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探索落实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德育目标的教学方法(共10篇)
论文,探索落实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德育目标的教学方法 篇1
探索落实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德育目标的教学方法
摘要:如何根据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贯彻教学大纲提
出的教学原则,突出德育的针对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经过一个学期围绕育德目标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教学实践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字: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学方法;育德目标;针对性;实效性
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从二〇〇一年秋季起,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列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并安排在中职生入学的第一学期进行教学。“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淡化了职业道德、职业指导原有的学科体系,围绕德育主线形成了一门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的整体性新学科。
如何根据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贯彻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原则,突出德育的针对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通过“吃透”教学大纲、通读教材,认真领会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和方向,深入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努力探索落实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育德目标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引导学生两个飞跃,打下良好教学基础
从德育目标看本学科的课程任务是,要引导学生完成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的飞跃,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热爱即将从事的职业,养成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形成提高自身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自觉性,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从教学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新生分析,他们多数夹带着“失败者”的矛盾心态跨进职校的大门,尤其在文化素质方面有所“欠缺”,又面临着初高中阶段的衔接“门坎”。要引导学生完成从初中段教育到高中段教育的跨越,减少学生在衔接阶段乃至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对学习方法盲目的探索时间,以尽快适应职业学校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此外,还需克服学生中惯有的思想政治和德育课的学习只不过是用来应付考试的,离现实生活太远了的认识。由此分析,如何引导入学新生完成两个飞跃,以求为今后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是十分重要与必要的。
从心理学角度看,为了利用信息整合过程中的首因效应特点,必须重视上好第一课。当教师以和蔼亲切的语气询问学生怀着何种心情跨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门,对中等职业教育又
有几多了解?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转而又满怀激情地介绍德国职业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激起学生的兴奋点。接着,让学生知道这门课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三个方面的问题,其间穿插介绍本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总体目标、教学原则及评价的原则和途径,让学生感到这门课有用,引导学生爱学、会学,以改变学生心目中政治课的原有形象,提高德育的亲和力。此外,还须提醒学生注意初中阶段学习的不同之处,教育学生认清及时调整学习方法的必要性。如进入职校后,不注意培养新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能有序地安排学习时间,就很容易出现丢三落
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况,学习上的不适应也会在所难免。因此,指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的三大环节。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中需要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以减少知识的漏洞,夯实基础知识,尤其要抓好预习、听课、复习巩固这三个环节。最后,可利用5—10分钟时间,在学生中进行一次问卷调查。题目中既有诸如“你为什么到职校就学”、“你是怎样选择本校以及本专业的”一类客观题,又有“你打算怎样学好本门课”的主观题,加深学生的新异感。
二、选择适当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大纲要求我们教师突出德育的针对性,“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并结合专业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广泛使用启发式、直观式、讨论式及案例教学等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我在这些方面也做了些尝试。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直观式教学
先进的教学手段一旦与科学的教学方法“联姻”,即可以真正发挥它的威力,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第一章第一节“职业与职业演变”的教学中,我针对教学内容特点,设计成以讲授法为主,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辅助教学。如上“职业的特性”时,先将网上下载的六个不同职业者的图像播放出来,再进行讲解,使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再如讲“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时,以美观精巧的版面构思,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诸多的内容在一堂课时间内从容完成,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与效率。
2、将“抓阄”法融入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凡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都可以称之为启发式。我尝试将“抓阄”与近年来流行的问题法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反映很好。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学生来到学校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会学”,即着眼于如何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于是,我在完成了对学生数次提问、抽答的课堂训练后,试着采用由学生自读、(当众)自问、自答,把教学的内容攻克下来的方法,努力追求通过引导启迪,达到“不教”的境界。据观察,已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达到预期要求。
3、将案例教学法引进预习、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或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尽管教材每节均有案例,为了提高德育亲和力,我还结合本校实际,针对我校出现的先进事迹,作为案例补充。
在教学中,我尝试分别将案例教学法引进预习导入、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之中。如:在第一章第三节“职业素质及其构成”、第二章第二节“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第三章第二节“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和方法”、第五章第二节“职业选择的法制意识”的教学中采用了对节首案例预习导入的方法;在第六章第一节“职业理想及其作用”的教学中,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知识要点通过案例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在第二章第三节“行业职业道德规范”与第三章第一节“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及其作用”的教学中,将自编案例列入课后作业,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
4、在传统的讲授法中注意联系本地、本校、本专业实际
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联系本地、本校、本专业实际。其作用为:第一,提高德育的亲和力,使学生打破对思想政治和道德课教学刻板、枯燥的认识,容易产生共鸣,感到可信、有用。第二,提供本地、本校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培养、提高学生个体的成就动机水平。心理学理论认为,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其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成就动机是一种后天习得的动机,它也是决定个体努力程度的动力因素。第三,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师贴近实际的举例示范作用,有助于学生摆脱“假、大、空”的说教,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收集本地、本校、本专业的实例,并与讲授法配合使用。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法。尤其是通过介绍本地、本校优秀毕业生的真人真事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敬业精神、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廉洁奉公意识、奉献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三、贯彻大纲教学原则,提高课程教学实效
德育课的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教师借助一定的教育手段,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和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即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其中的主要矛盾就是教育者代表社会所提出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同受教育者现有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具体地说,就是知与不知、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矛盾,即知与行的矛盾。实际上,德育课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由知到信的内化和由信到行的外化相互转化,并不断强化的过程。内化和外化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内化是外化的思想基础和前提,外化是内化的目的和归宿,又是内化的继续和深化。两者紧密联系,互为因果。
为贯彻大纲教学原则,就要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学做结合,知行统一,即提高课程教学实效。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设置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安排。通过施教,在我校新生中收到了可喜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1、在爱岗敬业的熏陶中树立热爱专业思想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进校时都多少具有“三等公民”的自卑心理,对学习缺乏兴趣,厌学倾向严重;一学期后流失现象有历年提高的趋势;而现在则有了可喜的转变,反映在新生一学期后流生率大大降低,分析其主要原因是,通过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得新生的热爱专业思想、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在职业道德行为养成中培养良好行为规范
