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论文(精选12篇)
新媒体语境论文 篇1
“参与式文化”概念的提出无疑是对新闻传媒产业发展的一剂镇定剂。传媒产业的发展伴随着互联网传播技术的迭代与内容生产的再开发与再利用, 已使得“融合文化”这一理论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凸显效用。无论是在媒介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 还是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 都在一种融合且对抗的模式中不断发展。在此环境中, “受众集体智慧”与“跨媒介叙事”观点的提出则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融合提出了新范式。
一、融合的不单单是媒介
“参与式文化”, 主要指通过激发受众群体的主动性参与欲望, 并将这种欲望同与之融合的主要文化类型进行相关性匹配, 通过相互交错的渗透模式, 可以让受众在寻求欲望发泄点的同时, 不断回归到媒体所要主推的文化环境中, 并在“被融合文化”与“主推文化”之间进行不断的折返与探索。其实在这一过程中的受众群体并非是枯燥无功的, 而是充满挑战与探索精神, 挖掘传媒产业所处大文化现象背后的本质内涵。
(一) 传媒产业需要“文化融合”
“融合”作为一种传媒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将我们置身于这万般变化的大熔炉中。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 都存在“融合”的态势。“文化融合”是文化调整的方式之一, 主要指两种比较接近的文化体系相互接触后, 原有文化体系逐渐受到新体系的影响而渐渐被削弱或是消失而改变其形貌, 从而产生一种全新的文化体系的一种过程。在这里, “融合文化”是在强调一种融合模式的融合方式与融合态度, 旨在强调融合的新范式与新视野。人们早已习惯将注意力放在如何处理好不同媒介间融合的这一层面上, 而忽略了比媒介技术层面的融合更为重要而又深层的“精神、理念、态度、思维、文化”的大融合。
以《美国偶像》这档典型真人秀节目为例, 来阐述“文化融合”应作为传媒产业融合发展的首要前提的观点。这一档真人秀节目的原型——《流行偶像》是2001年由英国电视台推出的选秀鼻祖节目, 美国福克斯广播公司以高价买下了这一节目的版权并加以适当的改变, 最终于2002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这种“草根选秀”模式无疑充分调动起了受众的参与积极性和强烈的关注度。这档节目一开播就注定会得到广大受众的追捧, 无论是热爱音乐的年轻人还是喜欢关注流行娱乐的广大受众群体, 都会对这档节目持以强烈的关注度和追捧, 最终成为这一节目的忠实粉丝。由于真人秀节目的全新比赛模式和个性鲜明的参赛者, 从而使受众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想要追随这档节目或是追随某位选手的欲望, 最终也就使得这档栏目有了庞大的受众群体, 自然就会为电视台谋得强大的经济支撑力。由此可见, 把握受众群体的“文化氛围”, 将受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进行融合, 不仅可以在媒介品牌塑造与传播上获得好评, 更能够将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的传媒产业有效转变为收益模式。
(二) 传播模式强调“受众融合”
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 媒体与受众早已摆脱了“主导式”传播模式, 二者显然已成为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媒体离不开受众的支持与追捧, 而受众同样也少不了在媒体所构造的栏目框架中寻找自己的归属地。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就使得在媒介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 受众的地位已不可忽视。就此, 我们不妨也把视角从“媒体面对受众”转到“受众面对受众”。
以《黑客帝国》这一经典系列影片为例, 来阐述关于新媒体环境下“融合”的又一全新角度。该系列电影自1999年推出第一部后, 又在2003年分别推出第二部和第三部。其最为独特的地方并非是它有别于其他电影的超前科幻思维, 而是由《黑客帝国》电影为主导, 以其情节为延伸做出的一个产业衍生链。其周边产业诸如大型网络游戏、Flash小游戏、漫画以及各种手伴产品等逐步普及, 使电影的影响力在影片层面与物质层面得到了持续扩散。这一媒介传播模式叫“跨媒介叙事”, 意指随着媒体融合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审美意境, 它向消费者施加新的要求, 并且依赖于在知识社区的积极参与, 最终使得参与其中的每一位受众都能够在发现问题与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得到自我认同感以及群体归属感, 并且在某种形式上丰富知识储备。
二、新媒体“融合”下的强大创造力
受众群体的“二次创作”:传媒产业已意识到粉丝参与其中的价值和威胁, 其中就涉及“情感资本”和“挚爱品牌”。粉丝受众在面对互联网信息传播时, 会将互联网看成一种进行时时沟通、及时互动、草根创作的一种便捷方式。在这种极度开放的平台面前,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以及“守门人”理论便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传统“守门人”使得忠诚粉丝团体能够在网络上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以及创造属于自己的虚构世界, 并将自己所钟爱的人物附加于所设想的虚构世界之中。这种在现实世界与虚构世界间不断转变自己身份的一系列模式, 无疑是互联网平台下“融合文化”的又一典型性范式。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 突破性地将奇幻冒险、魔法人性于一体的新世界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不可否认, 《哈利波特》的受众群体并不单一, 既包含青少年, 也包含成年读者。它摆脱了原有小说的静止模式, 给读者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充满奇幻、魔法、冒险的小说世界。读者在小说中能够投入地去寻找每一条线索, 以至于找到自己所钟爱的人物来进行模仿再创作, 即“粉丝同人小说的二次创作”所带来的强大创造力。
第一, 互联网使创作门槛降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读者群体可以在网络上对自己热衷的作品进行及时的评价与观点交流。在互联网面前, 人人都可以是创作者, 在这里不需要传统烦琐的出版审查程序。可以说, 读者只是在网络世界对相关作品表达一定的看法与交换观点罢了。正如欧阳友权所说:“传统文化是由一个个系统单元构成的, 这些系统从血缘到政法, 从家国到天人, 构成一个又一个互相重叠的圆圈, 人就在不同系统圆圈中流转。”传统传媒产业无疑属于传统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技术冲击与内容更新, 已深深刻上小农封建主义色彩。“低技术、低门槛”的电子媒介打破了文学创作与新闻内容传播的限制。在新媒体环境下, 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内容传播, 都在不断降低“专业门槛”。面对内容创造与传播这一生产链条, 更多的是广泛的人际传播与全民创造价值。
第二, 文学类作品现实感增强, 受众思维易扩散。文学的力量会使得粉丝读者痴迷于故事情节而难以自拔。读者们习惯将自己置身于小说所构造的世界中去, 并且将自己想象成其中的某一主人公来展开自己所期许的故事情节。这一系列的期许就完全可以通过现有的网络技术得以实现。读者们可以在网络上展开个人的“二度创作”, 即在原有小说的基础上借助原有小说中的人物或是情节而展开全新的再次创作。这一“融合”便使得读者与原作者之间展开了一种对于作品的沟通, 同样也是一种读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这种强大的创造力充分体现了集体思维的强大动力。在这里, 受众群体可以通过广泛地征集各种意见和观点, 从而发散不同的思维来构造全新的“创作式文化”。
“文化融合”是附着于“融合文化”之中的一个着眼点, 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大融合”切忌将着眼点致力于局部片面的某一方面, 而忽略了全局角度的“大融合”。融合的是一种思维而不单单是媒介, 融合的是一种趋势而不单单是一种方式。无论是传媒产业还是其他产业, 想要在融媒时代做好自己的那一碗羹, 便少不了要充实自己的“融合意识”。融合无处不在, 就看你有没有发掘其融合的潜力。融合的方式千姿百态, 只是看你能否找到一个最为合适的模式去驾驭。不要试图抵御这种趋势, 应该充满魄力地打开思维, 接收有“融”乃大的传媒圈。
参考文献
[1]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 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杜永明, 译.商务印书馆, 2012:120.
新媒体语境论文 篇2
运用电教媒体创设语境
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芙蓉区东茅街小学杨奕
口语交际能力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堂内创设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学习和掌握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电教媒体能将抽象的知识想象化、具体化,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声、画交融,给学生创造交际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刺激,引发学生思维的欲望。教师运用电教媒体创造和利用情景组织课堂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更生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学得轻松愉快,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易于学生掌握,从而提高他们使用英语的能力。那么,如何运用电教媒体创设语境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呢?
