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外侧小切口

2024-12-05

肘外侧小切口(精选7篇)

肘外侧小切口 篇1

肱骨髁上骨折属于儿童期最常见骨折, 居儿童肘部骨折首位。如处理不及时不正确, 可导致肘部观察出现活动受限、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1]。故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进行正确恰当处理至关重要。2008年10月至2010年5月期间, 我院对76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经肘外侧小切口行克氏针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并随访观察, 临床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0月至2010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儿童期肱骨髁上骨折患者76例为本次观察对象。76例患者均有行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指征。其中男孩39例, 女孩37例;年龄为4~7岁, 平均年龄为 (5.5±1.3) 岁。所有患者受伤2~28h后入院治疗, 且均属于闭合性骨折。其中因运动受伤者57例, 坠落伤者19例;左侧伤者29例, 右侧伤者47例;伸直型骨折者68例, 包括伸直尺偏型65例, 伸直桡偏型3例, 屈曲型骨折者8例, 合并有尺神经损伤者3例。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取平卧位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常规消毒和铺单后于患儿受伤肘部前外侧做纵行4cm左右切口, 并逐步切开皮下及深筋膜, 于肱骨外上髁肌肉间分离并牵拉肌肉, 直至骨折端, 将骨膜剥离并暴露骨折断端后, 清除断端血块。牵引下将骨折断端复位并用固定器固定。固定时要保护断端皮肤和软组织。于外侧, 可选择1~2枚克氏针向内髁钻入。克氏针直径以1.0~1.5mm为宜。钻入要使克氏针针尖刚好交叉或平行将对侧骨皮质突破。骨折远端要固定在肱骨干上。固定好后要检查并确定肱骨外髁、肘关节面、滑车处对位良好。术后于肘关节屈曲位进行石膏固定3个星期, 术后6~8周拔除克氏针。术后早期给予科学指导进行功能锻炼。

1.3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肘关节功能根据Flynn临床功能评价标准[2]进行判定。肘关节屈伸不受任何影响者视为肘关节功能优。肘关节屈伸受限, 受限幅度在10°以内, 肘内翻5°以内, 肘关节功能基本未受影响, 即肘关节功能良。肘关节屈伸受限, 受限幅度为10~30°, 肘内翻6~15°, 肘关节功能受到一定影响, 即肘关节尚可。肘关节屈伸受限达30°以上, 肘内翻15°以上, 肘关节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即肘关节功能差。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描述。

2 结果

所有患者肱骨髁上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3~12个月, 平均为 (6.4±3.2) 个月。所有患者肘关节功能均得到恢复, 恢复时间为3~6个月, 患者肘关节功能情况如表1所示, 肘关节优者67例, 良者5例, 优良率为94.74%。肘关节功能尚可者4例, 均肘关节屈曲受限20~30°。此外, 3例合并有尺神经损伤者, 尺神经功能感觉均得到良好恢复。

3 讨论

由于传统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方法通常术后肘部功能恢复较差[3], 本研究对76例患儿开展了肘外侧小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方法, 该方法能使骨折达到解剖复位、恢复前倾角, 从而使骨折愈合较快、肘关节屈伸功能恢复较好。同时, 该手术能清除积血、有效固定骨折断端, 防止断端移位, 有利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从而防止发生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从本研究可以看出, 采用本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76例患儿术后3~6个月肘关节功能恢复, 且优良率达94.74%。这充分说明经肘外侧小切口行克氏针内固定术能有效促进骨折解剖复位和早期肘关节功能恢复, 值得临床推广。值得注意的是, 术中要确保骨折对位良好, 从而预防肘外翻发生。术后要科学指导患者进行上肢肌肉功能锻炼, 促进肘关节功能早期恢复。

参考文献

[1]杨登峰.克氏针内固定及肘外翻练习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82例[J].医学信息, 2010, 23 (6) :1662~1663.

[2]Flynn JC, Matthews JG, Benoit RL.Blind pinning of displaced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Sixteen years experience with long term follow-up[J].J Bone Joint Surg Am, 1974, 56 (2) :263~272.

[3]蒋锐中, 邱志龙, 梁培雄, 等.单纯肘外侧小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19) :2399.

