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发展论文(精选8篇)
新媒体的发展论文 篇1
新媒体的发展历程
所谓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介质,通俗的说就是宣传的载体或平台,能为信息的传播提供平台的就可以称为媒体了,至于媒体的内容,应该根据国家现行的有关政策,结合广告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更新,确保其可行性、适宜性和有效性。此前,传统的四大媒体分别为:
1、电视;
2、广播;
3、报纸;
4、网站;
此外,还应有户外媒体,如路牌灯箱的广告位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衍生除新的媒体,例如:IPTV、电子杂志等,他们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与传统媒体又有着质的区别。
从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划分:
1、报纸刊物应为第一媒体;
2、广播应为第二媒体;
3、电视应为第三媒体;
4、互联网则应被称为第四媒体;
5、移动网络应为第五媒体。
其中4、5属于新媒体范畴。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由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
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1即时性与交互性
2共享性与海量性
3多媒体与超文本
4个性化与社群化
我国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历程:
1993-1995:首先网络化尝试的是《杭州日报》真正走上互联网媒体的是《神州学人》
1995年10开播演示的《中国贸易报》12月底开通的《中国日报》
1996-1999:主流媒体的网络化发展(人民网,新华网)商业网站涉足网络新闻(新浪,搜狐)
地方媒体探索网络发展模式(千龙新闻网,东方网)
2001-至今:
各大网站纷纷改革(新华网)
网络新闻频频出彩,特别是突发新闻报道及网上直播
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认同
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在现代科技影响下,当代媒体产业结构面临深刻的调整,主要趋向是:新媒体产业将引领媒体产业潮流,部分传统的媒体行业将逐步走向衰微,适应市场需求的媒体行业将继续保持活力,文化内容将成为媒体产业核心竞争力。
1、新兴媒体行业将引领时代潮流,新媒体产业在媒体产业中的比重迅速上升 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韩国,新兴媒体产业所占比重尤其高于传统媒体产业。美国十分注重把高新技术应用到文化娱乐业。2004年迪斯尼公司关闭了其在佛罗里达的最后一个传统手工动画室,标志着美国已经全面进入三维动画时代。2003年,美国《时代周刊》认为,2015年前后,世界将进入数字娱乐信息时代,数字娱乐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将占一半的份额,新技术、新产品将使数字娱乐全面超越传统娱乐方式。日本媒体产业依托数字化信息技术,也已完成了从早期媒体产业向现代媒体产业的转型。
2、部分传统的媒体行业将逐步走向衰微,适应市场需求的媒体行业将继续保持活力
新媒体产业对报刊、图书出版等传统媒体产业构成了巨大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报业明显出现了萎缩的趋势。如英国的《独立报》在1990年发行量超过40万份,从1995年起发行量开始下滑,到2003年9月只剩下20万份。北美是全球报业最发达的地区,发行量也出现停滞或萎缩,进入2005年,北美出现了近10年来发行量最大幅度的下滑。据统计,世界报业自2001年以来,各国报纸10%的广告收入(约15亿美元)被网络媒体所代替。随着数字化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图书出版业也面临市场萎缩的窘境。以日本出版业为例,日本出版业的销售额在1996年以后连续下滑,到2003年减少了17%。杂志从1999年至2003年,广告收入减少了8%。据日本《出版指标年报》的统计,1996年图书杂志销售总额最高,为2兆6563亿日元,其后逐年下降,到2003年下降到2兆2278亿日元。
新兴媒体产业的崛起,对传统媒体产业、特别是传统媒体构成冲击是毫无疑问的。但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仍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可以肯定的是,一些适应市场需求的传统文化行业仍将继续保持活力。
3、文化内容将成为媒体产业核心竞争力
现代科技使文化表现形式日新月异,“传媒汇流”为文化传播手段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过去稀缺的媒体资源、传输资源出现了过剩的现象,文化内容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没有内容,新媒体产业就成为毫无意义的空壳,如同一台无效运转的机器。正因为如此,韩国媒体产业振兴院院长徐炳文认为,经过20世纪70年代的硬件时代、80年代的软件时代、90年代的信息通讯网时代之后,在21世纪,“创意性文化内容的时代”已经到来,在未来的竞争中,文化内容是最重要的竞争力。这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内容为王”。
新媒体的发展论文 篇2
一、中国传统媒体集团下的新媒体发展前景
(一) 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
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策略方面看, 中国的传统媒体集团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太多的制约, 严重影响了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 新媒体技术的运营过程中, 主要是数字信息传播的过程, 发布与传播同时段进行, 与传统的媒体信息发布传播有着很大的分别。从相关的技术层面来看, 新媒体的运营和发展是在移动媒体上进行, 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及时进行动态互动, 在传播渠道上可以有效地进行分享。新媒体运营下产生的具体形式, 最为人所知的就是微博、微信等移动新媒体。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传统媒体在技术还有策略上都落后于新媒体, 对信息的发布还有传播渠道上都处于被动地位。
(二) 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优势
传统媒体集团向新媒体转型的道路虽然困难重重, 但是传统媒体还是有一些明显优势, 传统媒体集团在社会关系还有影响力方面都比新媒体要占据更大的优势。传统媒体集团拥有良好的企业形象, 专业的生产队伍, 在信息传播服务领域有较高的权威。传统媒体只需要依托一些新开发资源信息服务, 就能够轻松获得广阔综合信息服务市场。传统媒体在专业技术上的优势非常突出, 世代相传的专业态度和业务水准不是新兴媒体可以快速赶超的, 例如, 2012年欧洲杯, 腾讯视频仰仗财力获得优先于央视体育的国内视频媒体的优先采访权, 但是报道效果却不如人意, 无论在观点交流上还是画面质量上都难以达到合格的标准, 更谈不上优质。可见传统媒体应该更充分发挥自己的核心优势, 在科学有效的经营理念下实现增值。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传播, 成功地使传统媒体集团向新媒体发展。
(三) 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劣势
传统媒体的劣势一方面是, 显性的体制掌控下的工具属性不适应现阶段媒体业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 其面临的压力来源于传统媒体集团缺乏市场经验, 经营管理能力薄弱。传统媒体如何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 并且占领市场、开拓市场是现阶段传统媒体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了使传统媒体集团能够更好地发展, 传统媒体集团必须要解决这些阻碍集团发展的因素。
二、传统媒体集团向新媒体发展的相关策略
(一) 建立数字化信息专业生产平台
