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政治经济学

2024-06-08

卫生政治经济学(共12篇)

卫生政治经济学 篇1

近几十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在进行卫生改革,卫生改革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1],但成功的卫生改革却很少见,卫生改革成为“世界难题”。1993年,克林顿总统在美国历史上少有的良好政治文化环境下启动卫生改革,且他本人对此比任何一位总统都更有决心、更具热情,结果也以失败而告终。哈佛大学莱克教授指出,克林顿的失败是由于他忽视了卫生改革的政治性[2]。这一论断切中要害,并恰好验证了邓小平的观点:“改革,现代化科学技术,加上我们讲政治,威力就大多了。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外国人就是不理解后面这一条[3]。”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注重从政治的战略高度认识并开展卫生工作,在农村卫生等方面取得了令国际社会瞩目的卫生成就。但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卫生事业遇到了困难与挫折。本文结合我国卫生改革与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探讨卫生事业的政治性及建立卫生政治学新学科的重要意义。

1 社会主义运动成就了新中国卫生工作的辉煌

旧中国,人民健康水平低下,被外国人讥为“东亚病夫”。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不长的时间里使卫生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基本上覆盖了整个人群;一些曾经猖獗流行的传染病如天花、霍乱得到控制或消灭,性病和吸毒几近绝迹;传染病死亡率、人口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不断下降,平均期望寿命显著延长;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网及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使广大农民能够得到基本的卫生服务,被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誉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4]。新中国卫生事业,特别是农村卫生工作取得辉煌成就的深层次原因,是与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分不开的。

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曲折是20世纪的一大特征,尽管现在人们对其理论与实践有不同的看法,但它深刻影响了许多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卫生福利事业的发展,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著名学者顾准曾指出:“100多年的历史,证明两股潮流在交叉。1917年的革命无疑对资本主义形成一股强大的冲击力量,没有这种冲击,西方的资本主义不见得会从帝国主义的道路上退下来,不见得会在其内部产生一股民主福利国家的潮流,至少,这股潮流不会强大到目前那种正在缓慢地改变资本主义面貌的程度[5]。”不仅如此,社会主义运动对全人类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健康权在内的福利权利说就深深地打上了它的烙印。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著名人权理论家马克斯提出:“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哲学和政治的观点,对19世纪由于滥用第一代权利而引起的反对剥削的社会革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些进步导致了一代新的人权的出现。……这是一代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权利,是一代以国家干预而不是国家弃权为特征的权利。实际上,这种要求合理工作条件的权利、社会安全的权利以及教育权、健康权,如果没有国家的积极行动,是不可想象的[6]。”

因此,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及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不仅促进了这些国家人民健康水平的普遍提高,而且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包括医疗服务在内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历史事实。

2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19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出现了诸多问题:“公费医疗”消费过度使国家和企业不堪重负,合作医疗制度迅速解体,公共卫生体系严重削弱;一些传染病的发病率回升,性病和吸毒重新流行;医患关系紧张,医疗费用不断上涨,人民群众多有怨言。为解决群众“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的问题,我国开始了卫生改革的历程。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在卫生部门引入市场机制,就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而且能够提高卫生机构的效率。

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自然就会得到提高。同时,出于对市场化与民营化的“迷信”,从1990年代开始,医疗卫生机构被推向市场。然而,改革的结果使我国卫生保健严重不公平,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世界上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问题是,公平被牺牲了,效率并没有提高、反倒降低了(据统计,虽然我国人口还在增长,但医疗机构的门诊量和住院量双双下降)。这对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实在是莫大的耻辱[4]。

改革是使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否则就是“倒退”。卫生改革最根本的目标是:促进公平,提高效率,而前者应该始终是第一位的。这是卫生事业的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卫生事业更应该如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卫生领域的改革不同于工商企业领域的改革,如果说工商企业领域的改革可以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话,那么,卫生领域的改革就必须贯彻“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至少应坚持“公平第一、效率第二”。否则,卫生改革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并有可能产生严重的政治后果。

原国务院体改办副主任李剑阁通过对农村医疗卫生等领域的调研,在2001年底的一次内部座谈会上指出:“传染病、地方病仍然严重危害着农村居民的健康。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农村卫生投入长期严重不足,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服务得不到保证。农民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十分尖锐的社会问题。……农民对现状感到无助和无奈,于是勾起他们怀旧情结。农民的不满情绪在贫困地区正在日积月累,搞不好甚至会激起民变[7]。”作者所谈的意见在当时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一年半后突如其来的SARS危机证明,他当时的意见乃真知灼见。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8]。这一新的阐述使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理论得到了深化和发展,它要求政府加大对卫生事业、特别是贫困地区卫生事业的投入,构建包括医疗保障制度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

3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政治力量的干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行,农村政府管理职能并没有随之改革和接续,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随之衰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政府曾两次试图重建合作医疗制度,但因过分强调农民的自愿原则和主体作用,政府只是加以引导,背离了农村医疗保障公共产品的性质及其发展规律,从而导致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恢复与重建屡屡受挫。因此,尽管国家努力恢复和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成效不大,进展缓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越来越严重。1996年,卫生部进行的“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全国农村居民中得到某种程度医疗保障的人口只有12.6%,其中合作医疗的比重仅为6.5%。合作医疗制度的人口覆盖率在高收入地区达2.2%,但在中等和欠发达地区仅为1%~3%。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对191个成员国进行的医疗卫生公平性评价中,把中国排在倒数第四位,其重要原因就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失去了或者说没有得到医疗保障[4]。

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而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化解广大农民面临的双重疾病风险和负担,无法解决广大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谈不上现代化社会的完全建立。党和政府充分认识到,在新的形势下,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势在必行。

2000年9月1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听取国务院体改办、卫生部和农业部的调研汇报,指示由体改办牵头,卫生部、农业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参加,在调研报告基础上起草《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2001年5月8日,国务院体改办、国家计委、财政部、农业部和卫生部联合发布《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5月24日由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01]39号文件转发,《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农村卫生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广大农民健康,保护农业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事,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指导意见》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强组织引导,支持实行多种形式的农民健康保障办法,建立适合农村经济状况的筹资机制和管理体制,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问题。同时,《指导意见》还要求:“合作医疗筹资以个人投入为主,集体扶持,政府适当支持,坚持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合作医疗的水平、形式可有所差别。有条件的地区,提倡以县(市)为单位实行大病统筹,帮助农民抵御个人和家庭难以承担的大病风险。”《指导意见》的发布,可以说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出台的先声。

农村卫生调研的情况,在2002年初农村工作会议的准备中进一步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2002年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召开之前,李岚清副总理明确指示:农村卫生的重要性越来越清楚,卫生部要把农村卫生工作放在第一位,年内要出台力度更大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农村卫生的决定,并召开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促进农村卫生问题的解决。在国务院体改办的牵头协调下,有关部委在《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拟写了初稿。国务院办公厅两次召开会议,征求各省意见,共有16个省参加了讨论修改。李岚清副总理也召集有关部委商讨。2002年10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了初稿,修改后经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审阅,于2002年10月19日正式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9]。

这是50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一次就农村卫生工作专门做出决定,它与1997年制定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一脉相承,是今后若干年内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政策纲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缴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10]。

与城市相比,农村难以形成有效的医疗服务市场。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地促进城市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但对农村医疗服务却带来严重的影响、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如果没有政府特殊的政策支持和行政干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必然是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出台与实施表明,党中央、国务院认识到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一个具体举措,是关系到执政党政治统治合法性的大问题,因而下决心并投入政府资金帮助农民建立这种新型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因此,可以说,政治力量的干预,即政府的决心与财力投入,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能够顺利实施并获得农民积极参与和支持的最根本的原因。在市场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或地区,政治力量的介入是保证偏远地区和弱势群体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的重要保证。即使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们也已认识到并重视这一点。

4 建立中国特色的卫生政治学新学科,为破解医疗卫生改革难题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公共卫生专家和经济学家等已经开始对卫生改革蕴涵的政治性、对卫生政治学的有关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莱克教授指出,卫生改革是非常复杂、斗争激烈的政治过程。进行卫生政策改革不仅需要“政治意志”,更需要“政治技能”。一项卫生改革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不仅要经过技术分析(包括流行病学分析和经济分析)和伦理分析,更重要的是要经过政治分析,而后者往往被政策制定者所忽视。为此,他还与人合作开发出一种“计算机辅助政治分析(CAPA)”软件,以客观评价卫生政策利益相关者的权力、立场和认识,提高卫生改革的政治可行性[11]。

英国利沃浦大学的班布拉等学者在《建立一种新的卫生政治学》一文中指出:“卫生工作具有政治性,因为它离不开权力的行使。一个国家整个人群的健康不是取决于单个的公民或单个的医生,而是取决于整个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而改变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只有通过政治和政治斗争。”作者进而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愿意、或者能够支持激进的卫生公平政策的全面实施。政府现有的卫生政策尽管声势浩大,其实质只不过是一些零敲碎打式的改革,即使是这种小的改革,也还打着‘分权’的旗号,将责任落在那些既无知识、又无经验的地方管理者的肩上,结果卫生改革致力于减少不公平性的目标大半又会落空。[12]”

哈佛大学雅诺什· 科尔奈教授花了几十年的时间研究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改革,并发表了一些卫生改革专题著作。他坦率地指出,中国在医疗卫生改革方面相对滞后。医疗改革是最为困难的一项改革,因为它更难实施,牺牲更大,会遇到更大的抵制。它是当前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当国家变得富有时,国家应该向每位公民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在此基础上,可以拉开一定的距离。医疗改革要注重发挥政府与市场、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协同作用,任何单一的机制或手段在医疗领域的作用都是不足取的。他说:“哪里要进行社会主义卫生部门的改革,哪里就有一部分社会主义存在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中(当以色列福利部门还是以公共所有和行政分配为特征时,一个经济学家问了一个讽刺性的问题:‘社会主义能否在半个国家中建立’)。哪里进行改革,哪里就立即会出现对于所有参与过关于市场社会主义的较早争论的人们来说非常熟悉的问题。……遗憾的是,那些世界范围内医疗保健争论参与者还没有参考讨论社会主义智力资源。他们还在重新认识每一个问题及其答案。[13]”

