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经济学

2024-07-09

卫生经济学(共12篇)

卫生经济学 篇1

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可用于卫生保健服务的资源也总是有限的,如何从经济的视角,根据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卫生保健资源的配置和使用进行分析和评价,实现有限卫生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和使用。这就是卫生经济学这门经济分支学科存在的原因。作为临床医生不仅要知道如何合理应用日益增多的诊疗手段和药品解除病痛,而且应当学会卫生经济学的观点,用经济分析的方法,提供医疗决策,从病人近期和长远的健康利益出发,选择相对最优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1 概念

卫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理论、概念和方法研究卫生服务领域中的经济问题,阐明其中的经济规律去解决卫生及卫生服务中出现的问题,也是分析卫生系统改革和执行卫生政策的主要工具,是一门分析的方法学[1]。

卫生经济学评价是应用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方法,对各种不同卫生活动方案的成本与收益两个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进而选择单位成本收益最大的方案[2]。从大的方面来说,卫生经济学评价可以为卫生经济方面决策的合理性进行定量地评价,其结果可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使决策更加高效,减少资源浪费。从小的方面来说,对于临床医师也应掌握卫生经济学的方法,在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同时,减轻病人负担,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日益在宏观和微观经济领域受到重视并被广泛运用。

2 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

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大致可以分为4种: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和成本最小化分析。

2.1 成本效果分析

成本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CEA)是一种评价各种健康干预项目结果与成本的方法,以成本效果比的形式为各类决策者提供健康干预项目的重要决策依据。它不仅使用货币作为效果指标,而且使用那些能够反映人民健康状况变化的指标。一般来说,成本-效果分析的结果表现为防止某一疾病的花费、挽救一条生命的花费、或者是每一个生命年的获得所需的成本。因此,成本-效果分析是对各个方案实施结果直接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被广泛应用于卫生工作各个领域的评价和决策中。成本效果分析的基本思想是以最低的成本去实现确定的计划目标。任何达到目标的计划方案,成本越低的方案效果越好;或者一定的卫生资源在使用中获得最大的效果,即成本相同,效果好的方案为最佳。CEA一般用于单一健康结果的比较,相同目标、同类指标的比较,评价时主要考虑问题是最小成本达到预期目的。

2.2 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 CBA)是通过比较全部备选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来评价备选方案。此时预期成本和预期效益都需用货币值表示。通过比较各种备选方案的全部预期效益和全部预期成本的现值来比较这些备选方案,为决策者选择计划方案提供经济学的依据。CBA由于成本和产出都用货币单位衡量,因而不仅不同项目之间可以通过货币换算来比较优劣,而且项目本身也能比较投入与产出效益的大小。因此,CBA较之只能对单个干预项目进行评价的CEA,具有更大的优势。

从理论上讲CBA是将投入与产出用可以直接比较的统一的货币单位来估算,是卫生经济学评价的最高境界,但同时也是最难于操作的一种方法,因为把卫生保健效益赋予货币价值相当困难。近年CBA中测量卫生保健效益的几种方法得到了较为广泛地认可。这些方法包括: (1) 人力资本法(human capital method):将人个体当作有价值的商品资本来衡量的方法称为人力资本法,人的生产价值可以用未来的收入潜力来衡量。因此健康改善的价值是,健康改善之后个体能够返回工作岗位从而在将来对社会的生产价值。由于人力资本法比较容易获得必要的数据,如个体的年平均收入、个体的期望寿命,故该技术是目前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方法。 (2) 支付意愿法(willingness to pay method):支付意愿法是一种兼顾生命延长、疾病的治愈、身体和精神痛苦减轻等有形或无形价值的方法,是建立在健康效用理论基础上的。健康效用理论认为人的健康效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的健康状况,二是人的收入。人的健康状况决定了人的生命效益,所以有时我们可用人的生命效益来表示健康状况,人的生命效益包括未来的劳动力收入、非劳动力收入(包括资本收入、房产收入等)、非市场活动(如享受,感情)等。因此,多数学者认为支付意愿法比人力资本法在理论上更正确,在实践中更全面、更有价值。 (3) 摩擦成本法(friction cost method):摩擦成本主要指患者离开工作岗位到其他人接替其工作期间造成的生产损失或培训新人的上岗成本[3]。

上述3种方法中,人力资本法和摩擦成本法都忽略了疾病造成的社会心理等方面的无形损害,因而可能低估某些干预措施的效果;而支付意愿法能更全面地反应对疾病的影响和干预效果。

成本效益分析通常有2种计算方法: (1) 成本效益比值法(cost-benefit ratio, CBR),通过比较各个方案的效益成本比来确定最有方案; (2) 净现值法(net present value, NPV),现值法是根据货币时间价值的原理,消除货币时间因素的影响,将过去或者未来的货币价值进行贴现,然后比较效益与成本酌差值。CBA应用于多种健康结果的比较。评价时主要考虑问题是最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

2.3 成本效用分析

成本效用分析(cost-utility analysis, CUA)是通过比较几个备选方案的投入和产生的效用来衡量各项目优劣的方法。它是成本效果分析的一种发展,而且是卫生经济学评价的金标准。一般采用特殊的测量单位采评价,即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s, QALYs)。例如,当利用某一种新诊疗技术而缩短了疾病确诊时间并提高了诊断准确率,为治疗疾病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因此也就延长了患者的生命并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时,就要计算每延长一个QALYs所用的成本来评价这一新方法。这种评价方法也可以为是CEA的一种类型。QALYs是用生活质量效用值为权重调整的生命年数。对于个体来讲,效用由两部分组成:生活年数和生活质量。生活年数是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时间数量,生活质量是人在生与死之间每一时点上的质量,用生活质量效用值表示,成本效用分析中常用的确定健康状况效用值(或失能权重)的方法有3种: (1) 专家评价法:挑选相关专家根据经验进行评价,估计健康效用值或其可能的范围,然后进行敏感性分析以探究评价的可靠性,是最简单方便的方法。 (2) 查阅文献法:直接利用现有文献中使用的效用值指标,但要注意其是否与自己的研究相匹配。 (3) 抽样调查法:自己设计方案进行调查研究获得需要的效用值,这是最精确的方法,通常采用等级衡量法(rating-scale)、标准博弈法(standard-gamble)和时间权衡法(time trade-off)衡量健康状态的基数效用。CEA和CUA不同点是结果指标和应用范围不同,相同点是研究设计与分析没有差别。CUA应用于多种健康结果的比较。评价时主要考虑问题是生命质量[4]。

2.4 成本最小化分析

成本最小化分析(cost minimization analysis, CMA)成本最小化分析法用于比较具有同样结果的2个或多个方案。如果已知要比较的方案最终结果相同,这时就只需要比较各方案哪个成本最小,成本最小者为最佳。在有些情况下,要比较的几个项目对个人的效益可能是相同的,但对社会来说意味着医疗成本的节省,这些节省下来的成本可视为额外收益并转化为货币形式从而达到成本最小化,提高效率。例如:青霉素和第3代头孢都能控制的感染,使用前者才能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实现成本最小化。

3 卫生经济学评价应用范围

卫生经济学评价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可应用于:公共卫生领域,通过经济学评价方法分析和选择最有效率的预防保健措施,或者选择最需要实施预防保健措施的人群;医疗决策领域,评价并比较疾病的各种诊治方案,最佳的临床决策应该是诊断及时正确、治疗风险最小、成本最低而疗效最好;卫生技术评估领域,了解各项新技术的花费以及对个体健康状况的改善[5,6];药品经济学评价,评价结果可以作为政府制定药品价格和新药审批的重要参考,也可以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依据,还能指导临床合学评价方法,对卫生活动方案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卫生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就可使之产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摘要:目的探讨卫生工作中适宜的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方法分析卫生经济学中几种常用的评价方法: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和成本最小化分析等方法的优缺点。结果成本-效果分析由于其简单实用得到最为广泛地应用;成本-效益分析可以对多个项目进行评估但是对参数的要求较高;成本-效用分析因为其评估结果可信度高被誉为“金标准”, 但实际应用中难度相对较大;成本最小化分析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评估方法, 但由于其对参数的要求较严限制了它的应用。结论卫生经济学评价常用的4种评价方法均有其适用的范围, 根据要评估的事件和参数的特点合理地使用正确的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 可以为正确评价各种卫生经济活动提供有力的技术帮助。

关键词: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GAO LM, LIU GX.Medical Economics[M].Beijing:Science Press, 2008:23.Chinese

[2]HU SL.Medical Economics[M].Shanghai:Fudan University Press, 2003:64.Chinese

[3]GOLD MR, SIEGEL JE, RUSSELL LB, et al.Cost-effectiveness in Health and Medici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4]PHILIPSON BM, BOKEY EL, MOORE JW, et al.Cost of open versus laparoscopically assisted right hemicolectomy for cancer[J].World J Surg, 1997, 21 (2) :214-217.

