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共7篇)
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 篇1
腹股沟疝术小儿外科较为常见的疾病, 作为该病症发病率最高的类别之一, 小儿腹股沟斜疝可致患儿生殖系统发育异常或出现肠梗阻、肠管坏死等[1]多项并发症, 对患儿的生长发育不利。本次研究为对比分析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和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的疗效, 选取51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为受试对象, 分别通过小切口手术及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治疗,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51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为研究对象, 通过乱表法分为小切口手术组 (A组, n=30) 和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组 (B组, n=21) 两组。本次受试的51例患儿反复出现腹股沟区带蒂“梨形”肿块, 通过实验室检查, 确诊为小儿腹股沟斜疝。排除睾丸下降不全者, 排除鞘膜积液者。参与本次研究的患儿中男45例, 女6例;年龄1.2~7岁, 平均 (4.1±1.0) 岁;双侧手术者8例, 单侧手术者43例。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对比上差异不显著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患儿采用小切口手术方案完成治疗。 (1) 取仰卧体位, 行全麻, 静脉推注氯胺酮溶液500µg/ (kg·次) , 每小时不得超过5000µg/kg; (2) 于耻骨上相对皮下环处沿皮纹横切口, 长1.2~1.8 cm,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直至皮下环; (3) 用小拉钩将皮下环向上向外拉起, 寻找疝囊, 回纳内容物, 剪开, 游离疝囊至颈部, 注意保护好血管和神经, 尤其应该注意保护好输精管; (4) 于疝囊颈部用“4”号丝线贯穿缝合, 并结扎加固一次, 封闭疝囊, 剪除多余疝囊壁, 残端疝囊自行高位回缩, (5) 如腹壁缺损严重, 内环口较大时, 向下牵引精索, 用“4”号丝线将内环处腹横筋膜裂孔缝合一针, 缩小扩大的内环口, (6) 丝线皮下缝合一针, 可吸收丝皮内缝合皮肤[2]。B组患儿通过传统的疝囊高位结扎术完成治疗。 (1) 取仰卧体位, 复合麻醉, 于髂前上棘行35 mm斜切口; (2) 切开腹外斜肌腱膜与精索内筋膜, 后于游离疝囊, 并将其高位结扎缝合。
1.3 观察指标[3]:
记录两组患儿创面长度、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恢复时间等指标, 比对分析其复发率、术后感染率及术后阴囊肿胀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2.0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 对比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术后复发率、感染率及阴囊肿胀率对比情况分析:
受试的A组患儿术后复发率、感染率及阴囊肿胀率分别为3.33%、0.00%和3.33%, 明显低于B组患儿的23.81%、9.52%和33.33%, 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儿创面长度、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恢复时间对比情况分析:
A组患者创面长度、下床时间及恢复时间分别为 (1.5±0.5 0) cm、 (1.1±0.8) d和 (2.9±0.7) d, 均短于B组患者的 (3.2±0.56) cm、 (2.6±0.9) d和 (5.5±1.0) d, 组间对比差异明显 (P<0.05) ;见表2。
3 讨论
由于1~7岁的低龄儿童身体各处均处于发育阶段, 导致该年龄段儿童患腹股沟斜疝的风险较大[4], 且一旦患上此病症将会对其生殖器官未来的发育造成阻碍, 部分患儿还会同时患上肠梗阻会肠管坏死等并发症, 对其生命健康产生极大威胁。本次研究发现A组患儿术后创口长度仅为 (1.5±0.50) cm, 符合小切口手术微创特点, 利于创口愈合, 能节省治疗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 既减轻患儿痛苦又提升治疗效率。将传统的疝囊高位结扎术与小切口手术进行对比, 发现后者能缩短创面长度、节省恢复时间、降低手术风险, 避免损伤人体重要组织或器官, 造成医疗事故。另外, 研究还发现采用小切口手术的A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感染率及阴囊肿胀率均明显低于采用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的B组患者, 说明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疗效显著, 复发率低, 可有效减轻患儿痛苦, 帮助其早日回归正常的生活。笔者认为该结论与小切口手术创面小、治疗彻底有关, 1~2 cm的创面长度不利于细菌感染或滋生, 易于术后消毒养护, 减少感染风险。由于本次受试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年龄均不足7岁, 微创、低损伤的小切口手术更易于患儿家属接受。这一结论与敖建平等[5]研究成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采用小切口手术疗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疗效显著, 可有效降低其术后复发率、感染率及阴囊肿胀率, 缩短患儿康复时间, 创面小利于术后愈合, 能减轻患儿痛苦、提升其预后质量。
摘要:目的 对比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和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近2年收治的51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为研究对象, 通过乱表法分为小切口手术组 (A组, n=30) 和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组 (B组, n=21) 两组。记录两组患儿创面长度、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恢复时间等指标, 比对分析其复发率、术后感染率及术后阴囊肿胀情况。结果 1受试的A组患儿术后复发率、感染率及阴囊肿胀率分别为3.33%、0.00%和3.33%, 明显低于B组患儿的23.81%、9.52%和33.33%, 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 A组患者创面长度、下床时间及恢复时间分别为 (1.5±0.50) cm、 (1.1±0.8) d和 (2.9±0.7) d, 均短于B组患者的 (3.2±0.56) cm、 (2.6±0.9) d和 (5.5±1.0) d, 组间对比差异明显 (P<0.05) 。结论 采用小切口手术疗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疗效显著, 可有效降低其术后复发率、感染率及阴囊肿胀率, 缩短患儿康复时间, 创面小利于术后愈合, 能减轻患儿痛苦、提升其预后质量。
关键词:小切口手术,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参考文献
[1]巫水周, 袁国伟, 朱才雄, 等.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和经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 (2) :186-187.