一、让学生在虚拟语境中想说
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反应快,处在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新鲜感和模仿能力较强,记忆力好,听力灵敏。针对这一特点,我在英语教学中扣住教学目标,围绕教材内容,运用电教媒体虚拟语境,学生仿佛置身于英语对话情景中,教材中抽象的语言知识变成了生活中的人物对话,引发学生想说的欲望。如:我在教《New welcome to English Book 2 Unit 3 》B.Dialogue时,课前制作了虚拟动画课件,通过多媒体依次将课文中的四幅插图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富有动感的画面,优美的旋律和所要学习的对话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时,我再教学生学习新句型May I have …? Yes, here you are./No, sorry. 然后边依次演示动画,边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操练,最后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口语交际表演,每位学生的表演都很精彩。
二、让学生在优化的语境中常说
电教媒体的教学功能在于直观形象地表达事物,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活泼,便于学生掌握。我在教学中利用电教媒体优化语境,弥补图片的枯燥单调,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积极思维的空间。如:我在教人教版《Book 4 Lesson 23》时,课前我将本课的六幅插图利用PowerPoint系统软件全部制成动画图像,有目的地出现字样:
Am 6:00get up;
Am 7:30go to school;
Am 8:00classes begin;
Pm 4:30clean the classroom;
Pm 5:00go home;
Pm 9:00go to bed,
听着美妙的音乐,看着精彩的动画和英文提示,我让学生试着用英语口述《My School Day》,教室里顿时英语声鹊起,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学生语言得到了发展和思维得到了训练。
三、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巧说
学生学习语言不是孤立的,而是能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进行交际。我运用电教媒体创设贴近日常学习、生活情景组织课堂教学,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语言环境,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和运用。如:我在操练句型May I have…?时,设计了两个情景:
情景1: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衣裳单薄的
新媒体语境论文 篇3
新媒体首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时期人们所关注的新媒体也会有所不同。对于新旧媒体概念的划分,其中的“新”是相对“旧”而言的,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不同,媒介使用情况不同,对新旧媒体的认识也会有所不同。广播相对于报纸来说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来说是新媒体,互联网相对电视来说也是新媒体。
二、受众时代的终结和把关人功能的弱化
在传统媒体语境下,人们特别注重受众的概念。这个收视群体的最大特点是“受”。而在新媒体语境下,信息呈现出海量化和来源多元化,“受众”的主动性和选择性都大为增强。他们也不时成为传播者,传与受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纯粹的“受众”正在消失。有人把这称为“受众”时代的终结。
传统媒体都有“把关人”的存在。把关人可以在源头上控制信息的性质和流量。但是,新媒体开辟了官方以外的新的传播通道.再加上数字化的语言使信息与意义脱节,在某种程度上弱化甚至消解了“把关人”的把關功能。比如一些反动或者低俗的信息,经常可以避开软件的屏蔽和网管的监管传播出来,虽然有一定的监管,但往往都是事后删除。虽然有些内容是短暂的传播,有时也会造成比较恶劣的影响。由此看来,新媒体对“把关人”功能的弱化和消解是旧媒体难以回避的严峻挑战。
三、旧媒体的“消亡论”
2005年,菲利普·迈耶在《正在消失的报纸: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一书中预测道:到2015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趋势线将降到0点,到2043年第一季度末,报纸的读者将归于零。
菲利普·迈耶提出的“报纸消亡论”在学界特别是新闻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宣布:2009年4月起将停出印刷版,每天改用电子邮件发送网络版报纸给读者。这条消息传到国内,使原有的“报纸消亡论”似乎找到了现实佐证。而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很多传统的报纸都面临着破产的危机。报纸面临的这些现实困境似乎在向我们昭示:报纸消亡的时代逐步向我们袭来。但是报纸真的会消亡吗?
存在于社会中的事物,只要社会对它有需求,那么它就有存在的必要,就不可能消失。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足以引发一场社会的兴奋,并且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往往会出现一些声称新媒介必将取代旧媒介的声音。但实际情况是,新媒体不断发展,而传统媒体并没有消亡而且依然有一定的市场和生存空间。
四、纸媒不会消亡
首先,世界报纸至今已经发展了400多年,经历了市场的搏杀和时间的洗礼,传统纸媒锻炼了一大批专业新闻人才,同时也塑造了自己的品牌,积累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这些都是新兴媒体相对比较缺乏的。另外,虽然互联网的出现严重冲击了报业发展,但报纸的看家本领——深度报道,依然能够让报纸在激烈的传媒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不管是报纸的舆论监督,还是进行揭露性报道,报纸都具有受众认同的权威性和深刻性,能够详细进行事件的深入调查和背景介绍,挖掘更深入的内幕。
其次,从政治层面上看,报纸更容易受政府控制。报纸属于上层建筑,对社会的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从报纸的发展历程看,大致经历了封建集权下的“官报时期”,新闻自由下的“党报时期”,“商业报刊时期”。由于报纸的高度组织性和社会责任性,所以,不管是经历哪个时期,政府都能有的放矢地控制报纸。相对报纸,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由于其高度的自由性、言论开放性、去中心化等特点,导致政府不能很好的掌控他们,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政府的调控。
再次,从受众的信任度而言,旧媒体高于新媒体。路透社和英国广播公司等机构曾进行一项调查,在10230名成年受访者中,82%的人说国家电视台是他们信任的新闻来源,75%的人信任全国性和地方性报纸。尽管互联网深受欢迎,博客发展迅猛,但它们的信任度排名较靠后。正如电波彻底取代了烽火狼烟一样,互联网等新型传播方式取代报纸广播电视而成为主流传播载体,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必然。但这并不意味着报纸必须消亡或全部关门走人。这是因为,新媒体虽然拥有先进技术手段和传播形式,但其内容采源目前还主要靠报纸等传统媒体来提供。旧媒体多年来积累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拥有的内容、思想和观点,是新媒体暂时无法比拟的。
从现代历史演进的过程来看,没有哪一种大众传媒,因为一种新兴媒体的出现走向消亡。目前,互联网之于报纸,就如同电视之于广播。新媒介是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逐渐产生出来。当新的传媒形式出现后,传统的媒介形式往往不会死亡,而是会继续演进和适应新的情况。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尽管新媒体的兴起给报纸带来了巨大威胁,但纸媒不会消亡。相反,报纸会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形成与新媒体的融合。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平台,来扩大自己的品牌影响力,例如网络报和手机报,就是报纸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所以只要纸媒体能够保持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相信在未来的媒介格局中依然会有自己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J].广告大观,2006(5).
[2]陈力丹.报纸印刷版停刊不等于"报业消亡"[J].新闻与写作,2009(1)
[3]王君超.如何解读和应对"报纸消亡论"——对话"报纸消亡论"提出者菲利普·迈耶教授[J].新闻与写作,2009(1).
新媒体语境论文 篇4
关键词:高校媒体,宣传效能,新媒体,资源整合
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拥有校园媒体, 其对高校思想政治宣传、文化建设、学生管理、素质教育等多项工作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高校这个特定的环境里, 校园媒体曾一度处于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宣传的强势地位, 但是时过境迁, 目前这些校园媒体在其主力受众——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却日渐式微, 被忽视到几近“熟视无睹”的地步了! (详见表1) 因此, 分析校园媒体出现困境的原因及找到解决的方法, 重新恢复校园媒体在高校各项事业中应有的作用, 尤其是在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 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媒体工作者急需思考解决的紧要命题。
一、问题分析
笔者经过调查、分析, 初步梳理了高校媒体宣传效能和影响力日渐式微的原因:
(一) 学生信息接受心理的转变
如今的高校学生基本上是80后和90后, 这群学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在传播接受心理方面具有不同于其他年代人的鲜明时代特征, 其表现为:一、反对话语霸权, 希望平等交流;二、个性凸显和从众心态并存;三、厌烦抽象、枯燥、单一的说教传播, 喜好具体、生动、多样化传播;四、在接受选择上具有明显的现实性追求;五、对媒介的消费集中表现在新兴媒体, 尤其是网络媒体或者基于网络技术产生的新兴媒体。数据显示, 有75%的80、90后大学生基本上不看报纸, 看也只是浏览一下, 在杂志、电视等方面也仅仅选择能对他们产生冲击力的时尚人物或者正在热捧的体育或影视明星。而网络、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介则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和日常接触最多的媒介, 其中手机的频率最高, 时间最长, 有95%的学生每天接触。
(二) 新媒体崛起的冲击
本文的新媒体是指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新技术发展起来的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数字媒体, 主要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
众所周知, 网络媒体自其诞生以来, 每年都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其将过去相对独立的图像、声音、文字等信息形式以及世间的一切都转成数字信息, 以光速传播, 并方便检索、加工、复制、存贮, 同时又凭借着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开放性与交互性的优势, 使人们在互联网上轻松实现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 这些特性迎合了80后和90后学生的信息接收心理, 成为他们了解新闻、消遣娱乐、学习新知识等方面的主要媒体。
