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困境与成功的议论文

2024-06-25

以困境与成功的议论文(通用9篇)

以困境与成功的议论文 篇1

当生命中的阳光被一丝丝抽离,当你处于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该怎么办?

马克吐温在年轻时,曾有过想要发财的梦想,于是,他拿着攒来的稿费去和朋友经商,却因经营管理不善,而赔的血本无归,经过两次的失败,当他几乎一无所有的时候,他没有懊恼,没有绝望,他冷静的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放弃从商,专心的著书演讲,发挥自己的语言造诣,最终成为了世界短篇小说大王之一。

马克吐温在遭遇困境时没有颓废,而是愈挫愈勇,他以一种成长的过程来达到自己人生状态的巅峰。这无疑是一种睿智的选择,当我们的头顶上布满阴霾,当凛冽的寒风吹的你要摔倒,那么为什么不试着改变一下方向呢?生活有时不需要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精神,也许,转角,就会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人生是在不断改正中获得圆满的,一成不变的只有历史,不包括你我所未经历过的未来。

逆着历史的长河,向上游走去,有许许多多的面孔留下深深浅浅的印记,历经岁月的打磨而更加的明亮,但在那一个个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故事里,我却近乎偏执的喜欢那个生命中遭遇诸多不顺,却依然会写行云流水的文章,会闲步于庭院中观明月赏月色的苏轼,也许是因为他在经历种.种磨难之后他眉目之间萦绕不散的,那抹成熟之后的随遇而安。

当生命想要灼灼发光,大绽其芒时,兜头而下的一盆冷水是否会浇灭生命的热度呢?

生活不会顺遂,再平静的海洋也会有波涛汹涌的一瞬,更何况我们的生活?当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境地时,当以我们的力量无法拨开厚厚的乌云时,就多添些衣服吧,不要让寒意一点点的袭上你的身体,抽干你曾经对于梦想的热情。我们不是植物,更不是温室里的花朵,如果没有阳光就会让我们枯萎,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抵御生命中的严冬呢?

苏轼在官场上受人诬陷,锒铛入狱,受尽折磨和虐待,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他的低沉,尽管眉目间是遮掩不住的疲惫,但是,他没有忘记自己所钟爱的东西,他以笔作为自己的倾泻口,那掩藏在内心的炽热化作那一篇篇流光溢彩的文章,而他也用豁达坚强的态度挺过了严冬,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你永远不会知道整整一个寒冬过后,那朵朵绽开的红梅开在雪地里,是怎样的绚烂夺目,那是压抑了一个冬天所释放出的生命的光华。就像,如果你没有经历过寒冷与黑暗,你也不会知道,你的身体里蕴含了怎样磅礴的生命力量。

我们真的很年轻,所以无所谓失败,因而当我们遇到困境,不要胆怯,没有什么好怕的,只要你足够坚忍,足够勇敢,足够冷静,没有什么是克服不了的。

只有经历过寒冷,才能擎出最绚烂的花儿。那么我们应该记住——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以困境与成功的议论文 篇2

一、“中国模式”是一种在保持社会稳定有序中的“渐进式改革”模式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现代性孕育着稳定, 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1]亨廷顿强调在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与政治秩序。他认为, “人类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 但不能无秩序而有自由”[1]。按照这一观点, 笔者认为, “中国模式”是一种在持续保持社会秩序前提下的渐进式改革发展模式, 保持社会稳定有序是改革的重要前提条件。改革是对社会利益的重大调整, 其复杂性、艰巨性都对社会稳定构成巨大压力。因此, 在改革方式的选择上必须考虑如何把对社会稳定的压力, 尽可能降低到社会和公众可承受的范围内, 从而实现平稳转轨。如果采取过于激烈的方式, 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社会震荡, 恶化改革的社会环境。中国模式不同于俄罗斯“休克疗法”式的激进改革, 也不同于苏联时期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和之后的“激进改革”, 是一种稳健的在保持社会安定有序的条件下的渐进式改革, 充分考虑到社会和人民可以承受的程度。特别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而保证了改革的顺利推进和社会发展的活力与效率。中国三十多年来的改革有一个鲜明的特点, 即坚持在稳定的环境中推进改革, 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中国从实际出发, 采取循序渐进的改革, 把较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与稳健的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循序渐进改革的特点是先易后难, 先试点后推广, 从点到面、由浅入深, 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后政治。循序渐进的改革没有触及现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基本制度, 而是以现有体制中薄弱的环节或不适应的地方作为切入点, 从局部到整体, 以一种试验的方式和逐步过渡的策略推进改革。循序渐进改革的改革措施能够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 可以把改革的风险掌控在改革的过程之中、化解在成效之内。在循序渐进改革的过程中, 党和政府可以比较容易地监控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调整方针政策, 坚持在稳定中求发展, 以发展促稳定,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在不断深化改革的同时确保社会稳定发展。

