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对策分析论文(通用9篇)
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对策分析论文 篇1
“蝴蝶效应”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在气象领域,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依据台风、强对流天气的特征提出了“蝴蝶效应”这一概念[1]。蝴蝶效应在气象学中的解释是一只生活在南美洲亚马逊丛林的蝴蝶,只要煽动一下翅膀就能在两周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引发一股龙卷风。经过气象学家的分析,认为这是因为这只蝴蝶在煽动翅膀中引起了周边气流的云顶,而细微的气流又会带动周围的空气进行流动,这样就形成了连环的流动效应,使各系统之间变得相互关联。“蝴蝶效应”一经提出,就被各个领域广泛使用,用来表示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产生的原因。在现实研究领域中,“蝴蝶效应”对自然科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新闻传播学等研究均有非常大的帮助,其实用价值在现实中得到很大的体现。尤其是在新媒体传播时代,借助互联网迅速传播的优势以及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人们使用常用的手机所拍摄的一张新奇的图片或者视频就可以借助新媒体实现快速的传播,使点击量与转发量成倍提升,使信息逐渐呈点一线一面不断扩张,最终形成难以想象的影响。
新媒体往往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特点,这就给信息传播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信息交流便捷的今天,任何人都不知道自己发出的一张图片、一段视频以及一段文字被多少人浏览或者转发过,尤其是一些有视觉冲击的视频,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被各大媒体与民众转发,形成强烈的社会反响,严重时可能引起事件的失控以及社会舆论的便宜。这种负面的“蝴蝶效应”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就很容易造成社会舆论的偏失与社会的安定。
2 “蝴蝶效应”在新媒体传播中产生的原因
2.1 缺乏有效的监督
民众在行使基本的话语权时,一定不能损害其他公民、国家与集体利益的合法权益,同理,在新媒体传播中也应如此,必须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监督,但是由于新媒体传播的发布渠道比较广泛,针对一些基本的侵权行为,现在只能通过相关的民法与网络信息传播安全管理以及侵权责任法对非法传播信息的人员进行处理。因此,就如今网络安全保护而言,即使在一定程度上对受害人的权利起到一定的保护,但是因为律法在某些规定上不够完善、不够规范,因而无法有效的控制“蝴蝶效应”。
2.2 网民的非理性
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收集者与发布者,并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立“自媒体”,但是这种媒体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在准确性与事实性方面缺失,导致个人传播的信息缺乏真实性,存在各种传言或者不良信息。尤其是新媒体,例如微博、微信等的发展,使个人发表言论的渠道更加广泛,在这些自媒体中,不具备明确的.媒体主办单位,民众只需注册一个账号就能成为独立的媒体。自媒体的出现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使民众足不出户就能感受世界的变化,而在“人人都可以发表意见”的情况下,有时就会导致“集体非理性”的产生,容易造成舆论的偏失以及社会秩序的混乱。
2.3 信息传播的联动性
在信息化时代,新媒体借助互联网快速传播信息的优势,使单一事件的辐射范围扩大,事件影响力也迅速提升,某一新奇事件爆发后,往往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广大民众获知,牵动社会的神经。在网络事件中,很多事件也会形成联动效应,使事件的波及范围更广。比如最近谈论火热的“王宝强离婚事件”,引发了强烈的社会舆论,事件最开始是由王宝强发布的一段文字,然后被网友逐渐挖掘出事实的真相,触动网民的神经,这对当事人而言具有非常大的危害。
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对策分析论文 篇2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蝴蝶效应,对策
1. 什么是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
首先, “蝴蝶效应”理论来源于一只生存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蝴蝶, 这只“伟大而又渺小”的蝴蝶, 只要扇动几下翅膀, 就可以引发一场龙卷风。听起来不可思议, 其实是因为蝴蝶扇动的翅膀导致其周围气流发生了变化, 微弱气流聚集引发更大气流的运动, 最终导致一场龙卷风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被我们注意的一件小事、一张图片、哪怕是一句话, 都有可能在最后引发一场信息大风暴, 尤其是在新媒体传播日新月异的当下。
作为科技发展和传媒发展的成果, 新媒体是所有数字化媒体的综合体, 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等。这样一个大范围、高速度的传播环境, 给了“蝴蝶效应”强大的环境基础。
2. 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的原因分析
2.1 新媒体传播的联动性特点 (1)
在当今新媒体环境下, 网络新媒体形式丰富、覆盖率高, 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 范围越来越广。原本一件不为人所知的小事也可能会因为网络传播的优越性成为新闻头条、微博热搜, 变成社会关注的焦点。从一定意义上说, 新媒体中的各种传播媒介充当了具有“煽动性”的蝴蝶, 凭借它强大的互动性, 一传十、十传百, 一层一层地将一条新闻“推”上了舆论焦点。
2.2 新媒体传播中网民的“先锋者”作用
网民越来越多地成为网络新媒体的“先锋者”。网民不再仅仅是网络信息的接收者、消费者, 而是主动在其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的群体。网民关注新闻的同时, 通过微信、QQ、微博等社交软件, 用评论、转发、点赞等方式传播新闻。在这个过程中, 网民担任了新闻的“加工者”。网民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求, 对新闻进行了可能带有个人偏向性色彩的“选择性接受”, 并在转发、评论的过程中加以输出, 以此影响了相当一部分后知网民的观点。网民文化程度、道德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致信息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偏离事实。
3. 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带来的不良影响
3.1 信息爆炸导致信息良莠不齐, 真假难辨
新媒体传播的“蝴蝶效应”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信息爆炸, 没有人或者机构组织可以在其中起到明显的遏制作用。信息增长速度飞快的同时, 虚假信息、不良信息也得到了难以制止的发展机会。为了博取受众的注意力, 许多新闻工作者甘当“新闻制造者”, 编造虚假信息混乱视听, 以此牟取利益或者达到不法目的。
3.2 网络暴力 (2) 应运而生, “人肉搜索”式惨剧频频上演
新媒体网络的虚拟性、相对自由性导致了相当一部分网民随意发言, 或者偏激或者盲目责骂,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网络暴力的产生。在微博上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并没有经过查证的消息被有心之人放上网络, 不明所以的网民断章取义, 仅仅从博主的一面之词就开始“义愤填膺”, 并在评论、转发中大肆发表自己“偏颇”的言论, 使得新闻的当事人在没有任何辩解机会的前提之下成为众矢之的。网络暴力深刻影响了大家的工作和生活。
4. 应对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的对策
4.1 依托政府支持, 加强新媒体法律法规的建设
在新媒体发展的同时, 法律法规建设应当跟上步伐。加快建设健全新媒体网络立法, 完善网络监督与举报制度。政府应当负起责任, 保护网民的隐私和权利, 同时严厉制裁网络暴力、网络违法行为。只有依托政府支持, 加大技术监控治理力度, 对网络传播进行有效、强制性的监管, 才能保证互联网健康发展。
4.2 依靠广大受众进行新媒体传播的监督控制
单靠政府进行强制性的规定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蝴蝶效应”带来的影响。“蝴蝶效应”产生的地方在民间, 必须依靠民众的力量, 提高民众分辨网络信息真假的能力, 并且在受众中建立健全信息审核平台, 发挥广大民众的知识力量, 对网络信息进行真假审核, 以此从源头上将虚假信息扼杀在摇篮里, 减少甚至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
4.3 政府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
