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政治与政治科学

2024-07-25

科学政治与政治科学(通用12篇)

科学政治与政治科学 篇1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所有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并不是所有学生, 甚至不是所有教师都有这样的认识和觉悟。有个别学生认为政治课就是政治宣传, 是思想灌输, 有极个别政治课教师也这样认为, 这种片面认识严重影响了政治课的效果。笔者在每学期上课期间, 都会以一定方式澄清这个问题, 但仍有个别学生固执地认为政治课纯粹就是说教, 是“洗脑”, 甚至认为教师本身已经被严重地“洗脑”了。认真分析这个问题、澄清这个问题, 实在大有必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是政治课, 这是毫无疑问的。它是我国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 是培养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基本途径。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课就纯粹是政治说教、政治宣传, 从主要内容上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多地是科学知识, 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习, 政治性是融于科学性之中的, 并以科学性为基础。在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作政治课的同时, 还要把它当作一门科学来看待。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科学, 因为它具有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科学精神首先要以事实为根据, 实事求是。笔者发现个别学生对政治课的看法其实是建立在道听途说基础上的, 充满了猜测与想象, 很多所谓“事实”都带有严重的主观性, 主要表现为夸大了社会的负面现象, 同时又夸大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正面形象。这些所谓“事实”其实都是带有严重的主观性色彩的, 它们既不是通过亲自调查得来的, 也不是通过长期大量的仔细观察得来的, 而是通过主观选择性的视听资料得来的, 带有明显的情绪性、感情倾向、非理性的想象与猜测性。显然, 这样的所谓“事实”是被严重扭曲了的事实。把政治课只当作是一种宣传和说教, 而不是当作一门科学, 这是严重的误解, 是对政治课的偏见的重要根源。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科学, 还因为它能够经受批判性思维的审视。批判性思维是理性思维, 是哲学思维, 是认识真理的重要工具。熟知并非真知, 对于复杂的社会现象, 必须运用批判性思维, 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相反, 有些青年学生在分析较复杂的社会现象时, 往往带有强烈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与唯心主义性质。例如, 对于当前中国的腐败问题, 单方面把其原因归结为政治体制, 甚至归结为党的最高领导问题, 而看不到腐败的社会历史根源、文化根源, 这既是一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也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表现。又如, 对于资本主义的进步和成就, 总是倾向于把它看作是可以普适性推广复制的进步和成就, 并以此否定社会主义中国的进步和成就, 总是把年轻的社会主义中国与老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这种离开了历史、离开了阶级的分析方法, 是典型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实质上, 只有深入研究中国的现实和历史, 研究中国文化, 才能真正理解中国, 看懂中国。可惜, 西方中心论、西方优越论的观念已经完全侵袭了个别人的头脑, 由此形成的巨大肓点使他们很难认识到真理。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科学, 还因为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经受了长期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 而谬误总是不能经受长期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已经经受了千百万劳动人民160多年的实践检验, 尤其是经受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检验, 这一理论是中国革命成功的法宝, 也是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指南。如果我们轻易抛弃了这一理论, 又有哪一种更好的理论能代替它呢? 有个别人不愿意了解中国历史, 尤其是中国近代史, 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而总是崇尚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和价值观, 这实际上是被西方思想洗脑了。发达资本主义成功的经验照搬到中国也能成功吗? 三权分立、普选制等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之所以能长期实行, 是有其社会历史和文化原因的, 把这个东西照搬到中国只能是一塌糊涂。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能照搬,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从正反两面已经无数次证明了这个真理。

科学精神要以研究客观规律为宗旨, 不能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情绪在里面, 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个别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抵触心理, 往往带有一种情绪性, 这种情绪与个人的境遇往往有密切关系, 或者是被周围负面情绪传染而形成。看问题停留在现象层面, 具有情绪性, 这显示了个别青年学生的幼稚和无知。真正的科学要认识事物的本质, 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 形成的理论能够经受千百万人民群众长期的实践检验, 能够经受理性的批判和反思。相反, 单纯灌输的谬论则既经受不住实践的检验, 也经受不住理性的批判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千百万人民群众长期实践检验过并经过理性的批判反思的理论, 当然是科学, 这与一切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科学精神承认理论的相对性, 科学理论都是开放的, 随时准备接受实践的检验和新发现的补充完善, 人类只能逐步接近绝对真理。有人认为, 政治课只是一种政治宣传, 是意识形态, 没什么科学性。这是完全错误的看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明确告诉我们,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与科学性也是统一的。个别学生对这些原理视而不见, 其实他们根本就没有认真地去理解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理, 更不愿在实践中去验证这一基本原理。当“政治宣传”、“意识形态”等词语进入他们的眼帘时,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基本原理就被完全遮蔽了。个别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对立起来, 把马克思主义仅仅当作是一种政治宣传和意识形态, 认为马克思主义没有科学性。这是很幼稚, 也很错误的看法。其实, 几乎所有社会科学都会带有一定的阶级性、政治性, 统治阶级的理论还是一种意识形态。但其中仍会包含着一些科学的因素与成分。例如, 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其中就包含着一些科学性的成分; 资产阶级的理论也包含着大量合理的成分。事实上, 过去的社会科学理论大多都是在意识形态外衣下进行发展的, 这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后, 在本质上与过去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有了根本的区别, 因为它不再是少数人的理论, 不是为少数剥削阶级服务的理论。虽然马克思主义还是一种意识形态, 但它已经成为劳动人民的理论, 成为与科学高度统一的理论, 它也用不着像过去统治阶级那样自欺欺人地否定自己的意识形态属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还是一种意识形态, 那是因为当今社会还存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存在资产阶级和敌对势力。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显然已经与过去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不仅具有性质的区别, 而且形式上也具有了重要区别。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与人类社会发展总趋势相一致, 与无产阶级和人类整体利益相一致, 这样的意识形态不再与过去剥削阶级的旧意识形态相一致。总之,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科学完全对立起来、割裂开来, 否定科学的相对性, 否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 这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对于马克思主义是完全不适用的。