二、“渐进式改革”:中国改革的基本方略

“渐进式改革”是中国改革的基本方略, 也是中国改革的一大特点, 具体表现在:在改革开放顺序上, 改革采取了先生产后流通、先经济后政治文化社会其他领域, 开放采取了先东部沿海后沿江沿边和内陆地区的策略;在改革开放路径上, 采取了从下到上、先易后难的路径;在改革开放进程上, 采取了先点后面推广的方式;在改革开放的利益分享结构上, 采取了先改革增量, 然后以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的激励办法。渐进式改革的优点表现在:群众比较能够承受, 也有利于锻炼广大群众的承受能力;引起的震荡小,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领导者积累和总结经验, 探索和开拓改革的新途径。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稳定有序的政治秩序, 激发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在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中初步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渐进式改革大大降低了由改革带来的风险成本, 使得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实现平稳整体推进。但是, 这种方式由于先改先行和后改后行带来了团体或个人在占有资本、资源、市场等方面的机会不均等, 无形中就形成了各种既得利益集团。在改革过程中, 这些既得利益集团 (部门或个人) 利用公共权力、公共资源、金融资本等关键要素, 获得了比别人要多得多的“好处”, 并借助自身在体制和决策上的优势地位, 垄断资源、扭曲市场、忽视社会公共福利, 刻意强化集团和个人的既得利益而阻碍改革。因此, 要想消除市场扭曲, 促进公平竞争, 创造均等的机会, 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有学者认为, 中国发展所遵循的是“政策主导型的渐进式改革”路线, 这种“政策主导型的渐进式改革”模式区别于“民意主导型”的、由体制外力量所推动的权利驱动或利益集团驱动的民主变革模式, 其改革政策主要由来自执政党和官僚精英等体制内的力量所推动, 以改善治理效果为目的。依照这种观察, 中国的发展取决于“决策模式的变革”。因此, 有学者关注中国决策模式的变化, 指出在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过程中, 专家、传媒、利益相关群体和人民大众发挥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关门模式”和“动员模式”逐渐式微, “内参模式”成为常态, “上书模式”和“借力模式”时有所闻, “外压模式”频繁出现, 这表明中国党政决策方式开始走向多样化[2]。类似的观察和评论也支持了上述观点, 他们认为, 中国政府在决策结构上已经从个人专断转向多元参与, 在决策能力上已经从经验决策转向科学决策, 在决策机制上已经从非制度化决策转向制度化决策, 这些变化不仅表明中国政治运行机制的重要发展, 而且产生了许多有利于中国发展的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结果[3]。