作为有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智力资源与历史经验、而且曾被誉为世界卫生楷模的国家,我们有条件、更有责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卫生政治学,探求社会主义与卫生事业发展的关系,为卫生改革与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这一世界难题探索新的道路。

卫生政治经济学 篇2

20世纪50~60年代,在经济发达国家卫生费用的急剧增长、卫生事业的社会化的历史背景下,以及“健康是稀缺有价的”的前提下,卫生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逐渐形成并发展了起来。

而卫生经济学本质上就是采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解决卫生部门资源配置问题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卫生服务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即卫生生产力和卫生生产关系,并揭示上述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达到最优地筹集、开发、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卫生经济学主要包括:卫生服务市场;卫生服务提供体系;卫生资源的筹资、分配与使用;卫生经济学评价;医疗保障制度;卫生机构的经济管理;药品经济学;公共卫生体制等方面。从而决定了卫生经济学横跨多种经济学科在卫生领域中的应用作用。而当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应用到卫生领域中时,则会遇到很多较为特殊而又实际的问题。在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中,总是首先假设很多理想的条件。但是在卫生部门中有很多情况是不符合理想条件的,因此就有必要对这些具体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采用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分析在卫生部门中市场配置资源会出现什么现象;如何进行区域卫生规划,(如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政府需要做什么;哪些事情应当让市场去完成;而哪些事情应当由政府进行干预使得市场手段的效率得以发挥;如何合理进行卫生总费用的测算与评估等等。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出发,可供研究的问题主要有卫生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与风险,信息不对称与激

励,包括福利经济学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公共经济学的外部性与公共品问题。若从发展经济学角度出发,可以研究卫生服务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动态最优投入。

抗生素滥用的卫生经济学研究 篇3

关键词:抗生素滥用;医疗卫生体制;药品供需;政府监管

一、抗生素与抗生素滥用

抗生素,又称抗菌素,是由微生物合成的、能抑制或杀灭某些病原体的化学物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链霉素、头孢唑啉等。

从青霉素发现至今的近80年里,抗生素一直作为一种高效优质的药物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并拯救了千万人的生命。现已成为现代医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药品。

但是,一些细菌的敏感性随之降低,甚至出现对某细菌完全失效。原因是人类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的变异和进化,产生耐药性。这就需要研发新的抗生素。而抗生素的过多不合理使用,称为抗生素滥用。

日前,世界范围内都存在抗生素滥用问题,情况严重的地区面临无有效药物可抑制的细菌——“超级细菌”的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国家的公共安全受到挑战。

二、我国抗生素滥用的现状

1我国抗生素滥用情况危急,后果严重

据1998年世界性评估资料显示:抗生素产量的一半被人类使用,其中80%用于基层社区,不合理率达20%~50%。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约30%。

在中国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占80%~9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占58%,外科手术则高达95%,新生儿病房抗生素使用率甚至达100%。大大超过了已经很不正常的国际平均水平。

目前,我国抗生素药品总额占全部药品总额的比例高达40%。仅2005年,由于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导致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达800亿元之巨。为国家和人民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在不良反应致死的病例中,抗生素滥用也是主要罪魁之一,每年致使约8万病人不良反应死亡。

长期滥用抗生素引发日益严重和广泛的细菌耐药,尤其是多重耐药菌株大量出现。据统计,常见致病菌的耐药率已达30%~50%。且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而新抗生素研制成本非常高昂:十年和十亿美元。而由于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的时间仅为几个月到两年。这导致制药企业逐渐离开抗生素研制领域,而转向其他投资小,回收期短的药品项目。到了20世纪90年代,新的抗生素研发速度明显放缓。而到了21世纪,世界范围内基本无新药研制成功,新抗生素几乎绝迹。药物学家由此发出警告,人类将回到无抗生素时代。控制滥用抗生素已刻不容缓。

三、抗生素滥用原因的卫生经济学分析

1抗生素的供需

抗生素作为一种处方药,它的供给和需求情况影响着价格和销售量。抗生素的供给方是制药企业。制药业是以研究为基础的产业,制药企业开发一种抗生素所要投入的成本高昂,投资回收期长。研发费用通常会占销售额比重的20%,在主要产业中居于首位。美国制药业的研发费用从1980的4.28亿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210亿美元。巨额的投入使抗生素进入市场后第三年才开始盈利,在第10年或第11年,销售额达到高峰。而一种抗生素的专利有效期为9~13年,市场生命周期大约为20年。这导致制药企业收入和利润的很大一部分来自少数几个成功的产品,只有20%的新药有大的正净现值。这种高度的偏态分布迫使制药公司加大促销手段,扩大销售量,扩大生产,以收回巨额投资。甚至竭尽全力创造引致需求,通过医院、药店渠道,以期提高抗生素销售额,尽快收回投资,增加利润。

抗生素的最终消费者是患者。据调查,目前中国每年人均使用抗生素是美国的6倍。患者没有意识到滥用抗生素的危险,反而认为不用抗生素和用便宜的抗生素会对健康有害。这种不正确的消费偏好和低水平的需求弹性导致抗生素的消赞量节节上升。无论是药店和医院,无论是住院和门诊,无论是大病还是小病,患者对抗生素的有效需求到处存在。显然,供需双方共同作用导致的抗生素过度生产与消费,直接导致了抗生素滥用。

2以药养医的医疗卫生体制

药品销售加成15%的政策催生了以药养医的医院收入模式。医院收入的40%来自药品收入,而药品收入的25%~30%是抗生素销售。这就导致了医生开“大处方”、药价虚高等一系列顽疾。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抗生素的滥用缺乏监管,愈演愈烈。

四、抗生素滥用的解决途径

卫生经济学常用评价方法浅析 篇4

1 概念

卫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理论、概念和方法研究卫生服务领域中的经济问题,阐明其中的经济规律去解决卫生及卫生服务中出现的问题,也是分析卫生系统改革和执行卫生政策的主要工具,是一门分析的方法学[1]。

卫生经济学评价是应用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方法,对各种不同卫生活动方案的成本与收益两个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进而选择单位成本收益最大的方案[2]。从大的方面来说,卫生经济学评价可以为卫生经济方面决策的合理性进行定量地评价,其结果可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使决策更加高效,减少资源浪费。从小的方面来说,对于临床医师也应掌握卫生经济学的方法,在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同时,减轻病人负担,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日益在宏观和微观经济领域受到重视并被广泛运用。

2 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

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大致可以分为4种: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和成本最小化分析。

2.1 成本效果分析

成本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CEA)是一种评价各种健康干预项目结果与成本的方法,以成本效果比的形式为各类决策者提供健康干预项目的重要决策依据。它不仅使用货币作为效果指标,而且使用那些能够反映人民健康状况变化的指标。一般来说,成本-效果分析的结果表现为防止某一疾病的花费、挽救一条生命的花费、或者是每一个生命年的获得所需的成本。因此,成本-效果分析是对各个方案实施结果直接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被广泛应用于卫生工作各个领域的评价和决策中。成本效果分析的基本思想是以最低的成本去实现确定的计划目标。任何达到目标的计划方案,成本越低的方案效果越好;或者一定的卫生资源在使用中获得最大的效果,即成本相同,效果好的方案为最佳。CEA一般用于单一健康结果的比较,相同目标、同类指标的比较,评价时主要考虑问题是最小成本达到预期目的。

2.2 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 CBA)是通过比较全部备选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来评价备选方案。此时预期成本和预期效益都需用货币值表示。通过比较各种备选方案的全部预期效益和全部预期成本的现值来比较这些备选方案,为决策者选择计划方案提供经济学的依据。CBA由于成本和产出都用货币单位衡量,因而不仅不同项目之间可以通过货币换算来比较优劣,而且项目本身也能比较投入与产出效益的大小。因此,CBA较之只能对单个干预项目进行评价的CEA,具有更大的优势。

从理论上讲CBA是将投入与产出用可以直接比较的统一的货币单位来估算,是卫生经济学评价的最高境界,但同时也是最难于操作的一种方法,因为把卫生保健效益赋予货币价值相当困难。近年CBA中测量卫生保健效益的几种方法得到了较为广泛地认可。这些方法包括: (1) 人力资本法(human capital method):将人个体当作有价值的商品资本来衡量的方法称为人力资本法,人的生产价值可以用未来的收入潜力来衡量。因此健康改善的价值是,健康改善之后个体能够返回工作岗位从而在将来对社会的生产价值。由于人力资本法比较容易获得必要的数据,如个体的年平均收入、个体的期望寿命,故该技术是目前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方法。 (2) 支付意愿法(willingness to pay method):支付意愿法是一种兼顾生命延长、疾病的治愈、身体和精神痛苦减轻等有形或无形价值的方法,是建立在健康效用理论基础上的。健康效用理论认为人的健康效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的健康状况,二是人的收入。人的健康状况决定了人的生命效益,所以有时我们可用人的生命效益来表示健康状况,人的生命效益包括未来的劳动力收入、非劳动力收入(包括资本收入、房产收入等)、非市场活动(如享受,感情)等。因此,多数学者认为支付意愿法比人力资本法在理论上更正确,在实践中更全面、更有价值。 (3) 摩擦成本法(friction cost method):摩擦成本主要指患者离开工作岗位到其他人接替其工作期间造成的生产损失或培训新人的上岗成本[3]。

上述3种方法中,人力资本法和摩擦成本法都忽略了疾病造成的社会心理等方面的无形损害,因而可能低估某些干预措施的效果;而支付意愿法能更全面地反应对疾病的影响和干预效果。