[2]周宝祥, 朱德祥, 于仁, 等.开放式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价值研究[J].临床外科杂志, 2009, 17 (3) :174-175.
[3]符国宏.下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28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9, 24 (12) :1718-1719.
[4]李同义, 孔庆元, 张华, 等.二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556例[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1, 16 (6) :511-512.
[5]敖建平, 向川南.腹股沟皮纹小切口与传统法行小儿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23) :9-10.
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0月普外科腹股沟斜疝患儿192例, 其中, 男189例, 女3例, 年龄18个月~10岁;腹股沟斜疝位于右侧166例, 左侧20例, 双侧6例;病史均为右侧或左侧腹股沟区可复性肿物, 其中18例曾有嵌顿史, 并实施手法复位;疝合并鞘膜积液12例, 患儿病程6个月~4年, 平均2.1年。
1.2 手术方法
麻醉方式依据患儿年龄、体质量及术中麻醉师选择, 包括氯胺酮分离麻醉、骶管麻醉、硬膜外麻醉等。取仰卧位, 臀部稍垫高。常规消毒、铺巾, 术者示指在腹股沟耻骨上左右滑动触摸精索, 在精索向上延续摸不清处即为外环口标志, 以此点为中心沿皮纹作小横切口1~2cm[3], 切开皮肤、浅筋膜后, 用小拉钩将切口向外环口方向牵拉, 沿后者向深处做钝性分离, 清楚看见精索通过外环口进入, 提夹出精索, 于其内侧钝性分离提睾肌, 幼儿提睾肌为膜状物, 呈粉红色, 覆盖在精索表面。在精索内前方寻找疝囊, 疝囊灰白色、壁薄、略透明, 不能轻易打开。确认后可打开疝囊底部, 提出白色的疝囊壁, 切开并确认疝囊内无粘连组织, 无滑动疝后, 于疝囊脊部横断后壁, 近端向上剥离至见到腹膜外脂肪处, 疝囊底部止于耻骨上方可将其全部剥出, 否则可将其横断, 远端任其开放。当出现腹膜外脂肪或一圈增生变厚纤维环时, 即为高位标志。检查疝囊壁无撕裂, 示指抵住囊颈并旋转以防疝内容物突入, 4号丝线高位结扎加贯穿缝扎, 必要时再以丝线缝扎加固。检查精索无扭转, 创面无渗血, 将提出创面的睾丸放回阴囊, 向下牵拉整理, 使其复位, 防止术中处理疝囊时同侧睾丸受牵拉移位, 导致睾丸上提或者术后复位不完全。术者将疝囊提起, 外环口太大, 示指容易通过并插入内环及腹腔者应紧缩修补外环1~2针, 使之容纳示指尖即可。缝合切口皮下层, 皮肤用敷料贴牵拉、对拢。术中注意:自切口牵出精索或疝囊后, 因切口小, 精索血管内血液被挤出也呈白色。必须精细操作辨认。钝性分离时疝囊较松弛, 而精索张力大。切勿将精索离断。另外输精管质硬, 紧贴疝囊壁, 要小心分离避免损伤。
1.3 术后处理
术后注意麻醉护理, 避免呕吐误吸;麻醉清醒后, 避免使用止痛剂, 减少患儿哭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多在3~5h, 可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1~2d。注意保护切口敷料, 防止污染。嘱家属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避免咳嗽、患儿哭闹、便秘等致使腹压增高的动作。
2 结果
手术时间15~25min, 留院观察时间3~7d, 平均住院时间4d;无出血、睾丸回缩等并发症。患儿术后1d 即可起床自由活动, 术后3~4d 切口拆线。手术切口全部甲级愈合, 切口无痕美观。多数患儿术后1周阴囊及腹股沟区肿胀消退。少数巨大疝及年长儿行修补术者2 周后阴囊水肿自行吸收消退。术后一过性发热, 为手术吸收热, 无需特别处理, 无切口感染、出血。全组病例平均随访18个月, 4例患儿术后出现对侧腹股沟疝, 2例巨大型腹股沟斜疝术后复发。