目前, 网络新媒体舆论导向发展混乱, “人人可以控制舆论” (3) 的现象亟待解决。就如何增强引导舆论的能力这个问题来说, 把握舆论主动权, 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 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将“非主流”的新媒体网络, 带向“主流”的、“主旋律”的, 才能使新媒体在传播界发挥它不可替代的优势, 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4.4 新媒体传播者——媒体人提高职业操守, 坚守职业道德
“新闻媒体客观公正的报道、抑恶扬善的定位, 是公众利益的守护者, 是为社会导航的瞭望哨、雷达监测仪, 锋芒锐利的舆论监督, 每每刺穿社会的脓疮, 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4) 作为新媒体最主要的传播者, 媒体人应当坚守职业操守, 在利益和胁迫面前都要坚持原则, 不卑不亢。撰写新闻时, 一定要站在新闻传播者的立场上, 进行客观、负责的新闻评论, 促进真、善、美的信息的传播, 拒绝假、大、空。
4.5 积极进行“亡羊补牢”, 弥补错误并尽量不再犯
“亡羊补牢”的故事谁都懂, 只不过运用在新媒体传播的“蝴蝶效应”中自有一番道理。总体来说, “蝴蝶效应”是难以遏制的并且还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发展, 一旦类似“三鹿奶粉三聚氰胺”、抢盐风波等事件发生, 我们能做的只有尽量弥补损失, 并总结经验, 以期将来再发生类似的情况时能有“前车之鉴”。就如何弥补这个问题, 政府、媒体工作者、网民受众等都应该有自己的作为, 做到政府能正确引导、媒体人能忠于原则、普通民众能分辨真假。三方各司其职, 各出其力, 才能让新媒体这个大转盘自由、有秩序地转动, 使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想.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其对策[J].新闻传播, 2015, 01:54
[2]石莹.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其对策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17:211-212
[3]丁杨.论新媒体传播途中“蝴蝶效应”及其对策[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08:80
[4]桂全宝.微博传播的“蝴蝶效应”及舆情引导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 2012
[5]王一行.微博传播中“蝴蝶效应”的形成机制与引导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3
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对策分析论文 篇3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蝴蝶效应”;对策
在新媒体日益发展的时代,“蝴蝶效应”应用的范围在不断变化,开始从气象方面转移到新媒体传播上。“蝴蝶效应”可以用来比喻新媒体的特征: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现阶段,人们逐渐意识到民主政治的重要性。我国频繁发生新媒体事件,在新媒体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群众的力量来监督各种社会现象。本文主要分析了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其对策,具体内容如下。
一、新媒体中出现“蝴蝶效应”的原因
新媒体的特点是开发性、速度性、自主性等。传统的媒体在传播时,一般都是政府部门来负责控制舆论,人们很少表达自己的观点。然而,随着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发展与出现,在言论发表方面,人们越来越自由。当发生一些事情时,经常会被转发、转载,有时还会引发公众反应,这会引发事件的升级等。因此,新媒体的出现会将网络危机不断放大,虽然媒体语境的完全自由为民众提供了良好的言论平台,但也增强了网络危机的爆发性,且扩大了网络危机扩散的风险。
二、新媒体的功能
我们通常认为,新媒体具有四大功能:第一,信息发布。就我国目前的新媒体状态和形势而言,新媒体所具备的重要社会功能就是传播公共信息。这是因为新媒体能够承载大量的信息,且信息的覆盖面非常广,不仅有个人信息,还包括很多公共信息。第二,监督舆论。相较于媒体而言,新媒体监督舆论的能力更加强大。其原因在于,新媒体不具备开放性、无门槛以及草根性等特点,并将社会各个领域和层次的人作为主体,且新媒体的覆盖范围比逐渐社会化的媒体的实际覆盖范围更加广阔,社会各个方面和角落都充斥着新媒体的影子。所以说,新媒体比传统媒体更具便捷、广泛和即时的强大监督力。第三,交流生活。社会上存在很多国家、政府、个人以及集体,因而分布着各种信息,而新媒体具有公布这些信息的功能,从而促进国家、政府、个人以及集体之间的日常沟通和交流,这也是新媒体承载的主体内容。第四,服务社会。由于新媒体可以运用自身的传播手段将各种国家、科学、政府、新闻、商业或历史等信息公布给社会大众,因而新媒体具有服务社会的功能。
三、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的对策
(一)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我国的研究人员提出,对于网络行为应该明确有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同时按照法律来规范不良的网络行为。新媒体属于关键的网络平台,同样也需要依靠法律来约束,以此保证新媒体的健康发展。部分借助新媒体报道出来的突发状况,也应该通过法律进行约束。我国已经明确提出规范网络信息报道的行为,并纳入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比如微博,如果人们使用微博转发超过500次的不实信息,信息发布者会受到一定的量刑。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提出对医院网络行为的限制,而且必须逐渐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以此保证网络的稳定、规范使用,避免新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蝴蝶效应”,控制不实信息的传播,从而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二)形成完善的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对于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应该及时处理突发事件,不能延误事件。在突发事件发生的初期,其产生的影响、接触到的范围还比较小,也能够进行有效的控制,良好的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防止突发事件蔓延导致更严重的影响,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花费的成本,有利于避免无法控制的情况。因此,在建立突发事件预警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这样可以在没有发生或者初期的时候遏止主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
(三)保证突发事件的补救措施。在传统媒体传播的过程中出现突发事件时,一般都会控制突发事件继续传播,有效的管理信息等。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与自我意识在逐渐增强,因此封堵的处理方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民会来监督封堵的做法,容易将事件扩大化,严重时还会导致社会的不和谐,进而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面对突发事件时,应及时吸取教训和经验,并致力此类突发事件的相关预防工作,这样才能够有效发挥并挽回损失价值。以山西煤矿矿难为例,针对众多矿难,我国中央机构和各级政府持续采取有效的措施。例如,降职和问责相关责任人、责令整改矿区、时刻紧抓矿业生产安全问题等,从而促使矿业生产秩序更加规范,并保障了矿工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反之,面对突发事件放任自流、置之不理,勢必会引发整个矿业产业动荡不安,这不仅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还会扰乱社会正常的秩序。
(四)强化舆论引导。由于舆论导向直接决定着世界的稳定与和谐以及网络的健康与秩序。因此,强化网络的舆论引导,在和谐社会的构建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言论更加自由,且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影响范围更快、更难以控制,即使一个甚微的图片,也可能引发事件升级至无法控制的地步,从而爆发网络危机。因此,为避免虚假信息引发巨大的消极影响,我们一定要有效控制和梳理极易引发网络危机的网络传播消息。而新闻媒体也应严格遵守主流引导非主流、积向上引导消极萎靡、正向引导负向、建设性引导破坏性的相关舆论引导原则,以便有效避免发生联动效应,进而为网民营造健康、和谐、稳定的舆论环境,最终保障网络正常运行。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传播的门槛大幅度降低,促进了信息传播的灵活。因此,在每一个信息传播的环节中都会存在一些偏差,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效果。这就是“蝴蝶效应”带来的影响。同时,新媒体传播中出现的那些突发事件原本是一件很小的事件,然而却由于“蝴蝶效应”而不断扩大,最终会转变成影响到整个社会的事件。因此,人们应该重视对新媒体传播中“蝴蝶效应”的分析与研究,保证媒体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萍.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其对策探讨[J].科技传播,2014(22).
