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成功的议论文(精选6篇)
探索与成功的议论文 篇1
一、理念基础
当代学校管理机制的变革,源于多元参与管理理论的兴起。埃尔默尔认为,学校发展需要不断地改革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学校管理需要由单一层面的行政决策转变为分权和参与式的多元决策,从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等广泛层面吸取意见,使他们成为学校管理的主动参与者。[1]从这些理论中我们可以梳理出教师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理念基础。
1.民主观
学校管理中民主思想的倡导者约翰·杜威指出,美国民主应当解决的难题就是将美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参与的精神扩大到在各行各业中工作和劳动的人们中去。杜威在《民主和教育》中认为让教师有机会更充分地参与管理将不但会改变学校组织的本质,而且将改变教师和管理人员之间关系的类型和性质。他强调,学校管理人员应当是通过同别人交换意见从而激发和指导智慧的领导,而不是那种孤立地依靠行政方法专横独断地将教育目的和方法强加给别人的领导。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民主化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教育民主化推动着学校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
2.人本观
现代学校管理理论认为人的因素在组织的绩效中起着关键作用,认为人是组织中最为宝贵的资源,人的需要应该得到尊重,人的潜力应该得到提升。基于此,学校管理应是建立在一种学校成员广泛参与和开发其潜能的基础上,学校质量的提高应着眼于改进学校管理的内在过程,尤其是人的因素上。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学校管理要以人为中心,各种要素只有通过人的作用才能转化为学校管理的实在力量;学校管理应满足人的需要,考虑到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在管理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满足人的多样化需要。[2]
3.效能观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追求教育效能和教育质量的教育管理变革成为世界性潮流,全面质量管理等主题凸显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焦点,多元参与也就成为进行学校变革、提高学校效能的重要方面。人们开始思考,学校管理中谁有权决策、谁的决策更符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切实利益等问题。“学校是决策的基本单位,因此应该给学校识别学生需要并对之做出反应的能力;那些对某主题了解最多的行动者应该有权对该主题做出决策;与学校系统有关的人有参与决策过程的权利和义务;那些受学校决策影响最深的人(教师、学生和家长)应该在学校事务的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3]
二、基本做法
在对教育管理基础理论的学习与吸收的基础上,我们对学校民主管理的认识不断加深。学校由此提出了年级段调研制度,通过年级段调研,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全体教师关注学校发展,参与学校各个层面、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促进学校民主、高效、可持续发展。同时,学校也十分重视各年级段提出的意见或建议的落实,对年级段意见和建议进行多次反复讨论、调整、再调研,逐一答复,实实在在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具体做法:学校每学期确定两次年级段调研,由年级段长组织召开年级段全体教师会议,征集教师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在收集各年级段的意见和建议后,学校行政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各年级段的建议进行答复与落实。
1.时间安排
学校重视征求各年级段意见的时间安排。一般一学期年级段调研安排两次:一次安排在学期初,旨在通过广泛征求全体教师的合理化建议,问计于教师,进一步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力求在新学期里更好地做好各项工作。一次安排在期中,目的是要求各级段老师回顾半个学期来本级段工作的优点、学校富有实效的工作和对学校工作的意见,承前启后,反思改进,促进下半学期更好地开展工作。各次调研活动时间一般这样安排:各年级段长做好本级段调研的宣传发动工作;各年级段长主持召集本段全体教师会议,征集教师意见与建议,整理成稿,上交学校;学校整理教师意见与建议,提出答复意见;校长代表学校进行答复;答复的具体落实。
2.内容设计
学校注重调研表的设计与建议方向的引导。开学初,为更好地做好本学期各项工作,学校请年级段长组织各级段老师围绕“学校行政、教学科研、德育、后勤管理”等方面进行讨论,从不同线与科室的方方面面提出合理化建议。期中,主要是为了扬长避短,改进工作,所以主要从本级段工作的优点、学校富有实效工作和对学校工作的意见等三方面提意见或者建议。在实施年级段调研制度一两年后,调研内容从面上向点上延伸,不再面面俱到,而是进行专项专题调研,如教研组常规教研制度建设、校本作业开发、随堂听课、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学科竞赛辅导与第二课堂等专题调研,引导教师提建议从关注自身的状况向更多关注学校的发展转变。
3.建议吸收
学校重视年级段各位老师提的意见和建议,把它当做促进学校发展的有效载体。学校对教师建议的吸收过程一般经过以下程序:由学校校办室对各处级段建议进行汇总,形成年级段调研意见与建议汇总;校办室将年级段建议汇总表发至教学、德育、后勤等各线副校长,要求各线从学校发展层面深入思考,吸收合理建议,提出解决措施;学校各线副校长召开下属科室中层干部会议,讨论教师意见、建议与解决措施,形成初步答复意见;校长主持召开校级领导会议,将年级段提出的建议进行归总、梳理,对各线答复意见逐条研究,逐字逐句斟酌答复的内容,反复修改确定答复意见;校长代表学校行政,在学校民主发布会上宣读学校答复意见,并进行解释说明。
4.建议落实
意见建议的征集是前提,意见建议的落实是关键。学校为此制定规范的年级段建议落实细则,细则明确:责任落实,在反馈意见里明确注明哪一条属于哪条线负责,哪一条属于哪个科室落实,或者线与科室协同完成;时间落实,要求能完成的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予以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经过调研分步分时间完成;操作落实,要求责任线与责任科室,对于难完成的建议进行调研,提出可操作的方法,逐条进行解决落实;再反馈,要求教师对学校答复意见与落实情况进行再讨论,提出年级段集体看法,学校进行再解答并及时调整,使相关工作更加有效地落实。
5.调研激励与展示交流