在市场经济形势下,中学生日益成为有独立思想和复杂心理的个体。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作为中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由于客观存在的原因,普遍认为,要“使其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的教育难度更大些。进校时,部分学生中往往存在着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何纠正这些不良习惯,乃是一个广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所重视的老问题。
2008学年,通过对新生的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特别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严格遵守行为规范的努力,初显成效。反映在:①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如汽修班的一名学生拾金不昧,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好评。又如本次汶川大地震,学校号召大家捐款,学生们积极响应,纷纷解囊参与。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②违纪现象减少,尤其是学生考试作弊率大大降低
3、在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中鼓励挖掘自身潜能
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既具有当代中学生的“富于理想,讲究实惠”、“渴望成才,目的欠明”的思想特点,又夹带着失败者的自卑心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既从古人言,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又因为现代教学已经远远地超越了这个简单范畴,成为培养学生人格的心理医生与职业指导者。
教师除教育学生将个人愿望和社会需要、个人理想和社会现实、吃苦耐劳和事业成功结合起来,力争使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和能力与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相符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外,还要增强学生提高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的自觉性,积极为将来的工作“蓄电”。要使学生懂得,在求学期间,要努力提高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为学好专业以及未来立业、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我在课堂教学与平时对学生的个别接触、交谈中,经常鼓励学生去掉自卑心理,积极挖掘自身潜能,主动寻找机会锻炼自己,提高素质。在第一学期末校第四届学生会干部的竞选中,新生中自荐参加竞选的人数显著增加,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出学生的主动精神
2008学年中,我在探索落实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的育德目标方面作了一些努力。但回顾起来,限于本人的水平与精力,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改进和提高。文中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与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3 ⑵蒋乃平等.《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学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论文,探索落实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德育目标的教学方法 篇2
一、趣味性的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节课的开头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积极采用多样化、趣味性的导入方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积极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课堂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提问式、标题式、情境式、热点式、漫画式、歌曲式等。其中,能够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导入方式就是漫画导入,漫画具有诙谐幽默、直观形象等特点,当教师利用多媒体直观呈现漫画形象时,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哲学与人生》中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大家展示“三个和尚没水喝”“丁渭修宫殿”等寓意深刻的漫画,让学生讨论其中蕴涵的道理,锻炼学生的思辨意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明白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德育课程的内容相对抽象,所以教师在探索新方法的过程中,应注重增加具有实践性和浓厚时代气息的内容并采用生活化教学、案例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新鲜感和新体验,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全面提高中专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1. 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
一方面,教师要勇于面对社会现实,敢于涉及社会黑暗面,引导学生剖析不良的社会现象,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关键是分清主流与支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各种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社会中的实际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中专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问题,如早恋、择业、就业等,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所以在德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而是要注意分析与掌握学生的成长动态,尽量选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听起来真实可信,这也易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可以帮助学生处理好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2. 利用案例开展教学
教学实践证明,对德育教材进行适当处理,可以让知识更加贴近学生,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教材更具针对性和启发性,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法制观念和集体主义观念,促使学生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如果教学内容过于抽象,会让学生觉得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从而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之,如果教学内容选取有价值的案例,则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案例,使其充满趣味性和启发性,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增强课堂互动氛围。
3. 采用辩论教学法
辩论是一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组织活动,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可以放飞想象,拓展空间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正确认识就业”时,教师可以围绕“先就业还是先择业”这一问题展开辩论,引导学生思考对专业的认识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进行分析与辩论,最终明确“先就业再择业”的正确就业观念,并制定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书,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4. 采用实践活动教学法
课堂教学应与实践活动相互联系起来,只有加强学校教学和社会生产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才能让学生真正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熟悉社会,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与才能,这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德育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并遵循“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原则,努力打造高效的德育课堂,切实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摘要:中专德育课程是中专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中专学生德育素质和思想品质的重要渠道。本文结合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实际,对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与研究,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曾素娟.德育课实践性教学形式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0).
论文,探索落实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德育目标的教学方法 篇3
关键词:中职 基础课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64-01
《職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德育课程。如何高质量地上好这门德育课程,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焕发“德育与法律”课程的魅力,关键在于能否创新教学,它对每位德育教师来说都是挑战。本人经实践后总结归纳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的分析教材,把握授课主线。
《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程以中职学生的成长为逻辑线索,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理念,突出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法制两个层面的教育,教学内容安排了五个专题,前两个专题主要讲道德,后三个专题主要讲法律。两个层面的关系是从道德过渡到法律。在教学过程中,要在正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深入钻研和准确理解每一节课,让自己头脑里先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典型的案例等背后,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仅获得真理的条文,增长知识,而且能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人与人、前辈与后代、典型人物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能力也得到相应的训练和培养,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
因此,我在讲课中既围绕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而是紧紧贴近学校生活,亲近模范榜样,着力培养学生认同感。《在践行职业道德中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这一节我不仅讲解一般职业行为养成的方法,而且结合学校的实际,结合校训勤奋、严谨、务实、创新,探讨计算机班学生如何做到质量第一、技能精湛。以我校计算机班优秀毕业生如何在专业学习、专业训练、定岗实习、岗位实践中形成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为事例,让大家感受到榜样就在身边,感受到作为计算机工作者的美好前景,从而培养对计算机行业的认同和情感。让学生对未来职业满怀信心。
二、探索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度。 创新教学是生命线。那么怎样利用好课堂教学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呢?