后外侧小切口开胸90例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4月~2010年5月经胸外侧小斜切口完成胸部手术90例, 其中男52例, 女38例;年龄2岁~79岁, 平均40.5岁。病例分布情况见表1。

1.2 方法

切口的选择和操作:病人取侧卧位, 上肢外展曲肘绷带固定于头架, 根据病变部位选择进胸肋间, 于腋前线与腋后线间做斜行切口长10~13cm, 将胸大肌和背阔肌分别牵向前后方。直视下完成全部胸腔内操作。手术方式分类情况见表2.

2 结果

全组90例均在胸后外侧小斜切口下完成手术, 显露满意, 无手术死亡。手术时间60~180min, 平均118min。术中失血100~300ml, 平均200ml。术后胸腔引流150~600ml, 平均375ml。术后12天内发生切口感染5例, 肺部感染7例, 经换药及抗炎治疗后均痊愈。术后随访1个月~2年, 全组病例无患侧肩臂的运动、感觉功能障碍。

3 讨论

肘外侧小切口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79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肱骨髁上骨折诊断标准。其中男53例, 女26例;年龄3~61岁, 平均年龄8.9岁;左侧骨折患者34例, 右侧骨折患者45例。伸直型骨折患者有48例, 其中有尺偏型患者28例, 桡偏型患者20例;屈曲型骨折患者31例, 其中有尺偏型患者21例, 桡偏型患者10例。骨折出现粉碎者有12例, 开放性者5例。有3例患者有桡神经受损情况。受伤后到就诊持续时间为30 min~4 d。致伤因素:跌倒致伤56例, 车祸致伤患者15例, 其他原因受伤8例。

1.2 方法

由于肱三头肌属于肱骨下端背面主要遮盖物, 厚度对肌肉牵拉度产生直接影响, 所以手术疗法需于肌肉组织出现严重肿胀前或是在受伤后通过悬吊消肿后的3~5 d开展。<6岁儿童应在基础麻醉基础上应用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实施麻醉, >6岁患者需以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实施麻醉。手术体位选仰卧位, 受伤肢体屈曲状放在胸前, 先将开放性骨折创口清理, 在肘关节外侧进行切口治疗, 其切口需离肱骨髁上3~4 cm位置处开始, 通过外侧髁上嵴, 一直到肱骨外髁下缘为止, 切口总长为4~5 cm。将组织逐层进行切离, 分开肱三头肌外侧和肱桡肌间隙入路, 而肱三头肌并不给予切断处理, 将其往后尺侧进行牵拉一直到骨折部位。实术者以食指伸至伤口中, 摸清骨折状况和相邻组织所处相关性, 以组织钳贴至骨折近端前后骨面并延伸到对侧, 使近端完全暴露, 将骨折端进行清理, 然后取组织钳。用一手扶肘关节处, 另一手以手指自骨折近端前伸入, 将拇指放在骨折处外侧, 以复位手法将骨折处复位, 确保肘关节处于屈曲状态, 两手尽可能让骨折处前后、左右保持平衡, 避免出现移位现象。手术助理将1枚克氏针通过皮肤穿至肱骨外髁和肱骨小头交界位置的外侧, 以斜行法30°~60°角向上向内侧予以进针, 经骨折线穿到骨折近端, 且于近端内侧处的骨皮质中穿出。肱骨髁上骨折近端处距骨折线2~3 cm外侧部位予以垂直钻孔, 然后将穿钢丝进行交叉并绕过肱骨外侧置入的克氏针针尾, 以“8”字形态外侧钢丝予以固定。手术中将肘关节进行被动活动, 此过程中骨折未发生移位情况, 内固定未出现松动, 在关节活动确保良好后, 将手术创伤进行清洗, 并置入引流管, 自切口外侧位置皮肤导出, 将切口逐层进行缝合, 并进行包扎止血, 之后无需予以外固定处理。手术结束24~72 h后可将引流管拔除, 之后实施肘关节屈伸锻炼。对所有患者进行疗效判定。