为激励教师的主人翁精神,为学校积极献计献策,学校特设立“最佳建议奖”,对优秀的年级段进行必要的精神与物质奖励。同时开展优秀建议的展示与交流,召开年级段工作调研“最佳建议奖”展示与交流活动,请获得“最佳建议奖”的年级段长上台介绍他们组织本级段教师提建议的过程与经验,为各年级段提供示范与借鉴。展示他们的优秀建议与提案,使他们的努力得到肯定,使其他教师受到启发,促进年级段调研工作可持续地开展。
三、实践意义
学校的建设要靠民主去推进,民主的建设要靠制度去规范。年级段调研制度这一来自学校基层的民主管理创新举措,对当今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规范化管理、精细化管理的影响是积极而深远的。
1.推进学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学校民主的推进,意味着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同时也意味着校长权力的“削弱”。当今,一批学者型、睿智型、民主型校长自发地采取学校民主管理举措,可以有效改变校长负责制可能导致的校长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使教师、家长、学生、社会共同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这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学校民主乃至中国民主政治的美好前景,不但与国家依法治国、建设民主社会相符合,而且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创新。
2.推动学校干群关系改善
年级段调研制度让教师与学校行政之间建立起一条对话、交流的渠道,为干群关系的紧张、对立设立了有效的防火墙。年级段调研让教师有了发挥主人翁作用的机会,一年四次的年级段调研,教师能充分就学校管理表达民意,发表意见,干群交流的机会、渠道多了,也畅通了。其时间与频率所产生作用超过了一年一次的教代会提案,所以说它是继学校教代会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政治建设在方式上的创新与尝试。
3.促进学校规范化与精细化管理
年级段调研中教师提出的建议每年超过一百多条,许多不合理、不规范的做法都陆续被细心的教师发现。从发现问题到完善制度、解决问题就是学校规范化管理的过程。随着每次建议的陆续解决,教师的建议趋势也朝着越来越精细、越来越专业的方向发展,许多管理者意想不到的细节,都被教师们提了出来,由此促进学校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
4.丰富学校内涵与提升学校品质
年级段调研中由教师首先提出的许多建设性建议,由于学校的及时吸收、调研、完善,往往最后形成学校发展中的特色。如校本课程多样化、集体备课个性化、学校管理生命化等特色创建的提出与形成,德育中读书活动、校园之星评比、校园文化建设都是从教师建议中萌芽,学校推动下发展,大家共同参与下成长,继而发展成为内涵丰富、成果众多的学校特色项目,极大丰富了学校发展的内涵,提升了学校的品质化水平。这些从教师中来的特色项目,能使大家倾注更大的热情,其发展前景将更加灿烂。
民主管理工作的优劣,既体现着教育管理者的思想、作风、法制观念、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党性修养,同时关系着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和学校的发展前景。我们将把学校首创并付诸实践的年级段调研制度,坚持不懈地推广、深化、完善、发展,使之成为学校教师广泛参与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学校基层民主治理模式,有效地解决教育中的一些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进而为整个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充分发挥主人翁的作用,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校坚持将年级段调研作为民主管理的重要载体,每学期确定两次年级段调研,由年级段长组织召开年级段全体教师会议,征集教师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在收集各年级段的意见和建议后,学校行政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各年级段的建议进行答复与落实。这一看似平淡的做法符合民主观、人本观、效能观等现代管理理论,对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规范化管理、精细化管理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学校民主管理,年级段调研,学校发展
参考文献
[1]波达林.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M].范国睿,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社,2002:1.
[2]程振向.校本管理:必须准确定位的管理理念[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36-39.
探索与成功的议论文 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息化 中小企业 ERP 成功实施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187-01
1、引言
随着我国对于中小企业发展方面等一系列措施的出台,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也相当复杂。在这个复杂动态的市场竞争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然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方案有很多种,也和企业的规模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当公司人数较少时,管理者对于公司的各项信息和资料是清晰可控的,当企业进一步发展成百人以上千人以下的中小企业时,企业的各项业务数据和信息使得管理者无法合理掌控,此时,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能极大限度地帮助企业管理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企业的各种状态,从而实现信息数据标准化,系统运行集成化、业务流程合理化、绩效监控动态化、管理改善持续化。但是对于中小企业实施ERP又不是一件简易的事情,期间有的误区如果认识不清,可能会得不偿失,这将给企业带来发展的瓶颈。结合实际ERP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以及研究其他实施ERP信息化项目企业的情况,先剖析了一些较为常见的误区,再详细分析了一些成功实施ERP的关键步骤。
2、中小企业ERP实施误区
据统计,目前企业实施ERP成功率不足30%,这在行业内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甚至有“企业不实施ERP是等死,实施ERP是找死”的无赖言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企业面对ERP系统进退两难的处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误区中的一种或者几种造成的。
