guess the illness and give advice.
其他的学生猜测是什么疾病并给出建议。
【解析】advice作名词表示“建议、忠告、劝告”时,是不可数名词,没有复数形式,一条建议可说成a piece of advice,一些建议some advice。词组:take one’s advice听从某人的劝告。
8.【原句】It’s easy to have a healthy lifestyle, and it’s important to eat a balanced diet.
拥有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容易,重要的是进行合理的饮食。
【解析】句中it是形式主语,动词不定式to…是真正的主语,句中结构为“It is+形容词+(for sb.)+to do sth.”,其中sb.为宾格代词或名词。如:
It’s not easy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学一门外语是不容易的。
It is very hard for us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我们很难回答这些问题。
It is+形容词+for sb.+ to do sth.此句型可转换为: It’s+形容词+that从句,或To do sth. is+形容词。如:
It is good for you to live alone for some time.=It is good that you live alone for some time.=To live alone for some time is good for you.
你单独住一段时间好些。
9.【原句】…and you should exercise to stay healthy.
你应该锻炼以保持身体健康。
【解析】本句中stay作系动词,后接表语,意思是“保持、维持(某种状态)”,相当于keep+形容词。如:
The shop stays open till ten o’clock at night.
那家商店营业到晚上10点。
像stay一样既是实义动词又是系动词的还有:look(看起来、显得),get(变得、成为),keep(保持),turn(变成),grow(变得),remain(保持)。stay作动词时,表示“停留、逗留、呆”,是延续性动词。如:
It is raining. You must stay at home. 天在下雨,你必须呆在家里。
Can you stay for supper? 留下吃晚饭好吗?
10.【原句】I’m not feeling very well at the moment.
现在我感到不舒服。
【解析】at the moment的意思是“现在、此刻”,相当于right now/now,用于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如:
Yao Ming is the most popular basketball star at the moment.
目前姚明是最受欢迎的篮球球星。
They are very busy at the moment. 现在他们很忙。
11.【原句】I study late every night, sometimes until 2 am.
我每晚都学到很晚,有时到凌晨两点。
【解析】本句中until相当于till,用于肯定句时,谓语动词应是持续性或表示状态的,表示这一动作或状态延续到until/till状语所表示的时间为止。用于否定句即not…until,此句谓语动词表示动作的开始。另外until/till只能表示时间,不能表示地点,until/till后只能接时间点,不能接时间段。如:You’d better stay in bed till two o’clock.
你最好躺在床上直到2点钟。
用于否定句中时,谓语动词一般是非延续性动词,表示这个动作一直到till/until后所表示的时间才发生。如:
He won’t go until six o’clock. 要到6点钟他才去。
12.【原句】You should drink some hot tea with honey.
你应该喝些加蜜热茶。
【解析】hot tea with honey是一个名词短语,中心词为tea,介词短语with honey作后置定语,修饰hot tea,此处with表示某物带有、具有某种特征。如:
Tom is an English boy with short and curly hair.
汤姆是一个头发短而卷曲的英国男孩。
There is a big house with a beautiful garden near the park.
公园附近有一个带有美丽花园的大房子。
另外with…,还表示伴随状态。“with+名词+介词短语”,在句中作伴随状语,强调主语的状态。如:
The teacher came in with a book under her arm.
老师夹着书进了教室。
With a smile on her face, she came in. 她面带微笑走了进来。
13.【原句】I don’t think I’m improving. 我认为我没有提高。
【解析】“I think…”常用来发表说话人的观点或看法,后面常加宾语从句。在宾语从句中,当主句含有I think时,从句的否定意义应在主句上变化,一般疑问句也在主句上变化,从句无需变化。如:
I don’t think it will rain. 我想天不会下雨。
I don’t think they are right. 我认为他们是不对的。
Do you think I can work out the problem?
你认为我能算出这道题吗?
若主句含有I/We think(认为),suppose(猜想),believe(相信),guess(猜测),expect(期待)时,其从句的否定意义要转移到主句上,这种情况就是否定转移。从句的否定意义应在主句上变化,从句无需变化。如:
我猜她不会来参加晚会了。
I don’t suppose she’ll come to the party.
[跟踪训练]
1. Mrs. Jenny gave us ____ on how to learn English well.
A. some advicesB. many advices
C. some advice D. an advice
2. The books on the bookshelf are not difficult to reach. (改为同义句)
____ ____ to reach the books on the bookshelf.
3. 翻译:对我们来说今天很难完成这项工作。
____ difficult ____ ____ ____ finish the work today.
4. 翻译:如果你想保持健康,你必须进行足够的体育锻炼。
If you want to ____ ____, you have to ____ ____ ____.
5. We should keep ____ in the reading-room.
A. quietB. quietlyC. quiteD. quickly
6. I’m sorry I haven’t got any books at the moment.
(找出和划线部分相同的选项)
A. a moment agoB. for a while
C. right nowD. just now
7. I won’t believe that little Bob can run 100 meters in 15 seconds
____ I see it with my own eyes.
A. untilB. afterC. whenD. if
8. ——Would you like some coffee?
——Yes, please. I prefer coffee ____ milk.