成本效益分析通常有2种计算方法: (1) 成本效益比值法(cost-benefit ratio, CBR),通过比较各个方案的效益成本比来确定最有方案; (2) 净现值法(net present value, NPV),现值法是根据货币时间价值的原理,消除货币时间因素的影响,将过去或者未来的货币价值进行贴现,然后比较效益与成本酌差值。CBA应用于多种健康结果的比较。评价时主要考虑问题是最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

2.3 成本效用分析

成本效用分析(cost-utility analysis, CUA)是通过比较几个备选方案的投入和产生的效用来衡量各项目优劣的方法。它是成本效果分析的一种发展,而且是卫生经济学评价的金标准。一般采用特殊的测量单位采评价,即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s, QALYs)。例如,当利用某一种新诊疗技术而缩短了疾病确诊时间并提高了诊断准确率,为治疗疾病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因此也就延长了患者的生命并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时,就要计算每延长一个QALYs所用的成本来评价这一新方法。这种评价方法也可以为是CEA的一种类型。QALYs是用生活质量效用值为权重调整的生命年数。对于个体来讲,效用由两部分组成:生活年数和生活质量。生活年数是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时间数量,生活质量是人在生与死之间每一时点上的质量,用生活质量效用值表示,成本效用分析中常用的确定健康状况效用值(或失能权重)的方法有3种: (1) 专家评价法:挑选相关专家根据经验进行评价,估计健康效用值或其可能的范围,然后进行敏感性分析以探究评价的可靠性,是最简单方便的方法。 (2) 查阅文献法:直接利用现有文献中使用的效用值指标,但要注意其是否与自己的研究相匹配。 (3) 抽样调查法:自己设计方案进行调查研究获得需要的效用值,这是最精确的方法,通常采用等级衡量法(rating-scale)、标准博弈法(standard-gamble)和时间权衡法(time trade-off)衡量健康状态的基数效用。CEA和CUA不同点是结果指标和应用范围不同,相同点是研究设计与分析没有差别。CUA应用于多种健康结果的比较。评价时主要考虑问题是生命质量[4]。

2.4 成本最小化分析

成本最小化分析(cost minimization analysis, CMA)成本最小化分析法用于比较具有同样结果的2个或多个方案。如果已知要比较的方案最终结果相同,这时就只需要比较各方案哪个成本最小,成本最小者为最佳。在有些情况下,要比较的几个项目对个人的效益可能是相同的,但对社会来说意味着医疗成本的节省,这些节省下来的成本可视为额外收益并转化为货币形式从而达到成本最小化,提高效率。例如:青霉素和第3代头孢都能控制的感染,使用前者才能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实现成本最小化。

3 卫生经济学评价应用范围

卫生经济学评价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可应用于:公共卫生领域,通过经济学评价方法分析和选择最有效率的预防保健措施,或者选择最需要实施预防保健措施的人群;医疗决策领域,评价并比较疾病的各种诊治方案,最佳的临床决策应该是诊断及时正确、治疗风险最小、成本最低而疗效最好;卫生技术评估领域,了解各项新技术的花费以及对个体健康状况的改善[5,6];药品经济学评价,评价结果可以作为政府制定药品价格和新药审批的重要参考,也可以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依据,还能指导临床合学评价方法,对卫生活动方案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卫生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就可使之产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摘要:目的探讨卫生工作中适宜的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方法分析卫生经济学中几种常用的评价方法: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和成本最小化分析等方法的优缺点。结果成本-效果分析由于其简单实用得到最为广泛地应用;成本-效益分析可以对多个项目进行评估但是对参数的要求较高;成本-效用分析因为其评估结果可信度高被誉为“金标准”, 但实际应用中难度相对较大;成本最小化分析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评估方法, 但由于其对参数的要求较严限制了它的应用。结论卫生经济学评价常用的4种评价方法均有其适用的范围, 根据要评估的事件和参数的特点合理地使用正确的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 可以为正确评价各种卫生经济活动提供有力的技术帮助。

关键词: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GAO LM, LIU GX.Medical Economics[M].Beijing:Science Press, 2008:23.Chinese

[2]HU SL.Medical Economics[M].Shanghai:Fudan University Press, 2003:64.Chinese

[3]GOLD MR, SIEGEL JE, RUSSELL LB, et al.Cost-effectiveness in Health and Medici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4]PHILIPSON BM, BOKEY EL, MOORE JW, et al.Cost of open versus laparoscopically assisted right hemicolectomy for cancer[J].World J Surg, 1997, 21 (2) :214-217.

[5]ZHENG SZ.Discussion of medical affair development and cost control[J].Medical Resources of China, 2000, 3 (5) :203-205.Chinese

卫生政治经济学 篇5

医患关系的概念 医患关系,指在医疗过程中,由医务人员以及医疗机构与患者及其家属所构成的一种双向的人际关系。医患之间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医生因患者而生、而成长,医学因疾病而发展,失去患者也就失去了医生生存的条件;而患者生病也要医生救治才能摆脱病魔、恢复健康,没有医生的帮助,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就失去了有效的保障。医患关系的现状

医患关系本应该成为社会上最和谐的人际关系,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据了解,自1990年以来,医疗纠纷案件持续快速增长。据卫计部(原卫生部)统计,全国每年发生的医疗纠纷超过上百万起,平均每年每家医疗机构发生医疗纠纷的数量达40起左右,患者及亲属、甚至职业“医闹”大闹医院、大打出手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甚至酿成严重的社会治安和刑事案件,严重冲击了医院的正常医疗秩序。

分析角度:市场、价格、医疗供给方、货币、成本、效应、供给与需求、行为发展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管理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对公立医院的补偿方式由原来的“包工资”,改为“全额管理、定额补助、结余留用”的制度。使医疗卫生单位从过去靠国家财政投入过渡到“自给自足”,甚至出现了“以药养医”的社会现象,造成了患者新一轮“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相应的医疗保障体制尚未健全,医保覆盖面小,报销比例不高,一旦出现治疗不满意情况,患者容易产生人财两空的感觉。尽管在社会转型所出现的医患关系紧张问题上,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是,由于“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强调公立医院要体现公益性; 另一方面,又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医疗卫生体制,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强化了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这样的局面使公立医院在改革的三十多年栉风沐雨,而医患关系也在这样的矛盾困惑中难以缓解。因此,不难看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行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筹资模式是引起医患双方关系发生变化的因素之一。

由于政府补偿机制不健全,造成医疗行业过度的市场化。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激烈竞争下,逐渐形成了以趋利为目的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为追求经济利益,部分公立医疗机构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没有坚持以“患者为中心”,频现过度医疗、诱导需求,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由于医学科学技术的高度专业性和发展的局限性,医学科学未知的领域还很多,加之医学科学的诊疗水平、疾病本身及患者个体差异性等各方面的限制,医学并不能保证治愈每一个患者。但患者因患病所遭受的肉体、精神上的痛苦是切身的,因此,他们对治愈疾病的期望很高,尤其在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后,如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患者就容易产生不满,从而造成医患关系紧张。

1加大卫生经费的投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总体水平

目前,我国医院大多数还是以公益性质为主,这就要求医院降低医疗成本,以低廉的价格提供较为优质的服务,保障社会上大多数人,尤其是广大弱势群体的医疗需求。但在我国卫生部门各级

各类医疗机构中,政府补助占机构收入比重从20世纪70、80年代30%以上的平均水平,目前我国个人卫生筹资比例排在世界前列,即居民个人支付的医药费用,已经成为我国卫生筹资的主要渠道和卫生总费用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而个人现金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过高(一般认为超过30%),负面影响较大。可见,医疗机构迫于财政的压力,开始自给自足,鼓励医务人员创收,导致滥检查、大处方等问题不断加剧,进一步加剧了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患者经济负担依然很重。因此,加大政府对卫生经费的投入,减少居民个人的自付比例,从体制上化解医患矛盾. “医闹”的成本

“医闹”,由一个有组织的群体,接受患方委 托。组织、策划、实施到医疗机构通过采用吵闹甚至威胁医务 人员人身安全等非理性的、过激的行为向院方索取高额医疗 赔偿的现象⋯

“医闹”或具有医闹性质的投诉处理成本也非常值得关注。如果患者考虑采取向医疗机构吵闹等形式,只需承担较少的机会成本,那么,“医闹”可能会成为患者解决医患纠纷的首选“投诉”和“维权”方式"。而医疗机构由于边际成本的影响,则可能偏向诉讼.甚至出现“要挟诉讼”现象。其结果必然因此导致社会成本的剧增,医患矛盾成为一个解不了的结。此外,由于部分医务人员职业素质、人文素养偏低,医患之间缺乏沟通,加上医患双方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患者想了解关于自身利益的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医疗活动中产生的误会无法消除,从而导致医患双方的不满和不信任。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 在医学领域,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 位。患者对医学信息、医院规章、治疗过程等方面信息没有清楚的了解。由于医院不仅在医疗专业技术服务方面具有 绝对优势,而且在医疗、药品定价、收费、治疗方案的确定等 方面也有绝对信息垄断和控制权,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没 有得到充分尊重,医生的“告知义务”没有充分履行,造成了 信息与要求的不对称及愿望与现实的不对称。如果发生医患纠纷,很容易导致患者的过激行为。