2.1 企业ERP系统切入时机不准
依据企业发展规模、发展机遇、以及其相应的管理状况,适时推进企业信息化管理,否则就可能有增加工作量而非提升工作效率而带来的企业成本增加或系统闲置的后果。
2.2 决策者对于ERP认识理解不到位
决策层领导错误的认为上了信息化系统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以为ERP实施是一项简单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是实施IT人员的工作,和企业员工关系不大。其实,ERP是一种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规范、集成、控制、优化企业内外业务流程的解决方案。ERP的实施应该是企业全员参与的行为,而不是单个部门的行为。ERP本身不能解决企业的管理问题,它是针对业务流程的解决方案,是一种经营思想;企业的管理问题只能由管理者自己来解决,企业不能错误地把ERP当成管理本身过分的依赖ERP来解决问题,甚至错误的把ERP当成万能工具。
2.3 决策者对ERP建设支持力度不够
很多企业的高中层领导在刚刚提出信息化建设时都很支持,但随着项目推进的过程,涉及到理念、业务流程、做事方式甚至是原有部门的构成及其职能在内容上发生变化或变革时,如担心HR系统中的薪酬信息泄露、人员信息的保密性无法得到等等,ERP系统的推进可能会遇到一些阻力。此时如果决策层的支持力度不够,也就为ERP系统项目埋下了的失败的种子。
2.4 让ERP信息系统适应现有不规范流程
信息化系统本身就是一种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规范、集成、控制、优化企业内外业务流程的解决方案。成功运用ERP系统的企业都将实施信息化项目作为一次管理流程规范化、标准化,一次变革的机会。而往往失败的案例是客户要求信息化系统去适应他们的需求和不规范的流程,从而使系统定制化繁多,不仅没有提高工作效率,反而使工作量成倍增加,最终导致一线的工作人员不愿意再继续使用系统。
3、中小企业成功实施ERP关键步骤
3.1 可行性调研分析
企业内部首先要达成一致意见,在认清企业当前发展环境与形势下,公司领导组织成立信息化项目团队,对企业内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分析,结合外部条件以及其它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对本企业是否上ERP系统的进行可行性研究。
3.2 售前咨询引导
ERP项目咨询团队在配合客户进行前期的售前咨询过程中,恰当的售前引导对于企业高层实施ERP的意识、看法或者观念可能会起到很大的影响,这又在另一方面反过来进一步影响推动项目的实施。比如,消除企业领导对于实施ERP抱有的不切实际的期待心理;加深企业高层对ERP信息化的认识;解释好相关的工作分工和所谓的“利益”问题等等。
3.3 成立实施团队
相对于企业内部的信息化项目团队,实施方毫无疑问必须成立专业化、标准化、高效率的实施团队,便于与用户方业务团队的无缝对接。实施团队在需求调研前需要熟悉相关文件并充分准备好交流材料,如详细研读技术附件、需求分析、调研提纲、基础数据准备等等。宗旨是双方团队接触前,实施团队掌握的材料熟悉的信息材料越多越好,越细越好,这样便于现场交流沟通,便于形成更进一步的细化文档。
3.4 需求分析交流设计
前期的工作准备结束后,双方信息化团队进入需求分析交流设计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1)抓住关键用户。注意把对口的关键用户培养成主导推动用户群的主角;(2)建立信任机制,要展现出自信,树立专业威信;(3)总体介绍+适当引导+认真听取+补充挖掘+及时总结+范围控制=待确认的交流纪要(把每天的沟通结果及时形成会议纪要请用户确认,避免双方理解有误差,这步对于后期系统设计至关重要,不可或缺);(4)对于用户提出的当前自己也还没考虑到的领域知识问题,不要急于给出不确定的答复,可以思考明确了再回复。经过上述详细的调研以及后续的系统设计,ERP信息化系统已经在整体双方可控的范围内了。
3.5 培训实施上线
系统开发设计完成距离实施上线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用户的意识上都是一个关键的转折期,这个时期的把握好坏对于ERP项目的成功上线也很重要。该阶段包括的工作较多(现场测试、培训、上线、考核以及运维保驾等等),接触的人员可能也较多(可能涉及到人员的变动、甚至关键用户请长假、离职等等),自己要考虑周全,做好变动预案,以达到临场随即应变。在这个阶段里,培训可能会经过好几轮,可以在机会成熟的时候以用户为主导,甚至可以考虑让关键用户来培训一般用户,这样来增加关键用户对系统的认识等。
3.6 知识系统迁移
上述所有的工作做完后,并非代表整个项目的结束,值得注意的一点是ERP系统项目的实施会形成很多资料文档,这些信息可能并没有立马被用户消化吸收,那么我们就需要把这些信息归档整理成规范的资料,或移交或培训用户查阅,通过他们的实际使用操作,进一步将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的ERP信息化管理思想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
4、小结
探索与成功的议论文 篇3
张德文同志的新作《为成功和幸福的人生做准备》, 以自己三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为基础, 从办学理念的层面上, 为我们展示了探索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契合的新视角。作者把成功和幸福的人生界定为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的以能够为国家建设做贡献为成功和幸福标准的人生, 正确地把握了素质教育的方向;把为未来国家建设做准备视为为成功和幸福的人生做准备, 正确地把握了素质教育的目的;以能不能为成功和幸福的人生做准备为标准, 衡量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教育行为, 正确地把握了素质教育的方法。这可以说是《为成功和幸福的人生做准备》的核心和亮点。
《为成功和幸福的人生做准备》以“为成功和幸福的人生做准备”的办学理念为主线贯穿全书, 对这一办学理念从本体论到价值论, 再到方法论进行了完整的阐述, 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对“为成功和幸福的人生做准备”办学理念引领下的学校管理、教师教育教学、学生学习成长、家庭教育合作等实践经验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 既有特色办学理念引领下的教育实践探索, 又有对这些实践探索经验的反思和总结;既阐明了教育参与者们各自在教育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又强调了教育参与者们在教育活动中相互合作的重要性;既有对我国基础教育热点问题的关注, 又着眼于推动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既有践行特色办学理念的理性认识, 又有践行特色办学理念的方法指导;既结合了学校教育的实际, 又应对了学生成长的需求;既突出了国家的教育利益, 又兼顾了学生受教育的利益;既展示了多彩的教育实践, 又折射出丰富的教育思想。本书系统展示了“为成功和幸福的人生做准备”实践与探索历程, 是具有教育思想的丰富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学生发展的针对性的办学理念, 是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契合的有益探索, 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缩影, 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阅读这本书, 对我们至少有这样几点启示:
———校长有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 是能不能生成特色办学理念的前提。学校教育的成功需要诸多因素, 其中必有成功的特色教育理念。校长特色教育理念的差距是产生学校之间教育实践差距的重要原因。只埋头实践而没有自己的教育理念的校长, 只能是校务管理者, 在这样的校长领导下的学校, 只能是教书的地方;而既有特色教育理念又注重实践的校长, 才能成为教育家, 在这样的校长领导下的学校, 才能成为育人的摇篮。“为成功和幸福的人生做准备”的办学理念, 就是校长在自己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特色办学理念。
———只要善于思考研究, 总会产生新理念的火花。校长的成功不仅需要知识素养、专业水平、管理能力, 更需要理念智慧。理念智慧的差距是产生教育实践差距的重要原因。任何具有特色的教育理念都是在校长的理念智慧中产生的, 而提升理念智慧的方式, 就是善于思考研究, 即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 加强校长之间的交流, 不断总结自身的办学经验, 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自觉。校长持续不断地思考研究, 总会产生特色教育理念的萌芽, 闪烁出特色理念的火花。“为成功和幸福的人生做准备”的办学理念, 就是在善于思考研究中开出的一朵鲜艳的花。
———只要善于实践探索, 总会结出汗水浇灌的果实。校长的成功不仅需要具有特色的办学理念, 更需要特色办学理念引领下的教育实践。教育实践的差距是产生教育结果差距的重要原因。实践出真知, 教育实践是特色教育理念的源泉、动力和检验标准, 只有勇于实践探索, 善于实践探索, 才能形成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特色教育理念, 而特色教育理念的果实是校长的实践探索浇灌出来的。“为成功和幸福的人生做准备”的办学理念, 就是在实践探索中结出的甜美果实。
探索的喜悦 创造的成功 篇4
【关键词】美术教学越文化研究探索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7-0135-02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文化风格丰富多彩,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区经过长期发展、传承和积淀,形成与之相应的特色文化。越,历史悠久,名人荟萃,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素有“山清水秀之乡,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的盛誉,又有“酒乡”、“桥乡”、“名士乡”、“书法之乡”等美称。其历史文化积淀富甲江南,部族文化、名人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物产文化乃至风俗文化、学术文化、艺术文化等,无一不是悠久卓越,深远广大,从而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越文化。
目前;我们学生对这些古老文化日渐疏远,积累日趋迟缓。底蕴日显单薄。因此引导学生加深对历史与文化的认识,加深对艺术及其社会作用的认识,使学生产生历史感与文明感,让他们了解越人的文化积淀,引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理解,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培养人文精神,是很有必要的。
以美术为主体引领学生走进独具特色的绍兴越文化,通过参与、活动、体验等方式全方位感受来实现审美精神的内化,并引导学生学会在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中探究、发现绍兴的历史,绍必的人文。绍兴的精神,用自己的智慧与行动积极传承与保护绍兴越文化。
数千年流淌于扎根于民间的越文化博大精深,给初中美术教育带来了太多太多的内容,也给学生带来了更多探索的喜悦与创造的空间。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由于研究内容取自于学生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环境,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他们愿学,他们乐学。乐学是一种强烈的学习动因,有了这种动因,学生就能产生学习的欲望,就能产生积极的情感。课前,我们的学生能主动查找与搜集学习资料,一个个典故,一段段佳话,一幅幅图片,倾注了他们对故土的深情与理解。课上,我们的学生特别用心地听、认真地想、大胆地说、自由地画,把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与大家一起分享,分享彼此的喜悦和快乐。而老师呢,为了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持久地拥有一份激情,使用了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精美的图片、代表性的实物、自拍的录像、生动的范画、情境式的寻访、有趣的故事、经典的音乐等方式去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与想象能力,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课后,学生们还意犹未尽,总希望有新的发现,并把这种发现的喜悦马上和老师、同学分享,生成更精彩的教学故事。
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把握住教学的兴奋点,通过各种联想,让思维呈放射状、立体交叉状,将想象与推断结合起来,由点到面促使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存与共用,找到一种象征、一种暗喻、一种转化,以达到创造及教学的目的。譬如,在《人水和谐的绍兴水文化》中,笔者设置了3个体验活动:一是线的表现;二是形的设计;三是面的创意。先让学生对“水”这样一个事物产生想象与记忆,进行线条表现。随着内容的拓展,学生直观感受的原形越丰富,记忆表象越清晰,则想象表现层面也就越广,尤其当他们欣赏完鉴水的艺术创意作品(台标、校标、海报、广告、建筑、雕塑、剪纸、绘画等)之后,思路更加开阔,这时,让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力与设计的原理将水的原形进行艺术的改造,使之形象化。艺术化。接着,给学生欣赏城市规划与环境艺术作品,以点到面,将想象与思维向四周发散,此时已水到渠成,请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策划一个“亲水”艺术方案。就这样,由表现、设计到创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万商云集的“布文化”》一课中学生设计布纹创意(图1、图2),在《甘甜醇厚的绍兴“酒文化”》一课中学生创意酒瓶包装(图3、图4),在《铿锵有为的绍兴“士文化”》一课中学生又以字画的形式设计书签(图5、图6)。
