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外侧小切口

2024-05-22

后外侧小切口(精选7篇)

后外侧小切口 篇1

传统的胸部后外侧切口显露充分, 但其损伤大, 目前许多医院不断尝试应用各种小切口进行胸部手术。我科近五年来应用胸后外侧小斜切口行胸部手术90例,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4月~2010年5月经胸外侧小斜切口完成胸部手术90例, 其中男52例, 女38例;年龄2岁~79岁, 平均40.5岁。病例分布情况见表1。

1.2 方法

切口的选择和操作:病人取侧卧位, 上肢外展曲肘绷带固定于头架, 根据病变部位选择进胸肋间, 于腋前线与腋后线间做斜行切口长10~13cm, 将胸大肌和背阔肌分别牵向前后方。直视下完成全部胸腔内操作。手术方式分类情况见表2.

2 结果

全组90例均在胸后外侧小斜切口下完成手术, 显露满意, 无手术死亡。手术时间60~180min, 平均118min。术中失血100~300ml, 平均200ml。术后胸腔引流150~600ml, 平均375ml。术后12天内发生切口感染5例, 肺部感染7例, 经换药及抗炎治疗后均痊愈。术后随访1个月~2年, 全组病例无患侧肩臂的运动、感觉功能障碍。

3 讨论

近年来有多种小切口应用于胸部手术, 我科自2005年应用胸外侧小斜切口行胸部手术, 经90例手术实践证实其有以下优点: (1) 暴露满意, 可完成多数胸腔内手术。 (2) 术中出血不多, 本组术中出血平均200ml, 多数病人不需输血。 (3) 肌肉损伤小, 不切断胸大肌及背阔肌, 避免由于肌肉损伤及瘢痕导致的胸部畸形及患侧上肢感觉、活动障碍。 (4) 胸外侧小斜切口的走向便于快捷地向前或向后延长切口, 处理意外紧急情况。 (5) 术后疼痛轻, 减少因呼吸功能不全及呼吸道分泌物阻塞引起的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对老年及术前存在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尤为有利。 (6) 切口部位隐蔽, 上肢自然下垂时前后均不易发现切口, 可减轻女性及青少年病人的心理障碍。胸外侧小斜切口的适应证有:肺部周围性局限性病变、创伤性及自发性血气胸、肺大疱、前纵隔肿瘤、局限性支气管扩张、食管良恶性肿瘤、胸膜疾患及肺广泛病变的活检及切除等。总之, 经胸后外侧小斜切口可行胸部大部分良性疾病及部分早期恶性肿瘤手术, 效果良好。中心型肺癌, 胸内巨块型病变, 肋膈角等处的病变不适合采用小斜切口。

后外侧小切口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2月-2011年3月间我院运用外侧微创小切口实施全髋置换术的70例髋关节疾病患者, 其中男40例, 女30例;年龄26~68岁, 平均年龄 (44.61±13.40) 岁。同时选择80例常规外侧全髋关节置管术的患者, 其中男46例, 女34例;年龄25~68岁, 平均年龄 (43.91±14.10) 岁, 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所患疾病未见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全麻下同时进行气管插管麻醉, 根据病变位置选择侧卧位, 若为双侧则取仰卧位。在髋关节外侧行纵形切口, 长约15~20 cm, 将组织及关节囊暴露出来, 沿着大转子向后方切开, 将髋关节外旋, 使其充分暴露, 进行截骨、清理工作, 之后安装髋关节及人工股骨头, 观察3~5 min未见出血, 可放置引流管, 逐层关闭切口。观察组患者为以大转子为中心纵向切开, 切口长约6~10 cm, 将肌层分离, 使关节囊充分暴露, 将关节囊前臂切除, 使髋关节充分暴露, 运用专业的拉钩使髋臼充分暴露, 之后的操作同对照组[2]。

1.3 统计学方法

进行统计学分析时采用SPSS 15.0系统软件, 运用χ2检验来表示计数资料, 以±s来表示计量资料, 采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情况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对比以及术后引流量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2 随访结果

对所选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 观察组患者中有2例关节疼痛, 进行X线检查, 未见有感染及关节松动现象, 考虑为神经痛, 进行了针灸加止痛药治疗, 效果明显。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疼痛, 检查发现为关节松动, 再次进行手术, 4例患者下肢静脉出现血栓, 经积极的溶栓治疗后痊愈, 无后遗症。

3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可用来治疗很多髋关节疾病, 效果均较显著, 特别是用于治疗难治性髋关节病变, 临床效果更加显著。过去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存在切口大、术后并发症较多等缺点[3]。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微创后外侧小切口实施全髋置换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临床效果显著。全髋关节置换术原则上是降低损伤软组织的程度, 传统的手术切口较大, 多为15~20 cm, 术中大量出血, 这就说明对周围软组织的损伤较为严重, 增加了切口发生感染的几率。然而运用微创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 能够明显降低损伤软组织的程度[4,5]。切口长度仅为6~10 cm, 能够更好的保护周围软组织免受损伤, 同时也降低了感染的几率。

