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缝合

2024-09-22

切口缝合(精选9篇)

切口缝合 篇1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 下腹部手术切口的美观性问题得到了极大的关注, 国内外不少文献都对下腹部手术切口美观性问题进行了研究。我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共进行了260例下腹部手术, 其中120例患者采取了皮内连续缝合法进行缝合, 对这些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共进行了260例下腹部手术, 其中120例患者采用了皮内连续缝合法进行缝合, 将其设为试验组, 另外140例患者进行皮下组织及皮肤的间断缝合, 将其设为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平均年龄37.12±8.96岁, 脂肪平均厚度3.07±0.89cm, 患者平均切口长度10.15±2.98cm。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年龄35.67±9.49岁, 脂肪平均厚度3.13±1.01cm, 患者切口的平均长度9.97±2.89cm。两组患者在年龄、切口长度等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1.2 手术材料

术中所需材料为4 ̄0医用可吸收合成缝合线1根 (生产厂家为江苏省南通华利康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 缝合线长度为70cm, 用环氧乙烷包装消毒, 缝合线自带长度为1.5cm的弯形角针;一只500g沙袋。

1.3 缝合方法

对试验组患者进行缝合时, 首先对患者的前鞘活腹外斜肌腱膜进行间断或连续的缝合, 之后用1号丝线对皮下脂肪层进行间断缝合, 以达到止血及关闭死腔的目的。接下来使用4 ̄0可吸收缝合线从患者切口的一侧皮内顶端进行连续褥式缝合直至另一端的顶端, 缝合时第一针需要在切口顶端皮下打结3次, 在连续缝合的过程中需要保持角针在皮肤内穿行, 缝合过程中注意牵拉不要过紧, 保持针距0.3~0.5cm, 最后一针时既可以在皮下打结, 也可以将缝合线从患者切口的顶端穿出皮肤。缝合结束后将缝线拉紧保持切口对合适宜之后, 在患者皮外保留2cm左右线头, 在手术后2~3d更换敷料时再剪去所留线头[1]。患者术后在腹部切口位置压置沙袋一只, 沙袋需要在12h后再拿下。对照组患者则是采用4号丝线对皮下组织及皮肤进行间断缝合, 其他步骤与试验组相同。

1.4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术后观察手术时间, 皮肤缝合时间, 住院天数, 伤口是否渗血、渗液, 是否存在线结反应或存在硬结等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

试验组手术时间45~100 (46.2±24.6) min;对照组手术时间42~110 (44.6±22.7) min。两组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 (P>0.05) 。

2.2 缝合时间

试验组皮肤缝合时间3~6 (平均4) min;对照组皮肤缝合时间3~5.5 (平均3.7) min。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P>0.05) 。

2.3 住院天数

试验组住院时间3~5 (平均4) d;对照组因术后切口需拆线, 纵切口需术后第7d拆线, 横切口需术后第5d拆线, 其住院时间5~8 (平均7) d, 试验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

2.4 伤口愈合情况

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见附表。

试验组120例采取皮内连续缝合进行缝合的下腹部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良好, 3例患者的伤口出现渗血、渗液, 3例患者伤口出现线结反应或存在硬结。对照组患者伤口渗血、渗液, 出现线结反应或硬结的比例则明显高于试验组 (P<0.01) 。

3 讨论

进行腹部手术时, 以往的缝合方式是对筋膜以及皮下脂肪层进行常规缝合, 但这样的缝合方式对皮下脂肪较厚的患者而言不利于伤口的愈合[2]。采用皮内连续缝合法进行缝合的关键之处在于保持间断均匀的对皮下脂肪层进行缝合, 需要注意缝合过程中的进针点需要紧贴皮内组织但是不能穿透皮内, 出针点同样需要紧贴对侧皮内组织, 缝合过程中的针距以1~1.2cm为佳。皮内连续缝合法由于能够较少的缝合组织, 因此不会使患者的皮下组织血供受到影响, 有效提高患者伤口的愈合情况[3]。采用皮内连续缝合法对伤口进行缝合, 切口平整, 不会形成增生凸起, 不会产生异形愈合瘢痕。同时采用皮内连续缝合法进行缝合还可以节约手术所需材料, 使患者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大大缩短, 对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袁绍梅, 黄峰, 夏小兰, 等.下腹部手术切口皮内缝合与普通缝合的临床分析[J].江西医药, 2010, 13 (1) :49-50.

[2]岑国永.下腹部手术切口缝合方法的比较[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9, 21 (5) :557-558.

[3]杨宗梅, 谢桂芝, 付宏, 等.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愈合不良原因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31 (9) :29-30.

切口缝合 篇2

【关键词】二次手术;逐层缝合;全层缝合

很多患者因二次疾病,需在腹部进行二次手术,由于前一次手术,腹部瘢痕组织形成炎性反应的影响,使二次手术的切口愈合困难,缝合的方法不同,二次切口的愈合情况也不同。为了研究不同的缝合方法对腹部二次手术切口的临床疗效,特对我院外科进行腹部二次手术患者切口采用逐层缝合与全层缝合的疗效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腹部二次手术患者8O例,剔除有严重瘢痕体质、糖尿病及严重营养不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平均年龄55.6岁,男22例,女18例,腹部脂肪厚(4.01±0.92)cm,切口长(17.02±4.05)cm,其中感染或疑似感染性切口29例,旁正中切口12例,正中切口28例。改良组平均年龄57.3岁,男21例,女19例,腹部脂肪厚(3.67±0.89)cm,切口长(19.55±3.87)cm,其中感染或疑似感染性切口31例,旁正中切口1O例,正中切口3O例。

