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广告形态与发展(通用8篇)
新媒体广告形态与发展 篇1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 我们迎来了新媒体时代。关于新媒体的定义、样式、类型, 各家众说纷纭。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 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更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代表时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与计算机信息处理相关的媒体形态, 都可以称之为这个阶段的新媒体。现今又有新的延伸, 还包括无线移动相关的媒体形式。①
我们说随着手机的普及, 手机逐渐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移动通信设备。它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截至2009年2月18日发布的报告显示, 我国目前手机用户已达6.4亿, 到2010年, 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将增长到7.38亿。②随着相应技术的开发和使用, 手机当之无愧地成为新媒体时代不可小觑的一支力量, 影响着媒介生态、更影响媒介选择。我们尝试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对新媒体时代的语境特征进行分析, 并寻找其与手机媒体的契合点, 从而进一步探讨手机媒体内容形态的发展态势。
一、新媒体时代的语境特征
我们探讨新媒体时代的语境特征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考量, 一个方面就是新媒体时代的新兴技术语境, 另一个方面就是当下的社会传播语境。
1. 新兴技术语境——3G
我们说新媒体是与计算机信息处理相关的技术相契合的, 与之相关的技术较为丰富。而当下最具有新生活力的技术就是3G (the 3rd Generation)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它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 (通话) 及数据信息 (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等) 。代表特征是提供高速数据业务。
A.3G特点
3G与2G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 它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线漫游, 并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 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同时也要考虑与已有第二代系统的良好兼容性。为了提供这种服务, 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 也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384kbps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③
总的来说, 3G具有宽带化、视频化、体验式的特点。带宽提升, 大家可以下载容量更大的内容, 也为视频的畅通传输提供有力保障。另外, 3G构建的互动服务, 也为用户提供丰富、多元的人性化、个性化体验。
B.3G对各种媒体影响
2009年1月7日14时30分, 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 (3G) 牌照, 此举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
而3G应用, 也如一声惊雷同时震撼着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国广播网伍钢曾说过, 3G是青山挡不住, 毕竟东流去。而面对3G, 很多媒体是喜忧参半。有这样的声音认为, 3G对传统媒体可能是一种灾难, 对传统媒体内容商的生存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有人认为秉承开放心态, 调整生产、传播以及销售流程, 3G也可能是传统媒体新的发展机遇。无论怎样, 更多的业界和学界人士, 都看好手机媒体作为3G应用最热的业务之一。
2. 当下社会传播语境——碎片化
“碎片化”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性的说法。所谓“碎片化”, 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有研究表明, 当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时, 这个社会便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 而这个过渡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 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瓦解了, 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④
A.受众媒介消费的时间、空间、内容、渠道、方式都产生巨大变化
媒介消费时间方面, 原有大块儿、完整的消费时段被打碎, 取而代之的是碎片式的时段。媒介消费的空间方面, 原来的固定化场所媒介消费转变为移动化的空间。原来的“沙发土豆”现象, 可能将一去不复返。媒介消费内容方面更加丰富和多元, 娱乐化内容的消费比重逐渐上升, 有赶超信息化内容之势。并且内容获取渠道也更为丰富、多元, 不集中于某一个或某一种媒体。受众的各种需求, 可能需要不同的媒介渠道来合力满足。而另外一个方面, 就是受众的地位在发生巨大变化, 他们强烈要求参与互动, 作用于信息的生产制作流程。
B.媒介融合发展——“模糊效应”与“捆绑效应”
不同媒介为了网罗尽可能多的受众群体, 展开了传播手段的融合、媒介形态的融合甚至是组织的融合、资金融合, 这就使得媒介的边缘呈现出越来越模糊的“模糊效应”, 以及媒介形态的“捆绑效应”。正如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 就曾提出过“报纸杂志化、杂志网络化、网络移动化、移动电视化”的提法。这无疑是当下媒介边缘呈现“模糊效应”的明证。
而另一个方面, 我们会发现很多媒体也都具有“捆绑效应”。而手机媒体在这个方面尤为突出。我们可以在手机上获取到手机报、手机杂志、手机小说、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电影、甚至浏览手机网站。可能我们会不禁得出这样一系列的推论, 手机终端+报纸=手机报;手机终端+杂志=手机杂志;手机终端+小说=手机小说;手机终端+电视=手机电视;手机终端+广播=手机广播, 以此类推得出手机终端+?=手机?的结论。我们说以上这些推论无论正确与否, 都起码说明一个问题就是确实存在着一种媒介形态捆绑产生新媒介形态的现象。但我们要意识到, 新的媒介形态并不应该只是二者的简单叠加, 而应该遵循终端的传播规律和相对应受众需求, 进行一种由渠道、形式而引发的内容革命、传播革命和营销革命。
3. 新媒体时代语境与手机媒体 (“弥合缝隙”媒体) 相契合
从以上的表述, 我们不难发现新媒体时代的新兴技术语境3G, 无疑会给手机媒体的发展带来福音, 加速其发展速率。而碎片化的社会传播语境实际上也与手机媒体具有较高的契合点。
碎片化使得受众分众化、传者群落分化, 手机的贴身性、便捷性、互动性使其能够网罗一部分受众群体, 分得一块媒介消费蛋糕。但更重要的是手机媒体自身优势, 可以有效弥合变化后的受众媒介消费条件。
我们说手机媒体是名副其实的“5A”媒体 (anyone、anytime、anywhere、any information、any media) , 即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可以传送或接受任何媒介表现形式的任何信息。由此, 使得手机媒体成为一种“弥合缝隙”的媒体, 可以弥合无论是时间、空间、内容、渠道、还是传受主体之间的缝隙。
怎么理解这一“弥合缝隙”的媒体呢?手机媒体的移动性、随时随地传播的特点, 使得手机可以在碎片式的时段——尤其是一些闲暇时段、移动进行时段进行填充、满足需求、创造价值。空间的缝隙, 主要就是固定化和移动化的缝隙, 贴身便携有效的解决了这一地点转换问题。内容的缝隙, 主要可以通过手机媒介探索“捆绑效应”产生的各种新兴媒介形态来进行满足和补充。手机媒体是一种融合性的媒体, 它是个人通讯、无线互联网络 (移动通讯技术) 与多元化大众传播内容的总和。随着技术的完善和普及, 尤其是3G的到来, 手机媒体对于各种不同层次内容的提供将呈现跨越性发展。传受主体之间的缝隙, 主要指的是原来传受主体的地位角色有较为明确的界定和限制, 而手机媒体的互动性以及个人媒体的发展趋势会弥合这种缝隙, 呈现出“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状态。
二、新媒体时代语境下手机媒体内容形态发展态势
由上可知, 新媒体时代的新兴技术语境给予手机媒体技术的保障, 而碎片化的社会传播语境给予手机媒体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而手机媒体与新兴技术语境的天然联系, 以及其弥合缝隙的能力, 都奠定了手机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大跨步发展的坚实基础。那么, 在新媒体时代语境推动下, 手机媒体内容形态呈现何种态势呢?