A. fromB. withC. toD. for
9. China is a great country ____ 5,000 years’ history.
A. toB. forC. withD. from
10. I think they are clever. (变为否定句)
I ____ ____ they ____ clever.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重难点整理 篇4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知识与技能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特点。4.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5.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6.通过学习有关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等知识,教会学生运用比较和归纳等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2)东西半球划分。(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知识与技能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3.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4.学会地球仪的基本技能。并能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5.通过师生演示地球运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6.通过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归纳判断能力和读图能力。
第三节 地图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形。4.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与大洋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知道全球海陆分布所占比例。2.运用地图和数据描述海陆分布特点。3.了解人类对地球面貌的认识过程。
4.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5.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4.运用拼图游戏或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各大洲的轮廓,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5.以景观图形式展示大洲、大陆、半岛、岛屿与大洋、海、海峡等的分类状况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节 海陆变迁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2.理解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原因。3.了解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
4.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5.运用板块分布示意图,推测全球海陆分布的变化趋向。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知识与技能
1.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2.能够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3.能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3.了解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
[教学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知识与技能
1.能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掌握阅读和使用气温分布图和气温曲线图的基本技能。
教学目标
l.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降水及其主要形式,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能读出降水的变化规律。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2.了解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3.学会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4.学会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和人种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3.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能在地图上说出主要分布地区
4.通过阅读地图、资料查找世界人口与人种的分布状况,使学生掌握运用地图的能力。
知识目标:
(1)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教学重点](1)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教学难点](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3)人口问题及对策。(4)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记住世界主要的六种语言并能在地图上找出主要分布地区。2.记住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3.能够举例说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2.能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通过读图分析聚落产生的条件以及民居和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读图观察能力及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知识与技能
1.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国家及地区之间的差异。2.理解“领土”“国界”的本质含义。3.了解国家按经济发展水平的分类,从相关地图上,了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4.能运用实例和数据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5.能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6.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一课时 地形和河流 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 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教学重点 亚洲的位置特点; 2 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第二课时 复杂的气候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重难点:
重点是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难点是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亚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计算,了解世界和亚洲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并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净增加数间的关系,理解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活动了解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初步掌握收集信息资料的方法。3.通过游戏和网上考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及处理
重点:“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难点:理解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压力,理解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多样的地域文化(第二课时)
课程标准:
1、让学生了解亚洲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
2、读图说出世界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及形成原因。
3、使学生知道各地区的文化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风俗有密切的联系。
4、知道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并理解不平衡的原因。
5、了解三类产业的划分。
教学重难点:
1、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差异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俗。
3、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日本
教学目标:
1、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
2、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3、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4、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 重点和难点:
1、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2、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3、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第二节 东南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雨林特点及对农业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3、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人口构成情况,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4、东南亚的风景 重点和难点:
1、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2、马六甲海峡的十字路口位置;
3、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4、东南亚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第三节 印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
2、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3、了解“绿色革命”给印度的粮食生产带来的新契机
4、看图说出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分布的地区 重点和难点:
重点:印度的人口情况和工农业发展的最新特点。难点: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第四节 俄罗斯
教学目标:
1﹑ 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 领土组成和首都。﹑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俄罗斯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
4﹑ 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俄罗斯的种族 ﹑民族﹑ 人口﹑ 宗教﹑语言等方面的概况。重点和难点:
1﹑ 根据资料和地图,联系俄罗斯自然条件特点,说说其发展经济的实例。2﹑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俄罗斯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3﹑ 举例说出俄罗斯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重点:俄罗斯的自然和经济特征。难点:俄罗斯气候成因;自然和经济的地区差异。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中 东(第一课时)
一、课程标准
1、能在地图上找出中东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读图说出其地理位置的特点。了解中东地区战略性地理位置、战争频繁的主要原因分析,2、能运用地图和资料,石油资源的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3、通过读图分析,了解中东地区水资源贫乏这一特征及原因(气候干旱)。
4、中东地区文化的多样性,阿拉伯国家的风俗习惯,认识到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
二、教学重点
1、认识中东地区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2、中东干旱的气候和地区文化差异。
3、了解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生产和输出在世界的地位及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第一节 中 东(第二课时)
一、课程标准
1、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水资源贫乏这一特征,以有造成这一特征的根本原因 ――气候干旱。