三、“渐进式改革”在当下的困境与难题

有学者对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提出了质疑, 如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撰文认为, “很多人在十几年、二十几年以前就下了一个大的结论, 说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比东欧休克疗法的改革远远要好。但是我觉得从学术研究的角度, 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讲, 当时的结论很显然是为时过早。今天回过头来看, 他们下的结论如果说不是错误的话, 也至少是值得怀疑的。今天我们看到什么局面呢?你通过渐进式改革, 先改经济然后再考虑改政治。现在回过头来看的话, 我觉得当时很多人在逻辑上犯了一个错误。”[4]陈志武指出, 先通过经济改革获得效益与财富后, 改革的动力就会逐渐弱化, 其他改革如政治体制改革的阻力就越来越大了, 使得改革难以为继;做出判断渐进式改革比休克疗法的改革更好的结论的人, 他们的逻辑上欠缺的地方就在这儿, 因为没有考虑进去人的本性。针对这一观点, 笔者认为, 任何一种改革模式或方式都有其利弊, 既不能认为激进式改革就一定是不好的, 也不能以为渐进式改革就百好而无一弊, 在这点上, 没有最好的, 只有最适合的, 即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或好处, 这是我们衡量改革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从实际来看, 中国独特的渐进式改革方式, 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 有效防止了激进式改革可能给经济增长带来的“J型曲线”效应或更为糟糕的“L型曲线”效应, 也得到了社会普遍的理解和支持, 保持了社会的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 渐进式改革可以是一个大国在“稳定优先”的前提约束下, 规避改革风险的有效办法, 它实际上是对改革的代价采取了分期付款的方式来分散风险。

回首三十多年的改革历程,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渐进式改革战略, 在保证原有利益格局不受到急剧性冲击的前提下, 使市场制度能够以“边际演进”的方式获得生长。在这一过程中, 市场的力量和益处通过“涓滴”效应和“墨渍”效应, 逐渐在传统体制内渗透和扩散, 从而为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转型创造了水到渠成的条件[5]。当然, 渐进式改革方式也导致新旧两种体制相持的时间相对长一些, 会产生一些新的矛盾。首先, 由于改革是渐次推进的, 这就给旧体制以足够的时间来与新体制抗衡, 双方在摩擦和较量的过程中, 旧体制仍旧会在一些方面起作用, 而且有可能会牵制或者侵蚀新体制, 从而增大改革的难度。其次, 由于采取边际演进的累积性的步骤, 两种体制并存和僵持的时间比较长, 这就为在两种体制之间“套利”提供了可能。那些可以从套利中得到好处的既得利益者, 可能会与传统体制的既得利益者一道, 成为抵制改革进一步向纵深推进的力量, 这也将增大改革的难度。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 目前中国需要由上向下推进的改革领域越来越多, 基本都涉及到上层建筑和深层次改革。这些领域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 涉及的范围广, 利益关联群体多, 改革需要支付的成本高、难度大。比如进一步调整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改革财税体制, 限制行业和部门垄断, 继续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消除收入分配不公平, 完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 建立健全教育、医疗、养老、救济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还有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等等, 所有这些继续采取以往从下到上、先易后难、先点后面的改革路线和方式, 显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另外, 当前中国面临的改革开放环境与一二十年前已有很大的不同, 改革开放要解决的问题和实现的目标也与以前有本质的区别。因此, 在新的发展时期, 必须选择新的改革开放路线。从当前看, 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大方向不能改变, 但在改革上应该采取“从上到下、以难带易、内外联动、重点突破”的路线[5]。实行这种改革路线, 就是要破解改革难题, 找准影响当前和今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和重点领域, 自上而下地推进改革, 创新发展思路, 集中力量统筹经济与社会及政治改革, 统筹城乡、区域改革, 统筹对内对外改革开放联动, 为中国持续平稳快速发展创造好的制度条件。

参考文献

[1]塞缪尔.享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8-41.

[2]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 2006, (5) .

[3]王磊, 胡鞍钢.结构、能力与机制:中国决策模式变化的实证分析[J].探索与争鸣, 2010, (6) .

[4]陈志武.中国渐进式改革并不比休克疗法好[N].东方早报, 2010-12-23.

