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影视产业链分析

2024-10-20

新媒体影视产业链分析(共8篇)

新媒体影视产业链分析 篇1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新媒体产业研究报告:用户行为分析

新媒体用户对新媒体的认知

中投顾问《2016-2020年中国新媒体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新媒体用户行为表现如下特征:新媒体用户对新媒体的认知仍存模糊。

新媒体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

大部分人对新媒体范畴有一个较为合理的认知。但仍旧存在着对新媒体范畴理解的模糊:27.6%的人认为户外媒体是新媒体,24.0%和23.8%的人分别认为纸质杂志和纸质报纸属于新媒体,21.5%的人认为广播电台属于新媒体,20.9%的人认为不能联网的电视属于新媒体。

图表 中国新媒体用户对新媒体范畴认知分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新媒体使用率

一、新媒体正在逐步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使用率最高的媒体形态

新媒体正在逐步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使用率最高的媒体形态。常使用的媒体形态中,使用视频类网站/客户端/App的新媒体用户从五年前的24.7%,提高到最近三个月的64.9%;新闻客户端从五年前的15.1%提高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到近三月的58.6%;互联网电视和音频类网站/移动电台App也有相似的趋势。相比之下,以纸质报纸,纸质杂志,电视,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的用户使用比例下跌明显。

图表 新媒体用户媒体选择分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二、互联网电视拥有率超过传统电视拥有率

我国新媒体终端普及程度已经较高,新媒体用户群体使用多种新媒体终端设备和跨屏使用行为也较高。数据显示,新媒体用户互联网电视拥有率达48.9%高于传统电视47.3%,智能手机仍然是拥有率最高的新媒体终端。目前智能手机的拥有率已经相对较高,互联网电视和平板电脑的拥有率将会进一步提升。

三、跨屏时代——近七成用户看视频的同时“玩手机”

68.5%的新媒体用户在观看视频的同时“玩手机”,38.5%的新媒体用户选择同时使用笔记本电脑或者台式电脑。看电视时“多任务”现象的普遍存在,在观看视频的同时,互联网用户会用其他设备进行在社交网络交流等行为。

针对电视媒体和视频的多任务现象,相关行业可以创造方式实现多屏互动,比如可以在社交网络上广泛传播,通过互动等方式吸引观众注意力,从而提高媒体的触达率。

图表 中国新媒体用户观看视频伴随行为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四、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成为日益重要的资讯通道

60.8%的新媒体用户将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作为近三个月中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用户日益养成依赖社交媒体获取信息以及表达诉求的习惯,同时58.9%的用户将手机新闻客户端作为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42.6%的用户将电视新闻作为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

相比传统的单向传播媒体,社交网络信息碎片化,海量化,速度快,互动强,适合资讯的流通。此外,传统观念影响下,社交媒体的强关系互动加强了这些平台资讯的信度,使得社交媒体成为重要资讯通道。

图表 中国新媒体用户获取新闻资讯的方式统计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新媒体用户付费习惯

新媒体用户付费习惯逐步养成。

33.8%的新媒体用户已经产生过对新媒体内容的付费行为,还有15.6%的用户有进行付费的意愿但是还没有进行付费的行为,50.6%的新媒体用户不愿意也不打算为新媒体内容付费,而在2014年的调研数据中,有69.7%的用户不愿意为新媒体付费。

中投顾问《2016-2020年中国新媒体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认为,由于网民传统免费观看和阅读习惯,及我国知识产权意识相对薄弱,我国网民对除游戏产品外的互联网产品的付费意愿一直不高。如今,有近半用户已产生付费行为或打算付费,这说明对新媒体用户付费获得优质内容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3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图表 中国新媒体用户付费习惯与意愿统计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4页

新媒体影视产业链分析 篇2

(一)新媒体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传播途径及广阔市场前景

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现已被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所冲击(后者所谓“新媒体”)。新媒体正以飞快的发展速度和应用价值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8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7.1亿。当然,这一新生媒体流也促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新媒体为文化产业提供新的传播渠道同时,也为其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就看怎么结合利用开发。

(二)政府部门、领导层开始关注新媒体,但暂且尚未涉及文化产业(甚至影视娱乐业)领域

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以“讲导向”“抓机遇”统领新媒体发展。习总书记来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3家中央新闻单位调研,此次调研是习近平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高度认同和有力支持。释放了新媒体已成为新闻竞争的主战场,也是党的舆论工作的新阵地。由此可以认为,国家领导层已关注了新媒体到来的发展趋势,并已然将新媒体融合到了党的舆论监督工作和新闻传播工作,但是否可以在新媒体与我国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做些政策性的行动,尤其是影视娱乐产业方面及旅游产业、制造业、广告业等方面,这将必然带动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

韩国政府领导层注重影视娱乐文化业的产业化发展。4月11日,韩国总统朴槿惠在首尔出席首尔文化园区举行的第五次文化昌盛委员会会议上表示,韩剧《太阳的后裔》是创造经济和文化昌盛的典范,相关部门应将政策方向的重点转向文化产业,争取文化昌盛和创造经济同步发展。例如,随着《太阳的后裔》火遍亚洲之际,韩国政府领导层也抓住这一时机为本国文化输出站台宣传,男主角被任命为体育观光部形象大使,受到总统接见,并一同参加韩食文化馆开馆仪式,介绍韩食。其实这一举动是利用大众对男主的关注,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广度和速度宣传、输出了韩国的文化,这是最高级别的营销。由此,我们可否得到些启示。

(三)我国“文化逆差”现象严重,这其实是必然非偶然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强国,然而令国人十分尴尬的是,在国际文化市场的份额中,日本和韩国的文化产业占13%,而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仅有6%,这与中国作为一个政治与经济大国的地位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我们躲过了都敏俊(《来自星星的你》),却没躲过宋仲基(《太阳的后裔》),这其实是必然而非偶然。与其说是中了韩剧纯情唯美的毒,不妨说是韩国影视娱乐文化产业已发展到一定程度,是它的产业链已完善,文化产品已被大众所吸引和接受。与其说是“韩流”,不如说是“韩文化流”,因为在他们的这股“韩流”中充斥着各种韩国文化元素:衣、食、住、行、礼仪、道德、忠诚、爱国,其实笔者想说的是纯情唯美也是文化产品的一部分。这就是一种文化输出,我们愿意为其埋单,即便没有都敏俊、宋仲基,还会有金某某、权某某。所以说是必然,那么我们会不会也得到一些启示。

