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论文(精选11篇)
针对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论文 篇1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单片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单片机控制技术”课程信息量大、抽象难懂的特点,从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结合教学的实践与经验,探讨了“单片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有关问题,并提出了改善现有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单片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单片机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工程课程,是我院计算机、数控、矿山机电、机电一体化等多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但是经过笔者近几个学期的问卷调查,学生普遍反映单片机课程抽象难懂、概念多、指令不易记等等。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难度很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
二、单片机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与探索。
1、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单片机这门课程比较抽象,而且学生刚刚接触单片机的结构和原理、汇编语言指令及编程等知识,学习起来难度很大,如果一味地采用填鸭式的讲授,学生难免会失去兴趣,课堂气氛也会变得死气沉沉,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学习之初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我在授课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主要做了以下两点:首先,给学生展示单片机广阔的应用前景,列举生活中大量单片机的应用实例,如马路上的交通灯控制,电梯的升降控制,家用的洗衣机、冰箱、热水器和空调等的智能化控制,汽车的车身控制系统和安全保障系统等。这些我们生活中可以看得见的实物都是由一片小小的单片机芯片控制的。抽象的教学内容与这些现实应用实例相结合,可以给学生一个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的学习目标,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单片机的兴趣。另外,一开始就应把实物和实验展示给学生。可以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就拿一块单片机学习板,把简单的器件大体介绍给学生,然后做一个简单的单片机控制的实验,如流水灯、数码管静态显示等。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会在一开始就被激发出来,后面的学习也就不会觉得那么枯燥了。
2、引入“项目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单片机教学一般是将单片机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即根据课本中各章节的顺序,以单片机结构为主线,先讲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再讲指令及软件编程,最后讲单片机系统的扩展及外围器件等。这样的讲授方式学生普遍反映难以理解,教学效果并不好。基于上述状况,我们采用了“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采用学生分组协作的形式,以项目任务为教学单元,不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完整性,即便只学了一部分知识,也可以去完成与本部分知识有关的项目。比如,在讲完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和部分指令之后,可以让学生去做一个闪烁灯和跑马灯的项目;讲完定时器后,可以让学生做一个秒表或者时钟的项目。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习目标明确,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及相互协作的能力,既巩固了学习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很好地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应用中,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大大的改善。
3、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单片机课程信息量很大,内容抽象难懂。制作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将传统课堂教学中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的理论多样化、生动化,而且还可以将重难点知识内容通过多媒体进行多次重复或加重强调等演示,便于学生记忆。实践表明,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丰富了单片机课程的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良好。
学生以前在做单片机实验项目时,教师通常是在上前一节理论课时,把下节实验课的内容和步骤介绍给学生(比如一段汇编程序的编制过程),但是学生在上实验课时往往已经把上节课的内容遗忘了,因此在实验课上教师不得不对大多数学生重新指导一遍,这样既浪费了很多课堂时间,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大大降低。现在我们在给学生做项目的过程中,引入了教师授课系统软件,教师可以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穿插进行试验项目的讲解。教师在计算机上的每一步操作都能通过此软件显示在学生机上,老师可以边操作边给学生讲解,相当于同时给每一个学生进行辅导,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另外,教师授课系统还能监督学生的操作过程,防止学生上机时间上网、聊天、打游戏等,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工作量,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单片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的教学改革也不断地面临新的改革和创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紧跟发展潮流,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不断进行新的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俞国亮MCS—51单片机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张永枫单片机应用实训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詹林单片机原理与应用[m]。北京: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4]赵玲唐岚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的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教学研究[J]。成都:高等教育研究,2008。
针对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论文 篇2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课程是我系数控设备应用与维修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运用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程序设计、电子CAD等知识, 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学生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学生未来解决本专业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因此它的教学效果就显得尤其重要。项目化教学是当今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 以项目为导向, 通过师生共同完成项目任务组织教学活动, 通过学习工作过程而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 对《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极为必要。
1 项目化教学法简介
项目化教学是以实施项目为载体, 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驱动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的关键是设计和制定教学项目及每个项目的工作任务。项目教学法主要包括情景设置、操作示范、独立探索、确定项目、协作学习和学习评价等六步。合理的项目选择应以该课程的课程目标为导向, 项目化教学的课程目标更应突出能力目标的培养。
2 课程目标设计
依据项目化教学核心思想, 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更加突出能力 (技能) 目标的设定。《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课程以MC-51 系列机型作为实践教学的工具, 通过学习单片机硬件、软件及接口技术, 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 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目标如下:
(1) 能力目标: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独立的设计和制作简单单片机应用系统;2)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维修单片机应用设备和产品;3)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单片机的学习方法, 具备进一步学习扩展知识的能力。
(2) 知识目标:1) 掌握汇编语言和单片机的编程方法;2) 掌握人机接口的硬件结构和软件编程原理及设计方法;3) 掌握单片机系统的扩展技术;4) 掌握单片机的A/D、D/A接口技术;5) 掌握MCS-51 串口通信技术技术;6) 掌握MCS-51 应用系统的开发技术。
(3) 素质目标:1) 具有综合考虑产品指标确定设计方案的素质;2) 具有从产品定向到知识的素质;3) 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以及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4)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5)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3 课程项目设计及项目单元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以能力为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 以素质为基础, 以项目为载体, 以行动过程为途径, 以师生互动为方式, 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教学活动最重要的目标。依据课程相关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 围绕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认知规律,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设置六个教学项目, 如表1 所示。整个教学项目实施过程将贯穿基本知识点, 采用六步教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 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团队协作有机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每个项目分成若干任务单元, 不同的任务单元对应各自拟实现的能力目标、相关支撑知识、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任务实施结果等设计内容。以“项目四:制作电子时钟”为例, 进行项目单元设计如表2。
4 考核方式设计
课程的考核方式分为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两部分。知识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单片机外围电路及其驱动程序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技能考核主要针对学生在训练项目完成过程中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情况的考核。将传统的单一“笔试”的考核方式变为“实践技能”的考核方式, 把学生的动手能力列为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样有益于学习过程把控, 让学生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其中, 教师打分占30%, 项目组自评占20%, 小组互评占50%。考核过程为全程考核, 方式为实物演示+PPT汇报。教学实践表明遵循以上课程考核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
经过《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项目化教学实践, 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明显提升。项目实施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 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还锻炼了创新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与小组成员协作的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是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为了适应高职院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 对《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依据项目化教学核心思想, 对课程进行了课程目标设计、课程项目设计、项目单元设计及考核方式设计。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明显提升。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单片机,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贡雪梅.项目教学法在单片机原理课程设计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07) .