以困境与成功的议论文 篇3

一、以赛促教的困境

1.教学设备及环境阻碍以赛促教

随着技能大赛的深入进行,各项比赛对设备、产品和学生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设备升级的费用较高,很多学校无法满足各专业的教学需求。以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为实现该专业教学设备与竞赛接轨,参赛学校需购买路由器、交换机等相应网络设备,总价值大概在60~80万元,而且这只是其中一个竞赛项目的需求,因此,多数职业学校无力应对。

2.以赛促教在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困境

教学改革深度不够。教学改革是推动教学质量提高的动力,尽管各中职学校努力尝试各种教学改革,但总的来说,改革力度还不够大,不够全面。

教学管理模式创新不够。目前中职学校教学管理更多是沿用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仍然是强迫式的教学管理,在教学质量评价中注重终结性的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注重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简单划一,忽视评价指标的全面性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教师素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素质主要体现在师德、师能两方面。在参赛学校中,辅导学生参加大赛的往往只有几个教师,这造成了教师教学、技能等方面能力的两极分化,不利于全体教师素质的提高,从而也就阻碍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

3.以赛促教在外部交流合作中遇到的困境

目前,职业学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经常还会遇到一些问题,一些企业往往只是在学校派驻一到两名管理人员,而学校在学生实习期间往往也不能做到紧密跟踪了解,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校企合作。同时,各中职学校间交流困难。大多学校采用闭门造车的备赛方式,与同类学校交流很少,这影响了他们竞赛水平的提高,也为以赛促教设置了障碍。

二、以赛促教的困境的解决对策

1.建设和完善与实训配套的条件

以计算机专业技能竞赛为例,学校应该建设和完善包括计算机房(局域网)、计算机组装维修实验室、网络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以及校园网、互联网在内的教学设施,改善学生的实训条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集中的、资源共享的、设备精良的实训基地。在重视硬件条件建设的同时,学校还应加强配套软件资源的建设,充分发挥实训设施在学生培养中的效能。

2.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师不仅应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更要具有熟练的操作实训技能,还要能教、会教,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训练及学习当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提高操作技能。辅导学生参加大赛的教师也应该以轮流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还要积极引进社会资源,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原则,进而增强中职学校教师的职业实践经验、新技术实践能力,以及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互动教学、情境教学、创新教学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技能培养的教育教学质量。教师还应通过参加培训或进修、讨论会、深入教学研究活动、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企业实践和获取资格证书等形式,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3.剖析中职学生现状,实施教育策略

支配孩子用脑情况的不是外部压力,而是好奇、兴趣及内在精神生活需求。通过对我校会计类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学生所保持的学习方式和态度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师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方面的原因,还有授课内容和课堂管理、公寓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为了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学校采取了改进措施:第一,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方法方面的专题研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第二,加强公寓管理,给学生创造一个安静的生活和休息场所。第三,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开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第四,开展一些其他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工作。

4.确定有效的专业体系结构和课程体系结构

从分析岗位或岗位群的职业活动入手,提炼典型岗位工作行动,并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和分解,归纳主要工作步骤和相关的知识点。按照在职业岗位上活动和发展所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设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进而确定学习领域(课程)。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式课程设计模式,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学生既能掌握某一特定岗位需要的专项知识和技能,又能掌握多种职业都需要的通用技能,还具备了毕业后在一群相关职业内转岗和继续学习的基础,从而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与需求。

“高中有高考,中职有大赛”这句口号同时号召中职学校,不能仅仅是为赛而赛。大赛是为教学服务的,只有实现了以赛促教,大赛才有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大赛成绩的提高,认识到了这一点,以赛促教才能够得以实现。

有关困境和成功的作文 篇4

困境可以丰富一个人的阅历。一个人在困境中往往要比在顺境下看得更深刻,思考得更多。南唐后主——李煜,倘若没有亡国被囚的经历,他的词也不会达到那么一个高峰。被囚之前,他过着“歌台暖响,舞殿冷袖”的奢华生活,他的辞藻华丽,眼前总是一幅“车如流水马如龙”的景象,可是当他面对着“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无限江山”时,李煜留下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绝唱。安逸的生活本身不是坏事,而困境带给人的却更多,它随着年代的推移而自然增值,时间越久,利润越高。困境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性格。环境越是恶劣越激励人奋发上进,去改变生存环境,自然产生“人十之,己百之”的上进心。历经磨难的人适应性很强,不畏艰险,知难而进,能应付各种突如其来的事变。摩顶放踵,披荆斩棘,百折不挠,“虽九死其犹未悔”,直至成功。孟子也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一个人,只有经过困境的洗礼,才能完成人生涅槃,达到光辉的顶点。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更是如此。“多难兴邦!”温在北川中学的教室写下的这句话,为这个特殊的五月,为这场灾难,为灾难中的共和国定了调。灾难往往会激发人们励精图治,而一个民族的灾难总会由一个民族的进步来补偿。