2方法

对照组二次手术切口采用四层缝合法,旁正中切口分别用7号丝线缝合腹直肌后鞘与腹膜、腹直肌前鞘,1号丝线缝合皮下脂肪组织,4号丝线缝合皮肤。正中切口分别用7号丝线缝合白线,1号丝线缝合皮下脂肪组,4号丝线缝合皮肤。改良组不再逐层缝合腹壁各层,采用10号丝线全层缝合腹膜、腹直肌后鞘、肌肉层、腹直肌前鞘,针脚距切缘1.5cm,针距为1.5cm,7号丝线缝合皮肤,针距为2.0-3.0cm,不缝合脂肪层。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為有统计学差异。

3结果

①缝合、切口愈合时间:改良组切口缝合时间为(15.53±4.34)min,切口愈合时间为(14.38±2.93)d;对照组分别为(42.10±10.11)min、(15.43±5.08)d。改良组切口缝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②愈合情况:评定标准:甲级愈合:指愈合良好的切口;乙级愈合:指愈合处有炎性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丙级愈合:指切口化脓,需作切开引流或再次裂开的切口[1]。对照组术后丙级愈合切口2例,改良组无,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乙级愈合切口6例,改良组2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4讨论

由于第一次手术的影响,腹部二次手术切口炎症反应明显、周围组织弹性减弱,抗张力性弱、易切割、皮下脂肪易液化、术后线结反应严重,且前一次手术切口造成的疤痕,影响了腹部皮肤肌肉组织的血液循环,因此二次手术切口裂开、感染较高,腹部二次手术切口的传统缝合方法是分层缝合腹膜腹直肌后鞘、腹直肌前鞘、皮下脂肪组织、皮肤。该方法缺点:①切口缝合时间长。二次手术切口组织结构不清,关腹时间延长,增加手术创伤。②切口易裂开。二次手术切口局部组织缺氧,血供差,若缝合组织少,筋膜易切割裂开。③切口易积血积液。分层缝合易形成死腔,引流不畅,导致切口感染。④残留体内缝线多,术后线结反应严重。术后切口因线结反应易产生切口窦道。针对腹部二次手术切口的特点,我们采取用双10号丝线全层缝合腹壁,取得较好的效果。全层缝合由Joens等专家首先提出,据有关研究及临床实践表明,这种缝合技术可以明显降低切口裂开及切口并发症的发生[2],全层缝合减少了手术过程中缝所需时间,减小了因为缝合线带来的异物刺激,且不留死腔[3]。首先,改良组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手术时间的长短对老年及体弱患者术后恢复有重要影响。手术及麻醉时间愈长,影响就愈大。我们用双7号丝线全层缝合,由于腹壁组织大块缝合,针脚距及针距适当加宽,避免肌肉组织坏死,且抗张力性强,不易引起切割。改良组无一例切口裂开,全层缝合组织对合紧密,不易形成切口死腔引起切口积液及感染,组织间缝线相对少,减少了术后线结反应。很多医生认为全层缝合拆线时间明显延长,其实切口完全愈合后即可拆线。通过长时间的临床应用,我们认为腹部二次手术切口全层缝合方法简单易掌握,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苏军领,郑小霞,妇产产腹部手术切口不缝合皮下的皮内缝合法与传统缝合法对比分析,河北医药,2009,31(11):1342-1343.

[2]汪晓东,李姣,方智,等.腹部正中切口两层缝合与传统四层缝合法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9,9(2):199-203.

切口缝合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 年1 月~2015 年6 月收治的剖宫产术患者的临床资料400 例, 其中观察组200 例, 年龄35.05±10.25 岁, 体质量指数为20~34kg/m2, 孕次1~6 (平均3.5) 次, 脂肪层厚1~6 (平均3.5) cm。 对照组200 例, 年龄34.95±10.45 岁, 体质量指数为22 ~36kg/m2, 孕次1 ~7 ( 平均4.0) 次, 脂肪层厚1~5.5 (平均3.0) cm。 两组产妇年龄、体质量指数、孕次、脂肪厚度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观察组:2-0 可吸收线常规缝合腹壁, 不缝合皮下脂肪, 并检查其有无活动性出血, 若出血, 缝扎止血;用4-0可吸收线进行皮内缝合。 对照组:用2-0 可吸收线缝合皮下脂肪, 后用4-0 可吸收线进行皮内缝合。

1.3 观察指标 (1) 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 (2)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3) 术中出血量。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 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说明剖宫产腹壁切口不缝合皮下脂肪能加速患者的愈合时间, 缩短住院时间。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率为2.0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00%, 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中切口感染0 例, 裂开1 例, 对照组切口感染5 例, 裂开2 例,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切口红肿及硬结的发生率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剖宫产腹壁切口不缝合皮下脂肪能有效降低患者脂肪液化和切口红肿及硬结的发生率。 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患者, 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剖宫产腹壁切口不缝合皮下脂肪并不增加患者的术中出血量。 见表3。