3 讨论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一般在出生后的数个月内出现, 其发病率为1%~2%[4], 病因主要是鞘状突未闭或闭合不全, 加上腹压增高, 腹腔内容物进入其中, 即形成先天性腹股沟斜疝, 大部分患儿无明显的腹壁肌肉的薄弱。男孩占绝大多数, 右侧多见, 治疗上首选手术。随着患儿的年龄的增大, 疝块逐渐增大, 发生嵌顿的机会增大。一旦发生嵌顿, 可累及肠管或卵巢, 造成睾丸萎缩或坏死, 影响成人后生育能力。近年来, 微创技术在外科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应用, 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 手术切口及损伤小, 痛苦轻, 手术时间短, 术后恢复快, 但腹腔镜操作一般需术者具备熟练技术, 并有较完善的器械作保证, 而且治疗费用较高, 增加了患儿家长的经济负担。
由于小儿腹股沟管的长度因年龄而异, 年龄越小腹股沟管的长度越短, 内环口和外环口越接近。婴儿腹股沟管长度约1cm, 几乎垂直地从内通向皮下环。不切开外环口即可能高位结扎疝囊或鞘突管, 我院经下腹部横纹微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效果良好, 不切开腹外斜肌腱膜, 在外环口处找到疝囊, 提出内环口, 即可达到疝囊高位结扎的目的, 疗效满意, 优点如下: (1) 手术切口微小, 位于下腹部横处, 与皮纹方向一致, 隐蔽, 愈合瘢痕小, 符合美观、微创的要求[5]。 (2) 术后并发症少:该手术方法不需切开腹股沟管, 减少了对周围神经和血管的损伤。在外环口处提出内环口, 操作紧贴疝囊分离, 解剖范围小, 对精索干预少, 避免了广泛游离精索, 可避免术后阴囊水肿、阴囊血肿、医源性隐睾、睾丸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 (3) 手术时间缩短, 有条件的医院可开展门诊手术, 不必住院, 从而降低了医疗费用和患儿住院所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 (4) 手术效果安全可靠:本手术方法没有切开腹外斜肌键膜, 骼腹下神经、骼腹股沟神经显露不清, 我们在缝合、缩小外环口时, 打第一个结时不打紧结, 避免结扎到神经而导致肌肉萎缩, 增加复发机会。我们在剥离疝囊时, 先向上剥离一段距离后再用一把血管钳横贯夹持疝囊, 再继续向上剥离, 可有效避免剥离过程中疝囊撕裂、缝扎不牢。术中将游离的疝囊上提可使内环口提出, 容易达到疝囊高位或超高位结扎[6]。对内环口宽大松弛者, 也可缝合缩小内环口, 减少术后复发。 (5) 减少了术后抗生素的使用:应用小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手术时间短, 创伤小, 且为无菌手术, 可预防性口服抗生素1~2d。
微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年龄选择不宜过大, 若年龄过大, 其腹股沟相对延长, 不易达到完全高位结扎。术中也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选择术式, 如微小切口操作困难, 必要时扩大切口, 打开腹股沟管, 以保证手术的安全和质量。术后需常规牵拉睾丸, 使睾丸回位于阴囊最下方, 避免造成医源性隐睾。本组2例术后复发, 对于疝囊巨大的腹股沟斜疝, 我们认为还是采用腹股沟斜切口, 术野暴露较好, 方便行疝修补术。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经下腹部横纹微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一种很好的手术选择, 传统手术及腹腔镜手术创伤大、痛苦大、住院时间长、医疗费用高。而微创日间手术疗效显著、微创、医疗费用低、痊愈快、无瘢痕, 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董宗田, 房淑彬, 丁守勇, 等.19例单孔腹腔镜下小儿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诊治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29) :25-26.
[2]王军, 周权, 周欣.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的诊治进展[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6, 26 (6) :322-324.
[3]陈晓泉, 郑志刚, 林丰, 等.微创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8, 17 (2) :106.
[4]蒋成军.横形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1, 17 (1) , 63-64.