困境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潜力。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有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的开发尚未达到10%,无法想象,人的潜力能是多么的巨大。而困境,正是这么一个最好的释放潜力的环境。无数具有超凡意志的人在困境中创造了无数的不可能:贝多芬在双耳失聪后创作了不朽的《命运交响曲》;屈原在颠沛流离之下写下了《离骚》;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身患重疾之下写下了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在困境中会像小草一样,欲遭践踏,欲会芳香四溢。

在困境中成功的名言精选 篇5

2 、坚强的信念能赢得强者的心,并使他们变得更坚强。

3 、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

4 、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

5 、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

6 、人在逆境里比在顾境里更能坚强不屈,遭厄运时比交好运时更容易保全身心。

7 、千万人的失败,都有是失败在做事不彻底;往往做到离成功尚差一步就终止不做了。

8 、成功需要成本,时间也是一种成本,对时间的珍惜就是对成本的节约。

9 、对于不屈不挠的人来说,没有失败这回事。

10 、只要你不计较得失,人生还有什么不能想法子克服的?

11 、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自己努力的。

12 、生活不是林黛玉,不会因为忧伤而风情万种。

13 、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往的目标。

14 、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为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

15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多少,而在能坚持多久。

16 、你既然认准一条道路,何必去打听要走多久。

17 、只要能收获甜蜜,荆棘丛中也会有蜜蜂忙碌的身影。

18 、所有坚忍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取得报酬的。

19 、用时不爱惜,就要损坏;做时不慎重,就要失败。

企业如何突破招商持续成功的困境 篇6

1、为什么会这样?

从宏观上看,前两年招商市场竞争还不是很充分,企业可以通过有竞争力的产品或有效的代理商招募方式获得成功。然而在众多成功者的榜样示范下,加入招商的企业和产品越来越多,同时加入代理商行列的也越来越多,行业竞争逐步充分,单纯依靠某一环节的突出很难持久,企业持续发展需要从单一环节的优势发展为系统的优势,即在成功实现招募的基础上有效培育,使每个代理商都能根据其能力的大小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以支撑企业的不断壮大。

从微观上看,一方面,初期为了发展,打开了所有的窗户吸引外部资源,但到了一定时期后,必然要打蚊子主动净化环境,同时制定有针对性的规则阻止有害因素进入,以保持现有成果并创造持续增长的环境。另一方面代理商就像企业的“员工”,随着队伍壮大,为保证队伍的战斗力,必需要建立选育用留退机制,做好新陈代谢,即做好“员工”培养和优胜劣汰的工作。

2、代理商培育可有效解决持续提升问题

代理与自营最大的不同就是企业市场拓展需要假手于人,而这往往是以产品的生命周期和市场的健康发展做代价的。代理商培育可以使企业主动的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通过激励导向等手段引导代理商在关注短期利益的同时,保证企业长期利益,因此有效地代理商培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市场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代理商既从属于企业又相对独立,代理商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事市场营销活动,因此从企业角度而言代理商的执行力一般都较差。代理商培育从企业与代理商利益的契合点出发,详细分析代理商运作市场的心里,然后制定市场策略,并及时跟踪和调整。所以代理商培育可以使企业的策略更贴近代理商,使企业可以更多的参与到代理商的市场行动中,从而增加代理商的执行力。

企业对市场的资源配置一般都是在既定政策的基础上,统一分配,同时针对代理商的其他申请采取临时审批制,“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现象突出,这样就使企业的资源配置整体不足和局部浪费同时存在,

