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新媒体发展中的困境与出路论文

2024-08-17

分析新媒体发展中的困境与出路论文(精选8篇)

分析新媒体发展中的困境与出路论文 篇1

关于分析新媒体发展中的困境与出路论文

“今日头条”作为互联网新媒体的代表,从8月上线以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的用户数已经高达1.2亿。“今日头条”的成功是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模式的成功,就像“今日头条”所宣称的那样,“不做新闻生产者,只做新闻搬运工”。然而,“今日头条”因为全新的新闻传播模式深陷版权困境。

“今日头条”是否构成版权侵权

要判断“今日头条”是否构成版权侵权,就必须先了解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著作权法》关于新闻作品的规定主要有两处:

一处是《著作权法》第5条规定:“本法不适用于:

(一)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

(二)时事新闻;

(三)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另一处是《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三)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四)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五)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前款规定适用于对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权利的限制。”

从以上两条规定可以看出,我国一方面规定了“时事新闻”不适用于《著作权法》;另一方面又规定了有关“时事新闻”、“时事性文章”和“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的合理使用。但就这两条而言,先不说规定存在冲突的问题,仅如何界定“时事新闻”就让人大伤脑筋。

(一)“时事新闻”如何界定

我国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单纯事实消息属于《著作权法》第5条第(二)项规定的时事新闻。传播报道他人采编的时事新闻,应当注明出处。”从这一条的规定来看,只有“单纯事实消息”属于“时事新闻”,而“时事新闻”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原因则是“单纯事实消息”不具有独创性,换句话说,“时事新闻”不属于《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因此不受《著作权法》保护。

笔者认为,这一款规定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我国《著作权法》第2条规定:“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缺乏独创性就不是作品,而不是作品也自然无法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而实际上,真正不具有独创性仅为“单纯事实消息”的“时事新闻”恐怕也只有“一句话新闻”,绝大多数新闻报道既包括对新闻事件的叙述,对场景的描写,甚至包括作者对新闻事件的评论。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今日头条”显然无法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5条第2款而免责。

(二)新闻作品的合理使用

在有关新闻作品合理使用的规定中,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第3款规定:“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显然也不能适用于“今日头条”的行为,这一款是针对所有报道时事新闻的情况而言的,强调了“不可避免地再现”和“引用”。“今日头条”将他人的新闻报道原封不动地“搬运”过来,显然既不是“引用”更不是“不可避免地再现”。

我国《著作权法》22条第4款规定:“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该款中规定了对时事性文章可以合理使用,但仅限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哇文章”,这给实际操作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哪此是“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而哪此又是军事、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的时事性文章,实在难以区分。比如,地方军事冲突引发儿童失学的新闻报道,属于政治、军事还是教育类的时事性文章呢?当然,即使是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在新闻业成为文化产业,可以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今大,新闻是否应当允许进行合理使用本身就值得商榷。此外,我国《著作权法》22条第4款和第5款的`规定中都有一个除外条款,就是“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因此这两款内容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有条件的合理使用,当作者或者传统媒体经作者授权之后,都可以禁止他人。因此,“今日头条”依据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的规定而免责也很困难。

(三)“深层链接”是否侵犯版权

“今日头条”作为一个网络新媒体,其传播新闻报道的方式也与传统媒体有很大的不同。“今日头条”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传播新闻报道:第一种是直接通过抓取复制其他网络媒体的文章、图片。“今日头条”通过抓取获得第三方的新闻页面内容,将内容转换成XML格式文档存放于自己的服务器上。用户浏览新闻时,将XML格式文档内容通过APP手机应用程序呈现给用户。第二种是通过“深层链接”的形式传播其他网络媒体的新闻报道。“今日头条”采用APP手机应用程序内置的浏览器框架嵌套显示第三方的新闻页面,并在其移动端软件的网页上端设置原文链接地址,但同时“今日头条”在页面上增加自己的推广内容、评论内容等。

第一种传播方式是对他人新闻报道的直接复制,因而构成侵犯版权,这不存在太大的争议。而第二种通过“深层链接”的方式传播新闻报道,从形式上并未“复制”他人的作品,因此是否构成侵权存在一定的争议。深层链接的技术手段,是将他人的内容加以有选择性地筛选、屏蔽,通过链接完全整合到自己的界面,削弱甚至切断用户与链接来源网站的联系。它不同于一般链接的地方在于它具有混淆性和替代性,也就是说被“今日头条”深层链接之后,用户并不知道自己的手机浏览器页面已经跳转到其他网站,而且事实上也不需要再点击其他网络的主页面就可以浏览到相关新闻报道。从“用户感知标准”而言,虽然没有复制他人的作品,但是仍然构成侵权。所谓“用户感知标准”,是指主要以普通网络用户的感知为标准,只要用户主观上感觉到作品是从被告服务器而来,就认定是被告实施了“网络传播行为”。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今日头条”的行为构成了版权侵权,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然而值得深思的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力就在于“新”,版权是否会对新闻传播造成障碍,并进而损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今日头条”相关负责人说:“你可以去下载一个百度新闻或者腾讯浏览器看一下,它们是怎么做的。”可以看出“今日头条”的行为已经成为行业潜规则,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各类媒体之间的利益共享以及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媒体版权困境的出路

实际上,著作权制度在保护版权人的同时,也考虑到了作品传播的方便快捷。我国《著作权法》第33条第2款规定:“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这是所谓的法定许可,不需要经过版权人许可就可以转载、摘编作品,但是要支付报酬。这既方便了传播者使用作品,又使作者获得相应的利益,以激励其继续创作。然而,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并未明确规定网络媒体传播新闻作品是否适用该条规定。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的新闻作品传播与传统领域没有本质的区别,应当将该条内容明确规定适用于网络环境下的传播,在方便新闻传播的同时保护版权人的利益。

此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合作运营也非常重要,毕竟获得利益是媒体的一致追求。据“今日头条”介绍,他们与媒体的合作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签约合作网站,比如环球网,xx网、新浪网等,通过“今日头条”访问这此网站的新闻时,会直接跳转到这此公司的网站上。对于这此网站而言,“今日头条”是移动端的资讯流量人口。第二种是与自媒体的合作,“今日头条”开放编辑后台,自媒体自主更新内容,目前加盟的自媒体有1000多家。第三种就是技术上的合作,帮助一些技术力量薄弱的地方网站或小网站在移动互联网端拓展影响力。合作运营是一种契约关系,从法律的角度而言,只要不违反法律、不侵犯第三方利益,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订立的合同都会受到法律的保护。

最后,笔者认为,在媒体产业飞速发展、新旧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大,我国急需出台网络媒体相互转载、设链时的程序、费用、免责条款等规章制度,明确细致地规定网络媒体的权利义务,以避免纠纷。另外,时机成熟时,网络媒体应当成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管理版权事务,促进网络媒体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分析新媒体发展中的困境与出路论文 篇2

一、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传播面临的困境

(一)收视率下降,受众年龄日益老化。

电视受众时间的不断减少,一大原因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造就了各类新兴媒体的诞生,这使得年轻一代渐渐远离电视,逐渐向网络及其它新媒体转移。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年12月数据披露,截止当前,互联网普及率达51.3%,网民规模已超6.89亿,未来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据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发布数据,以北京地区为例,自2013年以来该区域电视开机率已由三年前的70.95%急剧下降至29%。这里面着重注明,该区域电视的主要受众人群年龄为40岁以上,这些数据均暴露出了网络受众数量的激增对传统电视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二)互动能力弱,内容形式过于呆板。

