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效果评估论文(通用10篇)
新媒体传播效果评估论文 篇1
建立一套系统化、标准化的新媒体传播评估方法及体系, 对企业新媒体传播的发展可谓至关重要。如果用一个图形来表现新媒体传播时代的总体价值, 那么图所示的“公关价值魔方”可以说明问题:从三维立体的角度, 该图中X横轴说明衡量媒体传播效果的三个传统指标, 即参与度 (Engagement) 、影响力 (Influence) 、购买或欲购买行动 (Action) ;Y纵轴说明企业传播的三个重点, 即市场营销传播 (M a r k e t i n g Communications) 、品牌传播 (Brand) 以及企业声誉管理 (Reputation) ;Z斜轴说明由传播间接影响及产生的投资回报 (ROI) 率, 包括节省的成本 (Cost Savings) , 避免花费的成本 (Cost Avoidance) 以及由此产生的销售额 (Revenue Generation) 。新媒体传播能够带给企业及品牌的整体价值, 毫无疑问将是所有这些参数彼此影响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价值总和。
了解衡量新媒体传播价值的重要参数及其相互关系, 将可以帮助企业在制定新媒体传播计划之初, 就充分考虑到该如何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及其品牌特点的新媒体传播策略框架, 以明确传播方向及目标:是为了增强品牌曝光率、提升活动参与度, 还是巩固行业影响力?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参与互动活动, 提升用户忠诚度, 还是为了增加产品试用率从而促进网络销售?不同的内容重点和目标方向会引导企业采取不同的新媒体传播手段
在新媒体营销时代, 人们将更倾向于相信那些与自己建立起个人关系的品牌, 所以不同的媒体传播手段, 在不同阶段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例如高度个性化的传播手段能够有效增强用户对品牌的拥护度及忠诚度, 所以有高度针对性的博客行销、社交网络营销就更具影响力;与此相比, 传统媒体传播的方式例如广播、电视、报纸等是基于大众传播, 覆盖率广, 所以有助于建立初期的品牌知名度及影响力, 但与其他新媒体传播手段相比, 在提升品牌好感度及拥护度方面的作用则相对微弱。
基于此, 在新媒体传播时代, 建立简单、科学、系统化的测量及效果评估模型, 是将企业及品牌传播价值最大化、长期化的必要前提。当前比较通用的新媒体传播效果评估的测量模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考量:
1.曝光率 (Exposure) :即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及信息产生了多大的覆盖率, 有多少目标受众看到并关注, 基于互联网传播的曝光率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网站访问量、点击率、搜索率、转载率、回帖率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及定量评估;
2.参与度 (Engagement) :即谁、在哪里、通过何种形式与企业及品牌进行对话并参与了互动交流?新媒体传播与传统媒体传播的最大区别就是新媒体传播的互动性及个性化, 使得每一个消费者都变成了意见领袖, 可以随时影响其他的消费者并与企业、品牌进行平等对话。参与度的衡量可以通过网络登录、用户注册、互相关注、回帖、跟帖、转发等等具体参数进行定量评估;
3.影响力 (Influence) :即衡量传播怎样并且多大程度影响了目标受众和参与者的态度、认知乃至消费行为?对传播影响力的评估需要在长期、系统化的范畴里持续进行, 以对目标受众及参与者的言论、态度、行为等进行长期、持续的监测和定性分析;
4.行动力 (Action) :即衡量传播如何激发目标受众并将其关注度、影响力转化为最终的购买行为, 这是评估传播核心价值及其投入产出比 (ROI) 的终极体现。行动力的计量可以通过由电子商务产生的网络订购、团购或者与线上联动的线下购买行为的统计等方式进行定量评估。
当然, 随着新媒体传播方式、传播手段的不断演变, 新媒体传播效果评估的方法也会发生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但万变不离其宗, 建立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新媒体传播效果评估方法始终是重中之重。
新媒体传播效果评估论文 篇2
课程名称:新员工入职须知培训培训日期:年月日 员工姓名:
为了不断提高我们的培训质量,请您认真、完整填写此调查表。以下均为必填项
1、您对课程内容、讲师表现或培训组织工作的建议:
2、入职培训的内容中,还有哪些是您想了解但讲师未涉及的?
3、您对企业文化内涵是否认同?不认同企业文化内涵哪些观点?
4、您对企业文化内涵感触最深的一句话,请说出原因
5、您在公司的职业发展规划是怎样的?
6、您还想参加哪些课程的培训?
7、您的优势性格特征(与职位要求相符合的性格特征),请具体举例说明
新媒体传播效果评估论文 篇3
关键词:传媒新常态;媒介素养教育;教育效果评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15/16-0156-03
传媒新常态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效果评估的紧迫性分析
2014年5月,习近平在考察河南省时,第一次提到了“新常态”。新常态之“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固有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不可逆的发展状态。
随后,传播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探索与研究了传播新常态的特征,笔者将其特征总结如下:①传统媒体式“微、新媒体”的崛起带来了传播活动构成要素的变化,即传播主体的草根化、传播客体及内容的碎片化、传播形式的图像化、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传媒边界的模糊化,以及传播过程的互动性等。②传媒经营的新常态。传媒发展由过度追求规模、数量,转向追求质量效益。③传播理念的新常态。互联网思维成为传播活动的重要理念。④传媒管理的新常态。网络强国战略使网络舆论进入新常态,网络舆论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和舆论引导的焦点。
传媒发展新常态格局使人的传媒化生存特征逐渐明显,人们与传媒的关系日渐紧密。因此,人们必须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这样则需要准确地评估每个人受到媒介素养教育的效果,进而衡量媒介素养教育的成败,指引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向。下面,笔者将分别从评估对象、评估主体、评估指标、评估过程四方面展开分析。
拓展媒介素养教育效果评估对象,以提升评估效果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培养优质公民的教育,其效果评估对象包括所有社会公民。传媒新常态环境下,不同人群利用传媒的方式不同,需要具备的媒介素养也不同(如下表)。
第一,普通人群有参与媒介信息传播活动的需求和机会。针对这类人群,媒介素养教育多从保护立场出发,试图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保护青少年、少数民族、老年人群、妇女等社会弱势群体,使其免于负面信息的侵害,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媒介信息传播的利用方法。笔者认为普通人群是比较基础的媒介素养教育对象,他们需要具备基础的媒介信息传播和接受的能力。而在传媒新常态环境下,传媒活动无处不在,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效果评估的对象需要不断拓展。
第二,传媒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媒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能力。传媒新常态环境下,人人都是传播者,而传媒从业人员既要具备专业优势,又要有专业的媒介信息生产素养。因此,传媒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评估指标应区别于普通人群的评估指标。
第三,媒介管理者要具备媒介组织的管理能力。媒介管理者的素养需要具备四个维度,即传媒事业的价值观,一流的执行力,处事手段与方法,推动媒介发展的创造力。
第四,政府官员需要具备专业的媒介信息传播能力及利用媒介进行危机公关的能力。媒介素养高的官员能够理顺传媒舆论,梳理政府形象,疏通所辖人群的生活琐事,并为突发危机事件的处理奠定舆论基础。
丰富媒介素养教育效果评估主体,以提升评估效果
媒介素养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媒介素养教育有三种实施模式:一是大学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有规范的、连续性的评估制度);二是大学通识教育(没有专门的考评);三是传媒实务界的在职教育(由业界管理机构或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并实施考评)。广义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是由大众传媒通过传播行为向人们间接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另外,家庭及其他社会成员对媒介的功能与使用技巧等展开的介绍,也归为广义的媒介素养教育范围。
上述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适应传媒新常态的社会需求,而适应情况如何,主要由传媒从业人员、媒介管理者、新闻传播学者、政府官员等做主要判断,这是因为:第一,传媒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丰富,能够全面地判断、评价对象的素养具备情况。第二,媒介管理者对其他媒介管理者的潜质具有评判能力,对媒介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检验也具备丰富的经验。第三,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者能够理性、客观、系统地从理论角度评价社会人群的媒介素养教育效果。第四,媒体素养较高的政府官员能够较为准确地衡量其他政府官员与媒介打交道的能力。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效果的评估主体构成应包括上述四类工作者。
当然,针对不同的媒介素养教育效果评估对象,评估主体的构成比例可以调整,以保障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调整媒介素养教育效果评估指标,以提升评估效果
随着媒介类型与评估对象的变化,媒介素养评估的指标设置也要随之调整,从而提高评估的准确性。
1.评估指标体系设置需要细化,并提高可操作性
部分研究者认为,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还有研究者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包括:①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掌握媒介的使用方法;②学习如何判断信息的意义和价值;③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④了解如何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
上述媒介素养评估的内容属于整体规划,在实施具体的评估时,指标仍需要细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2.不同的评估对象设计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
如前文所述,媒介素养教育对象包括普通人群、传媒从业人员、媒介管理者、其他政府官员等。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的人群设计不同的评估体系,从而准确评估其媒介素养情况。
针对不同人群,媒介素养教育设定的教育目标不同,其教育效果评估自然需要不同的评估指标。例如,新闻工作者追求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尽力履行职业使命,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只有细化微观的指标设计才能准确评估。
规范媒介素养教育效果评估过程,以提升评估效果
部分研究者指出,媒介素养实证研究缺乏严格的科学范式,调查报告大多流于现状描述,对现状的解释则少有涉及。研究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研究者认为,目前,评估过程逐渐从以解释性研究及现状调查为主的感性跟风阶段向以开放研究和评价研究为主的理性探究阶段过渡。同时,研究方法也逐渐从定性研究及主观分析向定量研究转移,走向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的混合式研究。
1.媒介素养评估方法需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媒介素养评估过程需要系统的量化指标,并客观公正地评估不同群体使用媒介的素养特征。评估主体要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定性、定量的解读和评价。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单纯依靠感性认知描述特定人群的媒介素养状况是不可信的,而过度地相信统计数据,缺乏对调查数据的合理解读同样不利于媒介素养调查与评估。
2.问卷发放方式影响实际评估效果
在评估过程中,如果通过问卷星发放的问卷不符合随机抽样要求,所选的样本也不具有典型性,那么调查所得的数据也就不具有代表性,会严重影响评估效果。
3.指标设置存在偏差
评估时,传播者与受众的角色存在交替的现象,草根群体经常参与新媒体信息传播活动,其媒介素养不仅包括信息的接收与解读能力,同样包括信息传播能力。因此,评估者不仅要关注评估对象接触媒介信息的广度及利用媒介信息的深度,还要考察其利用媒介信息改善自身生活、工作或学习的情况。
结语
传媒新常态环境下,信息传播活动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影响很深。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效果评估的意义尤其重要。我们必须从评估对象、评估主体、评估指标、评估过程等几个方面协调发展提高评估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评估效率,并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依据,从而最终改善媒介素养教育效果,推动普通公民、传媒从业人员、媒介管理者以及其他政府官员对于传媒的利用。
参考文献:
[1]王敬文.习近平“新常态”表述中的“新”和“常”[Z/OL].中国经济网,[2014-08-10].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8-10/6477530.shtml
[2]李苓.论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评估体系[J].社会科学研究,2005(4).
