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块式缝合术(共9篇)
方块式缝合术 篇1
产后出血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 是产科常见的分娩期并发症, 及时与有效地处理产后出血, 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是十分关键的。我院采用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防治产后出血, 保留了子宫, 是治疗剖宫产中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行之有效的方法, 提高了产科质量, 且简单、易掌握,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病例简介
例1, 女34岁, 已婚已育, 因停经23周, 无痛性阴道流血2d入院。入院诊断:G6P1孕23周前置胎盘, 瘢痕子宫。B超提示:中孕头位, 胎儿存活, 入院后予绝对卧床休息, 积极止血, 对症保胎处理, 于入院18d突然出现阴道流血增多, 伴大量血块, 500ml左右, 急查血常规, 血凝, 交叉配血, 备同型血400ml, 给予止血敏, 止血芳酸+5%葡萄糖溶液静滴等对症治疗, 无明显好转, 仍出血不止。血常规回示结果:HB 70g/L, 为保母婴平安, 在腰硬麻下立即行剖宫产手术, 术中见部分胎盘覆盖宫口, 手取胎盘胎膜, 娩出不完整, 予行清宫, 见子宫下段多处有活动性出血, 先后予缩宫素20U, 垂体后叶素6U注射子宫下段, 丝线缝扎出血点, 缩宫素40U加入液体中静滴促子宫收缩治疗, 但胎盘附着面仍有活动性出血, 多中方法止血无效后, 予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 术后子宫收缩好, 无明显活动性出血, 术中出血1000ml左右, 连续缝合子宫切口, 清点纱布器械对数后, 常规关腹, 手术顺利, 术后予预防感染, 纠正贫血, 支持处理, 7d拆线, 切口愈合出院。
例2, 女, 28岁, 已婚未育, 因停经39+1周, 腹痛伴阴道流血1h多入院。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 心肺无异常。产科检查:宫高35cm, 腹围100cm, 胎位LOA, 胎心140次/min, 不规律宫缩, 宫口未扩张, 胎膜未破, 头先露, S=-2, 骨盆测量正常范围。B超提示:胎儿双顶径91mm, 股骨长75mm, 羊水指数161mm, 胎盘位于子宫左侧前壁, 胎盘与子宫肌层之间探及深约12mm液性暗区。入院诊断:G3P0孕39+1周, 部分型胎盘早剥。处理:完善相关检查, 积极术前准备, 立即行剖宫产终止妊娠, 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 术中见胎盘位于子宫下段, 胎盘边缘接近子宫颈内口, 胎盘胎膜娩出欠完整, 行清宫术, 见胎盘粘连处仍出血, 用4号丝线“8字”缝合4针未见止血, 仍不断渗血, 再次予缩宫素20U, 子宫体注射, 热盐水纱布压迫止血仍未止血, 予输同型红细胞及血浆的同时予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 术后子宫收缩好, 无明显活动性出血, 连续缝合子宫切口, 清点纱布器械对数后, 常规关腹, 手术顺利, 术后予预防感染, 纠正贫血, 支持处理, 7d拆线, 切口愈合出院。
例3, 女, 33岁, 因停经35周, 无痛性阴道流血半小时入院。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 心肺无异常。产科检查:宫高28cm, 腹围90cm, 胎位LOA, 胎心156次/min, 无宫缩, 宫口未扩张, 胎膜未破, 头先露, S=-2, 骨盆测量正常范围, B超无。入院诊断:G5P0孕35周, 前置胎盘。处理:完善相关检查, 积极术前准备, 定血型, 交叉配血, 立即行剖宫产终止妊娠, 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术中见部分胎盘胎盘覆盖子宫内口, 手取胎盘胎膜, 娩出欠完整, 予清宫术, 见子宫下段多处出血, 予4号丝线缝扎出血点, 先后予缩宫素20U, 子宫下段肌注, 垂体后叶素12U注射子宫下段, 缩宫素20U加入液体中静滴促进子宫收缩, 立止血1KU静推止血, 子宫收缩仍差, 立即输同型红细胞400ml的同时, 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 术后子宫收缩好, 无明显活动性出血, 连续缝合子宫切口, 清点纱布器械对数后, 常规关腹, 手术顺利, 术后予预防感染, 纠正贫血, 支持处理, 7d拆线, 切口愈合出院。
3例均为剖宫产手术中出现子宫收缩乏力, 子宫下段收缩欠佳, 引起大出血用多种保守治疗方法止血无效后, 不能控制出血而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 手术保留了其生育能力, 随访3~6个月, 未发现远期并发症。
2 讨论
剖宫产手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比阴道分娩更常见, 严重的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止血无效时, 切除子宫是挽救产妇生命的惟一方法, 而切除子宫使女性永久地丧失了生育能力, 近年来采用这种新型的外科手术产后出血的缝线方法, 安全易掌握, 尤其适用于剖宫产术中药物治疗无效的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 可避免切除子宫, 保留生育能力, 是近年来, 使用的一种处理产后出血的新式缝合法, 在我院开展的3例手术中, 均成功, 仅用一根可吸收线, 2~3min就完成操作, 并未增加手术难度, 也未延长手术时间, 在子宫前后壁褥式缝合加压子宫, 使出血停止, 保留子宫, 预后良好, 改良背带式子宫缝合术操作与其他保守性手术相比更简单, 而且安全易行, 无需特殊器械和手术技巧, 成功率高, 是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首选而且有效止血方法。
关键词: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剖宫产中,产后出血
方块式缝合术 篇2
【关键词】剖宫产;产后出血;纱条填塞;子宫背带式缝合术
【中图分类号】R71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76-02