[2]刘雪雪.谈案例教学法在单片机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04) :91-92.
[3]王颖,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单片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 2007 (03) :50-51.
针对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论文 篇3
【关键词】中职 一体化教学 单片机
笔者所任教的单片机技术是一门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的应用性课程,课程中概念多,专有名词多,内容比较抽象,对初学者来说难以适应。目前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先学基础理论知识,如单片机结构和原理,以及所有的汇编指令如何进行程序编写。由于过于抽象,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单纯的理论传授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等到实训时,前期学的内容基本忘光,对实训课程丧失兴趣。最终没有达到教学目标。为了改变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笔者开始探索利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单片机的教学。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一体化教学模式作为教学方法的深入教学一线,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课堂式教学,近几年在中职院校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一体化教学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中做,做中学,能有效提高中职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中职生的教学质量。因此,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瓶颈,是今后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教学任务目标
通过单片机技术一体化教学课程改革,实现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掌握单片机的基本应用,能够利用单片机作为载体,去解决实际工程项目,例如我们在的第一个任务是“楼宇景观灯的的安装与调试”,学生学完以后就可以动手去完成该项目。在完成过程中,学生应该掌握工程的设计,材料的选型,工程的施工,程序的编制,以及团队的合作。任务完成后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同时提高,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任务设计
学习任务应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该过程可用于学习特定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典型工作任务,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原则即工作任务要精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同时涵盖中职单片机教学的大部分知识点。中职学校的单片机教学主要应该以传授给学生基础的单片机知识,引领学生入门为主,为他们今后的工作或者继续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尝试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任务。
1.任务一 楼宇景观灯的的安装与调试。2.任务二 单片机控制交通灯的安装与调试。3. 任务三 步进电机的控制的安装与调试。4. 任务四 电子钟的安装与调试。5. 任务五 电子屏的安装与调试。6. 任务六 红外报警装置设计的安装与调试。7. 任务七 数字温度计的安装与调试。8. 任务八 智能IC卡的安装与调试。
本课程建议总学时140学时。这些任务基本包含中职单片机教材的大部分知识点,并细化到一个个典型的工作任务中,学生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一体化模式。以任务一楼宇景观灯的的安装与调试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交流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景观灯引导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找寻景观灯相关知识。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引导人和咨询顾问的角色,实际是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在楼宇景观灯的的安装与调试这个项目中,教师只需要讲解MOV指令或者CLR、SETB指令,就可以教会学生怎样控制发光二极管亮灭。再通过教授延时时间的编写方法和程序的无限循环等指令,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闪烁程序。通过几条指令的学习,学生便可自己动手操作,既能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也能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自然会提高。然后逐步加深学会对多个LED灯的设计。最终完成整个工作任务。
三、教学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具体有以下几种: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大脑风暴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张贴版教学法等。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变换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实物演示,仿真演示,多媒体讲解,实战操作等。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促进教学的增长。
四、教学任务实施
以“楼宇景观灯的的安装与调试”从工作过程系统化得角度进行策划,包括获取信息,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价反馈等。以楼宇景观灯的的安装与调试分解为四个教学活动。分别以活动进行实施。
1. 教学活动一:明确工作任务(4课时)2. 教学活动二:任务前的准备(6课时)3.教学活动三:任务的实施和成果展示(8课时)4. 教学活动四:工作总结与评价(2课时)
五、教学总结
在单片机教学中开展教学做一体化尝试,打破了传统的以章节为主的教学框架,通過项目教学整合了课程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边讲理论,边指导学生实践,然后由实践再深化理论,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为了实现一体化教学,教师既要讲解理论知识,又要指导实践环节,而且要把两者融会贯通,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专业水平的提升。最终通过一体化改革从根本上让一门较为难学的单片机课程变得较为容易上手。
【参考文献】
[1] 陈伟珍. 做学教一体化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 职业技术,2009,(2).
[2] 冯遵安,蒋琴. 任务驱动与项目教学法在电气控制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
[3] 石瑞芬,陈军.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气控制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9).