2.4 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满意度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传统剖宫产术腹壁切口缝合皮下脂肪, 易破坏脂肪组织, 术后容易出现脂肪液化和切口红肿及硬结等并发症[4,5]。故国内学者提出[6], 在传统剖宫产术手术方法的基础上不进行脂肪缝合, 能有效减少脂肪液化。 但这一手术方式仍未得到临床研究的支持, 故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剖宫产腹壁切口不缝合皮下脂肪与缝合的临床效果, 旨在从临床方面进一步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 脂肪液化、切口红肿及硬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术中出血量等指标的差异, 为剖宫产腹壁切口不缝合皮下脂肪的手术方法的临床推广提供真实可靠的研究依据。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说明剖宫产腹壁切口不缝合皮下脂肪, 能减少对脂肪层血供的影响, 减少组织水肿, 能加速患者的愈合时间, 缩短住院时间。 观察组切口红肿及硬结的发生率为1.0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00%;说明剖宫产腹壁切口不缝合皮下脂肪能有效降低切口硬结及红肿的发生率, 其原因可能是:剖宫产腹壁切口不缝合皮下脂肪, 能防止切口死腔的产生所引发的切口红肿及硬结[7];观察组患者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率为2.0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00%;剖宫产腹壁切口不缝合皮下脂肪能有效降低脂肪液化的发生率, 其可能原因是:不缝合脂肪层, 可以消除组织血供影响脂肪层, 减少脂肪组织的损坏, 防止切口死腔的产生, 进而减少脂肪液化[8]。 观察组中切口感染0 例, 裂开1 例, 说明观察组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几乎为0, 其可能原因是;脂肪厚度是剖宫产术后患者切口感染的显著危险因素, 故不缝合脂肪层, 减少脂肪液化和破坏, 保证脂肪厚度, 故而减少了切口感染[9]。 同时, 研究结果亦显示,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患者无明显差异, 说明不缝合脂肪的手术方法并未增加手术的出血量和血肿的出现, 其原因是妊娠期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切口不容易出血, 故不缝合脂肪层亦不会导致出血量增加等问题。 且术中只要彻底止血, 注意无菌操作, 亦不会引发血肿[10]。 研究结果亦显示, 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满意度优于对照组患者。

综上所述, 剖宫产腹壁切口不缝合脂肪, 可有效减少脂肪液化的发生率和切口感染率, 切口红肿及硬结的发生率, 切口缝合平整, 术中出血量也相对较少, 住院时间较短, 患者术后切口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剖宫产术患者的临床资料400例, 其中200例为观察组, 不缝合皮下脂肪;另外200例为对照组, 用可吸收线缝合皮下脂肪。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用4-0可吸收线进行皮内缝合。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出血量。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 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观察组患者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率为2.0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00%, 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中切口感染0例, 裂开1例;对照组切口感染5例, 裂开2例,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切口红肿及硬结的发生率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术后出血量不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满意度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剖宫产切口不缝合脂肪, 可有效减少脂肪液化的发生率, 减少切口感染, 且术后患者切口美观平整, 患者满意度高。

关键词:剖宫产,腹壁切口,不缝合,皮下脂肪

参考文献

[1]Melman S1, Schoorel EC1, de Boer K.Development and Measure ment of Guidelines-Based Quality Indicators of Caesarean Section Care in the Netherlands:A RAND-Modified Delphi Procedure and Retrospective Medical Chart Review[J].PLoS One, 2016, 11 (1) :e0145771.

[2]Thompson F1, 2, 3, Dempsey K1.Trends in Indigenous and non-Indigenous caesarean section births in the Northern Territory of Australia[J], 1986-2012:a total population-based study.BJOG, 2016, 34 (5) :345-356.

[3]苏艳芳.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的方法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 2013, 19 (4) ;517-518.

[4]韩代花, 何新蓉, 梁裕杰.国内外剖宫产现状及原因分析[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5, 42 (3) ;339-341.

[5]骆云娥.剖宫产术常见并发症处理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 (31) ;49-50.

[6]尹春玲.剖宫产新法缝合的效果及降低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 (15) ;45-46.

[7]王蓉.剖宫产术中腹壁切口不缝合皮下脂肪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6 (20) :3136-3137.

[8]危先江.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分析及治疗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8 (32) ;118-119.

[9]楼铁.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以及处理措施[J].浙江创伤外科, 2015, 20 (5) ;988-990.

切口缝合 篇4

【关键词】会阴侧切口;全层外“8”字缝合术

【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79-01

会阴切开术是为了避免分娩过程中造成会阴撕裂伤,减轻分娩时软产道对胎儿造成的挤压和阻力,以缩短第二产程,确保母婴安全所采用的常用方法[1]。会阴缝合术的方法与技巧决定着会阴切口的愈合与产妇产后的生活质量。所以探索一种最科学、最实用的会阴切口缝合技术是当前产科助产士工作的首要任务。现将我院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住院分娩的2000例初产妇,其中行会阴侧切者1400例,占70%。将以上1400例产妇平均分成两组,各组产妇年龄和体质相当,分别采用全层外“8”字缝合術和传统缝合术,两种方法进行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分娩的初产妇2000例,其中实行会阴侧切术者1400例,术后缝合伤口时将产妇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全层外“8”字缝合术和传统缝合术。

1.2 材料准备

会阴侧切剪刀一把、一次性10 ml注射器一支、长穿刺针头一个、持针器一把、有齿人字镊一把、三角缝合针一支、圆缝合针一支、4号丝线一团、00号可吸收羊肠线一根、1%利多卡因10 ml。

1.3 方法

1.3.1 传统缝合法:暴露阴道粘膜切口,用圆缝合针及00号可吸收羊肠线连续缝合阴道粘膜至处女膜缘;再以00号可吸收羊肠线间断缝合肌层及皮下组织;最后以三角针和4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

1.3.2 会阴侧切口全层外“8”字缝合法:待胎盘完全娩出后,暴露阴道粘膜切口,用圆缝合针及00号可吸收羊肠线在超过阴道粘膜切口顶端0.5㎝处开始连续缝合至处女膜缘;再以三角针和4号丝线外“8”字全层缝合会阴侧切口,要点如下:①在会阴切口上方1.0㎝处皮肤进针后从肌层出针;②从切口下方肌层反向进针后于切口上方皮下脂肪层出针;③从切口下方皮下脂肪层进针后于皮肤1.0㎝处出针;④拉紧两侧丝线,对合两侧皮肤后打结。再以同样方法向上缝合(一般作3个“8”字缝合)。

2 讨论

会阴侧切口全层外“8”字缝合术的优点是手术操作简便,组织损伤小,伤口恢复快,缩短了产妇的住院时间,提高了病区的床位周转率,增加了医院的经济效益,术后伤口无异物感,无硬结及瘢痕形成,提高了产妇产后的生活质量。传统缝合术操作繁琐,需多次缝合肌层,容易造成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差,不利于伤口愈合,且拆线时间长,易造成伤口感染或线头反应,给产妇带来了不便与痛苦。

