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切口超声乳化三联术

2024-05-25

双切口超声乳化三联术(通用4篇)

双切口超声乳化三联术 篇1

白内障是指由于各种原因, 如局部营养障碍、老化、遗传、外伤、中毒、免疫或代谢异常、辐射等引起的晶状体代谢紊乱, 进而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发生混浊。青光眼主要表现为眼内压升高, 治疗不及时, 可致失明, 是导致人类失明的三大致盲眼病之一[1]。约四分之一的青光眼患者合并有白内障, 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多[2]。为进一步提高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治疗效果, 采用双切口超声乳化三联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疗效良好,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7月-2013年9月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9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 对照组男23例, 女22例, 年龄58~75 (65.5±6.4) 岁;观察组男20例, 女25例, 年龄59~76 (66.5±6.4) 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症状及MRI、CT、VEP检查确诊为白内障合并青光眼。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平均眼压、病程长短、晶体核硬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手术前所有患者应用抗生素眼水, 防止瞳孔缩小或扩大, 同时服用降眼压药物, 控制眼压在30mm Hg左右,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手术治疗, 即囊外白内障摘除术[3]。观察组给予双切口超声乳化三联术治疗:首先行球后或结膜下麻醉, 吊线固定外直肌于角膜缘的12点处做结膜瓣, 基底为角膜穹窿, 做巩膜瓣, 基底为角膜缘, 在角膜缘处将巩膜瓣分离, 切开缘内透明角膜, 将粘弹剂注入, 连续进行环形囊撕除, 穿刺缘内2点位置, 分离水核, 超声乳化碎核并吸除, 再将粘弹剂注入前房及囊袋, 囊袋内植入人工折叠式晶体一枚, 小梁切除1mm×2mm, 虹膜根部切除3mm, 缝合结膜瓣3针, 巩膜瓣2针, 将粘弹剂注入人工晶体及后囊膜之间, 确保二者贴合, 形成前房[4]。

1.3 疗效评定标准[4]

(1) 显效:眼压10~21mm Hg, 视力超过0.5; (2) 有效:眼压21~30mm Hg, 视力0.2~0.5之间; (3) 无效:眼压>30mm Hg, 视力<0.2, 总有效率= (有效+显效) /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俗称“青白眼”, 青光眼是导致人类失明的三大眼病之一, 总人群的发病率为1%[5], 眼压增高可导致如视盘出现深而大的凹陷, 视野缺损等视功能损害, 眼压增高持续时间越久, 视功能损害就越严重, 持续的高眼压可对眼球各部分组织及视功能带来严重损害, 若不及时治疗, 视野可能全部丧失甚至导致失明[6]。此外, 眼压增高的原因是房水循环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 房水流出障碍所致。白内障则是受遗传、老化、免疫与代谢异常、局部营养障碍、中毒、外伤、辐射等因素影响引起晶状体代谢紊乱, 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 进而导致视物模糊[7]。双切口超声乳化三联术是近年开展的一种新型白内障治疗手术, 使用超声波将晶状体核粉碎使其呈现乳糜状, 然后将其连同皮质一起吸出, 手术结束保留晶状体的后囊膜, 可同时植入房型人工晶状体, 具有手术时间短, 切口小, 组织损伤少, 视力恢复快等优点[8、9]。我院将该技术扩展以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取得良好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双切口超声乳化三联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总有效率为95.6%明显高于传统手术治疗的总有效率75.6%, 2组疗效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该技术效果确切, 安全可靠且高度微创。

综上所述, 双切口超声乳化三联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显著, 安全性高, 可作为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首选治疗方法, 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双切口超声乳化三联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2011年7月-2013年9月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9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 对照组给予传统手术治疗, 观察组采用双切口超声乳化三联术进行治疗, 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6%, 2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双切口超声乳化三联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显著, 安全性高, 可作为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首选治疗方法, 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双切口超声乳化三联术,青光眼,白内障,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 唐广贤, 宋秀君, 吕建华, 等.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8, 26 (8) :775-780.

[2] 刘海, 刘建国, 赵栋, 等.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6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24) :2688-2689.

[3] 高付林, 胡莲娜.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效果观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2, 6 (7) :1925-1926.