针对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论文 篇4
关键词:“互联网+”;单片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1-0165-02
0 引言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互联网+”是两化融合的升级版,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并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服务业的全面融合,其具体的应用包括工业、金融、商贸、智慧城市、通信、交通、民生、旅游、医疗、教育等方面。这个充满创新的“互联网+”时代,给相关的技术人员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本文重点探讨了在“互联网+”时代技术背景下,如何有效把握单片机相关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方法的改革,才能突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单片机教学与“互联网+”时代技术的特点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是工科院校相关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集电子、计算机、语言编程等技术的应用性很强的课程[1-2]。了解单片机的工作原理,掌握单片机技术,将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生产,成为相关专业大学生的重要任务[3]。传统的单片机教学方式,学生可掌握单片机的基础编程方法和接口基本使用,而结合实际需求针对具体功能的单片机系统的综合设计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目前的单片机教学中,存在着理论课和实验课结合力度不强,实验内容陈旧、缺乏时效性,综合实验难以开展,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教学重视度不够,并且实验手段单一且脱离实际,对实践操作考核针对性不强等不足之处。“互联网+”时代对单片机或嵌入式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与挑战,并对单片机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设置上都提出新的迫切要求。“互联网+”时代的技术载体是物联网技术,其是物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物联网架构的三个层次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其关键技术都涉及到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的具体应用,这也为单片机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教学题材、研究内容、方法探讨。将“互联网+”的相关技术应用到“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这门以实践为主的教学中,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设计能力,为学生将来在“互联网+”时代相关产业的就业提供技术储备。
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
传统的微机原理、单片机和嵌入式系统等相关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是8086、51内核、arm7内核单片机硬件结构、指令系统、汇编程序设计、中断技术、定时器/计数器、串行通信、存储器扩展技术、接口系统软硬件设计等。结合“互联网+”时代的产业技术要求,计划将单片机整个教学过程更改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动手创造两个阶段。基础理论研究阶段即采取课堂集中授课的方式完成,其课程包括微机原理接口与技术、单片机原理和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三门课程,此三门课具备实践为主的特点,需要增加实验课程的课时比例,各课程若总课时设定为48学时,实验课时最低要保证16学时。同时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相关技术和应用在基础理论研究教学任务完成后,增加实践动手创造必要阶段,即在大三大四增加单片机课程设计阶段及开展嵌入式短学期学习,特别是针对物联网专业的学生,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让学生进公司进研发团队,可参与具体的物联网相关嵌入式产品设计。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如下。2.1 课堂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互联网+”时代的单片机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如何将单片机与无线通信的“互联网+”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单片机的课程基础包括c语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课程,在进行单片机正式授课内容前,教学安排中要学生对重点基础课程内容进行对应的复习。传统的单片机课程内容一般离不开89c51相关的内容,这里建议单片机课程的对象可以采用新型市场上比较热门的芯片进行对应的介绍学习,笔者课堂教学采用意法半导体主控制芯片stm8,总课时一般设定在至少48学时,实验课时至少设置在16学时。32学时的课堂教学计划见表1。此教学计划中只针对性的讲述stm8单片机常用的汇编指令以及循环和跳转等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重点讲解单片机c语言程序设计和物联网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重点让学生掌握单片机最小系统以及应用设计方法的教学内容。
2.2 基础实验内容和课时安排
课程的基本实验安排是至少16个学时,与32个学时的课堂教学穿插进行,有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学生学习掌握stm8片内资源使用及相关类似单片机的开发环境安装、开发工具使用单片机软件的编程方法。在实验过程中,采用stm8单片机实验箱,实验2人一组,编程语言采用c语言为主,汇编语言为辅的方式,完成4个题目的实验内容。实验题目以及内容要求见表2。
这6个实验涵盖了学习任何一种单片机的基本思路和stm8单片机的程序设计的具体课堂教学内容。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建议学生上机之前对实验内容进行了解,上机过程中集中时间进行调试,在实验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了解单片机的使用方法及掌握单片机编程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其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短学期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的进一步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3 课程设计内容和课时安排
在学生完成单片机的课堂教学以及基础实验内容后,在大二下学期即可安排短学期进行单片机课程设计,时间安排在两周较好,课程设计内容为设计实现一个完整功能的单片机应用系统(这里强调不局限某种单片机),学生2-3人一组,每个组成员项目分工,最终课程设计考核采用现场实物与ppt答辩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通过查阅论文资料选择自己小组的设计题目,然后题目需有教师确认后方能进行。学生整个过程中,主动完成设计总体方案、设计原理图与pcb、最后焊接pcb板、硬件调试、软件调试等一系列实践相结合的工作,其中教师需要安排4个学时的答疑时间给同学,帮忙解决一些同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课程设计考核过程中,学生以组为单位汇报ppt(ppt内容必须包括项目进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的),教师集中评点,指出各小组设计方案中的优缺点,给班级同学一个共同交流学习经验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该课程设计目的是锻炼学生动手、编程能力,通过该课程设计,学生可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了解项目从选题、立项、分析到完成的整体过程。对于大学生创新、自学、动手等能力及专业热情都有较好的培养,为学生在后续专业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参与大学生国家或省级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大学生智能车比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等竞赛提供有力的技术保证。基于本课程整体教学改革实践的成果,本校仅在2015年期间,国家级省级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物理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一等奖共计5项,其他奖项若干,也为后续相关竞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结束语
针对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论文 篇5
研究性教学在人工智能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本文从计算机专业人工智能课程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为了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根据研究性教学的规律,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深入实施研究性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其他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实践有积极的启示.