2、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文化的多样性,以及由于多种文化的汇聚而产生的冲击,从而进一步了解中东地区成为世界焦点的原因
3、通过了解阿拉伯国家的一些风俗习惯,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通过了解以色列的干旱农业,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生活环境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学重点
1、中东地区干旱的气候
2、中东地区的文化差异 第二节 欧洲西部
教学目标:
1、读图说明欧洲西部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的国家及首都,说明本区域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
2、学会运用地图统计表说明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通过图表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工业上的差异;说明制造业在本区工业中的主导地位;读图说明本区工业区的分布特征。
4、分析欧盟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明确独立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对地区农牧业的重要影响。
5、旅游资源和旅游业。重点和难点:
理解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分析欧盟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明确独立的自然环境对地区农牧业的重要影响。重点: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及气候概况。
难点:利用地图说明其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黑色人种的故乡。
2、理解单一产品经济形成的原因。第四节澳大利亚
学习目标
1.知道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的独自占有一个大陆的国家,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农牧业和工矿业发达。
2.学会利用旧知识探究新问题,利用资料说明为什么澳大利亚是“世界活化石博物馆”。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发展布局,认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学习重点
1.能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探究澳大利亚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2.通过澳大利亚的农业、牧业和矿业发展的案例,分析说明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第九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美国
(一)知识目标
1、美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移民国情。
2、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特点。
3、美国的工业布局及高科技的特点。
4、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一)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二)难点
1、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3、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第二节 巴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巴西的种族构成特征及形成原因。
2、能读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主要气候类型。
3、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特征。
4、能说出巴西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产生的环境问题。
5、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
重点:
1、巴西的种族构成特征;经济特征及主要热带经济作物;
1、热带雨林的作用、开发与保护;
2、主要城市及分布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难点:
1、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工业和农业生产及城市发展产生的影响。
2、如何进行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
3、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第十章 极地地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二)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我国的位置、疆域,分析我国位置的优越性,知道我国的四至及邻国; 2.知道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及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及行政中心。教学重点 1.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2.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及分布。教学难点 众多地名在地图上的空间位置的落实。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特点与人口增长;
2.使学生理解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教学重点 1.我国人口的数量及增长;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教学难点 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及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理解。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的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2.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教学重点
1.我国的民族构成特点;2.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教学难点 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地形、地势、山脉等概念,认识并知道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2.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教学重点 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运用地图观察判断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2.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教学重点 1.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2.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及其河湖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2.明确外流区(河、湖)、内流区(河、湖)的概念,以及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3.能够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教学重点 1.黄河、长江的地理概况。2.黄河的忧患与治理。3.长江的开发利用与治理。教学难点 1.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2.黄河、长江的治理。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和重要性,及中国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现状。
教学重点 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及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第二节 土地资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2.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教学重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及分布差异。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第三节 水资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水资源的有限性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原因及影响;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3.了解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分布特征。教学难点 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2.记住我国主要的铁路线,记住我国重要的铁路枢纽。
3.了解铁路线命名的方法,了解选择交通运输方式需要考虑的因素。
教学重点 1.我国主要铁路线的名称,我国重要交通枢纽名称。2.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地区分布特点。
3.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教学难点 设计经济合理的旅游路线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2.掌握农业的主要部门,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3.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1.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难点 分析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导致的农业差异;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三节 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生产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掌握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的工业地区、工业城市分布;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教学重点 我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中心。我国工业发展的前景。
教学难点 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条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发展差异。八年级下册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3.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教学重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教学难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西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
2.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成因。
3.明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本区“高”“寒”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对其他地理特征形成的影响。
5.明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分布及我国主要的牧区。
※教学重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等及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使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掌握北京的城市职能和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 1.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2.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教学难点 1.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2.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位置、范围等概况以及“一国两制”政策的含义; 2.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人口密度、经济特点等人文地理特征; 3.使学生理解祖国大陆对港、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点 1.香港和澳门概况:位置、范围、人口等;2.祖国内地与港、澳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学难点 香港经济特点及与内地的联系。