[5]ZHENG SZ.Discussion of medical affair development and cost control[J].Medical Resources of China, 2000, 3 (5) :203-205.Chinese

[6]XIE YL, CHEN G.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edical efficiency and cost of open versus laparoscopical cholecystectomy[J].China J of Minor Invasiveness, 2004, 4 (1) :50-51.Chinese

卫生经济学 篇2

从经济理论角度分析卫生产品的特征,研究卫生经济运行规律,对于诠释市场机制在卫生领域的适应性和局限性,重新认识政府和市场在卫生领域的作用,科学制定卫生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公共产品与公共卫生

所谓非竞争性(Non-rivalry),即增加一个消费者,其公共产品的供给边际成本为零或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所谓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即一种物品一旦被提供,没有一个人可以被排除在该物品的消费过程之外,或者不能通过收费和其他机制将其排除在外。在卫生服务领域中存在着大量的公共产品。例如,利用电视开办健康教育节目,这个节目一旦开播,收视区内的全部居民都可以收看并从中受益,而且未付费者收看节目也不影响付费者收看节目;又如,为控制血吸虫病而采取的疫区灭螺措施,这种服务一旦提供,疫区内的居民都降低了血吸虫病的感染几率,而且付费者享受到安全的生活和劳动环境,未付费者也同样可以享受。因此,公共卫生服务如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健康教育、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等都属于公共产品范畴。对于这些公共产品,由于未付费者和付费者同样可以消费并获益,所有人都会试图“免费搭车”。既然无论付费与否都可以收看电视健康教育节目,可以避免接触钉螺而减少血吸虫病的感染,那么作为消费者谁还愿意出钱购买这些服务呢?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者提供这类产品将难以获得理想的收益,因为“生产这些物品的收益非常分散,单个企业或消费者不会有经济动力去提供这些服务并试图从中获利”,所以私人不会生产这类公共产品。结果在市场机制下,公共卫生服务会处于极端萎缩状态或根本不会存在。由于公共产品消费人数的增加一般不导致成本的增加,而且一经提供会有众多的人享受,所以从社会角度考虑,公共产品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率;然而,在市场机制下这种具有高经济效率和高公益性的公共产品是没有人愿意提供的。所以在卫生领域中利用市场机制所带来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卫生服务缺乏提供者,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机制在卫生领域中不能实现卫生资源的有效配置。

2准公共产品与基本医疗

准公共产品介于私人物品与公共产品之间。私人物品的特点是竞争性与排他性,“除了直接消费者之外,该物品的生产和消费不对任何其他人产生正的或负的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它的一个生产单位,仅对应着一个消费单位,即仅供一个人消费。”由于私人物品的消费可以在消费者之间进行分割,因此普通商品的买卖双方可以通过谈判形成双方满意的价格,这就为市场交易提供了可能。基本医疗服务虽然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物品特征,但如果把它看作个人消费品则是错误的。因为基本医疗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存在供方需求诱导,进而会导致市场失灵。医疗服务具有天生的非同质性和供方信息垄断性,医生对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手段的有效性、医疗服务的适度性更为了解;相比之下,患者及其家属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和对疾病的恐惧心理,治疗上一般持服从态度。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供方必然追求利益最大化,兼具服务建议者和提供者双重身份的医生可以方便地实现诱发需求的目标。因此,用市场化的方式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必然存在着严重的市场失灵。二是基本医疗被社会公认为人人都应该得到的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人力资本包含健康资本和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健康状况的改善依赖于医疗卫生状况。如果一个国家具有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必然会在整体上提高人力资本的健康状况;反之,不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则会使居民得不到必要的健康保护,从而损害国家的整体健康状况,最终妨碍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政府应优先保障所有居民的基本健康权利,当居民缺乏基本医疗服务的支付能力时,政府就应给予资助。因此,基本医疗服务属于准公共产品范畴。

3外部性与卫生服务的正外部效应

抗生素滥用的卫生经济学研究 篇3

关键词:抗生素滥用;医疗卫生体制;药品供需;政府监管

一、抗生素与抗生素滥用

抗生素,又称抗菌素,是由微生物合成的、能抑制或杀灭某些病原体的化学物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链霉素、头孢唑啉等。

从青霉素发现至今的近80年里,抗生素一直作为一种高效优质的药物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并拯救了千万人的生命。现已成为现代医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药品。

但是,一些细菌的敏感性随之降低,甚至出现对某细菌完全失效。原因是人类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的变异和进化,产生耐药性。这就需要研发新的抗生素。而抗生素的过多不合理使用,称为抗生素滥用。

日前,世界范围内都存在抗生素滥用问题,情况严重的地区面临无有效药物可抑制的细菌——“超级细菌”的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国家的公共安全受到挑战。

二、我国抗生素滥用的现状

1我国抗生素滥用情况危急,后果严重

据1998年世界性评估资料显示:抗生素产量的一半被人类使用,其中80%用于基层社区,不合理率达20%~50%。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约30%。

在中国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占80%~9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占58%,外科手术则高达95%,新生儿病房抗生素使用率甚至达100%。大大超过了已经很不正常的国际平均水平。

目前,我国抗生素药品总额占全部药品总额的比例高达40%。仅2005年,由于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导致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达800亿元之巨。为国家和人民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在不良反应致死的病例中,抗生素滥用也是主要罪魁之一,每年致使约8万病人不良反应死亡。

长期滥用抗生素引发日益严重和广泛的细菌耐药,尤其是多重耐药菌株大量出现。据统计,常见致病菌的耐药率已达30%~50%。且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而新抗生素研制成本非常高昂:十年和十亿美元。而由于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的时间仅为几个月到两年。这导致制药企业逐渐离开抗生素研制领域,而转向其他投资小,回收期短的药品项目。到了20世纪90年代,新的抗生素研发速度明显放缓。而到了21世纪,世界范围内基本无新药研制成功,新抗生素几乎绝迹。药物学家由此发出警告,人类将回到无抗生素时代。控制滥用抗生素已刻不容缓。

三、抗生素滥用原因的卫生经济学分析

1抗生素的供需

抗生素作为一种处方药,它的供给和需求情况影响着价格和销售量。抗生素的供给方是制药企业。制药业是以研究为基础的产业,制药企业开发一种抗生素所要投入的成本高昂,投资回收期长。研发费用通常会占销售额比重的20%,在主要产业中居于首位。美国制药业的研发费用从1980的4.28亿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210亿美元。巨额的投入使抗生素进入市场后第三年才开始盈利,在第10年或第11年,销售额达到高峰。而一种抗生素的专利有效期为9~13年,市场生命周期大约为20年。这导致制药企业收入和利润的很大一部分来自少数几个成功的产品,只有20%的新药有大的正净现值。这种高度的偏态分布迫使制药公司加大促销手段,扩大销售量,扩大生产,以收回巨额投资。甚至竭尽全力创造引致需求,通过医院、药店渠道,以期提高抗生素销售额,尽快收回投资,增加利润。

抗生素的最终消费者是患者。据调查,目前中国每年人均使用抗生素是美国的6倍。患者没有意识到滥用抗生素的危险,反而认为不用抗生素和用便宜的抗生素会对健康有害。这种不正确的消费偏好和低水平的需求弹性导致抗生素的消赞量节节上升。无论是药店和医院,无论是住院和门诊,无论是大病还是小病,患者对抗生素的有效需求到处存在。显然,供需双方共同作用导致的抗生素过度生产与消费,直接导致了抗生素滥用。

2以药养医的医疗卫生体制

药品销售加成15%的政策催生了以药养医的医院收入模式。医院收入的40%来自药品收入,而药品收入的25%~30%是抗生素销售。这就导致了医生开“大处方”、药价虚高等一系列顽疾。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抗生素的滥用缺乏监管,愈演愈烈。