作 者:张彦铎 李迅 鲁统伟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武汉,430073刊 名:计算机教育英文刊名:COMPUTER EDUCATION年,卷(期):“”(11)分类号:G642关键词:研究性教学 人工智能课程 计算机专业
针对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论文 篇6
纲
课程编号: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面向的学生主要是高年级本科生。先修课程: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的汇编语言、汇编语言、C语言程序设计。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从应用为目的出发,通过对C语言基本概念、基本语句、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初步设计的学习,使学生能利用C语言编写51系列单片机应用程序,熟练使用Keil C编程软件,具有用C51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主要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1.语言的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2.语言的控制结构语句
3.函数与存储模式的特点与应用 4.数组和指针的特点与应用 5.位运算和预处理的特点与应用
6.C51语言在单片机的定时器/计数器,中断系统的应用 7.C51语言串行通信的应用 8.单片机的键盘和显示
重点内容:单片机C程序设计的方法,熟练使用KEIL51集成开发环境,对单片机的软硬件设计有一定的了解,能简单开发单片机以及嵌入式应用系统。难点内容:51单片机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功能。
(四)教学时数
总学时64,理论学时,32、实验32,学分3。
(五)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上机练习相结合。
(六)适用对象
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高年级学生。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一章 单片机的C语言概述
教学要点:
理解嵌入式系统的定义、特点及架构;掌握嵌入式系统与单片机、PC的区别;了解嵌入式系统的应用领域;弄清嵌入式系统的发展趋势。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1 C语言与MCS-51单片机
(1学时)
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定义、特点、组成及分类。1.2 Keil C51开发工具
了解嵌入式系统的应用领域。
1.3 C51的程序结构与编程实例(1学时)考核要求:
了解C51语言与汇编语言的优势对比,C51语言与标准C语言的区别。了解KeilC51开发工具。
第二章 C51程序设计基础
教学要点:
本章主要介绍C51的数据类型和存储类型、基本运算与流程控制语句、构造数据类型、函数以及程序设计中的其他一些问题等内容 教学时数:
12学时
教学内容:
2.1 C51数据类型及存储类型(2学时)
介绍C51语言的数据类型,常量与变量、数据存储类型。2.2 C51对单片机主要资源的控制(4学时)
1)C51对单片机应用系统主要资源的控制主要包括特殊功能寄存器的定义、片内RAM的使用、片外RAM及I/O口的使用、位变量的定义。
2)片内RAM的使用、片外RAM及I/O的使用又称为绝对地址的访问。2.3
C51 的基本运算与流程控制语句(2学时)介绍C51的
1)基本运算
2)选择(分支)控制语句
3)循环结构流程控制语句
4)
break语句、continue语句和goto语句
2.4 C51的构造数据类型(2学时)
介绍C51 的构造数据类型主要有数组、指针和结构等。重点讨论数组和指针。
2.5 C51 函数(2学时)
介绍C51的不同函数定义方式。
考核要求:
掌握:C51的数据类型、运算符及表达式;C51语言程序的基本结构及其流程图;函数及选择语句和循环语句的用法。
第三章 单片机内部资源的C51编程
教学要点:
掌握:计算机并行输入/输出、定时/计数器接口、串行接口和中断系统的概念,单片机中断系统的结构、中断源、中断特殊功能寄存器、中断响应过程;串行口功能与结构、工作方式及编程应用;定时/计数器系统的电路结构、特殊功能寄存器及功能和使用方法。
理解:单片机定时和计数、串行和中断的应用。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3.1 单片机的并行口(2学时)
介绍51单片机的4个并行I/O口的特点,了解每个端口既可以按字节单独使用,也可以按位操作,各个端口可作为一般的I/O口使用,大多数端口又可以作为第二功能使用。
3.2 单片机的中断系统(2学时)
介绍51单片机的中断系统的特点,它提供5个中断源(52子系列是6个),具有两个中断优先级,可以实现两级中断嵌套。3.3 单片机的定时器/计数器(2学时)
介绍MCS-51单片机内部的两个16位的可编程的定时器/计数器,即定时器T0和定时器T1(8052提供3个,第三个称为定时器T2)。它们既可用作定时器方式,又可用作计数器方式
3.4 单片机的串行口(2学时)
介绍MCS-51单片机内部的串行接口的特点。这个口既可以用于网络通信,也可以实现串行异步通信,还可以作为同步移位寄存器使用。
考核要求:
了解单片机内部的并行口、中断系统、定时器/计数器、串行口的构成及特点,熟练掌握对这些资源的C语言编程,能够利用这些资源实现某些功能。
第四章
单片机外部扩展资源的C51编程
教学要点:
在实际应用的51单片机系统中,很少是由以单块单片机独立构成的,经常需要对单片机的相关资源进行扩展,本章将介绍单片机的并行口、键盘、显示、A/D及D/A等扩展资源的C51编程。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4.1 并行口扩展的C51编程(2学时)
介绍并行口的扩展方法,有简单I/O口的扩展、利用串行口扩展并行口、可编程并行口扩展等几种方法。
4.2 键盘接口的C51编程(2学时)
介绍在单片机应用系统中利用键盘进行人-机对话,包括人对应用系统状态的干预以及向系统输入数据等。键盘从硬件结构上分并行接口的独立式键盘和行列式矩阵键盘。4.3 LED显示器接口的C51编程(2学时)
介绍LED显示器的显示原理及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方法和相应的程序设计。考核要求:
掌握:单片机与键盘、LED的接口原理、技术与方法。
三、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1.选用教材
姜志海 赵艳蕾 主编.单片机的C语言程序设计与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5 2.参考书目
(1)马忠梅等,单片机的C语言程序设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谭浩强,C程序设计(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四、使用说明
1.根据专业不同,当课程学时学分调整时,可适当调整相关内容 2.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操作、随堂讨论、作业及练习等多种方式授课。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如下:
(1)课堂讲授:讲授是本课的重要教学环节,是主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采用多媒体教学,以丰富教学内容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实验操作:本课程是软硬件技术相结合的、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实验课的配合来加深和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随堂讨论:通过具体的问题、小课题进行,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他们掌握本课程所要求的主要内容。
(4)作业及练习: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小设计为主,通过简单的系统设计,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考核方式
理论部分:本课程考试为课程论文的形式。
实验部分:以每次实验的分析设计(实验预习)、实验过程、实验完成情况、实验效果及实验结果分析总结(实验报告)等五方面进行考评,综合得出最后实验成绩。
针对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论文 篇7