手机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 具有网络媒体的所有优点。同时还具有高度的移动性与便携性, 私密性与整合性, 同步和异步传播有机统一, 传播者和受众高度融合, 传播成本低廉等优势。这些特性使得手机媒体比互联网更切合高校学生的信息接受心理, 因此, 手机媒体从诞生之初就深受学生们的欢迎。虽是后起之秀, 但来势凶猛, 逐渐与互联网一起成为高校学生接触最多的媒介。
(三) 现有媒体自身的缺点
我国高校现有媒体主要有报纸、广播、电视和校园网等。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些媒体一些与生俱来的缺点在高校内逐渐被放大, 这也影响了校园媒体的宣传效能。
纸质媒体。高校纸质媒体主要有校报、部门学院报、社团报、橱窗等, 其中校报作为高校党委的机关报和校园内唯一具有新闻正式出版刊号的媒体, 是校园纸媒的高端和代表。但受报纸制作流程的限制, 我国高校校报大多存在出版周期长, 时效性不强, 容纳信息量有限, 单向传播等缺点。下属部门报、社团报等纸媒由于发展时间短、人员经费等原因, 还存在不少困难。因此, 校报等校园纸质媒体目前被学生接受的程度是十分有限的。
广播。校园广播具有简短平快及强制传播的特点, 但其播出时间段有限, 线性传播节目不易保存, 广播新闻的采集缺乏原创与现场音效, 管理较松散, 其编播人员主要由大学生担任等缺陷,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播的传播内容和质量。
电视。电视具有直观形象、现场感强和信息容量大等优势。但由于其制作与收看设备投入资金大, 节目制作要求高, 专业编采人员缺乏等原因, 电视在我国高校并不普及, 大部分高校的学生没有条件自由收看电视节目。即使有条件收看电视的高校学生也面临来自校外更精彩电视节目的诱惑, 而不收看校园电视节目。因此, 大部分高校的电视节目都选择通过校园网传播, 但校园网本身在学生中缺乏吸引力, 因此, 高校自办电视节目的影响也有限。
4. 网络近年来在高校媒体中异军突起, 其以信息海量、多媒体兼容、传播迅捷、参与性及交互性强的特点, 很快赢得了高校师生的追捧。但受人力、技术和管制等因素的制约, 校园新闻网的新闻基本上是传统媒体内容的翻版, 原创内容非常有限。同时互联网上海量而又精彩的校外信息 (含游戏) 吸引了学生大部分的注意力, 因此, 校园新闻网也不怎么被学生所关注。
(四) 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 几乎所有的校园媒体都由宣传部门主管, 但是, 大部分学校的媒体又保持相对独立, 有各自的工作团队, 新闻资源缺乏整合, 导致传播内容大多雷同, 形式单一。另外, 大多数校园媒体缺乏社会资金的参与, 竞争力不强, 媒体影响力不足, 特别是网络媒体影响力不够。同时, 因传媒工作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工作, 其从业人员应以专业人员为主体, 但我国高校现有媒体的工作人员很多都不是专业人员。现有的从业人员在深入研究新闻工作的规律和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等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远远不够, 新闻内容大多是党政新闻和学院活动新闻, 发生在广大学生身边的生动的个人化和个性化的事例较少, 这无疑不受学生的欢迎。
二、解决方法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找出了我国高校现有媒体宣传效能低下的问题所在, 而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莫过于“对症下药”, 以大学生们最易接受的媒介方式和传播内容对高校现有校园媒体进行改革整合, 将学生的媒体注意力重新吸引到校园媒体上来。而手机是目前为止所有媒体形式中最普及、最快捷、最为方便并具有一定强制性的潜在媒体平台, 也是当前大学师生接触最多和最频繁的媒介。因此, 选择以手机作为高校校园媒体整合的突破口, 带动校园其他媒体进行改革整合, 建立以校办手机媒体为桥梁, 校园新闻网为中心, 各校园媒体传播内容各有侧重, 相互配合, 统筹发展的高校多维立体宣传体系, 应当是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1.以建立高校校办手机媒体为突破口和桥梁
建立高校校办手机媒体就是高校设定专门的机构或人员通过固定的平台, 第一时间把校园新闻和其他媒体内容的简要信息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发送到每一位师生们的手机上, 方便师生们随时随地了解校园新闻。而想进一步了解这些简要信息详情的受众, 可以据此去选择查看相关媒体的详细报道。这样, 就解决了校园原有四大媒体因各自缺点带来的学生不看不听校园媒体的问题:手机信息传播迅捷, 能够第一时间将信息发到受众的手中, 突破了报纸、电视信息制作周期长, 时效性差的缺点。同时因其具有存储性的特性, 当用户无法接收时, 短信不会丢失, 会暂时存放在短信中心, 当用户重新登录进网的时候, 短信会迅速递交到用户手机上。这些特点使短信传递准确可靠, 方便受众随时随地进行查阅, 这也克服了广播和电视线性传播稍众即逝和有限时间段传播的缺点。又因这种信息传播是以手机短信的方式发到受众的手上, 受众收到后一般都会进行查阅。这种带有强制传播特点的传播方式, 有效解决了学生使用互联网但却不登录校园网络查阅校园新闻的问题。最后, 因为手机短信, 具有方便进行转发和复制的特性, 因此, 有助于学生对感兴趣的信息向亲戚朋友进行转发, 这增加了信息的传播范围和宣传效果。
而根据目前我国手机网络建设的情况和高校学生使用手机的状况, 个人觉得高校校办手机媒体的建立要分两个阶段: (1) 当前, 基于GSM与GPRS网络建立以发布手机短信为主的高校手机报, 其以简要文字信息的传播为主, 重在及时传播校园消息和其他媒体重要内容的简要信息, 以强制传播的方式引导受众去关注校园其他媒体的内容; (2) 建有WLAN无线局域网的学校或当3G和4G网络与手机普及时, 学校可以在发给学生受众的简要信息的短信里附上校园各媒体详细报道的新闻网址链接, 让有意了解该信息详细情况的受众直接通过手机上网了解。这样高校校办手机信息传播系统就真正成为一种新的校园媒体形态。可以预见随着高校校办手机媒体的建立与发展, 假以时日, 其必将逐渐成为师生们了解校园信息的主要方式。
2.以校园新闻网为中心
网络媒体所拥有的海量空间和多媒体性, 可以突破报纸和手机短信受篇幅限制无法详尽报道新闻的缺点, 通过更详细的文字、更多的图片以及视频和声音等多种媒体形式, 全方位的报道新闻事件的详细情况。同时也在受众不能收看电视的情况下, 为校办电视节目的传播提供一个新的途径。让受众可以通过校园网络, 收看学校的自办电视节目。因网络媒体具有存储性的特点, 其可以有效解决广播和电视节目线性传播稍众即逝和有限时间段传播的缺点, 让受众能随时随地点播想听和想看的广播和电视节目。而网络媒体交互性的特点, 吸引着大量网民积极参与新闻信息的传播和讨论中来, 极大地提高了网络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同时, 网络传播空间理论上没有国家和地区的限制。除非采取特别的技术措施对某个网站实施封锁, 否则世界上任何一个网站登载的内容, 都有可能供全球网民访问、浏览和下载。这就大大方便了校园媒体进行对外宣传。此外, 除非人为清理或服务器在没有备份的情况下遭到破坏, 理论上网络媒体上所有信息将以数字形式长期保存在服务器上。因此, 网络媒体还是一个浩瀚的新闻数据库, 方便受众随时查找资料。所以, 高校校园媒体的整合在建立校办手机媒体为突破口和桥梁的同时, 还必须以校园新闻网作为校园各媒体信息的集汇中心, 将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内容转换成可以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数字信息, 在其子网页上展现, 重要内容通过吸引人的标题在其首页上展现。
各媒体统筹发展:高校校园媒体整合还必须理顺管理体制, 对各媒体重新定位分工、使其宣传报道时各有侧重, 发挥好各媒体的优势与特长, 相互配合, 形成集群效应。
(1) 管理体制的整合
全媒体时代下, 学校党委应充分认识到高校媒体整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组建融校报、校园广播、电视、校园新闻网、手机等各种校园媒介为一体的媒体中心。媒体中心要深入研究受众需求, 策划新闻宣传重点和热点, 及时汇总校园新闻信息并进行统筹归类, 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和播出时间, 提供和协调稿源, 实现人力和设备资源共享。其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职责分工中要体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可分别设立编辑策划组、文字新闻报道组、图片及音像报道编辑组、网络管理组 (兼任手机信息发布) 等。这些组各有明确的职责和采访、采编人员, 所供新闻经编辑策划组分类、整理、修改、编辑后, 各组可互相采用, 但要以最适合的传播途径输出, 以达到新闻的时效性和最佳宣传效能。总之, 在媒体中心统一领导统筹下, 各媒体优势互补, 拾遗补缺, 受众群上相互叠加, 从而巩固和扩大宣传效果。
(2) 传播侧重点的整合
校报因其出版周期较长和非线性传播的特点, 不利于动态消息的快捷传播, 有利于进行深度报道和评论。所以, 建议校报在新闻报道上放弃时效性要求强的动态消息的报道, 尤其是动态性、娱乐性、社会性的小新闻要放弃。而对必须报道的重要重大的全校性新闻, 报纸则应突出“优、精、深、专”的原则, 优选稿件, 精心改稿, 深入挖掘, 分多次、多角度地对新闻进行连续和深入的报道, 必要时还可配发言论, 以吸引和启迪读者。因此, 校报重新定位后的宣传侧重点应当是——用具有稳定性和思想深度的文字对大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进行深入报道和评论。同时校报还可通过刊登一些时效性小、内容丰富、文学感强的专题新闻、通讯及一些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普知识的专题文章和版面来吸引读者。
校园广播是以声音为主要传播符号的媒体。在有手机媒体及时发布校园消息简短信息的前提下, 建议校园广播不再播发长消息和现场音效不强的新闻, 避免占用原本就不长的播出时间段, 改为传播一些大学生关注度较高, 且现场音效强的体育、文化、娱乐等动态新闻。因此其定位和宣传侧重点应当是以声音传播为主又贴近大学生需要的节目, 如音乐类、旅游休闲、生活资讯类、体育娱乐、配乐诗文、读报等。
考虑到我国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不能自由收看电视的现状和大部分学生都有电脑或上网的机会及未来三网融合的必然, 因此, 建议校园电视从现在起主要通过校园网进行传播, 这样既可以节约收看设备的投入, 又方便学生收看与对外宣传。其传播方式可由网络在线点播的小码流较低画质视频和网络下载观看的大数据高画质视频相结合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而在节目内容上, 因其直观形象、声画合一的特点是其他媒体无法替代的, 因此, 校园内各类新闻电视媒体都应进行音像记录与报道, 用音像的方式展现新闻现场的实况, 以增加新闻报道的现场感与感染力, 同时为学校保存发展中的音像资料。并且因为我国高校电视新闻目前一般以周为制作周期的方式时效性太差, 建议改为第一时间制作单条视频新闻并在新闻网上与相关文字报道逐一对应出现, 供受众点看, 以提高传播的时效性。在技术与设备成熟的学校还可以开展网络视频直播, 进一步提高电视新闻的时效性。除新闻报道外, 在设备与人员有保障的学校还应积极开展符合电视传播特点、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 并为大学生们喜欢的节目制作, 如:校园情景剧、名师讲坛、展示学生素质的选秀类节目、展现优秀学生大学生经历的专题与纪录片栏目、谈话类脱口秀节目, 名片赏析、文艺类节目、重大活动的实况录像等。
新兴的手机媒体和校园新闻网因前面已经讲述, 在此不再累述。
各媒体在重新定位调整宣传侧重点的同时, 彼此间也还应加强互动, 相互宣传对方的优势栏目与版块, 塑造各媒体的名牌栏目, 从提升整体的宣传效能。
三、结语
可以相信, 经过这样的整合, 高校各媒体将形成集团军, 发挥各自的优势特长, 合作互补, 产生1+1>2的宣传效能和媒体影响力, 在高校里打造出真正的立体宣传体系, 构建校园强势舆论环境, 宣传效能日渐式微的状况必有好转, 为高校思想政治宣传、文化建设、学生管理、素质教育等各项工作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加拿大) 菲利普·马尔尚 (Philip.Marchand) 《麦克卢汉:媒体及信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美国) 罗伯特·W·麦克切斯尼 (Robert W.McChesmey) 《富媒体穷民主——不确定时代的传播政治》.新华出版社.