[4] 于志涛, 张文倩, 巩梅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附眼科手术) , 2010, 32 (12) :932-935.

[5] 郑岩, 汪朝阳, 祝肇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30 (11) :1365-1367.

[6] 赵庆宁, 柳林, 郁民宝, 等.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体会[J].中国眼科杂志, 2012, 12 (3) :538-539.

[7] 蒋惠中, 戴维葭, 刘大川.多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联合治疗[J].中华眼科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1, 33 (1) :28-30.

[8] 梁远波, 王宁利, 乔利亚.对单纯白内障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评价[J].中华眼科杂志, 2004, 40 (11) :723-724.

[9] Lam DS, Leung DY, Tham CC, et al.Randomized trial of early phacoemulsification versus peripheral iridotomy iridotomy to prevent introcular pressure rise after acute primary angel closure[J].Ophthalmology, 2008, 115 (7) :1134-1140.

双切口超声乳化三联术 篇2

关键词:白内障,青光眼,双切口术式,超声乳化,复合小梁切除术

白内障与青光眼是眼科最为常见的两种疾病,近些年同时患白内障与青光眼的患者越来越多,如何准确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是眼科临床医师应重点探讨的问题。单纯抗青光眼手术,术后会加剧白内障病情,且再行白内障手术,操作难度明显加大。随着近些年手术设施与方法的日益发展进步,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复合小梁切除术很好地展现了超声乳化手术的特点,可以有效控制青光眼,是临床治疗白内障联合青光眼患者的最佳选择[1],当前该术式主要包括单切口术与双切口术两种。本研究旨在探讨双切口术式应用于超声乳化联合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临床效果,特选择本院66例白内障联合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白内障联合青光眼患者66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患者依据手术切口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观察组33例(38眼)中,男16例(17眼),女17例(21眼);年龄52~74岁,平均年龄(63.8±4.2)岁;青光眼分型:31眼闭角型青光眼,7眼开角型青光眼。对照组33例(40眼)中,男19例(20眼),女14例(20眼);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4.2±4.8)岁;青光眼分型:35眼闭角型青光眼,5眼开角型青光眼。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都由同一手术医师团队实施手术,术前0.5 h运用复方托吡卡胺眼液予以散瞳处理,眼球周边用利多卡因麻醉,用盐酸丙美卡因眼液滴眼3次,常规消毒铺巾,上直肌用缝线牵引并固定眼球。对照组患者行单独切口的超声乳化联合复合小梁切除术,在角膜缘上方以穹窿为基底部行直径为0.6~0.7 cm的结膜瓣,予以电凝止血,于距离角巩缘0.3 cm处行巩膜隧道切口,长度约0.4 cm,在2点角膜缘部位做一侧切口,用0.3 cm穿刺刀通过巩膜隧道切口深入前房,注入粘弹剂,再予以环形撕囊和水分离,超声乳化吸出晶状体,将残留皮质用超乳注吸器吸出,再注入粘弹剂,在后房植入可折叠人工晶状体,将粘弹剂清除,咬除1.5 mm×2.0 mm的角巩膜与小梁组织;再将虹膜根部去除,恢复虹膜;在巩膜隧道切口两旁切开形成巩膜瓣,并用Alcon 10-0非可吸收缝线缝合两端,再用8-0可吸收缝线缝合结膜瓣。观察组患者行双切口的超声乳化联合复合小梁切除术,以角膜缘为基底部做3 mm×4 mm长方形的巩膜瓣与结膜瓣,用0.3 cm穿刺刀在透明角膜缘的11点部位行切口,完成白内障超声乳与植入人工晶体治疗,操作同于对照组;将巩膜瓣深层切开,将周边虹膜与小梁组织切口,术毕缝合同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均用典必殊滴眼液滴眼。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眼压、功能滤泡发生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患者手术前后眼压用Goldmann眼压计测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全部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眼压比较

观察组术前和术后平均眼压分别为(37.26±4.87)、(17.48±4.13)mm Hg(1 mm Hg=0.133 k Pa);对照组术前和术后平均眼压分别为(37.83±5.18)、(18.29±5.37)mm Hg。术前两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1,P=0.619>0.05);术后两组眼压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7,P=0.459>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功能性滤泡形成情况比较