课外,对越文化持有浓厚兴趣的特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不同的思维角度与表现形式创作了越州风情与水乡系列作品(图7—图12)。作品以其独有的地方特色与文化内涵赢得观赏者的青睐。通过设计与创意,表达自己对越文化的诠释,主动负起以自己的力量去解释艺术、创造艺术的责任,负起用自己的智慧与行动去传承、保护越文化的责任。我记得,“绍兴酒文化”小报作者宋哲琦。她创意前曾来同我商量:越文化的范围太广了,她不知从何着手,比如主题的确定,版面的设计,图案的创意等等,我对她说了自己的个人看法:由于越文化的博大丰厚,切口要小,内容要广;图案要紧扣主题,结合自己的兴趣与特长,不妨采用抽象的表现形式;色彩也同样,考虑主题与版面,不可太杂、太花、太艳,要突出我们绍兴特有的古朴、典雅与宁静,包括文字的设计。课后,她非常兴奋地把这张设计好的小报拿给我看,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她收获不小,充分体验了探索的喜悦与创造的成功。
三、积淀了丰富的人文情怀
教师从绍兴的“水”、“桥”、“酒”、“兰”、“茶”、“布”、“士”、“房”等8个方面给同学们展示了别具特色的越文化。走近鉴水,让学生看到的不仅仅是碧波舒展的鉴水风光,还看到了治水英雄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匆匆足迹。“鉴湖之父”马臻的果敢毅力……,他们无怨无悔,却使后人愤然而前行。此时,学生心目中的鉴湖此时已成为一种不朽的精神。一个永不枯竭的生命。正因为有这样的精神,这样的生命,才会有这样特殊的水,酿出一种特别酣醇的美酒。闻着这浓郁的酒香,使人看到了一部几千年的文明史,更使人强烈感受到了绍兴父老的聪明与智慧,如,书圣王羲之、诗人陆游、女侠秋瑾、画家王冕、大文豪鲁迅、政治家周恩来、申奥功臣何振梁……一个个故事,一段段佳话,表现的却是一种精神,一种气节,给人激励,催人奋进。这水,这酒,这景,这人,这越州大地,千百年来,哺育了多少英雄豪杰,志士仁人,他们为民请命,仗义执言,奋不顾身,赴汤蹈火,舍生忘死,在我们民族的史册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抚古思今,学生们由衷地为“我是绍兴人”而感到十分自豪,为生活在绍兴而感到无比骄傲。正如王佳同学的感受:有人说绍兴是漂在水上的一本书,也有人说绍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绍兴那浓厚的文化氛围,那悠久的历史足以让我们驻足观赏。我是土生土养的绍兴人,对绍兴的一切自然很了解,酽酽的绍兴酒,古朴的乌篷船,喧闹的社戏台,戴着毡帽的老船工,身着长衫赊酒喝的孔乙己,蜗居在土谷祠里的阿Q……这些说个几天几夜,也说不完的。山阴道上行,走马观花,何处没有风景?何处没有艺术?又如许家浩同学的体会: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一个学期又过去了,我们在这个学期的美术课中学了不少绍兴的文化知识,比如:绍兴的名士文化、绍兴的水文化、绍兴的酒文化、绍兴的兰文化、绍兴的布文化、绍兴的茶文化等极具有魅力的越乡民情风俗,老师带领我们去参观考察,实地研究,如去抚摸一下柯桥永丰桥的狮子,去亲闻一下酣厚的醇酒,体验不同的艺术创意,学得真快乐,希望下个学期会更加快乐。
四、开发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绍兴是个历史悠久的古都,长期以来民俗淳朴,礼教崇隆,学源绵远。文风鼎盛,是一块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土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课题组充分开发和利用绍兴地域文化资源,拓展与延伸绍兴市地方课程《我是绍兴人》,开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越文化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从美术的“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开展《人水和谐的绍兴“水文化”》、《纵贯古今的绍兴“桥文化”》、《甘甜酣厚的绍兴“酒文化”》、《幽香飘逸的绍兴“兰文化”》、《清香四溢的绍兴“茶文化”》、《万商云集的绍兴“布文化”》、《铿锵有为的绍兴“士文化”》及《白墙黑瓦的绍兴“房文化”》的课堂教学。通过教与学,引领学生走进越文化,了解越文化,研究越文化,在学生的灵魂深处悄悄建构对家乡文化的关切和热爱,为有这样的家乡而感到十分自豪,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而感到无比骄傲。可以相信,我们的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会增强这样的感受和认识。
电子政务应用关键成功因素探索 篇5
笔者多年从事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综合电子政务及管理学知识,采用案例分析和深度访谈做实质性探索,就电子政务应用关键成功因素进行了全面调查并深入研究,提出了电子政务应用关键成功因素模型,该模型包括:外部环境因素、内部组织管理、信息化部门业务理解、组织协调和支持服务等4个研究构面,以及14个研究维度43个问题项目,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政府部门内部电子政务应用各个涉众。
在各个因素当中,组织内部管理因素当中一把手重视和处室用户的使用用途、信息化部门CIO和项目经理的沟通协调,以及供应商的产品技术水平、外部政策环境因素当中政策法规制度和“条块分割”、外部技术环境因素当中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和终端用户(企业和公民)的使用意图,和信息化部门支持服务能力,构成了政府部门内部电子政务应用的关键成功因素5因子模型。
下面,笔者就五个关键成功因素一一做详细的讨论或说明。
内部组织管理因素积极促进电子政务应用成功
单位的整体信息化素养,整体干部的信息化素养直接影响到电子政务应用的实际推进进程。首先,领导和各级处室用户的“意识”要到位,它具体体现在:一是要有意识来用信息化工具,想用它;二是要具备基本的技能。
作为一项投入,政府对信息化要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否则一切就无从谈起了。而作为终端使用者和电子政务应用的直接受益者或者“受害”者,部门内部用户成员对电子政务的支持程度,尤其是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最后的应用效果和持续与否。作为中国的电子政务,普遍存在一个误区:业务系统建设是从各个部委办局(条线上)从上至下,容易形成信息孤岛。事实上这也是我们国家以往通行的建设模式,在本研究过程中,也不难发现业务处室对于关键成功因素的重要性认识跟其它应用部门存在差异,就是因为大家在电子政务应用过程中普遍侧重业务方面的应用。对此,我们需改进应用的模式,应该是由地方政府牵头来全面统筹,科学规划,整体建设。要以城市为平台统一规划,统一部署,这样就能较好地解决各方面的不同部门之间的冲突矛盾。因为各个部委办局的职能经常改变,机构改革常改常变,但一个城市服务公众的整体職能是不会变的。