手机媒体应用已经是3G应用最热的业务之一, 据CN-NIC发布的《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显示, 手机报、手机阅读、手机视频、手机电视等媒体性应用增长率牢牢占据热门前列, 普及率分别为39%、27%、16%、4%。同时, 3G技术让用户能更流畅地享受高速下载音乐、在线听广播等乐趣, 技术的突飞猛进也让丰富多样的媒介产品已经成为现实。
手机媒体作为3G时代新媒体, 集中了以往纸质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的优点, 并兼具无线网络媒体传输的随时、随地、随身的新特征。中国目前有约7亿手机用户, 不管是全部引进到3G, 还是留在2G, 都有很大的市场空间。随着手机报、WAP网站等手机媒体的开通,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市场角逐已初见端倪。
从应用上看, 手机应用日益丰富, 已经成为大众获取资讯和娱乐、发表自己意见的重要方式;用手机看新闻、听音乐、读小说、看电视、线上交友、即时通信、泡社区发帖……手机开始扮演传播信息、文化娱乐、社交等多种新角色。⑤
具体而言, 手机媒体内容形态呈现出“更高”、“更快”、“更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态势。
1. 更高——离线或在线低数据传播提升为在线、高数据传播
主要是指由于3G技术的影响, 根本解决了带宽问题。这使得以往手机媒体离线或在线低数据传播可以向在线、高数据传播提升。
这将使得手机报未来传输容量的扩容和内容真正实现多媒体化成为可能。可以以更佳的、丰富的、多元的、即时的方式进行表现, 例如融入视频报道、语音播报、手机报用户互动报料等等。手机电视的收视效果也会更加流畅、传输速率更加快速。另外, 手机音乐的下载也会更为便捷, 甚至可以实现整曲的MP3下载。而在3G的推动力下, 手机媒体的无线网络化发展也将成为一个新的热点。手机WAP网站一方面可以培育和满足一些新的人群需求, 另外也将会分离一部分互联网受众群。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截至2009年2月18日发布的报告显示, 我国目前手机用户已达6.4亿, 手机上网用户达1.2亿, 较2007年增长率达133%。⑥
另外, 手机网站不但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海量资源, 同时具备操作简单、方便携带等特点。但手机网站却需要立足于自身终端条件, 确定“容量广泛但非海量, 追求相关、贴近用户”的目标。
2. 更快——及时传播提升为实时传播
由于3G技术的应用, 手机媒体内容可以实现由及时传播提升为实时传播, 真正意义上的手机直播成为可能。以往手机介入的直播往往是作为媒介辅助工具的身份, 比如说在大哥大1G时代, 北京电视台曾在长城利用大哥大进行了一次连线报道。而到了2G时代, 2004年3月初, 中国手机娱乐门户——空中网“手机直播”第7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这是国内第一次用手机进行大型活动实时报道。⑦由于技术限制, 主要表现形式仍以文字和图片为主。而到了3G时代, 我们可以利用视频通话等功能进行直播报道。荆楚网总编辑阎思甜就曾谈到, 他们曾利用TD-SCDMA手机对航天英雄聂海胜进行手机直播报道尝试。
3. 更人性化和个性化
新媒体时代语境下, 手机媒体内容形态表现出更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弱互动性媒体向强互动性媒体转型
由于技术的推动, 用户的互动将更为便利, 且使用更为主动。各种类型的定制服务将大行其道。包括高数据传输、实用信息提供 (如天气) 和手机搜索。
B.衍生出新型信息来源和成品形式
更加调动个人用户的信息提供热情、并为信息有效传播提供平台。以往我们的用户, 可以利用手机记录突发的新闻事件。如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事件和2009年成都公交车自燃事件, 都可以用手机来记录, 但我们发现它必须再借助其他媒介进行广泛传播。而如今手机无线网络化发展无疑会为手机记录、手机传播提供一个平台, 从而衍生出新型的信息来源。
C.大众化媒体向手机自媒体发展
手机视频通话虽然是手机通讯服务的一个提升, 但却会产生巨大的媒介效应。对促进手机自媒体的发展——手机播客、博客、拍客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手机媒体仍应克服相关制约因素
虽然, 我们说手机媒体的内容形态将有较为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我们也必须保持一颗冷静的心态。我们要看到, 仍有很多因素制约手机媒体的长足发展。我们期冀3G手机终端的普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技术进一步普及推广和提升、资费的下调、更加整合性的生产、运营、营销链条 (将内容运营商、运营商、上下游供应商和服务商、还有带有传播意图的个人内容传播者网罗在一起) 。只有解决以上问题, 新媒体时代的手机媒体才能真正成为“弥合缝隙”的媒体, 加速各种各样手机媒介形式的良性、健康发展。
注释
1[1]新媒体时代, 百度名词解释, http://baike.baidu.com/view/1299105.htm
2[2]《IEMR:2010年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将达7.38亿》, http://www.chinanews.com.cn/it/txxw/news/2008/02-02/1154801.shtml
3[3]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 P239
4[4]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 《媒介方法》2006年第5期
5[5]《3G加速手机媒体发展终端问题制约其发展》, 来源:人民网, http://www.chinanews.com.cn/it/it-sdpl/news/2009/07-09/1767874.shtml
6[6]栾慧:《2009年中国移动电子商务营收规模将达到5500万元》, 来源:艾瑞咨询, http://research.cnnic.cn/html/1249452641d1099.html
7[7]王灿发、侯欣洁:《手机媒体热的冷思考》, 《新世纪大众传媒的发展——中俄学者的对话》,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年6月版, P138
新媒体广告形态与发展 篇2
——以“晋城在线”为例
目前,以电脑终端和手机终端为载体的新媒体已经成为我市市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据统计,2013年‚晋城在线‛网民达130万人,点击量近21亿次,日点击量500-700万人次,‚晋城在线‛成为我市新媒体用户的第一大载体。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一步迅速传播和广泛应用,新媒体已经广泛渗透到我市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作为当下意识形态的重要信息载体和主要传播工具,新媒体因其独特性和巨大影响力,对意识形态领域产生着一系列重大而复杂的影响,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一、‚晋城在线‛在我市意识形态宣传工作中的作用 ‚晋城在线‛作为我市主流网络媒体,理应在意识形态宣传和引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13年以来,‚晋城在线‛积极宣传和报道党和国家、我市的重大事件、重要理论。通过在网站首页制作通栏标题、制作相关专题、采编人员随时更新信息或撰写评论员文章等,传播主流思想,用正面的舆论引导全市人民。组织报道十八届三中全会、‚一争三快两率先‛建设美丽晋城、同心共筑中国梦、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庆祝建党92周年、党的群众
1.新媒体的强交互特性催生的‚自媒体时代‛的诞生。纸质媒体、广电媒体在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是单向性的,大众只能单向、被动地接收信息。与这种传播模式相适应,逐渐形成了集中统一、自上而下的传播体制。而新媒体可以便利地实现媒体与受众之间顺畅的双向传播和互动交流——网民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创造者、发布者,新媒体催生了‚自媒体‛时代,这就为人们传播和获取各种信息、理论观念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比如,‚凤城论坛‛是提供市民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人人可以发布信息,人人‚自媒体‛。因此,其中不乏一些损害党和国家形象的过激言论,使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挑战。
2.信息内容的可选择性接受导致的文化多元传播。在新媒体出现之前,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报刊、书籍、广播、影视作品等,除信息渠道把控外,也比较容易实现信息内容的筛选。而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受众可以关注多个信息节点,获取内容更丰富、更灵活、更具变化,这一特点满足了受众的多样性需求。新媒体的开放性、多元化,决定了各种观念和‚主义‛都借助互联网在意识形态领域寻找自己的位臵,扩大自己的影响。这就造成人们信息选择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所有这些,都对意识形态原有的宣传功能、教育功能造成强烈冲击。
3.载体传播的跨时空性引发的非主流意识侵入。传统媒体由于受信息采集、筛选、播发制度和程序上的影响,更易受时空所限。而新媒体借助数字化通信平台,打破了这种时间、空间上的
所有的宣传报道,都旗臶鲜明地反映党的主张,生动深刻地阐释党的主动。
(一)加强网站功能建设。
通过网站升级改版,增加应用,反映社情民意,更好宣传党的政策,做链接社会的连心桥、政府工作的公示板和公民办事、掌握政策的便捷路。通过这些方法,完善晋城在线网站功能,更好地服务受众。目前,已将升级‚晋城在线‛后台发布系统列入重要议程,将打通网络与手机平台壁垒,沟连微博微信互动,催生晋城市党政信息网APP。
(二)注重方法提升效果。
主要在‚宣、解、参”三方面发力,提升网站的核心竞争力和舆论引导力。
1、宣:在稿件编排上,同步实现‚量的精简‛和‚质的提升‛。重点刊发准确传达中央精神的稿件,同时大量刊发来自基层一线、反映群众心声、回应社会热点的稿件。我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晋城在线‛充分发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题网站作用,信息采编人员分工包口包单位,主动衔接,搞好信息发布,传播活动成果和典型经验,为全市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助力加彩。‚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自2013年4月至今共有栏目和版块18个,现有信息1200余条。制作‚山西省省委班子教育实践活动首批整改制度‛专栏,开设栏目10个,报道信息300余条。