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对策分析论文 篇4
在信息时代,新媒体已经在高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体育社团组织建设中也一样,高校体育社团主要是由学生成立,传统的体育社团在组织建设的过程中主要依靠社团成员的人际关系以及校园宣传活动来扩大组织规模,而新媒体的出现给高校体育社团的组织建设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它摆脱了传统的社团组织建设上的不足,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有效的节约了社团组织成本,提高了社团宣传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社团中来。另外,在高校体育社团建设中有效利用新媒体,不仅可以促进内部建设,优化社团组织结构,还能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途径加强体育社团的对外交流,实现高效协调运转。
1。2对体育社团形式和内容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在高校体育社团的广泛应用,对体育社团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一些计算机技术好的学生通过开发电子竞技网络体育社团,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并积极参与其中,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竞技精神。还有一些高校的体育社团利用新媒体对一些传统的体育运动,如篮球、足球的运动形式和内容都做了改进,学生可以通过相关的网络游戏进行体育竞技,从而加深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理解,使高校体育社团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在以新媒体为依托的网络平台上,体育社团还为学生提供了篮球、足球等体育赛事的视频,这样有助于让体育运动爱好者能够随时观看,从而更好的学习体育运动技能。另外,高校体育社团在新媒体的支持下进行社团活动的宣传,还有助于打造特色的体育社团品牌,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
2利用新媒体加强高校体育社团建设的对策
2。1利用新媒体加强对体育社团的宣传
在信息时代,新媒体以其大众化、信息传播速度快、时效性高等特点受到了高校学生的青睐,学校的体育社团完全可以利用新媒体的这一优势,加强对社团的宣传,从而促进体育社团建设的顺利进行。首先,在进行宣传的过程中,体育社团除了要采取传统的发宣传单、贴海报等形式,还要学会利用微博、微信、QQ群等新媒体来扩大体育社团的宣传力度和宣传范围,用这种新颖的宣传方式来扩大体育社团的影响力,从而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参与。其次,体育社团还要充分利用社团的网站,将体育社团组织活动、举办体育比赛的视频和精彩内容上传到网站上,让学生能够及时的了解体育社团的实际情况和优势所在,进而积极参与。另外,体育社团还要发挥榜样的作用,利用新媒体对学校内优秀的体育运动员进行宣传,从而引起学生对体育和体育社团的关注。
2。2丰富体育社团网络平台的内容
新媒体的运营是以网络环境为依托的`,因此,高校体育社团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进行社团的建设,不断丰富和创新体育社团网络平台的内容,从而吸引学生关注和参与到体育运动,加入到体育社团中来。比如可以在体育社团网络平台上放一些专业的体育竞技知识,以供感兴趣的学生学习,还可以上传一些体育社团举办体育活动和比赛的精彩视频,以及优秀的体育运动员的照片和成绩,从而引发学生的关注和参与。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建立体育社团品牌文化,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促进高校体育社团的高效建设。
2。3利用新媒体打造特色体育社团品牌
一个社团的经营离不开良好的社团文化,而良好的社团文化又有助于打造独具特色的社团品牌,因而,这就需要体育社团通过不断探索,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加强社团文化建设。高校内不同类型的体育社团,比如篮球社、排球社、乒乓球社等可以利用新媒体加强沟通交流,建立体育社团联盟,对社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讨论及时的解决,提高体育社团的运营效率,还可以根据社团的实际情况创设体育网站或独具特色的电子体育期刊,充分体现体育社团的特色和优势,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些媒体加强对体育社团的宣传,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关注、加入到社团中来,为独具特色的体育社团品牌的打造提供支持。
3小结
综上所述,在信息时代,新媒体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社团的组织建设、形式和内容的改进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给高校体育社团的高效建设带来了机遇。体育社团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加强对社团的宣传,不断丰富和创新体育社团网络平台的内容,打造具有高校特色的体育社团品牌,从而引起广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和参与,促进体育社团的高效建设。
参考文献
[1]于菲菲。新媒体对北京体育大学学生社团建设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对策分析论文 篇5
大数据技术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对基层党建工作从内容到方法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何高效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党员干部应该努力寻求和探索创新路径,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本文将围绕新媒体时代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采取的创新举措进行研究,希望为新媒体时代党建工作的创新提供新思路。
随着网络客户端、自媒体平台、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运用,社会进入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数据存储量大、信息覆盖面积广、互动交流方便快捷的优势开展基层党建工作,是当前基层党组织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新媒体时代基层党建工作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发布时效性
过去,基层党组织在接收和传达上级党组织的政策、法规、条例与重要指示时,往往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采用文字、圖片的形式开展信息传递与交流活动,内容单调、形式单一,效果较差,灵活性不够,一些时效性较强的政策性指令容易耽误,如果超过处理时限,就会影响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而在新媒体时代,上级发布的信息则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社交软件、新媒体平台共享,信息发布与信息浏览能够同步进行,这样,既能够保证信息的时效性与真实性,同时,也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力成本。通过建设党员学习网站,定期对网站内容进行更新,基层党员干部可以利用网络平台,随时获取党中央与上级党组织的最新动态,为基层党组织掌握理论知识、提高理论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二)沟通交流高效性
在各种新媒体平台出现之前,基层党员与群众沟通交流的渠道较单一,基本靠的是面对面交流,其他方式往往无法即时把信息反馈至另一方。这种获取信息的渠道,有时无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部分群众往往隐藏真实想法给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带来诸多不便,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也难掌握真实情况,难为基层党建提供真实数据。而新媒体的应用,大数据的兴起,信息互动平台多样化,避免了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传统形式出现的主观性、掩饰性、刻意性。基层群众可以借助这些新型媒体平台,发表意见与建议,保证隐私不受侵犯。基层党员干部通过平台不仅可以监测当前情况,也可以追踪一段时间内党员的思想,准确把握党员队伍的思想动态、行为规律,第一时间监测到各类反馈信息,对解决党员群众实际困难和问题有很大帮助,有助于及时介入和调解产生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拉近了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关系,对提高群众满意度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三)监督测评透明化
过去,由于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群众难以举报基层党员违纪违规行为的确凿证据。据统计,引入新媒体后,基层群众信访与举报渠道更加广泛,对基层党员的工作监督频次更高,跟踪效果更加显著,监督测评工作更加透明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净化党内空气,规范党员个人行为,促进基层党组织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层党员出现违纪违规的概率将大幅降低。党员干部应当时刻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始终秉持与时俱进的态度,与时代发展相同步,随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与测评。如果群众反映的情况属实,基层党组织应当及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新媒体时代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党员应用新媒体的积极性不高