传统媒体集团应该设立数字化的信息资源整合平台, 实现集团媒体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提升信息服务的准确性。专业生产是指新闻行业相关从业人员对信息进行采编。用户在专业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选择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内容。采用这样的生产模式, 就可以解决传统媒体所面临的海量信息无法收集整合的问题。以此为基础, 传统媒体便有了生产模式的转变, 对于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的报道也就有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法。传统媒体集团可以开通微博平台, 及时地与网民进行沟通交流, 以便获得更为广阔的资源平台。
(二) 传统媒体集团可以建立复合型传播媒体
我国传播媒体集团中, 一些大型集团通常拥有自己的报社、杂志社, 在当地的平面媒体业有一定的地位, 并且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同时拥有自己独家的网络发行渠道。传统媒体集团可以尝试运用现代化的数据库技术, 对用户的资料进行有效地整合, 更准确地了解受众需求, 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造具有特定风格的电视产品, 从而获得更加稳定的收视群, 提升自身平台的影响力, 成为新兴的复合型传播媒体介质。总而言之, 传统媒体集团将网络发行作为基础, 能够搜集更多的客户需求, 为客户更好进行服务。
(三) 传统媒体集团需尽早适应互联网传播终端体系
现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互联网跟移动互联网越来越走进人们的生活, 信息发布与传播都能进行有效地互动, 在网络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现代电子通讯设备发达, 各种具体电子媒体介质种类繁多, 这都为信息有效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式。基于这种环境下, 中国传统媒体集团想要更好地发展下去, 就应该尽快使用相关的技术手段, 进入各种智能化终端市场, 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利用。这也就是要求中国传统媒体集团的传播终端体系应该建立在互联网上, 借助已有的渠道和平台, 积极发展各类信息用户。
三、结语
现今新媒体的发展情况十分明确向我们展示, 传媒业是为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服务的, 所以, 传统媒体集团想要更好地转型, 只有在创新服务上努力, 积极地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 寻找自身发展的前景, 这样传统媒体集团才能走上转型之路。
参考文献
[1]周燕群, 王武彬.南方报业全媒体转型的思路与做法——专访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杨兴锋[J].中国记者, 2012, (3) :36-38
新媒体的发展论文 篇3
关键词:BBC;新媒体;iPlayer;无线移动网络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6-0000-01
新媒体对传统电视的冲击不可逆转。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无线网络全覆盖势不可挡。新媒体时代视频有哪些基本特征,为应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英国广播公司(BBC)开发了哪些新媒体产品,从而使BBC成为电视台模仿的对象。
一、新媒体时代视频的基本特征
(一)为新媒体量身制作视频内容
当前电视台在网络上的主流应用方式是将电视节目切条,放到网站上进行直播或者点播。广播电视现在面临的一大问题是如何对自身进行定位,换言之,就是在媒体产业链中广播电视要做什么和怎么做。视频内容的网络传播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将电视内容直接上网,就是切片之后提供直播、点播,这种实现方式廉价快速,但是相对比较初级,主要解决了“看得见”的问题,也就是说通过互联网能看到电视节目。
第二阶段:高级阶段要解决的是“看得好”的问题,通过互联网能够达到甚至超过电视节目的表现能力。
第三阶段:基于内容的电视和网络互操作,是指可以根据内容在电视和网络之间交叉访问内容相关的信息。
网络还可以提供节目的互动通道,实现点播以及其他服务。这种互操作的特点是以广播为主,广播和网络并重,在内容层面实现双网的融合。这种技术的典型代表包括欧洲的HbbTV,韩国的OHTV,日本的Hybricast等。
(二)盈利模式线上线下结合
在整合营销传播时代,线上线下界限模糊,电视媒体用王牌节目培养收视惯性之后,需要在新媒体环境中找到适宜的盈利模式。目前常见的盈利模式包括信息模式、线下模式与拓展模式。
1.信息模式。这种模式建立在大量的用户群体、大量的访问者基础上。通过提供各种信息服务达到赢利的目的。
2.线下模式。利用线下的活动来获得收入,如携程、亿龙就是这种模式,他们的主要收入来自于线下机票、酒店预定、旅游等收入。
3.拓展模式。这种模式主要表现在延伸互联网的应用,诸如网上支付服务就是这种。这种模式的特点就是既不靠信息模式来赢利,同时也不靠线下模式来赢利。
(三)渠道商与内容商融合
占据“内容王国”的传统媒体渴望与占据“技术王国”的网络媒体共舞。在新兴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才可以发展壮大:一流的新闻产品;一个可靠的产品发布系统;一个庞大的市场以及与适合的网络媒体的结合。这种融合可以更好地实现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资源共享,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实现利益的共享。
许多传统媒体相信他们已经拥有品牌、资本和人力,但缺失新兴媒体的技术优势,他们的最大挑战是高成本的传统媒体产品的营销,而与新媒体结盟则是致胜的不二法宝。
未来电视面临的是海量的网站、电视台和信息发布者,GoogleTV也好,BBC的iPlayer也好,都是通过机顶盒、播放器、控制器抢先抓住用户,让用户开机即看到自己的内容,从而掌握信息的提供权和选择权。在这种模式下终端及其应用成为内容查询的关键。
二、新媒体利器
(一)iPlayer新的播出平台
电视新闻对媒介融合这一趋势做出的最重要回应就是打通各种媒介终端,形成一个全新的、广阔的新闻播出平台。2007年12月,BBC正式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播放器,命名为iPlayer。它不仅是一个视频播放器,同时还是一种打通各种播出终端的工具。为适应不同终端播出介质,iPlayer提供了14种不同的视频格式,在数字化多媒体平台基础上打破了不同媒介之间的界线,实现了广播、电视、网站、移动终端等传播渠道的大融合。iPlayer将以往BBC的单向电视广播变成了在互联网上可以交互的网络视频点播服务客户端,用户可以下载观看过去7天BBC播出的电视节目,这些节目既可以保存在电脑里也可以存储在MP3、PDA、掌上游戏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上。BBC的高级官员曾表示,这项产品的重要性甚至堪比上世纪60年代公司首次彩色电视节目的发布。而用户也普遍认为,与英国独立电视台和四频道的网络播放器相比,英国广播公司的iPlayer在与Mac、Linux、Adobe等系统上的兼容方面更加顺畅。
逐渐,BBC又把iPlayer赋予了新功能——让电视成为网络社交新工具。利用iPlayer,电视用户不仅可以点播自己喜欢的影视节目,还可以通过iPlayer和欣赏同一个节目的网友在电视屏幕上实时交流、评论。下一步BBC还在考虑将Facebook、Twitter融入到BBC的广播互动网络中,将电视屏幕打造成未来社交网络的一部分,打造一个开放资源的平台,争取传统媒体和新兴网络媒体双赢的结果。
(二)3D技术
除了方兴未艾的电视点播加社交网络的传播模式之外,BBC又看上了另一件技术利器——3D。BBC计划将在电视媒体上推行3D技术,而据预测,裸眼3D技术也将很快成为电视显示技术的主流。2012年伦敦奥运会,BBC就以高清和3D技术进行了转播。
加强技术研发。根据“创意未来”计划,BBC加强了新技术的开发,目前专门设有一个未来媒体和技术部,负责英国广播公司向新媒体领域进军以及新媒体平台的建设。该部门不仅重金研发了互动型播放器iPlayer,并且还在不断研发最新的技术利器——3D电视,以及最近开始试验的播送认知媒体技术等等。
三、结束语