参考文献:

甲状腺手术切口缝合技术的改进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70例, 其中男性16例, 女性54例;年龄26~60岁, 平均年龄40.5岁;单纯性甲状腺肿59例, 甲状腺功能亢进11例。

1.2 术前检查及处理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超声检查以明确病变部位, 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 术前均查甲功及其基础代谢率测定, 对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减低患者, 术前均予以治疗。

1.3 切口选择及入路

患者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取仰卧颈伸位, 与胸骨切迹上方1~2cm沿皮纹方向做衣领状与皮纹平行的弧形切口 (kocher切口) , 在不影响手术操作的情况下, 应尽量缩短切口, 一般至胸锁乳突肌内侧缘或中部, 这可尽量满足患者的美观需求。对于巨大甲状腺肿, 为充分显露方便手术需要, 可将颈部弧形切口沿患侧胸锁乳突肌向上延长。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至颈阔肌下的网状组织层, 该处为一无血管的间隙。使用电刀仔细剥离以游离上方皮瓣, 向上解剖至甲状软骨切迹, 暴露全部甲状软骨, 向下解剖至胸骨上凹, 向外和向下牵引切口下方皮瓣, 与邻近组织分离, 向下达胸骨上凹, 注意在游离上下皮瓣时一定要充分, 特别是上下分离距离要达到最顶 (底) 部, 避免损伤颈前静脉。沿颈白线将颈深筋膜浅层及两侧舌骨下肌群之间较为疏松的筋膜和甲状腺峡部的外科被膜切开, 直达甲状腺峡部。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将筋膜浅层切开, 沿此间隙将胸锁乳突肌下疏松结缔组织向外游离, 注意不要将颈内静脉损伤, 将甲状腺被膜与舌骨下肌群间疏松组织向内游离 (对侧同法) 。至此, 对甲状腺的显露已基本完成, 不论何种手术只需将两侧胸锁乳突肌及两侧舌骨下肌群向左右两侧牵拉就能充分显露两侧甲状腺腺体。此入路具有勿需切断舌骨下肌群和结扎颈前静脉, 出血量少, 术野较清晰以及术后颈前皮肤肿胀和疼痛轻, 伤口平坦等优点[1,2,3]。

1.4 甲状腺手术的缝合技术

在缝合技术方面特别强调的是组织分层缝合要严密对合, 忌留死腔, 常用的缝合技术包括间断缝合、间断内翻缝合、间断褥式缝合。贯穿缝合和“8”字缝合, 主要用于重要甲状腺血管的缝合;单纯结扎缝合、间断内翻缝合、间断褥式缝合等缝合方法, 主要用于大部或部分甲状腺切除后保留部分甲状腺缝合;无论采用何种缝合方法, 缝合时一定要将缝线穿过甲状腺创面的底部, 同时将甲状腺的固有被膜同时缝合, 这样有利于止血, 又能防止形成死腔, 避免术后血肿形成。为避免缝扎到甲状腺后方的喉返神经, 一定要注意不可过深缝合。对于颈白线及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只需间断缝合3~4针即可, 尽量减少线结, 将皮下组织及颈阔肌作为一层间断缝合, 应注意的是缝合时边距不宜过大, 每针间距不超过0.5cm避免术后可能引起的较粗的瘢痕及缝合后局部可能出现上下缘凹凸不平, 缝合皮肤的原则是要保证美观, 所以, 建议最好采用连续皮内缝合颈部皮肤的方法。这样做的优势为颈部皮肤针孔不可见, 不能出现皮肤间断缝合愈合以及切口皮肤区域的蜈蚣样改变, 患者更易接受。

手术时采用4-0人工合成多股编织可吸收缝线, 进行甲状腺残留腺体及颈白线、颈阔肌皮下组织的缝合。颈部皮内缝合, 选用可拆除的不可吸收缝线缝合, 这便于术后拆除, 减少可吸收缝线的存留期间局部反应。

2 结果

70例患者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为术后6个月~5年。在术后1年内, 所有患者颈部切口已成一浅表皮纹状改变。颈部活动无明显影响, 128例B超复查1年内可见小结节 (线节) , 1年后基本未发现线节, 皮下亦无异物感, 3~5年随访中有2例行第二次手术, 术后恢复满意。

3 讨论

选择甲状腺手术切口必须做到充分露显术野, 操作比较方便, 愈合后隐蔽美观等基本要求。在不影响操作的前提下, 颈前Kocher切口应尽量短, 两侧对称, 以满足患者的美观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 影响外观包括切口的长短和瘢痕大小等因素, 但一个偏移倾斜, 左右比例失谐或弧线不佳的切口, 更能对视觉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 应尽量按美学的原则和要求做颈前kocher切口, 力求切口对称[4], 以满足患者的不同要求。

目前临床选择显露甲状腺的入路的方式有多种, 常见的有颈正中线入路、横断舌骨下肌群入路及颈侧方入路等。笔者选用颈正中线加左或右侧方入路显露甲状腺的方法, 实际操作中体会到, 行该入路操作能最大限度地显露甲状腺体, 对甲状腺体周围组织只做了局部的解剖, 不损伤任何肌组织, 对颈前浅静脉不做任何处理, 保证了颈部浅层组织的血循环, 利于术后恢复。运用该入路具有不需切断颈前浅静脉、不用切断舌骨下肌群、相对较少的出血量、充分暴露术野、术后颈前皮肤肿胀和疼痛较轻、切口平坦等优点, 对于再次手术的患者易于寻找到正常或相对正常的解剖层次, 且能同时兼顾处理两侧甲状腺病变。由于该入路对甲状腺前各解剖层次损伤小, 所以在缝合时就非常简单, 只要保证各层组织间的解剖层次不乱, 就能达到术后颈部各肌层功能的近百分之百的恢复;再则, 在缝合各层组织时应用人工合成可吸收缝合线, 大大避免了术后切口下异物的存在, 避免了因切口下线节造成局部的急慢性非特异性炎性反应, 及异物肉芽肿和缝线窦道的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 在甲状腺手术时, 切口选择和缝合技术是特别重要的, 如果医师能够根据各种缝线的不同特点恰当选择缝合材料, 必将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手术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J].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李树玲.我国甲状腺癌外科现状与展望[J].临床外科杂志, 2006, 14 (3) :121-131.