医患对峙源于公共品供给的短缺和低效

中国自解放到“文革”结束时,最大的社会问题是物质产品短缺,老百姓缺衣少食,物质生活水平极其低下,人人渴望少搞点政治斗争,多改善点物质生活,我们党认识到物品短缺是由于政府过于集中控制生产和分配所造成的,因此实行了向下放权让利,经过20多年市场化改革和经济持续增长,私人物品极度匮乏的局面已得到有效改变。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一种新的情况却令人们无比困惑:持续的经济增长似乎使社会矛盾和冲突越来越多。尽管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需求早已超越了追求“端起碗吃肉”的层次,但对现实不满的情绪却有所增长,这些怨声集中反映在贪污腐败、分配公平、失业及社会安全,以及教育医疗收费太高等问题上。很明显,公众需要一个高效廉洁、平等参与、公平透明的公共领域。目前我们所面的是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公共品供给的高效与公平,是保证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条件。医疗是一个公益性很强的服务项目,它属于公共品,必须有国家的财政支持。当医院经费来源渠道不畅,运营费用得不到保证时,患者就成为医院获得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支撑对象,这就导致原有的医患关系性质发生演绎,最终演变为一方提供有偿医疗服务,另一方享受医疗消费的利益关系。作为探索永无止境的自然科学领域,医学有着极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不以公益性质作为这一行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势必违反这一学科发展的规律,阻碍医学发展的正常进度。人的生命是第一可贵的,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如果在最需要人文精神的领域却出现人文精神匮乏,就必将产生新的社会不公平,导致这一社会矛盾的激化。医患关系新制度经济学归因

1.1 医疗过度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我国的优势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由于其自身的资源优势使其具有垄断性。但是,其供给量与众多患者涌向大医院的需求相比,仍然捉襟见肘。这反映了一方面医疗服务准人过高,源自竞争性的以弥补医疗需求不足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所产生的民营医院等非公立医院在夹缝中生存,虽制度变迁成本很低却得不到认可和政策支持;而另一方面,看似为了保证医疗服务的公益性、由政府严格把关但制度变迁成本很高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形成的公立医院,由于源自政治理性而非经济理性,最终难以平衡医疗供需矛盾。这样的制度安排,实则反映了制度供给的严重不足,加重了医院的压力,也集中反映在医患矛盾上。1.2医疗服务相对价格扭曲

医疗服务准人制度以及医疗专业知识,构成了医疗资源的稀缺性。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药品服务的统一定价制度本质上否认了医院和医生实际拥有资源的稀缺性,医生的劳动和报酬不协调、付出和价值实现不成比例。同时,政府在医院市场化以弥补财政补偿不足的路径选择 下,使医院正常运行主要靠提供医疗服务收费并允许药品以加成的方式得到补偿。这种僵化的制度和扭曲的机制,是使医生以自己的方式“矫正”相对价格扭曲,从而 造成医患之间缺乏相互制约,加重医患矛盾的制度因素。1.3医疗费用控制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在导致“看病贵,看病难”的诸多因素中,医疗费用上涨过快是重要原因之一。数据显示,全国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平均每年分别增长幅度大大高于人均收入增长幅度。制度变迁理论的创始人诺斯指出:“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计划经济时代的“公费医疗”制度下形成的无约束医疗费用刚性直接影响以后的制度变迁并会形成一些既得利益集团,在“寻租”诱惑的驱动下,对医疗费用的上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制度变迁偏离合理的轨道。同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医改“只给政策,不给钱”的政策制度,又形成以药养医、大处方等创收渠道。这样,在一系列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变迁下,医疗费用居高不下、控制机制始终滞后。

医疗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体制转换和政策调整中产 牛新的摩擦有戈。目前,医疗卫生行业总体}仍属于计划经济 模式,很大程度上具有垄断特征,难以提高公共支出效率的深 层次体制件题也逐步显现。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体制危机 落实到人际关系上,大概是病房里所有矛盾的原因所在。同 时,医改的深入必然涉及医保、医药以及患者之间的利益凋整,势必会增加医患之问、医保之间、医患与腰保之1剐的利益矛盾 和摩擦。

坚持“无德不医”,实现医德对医务人员职业行为的引导作 用,~方面有赖于医务人员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有赖 于合理的利益运{,机制的建立”1,马克思说,人们台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一利益不仅是道德的基础,也是人们职业活动的原初动力。应当承认和保护巨务人员合 理的利益追求,并建立合理的利益扶取机制和利益激励机制。但由于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质,医疗卫生仍具有计划经济特征,人们仍习惯十以社会效益、服务至上的思路考虑医务人员的利益问题,使医务人员的待遇与他们的付出不太相 称,与其他高收入阶层反差较大,直接受到利益失衡的困扰。医务人员在利益失 衡的矛盾巾,道德约束的力世不可避免地要打折扣。少数医 护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对待病人态度冷漠,语言生硬,甚至 开大处方、拿回扣、收红包等,反过来进一步加剧r茨患矛 盾和利益裂痕。

卫生政治经济学 篇6

1充分认识加强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意义

1.1 为全面实现工作目标提供政治保障。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惠及全国人民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实现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这就需要通过加强和改进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引导广大医疗卫生人员从讲政治的高度,认清改革形势,明确改革任务,强化改革意识,激发改革动力,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高度的事业心,为改革提供坚实的政治思想保障,顺利完成改革的各项既定目标和任务。

1.2 为构建和谐单位营造舆论氛围。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力量基础和工作单元,在推进卫生事业发展中,首先需要构建和谐单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能够进一步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优化和谐的舆论环境,不断强化单位的矛盾应对功能,增强单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团结广大医疗卫生人员,切实维护单位的和谐稳定,使改革减小阻力,少走弯路、少出问题。

1.3 为履行根本职能增强精神动力。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除了强化政府的职能作用和各部门的协调配合,还要认真发挥好广大医疗卫生人员的积极力量。要通过加强学习,使大家认清思想政治工作在卫生战线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医疗卫生人员的能动性,振奋精神、鼓舞斗志、锐意改革、创新进取,更好地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能。

1.4 为促进科学发展奠定思想基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决策,不仅要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也要从长远上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设。要通过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医疗卫生人员更好地理解为何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靠谁发展的思想。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希望,革除一切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旧框框,抓住卫生行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实现卫生事业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2注重创新,做好卫生系统的思想政治工作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深刻领会十七大报告的重要精神,结合卫生工作实际,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医患关系和谐,促进卫生事业发展。新形势下搞好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注重“六个创新”:

2.1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体系。目前基层个别医疗卫生单位存在着重业务、轻政治,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无专职政工队伍的现象,从认识上和组织上造成了一手硬一手软的局面,影响了医院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改革思想政治工作与医院发展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首先是必须建立精干高效的政工队伍。实行书记院长责任制,配备专职政工干部1~2名,医院要切实加强党支部建设,支部书记可选配热心于政工工作、德高望重的科主任担任,实行一岗双责制。其次是给予政工干部一定权利和经济待遇,要赋予一定奖惩权和购买学习资料及组织活动的财权,打破政工干部有职无权的处境,要改善政工干部的经济待遇,通过创新组织体系,建立一支有激励、有责任、有活力、有竞争的干部管理队伍,促进医院医德医风建设的明显好转。

2.2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价体系。思想政治工作没有一定的尺度来衡量,是导致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的重要因素,如果建立起符合医院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必将取得较好的效果,即将思想政治工作的考核内容量化为医疗质量、医疗服务、行业作风、医疗新技术、医疗营销等指标,每项规定分值,建立考评办法,形成便于操作、有章可循的考核体系,并将其做为医院全局工作的一部分,一同布置、一同检查、一同考核,将考核结果打分排名次,指出存在的突出问题,讲出成绩有理有据,并与评先奖励、业绩评定、晋升等工作挂钩,体现干好干坏不一样,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期性和长远效益,促进医院医患关系的和谐。

2.3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机制。思想政治工作责任机制包括3个方面工作责任制。一是领导责任制,医院党政一把手要对思想政治工作负总责,主管领导负主责,并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党政年度工作目标,使思想政治工作有人抓。二是部门责任制,明确思想政治工作主管部门的责任和权力,负责制度的制定,工作的布置、检查、考核与评定,对发现的问题有权予以奖惩,体现责任权利的统一,使思想政治工作有人管。三是全员责任制,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分解落实到每个党员、干部身上,规定各类各级人员的职责,提出具体要求,使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人人有责任。

2.4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机制。思想政治保障机制要做到两个到位。一是经费投入要到位,按要求划拨一定政工经费,保障思想政治工作所必须的财力、物力,并完善经费管理和使用办法。二是领导精力投入要到位,医院领导要抽出一定时间分析职工思想动态,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对职工中存在的倾向和普遍性的问题,要亲自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对于职工存在的个别问题,要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医院领导不仅要带头参加各种凝聚人心的活动,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而且要用心研究如何选准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使寓教于乐的活动达到应有的效果。

2.5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和监督机制。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原则,一是坚持疏导方针。人的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头脑固有的,而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所以要疏通和引导,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让大家讲话,说心里话,集中智慧,吸取长处,循循善诱,说服教育,把各种思想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二是坚持和业务一道去做的原则,做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搞政治,要同业务一道去做,是为了更好地开展业务工作,各单位制定的各项制度都有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只有这样,才能把各项工作搞好。三是要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领导要处处事事起模范带头作用,要做到潜移默化。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机制,更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内、外部的监督约束机制,做好院内监督,强调社会监督,进行奖优罚劣,可激励医务人员奋发向上,对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医技高超、无私奉献的医务工作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同时对不求上进、以医谋私、缺乏医德的医务人员给予必要的惩罚。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紧贴医疗服务中心,创造出一个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2.6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要正面教育,以理服人,要武装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觉悟,增强人们的生活能力。要树立榜样典型示范,要塑造典型,让人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要以诚相待,入情入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威力。还要关心群众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要养成良好风气,陶冶人们的情操。要多方配合,共同努力,齐心协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2.6.1 以医院文化为载体,提高医院职工的凝聚力。医院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能使职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一是加强物质文明建设,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舒适的生活环境,致力于改善单位文化设施,如“职工之家”、“职工乐园”等,使职工有以院为家、以院为荣的自豪感,增强职工热爱集体、热爱本职工作的热情。二是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要培育奋发向上的医院精神,构建亮丽视觉标志,创作凝聚人心的院歌和院训,营造健康向上、富有朝气的医院文化氛围,塑造良好的医院形象,培养职工的主人翁精神,激发职工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6.2 以科学管理为依托,加大医院对职工行为的约束力。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多环节、多层次的社会活动,需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就是管理,而科学的管理本身就是一种超前的思想政治工作,强调对人的观念进行管理,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教育融于管理和实践中,赋予教育以更多的硬性要求,形成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共同行为模式和共同的价值观,使大家有章可循,照章办事,通过科学管理,把职工有可能产生的思想问题清除在萌芽状态,对职工有可能发生的不良行为起到事前防范的作用。