疗效评价标准:优:骨折完全愈合, 未出现畸形状况, 关节功能可屈伸范围超过110°;良:骨折完全愈合, 未出现畸形现象, 关节功能可屈伸范围是伸展0°屈曲100°;中:骨折完全愈合, 未出现畸形状况, 关节功能可屈伸范围是伸0°屈80°;差:骨折完全愈合, 肘关节出现内翻或是外翻畸形状况, 或有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症, 关节功能可屈伸范围低于40°。

2 结果

该文研究中的79例患者所需住院时间为10~20 d, 平均时间 (12±1.5) d;手术所需时间为30~50 min。骨折愈合及拔除克氏针、钢丝所需时间按照时间划分为:3~12岁患者需2~2.5个月, >12岁患者所需时间为2.5~3个月。3例桡神经受损患者在2个月时间内身体完全恢复。手术完成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5年的随访工作, 平均时间为 (2.3±1.2) 年, 优良率为92.41%, 效果较为明显。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出现神经血管受损现象, 没有发生退针、松动现象, 伤口和针道未出现感染症状, 位出现肘内翻症状。2例患者有关节僵硬现象发生。

3 讨论

肱骨髁上骨折进行治疗目的就是要将其进行复位固定而且需防止产生并发症, 使其上肢运动功能有较高的恢复效果且外观良好, 通常在骨折出现较严重移位, 会予以手术治疗, 尤其是粉碎性骨折, 开放性骨折且合并血管神经受损伤情况, 以便能够实现解剖复位效果, 避免出现并发症。通常该院多实施后侧切口疗法, 但是此方法中手术创口对肱三头肌连续性造成较显著的破坏作用, 出血量大, 而且会对伸肘装置功能产生影响, 术后有的关节囊会出现挛缩现象, 鹰嘴窝内有瘢痕粘连症状, 对肘关节正常屈伸活动造成一定的阻碍作用[1]。实施肘关节外侧入路小切口疗法, 具有创口小, 出血量少特点, 手术中可以将骨折部位的前侧、外侧进行充分暴露, 若桡神经有受损情况时, 探查也可以应用相同切口, 操作较为简单, 而手术持续时间很短, 对肘关节囊、腱下滑囊均不造成破坏作用, 手术后很少出现关节囊挛缩症状, 而瘢痕增生情况会减少, 对肘关节伸屈功能尽快恢复有促进作用。

肘内翻畸形并发症防治[2]:肱骨髁上骨折出现肘内翻症状较为常见, 很多研究表明此现象是因为骨折后所进行的整复没有完全固定, 肱骨髁上骨折端发生角移位导致的, 为了防止肘内翻现象出现, 临床中通常会先予以解剖复位, 将骨折尺偏完全矫正, 发生肘内翻症状另一因素是骨折处发生塌陷以及骨质受损导致的, 手术中需将骨碎片完全复位, 避免骨缺损状态下骨碎片起到支撑效果。关注提携角, 完成复位固定手术后, 需在上肢伸直状态下, 观察提携角矫正是否完好, 若复位后未出现提携角度或是提携角度较少, 骨折愈合后很容易出现肘关节内翻状况。

应用小切口对骨折情况进行探查虽然不如传统手术切口方法清晰, 但是小切口仍然可以将骨折断端清除探查。实施复位手术后, 在骨折前端、内外侧三处均未探查到较为显著的骨折线及发生移位的骨折块, 均可以认为骨折部位解剖复位符合标准。小切口外侧入路克氏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具有较为显著特点[3]:肘关节所需创口小, 瘢痕小, 而且不会对肘关节功能产生很大影响;操作简单, 能够及时准确予以治疗, 且手术中不会出现较大血管神经受损伤情况;术中照片应用较少, 避免过多辐射。术后无需外固定, 能够尽早进行肘关节锻炼, 能够避免肘内翻畸形, 住院时间明显缩少, 容易被患者及其家属接受, 临床应用范围广。

本组研究中应用关节外侧小切口治疗的患者, 平均住院时间为 (12±1.5) d, 手术所需时间平均为 (39.4±10.2) min, 手机完成后对患者随访1~5年, 其优良率为92.41%, 效果非常显著。且在患者治疗过程中, 仅2例患者有关节僵硬现象, 未出现神经血管受损现象, 没有发生退针、松动现象, 伤口和针道未出现感染症状, 疗效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符松, 王苏明.小切口外侧入路克氏针治疗儿童移位肱骨髁上骨折[J].西部医学, 2012, 24 (12) :2393-2394.

