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精神

2024-06-04

经济学精神(精选12篇)

经济学精神 篇1

1 引言

徽商是对“古徽州商人”的简称。它以家族为单位, 以宗亲为纽带, 是一种地域性的商帮。徽州人经商历史悠久, 早在东晋时期就有商业活动的记载, 到了唐宋时期, 徽商崭露头角, 逐渐崛起。明清时期, 在全国各地诸多商帮的竞争和角逐中, 徽商开始异军突起, 富甲一方。其从业人数之多, 活动范围之广, 商业资本之巨, 经营能力之强, 在中国古代商界均首屈一指。

那么, 徽商为什么能抒写中国商业经济史上的辉煌篇章呢?回答这个问题, 需要我们在把握徽商历史的基础上, 展开深层次思考, 把目光集中到徽商在长期经商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徽商精神上来。徽商精神既蕴含着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微观写照。本文深入探究、总结徽商精神的内涵, 并利用经济学原理提炼、分析徽商精神。

2 徽商精神的内涵

“徽商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2.1 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

民国年间的徽州人吴自法在《徽商便览》一书中写道:“吾徽居万山环绕中, 川谷崎岖, 峰峦掩映, 山多而地少。……, 徽地所产食料, 不足供徽地所居之人。于是经商之事业以起。”可见, 徽商的创业精神源自于自然条件对徽商的限制。徽州有句民谚:“前世不修, 生在徽州, 十三四岁, 往外一丢”, 这便是徽商从小背井离乡、自力更生的生动写照。“一贾不利再贾, 再贾不利三贾, 三贾不利犹未厌焉”反映了徽商锐意进取、不怕挫折的执着精神。

深入剖析徽商的创业史, 我们会发现, 徽商有的从小商品和土特产品起家, 有的通过自己的劳动或变卖家产、妻子嫁妆来积累资金, 有的通过学徒、打工积累经验, 伺机发展, 也有通过借贷、合资等方式经营。

2.2 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徽商之所以能够崛起于农耕经济的深厚土壤, 雄霸中国商界三百年, 在于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在生产生活方式方面的创新:在“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 徽州人抛弃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方式, “籍经商以求富”。第二、在经营地域方面的创新:徽商摈弃了农业文明中固守家乡的习性, 选择了流动, 不断拓展自己的活动空间, 扩大市场份额。第三、在经营理念上的创新:社会商贾被认为“四民之末”。怎样合理地解释自己的经商行为?徽商在传统的伦理道德里寻找经商的理论依据。徽商巧妙地将“信”、“义”等封建伦理融入到经营理念中, 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义生利”。第四、在经营策略上的创新:徽商善于捕捉市场信息, 采取灵活的经营策略。比如:根据行业景气程度, 及时调整自己经营项目;喜好结交文人士大夫, 以了解朝廷的经济政策;采取合资、独资、股份等方式融资, 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2.3 以德治商、重义轻利的诚信精神

在中国封建社会, 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 交易需求不足, 交易商品的范围狭窄, 商业信誉缺少建立和发展的条件, 从而民间广为流传“无商不奸”。而古徽州是一个“十户之村, 不废诵读”、人才辈出之地。徽商信守儒家“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信条, 本质上属于儒商。徽商的文化素养, 成为经商的基础。

徽州人行商过程中, 以德治商、重义轻利。明代歙县商人吴南坡的宣言“人宁贸诈, 吾宁贸信, 终不以五尺童子而饰价为欺”;明代歙县商人许宪“以诚待人, 人自怀服, 仁术御物, 物终不亲”等, 无不彰显了徽商诚信品格和着眼于长远利益的良苦用心。

2.4 同舟共济、以众帮众的合作精神

徽商在明清时期取得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其中合作精神是一个关键因素, 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即“内协、外和”。

第一, 徽商对于宗族内部采取“协”的策略。

徽州人中有一些率先服贾在经商成功后, 往往资助、提携贫苦族人。在经商过程中, 同族的商人经常采取合资的方式经商, 扩大商业势力。在家谱家规中, 徽商也将家族合作作为一种制度化的约定明文规定下来。休宁《茗州吴氏家典》卷一明确提出:经商的族人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家族内部不能谋生的成员。

第二, 徽商对于外部势力秉承“和为贵”的理念。

在不同的家族之间, 传统的血缘关系难以联络更多的徽商参与到商业组织中来, 因此地缘关系取代了家族关系。与封建官僚势力, 徽商不遗余力地和他们修好关系, 获得政治靠山。此外, 徽商注意同消费者建立互惠互利的长期关系。

2.5 扶贫助弱、经世济民的慈善精神

徽商发家致富之后, 利用散财的方式回报社会, 自觉地将个人行为与政府行为结合起来, 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徽商散财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致力于家族事业。受传统的伦理道德的影响, 加上艰辛的创业历程, 徽商心系族人疾苦, 广置义田、族田以救济族内及乡里穷苦之人;修建家族祠堂、族谱, 造牌坊亭阁, 提高族人的家族观念和家族意识;广建义学、义塾, 为家族及乡里的贫困子弟提供读书场所。二是致力于公益事业。广修路桥, 加强各地市场之间的往来贩运, 便于商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设立义冢, 来埋葬客死异乡的人;设立育婴堂, 挽救穷人无力抚养的子女。三是为国分忧, 经常向朝廷捐输, 以赈灾、助饷、平定叛乱等。

3 徽商精神的经济学分析

3.1 徽商的创业精神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无形资源

20世纪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将创业精神看作“一股创造性的破坏”力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曾指出:“商人、商品和商业资本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因此, 经商是一种自我发展的需求, 是一种社会需求, 也是一种创业活动。徽商把握住了明清时期商业经济发展的趋势, 创造性地用商业经济部分取代了原有的农耕经济,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两宋以前, 徽州是一个较为贫困的山区, 到了明代中期后, 大量的徽州人外出创业经商, 获得高额利润, 解决了自身的生存困境, 然后投资家乡, 徽州也随之迅速发展, 最终 “富甲江南”。同时, 徽商作为创业者不断追求增长, 不满足于停留在小规模或现有的规模上, 不断地改变经营方式, 实现经营的多样化, 这无形中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

3.2 徽商的创新精神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资本论》中曾指出, 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事生产实践的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创新是劳动者的智慧和能力, 是劳动实践的阶段性发展, 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徽商在商业实践中从生产生活方式、经营地域、经营理念、经营策略等方面进行创新, 对于同质劳动不断超越, 以新的生产方式重新配置生产要素形成新的生产力, 创造更大规模的商业活动。

徽商的创新活动也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两宋时期, 商品经济落后, 外出经商只是个人行为, 到了明清时期, 商品经济有了充分发展, 外出经商成为了普遍现象。这种创新价值从个别主体的垄断价值向社会再生产的普遍价值的转化过程, 促进了整体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和变革。

3.3 徽商的诚信精神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诚信是维系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需求, 是市场经济的灵魂, 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徽商把“以德治商、重义轻利”的诚信观作为经营之道, 抓住了商业经济的要义, 促进了徽商的崛起。徽商的诚信精神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徽商在处理组织内部关系的时候, 一般秉承“以礼待人、以义应事”的管理原则。这样就加强了商帮内部的团结, 也培养了内部人员较高的忠实感, 从而减少了内部的管理费用, 促进了商业的扩展, 造就了一些高知名度的百年老店和著名产品。其二, 徽商在对待消费者方面, 能够坚持诚信和信息公开, 这样就为其树立了良好的商业信誉。无形的信誉可以节省交易成本, 从而提高交易效率和买卖双方的效用。

3.4 徽商的合作精神体现了市场经济中互利共赢的理念

市场化是一个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不断优化配置的过程, 自由竞争是其本质。但竞争是一把双刃剑, 竞争各方在获得效率的同时, 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 如过分强调自利, 而不顾及他人的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 因此在讲求效率的同时, 还必须倡导平等合作才能共赢的理念。