对照组40眼中功能性滤泡形成34眼,无功能性滤泡形成6眼,形成率为85.00%;观察组38眼中功能性滤泡形成33眼,无功能性滤泡形成5眼,形成率为86.84%。两组功能性滤泡形成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5,P=0.815>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40眼中发生前房纤维素性渗出2眼,浅前房2眼,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观察组38眼中发生前房纤维素性渗出2眼,浅前房1眼,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9%。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6,P=0.745>0.05)。

3 讨论

白内障合并青光眼属于眼科较为多见的一种疾病,青光眼类型主要包括闭角型与开角型两种,部分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单纯行青光眼手术后,眼压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有小部分患者还需择期实施白内障手术,由于白内障具有晶状体膨胀期,单纯行青光眼术后易发生浅前房等并发症,而单纯行白内障手术则只可改善患者瞳孔阻滞症状,不能改善房角阻塞,因而对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不可行。随着显微技术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的逐渐发展,一期行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术获得临床认可[2]。单切口术与双切口术是当前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两种主要方式,虽然单切口术式与双切口术式疗效差异不大,但是后者更具优势。单切口术式操作较为简易,但是会因繁琐的操作加大术后滤过泡瘢痕的发生,导致远期效果受到影响;双切口能够避免白内障手术视野术中受阻,以角膜缘为基底部比以穹窿为基底部的结膜瓣形式,患者舒适度更高、术后角膜内皮安全性更高以及滤泡与泪膜情况更佳;再加之切口分开,减少了器械出入,进行小梁切除时也明显减弱了对滤过泡形成部位的刺激,以此减少了术后瘢痕的发生。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功能性滤泡形成率为85.00%,观察组功能性滤泡形成率为86.8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苗玲[3]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双切口术式应用于超声乳化联合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具有显著临床效果,操作简易,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吴蔚林,张宝艳,吴真真,等.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复合小梁切除术临床应用比较.福建医药杂志,2013,35(5):24-25.

[2]殷小敏.单切口和双切口用于白内障联合青光眼手术中的效果比较.中外医疗,2014,12(20):53-54.

双切口超声乳化三联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两组患者共100眼, 男59眼, 女41眼, 年龄最大87岁, 最小35岁, 采用拓普康手术显微镜, 美国进口超声乳化仪, 手术者为同一医师完成, 人工晶体均为美国欧视进口硬性晶体。

白内障核分级, Ⅰ级核 (软核) 12例, 其中5例超声乳化, 7例小切口, Ⅱ~Ⅲ级核64例, 其中34例采用超声乳化吸出术, 30例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 Ⅳ~Ⅴ级核14例, 10例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 4例采用超声乳化。

1.2 手术方法

超声乳化吸出术, 术前充分散瞳, 表麻加球周麻醉, 开睑器开睑, 一般不用直肌牵引线, 切口选在10:30~12:30, 角膜缘后0.5mm处, 水平型, 隧道长2~2.2mm, 侧切口在2:30处, 黏弹剂填充前房, 撕囊镊环形撕囊, 囊口6mm左右, 最大7mm, 用含肾上腺素的BSS作水分离、水分层致核能活动旋转 (表1) 。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术前充分散瞳, 表麻+球周麻醉, 开睑器开睑, 一般不用直肌牵引线, 切口选在以12点为中心角膜缘后1mm处做水平型切口, 深1/2巩膜厚度, 隧道刀分离至角膜缘内约2mm, 黏弹剂充满前房, 环形撕囊, 直径约7mm, 扩大隧道内口, 分离晶体核后以圆匙托出核, 植入人工晶体。

2 结果

两种术式主要并发症比较, 见表2。

3 讨论

3.1角膜水种是白内障手术常见并发症之一, 角膜损伤来源于超声乳化水滴对角膜内皮的弹射伤和超声乳化头的高温对角膜组织的烫伤以及小切口排核时对角膜内皮的擦伤, 而超声乳化角膜水肿常发生在Ⅳ、Ⅴ核的白内障上, 超声时间长且需使用大能量的超声,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在其排核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碰伤角膜内皮, 可以避免角膜水肿[1]。