[3]胡智锋,刘俊.传媒领导者媒介素养提升论要[J].新闻记者,2013(11).
[4]李苓.论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评估体系[J].社会科学研究,2005(4).
[5]Elizabeth Thoman.Skills&Strategies for Media Education [A].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 Media Literacy Resource Guide [C].Toronto:Media Literacy Resource Guide,1989.7-9.
[6]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现代传播,1997(1).
[7]谢金文.传媒人的媒介素养浅谈[J].新闻记者,2014(11).
[8]曹小杰,孔林久.媒介素养“因子分析”模型的提出及验证——基于北京高校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EB/OL].人民网,[2009-05-07].http://www.southcn.com/nfdaily/media/content/2009-05/07/content_5129986_4.htm
[9]吴鹏泽,杜世友.中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2).
作者简介:王亿本(1977—),男,安徽省霍邱人,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非言语传播学,媒介经营与管理。
新媒体传播效果评估论文 篇4
目前, 新媒体艺术正随着技术设备的成熟和普及被越来越多的传播开来, 这其中既有艺术性、商业性俱佳的佳作, 也有制作粗糙的简易作品。因此, 从哪些方面来判别新媒体艺术作品的优劣, 从而使创作新媒体作品时做到有据可依、有理可讲是本文想要解决的问题。
1 创作理念的传达效果是否明确
一个作品的成功与否﹐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技术的先进﹐而是精神的高尚﹗因此, 一个精神理念极其鲜明的作品, 会带给公众诸多的反思和反省, 得到公众的认同, 激起公众的行动意识, 这样的作品才是一个立意深刻的好作品。同时作品还要传达和体现出正确的精神和文明的理念, 这种理念才是作品的根基和深层内涵, 才是会被社会理解、被公众认可的。而借用新媒体艺术这种行之有效的创作形式, 来拉近公众与作品的距离, 借此还原真实的现实场景, 希望借自己之手来改善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 并借此提高公众的社会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相信在这种参与、互动的体验过程中, 使公众重新认识自己的力量、认识文明的力量、认识公益的力量, 从而带给公众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
为了更好的了解公众对新媒体广告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 我在2010年12月做了一个关于新媒体广告的调查问卷。其中, 参与调查的人员共120人, 受访人群的年龄比较广泛在15-65间, 以封闭式的问题来征得受访人群对新媒体广告的感兴趣程度和接受程度。通过调查, 如 (表4.1) 显示:在调查人群中, 18-35岁人群相对处于较高值, 即, 对新媒体广告的感兴趣程度和接受程度都高于其他年龄阶段;年龄越大的人群峰值越低, 其中20-30岁人群所占比例均超过其他年龄层。
根据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和分析, 我们根据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新媒体广告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很大, 这是因为, 年轻人对于现代科技的普及和接受程度更高, 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更强, 基于现在消费市场的年轻化趋势, 新媒体广告必然会有很大的接受和认知空间, 也必定会对今后传播和接受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产生更大的媒体传达效果。
2 审美接受的创新方式是否具有时代特点
黑格尔曾把“美学”定义为“美的艺术的哲学”。那么, 我们也可以把新媒体艺术美学看作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艺术哲学。它隶属于美学的普遍规律, 又有其独特的特征。新媒体艺术所表现出的美学格调可以通过意蕴、意境、格调等属性体现出来。
意蕴蕴含在媒介材料之中。媒介材料所体现出的是一种物质性的特征, 是创作者对材料所体现出的特有审美感受, 正是创作者的审美感受构成其作品的意蕴特征。意境多表现在中国古典的诗词之中, 是一种情景的特征, 是创作者给公众所营造的审美感受, 当公众感受到这样一种氛围时, 就会产生一种身历其境的感觉, 使情景交融、意境和谐, 达到创作主体与接受客体的融合。格调是新媒体艺术表现出来的创作者的审美理想和接受者的审美想象相融合的一种精神升华。高格调的艺术作品能起到陶冶身心、净化心灵的作用, 从而使作品得到强有力的回应, 在对话和交流中达到文化视野、精神文明的进一步提升, 最终产生创作者和参与者情感上的共鸣, 共同提升美和精神的境界。
这种审美接受方式的丰富化和再构建, 召唤公众将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结合起来, 丰富理想世界的同时去构建现实世界, 使理想世界在现实世界中产生意义, 激发公众改造世界的信心和热情。从而达到作品所要体现出的感召精神文明回归的力量。
3 是否将传播环境有效的利用起来
新媒体作品之所以被成为开放的媒体是因为它在传播的方式上更加的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 因此, 如果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展示, 就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如:地铁、车站、步行街这样人流较多的公共场所, 是他发挥其传播影响的最佳环境。同时, 这种举措也符合当下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自然会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拥护。不难预见, 新媒体艺术的应用前景是光明的。 (见图2.1-2.3)
另外, 有数据显示, 中国公众日常生活的三分之一是在户外度过的, 也就是说如果除去睡眠的时间 (按8小时计) , 我们每天平均用于户外的时间为5.06小时, 也就是说每天大约有1/3时间都在户外度过, 这是个惊人的数字。从这个调查数据中, 我们不难发现户外广告正在逐渐发展壮大, 成为继报纸、电视后的又一大大众媒体, 尤其是移动终端和新技术触摸终端的悄然普及, 正在改变着公众的传统欣赏习惯。而这个趋势对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可谓天赐良机, 随着户外广告逐渐成为新兴的大众媒体, 新媒体艺术真正走向公众的步伐也会越来越快, 更加贴近社会公众。例如像《文明感染生活》这类新媒体作品, 由于作品的趣味性和个性化设计, 就特别适合放置在有触摸终端的户外媒体上, 来作为展示和宣传之用。新媒体艺术作品的价值不仅仅可以吸引更多眼球效应, 而且通过收集、利用公众在等车或者做出租车时的这些小的碎片时间, 来普及文明、环保知识, 达到宣传的效果, 为乘客排遣之余, 也能提高公众的公共道德意识, 可谓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 在新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 新媒体作品的传播业已经成为了大众传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阵地了, 而最为一个媒体人, 就是应该将提升社会精神文明的事件作为传播的主要方向, 这样才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 媒体人也要不断研究和探索新技术带给社会的价值和公众的情感体验, 将好的技术与好的题材应用起来, 制作成人们更喜闻乐见又容易接受的传播作品, 利于公众更好的接受。只有公众真正喜爱、接受, 才利于社会文明的更好传播, 才是作品的真正成功。
新员工培训效果评估调查表 篇5
部门/岗位 姓名
感谢您参加这次的新员工培训,请您根据培训的课程以及其自身的实际效果,结合自身工作需求,对下列问题认真、如实地进行回答,我们将根据培训效果调查表的反馈,不断调整和改进我们的培训工作!您的建议,对我们很重要!1.您对新员工入职培训的总体满意程度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不太满意 □非常不满意 2.您对培训组织安排的满意程度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不太满意 □非常不满意 3.结合您的岗位,您认为新员工培训课程安排的合理程度
□非常合理 □比较合理 □不太合理 □非常不合理 4.您能接受利用周末及业余时间参与培训吗
□非常接受 □比较接受 □不太接受 □非常不接受
5.您认为对您来说最有效的培训方式是什么,请从大到小予以排列: □①在岗培训 □②集中授课 □③观摩学习□④案例分析(座谈研讨)□⑤培训游戏 □⑥引导式自学(课题、报告)□⑦演练操作 □其他方式
6.您认为自己最需要的培训课程是(可选3~5项)
□公司基本管理制度 □与岗位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 □商务礼仪与沟通技巧 □企业管理知识(□生产管理 □营销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质量管理 □财务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 □公司文化(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其他 7.您认为自己受益最大的培训课程是1、2、3、8.您在日常学习/工作中有碰到哪些问题使您感到困惑并希望通过培训或讨论来提出解决方案?