徽商“内协、外和”的合作精神正是合作共赢理念的实践, 体现在:其一, 创造规模经济。个体徽商通过合作、合资, 扩大规模, 产生协同效应, 即“1+1>2”效应, 提高经营的效率, 降低成本。其二, 实现优势互补。徽商各有所长, 通过合作, 形成综合优势, 实现互补效应。其三, 有效地占领新市场。徽商之间相互合作, 形成家族帮、地域帮、行业帮, 可以在克服壁垒, 进入新的地域或市场进行经营, 扩大市场份额。其四, 有利于处理专业化的生产关系。徽商通过纵向联合的合作竞争, 有利于专业化的协作和稳定的供给, 从而节约交易费用, 提高经济效益。

3.5 徽商的慈善精神能促进社会再分配, 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社会福利和社会再分配是经济热点问题。在强调效率的同时, 也应关注社会公平, 重视以道德为动力的分配, 即第三次分配。

徽商扶贫助弱、经世济民的慈善行为就属于第三次分配, 是以徽商的慈善心为道德基础, 其核心是“利他主义”。徽商不惜散财的主观动机在客观上, 却达到了两个不同的效果:于自身, 一方面徽商通过义行善举结交了封建统治势力, 从而有了政治靠山, 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 徽商的这种行为使徽商加速了与主流群体、寄寓地的文化交流, 更为自身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获得了荣誉与声名, 成为了经营过程中无形的财富。从长远看, 徽商“利他”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福利水平。于社会, 徽商的慈善行为的实质是把财富从高度集中的社会阶层转移到高度稀缺的社会阶层, 是对财富的平衡。按照边际分析理论, 富裕的徽商为国为民分忧, 捐出一部分财产, 并不是简单的正负效应相抵消, 而是可以产生正经济效应, 有利于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4 结语

传统徽商出于生存的困境, 勇敢打破传统中“重农抑商”的封建理念, 从贫困、落后、封闭的山区走出去, 在长期经商实践中逐渐形成徽商精神。正是由于这种精神以及由这种精神影响与支配的商业行为能够把握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遵循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使得徽商能创业有成, 并一跃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在21世纪的今天, 安徽要想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跨越式发展, 必须传承徽商精神。

摘要:徽商精神的内涵可概括为五个方面: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以德治商、重义轻利的诚信精神;同舟共济、以众帮众的合作精神;扶贫助弱、经世济民的慈善精神。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创业精神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无形资源;创新精神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诚信精神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合作精神体现了市场经济中互利共赢的理念;慈善精神能促进社会再分配, 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关键词:徽商精神,创业,创新,诚信,合作,慈善

参考文献

[1]吴克明.徽商精神——徽商研究论文选 (二) [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5.

[2]张海鹏, 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 1985.

[3]朱万曙, 谢欣.徽商精神[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

[4]厉以宁.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学中的作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经济学精神 篇2

会议上的讲话》的会议精神

2014年2月21日,县委书记李廷俊根据省、市经济工作和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县委十三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的决策部署和县人代会,政协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就全县经济工作和城镇建设工作做了重要讲话。这次讲话总结汇报了2013年的经济工作情况,周密安排部署了2014年全县经济工作任务。这次会议上的讲话是上年的工作总结和本年的工作安排,是过去的回顾反馈和未来的打算计划,是紧密的衔接和周密的部署。从而,进一步统一全县广大干部的思想和行动,齐心协力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开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一、认真回顾,深刻总结2013年全县经济工作情况。2013年,在县上四大班子共同领导和全县人民群众共同努力下,全县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

(一)根据康县实际经济发展情况制定政策、创新思路、改进方法,使经济工作得到快速、全面、稳定的发展。

(二)坚持整合资源,以综合扶贫小康为目标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各项工作,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到首位,使国家的好政策在最底层得到落实,人民群众真正过上好生活。

(三)立足实际,打造美丽乡村建设,扶贫开发,权限生态旅游大景区建设,经济林综合管理等,作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工作。

(四)改进工作方法,创新机制,保障各项工作的高效落实。

(五)优化农村群众生活环境和干部队伍工作环境,社会进

一步达到和谐,共同创业,尽早尽快建成美丽康县。

(六)增强了各部门、各单位、各干部工作活力,各项工作得到高效的落实。这些方面在2013 年都取得了好成绩,但全县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群众增收难,农村困面大,面临许多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指出还需在项目建设,企业建设,农村建设,特色产业,新型产业,招商引资,狠抓工作落实等方面下功夫,使存在的问题变小变了。

二、精心安排,周密部署今年全县经济工作

按照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433”发展战略,在县委十三届五次全委扩大会上讨论确定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提出了事关发展全局的“543”工程,围绕落实“543”工程,李书记会上提出了下面七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和主要任务:

(一)树立大扶贫理念,着力抓好扶贫攻坚工作。

(二)加大各类资源整合,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三)突出经济林提质增收,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

(四)发挥生态特色优势,强力打造全县生态旅游大景区。

(五)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不断加快以特色产业龙头企业为重点的非公经济发展。

(六)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保障能力。

(七)围绕保障改善民生,全面落实各类民生实事。

三、结合实际,大力发展城镇建设

加快城镇建设,是发挥城市中心聚集作用,提升康县对外形象,吸引外商投资,实现以城带乡,整体建成小康的关键。用

“动物精神”与经济 篇3

所谓“动物精神”,实际上是人类非理性动机和非理性行为,更通俗一点讲,就是人类不理智的情感冲动。书中认为,正是人的“动物精神”引发了经济的动荡起伏。

无论是郁金香、股市或者房地产,人们看到某类资产价格上涨,就会变得非常兴奋,于是他们购入更多此类资产,进一步将价格推高,产生泡沫。“泡沫由一个个致富故事、人们的兴奋和痴迷所导致。”

传统经济学在分析经济现象时,往往先假设好一个前提——人是理性动物,他们的经济行为是在理智思考后作出的;而“动物精神”重点分析的是人的非理性对经济的影响。

细细想来,“动物精神”理论的内容也算不得新鲜。人,本来就有理性的一面和非理性的一面。在我们身边,非理性行为引发的悲剧时有发生,比如商场低价促销引发的踩踏事件。再比如,“买涨不买跌”,这种心态常常被商家以及股市里的庄家所利用。用这种理论来看中国的房地产,也许正是“房奴”大军的“动物精神”一步步推高房价,吹大房地产市场的泡沫。

作者认为,要理解经济如何运行,懂得如何管理经济并促进经济繁荣,就必须关注人们的“动物精神”。

作为常识,“动物精神”得到了很多认可,但作为经济学理论,遭到了很多质疑。有人指出,作为一项经济学理论,“动物精神”显得过于“随意”了,没有严谨的模型推导,没有严谨的数字论证。这使得它底气不足,常常受到攻击。但对一般读者而言,这恰恰是优点。它将经济学拉下了神坛,就像邻家大叔告诉你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可能你原本就知道,又或者你忘了,总之不陌生。

本书的两位作者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和美国耶鲁大学经济系著名教授罗伯特·希勒。希勒是当代行为金融学的主要创始人。行为金融学研究,有别于传统金融学研究中“理性人”假设,侧重于从人们的心理、行为出发,来研究和解释现实金融市场中的现象。“动物精神”理论是其一大核心观点。

从研究方式来看,希勒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心理学引入了经济学研究,探讨人类心理和经济现实之间的联系,引发新的思考。希勒的研究视角受妻子影响很大,他的妻子是一名临床心理学家。

近日,笔者在北京听了希勒教授的一个讲座,核心当然还是用他的“动物理论”诠释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演讲完后,他与四位中国经济学家同台讨论。他一头棕黄色头发,坐在中间很打眼。两边的中国同行都正襟危坐,而他则很放松,慵懒地半躺坐在座椅上,右脚悠闲搭在左腿膝盖上。由此,他能写出一本轻松而有趣的经济学理论读物,让人并不难理解。

最后需要指出的一点是,经济运行本身是个复杂体,对“动物精神”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对理性分析框架的完全否定。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基于非理性因素的行为经济学,应是对主流经济学的一个有益的补充,而并非相互替代。