3.2后囊膜破裂

分析原因主要有:①初学者, 精神紧张, 在乳化核时用力不当;②注水分离核时不彻底, 对晶体核进行乳化时, 核与后囊未完全分离而损伤后囊;③Ⅳ、Ⅴ核的核碎块的角比较坚硬, 划伤后囊膜;④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晶体摘除, 出现1例后囊膜破裂, 考虑高度近视眼, 其眼球角膜特别是巩膜较薄弱且厚度不均, 加之玻璃体液化, 悬韧带数量相对少和脆弱, 术中易出现后囊膜破裂, 玻璃体脱出[2]。

3.3切口漏水

超声乳化切口很小, 几乎不发生漏水, 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 因切口相对加大, 切口密闭性降低, 所以发生切口漏水的相对多一些, 必要时要手术中缝合切口。

4 结论

对于基层的眼科医师,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是都应该掌握的技术, 切口由大变小的趋势使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之间的技术互为补充, 联系更加紧密, 在基层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需要指出的, 单纯为了追求小切口手术方式, 而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手术方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作为基层的眼科医师, 我们认为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 根据患者晶体的混浊程度, 核的硬度以及患者的经济状况, 还有手术者的熟练程度, 选择更合适的手术方式, 对于未开展玻璃体切割手术的医院, 更应该选择好手术适应症, 对Ⅳ、Ⅴ级核白内障, 成熟期白内障, 过熟期白内障, 晶体脱位, 外伤性白内障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 应选择更为稳妥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林振德, 李绍珍.小切口白内障手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双切口超声乳化三联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青光眼合并成熟期及近成熟期白内障患者施行改良三联术, 共36例 (36只眼) , 其中男性16例, 女性20例, 年龄60~85岁, 平均74.5岁, 术前眼压18~62mmHg, 平均眼压 (25.5±4.5) mmHg, 对眼压较高的青光眼患者先用药物控制眼压, 眼压接近正常再手术。

1.2 手术方法

常规术前散瞳, 局部麻醉下剪开球结膜, 电凝止血, 角膜缘后2mm做长约6mm直线巩膜切口, 隧道向前进入角膜内1mm, 穿刺刀在3点钟透明角膜做侧切口, 刺入前房, 注入黏弹剂维持前房, 用截囊针作连续环形撕囊或开罐式截囊, 水分离, 松动晶体核, 并使核脱入前房, 注黏弹剂于核下, 用晶体圈匙托ā晶体核, 注吸残留皮质, 囊袋内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 于巩膜遂道切口处做矩形巩膜瓣, 在巩膜瓣下做深1/3巩膜厚2mm×4mm大小巩膜槽, 在巩膜瓣下切除约1mm×2mm大小的小梁组织, 做虹膜周边切除, 恢复虹膜后可见虹膜周切口, 吸除前房内黏弹剂, 用10-0进口缝线缝合巩膜瓣, 利用侧切口调整前房深度, 巩膜瓣滤过良好后, 球结膜瓣间断缝合。

1.3 术后治疗

常规激素及抗生素眼药水滴眼, 对患者眼部炎性反应重者, 全身使用激素及抗生素, 局部美多丽散瞳, 引流过畅浅前房者给予加压包扎。

1.4 检查及统计学方法

常规检查术眼手术前后的视力及眼压, 应用自动非接触计测量术眼眼压3次, 取平均数为眼压值, 术后观察眼压、视力、滤过泡形成及并发症。滤过泡分型:1型:滤过泡成扁平状透明, 结膜微囊形成。2型:滤过泡透明, 结膜囊状微隆起。3型:滤过泡成包裹性囊状[1]。应用t检验和χ2检验做显著性检验, 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视力

36例 (36只眼) 术后视力均有提高, 术前矫正视力≤0.01者10眼, 0.01~0.08者12眼, ≥0.1者14眼, 占38.89%, 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01者2眼, 0.01~0.08者5眼, ≥0.1者29眼占80.55%, 经χ2检验术前与术后视力变化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眼压

本组患者术前眼压为18~62mm Hg, 平均 (25.5±4.5) mm Hg, 术后2个月患者平均眼压 (15.3±2.35) mmHg, 术后4个月患者平均眼压 (13.5±2.46) mmHg, 术后8个月, 平均眼压 (14.2±2.65) mmHg, 经t检验术后2, 4, 8个月与术前眼压比较 (P<0.01) 有显著性差异, 术后2, 4, 8个月之间眼压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随访术后2, 4, 8个月36眼均为1型滤过泡, 眼压正常。