二、新媒体下创新我国文化产业传播的目的

(一)让世界听到中国文化的声音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国文化源远流长,但世界或者说其他国家对我们的文化又了解多少?如何认识的?所以,我们要利用新媒体营销提高我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知名度,让世界听到中国文化的声音,新媒体具有创新我国文化传播和提高文化影响力的潜质。

(二)文化传播创造经济价值,扭转“文化逆差”

无疑文化传播的另一目的就是创造经济价值,让世界各国的受众被其吸引、前来消费(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例如,论国土面积、名山大川、自然美景,我大天朝独领风骚,论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韩国无法企及,那为何国土面积仅相当于我国浙江省总面积的韩国,却能通过影视娱乐产业的发展吸金,甚至一部剧一个演员都能拉动GDP增速,韩国进出口银行海外经济研究所4月29日发布数据,《太阳的后裔》创造的直接间接经济效益超过1万亿韩元,约合57亿元人民币。其中,带动汽车、旅游、消费品等间接出口额高达2 980亿韩元。而往往这种GDP贡献都是来源于我们国家,要不要反思一下,如何让我们的文化产业在新媒体时代扭转这种“文化逆差”现象?

三、新媒体下创新我国文化产业传播的思路

(一)创新要“走心”,有诚意地进行创作

新媒体在作为文化产业这一传播途径这一方面,对不通过不同文化都有着相同的功能,只是认识的不同、利用程度的不同产生了具有差异性的作用效果。我国的影视娱乐产业尤其是娱乐产业,形式内容抄袭模仿严重,可以看出人家真的把它当成自己的工作,用“生命”真诚在演出。而我们真的是来娱乐的,看得你尴尬癌都快犯了(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但真正用心的也感觉差那么一点点),我们的文化产业确实要在传播内容、衣食住行、记录、文章、视频等方面有创新的思维,走出自己的一条特色之路。

(二)创新传播形式

首先,主流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新媒体虽然是大势,但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就要退出舞台,以《太阳的后裔》为例。它的播放是中韩同步,电视台与视频播放网站相结合的方式。韩国的KBS电视台与我国爱奇艺视频播放。这种形式亦数首创,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电视台的收视率达到了38.5%。而爱奇艺的播放点击达到了24亿多,而这些数字的背后隐藏的却是创造的经济价值。我们的文化产业是不是也可以为此启示做点什么,为什么国产的爱奇艺与KBS能撞出火花,而在国内不能?其次,关注自媒体这一传播渠道。自媒体具有传播快、受众广的特点,既是文化传播受众新闻源也是传播渠道,充分整合利用微博、微信、BBS论坛、贴吧等自媒体资源结合创新创意性的宣传内容,而我国影视娱乐节目的制作和播放仍以传统媒体为主。

(三)创新文化产业传播人才储备机制

《天下无贼》中有句名台词:“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人才。”其实,这个答案并非正解。从古至今,历朝历代,国内国外,人才是始终被需要的。而就该文而言,我们需要的是新媒体时代创新文化产业传播的领导人才、掌握新媒体先进技术人才、产品创意人才、宣传营销人才等。此外,还要创新培养、引进上述人才的福利保障体制,使其产生长效机制。

(四)既要管理部门抵御外来“文化流”对本国市场的冲击,又要业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近年来,韩国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与其说火遍亚洲,不如说红透中国,可以以此为鉴,因《太阳的后裔》爆红的男主角“2016亚洲巡回粉丝见面会”除仅有的泰国一场外,其余七场都是在中国,而且中国广告的代言一个接一个,价钱不菲,由此可见中国在亚洲的地位。而韩国对外的文化输出和广告设计也是主要针对韩国市场,大批的韩流迷们甚至为了追星达到了疯狂的状态,这也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十万个为什么,未必能解决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想必有其合理性,但也应清醒不能盲目。笔者认为,怡情赏悦、深发启思都是极好的,但不能让其抓住这种心理,以文化交流为由,实为圈钱套数。我国的文化管理部门应对外来影视娱乐业进行管控,同时,业界应该深研文化产业输出模式和成果案例,“师夷长技以制夷”,最起码要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占比达到与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相匹配的国际文化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董岩.新媒体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5,(5).

[2]吴锡平.“韩剧热”的文化解码[J].社会观察,2005,(7).

[3]胡智锋,李继东.中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的三大问题[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6).

[4]张慧.由中韩影视贸易巨大逆差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J].电影评介,2016,(11).

新媒体影视产业链分析 篇3

在国外,苹果在2006年就推出了Apple TV,接着谷歌公司又推出了 Google TV,作为搭载了安卓系统的网络盒子,Google TV整合了互联网和传统有线电视,并且以安卓平台完全开放的优势,对其功能和应用进行了几乎无限制的延伸与扩展,并形成了产业链的良性循环驱动。

在国内,生产网络盒子的厂家比较多,他们中间有网络视频的牌照商,比如百事通;有高科技公司,比如华为、小米;有视频网站,比如乐视网;有互联网公司,比如阿里集团的天猫魔盒等,越来越多的厂家推出了配置主流、价格低廉的高性价比产品以迎合消费者的需要,也不断扩展着厂家自己的互联网生态系统。

可见,三网融合/OTT打破了原有的网络传输界限,同时令视频终端呈现积极的多元化发展,网络、终端的灵活性也给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包括各种个性化、互动化、社交化的观看方式。未来的智能电视会发展成什么样?如今仍难以具化想象。[1]但传统电视向智能电视的更新换代这一方向不会变。网络盒子属于一个传统电视向智能电视过渡的中间产品,也许会随着智能电视价格的下降而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但是,结合用户拥有电视产品的使用现状,网络盒子产品在以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还将长期存在。而且,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化、模块化设计的趋势,也许网络盒子产品会长期生存下去,因为升级网络盒子总比升级一台智能电视成本低很多。

天猫魔盒

二、网络盒子产品与网络影视发展

无论是欢迎还是抗拒,互联网都在深刻改变着当下人们的生活形态,影视消费领域也不例外。互联网提供了观众选择的自由,观众可以随意选择观看时间和内容,可以通过移动互联设备随时随地在线观看,还可以及时地发表评论,凝聚成口碑力量。也正是在互联网用户的主导下,互联网影视近年来取得了蓬勃的发展。[2]