书名:《动物精神》

作者:乔治·阿克洛夫罗伯特·希勒

经济学精神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01~2009—02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三医院入院的17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 (1) 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 ≥60分。 (2) 排除重大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酒或药物依赖及妊娠、哺乳患者。按随机号将入组病例分为A组 (利培酮组) , 年龄18~64岁, 平均 (45.6±11.9) 岁, 病程6~38年, 平均 (22.5±10.1) 年, B组 (齐拉西酮组) , 年龄16~68岁, 平均 (46.8±10.8) 岁, 病程7~36年, 平均 (23.52±11.86) 年, C组 (奥氮平组) , 年龄18~66岁, 平均 (46.7±12.0) 岁, 病程7~39年, 平均 (23.64±10.8) 年。D组 (富马酸喹硫平组) 年龄19~67岁, 平均 (46.8±10.1) 岁, 病程6~40年, 平均 (24.9±11.6) 年。各组年龄、病程、性别组成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为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患者经2名以上精神科主治医师对患者进行确诊后, A组利培酮片 (Risperidone) , 商品名:索乐, 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mg/片, 每天平均用量 (2.4±0.6) mg;B组盐酸齐拉西酮胶囊 (Ziprasidone) , 商品名:思贝格, 江苏恩华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 20mg/粒, 每天平均用量 (115±4.2) mg;C组奥氮平片 (Olanzpine) , 商品名:欧兰宁, 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5mg/片, 平均每天用量 (10.0±2.5) mg, D组富马酸奎硫平片 (Quetiapine) , 商品名:思瑞康, Astrazeneca公司生产, 200mg/片, 每天平均用量 (550.6±50.3) mg。四组均口服给药, 治疗期间根据病情调整剂量, 酌情使用盐酸苯海索和苯二卓类药及一些中药, 但不合用其他抗精神病药。

2 成本—效果分析

2.1 成本的确定

药物经济学的成本不仅指药物的成本, 还包括治疗成本、检查成本、给药成本、时间成本等。因本研究中接受治疗的患者都是住院患者, 且均为口服给药, 患者的检查成本和给药成本及时间成本是一致的, 故只计算治疗精神分裂症药物的成本及出现不良反应时使用的药物的成本。为使成本分析的结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药物的成本按2009年3月的价格计算。

利培酮:每1毫克 2.41元, 齐拉西酮:每20mg 3.35元, 奥氮平:每5毫克11.79元, 富马酸喹硫平:每200毫克 13.8元。各组平均成本为抗精神病药成本+盐酸苯海索+苯二氮卓类+治疗闭经药物成本。A组:642.24元, B组:1836.62元, C组:2236.20元, D组:7434.78元。

2.2 效果的确定

效果是指所关注的特定药物治疗方案的临床结果, 效果用某种特定治疗目标或非货币单位表示[1]。本研究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第1、2、3月未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 评定临床疗效, 用副反应量表 (TESS) 评定不良反应。以PANSS减分率判定疗效, 即>75%为基本治愈。50%~74%为显效, 25%~49%为进步, <25%为无效。本研究用4种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显效率来表示。对所得数据用t检验。A组基本痊愈7例 (15.56%) , 显著进步39例 (86.67%) , 进步4例 (8.8%) , 无效2例 (4.6%) ;B组基本痊愈7例 (16.28%) , 显著进步38例 (88.37%) , 进步4例 (9.3%) , 无效1例 (2.3%) ;C组基本痊愈8例 (17.39%) , 显著进步40例 (86.95%) , 进步5例 (10.87%) , 无效1例 (2.17%) ;D组基本痊愈6例 (13.33%) , 显著进步38例 (84.44%) , 进步5例 (11.11%) , 无效2例 (4.44%) 。各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结果见表1。

2.3 各组不良反应比较

见表2。

2.4 成本效果分析

成本效果分析的目的就是在于寻找达到某一治疗结果时成本最低的治疗方案。成本—效果比 (C/E) 是采用单位效果所花费的成本来表示。增长的成本—效果比 (△ C/△E) 代表一个方案的成本—效果与另一个方案比较而得的结果, 以最低成本为参照, 其他方案与之相对比而得。这一比值越低, 表明增加的一个效果单位所需追加成本越低, 该方案实际意义越大。见表3。

2.5 敏感度分析

敏感度分析是为了验证不同假设或估算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程度[2]。随着医疗改革政策的实施, 降低虚高药价已成必然趋势。为了验证不同假设或估算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程度, 遂采用敏感度分析方法, 拟药品成本下调5%, 其他成本不变, 结果见表4。

注:每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各组间比较P>0.05。

2.6 各组不良反应比较

利培酮方案中有13例出现口干、头晕、乏力、静坐不能、体重增加、泌乳, 有4例出现闭经;齐拉西酮方案有8例出现恶心、轻度静坐不能、头痛等, 奥氮平组有11例出现体重增加、嗜睡、催乳素增高、血糖增高、便秘等, 喹硫平组有11例出现困倦、头晕、口干、便秘、心动过速等。

3 讨论

从分析结果来看, 利培酮组方案的成本—效果比值最低, 所用费用最小, 仅从简单的成本—效果比和实用性而言, 利培酮组是此次治疗的最佳方案。但考虑到成本—效果分析应注重防治措施的社会效果, 最佳成本—效果方案并不意味着成本最低的方案, 而应是成本最合理、疗效最好、安全最佳的方案。利培酮方案的治疗效果在4组中最低, 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 有4例出现闭经, 故不是最佳方案。齐拉西酮方案的显效率在4组中稍高, 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 因此综合各方面因素, 齐拉西酮方案疗效佳, 且不良反应较少、轻,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由于入选例数不足, 很多影响因素也没有考虑, 这些均可能对研究结果带来偏倚, 还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均, 张钧.药物经济成本—效果分析[J].药物实践杂志, 1995, 13 (4) :193-194

鹤壁经济工作会精神 篇5

7月2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经济运行工作会议。市长丁巍全面总结分析上半年经济工作,简要点评第二次重点项目观摩情况,部署下半年工作。他强调,要动员全市上下创新机制解难题,学会运作抓落实,坚定不移地打好六大攻坚战,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市委副书记李连庆主持会议。市领导桂玉强、徐合民、郭南平、李军、刘新勇、刘卫华、史全新、高雅玲、李德武、常六及市长助理部圳东出席会议。

丁巍通报了全市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紧紧围绕率先崛起的奋斗目标、两个构建的战略构想,坚持统筹城乡、新老区、经济与生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打好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产业集聚区建设、新区建设和提升、老区改造和管理、新型农民社区建设、生态建设、职业教育六大攻坚战,项目建设保持强劲发展势头,招商引资向深度广度推进,产业集聚区聚合效应进一步显现,城乡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夏粮生产再夺丰收,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有效展开,科技创新和支撑能力持续增强,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高位运行,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经济发展质量逐步好转,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好势头、好局面。同时,煤炭企业兼2-

到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向城镇转移。二要继续打好新区建设和提升攻坚战。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加快推进产业综合服务功能区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力度,扎实推进建成区提升工程,进一步完善新区功能,提高城市品位。三要继续打好老区改造管理攻坚战。坚持老城区建设与改造整体统一考虑、一盘棋推进,加快整体规划修编,高质量高效率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尽快改善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四要继续打好新型农民社区建设攻坚战。要统筹考虑、科学规划,下工夫整合相关资源,更多更好地引入借用社会力量,大胆探索创新土地流转、医疗保障、户籍制度改革、教育文化等政策措施,促进新型农民社区建设有序有效推进。五要继续打好生态建设攻坚战。高质量编制和完善生态建设规划,有计划地推进淇河保护利用等方面的生态项目建设,继续搞好造林绿化。高标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各项工作,提升循环经济发展层次,积极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六要继续打好职业教育攻坚战,按照规划建设市职教园区,申报两所高职院校,加快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及鹤壁理工学校、天海汽车工程技术学院、河南煤化职业技术学院4个校区建设,即“124”职业教育发展主要任务,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同时,要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要求,打好节能降耗-3-

攻坚战,以铁的手腕确保全年和“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任务的完成。

丁巍还对省市民生工程、农业生产、防汛、安全生产、信访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十二五”规划编制等工作提出要求。