首先,在教材的使用上体现出创新性。中职学校教材是统一的,而授课的对象是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要想培养出专业化的学生,教师必须努力挖掘适合专业教学的新知识,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选择其教学的重点,力求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专业学习是紧密联系的。如在讲授“职业性格”时,在财会专业,我们引导学生分析财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性格特征;在营销专业,引导学生分析销售人员对职业性格的要求。这样的教学将书本知识贴近生活实际,学生够得着,容易理解掌握。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体现出创新性。一是,由教师创造“情感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听讲的兴趣、想说的欲望、合作探究的心情,为“有感而悟”打下基础。二是,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让学生在“情感体验”,理性思考、小组讨论后,“组织好答案”,“悟到些道理”。三是,小组汇报与交流,使学生有“情感碰撞”,“达成共识”。四是,追求课堂教学对行为养成有良好效果。在讲《职业道德是职业成功的必要保证》这一课题中 “诚实守信、办事公道” 的知识点时,选用感动中国的武秀君替夫还债案例和 “三鹿毒奶粉事件”带给孩子的伤害、家长的悲痛欲绝进行强烈对比,两个案例直观、有冲击力,进而体验出诚信和公道是从业者最起码的职业操守。其间运用视频材料、感官图片、恰当的音乐、精致的课件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情景,迅速将学生引入故事情节,身临其境,被浓浓的情感包围着,要么感伤,要么气愤,要么同情,要么悔恨,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沐浴在教学情景中,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尽情抒发,不但领悟到了道德知识,还升华了道德情感,心灵得到了净化,达到了启迪学生的目的。
再次,在学法指导上体现出创新思维的培养。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中职德育课教学同样担负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钻研探索精神的任务。在学习“正确认识就业”知识前,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一个任务:利用周末时间,调查一下我校毕业生的首次就业和现在就业的岗位情况。通过调查同学们自然可以发现,大多数毕业生首次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不相符合,实践中学生发现问题,继而引发悬念首次就业与职业生涯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从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最后,从关注学生成人、成长和成才的角度出发,补充和延伸《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授课内容。如在讲《做讲文明、有礼仪的人》,以欣赏漫画“有些‘运动’不能搞”开始,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一组不讲文明、不讲礼仪的行为被缓缓地、以连放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看着看着,都情不自禁地发出“哎、哎”的叹气声,课题自然引出,不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还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为整堂课学生的积极参与打下了基础。
实践证明,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可以引导学生加入教学活动,将呆板型学习变为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体验中学”“在情景中学”“在快乐中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教学评价模式。
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探索论文 篇4
职业院校的学生与大学生和高中生是不同的,因为传统观念以及社会舆论大家选本科院校,所以这些职业院校的学生都是一些没有取得优良成绩或者家庭状况良好却不认知学习的学生。他们对未来的生活感到茫然,茫茫黑暗的未来让他们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做才好,于是放纵自己不再积极向上,忘记了自己曾经许下的誓言付出的汗水,吃喝玩乐破罐子破摔,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找自己的光辉形象和美好的未来,越来越沉溺而无法自拔,成为了每个人眼中扶不起的阿斗。但其实他们反而更加空虚,烟酒网络无法在现实世界中满足他们,空虚的心灵,无法诉说的情感,这让人十分痛心。
3.2德育教育的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蓬勃发展,我们国家以及社会越来越注重教育方面的问题,大学生以及职业院校的学生是建设社会国家的未来主力,所以他们的德育教育问题是各方关注的重点。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国家的未来发展需要具有高品格和良好的行为举止的技术人才,所以需要他们有正确的世界观和社会观,能够很好地团结协作提升团队能力。
4结论
论文,探索落实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德育目标的教学方法 篇5
但我们应当看到, 在当前新形势下, 我国高等学校所开设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离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以及大学生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实际技能诉求, 还存在相当大的反差。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高等学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以下简称该课) 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培养其职业胜任能力, 促使大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道路。但纵观目前我国开设该课的情况, 还存在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材编制及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与大学生的诉求脱节等问题。
1. 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第一, 教师指导就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齐。该课是一门涉及多门学科内容的综合应用型学科, 它的最大教学特点就在于体验式教学。而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 呈现或再现、还原体验式学习的流程式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但从目前高校讲授该课教师的专业结构来看, “半路出家”或“临时出家”者占到约80%的比例, 甚至有不少高校把该课形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待, 启用大量的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和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人员兼职授课。不难想象这样一支教师队伍怎能获得大学生的认同。
因此, 高等学校教师指导就业的专业化程度存在“不齐”现象, 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学习该课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违背了教育部对开设这门课“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技能”的初衷。
第二, 授课教师社会经历和阅历“不齐”。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存在承担该课的教师年轻化现象, 据调查该课有近65%的教师是年轻的辅导员或班主任。他们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较广, 但他们社会经历和阅历普遍偏少, 大部分是分配或留校的研究生, 或是从高校到高校, 对社会招聘和用人单位录用大学生的程序了解不多, 对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和指导大学生如何应对用人单位招聘的技能更是知之甚少, “由于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专职教师数量少, 分管学生工作的学院副书记和辅导员便成为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兼职教师” (1) 。在这样的师资构成背景下, 对该课的实用性指导显然是不够的。