与新型媒体相比,电视媒体传播主体过于单一,各类内容均按特定时间,特定的主体排版布局,观众只能被动地按照各节目播放的时间节点守着电视,一旦错过则毫无他法。受众形式仅为单向传播,毫无互动性,观众只能对着电视屏幕由画面和声音被动接收节目所要表达的意思。而在当前的环境下人们普遍会有这样的心理,看电视,发现节目间隙的广告时间稍长,就会选择转换频道或者干脆放弃电视,直接选择手机或电脑上网。虽然各类APP播放器一样也有广告,但与电视相比可选择的内容多、途径广、受到的各类约束少,新媒体中涌现VIP免广告特权,互动评论,平台直播,最新的弹幕,都为受众者提供了“话语权”。在新媒体浪潮之下,思想与学术得到迸发,满足了新生代青年追求自由获取畅快表达的平台介质。对于电视媒体来说,面对新媒体的受众争夺已成不争的事实。

(三)传播速度慢,广告客户大量流失。

与新兴媒体无时无刻的在线直播,实时直播优势相比,传统电视媒体,除了个别重大事件会在现场实时直播之外,一般的传统电视媒体节目在播出之前,都会经历录制、剪辑等一系列加工,这就使得很多的新闻事件都变成了旧闻,传播速度缓慢。缓慢的传播速度,也给电视媒体的经济效益带来严重的冲击,就经济来源而言,“电视大佬”曾以强势的姿态占据着广告市场,广告创收是其的主要经济来源,但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各类公交自媒体及电梯梯视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电视媒体的广告不断地从电视流向了新兴媒体,广告创收这块大蛋糕正被影响力大、传播速度快的新势力吞食着,2014年中国互联网广告创收1500亿首超电视广告。

(四)传播渠道窄,社会效应逐渐萎缩。

长期以来,传统电视媒体以电视为依托,传播渠道有限,形成受众单一,只是依靠传统的有线接入形式实现传播,把重点寄希望于有影响力的精英阶层、上流人士和意见领袖的二次传播,在当前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这一弊端更加加剧了电视媒体社会效应的缩小。新媒体迅速崛起,各种移动手持设备层出不穷,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车载移动媒体等等,这些高度融合互联网技术及移动客户终端的设备,直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据2016年微博发布的第一季度财报中显示,截止2016年3月31日,微博月活跃用户数(MAU)已经达到3.12亿人,较上年同期增长51.2%,其中2月份移动MAU在MAU总量中的占比为89%;3月的日均活跃用户数(DAU)达到1.2亿,较上年同期增长34.3%,12个领域的阅读量破100亿,移动化、视频化成效显著。(新浪微博董事长曹国伟指出:“微博用户数量上升和活跃度的增长趋势,主要得益于对信息流的优化和微博平台视频内容的旺盛需求”。)报告中特别指出:信息源渠道的优化以及直播平台视频内容的多样化使得微博用户强势增长,微博的社会效应无处不在,它在重塑社会舆论方向和传播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无论是普通用户,还是意见领袖,其获取资讯、传播新闻、发表意见、制造舆论的途径均转向微博等这一类新兴媒体平台。由此所导致的结果是,传统媒体社会效应急剧缩小,不再是大众获取信息的首选。

二、新媒体特有的优势

(一)受众范围更广,自主选择性强。

首先,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人们传统的浏览习惯,挑选自己喜欢的,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挑选那些夺人眼球的信息,在最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这成为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其次,在新媒体中,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的主动,通过搜索关键词,寻找符合自己要求的内容,屏蔽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简单快捷高效,仅仅这这两点就足以让新媒体的受众与日俱增。

(二)传播途径便捷,信息存储量大。

当电视媒体苦于失去独家、头条,以及后期编辑的作战能力,为了收视率而使出浑身解数之时,而腾讯发布2015年业绩报告,微信于2011年1月推出,截止目前用户已经覆盖210多个国家,每月活跃的用户人数达5.51亿,覆盖92%以上的智能手机,同时各个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微商等总数已经超过1000万个,这样的推广速度及影响力是传统电视媒体望尘莫及的。以微博、微信为主各大百度贴吧、论坛为辅,大量的信息资讯,一张图片,一个微博,一条微信都可以让周围乃至世界的受众迅速知悉。“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的广告语正是阐述了在当今时代,无论你想得到什么信息,只需一个关键词,一个回车键,就可以实现。

(三)互动参与较强,传播方式创新。

与传统电视媒体相比,新兴媒体创新自己的传播方式,由老式的单向性、不可选择转变为双向、循环、自主选择,并且通过网络实现将人们从简单的受众转变成新闻的传播者,传播行为从单一转变为交融,更加富有个性化。博客、微博、微信、美拍等新的传播媒介,仅需使用较少的流量,就能实现跨越各通信运营商、跨越各个操作系统平台的信息传播,无论是文字信息、语音、图片及视频,还是网络群聊、二维码扫描、在外购物时收付款等功能,使得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对任何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从最大程度上去满足受众的参与感,满足随时随地地互动表达与交流。例如:在娱乐界,当前各大明星都习惯使用微博、脸书等平台对自己近期正在拍的或即将上映的电影、电视活动进行宣传造势,提高曝光率,让观众第一时间了解关于偶像的实时讯息,实现准时准点地关注相关动态。同时在新闻界,新媒体也发挥着重要的实时传播功能,2015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发生火灾爆炸事故,上海11.15火灾事件,微博都是最早的信息来源,2016年7月2日武汉因连续暴雨致全城内涝,武汉市民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各路段灾情图片后仅15分钟,被转载分享15.6万人次,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信息无论是音讯源的比重还是独立言论数量方面,都大幅度上升。

三、传统电视媒体走出困境的主要路径

(一)整合信息资源,转变播放方式。

首先,积极建设电视网站,整合资源转变传统一板一眼的播放方式,实现电视与网络平台同步播放,电视内容要从传统的冗长变为短、小、精、罕、碎片化处理,传统电视媒体除了融合新兴元素之外还得走出自己的道路。手机电视作为科技开发的新成果,利用具有操作系统和视频播放功能的智能手机,将智能手机作为电视节目的接收终端,自2003年开始,各个国家主要通讯运营商纷纷推出了手机电视业务,随着4G时代以及WIFI等大数字化网络的发展,将为手机电视奠定基础。

(二)打造精品节目,明确发展方向。

打造品牌节目,吸引网络受众,这是各个媒体谋眼球得关注的核心立足点。现阶段纵观各类节目,其中不乏坚持内容为主而广受好评的,如深圳卫视老少皆宜的《年代秀》,湖南卫视爆笑登场的《大咖秀》、邀请各大当红明星造势的《快乐大本营》,江苏卫视以当下相亲为主题的《非诚勿扰》,浙江卫视以盲选造势不靠颜值靠实力的《中国好声音》、大型明星户外竞技真人秀的《奔跑吧兄弟》,甚至暑期必配的《西游记》、《还珠格格》等,这些当红节目不仅赢得了良好的口碑,造就新一代新星,也为电视台带来了丰厚的广告创收和冠名费。