作为分娩前严重且高危的并发症之一,产后出血与产褥感染、妊娠合并心脏病以及严重妊娠期高血压并称为产妇四大死亡原因。临床上将产后24h内患者失血量≥500ml或剖宫产患者产后出血量≥1000ml的患者确诊为产后出血患者[1]。由于该症状发病急且一般无明显的预见征兆,尤其是剖宫产患者,长期以来如何有效止血进而降低因剖宫产产后出血而引起的患者死亡率已成为妇产科医生的最为重视的病症之一。本文探讨了剖宫产产后出血症状患者中采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的临床意义,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4例研究对象均为2011.2-2015.2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所有剖宫产患者产后出血量均≥1000ml,并无肝肾功能严重障碍以及凝血功能障碍患者。64例患者按照所选取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所有产后出血患者随机均分至A、B两组。A组32例患者的年龄在22岁至34岁,平均(27.8±4.6)岁,主要采用传统的纱条填塞止血治疗手段,其中初产、经产患者各有19例、13例;B组32例产后出血患者的年龄在21岁至35岁,平均(28.3±4.8)岁,其初产、经产患者各有21例、11例,该组主要采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进行治疗。AB两组患者的年龄、出血情况以及孕次等一般资料差异较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比。
1.2治疗方法
A组:采用传统的纱条填塞止血治疗。即在为患者注射宫体、静脉缩宫素以及止血药物后,选取标准的无菌填塞纱布对剖宫产产后出血部位进行填塞。填塞顺序应严格按照子宫侧,从上至下填塞至患者宫腔内部;阴道侧则从下至上填充,填塞纱条两端于患者剖宫产切口处交汇,然后进行裁剪、缝合。填塞过程中应确保填塞密实均匀,不应留有空隙,并在填塞24小时后取出纱布进行细菌培养实验,观察患者临床止血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等。
B组:采取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对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进行治疗。即在将子宫脱出患者腹腔后,采用双手挤压按摩患者子宫,估计患者是否适合背带式缝合术治疗,预判其成功率。出血现象有明显停止迹象,则表明可行背带式缝合术,且成功率较大。观察患者缝合后各项生命体征情况以及手术过程中患者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2]。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A、B两组产后出血患者的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
32例采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的B组患者无论是产后出血量(555.14±80.17)ml、还是手术时间(75.12±10.11)min,均明显优于A组传统纱条填塞治疗,P<0.05,两组差异显著。见表1.
表1A、B两组患者产后出血及手术时间情况()
分组n产后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A组32555.14±80.17 75.12±10.11 B组32912.13±120.16 92.15±14.84 t 值 15.92416.1355 P 值 0.0000 0.00002.2 A、B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
采用传统纱布填塞治疗的A组产后出血患者共10例发生痛经、产褥感染以及继发性贫血等并发症,不良反应率达31.25%,而采用背带式缝合术治疗的B组患者仅2例发生痛经和产褥感染,不良反应率仅为6.25%。
3.讨论
产后出血属于产科的急危症,同时还是导致我国产妇分娩死亡的最主要原因。随着外科手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手术器械的不断更新,剖宫产成为我国目前主要的分娩方式,然而剖宫产属于一种有创伤的手术,若处理不当时较易发生产后大出血。剖宫产产后大出血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子宫收缩无力、胎盘植入、凶险性前置胎盘等,其中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导致产后大出血的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而导致子宫收缩无力的原因有很多如术中使用麻醉药品、产妇自身精神高度紧张等[3]。
目前治疗产后大出血的方法一般有药物保守治疗,宫腔填塞以及局部缝扎等等,一旦以上常用的处理方法无效时,为了挽救产妇的生命临床上常采用切除子宫方法进行挽救。而切除子宫不仅仅使产妇失去了生育的能力,還影响产妇的内分泌功能,对产妇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4]。本次研究中A组产后大出血的处理方法是采用纱布填塞宫腔的方法来进行止血,但是相对于B组患者采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来说其手术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而B组患者的子宫背带式缝合术主要是通过挤压子宫平滑肌,使子宫侧壁的血管受到挤压使其出血量显著减少,进而是子宫收缩,与此同时子宫内的血窦受到进一步的压迫,最后血窦完全闭合从而达到持续性的止血作用。所以有关研究证明采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来治疗产后大出血的效果快而且有效,本次研究结果显示:B组患者进行手术的时间以及剖宫产术后出血量均低于对A患者,此外B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较A组患者的低。由此可见对于产后大出血的产妇采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来治疗属于一种有效而且止血迅速的外科治疗方法,最重要的是可以为患者保留其生育的能力,避免了切除子宫后的内分泌紊乱所导致的一切后果。
综上所述,采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来治疗产后大出血的效果较佳,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而且术后并发症较少,是一种较好的用于处理产后大出血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黄芳.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用于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治疗效果评价[J].当代医学,2013,19(35):43.
[2] 聂东娥.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疗效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8):4294-4296.
[3] 宁炳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对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治疗效果[J].当代医学,2015,21(1):58-59.