不管是通过网络盒子产品对传统电视进行改造还是智能电视的直接冲击,他们都在共同颠覆着传统电视。同样网络盒子产品的发展与高清大屏幕影视设备的普及,也对以电影院为代表的传统院线带来了冲击,欣赏一部刚上映不久的高清大片,去电影院已经不是唯一选择,也不需要去等待并购买碟片,通过网络盒子,通过“网络院线”也可以看到高清正版而且相对较新的大片了。这样,如果不是为了约会、朋友聚会,或者欣赏超大屏幕的震撼效果,人们就可以因为工作忙碌、交通堵塞、天气原因等各种理由选择不去或少去电影院,这势必会对传统院线的票房收入带来一定影响。

2014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中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80.9%的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而其中很多用户是用手机来观看网络视频。网络盒子产品在智慧家庭的建设中也承担了媒体与控制中心的作用,而手机、平板电脑产品可以通过应用扩展将图片与视频通过网络盒子同步到客厅大屏幕电视上进行观看。从这一点上看,人们日常用到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端产品,也可以算是带屏幕的便携式的网络盒子产品。可见,网络盒子及其关联产品的普及大大的促进了网络影视产业链的繁荣昌盛。

三、网络影视与传统影视的冲突与融合

近几年来网络影视等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的基础,就是网络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与传统的影视媒体相比,网络影视等新媒体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网络影视与传统影视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从传播方式来看,网络影视是面对面、点对点传播的方式,这样就对传统影视的固化了的由单点到多点传播的方式进行了挑战。网络影视可以给用户更多选择,用户在客厅里,通过大屏幕电视和网络盒子可以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看的节目,而传统电视不能快进后退,不能跳过广告,不能自由选择节目;传统影院的节目单排好,你只能跟许多人在一起看固定时刻的电影。

(二)从传播内容来看,借助于大数据和云视频的发展,网络影视在内容与数量上的优势是传统影视不可比拟的。网络影视一般都在自己的软件平台上集成了强大的搜索引擎,用户可以方便搜索到自己想看的视频,就是在用户没有事先作出选择的时候,也可以根据大数据和云计算,给用户做出推荐。而传统影视,无论是电视还是电影,播出后,内容就是单一选择,用户只能选择看或者不看。

(三)从用户体验与互动性来看,网络影视通过网络盒子和大屏幕设备已经可以给用户提供非常好的视听体验,并且对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影视内容,用户可以作出选择并发表互动性的言论。而传统影视虽然现在在互动性上有所加强,但是与网络影视相比,还是差距明显。当然,对一些强调宏大的视觉效果和3D效果的影视作品来说,电影院的大屏幕和高保真的音响设备无疑还是具有绝对优势的。

虽然网络影视的兴起,给传统影视的产业链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网络影视与传统影视之间,并不是只存在着冲突与矛盾,两者之间也存在着融合和共赢的因素。网络影视传播是传统影视传播的升级换代,它的出现并且不断成熟完善,对传统的影视传播提出了巨大挑战 , 是对传统影视传播方式的一次全面的、根本性变革。网络影视从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到传播观念发生了全程改变,这种改变的深度、广度,是以往任何一次媒体进步所无法比拟的。但我们应认识到网络影视不应也不会取代传统的影视传播, 这正像广播取代不了报刊杂志, 电视电影取代不了广播一样。各种媒体只有共同存在、共同发展、共同壮大,才能满足信息时代不同层次观众多元化的欣赏口味,才能做到因人而异、各取所需。[3]

互联网视频网站最近几年的风生水起给影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舞台,在前不久闭幕的上海电视节上,除了传统的电视台外,各大网络公司尤其是视频网站,成为了很多影视制作公司追逐的目标。新浪、搜狐、土豆、优酷、乐视都成为影视剧发行的重要渠道。受传统电影工业体系的限制,每年有很多电影无法在院线上映,还有很多电影在大片的冲击下上映一两天就下线。在此背景下,网络院线发行成为电影发行的补充渠道。

淘宝网、京东商城等网络购物平台,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购物模式,在信息化和互联网创业大潮的冲击下,国美与苏宁类等实体家电零售企业,也在大规模地经历着 由线下销售向线上销售转移的过程。不难想象,这些发生在电子商务领域的格局变化,将来也会发生在中国的影视产业上,由线下到线上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传统电影院,很多都在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对即将放映和正在热映的影片造势,与观众互动;传统的电视屏幕上,二维码扫一扫等实时互动也越来越多。所以伴随着人们生活形态的变化,手机屏幕、电脑屏幕、电视屏幕,甚至电影院的屏幕都将不是孤立的,多屏互动,给消费者更好的影视体验,网络影视与传统影视间的界线将会越来越模糊,并将在冲突中走向融合。

四、未来影视产业发展探索

对于未来影视产业的发展的探索,很多专家学者说法不一。但是,在未来影视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像网络盒子产品代表的网络影视与传统影视的冲突与融合外,还要面对新媒体技术、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影视市场与消费者反应等方面的诸多挑战。

(一)未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发展探索

新媒体的日益崛起,无疑给长期僵硬的媒体市场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带来媒体市场的重新洗牌,进而推动媒介形态的快速变革。从目前的基本市场格局来看,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尚可兼容并进,共享市场份额。但需要关注的是,传统媒体在与网络媒体的整合中,如何面对市场份额缩减、市场容量狭小等方面的现实挑战,能够借助新型媒体的技术和载体实现华丽转身,采取有效的战略、战术,充分利用好支撑在新兴媒体背后的新技术,提升传统媒体的价值,增加传播手段,重新为自己的赢得生存空间。[4]可见,在未来,网络影视为代表的新媒体和传统影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之间依然挑战与机遇并存。

(二)数字媒体技术运用与影视作品的人文内涵

近来在影视作品创作上,存在着过分依赖数字媒体技术的趋势,或者说存在着数字媒体技术崇拜迹象。这些影视作品由全新数字媒体技术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远远盖过了观众对影视作品艺术和审美表现的欣赏,或者说观众对其中全新数字媒体技术的兴趣大大超过了对影视艺术的兴趣,全新数字媒体技术大有喧宾夺主之势,从而形成技术与艺术之争。[5]现在很多所谓的大片,借助于数字媒体技术,营造了场面宏大,富有视觉冲击了感官效果,但是电影本身却缺乏故事情节和人文内涵,这样的电影看完之后很难给人留下一些思考和教育意义。同样是数字技术,在《泰坦尼克号》上的运用就获得了巨大成功,因为这些借助于数字媒体技术的情景再现,是为了衬托这个伟大的爱情故事的。所以,全新数字技术只能是个载体,对于影视作品来说,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所承载的丰富人文内涵和亘古不变的影视艺术。这些影视作品的成功告诉我们,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在创作过程中要在重视数字媒体技术的同时注重其中的人文内涵。数字媒体技术不能淹没了艺术内涵、人文内涵的表达,影视作品艺术的本质决定了影视作品成功的根本原因还是其中的人文精神。未来成功的影视作品更应该注重故事与情节设计,注重人文内涵,数字技术应该为电影故事而服务。