[3]孔凡民, 王春声.甲状腺良性病变术中损伤喉返神经的原因及预防[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 26 (3) :209-210.

切口缝合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将2008年6月以来, 在我院普通外科剖腹手术116例患者, 随机分成两组:VICRYL• PluS缝合组66例 (女性患者8例, 男性患者58例) 和普通丝线缝合组50例 (女性患者6例, 男性患者44例) , 切口均为中腹偏右的剖腹探查切口, 根据该公司临床观察试验建议的缝合标准缝合腹壁切口。

1.2 研究方法

腹腔手术完毕后, 用1#VICRYL• PluS缝合线从切口下端皮下贯穿腹直肌前鞘、腹直肌、腹膜层, 向切口上端行贯穿全层连续缝合, 在切口上端打4~5个结防线结滑脱, 最后根据皮下脂肪厚度, 决定是否缝合皮下。普通丝线按普通间断缝合法逐层关闭腹腔。术后常规换药3~5次。评价指标:术后7d和30d观察两组切口愈合美观效果, 术后护理及住院天数。评价方法均使用5分计分法, 1分最差或无, 5分为最佳或重度, 1至5分之间程度依次递增。

1.3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用 (x¯±s) 表示。

2结果

术后3d, VICRYL• PluS缝合组66例患者中, 有5例皮下积液, 经行局部引流后伤口愈合, 1周后拆除全部皮肤缝线, 无伤口裂开患者, 术后30d随访, 无1例患者出现缝线异物反应。普通丝线对照组50例患者中, 有17例在术后第3天, 伤口发红、积液、积脓, 经充分引流后, 1周后拆除部分皮肤缝线, 有5例出现伤口全层裂开, 再次手术缝合。术后30d随访, 有3例患者手术切口出现经久不愈 、慢性窦道形成, 经再次手术切除窦道, 清除原缝线线结, 伤口愈合。术后7d和30d观察VICRYL• PluS缝合线组切口的愈合和美观效果要显著优于普通丝线组, 缩短住院时间。见表1。

3讨论

VICRYL• PluS缝合线是一种新抗菌切口的缝合线, 国外有研究显示, 它可以有效地抑制通常与手术切口感染有关的细菌。VICRYL• PluS张力强、牢固、吸收快 (56~70d) 。由于是皮下全层缝合, 关闭腹腔速度快, 缩短手术时间, 术后7~12d伤口愈合好, 明显降低了切口感染率, 以致降低了切口裂开发生率。术后7~8d完全可拆除皮肤缝合线出院。普通缝合丝线2周以后才能拆除皮肤全部缝合线, 甚至常常出现切口裂开现象, 明显延长住院时间, 加重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 降低了住院床位周转率[3]。

在临床使用中, 必须正确掌握VICRYL• PluS缝合线的适应证和使用方法。缝合时松紧度适当, 拉得过紧影响肌肉层的血供, 太松达不到完全关闭腹腔的效果, 甚至会增加切口裂开的发生率或感染率。

本研究表明VICRYL• PluS缝合线是腹部切口理想的缝合线, 安全可靠, 使用方便, 缝合速度快, 伤口感染率、裂开率低, 愈合时间缩短。

参考文献

[1] Rothenburger S, Spangler D, Bhende S, et al.In vitro antibacterialevaluation of coated VICRYL PluS antibacterial suture (coatedpotyglacin 910 with triclosan) using zone of inhibition assays〔J〕.Surg Infect J, 2002, 3 (1) :79-87.

[2] Storch H, Perry LC, Dauidson J M, et al.A 28-day study of theeffect of coated VICRYL PluS autibacterial suture (coated po-tyglacin 910 with triclosan) on wound healing in guinea pig linearlncisonal skin wounds〔J〕.Surg Infect J, 2002, 3 (1) :89-98.

切口缝合 篇7

关键词:小切口甲状腺瘤切除术,美容缝合,临床效果

甲状腺肿瘤是常见的发生在颈部的肿瘤, 由于该种肿瘤特殊的占位, 给患者的呼吸、吞咽等带来很大影响,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临床上治疗甲状腺肿瘤的主要方式是手术切除, 传统的开放式手术虽然能够切除甲状腺肿瘤, 但其切口较大, 并发症相对较多, 术后瘢痕明显。在本组研究中, 我院对26例甲状腺肿瘤患者采用小切口切除术治疗并行美容缝合, 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本院自2011年3月至2014年2月期间所收治的甲状腺瘤患者当中选取52例为研究对象, 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 每组各26例, 在26例研究组患者当中, 男10例, 女16例, 年龄25岁~52岁, 平均年龄 (31.1±4.9) 岁, 病程1~6年;在26例对照组患者当中, 男11例, 女15例, 年龄24岁~51岁, 平均年龄 (29.9±4.6) 岁, 病程1~5年。通过对比, 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放式手术治疗:实施全麻, 患者取平卧位, 在患者甲状腺肿瘤最高点切开一个长度约为6~8cm左右的弧形切口, 然后从切口处切开肿瘤皮下组织、颈阔肌, 游离皮瓣, 直至皮瓣上部与甲状软骨水平, 下部可与胸骨切迹水平, 之后按照常规手术进行治疗和缝合。