[2]黄坚汉.肘关节外侧小切口治疗肱骨髁上骨折200例[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 25 (1) :139.

肘外侧小切口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6例需行肺癌根治术治疗的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8 例。观察组男性40 例,女性38 例,年龄24~75 岁,平均年龄(54.8±12.7)岁;对照组男性37 例,女性41 例, 年龄22~73 岁,平均年龄(53.2±13.1)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均采用双腔气管静脉复合麻醉方式进行全身麻醉。指导患者取侧卧位,将腋下垫高,并将患侧上肢向上悬吊在麻醉架上。观察组患者行腋下小切口肺癌根除术,具体方法如下:首先从乳腺下褶到腋下背阔肌下缘斜向切开大约8~13 cm的切口,同时将背阔肌缘向后方牵拉,然后根据CT确定的病变位置,从腋下适当的肋间切入,切开皮肤和组织后分开肌肉,切开肋间肌进胸,暴露手术视野。如果视野暴露不利于手术时,可剪断上缘的肋骨后端,再使用开胸器交叉撑开4 cm左右,直到手术视野便于手术操作。胸内手术使用手术器械操作,用切割缝合器切割血管、支气管和肺部,采用丝线进行血管结扎,病变切除后清扫淋巴结,术毕,关胸。

对照组患者采用标准后外侧切口肺癌根除术,具体方法如下:切口自腋前线切入,长约25 cm左右,切断肌群,包括前背阔肌、前踞肌等,直到肋骨完全暴露,然后将胸壁骨膜和肩胛下肌钝性游离,并按照手术前制定的方案从肋间隙进胸。肋间隙的选择主要根据患者病灶部位决定,一般选择上叶经第5肋间,下叶经第6肋间。暴露手术视野后,用自动拉钩拉开肋骨即可在胸腔内行根除术,术毕清扫肺门纵隔淋巴结,关胸。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过程的一般指标,如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开胸时间、关胸时间和整个手术时间。在术后住院期间,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包括肺感染、肺不张、心律失常、切口感染以及肩部关节活动障碍等。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VAS)评价两组患者的疼痛强度,在患者出院1 年后随访患者的预后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组间有效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一般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不同,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开胸时间和关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0%,其中肺感染2 例,肺不张2 例,心律失常1例,切口感染1例,肩部关节活动障碍1例;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2%,其中肺感染4 例,肺不张3例,心律失常2 例,切口感染4 例,肩部关节活动障碍2例。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远期预后比较

两组患者肺癌根除术后1年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复发18 例,转移11 例,死亡5 例,略低于对照组19 例、9例和7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例(%)

3 讨论

肺癌是我国首位高发的恶性肿瘤,其中原发性肺癌患者中超过80%为非小细胞癌[3]。《2012 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4]显示,肺癌发病位居恶性肿瘤的第1 位,其中在男性恶性肿瘤中居首位,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3位。关于肺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大量研究表明,吸烟是导致肺癌死亡率增加的首要因素,由于烟雾中含有尼古丁以及少量放射性元素鈈以及苯并芘等致癌物质,因此,吸烟人员发生癌变的危险性是不吸烟人群的4~10倍。另外,环境因素、饮食不规律和电离辐射也是造成肺癌高发的一项重要因素。还有学者认为[5],遗传和基因突变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其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LC基因突变、K-RAS基因突变以及血清炎症因子是导致癌变的关键因素。