[3] (中国) 李艺.《传播媒体:整合与多元化》.刊登在《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4] (中国) 李宗诚.《手机报在我国兴起的原因与发展历程》刊登在《传媒观察》.
新媒体语境论文 篇5
[关键词]:英语教学 语境创设 现代媒体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英语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要达到交际的目的,就必须依靠一定的语言环境。因此,营造良好的外语交际环境,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首要任务。
传统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呆板,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教学都是在脱离具体语言环境的情况下进行的,学生的任务似乎只是对单词和语法规则的死记硬背,只注重语言知识的记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英语能力的培养。随着时代的步伐向前迈进,素质教育逐渐深入教育领域,英语教学也由只注重英语知识的教学发展为对学生英语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的长远发展,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重视学生个性发展。要求通过教学,激励发展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促成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而电化教育正是从现代化的高度俯视教学过程,用现代教学思想和科学学习理论指导自己的技术行为,与有机接轨,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为语言的输入与输出创造了优越的外部环境,使学生主体,英语教学客体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达到最佳联结,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
一、现代媒体为实施英语素质教育创造了优越条件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现代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皆因它在教学过程中能比传统教学媒体发挥更大的作用。
(1)现代媒体表现形式丰富多样,能呈现出文字、图像、声音乃至视频和动画等信息,可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绘声绘色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2)交互性强:多媒体信息是超文本结构,克服了传统的线型结构的缺陷,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扩散思维方式和思维积极性;多媒体带来的多重感官刺激,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真正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式学习和创造思维能力;(3)突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界限,大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教学内容,开阔了教学视野,扩展了学生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时间,使学习途径更广泛,为教育社会化,终身化创造了条件。
正是基于现代媒体的以上优势,使学生置身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全方位地感受语言的刺激,使英语教学情景化,语言学习交际化,学生在轻松活泼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语言知识和培养语言能力,故此现代媒体在英语教学中倍受青睐,独领风骚。
二、现代媒体在语境创设中的具体运用
新编中学英语教材为学生创设了大量的练习英语的语境,但由于母语的影响,学生平时缺少像学习母语时真实的语言环境,要想培养和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就必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营造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而现代媒体的运用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1、借助现代媒体,让声音叩响思维之门
语言首先是有声音的,只有在有声的环境中学习语言,才能培养和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听是获取语言信息和交流信息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由听觉引起的注意力能达到64%。英语教学中听力训练是基础,使用现代媒体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听说环境,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录音机,语音室是较为普遍的录音媒体,其操作简单,方便教师控制教学信息。录音磁带能提供纯正,地道的语音材料,便于学生模仿和矫正口语,培养正确的语音语调。单独的听音也许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正如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师要唤起学生的兴趣,可以借助录像、电视、电影及计算机媒体创造更加丰富逼真的语言交际情景。例如播放英语原声电影。原声片语言密集程度高,交际环境真实自然,语言从形式到内容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内涵,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习者在语言音乐文化生活等艺术交融的氛围中接触语言,大大超过了单听录音的效果,学生的思想热情被唤起,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进而产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需要。
2、运用图像刺激,培养创造想象能力
现代媒体中录像、电视、电影、多媒体软件都能提供图像刺激,但在英语语境创设中使用最频繁的,要数幻灯投影媒体。运用投影幻灯媒体教学,能提供直观的言语交际情景,即便在它们之后又有更多更先进的现代媒体出现,它们仍能立于教学舞台而未被取代,自有它独到的好处。其中最主要的是因为它方便教师操作,易于控制信息传递的度。在使用投影幻灯媒体设计教学,应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启动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为契机,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作为基本出发点。教师可利用图片讲授法,逐次显示法实物投影法等方法展示图片,通过设问,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努力获取和转化教学信息,并在转化过程中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当然,在图画展示同时如能配以教师讲解或录音达到音画同步,使视觉和听觉双重感知,获得的信息会更全面,更深刻,更有利于记忆的保持。例如SEC Book II 的阅读课文篇幅较长,可以把课文内容设制成几幅相应的图片:狂风暴雨、风吹树倒、房屋倒塌、供电设施被破坏、军队救援等依次呈现同时设置问题:
What happened in the hurricane?
What damage did the hurricane cause?
Who helped to get the things to normal after the hurricane?
学生通过观察获取表象和基本情节后,初步产生用语言表达的欲望(或许这时还只是些词组),如果这时教师再播放课文的录音,学生在语言的帮助下很自然地会开动脑筋,进行连贯思维和创造想象,以丰富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画面活了起来,学生的情绪因此高昂起来。课文内容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理解,其教学效果之好显而易见。
3、多媒体辅助教学为语境创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空
多媒体系统可储存和处理大量信息,它集数据、字符、文体、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信息于一体进行计算机编排、处理,可以将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和过程生动地呈现于学生面前,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能创造良好的仿真学习环境,提供灵活,自主的学习方式。其交互作用,能形成一个全方位的信息场,学生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真实感、亲切感,强化了主人翁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人才。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是信息社会,以多媒体、电脑、多媒体投影、录像、影碟为主的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不仅使获取教学内容的渠道多元化,也极大地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从班级授课制为主的集中教学形式发展为班级教学个别化教学、远距离教学和计算机网络教学等多种组织形式。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出现,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达到真正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
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模式的产生为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增添了活力。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展示教学内容,英语教学活动变得直观、形象,能增强课堂刺激的新颖性,引发学习心理机制,促成学习需要的产生。多媒体计算机引入课堂,教学由注入式变为启发式,不仅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师生的行为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的任务就如道格拉斯布朗所说的“guiding and facilitating leaning ,enabling the learner to learn, setting the condition for learning”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的引导者,从某种程度上说还是交际的合作者。而学生也一改被动的学习地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发现者。
计算机辅助教学还为学生提供了个别化学习的优越环境,弥补了划一性班级教学难以照顾到学生个别差异的缺陷,有利于因材施教。教学系统中有不同程度不同学科的教学软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定目标,自由调节和选择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学习,不仅在学校,在家里,社区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学习和辅导,学生的学习环境因而社会化。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学习过程。在运用现代媒体创设语境时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目标的需要,合理选择媒体,优化组合媒体,科学使用媒体,让现代媒体真正为英语教学服务。
主要参考书目:
1.高金岭 主编《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
2.《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3.王才仁 著《英语教学交际论》
4.贾冠杰 著《外语教育心理学》
新媒体语境论文 篇6
关键词:新媒体 传播学 播音主持人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209-01
1 何谓新媒体
作为新生事物,新媒体一直处在发展变化中,而各界人士也尚未对其做出明确清晰的定义。大体上说,新媒体是依托网络和信息通信技术进步而在传统媒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媒体类型,诸如:手机媒体、博客、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将文字、视频、图片等融合于一体,从而具有很强的视听性。
2 新媒体的传播学新特点
2.1 不受时间及空间限制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多种信息传播渠道,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传统媒体逐渐突破自身在传播方式方面的限制,并将各类传播手段运用到信息传播上,从而将传统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受众可以自主选择收听、收看时间和地点的传播模式。这一转变为受众提供了更多选择余地,从而使他们不受时间及空间限制,并使信息传播更加灵活和开放。
2.2 超细分化的受众
在新媒体语境下,信息传播呈现出小众化和分众化的特征。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用户的不断增加、媒体的不断变革都使得受众的细分化成为可能。受众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选择收看、收听的节目,尤其是新媒体技术使得每个用户都能拥有制作节目的能力,从而使节目形态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3 新媒体环境对播音主持人才的要求
3.1 角色转变要求
在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人的角色不仅是转述者和沟通者,而且逐渐成为内容生产者。除了自身所在的广播电视媒体,播音主持人大多都有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平台,而鉴于播音主持人自身所具有的社会影响力,这些信息传播平台往往受到很高的关注,而这也使播音主持人不能在这些信息传播平台任意表达个人思想。他们所表达的意见必然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甚至会大于他们在从事本职工作时所带来的影响,有时公众还会将这一影响与其本职工作相联系,继而会影响传统媒体对信息的传播。由此可见,在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人越来越受到关注,而新媒体下的工作环境也要求播音主持人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文化素质。