1.2.2研究组研究组采用改良小切口甲状腺瘤切除与美容缝合治疗:首先给予患者实施颈丛麻醉, 在胸骨切迹上1.5-2.5厘米处作长3-5厘米横弧形小切口, 并对皮下出血点用电凝止血。其次分离切口上、下皮瓣, 纵向切开颈白线, 紧贴囊肿囊壁固有膜进行分离, 所分离出血管要紧靠囊肿包膜边缘进行结扎, 切除囊肿包块。第三, 切除包块后要及时彻底止血, 使用“T”字形胶管引流, 引流彻底后, 采用美容缝合法, 应用3-0的无创不吸收缝线, 紧贴切口角边缘真皮层入针, 逐层缝合切口。

1.3评价标准

以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平均长度、术后伤口愈合情况以及患者对治疗瘢痕的满意情况为评价标准。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6.0对相关数据展开统计学分析, 对计数数据进行χ2检验。当P<0.05时具有显著差异, 且具统计学意义。P<0.01时具有非常显著差异, 且具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1) 。具体见表1。

2.2两组患者术后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出现颈前疼痛、吞咽困难、感染等情况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2。

注:*χ2=5.200;P=0.023

2.3两组患者对治疗后瘢痕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对治疗瘢痕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研究组患者非常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3。

注:#χ2=6.242;P=0.012;*χ2=5.650;P=0.017

3讨论

甲状腺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肿瘤, 以颈前部肿块为主要症状[2]。肿瘤有良性和恶性之分, 腺瘤属于良性肿瘤, 淋巴瘤、癌属于恶性肿瘤。据某城市有关调查显示甲状腺肿瘤发病率高达5%, 其中多是良性肿瘤[3]。就目前来说, 甲状腺瘤的病因尚不明明确, 一般认为, 该种疾病和性别、遗传、射线照射、TSH过度刺激等有关。

甲状腺瘤患者多为女性, 一般均为甲状腺体内的单发结节, 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 表面光滑、边界清楚, 可随着吞咽上下移动[4]。由于该种肿瘤特殊的占位, 给患者的呼吸、吞咽等带来很大影响,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一些病史时间较长的患者往往因钙化而使瘤体坚硬, 有些甚至会发展为功能自主性腺瘤, 从而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临床上治疗甲状腺肿瘤的主要方式是手术切除, 传统的开放式手术虽然能够切除甲状腺肿瘤, 但其切口较大, 并发症多, 术后瘢痕明显[5], 这对患者尤其是爱美的女性患者都是不愿意接受的。随着微创时代的到来, 改良小切口术以及美容缝合术被广泛用在了甲状腺瘤的临床治疗当中。

改良小切口术在切除甲状腺瘤的时候, 紧贴囊壁分离甲状腺囊肿, 腺瘤均在甲状腺固有膜内, 避免了损伤甲状腺固有膜外走行的喉返神经[6]。在行改良小切口手术的时候, 是沿着颈前筋膜下的疏松组织内进行的, 容易分离, 减少了术后出血量。在分离包块的时候, 一旦发现包块相连的小血管就应该予以结扎, 切除肿块之后仔细逐一检查, 采用最合适的方法缝合残留腺体出血口, 从而也就减少了术后出血量。在行改良小切口手术的时候, 运用了良好的负压、虹吸作用, 比较彻底地引流手术创面的血液和渗液, 从而也就减少了创面积液以及感染的机会。行改良小切口术之后, 采用美容缝合术对伤口进行缝合, 切口角部针距小, 角度对合严密, 缝合之后, 皮肤能够保持原位且不会刺激组织增生, 术后伤口瘢痕较浅, 基本不影响术后的美观。

本组研究中,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放式手术治疗, 研究组采用改良小切口甲状腺瘤切除与美容缝合治疗。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手术切口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术后出现颈前疼痛、吞咽困难、感染等情况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对治疗瘢痕的满意度为92.3%, 对照组对瘢痕的满意度为76.9%, 研究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小切口切除术与美容缝合治疗甲状腺瘤, 术中出血量少、创口小, 术后并发症少, 治疗效果好, 患者对美容效果更满意, 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金泉.甲状腺瘤改良小切口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2, 21 (11) :1470-1471.

[2]刘华盛, 傅向军, 万仁强, 等.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腺瘤的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4 (7) :94-95.

[3]马玮阳.改良小切口术治疗甲状腺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 2014, 12 (12) :59-60.

[4]程国凌.应用小切口行甲状腺瘤切除术66例效果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 2014, 35 (9) :130-131.

[5]沈晓波.改良小切口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腺瘤的疗效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 2014.21 (7) :1076-1077.

切口缝合 篇8

关键词:缝合,护理,脂肪液化,切口裂开

孕产妇及中老年妇女的肥胖现象导致下腹部皮下组织较厚, 该部位手术时纵切口易发生脂肪液化, 导致切口渗液、非感染性裂开, 愈合时间延长, 从而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近年来我科对妇女下腹纵切口采用立“8”字缝合法, 使脂肪液化发生率明显减少。对出现脂肪液化患者, 结合切口理疗、延期拆线等护理方法, 明显缩短了愈合时间, 使切口裂开明显减少, 收到了良好效果, 并与之前传统缝合方法及护理方法进行了对比,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妇产科下腹部手术患者22例作为观察组;选取2005年12月以前妇产科下腹部患者22例作为对照组。2组均为肥胖患者, 体质量85~102kg, 平均92kg, 皮下脂肪厚度5~10cm, 平均7cm, 部分患者伴轻度贫血、妊娠期水肿或子痫前期。2组年龄、体质量、腹壁厚度、血红蛋白、血浆蛋白及手术原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切口缝合方法