综上所述, 后外侧微创小切口全髋置换术具有术中出血少、切口小、对患者的损伤小以及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势, 在适当选择手术适应症的前提下, 后外侧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更为理想。

摘要:目的 研究全髋置换术中运用外侧小切口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2月-2011年3月间我院实施全髋置换术的70例髋关节疾病患者, 所有患者均采用外侧微创小切口进行手术, 将其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80例常规外侧全髋关节置管术的患者, 将其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输血量。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对比以及术后引流量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所有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 观察组患者均未出现感染及关节松动等现象, 对照组有2例出现关节松动, 4例下肢静脉有血栓形成。结论 后外侧微创小切口全髋置换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切口小、对患者的损伤小以及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势, 在适当选择手术适应症的前提下, 后外侧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更为理想。

关键词:全髋置换术,微创,后外侧小切口,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闫飞, 张湘生, 王忠远, 等.微创后外侧切口全髋置换临床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 22 (1) :948-949.

[2]王金华, 刘朝辉, 李健, 等.后外侧小切口和常规切口全髋置换术早期疗效比较[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0, 20 (6) :64-65.

[3]刘君, 黄拥军, 项菁, 等.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与常规全髋置换术的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28 (30) :52-53.

[4]何继斌, 蒋萍.改良后外侧小切口和传统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置换术的疗效比较[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0, 34 (2) :946-947.

后外侧小切口 篇3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1.3岁(年龄范围22-57岁),其中男6例,女4例;骨伤原因:车祸伤7例,高处坠落伤3例;合并症:合并肋骨骨折4例,颅脑外伤3例,气胸2例,肩关节脱位1例。

1.2 方法

手术前给予所选患者均进行X线片和CT检查以明确患者的骨折移位程度和移位部位,综合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基础治疗(常规监测生命体征指标,止血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本组患者均进行后外侧小切口入路手术治疗[2],手术治疗的具体的操作如下所述:第一,患者呈侧卧位,手术切口为直行小切口,切口的起始部位为患者的肩峰下缘,切开方向为沿着患者的肩胛颈和肩胛骨外侧,要求充分显露和分离患者的冈下肌和小圆肌;第二,待充分显露所选患者的肩关节后,进行患者的骨折端显露处理.此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用关节囊切开处理以起到充分显露骨折端的目的;第三,本组患者的固定治疗方式选择为重建钢板固定和拉力螺钉固定或者2种方式的联合使用,具体的固定方式需要根据患者的骨伤情况而定;第四,治疗过程中需要避免造成患者的腋神经损伤(避免伤及四边孔结构),同时保持患者的肌肉组织完整,以维护血管神经的正常工作;第五,在牢固固定后,告知患者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锻炼的内容主要为肩关节的外展活动和钟摆样运动,遵循被动到主动的原则,3周后进行肩关节上举活动。

1.3 观察指标

观察本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时机,手术成功率,手术切口愈合情况,另一方面,采用随访的方式观察分析本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4 评定指标

本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依据Rowe疗效[3]评定标准,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优,良,可,差四个等级,治疗的优良率即为疗效达到优者和良者所占的比率

1.5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肩胛盂骨折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

2 结果

本组患者于伤后7 d内进行手术者3例,伤后3周内进行手术者5例,伤后3周之后进行手术者2例.患者的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成功率为100%,手术切口愈合情况均为1级甲等,经过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18个月(时间范围为6个月到3年不等)),本组患者治疗效果达到优者7例,达到良标准者2例,达到可标准者1例,治疗的优良率为90%。

3 讨论

如前文所述,肩胛盂骨折发生率较低,由于导致骨伤的原因多为交通意外或者暴力因素,导致肩胛盂折患者常常会合并出现其他类型的合并症,本组患者中合并出现颅脑外伤者3例,合并出现气胸者2例.合并出现肩关节脱位者1例,这些合并症会为肩胛盂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增加不同程度的难度,临床上治疗肩胛盂骨折患者的方法为外科手术,研究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入路进行本组10例肩胛盂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其具体治疗重点和优势分析如下所述。

3.1 后外侧小切口入路治疗肩胛盂骨折的重点内容

后外侧小切口入路治疗肩胛盂骨折的重点内容即为后外小切口的选择[4]由于肩胛盂骨折患者往往存在其他骨伤伤症状,因此在进行肩胛盂骨折治疗处理时,需要同时进行其他所处骨折的处理,常规切口为“7”字型[5]切口进行手术(起始部位为患者的肩峰下缘,通过将患者的三角肌,冈下肌,小圆肌和大圆肌切断并向外侧翻起处理,以充分显露患者的肩胛骨,到肩肿盂部位),常规切口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并且存在再次手术的威胁,基于本组患者的肩胛骨折移位程度较低等特点,研究采用后外侧小切口进行所选患者的手术治疗,手术切口为直行小切口,起始部位为肩峰下缘,切开方向为患者的肩胛颈和肩胛骨外侧,充分分离和显露小圆肌和冈下肌之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用切开关节囊处理以充分显露骨折端。