(三)注重媒体融合,提升传播实效。

传统媒体较之新媒体其自身拥有的优势也是无法比拟的,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传统媒体历经几十年的风雨无论是在资金、线下资源、落地能力以及品牌固有的影响力上相比新媒体都更胜一筹。在面对当前飞速巨变的时代,传统媒体应取长补短,加大与新媒体合作,相互融合,提升传播的实际效果,提高影响力。

1. 跨媒体渠道融合。

新媒体时代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虽然无法简单的通过依靠渠道信息源来掌控和瓜分市场,但“渠道致胜”依旧是真理,离开传播渠道的传媒市场依然很困难。传统媒体在融合发展道路上依托自身丰富的线下资源,同时融合当前的互联网、通讯网及广电网,一旦“三网合一”变成现实,跨渠道融合将为传统媒体数字化发展道路上注入关键元素。以电视为例,中国电信产业是中国电视媒体长期的竞争对手,随着中国电信、移动和联通三大巨头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结合国家对“三网合一”的推动,互联网及电视台通过与各运营商合作,研究开发新技术,向用户提供网络电视服务,传统的电视都基于广电网络,网络电视主要通过电信网络,而手机电视则是充分结合了前两者的所长。作为传统的电视媒体要主动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的变化,加快融入这些新兴的传播渠道,发挥利用自身优势,取长补短,实现新的发展。在不可预计的未来,电信企业作为互联网宽带技术的领头羊,一旦介入新兴媒体市场特别是视频平台模块,将对新媒体的产业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在这种状况下,传统媒体作为内容提供方,尽快加强与渠道方的融合与合作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2. 跨渠道技术融合。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样是企业界的竞争规律,面对当前的社会形态,传统电视媒体如果不跟随时代潮流把握前端信息技术,必将成为社会的淘汰者。然而不论媒体怎么发展演变,有一点是千古不变的,那就是无论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内容依然为王,无论信息的形态、渠道、以及终端如何多样化,保持优质的内容才至关重要。就我国而言,新闻采访及发布依旧采取政策准入原则,不可能随便一个人都可以随意获得各类权威信息,可想而知,传统媒体在新闻的采集及发布方面依旧占据着重要优势。随着互联网网络,手机GPRS流量新技术的崛起,技术面前人人平等,新媒体可以通过新技术迅速崛起占据市场份额,传统媒体一样也可以。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给予了传统媒体更多的选择,同时也使得新介质和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各媒体之间相互融合发展,媒体边界逐渐淡化。从传统媒体现有的状况看,其强大的资金财力及人才储备,丰富的内容生产能力,若再结合先进的技术以及信息终端,定可以创新自己的发展方式,将优质的信息传播给受众。

四、传统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新媒体日益强大的市场竞争中,传统电视媒体应通过对自身的特性进行分析,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坚持融合发展的方向。

结合新媒体发展状况,依托新媒体技术,把新兴媒体转变为自己的运营平台,充分结合自己的长短板,趋利避害。坚持与新媒体合作,借助新媒体来提升电视节目的关注度,比如通过微信、微博等形式将电视节目预告进行传播,吊足观众胃口,引发关注度;另外可通过评论留言互动,了解受众需求听取受众的改进意见,提升电视节目形象,推动传统电视媒体转型。

(二)坚持创新引领的路径。

让需求引领创新,营造鼓励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创新既是手段,也是一种目标。很多人对于近年来湖南电视台的崛起觉得不解,其实这是湖南广电集团充分发挥内部宽松的工作环境以及积极利用有利的外部环境,创新旗下各个栏目的发展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传统电视媒体而言,创新不仅是为了丰富大众的精神世界,更是市场竞争机制中受众需求作用的结果。

(三)在当前信息渠道的多样化情况下,要注重对不同信息资源的整合完善,可尝试采用建立信息库或打造信息的“中央厨房”新模式。

纵观当前社会环境,单一媒体形式不可能一家独大,竞争的最终结果是各个媒体之间的博采众长、相互融合。传统媒体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各个平台,实现与新媒体相融合、相“嫁接”、相发展,学习互联网发展下各类网络媒体的整合投放策略,创新资源整合方式,拓宽信息渠道,实现在大数据时代中能快速提取有用价值信息,进行智能化筛选,坚守媒体责任。

五、结语

总的来说,在新传媒时代,传媒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电视媒体面临着各类新媒体崛起与受众转移的“双重夹击”;对此,传统电视媒体只有冷静分析,沉着应对,找准面临的困境,分析自身优势所在,找出建设的途径并强力实施,保持创新与活力,相信在未来的新媒体格局中,依然能赢得一席之地。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传统电视媒体面对新媒体巨变所带来的挑战,浅析在新媒体浪潮中,电视媒体如何挽回失去的观众、转变自身的发展模式,摆脱当前困境,变挑战为机遇,在新媒体时代中形成自己新的生长模式。

分析新媒体发展中的困境与出路论文 篇3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电视媒体;困境;出路

1 传统电视媒体所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互联网发展迅速,使得大量的依赖于互联网传播的新媒体进入全盛时期,新媒体的力量和传播效果也得到了国家文化与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视,新媒体的地位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五亿,截止到2014,我国网民数量突破六亿,网络普及率超过40%,手机网民也已超过五亿,每年新增网民超过五千万。网络全民普及的势头,为大量的网络媒体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在线视频和网络新网行业发展十分迅猛,各大门户网站均推出了自己的新闻站和视频站,人们可以从网络中获取更多的信息,而且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国网络视频用户量占网络总使用量的约60%,可见人们喜欢通过网络观看视频节目,相比之下传统电视媒体的缺陷充分暴露出来,内容偏少,缺少互动,有时间限制,不能根据用户的喜好进行定制,这使得传统电视媒体的用户量大幅减少,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巨大用户量的基础上,广告规模也远超传统电视媒体,视频缓冲广告、网页悬浮广告、推送广告等全新的广告形式,也使得广告的传播量得到扩大,而且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广告規模仍将得到巨大的扩展。相比之下,传统电视媒体广告形式单一,传播效果也不理想,广告份额大大压缩。新媒体借助网络发展迎来自身发展的春天,而传统电视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进入发展的寒冬。

1.1 观众严重流失,收视结构不理想

根据统一的收视监控数据,电视观众的数量正在严重减少,甚至连黄金时段的收视率也大不如前,就城市观众每天收视时间来看,已经降到十年来最低水平,仅仅只有两个小时。从观众结构来看,青少年观众数量明显下降,而中老年观众数量却在增加,这就表明电视观众出现老龄化现象,新媒体分流了大量的年轻观众,传统电视媒体的观众规模正在不断压缩。新媒体对于观众的分流主要集中在网络视频媒体方面,因为与传统电视媒体相比,网络视频具有更强的传播优势。第一是内容方面的优势,网络视频的内容不但可以有专门的电视节目制作商提供,还可以通过网友上传获取更多的视频资源,内容丰富且自由度极高,更加贴近观众的生活。第二是传播速度方面的优势,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传统电视媒体需要经过采访和节目制作的过程,而网络视频则可以借助网络直播或者图片结合声音的转播,比传统电视媒体的新闻报道更有实效性。第三是传播范围的优势,网络覆盖面积非常广,也就使得用户可以关注更多的信息内容,而传统电视媒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少大范围传播的能力。第四是形式的优势,网络视频结合网络特性拥有强大的互动能力,传统媒体则突出单向传播,媒体作为主导用户就只能被动的接受,显然是不适合现代生活需要的,所以网络视频依靠点播和推荐,拥有更多的观众。