3.2 综合能力要求
在新媒体语境下,各类媒体日渐融合并互相影响。虽然新媒体的发展无法取代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却促使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逐渐发生变化。举例来说,由于新媒体具有快速传播信息、互动性强和全面信息覆盖等特点,传统媒体需要打破固有的单向传播模式,电视媒体与互联网和手机的结合就是这一转变的力争。通过与新媒体结合,一方面电视节目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再传播;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的引入可以加强节目与受众间的互动程度,吸引受众参与到节目中。一些节目甚至在微博平台上开设访谈版块,从而实现与受众的线上互动。这种转变也要求播音主持人不仅需要具备在传统媒体工作时的业务能力,同时也需要拥有全媒体观念,学习和运用在多媒体融合背景下作用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
3.3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求
在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人不再局限于原来的职能划分,而是需要更多地接触节目制作的多个环节,只有这样播音主持人才能实现与节目更好地融合。而介入节目制作中则需要播音主持人勇于创新,在节目中融合富有新意的内容。
4 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人才的创新培养思路
4.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播音主持教学应充分利用专业小课的特点,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创设针对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话题讨论,并在此过程中融合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的教育。还可以通过设计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小课内容,以体现出播音主持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并借此提高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通过仿真和模拟广播电视主持的创作全过程,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节目的播音主持特点及创作手法,从而达到延伸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目的。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本内容,开放的信息渠道既能提高学生检索和遴选咨询的能力,也可以提供学生喜爱的教学课件,从而使教学更加鲜活并具有实效性。
4.2 专业课程教学及实践应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
首先,播音主持人的思维与语言能力需要加强。新媒体语境下,信息渠道不断增多,网络语言持续泛滥,主持人不仅要在纷繁的信息中提取精悍,还要避免因受网络语言的影响而导致节目不够严肃。网络语言有其适用的虚拟网络环境,而播音主持人面对的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因此需要对网络用语进行甄别使用。其次,播音主持人应具备操控硬件设施的能力。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播音主持人将更多融入到节目制作过程中,因此,操控硬件设施成为必备能力之一。也只有能够操控各类设施,才能承担节目制作中的各个工种,真正成为全能型人才。
4.3 注重培养运用多媒体平台传播信息的能力
多种类型媒体的融合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需要传统的播音主持人才掌握运用多媒体平台的能力,既要精于使用传统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传播,也要善于运用多媒体平台。因此,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应更加注重培养运用多媒体平台的能力。
4.4 重视运用新媒体与受众进行沟通
手机、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增强了受众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间的互动,也为广播电视节目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播音主持人可以通过新媒体扩大信息传播的范围和深度,同时,节目与受众间的互动也丰富了节目内容,扩大了节目在受众中的影响。新媒体对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渗透要求播音主持人重视新媒体的运用,也要求播音主持教学加强对新媒体运用的重视。
4.5 利用新媒体塑造主持人个性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同时,创新成为节目成功的重要途径。然而,传播途径的增多既使信息获取成为易事,同时也使抄袭现象泛滥。各节目间相互模仿致使创新缺乏,播音主持人也缺少鲜明个性。因此,播音主持人需要通过利用新媒体展现个人的特色,这不仅能够吸引观众,而且能够使节目和主持人本身更具权威性。
5 结语
3G技术推动新媒体向数字化、小众化和细分化方向发展,面对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必须创新培养模式,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要求,培养能够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新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创新传播方式,满足受众需求,真正使受众获益。
参考文献
[1]赵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研究[J].新闻知识PKU,2013(9):70-71.
[2]刘想如.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专业的应对思考[J].电影评介,2010(12):83-84.
[3]徐瑞阳.浅谈播音主持人的培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2):137.
新媒体语境下解析“新闻”界定 篇7
一、传统媒体下的“新闻”定义
新闻的定义在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 陆定一指出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 范长江则提出广大群众想要和应该知道但却没有知道的重大事实就是新闻。近年来, 新闻的定义研究也由之前对“报道说”和“信息说”的争论中摆脱出来而更加的多元化和规范化。新闻就是一种信息这个观点也受到愈来愈多新闻学者的认同。从种属上来说, 新闻是属于信息的范畴的。目前, 新闻的定义研究还是比较侧重于对新闻本体的探讨, 但是这种研究本身也是有其局限性的。陈力丹提到, 对新闻定义的研究应该结合新闻传播的具体背景和时效条件来进行。新媒体的应用和发展, 改变了新闻的传播方式, 因而人们对新闻的定义也需要重新解析。新闻的界定要与新闻实践相结合, 所以只有将新闻界定置于新媒体语境下, 才有其现实的研究意义。
二、现代新媒体语境的出现和发展
20世纪后半叶, 东风新媒体凭借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慢慢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人们的信息传播方式、生活方式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被极大的改变, 同时也给社会的构造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造成了极大的冲击。2013年6月25日,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 (2013) 》发布, 该报告显示, 在国家反腐败工作中, 首次曝光的媒体就是新媒体, 也就是说新媒体在国家反腐倡廉工作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最近几年,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接受和引用新媒体, 并加大了对其的研究力度。新媒体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引用和研究。新闻传播业秘书长王斌说:数字信息技术是新媒体的基础, 其特点是互动性传播, 该媒体具有明显的创新形态。美国《连线》杂志则认为所谓的新媒体就是在所有人之间的传播。新媒体的特点是:互动性、时效性、大众性、共享性、多媒体性、超文本性、个性化和社会化。“传播语境”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相对稳定的社会传播体系。如今, 新媒体得到快速的发展, 就其传播语境而言也具有加大的影响力, 未来我们可以预知,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让新媒体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它在社会传播体系中必将占据重要的位置, 在一定时期内对人们的认知、实践活动造成极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的对新媒体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三、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的新变化
新媒体的应用和快速发展, 打破了传统媒体下新闻传播者和新闻接受者的关系, 手机、数字电视、电脑等成为信息传播的新方式, 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相较于信息传播的新方式而言日益显露出其弊端, 新媒体在信息的传播中的地位也愈来愈重要。
(1) 公众对新闻传播的参与性增强。在新媒体技术下,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 这就极大地模糊了传统媒体下新闻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分明界限。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对新闻传播的参与度, 通过手机、博客、播客等方式每个人都可以把身边的信息快速的传播出去。
(2) 受众的话语权得到提高。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 就是新闻媒体对受众者, 这是一种单方向的传播, 普通大众对新闻的话语权无法得到很好的展现。而新媒体环境下, 受众通过网络媒介可以更直接更方便的表达出自己对新闻的见解和看法, 因为公众的广泛参与, 新闻的内涵也就得到了很好的丰富。社会上很多不好的现象基本上也都是由普通受众披露出来的, 新媒体日益成为群众实现舆论自由的一种表达方式。
(3) 新闻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新媒体语境下, 普通群众也能成为新闻的传播者, 这使得新闻的内容更加贴近人们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公众的广泛参与, 在很多问题上的探讨相对于传统媒体下的新闻见解也有了更高的深度。网络技术的发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愈来愈频繁, 各国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使得新闻不再局限于一种文化形态中, 新闻的内容和解读视角也更加的多样和全面。
四、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的特点
(1) 新闻的时效性更强。在传统媒体下, 新闻的发现到播报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 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 由于新闻受众也可以作为新闻的传播者, 这就极大地缩短了新闻从发现到播报的时间。但同时这也带来了不利的一面, 比如虚假新闻的播报, 2003年非典病毒肆虐, 一些人借此夸大板蓝根颗粒的使用功效, 使得各地群众疯狂抢购, 给社会和民心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有关部门不得不出面对这种虚假新闻进行辟谣。
(2) 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不再泾渭分明。新媒体语境下, 普通群众的话语权得到很大的提高, 大众的舆论作用对新闻的影响力也愈来愈大。许多舆论事件甚至改变了新闻原定的报道议程。
(3) 新闻报道随意化问题严重。许多未经证实甚至是虚假的新闻出现在新闻报道中, 这种现象严重背离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事实性的原则, 给社会和群众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而对于新闻报道的整顿和规范也成为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结语
传统媒体下的“新闻”定义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的新内涵, “新闻”的界定需要得到新的丰富和扩展。对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认知, 需要我们结合新闻的传播活动进行具体的考察和解析, 以更加客观的视角解读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定义, 进一步深化我们对新闻的认识, 为新闻理论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新媒体因其自身的特有属性, 给新闻的传播带来了很大的改变, 网络媒介日益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 “新闻”的界定也有了新的含义。传统媒体下“新闻”的定义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展。本文在阐述新媒体的基础上, 解析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的定义。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新闻”界定
参考文献
[1]谭天, 刘云飞, 丁卯.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界定[J].新闻界, 2012 (12) :6-9.