2.6.3 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对职工的说服力。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以人为本的工作,要理解人、尊重人,以完全平等的身份、讨论的方式与工作对象交流思想,避免空话、套话和训斥,要采取多种说服教育方法,“交往法”能广交朋友、增进友谊,“动情法”能合情合理润物无声,“激励法”能弘扬正气、促进竞争。通过不同形式的以心换心的说教,可引导工作对象沿着正确的方向观察和思考问题,解除不良心理症结,激发动力,发挥潜力。

2.6.4 以多样化活动为依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职工的感召力。要以弘扬爱国主义为主旋律,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如文明行业创建、行风评议、党员教育、主题演讲、知识讲座、医德讨论等,从提高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修养、业务技术水平着手,以教育人、引导人。要以培养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为目标,充分发挥党、政、工、团、妇多个组织的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各种娱乐活动,如各类知识竞赛、技术比武、体育活动、文化节、艺术节等,从陶冶情操、增强责任感、提升活力着手,以疏导人、凝聚人。要以树立和宣传身边的先进典型人物的契机,充分利用院刊、宣传栏等阵地,着力宣传身边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从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作用,营造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环境着手,以激励人、启迪人。

3结合实际,做好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

3.1 把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结合起来。面对目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医疗单位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必然要全面深化内部改革,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通过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人员竞争上岗、双向选择、两级聘任,分配上实行4个倾斜(向临床一线倾斜、向高精技术倾斜、向突出贡献倾斜、向科学管理倾斜)。

3.2 把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与医疗单位各项活动结合起来。学方针政策、谈职业道德、抓行风建设,应做到联系实际、联系群众、联系政工,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各类健康有益的政治、文体活动之中,贯穿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落实到卫生工作实践之中。培养爱院爱岗、敬业奉献的精神风貌,结合行业特点,利用重要节日举办文艺晚会,组织各种竞赛和奖励活动,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卫生系统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3.3 把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说服教育与严格管理结合起来。要对卫生系统职工进行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必须加强科学管理,明确每个科室、每位职工、每个岗位的职责,严格管理,奖惩分明,增强系统内的竞争意识、爱岗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形成一套科学的干部管理、组织管理、宣传管理、文化管理的制度和体系,强化基础管理和制度的管理,使思想政治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要严格执纪执法,加强综合管理力度,扶正压邪,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权威性。

3.4 把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结合起来。卫生系统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有许多好的经验作法,要做好继承和发扬。做到继承和创新,就需要在开拓上下工夫,在开拓上下工夫,就必须抓好3个环节:首先要善于扬弃。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要坚持不弃,不合时宜的、教条封闭的东西坚决摒弃。其次要善于发现。只有善于发现,继承和创新的结合才有创意和深度。再次要善于综合。只有善于综合,并经过一定的哲学抽象,才可能上升到一种立体性的高度。

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篇7

一、加强和改进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一) 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提供政治保证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努力使全体人民病有所医”是党和国家一直以来的目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决胜之道。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履行职责, 通过行政手段来推行, 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大力配合, 更需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医疗卫生工作者讲政治、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强化意识, 从而激发医药卫生事业的改革动力, 使他们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高度的事业心, 为改革提供坚实的政治思想保证, 顺利完成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二) 为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科学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医药卫生事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不仅要着力具体, 解决老百姓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 也要从长远发力, 建立完善我国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设, 实现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不仅能使医疗卫生工作者更好地认清事业的价值和意义, 还有助于对科学发展观“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么发展”等的理解。

(三) 为医疗人员履行职能增强精神动力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造福全民的事业, 离不开政府职能的强化, 也需要发挥好医疗卫生工作者的积极力量。卫生机构是党和国家深化医改的窗口, 医疗卫生工作者则是深化医改的执行者, 改革举措和成果最终要通过他们来落实和体现。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能充分调动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能动性, 使他们锐意进取, 遇山开山, 遇水搭桥, 更好地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能。

在认可思想政治工作对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具有重大意义的同时, 也也应看到目前我国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仍有许多方面有待加强, 尤其是卫生系统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值得警惕。

二、卫生系统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

(一) 价值取向偏离

在工作目标和价值追求方面, 一些医护人员受到以经济利益为重的价值观的影响, 逐渐改变了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和约束, 不注重业务的提升而是醉心于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使得工作价值取向发生了扭曲。反映在具体工作中, 管理层面不以患者利益为重心, 不以服务患者为核心, 而是更多地强调物质奖励和福利激励, 治疗层面不以患者实际需要为出发点, 过多地受到了药品提成、处方提成等实际利益左右, 如此,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苍白无效。

(二) 个人主义滋长

价值取向的转变使得一些医护人员在处理集体和个人、整体与局部利益关系时, 作出的选择是个人利益在先, 集体利益在后。在医护工作中, 为了实现自我利益, 甚至不惜利用编造、造假等手段, 有一些人甚至利用对医疗信息和资源的了解和掌握, 把权力、职称、职业当作获取利益的工具, 把职业权利当作获取额外收入的路径, 职业道德约束显得苍白乏力。

(三) 工作纪律松懈

我国医疗机构数量庞大, 管理水平存在差异, 部分医疗机构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弱化, 导致一部分医护工作者职业道德观念薄弱, 为民服务的思想不坚定。部分医护工作者对工作制度、纪律、程序的要求漠视和淡忘, 导致医疗服务松散、混乱、无章法, 严重冲击医疗工作的严谨作风, 直接影响整体医疗服务质量和效能。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发挥思想堡垒的作用, 用实际作为教育引导广大医护人员端正价值取向, 处理好个人利益与社会公益的关系, 用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为患者服务的医疗实践中。

三、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一) 以典型模范带动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模仿引路, 以典型带头是思想政治工作培植道德土壤、营造道德氛围的重要途径。因此, 破解卫生系统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 需要树立典型模仿, 发挥先锋人物的表率作用, 引导更多医疗卫生工作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规范。卫生系统不仅要培育和挖掘系统内部的工作典范、职业道德典型、技术骨干等先锋模范人物, 加大宣传力度, 引导广大医疗工作者向榜样看齐, 同时要通过一系列宣传教育、褒扬支持营造广大医疗工作者自我完善、相互学习赶超的良好风气。

(二) 以职业道德教育人

要维护和保持医疗工作者基本的道德水平和技术能力, 就需要建立健全长期有效、覆盖面广的教育机制, 并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育医护人员的首要教育任务, 通过一些列教育培养志存高远、崇德向善、职业操守高尚的医疗工作者。尤其在今天, 一方面人们的思想观念复杂易变, 另一方面人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鼓噪乏味, 对其并不敏感, 更需要把政治思想教育和纪律规范、职业道德教育、理想教育等相结合, 形成制度化、经常性, 持续向医疗工作者进行教育和渗透, 促使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成为医疗工作者的内在追求, 从而提升他们的政治思想水平, 为良好的医疗服务奠定基础。

(三) 以精细管理激励人

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从细节入手, 抓精细管理, 以此形成一种激励措施。如创造良好工作环境, 对有贡献和能力者给予奖励, 对有突出成绩者提拔重用, 营造以能力和作为论英雄的氛围;善于倾听和采纳良言, 激发医疗工作者主人翁精神和集团荣誉感;关爱医疗工作者, 对有困难者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摘要:新时期以来,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 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同时也面临部分医疗卫生工作者价值取向偏离、个人主义滋长、工作纪律松懈等问题。破解卫生系统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 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以典型模范带动人、以职业道德教育人、以精细管理激励人等的积极作为。

加强乡镇卫生院思想政治工作浅见 篇8

一、乡镇卫生院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困局

乡镇卫生院人员文化水平相对较高, 思想认知亦活跃。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新医改期步伐的不断推进, 职工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 部分职工存在人浮于事、唯利是图、丧失医德的不良行为, 医患矛盾、医患纠纷隐患存在。

(一) 卫生院的领导干部对思想政治工作不重视。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存在着“重实际工作, 轻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 没有采取切实的措施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落实到实处, 致使少数党员远离党组织生活,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信仰发生偏差, 有的甚至腐化堕落, 不仅没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每年上级都会组织一些主题教育活动, 但存在不到位现象, 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 即:流于形式多, 讲求效益少;空洞说教多, 联系实际少;应付检查多, 帮助解决问题少。这直接导致职工的思想认识问题得不到及时引导和解决。