新媒体的使用是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一种方式,对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影响深远。党员在新技术应用中要起到主要作用,要认识新媒体应用的重要性。在现实工作中,大部分基层党组织在互联网党建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如建设党建网站、使用党建云平台等。但实际上目前新媒体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还不少,首先是观念问题,不少党员尤其是年龄较大的党员个人认知程度和工作理念滞后,且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有的年龄较大的党员受传统媒体的影响很深,在面对工作对象多元化、信息交流习惯有差异时,对新技术的使用存在抵触心理,很难学习和利用新型媒体,无法自行下载新媒体客户端,当打开客户端后,纷繁复杂的功能也使他们无所适从。有些党员担心使用新媒体技术会泄露个人信息,排斥新媒体技术使用。有的党建工作人员传统的观念和方法与当前形势脱节,固守传统的宣讲和集中讨论模式,与新媒体时代即时自由安排学习时间的理念不符,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党员使用新媒体的积极性。其次是在尝试运用新媒体改进宣传方式时,受到技术水平的制约,简单地认为“新媒体+党建”就是将党建内容放到网上,供大家看,没有意识到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有效整合资源的作用和优势。
(二)资源整合效果不佳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更新和传播速度都比较快,媒体的开放性和即时性特点比较明显,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党建工作的传播慢、时效差、效率低等问题,而且信息传递不受时间地点的局限,党组织活动和学习效率增强明显。但是很多基层党组织简单地认为“新媒体+党建”就是党建信息传播平台,把党建信息内容放到网上,供大家浏览,就完成平台任务,互动交流少。建立的网络党建各平台内容、功能、形式类似,千篇一律,文件资料多、鲜活内容少,内容缺乏特色,没有将线上线下媒体优势互补,无法让使用者产生兴趣,还造成资源浪费。同时,网络平台作为促进党群关系的有效沟通载体,基层党员很少登录平台,党员干部也很少通过平台获取群众的意见或者建议,也很少发表个人的想法与看法,这就导致新媒体平台形同虚设,工作效率也差强人意。
(三)缺乏新媒体管理考核制度机制
当前,不少新媒体党建平台一般是为建而建,建立时缺乏整体规划,建后也没有采取科学务实的管理措施。如何确保平台图文、音视频等信息发布的权威性、时效性、准确性和严肃性,需要配套管理制度规划给予指导。在管理模范上,没有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建立起上下协调、人人参与、全员动手的大信息工作格局。各家各户根据自身需求建立新媒体党建平台后,内容可以本单位自己运营,也可能委托第三方运营。无论是哪种运营方式,目前普遍缺少考核,运营效果好也没有奖励,无法调动起运营者和信息提供者的积极性。
三、新媒体时代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举措
(一)加强党员干部新媒体专业技能培训
在新媒体形态多样化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呈现出更多变化,多元化与智能化功能更加强大。因此,基层党建干部要在党建工作中及时转换思路,结合当前党建工作形式、基层相关岗位的设置,根据新媒体时代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具备的理论基础、必备技能、创新模式等,设计培训课程并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培训,努力培养一批具有高政治素养的新型党建人才,在原有的宣传媒体基础上,拓展使用新媒体功能,正确有效利用网络,时刻关注新媒体发展动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借助推特、微博、微信、app等信息化平台获取相关信息,参与社会实践,提升自身素养和能力。通过参与新媒体的各项社会性活动,取得基层工作实践经验,服务于黨和人民,及时传递中央精神,反映基层创新实践的特点。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让党建工作展现新面貌
新媒体时代党建工作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如有些地方推出的“情景互动式党课”让人感觉比较新颖,拉近了党员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大家的参与度,有地方还延伸出专业知识的“微课程”,将基层党建工作与新媒体融合到一起,使党建工作形式多样,内容轻松,学习更加便利,容易让党员们接受并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利用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媒体新功能开展党性教育、形势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工作,将党章、党史、党的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党风党纪等内容制作成PPT课件,诸如此类的形式创新,丰富了党群活动,使党建工作开展多样化,使教育培训过程更具实效性。推进党建工作的信息化,不仅能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增强活力,还能解决支部定时定点组织活动的困难,通过平台、手机端、微博微信等个性化模块,随时、随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支部活动,克服时间、空间的限制,党建工作干部可随时上传工作相关文档、视频等,供大家学习、讨论。另外,由于基层党员经常深入到群众中间,或者忙于工作而没有时间参加“三会一课”或者党组织的各种例行会议,针对这种情况,基层党组织可以利用云计算技术,定期召开云视频会议,基层党员可以在线交流心得感受,相互交换意见与建议,这样,能够营造一个和谐的交流氛围,对党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供了一个广阔平台。
(三)利用新媒体平台完善数据库建设
新媒体时代催生出的高尖端技术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尤其是大数据技术的介入,促进基层党组织各方面信息可以统一纳入数据库当中。因此,基层党组织应当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优势,加强与其他部门、单位的信息互通,实现跨领域、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消除数据孤岛,把党建教育、党务公开、党建APP终端、党员信息管理系统等功能进行整合。如在党员及支部信息采集上,针对每一名基层党员建立一个完善的数字档案库,不仅涵盖基层党员的个人信息,还包括民主评议、党员个人成长记录和干部任免等信息,采集方式包括调查问卷、民主座谈、例行谈话等形式,还要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实地调研、购买服务及委托社会机构等实施多元化信息采集,这样调取信息时就可以直接登录档案数据库,利用数据库的搜索引擎功能,能够快速调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充分运用大数据,为党组织加强党建工作提供改进意见。把“线下”开展的党员教育、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红色教育、志愿公益等通过新媒体平台推送至“线上”,实现党建工作、党群需求和党建服务的精准实时对接,打破了以往“单一封闭”的活动形式,有效融合地建设互联网党建阵地,扩大了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和契合度,实现党建工作纵深化、网络化、互利化、常态化。
四、结语
微电影传播效应及营销模式研究 篇6
一、何为微电影(产生,特点,目标群体,所处的现状)
二、微电影的营销传播效应(何为微电影营销,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方式所具有的优点;与电视广告比较;与电影中植入式广告比较;)
三、微电影在作为一种营销方式下,还有哪些不足,可以做出哪些改进
摘要:基于互联网和新的媒体承载方式的转变,微电影应运而生,它不仅带来了一种新的传播模式,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它拥有比电视广告和视频更**的优点。同时它本身还不是一个成熟的产业,需要在**方面作出进一步的改进。
微电影的好处:完全免费;容易转发
微电影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微电影:2010年12月,凯迪拉克和中影集团携手吴彦祖斥1.3亿巨资合拍了《一触即发》,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概念:微电影。《一触即发》即号称全球首部微电影。接着许多公司都开始将微电影作为一种营销传播的手段,并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因为它已经具备了自身独特的属性和特征,完全不同于电视广告、电影和网络视频。从广义上来说,所有适合微博平台收视与传播的3-5分钟短视频都是微视频,包括新闻、音乐、体育、娱乐、拍客、短片等等,主要是用来满足用户的基本信息消费。微电影则是特指由专业团队制作、用电影的叙事手法表达内容,然后利用微博进行收视和分享传播的短片。微电影更多的是用来满足企业的商业诉求。1这是新浪给出对微电影的定义。而大多数人认为,微电影是片长在30秒—300秒之间,具备与传统电影大片同样的高制作水准、符合当下主流人群对精神自由的进一步追求,碎片时间被充分利用起来,使过去曲高和寡的电影艺术回归大众化。由于微电影受到片长的时间限制,能否让微电影在几分钟甚至几十秒之内将影片的情节紧凑且完整的呈献给观众,同时将人物形象鲜明地塑造出来,成为衡量一部微电影作品是否成功的标准。微电影有着它独特的受众,根据2011年12月的中国微电影分析报告显示,19—39岁的人群占微电影受众的73%,可以覆盖传统的媒体平台难以覆盖的高端人群、中坚人群、意见领袖人群;他们对新媒体有着天生的敏锐感,对为电影这类新生网络事物有着强烈的关注度,所以以他们为主要目标开展品牌传播有着天然的优势。
从凯迪拉克的《一触即发》到《66号公路》;益达的《酸甜苦辣》系列;三星盖世的《纵身一跃》等优秀的微电影都散发着其独到的魅力,显然它不是新瓶装旧酒,它能够在互联网上成燎原之势发展,有着它现实的客观因素:
一、微电影是Web3.0的必然产物
高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为企业广告的新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历史条件,可以一句话概括为Web3.0 造就了微电影。企业广告的演变离不开媒介形式的演变,企业的广告形式在Web3.0时代需1.引用自新浪“2011首届微电影节”中,新浪营销总经理李想的讲话。
要创新,传统的硬广告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尤其是2011年广电总局更是办不了“限娱令”,“限广令”更是进一步压缩了电视植入式广告的空间。此时,活化的软性植入方式必然是未来企业广告的走向。
(二)影视技术的更新和普及是微电影产生的直接驱动力
影视技术突飞猛进,影视设备的购置成本大幅降低,技术壁垒越来越低,甚至用照相机、手机就可以拍摄制作微电影。例如《纵身一跃》就是蔡康永用Sumsung Galaxy拍摄出来的。影视技术的普及让更多的人尝试微电影的制作、发布,这也正是微电影能够发展壮大的直接驱动力。没有影视技术的进步普及就不可能有微电影,这是微电影制作的最现实的物质基础。