四、抗生素滥用的解决途径

卫生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 篇4

关键词:卫生经济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卫生经济学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从目前教学实践看, 卫生经济学教学情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卫生经济人才的要求相距甚远。因此, 如何把该课程与学生自身的特点有机结合在一起, 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探索卫生经济学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 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卫生经济学的课程特点

1.理论依赖性强、系统庞大

各种基础理论知识在卫生经济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如微观经济学中供需理论在卫生服务中的应用;成本理论、财务管理理论在卫生费用核算以及医疗机构成本核算与分析中的应用;管理学原理在卫生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等。整个卫生经济学课程涉及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等不同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 是一门理论依赖性很强、涉及学科体系较多的课程。

2.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

在全面介绍卫生经济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 理论联系实际, 结合国内外现实,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卫生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的是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理论知识, 并把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应用于实践。

3.数学基础要求高

卫生经济学与经济数量关系联系紧密, 在分析各种卫生经济现象时,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一些简洁的数学模型来研究其中各种变量间的关系和变化趋势, 数学和卫生经济学之间建立起一个相互支撑的理论体系。比如在研究疾病经济负担时, 就涉及许多的数学公式与模型。因此, 数学基础要求越来越高。

二、卫生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性太强, 联系实际不够充分

由于卫生经济学理论依赖性比较强, 系统庞大, 以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深浅不一, 尤其是经管类学生大多数数学功底比较浅, 对经济模型的理解能力差别性更大。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不得不把时间都花费在理论知识的介绍上, 而对实际应用介绍得较少, 使教学变得抽象和乏味。学生为了理解和记忆教师所讲授的理论内容, 也用更多的精力记笔记、看教材, 很少主动去学习和研究同课程相关的资料、书籍, 更谈不上独立进行调查和思考。长此以往, 导致了学生缺乏分析现实卫生经济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单一

卫生经济学是综合分析卫生领域经济运行规律的一门课程,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大学生有较高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目前的教学方式主要还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 忽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1]

3.新教学手段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教育设施投入力度的加大, 多媒体已普遍应用于教学中。可是目前,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除了省去老师在黑板上写板书的时间, 增强了学生的视觉刺激, 给予学生以视觉冲击外, 其多媒体的应用空间并未被充分挖掘。学生长时间面对多媒体, 同样会造成视觉神经的疲劳, 失去听课的兴趣。

4.考核方式不科学

考试是检验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卫生经济学通常是在课程结束后进行统一闭卷考试, 最终成绩以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成绩为辅进行加权平均得出。这种考核方式不仅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各种能力的状况, 也会使学生陷入“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 考试背笔记”的学习怪圈, 学生的自主学习受到制约, 创新能力没有发展空间。[2]

三、卫生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1.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必须把卫生经济理论与当今卫生领域的新问题联系在一起, 使授课紧跟时代、紧扣实际, 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了解到卫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更能了解我国卫生经济的实践。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公立医院医生工资改革问题, 这些社会热点的选取, 不仅能使所学理论得以应用, 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另外, 可以借助下属附属医院以及与其他医院的兄弟关系, 安排学生实地参观医院的成本控制与管理, 了解有关流程和管理模式, 使他们掌握更多的实践知识, 拓宽知识面。

2.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

传统的卫生经济学教学方法不能简单抛弃, 而应取其精华, 去其糙粕, 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以学定教。

一方面, 推行启发式教学。在学习中, 学生应该承担主要的角色而不是老师。因此, 课程内容的编排注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要善于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兴趣, 再引入理论进行分析与解释。[3]例如, 在对卫生服务需求理论的教学中, 可以提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如“目前, 不同的医院病人的多少差异调查”等, 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社会调查, 课堂上让他们进行讨论分析原因, 最后由教师总结知识点, 对基础理论内容进行补充。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习、应用知识的能力。

另一方面, 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就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 以案例为教材, 学生通过对案例的阅读与分析, 在集体中共同讨论, 以启发思维, 使知识在此基础上得到激发和升华。案例教学的好坏, 取决于教师对理论知识的驾驭能力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 因此, 教师也应积极地争取学习和实践机会, 不断提高自己。

此外, 还可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作讲座, 例如借助学院学术年会的交流平台, 邀请卫生经济领域的学者讲解我国卫生经济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势等。通过与经验丰富的管理者互动交流, 激发学生的兴趣, 更好理解重点和难点知识。

3.充分利用多媒体, 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并未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要发挥出更大的功能效益, 交互式教学是21世纪新的主题。通过交互的计算机多媒体远程教学, 学生可以和教师进行在线式或离线式信息交流, 提出问题, 接受指导, 达到一定程度上的面对面教学的效果。通过不断完善网络技术, 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和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进行网络视频交流, 和其他院校的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开阔, 职能培养更高效, 学习效果也更高。

4.考核方式多样性

变单一的期末闭卷考试为多元化考核, 克服以一次考核的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状况主要标准的传统做法。应根据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成果汇报等综合评定, 按照一定的标准比例进行评分。这样不仅能够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也给教师一定的自由教学和学术讨论空间。当然, 笔试仍然是很重要的考核方式之一, 为保证笔试的科学合理性, 我们应当建立大容量的、规范的试题库, 合理配置主观题与客观题的比例, 使每次考试都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情况。

参考文献

[1]王玉玲.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新西部, 2009 (10) .

[2]侯功显, 李宁霞.素质教育与《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漫谈[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3) .

卫生经济学 篇5

目前,对其治疗主要包括甲氨蝶呤(MTX)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以开腹治疗和腹腔镜治疗为主,由于现代异位妊娠患者有年轻化趋势,对生育要求较多,手术方式多要求保留输卵管,故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占多数,并有取代开腹手术的趋势〔2〕。为此,我们收集、分析了我院妇科近5年来收治的经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的病例,回顾性分析两种治疗方式的围手术期情况及住院相关费用,以便为患者选择更加适合的手术方式提供指导。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收集1月-9月我院妇科收治的输卵管妊娠患者961例(排除输卵管妊娠同时合并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疾病的病例),根据患者要求及病情需要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腹腔镜组453例,年龄(30.2±10.8)岁,开腹手术组508例,年龄(30.9±11.7)岁,2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诊断标准一致。入组标准:①有停经史;②腹痛伴或不伴阴道流血;③术前血hCG高于正常参考值(≥10IU/L);④B超检查见宫腔内未见妊娠囊,附件区见低回声包快。

1.2方法

1.2.1腹腔镜手术的手术方法腹腔镜组所有患者进行全麻处理,术前准备同开腹组,术者在患者腹部开3个Troca,并于腹腔内插入镜头,通过腹腔镜连接的显示屏上准确显示出患者器官图像,在清晰的视野下,应用腹腔镜器械清除患者腹腔内积血,并积极进行治疗。医生依据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输卵管切除术或输卵管开窗取胚术,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连续监测血hCG。1.2.2开腹组手术方法开腹组患者于硬腰联合麻醉下行输卵管切除术或输卵管妊娠切开取胚术,手术方法按《妇产科手术学》〔3〕所描述步骤进行操作,术后处理同腹腔镜组。

1.3对比指标

对比2组的手术时间、14d后血β-hCG转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直接医疗费用(如疾病治疗的总住院费用)、间接医疗费用(如患者及家属的交通费用、患者的特殊饮食费用、患者和家属因病休息或陪护引起的误工费,其中误工费=误工天数×内蒙古赤峰市平均日工资)及总费用(直接医疗费用+间接医疗费用)。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与开腹手术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14d血β-hCG转阴与开腹手术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腹腔镜组术后住院日数、直接医疗费用及间接医疗费用与开腹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比较2组总费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卫生经济学 篇6

关键词 案例教学;卫生经济学;公选课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8-0007-02

卫生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近年来,卫生经济学的理论发展迅速,被越来越多地广泛应用于卫生领域的各个方面,对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基础和技术支持。为了适应医学事业发展的新趋势,帮助学生对新时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及相关卫生政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针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之外,国内医学院校大部分都向校内其他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卫生经济学选修课。

潍坊医学院开设卫生经济学公选课达10年之久,从开设之初,一直坚持案例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卫生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研究结果在我国的卫生改革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正面临新医改方案实施的关键时刻,对以往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可以为新医改的实施提供丰富的证据基础,也可以使卫生经济学教学更加丰富、理论更加完善。卫生经济学公选课的教学内容是基于卫生经济学的教学理念和卫生领域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拓宽医学专业学生的医疗行业知识和培养其人道主义精神等角度进行综合设计的。