(二) 卫生院的职工对思想政治工作不认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导致职工思想的巨幅波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代发展已不相适应, 简单的说教式、号召式、我打你通式等思想政治工作工作方式机制呆板, 内容单一, 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 得不到职工的认同, 部分职工思想认识得不到正确引导, 发生认识偏差。主要表现在少数医疗骨干、高年资医生人格蜕变。通过人事制度改革与绩效工资的考核发放, 大部分工作人员的工资较医改前大幅度增加。但也触及了小部分业务骨干及高年资医生的经济利益, 纵然工资绩效已较他人翻番, 但相比医改前的药品提成、回扣少了许多, 导致了少数人员价值取向转变、道德观扭曲, 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侵害就诊患者的利益。表现有对前来就诊患者一通临床辅助检查之后, 对病情不重的, 不开基药, 而是与个体药房串通一气, 让患者到指定药房购药, 谋取高额回扣;对病情重的, 不收住入院治疗, 不向上级公立医院转诊, 而是推向二级私立医院, 特别是外科、骨科患者更是不惜余力推荐, 甚至亲自送诊, 以获得不菲的住院费用回扣。更有甚者, 不愿参与医疗值班、不愿开会, 集体主义思想淡薄, 本位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少数青年医生、低年资医师不思进取。由于刚走上工作岗位或医疗经验不足, 不被患者认可, 很多青年医生门诊病人少, 绩效工资少, 其实这是正常现象, 每个医生走向成熟, 走向成功, 都要经历这一过程。但有少数人却心存不满, 整天怨天尤人, 认为是受高年资医师的的压制, 自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导致不能好好钻研业务知识, 心存二念, 无所事事, 已经忘了上岗前许下的医师誓言, 平平淡淡、庸庸碌碌过日子。

二、做好乡镇卫生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建议

要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乡镇卫生院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 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 化解职工中存在的思想矛盾, 确保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步前进。

(一) 院主要领导干部要内强素质, 外塑形象, 从自己做起, 重视与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效力, 有威力, 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领导干部能够以身作则。要言传身教相结合, 同时要牢记古训:“身教重于言教”。实践证明,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既要靠真理的力量, 又要靠人格的力量。所以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 必须有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对待学习, 不断在学习和实践中增长才干, 提高“言教”水平。还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常修为政之德, 常思贪欲之害, 常怀律己之心”, 以高尚的人格力量不断提高自己在职工中的威望。通过言传身教, 上行下效, 净化卫生系统不正之风。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院职工树立榜样, 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 鉴于乡镇卫生院政工干部的缺乏, 建议建立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建立党组织为领导, 群团组织为基础的思想政治工作新体系, 形成党、政、工、团、妇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从卫生院实际出发, 试行党政干部一肩挑、双向兼职和同职合并的模式。建立和完善社会效益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机制, 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的工作内容、范围和途径, 把服务于人民群众始终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全过程之中。要让思想政治工作的舆论导向体现在卫生院的各项管理制度之中, 使职工在“情”的激励下爱岗敬业, 在“法”的约束下努力工作, 确保卫生院的中心工作转到哪里, 思想政治工作就跟到哪里, 并逐步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体系。

(三) 要不断创新乡镇卫生院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笔者认为, 乡镇卫生院思想政治工作应在工作意识上与工作内容上不断创新。

1.工作意识上要不断创新。群众满意不满意是衡量我们工作到位不到位的金标准, 我们要创新服务意识, 这也是落实“一切为了病人, 为了病人的一切”服务理念的首要任务。导医台、咨询台、便民服务台等不能形同虚设, 要定岗定责, 真正做到就诊有人引, 检查有人陪, 入院有人迎, 出院有人送, 问询有人答, 困难有人帮;要创新机制意识, 建立健全由领导班子、中层干部、普通职工共同组成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 按照“一岗双责”的标准, 明确各类人员的责任。做到管人管事与管思想相统一, 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时时有人管, 处处有人做。根据各科室的实际工作, 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任务、措施和责任主体, 改变以往那种多头布置, 各搞一套的状况, 形成整体优势和工作合力。要创新宣传意识, 要帮助医务人员树立明辨是非的能力, 抵制各种不良文化的渗透与侵蚀。做到引导与敲打结合, 最终达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

奥尔福德与卫生政治学学科建设 篇9

1 奥尔福德其人及其学术成就

奥尔福德是美国杰出学者,不仅学术声誉卓著,其教学成就也十分突出,曾荣获美国社会学会颁发的杰出教学贡献奖。他1929年出生于美国加州,1946年进入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学习,热心于学运与工运。1951 年毕业后,他有感于当时的学术生活未能促进社会变迁而毅然离开学院,到卡车工厂工作,同时投入美国汽车产业工会,在工会里成为一名活跃分子[1]。他认为,以上这些经验对其社会学想象是无价之宝。1957年,他重返柏克莱,师从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政治学家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李普塞特在其名著《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一书的前言中说,奥尔福德在其著作的修改校对方面帮了他的大忙[2]。

奥尔福德曾先后任教于威斯康辛大学、加州大学、纽约市立大学。除专长于社会学研究外,他还热爱音乐,喜欢在学术生涯之余弹琴,甚至还与他人合写音乐评论。2003 年,奥尔福德因癌症去世,享年74 岁。《好研究怎么做》一书为其毕生从事社会学研究与方法论教学心得之菁华,出版不久即成为社会学方法论经典,广受引用。他还著有《政党与社会》(Party and So-ciety,1963)一书,为研究英语系国家投票行为的经典之作,代表性著作《卫生政治学:改革的意识形态与利益集团阻碍》(Health Care Politics:Ideological and Interest Groups Barriers to Reform),荣获社会学最高荣誉米尔斯奖[1]。

2 奥尔福德卫生政治学理论创新概述

奥尔福德对卫生政治学研究的兴趣,主要根植于其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其对工人生活状况与发展问题的持续关注,是其早年工厂工会工作经验社会学想象的拓展与深化。奥尔福德的卫生政治学研究专著《卫生政治学:改革的意识形态与利益集团阻碍》,1975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其早年一系列相关文章的总结与拓展,为致力于政治社会学研究的学者以及那些对政治科学在卫生服务中的作用感兴趣的人士提供了很好的读物。奥尔福德在1950年至1971年长达20多年深入调查研究纽约市卫生改革实践的基础上,以象征政治与利益政治等观点来分析卫生改革何以长期裹足不前的原因,回应美国卫生体系存在的分散化、无回应性、不协调、花费大和效率差等问题[3]。

奥尔福德的《卫生政治学:改革的意识形态与利益集团阻碍》一书,在卫生保健尚未成为美国一个有争议的政治问题的10多年前公开出版,可以说预示了卫生政治学的发展,因而是一部卫生政治学研究的创新性和奠基性著作,其获得1975年社会学领域社会政策上最重要的米尔斯(C.Wright Mills)奖绝不是偶然的。从该书的内容看,与卫生政治学领域的类似著作相比较,奥尔福德对卫生服务的改革过程进行了非常精细的描述和分析,由此,该书如其说回答了卫生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不如说提出了卫生改革过程所要面临的更多问题。因此,他的这一著作重点在于形成并提出其卫生改革理论分析框架。他认为,有关卫生改革的大多数争论应该被视为有关意识形态的辩论,因而改革与其说会带来实质性的变革,不如说会带来更多的政治利益。改革的诉求一方面主要来自“市场改革者”,他们寻求解除市场管制和更自由的运作,另一方面主要来自“政府改革者”,他们寻求更大的协调和整合。奥尔福德认为,这些改革者虽然对卫生改革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以及不同的改革预期,但二者都没有充分考虑影响变革真正发生的潜在结构安排。事实上,大多数卫生改革辩论的相关文献虽然都指出了卫生改革面临的危机以及相应的危机应对措施,但都缺乏对卫生改革领域根本变革的考量,因而,所有这些都需要在社会整体更大的结构性利益中加以思考。

据此,奥尔福德在长期研究纽约市卫生改革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对卫生改革的利益相关者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对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政治关系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并通过“利益”、“权力”和“价值”等政治概念阐明其卫生改革理论分析框架,从而创新了卫生政治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奥尔福德把卫生服务中的利益相关者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卫生专业人员、特别是临床医生。此类人员在卫生服务利益格局中占主导地位,有权确定疾病与卫生服务的涵义,因而一直拥有或寻求临床服务的自治权,确保相关政策与其行业利益相一致,若其他卫生服务利益相关者提出的政策主张与其行业利益不一致,他们就会利用其行业主导地位否决相关政策主张。第二类是组织管理者,包括政府卫生部门公务员、医疗服务管理者、公共卫生人员、医学院校管理者以及许多卫生保健与卫生服务研究人员等。这些组织改革者寻求将资源合理化地利用起来,以确保人群健康。这些人都是理性主义者,他们具有许多相同的价值观和利益。这些主要价值观包括强调资源的有效使用、标准化、可预期性、监管、审计和控制。控制包括对专业人员和临床医生工作的控制。第三类是病人和社会大众。他们主张每个人都可以公正、自由、平等地获得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奥尔福德认为,病人和社会大众的利益受到抑制,因为在任何层次的卫生决策过程中,都很少有人代表他们的利益并为他们说话。虽然许多卫生政策或决策团体、委员会等也会安排有一位或两位群众或病人代表,但实际上他们为谁的利益说话,常常就很难说清了。当有足够专业知识的人被任命来为病人说话时,卫生专业人员和管理者又并非必须听取他们的意见。另外,即使是大规模公众调查咨询的结果,也可以忽略不用。

奥尔福德认识到,他对卫生服务三个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包括具有略微不用利益的亚群体,他也认识到,一个主要利益团体的成员也有可能会支持另一个利益团体。1975年,美国病人和社会大众对医生利益与价值的支持就帮助维持了医生的主导地位;与之相似,一些医务人员和许多非专业政策分析人员、咨询员、评论员也可以是理性主义者。而这些立场上的变化是很少被他们自己或其他人所认识到的[4]。

3 奥尔福德卫生政治学研究的学术影响与现实意义

奥尔福德卫生政治学专著的出版距今已有40年,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现状与奥尔福德所处的时代已有很大变化,其复杂性程度已今非昔比。40 多年来,医药产业、私营医疗服务、医疗保险业的发展迅猛,医疗卫生服务中一些新的准专业群体纷纷参与临床实践,一直占主导地位的医生群体现在不仅受到来自于组织理性主义者的强势挑战,也受到来自于病人群体的微弱压力。即便如此,强势的医生群体在接受其他群体的政策建议时,也会经常根据其自身的目的而修改或颠覆这些政策。可以说,认识并处理好医疗卫生服务中三大主要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当今医疗改革不得不面对的巨大难题,正因为如此,奥尔福德提出的卫生政治学理论分析框架至今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5]。