方块式缝合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行剖宫产的产后出血患者60例,年龄21~43岁,平均年龄(25.6±3.7)岁,初产妇41例,经产妇19例。均为单胎。肝肾功能正常、无心肺功能及凝血功能异常、生殖器官无畸形。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年龄、孕周、孕产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实验组采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将子宫托出盆腔,于距离子宫切口处左下缘、左侧缘3cm处由外向内垂直进针并穿过宫腔,至距离子宫切口处左上缘、左侧缘4cm处出针,将缝线拉至子宫底部左侧缘中外1/3处,绕过宫底,于子宫后壁的约子宫下段切口水平处由左向右、由外向内斜行进针并穿透子宫全层,在子宫切口右侧对应处位置出针,将缝线再次绕过宫底至前壁,在子宫切口的右侧相对应位置出针,将缝线拉紧并打结,压迫子宫呈扁圆形,观察出血情况,常规缝合子宫切口。
1.2.2对照组采用子宫按摩、子宫肌层注射缩宫素、宫腔用碘伏纱布卷填塞,宫颈口留纱布头,观察无活动性出血后,常规缝合子宫切口。宫腔内纱条于术后第2天取出。
1.2.3 两组产妇术后均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阴道出血情况、抗感染治疗、肌注及静脉滴注缩宫素。
1.4 统计学处理
将两组患者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统计包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计数资料或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其中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h出血量及术后24h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短,术后2h出血量及术后24h出血量更少。术中出血量相当。其中手术时间、术后2h出血量及术后24h出血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中输血、产后出血病例数、产褥感染率及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实验组的术中输血例、产后出血例及产褥感染率都为0,对照组的术后输血例、产后出血例及产褥感染率分别为(4,13.33%)、(3,10%)、(4,13.33%),与实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天数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7.6±2.1)d与(9.7±3.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剖宫产术后子宫收缩乏力出现产后出血,往往出血量大,在短时间内导致患者失血性休克或DIC等严重的并发症,目前多采用子宫按摩、子宫收缩药物、宫腔纱布填塞及子宫动脉结扎来治疗剖宫产术后出血,甚至有些患者需要切除子宫止血[1]。给产妇生理及心理上造成具大的创伤。行宫腔纱布填塞可有效得防止子宫收缩乏力的产后出血,对保留患者生育功能也有肯定的意义,但其缺点是在术后取出纱布时由于牵拉可能引起继发性的出血,并且还增加了产妇术后产褥感染的概率;子宫动脉结扎术中有损伤输尿管的可能及结扎效果不确切;孕产期子宫增大明显,盆腔充血水肿,行子宫切除术难度明显加大,术中容易损伤周围脏器,操作时间长,同时行子宫切除术后,卵巢由于血液供应及反馈调节机制受到影响,使功能下降,出现卵巢功能早衰,孕产妇可提前出现更年期综合征[2],加之生育功能的丧失,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
子宫背带式缝合也称为β-Lynch缝合术,是1993年由Nillfon Keynes报道的一种新式控制剖宫产后出血的外科手术缝合方法,其原理是由缝线机械性对子宫平滑肌纵向得挤压,压迫子宫壁的弓状血管,并使交织在平滑肌纤维的血管被物理性挤压,使血窦关闭,子宫血流减慢出血减少至停止,达到止血目的。产妇恢复期时缝线被逐渐溶解,子宫复旧不受缝线影响,一般不会引起宫腔粘连[3]。其优点在于避免大出血时切除产妇子宫,能迅速达到止血目的,对保留子宫及生育能力,对产妇月经的恢复及再次妊娠分娩无影响,提高了产妇术后的生活质量。
背带式缝合用于子宫收缩乏力的产后出血,应尽早应用,效果越明显。进行缝合时子宫前后壁的进出针水平应相当,位置约在子宫切口的上、下约2~4cm处,在牵拉缝线时既能系紧又能避免缝线结扎时引起下段肌层撕裂及切割而导致继发出血,或压迫子宫切口影响血运而影响切口愈合,而在子宫切口缘2~4cm处进出针也不必担心损伤输尿管、子宫动脉及膀胱。缝合后应注意垂直于宫壁打紧缝线并良好打结,以免脱落[4]。缝合结束后观察宫腔出血情况,子宫收缩良好后常规缝合子宫切口。术后常规使用缩宫药物并抗感染治疗。
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背带式缝合用于子宫收缩乏力的止血效果显著,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安全,容易掌握,对产妇没有不良的影响,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黄玉萍.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1):184-185.
[2]Tstilakidis C,Alalade A,Danso D,et al.Ten year follow-up of theeffect of the B-Lynch uterine compression suture for massivepostpartum hemorrhage[J].Int J Fertil Women Med,2006,51(6):262-265.
[3]康新芬,魏海霞.3种方法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3):228-230.
方块式缝合术 篇4
【关键词】 剖宫产;产后大出血;改良式B-Lynch缝合法。
剖宫产术中因子宫收缩乏力,胎盘粘连,前置胎盘,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发生大出血,如不能迅速控制,就会危及产妇的生命。本文总结了36例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患者应用B-Lynch缝合法的止血效果,旨在证实在控制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是快速、有效、简便的处理方法。
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7年2月~2010年1月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中发生产后出血病例。引起产后出血的原因:29例为宫缩乏力;4例为前置胎盘;2例为胎盘粘连;1例为凝血功能障碍。经按摩子宫、应用宫缩药物等常规方法效果欠佳,估计出血量达800毫升,且仍有活动性出血者36例。应用改良式B-Lynch缝合法止血。
2. 止血方法:将宫体从腹腔搬出,用7.0厘米大圆针2号铬制肠线自切口右侧3厘米的下缘3厘米处进针,经宫腔自切口上缘2~3厘米处出针。在子宫体表面拉紧肠线,自宫底绕到子宫后壁与前壁出针处相当部位出针,在自右侧与左侧同水平相应部位向子宫后壁穿出。肠线紧贴子宫体表面绕到宫底到子宫前壁下段子宫切口上缘2~3厘米处进针,通过宫腔在切口的下缘与右侧的进针处同一水平出针,拉紧肠线,再用手加压宫体,检查子宫止血完好,打结。然后再缝合子宫切口。
注意:缝线仅在浆膜层、肌层内穿行,不穿透内膜。在缝线绕行宫底的同时,分别在子宫前后壁垂直褥式缝合子宫浆肌层3~4针,将缝线固定于子宫上,以防止缝线滑脱。对于由前置胎盘引起的产后出血,缝合子宫时将切口下缘缝合点的位置下移。
二、结果