(三)“碎片化”信息接收方式的形成“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的形成或者说微时代催生了微电影的诞生发展。微电影形式简单,短小精悍,恰好在“体型”上契合了受众即时消费的诉求,它既可以满足时间上的“碎片化”需要,也可以满足传播上的“碎片化”需求。人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时间“碎片”,包括坐车、等人、排队等闲暇时间,用3G 手机或网本看完一部“微电影”,感受一场关于青春和梦想的共鸣、旁观一场海枯石烂的爱情。
微电影传播效应的特点
微电影在是一种新型的传播模式,它不仅颠覆了传统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开创了企业广告的新路径,其在传播效应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
(一)传播内容上呈现“三微”特点
微时长、微周期、微投资是微电影的三个本质性特征。微时长是微电影最核心的本质特征,指片长时间超短,一般在30秒—300秒之间,这是微电影的一个鲜明特点。这就要求影片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叙事,内容也就必须具有创意性,高度凝练,并有利于快速传播。微周期是制作周期比较短,一般只有几天时间,最长也不超过一个月。微投资是指微电影成本低廉,进入门槛较低,而传统的电影从剧本到拍摄再到发行,整个过程投资巨大, 无论是专业性还是投资成本都有着极高的进入门槛。
(二)传播渠道主要利用新媒体播放
传统电影的播放渠道主要是院线,而微电影不走院线播放,其播放平台主要是新媒体,如电脑、3G 手机等,受众观影更加便捷。由于电脑和手机体积较少,很大程度上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适合在流动状态播放,如在汽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上播放,这就使影片有可能随时随地的播放,受众面更加广泛;另一方面,移动通讯技术的普及让每个人都有可能随时接触到网络媒体,对微电影的获取、接收、观看都变得更加容易。
(三)传播主体更加专业
微电影的创作者一般都是由专业团队组成,导演、摄像、演员等技术人员都有从事过电影或者电视剧等相关行业的工作经验,甚至有明星加入,并且有一定的资金支持,这有别于草根的网络视频。当然,相较传统意义上的电影而言,其创作门槛已大大降低。从目前来看,微电影的主要制作
方多为视频网站或者广告主,例如优酷网和中国电影集团联合出品了《11 度青春》系列,桔子水晶酒店出品了《星座微电影》系列。创作和广告的联姻成为微电影的另一显著特点,电影内容中植入广告,广告商品成为推动故事情节的关键因素,甚至整个故事设计都是围绕某一广告商品展开,《你能型》、《坚韧·勇敢·爱》、《回家》、《改变世界》等微电影严格意义上就是潘婷、大众银行、三菱汽车、英特尔公司精心制作的商业大片;《一触即发》中不管场面何等宏大、剧情何等惊险,但本质上依然是凯迪拉克的惊艳“表演”;新浪的“四夜奇谭”系列的投资商是三星集团„„所以,微电影也是广告宣传转型的另一发展方向,成为广告宣传新的重要载体。
(四)与受众的互动性增强
微电影改变了传统电影点对面的单向传播模式,其传播模式呈现双向性和交互性的特征。这种新型的电影传播模式,颠覆了由固定银幕和封闭场所构成的物理空间,受众可自由点播、点评自己喜欢的电影,而且受众对电影的操控性增大,暂停、回放、跳跃甚至利用软件进行改编,这使受众的自我表达得到了最大阐释。另外,受众在电影制作中不再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他们甚至可以参加微电影的剧本修改和创作的整个过程,可以主宰剧中人物的命运。电影制作变成了一种实践,一种人人都可以参与和推动的实践。2011 年8 月新浪视频和别克汽车举办了新浪微剧本大赛“向前的理由@别克”,剧本通过新浪微博发送,最多5 条微博构成一部微剧本作品,选择优胜剧本拍成微电影,并且在新浪及其他视频媒体中进行二次传播。这种微电影的创作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受众的积极参与性,受众通过微博轻而易举参与到微电影的创作中去,这在传统电影的创作中很难实现,改变了传统电影制作的流程和观念。
微电影营销方式的特性
微电影作为新的营销传播方式,一方面带给受众全新感受,易于接受,另一方面好的微电影使受众得到精神上的认同和愉悦,是一种良好的视听体验,能够快速建立起受众与品牌之间的信任。它不同与广告,但商业痕迹依旧存在甚至在主导;不同于电影,但制作精美甚至打动人心,有人将微电影比作“一种拍得像电影的更高级别的广告”,倒不如说是“成功进行商业营销的网络电影”更为贴切,与TVC或者植入式广告而言,微电影营销方式具有如下特性:
(一)宣传软性化
微电影从制作之初,就是完全为企业定制的,目的与广告完全相同,但是它没有了广告那样的生硬宣传方式,不是一味地向受众传递噱头,告诉消费者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在直接地表达着广告的概念,完全没有故事性。微电影采用了更加柔和的宣传,除去赤裸裸的宣传,公关色彩更强,通过故事情节来打动观众,从而让观众在非常愉悦的心境下接受企业的相关信息,根据2011年微电影行业数据分析显示,89.6%的受众是愿意接受微电影广告的。其中8.9%的用户认为微电影播放区周围的文字广告用户接受度最高。微电影以其特有的传播手段,开创了新的营销模式,为品牌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式和空间。
(二)成本低廉化
在传统的广告而言,主要用于电视投放与植入电视或电影,而其广告投放费用是所有媒介中最高的,所以广告的时长受到明显限制因为多一分钟的广告意味着多一分钟的制作成本,同时也意味着多一
分钟的投放成本;微电影的“微”同时也体现在微投资上,一部微电影的投资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像《一触即发》那样斥资上亿的微电影不多。微电影在投放上花费就更少甚至不需要花费企业一分钱,只需要简单地上传到视频网站、自己的官网或者交友网站即可。大大缩减了品牌的促销费用,为产品节约了成本。
(三)传播便捷化
微电影微电影对于受众来说,最重要的是娱乐功能,有趣的创意会被人们不断地转发和分享,近似于网络病毒营销。微电影的魅力在于短小而有悬念,容易吸引受众主动且多次观看,而受众自发撰写的微电影影评,进一步达到持续传播和强化品牌冲击的效果。
微电影通过人们对于微电影的评论和转发更加方便,更容易受到观众欢迎。同样微电影毫无疑问会成为公司营销方式中的宠儿。
(四)广告电影化
微电影作为一种全新的电影文化,能更好地诠释品牌理念,未来有可能会取代电影植入。微电影有明确的营销传播诉求点,诉求方式更加坦诚、自然、直接。因无时间限制,情节完全可控,也为创意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三、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及建议
将微电影以商业定制的模式加以应用,其实质上就相当于加长版的广告,然而这些增加的长度不仅仅体现在时间上。由于新媒体具有其特殊性,传统媒介播放的广告内容和表现形式都不可能直接平移进微电影中。为了吸引基数庞大且口味与众不同的新媒体受众,微电影也需要做足功课,精益求精,其商业价值和营销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从形式到内容都需要进一步依托媒体特性和受众需求进行创新,也需要更多的线上线下活动来来与其配合。
(一)深入表现企业价值观和产品诉求点
将品牌、产品诉求巧妙地融合在一个好的故事中,让一个故事的主题成为品牌的核心概念(或 价值观)是微电影的主要特性。对于营销传播而言,微电影既是一个热点,更是一个工具。通过微电影营销使品牌最大限度地在市场上被关注到,触动消费者的心灵,使其感受到品牌的价值和内涵,增加品牌的亲和力。就现状而言,投拍微电影的企业多是国际大牌企业,这些已经拥有知名度的企业会更多地把传播重点放在打造品牌理念上面。微电影通过展现故事的方式吸引受众,并且可以为企业量身定做,有效地影响受众的情绪情感,帮助品牌建立与观众的情感纽带,提升品牌美誉度与忠诚度。
(二)娱乐和广告深度整合,着力后期推广
微电影与传统电影的运作模式完全不同,目前国内的微电影的制作方式和流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通过广告代理商提出创意大纲(脚本),制作公司搭建团队完成制作,这一类比较像TVC 的制作过程,制作成本比较高,客户意识导向偏重;另一类是广告主直接找到视频网站,通过视频网站搭建团队,这样制作成本低,且创作空间相对较大。相比于电影而言,短小的微电影在投拍成本上相对低廉,但其主要花费却在后期传播上。因为需要客户、制片公司、视频网站、公关公司等多个团队
共同协作,所以合作良好的团队是微电影营销的基础。
就推广而言,微电影多选择在各大知名视频网站的重点位置播出。由于大众对微电影的需求就是能够在娱乐的同时接收到企业品牌的信息,所以微电影的推广必须将广告和娱乐平台整合。比如在视频、SNS网站投放,在几个平台之间形成互动。
(三)淡化产品,释放品牌
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对策分析论文 篇7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教学 误区 对策正文当前,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它在教学环境的改善、教学语言的丰富、教学资源的共享等方面,给我们的教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但从目前运用的现状来看,计算机多媒体在辅助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唯“多媒体”独尊,忽视传统教学媒体有些教师为了显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考虑实际的教学效果,一味地赶时髦,唯“多媒体”独尊,以课件代替简洁、明了的示范讲解,以课件代替绘声绘色的故事讲述,以课件代替幼儿的探索活动等等,完全忽视了传统教学媒体的合理使用。
误区二:文学作品图解化,限制幼儿想象、创造文学活动的魅力主要依赖教师成功地激活幼儿的思维火花,引导他们去理解、去想象散文、诗歌中所蕴涵的意境美,从而形成师生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火花的碰撞。然而,有的教师忽视了语言文本这一特性,把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统一于某一图像中,用视觉符号替代幼儿自己感悟、想象获取形象的过程,以图片的唯一性代替了幼儿思维想象的多样化。
误区三:主导作用弱化,缺乏师生情感交流。
教学应该以人为本,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活动形式。但有些教师却成了多媒体的奴隶,把主要精力放在制作和使用各种媒体上,相反对活动气氛的调控、教学节奏的把握、师生情感的交流却无暇顾及,完全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其实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仍然是主导,幼儿仍然是主体,多媒体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工具。
误区四:制作繁复华丽,分散幼儿注意力。
有些课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的图、文、声、像等功能,制作得过于繁复、华丽。兴趣是调动起来了,但却出现了只注意画面的精美、热闹,而忘却了思考和吸收教学内容;也有的课件主次不分,喧宾夺主,背景非常漂亮、显眼,而主要内容却不突出,使多媒体教学起不到应有的辅助作用。
对策