[5]李韶山.针孔式切口治疗腹股沟斜疝108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5, 20 (1) :78-79.
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6例, 单侧斜疝195例, 双侧疝31例, 男215例, 女11例, 年龄6个月~8岁。大多数分布6个月~2岁, 全无嵌顿。
1.2 手术方法
仰卧, 所有患者采用氯胺酮麻醉, 在外环口体表投影处沿皮纹作横切口约1.5cm, 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后, 用纹式钳交替撑开皮下脂肪、scarper筋膜, 用小静脉拉钩拉开切口, 显露外环口处精索, 用血管钳顺肌纤维方向钝性分离提睾肌, 在精索的内前方找到瓷白色疝囊后提出切口外, 分离至内环口, 见到疝囊颈处腹膜外脂肪时继续将脂肪分离至疝囊颈上方约2~3cm处结扎疝囊。我们注意到充分分离腹膜外脂肪时, 若有松弛的疝囊后壁贴近膀胱都能清晰可见, 只需将膀胱向下推离便可避免结扎疝囊时损伤膀胱和输尿管。彻底止血, 然后在阴囊外牵拉睾丸, 使睾丸恢复原处。最后缝合切口。
2 结果
226例病孩全部治愈, 早期小部分有阴囊积液, 多在术后72 h开始消退。切口一期愈合, 随访6个月~3年无一例复发, 无阴囊血肿、切口感染、切口裂开等并发症。
3 讨论
3.1 小横切口的优点
小儿疝的发生是因为先天性鞘状突未闭引起的, 手术仅行鞘状突高位结扎即可达到治疗目的, 不同于成人还要行腹股沟管的加强, 这也是现代腹腔镜治疗小儿疝的理论基础。传统方法采用腹部较大斜切口或横切口, 皮肤切口缝后疤痕大及形成蜈蚣爪而影响皮肤美观。且切口越大损伤越大, 增加合并感染的可能性。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 病儿及其家长对切口的要求越来越高[1]。本术式的优点是外环口行切口, 切开的层次少, 很少出血, 术后修复层次少, 大大缩短手术时间, 维持腹股沟正常解剖关系, 不经腹股沟管, 为以后腹股沟的手术留有余地。由于小儿腹股沟管短直, 约1~1.5c m, 近似垂直状态从内环走向外环, 腹压增加时内外环几乎重叠在一起。腹股沟管的上缘是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弓形下缘, 在小儿是很薄弱, 牵拉后容易暴露内环口[2]。
3.2 疝囊超高位结扎的作用
一直以来, 婴幼儿斜疝手术方式公认为疝囊高位结扎术, 小儿疝手术复发率在1%~3%, 早产儿可达到20%[3]。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与超高位结扎术差别在于传统手术是在疝囊颈部露出腹膜外脂肪处结扎疝囊[4], 而超高位结扎术是将腹膜外脂肪分离同时疝囊颈往上提, 若遇腹股沟管后壁松弛尽可能将其提出, 这样超高位结扎疝囊后其残端自然缩进内环口深面, 就避免了结扎疝囊后可能形成的锥形空腔, 尖端指向腹股沟管而因腹内压增加导致疝的复发问题。有人指出在疝囊高位结扎时提起疝囊内口后缘不要低于内环上0.5~1cm, 以免疝囊牵拉过紧使睾丸向腹股沟管移位。这就是长期以来人们在做疝囊高位结扎时会有所顾忌而难以做到真正的疝囊高位 (即超高位) 结扎的原因, 因此许多基层医院斜疝术后复发率仍在5%~10%之间。然而, 我们在手术中观察到充分分离腹膜外脂肪后, 无论疝囊颈结扎部位多高, 相反睾丸都松弛地位于阴囊内, 根本不会出现医源性隐睾。
总之, 小横切口疝囊超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手术切口小、疤痕小、美观、创伤轻、操作简单、副损伤少及复发率低等优点, 易被广大患儿家属接受, 可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景超, 黄国玉, 陈建中.小切口不缝合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45例[J].医学论坛杂志, 2005, 26 (7) .
[2]黄庆荣, 吴江, 程华, 等.328例小切口治疗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的体会[J].河北医学, 2003, 9 (10) .