第 1 页
9.请您就公司的现状,结合您的岗位,您期望培训中应增加、减少、加强哪方面的培训内容?(请用文字说明)
10.您对新员工整体培训工作的开展有何意见或建议?(请用文字说明)
谢谢您的反馈与建议!
企业形象传播及其效果评估 篇6
1、企业识别与企业品牌:企业对期望的企业形象进行架构和规划,这种从企业自身角度所设定的期望形象可理解为企业品牌。企业识别是对企业自身特质的综合提炼和概括。企业品牌是企业期望在公众中形成的企业识别,实现市场竞争差异性定位和规划。也可以说,企业识别是源头、是根本,它指导企业品牌的定位和规划,并在实施企业品牌过程中充分运用和体现。
2、企业品牌与企业形象:企业品牌作为企业期望在公众认知中形成的形象,可以通过企业形象传播工作促进良好企业形象的形成,但是企业不可能控制公众主观接受到什么内容(除非投广告等可控信息)、如何解读和理解这些内容以及最终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何种认知,即企业无法控制公众心目中的企业形象。由此可以得出,企业品牌不等于企业形象。
3、企业品牌与企业产品/服务品牌:在市场实战中,不少人认为,企业品牌完全可以靠产品品牌进行单一化来承载。这与企业领导层及其企业文化倡导的非全局性理念有关,这些企业在制定品牌战略时,仅仅考虑企业产品/服务的品牌定位内容。这种狭隘的利益相关人的传播,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另外,一般在产品/服务品牌的传播策略制定中,如果缺乏企业价值观、文化、理念、技术、水平、管理、人才等因素概念的有机渗透,会使企业品牌在消费者心里更显模糊、单薄,从而造成企业形象的易被排挤性。因此,企业品牌不等同于企业产品/服务品牌。
4、企业识别与企业形象之间的差异主要可概括为:企业识别主要由公司自身刻意区分和标注上的(是一种自我标签的形式),而企业形象是公众如何看待企业,它仅存在于接受者心中。二者之间的联系:企业形象形成,有赖于公众接触并理解企业各种识别(传播广告、营销、产品及服务的体验等),这些在消费者认知上所产生的效果,会逐渐形成一种认识,成为公众心中的企业形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整个企业形象传播包含了三个过程(简称为CSA):1、在传播(communication)层面上,是企业对消费者传递“承诺”的过程;2、在感觉(sensation)层面上,是一个触发社会和消费者“期望”的过程;3、在行为(action)上来分析,是向消费者“兑现”承诺的过程,这种兑现不仅需要企业形象的战略规划,更需要企业内部的产品开发、制造、销售、服务等环节的行为和努力,也需要企业外部相关方如供应商、经销商共同努力。因此,我认为:企业形象传播不仅是公关部门倾力可为的工作,更应该是传播三个过程的体系性工作。
如何衡量企业形象传播效果?
目前,对于企业形象传播工作效果的监测,主要集中在对传播量的统计和分析。这种衡量法由于没有考虑传播对于受众的影响(认知、态度等)效果,弊端非常明显。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对企业形象传播领域存在多重模糊:1、企业形象的内涵是什么?2、企业形象传播的目标是什么?3、企业形象传播考核的内容是什么?4、企业形象传播考核的方法是什么?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纪华强教授指出:“传播的数理统计分析研究是定性大于定量,即量化分析,由于其研究者、研究设计以及研究过程等因素影响,所谓“精确”值得推敲,甚至可以说“做不到”。
目前,理论和学术研究滞后于企业公关从业人员的实践。企业形象内涵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及态度(感知)层面,一般而言,积极的企业形象可以由以下20个词汇加以表达:1、技术优良;2、创新能力;3、未来性;4、积极性;5、企业规模大;6、具有悠久历史;7、信赖感(真实可信);8、稳定性高(财务投资健全);9、符合时代潮流;10、企业文化良好(公平、透明);11、具有现代感;12、优秀经营者;13、不断开发新产品(推出频率);14、具有营销与传播能力(接受性与真实性);15、重视顾客服务并周到;16、认真考虑消费者的需求;17、销售网络完善;18、希望在此企业任职;19、股价稳定、向上;20、对社会有贡献、善尽社会责任(公益、环保、节能产品)。
目前,在企业公关部中,常用的管理方法有MBO (目标管理)、KPI (关键绩效指标法)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企业普遍采取一时一事的处理思维模式和方法,鲜有较系统、有说服力的管理模式和方法。KPI存在的意义在于对目标和计划的简明提炼和概括。但是,管理中存在着“做对事”、“把事做对”这两个关键因素,KPI能够考核的仅仅是“把事做对”的指标,而无法甄别事情本身的对错。我认为:以传播结果为导向的KPI,无法评定哪些是公关部做的“对的事”,设置一个错误的“事”并把它作为追求的结果,只会浪费资源和时间。
所以,企业公关传播部门在制定衡量指标时,应主要考虑如何设定围绕目标的指标,KPI指标的衡量重点应是企业形象传播“期望形象”与企业在目标受众心理中“实际形象”之间的吻合度、差异度。造成二者偏差的原因可能是传播内容或者策略不当,比如“传播/营销过剩”、“技术过剩”等等。(“传播/营销过剩”是指过分追求精神和感性体验上的概念传播和内容,结果是超出了其产品本身实际使用的体验;“技术过剩”是指企业所提供的技术,超出当前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和认知层面,消费者实际使用状况与产品配置存在的一定的“滞后”。)
期望来自于不同公众不断积累的认知理解,而认知理解又通过公众的实际体验予以验证,当期望大于体验时,公众就会不断产生失望偏差积累,使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紧张;当体验大于期望时,公众就会得以满足并产生愉悦感,从而达到企业与公众之间的和谐,使公众对企业及产品持续关注。在目标公众心目中已经建立了持续的、可关注的、有利益关系的企业,在公众心目中也就具备了建立良好企业形象的基础。
如何评定企业形象?