由于癌症早期缺乏明显的症状以及筛检技术不普及,患者在确诊时往往癌症已经发展到中晚期,此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晚期肺癌的治疗首选手术治疗,行手术治疗的患者5 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采用其他治疗方式的患者。传统标准后外侧切口肺癌根除术已发展50多年,因其安全可靠、术后疗效显著、适用广和技术成熟等优点,在胸外科手术中已经成为肺叶切除术标准的切口[6]。但该术式也存在许多不足[7,8],如手术切口长,从而增加了手术开胸和关胸时间,术中还需要切断许多肌肉组织,容易造成上肢活动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而且大龄患者还易因失血过多而增加手术的风险。而腋下小切口肺癌根除术的手术切口只有10 cm左右,仅为标准后外侧切口的1/3,而且可根据CT确诊的病灶确定切口的位置,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切断重要肌肉,从而减少了肺部和上肢活动障碍并发症的发生。此外,腋下小切口手术还具有出血量少、手术创伤少、手术时间短以及美观等优点[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开胸时间和关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腋下小切口手术不仅加快手术速度,减少术中出血量,而且手术安全性可靠,并能达到美观的效果。在患者预后方面,观察组患者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腋下小切口肺癌根除术能够有效地减少患者疼痛和并发症的发生,加快了患者的康复速度,与刘涛等[4]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远期预后发现,观察组采取腋下小切口肺癌根除术并没有提高患者一年的生存率,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微小转移的存在,还可能是由于手术仅仅切除了癌变部位,而对于体内的炎症因子以及隐匿性病变、癌细胞没有杀伤作用,因此,临床上对于肺癌患者实施手术根除治疗后,还应该进一步给予化疗、药物治疗,以减少术中或术后肿瘤细胞的传播,减少复发和转移。

综上所述,腋下小切口手术因其创伤小、出血量少以及安全性高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临床的认可,腋下小切口肺癌根除术不仅手术切口美观、创伤小,而且能够有效地减少患者的疼痛,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TORRE L A,BRAY F,SIEGEL R L,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2012[J].CA cancer j clin,2015,65(2):87-108.

[2]王晓君,许勤,陈丽,等.胃癌术后序贯性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及卫生经济学评价[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3,20(6):348-352.

[3]刘涛.腋下小切口与传统后外侧切口肺癌根治术的临床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5):76-78.

[4]郝捷,陈万青.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J].抗癌之窗,2013(2):5.

[5]马国军,张逊,韩洪利,等.腋下小切口与传统后外侧切口肺癌切除术的对比分析[J].天津医药,2011,39(1):17-20.

[6]郑志民.腋下小切口与标准后外侧切口肺癌根治术比较[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3):396-397.

[7]胡平生,谢锡驹,王锋,等.腋下小切口副乳腺切除加腋窝成形术26例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2012,38(21):2603-2604.

[8]李庆国,潘俊,王强,等.右腋下直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2,30(1):108-110.

肘外侧小切口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2月-2011年3月间我院运用外侧微创小切口实施全髋置换术的70例髋关节疾病患者, 其中男40例, 女30例;年龄26~68岁, 平均年龄 (44.61±13.40) 岁。同时选择80例常规外侧全髋关节置管术的患者, 其中男46例, 女34例;年龄25~68岁, 平均年龄 (43.91±14.10) 岁, 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所患疾病未见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全麻下同时进行气管插管麻醉, 根据病变位置选择侧卧位, 若为双侧则取仰卧位。在髋关节外侧行纵形切口, 长约15~20 cm, 将组织及关节囊暴露出来, 沿着大转子向后方切开, 将髋关节外旋, 使其充分暴露, 进行截骨、清理工作, 之后安装髋关节及人工股骨头, 观察3~5 min未见出血, 可放置引流管, 逐层关闭切口。观察组患者为以大转子为中心纵向切开, 切口长约6~10 cm, 将肌层分离, 使关节囊充分暴露, 将关节囊前臂切除, 使髋关节充分暴露, 运用专业的拉钩使髋臼充分暴露, 之后的操作同对照组[2]。

1.3 统计学方法

进行统计学分析时采用SPSS 15.0系统软件, 运用χ2检验来表示计数资料, 以±s来表示计量资料, 采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情况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对比以及术后引流量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2 随访结果

对所选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 观察组患者中有2例关节疼痛, 进行X线检查, 未见有感染及关节松动现象, 考虑为神经痛, 进行了针灸加止痛药治疗, 效果明显。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疼痛, 检查发现为关节松动, 再次进行手术, 4例患者下肢静脉出现血栓, 经积极的溶栓治疗后痊愈, 无后遗症。