36例患者均无死亡,及时有效地控制出血避免子宫切除,无宫腔感染及术后再出血病例,随访1年,无并发症发生。其中4例行第二次剖宫产术,术中子宫未见异常,术后母婴情况好。
三、讨论
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毫升称为产后出血,80%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调查数据显示全球孕产妇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是产后出血。产后出血迅速而凶猛,如不及时处理,孕妇可能很快出现休克,有生命危险。产后出血的病因:宫缩乏力,妊娠相关物残留,生殖道创伤,凝血功能障碍。其中子宫收缩乏力占产后出血的70%。
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病因:子宫收缩乏力,前置胎盘,胎盘粘连,凝血功能障碍等。剖宫产术中止血措施常用的有:及时应用药物,包括胎盘娩出后在子宫肌层注射缩宫素,静滴缩宫素,应用前列腺素F2α衍生物、米索前列醇含化等;按摩子宮等。
如果仍有大量出血时,就应采取进一步治疗,传统的方法有:
1.宫腔填塞纱布条:但此操作易引起感染,不利于子宫切口愈合。术中填塞不便,不易填紧或填均匀;因纱布吸血而发生隐匿性出血,且拔出纱布亦可能有再次出血风险。现在很少应用此种方法止血。
2.盆腔动脉结扎术:包括子宫动脉结扎术、髂内动脉结扎术,此种方法在治疗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疗效肯定,但因产后子宫大,盆侧壁暴露较困难,受妊娠影响,盆腔血管丰富,组织充血水肿,易发生盆腔血肿。且有损伤输尿管的可能,技术要求高,故尚不能被广泛应用。
3.动脉栓塞术:产后出血经皮动脉栓塞治疗的成功率高,但它的应用还有赖于介入放射科医师、妇产科治疗组以及血管造影设备,人员素质要求高,花费高,术后可能发生子宫、卵巢坏死等风险,不宜在基层医院实施。
4.子宫切除术:可以快速有效地终止产后出血,止血效果最佳,止血最彻底。但子宫切除后对产妇身心健康有较大影响,亦可能发生残端出血、残端疝,日后可能出现盆腔脏器脱垂等,只有遇到顽固性产后出血,其他方法处理无效时,才被应用。
5.B-Lynch缝合法:是由英国Milton Keynes医院报道的一种新的控制产后出血的外科手术缝扎法,简单易行,操作方便,缝合后即可迅速止血,有利于保留生育功能。B-Lynch缝合术的原理是,纵向机械性压迫使子宫壁弓状血管被有效地挤压,血流量明显减少,速度缓慢,局部血栓形成而止血;同时,子宫肌层缺血刺激子宫收缩,进一步压迫血窦关闭而止血。适用于子宫收缩乏力、前置胎盘、胎盘粘连、凝血功能障碍等,传统的B-Lynch缝合术缝线穿透内膜,增加感染概率,亦有报道证实缝线滑脱引起肠管坏死的案例等。改良式B-Lynch缝合术在原有手术方法的基础上,避免了上述并发症的发生,且可在剖宫产同时操作,更应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陈小娣.产后出血防治的探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24(5):28.
[2] 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66-968.
方块式缝合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至2014年11月, 我院住院分娩总数551例, 其中因各种原因行剖宫产246例 (占44.64%) , 术中出血量≥500ml者18例 (占7.1%) , 对其中5例行子宫背带式缝合。5例产妇年龄20~37岁, 平均28.5岁;G1P0~G6P2, 孕周37~42周;初产妇1例, 经产妇4例。剖宫产均采用硬膜外麻醉, 均采用子宫下段横切口, 无子宫、附件合并症, 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4700g, 剖宫产包括双胎妊娠、巨大儿、羊水过多、剖宫产史、产程延长或停滞。
1.2 出血的原因及表现
出血发生在胎儿、胎盘娩出后, 均出现宫缩乏力, 胎盘粘连1例、胎盘剥离面广泛出血1例, 随之出现继发宫缩乏力。术中见子宫柔软如囊袋状, 呈暗红色, 出血量在500~2000ml, 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心慌、眼花及血压下降等表现。
1.3 治疗方法
在行背带式缝合前均采用了不同的止血方法, 如:按摩子宫, 静脉注射和宫壁注射缩宫素20~40U, 静脉注射止血药物, 出血部位“8”字缝扎, 结扎双侧子宫动脉, 米索前列醇600g舌下含服, 子宫热敷等, 同时静脉加压输液、输血处理。观察15~30分钟后, 出血不止, 行背带式缝合术。将子宫提出腹腔, 术者用双手于子宫体加压, 观察出血减少后, 用可吸收线从子宫下段切口右侧中外1/3交界处, 距离切缘2~3cm处进针, 经过宫腔由切口上缘2~3cm处出针, 缝线绕过右侧子宫底中外1/3交界处, 折向子宫后壁右侧宫骶韧带的上方, 相当于前壁切口水平进针, 从宫腔内出针, 又经过宫腔于子宫后壁左侧宫骶韧带上方出针, 向上绕经左侧宫底中外1/3处, 折向左前壁切口上访2~3cm处进针, 于切口下缘与右侧进针同一水平。然后小心、缓慢地拉紧可吸收线, 同时助手于宫体加压, 使子宫呈一纵向压缩后打结。检查止血完好, 将子宫放入腹腔, 观察30分钟至1小时, 子宫无出血, 再常规缝合子宫切口。
1.4 疗效评定标准
背带式缝合术式结束后计时, 进行疗效评定。1) 有效:子宫逐渐收缩, 出血停止, 生命体征平稳, 尿量正常;2) 无效:子宫不收缩, 继续出血, 生命体征恶化, 尿量<30ml/h式无尿。
2 结果
本组病例经背带式缝合术后, 5例均有效止血, 血压上升, 生命体征平稳, 阴道流血减少, 尿量增多。术中术血输血共2例, 输血量200~1000ml。本组病例术后腹部切口作Ⅰ期拆线, 甲级愈合。经随访, 术后3~12月恢复月经, 常规彩超检查了解子宫附件正常, 1例术后3年正常受孕, 已施行人流术。
3 讨论
对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处理, 常采用的方法有:刺激子宫收缩, 如:按摩子宫, 使用缩宫素, 子宫腔堵塞纱条、盆腔子宫血管结扎、选择性动脉造影栓塞术, 因基层医院条件有限, 后面两种技术要求高, 甚至继续出血者, 因此子宫背带式缝合就成了当务之急。应及时行背带式缝合术, 必要时切除子宫, 以抢救产妇生命。
背带式缝合术是1999年英国医生B-Lynch等实施的止血方式, 报道5例, 术后无合并症, 有2例再次分娩。该术式特点:是使子宫呈纵向压缩状, 交织于肌纤维间的子宫壁间血管被有效挤压, 血窦被关闭, 出血迅速停止。该方法简单易行, 安全, 止血效果可靠、持久。术后不影响月经及生育, 对有生育要求的女性, 无疑是一个有效的止血方式。连玉兴等报告: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可有效控制产后严重宫缩乏力性大出血, 避免切除子宫和席汉综合征不良结果的发生, 如在较早期应用, 还可避免输血反应、医源性感染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实施该术式的适应征:凡是在剖宫产时发生难以用一般方法控制的收缩乏力性子宫大出血, 均可考虑行背带式缝合术。据观察, 如果越早用效果越好, 尤其在子宫动脉结扎术后仍有大出血的情况下, 尽可能地早用。该项术式的要点:1) 用可吸收线缝合时, 子宫前后进出针部位要在同一水平, 而且要全层穿透, 使在拉线时, 子宫纵向外力压缩前后壁受力均匀。2) 打结前拉线要用力均匀适度, 过紧可影响子宫血供, 过松则起不到止血作用, 而使手术失败。以打结后缝线和子宫浆膜间可容纳一指为适度。由于手术的干扰, 术后有可能发生肠粘连、肠嵌套或继发性不孕症等不良后果;另外, 该项术式在古典式剖宫产术时发生大出血不易操作, 手术难度加大。
对本组5例剖宫产术中发生大出血, 及时有效地行使了B-lynch缝合术, 术后无一例加发生继发性出血或子宫因缺血坏死而切除子宫, 为产妇将来生育赢得了机会。
参考文献
[1]程海东, 产后出血[M]//张惜阴.实用妇产科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54-460.