3.2 后外侧小切口入路治疗肩胛盂骨折的优势

根据资料[6],人体冈下肌的结构形状,呈三角形.冈下肌的上外侧部被三角肌的后亚部肌纤维覆盖,但是冈下肌与覆盖肌肉之前并不存在任何的神经跨越.冈下肌的支配神经为肩胛上神经,伴行有动脉和静脉;另一方面,人体的小圆肌与处于冈下肌的下方[7],圆肌的下缘参与形成四边孔结构,四边孔内存在有血管和腋神经通过,人体的小圆肌支配神经为腋神经,后外侧小切口入路的手术切口要求充分显露和分离小圆肌和冈下肌,从这两者之间解剖进入不会对缓和的重要组织造成损伤,同时具有操作简单.易显露骨折部位,创伤小的显著优势

根据研究结果,本组肩胛盂骨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100%,手术切口愈合情况均为1级甲等,治疗后达到优者7例,达到良标准者2例,达到可标准者1例,治疗的优良率为90%,结果表明了后外侧小切口入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综上所述,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入路治疗肩胛盂骨折的术效果良好,成功率高术后恢复效果好,同时能够显著的提高患者的治疗预后效果,具有临床推广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在治疗肩胛盂骨折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0例肩胛盂骨折患者.给予后外侧小切口入路手术进行治疗.随访观察本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切口恢复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等。结果 本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100%,手术切口均一期甲级愈合,患者的Rowe评分:优7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0%。结论 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入路治疗肩胛盂骨折的手术效果良好,成功率高.术后恢复效果好.同时能够显著的提高患者的治疗预后效果,具有临床推广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后外侧小切口入路,肩胛盂骨折,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学坤.周海英.后外侧小切口入路治疗肩胛盂骨折临床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5(11):1025-1026.

[2]何晖.黎旭军.黄健林.小切口后方入路治疗肩胛盂骨折临床疗效分析[J].微创医学.2013.10(6):730-731.

[3]胡传真,安智全.肩胛孟骨折诊断与治疗[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3,36(4):251-253.

[4]宋哲.张堃.王鹏飞.等.肩胛骨骨折的治疗策略[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0(3):230-232.

[5]罗令.孙晓峰,刘洋波.等.微创后入路治疗肩胛骨骨折的临床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17):3349-2252.

微创后外侧切口全髋置换临床探讨 篇4

随着医学、工学及材料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已经成为治疗髋关节晚期毁损疾病的主要手段[1,2],并且越来越微创化,切口由传统的约20 cm长的切口缩小到6 cm,由传统的断大粗隆、断大量肌肉到仅切开皮肤、筋膜及关节囊,甚至到修补保留关节囊的系列微创技术出现,微创人工髋关节置换(mini-invasive surge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MIS-THA)是目前关节外科研究的热点之一,互联网百度搜索输入本文关键词,能得到几万条信息,中国知识网数据库收录的文章几百篇。2003年9月~2006年10月我们应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行MISTHA治疗髋关节毁损晚期疾病,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2人(129髋)行后外侧微创切口人工全髋置换治疗,运用传统器械,切口长度(9.5±3.0)cm,其中,男61人(68髋),女51人(61髋),年龄(58±8.1)岁,体重(60.0±22.2)kg。股骨颈骨折后头坏死26例(26髋),髋臼骨折头坏死4例(4髋),激素性头坏死27例(31髋),酒精性头坏死36例(42髋),发育性髋关节不良14例(19髋),其他原因性髋毁损5例(7髋)。

根据手术时间,出血量,假体位置及切口长度评估,Harris评分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摄标准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髋臼前倾角和外展角,血红蛋白低于8 g为输血标准。

1.2 手术方法

连续硬膜外麻醉生效后,取侧卧位,后外侧切口,以大粗隆为中点,弧形切开皮肤长约6~12 cm(见图1、2)据体重指数而确定切口长度。手术刀切至皮内,电刀切开皮下、深筋膜,沿大粗隆后侧切开阔筋膜张肌与臀大肌的融合部。尽可能内旋内收髋关节,自大粗隆后侧臀大肌附着点中央顺肌束钝性分离至粗隆间,顺股骨颈分离关节囊外组织,不切断臀部肌肉,于囊外钝性分离暴露犁状窝、股骨矩及小粗隆,电刀切开关节囊。颈周粘连较重者,电刀沿骨性结构松解显露头颈,注意电刀不能接触拉钩以免损伤神经。截断股骨颈,取出股骨头,分别显露髋臼、磨臼、安装髋臼假体、扩髓、安装股骨假体、试颈及复位关节,双氧水、胜利盐水及甲硝唑分别冲洗后,置负压引流管至假体,依次修补关节囊、缝合臀大肌与阔筋膜张肌移行处、深筋膜、皮下及皮肤。髋臼处理时,尽可能用髋臼拉钩暴露髋臼缘。股骨处理时,尽可能将下肢内收内旋,膝关节屈曲约90°,将股骨向上提,尽可能把大粗隆推至切口缘。