(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与消费市场选择

国家广电总局2004年在《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中对发展新兴产业的议题就提到,要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大力发展广播影视网络和数字电视。使之尽快发展成为广播影视新的经济增长点。[6]但是在后期的“三网融合”的发展中因为各方利益的博弈,网络影视的发展一直不尽如人意。直到近些年网络盒子产品的兴起,使消费者观看网络影视有了更好的选择。但是2014年9月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网络盒子产品提出了监管要求,又在一定程度上给消费者观看网络影视尤其是网络电视直播带来了不小影响。网络影视因其内容的广泛性与多样性,需要一定的管理与规范。而消费者伴随着生活形态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变革也有着自己的选择。未来影视产业在内容制作方的主体上的表现将更加多元化,甚至“人人都可以成为影视片的导演”。未来影视产业的发展应该既要关注消费者的实际需要也要关注国家在影视产业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

[1]佚名.2014 OTT TV的发展现状及趋势[EB/OL].(2014-03-31)[2015-03-15]http://www.dwrh.net/a/Terminal/nettv/2014/0331/181311.html.

[2]彭侃.中国电影网络付费点播发行的现状与展望[J].电影艺术,(341):67.

[3]邢祥虎,赵晓春.传统影视传播与网络影视传播[J].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7(3):39.

[4]秦艳.新媒体崛起与传统媒体的经营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1(17):289.

[5]田文.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的冲突与交融[J].大众文艺,2009(8):100.

新媒体影视产业链分析 篇4

数字技术在影视广告中的现状

三维技术在影视广告中的应用,给影视广告的制作和播放带来了巨大变革,漂亮而精彩的画面感受。影视广告在中国的发展热火朝天日新月异,取得了相当卓越的成绩。但其瑕疵也为该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相当的阻碍。一方面在影视广告中运用三维技术给视觉效果带了了巨大的革命;另一方面其局限性也限制了其发展。现在,很多制作人对技术过于追求和依赖,而忽视了个人艺术的追求和发挥。技术是用于帮助艺术创作的实现,是一种手段,而不能过份依赖技术。制作人应该更加重视艺术创造过程,不能在有限的技术水平中过于追求视觉效果,而不能达到人机合一的境地。

我国数字技术的应用现状

xx年,有两部对中国电影发展史有重要影响意义的电影进入大家的视线。因此,对于中国电影的数字化进程来说,xx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第一部电影《横空出世》是当年北影投资最大的一部电影,它是一部反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诞生过程的故事片,是由陈国兴指导。该片中有大量特效场景,比如爆破、沙漠等,这些统统靠数字技术人工合成。大量应用的数字技术使得该片艺术感染力增强了,画面更加生动,犹如直接再现当时原子弹爆炸的令人震撼的景象。另一部影片《紧急迫降》是同年由上海制片厂制作的影片。该片有许多大家齐心协力空中抢险的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场景。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为投拍《紧急迫降》,上海电影制片厂当年的审时度势之举,为发展数码电影的目标,累计投资达近亿元,设立了国内第一个特效制作基地。20xx年,《极地营救》诞生,此为上影再花巨资拍摄的视觉大片,该片号称当时国内电影史上运用数字特技最多的`影片。全片镜头数的百分之六十均由数字特技完成,与之前的《紧急迫降》相比,数字技术运用大幅提高。在该片的拍摄过程中,完全用数字摄影机拍摄的镜头高达影片的40%,标志着中国电影制作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这几部影片之后,数字化时代已经为人们广泛接受和认可,掀起了一股数字化浪潮,如这几年《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鸿门宴》等国产大片,CGT镜头和数字合成技术在这些影片中被大量采用。

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中运用的意义

在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领域广泛应用的浪潮中,利用数字技术去改变某个镜头、某个场景的单一的数字化应用已经满足不了中国的影视人,中国的一些电影人开始打造全新的数字电影。北京的三联影视和某动画公司制作的《青娜》,是我国第一部数字短片,也是我国第一部全数字电影。影片展示了数字电影的魅力,主人公青娜是由数字技术制作的虚拟人物。制作者将影片作为载体,表现了当代人健康、快乐、蓬勃向上的一面,通过数字技术体现出一种新的艺术理念。数字技术的应用把中国的影视带入了一个新的世纪,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胶片电影时代已悄然结束了。

数字技术在我国影视产业的发展

数字内容产业与新媒体艺术 篇5

关键词:数字内容产业;新媒体艺术;艺术特征;手机数字内容

一、绪 论

数字内容产业是新近产生并亟待发展的新兴产业,新媒体艺术是一种独具特质的新型艺术门类和形式。

它们二者之间具有的共同点是:都是在高科技的产生和蓬勃发展的背景和技术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那么,它们二者之间有何种联系,在先进技术条件的背景下是以何种方式共存的,各自扮演者怎样的角色,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数字内容产业

(一)概念

关于数字内容产业的内涵界定还没有形成共识,不同的国家、组织和学者都从各自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义。

但从数字内容产业所涵盖的内容看有一点是得到共识的:都以内容为核心,信息或数字为纽带,强调内容与其他行业的交叉和融合。

2003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数字内容产业是依托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与各类信息产品行销渠道,向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图像、字符、影像、语音等信息产品与服务的新兴产业类型,它包括软件、信息化教育、动画、媒体出版、数字音像、数字电视节目、电子游戏等产品与服务等,是智力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

国务院发布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数字内容产业属于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信息网络背景下,文化、出版、广播、影视、市场资讯、市场调查、游戏动漫等,凡是以内容加工为对象,产品形式表现为信息形式的,都属于信息产业。

在我国政府目前的界定中,数字内容产业归属于信息服务业。

综上所述,数字内容产业是基于数字通信和网络技术,整合了出版与印刷、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动漫、游戏、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形态,从事制造、生产、储存、传播和利用有关信息文化内容的综合产业。

(二)产业结构

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产业体系的支持,这个体系又涉及了外部的相关产业的融合,共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落。

花建等人所著的《文化产业竞争力》一书中提及了创意产业的结构,这个创意产业结构所描述的创意产业的各个组成部分与数字内容产业的结构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