第三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省的位置范围,了解台湾省的人口,明确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2.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掌握台湾省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教学重点 1.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2.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教学难点 台湾的经济特色。
第四节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
2.使学生了解新疆的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使学生了解影响新疆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教学重点 1.新疆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2.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 1.自然环境特征对城市、人口和交通设施分布的影响;2.能源开发过程应如何不破坏环境。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结合地图说明我国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3.知道三角洲、城镇化等概念含义。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
教学难点 1.“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2.“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2.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 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教学难点 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 ——长江沿江地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4.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5.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
教学重点 1.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2.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篇5
教学目标、重难点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东、南、西或北中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知道平面图是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绘制,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方向的能力。
3.能用所学的方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辨认方向、描述方向,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难点:综合应用方位知识解决问题。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课 题:认识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P3页例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培养学生的方向意识。
2.会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知道东与西相对,北与南相对,形成辨认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的技能。
第二课时
课 题:认识平面图 教学内容:P4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帮助学生看懂简单的平面图,知道平面图是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绘制,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方向的能力。
2.学生在操作、想象、描述、表示和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在平面图上确定东、南、西、北的方法,进一步形成方位感,培养空间观念。
3.在看图、填图等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平面图上的方向,并能描述物体在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难点:体会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第三课时
课 题: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教学内容:P7页例3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认识东、西、南、北的基础上初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明确这四个方位的命名方法。
2.借助工具,引导学生发现东北与西南相对,东南与西北相对,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依次按顺时针排列,形成一定的方位感,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热情,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其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八个方向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排列顺序,并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第四课时
课 题:综合应用方位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P8页例4 教学目标:
1.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综合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渗透由于观测点的不同,物体的相对位置会发生改变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口算除法的探索过程,会口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以及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除法。
2.引导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的探索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一位数除多位数,并能用乘法验算除法。
3.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增强估算意识,形成估算的习惯。
4.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够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能积极参与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和探求计算规律。课时安排:8课时 第一课时
课 题:口算除法
(一)教学内容:P11页例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整
十、整百数和整千数(首位能被整除)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帮助学生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全过程。渗透转化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加深对口算除法算理的理解,发展数感。
3.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4.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教学重点: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口算除法的算理。第二课时
课 题:口算除法
(二)教学内容: P12页例
2、例3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几百几十(几千几百)和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全过程,学会一定的解题策略,渗透转化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几百几十(几千几百)和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准确口算。
教学难点:理解几百几十(几千几百)和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第三课时
课 题: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内容:P15页例
1、P16页例2
教学目标:
结合动手摆分小棒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顺序和商的定位方法。学会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及验算的一般方法。
2.通过活动,感受到数学的直观、简约美,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意识,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算理。
第四课时
课 题:一位数除三位数
教学内容:P17页例
3、P18页例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的笔算过程,理解被除数最高位不够商1,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再除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及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2.在说理训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准确性。
3.通过笔算的验算,逐步培养学生验算的好习惯。4.培养学生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一位数除三位数除法的计算,掌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第五课时
课 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P23、P24页例
5、例6 教学目标:
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道理。2.初步理解和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在自主探索算法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4.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培养学生追求简洁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0在商中间的占位作用。第六课时
课 题:商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P25页例7 教学目标:
1.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末尾有0的除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促使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体会、学习如何从丰富的事例中抽象概括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要商0的道理。
第七课时
课 题: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P29页例8、P30页例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地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体会到估算方法的多样性和合理性。
教学重点: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地进行估算。第八课时
课 题: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P33页、P34页 教学目标:
1.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形成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掌握口算、估算、笔算和验算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
3.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4.教学重点: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第三单元 复式统计表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3.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单元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单元教学难点:进一步体验统计方法及意义,培养数据分析观念。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 题:复式统计表 教学内容:P36页、P37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能根据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完整地经历统计分析的全过程,经历复式统计表产生的过程,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第二课时