3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可用来治疗很多髋关节疾病, 效果均较显著, 特别是用于治疗难治性髋关节病变, 临床效果更加显著。过去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存在切口大、术后并发症较多等缺点[3]。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微创后外侧小切口实施全髋置换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临床效果显著。全髋关节置换术原则上是降低损伤软组织的程度, 传统的手术切口较大, 多为15~20 cm, 术中大量出血, 这就说明对周围软组织的损伤较为严重, 增加了切口发生感染的几率。然而运用微创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 能够明显降低损伤软组织的程度[4,5]。切口长度仅为6~10 cm, 能够更好的保护周围软组织免受损伤, 同时也降低了感染的几率。

综上所述, 后外侧微创小切口全髋置换术具有术中出血少、切口小、对患者的损伤小以及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势, 在适当选择手术适应症的前提下, 后外侧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更为理想。

摘要:目的 研究全髋置换术中运用外侧小切口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2月-2011年3月间我院实施全髋置换术的70例髋关节疾病患者, 所有患者均采用外侧微创小切口进行手术, 将其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80例常规外侧全髋关节置管术的患者, 将其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输血量。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对比以及术后引流量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所有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 观察组患者均未出现感染及关节松动等现象, 对照组有2例出现关节松动, 4例下肢静脉有血栓形成。结论 后外侧微创小切口全髋置换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切口小、对患者的损伤小以及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势, 在适当选择手术适应症的前提下, 后外侧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更为理想。

关键词:全髋置换术,微创,后外侧小切口,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闫飞, 张湘生, 王忠远, 等.微创后外侧切口全髋置换临床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 22 (1) :948-949.

[2]王金华, 刘朝辉, 李健, 等.后外侧小切口和常规切口全髋置换术早期疗效比较[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0, 20 (6) :64-65.

[3]刘君, 黄拥军, 项菁, 等.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与常规全髋置换术的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28 (30) :52-53.

[4]何继斌, 蒋萍.改良后外侧小切口和传统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置换术的疗效比较[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0, 34 (2) :946-947.

肘外侧小切口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7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40例,女30例;年龄3~70(28.32±3.69)岁;左侧骨折32例,右侧骨折38例;高空坠落15例,车祸25例,重物砸伤18例,其余为其他伤害;70例患者中开放性骨折45例,闭合性骨折25例;所有患者均风湿类关节炎、恶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活动性感染、出血性疾病以及其他严重的外科疾病和神经损伤等。

1.2 方法

1.2.1 手术时机

因为肱三头肌属于肱骨下端背侧的重要遮挡物,所以肱三头肌的厚度对于人体肌肉牵开范围会有直接的影响,所以手术应高杂患者肌肉组织发生严重肿胀之前,或者患者受伤后经过处理、消肿3~5d后进行最佳。

1.2.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在手术之前均行CT检查,根据患者CT检查结果以及实际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手术之前进行麻醉处理,一般情况下麻醉处理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但是对6岁以下的儿童进行麻醉时需要在一般情况下加基础麻醉。患者取仰卧位,患肢置于患者胸前,如果患者骨折属于开放性类型,手术之前需要进行止血处理。手术切口选择患者肘关节外侧入路,在患者肱骨髁上3~4crn处开始起切,一直到患者肱骨外髁下缘,逐层切开,切口剖离过程中不切断肱三头肌,牵开患者肱三头肌,直达患者骨折处。

切开患者肱骨后术者用食指伸入切口内,摸清患者骨折伤情以及周围组织损伤及关联度,以便手术过程中把握手术力度,减少手术损伤。而后利用医用专用组织钳暴露患者骨折近端,清理患者骨折端,然后取出组织钳。术者一手扶持患者肘关节,另一手指伸入患者骨折近端,然后对患者实施骨折复位处理。复位过程中助手使用1枚克氏针置入患者骨折断端,进针角度斜行向上30~60度,穿入患者骨折近端,并且在患者近端内侧骨质皮质穿出,置入引流管,然后逐层缝合切口,止血、包扎。术后24-72h拔除引流管,进行肘关节屈伸锻炼。