该结构主要包括控制系统、创作及生产系统、销售系统、经济支持系统、技术支持系统和信息支持系统,这些相对独立的系统构成了整个数字内容产业的结构。

三、新媒体艺术

(一)概念

媒体也叫媒介,是指用以交流与传播信息的材料与工具。

一般说来,媒体有广义与狭义两层含义。

狭义的媒体特指负载信息的介质,即记录、存储信息的物质材料;而广义的媒体泛指一切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设施和机构。

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信息传播媒介称为新媒体,而将以数字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传播、鉴赏与批评等艺术行为方式上推陈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可称为新媒体艺术。

(二)艺术特征

新媒体艺术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六点:互动性、虚拟性、观念性、记录与反记录、媒体依赖性、强调现场感。

在此,对以上六个特征中与数字内容产业息息相关的几点加以阐述:

第一,互动性。

互动性是新媒体艺术最重要的特征。

在新媒体艺术中,“媒体”是具有双重身份的,一方面它是艺术的载体,另一方面它又是大众传媒,这双重身份就决定了“互动性”的产生。

然而,这种互动主要是以互动装置和网络多媒体的形式体现出来的。

第二,虚拟性。

虚拟性以新技术为基础,大大扩展了艺术创作空间,并带来种种未可知的可能性,成为一些新媒体艺术作品特有的特征。

虚拟即非实体,艺术家把现实中目前无法实现的境况虚拟化而成为精神和心理生活中的现实,即虚拟现实。

这种“虚拟现实”的作品,部分是借助于网络实现的,而网络本身就是一个虚拟存在的环境,它所提供的全新人际关系与表现空间以及匿名性、虚拟性给艺术家创造了更加宽松的平台;它的超越空间性、超越现实性更是给艺术创作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

第三,媒体依赖性。

新媒体艺术一样对“媒体”有着强烈的依赖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创作手段是“媒体”。

新媒体艺术是随着影像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由创作到展示的整个过程都是建立在媒体支撑基础上。

其次,“媒体”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在新媒体艺术中,“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不仅仅是一个中介,一种创作手段,它经常是作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而存在。

第四,现场感。

强调现场感是新媒体艺术的重要特征。

“现场”是作品的延伸,包含了人的在场和行为。

“现场感”可以理解为人处在“场”中的身体经验。

强调现场感,实际上也就是强调一种此时此刻的身体经验。

只有有了参与和互动,新媒体艺术作品本身才能够真正完成。

四、数字内容产业与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影视产业链分析 篇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大力发展我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需要,进一步推动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建设,根据《关于促进大兴区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区委、区政府设立了“新媒体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的新媒体企业发展。

第二条 “新媒体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依据“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重点扶持符合大兴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关政策的项目,对符合一定条件的新媒体企业和个人进行奖励和支持。

第二章 资金管理机构和职责

第三条 由北京市大兴区新媒体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专项资金管理,区财政局负责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管。

第四条 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1、根据大兴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及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的目标,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对专项资金进行分类管理,专人负责。

2、负责建立新媒体产业发展备选项目库,编制新媒体产业资助项目申报指南,受理资助申请,建立大兴区新媒体产业专家库,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筛选、评审。

3、向区财政局申报专项资金使用计划,编制预算。

4、预算批复后,按类别由专人对项目的进度、阶段成果及绩效进行全过程管理。

5、负责组织项目的验收,并对受资助项目企业进行绩效评价。

6、编制决算。

7、会同财政局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

第五条 区财政局职责

1、依据大兴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则,结合部门预算编报审核要求,对资助项目预算进行审核,安排项目支出预算,经人大批准后,批复预算。

2、按照批复预算及资金使用计划拨付资金。

3、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项目专款专用。

4、对重大项目进行绩效考评。

第六条 各镇政府职责

1、根据各镇工作实际和发展规划,向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本镇重点新媒体产业项目。

2、确保本镇申报的入库项目配套资金及时到位,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

3、配合区财政局和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工作。

第七条 委办局职责

1、根据委办局承担的政府职能,向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重点新媒体产业项目。

2、确保本部门申报的入库项目配套资金及时到位,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

3、配合区财政局和领导小组办公室时行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工作。

第八条项目承担单位职责

1、根据项目指南申报项目,并按照部门预算管理要求,填写项目申报文本,附相关立项材料依据。

2、组织项目实施,落实项目实施条件和配套资金。

3、对项目资金进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4、接受有关部门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和审计。

5、按要求提供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执行情况报告,以及有关财务报表,配合有关管理部门的监管。

6、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重大经营情况须及时报告相关管理部门。

第三章资助范围和资助方式

第九条 专项资金主要支持数字影音、数字出版、数字游戏、数字动漫、虚拟现实等五大新媒体主导产业及相关产业。

重点扶持优秀的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媒体产品和具有导向意义的新媒体产业项目。

启动和建设为新媒体产业发展服务的各类创新服务体系。

奖励为大兴新媒体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或个人。

第十条 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直接奖励等方式,对优秀的具有发展前景和导向意义的新媒体产业项目给予支持。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项目,专项资金不予资助

1、知识产权有争议;

2、已经获得区政府投资或区其他财政性专项资金资助;

3、申请单位因违法行为被执法部门依法征罚未满2年;

4、申请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正在接受有关部门调查;

5、其他各种原因未能通过专家委员会评审;

6、应由其他资金支持。

第四章项目申报及管理

第十二条 项目申报程序是由项目单位向相关委办局和镇政府申报,再由相关委办局、各镇政府根据区文化创意产业整体规划和重点工作,向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重点项目。对于与新媒体产业密切相关的重点项目也可由项目单位直接申报。

第十三条 专项资金的申报条件:

1、项目申报单位在大兴区注册,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从事新媒体产业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心算规范,财务状况良好,无违规违法经营记录。

2、申报项目符合我区新媒体产业发展政策,对我区新媒体产业到文化创意产业有促进作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项目单位在申报项目时,需要提供项目申报书、项目支出预算明细表、项目可行性报告和项目评审报告等相关资料,申报材料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完整。

第十四条 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专项资金申报常年受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二月份前公布下一的资助申报指南,公开发布征集重点项目公告,明确申请资助所需的材料及材料制作的标准,并印发有关申请表格,每年五月份前,组织专家对下一资助申请进行评审,并负责组织有关人员对资助申请对象进行实地考察,将符合条件的项目列入区新媒体产业发展项目库。