1.2 法规限制

近几年为了保证公共媒体质量,广播电视总局颁布了“限娱令”“限广令”等,让传统电视媒体受到了巨大的影响。限娱令让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内容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与网络媒体相比,多样性严重下降,更容易流失观众。限广令限制电视广告播放时间,目的为了让观众更好的体验电视节目,可是广告时间的压缩,也造成了电视媒体的广告业务损失。

1.3 人才流失

网络媒体势头正旺,大量的媒体人也逐渐进入网络媒体行业,网络媒体制作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编导和主持人正在大量的流失。传统电视媒体的制作人才,看到网络媒体的兴起,希望等到更大的发挥空间,转而进入新媒体行业,这使得传统电视媒体大大流失人才资源,未来的发展更加艰难。从近几年电视节目的制作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受欢迎的电视节目都是参考或者复制国外成功的节目模式,虽然是一种良好的探索模式,但是节目的复制和引进缺少本土文化的结合,并不是完全适合国内观众的口味。

2 新时期传统电视媒体的生存之路

新时期网络媒体对于传统电视媒体的冲击最为巨大,传统电视媒体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但是国家也对传统电视媒体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在信息工程建设方面提出了三网融合等政策,媒介的变化要符合社会形态的需要,有技术革新和社会竞争共同促进新媒体的发展。传统电视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想要寻找更好的发展未来,必须要打破陈旧观念,求新求变,改变发展战略,积极实现技术更新,紧跟时代的脚步向着大电视产业发展。

2.1 紧跟时代的脚步,借三网融合的大好时机实现媒体转型

国家积极发展三网融合,这对传统电视媒体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发展转折点。传统电视媒体应当抓住发展的机会,因势利导融合新媒体的积极因素,实现全媒体转型,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才能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传统电视媒体大多还处于有限模拟信号传播模式,根据三网融合政策的要求,应当尽快向数字信号传播模式转变,完成数字化电视网络的建设,推行有线电视一省一网,组建国家级电视网络,提高有线电视网络的竞争力,将原本分散的地方电视运营模式集中起来,为用户提供统一化的数字电视服务。三网融合为传统电视媒体提供了许多新的业务模式,比如IPTV、网络电视等,这些业务模式都吸收了网络新媒体的优势,具有更强的交互性,内容也更加丰富,更加符合观众的需求,传统电视媒体就要抓住这一机会,积极发展多媒体技术,提升用户的交互体验,从用户需求出发来提升服务品质。

2.2 节目内容增加丰富度,提高传统电视媒体内容的吸引力

与网络新媒体相比,传统电视媒体还有一个突出的缺陷,就是节目内容缺少多样性,而且整体质量也有待提升,所以传统电视媒体在节目内容上,应当广开媒体资源渠道,引进更加先进的媒体处理技术,提高电视媒体内容的可看性,增强用户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多从时代的角度设计节目内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能积累一定的观众。其次就是节目形式也要进行创新,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从竞技类、互动类以及娱乐类等方面着手,创办更多具有特色的节目,以此来吸引更多的用户的关注,重新获得流失的观众群。

2.3 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实现多元化营销

营销方面传统电视媒体都依赖于广告的播出进行盈利,营销模式非常单一,收入缺乏多元化,自然面临着更高的竞争压力。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积极融合进入全媒体时代,传统电视媒体就必须摆脱单一的经营模式,建立多元化立体化的经营体系,才能让传统电视媒体在市场中更好的发展。

首先传统电视媒体要发挥现有资源的优势,对电视广告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尝试建立广告的评估体系,在网络电视等业务中,也增加广告营销的比例,比如节目冠名广告、点播等待广告以及系统嵌入广告等,发挥被忽略的广告的价值。除此之外,传统电视媒体还要积极开发新的电视广告产品,比如点播插播广告等形式,为全媒体时代的转型积累一定的经验。

全媒体时代也会带来大量的商业机会,传统电视媒体的某些方式可能并不适合时代发展,调整和优化变得非常关键。根据用户的需求制定不同的电视产品,是增加电视用户量的可行方案之一,通过套餐定制、内容定制、自由付费点播、限时点播等,增加电视产品的收入。除此之外,开发新的电视增值产品,比如电视购物等,丰富用户的电视体验。然后就是对电视广告模式的改进,将自身作为多媒体整合的传播平台,放大广告的作用,从多元化立体化的角度开发广告作用,不再是简单的时段广告,可以在节目中设计弹出广告,不仅不耽误用户的正常观看,也能起到一定的广而告之的作用。

2.4 借助新媒体提升自身媒体价值

媒体数量的增加,信息如果不能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传播,传统媒体很有可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逐渐被取代。传统电视媒体仍是我国最为主要的信息传播媒体,其地位也非常关键,缺少有效的传播手段,是目前与新媒体竞争中表现出的严重短板。网络视频以及诸多新媒体的出现,其实也为传统电视媒体提供了新的传播途径,需要努力研究新的推广策略,将电视节目与营销紧密的联系起来,这样才能稳固电视媒体的地位,提升自身的媒体价值。借鉴其他国家电视媒体的推广形式,将社交网络、媒体门户网站、移动平台以及互联网节目整合起来,形成更加庞大的媒体推广策略,比如和微博、微信登公共平台进行联合推广,与一些社交网站进行线上和线下的互动活动,增强传统电视媒体在网络中的知名度,可以很好的在新媒体的帮助下进行传播和推广,运用数字化联动化的全媒体推广方式,革新传统电视媒体的运营模式,合作竞争更加适合传统媒体的突围。

3 结语

传统电视媒体仍然具有不可动摇的主流媒体地位,在面对新时期的挑战的同时,发挥优势,利用好节目制作专业性的特点,规避模仿和同质化,推出高质量的电视节目,拓宽推广渠道,开放互动性媒体平台,努力满足观众的实际需求。总而言之,新时期传统电视媒体固然面临巨大的挑战,但是只要找准方向,抓住时代发展的脉搏,紧跟时代的脚步,贯彻并落实信息工程的重要举措,积极发挥自身媒体优势,主动结合新媒体做好媒体转型,全力接入全媒体时代,就能焕发传统电视媒体的第二春。

参考文献:

[1]吕沁.试析在电视内容生产管理中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J].当代电视,2013(05).

[2]李丹.借助“微信”扩大电视媒体在移动终端影响力[J].广告大观(综合版),2013(03).

[3]徐立军,王京.201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分析报告[J].电视研究,2013(02).

[4]曹向阳,杨继耘.传统电视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10).

[5]程坤.湖南衛视“贵”时代的生存法则[J].市场观察,2009(11).

[6]徐靓,汤书昆.电视节目受众研究比较分析[J].新闻世界,2009(04).

