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改良三联术

2024-09-09

小切口改良三联术(精选3篇)

小切口改良三联术 篇1

青光眼合并成熟期及近成熟期白内障施行三联术, 可以有效控制眼压, 恢复有用视力, 一次完成两种手术的目的。我院自2008年起开始实行改良小梁切除联合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青光眼合并成熟期及近成熟期白内障患者施行改良三联术, 共36例 (36只眼) , 其中男性16例, 女性20例, 年龄60~85岁, 平均74.5岁, 术前眼压18~62mmHg, 平均眼压 (25.5±4.5) mmHg, 对眼压较高的青光眼患者先用药物控制眼压, 眼压接近正常再手术。

1.2 手术方法

常规术前散瞳, 局部麻醉下剪开球结膜, 电凝止血, 角膜缘后2mm做长约6mm直线巩膜切口, 隧道向前进入角膜内1mm, 穿刺刀在3点钟透明角膜做侧切口, 刺入前房, 注入黏弹剂维持前房, 用截囊针作连续环形撕囊或开罐式截囊, 水分离, 松动晶体核, 并使核脱入前房, 注黏弹剂于核下, 用晶体圈匙托ā晶体核, 注吸残留皮质, 囊袋内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 于巩膜遂道切口处做矩形巩膜瓣, 在巩膜瓣下做深1/3巩膜厚2mm×4mm大小巩膜槽, 在巩膜瓣下切除约1mm×2mm大小的小梁组织, 做虹膜周边切除, 恢复虹膜后可见虹膜周切口, 吸除前房内黏弹剂, 用10-0进口缝线缝合巩膜瓣, 利用侧切口调整前房深度, 巩膜瓣滤过良好后, 球结膜瓣间断缝合。

1.3 术后治疗

常规激素及抗生素眼药水滴眼, 对患者眼部炎性反应重者, 全身使用激素及抗生素, 局部美多丽散瞳, 引流过畅浅前房者给予加压包扎。

1.4 检查及统计学方法

常规检查术眼手术前后的视力及眼压, 应用自动非接触计测量术眼眼压3次, 取平均数为眼压值, 术后观察眼压、视力、滤过泡形成及并发症。滤过泡分型:1型:滤过泡成扁平状透明, 结膜微囊形成。2型:滤过泡透明, 结膜囊状微隆起。3型:滤过泡成包裹性囊状[1]。应用t检验和χ2检验做显著性检验, 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视力

36例 (36只眼) 术后视力均有提高, 术前矫正视力≤0.01者10眼, 0.01~0.08者12眼, ≥0.1者14眼, 占38.89%, 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01者2眼, 0.01~0.08者5眼, ≥0.1者29眼占80.55%, 经χ2检验术前与术后视力变化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眼压

本组患者术前眼压为18~62mm Hg, 平均 (25.5±4.5) mm Hg, 术后2个月患者平均眼压 (15.3±2.35) mmHg, 术后4个月患者平均眼压 (13.5±2.46) mmHg, 术后8个月, 平均眼压 (14.2±2.65) mmHg, 经t检验术后2, 4, 8个月与术前眼压比较 (P<0.01) 有显著性差异, 术后2, 4, 8个月之间眼压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随访术后2, 4, 8个月36眼均为1型滤过泡, 眼压正常。

2.3 术后并发症

术后角膜水肿7例, 瞳孔区渗出4例, 浅前房3例, 经复方托吡卡胺散瞳, 20%甘露醇, 抗生素及激素应用, 水肿渗出均在1周内消失, 浅前房加深。

3 讨论

如仅行小梁切除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成熟期及近成熟期白内障, 由于手术损伤, 术后反应, 眼内代谢紊乱, 可致晶状体混浊加重, 甚至过熟, 小梁切除术后再次手术时, 手术难度增加。我院自2008年起对青光眼合并成熟期及近成熟期白内障施行改良小梁切除联合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 达到降低眼压, 恢复视力的功效, 缩短了治疗时间, 一次完成两种手术, 减轻了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改良小梁切除联合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成功主要是控制术后眼压和术后视力的恢复, 36例 (36只眼) 术后视力均有提高, 有2只眼视力≤0.01, 有5只眼视力0.01~0.08, 原因是视神经萎缩。术后眼压随访2, 4, 8个月, 通过比较患者术前眼压, 均有显著下降。