第十五条 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按照部门预算编报时间要求和产业发展规划安排,编报下一项目预算,区财政局结合财力情况确定预算建议数,随预算上报区政府审定后,上报区人大会审查批准。

第十六条 项目单位组织项目的具体实施,并按照国家和北京市预算,财务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严格项目资金管理。

第五章监督和检查

第十七条 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应在终了,报送上一资助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执行情况的总结报告,区新媒体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分析后送区财政局。

第十八条 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项目验收,定期对资助项目执行情况以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组织开展绩效考评,并将相关情况及时书面报送区财政局。

区财政局负责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条 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细则和操作规程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局另行规定。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区财政局,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物联网时代新媒体产业分析 篇7

关键词:物联网,新媒体,移动互联网

1 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The Internetof Things)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它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和其他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协议,把任何物品连接到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简单来说,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1.1物联网的特征

1)全面感知:因为利用各式各样的传感器,这样可以实时采集物体的动态信息。另外,所采集的对象更广泛,不仅有计算机、手机等移动设备,还可以采集每个物体的信息,将它们连接到互联网上,这样就能够获得更加多样的信息,例如物理世界中物体的压力、温度、湿度、速度等[1]。

2)全时传递:将互联网的互通性融入到物联网时代,并且运用得更加广泛,无线网络可以将采集到的信息随时汇总到各个节点,在现在的互联网中,这些信息已经不是孤立存在,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但是因为接入的终端更多,这样就变得不可知和不可控,所以物联网从物理层到应用层都需要更高等级安全设计、制度监管和技术保障。

3)智能处理:在网络上产生海量的数据,将它们存入系统中,这些数据的处理必须依靠云计算和数据挖掘技术的方式,得到其中可以被我们利用的数据,为人们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1.2物联网的发展

1995年,微软CEO比尔盖茨就在《未来之路》这本书中提到了物联网,但是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建了“自动识别中心”,提出“世间万物都可通过网络实现互联”,说明了物联网的基本含义。

2004年,日本提出u-Japan计划,力求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互联,要将日本建设成一个随时、随地、任何物体、任何人都可连接的网络社会。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其中引用了“物联网”的概念[2]。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

2006年,韩国提出u-Korea计划,要建立一个无所不在的社会,让全民可以随时随地享有科技智慧服务。

2009年1月,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建议奥巴马新政府投资新一代智慧型基础设施。当年,美国将物联网作为振兴美国经济的两大重点之一。

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访问无锡,发表了“感知中国”的讲话,无锡市建立了物联网研究中心,把我国物联网研究和应用推向了高潮。物联网被正式列为我国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2月,山东省政府发布《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根据我省实际,结合产业发展带动,重点实施“5412工程”,即:5个物联网核心技术领域、4大物联网产业和12类物联网重大示范工程。

2 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New Media),一般而言,不同与传统媒体的都是新媒体。

新媒体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的传播形式和媒体形态。

2.1 新媒体的特点

以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新媒体,其最大特点是打破了媒介间的壁垒,消融了媒体介质之间,地域之间,甚至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3]。具体讲:

1)互动性。报纸广播电视的不足之一是单向传播、互动性差,在漫漫的时间流程中各种五花八门的信息源源不断地向接受者传送,受众在这种洪水般的信息面前无法选择。互联网与手机等媒体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们弥补了这些缺点,大大增强了双方的互动性,受众不但可以收听收看各种信息内容,而且能够通过互联网与手机随时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与传播者和其他受众产生互动。

2)全时性:与报纸广播电视相比,只有新媒体才真正具备无时间限制,随时可以发布。新媒体成为突发公共事件的第一信息源,2/3的信息来自新媒体,仅1/3信息来自传统媒体。微博等已成为重要的网络舆论载体。以网络舆情监测室的数据显示,由微博曝光的危机事件,呈现上升趋势:2010年占比33.3%,2011年占比66.8%。

3)跨越性。对于报纸广播电视,不管是我们的传播还是接收都非常有限。互联网自诞生之日起就创造了真正的“地球村”,彻底打破了时空限制,完全实现了全球传播效应,不同地区不同语言的任何一位公民都可以同时传播着或接受着同样的但是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语言的各种信息,极大地颠覆了传统的传播路径,使本为一家的地球人变得更加亲近。

4)自主性。报纸广播电视传播的显著不足是“你传我受”,传播什么怎么传播都由传播者决定,受众的接受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但是,新媒体彻底改变了这种传播方式,受众通过点播节目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极大地增强了对内容的自主选择权。

2.2 新媒体的发展过程

1999年开始,主流媒体的网络化发展(如人民网,新华网),商业网站涉足网络新闻(如新浪,搜狐)。

2007年,新媒体开始快速发展,新媒体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同时影响力巨大,吸引了大量的投资。

2008年北京奥运会,新媒体首次作为奥运会独立传播机构与传统媒体一起被列入奥运会的传播体系。互联网、手机等终端设备被正式用于赛事转播,这充分表明新媒体商业价值。

2013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提出,移动化和融合化成为中国新媒体发展的主要原则。在移动互联网和网络大融合下,我国新媒体用户持续增长、普及程度更大的提高,新媒体应用不断推陈出新,新媒体的社会化水平日益提升。

3 物联网与新媒体的融合

新媒体是信息发布的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它代表了传播技术对传播方式的改变。现在我们所说的新媒体主要还是数字新媒体,例如互联网、手机移动互联网、移动电视等。而将物联网和信息传播融合起来,会产生下一代新媒体,可以扩展新媒体的领域,同时这又对物联网有一种促进作用,两者相辅相成[4]。

1)对于新媒体来说,物联网为我们国家的信息传播拓展了新的领域,它代表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当前物联网正在寻找新的应用领域,新媒体也希望发展更多的用户,两者是有一种密切的关联的。

2)在新媒体领域可以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支持。目前物联网在中国备受关注,物联网想要健康有序的发展,这个过程需要新媒体的监督和引导。

3)物联网和新媒体在人才需求上是一致的。我们必须IT技术人员同时要有人际传播的能力,达到传媒与科技的融合。

4)我们要看到物联网和新媒体在纵深的融合。媒体代表普遍化和信息化的一种介质,而物联网又让万事万物进入到信息互联中,这两者在新的信息技术的帮助之下,能够促使人们的生活空间互联互通,使物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密切的结合到一起。