以无线网络视频服务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内容、收视份额、广告市场、获取终端等方面对传统电视行业展开了全方位竞争。英国广播公司(BBC)制定新媒体格局下的发展战略,突破电视关于内容表达形式和传输形式的限制,与新兴媒体争夺年轻用户。广播电视行业正向着定制性、互动化的方向发展,只有开发更多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贴近受众与市场需求,传统电视媒体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新媒体的发展论文 篇4
进入21世纪,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各种新媒体的日益壮大发展,已对传统媒体形成了持续和强烈的冲击,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话语权也受到严峻考验。新闻传播是传统媒体第一责任,也是赖于生存的根基,在新的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新闻运作该如何顺应潮流,正是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困惑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目前,传统媒体在新闻运作中普遍遭遇的矛盾:
一、新闻消费习惯改变与传统新闻理念的矛盾
信息传播手段的变化必然带来接受方式的改变,读报看电视听广播,这是过去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途径,如果把新闻信息看为一种产品的话,那么它的消费方式就是买报纸杂志或在特定的时间、区域看电视听广播。然而,当互联网迅猛发展起来之后,这一切开始悄然发生了变化。“美国著名的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网络新闻比报纸在美国更受人欢迎。最受欢迎的新闻形式首先是社区新闻和全国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接下来排在第三位的就是互联网上登载的新闻„„调查显示美国人的获取新闻的习惯已经发生了变化[1]。
在中国也出现同样的情况。新的传播载体有它自身的传播特点,它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恰好迎合了人们某种心理需求。就微博而言,140字的限制,短平快;不求深入,只求大概;不求过程,只求结果。这与社会浮躁心理的契合度极高。新闻也成为一种快速的消费品,像只为赶时间填饱肚子的快餐,不求精致。
喜欢从微博上获取新闻信息的年轻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趋同性,在眼下信息过剩的时代,新闻信息的大小、重要与否其实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他们关心的往往是自己关注的人都在关心什么新闻信息,这才是最重要的、与自己有关系的。他们只是通过别人的关注,借助别人的眼光来筛选新闻,这当然也是有效率最省力的方法。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载体,它的信息传播主要以个体为单位,所以,有一种说法叫:“人人都是新闻的发布者和接收者”。与专业媒体的新闻产品其实存在很大的区别。
专业媒体有新闻的专业性要求,也有新闻传播的价值预期判断和理念的追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到新华社调研就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理念,用心走基层,用情写群众,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把火热实践作为报道的主题,把普通百姓作为报道的主角,真正做到为人民采写、为时代放歌。要坚持不懈地改进文风,写短文、讲实话、发有用的报道,以文风的有效改进,促进新闻报道水平的提高。[2]”
可是,当许多受众都习惯了只接受140字的简短信息之后,专业媒体的专业报道往往变成转发者断章取义的资料来源,变成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第一手材料。这是目前传统媒体面临的最大困惑之一。我们会奇怪地发现,在微博微信中,往往被广泛传播的新闻信息,基本上都是语焉不详的。新闻的要素,即五W+H都是残缺不全(What何事? Who何人?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故?How怎么样?),但就是这样的产品却依然会大受关注,被广为转发。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如何适应受众新的消费特点,是个待解的课题。“写短文、讲实话、发有用的报道”或许是不二的选择。
二、信息传播全面提速与传统运作模式的矛盾
2009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改版被业界认为是新闻提速的成功范例:“新闻可以不断被刷新,不断被改写”已经成为“中国之声”的治台方略。30分钟为一个播报轮盘,在这30分钟里,当天的新闻要尽可能地涉及。对于一个新闻事件,记者捕捉到一个信息点就播报一个信息点,再捕捉到新的信息点,纳入下一个播报轮盘。没有新料,就把之前的信息点合并播出„„“中国之声”按栏目设置的编制完全打散,强化大编辑部、大采访部、大策划部,全“中国之声”共用同一个400人规模的采编后台[3]。
作为一个传统媒体,这已经是最成功的运作模式的改革,它付出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自称的“不计成本”的代价。而对于其它基本上靠自负盈亏、靠市场经营养活自己的传统媒体来说,只能望其项背,谁也干不了“不计成本”的事!
即使如此,相对于新媒体,这样的运作速度还是落后的。新媒体的特点在于随时随地可以发布新闻信息,以微博为例,它由个体操作,以个体的眼光和角度,不必通过层层把关,只需用手机拍一张照片就可以发送出去,与传统媒体相对复杂的运作模式大不相同。除了严格的稿件审查制度外,技术的要求也远比新媒体复杂,而且传统媒体的新闻还是以定时定版面的方式发布为主,例如报纸有出版的时间、版面,广播电视也是通过固定时间的新闻节目来发布信息。即使是广播电视的直播活动,它也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这使得真正的新闻事件的直播无法成为常态,许多大规模的直播活动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往往是那些已经多次排练的活动类事件,并非突发的未知结果的事件,其对受众的吸引力有限。
对于随时随地想通过媒体了解最新信息的受众来说,传统媒体显然难以满足要求。而且,由于新闻的管理部门大多未能适应新的舆论环境,在管理方式上观念落后,对于突发事件多采用封堵传统媒体的做法,而对于新媒体,例如微博、微信等却无能为力,这在客观上造成了“灯下黑”的状况,传统媒体经常出现对于本地突发事件的报道“失声”、“失位”的现象。“本地媒体对本地发生的重大事件装聋作哑,是本地媒体的耻辱,也严重妨碍了媒体业的发展。媒体不管怎样发展,它的本职仍然是传播新闻事件,行使社会监督功能。只有立足于这种最基本的职能发挥,媒体才能赢得读者的信任,并进而赢得市场”[4]。
由于个人发布平台时常缺乏客观性和全面性,传播的信息又在转发中不断地出现信息的偏离,但却在第一时间满足了群众的信息需求,所以传播力很强,极容易造成社会舆论对主流方向的偏离。而这个时候,主流的传统媒体无论是出来“以正视听”收拾残局还是继续保持沉默,都难以获得受众的信任,由此,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会不断地受损,直接威胁传统媒体的生命力。
三、新闻评论个体表达与客观公正立场的矛盾
新闻评论历来被看作媒介的声音,社论、评论员评论、评论类节目等重型评论文体甚至被称为媒介的旗帜和灵魂,也是判断媒体的政治面貌和衡量媒体实力和视野的主要标尺之一,更是媒体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有力武器。《南方日报》就打出了“高度决定影响力”的口号;《南方都市报》更是以评论作为自己的新闻拳头产品,每天推出“社论”和“个论”两个专版。
20年来,各种媒体在新闻评论方面的大量投入促进了新闻评论的繁荣发展成为我国媒体的一个显著特点。已形成一个横跨平面媒体、电子媒体及网络媒体的意见表达和传播系统,跨媒体合作和传播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新闻评论的影响面和影响力正在不断增强。
新闻评论的发展与民主社会的建设具有同步性,现代社会需要各种声音的争鸣、辩论,同时也给人们更多话语表达空间。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问题凸现,也需要媒体传递更多的意见性信息来解疑、释惑。伴随着媒体评论的竞争,有一些媒体依靠优质言论从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配备自己的队伍和运作模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评论风格。比如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建立了自己的评论员队伍,拥有一批名牌评论类节目和栏目。