在三联手术中小梁切除手术远期滤过泡形成仍有很多问题, 眼科医师为此做了大量研究, 有在深层与浅层巩膜瓣间使用抗代谢药物5-Fu, 丝裂霉素c等, 还有植入透明质酸膜及使用各种泵装置来维持滤过道通畅, 阻止瘢痕生成, 达到控制眼压。我们对常规小梁切除做了改进, 就是在巩膜瓣下做一巩膜槽, 使巩膜瓣与深层的巩膜之间有一定空间, 巩膜瓣不易与深层巩膜组织粘连愈合, 阻止了瘢痕的形成, 增强了滤过功能。本组36只眼随访8个月均形成了功能性滤过泡。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展了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 随着手术技术提高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加小梁切除术逐渐推广, 该手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青光眼合并成熟期及近成熟期白内障患者即降低眼压又提高视力, 但手术切口大易导致房角损伤, 前房压力低, 术后浅前房等并发症。随着手术设备和技术的进步, 超声乳化手术在临床广泛应用,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在中老年人中逐年增多,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小梁切除术的优点如手术切口小, 组织损伤小, 术后并发症少, 使青光眼合并成熟期及近成熟期白内障患者有用视力得到恢复, 而且有效控制眼压, 使很多中老年人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得到治愈, 在临床实践中, 被广泛认可。三联手术的疗效取决于手术切口大小, 手术切口位置及手术类型, 近年来随着显微技术不断提高, 手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越来越明显, 文献报道早期行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患者更有益[2]。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可折叠后房型人工晶体的开展, 手术切口也向更小推进, 术后炎性反应更小, 视力恢复更快, 角膜散光度更小的优点得到推广应用。由于超声乳化设备昂贵, 技术要求高, 故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目前在我们基层医院得以普及, 该手术切口小, 小梁切除术仅在小切口内完成, 术后并发症少, 炎症反应的程度也大大地减轻。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的重要步骤是将晶体核上方脱入前房, 注黏弹剂于核下, 用晶体圈匙托出晶体核, 与超声乳化截然不同, 熟练掌握这一操作致关重要。

在小梁切除手术中, 浅前房或无前房这一并发症时常发生, 而三联手术后浅前房或无前房的发生明显减少[3]。我们在观察36例 (36只眼) 术后患者时发现, 患者术后3~5d会有一个手术炎性反应, 人工晶体表面可见渗出及色素脱落, 前房若浅, 后房会随之变浅或消失, 造成虹膜后粘连, 在瞳孔散大或瞳孔正常时, 较严重炎性反应, 也可造成瞳孔后粘连, 因此前房的形成及术后散瞳维持瞳孔活动对减少虹膜后粘连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陆琼, 孙劼, 牛蔚然.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5, 5 (3) :171-172.

[2]邹玉平, 林振德, 周静, 等.不同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的疗效比较[J].中华眼科杂志, 2001, 37 (5) :335-337.

[3]裴锦云, 刘文, 陈惠娥, 等.改良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3, 21 (12) :929-931.

小切口改良三联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6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科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患者186例(198只眼),男103例(106只眼),女83例(92只眼);年龄43~84岁,平均63.5岁。老年性白内障135例,并发性白内障39例,外伤性白内障12例;患者视力在光感~0.2之间不等。