企办幼儿园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篇4

程秀兰、陈晖、刘冬雨、王玉娇

2013-2-28 16:17:49来源:学前教育研究

一、私立幼儿园的发展困境

1.财政支持缺乏

学前教育在我国不属于义务教育,所以政府目前只对部分公办幼儿园有财政拨款,而对私立幼儿园没有任何资金投入。尽管不乏高投入、高档次、高收费的私立幼儿园,但总体而言,私立幼儿园的办园条件较差,其原因主要是办园经费不足。私立幼儿园多数是自筹资金办园,其经费来源主要是幼儿的保育费,相对于幼儿园庞大的支出,这点经费可以说是非常有限。经费不足使私立幼儿园很难改善办园条件,由此必然带来幼儿园硬件设施简陋、教师福利很低、教育质量欠佳等一系列问题,使私立幼儿园的发展举步维艰。„

如果不考虑我国幼儿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从理论上讲,私立幼儿园就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规定设立的幼儿园和其他幼儿教育机构。“私立” 与“公立”相对应,私立幼儿园办学主体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法人和公民个人,其办园经费由办园者筹集.幼儿园由办园者或其被委托者经营,所有权归办园者所有。显而易见,私立幼儿园缺乏政府的财政支持,没有公办幼儿园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公办幼儿园相比,私立幼儿园各方面承受的压力要大一些。首当其冲的是生源压力,家长一般倾向于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公办幼儿园。其次,私立幼儿园除了要购置教学设备,承担幼儿园日常开支和教师工资之外,还得负担房租等,这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在访谈时,一位私立幼儿园园长提到:

私立幼儿园没有财政支撑,各方面承受的压力都很大,如生源压力大、经济压力大、师资队伍流动性大等。

2.教师队伍不稳定

私立幼儿园教师的福利待遇、进修机会等各方面都明显逊色于公办幼儿园。一般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生大多不愿意去私立幼儿园,少数毕业生即使去了私立幼

儿园也是把它当作跳板,目的是为了积累工作经验以获得更好的工作岗位。即便是一些中专、中职毕业生也不会长期留在私立幼儿园。上述种种,造成了私立幼儿园的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大。而且高收费的私立幼儿园教师面临着来自家长、社会和领导更高的要求,要承受更大的压力。

总的来说,与公办幼儿园相比,私立幼儿园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工资待遇较低、稳定性差、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大多数幼儿园不为教师缴纳各种社会保险)、无法进行教师职称评定,因此教师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巨大的压力。私立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收入与所付出的劳动相比是非常低的。在访谈时,一位私立幼儿园的教师说到自己的工资水平:

工资较低,一个月900元,如果要买保险就在900元里扣除。

低工资、低学历、低水平是私立幼儿园师资队伍的普遍状况。与之相应的是教师的高流动率。[

下面是一些私立幼儿园园长对于目前私立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看法:

一名幼儿园教师要真正成熟起来需要有3—5年的工作经验,所以我们幼儿园既要培养小小孩,也要培养大小孩。中职、中专培养的幼儿园教师素质整体下降,80后的幼儿园教师责任意识比较弱,说走就走,有的工作不到一年,教师流动性比较大,整个幼儿园靠一些老教师在支撑,这不利于幼儿园长远发展。

私立幼儿园教师的生活保障、福利待遇等都不如公办幼儿园。公办幼儿园教师有编制,至少有一份期待;公办幼儿园有财政支持,教师工资待遇相对好些,能够吸引人、留住人。但私立幼儿园没有财政支持,教师没有编制,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相对低些。

要提高竞争力,那么对教师的要求就会高些,在管理方面就会严些,80后的教师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或抵触情绪,有时候会“轻松地”走掉,完全不顾幼儿园的整体利益,造成的影响很不好,如家长会问“怎么又换老师了”,频繁更换教师对孩子的发展也不好。

二、私立幼儿园的发展出路

1.政府引导、支持私立幼儿园发展

政府对幼儿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私立幼儿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说,政府对私立幼儿教育的发展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规范私立幼儿园的申办,私立幼儿园必须符合各项指标才能注册。正如一位私立幼儿园园长所说:

政策引导,规范私立幼儿园申办,对私立幼儿园办园的条件要严格,要从各方面提出具体的标准。

其次,政府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扶助私立幼儿园发展,如政策鼓励,加强宣传等,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私立幼儿园的生存压力。在访谈时,一位私立幼儿园园长谈了自己的看法:

政府在政策上鼓励和支持私立幼儿园;加强宣传,如公开表扬某某私立幼儿园,加强园与园之间的公平竞争;政府对私立幼儿园应适当拨款、提供资源,如场地等。

另外,私立幼儿园满足了部分家长的教育需求,分担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促进了保教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前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为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作出了贡献,所以政府应适,当拨款支持私立幼儿园的发展。

2.稳定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素质

私立幼儿园要健康稳步地发展,提高保教质量是关键。而要提高保教质量,教师队伍的素质尤其重要。因此,针对私立幼儿园师资队伍不稳定、素质较低等现状,采取各种措施稳定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迫在眉睫。

为了稳定私立幼儿园的教师队伍,当前急需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私立幼儿园的管理,要求各私立幼儿园参加社会保险,以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教育行政部门应将私立幼儿园纳入正常的管理轨道,特别是

要按国家有关规定,将教师职称评定工作纳入正常的管理轨道,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要改革幼师毕业生分配制度,凡进入私立幼儿园的幼师毕业生,一切待遇应与公办幼儿园教师一样.其人事关系可以挂靠在人才交流中心,以利改善和提高私立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素质,稳定教师队伍;成立私立幼儿园协会,以便各园交流办园经验,加强私立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之间的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从而使私立幼儿园真正成为学前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访谈时,一位私立幼儿园园长谈到:

稳定教师队伍,提高他们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外出参加培训、撰写观察记录、拟订各种计划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彰显特色,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

私立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相比虽然处于一定的竞争弱势,但是应该彰显自己的特色,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这样才能赢得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认可,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铺垫坚实的基础。现在不少私立幼儿园滥用“特色”教育,如:开设双语、钢琴、蒙台梭利教学等特色课程,甚至把幼儿园常规教学中的舞蹈、美术、体育等课程也作为特色课程来牟取利益,侵犯了幼儿的受教育权利,严重影响了幼儿在园的正常学习活动。有些私立幼儿园在创办“特色班”方面存在盲目跟风现象,正如一位私立幼儿园园长在访谈时所说:

不少私立幼儿园看到别人在搞什么,自己就搞什么;今天搞这个,明天搞那个,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教育者应该明确,办园特色不应仅仅是幼儿园管理与教学中的某些表象,更应当是通过管理者、教育者理念到行为的转换所形成的隐性竞争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对特色办园的界定,也是拥有市场的条件。所以,私立幼儿园应沉着冷静地加强特色建设,发掘自身的教育优势,最终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在访谈时,一位私立幼儿园园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分析新媒体发展中的困境与出路论文 篇5

【摘要】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从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所遭遇的硬件障碍、软件制约因素及投入体制和政策问题三个方面对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困境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上述困境,提出均衡发展城乡基础教育的出路:建设标准化学校与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及规模相结合,外引人才与内部援助乡村教师专业素养相结合,创新教育投入政策与改革投资体制相结合。

【关键词】城镇化 城乡基础教育 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急需配套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作支撑,而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很大比例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当前农村的基础教育不管是在办学条件还是在师资配备等方面都还比较落后,很难满足城镇化对优质教育和优质人才的需求,成为制约我国城镇化水平的羁绊。因此,本文对我国在城镇化背景下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发展教育的重要问题,国家教育部也已对此提出了初步的规划,“力争在实现区域内初步均衡,实现区域内基本均衡”。[1]当前,在均衡发展城乡教育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硬件障碍