新媒体语境论文 篇8
1 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特点对比
两者内容的真实性不同。传统电视的片源要求内容更真实, 媒体工作人员对于采访和制作节目的内容的过程也更加严谨, 并且每一个在电视上播放的节目都会有专业审片人, 只有经过审核才能发布。但新媒体更多强调信息的快速传播, 所以对于真实性没那么严格, 往往是第一时间发出信息, 然后才证实真伪。新媒体诸如微信、微博、论坛、博客等等, 上面的信息在真实性方面都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得到验证。
在时效性方面, 新媒体因其技术的发展, 使得信息能够迅速及时传播, 这也是大势所趋。但是传统电视媒体则没有这样的便利, 虽然技术在不断更新, 但电视制作的过程较为繁琐, 在时效性上远不如新媒体。
传统电视媒体在报道深度方面更胜一筹。新媒体最注重时效性, 所以在节目内容报道的深度上远远不及传统电视媒体, 电视媒体有专业的团队, 无论是采编还是制作的能力都比网络上要强, 新媒体的只言片语只能做到传播了信息, 但在深度方面, 电视媒体无法取代。
从信息的覆盖面来说, 新媒体已渗透了大部分群体, 往往是一“机”在手, 信息全有的新格局, 新媒体信息的涵盖量大, 随时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传统电视媒体的受众只是一部分人, 传统的电视信号无法覆盖全国各地的信号, 覆盖范围小, 信息传播局限性缺点明显, 新媒体则可以实现私人订制。
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信息呈现方式的多元化。在相同的报道或者节目中, 新媒体可以加入图片、音乐、录音、Flash等, 让信息更加生动、个性, 传统媒体表现方式则较为单调。
所以, 传统电视媒体有其自身的优势: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 专业的从业人员, 长期积累的丰富制作经验等等。面对新媒体的挑战, 传统电视媒体需要利用当下新媒体的发展成果寻求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笔者认为, 唯有如此, 才不会被取代。
2 新媒体语境下传统媒体的发展途径
2.1“内容为王”的内容开发
媒介的改变和发展并不会影响媒介的核心价值就是“内容为王”, 也正因为信息的碎片化和无论媒介技术如何发展, 内容永远是媒介的核心价值。因此, 在这样的趋势下, 媒体的内容制作和内容编辑的重要性就越发凸显出来。
打造经典的电视节目,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渗入, 受众对于节目内容有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制作能够吸引力的热门节目也是电视媒体的新出路, 所以想要在新媒体的大趋势下继续保持自身优势, 电视媒体在节目制作上深练“内功”。
新媒体的大背景下, 因为网络的发展, 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普通人能够将自己的想法放到网络, 自己制作或者被伯乐充分利用, 获得更好地传播渠道。这也是当下微电影, 网络剧盛行的主要原因, 影像的传播门槛降低, 让普通人都可以成为媒介的主体。所以传统电视媒体应当看到先机, 可以和优秀的网络作品合作, 相得益彰, 互利共赢。
内容是王道, 节目的叙述手段和表达方式也需要创新, 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每个人都不缺基本的信息, 但是作为电视媒体, 如果能发挥优势, 在在节目内容的叙述方式和讲述风格上进行创新, 利用新媒体的诸多优点, 将节目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更能吸引观众。“草根化”“本土化”等接地气的方式能够信息变得“柔软”, 更深入人心, 可以增加观众黏性。
2.2 信息传播产业价值链的构建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多是采用单点传播, 资源之间“各自为政”, 但是随着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不断融合, 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媒体也呈现集团化发展形势, 媒体之间通过进行产权、生产、产品、运营、人力资源上的整合, 构建多媒体产业链条。集团化产业链式发展, 媒体之间能够互通有无, 媒介之间资源共享、相互支持等都可以为媒体的发展创造价值, 且节约成本。比如可在网络上播放电视节目, 还可进行图文直播, 也可以将网络的优质资源加入电视节目之中。同一集团内部不同的电视台可以进行内容和人员上的互动, 发挥协同效应, 用低成本获取更大的价值, 实现“粗放式”到“集约式”的发展转变。
媒介融合是大的发展趋势, 电视媒体的从业人员如果能够突破单个集团发展的思维, 实现跨行业的产业链条构建, 这对于电视媒体的规模和影响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可以实现“多点支撑、百花齐放”的媒体产业格局, 形成产业链, 可以用电视的品牌效应吸引更多与媒介有关业务, 例如广告、咨询、调查等领域加入到电视媒体产业链之中。可以针对受众和客户的需求选择信息的发布形式和内容, 方便制作和汇总。利用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对节目进行精准制作和营销, 都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 增强电视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也利于进一步形成产品、运营、渠道、人才等资源优势, 从而带动整个传媒产业链的发展。
2.3 传播者从“术业专攻”到“通才全能”
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的电视媒体, 一旦往集团化、融合化的方向发展, 实现这些的关键因素仍旧是人。信息传播的第一阶段就是传播者, 传统电视与新媒体既有竞争更有融合, 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 作为传统的电视媒体, 更应当学会形成集团, 形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横向组合, 传播变得快捷和充实, 满足受众需求, 易于传统电视的长足利益。
媒体从业人员除了需要具备专业素养之外, 对于世界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嗅觉的要求也有了更高要求。传统的电视媒体的从业人员在专业化方面优于新媒体, 但是创新和构思方面还需要加强培训, 需打破传统的“术业有专攻”的局面,
采编、撰写、制作、摄影、后期等全方面的业务知识和技能, 新媒体的发展也让受众对于信息质量要求有个新的高度, 如何结合深度与创新也是每个电视媒体人需要思考的问题。传播者需要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 扮演起多岗位, 多职能的职业角色, 从而适应整个传播的拓展深化。
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 未来的世界里新媒体将更加渗入到各种媒介之中, 而作为传统媒介领军, 电视媒体当下最需要面对的是如何整合资源, 利用好自身优势和新媒体创新点, 在媒介变幻的浪潮中屹立不倒, 开创新天地。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于多元化信息的需求也给了电视媒体更多可以开拓的机会, 影响着整个传媒生态, 多种媒介之间的融合也将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栾轶玫.新媒体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包国强.媒介营销——理论方法案例[M].北京:清华人学出版社, 2005.
[3]弗洛伊德.创造力与无意识[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7.
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舆情控制研究 篇9
群体性事件, 是指受特定的中介性社会事项刺激而突然爆发, 以寻求共同利益的人为主, 采取自发或有组织的聚众方式, 与公共秩序和安全发生矛盾或对抗的行为和活动。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 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国家管理者制定和实施的各类方针政策、制度法规、工作措施, 以及影响民众利益及主客体利益关系变化的事件、人物等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执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中, 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1.网络舆情会引发群体性事件
网络具有互联互通、快速即时、匿名隐身、跨地跨国界等特点, 任何人、任何组织都可以不受过多限制地发表意见和观点, 这就给民众提供了一个便捷的信息交流平台。在网民活跃的论坛、社区以及博客等, 一些帖子通过反复转载, 或者通过即时聊天、电子邮件等方式传播。就会形成网络舆情。受某些普遍关注的社会政治事项的刺激, 网民利用网络大规模发布、传播某一方面信息, 发泄不满, 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 互相沟通、串联, 进行策划、组织和联络, 极易演变为带有特定诉求的群体性事件。
2.网络舆情会加速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发展
首先, 由于网络媒体不真实、不适当的信息传播, 往往会误导民众, 对事件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次, 当民众受到网络虚假信息的鼓动, 一些群体性事件可能造成甲地骚乱、乙地声援、丙地联动的情况, 朝着规模更大、危害更加严重的方向发生变异。第三, 群体性事件往往暴露了社会的丑陋面和诸多的负面信息, 而网络媒体不加过滤, 有意或无意地放大渲染, 过度宣传社会阴暗面, 会对民众的思想形成强烈冲击。容易产生情绪低落、埋怨、激愤的反社会心理。
3.网络舆情会加大群体性事件的处理难度
这主要体现在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控制上。首先, 网络的即时性和跨地跨国界性, 决定了网络舆情在时间和空间的把握上难以进行有效控制。其次, 互联网打破了时阀、地域的限制, 各类型的信息几乎能实时发送并接收, 也可以传递到任何一个有互联网的角落, 网络舆情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 给适时采取措施, 有效加以控制带来了难度。第三,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 各类虚假消息、过激言论充斥着互联网, 现有的技术手段只能够将内容进行部分过滤, 这就使得网络舆情内容难以进行有效控制。网络舆情的难以控制, 导致群体性事件网络信息混乱、错误, 容易在民众中引发各种猜疑、谣传甚至恐慌, 给群体性事件的处理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新媒体语境下政府控制网络舆情的措施方略
1.思想上重视网络舆情, 加强网络舆情理论学习
群体性事件发生后, 基层政权习惯于向公众封锁消息, 然而在网络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的今天, 信息不可能被完全封锁, 政府部门一味地回避, 只会让小道消息、社会谣言占据了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因而, 党政机关各级领导, 应充分认识到网络舆情的强大威力, 转换思路, 从新的方向找寻危机处理方式, 加强网络舆情的理论学习。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只有深入开展网络舆情理论的学习, 才能为网络舆情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才能有效保证网络舆情的监控, 才能促进网络文化朝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发展。
2.完善网络立法, 规范网络空间
无规矩不成方圆, 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 使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行度偏低, 流言蜚语、过激言行横生, 更需政府的大力管理。要对网络加以适当的控制, 立法是政府控制的重要手段。我国相继颁布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党政机关应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手段保障这些法律法规的执行, 加强对网络媒体的准入许可、监督管理和违规处罚, 规范网络空间。
3.加强网络信息监管, 及时掌握舆情动态