由于单片机的应用的学习, 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单片机的应用课程在理论要求方面难度较大, 而高职层次的学生基础较薄弱, 且近年来生源素质不断下降, 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 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我们知道, 用于教学的教材, 在编写时一般是按照:基本原理结构、基本指令、基本应用、基本操作等分成各个独立的章节。如果任课老师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 就是要将全部基本原理结构、基本指令等学习完毕, 再学习基本应用, 基本学习完毕再进行基本操作的学习。这样实践与理论教学分开, 在一段期间内学习完所有指令等理论知识, 由于理论教学的抽象性, 学生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 学习积极性不高, 甚至不知所学何物, 学后的印象不深刻, 到基本应用的学习时, 又得重新对所涉及的指令进行学习, 效率不高。所有理论学习完后, 才进行基本操作, 不能相得益障, 教学效果不好。从课时的分配上也是重理论教学, 轻实践运用。实际上对已毕业的几届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效果的调查, 大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的认识最深的也就是对其中几个指令的理解, 对单片机的应用没有全面的认识, 对这门课的学习普遍存在畏难情绪, 很难做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将来的工作中, 更谈不上成为单片机的应用高手。
2 分析问题
通过对过去的教学活动的反思, 学习的难点多数来自学生对客观现象缺乏实际感受, 由于感性知识太少, 很难从感性认识到抽象概念的飞跃。而《单片机的应用》特点之一正是是逻辑性、抽象性强。我们发现,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先理论, 后实践, 用理论指导实践, 这种教学过程, 前一段整体的理论学习没有客观现象作基础, 很难学懂理论, 更无法对后面的实训起到指导作用。只有改变教学模式, 让教学过程符合人类的认知过程, 才能从根本改变这种现象。
最近我们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3 改革的方案及特点
心理学的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 而不是抽象的, 是在个体与情景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被建构的, 而不是被客观定义或主观创造的。基于这种知识观, 学习是不能跨越情境边界的, 学习在本质上是情境性的, 情境决定了学习内容与性质。按照这种学习观, 建构知识与理解的关键是参与实践。所以《单片机应用》的学习过程应实行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 采用项目教学法, 教学中实施单元过关制度。
从单片机的典型工作任务中选择教学的内容, 将教学场所放在实训室, 让学生在完成实践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单片机的应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改革。
3.1 设置真实的工作情境, 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的整合教学内容
在编制教学计划时, 以能完成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为目的选择教学内容。任课老师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了多个单片机应用实例, 将课程内容设定为完成两项工作任务——用单片机ATmegad16对彩灯进行控制和单片机ATmegad16控制数码管的显示。将这个大的项目分解成多个子项目 (工作任务模块) , 设计出一个个学习环境及其活动, 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 分别完成这些任务, 以最终完成整个大的实际项目。教、学、做紧密结合, 课本知识为项目任务服务。任务 (项目) 完成后再进行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总结。
每个子项目与对应的学科知识见表1。
通过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 学生可以概括性地了解他所学的单片机可以作什么工作。同时学习者还可以了解到自己从事的每个工作环节在整个工作任务中所起的作用, 并能够在一个整体性的工作情景中认识到他们自己能够胜任有价值的工作。真实性情境下的学习、行动过程完整性、学习过程实践性、学习行动反思性、造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及成就感。
3.2 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中采用的是工作小组的学习方式, 大约4人一组, 这不仅有益于学生特长的发挥, 而且有助于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的形成, 体验到个人与集体共同成长的快乐。同时, 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创造条件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尝试。在整个教学中, 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 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 成为活动中的主人。学生既了解总体, 又清楚每一具体环节的细节。教师在旁边引导, 提示、答疑。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程度可以在各个环节 (工作任务模块) 教学上调整项目的难易程度。
3.3 实行单元过关制度
每完成一个工作任务模块 (子项目) 我们就进行一次考核, 既可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也给学生适度的学习紧迫感, 对于学的好的同学是一个适时的激励, 而对有放松情绪的同学是一个提醒, 教学的过程老师不再嚼碎了喂, 需要同学们主动收集材料、课后自学, 宽松的学习环境下, 一些自觉性差的学生有可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掉队, 这就需要老师介入帮助。
3.4 学习成果多样化
项目教学创造了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的宽松环境, 其学习成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 而是职业能力的提高。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它的形成不仅仅是靠教师的教, 而重要的是在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这就需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 通过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的项目教学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世界中。我们追求的不是学习成果的唯—正确性, 评价解决问题方案的标准并不是“对”或“错”, 而是“好”或“更好”。在我们的教学中, 每个学生会根据自身的经验, 会给出不同的解决任务的方案与策略, 因此, 学习的成果不是唯一的, 而是多样化的。
4 改革的成果
实施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以来, 我们的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1) 学生学习兴趣浓, 学习热情高涨, 学习效果有保证, 且有可持续性。
课程内容都是来自我们身边的生活、生产。学生对教学课题感兴趣, 认识到所学的东西有用, 能解决现实问题, 学习热情是自然地高涨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要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学习效果就有保证。更加可喜的是培养了一些因为喜欢而继续学习的学生。学习结束后, 我们发现有些同学自己买元件, 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小制作, 遇到问题继续找老师指导。
2) 能逐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课题实例来自生产、生活,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完成实际工作的过程。通过多个实例的学习、实践与积累, 学生逐渐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掌握职业岗位技能。
参考文献
[1]徐函行为导向教学中的教师角色的转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年7月.