一、强调以人为本原则直观形象是计算机多媒体的鲜明特点,它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但是过多的依赖于多媒体,必然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交互活动,使师生间情感交流融会的机会减少了。当然也不能“因噎废食”不要使用多媒体了,而应把握一个“度”,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特点,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活动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借助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功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给幼儿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才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比如在语言活动《挤挤城和宽宽街》的教学中,多媒体展现了“挤挤城”和“宽宽街”不同的场景,然后师生根据这些场景进行分析、讨论“挤挤城”拥堵原因,及如何让“挤挤城”变成“宽宽街”。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整个活动中,幼儿思考、讨论,教师反馈、评议,兴趣浓厚,气氛热烈。
二、注意适时性原则适时,顾名思义就是要把握好运用多媒体的时机,使它在最合适的时候介入教学,达到手段和效果的有机统一。要适时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我认为应把握以下三个时机:
1、维持兴趣时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有意注意维持的时间大概只有10~15分钟,而适时地使用多媒体可以使幼儿产生稳定而持久的注意,维持幼儿饱满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动态,及时了解幼儿的思维状况。尤其在教学活动的后半段,幼儿的注意力往往容易分散,这时教师若安排一些与幼儿互动的多媒体课件定当使他们精神大振,兴趣大增。
2、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时 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计算机多媒体,可以活化情景,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激活幼儿思维,促进幼儿的理解。因此在幼儿感悟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或现象,理解较为抽象的概念或道理时,灵活、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感悟意境,升华情感时 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直观媒体信息可同步进行的优点,其运用在领悟诗歌、散文的意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如诗歌《摇篮》,幼儿看着宁静的画面,在舒缓悠扬的摇篮曲中畅想诗中描述的情境,不仅给幼儿以美的享受,还能使他们产生共鸣,使他们仿佛进入了作品描绘的意境中对诗歌的感悟无形中又深了一层。
三、强调辅助性原则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的目的非常明确,它是我们教与学的工具,而教又得以学为终极。归根结蒂,幼儿是教学的主体,幼儿的活动是根本,教学中使用什么媒体,怎样使用,都必须考虑幼儿。因此,教师必须正确把好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三者的地位和性质进行准确的定位。
四、追求实效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需要和可能选择多媒体,切忌凑热闹、搞形式,为多媒体而多媒体。还是以语言活动为例吧,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幼儿去理解、想象,从而形成师生的情感交流。但有时往往事与愿违,如散文《秋天的雨》多媒体可形象地呈现红色的枫树、金色的稻田、橙红的果园„„但散文中落叶飘呀飘、梨子菠萝香香甜甜、桔子柿子你挤我碰等优美的意境美则荡然无存。散文的意境在读者的心中是无限丰富的,然而在散文《晚霞》中,有的教师忽视了语言文本这一特性,把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统一于某一图像媒体中,以图片的唯一性代替了幼儿思维想象的多样化。因此,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要本着形式服从内容的原则,使幼儿从视听交融产生的强烈的艺术效果中,更好地展开想象,避免喧宾夺主现象。应通过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当前实施新课改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8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界,课程变革不但成为中国课程学着难以割舍的话题,也是教育实践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其中的问题也显露出来,仍然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根本,本文就实施新课改的现状及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课程改革;现状;对策;
1实施新课改的现状
1.1思想意识成为新课改的绊脚石
当前,课改中教师的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安于现状,各项工作总是处于被动状态;第二,观念落后,不接受或者难以接受新课改的思想和理念,第三,改革依赖别人,缺乏创新精神,照旧硬搬理论。新课改要求教学由原来的单一知识传授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和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求知者①。教师的思想观念在课改中还是带有传统填鸭子式的教学,再者,在现行的教师队伍管理上和科研文化上还存在问题,教师的思想意识比较安于现状,不从自身开始改变,就难以成为新课改的先驱力量,1.2教师师资不足、素质不高经费不足
教师在新课改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教师在如今的社会地位虽然有所提高,但仍然缺乏一定的政策支持培养教师,激发人民对教师的热爱;现在教师缺编,队伍不稳定,导致了新课改的实施落实不到实处;教师任务重,压力大,还有的教师所教科目与自己所学专业有不对口,并且对课程内容和知识不熟悉,特别是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仍然在老师的身上。新课程对教师来说是需要一个学习适应的过程,对教师要求更高,备课更难,教师备课量大,不宜带多头、周课时不能多;要求小班化,这些都要求学校增加老师,另一方面,现在学校编制是以前在规模较小,教师带多头,周课时较多的背景下核定的。在经费方面,教师培训和教师备课要调研。要资料。要上网。教学活动要器材和材料、带学生参观、现场教学要外出,这些都将增加学校的开支,信息化设备也要大量投入,行政部门安排的推广新课程的专项经费相对太少,对众多学校是杯水车薪②。
1.3教师的传统理念和新课改的理念不同
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师传统的教育和教学观念的矛盾也是课改的中的现实困难,新课程要求打破学科的知识体系,把课程目标定位为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其中情感培养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对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束缚的教师们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万万不自觉滴穿新鞋走老路,过分强调知识体系和结构,而忽视了学生健康情感和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在现实中,教师要达到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还需要做出很大的改变,这需要教师在认知教育理念下去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
1.4新教材和老师的知识体系矛盾
教师面对洗难道教材,总是觉得新教材的体系不完整,只是量不够大,新课
程很强调学科间的融合,这对所有教师而言都是一个新的挑战,有些教师的旧的知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教材的要求,教师在备课、讲课、说课中往往又回到熟悉的旧的知识体系上
1.5学生转换角色慢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都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学生已经习惯“唯书、唯师”,接受和听从。过去课堂上教室不让学生乱想乱说,如今,提倡学生放飞思想,畅所欲言,学生却难做到,填鸭式的教学养成了学生的惰性和被动学习的习惯,学生上课就像嗷嗷待铺的小鸟,张大嘴巴等着教师喂食,教师长期的细嚼后的喂养,使得学生的消化功能已经逐渐减退。新的学校方式打破了学生独自学习的习惯,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合作精神,小组讨论、小品表演、社会调研参观访问„„每一个活动都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由于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单门独户居住,又不是不干事的小皇帝,以前学校也很少安排学生合作交流的活动,所以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较差,往往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不能从合作中获得更大的快乐和更多的知识。
1.6评价交流的缺失
评价交流缺少表现在:一方面,教师将课堂学生的评价的结果信息以分数等内容记录的形式呈现给学校管理层,学校管理者只是负责将信息加以记录归类入档,而不是用来明了学生的实际进步或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学校的统一考试也仅仅以分数的形式反馈飞教师、学生家长,而不予以说明分数所包括的内容,这样以来,教师无法通过考试来明确学生状况,改进自己的教学,学校管理者也无法利用学生评价调整学校的评价计划与方案,学生本身也无法知道本应从分数上可以看书的内容和信息,无法知道自己在此期间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之处,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方法等③.评价交流的确实导致学生和家长乃至教育管理者都无法从学生评价中获得学生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学校管理者以及教育行政部门无法做出适切性的决策,家长无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及时纠正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学生无法全面清晰的认识自我,更无法发挥自身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2对目前新课改的建议和对策