1.3 围手术处理

术前髋关节X片了解髋关节情况(图3),术前30 min静脉滴入抗生素,术后抗生素静脉滴入持续1周。术后回病房立即应用梯形枕防止内收,“丁”字鞋防旋转,减少疼痛。术后1 d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膝关节主动轻微运动,踝关节以远尽可能大范围主动活动,足趾适当蹬床活动。术后3 d下床扶拐负重运动,3个月弃拐行走。

1.4 评估

一般情况术后1 d、2周、3个月、半年及1年分别拍摄X线片,发现异常随时拍摄X线片。术前术后Harris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据髋臼杯外展角、髋臼杯前倾角、髋关节旋转中心、下肢长度及股骨柄内外翻等,判定假体位置。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1 d 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图4)。手术时间(43±11)min/髋,出血量(380±82)mL,1例前倾角稍小,但不影响功能;1例术后2周跌倒脱位,闭合复位时髋臼松动,再次手术重建髋臼;随访48~60个月,所有患者功能良好;住院天数(13±3)d;Harris评分,术前(40.2±8.0)分,术后(85.4±9.0)分,术前术后P<0.05,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髋关节的微创置换目前有软组织的微创及骨的微创,骨的微创主要是髋关节表面置换[3],目前争论较多的是软组织的微创,有双切口[4,5]、后外侧切口[6]、外侧切口[7]及前外侧切口,有切断肌肉、不断肌肉及保留关节囊入路[8],甚至部分专家学者不主张小切口微创置换[7,9,10]。

3.1 髋关节置换微创理念

微创髋关节置换就是在尽可能不损伤或少损伤组织的前提下完成髋关节的置换,让关节功能得到尽可能多和快地恢复。在这样理念的驱动下,有报道THA患者术后12 h负重行走,3 d出院的效果,手术切口最小5.0~6.0 cm。传统THA手术切口通常为15.0~20.0 cm,尽管可以有较好的手术视野,便于手术操作,但也有失血较多和术后恢复时间较长的不足。在这方面,微创手术则具有明显的优势。尽管现在微创THA仍被认为是实验性手术,但由于媒体及有关厂商的宣传,使得这项技术在尚缺乏大宗病例的临床检验、尚未被骨科医生完全接受之前,已经被患者所接受。这就给骨科医生带来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如何评价微创THA[9]。

3.2 入路选择

据文献报道,前外侧切口能很好显露髋臼,但处理股骨方面难度有所增加,容易造成股骨骨折,股骨假体轴线异常等并发症。双切口能不断肌肉完成THA,但两切口的长度之和也不是很小,需X线术中辅助,从而增加了手术时间、感染机会、出血量等其他并发症[5]。

本组采用后外侧肌间隙入路,恰当应用“移动视窗”技术,在很小的切口下[根据体重确定(9.5±3.0)cm],完全能完成THA手术,达到切口美观、不断肌肉的微创理念。因为省去了大切口、断肌肉及其出血止血等不必要的操作浪费的时间,故能节约手术时间,减少感染机会。因为减少不必要的损伤,故出血量及引流量减少,一般情况不需输血即能完成THA的治疗。

3.3 是否要微创

OGONDA等[10]首次报道大样本前瞻性研究,将微创THA和传统THA进行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在这两组病例中,作者采用后方入路,操作极为精细,在术后疼痛程度、术后镇痛药物用量、出血量、住院时间或早期功能恢复的速度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并采取科学方法避免误差。结果发现,与传统THA相比,微创THA并不具备假定的优点。郭予立、史占军等[8]报道比较32例37髋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与普通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异同。小切口手术并无明显优势;由于切口小,术野受限,手术操作比较困难,易出现假体安装位置异常等问题。没有必要刻意追求小切口全髋置换手术。