观察组采用立“8”字缝合皮肤和皮下组织:用皮针4号丝线由一侧皮肤进针至皮下脂肪层外1/3穿出, 将针翻转, 再从对侧皮下脂肪层外1/3进针向内穿过皮下脂肪层内2/3, 从腹筋膜外至同侧, 缝合皮下脂肪层内2/3 至外1/3处出针, 将针转正, 从对侧皮下脂肪层外1/3进针向上至对侧皮肤穿出[1]打结, 针距2cm;对照组皮下脂肪组织及皮肤分别用皮针4号丝线间断缝合。

1.3 切口护理方法

观察组对术后切口渗液、脂肪液化患者给予切口换药、间断俯卧、切口理疗、切口延期拆线处理, 酌情于术后8~10d拆线;对照组对术后切口渗液者拆除该处缝线1针, 用甲硝唑冲冼, 庆大霉素8万U上药, 用蝶形粘膏拉紧切口两侧皮肤, 2d换药1次, 酌情于术后8~10d拆线。2组均于术后48h给予切口微波理疗30min, 每天2次, 切口渗液后经消毒取局部分泌物做细菌培养, 每天1次, 共3次。

1.4 判断标准

对切口脂肪液化的判定, 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一般认为以下表现可诊断为脂肪液化: (1) 术后5~7d出现切口愈合不良, 皮下组织游离, 渗出液较多, 有漂浮的脂肪滴及坏死组织; (2) 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皮下组织外观无坏死征象; (3) 镜检可见较多的脂肪滴, 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2]。

1.5 观察指标

术后10d切口愈合情况、术后10d脂肪液化切口裂开情况、术后平均住院天数、术后发热率 (指术后24~72h体温>38. 5℃) 、细菌培养 (切口渗液者取局部分泌物培养) 。

1.6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术后10d切口愈合率高于对照组, 切口裂开率低于对照组, 平均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原因较多, 迄今对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多数学者认为, 切口脂肪液化多发生于肥胖患者, 皮下脂肪切开后局部血液循环被破坏, 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进一步发生血运障碍, 进而影响切口的愈合[2];妊娠期水肿、贫血、低蛋白血症、滞产也是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重要原因。由于妊娠期水肿、滞产等, 手术操作困难, 从而使手术时间延长, 给术中缝合带来一定困难, 使切口暴露时间增长, 清洁切口感染率增加, 从而影响切口愈合, 尤其合并水肿、贫血、低蛋白血症的患者。因此, 预防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及脂肪液化后切口裂开, 切口的缝合方法、术后切口处理及护理方法也很重要。

对照组行皮下脂肪层及皮肤间断缝合, 因脂肪层厚, 切口无张力, 在缝扎过程中或因缝扎过紧, 缝线切割脂肪组织, 造成缺血、坏死、脂肪液化, 继发无菌性炎症, 影响切口愈合, 或因缝扎过松, 止血不彻底, 渗液过多, 脂肪液化, 采用拆除局部缝线、扩创引流、切口换药等方法而切口裂开, 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延长了住院时间, 增加了住院费用。观察组采用立“8”字缝合皮肤和皮下组织, 用4号丝线既缝合了皮下脂肪组织、又缝住了筋膜, 缝线在切口内成立“8”字, 分4段作用于切口的不同部位, 使每段缝线受力相对较小, 使缝合松紧适度, 在切口处不留死腔, 缩短了手术缝合时间, 遇有脂肪液化时切口延期拆线, 切口两侧脂肪相贴较紧密、相对无张力, 结合间断俯卧位, 有利于渗液引流, 辅助切口微波理疗, 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水肿的减退, 促进渗液吸收[3], 使肥胖切口, 尤其是伴水肿、贫血、低蛋白血症患者切口愈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对下腹部肥胖伴水肿、贫血、低蛋白血症患者腹壁纵切口采用立“8”字缝合, 辅助切口理疗及延期拆线是预防和治疗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好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谢业丽.“8”字缝合对脂肪化切口愈合影响的临床分析[J].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7 (1) :53.

[2]杨振萍, 王荣梅, 李树波.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41例防治体会[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2006, 21 (16) :2321.

切口缝合 篇9

关键词:切口裂开,二次缝合,引流

受多种因素影响, 我国剖宫产率逐年上升, 国内大部分城市医院剖宫产率为40%, 少数为60%~70%[1], 术后切口裂开的比例也随之增加, 其发生率为5%~10%[2]。伤口裂开不但增加患者的精神负担及经济负担, 也给患者带来病痛, 增加医务人员的精神压力和工作量, 造成医患纠纷。因此, 积极有效的处理术后切口裂开对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减少医患纠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选取我院妇产科手术后切口裂开的患者39例, 行二次缝合术进行临床分析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妇产科开腹手术后腹部切口开裂的患者39例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2~58岁, 平均年龄 (29.32±5.12) 岁。其中子宫切除5例, 宫颈癌根治术3例, 剖宫产手术31例。切口部分裂开32例, 探查撑开后全部裂开达前鞘, 直接全部裂开达前鞘6例, 前鞘亦裂开达腹膜外1例。

1.2 手术方法

妇产科手术后的患者, 一旦发现伤口敷料渗液较多, 切口底部空腔较大或切口裂开超过1/2时, 不必保守等待, 应立即探查伤口底部空隙, 撑开使其全层裂开。选择局麻或腰硬联合麻醉方式, 将切口完全敞开, 常规消毒后, 清理前次手术缝线, 均匀切除裂开切口四周的皮肤及皮下组织达前鞘, 厚度约0.5~1 cm, 彻底清除切口周围的失活坏死组织, 骚刮切口底部的前鞘, 碘伏充分消毒切口后, 10号丝线将皮肤、皮下脂肪组织连同部分前鞘全层褥式缝合, 两缝线间距约1.5~2 cm, 检查缝针底部不留死腔, 如前鞘裂开者, 先用7号丝线间断缝合前鞘, 之后缝合方法相同。将橡皮手套剪成宽1.5~2 cm, 长8~10 cm的橡皮膜引流条, 伤口缝合完毕后每间隔3 cm放置一根引流条于伤口基底部, 切口覆盖无菌帖。