[2]南京市围产保健协作组.1999年南京市剖宫产术产后出血情况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1, 36 (12) :731-733.
方块式缝合术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0月因剖宫产术中大出血行改良背带式缝合术8例, 年龄22~35岁, 孕周38+2~41+5周, 其中初产妇5例, 经产妇3例。所有病例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 剖宫产指征为巨大儿、滞产、臀位、胎儿窘迫等。新生儿出生体质量3500~4400g, 术中表现为胎盘娩出后即发生出血多, 继而子宫不收缩, 呈“软袋”状改变。术中出血量800~1500ml。
1.2 方法
采用按摩子宫、药物 (缩宫素、米索前列醇、钙剂、立止血等) 治疗, 观察5~10min无效, 立即实施子宫改良背带式缝合术。将子宫轻柔搬出腹腔, 用两手挤压宫体, 观察出血情况, 加压后如出血减少, 表明实行该术效果好[3], 可行改良背带式缝合术。用Ⅰ号可吸收线自子宫下段切口右侧中外1/3的切口下缘2~3cm处进针, 经宫腔自切口上缘上2~3cm处出针, 缝线拉至宫底距右宫角约3~4cm处在宫底浆膜层下穿过 (浆膜层下行程2~4cm) , 然后垂直绕至后壁右骶韧带的上方, 于前壁相同部位进针至宫腔, 水平出针至后壁左侧骶韧带上方, 缝线拉至宫底距左宫角约3~4cm处穿过宫底浆膜层 (浆膜层下行程2~4cm) , 然后缝线绕至前壁, 于子宫切口上缘约2~3cm距左侧中外1/3处进针, 通过宫腔在切口的下缘与右侧进针同一水平出针, 缓慢渐进性拉紧可吸收线两端于子宫前壁打结, 使子宫呈纵向压缩而缩小。观察宫腔出血量减少或停止后, 常规缝合子宫切口。子宫变硬, 颜色由暗红变为红润, 放回腹腔, 常规关腹。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有效:阴道出血量<50ml/h, 子宫收缩变硬, 出血停止或减少, 生命体征平稳;无效:阴道出血量>50ml/h, 子宫质软不收缩, 出血不能控制, 生命体征恶化。
2结果
8例患者均手术抢救成功, 1~5min内有效止血, 术后无再发出血, 无失血性休克, 且保留了子宫。术后42d随访所有病例子宫复旧好, 恶露表现正常。产后月经恢复正常。
3讨论
目前产后出血仍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 其发生率为10.83%, 占孕产妇死亡总数的50%[4]。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占70%~80%。正常情况下胎盘娩出后宫腔容积缩小, 肌纤维收缩加强, 交织于子宫肌纤维间的血管被压迫止血, 同时开放的血窦关闭。当某些因素 (如精神因素、产力衰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多胎妊娠等) 使子宫不能收缩或收缩乏力时, 交织于子宫平滑肌间的血管不能受到有效挤压, 血窦开放, 导致子宫出血难以控制。因此胎盘娩出后子宫出血不止或呈“软袋状”或“生面团样”不收缩, 又有子宫收缩乏力因素时, 产科医师应高度警惕, 采取其他措施无效时当机立断, 迅速行子宫背带式缝合, 以免过多出血, 甚至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 。
改良子宫背带缝合术止血原理和优点: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即B-Lynch缝合术是英国Milton Keynes医院于1993年首次报道的一种新的控制产后出血的缝合方法, 较子宫动脉缝扎技术简单、安全, 易掌握, 尤其适用于剖宫产术中经常规处理无效的宫缩乏力性出血, 有可能避免子宫切除, 保留生育能力, 是近年来使用的一种处理产后出血的有效方法。其原理是缝线机械性纵向挤压子宫平滑肌, 有效挤压宫壁的弓状血管, 使子宫血流减少减慢, 出血减少或停止;子宫呈纵向压缩状, 交织在肌纤维间的子宫肌壁间的血管被挤压, 血窦关闭而血止[5]。宫腔亦被动封闭, 出血迅速停止, 术后10余天, 缝线逐渐被吸收或溶解, 子宫复旧良好, 不会引起宫腔粘连。该方法止血效果可靠、持久, 可避免切除子宫和席汉氏综合征等不良结局的发生, 术后不影响月经及生育, 尤其适用于在基层医院的推广应用。
改良子宫背带缝合术注意事项: (1) 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时, 在综合处理无效时尽早应用, 越早应用效果越好。 (2) 大圆针全层贯穿, 进出针一次完成, 子宫前后壁进出针水平相当, 约子宫切口上2cm, 纵向中外1/3交界处, 使子宫前后壁受力均匀、对称。 (3) 打结力度适中, 缝线拉紧后提起, 以缝线与肌壁间能容一小指为宜, 缝合后观察5~10min。子宫变硬, 色泽红润后关腹。 (4) 术中、术后配合缩宫素的应用, 以巩固疗效。
改良子宫背带缝合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易行、易于掌握, 手术时间短, 止血迅速可靠、恢复快、不良反应少, 并能保留子宫等优点。对于基层医院, 髂血管结扎不熟练, 动脉栓塞技术不能开展, 不失为最有效的实用方法。剖宫产术中若遇到宫缩乏力性出血, 经常规处理无效, 应用改良式子宫背带缝合时, 将跨越子宫前后壁的如同背带样缝线改为在子宫浆肌层褥式缝合, 避免了因子宫缩小后的缝线滑脱使肠管或腹腔脏器的嵌顿。改良后的子宫背带缝合未增加手术难度, 也未延长手术时间, 此术应用越早、止血效果越好, 可避免失血性休克、输血、DIC, 也可避免子宫切除等不良结局的发生, 既挽救了产妇的生命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生育功能, 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行之有效的止血方法。
关键词:背带式缝合术,剖宫产,产后出血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05.