综上所述, 马克思主义坚决以事实为根据的科学精神、在规律层面而不是在现象层面认识问题的品格、彻底的理性批判和反思精神、永远以实践检验为最高评判标准的品质、永远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的理想、永远向理性探讨开放的胸怀, 都证明它是人类的科学发展、实践进步的必然体现。科学有很多门类, 要从广义上去理解科学, 不能狭隘地、表面地去理解科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特殊的科学, 是与政治性统一的科学。大学生必备的政治素质和科学素质应该统一起来。我们坚持的是科学, 也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利益, 这两方面应该是统一的, 不应该把两者割裂开来。追求科学真理、为人民大众服务、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灵魂, 是融合政治性与科学性于一体的。政治性、科学性、批判性、开放性、实践性、群众性, 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课的根本所在。它与封建迷信、心理催眠、宗教信仰相去万里, 本质上是对立的。总之, 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政治课, 又是科学课, 政治性是其本质属性, 科学性也是其本质属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 必须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 并与政治性高度统一, 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特征。

科学政治与政治科学 篇2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力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探索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进一步实现“四个转变”,即: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是人教版教材必修3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题作为本教材的最后一框内容,可以说是对本教材的一个总结和升华。《文化生活》一书,就是想让学生在基于对各种文化现象感受的基础上,提高自己分析看待各种文化现象的能力,从而能够在文化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最后一框内容通过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道德冲突为切入点,告诉我们当面对这些冲突的时候我们需要作出正确的选择,而通过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正是解决这一冲突的重要途径。

2。教学重难点与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关系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关系,才能正确分析社会事件,才能正确理解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大力培育民族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道德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正确看待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冲突;如何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思想道德目标。

难点的依据: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3。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读书指导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

4。教学手段:视频片段,PPT演示文稿

5。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 了解产生道德冲突的原因,认识解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认识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

的关系。

② 明白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会通过正确的途径切实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

修养。

(2)能力目标:

① 正确分析当今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的思想道德冲突,认识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给人们的思想道德

观念带来的冲击挑战。

② 面对生活中的道德冲突,提高自己明辨是非能力及在实践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努力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国

家和人民的人。

② 追求道德生活不是一种痛苦选择,而是自我愉悦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

新课

直面冲突

1、出示图片材料:“老翁摔倒在地,无人敢扶”

①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做?请说明理由。

②你能否说说生活中其他那些让人左右为难的道德冲突?

2、教师总结

思考并发表意见

讲授

新课

自主学习

1、出示“知识目标”

①知道:思想道德冲突产生的原因;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

②识记:解决“道德两难”的途径

③理解: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④运用:通过正确的途径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目标——怎样改造主观世界;如何加强自身修养

2、要求学生根据知识目标自学教材,在自学过程中关注平时成绩薄弱或表现不够积极的学生。

1、根据知识目标自学教材

2、同伴互助:同桌互相交流自学所得。

角色体验

科学、后现代与左派政治 篇3

索卡尔是公理场论之父怀特曼(Arthur Wightman)的弟子,在模型场论上有过贡献。这样一位严肃的物理学家出面支持后现代主义,少有先例,对后现代派不啻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特大喜讯。也许这正是该刊编者未经仔细审阅就拍板发稿的原委。可惜的是,在该文发表的同一天,索卡尔在另一家报导学界花絮的刊物Lingua Franca上发表谈话,说他投寄《社会文本》的不过是一篇模仿嘲弄后现代派的游戏文章,其中论断大部分既无逻辑前提,又无经验根据或概念论证,不过是一派胡言。投寄该文,意在试探后现代派的学风,不意居然发表,再次验证了他对后现代派的看法:对科学一窍不通,却又热衷于玄学,从关于浑沌或量子物理的科普读物中寻章摘句,想像发挥,说些不知所云的话,吓唬外行蛊惑青年。他同时又声明:开这场玩笑,意不在攻击左派(后现代派在西方自称激进左派),而在唤醒左派,从后现代派否定科学真理、鼓吹认识论的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的迷魂阵中摆脱出来。

一篇文章,一则谈话,在西方近年来硝烟滚滚的(关于有无客观真理的)科学战和关于现代(后现代的)文化战的背景下,一夜之间在学界、文化界和舆论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索卡尔的玩笑赢得了主流派的喝采欢呼,却令后现代派十分难堪,愤恨不已。就连并不认同后现代主义的学界左派,尽管内心赞同索卡尔的立场,也啧有烦言,认为他丑化了左派,给右派提供了炮弹。就在索卡尔事件爆发的第二天,后现代派代表人物菲什(Stanley Fish)率先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自卫反击。随即,报刊纷纷评论报导各派文人学者的表态,各大学纷纷组织专场报告会、研讨会。辩论迅速向纵深发展。相当一部分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特别是哲学界)的头面人物投入这场由索卡尔事件引发的关于科学、后现代与左派政治(战略及其哲学基础)的大论战。一九九六年八月,主流派物理学家温伯格(Steven Weinburg)在《纽约书评》上发文抨击后现代派不懂科学,并以文化/科学二元论化不能影响科学对客观真理的认识,科学也不能对文化价值观念提供帮助与之对抗。以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史家怀斯(Nortoy Wise)为代表的一群后现代派奋起反击,嘲笑温伯格天真无知,不懂科学与文化、社会的内在联系。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在世界科学哲学学会两年一度的大会上,有一场专题讨论,由索卡尔和后现代科学史家皮克林(Andy Pickering)就科学知识本性进行辩论,皮克林临阵托故避战,但前任学会会长、后现代派科学哲学家法因(ArthurFine)和现任会长弗里德曼(Michael Freedman)在一群同道的支持下,却在专场讨论期间及会后对索卡尔展开了一场长达数小时的围攻。索卡尔舌战群儒,斗志不衰。一再表示要对后现代派跟踪追击非打个明白不可。果然,不到一年,他与比利时卢汶大学的布里克曼(Jean Bricment)合作的《思想欺诈行为》(Intellectual Imposture)一书一九九七年十月在巴黎首发,对德勒兹、拉康等人揭发批判,在法国学界引起又一场风波,遭到著名后现代派女权主义理论家克里斯托娃(Julia Kristeva)等人在《新观察家》等刊物上的严厉抨击。当前,虽然索卡尔事件本身已不再是焦点新闻,但由此引发的关于科学、后现代与左派政治的辩论,却仍然是当前科学战文化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场论战中,现代后现代涉及的主要不是审美趣味或艺术风格,而是一种哲学伦理立场。现代性指的是以理性为核心的经验行为模式。现代理性源起伊拉斯谟和蒙塔古的怀疑论,中经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的以数学、逻辑、力学为基础的同果还原理性,到以康德为代表的启蒙理性(由普遍伦理规范调节的道德个人主义),成为一个完整世界观的哲学基础:在理性提供的普遍真理(科学知识)和普适伦理规范的帮助下,人类史是一部走向自由解放的进步史。现代性在思想上的表现就是用理性、进步的大道理作为一切立论之本。黑格尔和马克思虽然认识到理性的时代文化局限性,但仍然以客观真理和人类进步作为立论的根本。