奥尔福德的著作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笔者的学术追求。卫生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多年来,笔者意欲从政治角度开展卫生问题研究,2003年决定报考南京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就志在卫生政治学学科建设上有所作为。同年,人们期盼多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始试点,笔者感到,试点要顺利推进,关键是处理好相关利益方的利益关系,于是撰写了《合作医疗实施中的利益协调》一文,发表在2004 年6 月8 日的《健康报》上。不久以后,《中国卫生》杂志开展卫生改革征文,笔者撰写的《卫生改革必须讲政治》一文被收入论文集中。此后,笔者陆续单独或与研究生合作撰写《卫生政策的政治分析及一种辅助政治分析软件的应用》[6]、《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在卫生政策改革中的应用》[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利益相关者分析》[8]、《论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卫生政治学》[9]以及《新医改的新政治经济学分析》[10]等系列文章,所有这些都受到奥尔福德提出的卫生政治学理论分析框架的深刻影响。

近年来,健康问题的政治决定因素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2014年,柳叶刀———奥斯陆大学全球治理健康委员会(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for Health)呼吁,要采取措施更好地利用健康的全球政治决定因素[11]。从本质上说,卫生政治学是意识形态性的,它取决于国家、市场和个人作用与责任上的立场问题。任何对健康问题政治决定因素的分析都涉及政治理论和政治哲学视域中的定位问题,以谋求健康与政治自由之间的平衡。因此,现在正是需要严肃认真地合力探索健康问题政治决定因素的时机[12],卫生政治学和卫生政治经济学研究需要不断创新发展。由此,笔者相信,医药卫生改革越向纵深推进,就越要处理好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奥尔福德提出的卫生政治学理论分析框架的指导作用亦将越发明显。

摘要:罗伯特·奥尔福德是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政治社会学家,卫生政治学的先驱,其代表作《卫生政治学:改革的意识形态与利益集团障碍》公开出版已40周年。该书基于纽约卫生改革的失败而提出的利益相关者分类及其政治关系理论,开拓了卫生政治学研究新领域,提出了卫生政治学研究新框架,奠定了卫生政治学学科研究基础,对当今医改仍具有重要的影响与指导作用。近年来,健康的政治决定因素越发受到重视,卫生政治学和卫生政治经济学研究需要不断创新发展。

关键词:奥尔福德,卫生政治学,学术影响

参考文献

[1]Robert R,Alford,王志弘.好研究怎么做:从理论、方法、证据构思研究问题[EB/OL].http://www.fembooks.com.tw/indexstore.php product_id=3983.

[2][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

[3]Theodis Thompson.Book review:Health Care Politics:Ideological and Interest Group Barriers to Reform[J].AJPH,1975,65(7):750.

[4]Robert Alford.Health Care Politics:Ideological and Interest Group Barriers to Reform[M].USA: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5.

[5]W Charlotte.Alford's theoretical political framework and its application to interests in health care now[J].British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2008,58(552):512-516.

[6]杨善发,程鑫,宋娟.卫生政策的政治分析及一种辅助政治分析软件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4,24(9):2-4.

[7]王永莲,杨善发,黄正林.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在卫生政策改革中的应用[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4):23-25.

[8]杨善发,黄余送,王永莲,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利益相关者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7,27(5):323-326.

[9]杨善发.论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卫生政治学[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29(2):83-86.

[10]杨善发,朱敏.新医改的新政治经济学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12,15(5):365-366.

[11]Ole Petter Ottersen,Jashodhara Dasgupta,Chantal Blouin,等.杨善发,桂成,崔汪汪等,译.健康不公平的政治根源:变革的前景[J].全球健康学杂志,2015(3):6-44.

卫生政治经济学 篇10

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疾病谱的改变及先进技术在卫生领域中的应用和人们对卫生服务需求水平的要求的不断增加,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卫生费用不断上涨的问题。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百分比从1978年的2.05%上升为2002年的5.42%,增长了2.38个百分点。从1978年-2002年中国政府预算卫生指出有35.44亿元增长为864.49亿元,增长了将近24倍;社会卫生筹资额由52.25亿元增长为1503.62亿元,增长了近28倍;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由22.52亿元增加为3316.52亿元,增长了146倍[2]。卫生费用的上涨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是因为人们手中的货币数量是一定的,而满足人们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因而产生了如何配置和使用资源以取得更高经济效率的问题。小到微观经济主体(卫生机构),大到卫生部和整个国家都需要在卫生资源的投入方向和配置领域上做出选择,以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3]。

对于医院的经营者而言,目前对卫生服务提供者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产生了何种影响,这种机制是否有效、合理及如何改进都是研究和制定政策所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运用卫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因此医院经营者们应努力学习和运用卫生经济学的知识,将之用于医院管理的实践之中,加快医院的发展。

卫生经济学的内容涉及卫生服务体系、卫生资源的筹划、分配与使用,卫生经济学评价、医疗保障制度、药品经济学及卫生经济学评价等多个方面。本文仅从管理者的角度谈谈个人对此的看法:

1 更新经营理念是开展经济活动分析的前提

医院经营者应更新观念,以经济意识强化头脑。除了院长抓经营和管理外,还应设专职副院长负责医院的经营策略、经营方针、经营目标工作。应设立独立的经营管理办公室,选派懂管理、会经营、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员进行市场开发,掌握市场信息,把握相关政策,熟悉竞争对手,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常年开展经营管理活动,以数据说话,以业绩论成败。及时调整经营方针,调动全员职工的积极性,为医院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 适应市场经济是开展经济活动分析的动力

医院的经济活动离不开市场,离不开社会。严酷的市场经济规律迫使我们只能去逐步适应它。因此,我们必须经医院的经济活动融入市场经济,以市场化的方式改革医院的经营管理工作。例如药品、大型医疗设备、基建项目的公开招标采购,保洁、园林、绿化实行院外公司托管等,极大地减少医院支出,降低了支出和服务成本,提高了医院经济效益。卫生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需要政府的干预以便更好地配置资源,但国家的拨款有限,我们可以通过卫生经济学评价来帮助政府和自己确定投资领域,以较少的投入赢得最大的收益。

3 常抓不懈是开展医院经济活动分析的保证

经济分析渗透在医院经营的每个角落,因此应常抓不懈。应定期召开医院经济活动分析会,除了年初下达目标责任书,年终目标兑现外,每个季度要对全院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通报,医疗、财务等科室提出建议;经管办应定期深入基层科室召开座谈会,了解各科经营情况,与相关人员共同研究提高经营业绩的办法;积极推行成本核算制度,以适应经济的发展。

4 服务社会化,内部结算票据化是经济活动分析的重要内容

对于向医院内部提供劳务或物品供应的后勤保障科室如设备科的维修部、总务科的物资供应等,应制定内部劳务价格,实行票据化管理。这类科室依据制定的内务劳务费的价格采用模拟市场化向医院内部科室"销售",通过票据结算,以销售形式把成本分摊到临床科室。

对管理职能科室因其绩效难以量化,但日常支出有主管控制余地,可采用总额控制的方法,定出使用额度,节约部分按比例给奖,超支部分从奖金中扣除,以便有效地控制成本支出。

5 全成本核算是经济分析活动的最终目标[4]

为了提高服务对象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需要我们寻找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价格适宜的、疗效确切的药品和检查项目,并在实际操作中控制费用水平,改变了以医院为中心的核算模式,推行以病人为中心的核算模式。全成本核算是对医疗活动中消耗的人头经费、实物成本、运行成本进行全额核算。人员定岗定编,核算出每人的成本系数,依据系数确定成本值。实物成本包括:各种材料、药品、水电气消耗等;运行成本包括公务费、办公费、折旧费、维修、环保、绿化等。把医院的经济核算活动分析贯穿于全成本核算上,本着合理适度,有利于增收节支和增强科室效益的原则,详细制定出成本内容和成本计算方法,细化科室成本核算,加强成本控制,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增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明等.卫生经济学[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

[2]赵郁馨等.2002年中国卫生总费用测算结果与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 2004, 23 (3) :5.

[3]郑树忠.关于卫生事业发展与费用控制的探讨[J].中国卫生资源, 2000, 3 (5) :203.

卫生政治经济学 篇11

【关键词】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经济学;分析

一、引言

我国人口众多,医疗卫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关乎我国居民日常生活以及国家的稳定发展。而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则成为了我国医疗领域发展的关键性内容,经济学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方式进行了科学选择,并就公平与效率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的体现进行分析是我国目前医疗卫生资源进行优化使用的重点方向。

二、可供选择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方式分析

1.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导,对于市场中大部分的资源配置的路径、方式、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但是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失灵现象,一方面,市场无法对公共物品的供给进行决策;另一方面,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会出现分配不公、效率低下等不良状况;因此,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同时,则更多的依赖于政府的作用。同时,第三方资源配置方式的存在也大大学也削弱了市场的作用。市场机制的运行不能真正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普及,对于我国人口众多的现实国情,市场机制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的缺陷较为突出。

2.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政府机制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政府机制是指通过政府政策、政府机制等行政性命令的下达使得一部分资源通过政府手段加以分配,政府分配医疗卫生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缺陷,是目前医疗卫生领域较为常用的方式。社会公众对于医疗卫生产品的需求取决于医疗卫生产品的边际效用,一般而言,富人相比穷人而言的商品边际效用较小,因而,在政府进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时,公平这一特性得到了显著体现。