第三, 高职称教师与就业指导理论水平不齐。当前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结构除了“年轻化”外, 另一现象则是高职称的兼职教师。而这部分教师尽管在其专业领域可谓高水平, 但兼职教该课的理论水平却不强。根据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2008~2009年间联合12所高校随机抽样调查的5000名大学生对该课的满意度调查显示:有41.8%的毕业生对就业指导系列课程教师的评价“十分满意”和“满意”, 有27.4%的毕业生给予“一般”的评价, 有30.8%的毕业生给出了“勉强及格”和“不满意”的评价。 (2) 可见目前还有部分大学生对高校开设该课的反映是比较消极的。
2. 教材编制及课程设置不科学
由于该课教材无全国统编教材, 各省市、各行业高校也无统编教材, 导致各高校按各自所需而制定教材。
第一, 教材实用性不高。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全国或由各省市、自治区统一的该课教材, 因此, 大多数高校是自编教材。但纵观各高校教材, 我们不难发现一种独特现象:绝大多数是统领或管制学生工作的人员编写, 教材给大学生带来真正实用的价值受到质疑。
第二, 教材章节设置不科学。纵观各高校所编写的该课教材, 以重庆市10所高等学校教材为例, 我们不难发现:第一, 各高校在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上不统一;第二, 就业理论部分普遍偏重;第三, 在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技能章节部分, 可操作性较差;第四, 案例教学部分有的过时, 同时, 部分章节讲授与当代大学生的需求脱节, 甚至与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需求有背道而驰的现象等。
第三, 授课学时分布不合理。第一, 部分高等学校把该课贯穿在整个大四学期, 但作为大四毕业生为了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 提早进入社会, 多数已在社会用人单位实习, 身心已不在课堂, 因此, 在大四开设该课并不现实。第二, 部分高校把该课课时犹如蜻蜓点水般地平均分布在大学前三年的每一个学期。以重庆某财经高校为例, 在总共36学时中, 从大一到大三每学期分配6学时, 而大四不开设。但大学生在大四上学期正处于就业面试的“黄金期”, 而所学的就业技能早已忘记。
3. 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与大学生的诉求脱节
讲授该课的教师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不得法, 学生不愿接受, 即闭门指导现象较为普遍, 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较为陈旧。
第一, 学院派气息较为严重。该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由于目前高等学校承担该课的教师绝大多数的是“生在高校, 长在高校的”专家, 老师自身就没有社会实践和找工作的经历, 因此, 所授就业指导课只是“照着一本教材念念”了事, 实际指导意义缺失。“我国部分高校由于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只注重专业教育, 而忽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全面培养与扎实的基础训练。” (3) 因此, 大学生上该课乏味或跷课现象就成为必然, 更不用说大学生的就业技能有所提高了。
第二, 教学方法不恰当。纵观目前高等学校所开该门课程的教学来看, 往往习惯沿袭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方式, 采用“干瘪”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 照本宣科式的讲解职业发展和就业过程中要注意的那些事项等, 由此带来的教学效果就是师生没法互动, 大学生就业的能力缺乏等。由于教师讲授的手段陈旧、教学方法简单, 因此, 缺乏针对大学生个性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 其结果是“在与10所学校共60名学生的座谈中, 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对课堂教学效果不满意, 56.70%的学生对就业形势不了解, 21.51%的学生未做过职业生涯规划, 逃课率约在30%左右” (4) 。
第三, 重理论轻实践。目前高等学校开设该课普遍存在“理论色彩过浓、内容枯燥空洞、实际用处不大, 因而也被许多大学生戏称为‘太空课’”。因此, 该课不被大学生所接受, 很难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这样上该课的学生出勤率低, 学生逃课现象增多。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实践探索
1. 专业化教师队伍构建
根据教高厅[2007]7号文件精神要求, 高等学校必须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队伍, 对于提高该课教学质量, 提高大学生综合就业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第一, 师资授课有“门槛”。应该以“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从业资格证书作为高等学校讲授该课教师的准入门槛, 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对该课教师的职业培训, 并须取得职业化的资格证书才能上讲台。
第二, 建立合作培训机制。高等学校应与当地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和中介培训机构建立培训合作机制。 (1) 教师介入大型企事业单位招聘员工的培训, 直观了解企业对新员工应具备的技能要求。 (2) 大型企业职业指导师为高等学校教师进行培训, 使高校教师吸取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培训的技能技巧。 (3) 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就近原则聘请当地人才市场指导专家、知名企业负责人等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 依靠其丰富的实践经验, 为大学生开设就业专题课。同时, 要求把企业内部员工上岗的基础培训放到学校来做, 一方面方便企业提前吸引大学毕业生,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大学毕业生真正了解企业。 (4) 教师到企业人力资源部挂职锻炼1~2个月, 这样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授课水平。
第三, 教师自我学习提高机制。教师授课水平除了外在培训提高外, 自我的学习和提高讲授该课教学水平就尤其显得重要了。因此, 授课教师必须加强实践锻炼, 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
2. 教材统一及课程设置科学布局
第一, 统编教材方案建议。 (1) 由于目前还没有该课的全国统编教材, 建议教育部组织相关专家编写全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统编的教材。 (2) 各省市、自治区统编教材。在教育部还无法组织全国统编教材的前提下, 建议由各省市、自治区教委组织专家根据地域、行业、专业等特性统一编写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材。
第二, 课程设置科学布局。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在大学开设就业指导课, 按“不得少于38学时”计算, 同时, 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专业等特性, 以及作者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 建议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课时布局应按“弃四、重三、轻二、点一”的原则: (1) 大一是大学生心理适应和调整期, 就业指导重在专业教育、专业目标、学业规划、综合就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储备指导上, 因此课时安排要“点”, 即点到为止即可 (上下学期各安排2学时) 。 (2) 大二是大学生生理、心理逐渐适应和成熟期, 进入专业基础课学习, 学习任务繁重, 为加强大学生对该课学习吸收的有效性, 应该侧重在职业生涯设计、认识自我等方面指导。因此, 课时安排应“轻” (上下学期安排各4学时) 。 (3) 大三是大学生进入专业核心课和实验实践课的重要阶段, 即进入准社会阶段, 重在讲授大学生求职择业和自主创业的程序、途径、方法以及求职面试技巧、职业礼仪、职业适应等内容。因此, 课时安排应“重” (上学期12学时, 下学期14学时) 。 (4) 大四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用人单位实习、见习阶段, 加之大学生这阶段难以集中学习, 因此, 在此期间开始该课已失去指导的实际意义, 建议“弃”之。