[2]曾荔苹.产科急症子宫切除41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4, 20 (4) :255.
[3]应豪, 段涛.B-Lynch及其他保守缝合法在产后出血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9, 25 (2) :102.
[4]戴钟英.孕产妇死亡与产后出血现状[J].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3, 19 (5) :257-258.
方块式缝合术 篇7
关键词: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剖宫产术,出血
目前,选择破宫产术进行分娩的孕妇正逐渐增加,但是在手术当中出血的现象也在相应增加[1]。当产妇在手术中出血时,应及时进行处理,以免发生大量出血,对产妇的生命造成威胁。本文分析了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共研究了28例患者,年龄最小的患者为23岁,年龄最大的患者为42岁,平均为28.5岁。20例为初产妇,其余8例为经产妇,孕周最短为31周,最长为40周。对28例患者行剖腹产术,体重最轻的新生儿为2kg,最重为4.8kg。手术指征主要有产程停滞、产程延长、胎盘前置、巨大胎儿以及重度子痫等。产妇出血之后应用药物治疗,按摩子宫以及局部缝扎等方法进行止血,但是均为获得明显疗效。
1.2 方法
采用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对28例出血产妇进行治疗,手术方法如下。在右侧切口下方的3cm处,采用可吸收线(1号)对子宫进行穿刺,出针位置为切口上方4cm处,出针后在子宫前壁以及后壁处进行缝合以及固定,对浆肌层进行缝合,缝合3~4针即可。进入宫腔时,应确保前壁与后壁的位置相同,进针时保持水平方向,到达左侧后壁即可停止进针,并将缝线以垂直的方式在宫底中通过,并使缝线到达前壁,完成以上工作之后,即可以开始进行固定与缝合,缝合的针数不宜过多。如对子宫右侧进行缝合时,则进针的部位应为左侧切口下方或上方。在手术当中,确保在相同的水平面进行进针与出针,并穿透全层;在打结前以均匀适度的力度进行拉线,避免对子宫的血供造成影响,打结后应观察一段时间,当子宫色泽逐渐变红润,同时收缩变硬、流血渐止时,才可以进行关腹的操作。
2 结果
对28例患者实行手术后,均获得明显疗效。在术后的5~10min,出血量得以明显减少,0.5h之后生命体征已经趋于平稳化。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产妇的出血量在800~1500mL之间,经过治疗后,出血量得以明显减少。且经过统计分析之后,两组数据具备显著性差异,即P值<0.05。见表1和表2。
复查时间为产后的45d,在复查中发现,子宫复旧的状况良好,患者出现持续性恶露的时间在30~41d之间,平均为36.5d。经治疗后,有15例可以为新生儿提供母乳喂养,正常月经的恢复时间在40d~280d之间,平均为100d。在患者出院后的一年当中进行随访,并未发现存在并发症以及后遗症。
3 讨论
当前,年龄较大的初产妇正不断增加,当胎儿或产妇出现异常导致不能正常分娩时,剖腹产术则能够有效解决问题。但是采用剖腹产术进行分娩,则容易引起产后出血,这是因为手术之后容易导致宫缩乏力,当出现宫缩乏力时,出血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2]。由于剖宫产而引起的出血,具有短时间大出血的特征,如止血无效,只能将患者的子宫切除,以挽救其生命。但是将子宫切除之后,不仅对盆腔原有的解剖结构造成了破坏,而且还让育龄女性不再具有生育能力,对其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3]。因此,在剖宫产术当中如何尽快为产妇止血,并避免使其失去生育能力,便成为了产科的焦点问题。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即为B-Lynch缝线术的改良,该手术能够迅速控制剖宫产术当中所发生的出血。
在本组28例出血患者中应用该手术进行止血,均获得良好的疗效。传统的B-Lynch缝线术是由B-Lynch C等所创立的,自开始创立之时,已经有相关报道称,该手术成功将5例产后出现大出血的患者治愈[4]。B-Lynch缝线术治疗的机制为在宫体当中绕过线圈,以使线圈压迫子宫肌层,从而将血窦关闭,达到止血的目的;该手术方法也对子宫当中的平滑肌起到了纵向挤压作用,因此可以压迫弓状血管,从而有效减慢子宫壁上血流的速度,迫使剥离胎盘的区域形成血栓,达到止血的目的。改良后的B-Lynch缝线术依然保留了传统B-Lynch缝线术具有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些新的优势。改良后的术式不再绕过宫体进行缝线,而是在子宫的前壁以及子宫后壁进行固定与缝合,因此在子宫发生收缩之后,宫体上的缝线不会再出现滑落现象,腹腔以及盆腔器官因被线圈套住而形成梗阻,从而实现止血[5]。如发现产妇存在可能引发产后出血的部分高危因素,例如产程异常以及巨大儿等,在为产妇实行剖宫产术的过程中,以上因素容易致使宫缩乏力的出现,引发出血。当出现此类状况时,可以采用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的方法加以治疗,应用此类术式进行治疗不仅能够有效止血,而且还能预防腹腔脏器出现医源性梗死的现象。
在为出血产妇行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时,应注意选择相对应的机制以及正确的时机。在进行手术时,应将宫体紧握在双手中;为了使子宫呈收缩状态,则应将适当的力作用于宫底之下,从而有效挤压子宫肌壁区域当中的血管以及关闭其血窦,并避免缝线出现反弹现象。如产妇的出血原因为宫缩乏力,则应对出血部位进行压迫,并应用止血剂以及缩宫剂进行治疗,及时采用缝扎的方法进行止血,如不能有效止血,则应在腹腔当中取出子宫,如采用双手加压的方法可以减少出血,那么就可以为产妇实行该手术。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要确保改良后的B-Lynch缝线术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则应注意以下事项。第一,为了巩固疗效,则可在手术当中以及手术之后应用缩宫素进行配合治疗。第二,进针的位置不能离宫颈边缘太近,并避免在膀胱进针或出针。第三,对于前置胎盘因素而引起的出血,则不宜采用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进行治疗,宜采用八字缝合法。
综上所述,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出血,具有简单易行、费用低以及耗时短的优点,能够有效止血;同时,该手术又能够避免为了保全生命而切除子宫的不良状况,保留了患者的生育能力,因此该手术是治疗剖宫产术当中产妇发生出血的一种最有效以及最安全的方法,可以在临床当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雪琴,李玉芳,凌少云.背带式子宫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24(12):3417-348.