针对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论文 篇8
关键词:汽车 文化 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158-01
汽车进入社会、家庭,加快和提高了社会经济活动的节奏和效率,伴随而来的汽车文化也渗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汽车文化涵盖的内容非常宽广,从广义上来讲,凡是在汽车发明、设计、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称为汽车文化。一般地,可以将汽车文化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汽车直接相关的文化,如汽车发明、汽车造型、汽车运动、汽车品牌、车标、汽车美容、汽车改装、汽车技术,以及在汽车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名人轶事和名车等;另一类是汽车衍生出来的文化,如汽车消费、汽车驾驶、汽车管理等。
汽车文化的普及教育对提高汽车专业人才及非汽车专业的汽车爱好者综合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开设《汽车文化》课程是形势所需,也是培养学生汽车情节、热爱汽车,提高学习兴趣的必要课程。本课程在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先导作用,该门课程的学习为继续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准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条件,同时,承担着培养学生对汽车服务类职业兴趣和职业认同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本课程不仅起着传递汽车文化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汽车鉴赏能力,更负有培养学生的文化判断能力和欣赏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 针对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汽车发展过程中的车史文化、造型文化、名人文化、名车文化、车标文化、赛车文化以及技术文化等各方面,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熟悉相关的汽车知识,让学生全面了解汽车、熟悉汽车、爱好汽车,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所以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了分模块教学,将本课程的每个模块都划分成若干工作任务,以具体的任务来引领每次课的教学,使学生每次上课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学习做到有的放矢。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视频、课件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来,在欢快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对课堂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并通过学生对汽车文化的自我展示来考察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做为平时的成绩考察依据.
2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理论方面,以介绍汽车文化知识为主,着重介绍汽车技术、汽车商标、汽车公司、名车名人,要求教师将汽车文化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学生。实践方面,带领学生观看车展、车模、车标及汽车零部件,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知识性和娱乐性统一,培养学生学习汽车文化的兴趣。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为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采用独特的随机的讨论方法,不是通过点名让学生站起来回答老师的提问,而是将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与课程问题融合起来,随机设问,例如,本届上海车展都有哪些厂商参加,参展的经典车型有哪些?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感兴趣的、学习氛围中进行思考和领会。
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教学互动的原则,改变满堂灌的授课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随时提问和提出反对意见。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讨论课,即让学生在做适当准备后对汽车文化的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的大胆参与,实现互动式教学,对见解独到的学生予以加分奖励,对不妥的观点和看法给予纠正。在布置作业时,我们也尽量采取对比及独立思考的手法,一方面避免他们到网上抄袭,另一方面也是启发他们去进行对比思考。
4 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4.1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课程团队能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经常通过拍摄图像、图片及从网络下载资料等方式制作成课件来进行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改善了教学效果。
同时积极的与企业联系,获取最新的技术资料,制作成精美的课件,以改进我们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课件的不断更新。
4.2 教学视频的应用
购买或企业赠与大量汽车文化教学光盘,在日常教學中使用。同时,把该资源放到课程网站上,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4.3 网络资源的应用
计划建设课程网站,把教学资源全部上网,课程网站24小时开放,方便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网站上会设置很多栏目,包括:自我测试、在线交流等栏目,学生可以随时监测自己的目前学习情况,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查缺补漏,提高自己。通过网络资源的运用,能够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同时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知识面。除了本课程的网络资源外,学院图书馆数字资源里面也提供了大量的汽车文化方面的知识,方便学生自学。
在课上灵活地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察。另外,最重要的改进是教师在教学中实现从教学到教育的转变,课程组教师认识到教学仅仅是一种知识传授,教育则是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发挥社会影响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贯彻了这一观点。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多种比赛活动,比如说汽车技能比赛、汽车标志设计大赛、汽车知识竞赛、汽车营销大赛等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在学院举行,吸引了汽车专业学生的积极参与,形成了浓厚的技能文化的氛围,促进了汽车文化内涵的深化。
参考文献
[1]杨进.论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2006.
[2]伍建桥.高职课程改革与课程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6(2).
[3]蒋徳喜.论汽车文化人才的培养[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2).