案例教学是一种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手段,将所描述的客观真实的特定教学情景带入课堂,通过课堂中对案例的讲解与分析,在师生间进行双向交流,甚至可以促使学生作为某种角色进入特定的情景和学习过程,建立真实的感同身受、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21世纪以来,国内已经逐步将其纳入各类院校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1]。

在卫生经济学公选课课堂讲授的过程中,理论结合时效性强的案例,实际分析我国医疗改革现状、改革的成绩及改革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问题,通过学生参与共同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对提高非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卫生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医学生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和解决卫生服务领域各种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全方位的优秀医学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2 案例教学设计与应用

2.1 针对学生特点,恰当选取案例

作为一门公选课,卫生经济学面对的学生专业背景广泛,在潍坊医学院主要包括临床、护理、麻醉、检验、社保、统计等专业。因此,学生特性较为复杂,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方法必不可少。针对学生的特点选取恰当的案例,这是案例教学重要的第一步。

全教研室教师共同收集、整理、讨论使用案例是一个好的方法途径。潍坊医学院在卫生经济学公選课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对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好的案例具备的特点是:贴近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思想认识、有一定的过程情节、有可讨论的预设问题、有时代发展的新颖性。以这些特点作为出发点,教研室教师查阅各种信息渠道,大量查阅专业文献,及时浏览权威机构的网站,紧跟卫生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和学科发展的新动态,选取和整理大量的案例,包括视频、讲座、专题讨论等各种形式。

针对选定的案例,全教研室一起进行讨论分析,定期调整,确保案例的适宜性和切合度。案例选取原则是在以教学内容为主的基础上,尽可能选择那些较为生动形象的案例,以视频代替文字、以立体代替平面,通过运用幻灯、投影仪、计算机、互联网等多媒体手段,最终达到“立体、直观”的教学效果[2]。

2.2 及时更新,注重案例时效性

卫生经济学公选课的教学内容是基于卫生经济学的教学理念和卫生领域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拓宽医学生的医疗行业知识和加强卫生政策与医疗改革的认识等角度进行综合设计的。因此,案例教学要注重时效性,案例的选择要具有时代特点。目前,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行,卫生领域改革涉及面较广,卫生政策变化较快。教学内容以新医改的重要内容、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全等一系列医疗改革热点问题为依据,及时进行了调整。案例相应地也要进行及时的更新,确保时效性,确保传授给学生最前沿的医疗行业知识和卫生改革信息。尤其是在视频方面,通过搜索焦点访谈、新闻1+1、新闻面对面、卫生部网站等相关卫生经济学授课内容的视频,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增强对授课知识的理解。

例如“市场与政府在卫生服务领域的作用”一章,之前一直引用“非典”危机中政府职能的缺失作为案例,后来更换为更具时效性的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回购医院,回到原点”这一新闻事件,结合播放视频,使学生更加理解所学知识,充分认识到政府应该在卫生服务领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3 加强应用技巧,提高课堂反应性

案例教学除了保证案例的选取和质量外,还应该结合一定的课堂授课技巧和方法,才能有效达到教学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步是要用恰当的方式引入案例。案例的引入方式主要采取教师描述、多媒体手段展现等为主。公选课的课时相对较少,案例展现时间不宜多长,因此不能采取情景再现、小组讨论等复杂的方式。案例的引入时间要把握恰当,卫生经济学案例可在讲解经济学知识点时引入,也可以在某一章节教学之后引入。

第二步是针对案例展开讨论或思考。这一步的关键是通过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促使学生将经济学案例的内容与相应的经济学知识联系起来,揭示经济学案例与经济学原理之间的联系,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教师的任务是启发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经济学知识,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创新性思路和办法。具体操作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充分发挥卫生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功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反应性。

第三步是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评述。这是由教师独立完成的一步,可以首先针对学生的讨论作出评价,对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讨论给予肯定,同时解释案例中的关键性问题,给出合理并非标准的答案,为后面的知识讲解做好铺垫。这个过程中也可以指出学生在讨论分析中存在的误区和不足,为其提供改进的建议。

3 问题与建议

首先,卫生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受到公选课课程设置的影响,课时短,课程内容压缩较为严重,选择案例的时候必须符合短小、快速的特点,小组讨论、情景再现等多样的方式只能放弃,师生互动也受到限制。因此,在公选课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发挥的空间较小,但在启发学生思考和提高学习兴趣方面案例教学也必不可少,如何平衡时间与效果之间的关系,改善课程设计,调整教学大纲,是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其次,卫生经济案例资源较少,独立进行案例研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可供参考的卫生经济学案例库,编制适合我国医学院校卫生经济学教学要求的综合案例规范[3]。如果没有可供参考的案例库,每个学校都要独自进行案例的选取和研究,除了浪费成本外,还会给教学效果带来影响。因此,必须加快全国卫生经济学案例库建设。在建设案例库时,案例的选取一定要选择那些充满内部矛盾、存在相互冲突、看似无法解决的事件;选取的事件必须是以大量的细致的研究为基础的;案例必须倾向于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

最后,为了更好地增强案例教学效果,应该加强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技巧和应用水平的培训。案例教学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途径[4]。案例教学可以发展被培训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培训可以帮助任课教师理解教学中所出现的两难问题,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式。加强对案例的运用也可以促使被培训教师很好地掌握理论。另外,教师承担的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课题研究,其研究成果也可以作为案例穿插到教学内容中。教师及时将研究成果加入到课程内容中,使学生及时了解学科的进展,也缩短了新知识与课程教材内容之间的时滞。

参考文献

[1]李永平.案例与案例教学[J].成人高教学刊,2005(6):56-59.

[2]张西平.案例教学在“工程经济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创业月刊,2012(3):83-85.

[3]徐忠爱.《经济学》案例教学体系探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14-16.

营养与卫生经济 篇7

整个临床营养的确面临困境。尽管医院和科室的医疗费用预算非常精细,但医疗费用支出却逐步增加,因此减少缺乏有效性证据支持的临床医疗项目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患者吃饭的费用应当自己承担很容易理解,再说患者本来就抱怨医院食物的口味,所以医院自然可以将营养的费用从医疗费用预算中删去,反正“对患者的长期影响无法从我的医疗预算中体现出来”。反倒是全社会,当然包括患者本人将对此付出代价。但同时应当指出,要想拿出有力的证据证明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忽视是造成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原因是相当困难的。另一个困境是,当我们的医务人员真的不惜代价维持患者生命的时候,要支付的费用却很高,而死亡的病人反倒花不了多少钱。对营养进行卫生经济学分析应当考虑的指标有:住院时间、入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医疗用品费用、抗生素费用/使用抗生素时间、并发症治疗费用、机体功能生活质量、医务人员费用等。

一、住院时间(LOS)

Giner和同事1996年的研究结果显示[3],与营养状况正常的患者相比,营养不良患者入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延长(图1)。同年Tucker和Miguel[4]的调查发现,如果营养支持开始的时间从入院第4天延迟到第6天,将使住院时间延长1天。有一种说法,在发展中国家住院时间对费用的影响几乎构不成问题,因为医务人员的工资比较低。这种说法是十分短见的。住院时间越长,越需要更多的床位和更多的医务人员,而医务人员的教育也是不小的开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医务人员的工资也会慢慢增加。

谷氨酰胺近几年格外引人关注。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并不清楚谷氨酰胺对临床结局的影响。而一系列的临床研究却无例外地证实,标准肠外营养中添加谷氨酰胺可以减少住院时间(图2)。Ziegler和同事1992年[5]首先发表了骨髓移植患者应用谷氨酰胺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肠外营养中添加谷氨酰胺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了感染率。1997年Griffiths和同事的研究[10]以及1999年Jones等人的研究[11]也是针对添加与不添加谷氨酰胺的肠外及肠内营养对医疗费用的影响问题。研究结果不但显示在肠外营养中添加谷氨酰胺的降低了死亡率,而且发现研究组42名患者中存活的24人的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42名患者中存活的14人(图3)。尽管在肠内营养中添加与不添加谷氨酰胺对死亡率均无影响(可能因为使用肠内营养的患者不如使用肠外营养的患者病情重),但平均每个添加谷氨酰胺组的存活患者的医疗费用明显要低。全肠外营养支持研究也暴露了以住院时间为临床结局指标的确存在问题。例如,肠外营养支持添加谷氨酰胺的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包括入住ICU和普通病房)是25.1天,而肠外营养支持不添加谷氨酰胺的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仅16.5天(此组的死亡率更高)。然而,达到使患者存活所需要的时间却不同,添加谷氨酰胺组平均用25天,对照组却需要48天。