[2]张玉春,王丽红.改良式B-Lynch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应用[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2,16(23):209-210.
[3]顾卫华,唐珊玲,倪春梅,等.B-lynch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严重宫缩乏力性子宫出血的应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7(21):638-639.
[4]刘慧英.B-Lynch子宫缝线术与欣母沛在剖宫产术中大出血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6(12):106-107.
方块式缝合术 篇8
关键词:剖宫产,产后出血,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疗效
在临床上,剖宫产产后出血是一种常见的产科并发症,也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受到损伤,继而造成凝血功能障碍,最终发生大出血(≥500 m L)的现象[1]。若常规治疗无效,则需将患者子宫进行切除,严重影响患者日后的正常生活。近年来,选择剖宫产的产妇越来越多,导致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逐渐上升,严重威胁了产妇的生命安全,及时、科学的治疗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产妇死亡[2]。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是一种新型手术,有着较高的安全性、操作较为简单、技术较为成熟,其通过缝合切口对患者产后出血量进行有效控制,从而迅速止血。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无需将患者的子宫切除,能够保证患者的生育能力;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也较短,促进患者术后身体健康的恢复。我院应用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155例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46例,参照组45例。所有产妇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以及进行子宫下段行横切口剖宫产,经确诊均达到产后出血的标准。排除具有凝血功能异常、子宫及附件合并症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了参与本次研究的同意书。研究组中初产妇30例,经产妇16例;年龄在23岁~4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78±2.42)岁;孕周32周~40周,平均(36.21±1.54)周。参照组中初产妇31例,经产妇14例;年龄在24岁~4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99±2.75)岁;孕周34周~42周,平均(36.56±1.24)周。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剖宫产的手术指征是指巨大儿、臀位、双胎妊娠、前置胎盘、瘢痕子宫以及产程异常等手术适应证,2组患者的剖宫产指征见表1。
表1 2组患者手术指征对比例(%)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包括舌下含服卡孕栓、子宫按摩、缩宫素等。
1.2.1参照组若以上常规治疗无效,则对参照组患者进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止血法治疗。具体步骤为:第一步,在患者子宫下段位置做一2 cm~3 cm切口,提起子宫,将其往一侧牵拉,了解其动脉分布情况;第二步,将患者的膀胱向下推,并用1号可吸收线全层缝合子宫肌层,从血管外侧的阔韧带无血管区的后方向前穿过,再将线打结;第三步,用同样方法将对侧子宫动脉上行支血管进行结扎。
1.2.2研究组对研究组患者进行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术前用手纵向挤压患者宫体,若其出血量减少,则说明该手术方法存在一定的治疗效果。具体步骤为:第一步,在子宫后方骶韧带的附着位置上方2 cm~3 cm处,距离子宫中线1.5 cm的左侧,用弧长5 cm~6 cm的圆针将1号可吸收线由外往里垂直进针,在右侧的相应位置出针;第二步,将可吸收线绕过宫底,折回宫体前,在剖宫产切口上缘2 cm、右侧中外1/3的位置,从外往内垂直进针,且在左侧相应位置出针;第三步,将第一、二步中的两条缝线平行摆正于宫体上,间隔3 cm,并将子宫纵向分为3等分;第四步,纵向挤压子宫,然后缓缓将缝线两端拉紧,并在子宫前壁处进行打结处理,保证子宫有效缩小;第五步,观察宫腔内的出血情况,若出血量少,则以常规方法将子宫切口进行缝合;最后一步,当子宫变硬且变红润时,将其放回腹腔,并以常规方法关腹。
1.3疗效评定标准治疗后,患者阴道流血量每小时小于30 m L,其子宫质硬、收缩状况良好,且可及时止血,生命体征正常,尿量正常,为显效;患者阴道流血量每小时小于50 m L,其子宫收缩状况良好、出血量减少,生命体征较平稳,尿量正常,为有效;患者未达到以上标准,且病情进一步恶化,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观察指标观察3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以及手术时间和产后出血量情况。
2结果
2.1 2组患者的疗效比较参照组的总有效率(77.78%)明显低于研究组(95.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的疗效对比例(%)
2.2 2组患者的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参照组患者的产后出血量多于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研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产后出血是剖宫产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现今,采取剖宫产的产妇越来越多,其引发的产后出血现象也越来越多。若未能及时采用科学、安全、有效的方法治疗,产妇将面临死亡的危险[3]。在剖宫产手术中,产妇的临床症状常表现为子宫收缩乏力,严重者甚至出现止血无效的情况,一旦出现此情况,则必须切除子宫才能挽救产妇的生命。但是,切除子宫使患者丧失生育能力。因此,为了避免患者留下心理创伤,使其在日后恢复正常生活,采取有效的手术方法已成为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关键。
近年来,临床上研究出一种新型产后出血的手术方法,即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该方法极易掌握,尤其适合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不仅能够避免切除子宫,保留生育能力,而且能够保证产妇的生命安全[4]。该方法通过挤压患者子宫,在其表面紧紧地缝绕2根缝线,不仅充分避免了缝线滑脱情况的发生,而且可迅速控制宫缩乏力性出血。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的优势在于:不仅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而且成功率极高,无需采用特殊的医疗器械,基层医疗单位也能轻易使用[5]。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止血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但是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多(如出血持续、尿量不正常、生命体征进一步恶化等)。有研究表明,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更适合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对患者尽快恢复身体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比采用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止血法进行治疗的参照组患者,采用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的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短,且产后出血量较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总有效率(64.94%)明显低于研究组(88.46%),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采用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效果更为显著,能够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应用价值相对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江美琼.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7):31-32.