2.1健全城乡二元教育制度
不公平的城乡二元教育制度是导致目前农村学校教育与新课改经费严重不足的重要原因,统筹的教育经费投入必将有力改变目前这种状况,极大地支持农村教育与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我们可以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统筹城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公平的国民教育的环境,农村教师专业化先天不足的局面必将得到有效改观,城乡二元身份的协调,必将使得农村孩子们拥有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城乡二元教育经费的投入的统筹,有可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假如农村教师的队伍,有可能为农村教师专业话提供更好的学校支撑条件⑤。
2.2课堂教学变革
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及学生的学习活动要有所变化,教学活动应该灵活多样,很多教师能够传射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为学生流油更多探索和思考的空间,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要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可以各显其能,还可以组织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对新教材大胆地进行逐课的教学设计,并涉及每一单元的主题活动。这种设计起一种示范的、抛砖引玉的作用,目的时机或教师的思维,使教师在实验中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对教研员的设计进行富有创造性的补充、修改和深化,每个人设计出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和主题活动的新形式,把教学改革的精神自觉、这举动、灵活的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教师要灵活自如的运用教育科学基本原理,除了不能对教育科学理论生搬硬套外还必须做到,将书本的知识和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认真钻研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教育科学研究④。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改革的目标是改变现行课程与教学的六个过于:“过于注重传授知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权力过于集中的状况⑥。
2.3校本教研
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今,科研兴校在中小学已经成为共识,校本教研成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成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受到空前关注,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换角色,做一个研究的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反思、探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只要善于分析自己的工作,他就能成为有才干、有经验的行家。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是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他们构成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⑦。
2.4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在建构主义看来,学生的学习并不像行为主义所说的那样,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过程,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是通过不断的同化和顺应的途径来建构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的 过程,学生获得知识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充分利用学习的资源,是通过学习着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一一建构的过程。学校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引领学生主动融于文化的洪流中,掌握主流文化知识,增强为国家、社会做奉献的本领。
2.5教师专业化
任何一轮课改的有效实施,教师应该是其中的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尤其是目前正在实施的新一轮课改要求教师及研究者,从某种角度上讲老师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新课改的成败,并且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收到社会的尊重。教师整体专业水平低下,这直接冲击了人们对教师职业专业性地位的认识,极易导致教师角色的模糊化,教师的专业性与教师在执行课改精神具有很大的关联,其主体作用直接加付在学生的身上,有专业的、博学的、专攻的教师才能给学生传授好的知识体系,才能引导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创造性的思考,让学生更有力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6摆脱传统教育评价
制度改造要求新的教育评价体系必须以科学的教育为指导,教育评价体系应当坚持以“三个面向”、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充分反映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统一的教育价值观,充分调动评价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积极性,真正达到以评价促发展的目的。制度改造核心就是要寻求选拔考试制度与评价制度的一致性,就是要改造中高考制度,热别是高考指挥棒的改造,制度改造应当是创造平和的改造,即让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素质的人适合不同的标准。其次是观念改造,教育管理者的观念,教师的观念、学生的观念、家长的观念、社会舆论以及媒体的观念,都理解,都认同。
[1]董毅 邬旭东,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反思[G],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2).264
[2]董毅 邬旭东,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反思[G],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2).265
[3]王凯。问题与对策: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学生评价状况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5):31-34
[4]王守恒 姚运标,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G],安徽教育出版社192
[5]王勇鹏,论当前农村学校新课改可能面临的文化困境[G],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11月第4卷第6期.[6]孙亚玲 范蔚,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G],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8)10-11
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对策分析论文 篇9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活动成为了一种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和沟通,在愉悦的环境中使学生获取知识并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老师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的进行思考、发展创新思维的能力。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一门“说物讲理”的科学,而新课程又是一门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通过三维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物理新课程在学习知识与技同时,注重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充分的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从大方向讲也就是注重了知识的应用。教科版物理教材中,强调了学生的探究活动,用一些有趣的插图及实验,让学生从课本的表层上感到物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目的是让学生喜欢上物理,更好的学习物理知识。
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素养在根本上决定着新课改的实施情况和教学效果,下面就新课程在初中物理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入解决方案进行浅显的解析。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育理念更新的较慢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充分体现出“教育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的核心理念。虽然每位教师也都非常清楚的认识到了这一点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时很难做到或做到更好,因为每位教师自身的水平及能力有限,加之每位教师所面对的学生不同,发展程度各异,学校的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的影响,教师本身在具体实验中则认为这一个工作很难,产生了为难情绪,于是在实验新课改的教学时就大打折扣。因此旧的教学思想又占据的主体地位,导致在物理的教学中出现了与新课程教学相违背的行为。