我国当前落后的乡村教育教学设施是影响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硬件障碍。虽然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进步,一些重点学校、城市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达到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水平,但我们不能不正视的一个事实是: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里,仍存在着“水泥板当桌子,教室的窗户用塑料布糊着,12位教师挤在两间办公室里,两位教师共用一张办公桌,3位教师共坐一把连椅”[2]的状况。虽然近几年乡村学校有了较大改观,但是基本教学条件仍很落后,实验室、电脑室、活动室等以及一些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活动设施对他们来说仍是奢望。乡村学校这样的教学条件限制了农村孩子的视野和见识,不利于他们成长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2.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软件制约因素

较低的乡村师资水平难以为乡村孩子提供优质教育,这是制约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软件因素。据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截至底,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7%,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仅为86.5%。[3]专任教师总体素质偏低,学历层次普遍不高的现状使他们面临许多专业方面的挑战和压力。另外,农村师资水平的问题还体现在学科结构方面,专任教师中,专业不对口、所教非所学的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绝大多数老师都是非专业甚至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或具有专业教育。我们知道,当今学科发展正在日益走向高度整合和高度分化,要求教师不仅具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还要具有专精的专业知识,而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难以应对当下学科发展的要求。

3.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投入体制和政策问题

乡村教育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已成为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突出困境。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投入总量上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从而影响着乡村教育的投入总量。另一方面,在教育投入总量不足的背景下,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我国长期以来又执行的是城市偏向政策,这一投入分配机制使乡村教育投入与城市学校相比差距更为明显,如河南省“全省生均教育事业费城市初中平均值是601元、小学为468元,而农村则分别为539元和428元;生均公用经费城市初中平均90~120元、小学为60~100元,而农村初中为80元、小学为50元。,省会郑州市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为全省的5.9倍,相当于最低的滑县农村的14.7倍;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最高的新乡市与全省农村的平均数相差也高达5.9倍,与最低的延津县的差距则高达11.4倍”。[4]

二、均衡发展城乡基础教育的出路

针对当前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所面临的这三大困境,我们认为,均衡发展城乡基础教育,今后应注重抓好三个维度、六个方面的问题。

1.建设标准化学校与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及规模相结合

在教学硬件设施及条件维度方面,为均衡发展城乡基础教育,各级政府应加大乡村学校的教育投入,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扎实推进乡村学校标准化的建设。另外,在原有乡村学校布局已不适合当前乡村城镇化趋势的背景下,我们在促进乡村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同时,还应根据中小学生和地区实际,在注重效益的基础上调整乡村学校布局,科学布点,确定适度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

2.外引人才与内部援助乡村教师专业素养相结合

在教学软件维度方面,为均衡发展城乡基础教育,今后应采取多种措施吸引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教育,同时还要注重对现任乡村教师提供专业方面的援助。在吸引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教育方面,各级政府应在制度、体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如在工资福利待遇上,除实行城乡统一的工资标准外,还应为服务农村的教师提供适当补贴,通过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另外,在人事编制方面,应依据农村生源实际状况,借鉴城市师生比配置标准,合理确定乡村基础教育各学校的编制,通过扩大编制的方式为更多优秀人才提供合适的岗位。最后,特岗教师计划、免费师范生计划、顶岗实习支教制度等一些吸引优秀人才服务乡村教育的制度和方法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后应进一步规范这些制度,并扩大其数量及服务范围,为乡村学校引进更多的优秀人才。

除了多种措施吸引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教育,我们还应同步抓好乡村现任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通过定期、不定期、短时培训等方式为更多的乡村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学习培训机会,帮助其尽快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其次,让乡村教师和城市优秀教师联手进行合作研究,在研究和合作过程中逐步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另外,还应对当前各地均衡发展城乡基础教育的优秀经验,如“成都模式”“山东效应”“徐州经验”等进行总结,号召各地,依据本地实际,探索城乡一体、城乡共建的方式,建立合理的城乡教师流动制度和城乡学校的合作援助制度,通过让优质资源下乡,让城市的优质资源带动和影响乡村学校,促进乡村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最后,大力发挥信息化引领功能,通过开发信息资源,在乡村学校逐步推进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系统,让乡村教师跨越空间界限享受外界先进的资源,多渠道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3.创新教育投入政策与改革投资体制相结合

为均衡发展城乡基础教育,我们还应紧抓教育的投入维度。一方面,要创新长期以来执行的城市偏向教育投入政策,调整原有的“效率优先,城市优先,非均衡发展”的政策思路,以均衡发展为导向,在教育管理标准上要做到城乡统一,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保证两者都能在相对平衡的条件下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应改革现行的公共教育财政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在公共教育财政体制方面,加大财政性教育投入总量,扩大财政教育经费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尽快尽早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的预定目标;在教育投入结构方面,优化教育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教育投入结构,尽快改变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的严重不均衡的现状。在教育管理体制方面,要客观看待当今执行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优点及不足,重新划分各级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合理确定各级政府教育费用的分担比例。尽快建立以中央和省级政府投入为主,以县、乡投入为辅的农村教育投资体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Z]..

[2]孟亮.豫东,一个农村小学的师资之惑[J].乡镇论坛,(4s).

[3]李泽楼.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

分析新媒体发展中的困境与出路论文 篇6

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Goldmark于1967年首次提出了“新媒体”的概念,它是一个相对且不断更新的概念。在传统三大媒体的基础上提出的“第四媒体”概念,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因特网的“新媒体”性质。于是,因特网就成了一个媒体的媒体,它使传媒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像博客、搜索引擎、电子邮箱、移动多媒体等,都是“新媒体”的“家庭成员”。

在新媒体时代,传播的主体、客体、技术、内容、形式,以及传播信息的数量、速度、传播观念等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平等、自由、互动、开放的传播特点使几乎所有的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可以通过新兴媒体获取信息和表达自我。面对这一变化,学生管理遭遇了双重“洗礼”:一方面,新媒体提升了信息传输的效率;新媒体支持点对点和互动性的传播,改善了师生沟通并创造了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新媒体使学生工作者的权威受到了摇撼。因为“管理者一旦丧失了舆论影响力的主导权,会处于一种劣势,一种失语的危险状态,他的权威性和信任度就会受到挑战”。所以,新媒体对学生工作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时代将是学生管理工作不可回避的现在和未来。

一、新媒体时代的学生工作困境

1.搜索引擎——知识易得.权威不在随着网络信息搜索方式的发展,学生的知识获得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更多的信息意味着更丰富的知识。学生可以轻松地获得比课堂教学更全面、更丰富、更有趣的知识,无论什么作业,问题都可以方便地在网络上找到答案,学生对教师的知识依赖感大大下降了。数字化的媒体内容及其带来的便捷复制和即时传播等特点,使得信息数量远远超出学生的分析处理能力,信息内容大大超出了学生的分辨理解能力。当知识搜索的窗户打开时,知识运用的大门却关上了。学生变得不再认同教师的权威,转而依赖于网络搜索。