[3]Phelps S, Agrawal M.Morbidity after neonatal inguinal herniotomy[J].J Pediatr Surg, 1997, 32:445~447:
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100小儿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儿均被确诊为腹股沟疝, 排除嵌顿性疝患儿;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 其中观察组中有男性患儿27例, 女性患者23例, 年龄为1~7岁, 平均年龄 (4.7±2.1) 岁, 单侧疝患儿22例, 双侧疝患儿18例;对照组中有男性患儿31例, 女性患者19例, 年龄为1~7岁, 平均年龄 (4.5±2.8) 岁, 单侧疝患儿18例, 双侧疝患儿1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分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 主要过程如下[2]:对患儿予以非气管插管麻醉, 在病部皮肤下行斜切或者环横切口, 切口长 (0.7±0.3) cm, 将皮下各层逐层切开, 在皮下进行环开口, 打开疝囊并予以横断, 向上剥开及至内环处。由于小儿腹股沟较短, 所以只需稍加牵引就能将内环处显露出来。使用4号线贯穿内环处进行缝扎, 剪去多余的疝囊。严格止血处理, 将睾丸牵引到阴囊底端。缝合视具体情况而定, 若缝合使用1-0丝线进行缝合, 使用创口贴黏合切口。②观察组采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3]:对患儿予以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 于肚脐窝处进行纵切口, 完成Troca穿刺后建立CO2气腹, 气压保持在10 mm Hg。使用腹腔镜对腹部进行探查, 探寻到内环口, 使用尖刀在内环口体表投影位置戳一个0.2 cm的孔, 使用自制钝头针由内环口内侧半腹膜下进行穿刺, 将线头留在腹腔内。使用另一针钩由内侧腹膜下进行穿刺, 从经线处腹膜抵达腹腔, 带出缝线并做结扎。排净阴囊内的气体再作打结, 缝线隐藏在皮肤下, 使用创口贴黏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 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对比:
见表1。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见表2。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 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9%,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疝致病原因主要是因为腹膜鞘突没有闭合, 疝囊紧密挨着睾丸和精索。由于小儿正值发育阶段, 所以只需高位结扎疝囊便可, 没有必要将疝囊切除以及修复腹股沟管后壁。传统治疗手术需要对腹股沟管进行逐层解剖, 且游离疝囊和精索, 然而根据小儿身体发育特征, 小儿的组织尚未发育成熟相对薄弱, 承受能力不及成年人, 所以对腹股沟管的解剖生理具有一定的破坏性, 对患儿的创伤较大, 术后复发率也高, 腹股沟区及阴囊水肿重, 更为严重的是手术极其容易对精索内容物造成损害, 影响睾丸以及精索的供血。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胜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充分凸显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 然而该治疗手段还是不尽完美, 比如对麻醉管理以及麻醉设备的要求比较高, 同时还提高了穿刺损伤的概率, 所以在未来还需对此治疗手段进行进一步完善与强化。
参考文献
[1]李美玲.常规切口、小切口与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护理研究[J].工企医刊, 2013, 26 (4) :290-292.
[2]张辉敏, 李萍, 陈善昌.常规切口、小切口与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J].中国临床研究, 2012, 25 (8) :775-776.
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 篇5
腹腔镜与电子胃镜类似, 是一种带有微型摄像头的器械, 腹腔镜手术就是利用腹腔镜及其相关器械进行的手术:使用冷光源提供照明, 将腹腔镜镜头 (直径为3~10 mm) 插入腹腔内, 运用数字摄像技术使腹腔镜镜头拍摄到的图像通过光导纤维传导至后级信号处理系统, 并且实时显示在专用监视器上。然后医生通过监视器屏幕上所显示患者器官不同角度的图像,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判断, 并且运用特殊的腹腔镜器械进行手术。腹腔镜手术多采用2~4孔操作法, 其中一个开在人体的肚脐上, 避免在患者腹腔部位留下长条状的伤疤, 恢复后, 仅在腹腔部位留有1~3个0.5~1 cm的线状疤痕, 可以说是创面小, 痛楚小的手术, 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钥匙孔”手术。腹腔镜手术的开展, 减轻了患者开刀的痛楚, 同时使患者的恢复期缩短, 并相对降低了患者的支出费用, 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个手术项目。