同时,我们注意到,一些网络的意见也纷纷被传统媒体所引用,而传统媒体的声音更是网络传播的重要依托,这种相互的融合和互动有力地推动了新闻评论的发展,甚至一些原本在网络上传播的个人评论节目也被搬到传统媒体上来,例如:高晓松的《晓说》2013年在东方卫视播出;2013年**的《老梁据说》在浙江卫视、《老梁有话说》在陕西卫视播出。
新闻评论的兴起和受欢迎无疑满足了受众某些方面的信息需要。网络时代的传播媒体多了,传播的速度快了,传播的范围广了,信息量的爆炸性增长对于受众来说也是一种负担——选择的负担、甄别的负担、深入思考的负担。在信息庞杂、各种媒体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受众也需要媒体能够帮助他们对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处理,以提高受众接受和利用信息进行决策时的效率。而新闻评论是通过了整合加工后的精致新闻产品,通过对庞杂信息的提炼加工再生出新的信息,新闻评论受欢迎往往还在于它的原创性和独创性,有助于满足受众对原创和独家信息的阅读需求。
而为了满足受众对独创性的需求,评论的“个性化”正成为不少媒体的追求。我们并不否认独立思考的积极作用,但为了“个性”而“个性”,只追求与众不同,往往又极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背离客观公正的立场。
在不少网络的重大舆论事件中,我们看到许多评论会被大量转发,而最受关注的往往是那些偏激、极端,甚至断章取义的评论,容易吸引眼球,有的甚至为了表达某种情绪或意见,不惜编造捏造事实,这种不良倾向有蔓延之势。而传统媒体也深受其影响,有的传统媒体会不自觉的采信、引用网络不当的评论;有的本身向网络媒体“学习”,“语不惊人誓不休”,常出现惊人之语;有的失去立场,成为个人情绪宣泄的渠道。
或许,一时的痛快表达能换来眼球,但缺失客观公正的基础,媒体的生命力如何得以维持?在个性的张扬和客观公正立场之间,媒体正遭遇困惑。或许答案很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不少媒体会表现出急功近利的浮躁,深陷选择的泥沼不能自拔,这也正是传统媒体常常出现评论导向问题的症结所在。
四、信息碎片化故事化与社会普遍意义的矛盾
新闻的“碎片化”和“故事化”是近年来新闻发展呈现出来的最显著的特点。“碎片化”既基于受众对“短平快”信息的需求,同时也契合了新媒体的传输特点。无论是面对什么媒体,如今的受众很难集中精力在特定的时段专注地接收信息,而是随意性很强,这种随意性包括时间的随意性、接收的随意性、选择的随意性等,有时间看一下、听一下,边干别的事情边接收信息,只有感兴趣的信息才会予以特别的关注,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变得碎片化,这就迫使媒体的信息传播也要“碎片化”。
例如对于广播,节目形态越来越“碎片化”,在一个相对独立的板块内尽量分出小板块,小片段,各个片段能相对完整独立,在各小片段中还要频繁地营造兴奋点以刺激听众的收听兴趣。中央电台以前的节目不少是完整一个内容的专题节目,而2009年12月改版后的创新点之一就体现在碎片化播出形态上,即采取“间隔性原则”,分散信息重点,每五六分钟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片段,每个片段都会努力安排一个关键的重要的信息点,也就是节目的兴奋点。并通过不停的新闻提要的穿插进行内容切换,打破原来整体感很强的“一体化”形式,代之以“碎片化”节目形态,使听众任何时候打开收音机都能够听进去,而没有“不知前面说什么”的突兀之感,能无障碍顺利地进入收听状态,从而最大程度地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而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报纸,这种碎片化的形态还有利于在新媒体上的二次传播。因为篇幅短又独立成章,信手拈来就可以粘贴的网络上,也适合网络的传播特点。
与“新闻的碎片化”相伴而行的还有“新闻故事化”,即采用文学的表现手法,将新闻事实以讲故事的方式展现给受众的一种新闻表现形式。新闻故事化在新闻叙述中更加注重细节的描写、人物的刻画、场景的再现以及背景的交代等,将新闻事实当作一个故事叙述出来。
传统的倒金字塔结构报道强调的是信息发布和传达,相对而言不太讲究表达的艺术性,而将新闻事实以讲故事的方式展现出来的形式则更有吸引力。新闻故事化主要表现在它所产生的生动、曲折、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上,而要把新闻当故事讲要讲究技巧,要本着一波三折的原则来推动故事的整个讲述过程,要有故事的“冲突”。这种冲突,可以是人物与外界的冲突,也可以是来自人物内心的冲突。然而,新闻故事化作为一种新闻传播模式,也普遍存在一些传播上的毛病。比如,为追求故事化而使新闻主题流于表面,难以深化主题;为追求曲折情节容易引发人为安排、不客观等现象。在影响重大的社会事件面前,对曲折情节的挖掘容易偏离新闻事件的本质,变成“舍本逐末”——“2002年的莫斯科人质危机事件中,不少报纸几乎都充斥着大量侧重于事件过程和细节描述的新闻故事:《莫斯科上演‘倩女幽魂’女人质手机传情荡气回肠》《‘女肉弹’几乎全被歼灭 她们更残酷、更富进攻性》《我离死亡只有3米》等等,读者在看得惊心动魄、痛快淋漓的同时却容易忽略国际恐怖事件背后蕴藏的社会政治危机,沦为系列故事的新闻报道对事件本质的揭示容易停留在某一阶段而难以深入。”2001年12月,武汉森林野生动物园老总怒砸奔驰车事件接连数天上了江城各大都市报的头版,《车主不满售后服务 老牛拉奔驰‘游街’》到《奔驰车真的砸了》,这一事件倍受各报青睐,也的确吸引了许多读者。先不论车主是否有借此炒作其公司的嫌疑,各媒体对这一极端事件近乎狂热的追踪报道实际上是相中了它所包含的离奇故事情节,报道真正给汽车消费者带来了多大实惠还是个疑问。而更让人担忧的是,同时发生在武汉的“全球最大冰毒案在汉侦破”等影响百姓生活的重大社会事件却少人问津,媒体在新闻故事化倾向影响下所进行的“厚此薄彼”的关注对社会议题的设置进行了不恰当的引导[5]。
在“走基层”的新闻实践活动中,传统媒体都推出了一系列的栏目,到基层去,反映基层百姓生活的现状,于是媒体不约而同地在表现形式上更趋碎片化、故事化,选择报道的也绝大多数是普通人的生活故事。但由于这样的新闻作品不太具有新闻性,时效性不强,同时其社会价值也不高——不是重要人物、不是重大事件、不是普遍现象。所以早期的不少栏目实际上传播效果并不是太好,也缺乏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与碎片化、故事化的形态相伴而来的就是新闻主题不明确,分散且隐蔽,容易造成传播方和接收方的不一致,甚至偏离。这与传统新闻传播强调的主题鲜明、立场鲜明不相适应。
普通人的故事要引起关注就必须寻找主人公故事的独特性,追求故事的曲折性,而与之相伴的必然是事件的个别性和偶发性,往往并不具备社会的普遍意义,甚至作品的主题极易偏离社会普遍价值,走向故事的猎奇。
旧媒体 新媒体比较以及发展趋势 篇5
与报纸、广播等媒介相比,电视以视听合一的方式传播信息,人们能够亲眼见到并亲耳听到如同在自己身边一样的各种活生生的事物。因为其视听合一的传播使得电视的画面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直接刺激了人们的感官和心理,使受众获得感知经验上的认同,这是其他任何媒体所难以达到的。
1.电视媒体的现场直播
可电视刚进入传播领域不久,就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成为当今受众面最广、影响最大的新闻传媒。新闻报道讲求时效,以最快的速度对新近发生的事件进行报道是每一个新闻媒体追求的目标。广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让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有所增强,特别是现场直播这一实时、同步、零时差的新闻报道方式诞生之后,受众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新闻事件的最新动态,见证新闻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这一特性使得电视在危机发生时可以让观众真切地随着事件的最新进展而获得信息。
2.当今重大危机事件报道中,电视媒体发挥的重大作用
过去,中国的电视媒体习惯于做预设主题、预设程序的直播,在预知发生的事件前做好充分准备。2001年的9?11事件给中国电视媒体上了一堂课,9?11事件符合一切直播节目的元素,需要发挥电视独特的优势的时候,央视却没有出现。