丁巍强调,现在距年底只剩5个多月时间了,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我们不可有须臾的犹豫、迟缓和懈怠。各县区各部门一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三具两基一抓手”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创新机制解难题,学会运作抓落实,以敢打硬仗的信心、气魄和超常的思维和招数,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要积极主动地研究新情况、学习新经验、采取新举措,拿出我们的勇气和胆量,运用我们的智慧和力量,着力破解资金、土地、劳动力等困难和问题,以开阔的视野和创新的思路,为打好攻坚战提供思想和动力源泉。要脚踏实地,快马加鞭,奋力拼搏,尤其要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下大力气加强和改进环境建设,以硬手腕惩治破坏环境的行为,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发展提供更为充分的阳光、空气、雨露,为加快两个构建、实现率先崛起营造更加优良的环境。

复制经济时代的“精神病” 篇6

奥伦·哈拉里(以下简称哈拉里):我所说的“精神病”指的是,当一个企业的行为偏离了传统的思维方式,那么旁观者往往会给这样的企业和其领导人贴上“神经病”或者“狂热”的标签。但今天的狂热就是明天的常态。在我的书里,我描述了很多运用“狂热”但是有利可图的战略路径来击败传统的竞争对手的例子,比如三星、维珍集团(Virgin)、基因公司(Genentech)、Google、Zara等等。

“精神病”是好奇心(不合常规甚至受争议)、酷(反传统、有挑衅性)和狂热的综合体。但如果单单是精神病,往往会导致鲁莽和组织的自杀行为。它必须和纪律结合在一起:关注执行的细节和成本,关注对于雇员和顾客的影响,关注经济指标,特别是现金流、利润和投资回报率。没有纪律的精神病导致不负责任的鲁莽行为,没有精神病的纪律则造成眼光短浅、畏首畏尾、墨守成规,这样的组织不能够抓住市场的创新机会。

《当代经理人》:你认为,“当公司陷入麻烦,他们为摆脱困境所作的很多事(包括消减价格和成本、改进质量、进行多样化等等)都收效甚微。”原因是什么?陷入困境的公司怎样才能走出困境?

哈拉里:这些事都是应景之举。它们既不能改变公司的DNA,又不能在公司范围内有大规模的战略改变。研究表明,已经被过度宣扬的行为,比如消减价格和成本等等,往往不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实际上,这些行为却浪费了大量时间和资源,并把管理者的注意力从他们应当真正关注的事情上转移,这些真正应当关注的事情是:改变不能促进变革的文化。

《当代经理人》:你认为企业应当分辨哪些顾客需要保留,哪些顾客需要“解雇”。请问为什么要解雇一个顾客?怎样保持那些想要保留的顾客?

哈拉里:我的研究表明,保持竞争优势的最好的战略是,明确地定义需要保持的“好顾客”和需要放弃的“坏顾客”。伟大的公司不会试图吸引全部的顾客,恰恰相反,它们精确地选择自己的目标顾客和目标市场。即使是规模庞大的公司,也不能“为所有人做所有的事”。我举一个我书中提到的例子。公共财务管理(PublicFinancial Management)是一家为州和地方政府客户管理资产和发行债券的公司。为了获得利润的增长,这家公司认为自己不能为了追求销售额而扩大服务范围,而应当对目标客户有所选择。就像这家公司的一位领导者所说的那样:“过去对我们来说是‘好业务’的业务,比如小规模的债券发行或者投资管理这样的服务,都是消耗我们资源的东西。我们不应当和一些小竞争对手争夺这样的业务,如果这样的业务自己送上门来,我们也要检验一下是否值得去做。”

《当代经理人》:你认为“顾客满意度”对想要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企业来说,不再是一个有用的目标。为什么?

哈拉里:“顾客满意度”目前是发生在商品交换领域的日常反应,这绝对没有什么错儿。当顾客购买一件“运转正常”的产品的时候,或者当他得到满意的服务的时候,其实并不能给商品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带来顾客忠诚或者健康的利润率,因为有太多竞争对手能够提供这样的产品或者服务。我的研究表明,只有当一个公司把顾客带到“一个顾客认为不可能的境地”,这家公司才能得到顾客忠诚、利润和市场份额。换句话说,只有当产品像苹果的iPod那样,有超群的设计、独特的功能,或者像GE和Air Liquide那样提供独特的定制化服务,才能给顾客带来难以置信的惊喜。这种惊喜远比“满意”更能带来顾客忠诚,也更能构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当代经理人》:你认为不管是作为一个领导者还是作为一个公司,都应当不断进行战略转变。如何做到这一点?

哈拉里:通过全神贯注创造一个反应迅速、行动敏捷和不断向前看的组织,通过领导者坚持不懈地对发展趋势的关注:新技术、新竞争对手、人口发展的新动向、全球化的新趋势、顾客关注点的转移,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变化带来的稍纵即逝的机会。这就是诺基亚在数字技术来临时所采取的行动,而当时作为行业领头羊的摩托罗拉却在试图保护它的模拟技术。就像我在书中写的那样:“复制经济时代的胜利者是那些密切关注环境变化、敏锐地发现机会、迅速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快速实施的企业,这些企业最终能够在变化了的市场中重新定义自己的位置。”

《当代经理人》:一个组织怎样迅速获得其顾客与合作伙伴的信息?

哈拉里:一方面要依靠技术,需要一定的软件系统的出色能力来收集组织所需要的信息,但更主要的一方面,这是一个文化话题。我在我的著作《鲍威尔领导秘诀》中描写的场景很适用于这个问题:“在10年前的海湾战争中,鲍威尔和海湾战争时美军司令员Norman Schwarzkopf将军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关注源源不断的信息:卫星图片、炮兵调度、外交策略等等。这些东西使他们能够产生新的战术、加强准备工作、随时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导到正确的方向,并对意外事件加以掌控。”这个例子和技术不同,你必须对细节加以关注,你必须创造一个能提高速度的环境,你必须利用数据,而这些只和文化有关。

让我非常失望的是,如此多的组织内部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壁垒,人们不能够自由地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比如,我是一个管理者,我希望清楚地知道对某位特定顾客的销售数据,或者我想在组织中找到一位某方面的专家,通常获得这样的信息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在这样的环境中,做一个决策的时间是多久?这需要把一个团队集合起来,采用某种方式,然后再得到反馈。真正的问题是获得信息的难易程度和人们的责任感。需要多久人们才能站出来说:“我能为那件事负责。”

人们常说,对,你需要适当的技术。但更大的问题往往是文化,获得信息很难,人们不习惯主动获得或者提供信息,并对信息作出适当的反应。因为人们没有责任感。这才是领导者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代经理人》:那么领导者应当怎样做?

哈拉里:你应当尝试建立一个最透明的组织。我们已经身处在一个越来越透明和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中。那些曾经是你个人的秘密的东西现在已经完全公开。因此,商业智慧的关键是建立一个和外部市场环境一样透明的组织,关键是不要把一条条零散的信息封藏起来,而是要把它们完全公诸于众,在完全的信息面前,往往会创造出崭新的和与众不同的东西。

经济学精神 篇7

创业模式是指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中将创业的组织形式, 创业的方式方法以及创业行业的选择结合在一起, 形成的一种体系。对于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来说选择一种合适的创业模式是其成功的关键。

创业精神是指在创业者的主观世界中, 那些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等。创业精神追求的是创新, 是对机会的一种追求, 是希望企业能够尽可能的增长, 企业员工能够努力的去工作。创新精神有精神层面和实质层面两方面。精神层面就是将做事建立在创新思考的基础上, 实质层面就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发现机会与志同道合的人去创立新公司, 实现新价值。所以说创业是一个新企业从无到有, 从坏到好的原动力。