启蒙理性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发展的,它既导致自由民主社会,也为纳粹法西斯制度开了路,就是马克思的批判理性,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实现,主要也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不管在哪种情况下,后现代派在理性的实现中看到的是其不可避免的工具性。根据历史经验,他们断言理性能给人类带来的并不是自由解放和进步,而是恐怖(极权政治以及核武器等)和窒息(在自由民主消费资本主义的福利国家和丰裕社会里,社会生活的普遍商品化和僵化的官僚结构令人窒息)。学生和知识分子对丰裕社会的窒息气氛的反叛是六十年代激进主义的根源。他们认为,如果把眼界局限于启蒙理性(实质上是工具理性),那么除了时时处处逼人就范的今日西方社会外,别无选择。为了从这种精神压迫中解放出来,他们急于寻找一种与理性不同的新的眼界、新的文化模型、新的世界观,据此可以构造出一种与现状不同的社会。正是知识分子的这种精神需求,为后现代主义从七十年代起的登台创造了前提。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西方后现代派的主要代表和社会基础,正是一群六十年代的激进知识分子和他们的学生。

后现代派的哲学基础是以福柯、德里达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政治纲领是以拉克劳(Laclau)、莫菲(Mouffe)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其代表作为《领导权与社会主义战略》(Hegemony and Socialist Strategy)。后结构主义认为实在不管是自然还是社会,都是由异质性的社会文化实践(特别是着眼于统治反统治的舆论斗争)构成的,否认任何独立于文化实践的客观实在。这种舆论构成论的实在观(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reality)取消了知识的外部对象和外部标准,导致认识论的相对主义和唯象论(反还原论)。作为异质文化实践投影的实在,也因此具有碎裂性(多元起源)与偶然性,不是一个统一的有结构的整体,也不受普遍因果律的约束。既然一切普遍原则(理性、平等自由、解放、进步等)失去了本体论的基础,那么重要的就只能是局部的差异性与个性特殊性了(民族、种族、性别或生活方式上的差异)。在政治上这种立场就表现为后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民主:否定经济问题在社会生活和工人阶级不争取社会进步中的主导地位,以着眼于单个社会问题的社会运动(如女权主义、保护生态运动)取代以工人阶级为主导力量的反对(作为一种经济制度的)资本主义的传统左派政治。

后现代派内部对科学的态度不尽一致,总的说来,他们对科学持严厉批判态度:道义上,科学作为工具理性的主要成分,不过是统治阶级维护、强化统治的工具;在认识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产物,并不享有与其它文化实践不同的认识客观真理的特权地位;并且量子物理和元数学的发展表明,科学也不再能自诩逻辑上的严密完整和自洽。因此,后现代派认为,科学不但不能作为其它文化实践的样板或为它们提供理论基础,且其自身作为理性化身的合法地位也岌岌可危。但另一方面,以塞尔(Michel Serre)为首的一部分后现代派,被惠勒(JohnWheeler)和普里高津(Tlya Prigogine)等著名物理学家关于原始随机涨落和浑沌出秩序的浪漫思辨所吸引,发现这些有关物理实在终极结构特征的思辨与后现代派的思路不乏平行吻合之处。从八十年代中期起,在一些科学哲学的主要研究中心,除了对科学的(传统的)后现代批判之外,更新的时髦是对“后现代”科学(主要是浑沌,也包括生态学与高能物理中的有效场论)的后现代特征的探讨,意在为后现代世界观提供自然科学根据。这种探讨受到主流派科学家的蔑视、嘲笑和抵制,甚至猛烈的抨击。一个典型例子是温伯格一九九四年在波士顿大学讨论会上的发言,他认为后现代科学纯属无稽之谈。

尽管原则上反科学的后现代派想借科学为自己贴金被讥笑为浅薄虚荣,自相矛盾,笔者却认为这种作法并无不可。首先,毋庸讳言,(后现代)科学中的概念[诸如原始涨落、分岔(bifurcation)、突现(emergence)]只有在比喻的意义上才能用于对世界的文化理解,其间没有也不可能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但是任何一种对世界的文化理解或世界观,诸如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机械论世界观,或以达尔文生物学为基础的进化论世界观,总是用一组比喻结构起来的。在牛顿力学的因果机制概念或达尔文生物学的进化概念与社会文化历史现象之间,除了比喻关系之外,并没有什么必然的逻辑联系。进而言之,即便是科学概念的形成或科学解释本身,按照后经验主义科学哲学家赫西(MaryHesse)的观点,本质上也是比喻性的:只有通过比喻,通过一种结构性的相似性,才能在抽象的科学概念与日常生活或熟悉的现象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使科学概念获得一种可以理解的意义。因此后现代派企图通过比喻利用“后现代”科学为自己的新世界观提供科学根据,在原则上并没有什么不可以。