1.2 术前准备

术前用电脑验光仪测出角膜曲率,AB超测出眼轴及人工晶体度数,术前常规测眼压,冲洗泪道,复方托比酰胺滴眼液散瞳,手术显微镜为日产拓普康90型。

1.3 手术方法

常规的白内障小切口非超乳术是术前用复方托比酰胺滴眼液充分散瞳。手术在显微镜下操作,首先进行球后、球周、表面麻醉,压迫眼球3~5 min,以降低眼压,软化眼球。置上直肌固定缝线,做以上穹隆为基底结膜瓣,巩膜表面烧灼止血,用隧道刀于上方角膜缘后2 mm切开巩膜1/2厚度,切口长6~7 mm,板层分离至透明角膜内2 mm,用3.2 mm刀穿刺进入前房,注入粘弹剂,撕囊或截囊,充分水分离晶状体核与皮质及皮质与囊膜,用截囊针帮助旋转晶状体核使晶状体核上极进入前房,仍用3.2 mm刀的侧刃向两侧扩大切口,使内口略大于外口,这样整个切口有较好的连续性,如晶状体核较大可适当扩大切口以使晶状体核能够顺利娩出,于前房及晶状体核的后部各注入粘弹剂,以注水式圈匙娩出晶状体核,注吸皮质并抛光后囊膜。囊袋内注入适量粘弹剂,将人工晶体植入于囊袋内,调整人工晶体于理想位置。注吸前房内黏弹剂,前房内注入适量灌注液以维持适当的前房深度及适中的眼压。检查切口是否达到水密状态,如切口漏水前房不能很好维持,可将巩膜切口以10-0无损伤缝线缝合1针。必要时以1%毛果芸香碱缩瞳。指测眼压适中。球结膜瓣复位,结膜瓣内注入庆大霉素及地塞米松,使结膜瓣隆起自动复位遮盖巩膜切口。单眼敷料遮盖。笔者采用的手术方法较上面略有不同,首先是麻醉用奥布卡因滴眼液表麻后,用15度穿刺刀在角巩缘3点方位做一板层的穿刺,用微型齿镊夹住以固定眼球,继之在角巩缘大约11点钟处用3.2 mm刀做透明角膜切口穿刺进入前房,然后注入粘弹剂进行撕囊-水分离-扩切口-娩核-注吸皮质-植入晶体等步骤均同上述方法,角膜透明切口一般自闭,不需缝合。经改良后的方法减少了球后麻醉及上直肌缝线固定和做结膜瓣、板层巩膜隧道等4个步骤,角膜透明切口不需缝合,由此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术后反应轻。

2 结果

2.1 术后视力

手术后第一天视力<0.1占3%,0.1≤视力≤0.4占45%,视力≥0.5占52%。术后第3天视力<0.1占1%,0.1≤视力≤0.4占20%,视力≥0.5占79%。视力<0.1的2例患者一例为自幼高度近视网膜病变,另一例为糖网病黄斑出血。

2.2 术后并发症

早期由于手术经验少,术后出现较多角膜水肿,后期病例此并发症明显减少。角膜不同程度水肿占33%(67眼),一般在术后2~5 d消退。一例糖尿病患者术后前房有渗出,一例术后3 d外伤后前房出血,经治疗后消失。

3 讨论

白内障是现今世界上最主要的致盲眼病,目前对于白内障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仍以手术最为有效。白内障非超乳小切口手术已经成为现代白内障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由以上病例结果分析可以看出,表麻下改良式非超乳小切口术优点如下:(1)术中减少优化了一些步骤,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对组织的损伤,减轻了术后反应,如结膜下出血、角膜水肿等明显减少。(2)透明角膜切口不需缝线,术后切口愈合快,角膜散光少[1,2,3]。(3)术后短期恢复视力和日常生活。(4)切口小手术只需5~6 mm即可将晶体核吸出,植入人工晶体。(5)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由于切口小,极少出现驱逐性出血、虹膜脱出现象。(6)具有手术时间短、成本低的优点。手术时间较常规手术时间缩短了约5 min。总之,表麻下改良式白内障非超声乳化小切口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将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两种方法相互结合进行改进,手术易掌握,学习时间较超声乳化手术短,它不依赖昂贵的医疗设备,术后患者视力恢复快[4],能取得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几乎相同的效果,值得在基层医院开展推广。

摘要:目的 评价表麻下改良式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在白内障复明手术中的应用和手术效果。方法 对186例(198只眼)白内障患者实行表麻下改良式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恢复,远期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术中并发后囊破裂4眼(2%),术后角膜内皮不同程度水肿67眼(33%),第3天视力≥0.5者156眼(79%),0.10.4者40眼(20%),<0.1者2眼(1%),均一期植入人工晶体,能迅速恢复视力,而且远期效果稳定,患者满意度较高。结论 表麻下改良式白内障非超声乳化小切口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易掌握,学习时间较超声乳化手术短,术后患者视力恢复快,能取得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几乎相同的效果。

关键词:晶体,人工,白内障,小切口

参考文献

[1]魏勇,李宁.非超声乳化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比较.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2,2(2):88-90.

[2]刘平,闫海,王新.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观察.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2,20(8):596-597.

[3]赵邯英,陈海娥.超声乳化与小切口非乳化白内障摘除视力比较.眼外伤职业病杂志,2004,26(3):184-185.