其它研究也验证了添加谷氨酰胺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蒋朱明1999年[9]报导了120例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应用丙氨酰-谷氨酰胺的随机对照研究。与对照组常规肠外营养支持比较,添加谷氨酰胺肠外营养支持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

二、入住ICU时间

评估重症患者住院时间时应当考虑入住ICU时间,而住院时间可用于任何疾病状况。Griffiths等已经阐明医院临床结局仅仅代表疾病治疗结果的一部分,出院后,患者的长期并发症甚至死亡仍然会受到住院期间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法的影响。营养支持往往难以如其它药品一样立即发挥作用,因此营养支持应当被视为帮助患者克服疾病所造成的整体损害的代谢支持。

三、医疗用品的费用

如上所示,Griffiths和同事的研究结果显示,虽然肠外营养添加的谷氨酰胺被许多医生认为价格很贵,但却可以明显节省医疗费用。此研究再次说明如何理解使用营养素是比较难的。一个单位的医疗预算可能因加用谷氨酰胺而受到影响,但全社会却受益无穷。其它临床研究也表明,标准肠外营养添加谷氨酰胺具有良好的卫生经济学效果。骨髓移植患者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每名使用谷氨酰胺的患者可以节省21000美元(MacBurney et al.1994)[12](见图4)。全肠外营养液还包括脂肪乳、氨基酸和葡萄糖,可以经外周静脉输入,不仅可以降低并发症,还可以减少医疗费用。因为护士几分钟内就可以插入外周静脉导管,其费用自然大大低于需要在助手的帮助下插入经周围中央静脉插管(PICC)或中央静脉插管的费用,后者往往需要在X-线透视的辅助下才能完成。1993年May等[13]仅仅计算了基本费用就证实外周和中央静脉肠外营养之间在费用上存在明显差别,外周静脉营养的费用明显低。

2007年中国的詹文华等[14]强调,过度营养必须要纠正。詹文华领导的小组研究了120例根治性胃全部切除的患者。每日肠外营养的能量从30千卡/公斤体重降低到18千卡/公斤体重,氮量从0.20克/公斤体重降到0.10克/公斤体重后,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治疗费用明显减少。虽然使用工业化三腔袋肠外营养制剂的研究组营养药品费用比较高,但低氮低热卡的研究组改善了临床结局,降低了感染率,缩短了住院时间,加上通过外周静脉输入,总治疗费用反而降低。

四、抗生素费用/使用抗生素天数

抗生素费用当然是医疗用品费用的一部分,也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关系密切。Griffiths等(1997)[10]对添加和不添加谷氨酰胺肠外营养支持患者的医院获得性感染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非常有趣。虽然两组患者真菌培养的阳性率相同,但添加了谷氨酰胺的研究组真菌感染率较低且没有死亡发生,而对照组42名患者中的6名死于真菌感染引发的多脏器功能衰竭。2006年Dechelotte等[15]的一项ICU研究结果显示,谷氨酰胺明显降低肺炎的发生率。

五、并发症的费用

并发症的治疗费用与住院时间长短、医疗用品和抗生素的使用有关。免疫功能支持有助于控制医院感染。2005年Villet等的研究[16]以及2006年Dvir等人的研究[17]都表明,充分的营养支持可以降低外伤、手术和其它重症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中国詹文华等的研究结果显示“低热卡”营养支持可以获得更好的临床结局,该研究同时指出外科医生常常受旧的营养观念“高静脉营养”的影响,而给予普外大手术患者过度营养。1991年著名的Veterans Affairs Study研究结果[18]仍然证实术前给予严重营养不良患者以营养支持,可以明显降低非感染并发症(图5),即便此研究中葡萄糖供给过量,但现在看来可能是营养支持方法上存在问题。而Villet等和Dvir等的研究证实患者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度同样有害。

谷氨酰胺在降低临床并发症方面十分有效,是很好的治疗手段。2002年Novak等[19]和2004年蒋朱明等[20]的荟萃分析充分证明了上述说法。越来越多的关于ω-3脂肪酸及其对临床结局影响的资料显示,鱼油将是下一个可以降低感染并发症、改善临床结局的重要代谢支持药物。2006年Heller等[21]对661名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即便每天给予相对低剂量的鱼油(0.05~0.1克/公斤体重)也可以明显缩短住院和入住ICU时间。

六、机体功能-生活质量

在患者疾病过程的早期给予高质量的营养支持以改善机体功能,很少受到医务人员的关注。随疾病病程发展,机体功能将很快受损,而弥补机体功能的损失却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康复。遗憾的是不同医院处理上述问题时的投入是不同的。患者的重新入院也不被视为是以前急性发病时营养支持不当造成的结果。几乎每个人都认为,当获救的重症患者离开医院时体重降低很多是理所当然的。机体功能受损越大,在退休之前重新恢复工作能力所需要的时间越长,而在退休之后为健康医疗机构和亲属带来的负担也越重。生活质量问题绝不应忽视。生活质量差意味着再次入院的机会增加,社会的负担加重。

七、医务人员开支

医务人员开支主要取决于所在的医院。中国医务人员目前的开支可能远远低于瑞典和美国,但高于孟加拉和索马里。随着中国近20~25年的高速发展,随着医院医疗水平的提高,中国医务人员的工资水平将很快赶上其它国家。高质量的医疗工作需要持续的继续教育,换句话说,考虑医务人员的费用不能仅考虑每月医务人员的工资。

八、结论

卫生经济学 篇8

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疾病谱的改变及先进技术在卫生领域中的应用和人们对卫生服务需求水平的要求的不断增加,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卫生费用不断上涨的问题。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百分比从1978年的2.05%上升为2002年的5.42%,增长了2.38个百分点。从1978年-2002年中国政府预算卫生指出有35.44亿元增长为864.49亿元,增长了将近24倍;社会卫生筹资额由52.25亿元增长为1503.62亿元,增长了近28倍;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由22.52亿元增加为3316.52亿元,增长了146倍[2]。卫生费用的上涨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是因为人们手中的货币数量是一定的,而满足人们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因而产生了如何配置和使用资源以取得更高经济效率的问题。小到微观经济主体(卫生机构),大到卫生部和整个国家都需要在卫生资源的投入方向和配置领域上做出选择,以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3]。

对于医院的经营者而言,目前对卫生服务提供者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产生了何种影响,这种机制是否有效、合理及如何改进都是研究和制定政策所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运用卫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因此医院经营者们应努力学习和运用卫生经济学的知识,将之用于医院管理的实践之中,加快医院的发展。

卫生经济学的内容涉及卫生服务体系、卫生资源的筹划、分配与使用,卫生经济学评价、医疗保障制度、药品经济学及卫生经济学评价等多个方面。本文仅从管理者的角度谈谈个人对此的看法:

1 更新经营理念是开展经济活动分析的前提

医院经营者应更新观念,以经济意识强化头脑。除了院长抓经营和管理外,还应设专职副院长负责医院的经营策略、经营方针、经营目标工作。应设立独立的经营管理办公室,选派懂管理、会经营、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员进行市场开发,掌握市场信息,把握相关政策,熟悉竞争对手,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常年开展经营管理活动,以数据说话,以业绩论成败。及时调整经营方针,调动全员职工的积极性,为医院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 适应市场经济是开展经济活动分析的动力

医院的经济活动离不开市场,离不开社会。严酷的市场经济规律迫使我们只能去逐步适应它。因此,我们必须经医院的经济活动融入市场经济,以市场化的方式改革医院的经营管理工作。例如药品、大型医疗设备、基建项目的公开招标采购,保洁、园林、绿化实行院外公司托管等,极大地减少医院支出,降低了支出和服务成本,提高了医院经济效益。卫生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需要政府的干预以便更好地配置资源,但国家的拨款有限,我们可以通过卫生经济学评价来帮助政府和自己确定投资领域,以较少的投入赢得最大的收益。