其次,世界观作为一个时代的自我理解(对世界基本结构问题的回答,为一切行为制度人生目的意义提供最终根据),其概念基础由形而上学或神学或科学来提供,其实质内容则取决于时代的特定要求。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派追求一种新的世界观,有其内在深刻的时代文化根源。

最后,科学之所以可能为世界观提供概念基础,是由其目标的双重结构所决定的:科学的直接目标是为了理解一定的经验现象;但推动基础科学研究的又往往是一种探究世界终极结构的好奇心。因此,在对经验发现进行概念诠释时,借助于比喻,科学又常常会建议或暗示一种世界图像。如果这种图像合于特定的时代需求,就会被加工改造成完整的世界观。就后现代主义而言,以“突现”概念为中心的“后现代”科学,确实打开了一个以局部、多元、随机为主轴的文化空间,为反对以因果律和统一整体为特征的现代科学理性的浪漫世界观提供了自然图像、基本比喻和概念基础。

在左派中间,后现代派对启蒙理性的工具性的批判,对经济决定论和以阶级斗争取代反对其它形式压迫统治的斗争等还原论观点的批判,对文化舆论斗争的强调重视,是得到认可的,他们之所以反对后现代派利用“后现代”科学,并不是因为这种利用本身不合法,而主要是因为后现代世界观本身对文化历史社会现象作出的解释对左派政治不利。在新近出版的以《为历史辩护》(In Defense of History:Marxism and thePostmodern,Aganda1997)为标题的一本文集中,以南达(Terry EagtetonMeera Nanda)和伍德(Ellen Wood)为代表的传统新左派对后现代派展开了一轮新的批判。他们认为,对现代性的批判,虽然源自对工具理性(及其恶果:极权统治、核恐怖和生态破坏)的批判,但当代后现代派在骨子里却是一种非批判的失败主义:拜倒在资本主义的“最终”胜利面前,认为科技发展和高消费已经取消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使得任何别的社会选择不仅不可能而且不可想像,唯一可做并有意义的只是局部斗争以取得眼前实惠。为了替这种失败主义寻找理论根据,也出于对年轻时代(六十年代)反叛冲动的怀旧,后现代派在言辞上仍然十分激进,但实际上却把对商品化、官僚化社会的不满和对还原理性的合理批评误导到反科学、反理性的歧途。在当前西方社会生活乃至自然环境全盘商品化和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否定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整体上社会制度的存在、否定资本主义有其内在发展规律、否定启蒙理性(及其产物——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科学心态对争取人类解放的重要性,实际上解除了左派的思想政治武装,使得任何反资本主义的全盘性的政治战略纲领成为不可能;而局部的分散的斗争,其本身虽然无可非议,但脱离开对资本主义的整体批判和全面斗争,实质上是对消费社会的认同。他们的结论是:后现代主义虽然流行于一部分激进左派,但却不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诊断,而只是现阶段资本主义疾病的一种症状。左派如果不能摆脱后现代派哲学上的主观主义及相对主义,政治上的失败主义和投降主义,在反对资本主义的政治斗争中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与科学发展观 篇4

一、加大党组织的向心力

首先, 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增强党员的辐射力。通过党员大会, 党课学习, 党小组生活会等方式, 提高全体党员的思想觉悟。通过民主监督机制, 评价激励制度, 增强党员工作的责任感。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以点带面, 弘扬正气, 促进良好师德的形成。

其次, 抓好师德建设, 提高教师的战斗力。学校党组织要面向全体教师坚持制度化的政治学习, 教育理论培训。通过定期理论考试, 检查心得笔记学生座谈及问卷调察等多种手段, 搞好教师形象纠察活动, 提高党组织对教师进行思想建设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再次, 做好党员纳新工作, 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党组织要有计划的给团员, 积极分子上党课、传授有关党的知识, 搞专题讲座, 提高他们对党的认识, 培养他们对党的真挚感情。制定培养积极分子的远景规划, 形成梯队。明确党员和积极分子结对子, 开展“一带一”活动。对党员交任务, 压担子。在平时动作中注重对培养人的帮助和指导, 随时了解他们的发展动向, 并及时向党组织汇报。

总之, 学校党组织要通过自身的工作, 把全体党员和教师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加大党组织的向心力, 保证学校向正确的方向科学发展。

二、提高领导班子的号召力

首先, 要求每位领导成员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 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分工协作, 密切配合, 共同营造一个奋发向上, 团结协和的坚强集体, 以赢得广大教师对领导班子的信赖。

其次, 每位领导班子成员要有勤奋务实的良好工作作风。在工作重要自加压力, 多思, 求新进取., 用出色的工作成绩, 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 以增强工作中的说服力。

再次, 领导班子领导班子成员要廉洁自律, 密切联系群众, 对学校的各项活动身体力行, 率先垂范, 注重对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开展向我看齐活动, 用自己全身心的投入, 带动全体师生, 当好排头兵, 提高号召力, 使学生沿着健康的轨迹科学发展。

三、提高广大教师的活力

工会、职代会, 女工会要发挥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为学校各项方针的确定当好参谋, 献计献策。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搞好学校的民主管理, 促进校兴我荣校衰我耻主人翁意识的形成。工会要切实关心教师的生活, 为教师排忧解难, 解决好教师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让教师感到集体的温暖。同时, 有计划, 有步骤的开展系列化的文体活动, 缓解教师们的紧张的工作气氛。丰富教师生活。

团委高度重视团委的工作。有的青年教师业务不熟, 思想不够稳定, 要使他们尽快步入正轨, 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 是学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为保证学校强劲的发展后劲。团支部要密切配合党支部组织开展系列性多样化的活动, 集思想业务水平的提高与娱乐为一体, 在基本功比赛, 教学比武等活动中, 培养青年教师的创造力和进取心。

四、增强教师的影响力

作为一名教师, 能够吸引学生是做好工作的良好开端。教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 以朴素的大方的穿着打扮, 礼貌文明的言谈, 端庄文雅的举止, 博得学生的尊重, 用教师特有的风度气质感染学生。