随着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应用发展, 近几年应用腹腔镜技术进行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逐渐增多, 它不仅疗效确切, 更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手术不经过腹股沟管, 不影响其正常解剖结构。手术基本无出血, 因内环口周围的血管和输精管解剖在腹腔镜下清晰可见, 因此不会损伤, 是现代小儿疝气治疗的最佳选择。
腔镜手术不同于其他类手术, 它需要护士熟练掌握各种腹腔镜的仪器和器械的性能及使用方法, 同时医护之间的默契配合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我院与2006年采用腹腔镜技术进行了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此手术的配合体会介绍如下。
1 术前准备
1.1 患者的准备
了解病情并制定手术的整体护理计划, 手术前1 d, 随访患者, 了解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状态, 并向患儿及家属介绍手术前的注意事项, 手术的环境、设备、麻醉方式, 以及此类手术的安全性和先进性, 并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 解除患儿及其家属的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使其以良好得心态接受手术。
1.2 器械的准备
准备腹腔镜常规手术器械, 专用器械 (3 mm内镜1个、3 mm穿刺器2套、3 mm分离钳2把、气腹针1枚、进气管1条、光源线1条、带线针1枚、钩针1枚) 及手术所用的敷料包, 无菌手套, 7-0幕丝线1包, 8×5 cm切口敷贴2张, 4-0可吸收缝线等。
1.3 设备与仪器的准备
腹腔镜装置、电视监视仪、气腹机、摄像系统、光源系统、电脑工作站、二氧化碳气瓶、安装好各种仪器, 检查电源开关, 二氧化碳气瓶的压力, 使之处于工作状态。
2 手术配合
2.1 巡回护士配合
①麻醉配合, 手术中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建立静脉通路, 保证术中输液及麻醉药的应用;②妥善的约束患儿的四肢, 以患儿舒适同时又方便术者操作为前提, 协助医生摆好手术体位用以海绵垫将患儿臀部垫起, 准备热盐水, 放在无菌手术台上的不锈钢罐中, 以备腹腔镜镜头的清洁、加温, 防止镜头表面由于患儿体腔内外的温差产生气雾, 模糊镜头表面影响术者操作。③将各种仪器摆放在适当位置, 并进行调试, 使之处于功能状态, 正确连接各管路, 避免导线强行扭曲。④术前、关闭体腔前后、与器械护士共同查对器械、纱布、刀片、缝针等物品;⑤术中密切观察手术进程及患儿的病情变化, 保证术中急需物品的供应及图像的采集工作。
2.2 器械护士配合
常规皮肤消毒, 铺无菌单, 连接好各管路, 协助术者建立气腹, 冲入二氧化碳气体, 二氧化碳气腹机的压力保持在8 mm Hg, 气腹建立后插入12°的腹腔镜镜头, 在镜下置入直径3 mm的穿刺器, 建立工作通道, 递给术者3 mm抓钳, 检查腹腔内手术部位情况:在确定患侧疝囊内环口穿刺点后, 递尖刀切一小针孔, 随后递穿好7-0幕丝线的带线针和钩针, 带线针和针钩先后从针孔处穿入腹腔与操作钳配合, 分别高位缝合内环口的内半周腹膜和外半周腹膜, 当术者缝合腹膜内侧后, 退出带线针, 缝线留在腹腔内, 递钩针从同一针孔处刺入, 缝合腹膜外侧后用针钩把缝线从腹腔内带出腹腔外, 使疝环口成一荷包缝合, 将线环剪开成双线, 皮下缚结[1]。注意如为男性患儿应避开精索, 待术者检查腹腔内内环口结扎情况无异后, 腔内操作完毕取出腔镜器械, 排出腹腔内的二氧化碳气体, 递术者4-0可吸收缝线缝合切口, 结束手术。
2.3 术后器械的清洗与保养
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器械上的血污, 用高压水枪冲洗有管腔的器械, 放入超声清洗机在加入安必洁酶的溶液中浸泡超声清洗15~20 min, 再用流动水洗净, 吹干上油打包, 低温等离子消毒备用。
3 体会
腹腔镜手术使手术医生、洗手护士、巡回护士、麻醉师共同目睹同一监视器, 手术细节一目了然, 便于录像存档, 经验总结和教学等优点腔镜手术手术器械、仪器等均属贵重仪器, 应专人管理、使用, 清洗及消毒是应轻拿轻放, 避免碰撞, 每次用后要检查功能是否正常, 器械有无损坏, 各部分零件是否齐全, 以保证每次手术时能处于良好得功能状态。
用腹腔镜给小儿做疝气手术, 只需要在肚子上开0.5~1 cm的微切口就能扎住疝囊, 治愈疝气, 小儿术后1 d就可以下地活动, 大大减少儿童住院时间, 减少了护理困难。另外, 单侧疝气的小儿, 其中1/4对侧也有疝气, 只不过是从外表发现不了, 用腹腔镜做小儿疝气, 术中可以检查双侧腹股沟, 所以一次手术就能同时解决双侧疝气, 避免了传统手术治疗小儿单侧疝气术后1~2年因对侧疝气再次开刀的痛苦。
参考文献