网络的快速广泛传播, 会使群体性事件影响扩大化, 造成难以预料的社会动荡。因此, 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工作, 及时掌握舆情动态。首先, 在科研上, 积极开发网络舆情监测软件。其次, 在具体操作上, 要对网络信息实施全时监控, 指派专门人员负责掌控网络舆情动向, 及时发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信息;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 通过对零散、初级的信息进行汇总、梳理、归纳, 形成有情况、有思想、有深度的舆情信息;认真研究以网络为依托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趋势, 为党政部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提供对策或建议。
4.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
在网络传播环境下, 党政机关已不再拥有信息的优先发布权和控制权。据以往的经验。社会上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 一般2~3小时后就可在网上出现。6小时后便被多家网站转载, 24小时后网上的跟帖和讨论就可以达到高潮。在此过程中, 如果政府不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各种谣言就会乘虚而入。可见, 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 政府若封锁信息或者反应滞后, 往往会失去制造舆论的先机, 导致舆论引导中的被动。只有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 才能真正遏制谣言。争取工作的主动。信息发布的公开透明, 才能让民众全面了解事实真相, 减少民众的猜疑和恐慌, 有利于事态的稳定;信息发布的及时有效, 才能在第一时间阻止网络谣言的散布、恐慌情绪的蔓延, 控制和引导舆论走向。
5.强化网络媒介管理, 联合大众传媒
在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处理过程中, 网络和大众传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可以针对两种媒介的不同特性分而治之。首先, 针对网络媒介的特点, 政府应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把关, 明确网络经营者的职责。网络经营者应按照“谁经营、谁负责, 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对有关群体性事件报道和评论的虚假信息、负面信息进行过滤, 保证其管理范围内的信息传播的真实性;论坛管理员或版主推出发帖规则, 对发布不严肃言论的网民利用技术手段提出警告或者限制其发帖;对于某些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不良帖子, 应及时删除, 维护论坛秩序。其次, 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具有社会覆盖面广、社会公信力强等特点, 当群体性事件发生时, 为消除网络上的不实报道、蓄意炒作和刻意渲染的影响, 政府部门应当与大众传媒建立互动机制, 及时将真实的情况反馈给相关新闻单位, 充分利用这一容易控制的传统媒体, 消除谣言, 澄清事实, 满足民众的信息需求。
摘要:网络时代环境下。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联系紧密。网络舆情会引发群体性事件, 并加速其恶性发展, 使其处理复杂化。为了有效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 政府应从思想上重视网络舆情、完善网络立法、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强化网络媒介管理。联合大众传媒、加强网民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新媒体语境论文 篇10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主流媒体,正能量传播
现如今,随着我国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也在大幅度加快,但是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有很多负面的新闻也在社会中广泛流传,因此,为了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主流媒体就应该避免负面新闻的传播,在报道新闻的时候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要不断正确引导受众的逆反心理,促进社会正能量场的形成,把负面新闻都扼杀在源头,并坚持客观报道,增强受众心理的亲近感,从而促进主流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1 新媒体语境下主流媒体的正能量传播应避免负面影响
1.1 主流媒体的正面报道要真实至上
目前,随着我国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新闻消息,但是,主流媒体应该充分发挥出自身职责,对新闻进行正面报道,不断传播社会上的正能量,并引导人们拥有积极向上的思想,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是,不是所有的正面报道都能给人们带来积极向上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加快了新闻报道的速度,新媒体也为网络受众提供了一个共同参与的讨论平台。有的人是发自真心的帮助他人,比如为乞讨老人打伞的长春最美女孩,这样的人为社会传递了正能量,改变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但是,有的人却是为了一己之私不断进行“炒作”,博得人们的同情心,吸收人气,影响了社会的正能量发展。因此,针对新闻报道来说,主流媒体一定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不能为了抢头版头条就随意编排故事,混淆视听,这样的媒体将会面临倒闭的危险。另外,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信息都变得真假难辨,所以主流媒体应该尤其注意那些比较重大的新闻,不断挖掘事实真相,把新闻的真实性展现给大众,同时在报道新闻时,主流媒体还应该告诉大众信息的来源,从而达到传递正能量的目的[1]。
1.2 主流媒体要正确引导受众的逆反心理
在传递正能量新闻时,有的传递的方法不当就会使得受众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然后受众就会不断排斥这些正能量,最终产生负面影响。比如《你幸福吗》,这是央视新闻做的街访纪实节目,这里边播报的新闻本来是要宣传社会上的正能量,但是却引发了受众对其的热议,有的受众认为该节目是一档非常具有正能量的宣传节目,但是,也有的受众认为它讲的内容比较空洞无味,有的甚至认为这是一档虚伪造作的节目。总之,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这档节目给受众造成了逆反心理,让广大受众开始怀疑、抵触它,从相反的方向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因此,主流媒体应该在报道新闻时注意回避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尽量避免一些假大空的宣传,从而减少受众的逆反心理。目前,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越来越广泛,从而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所以主流媒体也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播报新闻的方式,并把事情的真相展现给受众面前,把受众当作服务对象,尊重受众的观点,减少受众的逆反心理,客观、真实的报道新闻,与受众产生心理上的共鸣[2]。
2 如何构建新媒体语境下主流媒体的“正能量场”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主流媒体应该改变传统播报新闻的方式,多宣传一些比较具有正能量代表性的消息,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从而促进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下面我们就如何构建新媒体语境下主流媒体的“正能量场”做一下详细的论述。
2.1 发动正能量传播的媒体引擎
现如今,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飞快发展,社交媒体的规模发展越来越壮大,互联网逐渐成为了人们接受新鲜事物的主要工具。互联网的作用非常强大,不仅能够把比较隐蔽的事情公之于众,而且还能给人们的生活注入正能量,让人们能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给主流媒体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主流媒体是党宣传政治、路线、政策工作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引领社会思想潮流的重要手段。因此,主流媒体应该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把更多的镜头留给百姓,大力宣传老百姓的普通生活,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比如在上海机场,一位中年男子拜托素不相识的人给其女儿带护照,通过这一件小事的报道,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人们都感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这样正能量事件的报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这蕴含了文明、和谐、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切引发了人们的深思。再如《家风是什么》是中央电视播报的专题节目,节目主要是以百姓生活中的微小事情作为切入点,来不断勾起受众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回忆。除此之外,在大力弘扬正能量的今天,人们的媒介素养逐渐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提高了自身对新闻的真假辨识能力,因此,主流媒体要想发动正能量传播的媒体引擎,就应该遵守职业道德,深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在百姓的生活中捕捉真善美,从而提高主流媒体的号召力,促进主流媒体的长久稳定发展[3]。
2.2 多维度聚合社会正能量
在具体的正能量报道中,主流媒体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来观察事情的真相。新媒体语境下,主流媒体应该不断分析网络上的热点和难点,弘扬主旋津、传递正能量,从而多维度聚合社会正能量。
2.2.1 营造良性的媒体环境
新媒体的发展调动了网民参加新闻信息的讨论积极性,但是在互联网上有的信息是正面的、有的信息是负面的,也就是说有的信息是网民理性的情绪表达,有的信息是网络非理性的情绪宣泄。因此,主流媒体应该有效发挥自身宣传正能量的作用,营造良性的媒体环境,不断传播正能量信息,引导舆论向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从而为维护社会稳定奠定良好的基础。
2.2.2 构建完善的传播体系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因此,主流媒体要想能够长久稳定的发展下去,就必须构建完善的传播体系,大力倡导并贯彻落实以社会主义制度底线、道德风尚底线、法津法规底线等为核心的底线,同时,还应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引领社会思想舆论发展方向,从而使得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温馨、和谐。
2.2.3 积极疏导社会情绪
民众的情绪直接影响着社会未来的发展情况,因此,主流媒体应该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重视民众情绪的发展,及时消除负能量,并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积极疏导社会情绪,这对防范负能量的病毒式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媒体语境下,主流媒体的主要作用就是传播社会上的正能量,因此,主流媒体应该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坚持正面报道要真实至上原则,充分发动正能量传播的媒体引擎,并积极疏导社会情绪,建立完善的传播体系,从而为主流媒体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文娟.全媒体语境下“正能量”在青少年中的传播机制与对策研究——基于河南三所高校团委微信公共号的实证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0):43-45.
[2]陈树胜.主流媒体如何传递正能量[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7):114-116.
[3]吴月红,陈明珠.中国语境下主流媒体传播力评估模型及指标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27-130.