二、实施创业精神塑造模式的必要性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要时刻关注着我们身边的某个人、某个企业、政府以及其他组织是怎么决策的, 我们应该怎样去利用这些社会资源, 实现自身价值。在我国目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而且这种严峻的事态在短时间内是无法解决的。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以往对于创业的观念, 不能以过去那种落后的观念去指引人们的职业生涯。要不然必将无法适应当下的环境, 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就业趋势下被淘汰。所以说, 社会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有抱负和理想的人去创业, 对于一般人创业来说没有任何经验可谈, 就需要我们分析创业者的优势与劣势, 在创业的开始就能找到一个合适合理的创业模式, 从而减少创业过程中的障碍, 少走弯路, 尽快创业成功。在现在这种激励的市场竞争中, 对于刚入行准备创业的创业者选择一个合适的创业模式是成功的关键, 创业模式是一种创新模式、生存模式和发展模式。对于创业者应当具有一些强于他人的品质, 如创新、激情、想象力、冒险、合作、踏实、孤注一掷、颠覆、坚持、远见、谦卑、容忍失败。只有具有了这些强于他人的品质才能克服一切困境, 才能爬到顶峰, 如中国华西村应是创业精神塑造模式的最好典范。自改革开放以来, 华西村党委坚定地走公有制的“集体道路”, 坚持创业的“八大要诀”, 通过50多年的艰苦创业, 2010年销售超500亿元, 入选世界记录协会中国第一村, 创造了中国世界记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三、我国创业精神塑造模式存在的现实问题

1、创业精神塑造模式社会认可度。

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直以来我国就已过时的就业指导指引着人们的职业生涯, 人们缺乏创新意识, 缺乏创业的信心。国家也对创业一直以来缺乏重视程度没有有效的推动鼓励措施, 人们对创业一直以来都是一种怀疑的态度。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决定了政府对创业的影响, 政府一直也是动摇的, 是不能给予创业一个肯定的举措。国人一直以稳定来规划者未来, 大多数人都追求眼前的稳定, 对于那些想创业的人有一种抵触的心里, 家里人对于创业者也不会给予过多的支持, 更有甚者会阻止创业。从而使得想创业的人在慢慢的改变了人生观, 价值观, 最终失去了对创业的勇气和魄力, 只能选择择业, 最终平淡的生活了下去。

2、创业精神塑造模式理论研究进展缓慢。

由于国家对于创业一直以来没有给与大力的支持, 创业只是小部分人的想法。但是创业在今天这种就业压力研究的大环境下, 它是解决现状最为有利的举措。我们必须去关注, 去鼓励人们创业。我国政府对于创业也属于一种初步认识, 与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我国对于创业精神塑造模式的研究也只是一个初步的开始, 并没有形成什么体系。缺乏实践的验证及完善。现如今有学者提出了经济学视角下的创业精神塑造模式的框架指导, 在我国新型创业模式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指引着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

四、我国实施创业精神塑造模式的措施

1、加大对创业精神塑造模式的社会舆论宣传力度。

提高国人对创业的认识, 不仅需要国家政策和高校的教育措施来完成, 也需要社会媒体的大力宣传, 鼓励和动员人们去积极创业致富。目前社会上对于创业的认可度还是比较低的, 但是创业是我国现如今解决就业压力最为有利的举措, 那么就必须对国民进行教育, 提高国民对创业精神塑造模式的认识, 给予创业者一定的社会舆论支持, 使得创业者对创业充满信心, 并且知道怎么去利用资源创业, 怎样选择合适的创业模式避免障碍, 尽快取得成功。要在社会上加大正确的舆论指导, 充分的利用社会媒体夸大创业的影响力, 给予创业者一个理想的创业环境, 使得国人形成一种创业光荣的理念。

2、全面推进创业制度保障建设。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经济进入了全球化融合与竞争当中。我国应当借鉴发达国家对于创业的鼓励政策, 完善我国对于创业制度的建设。创业精神塑造模式的创业活动不仅仅是个人创业者实现梦想的行为, 也是政府解决目前严峻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 是个人与政府共同的义务和责任。创业精神塑造模式需要社会的认可, 需要社会去关注去支持, 否则那也就是纸上谈兵了。创业精神塑造模式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性, 需要创业者的实践经验, 更需要政府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指引, 如果想将创业精神塑造模式进行的好, 那么就必须实施和推动创业之都保障工作的建设, 就需要创业者、社会和政府相互结合, 从而建立创业制度保障体系, 才能使得创业精神塑造模式有效的去实施。

3、开展以创业经济学为基础的创业精神塑造模式理论研究。

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 理论来自于实践, 而实践需要理论来指导。实践能否成功正确的理论指导是关键, 所以对创业精神塑造模式的实践就离不开相关理论知识的研究和探索。开展以创业经济学为基础的创业精神塑造模式理论研究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创业经济学功能有创新功能、整合功能、规范功能、合理功能、审美功能和提升功能。以创业经济学为基础的理论研究将指引着在创业精神塑造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出符合实际需求的企业家。

摘要: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 如何去改变现状, 解决就业压力是国家必须重视的问题。创业则是解决问题最为有效的途径, 社会中已经形成了多种创业模式。在创业过程中精神的塑造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此在经济学视角下, 对于创业精神塑造模式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本文首先了解相关概念及实施创业精神塑造模式的必要性, 然后分析实施创业精神塑造模式的现实问题, 最后提出实施创业精神塑造模式的措施。

关键词:经济学,创业模式,精神塑造

参考文献

[1]韩建立;创业精神的影响因素及其绩效评价[J];心理科学进展;2005

[2]彭小媚;祖新;大学生创业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国大学生就业;2008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篇8

一、2016年经济工作的主要成效

会议总结了2016年经济工作, 分析了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 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从2016年经济工作来看, 在总体经济形势、主要领域改革、经济政策框架等三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中央对经济企稳的信心增强。

一是总体经济形势缓中趋稳。

十八大以来,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经济增长由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调整为6%-8%的中高速增长。为应对经济下行,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稳中有进”的工作总基调, 保持了经济的平稳运行。2016年, 经济“L型”探底软着陆, 经济增速同比虽有小幅放缓, 但经济运行仍然保持在合理区间, 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前三季度, GDP增速6.7%, 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2567.7亿元, 同比增长8.6%, 比去年同期大幅回升10.6个百分点。1月到11月, PPI由-5.3%大幅回升至3.3%, PMI由49.4%上升为51.7%, 效果超出年初预期, 总体经济呈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态势。

二是主要领域改革稳步推进。

十八大以来, 在新常态的新形势下, 制造业转型升级滞后于消费结构升级的速度, 我国经济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矛盾。为应对结构性失衡, 党中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提出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战略任务, 主要领域“七梁八柱”性的重大改革方案基本形成, 国企、财税、金融、社保等一系列改革方案基本出台, 文化体育、社会服务、专业服务等领域的改革正在稳步推进, 改革已经从方案准备期步入深化攻坚期, 成为宏观经济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重要支撑。

三是经济政策框架基本成型。

十八大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在产业发展、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许多领域遇到了一系列全新的问题, 而这些矛盾尚无成熟的经验和模式可供借鉴。为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 党中央提出了新常态、新理念、供给侧改革等一系列新的经济思想, 逐步确立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 形成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全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 对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发展、能源革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等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二、2016年会议公报的主要变化

通过对2013年到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的对比, 发现本次会议与前三年相比, 在宏观政策、产权保护、风险防控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是对宏观经济政策做了微调, 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在货币政策方面, 与2013年的“稳健的货币政策”、2014年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以及2015年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等货币政策相比, 本次会议使用了“保持稳健中性”这一提法, 也就是要在确保金融市场稳定的前提下, 货币政策要继续维持目前的流动性水平, 继续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在财政政策方面, 2013年到201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先后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以及“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 说明财政政策实现了从强调加大力度到强调有效性的转变, 表明财政政策要在保持积极取向的前提下, 要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政策支持。

二是对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强, 提出加强各种所有制组织和自然人的财产保护。

在产权保护方面, 2013年到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别提出“政府要做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合法利益”和“高度重视保护知识产权”, 重点强调对知识产权和企业产权的保护。而本次会议则明确提出要“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 抓紧编纂民法典, 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甄别纠正一批侵害企业产权的错案冤案”以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 这既是对前不久刚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中“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财产权”的强化, 也是对下一步产权保护制度建设工作提出了要求, 将有助于改善民间投资低迷的状况, 更大限度地发挥经济发展潜力。