3. 创新组合开放式教学方法及效果
该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因此, 在讲授该课时须采用新型组合开放式教学方式和方法。
第一, 创新组合开放式教学方法。 (1) 引入式教学法。所谓引入式教学法即指开放课堂教学空间, 引入社会人力资源进课堂, 对高等学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如在“招聘面试技巧”“企业对人才需求”等章节中引入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部指导专家进课堂现身说法, 并在“职业适应与发展”等章节中引入社会发展成功的本校学长进课堂讲授成功经历。 (2) 互动式教学法。所谓互动式教学法即在该课程相关章节中, 老师通过营造参与互动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 达到不同观点的碰撞交融。如在“自我认识与职业生涯设计”“面试礼仪”等章节中采用互动式教学, 激发教与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 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3) 视频分段式教学法。所谓视频分段式教学法即将所授教学内容相关的章节的课程选用一段相关的视频 (央视网下载) , 分成几个部分, 每一个部分播放不超过10分钟即暂停, 由教师设问, 随机抽学生上讲台分析解答, 由授课教师点评解析。接着再继续播放视频, 再随机抽学生上台分析解答, 时间控制在2学时, 以期达到强化大学生的就业面试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效果。此种教学方法既是对就业指导课的一种丰富、完善和改革, 又较好地让大学生提前进入社会职业的角色体验, 该教学法教学符合当代大学生普遍需求,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4) 场景模拟式教法。所谓场景模拟式教学法即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指导下, 要求学生模拟扮演某一角色或是在教师所设计的某一种场景中, 进行就业技能训练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在职场招聘环节, 学生既扮演招聘者同时又扮演被招聘者, 这样的模拟方式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场景模拟教学的意义在于创设一种和谐的、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 拓宽教学渠道, 增强教学的逼真性, 构架起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桥梁, 促进教学相长。同时, 场景模拟式教学法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 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训练环境,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实战技能。
第二, 创新组合开放式教学方法效果。多年的实践证明, 该课程采用组合开放式教学法贴近当代大学生的个性需求, 同时也符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特点, 有利于教学相长, 优化教学效果, 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综合能力有显著的效果, 受到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 (1) 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信息时代为大学生广泛吸收新知识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只要他们需要学习新知识, 点击网络就会有收获, 他们的思想独立意识和批判意识都比较强烈。因此, 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门实战性和实用性都非常强的课程, 单凭老师在课堂上的理论灌输是得不到学生的认可的。然而, 自“采用组合开放式教学法”以来, 通过多层面、多形式、多感官、多成员、多视觉的教学, 使大学生置身社会职场空间, 以主人公的角色体验到生存的危机感和现实感, 不仅大大加强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而且增强了大学生主动积极地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实力的欲望, 教学效果较好, 学生听课欲望强烈。 (2) 符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特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实用性和开放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学生抗拒, 另一方面会“误人子弟”。因此, 整个教学过程要根据大学生个性需求并能使每个大学生满足个性需求而又有所收获, 如“模拟招聘”“职场礼仪”示范等环节, 以学生作为模拟对象, 老师点评、示范, 极大地加强了学生的实体感, 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 收效显著。 (3) 符合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求职要求。当代大学生接收新知识快, 但实际社会见识少, 他们普遍需要较为实际和可操作性强的社会知识和就业技能。因此, 该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贴近大学生现实生活, 使课堂上多数的学生得到表现的机会, 又接近社会 (如引入式教学法) , 普遍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同时,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成功率证明大学生通过该教学法的学习, 竞争高质量就业职位普遍成功率较高, 就业竞争能力明显得到增强。
参考文献
[1]何瑞铧.浅议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创新思路[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2)
[2]宋双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创新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 2012 (2)
[3]袁淑清.普通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16)
论文,探索落实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德育目标的教学方法 篇6
关键词:协同创新;职业能力;实践课;机电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674-9324(2014)49-0055-02
一、关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思考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即“2011计划”,目前各高校已陆续启动实施。这是一个改革性、引导性和支持性计划,其基本要求包括多方面,核心点是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一种大学办学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大学是协同创新的主体,集成是协同创新的灵魂,提高办学水平是协同创新的目的,合作共赢是协同创新的保障[1]。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肩负着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要求毕业生达到知识面宽、基础理论适度、应用能力强的水平。因此,切实践行“2011计划”,推进协同创新,坚持以学习为中心培养其职业综合能力,是全面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着力点。本文以机电专业的实践课教学为例,基于协同创新的理念,从多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二、对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思考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一般职业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数学运用能力、形体知觉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等。专业能力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技术能力。