1.3 术后护理

二次缝合术后切口压沙袋6 h, 防止出血或形成血肿, 术后抗菌素预防感染, 抗感染是切口再次缝合术后的重要措施[3]。术后前3日伤口渗液较多, 根据伤口渗液情况, 更换敷料1~3次/d, 渗出液多者增加换药次数, 保持敷料干燥, 每次换药沿切口纵轴尽量挤压, 使残腔内分泌液能充分排出, 注意换药时引流条不能被部分或全部拉出, 以免造成引流不畅影响切口愈合。渗出液极少量时, 可随时拔除引流条, 渗出较多需要适当延长引流时间, 引流条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72 h, 以免发生感染。二次缝合术后第3天开始红外线理疗伤口局部, 1~2次/d, 30 min/次, 可保持切口干燥, 促进血液循环, 加速愈合, 术后10天伤口拆线。

2 结果

切口裂开患者39例经二次缝合等处理后, 10天后拆线, 甲级愈合38例 (97.44%) , 延期至28天愈合1例 (2.56%) 。出院后随访, 无伤口排液、感染及再次裂开者。

3 讨论

3.1 切口裂开的原因

妇产科术后腹部切口裂开是妇产科腹部手术中严重的并发症[4], 常见原因:肥胖、感染、营养不良、腹压增加、免疫力低下是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诱因, 麻醉效果不佳患者腹部压力增加腹膜撕裂、术中使用电刀[5]、缝合技术、丝线或肠线排斥反应、组织结扎过紧、脂肪液化等是切口裂开的常见原因, 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随手术时间延长及出血量增多而增高, 手术时间延长1 h, 切口感染率将倍增[6];另有研究发现, 切口裂开的患者中纵切口多于横切口, 可能因纵切口的张力过大, 易导致切口裂开。

3.2 临床症状

术后伤口裂开的患者39例中, 裂开的切口时间以5~7天最多见。全部患者均在手术后出现持续发热, 占100%, 多为术后第一天开始发热, 持续数天, 直至伤口裂开引流后体温渐降, 在术后不同时间段出现伤口渗液, 患者39例渗出液为淡黄色液体, 多在术后3~5天开始出现, 其中1例术后第1天即出现渗液, 拆线时伤口裂开排出积液2例;术后4~7天出现伤口局部疼痛21例 (53.85%) 。观察表明, 术后发热和切口渗液是腹部伤口裂开最主要的临床表现, 部分患者出现局部伤口疼痛。

3.3 预防

术前加强营养、控制血糖等造成切口裂开的诱因, 对可能出现术后切口裂开的肥胖患者, 腹部尽量采用横切口, 横切口张力小, 能自然紧密对合, 有利于复位和血液循环, 皮下脂肪采用钝性撕开, 减少血管损伤, 顺应脂肪的解剖学结构。术中尽可能少用电刀, 严格按照解剖层次对位缝合;选择适合的麻醉方式, 熟练手术操作技术, 缩短手术时间, 缝合时用丝线, 因是全层缝合拆线后丝线被取出, 减少腹部伤口异物反应。术后切口的观察与护理也十分重要, 术后24 h内查看切口敷料是否干燥, 对不明原因持续发热的患者, 应密切观察伤口情况, 有渗液时沿伤口长轴挤压, 及时发现伤口异常及时处理。

3.4 切口延迟愈合原因分析

伤口裂开二次缝合患者39例中, 肥胖患者拆线后切口两端裂开1例, 延期至28天愈合。主要原因为二次缝合术后伤口护理不当所致, 此患者术后6 h取沙袋开始使用红外线理疗伤口局部, 术后未满24 h, 可造成切口局部血管扩张出血或形成小血肿;另外, 在伤口换药时不慎将伤口两端引流皮瓣部分牵出, 造成伤口基底部分泌液引流不畅, 以上两个因素是造成愈合延迟的主要原因。因此二次缝合术后伤口的护理十分重要。

我院对以往切口全层裂开的患者, 多采用局部换药引流、理疗等保守处理, 愈合时间长达1个月, 个别患者甚至60多天仍不能愈合。保守失败后再行二次缝合, 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本文选取术后切口裂开患者39例, 实施二次缝合术, 10天后拆线, 切口甲级愈合率为97.44%, 愈合时间短, 疗效确切。对于切口部分裂开保守治疗难以愈合者也可采用此方法。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裂开二次缝合, 手术切除不新鲜的失活坏死组织, 术后切口引流, 配合物理治疗促进血液循环, 对治疗腹部切口裂开, 具有愈合时间短, 手术方法简单安全、价格低廉等优点。既减少患者的病痛、减轻经济负担, 又减少医患纠纷和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 特别适合于基层医院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熊钰.李笑天.瘢痕子宫产生的常见原因及其对远期妊娠的影响[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2, 26 (8) :577-579.

[2]宋鹏宇, 薛斌, 丁云鹏, 等.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3种不同方法疗效比较[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6 (11) :1400.

[3]宋加平.腹部手术切口裂开的原因分析及治疗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 (12) :312.

[4]高崇鲜, 罗伊.妇产科腹部切口裂开的原因分析及治疗体会[J].求医问药, 2012, 10 (12) :72.

[5]牟艳铭.探讨腹部外科手术切口裂开的原因及临床处理[J].求医问药半月刊, 2011, 10 (9) :54.

上一篇:数据库资源调度下一篇: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