胡懿合等[6]报道对109例患者116髋进行小切口微创技术人工髋关节初次置换术,得出结论:采用微创小切口技术行全髋关置换,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损伤组织少,感染机会低,康复时间快,降低住院费用住院日等优点。顾剑华、张先龙[11]微创THAMeta分析文章27篇,总共6 206髋THA,其中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共3 416例,手术入路主要是前外侧入路(OCM入路)1 729例、外侧入路(Hardinge切口)256例、后侧入路(改良Gibson入路)1 215例和双切口入路216例;传统的关节置换术共2790例。前外侧入路共有6篇、后侧入路13篇、外侧入路5篇和双切口入路3篇。部分患者有术后3~14个月的随访,数据结果按照文献中的随访记录。结论是:微创髋关节置换术较传统的髋关节置换术的出血和输血少,住院时间和卧床时间更短,而术后髋关节的功能恢复得更好,疼痛更少。但是应当重视较传统髋关节置换术新增的并发症,比如假体周围骨折、血肿等。

结合大量的文献报道及本组病例治疗体会,作者认为微创THA有很多的优点,如:切口外观美观、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及功能好等,但必须经历一定学习过程,否则会带来严重的并发症。建议选择后外侧切口,不切断肌肉微创入路,切口长度根据体重指数,从6.0 cm长度开始,不够时,再适当据需要延长。

总之,微创后外侧切口全髋置换,不用专用器械也能获得良好疗效,切口长度主要取决于体重指数。

参考文献

[1]KEVIN R VINCENT,HEATHER K VINCENT.A multicenter exami-nation of the center for medicare services eligibility criteria in to-tal-joint arthroplasty[J].Am J Phys Med Rehabil,2008,87(7):573-585.

[2]SAID A IBRAHIM,ROSLYN A STONE,PETER Z COHEN,et al.Race,ethnicity and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fter knee or hip arthroplasty[J].Current Orthopaedic Practice,2008,16(5):558-564.

[3]WILLIAM MACAULAY.Total hip resurfacing:a viable alternative tototal hip arthroplasty for the young active hip patient in the UnitedStates[J].Current Orthopaedic Practice,2008,16(2):107-110.

[4]PAUL J DUWELIUS,RICHARD A BERGER.Minimally invasive totalhip arthroplasty:the two-incision approach[J].Current Opinion in Or-thopaedics,2005,16:5-9.

[5]张先龙,沈灏,眭述平,等.双切口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J]中华骨科杂志,2005,25(5):268-271.[5]ZHANG YL,SHEN H,GUI SP,et al.Total hip arthroplasty by minimalinvasive with two-incision approach[J].Chin J Orthop,2005,25(5):268-271.Chinese.

[6]胡懿郃,雷光华,朱勇,等.微创小切口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运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3):2000-2001.[6]HU YH,LEI GH,ZHU Y,et al.Minimal Incision Total Hip Arthro-plasty[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5,15(13):2000-2001.Chinese.

[7]郭予立,史占军,景宗森,等.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体会[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16(7):495-498.[7]GUO YL,SHI ZJ,JING ZS,et al.Minimal Incision for Total Hip Re-placement[J].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2008,16(7):495-498.Chinese

[8]陈勤,邵勇,周政,等.保留关节囊的初次人工全髓关节置换术[J].中华创伤杂志,2006,22(11):829-831.[8]CHEN Q,SHAO Y,ZHOU Z,et al.Prima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with Retained Articularis[J].China J Trauma,2006,22(11):829-831.Chinese

[9]金大地.关于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若干问题[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8):509-512.[9]JIN DD.About Many Question of Minimal Invasive Total Hip Arthro-plasty[J].Chin Surg,2006,44(8):509-512.Chinese

[10]OGONDA L,WILSON R,ARCHBOLD P,et al.A minimal2incisiontechnique in total hip arthrop lasty does not imp rove early postopera-tive outcomes.A prospective,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J].J BoneJoint Surg(Am),2005,87:701-710.

后外侧小切口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者8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15~52岁,平均年龄(26.73±5.62)岁;骨折发生时间1~19 h,平均骨折时间(6.6±1.6)h。对照组患者43例,男22例,女21例,年龄16~50岁,平均年龄(27.84±6.35)岁;骨折发生时间1~20 h,平均骨折时间(6.7±1.5)h。经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组成、年龄、骨折发生时间上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采用不同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方式(常规切口)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微创的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进行治疗,具体方式为:于患者肘外侧入路,行一皮肤皮肤小切口,切开皮下组织,于肱三头肌和肱桡肌的肌间隙进入,剥离显露骨折端,然后进行牵引、撬拨复位,保证骨折复位良好,避免骨折端旋转移位,自骨折近端外侧及肱骨外髁行交叉克氏针固定。冲洗后缝合切口,进行石膏外固定。