“政务流程再造”在分析过程有点“意外”地落到了论文主因子之外。究其因,一方面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不能很好地探讨关键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其它关键因素比如一把手和处室领导的作用等“联动”削弱了它的影响力。而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政府部门内部应用跟对外服务不同,并没有标准规范可以统一遵循的,所谓“人制”大于“法制”,工作习惯,尤其是领导的工作习惯直接决定了内部办事流程和规范。相比而言,“政务流程”所发挥的作用就有限了。
供应商产品技术水平积极促进电子政务应用成功
首先从提供产品的角度来看:一个项目往往会同时涉及到硬件和软件,而软件本身若不能满足政府不断变化的需求,会直接影响到它的应用。而除了软件产品本身,能否成功应用,还在于其应用的方式方法。同一个产品,有效的用法,就会成功;而无效的用法,就可能不成功。这就要求:一是开发的软件系统要符合单位的业务需求,而不是片面强调先进技术应用;二是接口友好、易操作、符合一般性习惯,尽量减少鼠标点击次数;三是系统架构开放性。而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要能很好地满足政府实际应用的需要,就要求供应商更重要的是能理解政府部门的业务,尤为重要的是业务与业务之间的联系,功能模块之间的资料共享,即同一项资料在不同功能模块之间只需要填写一次,避免重复输入和多次输入可能造成的资料不一致。
其次,从系统本身的开发过程来看,必须考虑到几个基本的环节:一是需求分析,要能获取政府用户真实的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配以适当合理的系统分析;二是必须配以相应的行政管理制度;三是要考虑整个业务,即从业务发展的整个周期和业务本身来着手,而不能简单地从行政流程来考虑整个系统的开发设计;四是从技术的角度考虑要在整个行业应用领域形成标准化。首先要形成业务的标准化,然后要考虑业务资料的互联互通,这样才能真正支持到政府信息资源共享。
由于政府本身运作的独特性,软硬件供应商很难真正了解政府部门的运作规律,并不能一次性给出很贴切的解决方案。这就要求供应商的项目经理必须具备良好的项目管理和沟通协调以及业务理解能力。只有通过政府信息化部门的项目经理才能真正地很好地将项目的阶段性划分整理好,在应用实施过程中能很好地沟通协调,对每个步骤的每个细节都能找到成功的解决方案。
外部技术政策环境因素积极促进电子政务应用成功
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外部技术和政策环境因素两大块。从整个过程来看,电子政务是“技术推动”和“社会应用程度”共同推进的,政府部门的应用会比其它社会阶层的应用提早一些。由于中国政府独特的政治体制,“领导重视”是第一位的说法没错,但领导的意识也不是空来的,也是受周围人或者周围事所影响和启发的。因此,也是整个社会的应用发展到这一步才会引发的。只有看到过或者有人讲过而正好可以解决其问题时,领导才会重视起来。因此,整个社会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应用水平的整体氛围将直接影响到领导的“意识”。而企业和公民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接受意愿势必直接触动领导对电子政务应用的紧迫性。这一点,在我们的实证研究当中得到了较好的验证。
政策法规与制度保障体系建设是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从法律法规层面上界定哪些行为是违法违规的,从管理层面上制定一套完整的政务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 明确从网络运行、维护到应用系统的使用等各单位以及各单位干部职工在其中的责、权、利是什么,并界定哪些行为是失职、渎职,哪些行为属不作为等等,以及相应的处置办法,这样才能保障网络世界里的虚拟政府运转协调,保证网络虚拟世界里的涉密信息安全和不泄密,这样才能真正地应用起来。
“条块分割”也是电子政务应用过程当中提及最多的话题,但是本次研究结果也是落到主因子之外。究其因,还是在于这个问题是中国政治体制本身的问题,而且是长久以来一直存在并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很少有机会解决的问题,并非是电子政务所带来的新问题。相比而言,应用过程当中大家普遍是带着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它,理解它的“合理存在”,也就不会给实际应用带来过多困扰了。
信息化工作部门能力积极促进电子政务应用成功
广东省编办在调研过程中曾提到:很多电子政务项目的失败都源于信息中心(信息化工作部门)没有承担起相当的作用,这一点对电子政务的影响很大。而事实上,信息中心(信息化工作部门)在电子政务项目当中能发挥的作用和“决策权”都是很有限的。电子政务是处于业务处室之上的一项工作,而信息中心通常在单位的地位较低,在建设机制上就“先天不足”。这个现状也造成搞信息化的人普遍对前景都不乐观,而政府机构当中信息化的决策机构“信息化领导小组”往往是个“虚设机构”,起不到实质的作用。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电子政务应用的“动力”问题,首先就是要赋予信息化部门以足够的权利,信息中心在各个部门当中所处的地位,将直接影响到其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有一个处于业务处室之上的一个常设机构来组织电子政务的建设工作。
显然,信息化部门是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的中间纽带,是外界供应商“生产”和内部业务处室“运用”的桥梁。做好这个纽带工作,要求我们的工作人员具备很强的业务理解能力、需求分析能力、系统分析和项目管理能力等。这些综合的专业和管理能力,显然与现在信息化工作人员的定位存在一定的距离。如何建立一支合理的、能够真正促进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的信息化工作人员队伍,是解决应用效果的关键。
一个单位、一个系统、一个部门的信息化搞得好不好,和他们CIO的知识结构、感觉、对政务和技术方面的了解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信息化工作部门是电子政务应用直接发生关系的部门或人,其作用是直接的,其具体执行过程就势必会影响其它因素对应用成功的作用效果。而我们从信息化工作部门的职能和定位上不难发现,应用过程中信息化工作部门或人是同时兼任两个身份的:作为政府部门的用户业务的“委托代表”,要理解并传达客户的真实需求,提供支持和服务;而同时又是供应商的直接“业主代表工”,负责整个项目的控制、监管和验收。他们涉及到电子政务应用的所有环节或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从实证研究中就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对信息化部门的要求更多的是在于部门在行政管理上理解和沟通协调,在业务思想上的认识和准确掌握。因此,对信息中心的人员要求会越来越高,既要懂得技术,又要懂业务,还要懂行政管理。而应用系统和使用的人要用制度来规范和规定,信息中心就是这些制度的发起人者、起草人、贯彻者、执行者和监督者、管理者。