百题知识竞赛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题知识竞赛活动、‚学党史、颂党恩、践行群众路线‛网络竞赛活动、‚晋善晋美 美丽晋城‛摄影大赛等,通过知识竞赛、拍摄影视作品等方式方法,进一步增强市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了解度和认同度。通过‚三参‛活动,不但壮大了队伍,增加了正能量传播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凝聚了人心,形成了合力,造就了骨干人员视网如家、爱网如家的强大力量。
三、‚晋城在线‛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距离‚正向信息一站式传播平台‛有差距。
‚晋城在线‛作为晋城最大的在线信息平台,信息量颇具规模,采集传播渠道已趋于稳定,目前信息总容量数以T计,2013年发布信息3万条,为网民提供大量的政务信息、社会信息、服务信息。同时党政网站所具有的正向信息选择性发布的特性和机制,使‚晋城在线‛成为独一无二的正向网络信息集散地。但目前存在的信息采编人员少、属性单
一、采编能力较弱等弱点,限制了‚晋城在线‛作为我市舆论引导第一阵地的发展前景。
首先在信息采编上关注发展动态、报道领导活动的方式偏于刻板,关注‚是什么‛而缺少‚为什么怎么样‛,缺少对新闻内涵的解读,公众阅读共鸣感较低;其次是信息形式较单调,对网络多媒体载体的应用还不够圆融贯通,网站内容对普通网民的粘
需要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网站采编人员政治敏锐性和把关意识。
尤其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等新载体的影响力逐渐增大,‚晋城在线‛也注册了新浪、人民网官微和微信等,但目前来说,微博微信影响力还较为薄弱,‚晋城在线‛网站也未与微博、微信形成集合效应,市信息办规划中‚新媒体信息发布圈‛也仍在配臵与尝试中,距离成为可以收集、分析和引导网络意识形态的‚晋城在线同步信息圈‛仍需时日。
3.距离‚晋城网络一站式服务平台‛有差距。
目前‚晋城在线‛共涉及13大领域便民服务,包括教育、医疗、税收等等方面,网站还集合了在线办事栏目、市长热线精品栏目、网络行政大厅等子栏目或网站,为晋城百姓服务。为方便对晋城感兴趣的广大网民,‚晋城在线‛还设立‚今日晋城‛栏目和本地服务,全方位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信息服务。随着网络的日趋普遍、上网公众群体越来越多和服务网络化的发展,‚晋城在线‛将日益发挥其‚功能强大,服务面广,易与公众沟通‛的优势。但目前这些优势发挥得还不够,网站服务人群和服务领域有限,服务形式较单调,直接服务能力弱,服务程度较浅,在服务规范、效应和整合上仍处于上升阶段。网上服务从政府角度出发,按照政府机构设臵提供服务项目,实现从网站到用户的信息发布,以公开办事指南为主,一站式在线办事内容较少,网上办事功能不完善。而且,行政划分、技术瓶颈等问题致使政府网站之间信息、资源共享和整合力度不够,信息孤岛现象还较明显,面和应用系统。
(2)建设智慧晋城。智慧城市是全国都在推进的战略计划,哪个城市在这个进程中不够积极,就将一定程度地缺乏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目前正以全市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为核心,以智慧政务为先导,以信息资源整合和基础资源共享为支撑,协调各职能部门,开展前期调研,确定了以‚13320工程‛为主体的《关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规划了2013-2017年智慧城市建设蓝图。
(3)一体化政务通讯平台。云服务和研究所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技术和环节,市信息办正部署全市电子政务云平台‚栖凤云‛。通过对虚拟化技术的使用和应用部署测试,从现有硬件资源和应用出发,以信息安全共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信息共享、提升服务、优化投资为目标,采用云平台技术,集成存储和备份解决方案,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市、县、乡统一的电子政务集约型资源池(IAAS)、共享平台(PAAS)、创新服务(SAAS)三个云计算服务,全市电子政务云服务平台‚栖凤云‛基本实现了资源池的集约化。目前数据中心已达成1.8T内存,220个微CPU,40T(+40T)的双活存储容量和运算能力,数据双活中心也在建设规划中。
(4)大网络构架。市政务基础网络建设和市党政信息门户网站建设都采用大一统的架构思路,横连市里60余个部门、纵及市、县、乡3级,涵括纪检、党委、教育、公安、教育、城建
1(2)高度融合多媒体形式内容载体。天生网站具有融合多种信息形式的优势,无论文字、图片、音视频、超链接还是其他的组合形式都方便为内容服务。晋城在线信息报道通常图文、视音频融合使用,并设臵专门图片栏目‚高清大图‛和视音频栏目‚在线访谈‛,通过从内容粘度和互动强度双向入手进一步提高内容数量质量,提高与网民互动活跃感,使更广大网民对网站内容保持期待度。
(3)严格践行深入群众‚走转改‛路线。网站要从形式和内容上更好地为民众服务,使其成为晋城在线的参与者和受益者。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国家、省市政策解读力度,让百姓了解发展的大政方针;其次,从群众所需所想搜集和发布信息,畅通信息渠道,做到及时有效更新;再次,提高凤城论坛网友互动程度,融合走基层名镇名村采访活动挖掘和传承晋城文化,集结各业精英,通过版主培养制度和个人专栏使凤城论坛成为我市意见领袖的集结地,提高网站和论坛的意识形态引导和净化能力,为城市稳定发展服务。
3.服务为本,打造高效、亲民在线政府平台。建设‚服务型政务网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是‚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政府网站的根本属性和提高网站影响力与可信度的必然要求。
(1)提高在线办事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在推动十三领域服务、在线办事、网络行政大厅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推进政府
3风格上共生为网站的性格是一个较为高深和艺术的话题,晋城在线还在摸索和成长中,并将以更为人格化和风格化的良好形象取得民众的好感和信任。
4.宣传为先,打造我市引领网络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开展主要平台。宣传是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工作方法,抓好宣传方向和典型事例,选好宣传方法,强化宣传效果,打赢我市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意识形态之战。
(1)以关注社会、传递正能量为重点,以回应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为重点,以关注青少年成长和传承文化为重点,加强政务网站宣传工作。注重信息关注节点,如无车日、节水日等公益节日,以及春节、端午、清明等传统节日,和法律颁布、历史回顾等重大日子,制作专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让百姓了解重要节日,提高公益意识,亲近我国和本地优秀文化,防止意识形态西化,尤其是关注青少年教育,多发布正向方面信息,关注学校家庭教育,建立教育范本,引导市民进行未成年人教育大讨论。大力宣传我国我省尤其是我市涌现出的乔香平、诚信夫妻等先进人物,以生动的事实和高尚的人格去吸引和感染群众,树立可学可信的正面形象,强大我市正能量声音。
(2)建立一支优秀的新媒体采编和宣传报道队伍。市信息办通过每周一讲、部门讨论和邀请讲师等形式进行新媒体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并有了相应成效,但仍存在着目前新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与采编宣传人才的紧缺的矛盾,并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原因
55.互动为纲,加速我市媒体间的沟通合作,互融共生。(1)聚合力、聚财力、聚人才,着重在全市建好一个新型网站。‚晋城在线‛以政务公开、关注民生为重点,以服务群众、传播文明为纲领,平均日在线人数130万,平均日点击量850万次,传播圈辐射全省全国甚至还存在相当数量的国际网民,2013年与外交部、商务部、上海市门户网站等并居全国政府网十强。无论从信息质量数量还是网站影响力来看,‚晋城在线‛已逐步构建起一张巨大的新媒体正能量网,已经完全具备成为晋城市数字传播的首选节点的条件与资格。在已有优势的基础上,如何集合政策技术资金优势继续提升网站层次,强化政府网站存在感和网民依存感,切实加强政府网站对民意民心的宣传引导作用,把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工作关键环节,是市信息办目前考虑的工作要点。
(2)加强信息共享和媒介联合,开拓网站、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强强联合新时代。加速我市报社、电台、电视台等传统主流媒体与党政网站的合作互动,将内容丰富、功能强大、受众集中的新媒体作为前继发展的战略平台,‚晋城在线‛也要充分挖掘与重点新闻媒体的合作空间,融合主流媒体的信息优势和新媒体的载体优势,对报社、电视台的重要政务或民生信息进行‚二次传播‛,实现传播效应的最大化,使新兴媒体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放大器,实现双方的共生双赢。
(3)‚晋城在线‛和晋城新闻网、广电网等同步联动,有序
新媒体广告形态与发展 篇3
关键词:出版;融合;组织;技术;营销
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带来内容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的深刻变化。微信微博、数字电视等新兴媒体的涌现及强势崛起,对传统出版业形成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如何促进传统出版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成为摆在出版人面前的课题。笔者结合行业实践,梳理、总结了传统出版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六种形态,以期能给业界一些参考。
一、资本融合
资本融合主要通过资本市场,运用参股、控股、并购等方式,从产权上进人新兴媒体,实现业务上下游整合,进而促进融合。
近年来,资本融合发展拥有诸多政策利好。如2015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坚持行政推动和发挥市场作用相结合,探索以资本为纽带的出版融合发展之路,支持传统出版单位控股或参股互联网企业、科技企业。