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所选53例接受小儿腹股沟疝的患儿均经临床确诊, 2例双侧疝患儿, 21例左侧疝患儿, 30例右侧疝患儿。将所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研究组共28例患儿, 男19例, 女9例, 最小年龄为1.7岁, 最大年龄为13岁, 平均年龄为 (5.2±1.3) 岁;对照组共25例患儿, 男18例, 女7例, 最小年龄为1.9岁, 最大年龄为14岁, 平均年龄为 (5.3±1.4) 岁,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研究组患儿接受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 对全部患儿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根据性别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男性患儿做2个微小切口, 在脐部做长度为5 mm的切口, 然后进行CO2气腹建立, 使压力保持在6~1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范围内, 然后将5 mm Trocar置入其中。此外, 还需在患儿腹直肌外缘平脐部位做切口, 长度为3 mm左右, 将分离钳置入其中。取患儿足高头低体位, 适当抬高患侧。女性患儿只需在脐部做一个切口即可, 将腹腔镜置入后, 对双侧腹股沟管内环口进行检查。若为嵌顿疝则进行手法复位然后对嵌顿物的血运情况进行观察, 若可见对侧隐匿性斜疝则进行高位结扎术, 治疗过程中不得对患儿输精管以及精索血管等造成损害, 若有操作孔则无需将疝气针穿透腹透膜, 若无操作孔则疝气针需要围绕内环口进行缝合然后穿过腹透膜, 在腹腔内留置线袢。在将疝气针退出时同时将线袢带出, 然后挤出阴囊内CO2。对尼龙线进行收紧以及双重结扎, 取得内环口闭合效果, 同时将线结埋入皮下。然后行气腹关闭操作, 将腹腔内气体排净, 拔除各种器械, 进行切口缝合完成手术操作。对照组患儿接受传统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 两组患者术后需要常规应用抗生素。
1.3 观察指标
分别对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等进行观察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采用t检测计量资料,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分析
研究组患儿手术时间为 (9.8±2.1) min, 术中出血量为 (2.3±1.6) ml, 住院时间为 (3.2±0.9) d, 对照组患儿手术时间为 (20.3±4.9) min, 术中出血量为 (6.3±2.1) ml, 住院时间为 (5.7±1.1) d, 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对照组2例患儿阴囊血肿, 2例患儿切口感染, 并发症发生率为16%, 研究组1例患儿阴囊血肿, 1例患儿有显著疼痛感, 并发症发生率为7.14%,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腹腔镜高位结扎术主要优点如下:手术操作不会对腹股沟管解剖结构造成破坏, 不会轻易对患儿提睾肌、神经以及精索血管等造成损伤;于腹腔内急性疝囊环口周围缝扎, 更加符合外科手术的要求;双侧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可以同时进行, 能够减轻患儿痛苦;若手术进行过程中发现另一侧隐匿疝, 只需做小切口即可进行有效处理[2]。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比可知, 将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应用于小儿腹股沟疝的治疗过程当中, 能够缩短患儿的治疗时间, 使并发症的发生得到有效控制, 从而减轻患儿的痛苦。
摘要:目的 对小儿腹股沟疝应用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和探讨。方法 随机选择53例在本院接受小儿腹股沟疝治疗的患儿, 对患儿进行分组, 研究组患儿接受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 对照组患儿接受传统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 分别对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等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儿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小儿腹股沟疝应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能够改善优化患儿的各项观察指标, 提高治疗安全性。
关键词:疝囊高位结扎术,小儿,腹股沟疝
参考文献
[1]刘辉.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45例.吉林医学, 2013, 34 (27) :5564.