一般而言,形象是指利益相关方对于企业所展示的识别内容的理解,是利益相关方主观上对企业的综合印象。因此,企业形象是企业无法最终控制的。基于此,评估方法的运用和研究主要取决于所设定的传播目标,包括传播的价值、文化取向、反馈的态度,还取决于传播的作用与参与人员的观念和能力。
任何一种评估方法都涉及到三个关键元素:考核内容、考核方法以及由谁来评估。这三个元素都会影响到评估的客观性、公正性、专业性,同时也决定了对外界和今后发展的影响。其中评价所需成本的来源会对评选活动的公开、公平、公正产生深刻作用。
企业可以对自身形象进行调研,比如,企业形象的调研的一种方式,分为七个主要方面二十四个基本项目:a、技术形象:技术优良、对新产品开发很热心、开发研究能力强;b、市场形象:善于营销与传播、服务周到、认真对待消费者问题,销售网络相当完善;c、未来形象:未来战略明确、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合乎时代潮流、积极主动;d、活力(气场)形象:具有时代文化感染力和凝聚力,正面形象与现代感;e、外观形象:有序、规范、信赖感、稳定性高、企业规模大;f、经营者形象:经营者优秀;g、综合形象:希望子女在此企业工作、想购买该企业股票、对社会公益事业热心、对社会有贡献。
除此之外,也可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衡量。主要从企业形象和企业声誉两个方面来分析,由于涉及知觉及感知等层面,因此有专家认为评价指标可分为两大类,情感因素和理性因素指标。在这里介绍三种主要的评价体系:
1、美国《财富》杂志最受赞赏的企业评价指标:从1983年开始,《财富》杂志评选最受赞赏的企业,评选上榜的企业需要有以下指标:长期投资价值、稳定的金融、整合企业资源、管理质量、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创新力、保留与吸引人才力、社会责任、全球贸易的有效能力。
关于新闻传播效果的评估探究 篇7
一、新闻传播效果的含义
新闻传播的效果考察指的就是新闻报道对于群众的作用和在群众中影响的程度。新闻传播的效果是具有双重含义的。第一方面说的是新闻报道在受众中所产生的结果以及是否达到了传播者的预期目标和目标达成的吻合度。一般的来说, 吻合度越高, 新闻传播的效果也就是越好, 这种传播效果对于新闻业务的水平来说是一种衡量的标准, 可以充分地表现出新闻传播的方法和手段使用的是否正确。第二个方面说的就是新闻报道在群众中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对于这种社会的影响来说是分为两个方向的, 一种方向是消极的, 一种方向是积极的。这种新闻的传播效果充分地反映了媒体的社会职责的履行情况。网络媒体在对新闻传播的效果进行评估时, 在关注业务层面效果的同时还要对社会层面的效果进行关注。
新闻传播作用于受众是可以分为不同的层面的, 在不同的层面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所受到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关于新闻感知:所谓的新闻感知指的就是群众在接收到一条新闻之后在头脑中产生的直接反映, 这就是新闻传播产生效果的起点。
关于新闻接受:指的就是接受新闻的群众对新闻的文本信息进行接收和阅读。对于新闻信息的接收同样存在着层次方面的区别。对于新闻来说, 从群众接收信息的深度和数量来分, 可以分为接受标题、接收正文、接受一些其他的相关信息等几个相关的层次。从范围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社会性的接收和个人化的接收这两个层次, 所谓的社会性接收就是指群众在接收到新闻并且阅读后将新闻以其他的方式分享给其他的人, 使其他的人也能够得到这个新闻。而个人化接收所说的就是一条新闻只限于个人范围的阅读和了解。
关于新闻的影响态度:有一些新闻对于接收的群众来说, 只不过是单纯地增加了他们个人的信息量, 使得他们的知识得到了丰富, 对于群众来说并没更加深入的影响。但是有一些新闻在被群众接收之后可以直接对他们的态度产生影响, 可以影响他们对于周边环境的判断, 甚至会影响他们对于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
关于新闻影响的行为:当一些新闻的稿件被传播出来之后, 不仅可以对接收新闻的群众的态度产生影响, 同时对于他们的行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有一些报道可以呼吁群众, 使得群众可以奉献自己的爱心。另一方面, 一些关于暴力事件或者是犯罪事件的新闻报道可能会使一些人对其进行模仿。所以, 新闻报道对于接受的群众所产生的影响有时是属于积极的, 有的时候却是消极的。新闻报道在经过传播之后所带来的结果, 并不一定会符合传播者的初衷。所以在对良好愿望的报道出现消极的结果这方面需要特别的注意。
对于新闻传播的效果来说, 并不是单单的因为新闻本身的质量如何, 与其相关的还有新闻报道的对象本身具有的相关特质, 与接受新闻群众的需求、兴趣以及相关的社会环境等都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新闻传播效果的评估, 并不单纯是对新闻传播工作质量的一个检验, 它还是对社会系统一种新的认识。
二、新闻传播效果评估的作用以及方法
新闻传播的效果评估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可以对新闻编辑工作的成效进行评判的。通常在对这方面进行评估的手段有两种。
常态的评估:所谓的常态评估指的就是对编辑日常的工作进行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评估和监测, 以此来对编辑的水平进行了解。
典型的评估:所谓的典型评估指的就是在一些典型的报道之后对其进行评估, 这种评估的主要目的就是对特定的报道所采取的传播策略进行了解, 并且对其产生的效果进行了解。新闻编辑工作可以通过评估对以往的工作进行总结, 将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吸取, 为以后可以更好地进行工作做准备。
评估新闻传播的效果如何, 主要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将新闻传播的效果作为根据对传播的方法进行改善
新闻传播的工作不仅要对典型和日常的报道进行了解, 同时还要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然后以此来调整新闻的传播效果。
2. 将新闻传播的效果作为根据来掌握接受新闻群众的兴趣
新闻传播的效果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两者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结果, 这种结果不仅与传播者的传播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 与接受群众在各个阶层的兴趣和需求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传播的效果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可以更好地掌握群众的喜好和需求, 为传播者制定传播策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3. 将新闻传播的效果作为根据来了解社会的情况和民意
前面曾经指出, 社会的环境直接影响着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传播的效果可以从一个角度或者是多个角度从接受新闻群众的心理动向反映出来, 甚至可以对更深层次的社会背景进行反映。在一定的程度上, 对传播的效果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利于了解社会情况和民意的。
结语
新媒体传播效果评估论文 篇8
一、电视节目传播效果评估系统指标的选择依据
评估是对某项活动的一种连续不断的监测和判断。节目评估就是按照一定的指标, 对特定节目的传播效果持续地采集数据和不断监测并做出相应判断与行动的过程。电视节目传播效果评估包括播中评估与播后评估两个阶段。因此, 电视节目传播效果评估系统的指标选择应当能够体现两个阶段的传播效果。
(一) 播中评估。
所谓播中评估, 就是节目播出开始到播出结束之间对节目播出质量和播出效果所作的监测和判断。电视节目播出评估最早只是技术监测评估, 继而扩大到政治效果评估和广告效果评估, 日益向着多元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不少业内人士把节目的传播效果直接等同于节目的收视率, 这也是近几年“收视率主义”甚嚣尘上的最大原因。事实上, 节目从进入市场流通和播出环节的那一刻起, 传播已经开始了。或者说, 节目的传播效果不是播出全部结束后才会产生和可以测量, 而是从节目播出的第一秒和第一个镜头就开始了。正是基于这种认识, 本文在构建节目传播效果评估系统指标的时候, 把节目的播中评估作为一个重要的阶段来进行考察。
播中监测的目的一是检查节目的播出是否符合既定的目标或指标, 二是一旦发现播出过程中突发不符合播出目标的情况就及时中止或者解决, 以尽量减少节目播出的负效应。
(二) 播后监测。
所谓播后监测, 就是节目播出后对其产生的传播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所作的定量和定性评估。电视节目传播效果评估系统的构建, 一方面是为了用权威的调查数据、科学的质量指标、统一的管理标准、规范的操作程序, 对节目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效果作出权威的评估;另一方面, 也是想通过这种评估结果的认定和反馈, 促进节目制作和播出机构有针对性地改进节目的质量, 达到节目传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然而, 这个环节的指标过去被单一化了, 认为主要是指收视率指标。实际上, 收视率只是播后传播效果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准确地说, 收视率只是节目播出后瞬间的收视数据, 它只是部分回答了一个节目播出后有多少人看或者什么地方、什么人看的问题, 而对于有多少人看了满意、满意到何种程度以及什么人满意、满意什么等等更为重要的问题, 收视率是无法回答的。事实上, 节目的传播效果既可能在节目播出未结束前已经呈现, 也可能在节目播出结束后很久才会发生。也就是说, 节目的传播效果既有即时效应, 也有延时效应。换言之, 节目播出的收视效果和节目播出的社会效果并不是一回事, 更不同步。有的节目播出后收视率高, 社会传播效应也高, 很长时间里社会或者观众还在议论、评论甚至争论。但社会效应分为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两种。而有的节目播出后不但收视率很低, 而且基本上没有什么社会评价, 节目播出后, 观众很快就把它忘了。
二、电视节目传播效果评估指标系统的构建
广播电视节目传播效果评估系统的指标构建, 既包括对节目“量”的评估, 也包括对节目“质”的评估。评估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改进未来节目的质量和传播效果。
(一) 覆盖率。
电视节目的覆盖率是指能够收看到某节目的区域面积或人口与目标收看到某节目的区域面积或人口总和之比。覆盖率是体现电视媒体到达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覆盖率指标系统中的覆盖范围与覆盖人口是体现一个节目覆盖地区总量和覆盖人口总量的绝对指标, 也是衡量一个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基础性指标。
覆盖率指标在节目传播效果评估中是基础性指标。众所周知, 没有节目的覆盖, 就没有节目的到达;没有节目的到达, 就没有节目的收视;没有节目的收视, 就没有所谓节目的满意度、影响力等, 更没有节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 节目的覆盖率是节目传播链和价值链的首要环节。也正因为此, 广播电视媒体特别是卫视频道非常重视覆盖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中国目前的省级卫视在节目覆盖环节上每年花费的资金一般都在1亿元以上, 否则, 其节目的到达率和收视率就会大受影响。