课 题:复式统计表练习课 教学内容:P39~40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复式统计表,能够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正确地、熟练地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能够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填写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第四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整十数乘几百几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和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课时安排:11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内容:P41页例1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进位)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引发学生的探索思考,经历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感受算法多样化。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口算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或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第二课时
课 题:口算乘法(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教学内容:P42页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整十数乘几百几十数(不进位)的多种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2.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整十数乘几百几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整十数乘几百几十数(不进位)的口算算法,理解算理。
第三课时
课 题:笔算乘法(不进位)教学内容:P46页例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方法的全过程,理解用竖式中十位上的数去乘时,所得的积的末位数要和因数的十位上的数对齐的道理,掌握笔算方法。
2.在探索交流中体会“先分后合”的解题思路,感受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进行计算。
第四课时
课 题: 笔算乘法(不进位)练习课 教学内容:P47~48页练习十中的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算理,熟练掌握乘法竖式计算的顺序和方法。
2.能够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笔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竖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笔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第五课时
课 题:笔算乘法(进位)教学内容:P49页例2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经验对问题进行探索,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过程,通过与同伴的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在比较中,完善自己的方法。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进行计算。
第六课时
课 题:笔算乘法(进位)练习课
教学内容:P50~51页练习十一中的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乘法,加深对算理的理解,熟练掌握乘法竖式计算的顺序和方法。
2.能够应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认真计算的习惯,提高笔算的正确率。教学重点:熟练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第七课时
课 题:用连乘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P52页例3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乘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能够描述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2.在交流中熟悉用连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不同方法,感悟“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愉悦心理。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列式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第八课时
课 题:用连乘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P54~55页练习十二中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用连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培养在现实情境中寻找解决问题条件的能力。
2.进一步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连乘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题。第九课时
课 题: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P53页例4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用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2.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能够正确列出综合算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教学重点:分析数量关系,学会用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能够用数学语言叙述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十课时
课 题: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P55~57页练习十二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巩固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两种基本策略。
2.体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升对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过程的理解。
3.养成良好的回顾和反思的学习习惯,提高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提高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十一课时
课 题: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P58~5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和整理,在交流中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程度,充分体会解决问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总结和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回顾和反思中建构合理、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熟练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能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第五单元 面积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所给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学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学习几何知识的乐趣。
单元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和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掌握相邻面积单位的进率,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单元教学难点:掌握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运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7课时 第一课时
课 题: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P60-61页例1、2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能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教学难点:
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第二课时
课 题: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P63页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直观演示,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
2.会用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教学具测量常用物体的面积。
3.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和直观演示,认识面积单位。教学难点:区分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第三课时
课 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P66例
4、P67页例5 教学目标:
1.在理解面积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第四课时
课 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一)教学内容:P71页例6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运用进率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难点: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正确进行面积单位换算。
第五课时
课 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教学内容:P71页例7 教学目标:
1.能解决简单的面积单位间换算的实际问题,感受单位换算的价值。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教学重点:正确应用进率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正确应用进率解决实际问题。第六课时
课 题: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P72页例题8 教学目标:
1.正确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将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第七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P74-75页 教学目标:
1.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2.根据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正确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并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单元 年、月、日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二月及其相关知识,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最基本知识。
2.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能正确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会求简单的经过时间,能正确解答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好地建立时间观念,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良好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能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单元教学难点:能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课 题:认识年、月、日 教学内容:P76-77页例1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二月及其相关知识,进一步感知它们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较长时间的观念。