中国迄今已有10家出版集团在大陆或香港股市整体上市。借助于股市融资力量,这些企业大多得到了较快发展。对于已通过集团上市的传统出版企业来说,可以较好地利用自身及集团在资本市场的优势,谋划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项目,筹措发展资金,加大投入力度,采用收购、控股、参股互联网企业、科技企业,或购买相关平台、技术、资源、服务的方式,加速自身发展。当前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竞争,除了比拼技术、人才以外,还需出版企业及时把握契机,赢得先发优势。传统出版企业如果能在短时间内杀出重围,更便于后续做大做强。
鉴于中国目前的上市要求,对于大部分传统出版企业而言,短期内实现主板上市并不现实。因此,尚未上市的出版企业,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进行资本融合发展。第一,关注挂牌门槛相对较低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争取跻身其中。“新三板”近年来颇受投资者青睐,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流动性,具备良好的前景,不啻为媒体融合早期阶段进行资本运作的路径。北京出版集团旗下京版北教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特别关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就先后在“新三板”挂牌。第二,利用自身的资金、资质、资源、技术、设备等优势,通过并购、参股、引入外部投资等方式进行资本运作,在业务上进行整合,将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捆绑成利益共同体,打通资源、完善生态、促进融合发展。
二、运营主体融合
运营主体融合主要利用广电、出版机构职责整合以及三网融合等有利形势,构建全媒体的企业集群和平台,实现传统出版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一体发展。
传统出版业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势必要进行媒体形态的扩展。出版媒体形态扩展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出版物之间的高度融合,形成适合网络平台传播的多媒体内容;第二层次是跨媒体行业融合发展,成为真正的传媒企业。第一层次的融合通过技术和流程可以解决,第二层次的融合则需要构建全媒体的企业集群和平台,涉及运营主体的融合。深入利用和控制传播平台和渠道,是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的迫切诉求。以“大象融媒”为例,2014年10月,河南省整合4家传统媒体企业和8家媒体公司,成立了河南大象融媒体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大象融媒”)。大象融媒是国内首家以“融媒体”名义出现的媒体集团,拥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站、IPTV(网络电视台)、手机报、手机电台、手机电视、电话广播、手机客户端、户外大屏等14类主流媒体业态和38个媒体传播平台,可以很好地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进行二次整合、深度融合、一体发展。据笔者了解,“大象融媒”目前已成为河南新闻出版广电系统最具创造力的企业。
三、组织结构融合
组织结构融合需适应出版融合发展要求,主动探索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重构再造,逐步建立顺畅高效、适应市场竞争和一体化发展的内部运行机制。
传统出版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必须建立适应与新兴媒体融合的组织企业、人才队伍,才能更好地推进。国内不少出版企业在组织结构融合方面作了探索。时代新媒体出版社(原安徽电子音像出版社)从高新技术和互联网团队引进了50多人,组建了自己的新兴媒体团队,成功打造了“时光留影”平台项目。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则在业内率先推行全媒体数字内容编辑、数字产品经理和职业项目经理等复合型人才梯队建设方案,保证了传统出版和新兴媒体业务的快速融合发展。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状况,组织结构的融合可以概括为以下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组建专业的新兴媒体出版团队,进行专业分工,充分发挥专业团队的力量。新兴媒体出版团队应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除了行政、财务、人力资源这些后勤部门外,还需建立专业的以“产品”为中心的项目团队。
第二种方式为逐步形成传统出版和新兴媒体出版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统编辑部门需要融入数字化元素,新兴媒体出版部门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逐步尝试从传统出版前端编辑开始融入数字化流程,培训编辑不仅懂得编辑传统内容,还要熟悉新兴媒体编辑流程。
第三种方式则是整体进行全媒体组织架构再造。全媒体组织架构再造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顶层设计和基层设计,两者缺一不可。顶层设计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在基层探索、融合需要、市场需要基础上的整体考虑,围绕市场、产品和用户现实需求展开。顶层设计不是孤悬空中,要有理念、流程、产品、人才等方面的配套设计。
四、技术融合
技术融合旨在通过多种方式吸收借鉴、善加利用先进的媒体技术和传播技术,加快发展新兴媒体,打造新业态。
新兴媒体技术包括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智能语音技术、电子墨水显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等,移动阅读就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不断融合的结果。纵观出版发展史,无论是木版刻印、石印技术,还是铅印技术、激光照排技术,乃至数字出版技术的出现,都在推动着出版业的发展。传统出版企业要积极通过多种方式利用先进的媒体技术开发新产品,通过先进的传播技术和渠道服务读者,借力推动出版融合发展。
nlc202309050239
实际上,一些数字出版技术已经渗透到传统出版的流程之中,但目前传统出版企业利用新技术的能力还较为薄弱。面对融合发展的大势,出版人士需善于学习,主动钻研、使用新技术,与技术商合作,改造升级传统,让新技术助力融合。
在内部技术支持策略上,传统出版企业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加强出版内容、产品、用户数据库建设,提高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运用能力,为内容生产提供强大支撑,有针对性地推出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内容产品,实现内容跨媒介平台的自由顺畅流动。在外部技术应用策略上,传统出版企业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运用传感技术、智能语音技术、电子墨水显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3D打印技术等加快发展移动阅读、在线教育、知识服务、按需印刷、电子商务等新业态。
五、编辑出版流程融合
编辑出版流程融合主要从编、印、发到采、集、编、传,建立起“中央厨房”式的流程,实现复合出版。
传统出版周期长、环节多,往往不适应市场的变化。实现采编流程再造,是决定传统媒体能否真正实现媒体融合的关键所在。合理高效的流程能够消除部门的壁垒,消除职务空白地带,解决执行不力的顽疾。对于新兴媒体组织架构和必须依靠团队运作才能实现的新兴媒体体系来说,流程再造是制胜的关键。
在媒体融合探索中,“用户需求导向”是数字出版业务流程设计的主导思想。为此,很多出版企业都遵循“中央厨房”式的流程再造模式,从选题策划就考虑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阅读(如手机、阅读器及APP终端等)的需要,力求实现“一个内容、多种载体、复合出版”。此外,业界认为平台型媒体(Platisher)应该也是与互联网逻辑相吻合的策略。所谓平台型媒体,就是既拥有媒体的专业编辑权威性,又拥有面向用户平台所特有开放性的数字内容实体。随着互联网技术平台的成熟,大家开始意识到,内容生产依靠用户也是很好的选择,纷纷将自己的内容管理系统向外界开放,以获取更多的用户生成的内容,从而吸引、聚集更多的用户。在国内,百度百家、腾讯的“大家”栏目,可以说也都是类似的平台型媒体的成功尝试。
六、渠道与营销融合
渠道与营销融合主要体现在,借助在线网店销售传统产品,通过授权合作销售数字资源产品,高度重视并采用新兴媒体营销方式,进而可以获得全新的经营成果。
没有渠道,再好的出版物和内容都是库存。近年来,传统主渠道和二渠道渐渐式微,在线零售不断快速增长。除了零售商开的网店之外,不断有批发商甚至出版商进驻网店平台进行开店,多种类型网店经营者都在网上开展业务活动。开卷公司发布的《2015年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销售额为624亿元,而网店渠道销售额约280亿元,后者还连年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在未来的出版市场,传统出版企业可以采用出版社自建网站销售,或借助京东、当当等综合平台开网店销售。对于资源型、数字型内容,如果不适合做成实体出版物或自身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则可以加工成特定的形式,采用授权模式,与专业网站、三大电信运营商、广电网络、APP商店等机构合作,分享市场利润。
在营销方面,传统出版营销模式比较单一,多以大卖场活动为主。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的崛起,营销渠道多元化,整个网络营销模式也面临巨大的改变。中国工人出版社的图书《战天京》自2004年出版后长期库存积压,2014年,该书在“罗辑思维”微信商城短时间内销量达到3万册,堪称经典例证。
新兴媒体的普及不仅改变了营销传播的环境,也改变了营销模式,推动了传播规律的复合演化。利用新兴媒体进行营销传播,运用其交互性与及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的特征,借鉴微信社群、微博、播客、拍客、手机、在线广告、搜索引擎排名、友情链接等手段,可以充分发掘新兴媒体网背后巨大的潜在受众资源。
媒介技术发展与广告传播形态 篇4
印刷媒介技术与广告传播形态