综合能力包括跨职业的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如制定工作计划、决策与实施能力等。一定的职业能力是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职业能力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招聘方首先按照专业来定位,关注求职者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技术能力。研究表明,具有不同智力类型和智力结构的人,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有不同的指向性。将学习者所具有的智力类型分为两大类:一是抽象思维、另一是形象思维,职业院校的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涉及诸多方面,但培养其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是重点。这就要求高职教育首先要重视宏观的专业教学设计,把握好中观的课程教学设计,做好微观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设计是针对学生应掌握的某一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制订培养方案。另外,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过程中,应改变固有的育人观念,充分相信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注重校内协同创新以及外部协同创新,积极探索及实践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2]。如在选课制与学分制方面加快改革,给学生自主的选择权,以项目化课程为基础,大胆探索选修课的教学模式等[3]。
三、基于协同创新理念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践课教学研究
1.专业教学设计,是协同理念的基本体现。经广泛调研,由专业教师与行业协会、企业专家及技术骨干,根据社会对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及职责要求,确定学生就业的岗位及工作职责,应具备的基本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进行专业宏观教学设计,开发课程,这是协同理念的基本体现。高职教学设计,实践类课程所占比例较大。如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针对轻工机械制造、食品包装等行业,以培养掌握自动化生产线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运行维护与管理、引进消化与创新等一线工作的、具有持续发展的机电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为目标,开发三年不断线的专业实践课程,除了保证在校必要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实训外,还包括:自动生产线认知、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实习、典型自动机械安装与维修等理实一体化课程等。生产线认知课在第一学期;典型自动机械安装与维修课在第五学期,在校内的多功能课室进行;生产线设备安装与调试实习安排第五学期在校外进行,届时学生深入企业,成为企业准员工,按照工厂模式管理,参与设备的制造安装、调试与维修,实现教学目标。
2.课程教学设计,是协同理念的落实重点。在宏观专业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做好课程教学设计,即制订课程标准,包括教什么、怎么教、具备什么条件、应达到什么标准等。实践课程设计须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导向,确定教学内容及过程,整合理论知识,使必要的理论知识总量保持不变,而知识在课程中的排序发生变化。通过不断地教学总结,我们认为专业实践课教学设计需把握好如下几个要点,如图1。其中的每一个要点,都要通过多方合作、共同完成,这是协同理念的落实重点。
3.课程实施与考核,是协同理念的具体实践。①对教师提出的要求。高职专业实践类课程比例大,要求师资安排体现出校内外、专兼职间的有效协同、优势互补。要求专任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和浓厚的教学兴趣,有本行业企业工作的经历和经验,熟悉生产与科技发展现状,了解企业运作情况。教学过程中主动调节与学生的关系,相信和引导学生,使教学过程呈现民主、轻松、生动和严谨的气氛[4]。机电专业学生在实践课之前,指导教师要根据企业生产情况,拟出实习指导书与任务书,明确实习目的、项目任务、步骤和时间进度等,印发给学生,要求先阅读、提取信息,以培养学生阅读与理解能力,之后指导教师再进行整体解读。为了规范实习管理,及时总结提高、以便改进,实习结束后,要求指导教师写出实习专题总结报告,汇编整理成专业实践教学材料。②教学模式与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如课堂与现场交替教学、分组教学等。对工艺性、原理性、结构性较强的理论知识在课堂上集中讲授,再根据学生人数分成实习小组,安排到多家企业或实训室现场,围绕设备进行分析。如对照软包装机,讲解其工艺过程、结构组成、工作循环图设计及主要零部件结构等,关键零部件可采取由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方法,即先理论分析、仿真模拟,再对照实物分解讲授,这样的教学效果更佳,起到讲解一个、领会同类的触类旁通效果。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指引疏导,鼓励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师生共同探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完成实习周志,每周记录实践学习(工作)情况,包括体会与收获,养成边学习(工作)、边思考、边总结的习惯,提高职业综合能力。实习结束须撰写总结报告,培养学生资料整理与文字撰写能力。总结报告是对整个实习过程的全面记录,可以按岗位工作项目顺序总结,也可以按照工作时间顺序总结,这也是对实习周志进行提炼总结的过程,全面地锻炼了学生职业综合能力。③考核评价。课程考核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关于高职教育课程评价考核的话题探讨从未间断,而实践课的考核更难把握。多年来基于协同理念我们也在不断进行摸索,形成以围绕课程教学标准,引入企业考核与评价机制;以掌握的知识与工作能力相结合,加强实践性环节考核;以重视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考核为主等综合评价体系。由学校专任教师、企业技术指导、实习生、班组长等多方协同参与,有现场问答、报告提交、作品呈现等形式。根据教学运作情况,学生被分散到企业实习,专任教师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踪指导考评。要做到公平合理的评价,教师须多观察、多沟通、多答疑,包括与学生、与企业技术指导人员的交流等。如机电专业一般5~15人进入一家企业实习,学生以准员工身份,上下班实行打卡考勤制,企业按照其管理制度对考勤进行周汇总或月汇总。企业指导教师、实习联系人能够对学生观察的更仔细,这样可以完成对平时纪律、态度等方面的考核。实习结束后,校企双方指导教师在企业现场组织进行实习总结,教研室专门召开实习总结交流会。另外,还可以根据实践内容,将课程教学和自己的兴趣有机结合,在毕业设计、挑战杯或技能大赛等中提出具体任务,要求以完成作品形式呈现,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技术创新能力。如让学生在所了解的设备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机构或部件,改进不合理之处,撰写报告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分组做出总结,每组推选出代表对作品完成情况进行讲述。问卷结果表明,学生非常喜欢这种考核方式。
四、课程教学效果
以协同创新视角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从做好专业宏观教学设计入手,明确课程教学标准,把实践课的实施过程与企业融合,使社会、企业、学生、教师和学校多方受益。学生深入企业实践,为企业注入活力,为其人才贮备、选拔提供了基础。教师带学生到企业实习,开阔了视野、锻炼了专业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带动了企业培训、科研项目申报、教材编写、毕业设计的选题。学生走向企业实习,认识职业岗位,心态趋于成熟,磨炼了意志,思想不再脱离现实,提高了解决问题能力;同时通过撰写实习报告、实习周志等,提高了学生的文字撰写、语言表达及交流沟通能力。同时,学生进入多家企业分散实习,让社会和企业了解学校及其专业设置情况,提升了学校知名度,扩大了专业影响力,提高了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别敦荣,胡颖.论大学协同创新理念[J].中国高教研究,2012,(10):4-8.
[2]李鸣.积极探索及实践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4,(3):61-62.
[3]周文玲.基于自主学习与管理能力培养的选修课教学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2,(10):21-22.