三是对风险防控更加全面, 提出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近两年, 我国金融市场存在较大的风险, 股票市场、汇率市场以及信贷市场都出现了大幅波动, 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此。本次经济工作会议更加强调了防范金融风险的作用, 把防控金融领域的系统性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本次会议公报提出要“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这与2013年公报提出的“着力防控债务风险”、2014年公报提出的“建立健全防范各类风险机制”以及2015年公报提出的“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的提法相比有了很大变化, 说明中央决策层对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有了更高的要求, 从防范区域性风险、行业性风险等具体风险转为防范系统性风险。

三、2017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强化经济工作总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企国资改革、房地产市场调控等方面提出了新的阐述和新的思想, 整体上看, 2017年将在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的背景下, 稳住大局, 守住底线, 决战改革, 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进展。

一是强化“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从国际环境来看, 2017年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特朗普正式上任、欧洲多国将大选将使得西方国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加, 这就需要维持中国经济稳定以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从国内经济来看, 我国正在推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系统性改革, 涉及的范围广、任务重, 只有在经济环境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才能取得预期成效。为此,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延续2013年到2015年“稳中求进”总基调的基础上, 进一步强调“稳中求进”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 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 “稳是主基调, 稳是大局, 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

二是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会议指出, 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在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方面, 通过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加强农村综合治理、消化政策性粮食库存、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解决农产品供给和需求不匹配问题。在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方面, 继续推动钢铁、煤炭以及其他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去产能工作, 积极消化房地产、汽车、家用电器等行业库存, 支持企业通过市场化、法制化债转股行为降低企业杠杆率, 通过简政放权, 进一步清理规范中介服务等“组合拳”降低企业负担, 通过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等创新补齐软硬件基础设施短板。在振兴实体经济方面, 要建设法治化的市场营商环境, 更加重视优化产业组织, 提高大企业素质, 在市场准入、要素配置等方面创造条件, 使中小微企业更好参与市场公平竞争。

三是稳妥推进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

要完善跨部门的统筹机制, 加强财税、金融、社会保障等基础性重大改革, 既制定方案, 又推动落实, 既要抓好重大改革的顶层设计, 也要充分调动地方和基层推动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财税改革方面, 落实推动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直属责任划分方案, 加快制定中央和地方政府财税收入分配方案, 健全地方税体系的方案。在金融体系改革方面, 深入研究并积极稳妥的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改革,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 有序推进民营银行发展。在养老保险改革方面, 要积极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完善养老保险的顶层设计方案, 加快出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

四是深入推进国企国资改革。

十八大以来, 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 并在众多行业和领域进行了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本次会议明确提出, 要深化国企国资改革, 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并通过“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呵护民资和外资参与国企改革的积极性。在改革目标方面, 混合所有制改革将成为2017年国企改革的重头戏和突破口, 要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要求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实施手段方面, 要加快推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 加快垄断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推进领域方面, 将在推进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五是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

针对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泡沫扩大的问题, 本次会议专门把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 将房地产市场调控提升到国家宏观经济全局的高度。在房地产定位方面, 明确界定了房地产的发展是为了满足居住需求, 将房子定位为“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房地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投资品, 需要回归正常的居住属性并与人口挂钩。在政策措施方面, 会议提出了要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 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在房地产去库存方面, 会议提出通过推进城镇化, 平衡东中西部、城乡之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疏解特大城市部分城市功能等方式推进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去库存。

浅论旅游循环经济的人文精神 篇9

关键词:旅游,循环经济,人文精神

一、引言

循环经济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 它是相对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 代表了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趋势。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资源循环经济的简称, 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3R”原则) , 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 它要求人类在社会经济中自觉遵守和应用生态规律, 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 实现污染物的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 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2005年,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5122号) 明确提出, “力争到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体制与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等中长期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逐渐实施开来, 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点的旅游业也不例外。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就是要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 遵循循环经济理论, 履行循环经济实践, 以生态效率为目标, 把旅游资源纳为一种稀缺性资源, 按照生态规律, 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和生态技术来组合和设计旅游产品, 减少旅游环境污染, 从根本上缓解旅游业、环境的矛盾, 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 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何为“人文”, 思想史中, “人文”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在《易·贲卦》中:“ (刚柔交错) , 天文也。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所谓“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即观察人类文明的进展, 就能用人文精神来教化天下;在西方思想世界, “人文”思想主要被用来描述14世纪到16世纪期间以反抗中世纪对人的压抑而产生的人本主义思想, 但“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世界观, 则早在古希腊时代就诞生了, 是以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 表现为对人的价值、尊严、权利的追求、维护和关切, 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其目的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 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 是人类追求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伟大而崇高的精神。发展旅游循环经济, 不仅体现了旅游经济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积极追求, 更体现了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二、实现“以人为本”的和谐旅游是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

纵观中西方人文思想, “人文”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 重视人的价值, 否定人沦为物的奴隶。人文精神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始终具有重大意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 要求一切发展必须是为了“人”的发展, 是为了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发展。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和谐旅游则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旅游, 它是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和谐利用、旅游业的和谐运行以及旅游者的审美和愉悦 (或者说是和谐的体验) , 达到生态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 、事态和谐 (人与人/社会的和谐) 以及心态和谐 (人的身心和谐) , 通过三大和谐折射出旅游发展中蕴含的深层人文关怀、生态关注和综合效应。然而, 传统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 还存在着众多诸如地表景观破坏、水环境污染、空气品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于发展旅游循环经济。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 实现和谐的旅游经济。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 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 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 在生态系统中, 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 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 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按照旅游循环经济战略, 遵循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文化经济学原理的原理与方法, 充分发挥发挥知识经济、体验经济、技术经济的作用, 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资源, 提高资源环境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 充分考虑旅游承载力, 把旅游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促进旅游经济的和谐发展。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 实现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和谐利用。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 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循环使用资源, 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就是要改变过度消耗旅游环境、破坏旅游环境的传统旅游方式, 依托清洁能源、能耗最小化进行发展, 促进物质循化过程废弃物最小化;最终实现投入物质减量化, 资源再利用、废弃物资源化等, 增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 促进旅游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的。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 实现旅游者的和谐体验。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试图通过教育和体验等方式提高旅游者的环境意识。在这一过程中, 旅游者可以认真思考旅游的本质和真谛, 树立正确的旅游理念, 把旅游作为知识经历、知识体验、知识交流、审美欣赏、净化灵魂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的方式等, 并由此提升个人价值,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人”是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依托力量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是一个创新性的工程。它要做到: (1) 理论创新, 即构建旅游循环经济的理论体系。要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旅游产品消费等多个环节的资源经济学行为进行深入研究, 构建旅游循环经济的理论体系。 (2) 技术创新, 研发新工艺、选用新设备和运用新材料, 加强技术创新, 构建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3) 法律政策创新, 要完善与旅游和循环经济相关的政策和法律, 构建旅游业发展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4) 文化创新,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要注重文化创新, 即确立以人为本、以价值观的塑造为核心的软性管理模式, 主要通过柔性的而非刚性的文化来引导、调控和凝聚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 管理创新, 旅游循环经济是一个涉及旅游业、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大系统, 若要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 还需要从管理体制创新, 构建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

以上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所需的理论、技术、法律政策、文化观念和管理制度层面的支持必须依靠“人”、也只有依靠“人”才能实现。首先, 必须依靠“人”的发展观的深刻转变。发展观是一定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思想观念层面的聚焦和反映, 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对发展及怎样发展的总的和系统的看法。.它决定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由于传统的旅游经济模式是粗放型的, 将旅游业简化为数量型增长和外延的扩大再生产, 旅游活动开发者和经营者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及旅游者为最大限度的满足自身的旅游需求, 同时, 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缺乏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 导致旅游区的环境恶化, 生态系统严重失调, 使一些旅游地的旅游价值在慢慢丧失。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转变人们对旅游活动的观念, 以新的系统观、经济观、环境伦理观、生产发展观、消费观等观念来指导旅游活动的有序、健康发展;全面提高人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依靠人的全面发展。并将这些观念、素养上升到法律条例程度, 做为一种法律规范来约束、监督人的行为, 以此来保证新的理念、模式的贯彻、落实和实施。