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2007年, 我院行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228例, 年龄1~15岁, 其中, 单侧188例, 双侧40例;男200例, 女28例;对照组为传统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200例, 年龄1~15岁, 其中, 单侧190例, 双侧10例;男178例, 女22例。
1.2 方法
1.2.1 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手术方法:全麻, 仰卧位。脐上缘进直径5 mm腹腔镜, 探查内环口, 辨清位于腹膜外输精管、精索血管和腹壁下动脉, 于内环口体表投影处切开皮肤1 mm, 持针器夹持缝合针, 7号丝线由一端针孔穿入, 再由另一端针孔穿出少许, 缝合针由皮肤小切口刺入达内环口腹膜外, 半环形缝和内环口后半, 注意勿将输精管、精索血管和腹壁下动脉缝在线圈内, 勿扎穿血管, 以免发生腹膜外血肿, 露出前端针孔和缝线, 将线头由针孔卸下, 持针器夹持前断, 调整尾部针尖, 由内环的外侧向其上方前方缝合 (倒缝) , 使针尾尖自原针孔穿出, 带出缝线头, 提起缝线两端, 打结于皮下组织内, 完成疝囊高位结扎, 然后撤出腹腔镜, 放出腹内气体, 撤出操作套管, 创可贴封闭切口。
1.2.2 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方法为氯胺酮静脉复合高位结扎或腰硬联合高位结扎, 经腹股沟内侧疝切口长3~4 cm, 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打开腹外斜肌腱膜, 钝性分离疝囊至其颈部, 用7号或4号线高位贯穿缝合疝囊颈部, 然后缝合腹外斜肌腱膜, 重建外环口, 然后逐层逢合切口。
2 结果
两组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单侧斜疝6~25 min, 平均16 min, 双侧斜疝10~30 min, 平均20 min。术后当天患儿即可进食, 术后第1天可下床活动, 第2~3天即可出院, 3例术毕拔腹腔镜时网膜脱出, 还纳后关闭切口, 其余无并发症。对照组手术时间:单侧斜疝30~50 min, 平均40 min, 双侧斜疝40~80 min, 平均60 min, 术后卧床休养6~7 d拆线出院。腹腔镜组160例随访6个月~4年无复发, 脐上切口瘢痕轻微, 腹股沟无瘢痕;对照组有3例复发, 经再次手术治疗好转, 2例切口感染, 经换药治疗好转。
3 讨论
小儿斜疝多无腹股沟管壁缺损, 且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随年龄增长, 腹壁组织逐渐丰富而形成疝防机制, 因此小儿疝治疗原则为疝囊高位结扎术, 新式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都是根据这一原理进行手术的, 不同之处就在于手术的进路和结扎方式的改变。
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国内已有不少报道, 但仍未广泛推广, 其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 小儿斜疝为基层医院常见病, 限于条件和技术而未能开展。 (2) 许多医生认为腹腔镜手术有一定的危险, 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是小手术, 不必冒风险。 (3) 认为传统的下腹部皮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同样具有良好的效果, 没有必要行腹腔手术。 (4) 医疗费用较高, 影响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
我们采用自行研制的双尖、双孔、双槽、弧形缝合针行单孔一针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以下优点: (1) 与开放手术比较。单孔一针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仅在脐孔上做5 mm切口, 用于放置腹腔镜, 内环口处仅有自行研制的双尖双孔、双槽、弧形、缝合针留下的2个针眼, 不需游离精索及分离其他组织, 疝环显露易, 且可做到疝囊高位结扎, 疝环结扎简单易行并且可靠, 损伤小, 恢复快, 腹壁不留瘢痕, 复发率低, 并可同时探查和处理双侧隐型疝, 与开腹手术相比, 有明显优势。 (2) 自行研制的双尖、双孔、双槽、弧形缝合针的优点。腹腔镜下内环口逢合技术除与腹腔镜手术的熟练程度有关外, 与缝合针质量、使用方便与否密切相关, 目前常用的有单孔圆针及侧方带沟槽直针。单孔圆针缝合法进针缝完内环口后半圈后, 需再出针再掉转针尖反向缝合前半圈, 此种缝合方法有可能缝扎周围组织, 尤其是精索血管及输精管, 造成严重副损伤, 如不出针用针尾反向缝合, 针尾又较钝, 不易穿透组织;侧方带沟槽直针缝合法需脐旁另切口置入操作套管, 并置入辅助器械, 而且也有可能缝扎周围组织造成严重副损伤。自行研制的双尖、双孔、双槽、弧形缝合针单孔一针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 仅有一个脐上切口, 不需出针即可反向缝合, 腹腔镜直视下完全在内环口腹膜外操作, 不可能缝扎周围组织造成严重副损伤, 操作顺畅。较前两种方法有明显优点。
4 结论
腹腔镜组和对照组比较, 创伤小, 手术时间短, 恢复快, 腹壁不留瘢痕, 复发率低, 并可同时探查和处理双侧隐型疝;而且自行研制的双尖、双孔、双槽、弧形缝合针单孔一针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 仅有一个脐上切口, 不需出针即可反向缝合, 腹腔镜直视下完全在内环口腹膜外操作, 可避免副损伤。与开腹手术相比, 有明显优势,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宇洲, 梁健升.微型腹腔镜下小儿斜疝手术的改进[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1, 10 (1) :272.
[2]吴礼武, 杨明威, 陈海涛, 等.应用自制腹腔镜疝修补针行腹股沟疝内环口关闭术154例[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07, 6 (2) :38.
[3]黄原, 黄东平.微型腹腔镜治疗腹股沟疝[J].广东医学, 2000, 21 (7) :576.
【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推荐阅读:
疝高位结扎术07-22
小儿疝气高位结扎术06-29
松解高位结扎术09-29
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11-09
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07-27
单孔腹腔镜高位结扎术06-28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12-09
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08-23
腹腔镜高位结扎手术11-25
腹横纹小切口术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