印刷技术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印章及拓印技术, 只不过拓印获得的是黑纸白字的复本, 而印刷得到的则是白纸黑字的复本。早期的石经拓印术启发了唐朝初年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北宋的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元代的科学家王桢又制成了木活字印刷。15世纪, 活字印刷术传到欧洲。1450年前后, 德国的约翰·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和手压印制设备并印成《圣经》, 金属活字印刷术随之在欧美国家扩散开来。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后期, 相继发生在英、法、美等国的工业革命, 为信息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 1805年发明浇铸铅版工序, 1814年蒸汽机用于印刷并发明滚筒式印刷机, 1847年又发明轮转印刷机, 1853年发明木浆造纸, 1886年发明自动排版机。与此同时, 火车、铁路、轮船、摄影术、电报相继产生。工业革命带来的造纸、印刷、交通、通信等一系列变革, 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 报纸和杂志扩大了发行范围, 提高了发行速度, 为报刊的大众化奠定了基础。从19世纪30年代起, 美、英、法等国相继进入以“便士报”、“廉价报”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时代, 报纸被传播学者称为“第一种真正的大众传播媒介” (1) 。
报刊一经成为大众传播媒体, 即吸引了公众的眼球, 众多广告主纷纷在报纸和杂志上刊登广告, 作为宣传企业和产品的利器, 广告公司也随之登上历史舞台, 正式承担起广告主和媒体中介的角色, 广告业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一方面, 广告宣传了企业和产品, 影响和促进了消费;另一方面, 广告收入成为报刊社的主要经济来源, 广告也以其特殊的方式参与了报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在电子媒体诞生前的很长一段时期, 纸质印刷广告风光无限, 这时期的主要广告传播形态有报纸广告、杂志广告、邮寄印刷广告、传单印刷广告、户外印刷广告等, 其中的报刊广告是各类印刷广告的主力军。20世纪70年代, 电子计算机技术运用于出版印刷业, 报刊发展日新月异, 尽管近年来的数字新媒体挤压了印刷媒体的发展空间, 但报刊依然是重要的大众媒体, 报刊广告仍有巨大的市场。
电子媒介技术与广告传播形态
诞生最早的电子大众媒体当数广播。广播同电的发现、声音控制技术和电报电话的发明密切相关。电的属性最早为古希腊哲学家所发现, 1831年法拉第试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 为人类利用电能作出了重大贡献。1837年塞缪尔·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 1857年第一条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缆建成, 1864年马克斯韦尔提出了电磁波理论, 1887年德国人赫兹验证了电磁波的发生和接收, 为无线电的发明奠定了基础。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机, 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 使人类的声音得以记录和控制。1895年, 俄国的波波夫和意大利的马可尼先后发明了无线电通信技术;1904年, 加拿大人尼金纳德·费森登发明了无线电发射机, 成功地运用无线电波传播人声和音乐。1906年, 美国物理学家弗莱斯特发明“三极真空管”, 为后来的口语广播奠定了基础。1910年, 费森登和弗莱斯特合作, 通过电台转播纽约市大都会歌剧院的演出实况, 是世界上实验广播的创举。1920年11月2日, 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开始播音, 标志着世界上第一家广播电台正式诞生。与此同时, 收音机发明并推广, 促进了广播的普及。作为建立在无线电技术基础上的广播, 超越了以往印刷媒介的空间限制, 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信息传播行为和方式, 很快被运用到商业领域。1922年8月28日,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旗下的WEAF广播电台播出第一条商业广告。在电视广告出现前, 广播广告以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声情并茂、伴随收听等特点, 一直是广告主重视的主要电子媒介。广播也历经调幅、调频到数字的发展过程, 仍是不可或缺的大众媒体。
电视是最早集视、听手段于一体的大众媒体。早在1817年瑞典人布尔兹列斯就发现了硒元素;1873年英国人约瑟夫·梅发现硒元素的“光电效应”。1874年德国人尼布克发明了将图像转换成电流的新方法, 成功地解决了图像迅速传送的问题。1884年德国人尼普科夫发明了机械扫描系统。1897年德国人布劳恩发明了电子显像管。1923年, 美籍俄国人左瑞金研制成功电子扫描装置, 奠定了现代电视摄像的基础。1926年, 英国的贝尔德用无线电发射电视画面成功。1933年, 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可以使用的光电换能器件——摄像管。1936年, 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自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诞生以来, 历经黑白到彩色、地上波传输到卫星传输、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发展过程。电视通过影像、画面、声音、字幕以及特技等多种手段传递信息, 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自1941年7月1日NBC旗下的WNBC电视台播出第一条电视广告以来, 电视迅速成为现代广告的主角。溯往延今, 电视广告作为电子广告的形态之一, 也是最早兼有视听效果并综合运用语言、声音、文字、形象、动作、表演等手段进行信息传播的广告形态。
网络媒介技术与广告传播形态
网络媒介技术即指计算机网络技术, 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高度融合的结果。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数字计算机ENIAC在美国研制成功, 1969年美国军方建立了APPANET网络。1971年英特尔公司制成单片式的中央处理器 (CPU) , 辅以其他部件组成微型计算机, 为计算机的普及奠定了物质基础。1983年互联网络正式诞生, 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随后各发达国家纷纷推出自己的建设计划, 中国随之跟进。如今, 计算机经过多次更新换代已进入普通百姓家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以及网络、多媒体技术的高度融合, 形成集书信、电话、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电影、光盘于一体的综合性媒介体系, 既能承载大众传播, 又能承载组织传播、人际传播, 其发展已突破了传统大众传播的框架, 1998年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媒介获得世界公认。
1994年10月4日, 美国著名的《热线杂志》、《Hotwired》开网络广告先河, 网络广告随之席卷欧美大陆, 并迅速扩展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网络广告的迅猛发展得益于网络媒介技术提供的传播平台, 以其强烈的互动性、鲜明的创意感官性、精准的传播统计性及可直达产品核心消费群等特征而备受青睐。网络广告所具备的先进多媒体技术, 展示了灵活多样的广告投放形式, 其中以横幅式广告出现较多。
与此同时, 手机的诞生及发展使其迅速成为一种炙手可热的媒体, 由最初的通信工具成为新媒体中的一员, 手机与互联网相结合, 可以通话、上网、看新闻、收发邮件、玩游戏、订购商品与服务等, 自然也成为广告发布与传播的平台。可以说, 手机媒体是现代通信业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相融合的产物, 其“迷你型电脑”的便携性与互动性, 是网络媒体的扩展延伸与组成部分。手机广告作为移动广告, 是基于手机媒体所提供的商业广告, 实质上是网络广告的进一步延伸, 但对于终端用户而言, 其便携性与实时性又是一般网络媒体所不具备的, 因此, 随着3G技术的普及, 手机广告的发展前景无限光明。
从印刷术发明以来的报刊普及, 到广播电视的诞生, 以至互联网及手机的兴起, 每一个媒体的出现都是科技革新的结果。科学技术等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媒介的演进, 决定了媒介的传播手段和基本运作方式, 也决定了媒介的传播特点和广告表现形态。“任何媒介 (亦即人的任何延伸) 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都是由新的尺度引起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 (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 , 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2) 按照麦克卢汉的观点, 媒介本身的意义远大于媒介内容的意义, 广告传播形态并非媒介所承载的信息内容造成的, 而是媒介形式本身带来的。由大众报刊为主导的印刷传播到广播电视为主导的电子传播, 是人们被动地阅读、收听和观看的单向传播, 而互联网及手机则是主动参与可操作的互动传播, 这背后正是媒介技术缩短着时间和空间, 不断改变人类的思维和行动, 也改变和丰富着广告传播形态。 (本文为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媒介技术与广告传播形态的关系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2009113)
注释
1[1]梅尔文·德弗勒等著, 杜力平等译:《大众传播学诸论》,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0年版。
新媒体广告形态与发展 篇5
在这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手机、电脑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际交往发生了重大改变。新媒体下,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融合,使得人际传播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传播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那么,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校园媒体的发展现状如何?校园媒体又将何去何从?