针对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论文 篇9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湘东镇甘泉小学 陈铁梅
内容摘要: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课程 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真正的课程整合,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小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
一、 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
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
师”。 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 怕学, 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
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应用如下动画进行导入:绿草如荫的森林里,小动物们正在举行数数比赛。大象伯伯当裁判,小猫、小鹿、小鸟、小马依次围在大象身边。裁判首先宣布比赛规则:“从小猫开始数起,小猫、小鹿、小鸟、小马分别数1、2、3、4,再回过头来继续从小猫数起,数5、6、7、8,这样可以连续不断地数下去,每一个数字都会对应到一只小动物身上。比赛时,我报出一个数。这个数该数到谁,谁必须马上回答‘是我’。”接着,比赛开始,只听到裁判刚报出“19”,小鸟马上接口:“是我,是我。”“25”,小猫又及时地接上“是我”。“34”,则是小鹿在喊“是我”。每一次回答都是那么干脆、敏捷,而且都得到了裁判的充分肯定。小动物们的反应如此之快简直令小朋友们惊呆了:“它们可真聪明啊!”“它们是怎样很快做出判断的呢?”孩子们迫切想知道答案,这时教师适时告诉学生:“学了今天这节课的本领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不到2分钟的动画,就将孩子们的求知欲完全调动了起来,新知的学习成了孩子们内心的需要。
二、 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
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
程,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来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
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
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时配有声音,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
度相等”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又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圆的形成过程:一根绳子两端各系一个小球,把其中一个小球固定不动,甩动另一个小球,使其作圆周运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个圆是怎样形成的?请用数学的观点来说说:这个几何图形中,点、线、面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我看到两个点、一条线;一个固定不动,另一个点环绕着固定的点运动……最后形成了一个圆。”有的说:“固定的点与运动的点的距离是不变的。”……这样将演示、观察、操作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对圆有了一个形象的感知,而且渗透了“在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这样一个圆的概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圆打下了基础。
这样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不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掌握思维的一般方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 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信息主动进行选择和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
《新课标》中也指出:我们的数学要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经验是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凭借,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
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
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如“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在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此类应用题既要学生掌
握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又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
还要会应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题。在以往的教学中受教学手段的限制和学
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学生掌握起来总是有一定困难。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开始在屏幕上出现了小明和小军分别站在两地(指示灯在两地边闪两下,强调这是两地),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这是同时相向而行),最后通过每分钟或每小时行程的阶段演示,一直走到两人碰到一起(强调这是相遇)。生活的场景、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使学生正确而科学地理解了“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生成,顺利完成了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认知过程,大大降低了传统手段靠单一讲解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
四、 巧设练习,及时巩固新知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在新大纲中明确规定: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让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教师及时提供学生评价和反馈信息的方法与途径。如“有余数的除法”,在学生掌握本课内容后,教师出示课始的画面,让学生说说小动物们是怎样做出判断的,接着让他们一齐参与小动物们的比赛,同学们在一片“我说,我说”声中,学习兴趣高涨。最后,小花猫也来参加比赛,数到几由同学们自己来当裁判,学生参与的气氛尤为浓烈,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这样,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并让学生在课后的思考与争论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口算练习是绝大多数的数学课必备的组成部分,利用电脑中的随机函数编
写算式,可以根据要求无限量地供应题目,并判断你输入答案的正误,还可以设定答题时间,超过答题时间,电脑自动告诉你答案,让学生与电脑比速度。
如在形式上再略加修饰,不失为一种学生喜欢的数学电脑游戏――“鲜花配绿叶”: 两片绿叶上分别设定两个随机数, 周围放置0~9十朵花, 请学生将绿叶
上的两个数做减法,根据运算法则,从个位算起,先点击的一朵花作为个位上
美术新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篇10
美术新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富裕县逸夫小学田晶鑫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对学生是极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学进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美术创作教学不仅是技能教育,更是一种人文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此理念的指导下,为充分发挥美术的教育功能,发挥美术教育特有的魅力,对新课程美术教学所采用的策略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探微。
一、创设情境,激发美术创作的热情
所谓情境,即情形、景象、境地的组合。课堂的情境包括课堂的场境和学习的氛围。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反映儿童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场景以及与之相应的学习氛围。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的动力支持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内驱力,创设情景教学法首先要设置情境。根据教学目标,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幻灯或绘画再现,音乐渲染、游
戏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情感、美感,生动形象的特定氛围,以激起学生的创作兴趣、热情。其次要让学生体验情境,通过参与各种游戏、表演、唱歌、听音乐、谈话、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在特定的气氛中主动积极地从事创作活动。
二、在探究中进行美术创作活动
“美术创作”教学指在美术领域内“运用材料、技法、过程、要素和分析来制作视觉艺术作品”的行为,是与复制、临摹相对的,它不同于诸如美术技能、理论和以临摹为主的教学,更不用于其他学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样写道:“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儿童在学校的学习固然包括学习现成的书本知识,但更主要的是自己进行研究发现。因此,我认为儿童美术创作教学迫切需要引进探究式学习方式,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技法,会产生不同的视觉艺术效果。美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不可能由老师教出来,而只能由学生自主探究来进行。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式学习方式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特点。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设自主、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保证,是探究式学习的最佳情境。教师巧妙地“引”,学生主动地“学”,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在和谐的教育气氛和积极主动的学习生活中得到发展。此时此刻,学生处于—种放松状态,思维极其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教师以学习者的身分参与了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辩论,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使学生在做学习主人的意识支配下,自主探究,集思广益,从而以极大的学习热情去遨游只是的迷宫,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去寻找合适的答案。