2.3 术后并发症

术后角膜水肿7例, 瞳孔区渗出4例, 浅前房3例, 经复方托吡卡胺散瞳, 20%甘露醇, 抗生素及激素应用, 水肿渗出均在1周内消失, 浅前房加深。

3 讨论

如仅行小梁切除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成熟期及近成熟期白内障, 由于手术损伤, 术后反应, 眼内代谢紊乱, 可致晶状体混浊加重, 甚至过熟, 小梁切除术后再次手术时, 手术难度增加。我院自2008年起对青光眼合并成熟期及近成熟期白内障施行改良小梁切除联合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 达到降低眼压, 恢复视力的功效, 缩短了治疗时间, 一次完成两种手术, 减轻了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改良小梁切除联合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成功主要是控制术后眼压和术后视力的恢复, 36例 (36只眼) 术后视力均有提高, 有2只眼视力≤0.01, 有5只眼视力0.01~0.08, 原因是视神经萎缩。术后眼压随访2, 4, 8个月, 通过比较患者术前眼压, 均有显著下降。

在三联手术中小梁切除手术远期滤过泡形成仍有很多问题, 眼科医师为此做了大量研究, 有在深层与浅层巩膜瓣间使用抗代谢药物5-Fu, 丝裂霉素c等, 还有植入透明质酸膜及使用各种泵装置来维持滤过道通畅, 阻止瘢痕生成, 达到控制眼压。我们对常规小梁切除做了改进, 就是在巩膜瓣下做一巩膜槽, 使巩膜瓣与深层的巩膜之间有一定空间, 巩膜瓣不易与深层巩膜组织粘连愈合, 阻止了瘢痕的形成, 增强了滤过功能。本组36只眼随访8个月均形成了功能性滤过泡。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展了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 随着手术技术提高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加小梁切除术逐渐推广, 该手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青光眼合并成熟期及近成熟期白内障患者即降低眼压又提高视力, 但手术切口大易导致房角损伤, 前房压力低, 术后浅前房等并发症。随着手术设备和技术的进步, 超声乳化手术在临床广泛应用,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在中老年人中逐年增多,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小梁切除术的优点如手术切口小, 组织损伤小, 术后并发症少, 使青光眼合并成熟期及近成熟期白内障患者有用视力得到恢复, 而且有效控制眼压, 使很多中老年人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得到治愈, 在临床实践中, 被广泛认可。三联手术的疗效取决于手术切口大小, 手术切口位置及手术类型, 近年来随着显微技术不断提高, 手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越来越明显, 文献报道早期行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患者更有益[2]。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可折叠后房型人工晶体的开展, 手术切口也向更小推进, 术后炎性反应更小, 视力恢复更快, 角膜散光度更小的优点得到推广应用。由于超声乳化设备昂贵, 技术要求高, 故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目前在我们基层医院得以普及, 该手术切口小, 小梁切除术仅在小切口内完成, 术后并发症少, 炎症反应的程度也大大地减轻。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的重要步骤是将晶体核上方脱入前房, 注黏弹剂于核下, 用晶体圈匙托出晶体核, 与超声乳化截然不同, 熟练掌握这一操作致关重要。

在小梁切除手术中, 浅前房或无前房这一并发症时常发生, 而三联手术后浅前房或无前房的发生明显减少[3]。我们在观察36例 (36只眼) 术后患者时发现, 患者术后3~5d会有一个手术炎性反应, 人工晶体表面可见渗出及色素脱落, 前房若浅, 后房会随之变浅或消失, 造成虹膜后粘连, 在瞳孔散大或瞳孔正常时, 较严重炎性反应, 也可造成瞳孔后粘连, 因此前房的形成及术后散瞳维持瞳孔活动对减少虹膜后粘连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陆琼, 孙劼, 牛蔚然.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5, 5 (3) :171-172.

[2]邹玉平, 林振德, 周静, 等.不同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的疗效比较[J].中华眼科杂志, 2001, 37 (5) :335-337.

上一篇:无机活性保温砂浆下一篇:造纸工业废水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