3 常抓不懈是开展医院经济活动分析的保证

经济分析渗透在医院经营的每个角落,因此应常抓不懈。应定期召开医院经济活动分析会,除了年初下达目标责任书,年终目标兑现外,每个季度要对全院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通报,医疗、财务等科室提出建议;经管办应定期深入基层科室召开座谈会,了解各科经营情况,与相关人员共同研究提高经营业绩的办法;积极推行成本核算制度,以适应经济的发展。

4 服务社会化,内部结算票据化是经济活动分析的重要内容

对于向医院内部提供劳务或物品供应的后勤保障科室如设备科的维修部、总务科的物资供应等,应制定内部劳务价格,实行票据化管理。这类科室依据制定的内务劳务费的价格采用模拟市场化向医院内部科室"销售",通过票据结算,以销售形式把成本分摊到临床科室。

对管理职能科室因其绩效难以量化,但日常支出有主管控制余地,可采用总额控制的方法,定出使用额度,节约部分按比例给奖,超支部分从奖金中扣除,以便有效地控制成本支出。

5 全成本核算是经济分析活动的最终目标[4]

为了提高服务对象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需要我们寻找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价格适宜的、疗效确切的药品和检查项目,并在实际操作中控制费用水平,改变了以医院为中心的核算模式,推行以病人为中心的核算模式。全成本核算是对医疗活动中消耗的人头经费、实物成本、运行成本进行全额核算。人员定岗定编,核算出每人的成本系数,依据系数确定成本值。实物成本包括:各种材料、药品、水电气消耗等;运行成本包括公务费、办公费、折旧费、维修、环保、绿化等。把医院的经济核算活动分析贯穿于全成本核算上,本着合理适度,有利于增收节支和增强科室效益的原则,详细制定出成本内容和成本计算方法,细化科室成本核算,加强成本控制,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增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明等.卫生经济学[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

[2]赵郁馨等.2002年中国卫生总费用测算结果与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 2004, 23 (3) :5.

[3]郑树忠.关于卫生事业发展与费用控制的探讨[J].中国卫生资源, 2000, 3 (5) :203.

卫生经济学 篇9

1 高血压防治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目前, 国内外高血压防治方面的经济学研究多以特定的高血压管理项目为基础, 选择的对象以高血压病患者居多, 采用的干预措施多为综合性的防治手段, 包括药物干预与健康教育等, 以期达到更有效、廉价和易于推广的高血压综合防治的目的。如Jafar等[4]在巴基斯坦卡拉奇随机抽取12个社区的1 341名高血压患者实施控制血压和风险衰减的随机试验, 分别采取不同的干预手段, 包括全科医生常规服务及家庭健康教育等。李立明等[5]选择上海黄浦区和北京房山区的项目社区, 分别作为干预社区与对照社区, 对干预社区的居民按照血压水平、行为危险因素等分为一般人群、高危人群、高血压病人, 并分别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包括健康教育、强化干预、药物治疗等。

大多数高血压防治方面的经济学评价运用成本效果分析的方法。在效果指标的选择上, 由于相关研究多采用包括健康教育在内的综合性干预措施, 因此评价时所采用的效果评价指标使用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的较少, 多采用血压的变化值作为效果指标, 包括高血压患者自身前后血压均值水平下降差值、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血压均值水平差值等, 一般通过体格检查的方式获得;成本的测算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测算, 一般通过查阅项目财务记录和问卷调查获得, 大部分研究只涉及到了开展干预需要的人力成本、管理成本、医疗成本等物化成本, 没有考虑到项目以外的间接成本, 如劳动力损失带来的成本、看护人员的劳动力成本等, 因而有可能会低估实际的成本。在总的成本构成中, 医疗成本所占的比重最高, 张文汉等[6]的研究报告高血压病患者的药物费用占总成本费用的比例达到74.4%, 北卡累利阿高血压项目[7]的成本分析中, 也报告患者的药物成本达到总成本的86%。由于大部分研究的干预时间较短, 仅有部分研究在计算成本时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 进行了贴现, 贴现率一般为3%~5%。

从成本效果分析的结果来看, 以社区为基础的高血压管理项目具有较好的成本效果, 国内研究结果显示接受管理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水平每下降1mm Hg, 需要投入的高血压管理成本约合平均每人每年3.6元~6.8元[8], 国外相关研究也表明, 与常规治疗相比, 融合了健康教育的综合干预组, 更具成本效果[9,10]。

部分研究运用了成本效用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进行经济学评价, 其中效用的指标主要为质量调整生命年 (QALYs) 或期望寿命, 通过健康档案或计算SF-36生命质量得分转换而来, Jacobs等人[11]的研究表明每增加433欧元的投入, 即可产出0.016的QALY增量效益, 相比较于单纯的常规治疗, 加上行为干预的综合干预手段更具有成本效用。李立明等人[12]依据卫生部第二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所提供的治疗费用、住院率、就诊率等数据, 对研究的干预社区和对照社区的实际患病情况进行了成本效益分析, 结果表明, 每投入1元进行社区综合干预, 可以节约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费用8.59元。这说明, 综合性干预虽然增加了一定的成本投入, 但从投入产出角度看比日常管理模式更加节省卫生资源。

2 糖尿病防治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国内外糖尿病防治方面的经济学研究的研究对象以糖尿病患者为主, 采用的干预措施多为综合性的防治手段, 如Cranor等[13]对136名糖尿病患者进行了长达5年包括健康教育、血糖监测、随访和药物治疗的综合干预手段, 鞠昌萍等[14]将糖尿病患者分组, 分别采用短期集中强化糖尿病健康教育加后续网络化随访和传统的分次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方式对进行健康教育以评估其对医疗费用的影响等。

主要的经济学评价方法以成本效果分析为主, 其中效果指标的选择较多样化, 包括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值、血糖检测频率、并发症发病率、行为改变 (饮食结构、运动等) 、糖尿病健康知识知晓率等, 通过体格检查、问卷调查、医疗记录等途径获得;成本的测算包括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治疗的医药费用、管理成本、血糖检查成本、健康教育成本等, 多通过医疗记录、问卷调查和相关卫生调查的统计资料获得, 其中医疗费用所占比例最高。Duncan等人[15]检索了3年来的糖尿病相关数据来评价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培训在财政结果上的效应, 结果显示参与糖尿病教育的病人平均医疗支出低于未参与教育的病人, 糖尿病教育与初级预防性的服务使用增加和急性住院护理的使用降低有关系;Boren和同事[16]也做了一项类似的文献综述, 发现大量的文章报道糖尿病教育与医疗费用降低有关。

由于不同研究的对象及干预措施不同, 得出的成本效果分析的结果不具有可比性, 但总的来说, 对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健康教育显示出了良好的成本效果, Berg和Wadhwa的研究结果[17]显示, 糖尿病患者管理项目的实施与积极的行为改变以及医疗服务使用频率的降低有关, Burton等[18]的研究也发现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项目可以降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以及减低直接和间接医疗费用。

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和成本效用分析的研究较少, 其中成本效益的分析指标多采用投资回报比,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项目中, 每投资1美元, 约有4美元的收益[19]。成本效用分析的指标多采用质量调整生命年 (QALY) , Herman等人[20]对3 234名糖尿病患者为期3年的干预研究表明, 每增加一个QALY用于生活方式干预的成本约为27 000美元, 每增加一个QALY用于药物治疗的成本约为35 000美元;Katon等人[21]的研究表明每增加一个QALY的成本约增加198~397美元, 增量净收益约为1 129美元。

3 其他慢性病防治的经济学评价

除高血压及糖尿病防治项目外, 近年来, 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在烟草控制、超重和肥胖预防等慢性病高危因素的防治方面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其中, 烟草控制方面的经济学评价研究多数以戒烟为主, 包括尼古丁替代疗法和自主戒烟, 较少有其他干预的相关评价, 如烟价和烟税的提高、大众传播、无烟法规、工作场所控烟干预等。虽然不同研究的结果有明显的差异, 但现有研究表明几乎每个控烟项目的案例和控烟政策都是节约成本、具有高成本—效果的[22], Secker等人[23]评价一项为期4年的多层面的以社区为基础的妇女戒烟研究项目的成本效果, 结果显示每挽救1生命年花费1 156美元, Tengs等人[24]利用电脑模型计算得出, 控烟政策干预的成本效益估计在4 900~340 000美元/QALY, 由于项目的有效程度和时长而不同。