2.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等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3.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渗透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教学难点:知道大月、小月、二月及其相关知识。第二课时
课 题:年、月、日 教学内容:P79页例2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平年、闰年的二月以及全年各有多少天,会判断平年、闰年。
2.进一步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会判断闰年和平年。教学难点:会判断闰年和平年。第三课时
课 题:24时计时法 教学内容:P82页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24时计时法,知道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关系,会进行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换。
2.体会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24时计时法的意义,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掌握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互化方法。
第四课时
课 题: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内容:P84页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提高应用能力。
2.在探究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教学重点: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难点:会计算经过时间,特别是涉及第二天的。
第五课时
课 题: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P88-8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年、月、日和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能解决相关问题。
2.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时间与时刻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教学重点:系统地掌握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掌握24时计时法,会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难点: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课 题:制作活动日历 教学内容:P9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综合运用年、月、日的知识和正方体的特征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探索日历制作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的经验。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活动日历的制作方案。教学难点:确定每个制作的步骤。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几何直观图,了解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不超过两位的小数,并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经历比较的过程,学会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能解决比较简单的小数比较问题。
3.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掌握小数的读、写法;理解小数的含义。会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课 题:认识小数 教学内容:P91-9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会读写小数。
2.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归纳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用小数表示价格、长度。第二课时
课 题:一位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P9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2.体会比较小数大小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数感。
3.进一步感受小数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教学难点:比较几个小数的大小。第三课时
课 题: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P96页例
3、P97页例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2.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精神和与同伴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搭配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经历寻找稍复杂事物排列数或组合数的过程,掌握简单搭配的方法,发展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3.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能用比较简洁、抽象的方式进行表达,体会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符号化思想。
4.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感受数学在生活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教学重难点:学会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能过表述思维的过程,了解搭配的意义,并根据连线法进行合理的搭配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课 题: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教学内容:P101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鼓励学生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思路,有序、全面地呈现问题的答案,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用有序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二课时
课 题:简单的搭配 教学内容:P102页例2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搭配方法,体会有序思考的价值。
2.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连一连、写一写等活动,探索搭配的方法和结果,体验分类、分步计算的方法,体会数形结合。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符号化思想。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搭配方法。
教学难点:有序地搭配,用适当方法表达出搭配的过程和结果。
第三课时
课 题:简单的组合 教学内容:P103页例3 教学目标:
1.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组合的内涵,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思考过程,培养学生有序排列、全面思考的能力。
2.提高学生概括、总结以及正确表达、交流的能力。3.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调动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向学生渗透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活动课 我们的校园
教学内容:P106-P107页 教学目标:
1.在综合运用面积、搭配、运算等相关知识解决“铺草坪”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应用意识以及有序思考的习惯。
2.在借助与时间相关的知识解决“设计赛程安排”的活动中,巩固计算时间的方法,体会用表格表达信息的清晰、简洁。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知识之间的关系,积累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准确、简洁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九单元 总复习
教学内容:P108-P114页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总复习,引导学生整理本学期所学内容,进行查缺补漏,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学习数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获得良好的数学思想,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3.通过总复习,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或者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整理知识的能力,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除法、乘法计算,年、月、日,统计知识,面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课 题:总复习
(一)教学内容:位置与方向,统计的有关知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对八个方向认识得更加熟练、准确,能正确运用方位词说明路线。
2.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已学过的统计表的特点,并能对统计表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整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复习年、月、日相关的知识、时间计算,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对统计表的数据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整理。
教学难点:年、月、日相关的知识、时间计算。第二课时
课 题:总复习
(二)教学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巩固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联系生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熟练进行一位数除多位数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的笔算。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第三课时
课 题:总复习
(三)教学内容:面积的相关知识。教学目标:
1.对面积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形成面积单位和面积计算的知识结构,熟练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联系生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熟练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第四课时
课 题:总复习
(四)教学内容:小数初步认识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有关小数读写、大小比较以及加减法计算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计算能力。
2.对相关知识点加以整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3.进一步体会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进行小数读写、大小比较以及加减法计算,并能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问题。第五课时
课 题:总复习
(五)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掌握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重点 难点 含义 篇6