一、相关概念
高校校园媒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校园媒体指在校园中存在的一切媒介形式,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统媒体如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办杂志、宣传橱窗、宣传板报、广告、简报,新媒体如校园网、LED显示屏、手机短信及数字媒体形式等。而狭义校园媒体一般指大众传播媒介形式,局限在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等载体。校园媒体作作为校园重要的文化宣传窗口,承载着学校教育教学成果通报,校园信息传递的重要责任。我探讨的主要对象主要是广义上的校园媒体。
二、校园媒体的使用情况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来看,在四川大学,传统校园媒体已经不占优势,大学生使用传统媒体的比例明显减少,并且由于不同的特征和功能,传统媒体之间也存在差异。网络(互连网、校园网)等校园新媒体成为了大学生使用的主体。校园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媒体在四川大学发展迅速,校园网络和手机短信这些新媒体的快捷传播等特点得到了师生的接受。
下面简要说明四川大学不同媒体发展情况(就几种主要使用媒体而言,使用较少或没有使用的媒体忽略。传统的优势媒体电视,由于生活方式的原因,无法影响大学生族群,所以也不作考虑。):
(一)校园报纸:
主要分为校园内自办报纸和社会报纸。“川大人“、自在诗文社刊办的校内报纸主要是有针对的内容,信息量小,并且因为发刊不固定、期数少,是非盈利性质的,所以阅读人群小;由于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南方周末等社会报刊具有信息量较大,有权威,固定发刊等特点,在四川大学的师生中也有很大的使用人群,但以老师居多。校园报纸成为使用传统校园媒体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主要的校园传统媒体使用形式。
(二)校园杂志:
大学生课余时间丰富,经常看杂志的大学生也占有一定的分额,其中以女性为主。大部分女性对娱乐、化妆、生活等主题的杂志很感兴趣,而许多杂志社正好看准这一点,纷纷推出相关杂志产品,如《昕薇》、《VISTA看天下》等。像《读者》之类的文学性杂志的阅读人群有所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对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杂志的使用情况明显高于其他杂志。综合来看,校园杂志也是传统校园媒体的重要部分,使用人数是略低于校园报纸的传统媒体。
(三)校园广播:
由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联系便捷快速,并考虑到四川大学的校园情况,使用校园广播的范围及场所有很大限制。校园广播的使用场所主要集中在各大教学楼,用于平时英语听力训练以及考试英语听力的播放。故校园广播的使用不多,已经从过去的主要信息传播工具沦落到几乎被淘汰的境地。
(四)校园网络:
包括校园网和互连网。四川大学校园网主要是用于各级信息传播,同学信息查询...由于是免费的,并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使用人群数量大,几乎占绝大部分。互连网快速便捷、信息量大、功能多、休闲娱乐等优势,成为了使用人数最多的媒体之一。网络作为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大学生可以从中获取很多资源,互连网是他们关注世界的最主要窗口。
(五)手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使用手机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几乎可以说是全体都有,甚至有的同学有多部手机。近年来兴起的“微博热”,加之智能手机日益普遍化,手机中短信、通话等传统功能逐渐淡化,手机网络的使用成为了热门。手机的主要用于信息传达,相互交流与沟通,收集信息及休闲娱乐等等。在四川大学,手机也是使用人数最多的媒体之一。手机在校园信息传输中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
三、校园媒体存在的问题
1.一定的封闭性。在校大学生与电视媒体接触不多,信息多来源于报纸、互联 网以及手机,信息的来源面不广。2.缺乏合理的经营运作,发展动力不足。像校园内办的报纸主要是学生自主运 营,由学校拨发少量的经费,仅仅能够支付报纸印刊的费用,所以往往报纸的质量上不去。从而导致阅读人数少,也影响了后期发展。
3.对于国家主流思想的宣传不够,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需要树立起强烈的爱国意识,高校校园媒体应该为国家的思想文化建设做贡献。对于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也应该给予更高的重视度。
四、校园媒体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互联网络正以最快的速度向上飙升,并被誉为21世纪最耀眼的传播媒体。可以预见的是新校园媒体将继续快速发展,而传统校园媒体将逐渐走向消亡。而校园媒体也将开始走向市场,开始商品化。趋势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广泛运用。
趋势二:校园媒体“报网互动”的实践模式,构成校园信息网,资源更加丰富。
趋势三:信息传播加快,并促进人际交流与沟通。
趋势四:在一定时期内,传统校园媒体与新校园媒体进行资源整合,共同构建 和谐校园媒介生态和舆论环境。一定时期后,传统校园媒体将日益消亡。
趋势五:校园媒体成熟化、市场化、商业化,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校园 媒体商业化运作和品牌推广。
趋势六:校园媒体在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方面大的提升,积极参与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刘沐阳苏州大学;《新闻传播》2011年05期 G206
[2] 傅晨琦郑忱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今传媒》2011年01 期G216.3
中国传统艺术的新媒体形态研究 篇6
摘 要:中国传统剪纸与皮影艺术博大精深,种类花样繁多,在我国家喻户晓。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两大瑰宝。而现如今,由于制作形式的单一,故事内容的老套,加之很多年轻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不重视以及宣传力度的不够,这些传统艺术有很多已渐渐被人们疏忽,甚至淡忘。本文利用新媒体制作技术,将剪纸的艺术形式和特色结合皮影戏的运动方式进行动画实验艺术短片的创作而进行研究和实践的一次总结。目的是,为了发扬和传承中国民族传统艺术,将这两种艺术形式以数字媒介为平台进行广泛地宣传。
关键词:剪纸;皮影戏;新媒体;三维技术
0 引言
本论文以5分钟长度的个人艺术短篇动画《抬驴》,作为传统剪纸和皮影艺术在新媒体领域的应用实践。这种寓言性质的故事情节可以很好地体现中国民间艺术的形式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抬驴”也是采用剪纸形式,而且利用了套色剪纸,染色剪纸的元素,运用得很成功,但不是镂刻剪纸。也就是说,剪纸味儿不足。笔者制作的剪纸动画作品运用剪纸中最普通的形式——镂刻剪纸,颜色选择剪纸广为采用的色彩——大红色,造型特点以中国传统的皮影戏为据,运用这些具有典型中国民间传统特色的技法,结合MAYA软件制作二维动画来进行一次探索,而且这种形式也适合短片的制作。
1 中国传统剪纸的衍变及现状
民间剪纸在民间生生不息,延续至今,其手工艺的最基本制作人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乡村巧手。作为一种传统媒体,它在创作、消费和传播形式上具有大众性,既能满足实用的需求,又能满足审美。现在,它已走出农家小院,走入现代设计领域,无论产品包装设计,商标广告,室内装潢,服装设计,书籍装帧,邮票设计,报刊提花,连环画,舞台美术等传统媒体,或是影视、动画等新媒体,各个媒介被广泛使用,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影的普及,电视的出现,加之世界文化的渗入,皮影戏渐渐退出演出舞台。作为我国文化遗产后人有不可推卸的保护与传承的责任,国家和民间文艺工作者正努力以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名义,鼓励民间老艺人收徒传艺,并尽力创作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剧目。我国已对皮影戏的历史及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实施抢救和保护,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创新。总之,中国民间剪纸和皮影戏这一对近亲艺术的发展现状有喜有忧。民间剪纸艺术在艺术市场上占有一定位置,令人乐观;皮影戏的市场萎缩,令人担忧。尽管如此,这两种民间艺术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影响着中国的动画,如《猪八戒吃西瓜》《金色的海螺》《渔童》等,均是以剪纸或皮影戏的特点为基础的民族动画探索性作品,既是中国传统艺术特色,也体现了中国原创的艺术性。所以,选择剪纸作为本部作品的表现形式,借鉴皮影戏的表演特点作为动画作品中角色的运动模式,并采用剪纸中最基本的红纸阳刻,在手绘造型的基础上,利用3D做平面动画的实验。通过这次实验动画的实践,为今后利用新媒体的制作形式尝试制作系列中国民间动画故事积累经验。同时,也希望能使剪纸和皮影戏在动画这个领域得到传承与发展。
2 制作过程中的学习与借鉴
2.1 前期制作
对于这部5分多钟的短片,内容确定以后,在风格样式上,本片选择了中国剪纸艺术中最典型、最简单、最普遍的大红剪纸为本部动画作品的色彩,将典型中国古代的民间生活状态,以平面的剪纸效果和皮影戏的夸张戏剧化的表演风格,运用MAYA的骨骼技术,改变皮影戏手工操作的机械性动态,使之更为生动、自然、灵活、连贯地呈现于屏幕上。总体风格确定以后,根据故事梗概,先做人物设定。对于一部动画片,相对于其他要素而言,角色设计是首要的,因为成功的形象最容易在观众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本片制作风格是平面剪纸,虽然比起3D立体动画的制作要简单,但角色的形象,表情,动作,服饰等只能以单面来表现。这样对角色的造型就应该有更高的要求。
人物服饰风格以明代为元素,角色设定部分参考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片《抬驴》中的角色,再进行剪纸特点的线条纹饰连接处理。同时,运用阳刻加阴刻的手法,处理花纹装饰,尽量采用“寿”字、勾云、波浪等中国民间的传统纹饰,突出中国的传统元素,强化剪纸效果。
2.2 中期制作
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对自己设计的角色在动画制作时是否可行,胸有成竹。在设计之初,着眼点集中放在角色造型和可看性上,并没有考虑到动画制作时的可行性;在制作过程中才发现,直接将传统皮影戏里角色活动部位(关节)的分解运用到动画里太过简单。例如,皮影戏中的人物一般是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小臂和两手十一个关节相互连缀组合而成。在骨骼绑定时,本片也仿照皮影影偶的关节设置,结果在调试动态时,角色动态的表现力受到很大制约。因为皮影戏是手工操作,动作比较机械,在动画片里也采取同样方式处理的话,就缺少了表演细节,也就没有可看性。所以,在动态设计中打破传统皮影戏角色规定的局限,改为多个骨骼设置,使人物动态在画面中看起来生动有趣。