4 物联网助力新媒体产业发展

物联网的传递基础是信息技术,它突破了当前互联网的终端限制,将每个物体接入到了互联网上,使互联网延伸到每个领域。物联网使媒体突破了传统限制,产生了很多新的媒体形式,比如微博、微信、各种手机客户端,增加了人们能够了解的范畴。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占网民总数的81%。伴随4G业务的推出,手机网民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年增长率为19.1%,手机继续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5]。物联网的普及更能够加速新媒体的发展,并且通过新媒体发展,加大舆论监督力度,促进整个社会的公平发展[6]。

1)个性化内容就是新媒体运用物联网智能化的特点而得到的好处。新媒体的用户在注册账户之后,会得到一个媒体数据库,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制定自己喜欢的个性化内容,新媒体运营商可以在新闻和信息采编过程中根据用户的定制,推送给用户想要的内容,提高整个信息的利用效率。

新媒体影视产业链分析 篇8

关键词:新媒体;科技创新;因素分析

一、 引言

“随着以现代科技为核心的生产力系统的出现,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进入经济生产领域”。①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创新型社会目标下,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得知识形态生产力大量物化,人类认识资源、开发资源的能力不断加强,随着科技研发成果的不断涌现,使得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度大大加快,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和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文化是科技进步的母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声;科技则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插上翅膀。两者的互动共进是现代人类文明演进的显著特点。“科技对文化产业种类、形式、格局始终产生着极为深刻、从某种意义上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文化作为商品进行生产和消费古已有之。但文化产品成为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文化产业的业态、种类和格局发生深刻的变革,则往往有赖于科技进步之功”。②技术的更新必然带来观念的革命,新媒体的建立基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而延伸出来的各种媒体形式。新媒体反映着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的渗透和影响,而这种渗透和影响正体现了文化与科技融合。

二、 新媒体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新媒体是科技创新与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是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形态,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

1. 新媒体的概念特征。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一般认为,新媒体的定义从狭义而言为:基于数字基础的,非线性传播的,能够实现交互,具有互联传播特性的媒体。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以电视、电脑、手机为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言数据服务、连系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的总称。

“无论是新型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其发展呈现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原生的新传媒形态不断涌现;二是是基于新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媒体融合而产生的新媒体形态日益丰富”。③新媒体所谓的“新”字是主要体现在技术上和形式上的,新媒体的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有些新媒体的出现是前所未有的或者说崭新的,比如互联网等;其二,有些新媒体是在旧媒体的基础上引进新技术后,新旧结合的媒体形式,比如电子报纸等。

2. 科技创新的理论描述。“创新”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eter)提出的。1912年,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所谓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以下内容:引入新产品;引入新工艺;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实现工业的新组织。从熊彼特的定义可以看出:创新首先强调的是一个“新”字。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创新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地拓展和提升,相继出现了“技术创新、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等概念。科技创新一词常见于政府报告、规划与文件,主要从政府宏观管理的层面提出。钱学森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认为科技创新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演进下的一种复杂涌现。它包括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知识创新、以标准化为轴心的技术创新和以信息化为载体的管理创新三大体系。

3. 新媒体产业科技创新的社会作用机理。创新就是人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活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的国家竞争力模型认为国家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两者互为补充,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在于企业竞争力;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国家竞争优势》一书的作者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竞争力决定国家竞争力,同时,国家又通过“环境的塑造”来影响产业竞争力,而企业作为产业经济、国民经济的基本承担者、具体参与者,其竞争力决定产业竞争力,最终决定国家竞争力。体现新媒体特征的相关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和盈利,不仅具有强烈的自主创新要求和愿望,而且也具备相应的条件进行自主创新,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由这些企业涌现出的科技创新能力反映着文化产业竞争力。发展经验表明,只有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依靠创新获得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并带动更多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一个行业或一个地区才能真正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三、 科技创新对新媒体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的影响

在新兴的文化产业价值链中,新媒体最具创新性,其高科技依存度最高,对日常生活的覆盖、渗透最直接,并辐射到相关产业之中。

1. 科技创新催生新媒体为代表的新的文化业态。新的文化业态是相对于传统文化产业而言的,主要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下呈现出的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形态,是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通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科技与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文化与科技融合,不仅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水平,也有助于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用电子出版、数字影视、网络传输等现代信息技术增强文化的传播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催生新的文化业态。互联网载体的出现,带来网络文化产业;数字技术的出现推动全球数字内容产业的兴起;计算机信息技术促进新媒体产业。

2. 科技创新对新兴文化产业的渗透和影响。现代科技与文化融合,并为传统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元素与新的功能。用“文化+科技”的发展模式,将打造出新的产业形式,出现了新型的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等。基于纸质媒体的图书出版在数字技术改造下,形成的数字图书、数字化出版;基于模拟信号系统的广播、电视在数字技术改造下形成的数字广播、电视;基于网络技术传播形成的网络广播、电视、播客;基于卫星传播技术形成的移动电视、车载电视;基于胶片制作的电影,在数字化技术改造下形成的数字电影等;一些传统的演出业、会展业等,引入现代科技,呈现出崭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如大型山水实景歌舞、表演,演出舞台的数字化设计等。这些新兴文化产业形式和艺术表现形式,正是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的渗透和影响,是科技与文化产业相交融的完美体现。

3. 科技创新驱动下我国新媒体的发展态势。2009年,中国经济走出了V字形的复苏曲线,实现8.7%的增长目标,文化产业内的多数行业实现了超常增长,并出现了出版、广电、通信多行业联动的局面,昭示着“创意经济”美好时代的到来。广电部门在维持常规性业务平稳增长的同时,新兴业务出现加速增长的态势;互联网与电信行业出现了明显的融合与相互推动的态势;出版行业在3G的影响下掀起了“数字化”的浪潮,我国包括在线阅读、手机阅读、手持式阅读器阅读等方式的数字图书阅读开始普及,数字出版呈现业态多样化。

四、 国外学者对科技创新因素分析研究回顾

技术创新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在西方学者的研究中,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是备受关注的重点。其技术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 企业基础。企业基础方面涵盖企业规模、企业年龄、产权结构、过去的绩效、行业技术特征、行业的需求增长和行业的集中度等。如企业规模对创新的影响主要有两个理由:一是大企业有更多的资源从事创新,并且比小企业更支持有风险的活动(Majumdar,1995;Tsai,2001);二是大企业能够从研发、制造和营销的规模经济性中获利(Stock et al.,2002)。许多研究发现,行业特征对创新与规模的关系存在有意义的影响。