1.3 疗效评价标准

手术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骨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疗效评定按照参考文献[4]中治疗效果评价方法执行,治疗优良率%=(评定为优的人数+评定为良的人数)/该组患者总人数。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全部采用SPSS16.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骨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统计发现试验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和骨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患者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效果为优的有17例,良的有16例,优良率为73.33%;对照组患者中治疗效果为优的有9例,良的有8例,优良率为39.53%;经比较,试验组患者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试验组患者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占该组人数的2.22%。对照组患者有10例出现不良反应,占该组人数的23.2%。经比较,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对于一些经手法复位治疗失败、粉碎性及开放性骨折、移位程度严重、骨不连、伴有神经血管损伤等症状的骨折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目前临床上对于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较多,例如常规切口手术、外侧入路、后侧入路、内外侧联合入路小切口手术等[4,5]。怎样的手术方法可以尽可能降低术中损伤又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探讨和研究的内容[6,7]。本院将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和常规切口手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8]。

研究发现: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患者在住院时间和骨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均显著优于常规切口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患者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优良率为73.33%,显著高于常规切口组患者的39.53%;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患者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常规切口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与之前李平报道相似[9],从结果可以看出,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较常规切口手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更佳。

综上所述,对于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具有切口小、住院时间短、不良反应少及治愈效果更佳等优势,可以非常巧妙地避开挠神经,给患者带去的创伤小,复位操作简单易行,固定效果非常可靠,更加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和常规切口手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对比。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者8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给予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对照组则采取常规切口手术。手术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骨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和骨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优良率为73.3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39.53%(P<0.05);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较常规切口手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效果更佳。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关节外侧小切口,常规切口

参考文献

[1]杨波,李太霞.肱骨髁上骨折手术径路疗效分析[D].遵义医学院学报,2011,34(1):72-74.

[2]黄明辉.小切口治疗小儿肪骨裸上骨折[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0):97-98.

[3]杨勇,王建华,韵兵,等.改良张力带钢丝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其临床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9,22:138-139.

[4]苗世昌,庞尊平.三种手术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比较分析[D].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4):3930.

[5]李顺国,郝大帅,郭强,等.肘外侧小切口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7):611-612.

[6]薛伟.浅析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2014,(9):104-104.

[7]符松,王苏明.小切口外侧入路克氏针治疗儿童移位肱骨髁上骨折[J].西部医学,2012,24(12):2393-2394.

[8]陈情忠,龚炎培,顾剑辉,等.两种手术入路治疗复杂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疗效的比较[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4,30(2):124-126.

后外侧小切口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行不切肋胸后外侧切口方法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性32例, 女性28例, 年龄22~70岁, 平均年龄 (55.1±10.2) 岁, 其中食管癌24例、肺癌20例、脓胸12列、纵膈肿瘤4例。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依据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 (肋上缘切开组) 30例和对照组 (肋间切开组) 30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所患疾病等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时均采用右侧卧位向前倾30°, 腋下垫高, 尽量使术侧过伸, 以便切口显露良好。双腔气管插管及静脉复合麻醉, 分别根据患者疾病的手术需要, 从肋上缘或肋间隙切开。 (1) 肋上缘切开组:用电刀沿着肋骨上缘骨膜从腋中线开始逐层向前、向后切开肋间各层入胸, 切割过程中保存好肋间组织瓣, 在肋骨角前按照自前上至后下的顺序方向剪断肋骨, 断面用骨锉磨平后, 安装肋骨牵开器扩大肋间切口, 易于手术操作。手术操作完毕后, 用双股7-0丝线绕肋间切口的上、下位肋骨, 共3道, 置肋骨合拢器合拢肋间切口, 用4-0丝线间断缝合肋间肌与骨膜或不缝合, 然后逐层缝合关胸。 (2) 肋间切开组:用电刀经认定肋间从腋中线开始逐层向前、向后切开肋间各层入胸, 至肋骨角, 肋间组织瓣保存不完整, 在肋骨角前按照不同方向剪断肋骨, 断面用骨锉磨平后, 安装肋骨牵开器扩大肋间切口, 易于手术操作。关胸时双股7-0丝线绕肋间切口的上、下位肋骨, 共3道, 置肋骨合拢器合拢肋间切口、结扎缝线后逐层关胸。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手术情况

对两组平均切口长度、开胸时间、关胸时间、开胸出血量等进行比较。

1.3.2 术后VAS评分

0~10分, 0分:无痛;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 患者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 尚能忍受;7~10分:患者有较强烈的疼痛, 疼痛难忍。

1.3.3 肩关节功能评价

参照Rowe等于1978年制定的肩关节评分系统, 肩关节功能评价:分为工作和运动是否受限、肩关节不适程度、肩关节疼痛等方面自拟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 优 (90~100分) 、良 (70~89分) 、可 (40~69分) 、差≤39分, 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 通过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情况的比较 (表1)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VAS评分的比较 (表2)

2.3 观察组和对照组肩关节功能的比较 (表3)

3 讨论

胸后外侧切口入胸方法是较常用的胸部手术方法之一[3], 适用于各种胸腔手术, 本研究通过对比肋上缘切开和肋间切开两种方法入胸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肋上缘切开组患者平均切口长度、开胸时间、关胸时间、开胸出血量均明显优于肋间切开组患者,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肋上缘切开较肋间切开创伤小、失血少、开关胸时间短。通过对患者术后2、8、24、48h不同时间段VAS评分情况进行分析, 肋上缘切开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肋间切开组,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肋上缘切开组患者肩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优于肋间切开患者,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肋上缘切开入胸方法, 患者的手术创伤小、术后效果较好、生活质量情况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根社, 潘毓标, 陈景繁, 等, 不切肋胸后外侧切口入胸方法的探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8, 1 (4) :571-572.