1.3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Flynn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将评价标准分为优、良、可、差,优: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无畸形,肘关节功能范围大于110度;良: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无畸形,肘关节功能范围伸0度,屈100度;可: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患者骨折愈合,无畸形症状发生,肘关节功能范围屈80度,伸0度;差:经过治疗后,患者骨折愈合,但是康复过程中出现肘关节外翻或者内翻情况以及关节僵硬,功能范围<40°。优良率=优+良/总人数。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患者住院时间为10~20d,手术时间30~50min。对患者进行1~5年的随访,发现70例患者中优:60例,良:5例,可:2例,差:3例,优良率高达92.86%,治疗效果比较明显。而且在治疗过程中无神经血管损伤、伤口感染、退针等症状。

3 讨论

肱骨髁上骨折是临床比较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多发于儿童群体。此病重在及时、有效的治疗,因为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旺盛期,如果没有进行及时治疗,容易引发关节畸形。进行治疗的目的就是复位固定,防止并发症的出现,以便达到较好的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此病症手术治疗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手术时间和手术方式,以便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

过去临床上一般采用后侧切口疗法,但是此方法对肱三头肌连续性有较大的破坏作用,术中出血量比较大,而且会影响术中伸肘装置功能,术后关节囊容易出现挛缩现象,影响关节正常屈伸活动。而小切口外侧入路手术方法操作简单、术中创伤小、出血量少,而且手术过程中能够充分暴露患者骨折部位的前侧、外侧,手术持续时间较短,对患者肘关节囊、腱下滑囊等均没有损害性,而且手术后不容易出现关节囊挛缩症状,降低而瘢痕增生发生率,促进患者肘关节伸屈功能的恢复。

小切口关节外侧用于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手术过程中术者要认真、负责,术后要嘱咐患者进行必要的功能训练,促进患者骨折康复,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功能训练一般在术后3~4d进行,功能训练持续时间一般维持在1~3个月内,实际时间要根据患者实际治疗情况决定,尽量稳定患者恢复状态,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应用小切口手术进行治疗肱骨髁上骨折虽然没有传统手术切口清晰,但是小切口也同样能够清晰的探查患者骨折断端,实施复位手术后,在患者骨折前段、内外侧三处如果没有探查到显著的骨折线和骨折移位,均可认为骨折部位解剖复位符合标准。小切口外侧入路的手术方法显著特点是创伤小、瘢痕小,操作简单,对关节功能的影响较小,辐射少,术后不需固定,治疗安全性比较高。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肘关节锻炼,减少肘内翻畸形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本次研究中患者治疗优良率高达92.86%,患者住院时间为10~20d,手术时间30-50min,比其他手术方式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所以说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不仅操作简单、方便,而且手术创伤小,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稳定性,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安全性,同时能够有效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选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7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与康复,患者骨折均准确复位与固定,对患者进行15年的随访,70例患者中优:60例,良:5例,可:2例,差:3例,优良率高达92.86%。小切口手术用于肱骨髁上骨折具有较好的效果,操作方便、简单易行,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肱骨髁上骨折,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蒋龙华.肱骨髁上骨折经关节外小切口手术治疗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4,28(4):306-306.

[2]李顺国,郝大帅,郭强,等.肘外侧小切口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7):661-662.

[3]刘永坤,刘维嘉.透视下小切口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2):129-129.

[4]王小刚.应用手法整复联合中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价值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4):3185-3185.

肘外侧小切口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7例, 男19例, 女8例。其中坠落伤15例, 交通伤7例, 重物砸伤3例, 摔伤2例。年龄20~59岁, 中位年龄38.2岁。其中合并同侧胫骨、距骨骨折3例, 胸腰椎骨折2例。伤后至就诊时间1h~5d, 平均2d。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行跟骨侧位、轴位X线片及其CT平扫加三维重建, 明确骨折类型。本组病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17例, Ⅲ型8例, Ⅳ型 2例。