三、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分析

1.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分析

首先,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公平的体现主要是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导向的,从经济学角度而言,人人机会均等,即社火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体现在资源配置的公平上。社会公众的需求各不相同,不同人群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社会差异,从而导致了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不公平现象,这种状况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医疗卫生公共服务覆盖不全面导致的。其次,在分析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健康公平这一概念有必要引入,健康公平主要涵盖一下3个方面:一是健康状况的公平;二是可实现性的公平;三是政府在资源投入方面的公平。因此,为了实现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政府应该将政府健康补助向低收入者方面倾斜。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应该考虑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的全面性以及医疗卫生服务支付能力的差异。针对不同需求的医疗服务需求者,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与资源分布的特征存在正相关关系,从现实状况看,当经济水平较低时,公平的体现不利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2.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分析

在经济学中,效率是指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收入,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方面,效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结果带来了多少社会公众健康状况的改善以及疾病的康复率都要考虑在内。其次,在医疗卫生部门生产功效既定的状况下,医疗卫生资源内部配置是否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前提是医疗卫生产品供给的充足性,医疗卫生产品是否充足取决于社会生产能力,由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特殊性,在考虑成本与收益的前提下,需要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进行重组。

3.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福利经济学将公平与效率作为其发生作用的两大准则,但是在现实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我国经济发展情况下,公平与效率很难得到统一。不同的经济学派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不同观点。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问题中,多数人往往以公平作为核心考虑要素,这是因为福利经济学主要关注社会成员的获益水平以及社会成员的福利状况。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应该将效率与公平进行统筹规划,效率本身就包含着公平的含义,效率与公平即是相互矛盾同时也是彼此统一的。在提高本国成员健康水平的前提下,做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终极方向。在公共服务的供给领域,效率与公平是相辅相成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市场与政府作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两种主要方式,主要对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对象、分配过程及效果进行控制与监督,而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过程中公平与效率作为衡量资源配置效果的标准,是经济学分析的重点内容。在实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工作中,效率与公平要得到双重兼顾,以此实现社会成员健康状态的最优。

参考文献:

[1]许丽丽.我国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3.

卫生政治经济学 篇12

1新媒体时代医疗卫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文化传播工作面临的挑战

1.1网络传播从“波”到“流”对传统传播方式形成挑战网络的兴起,改变了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传播关系,同时也改变了整个传播的话语环境。以前,人们获得主流舆论动向和思想文化的途径主要来自于主流媒体,现在,网络逐渐成为了主要的信息来源,而且几乎是即时可以获得事件进展,互联网对以往意义上的主流媒体的冲击,其影响量先是一波一波,之后,从“波”成“流”,从“非主流”成为“趋同于主流”,这是一个由信息量影响而产生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2先入为主、即时迅速的网络传播特征往往比传统传播方式更快地产生“认知倾向”危机网络传播迅速、即时,导致传播过程中的思想倾向阵营往往从先入为主开始迅速形成,增加控制难度。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其事件内容传播之快,导致传阅的网民来不及消化、核实真相,从而会迅速形成先入为主的思想倾向。人们已经注意到,很多新闻事件,都是从网上开始迅速传播,传统媒体才开始介入,而传统媒体的介入,又引起了新一轮的讨论。这些信息使不同的网民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连锁扩散传播,必然会有不同的观点,发出很多不同的声音。在这种新舆论传播形势下,对事件的认知往往产生不同的思想倾向,有认同也会有怀疑。

1.3网络信息续存时间长及开放的话语权等特点对想要保持传统媒体在思想文化传播上的“主导地位”产生冲击信息量大、覆盖范围广的网络使人们能够通过搜索而系统获得传播内容,经常翻看报刊比较麻烦,广播、电视往往一播而过,而互联网则可以随时上网查询搜索出某一个事件的整体系统地播报过程,从而使大部分人能够全面地获得信息,无论是正面的信息、还是负面的信息,都会储存在网页上。另外,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只有媒体才有信息发言权,而在网络里,任何网民都可以参与发表自己的评论、观点,话语权比较开放,一般民众不再局限于接受传统媒体的思想文化影响,传统媒体的一言堂的主导地位在当今网络时代受到冲击。

2构建卫生思想文化网络传播阵地的主要形式

新媒体时代,网络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宣传管理阵地,网络信息空间是非常宝贵的信息领域。网络的高度开放性,使某些有害信息的发布和传播难以完全禁绝,也难以阻止网民点击访问有害信息源。所以,最根本的还是要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政治思想信息和文化信息占领网络阵地,加强网上正面信息的传播力度,在网上营造浓烈的正面宣传氛围,造成强有力的正面主导格局。作为卫生思想文化的宣传引导者,对网络阵地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积极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趋利避害,采取技术手段和行政措施,实行信息管制。

2.1在医疗卫生单位的综合门户网站上思想政治和文化宣传必须占有“窗口之席”目前,各级医疗卫生单位依托推进政府上网工程,基本建立了自身的门户网站,在门户网站上开设“窗口”,开展思想文化方面的宣传。在门户网站栏目设置上,既要重视业务和专业的宣传,又要把卫生思想文化内容和业务工作同等对待,整合网站栏目,构筑医疗卫生单位思想政治、文明创建和文化建设的“窗口”宣传体系,使网站在专业学术和思想文化上形成整体的宣传合力。日常维护机制中,要有专门的网络阵地管理人员负责精神文明、党建群团、文化建设的文章信息的更新。

2.2探索建立医疗卫生单位思想文化“专题网站”网络是新兴媒体,已逐步渗透到政治、经济及文化等领域中。网站是载体,是平台,是途径。要做好医疗卫生单位思想政治和精神文明工作,需要正确认识网络,正确引导舆论,建设专门的思想政治类网站,对于网络上的不道德及违规现象要坚决制止,并抵御不良文化侵蚀。网站要集思想教育、政治理论宣传、道德风尚及管理等诸多功能为一体,承担起思想文化建设领域的专题宣传,开展系统的网络理论交流,通过网络阵地构建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宣传主题网站。这类网站要在门户网站上建立链接窗口,让网民登录专业门户网站的同时,可以通过链接登录思想文化网站。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实时、即时和实效地发挥网站的宣传教育职能。

2.3开通官方政务即时通讯宣传平台并建立管理队伍如今的即时通讯途径很多,传播受众范围之广、之快远比想像中迅速且深远。可以试探性地开通政务i Tunes、政务微博(微信、博客、QQ群),并开通手机短信群发系统等,多渠道开展即时宣传。现在,一些即时通讯已经成为60年代后生人获取各类信息的主要途径,而且,从以往经验来看,重大的会议、重要新闻、重大舆情的传播中,基本缺少不了即时通讯,在手机成为新媒体工具的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固守老套路的传统传播方式,而是要主动走向即时通讯市场,占领即时通讯网络,加强正能量的宣传与传播。

2.4通过办公自动化局域网络传播思想文化信息思想文化工作应该充分依托局域网络系统,加强思想教育和文化理念的信息传播,通过办公网络平台发布正面信息,增强局域网的教育管理职能,弘扬主旋律,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沟通及时周知所有员工,充分利用网络特点,为思想政治文化工作争取更大的工作空间,发挥最佳的传播功效。

3积极利用好各类传播阵地开展舆情应对及舆论引导

3.1在本单位网站建设管理机制基础上建立舆情监测和预案机制一般单位舆情应对机制由信息、宣传、应急办(行政办公室)、纪委等部门组成,卫生思想文化网站的管理层成员大体可以与本单位门户网站管理成员重叠。此外,要注意依托各地政府新闻办及宣传部门的网管要求,有条件的可以依托当地公安部门的信息监控系统动态关注网络中的医疗卫生舆情。医疗卫生单位可以采取人员值班制度,实行24小时全天候监测舆情。要探索建立舆情应对预案,从制度上保证一旦有舆情发生,做到事态面前不失控。

3.2依托网络阵地管理员队伍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网络阵地平台的管理人员对网络传媒的特点有一定了解,因此,将两支队伍融合,一套班子两种任务,可以提高舆情应对的专项能力。网评员队伍最好要设立层级,包括网络浏览人员、一级网络评论员、主要网络发言人。每天由浏览人员负责浏览搜索各大论坛、社区帖吧等平台的相关敏感信息,发现敏感信息立即向网络发言人汇报,由发言人、网评员及有关专业科室共同商定应对方案,汇报单位领导,确定应对方向,开展联动应对,应对过程中要逐级明确其应对信息发布的权限。切实加强网评员队伍应对舆情的能力培训,开展运用网络化语言的适应性锻炼,提高网络评论的水平。

3.3在已建立的思想文化主流网站上加强针对性的正面舆论宣传日常工作中,要积极利用好门户网站、思想文化网站等政务网站平台,针对苗头性敏感信息,及时、积极开展相应知识普及或者解释性宣传,通过文、图、影像等形式,贴近百姓,办活办好各类网络平台,切实增强医疗卫生单位的网络专门平台对网民的吸引力、感染力。要针对医疗卫生重大政策举措、重大活动、突发事件等及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正面传播,确保主流、正面信息在网络宣传上占据优势地位。

3.4利用即时通讯平台加强与网民的沟通互动网络时代想要提高宣传效果,必须要有互动式发言,这是应对网络舆情的一个重要特点。互动交流体现了网民和医疗卫生单位之间的平等对话,这个时候的沟通往往是一对一、一对多或者是多对一的形式呈现在网络中,因此,加强针对性宣传是增进多方了解和沟通、深化医疗卫生宣传效果的重要时刻。即时通讯平台既是一个展示医疗卫生单位的形象的网络宣传窗口,也是一个让网民说话的平台,不能只注重本单位在平台上例行公事每天或定期发布几条信息,而不对网民留言,影响网民参与的积极性。因此,要虚心听取建议和意见、把握机会与网民平等交流。在互动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网民反映情况的反馈,要尊重网民的心理感受,使他们有得到重视后的满足感,在互动过程中逐步使他们对医疗卫生单位产生认同,达到有效引导,化解矛盾。

上一篇:中医药物下一篇:悲观和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