超重和肥胖防治的经济学评价研究相对较少, 采用的干预措施多为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干预人群主要为一般人群和高危人群, 总的来说, 对超重和肥胖进行预防和干预能够降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慢性病的患病相对风险, 降低相应的直接和间接经济负担。赵文华等[25]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03年国家第三次卫生服务需求调查等相关资料, 分别计算与超重和肥胖相关的4种慢性疾病的患病相对风险和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并根据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计算超重和肥胖造成4种慢性病的直接经济负担, 结果显示, 2003年中国超重和肥胖所造成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的直接经济负担分别为89.7亿元、25.5亿元、22.6亿元和73.3亿元, 4种病合计归因于超重和肥胖的直接经济负担高达211.1亿元人民币。Miners等人[26]评估当电子学习设备作为一种通过饮食改变促进体重减轻的干预策略时的成本效益, 结果显示, 来自于电子学习经济学评估模型 (e-leem) 的基本结果提示和常规护理相比, 电子学习设备的增量成本效益比率大约是102 000英镑/质量调整生命年。

4 小结和建议

总的来说, 慢性病防治的经济学影响方面的证据有所增加, 并且范围不断扩大, 但是, 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具体如下。

4.1 角色重叠

大多数慢性病防治项目的经济学评价由实施者自己完成, 因此在收集数据和评价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倚, 导致阳性结果的报告率偏高。在评估过程中引入第三方, 进行独立评估, 有利于降低偏倚, 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4.2 可比性差

由于慢性病防治项目的评价往往涉及内容广泛, 数据复杂, 难以转换成相应的货币单位或时间单位, 因而大部分相关研究只进行了成本效果分析, 难以比较不同种类慢性病防治项目的效益。另外, 由于预期的结果指标信息测量难度较大, 从而导致项目的评估结果往往在项目结束后几年甚至数十年后才会完成, 经济评价在健康促进规划中的辅助决策作用难以实现。

4.3 缺少科学有效的信息收集和监测系统

目前, 国内外慢性病防治项目指标信息的收集往往通过单独的问卷或调查收集, 对于一些共同性的结果指标, 如吸烟率、血压有效控制率等缺乏统一完善的监测系统, 数据来源不一, 直接会影响结果的可信性和外推性。建立统一、高效的全国范围的监测系统, 对于常用的指标进行连续监测, 有利于效果评估的实施。

卫生经济学 篇10

关键词:中医药,卫生经济

一、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我国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卫生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与探索,近30 年该学科研究对我国卫生改革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学术支持。但卫生经济学理论引自西方发达国家,中医药发展一直缺少有针对性的卫生经济学理论和经济数据支撑,有关中医药发展的卫生经济学研究成果寥寥无几。

从卫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上看,卫生经济学并没有实际评估中医药的优势资源,而是将中医专科专病等特色优势视同于普通医药资源,采取普遍的资源分配思路,不利于中医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此外,目前中医药领域的卫生经济学研究方法落后于其他领域的卫生经济学研究。

在现有的文献资料中,没有资料提及过“中医药卫生经济学”这一学科名称。现有研究多数直接借鉴西医学的思路,未关注中医药的特殊性,难以凸显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不能为中医药卫生经济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和建议。因此,形成和发展中医药卫生经济学显得十分必要。

二、基本概念界定

1、卫生经济学

国内外学者给予“卫生经济学”这一名词多种定义,总结各定义的共同点,可归纳如下:卫生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它应用经济学理论、概念和方法阐明和解决卫生及卫生服务中出现的现象及问题,研究卫生服务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揭示上述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最优化地筹集、开发、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分析卫生系统改革和执行政策的重要工具。

2、中医药卫生经济学

根据卫生经济学的内涵、外延,结合中医药自身的特点,中医药卫生经济学可定义为: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应用经济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中医药服务、人民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研究中医药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突出中医药特色和充分发挥其优势的经济策略与途径;开展中医药技术费用效益分析、设计中医药技术经济指标体系和中医医院经济管理与经济核算制度等,以揭示中医药领域内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形式和特点的一门经济学与中医药学相交缘的新学科。

三、中医药卫生经济学的研究意义

1、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了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专业的卫生经济学科来研究中医药及其发展问题,为中医药管理、中医药服务、中医技术与中药的经济学评价设计科学的研究方法,为中医药决策管理提供智力支持。

2、突出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

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中,一直强调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管理中医药,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突出中医药特色。中医药卫生经济学以中医药理论和卫生经济、卫生管理等理论为基础,重点着眼于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发挥中医药优势作为学科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3、促进中医药卫生经济学科的发展

进行中医药卫生经济学的研究,形成中医药卫生经济的学科体系,有利于弥补中医药领域卫生经济研究的空缺与不足,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卫生经济学科的发展,提高中医药卫生经济学科研究成果的质量。

4、提升中医药卫生经济决策管理水平

整合行业卫生经济信息资源,建设覆盖全国中医院的中医药卫生经济数据库和中医药卫生经济数据共享与利用系统等基础资源,有利于政府部门实时掌握全国各中医院的动态经济数据,掌握中医药行业基本服务资源量和运营情况等,从而为政府制定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卫生经济政策提供实证支撑,进而提升中医药卫生经济决策管理水平和中医药服务能力与效率、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

四、中医药卫生经济学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1、中医药卫生经济学的学科定位

中医药卫生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相比于卫生经济学而言,其学科基础更广泛。从其理论基础来看,其综合运用了中医药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等学科理论。

中医药理论方面,主要是把握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抓住中医药自身发展的规律,作为中医药卫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经济学理论方面,一方面中医药卫生经济学主要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医药领域内的经济活动与经济现象;另一方面,用卫生经济学的思路,综合运用融合西方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原理和方法,提出解决中医药领域内的特殊卫生经济学问题的思路。

管理学理论方面,主要运用卫生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思路,重点运用医院经济管理的方法,针对中医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和制定相应的卫生经济学政策建议和策略。

2、中医药卫生经济学学科建设

(1)构建中医药卫生经济学理论体系。学科发展初期,提出学科概念,整理学科的理论体系,并开展一些相关的科学研究项目,作为本学科的支撑。《中医药卫生经济学》一书应当列为学科发展首先应该完成的专著之一,全面介绍中医药卫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在形成理论体系和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在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医药卫生经济学》这一课程,让更多的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并能够实践利用。在《中医药卫生经济学》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扩展学科理论,包括《中医药卫生经济学原理与方法》、《中医药卫生经济决策与管理》、《中医药卫生经济数据管理与共享》等,最终形成相对完整的中医药卫生经济学理论体系。

(2)构建中医药卫生经济学教学科研体系。在现有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设立中医药卫生经济学教研室,作为基本的教学与科研单位。将对中医药卫生经济研究感兴趣的研究人员与专业教师联合起来,开展相关的科研课题研究。在此基础上,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里设立中医药卫生经济学研究室/ 研究所/ 研究中心等,逐步形成中医药卫生经济学教学科研体系。同时,以项目为依托,建立中医药卫生经济信息资源共享和利用系统,成立中医药卫生经济数据中心,以促进中医药卫生经济信息资源共享与利用工作常态化。

(3)构建中医药卫生经济学学术体系。成立中医药卫生经济学会(专业委员会)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有利于凝聚专业人才、促进交流,研究先进成果。因此,在中医药卫生经济学会可以下设一些专业委员会,如中医药卫生经济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医药卫生经济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医药卫生经济“大数据”技术研究会等,形成一个适应中医药卫生经济学创新发展的学术体系。

(4)加强中医药卫生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医药卫生经济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学科,为了促进中医药卫生经济持续发展,必须有一批多学科专业化队伍从事这一学科的工作与研究。培养具有大数据理念和技术的多学科人才,是中医药卫生经济学创新发展的基础条件。基于此,加强人才培养就成为了中医药卫生经济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建议在条件成熟时,建立中医药卫生经济决策与管理技术培训中心,使其成为培养中医药卫生经济专业化人才的摇篮,不断提升中医药卫生经济学的学术水平,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3、中医药卫生经济决策工程建设