首先, 认清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要想得到学生的尊重, 就要学会尊重学生, 爱护学生, 以平等、公平、公正、真诚、严格、挚爱对待每一位学生。遇事要善于控制情绪, 以积极慎重的态度客观评价学生的行为。摒弃简单粗暴甚至体罚的手段。要以平等与真诚的姿态与之交流, 使之心服口服。化解矛盾是教师的管理艺术, 教师要善于避免师生对立;完善自我是教师的良好素质, 教师要善于在解决问题中反思己过。

其次, 处理好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对学生家长要以诚相见, 以礼相待, 在家长面前不徇私情, 不失教师尊严。发现学生学业懈怠, 品行不端, 不迁怒于家长, 教师要反躬自省, 恪守职责, 拥有问题少传唤家长到校。要勤于家访, 并身体力行去感化家长, 感到学生, 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 是教师、家长、学生三力合一, 相互促进。

再次, 摆不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鲁迅先生曾提出“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思想, 那么教师就是就是教育工作的孺子牛。要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 照亮他人。从而教师要在工作中摆不好得与失的关系;立足干好本质工作, 不图名利, 不讨价还价。面向全体学生, 对学生全面负责, 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 影响和带动学生, 使师生行动上同拍。

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为适应时代的需要, 学校必须努力培养创造型人才。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是抓课堂教学的主渠道,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一个人只有当他对学习的心理状态总处于跃跃欲试阶段的时候, 他才能使自己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积极主动、上下求索的过程。求知欲会使人去探索科学, 去进行创造新思维, 而且只有在探索过程中才会不断的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其不枯不竭, 永为活水, 青少年的求知欲最强, 然而, 若不加以有意识的转移到开发智能, 追求科学上去就会自然萎缩。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欲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其次,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必须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建立各种兴趣小组, 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是发现和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有效途径。学校要改变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 使教育同社会生活, 实践性结合。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 多给学生创造展示才能, 发挥创造力的机会。

科学政治与政治科学 篇5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钟海山

一、当前我院学生的思想总体情况。

我院目前共有教学班26个,其中研究生班5个,本科班17个,专科班4个。共有在校学生1050人,其中研究生29人,本科生829人,专科192人。

当前我院学生的思想总体呈现出稳定、健康的良好态势,政治上要求进步,理想信念坚定向上,生活态度积极乐观,学习积极性较高,院风学风良好,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对社会主义制度充满信心。我院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理论以及党的大政方针政策的赞同率较高,对国家政治、经济形势持乐观的态度,比较理性地看待国家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困难,能较为自觉的通过网络、报纸等媒经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和党中央的有关文件精神,同时也对一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非常关注。

2、对生活态度和社会责任比较注重。他们对生活中的丑、恶现象痛恨不绝,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观念,法制和纪律观念也比较强。对于学习积极性、艰苦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心理素质、诚信意识、奉献精神等问题,他们普遍认为自身需要加强。他们对铺张浪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论文买卖、语言行为不文明等现象持反对态度。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业关注还是很高,但课本知识与现实脱节,导致很多学生找不到学习动力,而且近年来高校收费的改革导致学习、生活费用的上涨,使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

3、大学生对未来自身就业的认识比较理性。当代大学生已深知社会竞争的激烈,他们渴望通过大学的学习来丰富和完善自己,占领就业的制高点,赢得发展上的主动。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仅注重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重视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艺术审美素质的提高,一些综合性、文理交叉的课程、讲座、报告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学生们正在通过这些方式使自己的基础知识更宽厚、知识结构更合理,为更好地参与人才竞争进行准备。

当前我院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待入党问题有一定的差距。有一部分人认为入党是为了找工作多一块敲门砖,是一种成绩的象征。二是部分学生诚信有待加强,特别是在考试方面。三是部分学生成长过程中产生某

些心理障碍。个别大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缺乏信心,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四是我院少数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我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基本状况

(一)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雄厚。我院共有专职学生工作人员4人(党总支书记1人、党总支副书记1人、团总支副书记1人、专职辅导员2人),兼职辅导员10人,都是本科以上学历,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硕士7人,博士2人。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学缘关系都较为合理,正在逐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专兼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团学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极有为。我院团学组织健全,有1名专职团干部具体负责共青团工作,各班级都有专兼职辅导员直接负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我院共青团工作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团组织的各项方针、政策,按照高校人才培养要求,坚持以育人为宗旨,以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为重点,按照项目化、阵地化、社会化的要求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切实加强了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开拓了团的工作新领域,完善了团的工作新机制,不断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的方式和方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三、我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党政领导对学生工作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广大教师对教书育人积极支持和参与,是学生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重要前提。形成了全体专兼职学生工作干部积极开展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我院学生工作体制;建立了一支素质优良的规模较大的专兼职学生工作干部队伍;落实了知名教授兼任本科生导师的培养措施;形成了规范的辅导员例会制度。学生工作作为全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的观念,愈来愈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全院教职工对于学生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不断增强。

2、积极探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立足制度创新、方法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是实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工作常抓常新的有益尝试。针对生物科学和科学教育两个新专业的特点,我院学生工作坚持“创新意、上水平、重教育、严管理、讲服务、求实效”的工作思路,形成了“思想工作主动有效,素质教育生动活泼,党团建设扎实规范、工作作风深入到位”工作格局。

3、坚持服务大局、围绕中心;严格管理、重在教育;有效疏导、确保稳定;拓宽思路、凸现特色,全方位地加强和改进我院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目前,我院学生系统的工作制度已涵盖了日常工作各方面,保证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根据学院多学科发展的特点,积极开展各类有益于学生素质拓展和身心健康的活动,我们着力于优良学风的建设,着眼于内容和形式的创新,积极鼓励学生活动有新意、上档次、出成果;我们还针对新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其他们的成才需要,在既往开展的“化学科技月”、“应用化学实践周”的基础上,我们组织开展了“大学生课题立项申报”、“大学生实验室课题开放”、“本科生导师制”、“大学生化学与生命创新活动月”、“学风优化活动月”等一系列在全校有较大影响力的活动。学风建设效果显著,广大学生普遍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早晚自习在全院已蔚然成风。实践证明,正是我们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学生工作制度,以不拘一格的活动载体和形式,求新求实地的内容,使近年来我院学生活动凝聚力强、参与面广、规格较高、获奖率大。