2、教师对已有教学资源利用不足,不能自制教具完善教学
有的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热情不高,意识不强,这当然有客观因素。主要是教学设备仪器的配置未齐全。但也有由于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意识淡薄,出现有资源未利用的情况。说到要靠教师自己开发,那更加是如要盲人开眼(难)。如在教学串、并电路电流特点的内容,本该可通过让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进行学生小组实验的方式去研究学习,但教师以担心学生可能损坏实验仪器,而没有让学生去开展动手实验,仅以教师的演示实验来替代学生分组实验。
(3)课堂教学仍普遍表现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忽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开展物理新课程的教学,教师在落实课程目标的过程中仍然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未注重过程与方法,更加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忽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可从老师学生之间相互提问时的表现得到证实。例证一:老师提问学生,教师通常关心的是问题的答案怎样?而缺少关心问题的答案为什么会这样?从只关心答案是怎样而不关心为什么会这样,足可以说明教师仍然偏重结果,未注重过程与方法。例证二:一个学习成绩中等偏下,但上课显得好动的学生问老师:“老师,水银温度计为什么不能插入沸腾的水中测温度呢?”这很平常的问题,你会猜得出老师是如何回答的吗?我告诉你,老师是这样回答学生的。老师冷冷地应了一句:“你回去问你老爸啦!”老师的这一句,学生无言以对。从这个教师面对学生的提问中,它反映了什么问题?我们稍作深思便可知了。它暴露出教师对差生的漠视与厌恶,暴露出教师教学中学生情感的忽视,忽视情感的教育。
(4)教师的能力发展提升速度跟不上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开展物理新课程教学,教师表现的突出问题是教师现有的处理课堂教学的能力跟不上新课程教学的要求,表现在教师主导角色仍未得到体现,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倾向于知识方面,未
能有的放矢,教学过程的设计考虑仍沿用老一套。学生学习方式单
一、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根本没有体验。不懂得运用评价理论,更加不懂得利用形成性的评价手段去评价学生学习的发展。评价的导向功能未在新课程教学去发挥。相当数量的教师未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物理新课程的教学。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地位得不到强化,缺乏居安思危急,缺乏忧患意识,缺乏学习的紧迫感
(1)学生在新课程教学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强化
实施物理新课程,既为学生带来了机遇,也是向学生的挑战。如果学生能把握难得的学习发展机遇,勇敢面对学习的挑战。学生将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可惜我们的学生未能把握难得的时机,通过课堂上与教师展开教学上的互动去争取自己的主体地位。恰恰相反,学生们还要将难得的机会向老师拱手相让。他们学习的依赖性强,学习中的每个环节,非要老师督促不可。学习主动性的欠缺,使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的身份表现不出来。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一地位得不到确认。
(2)学习方式单一,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深入体验
学生由于未明白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加上受素质基础的制约,学生缺乏学习自信心。没有教师的帮扶,就不懂怎样学习。学生不敢自主学习,不敢自主探索,只有老师叫学习才学,指示要学什么才学什么,依赖性很强。个别学生还表现出就算老师如何催促,也不愿学习。肯学习的学生又缺乏与他人合作,没有共同钻研,通常是单打独斗。由于没有自主、合作与探索的学习,没有自主、合作与探索的体验,学生素质没有多大的发展提高。
(3)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远大理想,缺乏学习目标和学习的社会责任感,求知欲不强 学生生活在社会,容易受社会落后的思想干扰、影响。学生对新课程的实施缺乏热情,缺失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的动机。优越的家庭环境,安定的社会生活,学生没有半点的忧患意识,不会居安思危,缺乏社会责任,贪图安逸享乐,对学习不感兴趣。因而,实施物理新课程的教学中,他们表现出现象懒观察,问题懒思考,实验懒动手的行为。不仅对新课程教学起不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反而还成为了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阻力。
3.校本教研流于形式,教师未能深入开展物理新课程教学的横向交流,新课程教学 “涛声依旧”
实施物理新课程的教学中,再一个突出问题是教材虽变,但教法、学法变化不大,“涛声依旧”。“穿新鞋走旧路”,“新瓶装旧酒”。这由于担任物理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得不到有经验老师的指导,加上周边学校都是同时开展新课程教学,同课程的同科教师之间没有可取之经,故此教师的教法变化不大。加上校本教研气氛淡薄,形同虚设。跨学校跨地区的物理新课程教学的研究没有人来组织协调,根本就无法开展,因此不同学校的同科教师未能开展深入的横向交流,共同研究新课程教学的新问题。
三、问题的解决办法
毛泽东说;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物理新课程的教学,不仅学生学习发展的机遇,也是对我们教师的挑战。怎样消除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阻力,扫清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障碍呢?我认为:
1.加大开展新课程教学的岗前培训的力度,切实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加快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由于新课程未一下子在各年级全面铺开,新旧课程出现同校共存的状况。教师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难以一时就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加上政府在推行实施新课程时仍欠缺充分准备,资金投入不足,开展新课程教学的岗前培训费用多多少少都要教师来承担,造成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的实施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确立,也成为开展新课程教学的阻力。因此,教育培训机构必须加大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岗前培训的力度,做到全员参与。通过培训,提高每个教师的思想认识,消除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阻力,扫清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障碍。使教师对实施新课程教学与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达成共识。为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将教师教学理念转变到与新课程理念相一致的状态上来。
2.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加强对开展新课程教学的探讨研究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原有的教学能力不足以应对开展新课程教学的需要。要使教师能够适应新课程教学,满足全面铺开的新课程教学需要,必须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加强对开展新课程教学的研究探讨。通过开展研究探讨,深入研究新课程的教学,反思教学问题,总结经验教训。达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能力水平的目的。
3.积极学习适应开展新课程教学的技能,提高教师开展新课程教学的能力
开展新课程教学,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必须学会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懂得新课程教学的设计,知道如何开发利用物理课程资源,会用评价手段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向专业化的方向努力。积极学习适应开展新课程教学的技能,学习与人的沟通交流,学信息技术,学习新课程的教学法。尽快提高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教学设计的能力,评价教学行为,评价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的能力,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开展课堂教学的能力。不然,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技能掌握速度跟不上学生学习新课程表现的能力发展的步伐,教师教学技能的掌握与学生能力发展表现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教师怎能适应新课程教学?又怎样体现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的整合?
实施新课程已是既定的国策,我们广大教师必须顺应当今世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潮流,丢掉幻想,摒弃陈腐、落后的教育观念,积极迈进教师专业化的行列,积极提升自己的专业化能力,坚持新课程理念,我们目前所遇的困难一定会迎刃而解。
【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对策分析论文】推荐阅读:
新媒体的传播效应研究05-12
新媒体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影响及对策论文07-21
新媒体传播策略分析05-28
分析新媒体发展中的困境与出路论文08-17
新媒体新闻传播特点论文09-22
新媒体传播效果评估论文10-30
多媒体教学应用误区分析及对策09-13
大众传播新媒体09-04
新媒体网络传播11-28
新媒体传播特点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