_1({“outline”:null,“outlineMiss”:null,“font”:{“169b507127284b73f24250bb0010001”:“微软雅黑”,“169b507127284b73f24250bb0020001”:“微软雅黑”},“style”:[{“t”:“style”,“c”:[0],“s”:{“font-size”:“23.94”}},{“t”:“style”,“c”:[0,2,3,4,5,6,7,8,9,10,11,12,13,14,1],“s”:{“color”:“#000000”}},{“t”:“style”,“c”:[6,7,8,9,10,11,12,13,14,2],“s”:{“font-family”:“169b507127284b73f24250bb0010001”}},{“t”:“style”,“c”:[5,3],“s”:{“font-family”:“169b507127284b73f24250bb0020001”}},{“t”:“style”,“c”:[5,6,7,8,9,10,11,12,13,14,4],“s”:{“font-size”:“21.06”}},{“t”:“style”,“c”:[5],“s”:{“font-size”:“21.06”}},{“t”:“style”,“c”:[7,8,9,10,11,12,13,14,6],“s”:{“font-size”:“21.06”}},{“t”:“style”,“c”:[7],“s”:{“letter-spacing”:“-0.094”}},{“t”:“style”,“c”:[8],“s”:{“letter-spacing”:“-0.047”}},{“t”:“style”,“c”:[9],“s”:{“letter-spacing”:“-0.067”}},{“t”:“style”,“c”:[10],“s”:{“letter-spacing”:“-0.037”}},{“t”:“style”,“c”:[11],“s”:{“letter-spacing”:“-0.307”}},{“t”:“style”,“c”:[12],“s”:{“letter-spacing”:“-0.068”}},{“t”:“style”,“c”:[13],“s”:{“letter-spacing”:“-0.056”}},{“t”:“style”,“c”:[14],“s”:{“letter-spacing”:“-0.063”}}],“body”:[{“c”:“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基本含义”,“p”:{“h”:31.385,“w”:359.77,“x”:266.655,“y”:115.461,“z”:0},“ps”:null,“s”:{“font-size”:“23.94”,“letter-spacing”:“0.047”},“t”:“word”,“r”:[0,2]},{“c”:“ ”,“p”:{“h”:31.385,“w”:7.086,“x”:626.55,“y”:115.461,“z”:1},“ps”:{“_enter”:1},“s”:{“font-size”:“23.94”},“t”:“word”,“r”:[0,3]},{“c”:“ ”,“p”:{“h”:27.609,“w”:6.233,“x”:135.036,“y”:164.048,“z”:2},“ps”:{“_enter”:1},“t”:“word”,“r”:[5]},{“c”:“(”,“p”:{“h”:27.609,“w”:21.06,“x”:135.036,“y”:210.848,“z”:3},“ps”:null,“t”:“word”,“r”:[6]},{“c”:“1”,“p”:{“h”:27.609,“w”:12.341,“x”:156.09,“y”:210.848,“z”:4},“ps”:null,“t”:“word”,“r”:[5]},{“c”:“)教学目标”,“p”:{“h”:27.609,“w”:104.92,“x”:168.51,“y”:210.848,“z”:5},“ps”:null,“t”:“word”,“r”:[7]},{“c”:“ ”,“p”:{“h”:27.609,“w”:6.233,“x”:273.314,“y”:210.848,“z”:6},“ps”:{“_enter”:1},“t”:“word”,“r”:[5]},{“c”:“图”,“p”:{“h”:27.609,“w”:21.06,“x”:135.036,“y”:257.648,“z”:7},“ps”:null,“t”:“word”,“r”:[6]},{“c”:“4-2 ”,“p”:{“h”:27.609,“w”:40.073,“x”:161.31,“y”:257.648,“z”:8},“ps”:null,“s”:{“letter-spacing”:“0.012”},“t”:“word”,“r”:[5]},{“c”:“教学目标的层次体系”,“p”:{“h”:27.609,“w”:189.16,“x”:205.59,“y”:257.648,“z”:9},“ps”:null,“t”:“word”,“r”:[8]},{“c”:“ ”,“p”:{“h”:27.609,“w”:6.233,“x”:394.635,“y”:257.648,“z”:10},“ps”:{“_enter”:1},“t”:“word”,“r”:[5]},{“c”:“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目标体系,根据它的层次和表述方式的不”,“p”:{“h”:27.609,“w”:608.844,“x”:135.036,“y”:304.448,“z”:11},“ps”:null,“t”:“word”,“r”:[9]},{“c”:“同,可以分为“教学总目标””,“p”:{“h”:27.609,“w”:270.684,“x”:135.036,“y”:351.248,“z”:12},“ps”:null,“s”:{“letter-spacing”:“-0.257”},“t”:“word”,“r”:[6]},{“c”:“、”,“p”:{“h”:27.609,“w”:21.06,“x”:395.105,“y”:351.248,“z”:13},“ps”:null,“t”:“word”,“r”:[6]},{“c”:““课程目标””,“p”:{“h”:27.609,“w”:126.17,“x”:404.456,“y”:351.248,“z”:14},“ps”:null,“t”:“word”,“r”:[10]},{“c”:“、”,“p”:{“h”:27.609,“w”:21.059,“x”:520.012,“y”:351.248,“z”:15},“ps”:null,“t”:“word”,“r”:[6]},{“c”:““单元目标”和“学习目”,“p”:{“h”:27.609,“w”:228.753,“x”:529.363,“y”:351.248,“z”:16},“ps”:null,“s”:{“letter-spacing”:“-0.29”},“t”:“word”,“r”:[6]},{“c”:“标””,“p”:{“h”:27.609,“w”:42.12,“x”:135.036,“y”:398.093,“z”:17},“ps”:null,“t”:“word”,“r”:[6]},{“c”:“。教学目标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p”:{“h”:27.609,“w”:587.784,“x”:166.71,“y”:398.093,“z”:18},“ps”:null,“s”:{“letter-spacing”:“-0.07”},“t”:“word”,“r”:[6]},{“c”:“是一种原则性规定。而学习目标(对教师或教学人员而言,它也通常”,“p”:{“h”:27.609,“w”:622.891,“x”:135.036,“y”:444.893,“z”:19},“ps”:null,“t”:“word”,“r”:[11]},{“c”:“被成为教学目标)则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之后将能作什么的一种明”,“p”:{“h”:27.609,“w”:608.844,“x”:135.036,“y”:491.693,“z”:20},“ps”:null,“t”:“word”,“r”:[9]},{“c”:“确、具体的表述。”,“p”:{“h”:27.609,“w”:165.763,“x”:135.036,“y”:538.493,“z”:21},“ps”:null,“s”:{“letter-spacing”:“-0.388”},“t”:“word”,“r”:[6]},{“c”:“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学习目”,“p”:{“h”:27.609,“w”:459.655,“x”:298.272,“y”:538.493,“z”:22},“ps”:null,“s”:{“letter-spacing”:“-0.174”},“t”:“word”,“r”:[6]},{“c”:“标,”,“p”:{“h”:27.609,“w”:42.12,“x”:135.036,“y”:585.293,“z”:23},“ps”:null,“t”:“word”,“r”:[6]},{“c”:“这涉及学习目标的分类问题。”,“p”:{“h”:27.609,“w”:273.211,“x”:173.554,“y”:585.293,“z”:24},“ps”:null,“t”:“word”,“r”:[8]},{“c”:“按照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p”:{“h”:27.609,“w”:314.952,“x”:443.164,“y”:585.293,“z”:25},“ps”:null,“t”:“word”,“r”:[9]},{“c”:“(”,“p”:{“h”:27.609,“w”:21.06,“x”:135.036,“y”:632.093,“z”:26},“ps”:null,“t”:“word”,“r”:[6]},{“c”:“B.S.Bloom”,“p”:{“h”:27.609,“w”:112.955,“x”:156.09,“y”:632.093,“z”:27},“ps”:null,“s”:{“letter-spacing”:“-0.034”},“t”:“word”,“r”:[5]},{“c”:“)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我们可以把学习目标因”,“p”:{“h”:27.609,“w”:482.863,“x”:269.175,“y”:632.093,“z”:28},“ps”:null,“t”:“word”,“r”:[12]},{“c”:“素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其中认知领域又包”,“p”:{“h”:27.609,“w”:622.891,“x”:135.036,“y”:678.923,“z”:29},“ps”:null,“t”:“word”,“r”:[11]},{“c”:“括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p”:{“h”:27.609,“w”:483.053,“x”:135.036,“y”:725.723,“z”:30},“ps”:null,“s”:{“letter-spacing”:“-0.06”},“t”:“word”,“r”:[6]},{“c”:“ ”,“p”:{“h”:27.609,“w”:6.233,“x”:618.09,“y”:725.723,“z”:31},“ps”:null,“t”:“word”,“r”:[5]},{“c”:“(”,“p”:{“h”:27.609,“w”:21.06,“x”:135.036,“y”:772.523,“z”:32},“ps”:null,“t”:“word”,“r”:[6]},{“c”:“2”,“p”:{“h”:27.609,“w”:12.341,“x”:156.09,“y”:772.523,“z”:33},“ps”:null,“t”:“word”,“r”:[5]},{“c”:“)教学重点”,“p”:{“h”:27.609,“w”:104.92,“x”:168.51,“y”:772.523,“z”:34},“ps”:null,“t”:“word”,“r”:[7]},{“c”:“ ”,“p”:{“h”:27.609,“w”:6.233,“x”:273.314,“y”:772.523,“z”:35},“ps”:{“_enter”:1},“t”:“word”,“r”:[5]},{“c”:“指教学内容中最基本的、”,“p”:{“h”:27.609,“w”:231.091,“x”:135.036,“y”:819.323,“z”:36},“ps”:null,“t”:“word”,“r”:[13]},{“c”:“最主要的知识技能,”,“p”:{“h”:27.609,“w”:189.16,“x”:362.526,“y”:819.323,“z”:37},“ps”:null,“t”:“word”,“r”:[8]},{“c”:“在整个教学内容中占有”,“p”:{“h”:27.609,“w”:210.031,“x”:548.085,“y”:819.323,“z”:38},“ps”:null,“t”:“word”,“r”:[14]},{“c”:“核心的地位。”,“p”:{“h”:27.609,“w”:126.17,“x”:135.036,“y”:866.123,“z”:39},“ps”:null,“t”:“word”,“r”:[10]},{“c”:“通常,”,“p”:{“h”:27.609,“w”:63.179,“x”:255.267,“y”:866.123,“z”:40},“ps”:null,“t”:“word”,“r”:[6]},{“c”:“重点多集中在基本概念、”,“p”:{“h”:27.609,“w”:231.091,“x”:312.319,“y”:866.123,“z”:41},“ps”:null,“t”:“word”,“r”:[13]},{“c”:“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上。”,“p”:{“h”:27.609,“w”:231.091,“x”:537.471,“y”:866.123,“z”:42},“ps”:null,“t”:“word”,“r”:[13]},{“c”:“综合地考虑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也有利于厘清教学重点。”,“p”:{“h”:27.609,“w”:545.854,“x”:135.036,“y”:912.923,“z”:43},“ps”:null,“t”:“word”,“r”:[12]},{“c”:“ ”,“p”:{“h”:27.609,“w”:6.233,“x”:680.91,“y”:912.923,“z”:44},“ps”:null,“t”:“word”,“r”:[5]},{“c”:“(”,“p”:{“h”:27.609,“w”:21.06,“x”:135.036,“y”:959.768,“z”:45},“ps”:null,“t”:“word”,“r”:[6]},{“c”:“3”,“p”:{“h”:27.609,“w”:12.341,“x”:156.09,“y”:959.768,“z”:46},“ps”:null,“t”:“word”,“r”:[5]},{“c”:“)教学难点”,“p”:{“h”:27.609,“w”:104.92,“x”:168.51,“y”:959.768,“z”:47},“ps”:null,“t”:“word”,“r”:[7]},{“c”:“ ”,“p”:{“h”:27.609,“w”:6.233,“x”:273.314,“y”:959.768,“z”:48},“ps”:{“_enter”:1},“t”:“word”,“r”:[5]},{“c”:“是教学内容中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部分,”,“p”:{“h”:27.609,“w”:399.002,“x”:135.036,“y”:1006.568,“z”:49},“ps”:null,“t”:“word”,“r”:[14]},{“c”:“是学生学习中感到阻力较”,“p”:{“h”:27.609,“w”:230.901,“x”:527.025,“y”:1006.568,“z”:50},“ps”:null,“s”:{“letter-spacing”:“-0.075”},“t”:“word”,“r”:[6]},{“c”:“大或难度较高的地方。重点和难点有时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不一定,”,“p”:{“h”:27.609,“w”:630.104,“x”:135.036,“y”:1053.368,“z”:51},“ps”:null,“s”:{“letter-spacing”:“-0.058”},“t”:“word”,“r”:[6]},{“c”:“而且也不是每节课的内容都有难点。”,“p”:{“h”:27.609,“w”:336.012,“x”:135.036,“y”:1100.162,“z”:52},“ps”:null,“t”:“word”,“r”:[14]},{“c”:“ ”,“p”:{“h”:27.609,“w”:6.233,“x”:470.984,“y”:1100.162,“z”:53},“ps”:{“_enter”:1},“t”:“word”,“r”:[5]}],“page”:{“ph”:1262.879,“pw”:892.979,“iw”:0,“ih”:0,“v”:6,“t”:“1”,“pptlike”:false,“cx”:135.036,“cy”:115.461,“cw”:633.526,“ch”:1012.31}})外汇与汇率教学难点解析 篇7
一、关于外汇概念的理解与认识