添加IK之后,选中身体各个的部位,利用constrain的parent与相对应的骨骼点进行连接,需要注意的是手部的连接方法。在传统的皮影戏里,由于观众离角色距离比较远,所以表情及手部等细节运动是不必表现的。而动画不同,动画有多视角、多方位的变化,中景、特写都要有,细部活动的表演必不可少,如腰带的摆动、部表情及手部动作等,若都用3D去表现,难度就大了。本片尝试用剪纸动画的制作手法,将角色的细部,如嘴巴、眼睛、手部、腰带及裙摆等进行单独绘制。考虑到动画中手部动作较多,所以所有要表现的手部动作姿态都进行分类绘制,这不仅可以丰富本片的观赏性和趣味性,还可以降低3D动画制作中细部动作表现的难度。
2.3 后期制作
为了保证镜头流畅、连贯、合理,分镜头剪辑中,针对MAYA制作的40、50个分镜头,主要工作是剪辑、排列、理顺全片关系、把握好它们连接好后的视觉效果和节奏感,并在后期剪辑软件中进行了运动速度、运动方向、动作连贯性的调整。
背景是表现画面气氛的主要元素,要力求画面效果和视觉效果合理,安排好背景很关键。片中背景的山、云、树、草、亭台、楼阁都是采用手工绘制,人物则是用MAYA软件制作,要通过后期编辑软件,对绘制完成的背景与人物进行合成,并根据不同角色的年龄、性格的运动速度、运动节奏调整背景,使其画面准确、协调。再合理安排镜头的推拉背景与人物的相互关系、比例大小,镜头的远景、中景、近景及前后镜头联系等方面,制作人员下了不少功夫。
分镜头连接完成后,因为片子的颜色只有红色深浅两种变化,所以又对本片的色调在后期特效方面进行加工。为了突出古典风格,在画面上加入了一种粗糙的浅褐色宣纸纹理作衬底;为了增强画面中间的亮度,画面四周进行了模糊并加黑的处理,以“做旧”的手段,使片子呈现一种古拙的感觉。
3 结语
新媒体广告形态与发展 篇7
一、新媒体信息传播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负面影响
(一) 不良网站信息与网络社交平台
在网络虚拟环境缺少规范性的情况下, 网络信息流掺杂了不少不良文化, 一些商业机构不顾社会道德, 通过发布一些不良网站、社交平台、影视、小说以获取自身经济利益, 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为大学生接触不良诱惑提供了先决条件。一些带有迷信、愚昧、消极等华丽性的、浅层次的文化, 甚至有些是混淆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 “露”“色”“性”的影视文字作品大肆泛滥, “黄”“赌”“毒”等现象通过网络传播途径死灰复燃, 给青年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严重危害, 造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混乱、人格扭曲、民族素质滑坡, 滋生出许多不文明或者不符合传统价值观念的社会现象, 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倾向有上涨趋势, 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混乱, 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薄弱。
(二) 非主流意识的不断渗透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各国间交流加深, 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优势, 通过电脑系统、纸媒、影视综艺节目等将资本主义消极的意识形态传输给我国的大学生, 对我国不断加强意识形态的“西化”渗透。如西方自由主义、当代新儒学等西方意识形态易迷惑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 弱化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感, 尤其对于一些自身生活环境相对单一、知识面狭窄、缺乏判断力, 对社会生活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的大学生, 思想比较单纯且容易被洗脑走向极端、盲目跟从, 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思想产生怀疑, 最终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背道而驰。
(三) 网络舆论环境
网络的虚拟性和自由性, 难以避免的出现的一些误导学生发展的消极信息, 随着腾讯QQ、微信和微博等网络平台的普遍运用, 以超越地域、文化界限的优势快捷地在高校蔓延开来。当代大学生只要通过互联网, 就可以在海量的信息库中找到他们想要知道的信息。一台电脑、一部手机, 连接网络就可以坐着看世界。但是, 网络谣言、网络欺骗、网络暴力、网络口水战、网络犯罪等现象, 通过新媒体在当代大学生面前展现无遗, 而这些谣言大都与抨击现存的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相关, 干扰了学生的判断力, 在没有及时引导的情况下, 日渐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这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教育主阵地受到冲击。尤其是近年来不断曝光出的官员腐败丑闻、社会现实问题, 以及高校重大事件, 破坏国家、党与政府在学生中心的良好形象, 进而对整个党和政府产生怀疑, 弱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感, 降低当代大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 手机文化
据《报告》显示, 截至2015年12月, 在中国网民6.88亿规模中, 手机网民规模就达6.20亿, 也就是说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大学生群体作为手机用户主力军, 网络信息的浅显、通俗更能吸引大学生注意力, 而主流意识形态传统教育理论的深奥、规范和大学生之间架起了一道屏障。大学生对手机产生心理依赖, 开始缩小现实社交圈, 严重脱离了集体生活。在教学课堂上, 出现大片的“低头族”, 他们更愿意也更相信从手机中获取信息以及听从网络的解释, 也不愿意听取老师的教学甚至产生怀疑。特别是教育者对于学生们关心的热点问题缺少令学生信服的科学化解释, 降低了主流意识形态课堂教学的作用力。因此, 也大大削弱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给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传统教育模式造成巨大冲击。
二、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对策
(一) 净化网络舆论环境, 强化主流意识形态
网络舆论环境的错综复杂, 使得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群体的不断渗透, 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强大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首先要强化校园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管理, 屏蔽、防止一些错误的西方文化意识形态渗入, 对一些偏激、误导公众的言论进行编辑、删除, 尤其是一些违背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论或现象进行正面引导或清除。其次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 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消除社会丑恶现象, 坚定大学生对国家、党和政府的信任。大力宣扬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 用先进的事迹和优秀的作品激励、鼓舞、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 开设专门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情感等相关方面的媒体专栏, 如贴吧、微博、博客、微信公众号, 对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刻、独特的解析, 获得舆论导向的主动权, 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正面引导, 避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
(二) 改变传统教育模式, 健全网络教育体系
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能停滞在精神和意识等思想空间里, 必须依托先进的传播媒体, 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模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传统教育主要采用灌输的方式, 不可否认, 灌输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上能够取到一定的作用, 但面对传统模式和网络模式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转变, 这种成效的威力越来越弱化。因此, 我们必须适应社会的变化, 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现状, 运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新媒体作用机制, 在教育内容、方式、途径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 提高大学生主流意识认同教育成效。一要实行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与时俱进。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学生生活, 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解答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 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具体问题的解答上潜移默化, 真正地被大学生吸收。二是提高教育者新媒体运用技术。新媒体时代的兴起, 不断冲击着传统教育模式。为适应时代的发展, 教育者必须掌握新媒体技术的运用, 开辟适合时代进步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网络栏目进行知识传播、信息沟通、文化交流、情感互动, 拉近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切身了解学生的思想问题。三是实现教育方式多样化。把传递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政课程, 延伸到课外课堂, 通过结合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学习喜好, 建立网络教育体系, 以轻松、自由的方式, 在QQ群、贴吧、博客等不同新媒体的使用之中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 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当代大学生作为先进技术与文化的前沿群体, 新媒体已经成为他们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强大的信息流, 加剧了大学生对意识形态选择的复杂性, 给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严峻挑战。因此,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理性审视新媒体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 成为开展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主流意识,认同
参考文献
[1]孔燕, 葛列众.突显及其工效学研究[J].人类工效学, 1999, (3) :40-42.