四、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是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核心任务

所谓“人地关系”是, 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的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人地关系, 是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在哲学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中国传统哲学中, 有“天命论” (自然灾害、生产丰欠乃至国家兴败皆由天定) 、“机械唯物论” (人地关系密切, 而以地的发展规律主宰一切) 、朴素的“辩证唯物论” (地理条件是可变因素, 因人而异) , 在西方传统哲学中所渗透的人地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 它认为:人不仅是自然的主人, 同时也是一切价值的来源, 大自然对人类只有工具价值, 并无内在价值;人类具有优越性, 超越自然万物;且人类与其它生物没有伦理关系。数千年来, 人类在这种傲慢观念的驱使之下, 对自然界采取了种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盲目地掠夺式的发展使人类陷入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和环境危机。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就是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科学处理“人地关系”。首先, 人和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者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即存在密切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并且这种联系和作用将永远持续下去。其次, 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是一种动态变化关系, 长期以来, 以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限制和影响为主, 但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正变得越来越强烈。再次, 人是“人地关系”的主体, 即“主体是人, 客体是自然”。人具有能动功能和机制, 人是地的主人, 自然环境可以被人类利用、认识、保护的对象。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否和谐取决于人, 而并非自然环境。所以,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 只有在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基础上, 遵循自然规律,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自然才会向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 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一样, 相反地,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 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 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 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82~83

[2]明庆忠李庆雷著: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6

[3]袁健:五经四书全译.十三经注疏[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0

[4]许苏民:人文精神论.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61~62

[5]江潭瑜:大学人文精神与和谐校园的构建.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24 (5) :87~90

[6]刘媛媛牛文英:人文精神的回归——论奥林匹克人文精神教育.体育与科学, 2007, 28 (5) :34~39

[7]梁留科曹新向:和谐旅游的价值、构建及其实现.经济地理, 2007, 27 (4) :681~685

[8]张建萍:旅游环境保护学.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57~67

[9]王华:我国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经济纵横, 2006, 11:15~17

[10]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经济地理, 1991, 11 (3) :1~6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 .人民出版社, 1995.88

经济学精神 篇10

会议对实现今年经济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提出“三五”要求:一要抓住五个关键突出重点, 二要把握好几个重大问题, 三要实现五个重点任务。“三五”要求有哪些新提法值得我们关注?

一、五个突出重点

会议要求, 贯彻落实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 必须抓住五个关键、突出重点:一是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二是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三是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四是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五是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保增长作为首要任务, 要结合扩内需和调结构。

2008年的宏观调控政策从“双防”、“一保一控”到“保增长”。一年来, 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 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 中央对经济全球化作出正确判断, 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 从防经济过热、防通货膨胀, 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近期又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采取一系列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 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种转变还基于通货膨胀因素考虑, 随着去年年底消费者物价指数和生产者物价指数的大幅下降, 以及今年上半年的翘尾因素影响, 通货膨胀风险基本消除, 因此保增长成为首要任务。

扩大内需时机成熟。国际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 国际市场需求疲软, 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了机遇。扩大内需成为保增长的必由之路,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虽然我国面临严峻挑战, 但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扩大内需潜力巨大。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居民消费、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有巨大发展空间, 扩大内需大有作为。随着围绕扩大内需具体政策的推进, 实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将是可以预见的结果。

保增长谋求又好又快。保增长目标不仅着力当前, 而且着眼长远。在提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 重视提高发展质量, 重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努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竞争优势。努力实现既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又加快转型升级的双重目标, 为更长时间、更高水平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五个重大问题

会议要求, 在实现保增长目标的努力中, 要把握好五个重大问题:一是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 进一步增强抵御外部经济风险能力;二是坚持保持增长速度和提高质量效益相统一, 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三是坚持推进结构升级和扶持就业创业相协调, 进一步增强经济竞争优势和吸纳就业能力;四是坚持推进金融创新和提高金融监管能力相适应, 进一步发挥金融对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五是坚持加强政府调控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促进, 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内在活力。

重之重:扩大内需为主结合稳定外需, 调整内需外需结构、投资消费结构。

重视内需不忽视外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进一步加深, 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8年10月份《全球经济展望》将2009年全球经济增速从3%调低为2.2%, 世界各大工业国经济下降0.3%,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首次集体衰退;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从7.7%调低为7.1%。世界银行2008年12月9日发内投资为主要渠道扩大内需, 是我国现阶段应对世界经济下滑的最佳选择, 中央四万亿财政投资已经启动, 其积极效应将在短期内显现, 为下一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奠定良好基础。投资的快速增长带来的中间需求, 需要通过扩大最终消费需求来支撑。搞活流通是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切入点。国家扩消费的举措重在创造便利的消费环境和消费网络, 以挖掘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

三、五大重点任务

布的报告再次调低预期, 2009年世界经济增速0.9%, 世界贸易缩减2.1%。外需趋紧, 以扩大内需为主, 方能夯实经济地基, 在当前启动国内消费难以迅速见效的阶段, 还要想方设法稳定外需。内需和外需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外需增加, 会带动与出口行业相关的投资与就业, 从而转化为内需。而内需水平提升, 会加大对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的投入, 会创造更便利低成本的流通网络, 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 也有利于扩大外需。去年底, 国务院出台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 向全社会吹响拉动内需的冲锋号, 更强有力的政策还将被采取, 以促进我国在本轮国际经济结构调整中, 逐步形成主要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扩大内需短期以投资为主, 长期依靠消费支撑。由于政府投资可以直接地拉动固定资产投资, 其直接效应比较明显。而对于消费, 政府所能调控的, 短期能见效果的空间比较狭窄, 手段也要贫乏很多, 政策效应相对比较弱。当前以国

会议要求, 今年经济工作的要实现五个重点任务:一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二是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 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三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四是深化改革开放, 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五是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看点:经济工作重点任务, 由确定总体基调转为具体部署和落实。

财政政策由稳健调整为积极, 货币政策由从紧调整为适度宽松。积极财政政策在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曾被采用,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尽管目前与当时的经济环境大相径庭, 但此政策的采用表明了中央对经济的信心和调控经济的积极态度。货币政策的大幅度调整变化主要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去年9月以来, 为保增长, 央行多次降息并调低存款准备金率, 并放弃对商业银行扩贷规模控制。通货膨胀威胁消除, 增加市场流动性已成为全球央行刺激经济的主要工具。同时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利于中国对外出口和资本市场稳定, 因此我国需要一个稳定和合理的汇率为经济增长创造条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有力地支持资本市场发展, 为资本市场带来适度的流动性。

调结构任务细化为四个方面。一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二是优化产业结构;三是改善城乡结构;四是调整地区结构。四个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这不仅是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也是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细分最终消费需求和中间需求。最终需求指全社会的消费者对社会总产品的最终使用或消费;中间需求指生产者和商家为了转售、进一步加工或制造而进行的购买需求。社会生产现代化程度越高, 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消费需求的乘数越大, 从而带动的就业人口也越多。当前投资的快速增长带来的是中间需求, 中长期要依靠扩大最终消费需求, 才能有效带动投资需求增长。通过扩大最终消费需求, 带动中间需求, 将有效吸收和消化国内生产能力, 形成发展新优势。

首次提出结构性减税。既有别于全面减税, 又不同于以往的有增有减的税负调整。结构性减税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针对特定群体、特定税种来削减税负水平, 更强调有选择的减税。有增有减的税负调整, 意味着税收的基数和总量基本不变;而结构性减税则着眼于减税, 税负总体水平是减少的。今年起全国推行的增值税转型改革, 就是一种结构性减税。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 企业用于设备购置等投入可抵扣增值税, 有利于鼓励企业投资, 加快技术改造和优化结构, 提高市场竞争力。结构性减税强调税制结构内部的优化, 强调贴近现实经济的步伐, 相对更为科学。

改善民生打出组合拳。五大工作任务中, 有关通过提升民生水平扩大内需的政策贯穿其中。今年, 我国将以民生工程为重点加大投入, 加大对“三农”、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把提高农民收入、夯实农业基础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 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和救助力度, 提高公共投资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应。我国人口众多, 区域、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改善民生大有可为, 未来推出的措施将更加注重实效。