覆盖率决定收视率的含金量。例如, 一档收视率监测报告为1%的节目, 如果其覆盖的受众为1亿人, 那么, 其节目受众实际上为100万人;如果其覆盖的受众为1000万人, 则其节目受众为10万人;如果其覆盖的受众是100万人, 1%的收视率则意味着受众只有1万人。而受众的规模 (还有质量) 直接影响着广告主广告的投放与否和广告投放量的大小。因此, 节目的覆盖率越高, 节目收视率的含金量也就越高。
(二) 视听率。
视听率是指一定时段内收看收听某一节目的人数 (或家户数) 占受众人数 (或家户数) 总体的百分比。
与视听率相关的两个指标是总视听率和平均视听率。总视听率是指一段时间内所有单位时段的视听率之和, 又称毛视听率、总视听点、毛评点。平均视听率是指在特定时间段内所有单位时段的总视听率除以该时间段总单位时段数得出的比值。尽管迄今为止, 视听率受到各种各样的质疑, 其本身也确实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 然而, 作为衡量和评估节目相对科学客观、操作相对规范化和市场化的指标, 视听率依然是节目传播效果评估系统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影响节目视听率的因素很多, 其中, 有些是稳定因素、有些是不稳定因素, 有些是突发因素、有些是节目本身所能控制的因素。不同因素对视听行为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但节目自身的因素 (主要是质量) 是影响视听效果的关键。归纳起来, 影响受众视听率的因素主要有:
1. 节目目标受众群体的规模。
各个节目的目标受众规模、比例是不同的。不同的节目题材, 视听率会有很大的差异。电视剧、娱乐类是男女老少皆宜的大众性节目, 只要节目质量没有问题, 收视率一般都会很高。音乐类、教学类、体育类节目是小众性节目, 即便节目的质量很好, 节目的收视率也不可能很高。
2. 节目自身的吸引力。
由于节目的选材、制作质量不同, 节目本身对受众的吸引力也不同, 受众看完节目后对节目的评价也会不同。这个因素显然是由节目的研发制作方决定的, 是所有因素中节目本身所能控制的唯一因素, 可以说是稳定因素, 也可以说是不稳定因素。
3. 市场环境。
由于专业化程度较低, 在市场观众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在同一时段, 不同的频道频率播出的不同节目或者同类节目必然构成一种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也就构成了特定的市场环境。新频道或者新节目的增加或减少或节目播出时段的调整、旧节目改版等, 都会打破原先市场的平衡, 影响视听率的变化。因此, 市场环境永远是影响视听率变化的非稳定因素。
4. 时间编排。
节目播出的时间选择对节目视听率的影响巨大。这也是节目播出黄金时间与非黄金时间划分的依据。同一节目在不同的时段播出会有不同的市场表现。但这里的时段不仅包括一个节目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 还应该包括广义的时间因素。
5. 受众生活方式。
受众的生活行为方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节目的消费行为方式, 对节目的视听率自然有重大的影响。
视听率一般是指特定节目在特定市场和特定时段的视听人数。连续的视听率测评则构成一个更有价值的视听率走势的概念, 通常以曲线图表示。视听率的调研方法也会影响视听率的高低, 传统上, 日记法和测量仪法是两个主要的调查方法, 但在样本数量、样本选择和调查统计过程中, 都会存在一些人为的误差。在目前新媒体崛起、视听终端多样化和收视人群严重流失的情况下, 这些传统的视听率调查方法已经捉襟见肘, 越来越艰难了。
(三) 市场份额。
一个地区电视节目市场的总量是一定的, 在受众及其视听时间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电视节目的市场份额是此消彼长的。因此, 相对于“点”化的视听率调查方式, 市场份额更客观、全面地反映了电视节目的视听走势评判, 可以运用市场份额这类指标, 从而更准确地评价电视节目在节目市场上的占有情况。
1. 相对市场份额。
该指标首先要计算某一节目在市场上的相对视听份额和相对播出份额。
用视听份额与播出份额之比来分析电视节目市场供求是一种横向比较方式。横比可以比较在一定的电视节目市场上某一节目的视听比与其播出比的差额, 从而得出该节目在该类节目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和该节目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两者之比大于1, 可以看出该节目很受欢迎, 相反, 如果两者之比小于1, 说明这种节目不受欢迎, 存在危险, 需要进一步改进。
2. 绝对市场份额。
在相对市场份额评估的基础上还可以对某一节目的视听占有率和播出占有率进行比较。这也可以叫做节目的播出贡献比。广播电视节目的视听占有率这一相对指标的分析是一种更为准确的指标分析法。视听占有率的计算公式是:
视听占有率= (视听率/开机率) ×100%
这种比较有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横比可以比较在一定的广播电视节目市场上某一节目的视听比与其播出比的差额, 从而得出该节目在该类节目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如果某一节目在该类广播电视节目市场上的视听比低于其播出比, 那就说明该节目需求不足, 不大受欢迎。纵比某类节目不同时期的供求变化同样有意义。如果某一类型的节目, 其总视听率特别是在全部节目中的总视听占有率上升, 至少说明这类节目在受众中的受欢迎程度在攀升, 这类节目的需求也应该呈上升趋势。视听占有率虽然是个简洁而有效的指标, 但也只能体现节目在视听市场上“量”的竞争力。
(四) 满意度。
满意度 (或欣赏度) 与视听率, 构成节目传播效果评估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两个指标。二者在研究方法上的最大不同在于:视听率测量的是全体受众, 不管受众群是大还是小, 都是与全体受众做比较;而满意度则只是在收看收听该节目的受众中测量, 受众群大小对测量结果没有影响。满意度又可以叫做欣赏度或欣赏指数, 它是对节目质量的研究, 着重于服务意识的提高和节目的改进。其主要意义在于:跟踪受众对播出节目的满意程度;提供评价节目质量的量化依据;为节目改进提供依据。满意度的制约因素主要有:
1. 地域文化因素。
受众对某一广播电视节目的喜欢程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 地域文化因素占有重要地位。
2. 人口素质因素。
人口素质也是制约节目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城市受众和农村受众的欣赏趣味和重点有显著的不同。通过进一步的调查还可以发现:人口素质较高的地区, 喜欢看科教节目的人数比较多。同时, 这类城市或地区节目的类型也比较多, 而且各类节目都有固定的视听群, 即使这些视听群体并不庞大。这就意味着, 不同素质的受众有着不同的节目偏好和要求。
3. 节目类型因素。
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欣赏程度与节目类型有着密切关系。娱乐节目更多地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健康节目则更多地吸引着中老年受众;动漫节目更多地受到少年儿童的欢迎。因此, 节目满意度的评估必须考虑不同的节目类型和对不同的节目受众所产生的影响。
满意度或者欣赏度的内涵、作用和评估方法都有很大差异。满意度来自于受众态度, 视听率来自于受众行为;视听率反映的是量, 而满意度反映的是质。但视听率和满意度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基于不同市场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 视听率和满意度之间总体上呈现弱正相关性。也就是说, 受众在态度和行为层面尽管受诸多因素影响, 但总体上仍保持了一致性的逻辑。视听率和满意度之间的这种弱相关性, 意味着根据两个指标的不同水平可以区隔出“叫好叫座” (视听率和满意度都高) 、“叫好不叫座” (视听率低而满意度高) 、“不叫好叫座” (视听率高而满意度低) 和“不叫好不叫座” (视听率和满意度都低) 等四种节目类型, 并据此指导节目在质和量方面采取可能的改进对策。[1]
(五) 忠诚度。
简单点说, 节目的忠诚度就是综合测量或评估受众对节目收视时间的长度、频次和满意度关系的指标。研究表明, 一个高视听率的节目未必意味着就是高品质的节目, 因为一个高视听率节目的受众中既有有目标地选择此节目的“忠诚”受众, 也有在搜索频道过程中无意停留的“随机”受众。了解受众的忠诚度状况, 可以有效地分析节目的内容品质对受众的吸引程度, 进一步把握或提升某节目“质”的竞争力。受众的忠诚度反映了一个节目收视的稳定程度。换言之, 一个节目收视的稳定程度也可以反映其受众的忠诚度。用公式来表现的话, 可以表示为:
受众平均忠诚度=某时段内频道或节目的平均视听率/到达率
到达率是指在特定的时间段内, 收看过某一频道或节目的不重复受众人数占受众总数的百分比。
忠诚度研究为节目价值挖掘新的落脚点。例如, 广告商的投资目光不一定仅仅聚焦于黄金时段的高视听率节目, 也有可能转向目标受众明确且忠诚度高的节目。由于专业性节目 (如科技类、社教类节目) 的传播对象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受众群体, 因而不可能在受众的绝对数值上占优势, 不可能拥有绝对高的视听率。忠诚度的研究为这种视听率不高但节目品质处于优势的专业节目提供了一种新的价值表达方式, 即:尽管节目视听率不高, 然而却拥有稳定的视听群体, 目标受众的忠诚度很高, 受众对节目的质量也比较满意。广告商通过对节目忠诚度的把握, 可以了解不同节目受众深层的细微差别, 从而更加理性地选择他们要去服务、去进行广告传播的受众;同时也能够选择那些最有效、最有潜在开发价值的广告时段消费者。这样, 广告商在投放广告时, 可以充分利用目标消费者和专业节目受众的相似性, 有效利用媒介, 既能节省广告预算, 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实上, 受众的忠诚度高, 节目的满意度或欣赏度也会相应地提高。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能体现出受众忠诚度确立的根源, 即受众收看节目的重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特定的需求。这也与施拉姆提出的受众对于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或然律公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即“选择的或然律=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从该公式中可以看出, 受众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忠诚度与受众接受媒体服务的代价程度成反比, 而与传媒提供给受众的价值报偿程度成正比。对于广播电视节目来说, 电视机、收音机在我国已接近普及, 广播电视网的覆盖范围也异常广泛, 收看收听广播电视节目的费用低廉, 所以受众接受广播电视节目的服务所需付出的代价相对较小。因此, 受众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的忠诚度主要取决于传播内容可以满足受众需要的程度。
(六) 主持人竞争力。
主持人是广播电视节目的灵魂。一些名牌节目, 甚至与其主持人的名字和形象联系在一起。如《晓莉看时事》《鲁豫有约》《小崔说事》《可凡倾听》等。主持人竞争力, 即主持人的专业素质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作用和转化为社会影响力的能力。主持人竞争力评估, 具有文化和商业的双重属性。这是因为主持人的品牌形象一旦形成, 就将变成一种负载某种价值理念或受众寄托的文化符号, 个人的形象与社会环境将建立起一种和谐稳定的关系。与此同时, 主持人的品牌形象又会像艺术和体育明星一样表现出很强的商业属性, 能直接为媒体赢得更多的受众, 吸引更多的广告商。判断电视节目主持人竞争力的主要特征是:
1. 独特性。
目前, 全国已有数以万计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主持人要想在庞大的队伍中脱颖而出, 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就要凸显出个人的与众不同, 也就是独特性。竞争力的塑造不同于简单的美化形象, 更重要的是主持人要理解和满足受众的需要。也就是说, 主持人的受欢迎程度与其满足受众需要的程度成正比, 但是, 竞争力却是由其满足受众的独特需要决定的。这种独特性不是要否定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而是在观点上、主持风格上、语言上和现场调控能力上表现出一种卓尔不群的独家性和特殊能力。
2. 外部相关性。
如果说独特性更多地是考察主持人的业务能力和艺术禀赋, 外部相关性则是考察节目主持人对受众和社会的有用性。品牌节目主持人不但要给受众带来精神文化的享受, 而且要在节目中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和社会干预精神, 并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上, 包括号召社会参与的能力上。一些主持人口头上仁义礼智信, 但缺乏具体的行动;有的主持人则不但节目主持得好, 而且能为百姓和社会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后者虽然不是主持人必须之所为, 但是, 对于提高主持人与受众思想上、情感上的相关性和共鸣度, 提升主持人的竞争力, 效果明显。
3. 可持续性。
一个具有竞争力的节目主持人是品牌节目的必要元素和生命力的载体。而一个节目主持人的生命力和持续力归根结底来自于其知识底蕴和内在修养。
由此带来的对主持人竞争力评估的两个指标就是:主持人的品位和主持人的开发价值。主持人的品位包括人品道德、专业天赋品位、知识与修养水平和具体的业务表现能力等四个方面。也可以从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道德素质四个方面来综合考量主持人的品位。主持人的品位不一定能够自动地呈现出来, 主持人的价值也不是只能体现在节目的主持上。主持人的开发价值包括:产品代言、公益性社会活动参与、节目品牌营销、创办新节目、专业性社会服务等。
(七) 广告价值。
电视节目既是精神文化产品, 又是可以直接售卖盈利的文化商品, 同时在播放过程中还可以吸引广告, 成为有增值功能的特殊文化商品。因此, 在广播电视节目传播效果评估系统中, 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节目的广告价值, 也就是节目的广告吸纳能力。
不同的节目具有不同的广告价值。节目的广告价值主要受如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 节目的质量。
一切商品的价格最终都取决于商品的质量, 广播电视节目的价格也不例外。但是, 和一般物质性商品不同的是, 广播电视节目的价格包括两种:一种是节目在流通市场上的直销价格, 即节目本身的价格 (价值) ;另一种是节目在播出市场上的广告价格, 即节目的广告价格 (附加价值) 。一般来说, 优质的节目在流通市场上不但会获得优价的待遇, 在播出市场上也会体现出较高的广告价值。因为优秀节目受众的规模 (收视率) 和社会影响力 (美誉度) 要高出一般节目很多, 为了获得更多潜在消费者的眼球, 广告商当然会青睐质量高的节目。
2. 节目的受众特征。
广告商在投放广告的时候, 并不是按照单一的标准进行选择的。在考虑节目质量和收视率的同时, 广告商还会根据自己商品的特性和潜在消费者特性的契合度选择媒体和节目。也就是说, 广告商会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群的特征 (如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收入、消费能力、消费习惯等) 来决定媒体和节目的选择。如果与自己商品目标市场的目标受众契合度高, 即使节目的广告价格高, 也会趋之若鹜。否则, 广告主就会无动于衷。这也是视听率相当的两个节目广告价格却可能相去甚远的原因所在。
3. 节目的广告价格。
节目的广告价值本身也会受到节目广告价格的影响。如果节目的广告价格定得太高, 高出同行或者市场的一般行情很多, 而节目的质量又跟不上, 就会吓跑广告商, 最后落得个“曲高和寡”的结局。如果出于某种竞争的目的, 节目的广告价格定得太低, 节目的价值也难以体现。所以, 如何拿捏节目的广告价位, 让节目的播出价值和经济附加价值最大化, 是媒体和节目经营者需要认真研究的业务和策略。节目广告的价格和节目的成本投入没有必然的关系。目前, 国内外广播电视节目的广告价格一般是由其视听率决定的。千人成本和收视点成本是制定广播电视广告价格的主要操作指标。这两个指标是通过视听率换算得来的。千人成本 (CPM) 指的是广告信息传达到一千人所需要的费用。收视点成本 (CPRP) 是指达到一个视听点 (1%的视听率) 所需要的费用。这两个指标是客户选择广告媒体时要首先考虑的因素, 也是媒体之间进行价格竞争的依据。当然, 这两个指标也是动态变化的, 具体节目在进行广告经营时, 需根据时段的视听率变化状况, 及时调整广告价格。节目的广告价格还会受到广告商批量购买的影响。即一次性购买的广告数量越多、时间越长, 广告的单位价格 (往往以秒为单位) 就会比零购要低。这就是广告购销时的批量折扣。
4. 节目的播出位置。
同一个节目在不同的频道、不同时段播出, 节目的视听率是不同的, 节目广告的吸纳能力或吸纳量也自然是不同的。一般来说, 主频道、黄金时段播出的节目, 广告的价格会高出其他频道、时段播出的节目很多。
5. 广告的形式。
节目广告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但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硬广告, 即按照媒体公布的播出时间的价格付费、在节目播出前后或者中间出现的广告, 分预付和临时支付两类;另一类是软广告, 即以节目的内容或与节目内容或者场景相关的信息形式出现、价格相对便宜甚至免费的广告, 又可分为听觉植入式广告和视觉植入式广告两类。一般来说, 硬广告的价格要高于软广告的价格。硬广告在任何节目的前后都可以播出。软广告一般多出现在受欢迎的品牌娱乐节目和热门影视剧中。在电视节目广告饱和度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状态下, 传统的打扰式广告即硬广告的传播效果已被受众手中的遥控器大大削弱, 如冠名、特约、友情提示等广告形式的开发, 不仅没有增加媒体原有的广告时间, 受众对其抵触程度也较低。植入式广告的出现, 使得广告与节目内容的区分变得界限不清, 如果植入方式巧妙, 完全可以做到媒体、广告商和受众各取所需, 三全其美。但如果只是盲目套用植入式广告的形式, 不分青红皂白地植入, 则可能使节目与广告两败俱伤。
6. 市场环境。
这里的市场环境包括媒体所在地区的经济环境、广告的供求关系、节目广告的管理机制和代理机制以及竞争对手等。广播电视广告经营是一种特殊的市场营销, 广告这个特殊产品的价格同样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在经济发达地区, 由于广告主多, 媒体相对较少, 所以, 广告市场呈现出卖方市场的局面, 节目广告的价格就会相对较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则会出现完全相反的局面。
广告价格还会受到媒体广告管理机制和代理机制的影响。一般来说, 媒体广告的经营形式主要有直销和代理两种方式。在广告购入量不变的情况下, 直销 (对广告主是直购) 的价格比寻找代理商要便宜。但是, 如果广告代理商有足够的实力, 比如说能够代理某个频道频率全年或者半年的广告经营, 这个时候他从媒体拿到的折扣会低于任何一个单独的客户, 因此, 虽然多了一个代理环节, 广告主获得的广告价格反而会便宜。折扣的高低取决于广告购买量大小和时间长短等因素;折扣形式则主要包括数量折扣、季节折扣、交易折扣等。
电视节目是特殊的产品, 广告时段的价格与节目成本之间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有些优秀的节目, 制作成本不一定高但视听率高, 广告价格也高;但有些节目制作成本高但视听率低, 广告价格也不高。在媒介发达的地区, 节目广告的价格还要考虑到经营对手的因素。也就是说, 电视节目广告价格的制定除了要遵循受众导向定价法则之外, 还要遵循竞争导向定价法则。其核心的影响因素都是市场需求。综上所述, 得出的结论是:节目的广告价格宏观上受广告供求关系的影响, 中观上受广告代理机制的影响, 微观上受节目质量的影响。
(八) 营销成本。
在管理学中, 营销成本是指企业由产品最初所有者到最终所有者的转移过程中花费的代价, 是企业利润的必要投入。同其他商品市场一样, 电视节目市场也是变化莫测、竞争激烈的。营销的含义已不仅仅是简单的节目交易, 而是需要一定的技巧与策略。节目营销, 是通过设计不同的谋略计划来决定市场竞争的方式, 以利用市场信息为依据, 进行创意决策的过程。其间产生的全部成本, 就是节目的营销成本。一般来说, 节目的营销成本主要包括两大块:市场调查成本和市场推广成本。
1. 市场调查成本。
对节目的供应方而言, 市场调查主要包括受众市场调查、媒体市场调查和广告市场调查三部分。受众市场调查解决的是节目的定位及其准确度的问题, 也就是节目给什么人看的问题;媒体市场调查解决的是节目卖给什么媒体播出的问题;广告市场调查解决的是节目实现增值以及如何实现的问题以及适合何类广告主的特殊需求的问题。
受众市场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搜集受众市场的构成与分布, 如地域、文化、经济、人数、年龄、职业等信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解各种受众的需求以及自己的节目是否符合市场要求, 从而制定出节目拓展市场的可行性营销方案。
媒体市场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媒体 (或频道、频率) 的市场定位、市场位置、覆盖情况、经营情况、竞争对手情况、战略优势和劣势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解各种媒体的需求以及自己的节目是否符合市场要求, 从而制定出节目拓展市场的可行性营销方案。
广告市场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特定广告市场的规模、广告类别构成、广告主产品特征、广告主意愿与偏好、广告预算与媒介分布、广告的媒介效果比较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解广告主的需求以及自己的节目是否符合市场要求, 从而制定出节目拓展市场的可行性营销方案。
上述市场调查的成本主要来自于样片或片花制作、人力资源成本、市场问卷调查和深访成本、专家研讨、数据购买、通讯、交通等等。但这些开支都是为了节目能够实现更大的市场传播价值和经济增值, 因而是十分必要的。
2. 节目推广成本。
无论是节目的投资方还是节目的制作方, 抑或是节目的播出方, 都希望自己的节目能够与更多的受众见面, 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 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为了实现这一共同的目的, 相关方就必须单独或者联合开展一些强有力的节目推广活动。
节目推广的形式主要包括展览推广、广告推广、活动推广和上门直销以及品牌授权等形式。
上述活动的成本主要包括:样片复制或者宣传片制作费、场馆租赁和布置费、谈判交易费、活动宣传费、人力资源费、通讯费、交通食宿费等。
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 电视节目的网上销售和手机直销形式也越来越被采用。
不管是市场调查还是节目推广, 都应是围绕着有价值的品牌节目的增值和再传播展开的, 虽然会有一定的成本产生, 但也是值得的。如果节目的质量差, 根本就没有市场营销和再传播的价值, 上述花费就是得不偿失的。