代理商培育通过将代理商系统的划分,并给出每类代理商的培育策略,从而使企业的资源可以有效的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所以代理商培育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代理商与企业是既合作又博弈的关系,为了各自的长短期利益,双方都想提高自身的话语权,加强对对方的控制力。对企业而言,加强了对代理商的话语权,就是加强了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市场风险。一方面,代理商培育可以通过各层次培育策略的实施,在引导代理商市场行为的同时,提高了企业的实际话语权,降低了企业的短期市场风险。另一方面,代理商培育可以使企业通过市场合作方案等手段,使企业与重点代理商之间建立共赢、互信的战略伙伴关系,从而从长期上减少了企业的市场风险。

3、如何做好代理商培育

我听到过很多招商管理人员讲,代理商培育我们一直在做,不就是找出大客户并给予特殊的激励政策,同时淘汰部分违法乱纪的代理商,虽然有所益处,但并没彻底改变招商的困境。其实,这正是大多数人的误区,也是企业不能突破增长瓶颈的原因所在。

首先科学的代理商培育体系是对代理商一个系统的划分,而不是要找到好的和坏的。科学的代理商培育是对代理商的一个立体的梳理,梳理的结果除了包括大多数人想到的按代理商的业绩贡献划分外,还应针对每类客户分清他们潜力发挥的情况以及市场运作的态度。因为,随着代理商的增加,销售规模的增大,简单的按代理商业绩贡献区分已经不能满足复杂的市场要求。

其次科学的代理商培育体系代表着一系列的策略,而不是仅仅包括代理商梳理过程和结果。有些企业即便是对代理商做出了合理的划分,但是由于缺少针对每类代理商的正确的策略,很多企业的代理商培育停留在了数字层面,并没能落地,指导市场,而最终造成形而上学,未能从代理商培育中获得企业前进的动力。

再次,科学的代理商培育体系还需要与之配套的相关策略、制度及流程保障,如客户分类管理、代理商档案管理、业务人员KPI指标以及市场调研制度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代理商培育及方案落实,否则就会变成形式主义,很难落地,使之发挥作用。

在困境中成功的优美句子有哪些 篇7

2 、逆境磨练人。逆境是老师。逆境之苦可变甜。

3 、能够岿然不动,坚持正见,度过难关的人是不多的。

4 、一个妻子没有办法把丈夫拴在身边,那是做女人的失败。

5 、只会在水泥地上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深深的脚印。

6 、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韧,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德性。

7 、有困难是坏事也是好事,困难会逼着人想办法,困难环境能锻炼出人才来。

8 、为学须刚与恒,不刚则隋隳,不恒则退。

9 、一个人失败的原因,在于本身性格的缺点,与环境无关。

10 、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

11 、海浪的品格,就是无数次被礁石击碎又无数闪地扑向礁石。

12 、激励自己的名言: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13 、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亲和力。

14 、不为模糊不清的未来担忧,只为清清楚楚的现在努力。

15 、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就是天堂。

16 、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17 、伟大的工作,并不是用力量而是用耐心去完成的。

18 、生命不是要超越别人,而是要超越自己。

19 、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

20 、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

21 、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了翅膀。

22 、时间是个常数,但也是个变数。勤奋的人无穷多,懒惰的人无穷少。

23 、凡事不要说“我不会”或“不可能”,因为你根本还没有去做!

24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25 、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来完成的。

在困境中走向成功的事例3个 篇8

令人担心的是,当地的黑社会分子盯上了布恩,他们带着钱来到布恩的家里,告诉布恩,只要他愿意加入他们的“组织”,这些钱就全部归他。

布恩毅然拒绝了他们。黑社会成员并没有死心,几乎天天都来找布恩姐弟的麻烦,最后,拿出他们的杀手锏。在一个清晨,他们朝布恩家的房子开枪扫射,幸好因为天热,布恩姐弟仨都直接睡在地板上,才无意中避过了一劫。布恩知道他们在这里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了,就把弟弟和姐姐分别送到其他亲人那里生活。布恩因为要读书,不能离开克利夫兰市,但他有家不敢回,只能在放学后和一些流浪汉一起,“住”进离校不远的俄亥俄大桥的桥洞里。