[2]印文蓉.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临床应用[J].大家健康,2014,8(22):214.
[3]刘萍,高玲.新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产后出血中的应用[J].农垦医学,2015,37(1):28-30.
[4]任兰翠.剖宫产产后出血应用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5):81-82.
方块式缝合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12月~2013年1月收治的84例行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 年龄24~36 (28.12±4.28) 岁。所有产妇均表现为持续性产后大出血, 且排除具有凝血功能障碍者以及肝肾等器官功能严重障碍者, 84例产妇中, 初产妇48例, 经产妇36例, 孕周39~41 (39.12±1.02) w。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 其中观察组年龄24~35 (28.09±4.27) 岁, 初产妇23例, 经产妇19例, 孕周39~40 (39.09±1.10) w;对照组年龄25~36 (28.37±4.18) 岁, 初产妇25例, 经产妇17例, 孕周39~41 (39.11±1.11) w。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孕次等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子宫腔内纱条填塞治疗, 首先将无菌纱布填入患者的宫腔内 (纱布的长1.5~2m, 宽6~8cm, 厚4~5层) , 无菌纱布的一端从子宫的底部从上往下向宫腔内部填塞, 纱布的另一端则从阴道的上端, 从下往上填充, 在子宫的切口位置汇合, 将纱布的多余部分剪掉后, 进行缝合。填塞时务必保证阴道上段及子宫腔内均填满纱布, 填塞应保证紧而均匀且不留空隙。填塞24h后将纱布取出并做细菌培养实验。
观察组采取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进行治疗, 首先将患者的子宫托出, 用手挤压子宫体, 观察出血的情况, 并判断行背带式缝合术的成功概率, 若出血现象停止表示手术的成功性较大, 可行背带式缝合术。选择子宫切口的下边右侧中外1/3处进针, 穿刺针需穿透子宫下段部位, 出针的位置则为相对应的子宫上部切口, 出针后行褥式缝合。以从右往左斜的方向于患者子宫下段切开的水平位置进针, 贯穿子宫全层之后于子宫左侧出针。再次用双手挤压子宫, 并用可吸收缝合线缓慢渐进性拉紧之后打结, 若无确认再无出血现象则进行缝合, 缝合之后观察15min, 若子宫收缩有力、色泽红润, 且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则行常规切口缝合, 术后行常规抗感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以t检验, 计数资料则用比率表示, 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分娩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
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的42例患者分娩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见附表。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共有4例 (9.52%) 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 其中2例为产褥感染, 2例为继发性贫血;对照组则有13例 (30.95%) 患者有术后并发症, 其中6例为产褥感染, 3例为继发性贫血, 4例为痛经。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199, P=0.0298) 。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产科临床的危症之一, 亦是目前致使我国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 发病率为2%~3%[4]。剖宫产属于有创性手术, 若处理不当则容易出现产后出血, 导致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宫缩无力、软产道损伤、胎盘滞留等, 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宫缩无力, 而宫缩无力现象产生则与麻醉药品的使用或产妇精神紧张密切相关[5]。
治疗产后出血的一般处理方法有:药物治疗、宫腔填塞、局部缝扎等, 当上述治疗方法均无效时, 临床多采用子宫切除术以挽救产妇的生命, 子宫切除术不仅会剥夺产妇的生育能力, 还会影响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严重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本次研究中对照组采用的宫腔内纱布填塞术虽能有效止血, 但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多, 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的手术原理是通过机械性挤压子宫平滑肌, 让子宫壁的弓状血管能被有效挤压, 使血流量明显减少, 从而刺激子宫收缩, 并导致血窦进一步被压迫, 最终通过血窦关闭而达到持续止血的作用[6]。因此, 有研究表明,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我院为探究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 故展开本次研究, 结果显示: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患者的分娩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存在明显优势, 且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可见,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是治疗产后出血行之有效的外科止血方式, 止血可靠, 并发症少, 且能够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
综上所述,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效果显著, 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摘要: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1年12月2013年1月收治的84例行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子宫内纱条填塞治疗, 观察组则采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 观察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的42例患者分娩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从术后并发症看, 观察组共有4例 (9.52%) 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 对照组则有13例 (30.95%) 患者有术后并发症,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199, P=0.0298)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效果显著, 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剖宫产,产后出血
参考文献
[1]梁裕萍.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 2014, 41 (02) :58-60.
[2]王月英.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84例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 5 (4) :18-19.
[3]郑贤芳, 干宁.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患者产后出血中的应用效果[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1, 28 (3) :329-331.
[4]曹志宏.背带式缝合术治疗难治性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24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8) :1934.
[5]焦广云.子宫背带式缝合治疗剖宫产术后出血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17) :1892-1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