三、电视节目传播效果评估指标系统的应用
电视节目传播效果评估指标系统的相当一部分为客观指标, 需要涉及调查数据换算问题;而多数主观指标评估, 则需由专业调查机构协助完成。
在本指标系统内, 覆盖率、视听率、市场份额这三大指标数据较为常见, 对其百分比数字与同频道、同形态节目基准值进行比照, 可以采取5分打分法。分为:优于平均水平较多 (5分) 、略优于平均水平 (4分) 、等同于平均水平 (3分) 、略低于平均水平 (2分) 和远低于平均水平 (1分) 。
欣赏度、忠诚度、主持人竞争力调查则要由专业调查机构配合完成, 一般周期较长、成本较高。在调查对象的选择上, 专家与业内人士、受众, 权重比可以按照1∶2∶2的比例配置。
而对于广告创收和营销成本两项指标, 数据则主要来自财务报表。参照基准值比照, 也可以采取5分打分法。分为优秀 (5分) 、良好 (4分) 、一般 (3分) 、较差 (2分) 和非常差 (1分) 共5个等级。
如果把本系统内的八项指标按照100%的权重进行再分配, 对于节目传播效果评估最为重要的视听率和欣赏度权重可以各为20%, 其余六项指标权重则均为10%。
当然, 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评估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开放的指标系统, 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随时吸纳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新指标, 做到水涨船高、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新媒体传播效果评估论文 篇9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多媒体教室, 配有电脑、大型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1.1.2 以本科教材和教学大纲为基础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包括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 以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制作发行的病原生物学多媒体教学软件。
1.2 对象
中西医结合专业2001级四个班, 1、2班112人, 3、4班108人, 共220人, 均为初中毕业生, 随机分班, 学生的性别、年龄无显著差异。
1.3 方法
由同一教师授课, 其中1、2班以中专教材和教学大纲为基础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3、4班以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讲授, 辅助以挂图、图片等进行教学。
1.4 教学效果的评估
1.4.1 考试成绩分析
由非任课教师根据教材、教学大纲命题, 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问答题。同一时间进行考试, 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
1.4.2 问卷调查分析
由教师列出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效果评价的调查项目并打印出表格, 学生无记名填写, 收集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考试成绩
见表1。
2.2 问卷调查结果
见表2。同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由教师列出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效果评价的调查项目并打印出表格, 学生无记名填写, 收集进行统计学处理。调查结果见表2。
3讨论
多媒体辅助教学时, 特别是作为一门形态学科, 教师在讲授中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对病原生物图片进行处理、讲解, 将只可想象不能直观的形态结构或过程视觉化, 使学生对所学对象有较清晰的理解。教师不但可以节约每次课前重复的教学准备时间, 还可以把从板书以及其他节约出来的时间尽可能用在讲解上。重点内容和思考题给学生列出, 并重点讲解。同时课件内容具有重复性, 学生不必担心笔记遗漏, 可专心听讲。教师可根据需要随意调出已经讲过的内容, 起到学生复习和记忆的作用。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多媒体课件上传至网络供学生课后学习使用。而传统教学方法不易做到这些, 从而可能会到影响教学效果。因此, 在创作出质量良好的多媒体课件的前提下, 根据具体情况,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于教学之中, 利于学生对所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教学质量。
3.1 应加强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和开发
建立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新的病原生物学教学模式, 把教师的讲授、标本图片和动画画面有机地组合, 并结合临床病例和思考题组织讨论。学生根据计算机处理的实图、结合镜下标本观察进行填图, 从而提高了学生识别病原生物的能力、动手能力和联系临床处理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 应用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有较好的作用。
3.2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意义
3.2.1 优化了教学过程
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教师的板书依赖较强, 上课只顾记笔记, 而对讲解的内容没有一个思考和理解的过程。同时, 由于病原生物学属形态学科, 每次讲授课需要大量的挂图, 而且都不是实图,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另外, 随着高校扩招, 上课教室越来越大, 学生人数越来越多, 板书的缺陷更加明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不但可以节约每次课前重复的教学准备时间, 还可以把从板书以及其他节约出来的时间尽可能用在讲解上。重点内容和思考题给学生列出, 并重点讲解。同时课件内容具有重复性, 学生不必担心笔记遗漏, 可专心听讲。教师可根据需要随时调出已经讲过的内容, 起到学生复习和记忆的作用。
3.2.2 改善了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受到生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病原生物学为一门形态学科, 对学生的要求是让他们掌握病原生物的生物学性状、生活史和致病的特点。教师在讲授中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对实物图片进行处理, 将只可想象不能直观的结构或过程视觉化, 使学生对每种病原生物有较清晰的理解。同时, 使学生在未进入实验室之前对各种病原生物的形态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 上实验课时学生对镜下形态和大体标本不再陌生, 大大地提高了观察速度和效率。表1显示:在名词解释部分中1、2班、3、4班的学生得分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说明1、2、3、4班的同学都对教师要求的概念部分掌握较好;而在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中1、2班的学生得分情况显著好于3、4班, (P<0.01) 。这说明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上, 其作用是肯定的。表2显示:42.40%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方法比普通教学方法好, 40.55%的学生认为较好, 而在其他方面也得到了大部分同学的肯定。可见多媒体教学方法受到绝大部分同学的赞同。
3.2.3 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教师通过研制课件, 加强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增强对计算机知识的运用, 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同时, 制作多媒体课件, 每个教师必须要查找大量的书刊和资料, 并进行总结和概括。随着科学的发达, 对病原生物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可使教师对课件进行不断地更新, 通过这个过程, 教师的知识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
3.3 多媒体辅助教学应注意的主要事项
3.3.1 和实物标本有机结合
多媒体中储存大量图像资料, 在讲授理论课中起到了比较直观的作用。但是, 无论多好的图像都不能替代实物。为了让学生掌握最真实、最具体的病原生物形态特点, 一定要和实物标本有机结合。
3.3.2 选用多媒体课件时对不同层次以及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有针对性
有些专业的学生主要掌握人体病原生物的基本知识, 而有些专业的学生可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在实际生活中或临床学习中难以观察到的病例、标本等最新的资料, 以及现代病原生物学的发展和研究方向, 从而增加学生知识的广泛性和深入性, 使他们在未步入社会前便对某些特殊的寄生虫病有所认识和了解。
3.3.3 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实用性
多媒体课件创作的指导思想应遵循三性 (内容科学性、程序实用性、表达简明性) 、三防 (内容脱离教材大纲、制作样式新颖花哨、方法违背教学规律) , 一味追求多种媒体的引入、喧宾夺主, 反而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如果必须把多种媒体引入, 最好依次展示, 给人清晰、有序的感觉。
3.3.4 使用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节奏
多媒体课件知识容量大, 多方位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 教师使用课件上课时宜慢不宜快, 重点应突出, 每张幻灯片最好不要超过200字, 尽量使学生能完成记录。若操作时速度太快, 容易使学生出现疲劳现象, 效果反而不佳。
摘要:把基本情况相似的学生分为两组, 分别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进行病原生物学教学。通过对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后, 分析、比较, 以探索二者教学效果的优劣。
水中捞月般的新媒体公关评估 篇10
企业的新媒体公关, 都期待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但往往只能弱水三千, 独取一瓢, 这一瓢水可能是未被开发的甜美井水, 可能是被上上下下折腾过几次的浑水, 还可能是富含矿物质的水, 不符合使用标准的。如何衡量这水的质量呢, 企业的新媒体公关效果有没有那么热闹呢, 是真的像供应商说的那样, 买不了吃亏也买不了上当?