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一是帮助他们学习一些马列经典著作,通过培养骨干、网络宣传、从马列主义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党员先进性的内涵上,弄懂弄通一些基本观点。二是将平时开展的政治理论的学习、专题研讨和重大社会事件结合起来,就地就事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三是对大学生入党动机进行教育。入党是一种信念,入党就要为人了和党的事业奋斗终生,党员就要体现先进性。

(二)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提高大学生诚信意识。教师和团干部应成为大学生的“保健医”,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培养新时期人才的着眼点,使大学生增进心理环境的内稳性和肌体对环境的有效适应性,以积极主动、平衡灵活、正确理智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和协调社会环境,成为竞争中的强者。这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对竞争的心理适应力。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实际上是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诚信问题的反映,需要通过社会评价机制的建立、教育制度的完善、社会用人制度的健全来综合加强诚信教育。学校只能从正确道德认识的培养、道德情感的内化、道德行为的体现来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三)力求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上推陈出新。要进一步拓展我院学生

活动领域,大力开展反映我院专业特点和优势的活动。当前,特别要针对新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要在精心设计、高效组织、努力创新上下功夫。

科学政治与政治科学 篇6

晚清关于“学术”的理解由此而滥觞,无论是“学”还是“术”,从此再也没有撇除其与政治、国家间纠缠不清的关系。在由救亡图存到冷战的时局转换之中,作为“科学和技术”的学术,几乎从没有获得其独立所需要的哪怕一线罅隙。也正是因为这一缘由,西方科学之母——原始意义上的学术概念及其所内蕴的文化和精神,在迫于救急之用的“嫁接”中,难得能够在我们的土壤中萌生哪怕半点新绿。即使在今天,学术界流行的“SCI”、“CSSCI”论文发表热潮,其实细究起来,也难得与学者们的自我偏好有多少关联,反而颇带有自上而下的“赶超”政治和效率至上的工具色彩。

西人原始意义上的学术,溯及其源头,虽然也少不了与政治间存在牵连,但可能与我们中文语境下对“学术”理解有所不同。英文中与“学术”有关、且频繁出现的是如“academia”、“academic”、“academy”等单词,都是由“akademeia”(古希腊语 ,Aκαδημlα)派生出来的。Akademeia即柏拉图大约在公元前三八七年所创办的学园。有意思的是,正是柏拉图基于“理想国”宏图旨在培养“哲学王”意义上政治家的设想,最早开启了西方“智慧之学”(哲学)与政治、国家间不绝如缕的姻缘。如克鲁斯特认为,柏拉图的学园不仅关注政治理论,而且还重视有效的政治行动,是一个“颠覆性的、反民主政治活动的中心”,一个“为特定政治家准备的机构”(Anton-Hermann Chroust,Plato's Academy: The First Organized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in Antiquity. The Review of Politics, Vol. 29, No. 1 [ Jan., 1967] )。也许就是因为“academy”所附带的这种政治意味,在度过漫长的中世纪后,十七世纪科学崛起之时,在西欧凡是由政府和国家组建的科学机构,也大都称之为“academy”,如十七世纪六十年代设立的法国国家科学机构称为巴黎科学院(Paris Academy of Science)。而也是在同一个年代创立的伦敦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即今天的英国皇家学会)却是一个民间机构,它的称谓并不是“academy”,而是“society”。

一个看似偶然的称谓变化,其实却隐含了对“学术”的管理制度所存在的理解上差异。关于Academy,正如有人认为,它是“科学之都,本身就是帝国首都不应或不可或缺的部分”。麦克莱伦对其与society间的差异做了细致的分析,他认为如十八世纪分布于欧洲大陆的巴黎科学院、柏林科学院和圣彼得堡科学院等皆为官僚化的机构,隶属于政府和国家,更多地受到专制主义的君王等级化管理与控制,而“society”相反,它多出现于更为“民主”更为分权化的英美等新教国家,少受传统君权控制,更多定位于工业化、贸易和航海领域等。Academy是基于政府的意图创办的,而society则来自于民间或私人的动议,前者接受政府的经费,而后者的研究主要来自社会显贵的资助,因此,它更为松散并带有“无形学院”(invisible colleges)性质。这种差异也决定了相对于academy,society是更为独立和自主的科学机构(James E. Mcclellan III, Science Reorganized: Scientific Societies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85,p.12—15)。

因为有皇家稳定的支持和资源保障,法国的皇家科学院曾出现一度繁荣的景象,网罗了不仅法国乃至欧洲众多知名的科学家,譬如德国的莱布尼茨、瑞士著名的数学家欧拉等。但是,一七九三年,也正是因为其王权“政治”的身份而被雅各宾派解散,当时著名化学家、科学院院长拉瓦锡于次年甚至被送上了断头台。相对而言,英国的皇家学会,因为属于民间组织,会员身份复杂(其中许多不属于真正的科学家),虽然没有法国皇家科学院曾拥有的辉煌,但是,与英国社会的演进和政治制度变迁类似,也没有法国的大起与大落,并且作为一个完全独立、自主和自治的社团,一直存续至今。