新媒体的发展与广告新模式研究 篇8
关键词:新媒体;广告;新模式
一、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是指以新技术或新思路为依托,改变传统媒体传播方式而形成的新的媒体形式,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电子杂志等都可称为新媒体。新媒体的发展不仅能够消解报纸、广播、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而且还能消解不同国家、社群、产业之间的边界。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新媒体相比较传统媒体而言具备以下传播特点:
(一)数字化
新媒体依托于先进的数字技术,具备更强的吸引力和表现力,信息内容也更加丰富。当前,二维码技术、触摸屏技术、虚拟空间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等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新媒体中,使得新媒体能够与消费者产生良好互动。
(二)精准性
互联网环境下,新媒体可利用网络追踪技术对用户的网络行为进行准确分析,快速判断用户的行为特点,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提供广告服务,促使“一点对多点”的传统媒体传播模式向“多点对多点”的新媒体传播模式转变。
(三)互动性
新媒体可通过多种途径使消费者与广告活动产生互动,让消费者参与到广告传播中来,在互动、娱乐中接收广告信息,并且还可以针对广告内容进行反馈,使得广告主与消费者的互动行为较为频繁。
(四)自由性
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发布时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依靠先进的数字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能够使消费者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段都能够通过无线终端设备接收信息。
二、新媒体发展对广告传播产生的影响
(一)丰富广告设计手段
随着新媒体应用技术的发展,广告设计可在数字化操作系统中完成。此类操作系统不仅能够为广告设计提供多样化的制作方式,而且还能够增强广告作品的视觉效果,丰富广告设计手段。如,在广告设计中,利用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等平面设计软件,可使图像处理更加便捷、逼真;利用Flash、Fireworks、Dreamweaver等软件,可将广告嵌入游戏、视频、网页中,使广告设计摆脱单调枯燥的困扰;利用3D特效技术、Maya、运动捕捉技术、CG数码特技等技术,可使广告的展现更为立体、形象、动态,给予受众三维立体的视听综合体验。
(二)消费者掌握广告主动权
新媒体的发展导致传媒市场由“媒体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变,消费者一改传统媒体下被动接受广告信息的局面,可借助互联网终端设备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使消费者掌握了广告主动权和控制权。这也促使了新媒体背景下的广告发展必须树立新观念,充分利用新技术创造互动性的沟通平台,与消费者建立起平等关系,让广告宣传转变为广告对话。
(三)促使广告创意升级
新媒体时代下,消费者能够从更多的途径获取信息资源,在开阔消费者视野的同时,也使得消费者对传统说教演绎方式的广告失去了兴趣。广告创意是广告设计的灵魂,是吸引消费者目光的制胜法宝。面对受众已经掌握广告主动权、控制权和选择权的现状,广告创意比任何时候更具挑战性。在这种形势下,广告设计者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结合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切实需要,促使广告创意升级,增强广告创意的新颖性和吸引力,才能获意想不到的广告效果。
三、基于新媒体发展背景下的广告新模式
(一)广告互动化模式
互动化广告是新媒体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广告创意的最佳着眼点。互动、交流是消费者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能够激发消费者的感官兴趣和内心情感,进而促使消费者完成购买行为。新媒体时代下,先进的数字技术为广告宣传提供了虚拟的互动空间,消除了传统广告单项传播模式的弊端,使消费者在与广告主的双向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广告信息,加深消费者对广告产品的认知。如,英国皇家音乐厅在改建期间,推出了“保持沟通”计划,力求维持人们对音乐厅的记忆。其中,《Gamelan Playtime瓜哇演奏节》这则户外广告尤为引人注意,该广告以音乐厅外墙为传播载体,在外墙上安装了乐器造型的敏感装置,使外墙成为“音乐墙”,人们只要碰触“音乐墙”就会发出音乐。这款极富创意性的广告,使人们在互动的环境中产生了满足感和娱乐感,达到了良好的广告宣传效果。
(二)广告娱乐化模式
娱乐是一种感性活动,能够活跃人的各个器官,使人获取全身心的愉悦。新媒体时代下,消费者需要更具趣味性、技术性、新颖性的娱乐广告吸引他们参与广告活动的兴致,通过虚拟体验使广告主与消费者产生互动,接受广告信息的指引。广告娱乐化模式主要适用于具有强烈猎奇心理的年轻人,具体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达到广而告之的效果:其一,将产品信息植入到娱乐活动中,使娱乐活动的内容与产品信息存在一定关联,引导消费者在参与娱乐活动时对产品产生联想。其二,将产品信息以工具、道具的形式嵌入虚拟游戏,使玩家通过反复使用该工具或道具,加深对产品的认知。如,《Get The Glass为得到一杯牛奶》是一款成功的游戏互动类广告,该广告通过3D立体互动游戏的方式,向玩家传递了牛奶对人体有益的信息,使广告、游戏、教育相互融合。又如,国内《征途》网游在答题游戏环节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请问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节目的赞助商是哪个品牌?”随着游戏市场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扩张,游戏广告的优越性也会随之凸显,这使得广告娱乐化模式必将成为广告发展的新方向。
(三)广告个人化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个人化、精确化日渐成为广告传播的新模式,该模式需要对广告受众进行细分和准确定位,利用传播载体向受众传播感兴趣的广告信息。从传播学的角度上看,手机是一个随身携带的新媒体形式,方便为手机用户传递个人化的广告信息。2013年,我国手机用户总数超过10亿,智能手机用户超过3.54亿,这为广告个人化模式的发展创建了优越的外部环境。广告个人化模式能够利用手机这一网络终端设备使品牌与消费者建立起长期关系,既满足消费者的实际所需,又促进产品销售量的增长。如,麦当劳曾推出过二维码优惠券活动,只要消费者进店后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获得电子优惠券。该活动不仅增加了老顾客的回头率和进店就餐的人数,而且还使麦当劳掌握了用户信息,建立了自己的用户数据库。麦当劳利用用户数据库,可以向用户手机定期发送新产品信息、电子优惠券等,达到了广告的目的,提高了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和服务满意度。
结论: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的广告传播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拉远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为此,广告必须要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和受众的需求,注重在互动化、娱乐化、个人化方面的创新,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融入创意性的视觉语言和表现手法,开辟广告传播在新媒体时代下的新发展路径。(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王静.樊传果.再探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传播[J].中国市场.2010(2).
[2]舒咏平.品牌传播:新媒体环境下广告内涵演进的取向[J].中国广告.2009(10).
[3]汤劲.我国新媒体公益广告及其发展对策[J].新闻知识.2012(10).
[4]母晓文.新媒体平台下广告业市场模式的革新与发展探析[J].商业时代.2011(1).
【新媒体广告形态与发展】推荐阅读:
广告媒介新形态09-29
新形态的媒体力量09-07
新媒体广告类型11-10
分析新媒体发展中的困境与出路论文08-17
新媒体广告营销案例07-22
新媒体广告设计基础06-17
新媒体互动式广告研究06-19
政务新媒体发展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