2009年4月中旬,墨西哥公布了发生人传人的甲型H1N1流感案例,从这时候起,甲流在全世界的爆发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电视媒体在甲流发生的前期就比较关注墨西哥和美国的情况,并及时地根据国内的情况发布了最新的消息,在中国发现第一例甲流疑似病例后,电视媒体的报道更是做到了在第一时间里传递出最权威的数字和内容。等到高峰期的时候基本上是在每天每个时段的新闻里都做了及时的报道,同时对一些康复的病人和预防甲流的常识进行了引导性的报道,每天在重要的新闻时段都会及时地更新数字和及时地发布最新的消息。比如,在济南的一名康复患者,就是以现场记者出镜,到区医院进行的现场报道,这样就比较直观,而且还充分说明甲流是可防可治的。国内主流媒体在这样危机时间中不仅做到了及时报道,同时也在另一方面说明,在互联网咄咄逼人的气势前,电视机仍然是此时此刻世界上被打开最多的电器,具有同步声画功能的电视现场直播依然是现代信息传播无可替代的最佳媒体。随后,各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但是电视媒体始终成为报道的主力军。
3.在受众关注度较高的危机事件当中,电视媒体应承担起引导舆论的责任
在危机事件中,有很多并不是以某些事实的发生为标志的。它可能是潜在发生并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同时又是人们普遍比较关心的问题。这就要求电视媒体长时期地做好对事件的策划工作,积极地引导民众的正确舆论。
不仅是电视媒体,所有的媒体都应当担负为受众提供真实、及时的信息和为民众解疑释惑的责任,通过对事件的剖析,让受众看到事件的内在规律,以消除因事件而造成不必要的恐慌。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自然是人们比较关注的焦点。央视对这一题材进行了充分的策划,从“新闻联播”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专栏到经济频道的“坚定信心促发展”专题栏目,详细而理性地分析了当前金融危机发生发展情况,并及时地关注国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同时还提出一些积极的预测和典型报道。这些报道都为人们充分了解和应对此次金融危机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在这一系列报道中,电视媒体还通过访谈等多种形式来弥补电视新闻的深度问题,让新闻更加丰富和具有思想性。在这样一类的报道中,电视媒体的多样性传播特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承担起为民服务、引导舆论的责任。
新旧比较: 电视媒体优势
1.个人媒体的可信度不足以承担引导危机舆论的重任 2.电视媒体的信誉度为其赢得受众
3.可利用个人媒体来提高危机传播的时效性 劣势:
1.传统电视媒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能让信息具有了即时性与持久性,不能无限制的传播信息。而通过新媒体,时间和空间不再是信息的障碍,形成了信息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虚拟空间,使用户体验到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传统电视媒体望尘莫及的。
2. 另外相对新媒体而言,传统媒体互动性不强,不能像新媒体一样最大化的开发节目内容的市场价值,不能更好的与用户互动、激发用户的热情和增加用户的归属感以及给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3.同时,在信息量方面,传统媒体电视媒体不具备庞大的信息量,而新媒体的信息量可以用“无穷无尽”来形容,在这方面传统媒体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手机媒体
手机媒体是真正的自媒体,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传受终端,可以随时随地、自主自愿地传受信息;手机媒体是真正的多媒体,可以传受音频、视频、动画、图像、文本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手机媒体是真正的草根媒体,手机的低成本以及易操作性,使手机媒体成为用户最多、应用最广的媒体。
手机媒体危机传播模式
“危机状态下的传播是一种变异了的传播系统”。危机传播的信息是碎片化的、复杂多变的。而手机短信即时、快速、短小的信息传播特性,恰好符合危机传播原则①,能够在第一时间迅速采集、编辑信息,将信息传播到最大范围,做好信息沟通和意见协调,发挥社会协调和社会动员的作用,协助组织化解危机。手机媒体的技术特性决定了其在危机传播中的优势:(1)手机媒体传播定向性强,危机信息有效到达率高;(2)手机媒体传播方式个性化,危机信息易于接受;(3)手机媒体的移动性强,危机信息无孔不入;(4)手机媒体的高度参与性,危机信息采集便捷。
一、新媒体环境下危机公关的特点
1、传播范围扩大化
通常我们的危机公关事件,都是通过传统媒体传播,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反馈给广大的市民,传播范围大大扩大。
2、传播的时效性 新闻讲求时效性,而信息的传播同样也是。新媒体的传播不需要通过繁复的核对和制作,时效性增强,可以在第一时间再现事件,信息采集、发布、传送、接受为一体,迅速实现整个流程的操作。比如新疆7*5事件,很多人通过手机拍下视频第一时间发布的网络上,被广大网络浏览和转载。
3、信息的复杂多元
传统媒体由于存在时间较长,体制健全,运作流程固定程序化,必须接受政府的审核和查对。而新媒体传播中存在着匿名性,并且用户身份复杂难以核实,这就是有关公关危机的信息纷繁复杂、形形色色,有些不利于政府的信息也有可能被公布出来,但是这也要求我们的阅读和理解要有选择性和高度的识别能力,不能偏听偏信,不能盲目跟从,要有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能随波逐流。
4、信息传播得到及时的互动 在新媒体时代的公关危机中,可以很明确的看到大家的意见和看法,每个人可以毫无顾忌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使得公关主体能够体察民意,接收到大家的反馈意见并且顺民意、抚民心,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并且可以在第一时间得知对这次公关危机事件处理的结果的反应
新媒体优势:
1.新媒体可用作危机信息上行的工具,普及的手机、网络等终端在日常环境监控、危机的发现和上报等方面具有分布广泛、主体多样、便捷敏锐等特点,其监查的视野和敏锐度要远远胜于政府职能部门
2.新媒体可用作危机信息分析工具,帮助决策者快速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
3.新媒体可用作信息下行的工具,在传播危机应对知识、宣传政策、破除谣言等方面有强大功能
4.资源优势。新媒体因为其广容性而拥有无限的资源。新媒体采用超链接的方式将无限丰富的材料立体式发布。广大人民可以在任何地点都可以了解最新消息。
5.时效性优势。新媒体在时效性上的优势,在危机传播上尤为重要。如汶川地震发生时,网络媒体领先传统媒体作出了报道,在地震发生后十五分钟就发出了报道。
6.互动式传播。新媒体中传受双方的地位不固定,两者具有交互性。交互性是指新媒体能够实现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传播。新媒体中的微博和博客,通过留言和评论,给公众提供一个交换意见的场所,使受众能够更快的了解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应对公关危机(发展趋势)
1、成立信息监控小组
想要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的解决问题,就不能依赖危机发生后才亡羊补牢,而是要提前做好准备,有一定的预警机制,能够防患于未然。成立了信息监控小组之后,能够对新媒体的传播途径进行有效的监控,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就可以及时发觉,在事情影响尚小、还没有产生恶劣影响的情况下及时向上级反应情况,以便控制事态,缩小影响。
2、专门成立公关小组或者公关公司 想要处理好公共关系,就必须要有一定的专业技巧。政府或者企业需要专门成立一个公关小组,对该小组的人员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确保他们在遇到危机的时候能够给予恰当的帮助和处理。现在有很多专业的公关公司,他们有很好的职业素养和丰富的经验,懂的如何应对突发性的危机,可以与他们合作以备遇到困境,避免临时抱佛脚的手忙脚乱。
3、做好事后的总结,注重营造良好的公关形象