(1)建立中医药行业的动态经济数据库。在中医药卫生经济学研究和决策过程中,经济数据是研究的基础和必需要素之一。建立中医药行业的动态经济数据库,获取行业数据是目前中医药卫生经济研究基础且重要的内容。对中医药主管部门来说,有利于掌握中医药行业基本资源量和运营情况。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掌握中医药服务在卫生服务中所占的比例,医院提供中医药服务的量,中药、中医设备、中医人力资源等中医药特色资源在医疗机构中的量以及动态流动量,中医药服务的水平以及医院的服务效率;还可以通过数据评价分析中医药服务的投入产出,掌握中医药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政府制定促进中医药发展的经济政策提供实证支撑。政策制定者还可以通过中医药经济数据库监控和评估政府投入资源在医疗领域的实际利用情况,强化中医药经费使用的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2)构建卫生经济数据共享与利用平台。构建基于中医医院运营管理数据的卫生经济数据共享与利用平台,建立中医药卫生经济数据管理与决策分析系统,采集中医药卫生经济数据、建库管理以及集成数据处理工具,实现数据的共享与利用。使中医医院运营数据资料直报成为常态,形成以中医医院运营数据为基础的动态卫生经济数据库,有利于政府掌握行业资源、中医药服务特色及服务效率等方面的即时状态和动态变化。

四、结语

目前卫生经济学学科体系已较完善,但至今没有任何资料提及过“中医药卫生经济学”这一学科名称,相关研究未关注中医药的特殊性,较少考虑中医药特色。为此,在中医药领域,亟待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与特点,借鉴卫生经济学理论与技术方法,开展中医药卫生经济学研究,形成和发展中医药卫生经济学科,建立中医药行业的动态经济数据库,以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为制定中医药卫生经济政策提供决策支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程晓明:卫生经济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Samuelson PA:Economics[J].Medicine and Health Care,1976.

[3]王德岚、张春玲:浅析中医药经济学研究的意义及运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

[4]王进臣:论中医院的经济管理[J].集体经济,2011,18(3).

[5]陈书太:亟待扶植的中医药经济[J].卫生经济研究,2005(7).

[6]栗婀娣:新时期卫生经济问题研究[J].管理方略,2015(6).

[7]李海仙:打造中医药经济的“升级版”[N].人民政协报,2014-05-05.

卫生经济学 篇11

【关键词】卫生系统 经济合同 内部审计

当前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仅对卫生系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卫生系统内部审计贯彻落实内部审计新理念,构建经济合同审计新模式,推进经济合同内部审计实现全面转型与发展迫在眉睫。

一、经济合同审计的重要性

随着卫生系统的发展和建设,有关基建、信息、设备、政府采购等重要的经济合同不断增加,因此卫生单位对经济合同的审计也更加细致,制度更加完善。对经济合同审计不仅可以使卫生单位避免经济风险,减少资金的浪费,而且维护卫生单位的合法权益,降低整体运行成本。因此,为推进卫生系统经济合同审计的规范化建设,降低合同风险,建立健全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制度,更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确保卫生单位经营活动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目标,对经济合同审计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进行梳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经济合同审计存在的问题

第一,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设置不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2012年)规定:单位应当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但是目前大多数卫生单位没有意识到经济合同审计的重要性,虽然设置了审计部门,但是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不够完善,不利于经济合同内部审计的开展。机构和人员设置不完善体现为以下几点:审计人员的选择往往从本单位财务或其他部门抽调或兼任,可能不具备审计、会计、管理、经济合同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内部审计人员来源于被审计单位,在进行经济合同审计时很可能会受到其他部门的影响,因此不能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在审计信息化进程中,兼有现代审计和信息化技术的内审人员严重匮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合同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卫生单位领导将大部分精力投放在经营管理及单位财务收支方面,对经济合同内部审计的作用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第二,经济合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

卫生系统信息化系统及平台使用中,大部分针对财务收支和资产管理等方面,而内部控制则被排斥于信息化建设之外,内部审计与信息化相结合的层次较低。而目前,对于经济合同的审计,技术手段还停留在传统的人工审计上。这种传统的审计手段往往是先现将相关的审计数据复制到审计专用计算机上,然后通过Excel系统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审计,通过结合纸质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审查,收集审计证据,出具审计工作底稿。这种传统审计方法劳动强度大,审计周期长,工作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卫生系统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另外,内部审计人员对于新事物不愿学习和接受,不敢尝试,审计人员知识老化严重,审计技术有待更新,大部分未接受过专业的审计软件学习和培训,兼有现代审计知识和信息化平台的复合型审计人员严重缺乏。

第三,内部控制不完善,内审程序不完整

在卫生系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由于与外部单位关系日趋复杂,业务往来日益多元,在签订经济合同时,也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风险。而大多数卫生单位未将合同管理纳入整体风险管理范围,审批的职责权限或授权审批权限不明确,合同订立前的事前控制缺失,审查和执行监管不到位。经济合同内部审计准备阶段缺失,在审计过程中出现“断层”现象,导致审计效率低下,降低了审计效力。

三、加强卫生系统经济合同审计工作的建议

第一,寻求领导和部门间的支持与合作

一方面,加大相关职能部门间的配合协作力度,建立健全经济合同审计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经济合同流程的内部控制,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整体水平。如对采购合同进行审计时,单位审计机构监督整个过程,从采购申请、采购论证、部门批准、招標全过程、验收入库及具体使用情况等进行监督,与此同时,要寻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合作,在各个环节充分授权,才能保障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另一方面,目前卫生单位审计人员不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均不能满足实际审计需要,特别是不适应审计信息化工作的需要。因此领导和审计部门一定要把好人员培训这一关,建设一支有胜任能力的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卫生单位还应加强培养内部审计人员计算机基本技能,提高对审计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使之可以胜任内部审计工作。

第二,抓住事前、事中审计的关键控制点

在合同订立前,审计人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认真审核对方单位的资格和资质,确保当事人符合法定条件并拥有履约能力。第二,对于经济合同订立是否通过可行性论证,是否具有计划性,是否在单位预算内,是否超预算,是否经上级主管审批等内容做出审查。第三,对于合同条款做出审查,合同条款应尽量细化,责权分明,措辞谨慎、准确、无歧义,在经济合同签订前,相关人员应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最大限度地规避合同风险。第四,对于经济合同价格做出审查。在合同的执行过程中,审查采购过程是否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公正廉洁和科学诚信,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未履行的条款,以及变更或者解除的合规性,手续是否齐全,合同纠纷的处理等做出审计,有效监控合同履行情况。

第三,加快卫生系统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在当前新医改形势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卫生系统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成为必然选择。加快卫生系统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对于加强内部审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创新审计技术手段,有效防范经济合同审计风险,提高经济合同审计工作质量,提升审计效率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提高管理层和内审人员对于内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把信息化建设提上日程。建立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出台相关规范,强制执行内部审计软件的应用,方便内审人员取得经济合,审计数据和信息。借鉴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开发或引进适用于卫生系统的内审软件平台,进一步实现卫生系统内部审计信息化、数字化和审计技术能力水平的提升,更好实现经济合同审计。

参考文献

[1]林赟.基于经济合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财经界[J].2015(5):244-245.

[2]李卫兵,张卿苗等.医院经济合同审计应把握好五个关键环节,中国卫生经济[J].2013(12):110-111.

[3]王道成.现代内部审计实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征订启事 篇12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的办刊宗旨是: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研究社会主义卫生经济学理论,探索卫生经济客观规律,普及和提高卫生经济学知识,交流卫生经济管理和实践经验,理论联系实际,积极为卫生改革和发展服务。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主要报道范围囊括卫生经济学所有研究领域,重点包括:卫生经济理论研究、卫生经济政策分析与评价、卫生筹资、卫生资源配置、区域卫生规划、医疗保障(医疗保险、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卫生服务、卫生服务价格、卫生服务调查(卫生服务需求、供给与市场)、疾病经济负担、健康投资效益、健康与行为(危害健康的行为的卫生经济学)、医院经济运营、卫生财务管理与分析、会计与审计、成本核算、药物经济以及境外卫生经济动态等。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和为卫生改革服务的报道原则,并一直努力做到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实用性科技成果报告与工作实践总结以及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三者统筹兼顾。读者、作者群主要为医药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行政部门领导,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管理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相关教学与研究人员,基层卫生经济工作者。

《中国卫生经济》杂志为月刊,大16开本,每月5日出版。定价每册12.00元,全年定价144.00元。

邮发代号:14-97(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发行代理:京龙康盛(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邮局汇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1号人济山庄D栋804室

邮编:100048

银行汇款户名:京龙康盛(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紫竹桥支行

上一篇:城镇道路下一篇:英语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