2. 战略因素。战略因素包含企业的成长战略、业务战略、研发战略、营销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等。如研发战略,被研究者广泛认为是创新的重要决定因素。在Becheikh等人(2006)所做的大样本回顾中,超过一半的研究把研发视为创新的解释变量,其中80%的研究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3. 外部支撑。外部支撑依靠与大学、研究中心、行业和专业协会、顾问和服务提供者、供应商、顾客的相互交往。研究者们认为,相互交往能帮助企业弥补在信息、科技知识、资源和能力方面的差距,因此对技术创新产生促进作用(Romijn & Albaladejo,2002)。

4. 组织特质。组织特质指组织结构、企业文化、高层管理团队等。如与企业家特征有关的变量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影响(Papadakis & Bourantas,1998)。一个具有转换领导力和高成就需要的企业家,通常设定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其他个人特征如企业家的受教育程度也与创新正相关。

五、 关于新媒体产业科技创新因素分析的构建

笔者借鉴国外学者关于创新因素分析的理论,提出构建新媒体产业科技创新因素分析的设想,从企业内部因素和企业外部因素两方面加以分析。

1. 企业内部因素分析。企业内部因素分析,亦称企业内部条件分析。新媒体产业内部因素分析可分为企业资源、企业所处生命周期、企业规模、知识管理与人才因素、企业技术研发、企业市场力量、组织特质八个分析因素,其目的在于掌握企业实力现状,找出影响企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辨别企业科技创新的优势和劣势,确定企业科技创新战略。

(1)企业资源因素分析。企业的任何活动都需要借助一定的资源来进行,新媒体产业也不例外,新媒体产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效率和规模依赖于企业资源的拥有和利用情况。企业资源包括人、财、物、技术、信息等,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大类。

(2)企业所处生命周期。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生命周期,新媒体产业应该掌握企业生命周期的变动规律,及时调整企业的创新发展战略。一般来说,企业成立的时间越长,代表企业的生存能力越强,尤其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说明企业在市场大浪淘沙中,具备脱颖而出的综合竞争能力,也说明了其具有不断创新的特质。例外的情况是高层次人才、带着专利技术下海创办的企业,尽管成立时间短,却具有较强创新能力。

(3)企业规模。人们常说科技是“嫌贫爱富”的。一个企业只有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层次,才有创新的需求,也有创新的实力。所以一般来说新媒体产业规模越大,越具有创新的倾向,从新媒体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企业变革略见一斑。以销售收入、资产总额、职工人数多少作为衡量企业规模的指标,测定企业创新能力与企业规模的关系。

(4)知识管理与人才因素。新媒体产业是知识集聚型、人才集聚的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越高,企业越具有创新能力。在新媒体企业内,人才是企业创新的关键,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使企业的知识资源更加合理地在知识链上形成畅通无阻的知识流,让每一个员工在获取与业务有关知识的同时,都能为企业贡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专长。因此以企业人员各层次学历水平人数作为衡量企业人才资源的指标,测定企业创新能力与企业人才数量的关系。

(5)企业技术研发。新媒体产业技术研发分为三组指标分别测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一是研发投入及研发人员数量,二是技术负责人的学历,三是主要技术创新方式,说明企业创新能力与企业研发投入经费多少、技术负责人学历层次的相关关系,主要技术创新方式选择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6)企业市场力量。对于新媒体产业有两种不同的判断:一是当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定价能力从而拥有较强的市场力量时,企业越倾向创新以保持其控制市场的能力;二是当企业市场力量较强,形成垄断,企业暂时没有危机感,往往容易忽略研发和创新。以市场占有率作为企业市场力量的衡量指标,测定企业创新能力与企业市场力量的相关关系。

(7)组织特质。新媒体产业的组织特质,包括企业家特质,企业家年龄、学历、风险偏好、对获取技术信息的渠道的选择、对人才的重视等;管理模式、企业制度;发展模式等。

(8)创新运用。新媒体产业可以搭建以下四种创新运用的架构,即延伸创新、合并创新、转移创新、逆向创新。延伸创新主要从现有竞争因素入手,并延伸、提升产业或产品的竞争因素;合并创新主要将产业或产品的竞争因素合并,以创造价值以及综合效益;转移创新主要是考虑竞争因素的用途,从相关或非相关的产业转移过来;逆向创新:哪些竞争因素可以逆向操作以发现未创造的价值。

2. 企业外部因素分析。新媒体产业创新的外部环境分析因素,主要基于企业角度和企业家视角,从政府支持、社会文化环境、科技金融环境、创新资源供给情况等四个方面入手加以分析。

(1)政府作用。政府在新媒体产业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政策倾斜与引导、环境的营造与维护、制度与机制调控、政府服务与支持等方面发挥着作用,包括科技政策的宣传、科技投入、科技项目申报的便捷与公平、项目的支持力度等。

(2)社会文化环境。新媒体产业特别需要关注企业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文化水平会影响人们的需求层次;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可能抵制或禁止企业某些活动的进行;人口规模与地理分布会影响产品的社会需求与消费等。

(3)科技金融环境。科技金融的现状决定着对新媒体产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全社会应建立科技和金融结合机制,形成加快发展服务(包括新媒体)科技创新的新型金融服务机构,积极探索支持科技创新的融资方式。

(4)创新资源供给状况。社会能够提供给新媒体产业的科技创新资源的自然供给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影响,如资金、市场、劳动力、运输、专业化协作等。

综上所述,运用科技创新因素分析的理论,建构起新媒体创新因素分析的架构意义重大,因为新媒体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对于人类当代文化的发展、艺术文化生态格局的确立、文化产业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李京文著.迎接知识经济新时代.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1月.

②唐晋主编.大国策文化产业发展战略.p160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3.

③《新媒体蓝皮书:2010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摘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编.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92.

2. 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创新驱动:江苏的战略选择.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3. 宋耘,曾进泽.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及演化路径研究.中山: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

4. 刘迎秋,徐志祥.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3-自主创新与竞争力指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 刘迎秋,徐志祥.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4-人力资本与竞争力指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 杨丽.企业科技人才技术创新激励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7. 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报告编委会.2009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报告.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8. 郑刚.全面协同创新—迈向创新型企业之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9. 魏杰.中国企业制度创新.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10. 仲伟俊,胡钰,梅姝娥.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和政策选择.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1. 陈凌,曹正汉.制度与能力:中国民营企业20年成长的解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2. (德)孔翰宁(Henning Kagermann),(中)张维迎,(德)奥赫贝(Hubert Osterle).2010商业模式—企业竞争优势的创新驱动力.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朱云,河海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上一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全诗鉴赏下一篇:女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