在电子政务建设应用过程中,信息化部门更多的是政府把握用户需求的关键能力和工具,通过它真实、正确、全面地把握政府用户的需求,是政府用户对需求明确和业务理解的一个重要环节。往往是由于政府用户需求不明确,而直接导致政府用户对信息化不理解,从而导致电子政务的失败。
跟電子政务应用密切相关的信息化工作部门人员主要是三类人:CIO、项目经理和支持服务工程师。对这些人员的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可靠”的印象,而是需要具备多学科的技能和多方面的素质。
内部组织管理因素对电子政务应用成功影响显著
本研究多元回归结果显示,当多个因素一起发生作用时,内部组织管理因素的影响是显著的。
电子政务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多的是管理和执行力的问题。因此组织信息化建设的部门和人很重要,它首先是一个桥梁,把具体的业务理解正确并转化为技术“语言”,对业务部门提出的业务和需求要进行整理和分析,用计算机语言表达出来。而领导的重视能否实现与组织部门有关。在组织和推进信息化应用过程中需要的政策、行政命令或措施等,组织部门可以通过领导来下达、贯彻,但信息化和业务要制定一套配套的制度,这个是需要信息化组织部门自己来制定的,不能依靠企业。组织部门需要一个高素质的队伍,既要理解业务,也要理解信息化技术,也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开发商更科学更合理地建设。
外部政策环境因素对电子政务应用成功影响显著
本研究多元回归结果显示,当多个因素一起发生作用时,外部政策环境因素对电子政务应用的是影响是显著的。
这个主要还在于政府本身对电子政务的应用很大程度取决于具体部门的业务复杂程度和工作流程复杂程度。由于政府部门内部工作,不像是面向公众和企业的服务工作,可以通过《行政许可法》或者一些办事规章制度来约束,更多的是工作习惯使然,使得这个过程本身就不够“标准”。而信息系统应用最擅长的是“标准化”,显然对于政府部门的应用而言就缺乏坚实的基础。
正是由于这种矛盾的存在,政策环境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2009年是广州市政府的“政府服务年”,随着政务公开和政府服务职能的进一步强化,公务员的行为规范就显得越发重要了,也促使单位领导重视起这一块工作。因此,在电子政务的应用过程中,大家也普遍关注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际运用。
结论与建议
为了解决政府部门内部电子政务的应用效果,积极促进政府管理,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本研究认为,从政府部门内部出发,首先必须“意识”先行,尤其是领导包括部门领导和各个业务处室的领导要重视,加强政府部门“一把手”的认识和相关能力,真正贯彻落实“一把手”重视工程,同时各级用户真正做到积极应用。其次便是营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从政策法规上明确电子政务应用的“合法性”和“必要性”,加强行业标准的推广应用,同时客观对待并认真处理“条块分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还应该加强并确保信息化工作部门拥有一批合适的积极促进应用的人员队伍,加强政府信息化部门暨信息中心“一把手”的认识和相关能力,规范政府信息化部门的人员和结构建设。现阶段,尤其应加强政府CIO和信息化部门的队伍建设,赋予其适当的权利和发展空间。
基于本研究结论,在此也提出积极的建议:
一是领导亲自带头使用;二是各级政府应切实加强政策法规与制度保障体系的建设;三是信息化工作部门的系统建设和重新定位;四是信息化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的多学科要求;五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一套科学的客观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都市报做公益活动的成功探索 篇6
一、重视策划, 深度参与
公益慈善活动, 容易激发起社会爱心人士的广泛参与, 如何组织如何报道, 甚至如何分配物资等等, 都需要报纸在事前进行充分的策划安排。2012年冬季, 《重庆晨报》根据一条微博求助线索最先发起给重庆市城口县河鱼乡中心小学67个乡村小学儿童捐献棉衣棉鞋的爱心活动, 在社会和读者中传递并升温, 活动最后上升为团市委与《重庆晨报》共同推出的援助全市所有贫困孩子的大型公益活动——“暖冬行动”。《重庆晨报》的此项活动推出不到一周的时间, 首批捐赠的价值50万元的物资就运抵城口县。《重庆晨报》从接到微博线索、部门报稿, 到总编定调, 采编各环节群策群力, 对报道的进程、角度、规模等进行相关安排部署。报社派出一名文字记者和一名摄影记者前往城口县多所边远乡村小学蹲点采访调查半个月, 寻找受助对象。从11月28日至12月13日, 重庆晨报每天大篇幅连续推出“暖冬行动”报道, 在读者和社会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组织公益慈善活动, 还需要报纸深度参与。《重庆时报》从2012年7月至11月连续报道89岁张世芬婆婆卖房资助贫困山区小学的慈善行动。老人想将自己卖掉一套房的60万元捐给山区小学, 她电话联系了《重庆时报》。为了将老人的60万元完全用到孩子们身上, 《重庆时报》公开征集5名志愿者组成爱心助捐团, 接受老人捐款委托;报社还拟定助捐方案, 帮助老人多次赴边远山区联系学校、帮忙采购, 采购过程由爱心助捐团全程陪同, 对采购价格在报上公示等等, 《重庆时报》深度参与这起慈善行动, 最终完成了老人的捐助心愿, 也赢得了读者的口碑。
二、持续关注, 节点回访
在成功组织完一次公益慈善活动之后, 都市报仍持续关注, 并在节点时间进行回访, 这是对读者, 尤其是对资助者的一个交待。
善款和爱心物资发放后, 读者和捐助者想知道受助者接收情况如何?他们有什么想法?比如《重庆晨报》在组织“暖冬行动”中, 记者首先是持续三周深入城口县多所边远山村小学全程跟踪报道“暖冬行动”, 事后又多次回访、见证爱心物资发放给孩子们的时刻;报社与团市委等单位还邀请接受社会捐助的城口高楠乡方斗小学唯一的一位乡村老师和12名留守儿童到主城过新年;记者还会在孩子的父母打工回家时再作探访。到主城参观是孩子们和老师的愿望, 报纸在组织公益慈善活动时, 不仅仅是捐完钱物就了事, 还需与受助者进行情感交流, 知道他们心中的渴望。
进行深度回访, 走进受助者的内心世界, 公益慈善报道才会逐渐走向深入和成熟。2011年四川巴中南江县外地创业人士同乡会资助了11名南江籍贫困大学生。一年后, 《成都商报》对11名大学生中的9位取得联系并回访, 发现多名资助者当初承诺连续4年资助的行动在一年后已经停止了。记者通过深度回访还原了获资助大学生这一年里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同时就他们提出的与资助者不熟悉、联系很少的问题, 记者与资助者进行了沟通, 促成资助者“家访”受助大学生, 进行面对面的沟通。
三、创新内容, 开拓形式
都市报组织公益慈善活动, 内容上不断创新, 形式越来越多样。活动内容从各种助学、帮助社区孤贫老人、组织留守儿童与父母团聚, 到转发微博打击拐卖儿童 (微博打拐) 、资助山区儿童的免费午餐活动、为儿童购买大病医保行动、捐助山区贫困儿童的“暖冬行动”、为农民工子女圆梦的中国爱心城市接力大型公益行动等等, 媒体开展的公益慈善活动, 内容不断创新, 帮助范围和对象也不断扩展。只要是处于困难、危急之中的弱势群体, 都已经被纳入公益活动范畴。例如《新京报》在2012年11月联合全国30多家都市报发起的“保护候鸟媒体行动”公益活动, 发动群众监督举报捕杀、买卖野生鸟类行为, 救助对象从人类延伸到人类大自然朋友———正在惨遭猎捕的候鸟。