这样一来,布恩反倒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和他住一起的流浪汉们非常钦佩他,大伙儿每天都提前帮他准备好饭菜,有十来个乞丐甚至主动分担起了他的学费以及各种生活费。

转眼3年过去,今年6月,17岁的布恩通过自己的努力,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万千学子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布恩的求学精神打动了所有人,甚至传到了微软创办人盖茨的耳中。盖茨很快找到了布恩,并且承诺自己的慈善基金将资助布恩未来的全数学费。

以“囚徒困境”解“柠檬事件” 篇9

“柠檬原理”的基本观点

“柠檬原理”概念是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于1970年提出来的。“柠檬”一词在美国俚语中表示“次品”,“柠檬原理”是信息不对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信息不对称理论同样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斯蒂格利茨和斯彭斯,这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同时成为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广义来说,“柠檬原理”包括以下基本观点:①在次品市场上,交易双方对质量信息的获得是不对称的,卖者知道产品确切的真实质量,而买者却不知道产品的确切质量。②交易活动的参与人(这里指卖方)可以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对买方进行欺骗,这就是“隐藏信息”和“隐藏行动”。③隐藏信息将导致“逆向选择”,其含义有二:一是在交易中隐藏信息的一方对交易另一方利益产生损害;二是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发生扭曲,质量好的产品被挤出市场,而质量差的产品却留在市场,极端的情况是市场会逐步萎缩直到消失。这是因为买者只愿意根据他所知道的平均质量来决定支付的价格,这个价格将使质量低的卖者愿意成交,质量高的卖者由于不能得到同质量相称的价格而退出市场。

奶粉事件就是典型的柠檬原理体现,对于牛奶公司而言,奶场是否加了三聚氰胺是不得而知的,因为检测中没有这项。所以,牛奶公司收奶的价格取的是奶场的平均价格。而奶场如果不加三聚氰胺,价格将高于平均价格或者不赚钱卖奶。低于平均成本的加了三聚氰胺的奶场将获得更多订单,

诺贝尔经济学家提出,解决这种逆向选择问题的办法就是将信号传递给缺乏信息的买方或买方诱使卖方披露全面而真实的信息。斯蒂格利茨提出了两个方法,即“合同解决法”和“信誉解决法”,在旧车市场上,好车的卖方愿意选择某种信号,使自己的质量类型被买方识别,买方在观察到卖方的信号之后,就会与卖方签定合同,这就是所谓的“信号显示”机制。信誉是一种保证的形式,社会应该对信誉企业提供激励,信誉良好的企业必须得到额外的利润,这类利润被称为“信誉租金”,它是对厂商享有良好信誉的报酬,“当厂商在信誉上出问题时,它们必须损失一些东西。”

但是,“合同解决法”由于卖方并不知道竞争对手情况及买家最关注什么,及各质量点繁多很难描述,而难以实现。譬如:自己的车没有泡过水,可他并不知道泡过水的车如何去检验。没有加三聚氰胺的奶场,并不知道如何展示没有加的牛奶是什么样。至于“信誉解决法”,买方对卖方信誉的承认不是一日之功,你不加三聚氰胺,质量好,但在买方承认之前,你就先被挤垮了。牛奶公司或许知道奶场加了三聚氰胺,所以更加压低价格。这种非道德平衡在中国比比皆是:天气炎热,公车上司机的空调时开时不开。最后排的乘客大开窗户,谁让你空调开的小。司机的不道德导致了乘客的不道德。税率已经高过了行业平均利润。不偷税就是等死。于是大家不再以偷税为耻。税务部门:我们知道有偷税,所以要加高税率才能保证税收。老板给采购员低工资,因为老板知道他们会有灰色收入。采购员拿回扣,因为老板太抠门,工资给的太低。老板为预防新招来的高管离职带走秘密或资源,设立了重重防线。高管新上任,不久发现这些防线,不被信任之情油然而生。还是不要那么傻,混点好处就溜是为上策。于是不久即离职。老板庆幸:幸亏我当初设立了防线,否则他拿走的更多。你不道德,我以不道德对之,于是大家都很平衡很和谐。

上一篇:密封技术课程感想下一篇:原理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