对于公关危机,不能事情解决了就认为大功告成弃之不顾。需要针对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产生的影响、解决方式的合理性和是否存在问题进入深入的分析,了解自己在哪方面有不足之处,并且做成总结材料以便日后借鉴经验和改进。在平时的运营中,也要格外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公关形象,不要等到事情发生了才察觉到公众形象的重要性,要在平时生产和工作的一点一滴中建立起一个负责的、可信赖的、质量有保证、服务周到的形象。
4、全方位运用“议程设置功能”
“议程设置”是舆论导向的第一个阶段,主要针对传统媒体而设置的概念,即媒体通过有选择的报道新闻来引导社会注意力。新媒体既有追求经济效益的客观需要,也必须承担“社会公器”的责任。因此,新媒体在利用网络营销、广告营销手段进行商业运作的同时,也必须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报道社会事件,并充分发挥“社会良心”的作用,主动配合民众进行“议程设置“,客观报道和正确引导事态的发展,进而为科学、透明的公共决策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
5、新旧”联姻“应对”集合行为“
集合行为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乱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干扰甚至破坏。
新媒体环境下动漫产业的发展论文 篇6
一、新媒体环境下动漫传播的特性分析
1.依存性
从传统的动漫艺术创作角度来看,作者在完成作品之后,就已经脱离了艺术创作范围,与实际的艺术作品分离,这就使得传统的动漫艺术仅是建立在作者的审美程度之上的,脱离了受众。在技术层面上,传统的动漫艺术创作也不需要不断地更新技术手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统动漫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但从另一角度看,为了作品能够吸引受众,作者不得不花费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去创作优质的作品。就日本动漫的发行态势看来,长时间的连载并没有使人们的热情退却,反而更加痴迷,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制作精良。与此同时,作者在完成作品期间,不断地推敲与思考,积极地接收读者的反馈意见,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动漫风格。这种作者对于动漫艺术作品的信息完整度的保持是传统媒体在传播特性上与新媒体的不同之处。进入了新媒体信息时代,新媒体所依赖的高科技在传播特性上是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新媒体对高科技的依存性主要体现在电子、数码、网络等,这是由新媒体环境所决定的。动漫艺术有区别于文学作品的语言诉说效果,其对网络数据信息的依存程度可见其对现代化社会下的高科技的依存性。
2.仿真性
传统的动漫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能够让受众群体直接感受到艺术作品内涵的效果使得其具有可感性,人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到所见的艺术作品的内涵。动漫作品的独到之处就是能够将作品简单化,将纷繁复杂的道理具象化,使人们能够从诙谐的表达中了解事情的`发展规律。传统的动漫艺术作品往往是基于纸质媒体的基础之上塑造的,由于纸质媒体的视觉性,就使得传统的动漫作品着重塑造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动漫艺术作品而言,由于所传播的媒介不同,使得所描述的同一对象在不同媒介之上有了不同的形象:新媒体能够赋予人物更为鲜活的性格特点,具有拟人化的仿真性。仿真性往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艺术传播媒介所体现的仿真性。电子、网络与多媒体等都能够为艺术传播动漫作品添加人物声音和形象,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纸上的人物“活”了起来;二是传播形态的仿真性。高科技手段加强了艺术表达作品的专业性,从多方面深入挖掘,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数字媒体的不断升级,人们对于动漫艺术的感知程度则更加深层次化,能够从基本的观看转变为互动,这是以往的纸质媒体无法完成的,这一仿真性加深了人们对于动漫人物的喜爱程度。
3.间传性
传统的动漫艺术是不需要借助外来工具形成的艺术作品,从传播特性来看,是可以依靠其本身的形象直接进行传播的,不需要二次加工,观众也能够直接感知角色的独特之处。而新媒体环境下的动漫艺术却有间传性的特质,因其大范围地依赖数字技术,故其表现形式是依靠媒介工具而体现的。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往往能够反映出作品的主要表达思想,新媒体环境下的动漫艺术是借助科学手段进行完成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视听效果。在新媒体环境之下,动漫艺术作品的人物能够有更加鲜明的人物特性,间接地使受众与作品有着不同程度的沟通,这是一种新型的艺术传播形式,能够达到多维度的立体式的传播效果。
二、新媒体环境下动漫发展存在的问题
1.新媒体动漫产业发展需要突破内容瓶颈
从宏观角度来看,新媒体环境下的动漫产业并不是万无一失的,其发展态势较为平缓,虽然有人气高的动漫作品出现过,但仅是少数。目前,动漫市场的态势较为低迷,虽然发展潜力无穷,但是缺少能够发现美的伯乐,仅仅是在既有的素材之上不断地重复,缺少创新性与独特性。内容是动漫艺术作品的主要灵魂,如果内容一味地重复,受众群体会进行更为新颖的选择,创作者不仅要更新内容,更要使作品的完整度得以保持。新媒体环境下的动漫产业前景不容乐观,由于缺乏新颖的题材,内容停滞,止步不前。内容这一环节的发展水平能够直接反映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因此相关从业人员需要对此进行高度重视。
2.创意型人才的匮乏
艺术作品最为重要的是作品的创意性。一个好的作品的诞生,需要背后凝聚创意的来源,而目前的动漫产业创意型人才紧俏,自然不能够生成好的动漫作品。就动漫作品的仿真性而言,创意型的作品能够激起受众群体的喜爱程度,相反,一味地搬用以往的素材,只是换个模式运作,会降低其受欢迎的持久性。在原创作品中,能够看到作者的心意与表达欲望。就网络游戏而言,目前市面上的基本都是在原有的文学作品之上进行加工,少了自我构思的过程,这样使得作品的完整性不够,也不能保持受众群体对其的喜爱度持久。相关的动漫艺术产业工作人员,需要始终保持灵活的头脑,培养自己能够发现新的闪光点的能力,这样就能够保持作品的新奇性与吸引力。
3.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使动漫艺术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具有创意型的作品被竞相模仿,少了原作品的独特性。由于网络的自由性特点,使得作品不能够受到良好的保护,互联网上的任意一个角落都能够看到几乎相同的动漫艺术作品。这些直接影响了原创作者的创作积极性,流失了大量的原创人才。新媒体环境下,动漫艺术要想长久不衰地健康发展,就需要进行相关的立法并付诸实施,打击盗版行为,建立创作者的信息,保护原创作者的创作权不受侵犯,促进其创作新产品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动漫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动漫发展对策
云媒体,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架构 篇7
一中央提出媒体融合发展战略目标, 中宣部和总局高度重视
2014年8月18日,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为落实中央精神, 中宣部对媒体融合发展做了具体部署, 启动了媒体融合发展项目, 力求在融合发展上尽快见成效。总局也就媒体融合发展做出一系列落实部署举措。中央和一些主管部门对问题的推动也有了一系列的安排和部署。
二构建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架构
革命是由技术演变带来的颠覆性变化, 这些变化反映到媒体所带来的是管理体制、工作流程以及传播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变化。按照中央的部署, 各主要媒体通过业务、应用和技术的创新, 积极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促进传统媒体的转型。对于大部分媒体来讲, 首先被定位成一个传统媒体, 有些评论说到目前为止传统媒体转型成功, 已经在新媒体领域获得一个被认可的地位, 然而实际上成功者寥寥无几。这其中有很多原因, 既有传统媒体的包袱, 根本问题还是传统媒体理念的问题。这对于新媒体和互联网公司, 或者互联网媒体公司来讲, 没有转型的问题, 完全是创新建立全新技术架构, 传统媒体首先要解决转型的问题。