1.2 手术方法

在患者全身病情许可条件下, 于伤后8h内采用急诊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 >8h者则需予以甘露醇联合丹参、疏血通等药物静脉滴注、患肢石膏托制动等对症处理, 待足踝部肿胀消退、皮肤皱纹出现后进行手术治疗。取患侧足跟外侧由外踝尖至第4跖骨基底部连线行直切口[2]。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勿行皮下组织分离, 以手术刀锐性分离跟骨外侧壁与皮下组织, 注意分离并保护腓肠神经及腓骨长、短肌腱, 避免其损伤。切口缘软组织避免用力牵拉, 必要时予以距骨置入克氏针辅助显露。以骨膜剥离器撬开跟骨外侧壁隆起的骨皮质, 显露塌陷之跟骨关节面。以克氏针翘拨塌陷跟骨关节面之骨块, 恢复跟骨Gissane角。自跟骨结节上方约1cm处平行于足底横穿1枚直径3.0mm骨圆针, 术者通过骨圆针与助手沿下肢纵轴方向进行相对牵引, 恢复跟骨Bohler角。以另枚相同直径骨圆针沿跟骨纵轴向足底方向翘拨, 恢复塌陷之跟骨高度。在进行牵引及翘拨复位的同时, 进行跟骨内外侧壁的相对挤压, 使塌陷跟骨尽可能恢复原有高度。对于骨折复位后合并较大骨缺损者, 取适量同侧髂骨进行植骨。X线透视复位满意后, 根据骨折块移位情况, 以克氏针或经跟骨固定于距骨和骰骨或螺钉加压固定, 克氏针末端折弯埋于皮下。清点器械、敷料对数, 冲洗并逐层关闭切口, 其内置引流条1根, 外以无菌敷料加压包扎, 患肢以石膏制动、辅助固定。合并其他部位骨折者, 予以同期对症治疗。

1.3 术后处理

患者均于术后24~48h拔除引流条, 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3~5d。石膏外固定于术后4周拆除, 术后6~8周拆除克氏针、螺钉等内固定。术后每1~2个月根据X线片骨折愈合程度指导患者进行患肢部分负重至完全负重。

2结果

27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5~14个月, 平均11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正常愈合, 术后无切口感染、延迟愈合、不愈合及骨外露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评分[3]68~100 (90.5±7.3) 分。Bohler角由术前的 (6.5±5.1) 提高到术后 (29.5±8.7) , Gissane角由术前 (84.1±6.9提高到术后 (121.6±9.2) 。

3讨论

3.1 外侧小切口显露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优点

传统的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常需经典外侧“L”状切口入路进行, 由于术中广泛的剥离, 加之此处切口创缘血供较差, 术后易出现创缘坏死、感染及内固定外露等并发症。本术式采用外踝尖至第4跖骨基底部连线的皮肤切口, 可直视下显露距下关节及跟骰关节进行关节内骨折复位, 在进行骨折有效复位的同时, 使手术操作难度大为降低[4]。本组病例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 无创缘坏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骨折断端复位满意, 表明外侧小切口具有创伤小、易显露骨折关节面等优点。此外, 对于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时机的选择也极为重要, 在其骨折后8h内或其伤后约7~10d内足踝部皮肤皱纹出现后再行手术, 避免伤后2~5d肢体肿胀高峰期进行手术, 亦是获得切口良好愈合的重要因素。

3.2 有限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优点

跟骨骨折行传统的钢板内固定, 由于术中需行广泛的软组织剥离, 加之钢板植入后, 势必增加切口缝合的张力, 切口感染、坏死及钢板外露的几率随之增加。本组病例术后均无切口坏死、感染及内固定物外露, 表明克氏针及螺钉等有限内固定可有效避免传统钢板植入所致的相关并发症。表明克氏针及钢板内固定亦可获得满意的骨折复位及固定疗效。与此同时, 本组病例行克氏针或螺钉固定, 克氏针及螺钉固定于跟骨位置相对表浅, 二次取出内固定物可于局麻下进行, 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等优点, 在减轻患者手术创伤的同时, 亦减少了相关住院费用[5]。

参考文献

[1]陈滨, 黎润光, 王钢.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策略及疗效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0, 12 (8) :746-751.

[2]刘津浩, 徐向阳.外侧小切口治疗关节面移位的跟骨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6, 8 (8) :958-961.

[3]KitaokaHB, Alexander IJ, AdelaarRS, et a.l Clinical rating systems for the ankle-hindfoot, midfoot, hallux, and lesser toes[J].FootAn-kle Int, 1994, 15 (7) :349-353.

[4]张国柱, 蒋协远, 王满宜.外置解剖型跟骨锁定钢板治疗跟骨骨折的初步报告[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0, 12 (8) :741-745.

上一篇:资源冗余下一篇:新媒体广告形态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