新媒体语境论文 篇11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新闻摄影;传播特征
0 引言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人们不仅仅只是能当观众,甚至还可以直接参与到新闻的传播中来,很明显大家对此的热情非常之高。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小巧玲珑,便于携带,当身边发生什么新闻事件便可以第一时间拿出相机或手机进行拍摄,上传到网络上引起点击率和全民话题。摄影如今已经不再是那么神秘,现在的摄影已经逐渐变得大众化。所以,在新的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摄影传播,不管是在摄影还是传播方面都将走向一个全新的时代。因此,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要想对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摄影传播特征进行研究,首先就要将新媒体语境进行研究,然后再对新媒体语境给整个新闻业带来的影响。
1 新媒体语境的概念
所谓的语境指的就是语言的环境,它主要包括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上下文的衔接、时间空间的转换、情景与对象的设立等等都是语境的因素。以历史的角度来考虑,各个的学科与学术流派的不同对于语境的定义和基本内容都是不同的。它最早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被波兰的人类学家B.Malinowshi提出来,他将语境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情景语境,第二种是文化语境,换言之也可以说是语言性的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在现实中语境可以反映出人们在日常交流过程中的关系和状态,并且语境有时效性,有些话当下说挺新鲜,过后就没什么意思了,相当于网络流行语般。而在新媒体的语境下,人们更多的是通过网络来进行交流的,基本上是依靠多媒体的形式来进行传播的。[1]所以说,新媒体的语境有着更鲜明的多元化以及个性化,还有着很强的依附性和共享性等特征。
2 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摄影传播的特征
新媒体的兴起确实给整个新闻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跟着新闻摄影传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的变化有:
(1)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大加快了新闻摄影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与过去的传播方式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传播载体方面。过去的新闻传播方式还停留在纸质媒介方面,或者是看电视,收听广播等,大部分时候所听到和看到的新闻都是已经发生了好几天的,没有时效性。而如今的新闻传播在形式上发生了强大的改变,通过互联网的传播,新闻得到了快速的传播,而且传播新闻的信息不再只是局限在报纸纸张大小,网络的信息容量非常大,更重要的一点是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只要轻轻点击相关新闻的液面就可以自己感兴趣新闻信息。现在很多的互联网的用户只要会用手机或相机的拍照和摄像的功能,就可以拿起这些新媒体时代的产物对身边的新闻事件进行拍摄,并通过自己的微博、微信、QQ等的形式上传到网络上,可以是一张图片也可以是简洁的一段视频,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分享与评论。在一定程度上说,互联网的出现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图片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在这一连锁反应下加快了新闻摄影的发展。
(2)新闻摄影的越来越大众化。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的出现,移动终端的多样化,如今只要会用手机与移动终端相机功能的人都可以进行新闻拍摄,摄影在现在已经不是什么很高深的一门专业。当有一突发的新闻事件正发生在身旁时,现场的目击人都可以利用手里的移动终端或智能手机进行拍摄,对现场进行新闻信息的收集,并且可以立刻将该视频或图片发布到网络上去,从而获得大家的关注。因此,可以说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摄影已经不再单纯的属于新闻工作者。
(3)改变了过去新闻摄影的生产流程。过去的新闻行业发布新闻是有着一套严格的程序的,首先是采编到最后是新闻报道,这中间是有一个流程的。过去的新闻采编回来一般都是要进行再加工的,加工的目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一来势必会给原有的新闻素材的原始性造成一定的影响。而现在的新媒体就不同,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拍客对周边的新闻拍摄更加的迅速,在专业的新闻报道出来之前,拍客拍摄的新闻就早已经发布到了网上,这样一来就给过去的新闻报道失去了时效性。
(4)新媒体语境中新闻摄影过于低俗化。普通的所谓的拍客或是自由拍摄者拍摄新闻素材,很大一部分人的动机是不纯的。有时候是拍摄这些去换取经济利益,或是想网络上获得大量的点击率,获得别人的关注寻找到自己的存在感等。可是在这个网络三俗的时代,太过于正规的视频和图片是不能引起大多数网民的兴趣的,于是他们便想方设法拍摄一些恶俗的图片和视频来吸引受众的目光,甚至是将原有的图片进行PS修改成自己认为别人会感兴趣的样子,不惜扭曲事实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进而导致大多数时候新媒体被贴上了恶俗的标签。[2]
3 应对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摄影的策略
(1)新媒体语境下专业的摄影人要改变自身的态度。过去新闻摄影还是一个需要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行业,所以,在很多场合会得到别人的尊敬,时间一长后新闻摄影的工作人员有点骄傲自大。但是,现在在新媒体的语境下,新闻摄影师能做的大家都可以完成,这给新闻摄影的专业性造成了很大挑战,而这时新闻摄影师和一般的摄影爱好者没有太大的区别。
(2)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新闻摄影行业的监管。目前,互联网上的大量垃圾新闻给新闻的真实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严重违背了新闻传播的原则。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给摄影的从业者带来了很多不好的一面。例如,以自己专业视角拍摄的图片被网络恶意进行PS修改,将原作品要表达的意思进行扭曲,很大程度上给当事人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因此,笔者在此呼吁相关的管理部门要做好网络监管的工作,坚决抵制网络的恶俗化,清除比不利于健康的信息与图片和视频等,从而给新闻摄影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
4 结语
过去我们国家封闭落后,自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我国的新闻媒体行业的限制也逐渐放宽,加上现代科技的力量,如今的新闻传媒行业已经发展成了以图片和视频为主要传播方式的阶段。而新闻摄影传播的设备和技术不知已经更新了多少代,关于摄影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力等方面均已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新媒体形式的来临不可抵挡的情况下,要正确地找到自身的价值,积极努力地去维护新媒体新闻摄影传播的发展,如此才能使得我国的新闻业良好健康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杨亚东.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摄影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青年记者,2014(17):43.
[2] 伍玲.新媒體语境下新闻价值观的嬗变[J].青春岁月,2013(08):165.
新媒体语境论文 篇12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体育,新闻传播,新格局
1 新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传播的新特点
1.1 体育新闻媒体具有更加丰富多样的传播方式
在新媒体环境下, 体育新闻传播媒介和新媒体进行融合, 使其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具体表现在:首先, 社会群体的多样化让体育新闻媒介的呈现有了进一步延伸, 传播内容更加有层次。对于传统观众而言, 最基本的媒介传播工具依然是电视, 但因为新媒介的影响和普及, 其广大受众群体主要是年轻人、知识分子, 还有收入水平较高的群体, 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新时期的新媒体形式, 例如互联网媒体、手机新闻客户端或者是新浪微博等。与此同时, 随着媒体数量的不断递增, 也不断增加了媒体之间的竞争性, 而媒体也只能采取更加新颖的、创新的新闻传播方式, 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吸引受众。
1.2 体育新闻传播具有明显的互动性
受众与新媒体语境下的体育新闻传播之间的关系, 逐渐从传统媒体的“主导受众型”已经扭转变为不同“受众主导型”的发展趋势。受众的主体选择性更多, 受众可通过体育新闻互动平台和交流网络论坛以及最热门的微博、微信和手机网络平台的应用, 来作为信息发布的主导者对信息进行发布、放大, 甚至摆脱媒体的限制, 并形成与新媒体的互动, 自由发表个人言论,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新闻传播者的工作。在新媒体时代的信息链条中, 传统受众对信息的掌握更加自主, 并实现了通过多种方式直接与新闻媒体之间进行互动与交流的效果。
1.3 体育新闻传播具有更强的移动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移动设备以及数字化的进步, 新媒体环境下体育新闻传播可以摆脱传播过程中时间以及空间上的束缚, 强化了体育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移动性。这样逐渐使得新闻的发布、传播以及宣传推广可直接利用现代化的移动数据技术来实现, 用户可以拥有多种形式的交互式数字媒体服务, 用户从内容选择和时间上都没有了限制, 能为受众实现随时收看、随处收看的便捷性。
2 新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传播的新路径
2.1 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体育新闻传播思想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 进一步强化了受众在体育新闻媒体中最核心的商业主角地位, 这也使得体育新闻媒体对受众的关注度更高, 并逐渐树立起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 将其发展成为体育新闻媒体的核心价值观。体育新闻传播链中的主体逐渐从过去的传播者主导变化为传播者角色的弱化, 使得传播者逐渐只是信息的采集者、制作者和发布者, 并不能主导新闻传播过程的一切。这也逐渐使得受众的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开始发展到拥有信息选择权的阶段, 受众甚至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与体育新闻传播者之间建立了平行的位置。在信息化技术不断革新发展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以受众为中心的体育新闻传播平台, 这个平台主要围绕受众的观点、受众的需求以及受众的态度在发展与变化, 以受众为中心并为受众服务为目的传播体育新闻。
2.2 体育新闻传播的跨媒体时代来临
随着信息技术的改革发展, 这样使得媒体的类型和形式更加多样化, 当前新时期媒体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成媒体间的相互碰撞和相互融合渗透。传统媒体主要包括纸质媒体、广播电视等, 这些逐渐与网络媒体以及新兴媒体等新型现代化媒体的形式形成跨界合作, 在资源的共享方面发展迅速, 把体育新闻跨媒体时代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发展格局。在随着各大媒体争相发展合作的过程中, 实现了媒体与媒体之间的互利与共赢。
2.3 塑造体育新闻传播品牌
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过程中, 很多新闻媒体之间开始发生激烈的竞争, 其中作为体育文化最重要的传播载体的体育新闻传播也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战线上不断前行, 在与时俱进的同时, 结合自身体育新闻传播的特点和优势, 塑造本媒体的品牌, 不断巩固和拓展自己的新闻媒体市场, 提高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这个过程中, 可借助一些大型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的新闻传播, 来塑造和完善体育新闻传播的形象, 不断开发和拓展更广泛的媒体发展空间, 实现新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传播的品牌化发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新媒体环境下, 体育新闻传播需要更好的创新, 利用先进的现代化媒体技术方法, 与时俱进, 从而促进体育新闻传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