2.信息传播——全球同步.随时失控

新媒体使得传播模式由传统的“一对多”变为“多对多”,新媒体的“草根性”还使得人人都可以便捷地运用媒体。学生可以通过发短信、写博客、发起群聊等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信息传播,这突破了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同时,新媒体还使得信息内容与信息主体分离,令信息主体更大胆和随意。在新媒体时代,秘密边界越来越模糊,保密时间越来越短暂。虽然,有的学校想出很多办法来加强信息管控,如禁止配备手机、设置与互联网络分开的内部网络,这些方法或许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但学校管理者们也无奈地发现,大量的“好消息”和“坏消息”在莫名外泄,新媒体时代,坏事快速传千里,好事也会出远门,无事还会乱生非。一个真实的例子是,北京某艺术学校的学生上课殴打教师,很快就在网上广泛传播,使得校方和学生成为舆论指责的对象。

3.师生沟通——渠道很多.效果很差

过去,学生和教师以及学校管理者进行沟通,只有通过书信、电话和面谈等有限的方式。在新媒体时代,信息沟通是那么的唾手可得,电子邮件、短信、MSN和QQ等聊天工具使得师生之间的沟通变得随时、随地和随意。这些沟通方式在新媒体时代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但性质却越来越边缘化。这表现为:一方面,新媒体的普及使这些正式沟通方式越来越个人化,传播内容越来越私密化,正式沟通方式成为私人沟通和休闲娱乐冠冕堂皇的掩护:另~方面,新媒体时代媒体之间关联的强化和单个媒体边界的弱化使得学生用于正式沟通的方式多元化,传统的正式沟通在师生沟通中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小。

相应的问题是沟通的渠道虽然越来越多,沟通越来越方便,但是效果却越来越差。学生向老师发了一个祝贺教师节快乐的短信,除了表明学生还记得你外,从这个沟通中很难判断出什么其他的信息。就好像有个学生如果提出转学,从那些冠冕堂皇的转学邮件里面似乎并看不出他的动机,最后班主任还是需要亲自沟通。

4.虚拟群体——参加越多,氛围越差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班级开会、学生组织活动、表扬和奖励、学生之间的一些感受交流或者讨论都是通过传统的方式来进行的,比如在黑板上写通知或者告示,下发通知、班级组织活动等。但是现在这些变得越来越快捷和简单,群发邮件、群发短信使用等使内部沟通变得更加实时、透明,信息大大丰富,而且传递的时间也大大缩短,可能10分钟前的事情,你马上就知道了。

不仅如此,班机还有QQ群、同学录、班级博客等,这些新媒体工具改变了班级的氛围,也同样带来问题。比如,学生刚开始使用互联网的时候,大家都是为了沟通信息,促进学习,久而久之,开始有学生发~些和学习不相关的内容,然后就会引起大家的讨论。学生在QQ群里讨论班主任的长相以及家庭生活,有些学生则通过群发邮件散布小道消息,甚至有一些学生为了取悦大家赢得在同学中的好感,就会花心思在网上闲逛,专门寻找一些休闲娱乐的东西发给大家,还有的班级建有学生的个人主页,可以有BBS论坛、聊天室、建议区、公告栏等。班级的同学分成一派一派的,分别有聊天派、游戏派、论坛派等。各自形成了自己的小群体,甚至有各自的网络流行语。总之,弱化了班级正常的团队氛围。

二、新媒体时代学生管理如何应变

无论愿意与否,教师和学生已别无选择地处于新媒体的“围城”之中。站在瞬息万变的新媒体时代的风口浪尖上,我们要么调整风帆、0顷势而行,要么墨守成规、随波沉沦。哈罗德·英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一书中指出,一种新媒体的诸多优势最终会导致一种新文化的产生。新媒体时代中的学生工作必然面临管理思路的调整变化,以适应新媒体导致的新文化,以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新问题。

1.少“管”多“理”

学生管理永远需要与时俱进。在新媒体时代,以管冶人将越来越乏力,而以理服人则既是需要也是出路。以“理”服人最重要的是“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了解、理解他们的行为,才能够找出合理的管理办法。强制性的管理措施在更加民主和自由的新媒体时代不仅会效果下降,还可能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过激行为。因此,教师和学生工作者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验其行为,才能找到适宜的管理办法。以网络聊天为例,教师亲身体验就会明了:首先,每个人都有沟通交流的需求,网络聊天就是满足需求的一种方式;其次,每个正常人的网络聊天行为是理智的,他们将其视为手段而非目的;第三,这种工具可以为学习所用,为学习和生活交流提供便利。

2.重“用”轻“有”

从长远的立场看,拥有信息和知识只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是可以复制和再生的:而运用知识和信息是一种能力,这是不可模仿和替代的。在信息获取越来越方便的新媒体时代,帮助学生从信息的海洋中分辨有用的信息并利用它们,才是当务之急。网络上获得的仅仅是知识,但是每个人的实践经历是不一样的,通过大家的讨论,就能把这些间接的冰冷的知识转变为鲜活的题材,成为大家的能力。因此,教师和学生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传统的讨论式学习、兴趣小组、读书会等形式,将网络上的知识和学生的个人经验结合起来,为知识转变为能力搭建通道。

3.以“导”代“禁”

媒体本身只有功能之别而无好坏之分,能为学生所爱同样能为学习所用。因此,教师与学生工作者与其花心思设置屏障,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禁止学生上网,禁止学生玩游戏,不如多考虑如何利用新媒体为学习、为提升能力服务。一些学校利用局域网搭建内部交流的良好平台;许多班级在QQ和MSN上建立各种“群”,为处在相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学生开辟虚拟会议室;通过聊天工具群发信息,已成为许多教师和学生工作者传递资讯的常用方式。也可以充分利用电脑程序,把枯燥的学习素材整合成音形色兼备的多媒体,变“娱乐软件”为“学习软件”。

4.以“诚”取“信”

既然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开放性使得信息管控能力越来越弱,教师和学生工作者何不坦诚相见。主动传达正确的信息,以获得学生的信任和支持,获得外部的理解和关注,才是新媒体时代有效的信息管理方式。新媒体不仅能带来沟通便利,更将是传统媒体的有益补充,它不仅能强化“正式沟通”的某些长处,也能弥补其现代化沟通中的功能缺失。博客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写博客,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阅读博客。教师不妨开设自己的博客,向学生展现自己的思想魅力,交流自己对于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的看法,以扩展师生沟通的渠道,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李开复的个人博客就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大学生,假如,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工作者都主动开通自己的博客,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经验和价值取向,无疑,我们的课堂将会又一次得到延伸。

三、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困境与出路 篇7

纪录片是创作者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声音、图像等原始素材, 通过影像再加工的方式真实传达给受众, 受众可通过画面叙事了解和领悟创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

1. 真实性。

纪录片的创作必须是真人真事, 这是纪录片的生命所在。纪录片追求的是一种能够立足当下指向未来的历史价值, 它以生活本质真实为出发点, 从真实环境中选取有代表性的真人真事, 以纪实手段来反映社会的真实状态。

2. 故事性。

纪录片往往是透过具体事件来揭示人性反映生活的, 创作者必须要通过自己敏锐的眼光去把握生活, 从中挖掘并抓住故事, 但这种故事必须要以客观性为前提, 它的发生存在不以创作者的个人意志为转移, 纪录片只有依托完整的故事情节, 才能吸引观众持续观看, 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