除捐款捐物这种常见的形式, 都市报组织公益慈善活动的形式层出不穷。比如《都市快报》在2012年12月推出的旨在为浙江开化5万多名16岁以下儿童购买一份大病医保的“创意做慈善”活动, 向社会爱心人士和机构发起筹集任何有价值、有意义的拍品, 并在网上公开拍卖, 善款用于儿童大病医保。爱心人士捐赠的拍品从书画、十字绣、盆栽、原生态菜油, 到维修技术、大师厨艺、知名主持华少的“中国好舌头”, 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千奇百怪。任何一个读者, 只要有爱心, 都可以“零门槛”参加慈善, 比如你认为自己的歌唱得好, 就可以用一首歌作为拍品。《都市快报》推出的创意慈善行动, 拓展并丰富了公益活动的形式。
《重庆商报》在2012年12月推出了大型义工公益活动,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创新和开拓。义工活动分成助残组、助老组、助学组、维修组、公益宣传等多个组, 只要你愿意为社会献爱心, 就可以报名参加;同时, 有需要义工的社区、家庭和个人, 也可以表达愿望, 让义工来帮你解决。只要是被需求的, 都可以让义工行动, 从这种意义上说, 《重庆商报》的义工公益活动将公益慈善的内容和形式由有限扩展到了无限。
四、关注群体, 落笔个体
都市报当前组织的大型公益活动报道, 已从单个对象的救助, 扩展到了对某个有相似困难的群体的帮助。比如《重庆晨报》发起的“暖冬行动”, 对象不只是捐助某一个贫困儿童, 而是全市所有的贫困儿童;《都市快报》2011年发起的儿童免费午餐活动, 两年来让贵州普安县、纳雍县、江西鄱阳县两省三地的6000多名孩子吃上了热腾腾的免费午餐。该报最近又发起了儿童大病医保活动, 受助对象是浙江开化的5万多名儿童。
虽然都市报组织的大型公益活动开始将目光瞄准群体, 但是在报道上却是从个体落笔。比如《重庆晨报》的“暖冬行动”报道, 记者深入多所山区小学后, 发回的每篇稿件几乎都是一个故事, 十几个有名有姓的典型人物故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每个人物有不一样的经历, 记者深入挖掘出了不同的故事, 增强了报道吸引力和可读性。从个体落笔, 写出富有感染力的人物故事, 能更大激发起读者的爱心。
五、寻求互动, 扩大影响
国内都市报成功组织公益慈善活动证明, 一个成功的活动报道需要做好以下多方面的互动。
(一) 报纸与新媒体互动
《重庆晨报》发起的“暖冬行动”, 始发源于一位支教乡村女教师的一条微博。2012年11月24日, 网名为“Christina--喵”的城口河鱼乡中心小学女教师何苗苗加关注@重庆晨报, 她讲述了自己支教的这所小学的一群农村儿童的艰难生活。这条求助微博受到《重庆晨报》的高度关注并与其互动, 派出记者调查, 最终推动了全市的“暖冬行动”。活动在见报的同时, 《重庆晨报》在新浪、腾讯的官方微博也发布消息, 引起博友关注和转发, 活动的影响迅速扩大。
再如《都市快报》在2011年4月推动的旨在为贵州山区贫困儿童提供免费午餐的活动, 最先是《凤凰周刊》记者部主任邓飞等在微博上发起, 报纸立即跟进, 全国网友在微博上大量转发, 活动迅速推开。网友可以通过免费午餐官方网站在线捐赠, 或在《都市快报》旗下的快抱网为山区儿童“购买”2.3元爱心午餐, 还可以在免费午餐官网查询善款。受助的每所学校开设微博公布学校每天免费午餐采购的账目明细以及社会的捐助情况, 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免费午餐活动得到全国热心人士的热烈响应, 最后上升为国家行动, 国务院决定从2011年秋季开始, 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都市快报》的免费午餐项目, 被称为是首次影响国家决策的公益行动, 为民间慈善发展提供方向和改革样板。免费午餐活动取得巨大成功, 报纸和微博、网站新媒体成功互动, 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报纸作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动, 凭借报纸的公信力, 再借助新媒体信息发布迅速、传播面广、资助方与受助方互动便捷的优势, 都市报做公益活动如虎添翼。
(二) 报纸与读者互动
读者广泛参与, 是都市报组织公益活动成功的保证, 这需要报纸与读者形成良好互动。如《重庆晨报》在组织报道“暖冬行动”中, 用大量的版面对爱心捐助的事件和个人、企业进行大张旗鼓的报道, 以此回报他们的爱心。同时报纸还刊发读者、网友的评论和声音。报纸和读者、网友互动, 让爱在报纸和读者间传递, 并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爱心大潮。
《重庆商报》发起的大型义工活动, 不仅邀请爱心读者当义工, 还请有需要帮助的读者与报纸联系, 报纸与奉献爱心的读者和接受帮助的读者同时形成互动。
《都市快报》公益活动与读者互动更深入。免费午餐活动在贵州山区小学正式实行后, 报社记者与读者代表、企业代表一起, 到学校见证免费午餐, 这是报纸与读者深入互动的方式之一, 既是见证也是监督, 能让所有资助者放心。在儿童大病医保活动中, 《都市快报》先让爱心读者贡献拍品, 再公开进行网上和网下的义拍, 所得款项用作慈善。典型的拍品, 以及重病儿童的个案都会在报纸上报道。在这个活动中, 报纸与读者、读者与读者间要进行多轮互动。
(三) 报纸与社会组织机构互动
都市报做大型公益活动, 充分借助各种社会资源, 不仅有利于弥补自身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 同时还能扩大活动影响, 提升报纸形象。如《重庆晨报》发起的“暖冬行动”由一个求助报道, 上升为全市的帮助贫困孩子的大型公益活动, 离不开报纸与社会组织机构的互动。11月28日首篇报道《请给这67个孩子捐棉衣棉鞋吧》见报后, 民营企业中讯控股 (集团) 就立即主动承担了首批物资接收和运输的工作;重庆团市委、市青少年社会教育协会联袂重庆晨报, 联合推出“2012暖冬行动”。团市委等部门参与后, 负责后续捐赠物资、资金接收, 并迅速将“暖冬行动”的受助范围, 由城口县河鱼乡中小学的67名孩子扩大到全市所有贫困儿童。团市委的参与, 也大大提升了“暖冬行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再如《都市快报》的儿童大病医保活动, 是该报与民间发起这项活动的“大病医保公益基金”的一次合作。《重庆商报》发起大型义工活动, 不仅接受单个的志愿者, 还接受团体义工组织参与。如重庆市内4家义工组织以及多所高校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 以团体的方式纷纷加入商报义工, 使得商报义工队伍迅速壮大, 影响力迅猛增长。
六、结语
【探索与成功的议论文】推荐阅读:
工业园区成功探索分析07-15
探索德育课上引入成功学教学07-24
网络攻击的探索与研究论文10-31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与探索论文08-14
发声与共鸣在声乐教学中的研究与探索论文10-13
与失败成功的议论文06-02
中小企业员工激励理论的研究与探索的论文05-21
探索与还原法论文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