广东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篇11

会议认为,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统一全党认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议对今年经济工作的总结实事求是,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分析见解深刻,对存在问题的剖析切中要害,对明年经济工作的部署符合实际,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驾驭复杂形势、领导科学发展的高超能力。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宏观要求、微观部署,全面阐述了明年经济工作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系统分析了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明确指出了努力方向,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针对性,为我们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综合分析了当前的经济形势,明确了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政策原则和主要任务,使我们进一步明晰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对于我们更加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会议认为,自2003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最早在广东提出科学发展观思想以来,我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并已收到明显成效,经济社会发展开始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增长方式初步转变,经济呈现又好又快发展;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经济增长动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成果,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自主创新取得重要进展,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发展加快,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成果显著;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富有成效;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展开。

但必须看到,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是收到了初步成效,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任务任重道远。当前,全省传统的发展模式还没有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县域经济薄弱,城乡区域差距过大,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加大,可持续发展形势仍然严峻,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构建和谐社会任务艰巨,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还不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等等。这些问题有待我们下更大力气加以解决。

会议强调,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并用以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是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思想基础和重要前提。要把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作为当前各级党组织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准确地把握会议的精神实质。要把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与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切实把思想统一到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精心谋划好、安排好明年的经济工作,努力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取得更大的成效。

会议强调,要扎实做好岁末年初各项工作,确保今年各项任务圆满完成。要及早安排好节日期间的生产生活,积极主动地抓好稳定工作,认真细致地抓好安全生产,确保社会稳定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关心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生活,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所有群众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与社会的温暖。

经济学精神 篇12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人文精神,和谐社会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人文关怀精神解读

人文关怀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西方经济学的超越。其人文精神关怀精神体现在:

1. 强调了劳动者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认为:在物质财富的增加过程中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经济矛盾, 物质财富是人们生活的手段, 而不是人们生活的目的;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 是劳动者, 不是物质财富;物质财富是人的劳动作用于物质的结果, 生产力是人的生产力, 并非物本身的力。物质财富的发展程度, 取决于人的素质高低和能力的大小, 以及作用于物质所必需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资本统治的结果, 不仅把物质财富变成了经济乃至社会的主体, 而且将劳动异化了。将资本所有者变成“资本的人格化”, 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矛盾之所在;要解决这个矛盾, 就必须突出劳动者的主体地位, 克服劳动的异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 “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 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人的需要是人自身的规定性, 是促使人们积极从事各项活动的内在动力。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从事劳动和其它社会活动, 通过劳动和社会交往得到需要的满足, 而需要的满足和满足需要的劳动又产生出新的需要, 从而才能不断引发新的活动。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马克思认为需要和生产一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必要前提, 人的发展包含着多方面需要的发展。需要的发展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强大力量,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

2. 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批判, 揭示了专制制度的反人道性质。

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 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马克思对异化的批判也包括三个方面: (1) 人的异化。在异化活动中, 人的能动性丧失了, 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 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 只能片面发展, 甚至畸形发展。马克思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把人当作商品, 而且还当作精神上和肉体上非人化的存在物生产出来, 在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中, 物的世界的增殖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因此, 资本主义劳动不是发展劳动者的个性、才能, 相反却使劳动主体的才能受限制、个性受压抑、人性受扭曲。 (2) 物的异化。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外化在产品上, 劳动成为对象, 成为一种异己的东西, 这种异己的东西成为自己的对立面, 生产的越多, 劳动越廉价;劳动过程中的劳动者是自我否定的过程, 劳动让劳动者相对的或者绝对的越来越贫困;人成为劳动的产物, 甚至成为劳动的工具。资本主义社会表面上尊重劳动, 承认人及其独立性和自我活动, 但由于它把劳动看成是谋生劳动, 既贬低了人, 也贬低了劳动, 是在承认“人”的假象下对人的彻底否定;马克思从作为劳动主体的无产阶级的利益出发, 指出尽管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创造了极大的财富, 但它也极大地损害了无产者的利益, 使无产阶级不仅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相反却丧失了自己作为人的起码的需要。 (3) 货币的异化。私有财产实际上是劳动异化的产物。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的劳动的根据和原因, 不如说财产是劳动外化的结果。马克思把劳动与财产的关系比作是上帝与人类的关系。私有财产和上帝都是人类理性迷雾产生的。私有财产和上帝又反过来作用于人的异化。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马克思明确指出, 在经济生活中, 金钱是一种外在于主体的物质, 又是人类主体本质外化的表现。金钱明明是人创造的东西, 可是现在它却以“一切事物的普遍价值”的身份剥夺了主体自身和整个世界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异化了的主体又不得不拜倒在这个人造物面前, 即“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在本质却统治了人, 人却向它膜拜”。这是主体的人与自己的创造物关系的颠倒。

3. 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谋求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的观点是: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用。因此, 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 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 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 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 因而要解决这个根本矛盾, 就要边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当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了时, 国家权力消失, 人就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 人又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同时人也不再受分工的束缚, 真正成为自身的主人。只有这样的人才是“自由的人”。由这样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组成的联合体, 才是马克思所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

4. 强调自然界与人、经济发展的统一性。

同时马克思还认为未来社会是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马克思说: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和自然界的同一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要依赖自然界, 另一方面, 人可以主动的改造自然界。自然界的改造和经济的发展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经济的发展要依赖于自然条件, 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人必须合理的支配自然界, 这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理论阐明了人的本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真谛。人类要想持续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进行劳动。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劳动中, 才使人的类本质得到确认。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在自然界之中;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人与自然一定要和谐, 恩格斯在总结了人向自然界索取的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每一次胜利, 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 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他强调指出, 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人文关怀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包含着对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的执着追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文关怀精神与构建和谐社会在理论上具有一致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 把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肯定了劳动者的主体地位, 揭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及其根源, 表现了马克思对社会结构和谐的追求, 对人际关系和谐的追求;马克思对异化的批判反映了他对人与社会和谐的向往;而他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则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条件、构成要素之间的和谐, “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则表现了对人自身的和谐的追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蕴涵的以人为本、对人的地位及命运的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 为我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注意并科学处理社会生活各要素的协调性和整体性关系, 提供了科学思路和思维方法,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以人为本, 一是说人是目的, 即人是人的活动及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和归宿。这里强调的是“为了谁”的问题。二是说人是关键。与技术、自然资源、资本等物的因素相比, 人这个因素最活跃、最重要。最根本, 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里强调的是“依靠谁”的问题。三是说人是主体。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 人总是扮演主体的角色。而人的主体角色, 只有在不断实现、发展和维护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利益的前提下, 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因此, 从为了人的目的出发, 通过所创造的各项成果都应当为人们所共享。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是为了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 构建和谐社会,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则强调“以人为本”, 突出了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把发展同人的关系、发展手段同发展目的的关系辩证地统一起来, 突出了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目的性, 即一切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坚持以人为本,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追求作为发展的立足点与出发点, 让人民群众从发展中获得最大的好处, 就会最大程度地调动其创造的积极性, 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不竭的动力。和谐是指逐步实现社会结构和谐、社会阶层结构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自身的和谐。

3.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进一步完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 为社会和谐提供制度保证。

在政治方面, 应该保证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健全民主制度, 丰富民主形式,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在经济方面, 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我国社会生活的一些领域, 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社会不公现象, 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拉大, 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 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有社会不公的影子, 社会不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和谐相处。在文化方面, 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满足。必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进一步弘扬良好思想道德风尚,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4. 对民众进行人文精神、终极关怀的启迪教育, 正确处理社会的人际关系。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 社会和谐的本质是人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民众进行人文精神、终极关怀的启迪教育, 引导人们逐步跳出只在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功利主义的层面去思考问题的立足点, 营造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社会氛围, 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宽容、谦让、奉献的社会道德, 使整个社会呈现出和睦融洽的和谐局面, 努力实现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6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第167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383页

上一篇:连粳11号下一篇:方块式缝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