三、在合作中进行美术创作活动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依不同性别或能力,混合编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相互扶持,彼此指导,共同努力达成教学目标。合作学习在教育领域中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的美国,结果发现,合作学习不但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同伴关系,而且对儿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美术课程标准》中这样要求“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体验、观察、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需要改变传统的整齐、标准化课堂教学模式,建立美术课堂中学生思维活跃,表现风格多样的教学景观。座位排放是合作学习的教室物理环境,教师可根据各种美术创作活动的需要来合理设置座位。积极的相互依赖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认知差异,构建一个结构合理的合作群体,在生生互动中进行“帮扶”学习、互帮互学。合理的合作环境的营造,能使合作学习运作更加流畅、和谐、默契,合作的成果也会因此而水涨船高。
对学生而言,未知的领域是无限广阔的。当学生对美术创作有了探索的欲望和探究的能力时,仅课内是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的。此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把探究的领域扩展到课外生活中。
针对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论文 篇11
关键词:单片机课程;有效教学;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TP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1-0274-02
目前,单片机的应用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社会对单片机技术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掌握好单片机技术就掌握了就业的优势。但是,很多毕业生缺乏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的能力,难以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形成了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企业却找不到满意人才的不良现象。如何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单片机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有效教学将成为解决问题的重点。
1 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就是教学活动结果符合预期教学目标、有效率、有效益。就是通过教师的激发,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采用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 单片机课程有效教学的必要性
单片机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是在学完理论知识后,通过实验或课程设计来达到实践的目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练习之间有一段间隔,学到的理论不能及时用于实践;另外,传统的授课方式知识点之间比较分散,学生学完之后没有系统的概念,缺乏贯穿所有知识的主线,不能形成体系,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提高单片机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简单电子系统的设计能力、软件编程能力、器件选择能力,是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3 单片机课程项目的有效性分析
项目教学法主张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学生唱“主角”,老师唱“配角”。单片机课程应首先进行企业行业调研,对单片机技术相关岗位的工作过程与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明确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以工作岗位提取的典型真实产品作为载体,将传统课程体系中的知识、技能、素质内容由易到难序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再将项目实施步骤分解成若干子任务。
4 单片机课程项目驱动法的有效教学实践
实际教学中,要理论和实践真正地融合。上课地点设在实验室既一体化教室,教师在仿真设备与环境中演示程序运行,把过程和结果展示在屏幕上,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通过教师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程序代码;在产品开发制做的教学环节,由教师指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项目制作。下面以“数字温度显示系统”为例,说明教学的实施过程:
项目要求:以51单片机为核心,设计一个数字温度显示系统,要求采用DALLAS公司生产的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来实现温度采集。采用LED数码管显示DS18B20所测量的外部温度,保留一位小数。
教学目标:通过此项目的完成,要求学生掌握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的功能和特点以及与单片机的接口电路、掌握LED数码管的动态显示原理,软件方面掌握DS18B20的编程控制以及实时采集温度的显示操作。
项目拓展:学生在完成项目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为此系统设计增加温度报警功能,当温度高于某一温度或者低于某一温度时,利用蜂鸣器进行报警。
项目具体实施步骤:(1)项目的硬件电路设计,学生利用仿真软件Proteus进行硬件电路的设计,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掌握单片机系统外围器件的接口技术;(2)项目软件设计,利用KeilC51的编译环境为硬件电路编写程序,注重培养学生模块化程序设计的思想,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逻辑思维的能力;(3)软硬件联合调试,将写好并通过调试的程序加载到Proteus软件中,进行联合调试,直到满足要求;(4)实物呈现,当仿真调试通过以后,利用实际器件搭接系统的真实硬件电路,学生在这里更能深刻体会到硬件电路设计、实现的过程,对实际硬件电路的调试,锻炼了对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比如:万用表、示波器等,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索电子电路及器件的测试方法和技巧。
项目验收:学生在完成项目之后,要写出项目报告,内容包括项目硬件电路原理图、软件设计流程图,对于项目实施的过程分析,并附带项目的程序代码。
项目考核:教师根据学生完成项目的难易程度、正确性、创新性以及项目报告等,对学生的成绩给出评定。
考核采取过程加终结的方式,过程性考核是以各单元模块训练项目、课程设计项目的完成情况为依据,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阶段性考核及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终结性考核是期末对全部课程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测试,采用“考教分离”的考核方式,学生独立完成理论与能力的综合测试达到“教、学、做、评”一体化。
5 单片机课程任务驱动法的有效教学实践
任务驱动法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
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实际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明确任务内容及要求。任务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以“模拟交通灯控制”任务为例,要求系统通电以后,十字路口的交通灯按正常的规律变化,按S1键时绿灯(南北方向)放行15s;按S2键时两个方向都是红灯禁行20s;紧急状况优先于特殊状况,时间到了以后,自动返回正常状态。任务明确后,要求学生画出系统框图,尝试绘制程序流程图,并能写出几条主要的语句。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设计出硬件电路或参考教材中的电路原理。教师应事先演示出最终的实验效果,使学生有直观的体验,并且讲解或提示任务实现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步骤,降低任务的难度,增加学生的信心。前几个任务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后面的任务尽量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在任务资料中应给出部分或全部的参考电路和程序,然后再指导学生在模拟软件Keil上进行编辑和编译程序,先用Proteus绘制电路原理图模拟仿真通过,再将程序传到实际的单片机系统中,观察结果。要求学生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发现变化规律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思考,总结出新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在学生基本掌握任务当中对应的现象与的知识内容后,结合实物电路和虚拟软件进行深入分析和讲解新的知识内容,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提高。通过考核评价来关注任务的完成的过程和效果,可以让学生明确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过程考核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任务完成后,要求学生写出训练报告。主要包括任务的要求、分析、电路、程序、总结等。同时还要规范绘出电路图,写出符合编程规范的C51代码并加以必要的注释。任务驱动法使单片机课程的学习气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职业能力和创造性也得到了发展,教学的有效性明显提升。
6 结语
单片机技术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针对学生状况,不断变换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理解单片机原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针对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论文】推荐阅读:
单片机课程教学研究论文05-13
针对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的研究论文08-19
单片机课程设计题目与要求11-06
浅谈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11-29
单片机课程实践教学05-12
2《数字电路与单片机课程设计》管理规定11-05
针对性的历史教学07-20
单片机课程08-04
单片机课程设计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