论文,探索落实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德育目标的教学方法 篇7
鲁昕强调,德育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工作者所承担的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多次对德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特别是近日在贵州视察时勉励职业院校学生要对前途充满信心,立志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技高一筹的境界,学到真本领,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人生,对职教德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去年年底,教育部颁发了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进一步明确了德育基本内涵、地位作用、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完善了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原则、德育途径、德育评价、德育实施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反映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新精神新要求,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凝练了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践中的新经验新探索,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职德育工作提供了基本规范,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管理和督导评估提供了基本标准,为社会各方面协作配合形成合力提供了基本依据,是职业教育基本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昕要求,各地各校要认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和学校全体教职员工深入学习领会新修订德育大纲的主要内容和政策要求,特别要做好班主任、德育课教师及其他德育工作者的专题培训,确保培训覆盖所有学校及全体德育工作者。要将新修订德育大纲的制度规定转化为具体工作举措,创造性地融入到学校日常德育、专业教学、学生管理等工作中去,实现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有机融合。要整合各类德育资源,协调各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区和家长等力量参与德育工作,建立健全德育制度落实长效机制,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职教德育制度化、规范化。
会前,会议代表现场观摩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学生签约仪式,观看了职业院校学生社团活动展示等。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江苏省教育厅、湖北省教育厅、重庆市教委、广东省教育厅、天津红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河南省商务学校、大连轻工业学校代表作了交流发言。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师生代表和中国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部分理事共18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
论文,探索落实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德育目标的教学方法 篇8
一、做好学情分析,做到有的放矢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教师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因材施教,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中职学生的特点是: 大多数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有不少学生缺少远大的理想的报负,对于德育课的学习,他们不喜欢抽象的理论,而对于一些社会的热点问题,生活中发生的实例感兴趣,喜欢接受新鲜事物。为此,教师要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
二、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力求以任务驱动,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学”和“做”掌握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把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之中”时,我把中国梦主题教育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由于中国梦相关知识理论性强,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接受,本节课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方法。针对本班学生活泼好动、擅长表演、搜集整合资料能力强的特点,我在课前布置任务: 搜集中国梦的相关资料,准备才艺表演。这些任务的布置符合学生特点,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学生非常感兴趣,出色完成了任务。由于课前准备充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突出,通过诗朗诵、歌曲表演、小组介绍等主动参与的过程,完成了对中国梦主题内容的学习,本节课的难点问题得以突破。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为教材,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对一系列具体案例的讨论和思考,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开放式的学习氛围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能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案例的选择要符合课堂教学的需要,而且具有实效性。我在讲“在职业道德修养中提升职业境界”时,选用了我校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并取得好成绩的案例,引导学生要树立榜样,提高本领,自觉进行职业道德养成训练。在讲“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时,我引用了自制案例“狗咬人惹官司”视频短片,引导学生针对案例写一份民事起诉状,因为案例生动形象,全体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每名学生都能顺利完成正确写民事起诉状这个任务,难点问题迎刃而解。在讲“把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之中”时,我选用了自编案例“有梦想才会有希望”,选用我校毕业生李京花的事例。案例介绍了我校毕业生李京花立志努力学习,回报家乡,最终梦想成功,考上理想大学并且毕业回到家乡工作的成功事例。引导学生针对案例展开讨论,小组代表发言,说出“同样是中职生,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因为同是中职生,而且是我校毕业生的事例,学生倍感亲切,学习兴趣昂然,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言,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案例教学法生动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使德育课课堂气围活跃,效果显著。
四、运用设置疑问、制造悬念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养成勤学好思的良好习惯。在课堂上,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给予解惑,学生由困惑而变为豁然开朗,其中的喜悦难以言表。例如,在讲“依法维护合法权益”时,我在导入部分设置悬念,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借条,让学生讨论发言,“这个借条能不能作为法院起诉时的证据?”,借条“是不是有效的证据?”学生感觉很新奇也很困惑,很想知道其中的道理。教师自然地导入了新知识“诉讼证据”的学习。这种导入方式让学生耳目一新,同学们为了“探个究竟”很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五、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化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和利用视频短片、图片等资源引导学生根据特定案例或情节展开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化教学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益,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地。
在讲“在职业道德修养中提升职业境界”时,我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展示了自制视频短片“双汇瘦肉精事件”,生动而形象的实例让学生兴趣昂然,连最不愿意学习的孩子也非常投入地观看短片,积极地参与讨论和发言,而且还能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讲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时,我选用了自编案例,“美容院做美容招至毁容”的视频短片,引导学生针对短片中的案例讨论,“遇到类似的事情,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德育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极具吸引力,学生由厌学变为乐学。
六、运用情境教学法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表演小品、诗朗诵、演唱歌曲等活动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引发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收到良好的效果。
通过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德育课课堂教学由教师一言堂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良好互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德育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显著提高。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以往德育课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对德育课的学习不感兴趣,德育课堂往往处于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实效性低下的状态。如何提高德育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广大德育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论文,探索落实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德育目标的教学方法 篇9
抓住诗歌主体形象, 新巧构思。教者从破题开始, 紧紧抓住“手掌”一词, 调动学生联想和想象, 头脑中还原作者诗歌构思时的图景, 走进创作者的精神世界。课堂的四个主要环节破题、品词、感受画面、体悟形象都由“手掌”串起, 其突兀, 其动作, 其冷暖, 其虚实, 正是诗歌要探究的几个重要的点, 做到了课堂教学形式与内容的有效结合, 可谓新巧。
紧扣诗歌教学特点, 以读贯之。整个课堂安排了七次读, 有整体感知的初读, 有细读探究的筛选, 有理解之后的情读, 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是课堂教学组织的又一条线。同时, 读有关节, 读有任务, 与品味、体悟紧紧结合, 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在理解的基础上又指导学生朗读, 读品结合, 相互生成和促进。教师对朗读技巧的指导也渗透在品读之中, 让学生在朗读实践中体验了诗歌的语言美、节奏美, 实现了文本读的教学目标。
深入研析诗歌语言, 以言入文。品读之中, 带着学生走进文本内部, 通过对一些重点词的品析, 体悟诗人的情感, 落实了课标“理解文本”的要求, 没有飘在文字的表面。比如对“掠过、沾了”“轻抚、贴”几个动词的咀嚼, 以及对“坚固、柔发”和“寂寞的憔悴”的感受, 引导学生分析得十分到位, 真正读懂了教材和作者, 很好地贯彻了课标的要求, 调动了学生内心的体验, 使悟情和理解主题有根。
饱含情感体悟形象, 以情聚神。其实听的这节课还有一条教者心目中的组织线条, 那就是情感的引导。感情的诵读、动词的品析、形容词的体悟、手掌的冷暖、背景的介绍, 包括引出《狱中题壁》的情感映照, 教者看似不经意的引导, 其实是把学生情感凝聚, 然后使之升华, 自然而然达到对主题的理解。教师角色定位合适, 发现学生答问中的细微之处, 倾听、追问、补充, 把学生情感凝聚到诗歌所要表达的情绪上来, 爱与恨、愤懑与向往, 油然而生, 情感把握的教学目标自然生成。