对于英国皇家学会的这种“society”组织,默顿认为,从其产生之日起,它就是清教主义、培根主义的产物。如在清教徒人口占少数的英格兰,皇家学会最早的六十八名会员中,清教徒却占62%(默顿著,范岱年等译:《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商务印书馆二○○○年版,158页)。清教徒对上帝的“杰作”——它所创造的这个秩序(即科学意义上的规律)世界的虔信,对世俗生活的关注,以及培根主义的重实验和实用倾向,使得英国的“学术”不仅带有一种精神偏好(为按照上帝的意旨管理这个世界,探究上帝所创造的一个至善至美世界的秩序),还具有一种现实功利取向,如航海。带有宗教动机的学术无疑具有超越性,它不仅是对世俗生活的超越,而且也超越了政治和国家。另一方面,它关注世俗生活和重实用的取向,又使得学术被附着上“功用”色彩,不仅为政治而且被市场所染指。而有意思的是,正是这种看似对立和矛盾的两种取向,铸就了英国学术与政治、国家之间始终存在的若即若离关系构型。以至于到十九世纪乃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在科学登堂入室进入大学并逐渐取代了经院哲学主导地位后,英国的牛津剑桥一方面曾长期享受着作为以从事纯科学为鹄的的精神贵族殊荣,另一方面又心安理得地笑纳政府所给予大量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大笔资金。

而在十九世纪的欧洲大陆,academy的性质也开始多少地发生变化。大革命后,实体意义上的法国国家研究机构逐渐为国家主办的研究院或研究所(institute)替代。而Academy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对学者成就给予认可的荣誉性机构,如今天的法国科学院。此时普鲁士的科学院逐渐转换为国家的科学咨询和领导机构,其院士也主要是来自大学的知名学者。由此开始,作为科学研究的学术重心开始向大学转移。十九世纪德国的大学正是因为其作为高深学问(纯科学)之所而一度颇负盛名,甚至成为当时各国学者云集的世界科学和高等教育中心。颇为意味深长的是,德国之所以能够有如此成就,其中因素之一也是来自于宗教。如默顿所认为,早在十七世纪,德国的虔信派教徒就开始了大规模把科学引入大学,哈勒、海德堡、哥廷根、柯尼斯堡、阿尔特多夫等大学都曾因为科学研究而显赫一时,他甚至指出:没有新教的德国,天主教的德国根本造就不出著名的科学家(《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182页)。也就是因为有了十七至十八世纪德国的大学改造运动所积累的经验和所营造的社会氛围,才有可能出现十九世纪初洪堡的柏林大学。

一八○九年由洪堡筹办、费希特任校长的柏林大学,严格意义而言,不同于西欧以往的传统大学,它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揉入了当时普鲁士的“academy”成分。这不仅是当时威廉三世的旨意,而且也是包括康德、谢林、洪堡、费希特、施莱尔马赫、沃尔夫等众多著名学者的共识。在与拿破仑间的战争落败后,威廉三世痛定思痛后发表了他传诵甚广的经典名言:“国家应该以其知性上的(优势)弥补物质上的(损失)”,并提出放弃被法国占领的哈勒大学及其办学模式,而要创办一个与“academy有联系”的新机构。这个新机构就是开展系统的科学研究和学习的“Wissenschaft”,与传统大学的区别是“Wissenschaft”更重视科学而不是传统上主导大学的神、法、医科,而与哈勒大学不同的是它倡导理论取向,即所谓的高深学问研究,而不是功利主义的实践取向,因此,相对于西欧传统大学,它更近似于当时的“academy”。当然,新大学的办学宗旨毕竟还是为了涵养和塑造人的精神,注重人才的培养,因此它又不同于academy为研究而研究的取向,因为有众多德国哲学家的参与,如主张理性主义的沃尔夫、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费希特以及带着浪漫主义情结的施莱尔马赫,洪堡作为一个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官员,以其高超的手法,穿梭于理性主义、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丝丝缕缕之中,编织了一个可称得上是新颖而精致的杰作(Hermann Barnstorff. The Rise of the German Universities.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Vol. 23, No. 4 [ Jan., 1939 ] ),p.282—290)。不过,尽管洪堡特别强调为免于政治对学术自由的侵犯,国家不应该干预大学,但是,他又主张大学的教授必须由国家任命。(Frederick Gregory. Kant, Schelling, and the Administration of Science in the Romantic Era. Osiris, 2nd Series, Vol.5, [ 1989 ] ), p.16—35)这所主张由国家“包养”而又不希望政治介入的柏林大学,虽然其重研究取向而迅即成为十九世纪整个欧美大学中的典范,但是其创立初衷本身所附带的民族主义格调,以及作为国家的机构而具有的浓厚“官方”色彩,还是为其发展种下了祸根。

与法国早期科学院由皇家主办的风光、再到后期因为政治上的牵连而命运多舛情形相仿,由国家“包养”的性质和教授作为“政府官员”的身份,也为德国大学后期的发展留下了隐患,因为学术自由的最大天敌恰恰可能来自政治压制和国家权力,即使相对于市场的诱惑,企望于通过国家的庇护来从事“寂寞”和“自由”的研究也未必靠谱。这种情形到了二十世纪初韦伯所处的时代其各种后遗症已经尽显无遗,正如韦伯基于“贝恩哈德事件”(注,一九○八年普鲁士教育部在未经与大学及其相关院系协商的情况下,直接任命受其青睐的贝恩哈德为柏林大学经济学教授)所提出的尖刻批评:因为拥有教授任命权,出于政治意图,“普鲁士政府正在鼓励‘投机者’”,一种围绕“个人与教育部关系”的“权力运作”正在各个领域以“公开的形式”发展。在谈及德国大学因为缺乏英国大学“私人基金”资助而不得不依赖国家时,他一针见血地说道:“如果‘国家’这个政治权力支配了整个社会,就会出现俗话说的‘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的情况……国家是尽力为自己所好而构思——大学则为经济状态所左右,……这样的话,在‘国家’的支配下,学术所享受的利益——对科学出于兴趣的选择和学术特长的发挥,不是比以前从属于教会的时候有所改善,而是在很多方面更加恶化。”(马克斯·韦伯著,孙传钊译:《韦伯论大学》,江苏人民出版社二○○六年版,11—31页)