3. 人文性。

纪录片自诞生以来就把人作为切入点, 作为表现的主体, 以此来探索生命的意义, 所以电视纪录片应该成为一种体现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的载体。纪录片创作者倾注全部的人文关怀关注于真实的被拍摄对象, 对生活真相进行敏锐、勇敢的探索与质疑, 这种纪录精神被创作者渗透到作品中, 最终形成一种独一无二的纪录片精神。[1]

二、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发展困境

1. 平台因素。

在播出平台方面, 从全国看, 大多数电视台以高收视、娱乐性强的电视剧、真人秀、综艺节目为主, 而对纪实性的纪录片却甚少播出, 即使播出, 也不在黄金时段内放送。

2. 创作因素。

在创作理念上, 中国纪录片虽然在拍摄角度、人物感情和细节表达上有很多独到之处, 但是往往思想性强、故事性弱、节奏缓慢、观赏性较差, 很难迅速吸引观众, 这与娱乐至上快速产出的市场意识相去甚远。

3. 环境因素。

在媒介融合方面, 纪录片采用的以长镜头、跟踪拍摄、同期声为特征的拍摄方式已然不能很好适应新媒体环境下观众的要求, 为了迎合观众, 抢夺收视率, 电视、网络等媒体倾向于制作娱乐性的节目, 而对纪录片来说, 娱乐化绝对无法成为它的重要特征, 所以纪录片在商业主义和娱乐主义的冲击下面临很多困境。

三、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出路

2012年5月14日, CCTV-1《魅力记录》栏目开始播出央视记录大片《舌尖上的中国》, 主要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来介绍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来进一步展现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与文化意象。这个片子一经播出, 不但引发了收视热潮, 而且其影响力正从荧屏走向现实, 引发了蝴蝶效应。在微博上, 每分钟都有用户讨论美食话题。可见在网络时代, 只要找准符合观众口味的切入点, 纪录片也会繁荣发展的。

1. 电视纪录片要基于平民化的创作理念找准切入点

当前, 我国纪录片受众要想实现由少数知识分子到广大受众的普及, 取得既叫好又叫座的良好效果, 就必须以大众化的视角来进行创作, 以纪录片的形式关注普通人的生活, 以尊重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为基本出发点, 以平等理解的视角与百姓沟通交流。[2]《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把美食献给普通劳动者的颂歌, 片中没有烹饪大师, 没有厨艺大赛, 有的只是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陪外婆制作年糕的浙江慈城小姑娘这些普通人, 正是抓住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以百姓视角来观察, 才使这部纪录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感召。

2. 电视纪录片要利用好网络技术改变自身传播方式

面对新技术带来的传播革命, 我们可利用新型摄录设备把画面拍得更完美精致, 利用网络传播成本低、快速及时、受众面广、交流互动等优势, 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更广泛的素材, 把纪录片推向全社会, 达到轰动的传播影响力。《舌尖上的中国》自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 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 每一集的主线都采取了碎片式的剪辑方式, 结合电视、网络、微博这些媒介, 使其成为全国上下讨论的美食节目, 影响力巨大。

3. 电视纪录片要适量增加趣味性故事和娱乐性元素

《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吸引眼球, 其投资和制作水准是一方面, 最重要的方面是它并不是单纯只讲述美食的纪录片, 它是把美食当做一个媒介, 通过这个普通的媒介找到与这个媒介相关的、能够令大众热情讨论的东西。比如说传统价值观、人际关系、生存状态甚至是哲学思考, 都能够通过这样一部片子表达出来。[3]可见, 掌握好观众的趣味倾向, 可使纪录片走近大众, 让人们在接受文化的同时, 也可以有自己的思考。

注释

1[1]陶涛.电视纪录片创作[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4:37.

2[2]方秀莲.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创作[D].江苏:扬州大学, 2010-05-18.

会计职业道德困境与出路 篇8

一、虚假审计问题突出

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竞争程度日益激烈,审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公司账目问题也越来越多,这就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当一些会计师事务所面对一些客户不合理要求时,无法抵挡巨大的利益诱惑,放弃了自己应该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要求。这种与被审计单位合谋进行账目造假,提供虚假审计报告的行为日益突出,严重误导了使用审计信息的人员。

二、切实提升会计职业道德的对策建议(一)深入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深入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切实提升会计职业道德的基础。一是要把《会计职业道德》作为专业必修课。专业教师在授课时,应着重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观念的熏染,以使学生在工作以后,在会计工作岗位上能自觉依照会计职业道德行事,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品行。二是要加大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再教育力度。对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再教育时,要着重于对最新财经动态、会计法规的传达,以便于会计工作人员及时纠正工作中存在的误区。同时,会计工作人员也应该自觉的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主动学习相关的会计法规和财经知识,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三是要加强法制教育。对会计工作人员加大相关的法律宣传,促进其法制意识不断增强,不仅有利于他们清晰明白违法行为的界限,还有利于他们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勇气。四是要发挥先进典型与集体感染作用。各级领导不仅要在会计工作中以身示范,还要在日常会计工作中挖掘典型,树立典范。通过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和弘扬来影响广大会计工作人员。在宣扬先进典型的同时,要鼓励会计工作人员互相学习、互相激励,两者互相结合,相互促进,更有利于会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五是要促进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结合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开展课程活动,例如先进典型报告、正反事迹对比展示等,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受众的兴趣还可以使其熟练掌握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论知识。通过对先进模范典型的宣传和学习,进一步增强会计工作人员对会计工作的认同感,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道德素养,在社会上形成支持会计工作,为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营造社会氛围。(二)健全会计监管体制机制

健全会计监管体制机制,是切实提升会计职业道德的保证。要不断强化财政、税务、工商等机关对会计工作的监管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会计工作清查行动,对于违反会计相关规定的人员应加大惩处力度,切实提高其违规违法成本。建立企业内部会计监管机构,使其直属董事会,增强会计监督的针对性、独立性、实效性。构建统一的信息集成系统,在依法检查的过程中,对于查处的违纪行为,不仅可以依法采取相应的处罚手段,还可以将这种信息共享,使其他相应部门配合监督,对会计违规企业做出相应处罚,比如吊销营业执照、禁止贷款等,形成会计监管合力,提高监管实效。(三)推进会计制度改革创新

推进会计制度改革创新,是切实提升会计职业道德的关键。要加快完善会计委派制度,逐步探索会计独立于企业制度,加大第三方会计事务所对企业委派会计制度,改变会计隶属企业的旧模式,切实增强会计工作者的独立性,促使其有效监督企业经济行为,并提供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加快探索会计公司化,制定更加完善的会计法律法规,规范企业与会计公司之间的合同,为第三方会计公司正常运转提供法律保障,实施企业依据自身需要选择会计公司模式。针对职业道德缺失的会计工作者,要加大对其所属会计公司的惩处力度,严重者可以对其营业执照进行吊销,形成多方合力来约束会计工作者的行为。要更加侧重于会计制度的完善和修正,要把会计工作者的权力关进笼子里,最大限度消除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制度的科学性、公平性、适应性方面下足功夫。要不断丰富和补充会计制度内容,着力强化会计日常管理,从源头上把虚假会计信息扼杀在萌芽时期。要进一步细化会计规章制度,严格规范会计业务流程,探索建立会计工作24小时监督机制,真正消除会计以权谋私的可能性。(四)提升会计从业人员思想道德素质

上一篇:关于悲伤说说签名30句下一篇:暑期档电视剧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