下面我将从新媒体公关的实战角度与大家分析我的新媒体效果评估体会, 仅在此抛砖引玉, 以期有识之士更多地分享实践中的经验, 进一步完善新媒体公关的评估体系。
量的考核
任何公关活动都离不开量的考核, 大数据的存在, 让量的考核更加透明, 更加完善, 数据的指向性也更加清晰。鉴于行业的区别和目的设立的区别, 量的考核也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规范乙方完成量的, 主要表现为主动发布篇次、被转载数、评论数、浏览量等。不过目前浏览量一般媒体平台很少对外公开, 尤其对于单篇新闻, 页面上也很难看出来。相对于浏览量来说, 其他数据比较直观, 获得和统计也比较容易。
在对效果的意义上, 以量为据的方式不是最好的评估方法, 在传播中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KPI设定方式。在对文章和事件的效果评估中, 较切实可行的方案是在一个时间段内搜集汇总该文章或事件的发布篇次、媒体位置、媒体转发量和自媒体转发量。
除了稿件的考核外, 在双微推广中, 考核标准也很清晰, 且考核的标准也逐层递进。初级的考核体现在选择资源中, 规范资源的粉丝数和粉丝质量;再高级些的考核则体现在资源选择中, 会考虑日常平均转发量、平均评论量和日平均发微博数。较严格的考核中会考虑真实粉丝互动量和粉丝转化率, 该项和网络广告考核标准较相似。
资源质量的考核较稿件质量的考核可信度高, 但是公关行业长久的工作习惯导致粉丝经济膨胀, 僵尸粉的存在扰乱市场, 影响评估的准确性, 增加评估困难。而且双微资源的粉丝对该资源往常发布内容有较高对兴趣, 不代表对带有广告性质内容有同样对效果。另外, 高级别评估中转化率难以统计。
另外一种是转化率的考核, 常常用在网络广告和电子商务中。相对于企业品牌公关活动来讲, 转化率主要是对公关活动销售转换的考核, 这种考核以结果为导向, 多维度考核。比如, cpm按千次展示计费, cpt按时长计费, cpc按每次点击计费, cpa按每次行动成本计费, cps按每次销售结算计费, cpl按搜集潜在客户名单计费, cpn按新客户增加量计费。随着网络广告形式的增加, 考核的标准也越来越多, 越来越细化。
在实践中, 转化率的计算需要较全面的数据, 电子商务最能满足对流量入口的计算。而企业品牌公关活动大部分与市场营销活动有很大区别, 更多的是为了扩大企业影响力, 增强网友对企业的认知度, 而不单纯是指向展示增加、用户增加和销售量增加。因此在新媒体公关效果评估中, 未全面应用到各个行业中。
质的判断
公关性质对判断是定性分析, 主要是对网友反馈、品牌态度的分析, 定性分析会有很多个维度, 比如:
热门新闻排行榜:由于很多新闻没有浏览量来权衡, 不过一些新闻网站会有一个根据24小时、48小时访问流量的新闻自动排序, 另外一些百度新闻源媒体在“百度新闻”各个频道的推荐也值得关注。
网络媒体发布的位置:网络发布的位置一般会通过两方面产生, 一个是以广告形式购买的文字链或者幻灯片轮播, 之后用户点击是企业的新闻, 或产品推荐或者品牌植入等, 这种方式一般较容易达成, 不过要考虑内容的符合度。另外一种方式则是策划优秀的内容被编辑推荐, 这种难度较高, 需要执行人员在内容选题、稿件撰写上有一定功夫。
专题的影响力:带入流量、专题文章数量、评论量、文章撰写专家数量与影响力等都会成为专题评估的指标, 不过目前在网络公关上, 大家习惯性地进行专题制造, 在专题的用法上重点在质, 不在量的多少, 一个专题输出内容是不是足够有影响力, 吸引过来用户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是一个企业的产品介绍页, 那不如就直接做个广告链接到企业官方网站, 专题更多会是深度解读, 从品牌的另一面展示品牌内涵。
热门微博话题排行榜:微博已经由高潮渐渐走向低谷了, 新注册人员越来越少, 老用户活跃度越来越低, 大家都变得懒了, 只看不发。但是经过了长久时间沉淀后微博平台已经成为了主要的舆论场, 大家还是习惯从上面获取最新的舆论热点, 在舆论热点的引导中, 热门微博话题排行榜仍然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因此能登上热门话题排行榜, 并被右侧导航栏推荐的话, 将带给品牌千万次的曝光量。
热门微博:热门微博如今已呈现被草根大号、段子手、明星占据的形式, 但却是品牌信息软性呈现最好的方式, 在这儿其中以天才小熊猫为首的一批原创草根成为了公关活动传递的最好选择。这些人的加入为品牌公关活动加分甚多。
量质造势
量变引发质变, 量和质共同造就公关活动阵势。网络公关真正能引起多少人的关注, 产生的影响力有多大, 建立在对量的总结和对质的认知上, 具体的考核维度有:
分享力:目前很多新闻媒体都有增加社会化媒体分享的功能, 一篇文章有多少人把它分享到了微博、SNS中去, 可以进行统计收集进行评估。在新媒体的传播中, 内容仍然是激发社会化媒体自发分享的最重要因素, 是否真正吸引用户并激发分享因素, 是执行人员在设置议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一般网站很难开放数据, 只能通过在开放的社会化平台通过新闻标题的搜索来统计汇总, 因此在活动开始时就应设置好分享功能和分享力统计功能, 在后期效果评估中能轻松获取后台数据。
传播力:有些网络公关传播上会引发全行业的关注, 一篇爆炸性的网络新闻发出后, 引起平面、电视、广播等媒体的热烈讨论, 在这时就不是“被转载数”这个指标来评估了, 在成“势”之后, 会有众多媒体、机构自发地将事件发酵起来, 此时可以通过百度指数、Google趋势等数据进行评估, 或者委托第三方调研公司, 调查品牌或者产品的知名度及美誉度变化情况。这部分指标业内常用百度指数衡量传播力, 一般会在推广前设定相关指标, 此指标一定与传播数量、频次有关系, 同时要看本品牌目前指数情况, 在制定公关计划时, 根据现状、计划和往常经验, 设定可行性高的目标。
销售力:销售这个词是企业推广的终极目的, 只是在品牌的各阶段要求会略有不同, 公关活动不一定能带来直接的销售力。然而在网络公关效果成“势”方面肯定能带来销售力。从一个用户“了解、知道、兴趣、购买”的行为转化流程看, 了解、知道环节都可以从网络公关上获得, 用户行为的转化可以通过公关、广告、互动产生, 目前通过网络广告产生是很容易评估, 然而新媒体公关的流程很难这样实现, 因此很难实现新媒体公关对销售力的评估。另外, 如果一个项目同一阶段有很多传播手段, 效果界定就显得很模糊, 除非是某一产品上市, 只用了单一手段传播, 考量便容易得多。
【新媒体传播效果评估论文】推荐阅读:
新媒体新闻传播特点论文09-22
媒体传播效果10-29
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对策分析论文09-04
大众传播新媒体09-04
新媒体网络传播11-28
新媒体传播特点07-21
新媒体与新闻传播05-13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06-27
新媒体时代传播模式09-07
新媒体传播策略分析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