小切口改良三联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7月-2013年9月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9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 对照组男23例, 女22例, 年龄58~75 (65.5±6.4) 岁;观察组男20例, 女25例, 年龄59~76 (66.5±6.4) 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症状及MRI、CT、VEP检查确诊为白内障合并青光眼。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平均眼压、病程长短、晶体核硬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手术前所有患者应用抗生素眼水, 防止瞳孔缩小或扩大, 同时服用降眼压药物, 控制眼压在30mm Hg左右,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手术治疗, 即囊外白内障摘除术[3]。观察组给予双切口超声乳化三联术治疗:首先行球后或结膜下麻醉, 吊线固定外直肌于角膜缘的12点处做结膜瓣, 基底为角膜穹窿, 做巩膜瓣, 基底为角膜缘, 在角膜缘处将巩膜瓣分离, 切开缘内透明角膜, 将粘弹剂注入, 连续进行环形囊撕除, 穿刺缘内2点位置, 分离水核, 超声乳化碎核并吸除, 再将粘弹剂注入前房及囊袋, 囊袋内植入人工折叠式晶体一枚, 小梁切除1mm×2mm, 虹膜根部切除3mm, 缝合结膜瓣3针, 巩膜瓣2针, 将粘弹剂注入人工晶体及后囊膜之间, 确保二者贴合, 形成前房[4]。

1.3 疗效评定标准[4]

(1) 显效:眼压10~21mm Hg, 视力超过0.5; (2) 有效:眼压21~30mm Hg, 视力0.2~0.5之间; (3) 无效:眼压>30mm Hg, 视力<0.2, 总有效率= (有效+显效) /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俗称“青白眼”, 青光眼是导致人类失明的三大眼病之一, 总人群的发病率为1%[5], 眼压增高可导致如视盘出现深而大的凹陷, 视野缺损等视功能损害, 眼压增高持续时间越久, 视功能损害就越严重, 持续的高眼压可对眼球各部分组织及视功能带来严重损害, 若不及时治疗, 视野可能全部丧失甚至导致失明[6]。此外, 眼压增高的原因是房水循环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 房水流出障碍所致。白内障则是受遗传、老化、免疫与代谢异常、局部营养障碍、中毒、外伤、辐射等因素影响引起晶状体代谢紊乱, 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 进而导致视物模糊[7]。双切口超声乳化三联术是近年开展的一种新型白内障治疗手术, 使用超声波将晶状体核粉碎使其呈现乳糜状, 然后将其连同皮质一起吸出, 手术结束保留晶状体的后囊膜, 可同时植入房型人工晶状体, 具有手术时间短, 切口小, 组织损伤少, 视力恢复快等优点[8、9]。我院将该技术扩展以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取得良好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双切口超声乳化三联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总有效率为95.6%明显高于传统手术治疗的总有效率75.6%, 2组疗效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该技术效果确切, 安全可靠且高度微创。

综上所述, 双切口超声乳化三联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显著, 安全性高, 可作为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首选治疗方法, 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双切口超声乳化三联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2011年7月-2013年9月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9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 对照组给予传统手术治疗, 观察组采用双切口超声乳化三联术进行治疗, 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6%, 2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双切口超声乳化三联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显著, 安全性高, 可作为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首选治疗方法, 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双切口超声乳化三联术,青光眼,白内障,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 唐广贤, 宋秀君, 吕建华, 等.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8, 26 (8) :775-780.

[2] 刘海, 刘建国, 赵栋, 等.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6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24) :2688-2689.

[3] 高付林, 胡莲娜.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效果观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2, 6 (7) :1925-1926.

[4] 于志涛, 张文倩, 巩梅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附眼科手术) , 2010, 32 (12) :932-935.

[5] 郑岩, 汪朝阳, 祝肇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30 (11) :1365-1367.

[6] 赵庆宁, 柳林, 郁民宝, 等.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体会[J].中国眼科杂志, 2012, 12 (3) :538-539.

[7] 蒋惠中, 戴维葭, 刘大川.多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联合治疗[J].中华眼科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1, 33 (1) :28-30.

[8] 梁远波, 王宁利, 乔利亚.对单纯白内障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评价[J].中华眼科杂志, 2004, 40 (11) :723-724.

上一篇:劳动过度下一篇:数控加工中的数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