引导课堂教学节奏, 轻重有度。仔细分析这节课例教学, 师生在课堂占时比例是合适的,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 读诗、思考、体悟和表达是学生的主体活动。而教师并没有退到教室的一角, 反而不着痕迹地引导着教学的走向, 掌控着教学的节奏, 确保了目标的达成。
从这节课中, 我们不难看出, 教学目标确立之后, 实施目标显得尤为重要。这里面, 要注意几个点:一是紧紧抓住文本落实目标, 立足语言, 走入文本, 抓住语言文字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在理解文本的框架内实现目标;二是语文课堂的达成目标的呈现形式应当是阅读、思考、品味、表达几种形式的综合应用, 要体现学科自身的特点;三是教师的角色定位要准, 要适时出手, 引导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一节好的语文课总是充满了张力, 学生在读中品, 品中悟, 悟中达, 彰显了语文的“文气”, 教师也与学生的交流中有所收获和提升。
摘要:通过《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课的教学实施, 从教学目标的设置以及落实的角度归纳出语文教学确定目标的方向以及实施教学注意读、品、悟、达的语文表达方式。
论文,探索落实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德育目标的教学方法 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综合素质;实践能力;教学方法;课程体系
1.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
总结多年的职业教育生涯,我深深地体会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1强调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和劳动者的转变
这就要求学校在传授基础理论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操作、应用技能的培养。
1.2强调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
工科职业院校毕业,一般来说是生产线上的操作员、工艺试验员,包括科技含量较高的设备操作员,一线的管理人员,既懂技术又能进行产品推介和服务的营销员,在管理机构中从事一般管理工作及独立经营的“小老板”等。
1.3强调毕业生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这就要求在教学上应贯彻“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教学中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1.4要求和21世纪国家的科技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
培养学生高度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学生会学习、生活、会合作有健康的身心、丰富的个性,适应社会要求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为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提供不同需求的人才,因此重点应放在培养人才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上,放在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实践和操作技能能够的有机结合上,放在适应社会具有发展后劲上,以求实现培养目标。
2.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2.1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现实培养目标的主要媒介,任何培养目标只有通过设置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才能得以实现。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基本上是学科体系的课程,强调的是学科自身的系统性。这种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对某一门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但与劳动世界的职业实践相距甚远,要想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就必须对原有的学科体系进行解构,进而重构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即以典型的职业活动为核心,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按照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对典型的职业活动进行序列化,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2.2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机制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院校中课堂和学校为中心是最主要的办学模式,职业院校近几年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党的教育方针作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及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同样也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对于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顺利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目标的实现只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而缺乏相应的教学机制是难以实现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具有相应的实验、实训基地。我国的职业教育是学校式的职业教育,其先天不足就是缺乏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学生在学期间缺少对生产实际的了解,毕业后往往需要很长的适应期才能胜任工作。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从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案的确立、教学过程的实施等方面,使企业介入人才培养过程,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应使学生尽早接触职业的实践,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2.3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将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转化为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有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操纵技能的训练是职业教育中较为常用的两种教学方式。然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对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进行有效的提高。面对这一问题行动导向教学方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行动导向教学作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引导学生而不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方法,是由诸多教学方法综合得来的,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行动导向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和咨询者,已学生作为学习的中心。通过动手实践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技能相结合,提高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行为导向教学法以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为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样式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样式塑造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形式根据教学技术的不同有所不同。他们的活动在总体上讲是表现为隐性的;而学生学的活动则跃然眼前,表现为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在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知识的教学不仅仅表现为系统性的、单学科的,而且要求教师、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各类知识来处理。
行为导向教学法主要包括下列几种:项目教学、卡片教学法、. 思维图法、案例探究、角色扮演、模拟教学、教学文引导法等,其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可以灵活变化。
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有以下特点:(1)注重学生个体的行动性(2)注重教学过程的完整性(3)注重学习行动的合作性(4)注重教学评价的开放性。
2.4构造新的评价体系
在教学中应采用小循环多反馈的模式,即在讲解每一个小问题后,马上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练习反馈,构成一个小循环,从而在一节课中形成多次循环,多次反馈的授课过程,促进学生自我诊断,反思和评价。
这意味着学生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检测、自我检查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置的目标。
2.5师资队伍的建设上
始终把师资队伍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选择理论水平高,业务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任教。并经常派教师深入一汽、北车集团等企业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及时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新技能、新产品等基本情况。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职业学校加强与企业密切合作,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在科技、研发推广和技术服务中丰富基础理论,提高业务、实践能力。此外,职业学校可以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品评各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着或能攻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并且有其中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且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这对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发挥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总之,当前的第三产业的发展需求量最大的不是学术型人才,而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并且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更高。可以说,服务行业需要的现代高级职业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职业教育的前途指日可待,如果在职业教育及其对口发展上能做的更好,那么可以说职业教育是教育史上的奇迹,它的辐射作用会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与发展的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
【参考文献】
[1]黄尧.中国职业教育形势和今后发展的目标任务.在2008年中国职教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上的报告.
[2]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论文,探索落实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德育目标的教学方法】推荐阅读:
中职体育教学德育渗透探索论文11-24
医学背景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10-26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与探索论文08-14
发声与共鸣在声乐教学中的研究与探索论文10-13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08-01
职业教学模式探索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