[2]艾斯卡尔·沙比提, 乔峻, 木拉提, 等, 左听诊三角与左胸后外侧切口下动脉导管未闭缝扎术的比较[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2006, 4 (10) :752-753.

后外侧小切口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 例,男5 例,女3 例;年龄22~47 岁,平均37 岁。平均随访11.7个月(8~15个月)。高处坠地伤4 例,车祸伤4 例,所有病例均为闭合性损伤。

所有病例入院后,常规拍摄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膝关节CT。证实胫骨平台骨折类型为前外侧髁及后外侧髁骨折,并前外侧髁关节面塌陷者为2 例,并后外髁塌陷者为3 例,前后外侧髁均有塌陷者为3 例。患者入院后行石膏外固定或跟骨牵引抬高患肢,患膝肿胀消退后再行手术,平均伤后7 d(6~8 d)手术。

1.2 手术方法

用全麻或硬膜外连续麻醉,患肢驱血后常规用大腿空气止血带,患者取俯卧位,患肢足踝部垫高,使患膝屈膝约45°,分别行膝后外侧倒“L”型切口及前外侧弧形切口划线,两切口线保证相距8 cm,并画出腓骨小头标记。常规消毒铺巾。髂后上嵴区消毒铺巾以备自体髂骨植骨,或准备人工骨植骨。

分别行前外侧切口及后外侧切口切开,后外侧切口先于股二头肌腱内侧分离腓总神经进行保护,向内侧牵开腓肠肌外侧头,靠近腓骨头切开比目鱼肌向内侧牵开,贴骨膜向内侧剥离并切开部分关节囊,显露外后侧平台,可见骨折劈裂合并塌陷,根据术前CT所见平台塌陷位置复位抬高关节面,其下方植骨,先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同时或先后切开前外侧切口,显露前外侧髁骨折,必要时切开关节囊及半月板胫骨韧带,同样复位关节面塌陷部分及劈裂骨块,克氏针固定,透视膝关节正侧位,确认骨折复位满意后,于前外侧用一外侧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后外侧用一3.5 mm系统的桡骨远端支持钢板透视下安放于合适位置,分别螺钉固定。后外侧切口内留置负压引流管引流1~2 d,缝合切口,包扎。

术后常规拍摄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以评价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固定情况,胫骨平台关节面的平整性,膝关节力线,胫骨平台后倾角。术后均未行石膏外固定,术后2~3 d肿胀消退后开始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同时强调行直腿抬高股四头肌力锻炼,定期推移髌骨,直腿压膝伸直锻炼,3个月内免负重功能锻炼。

术后分别于1、3、4、6、12、18个月进行随访,采用Rasmussen评分来评价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

2 结 果

所有患者的术后前后位片显示股骨、胫骨机械轴线夹角外翻5~10°,前外侧髁及后外侧髁劈裂及塌陷复位可,术后6个月8 例患者的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平均120°(100°~130°)。术后根据Rasmussen评分(总分30分,膝关节活动功能0~6分),优良7 例,占87.5%;一般1 例,占12.5%。

所有患者无严重的并发症,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皮肤坏死、深部感染、钢板螺钉外露和腓总神经麻痹等早期并发症以及成角畸形和关节面塌陷脱位等晚期并发症。典型病例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见图1~7。

3 讨 论

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原则包括骨折关节面的复位、下肢力线的恢复、骨折的牢固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而胫骨平台骨折治疗要获得良好结果需有良好的术前计划,包括骨折正确的分型、切口的选择、内固定的方式及固定物选择。

现已被广泛接受并运用的Schatzker分型及AO/OTA分型,可以指导大部分的胫骨平台骨折的分型、手术入路及手术固定。随着CT平扫的广泛应用,一些类型的胫骨平台骨折被发现很难用传统的分型系统分类[1],特别是合并有后侧髁骨折的类型。罗从风等[2]于2009年提出胫骨平台的三柱理论分型,并根据三柱分型提出了相应的手术入路原则。根据三柱分型,伴随平台后侧皮破裂的骨折定义为后柱骨折,推荐采用后侧人路,这种入路被证实比前侧入路的临床效果更好[3,4,5]。有学者在三柱理论的基础上,将后侧柱再分为后内及后外侧柱。从而根据CT扫描胫骨平台骨折在横断面累及四个柱中的部位,将骨折分类为前内侧柱、前外侧柱、后内侧柱、后外侧柱的四柱骨折。后内、后外骨折分型有助于手术切口分别选择后内侧或后外侧切口。