外汇 (Foreign Exchange) 概念的理解和使用非常困扰学习者, 原因在于外汇是一个多义词, 这一概念有动态和静态之分, 静态的外汇又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外汇概念的复杂性, 给人们理解和应用外汇概念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难, 下面我们就来区分一下, 以利于为学习者进一步学习外汇的相关知识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动态的外汇概念是指人们为了清偿国际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将一种货币兑换成另一种货币的行为。它常常出现在译文和口语当中。
静态的外汇概念是指在清偿国际债权债务的国际汇兑活动中所使用的支付手段或结算工具。它又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
广义的静态外汇泛指一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金融资产或债权。各国在外汇管理法令中应用的就是这一概念, 如我国《外汇管理条例》中规定, 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作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具体包括:
1.外国货币, 包括钞票、铸币等;
2.外币支付凭证, 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
3.外币有价证券, 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等;
4.特别提款权;
5.其他外汇资产。
狭义的外汇是指外币和以外币表示的可以进行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包括以外币表示的银行汇票、支票、银行存款等。人们通常所说的外汇就是指这一概念, 它也广泛地应用于我们各门课程和金融研究领域。
目前, 有许多教材中给出是静态的狭义的概念, 而给出的例子是广义概念的例子, 这就使学习者学不明白了。
外币是不是外汇, 这也是困扰学习者的问题。一般教材书中都这样写, 只有自由货币才是外汇, 只有当一种货币的持有人能把该种货币兑换为任何其他国家货币而不受限制时, 这种货币才能被称为可自由兑换货币, 目前世界上有50余种货币是自由兑换货币, 也就是说只有这50余种货币才是外汇。如果其他国家的货币不是外汇, 这又与静态的外汇的概念矛盾。笔者认为, 不防将所有的外币都认为是外汇, 因为如果你问一个没有学习金融知识的普通人, 外币是不是外汇, 他们通常都会说外币是外汇, 那就没有必要把外汇的概念复杂化, 也没有必要非要让人犯错误。有人说, 这不符合外汇的自由兑换性和普遍可接受性, 其实, 外汇的特征是依附于外汇概念本身的, 不应该拿归纳出来外汇概念的特征来限制外汇概念的发展。
另外, 在我国商业银行外汇牌价中外汇与外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银行在实际报外汇和外币的价格时, 外汇的买价大于外币现钞的买价, 显然, 在银行看外汇和外币的价格时, 外币现钞是不能看做是外汇的。
二、关于汇率概念的理解与认识
现在各国实行的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也就是纸币制度。各国都有自己独立的货币制度和货币, 一般说来, 一国的货币不能在另一国流通, 从而国与国之间在债权和债务清偿时, 需要进行本国货币与外币的兑换。这一兑换比率就是汇率。也可以看做是用一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翻开教材我们看到, 汇率的表述很复杂, 外汇的标价有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美元标价法、交叉标价法等。而学到外汇交易时, 复杂的表述对我们学习外汇交易技术并没有多少帮助, 这种分市场、分里外的阐述汇率, 如果机械地理解, 反而会成为我们掌握外汇交易技术的障碍。
笔者认为, 甲国货币1=乙国货币X, 这种表示较好的阐述是直接用乙国货币表示了甲国货币的价格, 这也间接地表示出了乙国货币的价格。如果是与实际相联系的双价制, 甲国货币1=乙国货币X1-X2这种表示 (X1小于X2) , 报价银行是用X1单位的乙国货币买入1单位的甲国货币, 用X2单位的乙国货币卖出1单位的甲国货币, X1与X2之间的差价就是银行经营货币兑换的收入 (X2-X1) 。银行一定是要从货币兑换业务中受益的。甲国货币1=乙国货币X1/X2这种表示 (X1小于X2) , 也可以这样来认识, 银行用1单位的甲国货币买入X2单位的乙国货币, 银行卖出X1单位的乙国货币得到1单位的甲国货币。
三、汇率折算的理解与认识
例如在下面三种情形下来计算交叉汇率。这是汇率折算的难点。
1.目前外汇市场上的汇率是
2.目前外汇市场上的汇率是
3.目前外汇市场上的汇率是
掌握这部分内容不仅是要掌握怎样算, 还要掌握为什么这样计算。
(一) 解决为什么这样算交叉汇率的问题
我们以上面的例1来讲解, 客户手持X港币 (HKD) 换日元 (JPY) , 客户要先将HKD换成美元 (USD) , 然后再将USD换成JPY。这时客户要用X单位HKD先换成X/7.7460单位的USD, 然后, 用X/7.7460单位USD换107.20 X/7.7460单位JPY, 也就是X乘以107.20/7.7460, 表示成汇率的形式HKD1=JPY107.20/7.7460, 这是客户用HKD换JPY的价格, 如果客户用JPY换HKD, Y单位的JPY换HKD, 先是Y单位的JPY换USD数是Y/107.30单位, Y/107.30单位USD换HKD是7.7450 Y/107.30单位, 也就是Y除以107.30/7.7450, 将上一过程用一个等价形式表示为HKD1=JPY107.20/7.7460-107.30/7.7450计算后得到:HKD1=JPY13.839-13.854。另外两种情形与第一种情形类似, 我们通过两种汇价当中相同的货币作为媒介, 就可以得到交叉汇率。通过以上的讲解, 学习者就可以明白交叉汇率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了。
(二) 解决怎样算便计算交叉汇率的问题
目前教材中的讲解比较复杂, 不容易记忆。对于例1, 教材是这样讲解的:基准货币相同, 标价货币不同, 求标价货币之间的汇率时, 是将两项基本汇率的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分别交义相除, 规则是小数字除以大数字得买人汇率, 大数字除以小数字得卖出汇率。对于例2, 教材是这样讲解的:基准货币不同, 标价货币相同, 求基准货币之间的比价时, 是将两项基本汇率的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分别交叉相除, 规则是小数字除以大数字得出买入汇率, 大数字除以小数字得出卖出汇率。对于例3, 教材是这样讲解的:非美元标价法与美元标价法下, 求某一基准货币与另一标价货币的比价时, 具体计算方法是同边相乘。这三种计算方法, 记起来非常容易混淆, 尤其不利于长期记忆。下面给出一种便于记忆的算便的计算方法:
我们用上面的例2来讲一下, 目前外汇市场上的汇率是
此时, 我们可以将GBP, USD, ADU看作是这两个联立方程中的变量, 将这两个联立方程相同中相变量USD消去后有, 整理后得后面子项和母项的双价中怎样相除, 可以这样做, 要想得到相除后前小后大的数, 只有将子项中前面小的数除以母项中后面大的数, 才能保证得到的数, 小于子项中后面大的数除以母项中前面小的数得到的数。也就是要交叉相除, 将小的数放前面, 将大的数放后面。
再比如例3, 目前外汇市场上的汇率是
只要将上面两个报价看作是两个联立方程, 消去USD, 要保证得到的双价前小后大, 只能是同边相乘, GBP1=JPY120.61×1.5825-120.71×1.5834。
须要说明的是, 这三种算法其实是等价的。例如例2中, AUD1=USD0.6965-0.6975变化为USD1=ADU1/0.6975-1/0.6965后, 与GBP1=USD1.5770-1.5780看作是两个联立方程, 同边相乘, 得到, 这与前面的交叉相除方法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篇8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重难点
确定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化学而言,重难点问题的确定更为困难,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重点和难点问题往往是两个方面,既要区分具体对象,又要结合教学进度,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做到突破难点、分散重点、相互结合、共融互通,使课堂教学凸显艺术性、操作性与趣味性,必须将教学的落脚点放在教学效果上,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之一。
一、确定化学课堂教学重难点问题的误区
在化学课堂教学上很多教师都觉得付出与产出不成正比,虽然付出大量的心血,也对书本中的知识要点进行反复的讲解,但效果始终不够理想。通过对大量的课堂实践进行分析研究,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对教学的重难点问题确定不准造成的。
1.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区分不够清晰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凭经验的现象,将教学重点与难点混为一谈。就化学而言,教学重点并不等于难点,而难点问题也并不一定都是重点,但化学课程要点设置是一个整体,环环相扣,重点和难点问题可以相互转化。从这个意义上看在课堂教学中过于关注重点内容,界限不够清晰,忽视难点问题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2.区分层次与分类指导结合不够紧密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大部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都会担心在有限的时间里不能将要阐述的内容讲清楚,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法,不能够区分学生层次,也不能够做到分类指导,造成学习好的学生“吃不饱”,稍弱的学生“吃不下”,吃下了也消化不良,更谈不上解决重难点问题。
3.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配套不够到位
化学课本身就是一门操作性、应用性、趣味性较强的课目,它要求将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形成直观的印象,从而达到深化效果的目的。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理论往往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为了防止操作失误和意外发生,很多实验操作都采取教师操作讲解、录像讲解或者多媒体展示的方式,使学生无法产生应有的思维模式,不利于重难点问题的解决。
4.教学定位与兴趣培养目标不够一致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其教学定位就是通过更为完善的方法和手段,提高授课效率,实现化学课堂教学的新突破。但在实际过程中教学往往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师过于关注实现教学目标,不注重课堂氛围建设、不注重学生兴趣培养、不注重具体实践操作,导致重难点问题解决不好。
二、解决化学课堂教学重难点问题的对策
1.建立辩证思维,提高学生研究、分析重、难点问题的能力
就化学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提高其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能凭主观印象,先入为主,要真正将书本知识与学生需求结合起来,提高突破重难点问题的能力。要建立定期分析制度、过程量化制度、目标牵引机制,将整个化学教学过程统一起来,具备操作性和实践性,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突出目标牵引,将共同发展作为教学的核心要义
在授课之前必须要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状态,区分不同层次,结合课本要点,确定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以此实现一人一策,使好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拓展,稍弱的学生可以有所提升。实际上,授课中的重难点并非真正的重难点,它难在如何在授课之前做到有效地确定。
3.结合实践操作,带着问题进行理论学习和分析
要突出化学课堂教学的操作性,模仿文科教学中的案例式教学模式,通过先实验后授课或者边实验边授课等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通过自发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具备独立学习能力,从而解决化学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这种实践操作可以通过动手操作、多媒体演示、实验解析等方式进行。
4.培养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定位解决重难点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必须通过准确的教学定位,才能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等内容统一起来,提高教师授课的水平和学生听课的兴趣,使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提高解决重难点问题的能力。比如,结合实验创设不同情境,防止气氛沉闷;给予学生正确评价,通过表扬提高兴趣等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重难点问题的确定与突破,必须立足实践,通过提高兴趣,完善方法手段,注重实验操作,把握其实践性、创造性和生活性特点,将生活、学习与创造结合起来,达到突破重难点问题的目的,从根本上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霍云龙.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与管理的创新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04).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推荐阅读:
教学目标与评价07-15
阅读目标与教学10-01
目标困惑: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应如何表述08-2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0-06
目标教学与化学实验09-13
目标教学的梳理与思考09-15
幼儿园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与落实09-09
试论目标教学与生物学素质教育05-27
教学目标的功能定位与精准叙写(阳曲县)09-01
定义性概念有理数的教学目标与过程设计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