依托“云”理念, 来构建融合一体化架构的云媒体。通观媒体的技术发展, 数字化、网络化为技术体系带来了两次大的变革, 随着云技术的出现, 各媒体单位纷纷根据自身业务特性搭建了各种云, 包括制作云、播出云、新闻云、面向新媒体业务的云等等, 涵盖了媒体采集、制作和播出三大领域。
从技术的本质来看, 无论是早期的单机, 还是现在的媒体云, 都是把内容通过总线或者网络进行传输, 最终进行显示或展现。也就是说, 无论技术怎么演变和演进, 都跳脱不开内容、网络和终端。技术的演进是不断地将这三者的关系变得更紧密、将资源利用得更加充分、将效率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而云技术的出现, 将计算、存储和网络变成了可以整合、利用、调度的资源, 通过高效而强大的处理能力, 使得资源可以按需使用, 将资源变成可量化的服务。
云的这种按需可以快速将资源聚合, 任务完成后, 各项资源释放, 各归其位的方式, 可以抽象为“聚则成云、散则成风”的云理念。云的出现所带来的变革是一种能力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又不需要我们随时去不断进行硬件的堆叠和网络的调整。“聚则成云、散则成风”这种理念来诠释媒体云可能会比较清晰和完整地来理解它的能力, 这种理念可以渗透到内容、网络、终端的各个环节, 实现媒体采集、制作和播出能力的无边界化。这是云对整个媒体最根本的影响, 在采集、制作、发布、传播等所有能力的无边界化导致今天要构建一个全新媒体能力的新体系。
三“云、网、端”相结合的云媒体
云媒体实际上是一个“云、网、端”相结合的新体系。
构建融合一体化的云媒体, 应当是一个全面的、端到端的体系, 即具备“云、网、端”相结合的架构。现代信息系统就是“云、网、端”的结构。作为媒体如何适应现代信息系统的技术变革, 而成为全新的系统?
首先要认清“云、网、端”架构。在云网端里面, “云”指的是利用云技术进行媒体内容的采集制作, “网”指的是融合传输覆盖网, “端”指的是智能终端。依托“云”提升内容的生产和管理能力, 借助“网”确保内容有效覆盖和及时送达, 通过“端”, 智能展现满足用户需求和符合用户习惯的各类多媒体内容及服务产品。同时, 通过终端和覆盖网收集并回传用户喜好、行为习惯等数据, 并进行大数据挖掘分析, 形成反馈机制, 指导全媒体内容的制作、生产、播放和覆盖, 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完整的闭环链路。
“云”, 解决全媒体内容生产管理、业务及人员管理、工作流程构建等问题, 向用户提供媒体应用服务、媒体资源服务、全媒体制播服务以及全媒体业务全球分发服务等。实现全形态资源的智能调度和管理。对于媒体云的建设和应用, 传统媒体更为专注的是其是否足够安全和可靠。软件平台作为基础设施服务, 对于媒体来讲是远远不够的, 在软件平台上, 基础设施作为服务的基础, 推动云安全成为一种可定制、可量化的服务, 可以有效促进媒体云的普及和运用, 而这种把安全作为三大结构之一, 成为一个服务, 对于发展媒体云是非常重要的条件, 有了这个条件之后, 媒体云快速普及会带来一种量和质的变化。
融合传输覆盖网兼具广播网和互联网的双重特性, 通过卫星、地面有线和无线等多种传输手段, 具备灵活、高效、高质量和安全的特性, 是一个智能融合媒体覆盖网。可实现媒体业务的立体全覆盖和多终端受众反馈信息的回传。既是全媒体内容在全球共享发布传播的业务承载渠道, 又是全球用户舆情反馈的信息回传通道, 通过与云的协同工作, 为媒体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提供统一的技术支撑。在云概念中, “云”和“网”其实是密切结合的体系, 而不是云是云, 网是网, 各做各的。
智能终端支持各类终端的智能展现, 是满足用户需求和用户习惯的各类多媒体内容及服务产品的总称。此外, 通过终端可以实现用户信息的采集, 通过融合传输覆盖网回传, 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挖掘分析, 对内容进行聚合、对用户进行聚类, 为用户定制个性化服务和提升用黏着度提供依据, 最终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媒体战略转型。这是理解云媒体的关键。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媒体融合发展的计划,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按照中宣部要求承担了媒体融合的任务, 设计中华云。中华云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个是中华媒体云, 另一个是制作域媒体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按照中央要求来建立提升全球的采集和制作、内容采集制作发布的媒体云, 提升国际台面向海内外内容制作能力。
第二个提出的理念中华云平台。云平台实际上是一个云媒体的概念, 是媒体云加上现在按国家要求规划“一带一路”的融合覆盖网, 再加上多语言应用的智能终端, 这样的一个云媒体, 目的是达到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目标。
新媒体的发展论文 篇8
【关键词】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发展策略
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主导了新传播格局的构建和新传播秩序的建立。一方面,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逐渐弱化,曾经扛起舆论监督大旗的“北焦点、南周末”早已失去垄断地位。另一方面,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习近平2016春年后的首场调研选择了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3家传统媒体,并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媒体要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以此为背景,研究传统媒体在新媒体语境下如何扭转颓势、如何健康发展,对我国的新闻实践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求发展,顺应发展趋势是前提,深耕优势领域是关键,持续关注国情民情是方向。具体说来,就是要着力处理好与网络舆论监督的关系,提高时政报道的可读性,传递时代温度。
一、加强与网络舆论监督的互动
在舆论监督过程中,人们对于事实的疑问不断出现,不断需要得到确实的回答,人们对经过严格把关的信息存在刚性需求。但是单纯依靠网络并不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第一,网络新闻真假难辨,而新闻的真实性是舆论监督的基础,建立在假新闻基础上的舆论监督是毫无意义的。在单纯网络舆论监督中,每个问题都有很多答案,而每个答案的后面悬着的却只能是问号,问题不断产生,正确的解答却很难得到呈现,这是因为,首先,由于网络的海量信息,即便有知情者回答或澄清问题,也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被淹没;其次,由于负面信息受关注度更高,人们在转发信息时,会不自觉地倾向更严重、更轰动的描述;再次,大量且迅速的转载必然导致的可靠信息耗损。第二,网络意见的非理性成分很大。媒体工作者的职业素养要求其在未经多方验证之前对信息持怀疑态度,但普通网民并未经历专业培训,面对消息源不明的信息也无法保持高度警惕。因此,网民更愿意基于刻板印象得出结论,而不是将推理建立在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上,民意表达粗糙、非理性。2003年哈尔滨宝马车肇事案、2009年的邓玉娇案和小学生卖淫案中,网民都有对传统观念上的弱势群体一方怀有先入为主的同情和信任,而对强势一方则怀有偏见。其实,大量的偏见都是被社会普遍的“仇富”和“仇官”心理所支配,而产生仇视心理的原因之一,就是当时社会财富严重的两极分化和公权力系统中的制度性腐败,也是转型社会难以避免的阶段性矛盾。因此,传统媒体舆论监督仍有可为的空间。
社会舆论监督从准备到最终实现,不是单向的过程,而是在传统媒体舆论监督与网络舆论监督的循环往复的互动中一点一滴推进的。近年来,热点舆论事件中媒体和网民的表现显示,当媒体提供事实是全面、真实、客观,网民的意见就不会是激进、非理性的,而当网络的意见能够持续、有效的积累,最后往往能推动事件向好的方向发展,实现舆论监督的目的。因此,媒体要追求舆论监督的效果,就不仅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同时还要关注网络,加强与网络舆论的互动,“关注网络,其实就是关注这个时代”。