胫骨平台骨折合并有后侧髁骨折的类型需应用CT的三柱或四柱分型才能更好的指导骨折的手术入路选择及固定。而本文研究的特殊骨折类型是累及胫骨平台前外侧柱及后外侧柱的骨折类型,应用Schatzker分型及AO/OTA分型均不能对该型骨折进行准确的分型及指导治疗。例如上图病例中的胫骨平台外侧髁骨折,它既累及外侧髁前外侧,同时劈裂塌陷部位位于外侧髁的后外侧,此种骨折类型比较少见,但如果按照Schatzker分型中SchatzkerⅡ型骨折的指导手术入路,仅行前外侧入路,显然无法对该型骨折后外侧髁的劈裂塌陷骨折复位及固定。如果按照三柱分型将此骨折类型归类为后侧柱骨折,而采用后内侧的倒“L”型切口,要复位固定后外侧髁的劈裂塌陷骨折同样也很困难。因此我们认为对于合并有后内侧柱或后外侧柱的骨折应用四柱的分型更有利于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分型为后内侧柱的骨折复位固定选择后内侧切口,分型为后外侧柱的骨折复位固定选择后外侧切口。

对于此类型累及前外侧柱及后外侧柱的骨折,考虑手术入路时,我们知道由于腓骨小头及其附着于上的外侧副韧带、股二头肌腱位于外侧,有学者提出外侧手术入路加腓骨头截骨的手术入路,将腓骨头截骨掀起后,外侧髁的前后方均能良好的显露,但我们考虑截骨可能造成外侧韧带软组织剥离增多,截骨后固定愈合困难,以及存在患者不易接受截骨的手术方案,因此我们尝试应用前外侧联合后外侧双切口在不截骨的条件下复位固定此型骨折。通过临床应用,证明该双切口可显露前外侧髁及后外侧髁的骨折,可以通过双切口良好的复位及固定骨折。术后可满足早期功能锻炼,未出现皮肤坏死、腓总神经损伤及骨折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临床应用中我们认为需注意以下几点。a)患者需取俯卧位,膝关节屈膝位,便于同时行后外侧及前外侧切口显露;b)术前应标记笔标记好腓骨小头位置,关节间隙,前外侧及后外侧切口线;c)前外侧切口相对应偏前,后外侧切口应弧形向后中部,两切口线应相距6~8 cm以上;d)术中适当游离腓总神经,牵开保护;e)后外切口深层紧贴腓骨头切开比目鱼肌,需结扎横行的膝下外侧动静脉,防止术后出血;f)关节面塌陷区域需进行充分植骨;g)后外侧柱骨折与前外侧柱骨折通常需同时复位满意后,临时克氏针固定后,再行钢板固定;h)后外侧骨折块较小,通常选用3.5 mm系统的桡骨远端“T”型支持钢板或“T”型锁定钢板。前外侧可选用“L”型解剖钢板或锁定钢板;i)后外侧切口内最后留置负压引流管,术后减少肿胀,可减小皮肤切口张力,减少皮肤并发症。

临床结果显示采用膝前外侧联合后外侧双切口治疗前外侧柱并后外侧柱骨折,可达到良好的骨折复位及固定,配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双切口双钢板治疗胫骨平台前外侧柱合并后外侧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胫骨平台前外侧柱合并后外侧柱骨折8例,男5例,女3例,年龄22~47岁,平均年龄37岁。采用前外侧及后外侧双切口,显露前外侧柱及后外侧柱骨折,复位后双钢板固定,术后平均随访11.7个月,采用Rasmussen评分法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8例患者下肢力线全部矫正,其中优良7例,占87.5%;一般1例,占12.5%。不伴早晚期并发症。结论 用双切口双钢板治疗胫骨平台前外侧柱合并后外侧柱骨折是一种可靠的手术方法,疗效佳,并发症少。

关键词:双切口,双钢板,胫骨平台,骨折

参考文献

[1]Wicky S,Blaaer PF,Blanc CH,et al.Comparison be-tween standard radiography and spiral CT with 3Dreconstruction in the evaluation,classification andmanagement of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J].Eur Radi-ol,2000,10(8):1227-1232.

[2]罗从风,胡承方,高洪,等.基于CT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三柱分型[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9,11(3):201-205.

[3]Bhattacharyya T,Me Camy LP 3rd,Harris MB,et al.The posterior shearing tibial plateau fracture:Trentmnent and results via a posterior approach[J].J Orthop Trauma,2005,19(2):305-310.

[4]Carlson DA.Posterior bieondyla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J].J Orthop Trauma,2005,19(2):73-78.

上一篇:市县公共图书馆论文下一篇: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