二、探索时政新闻报道思路与操作手法
由于时政新闻在采访权方面的限制,相比新媒体,传统媒体这这个领域具备绝对优势。而时政新闻的市场潜力在当今中国可谓巨大。2007年南方都市报奥一网CEO任天阳参加中欧论坛的网络组会议,经过与欧洲的8位同行交流,他发现“国内的时政帖子有几千或上万条跟帖,这在欧洲是非常少见的”。同样的差异也存在于中美互联网之间,美国的主导性网站是商业网站,新闻网站相对冷清,中国互联网的门户性、新闻性、表达性之所以明显,是因为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政治表达替代品。事实上,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时政新闻的报道权确的确为机关报所掌控,而且在操作手法上有一套既定的模式,只谈成绩不谈问题,报道的内容受到极大的限制。正是由于这种信息的不透明,公众对公权力的舆论监督也十分有限。中欧、中美的差异正是中国时政信息的传播存在严重缺口的反映,中国的老百姓希望对公权力的监督不仅限于机关报上呈现的那些内容,还要包括公权力决运行的一切过程,“包括评价和建议,有褒有贬,有支持有反对,这是社会民主化的体现”。有学者指出在“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公众参与基本皆具有‘媒体驱动的鲜明特点,公众能否通过媒体对政治过程尤其是决策和施政进行监督,还取决于其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纽带和教育功能,让越来越多的民众具有公共意识和参政能力,是现代国家的成功经验”。
澎湃新闻立志于成为“中国时政的第一品牌”,虽为新兴媒体,实际上是上海报业集团借助东方早报这一传统媒体班底打造的,它的成功与其所拥有的对重大时政新闻和央企重大项目的采访权紧密相关。近年来,国内政治领域新闻热点很多,都是民众长久以来关注的问题,需要有大量的时政报道摒弃泛泛报道的老方法,用“解剖麻雀”的方法来把事件和人物做细做透,辅助普通民众看懂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把时政新闻的蓝海开发出来,是传统媒体做好舆论监督报道有效路径。
三、平衡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和新闻职业道德的坚守
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结构、政治结构都急剧转型时期,大量社会矛盾不断积累,社会面临诸多风险。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受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影响至深的一些传统媒体新闻工作者,要求新闻采写中杜绝情感流露,做到“完全”中立客观,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并非糟粕,但应当避免教条主义,避免照搬照抄,因为我们有着不同的国情。以群体性事件为例,在英美等国,游行、抗议等已经被纳入制度化框架,民众和媒体对这些社会冲突的表现形式已经习以为常,一些记者和编辑也声称“已厌倦社会运动”,因此,即使“西方新闻专业主义那套避免政治立场、推崇无背景、无解释的操作方法会导致主流媒体忽略事件的全景过程及社会意义”,也不会对社会和群众利益构成严重损害。而在国内,以2011年发生在广东省汕尾市的“乌坎事件”为例,如果没有媒体持续关注,很难说乌坎村民与当地政府之间的冲突能得到妥善解决,也很难说乌坎事件能以实现村民直接选举告终。
我们说中国的新闻职业道德与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对立,人们往往把这种对立归因于中国的文人道德,归因于社会习惯。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以梁启超和李普曼这两位中美新闻传播领域各具代表性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为例,梁启超以报刊服务于“新民”、救国的政治目标,是一个热情执着的“殉道者”,李普曼致力于以新闻为公众预卜吉凶,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并不是传统积习导致了李普曼和梁启超的不同,而是政治文化环境。中国社会发展至今,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已与梁启超所处时期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也仍然存在众多制度性的难题,那么今天的新闻人,又怎么能够超前进入西方新闻专业的范畴呢?“新闻专业主义是为独立,可不等于取消立场,世上不存在无动于衷的新闻专业主义”,中国更不需要冷漠的新闻专业主义。尤其是传统媒体做舆论监督报道,在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同时,更要考虑新闻的职业道德,以职业道德作为专业主义的保障,做有温度的新闻。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1月发布.
[2]张英.《白岩松的新闻长跑》《南方周末》,2014年5月22日.
[3]李强,苏慧丽.《网络新闻受众负面偏向的关注度研究》,《当代传播》,2014年01期.
[4]参见冉华.《从社会监督到社会调节——当下中国传媒社会功能的发展与调适》,收录于罗以澄、张金海、单波:《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7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382页.
[5]南研.《“固步自封的一定会被读者抛弃”——对话南都周刊执行主编许庆亮》,收录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南方传媒研究24——媒体伦理》,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133页.
[6]任天阳.《深度“网络问政广东经验》,收录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南方传媒研究21——微博时代》,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108页.
[7]郭镇之.《关于“焦点访谈”课题的研究报告》,收录于郭镇之、赵丽芳:《聚焦<焦点访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48页.
[8]展江,吴麟.《社会转型与媒体驱动型公众参与》,收录于罗以澄、张金海、石义彬等:《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10年·媒体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121页.
[9]陈良飞.《澎湃新闻如何做时政报道》《中国报业》,2015年19期.
[10]Gitlin,T..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Mass Media in the Making Andunmaking of the New Left[M].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1974.
[11]McChensey,R.W..Corporate Media and the Threat to Democracy[M].New York: Seven Stories Press,1997.
[12]秦志希,汪露.《梁启超与李普曼: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新闻传播观》《现代传播》,2002年04期.
[13]宋志标.《忧郁的新闻专业主义》,收录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南方传媒研究31——公益报道》,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231页.
【新媒体的发展论文】推荐阅读:
分析新媒体发展中的困境与出路论文08-17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08-18
新媒体与发展12-17
政务新媒体发展10-12
新媒体发展战略09-01
自媒体的生存与发展论文06-28
版权是新媒体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10-22
浅谈当下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08-27
新媒体广告形态与发展12-05
新媒体下纸媒求发展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