除此之外,德国后期的激进民族主义兴起,魏玛共和国时期大学学者的软弱甚至公开支持纳粹主义,应该说也与德国这种为国家和政治所“庇护”的大学及其“学术”不无关联。正如舒尔特指出:“魏玛是一个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这不是毫无理由的,它如此真实,以至于行政、司法、军队尤其是大学里的大部分官员依然站在右派的立场上……尽其所能地对议会民主政体进行破坏。……知识分子躲到了自己的象牙塔里,……这种错位、顺从而无力的感觉左右了一九三○年初的知识分子,进而产生了思想上的空白,这块空白很快就被纳粹思想所占据。”(莱马里、西里内利主编,顾元芬译:《西方当代知识分子史》,江苏教育出版社二○○七年版,20—21页)。对于德国大学这种作为官僚化政治机构依附的弊病,通过比照英美,韦伯认为其缘由主要在于大学对政府经济上的过度依赖,如英美大学往往能够得到私人基金的资助,除此之外,官僚制浓厚的“家长式”作风、习气和统一性的标准,也抑制了大学的多样性、个性化和彼此间的竞争性。

然而,事实上英美的大学特别是美国众多著名的私立大学,从经济的角度而言,也未必能够真正地摆脱对国家的依赖。“二战”期间以及战后,美国大学及其科技迅速崛起并走向辉煌,其整个国家的学术创造力令人炫目,至今依旧维持着作为国际学术和科技中心的地位。别的不说,仅在战后的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美国科学家占三分之二强,而战前则主要集中于英国、德国和法国。应该说,这种格局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联邦政府在冷战时期对大学的慷慨支持,甚至于受惠于联邦政府众多带有军事目的和政治意图的项目资助。因此,就此意义而言,即使在美国,学术与政治、国家间的关系也未必就是那么的清白。但是,与德国有所不同的是,十九世纪后期美国在学习和借鉴德国大学模式、改造和新建美国式的研究型大学过程中,它恰恰最为淡化的就是德国大学的官僚化体制特征。如果说德国大学首倡国家“包养”下的学术自由和自主,那么,不仅美国的私立大学包括众多州立大学与联邦和州政府间,则形成了相对独立于国家与政治前提下接受或拒绝依从的自主和自由。在这一体制框架中,教授充其量与保持相对独立的大学间存在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对于国家而言则基本属于自由之身。

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认为的,美国学者一般具有双重身份,一是从属于他所在的大学,二是从属于学科意义上的专业共同体。对于学者而言,对后者所抱有的忠诚远甚于前者。而所谓学科意义上的专业共同体,其实就是与早期英国皇家学会性质类似的各种learned society,即无形学院。因为是清教国度又是英国曾经的殖民地,这种society组织早在十八、十九世纪的美国就已经广泛建立起来,进入二十世纪,美国已经成为拥有各种专业组织、国内和国际成员最多的国家。民间性的Learned society组织的成熟和发达,以及它所拥有的非官方权威性学术期刊,使得美国学者的学术成就具有了共同体内部认可性质,大学往往根据学者在学术界的影响、声誉和威望而自主性地赋予其不同的学术头衔、提供学术资源,而不受制于政府。不独于此,为了谨防政府和政治乃至于大学行政部门对学者学术自由及其他权利的侵犯,美国学术界又广泛建立了各种协会和联盟类(association、union)的民间组织,如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为最早确立了旨在免于国家和大学当局对学者学术自由侵犯的终身教授制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并不为AAUP所认同的各种旨在保障个体权利、带有工会性质的“Union”也异常活跃(AAUP反对的原因在于,union带有劳工组织性质,而它的主张是大学教师为专业人员〔professional〕)。

可以这样认为,“learned society”传统和遗产塑就了当今美国相对自主的状态,它在学术与国家、政治之间垒砌了一个防护带,尽管它无法彻底阻隔政治力量的介入,尤其是难以抵制来自国家大笔资助的诱惑,但是,它却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德国传统大学、学者的软骨症,把洪堡所倡导的国家“包养”下的学术自主和自由,改造为专业意义上学术共同体内部认可(learned society)、权利保障意义上的集体共商(association、union)、国家和政治力量的诱导三方相互约制又彼此互动的、且带有典型实用主义特征的美国式学术自主和自由。而早期欧洲大陆“academy”的传统,也同样被揉入到美国的国家学术体制之中,联邦政府除了拥有少数自己的专门研究机构或众多交由大学、民间基金会托管的国家实验室外,也创办了一所“academy”,这就是美国的国家科学院(NAS)。成立于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NAS从其创办之初,就被作为一个荣誉性和咨询性的国家机构,其院士基本上是来自全美乃至国际上最为知名的学者。与早期欧洲科学院院士被国家“供养”性质不同,也与我国院士享受相当于“副部级”优厚待遇及其他特权迥异,曹聪指出:美国科学院的院士“并不享受任何物质利益和特权”,相反,“如果连续三年拖欠年费,将会自动转为荣誉院士,从而失去选举院士等权利”(曹聪:《中国的科学精英及其政治社会角色》,《当代中国研究》,二○○七年第一期)。换言之,“academy”在美国也附带有“国家”认可和科技政策咨询意义上的“政治”色彩,只不过,这种认可仅仅是荣誉性的,而且其认可的前提是首先在学术共同体内部获得很高的声誉和威望。

当然,无论如何,即使仅仅是一个荣誉性机构,当学术人忙于把Academy所授予的头衔视为自己成就的最高认可,并渴求被纳入到国家科学的官僚化体系之中,对society而言,毕竟是一种威胁,尤其是在“科学”意义上的学术越来越依赖于国家所提供的庞大经费支持,甚至直接或间接服从于国家政治意图的今天。故而,对于那些拥有院士或其他身份的学术精英及其与官方间可能存在的亲密关系,英美学术界始终保持着一份谨慎。为尽可能地保持自身的“清白”,正如有人所认为的,由学术共同体或“society”所认可的学术精英,往往选择了迎合他们的共同体内部受众,在参与国家学术政策的过程中,也不得不把具有智力挑战性的基础研究而不是国家所期求的应用性、功利性研究置于首要位置,后者更多的是由企业界的工业科学家或技术专家来承担(而这些工业界的科学家很难进入美国学术精英阵营)。因此,在学术与政治、国家之间,academy中的学术精英们更多扮演了一种调停者和保护者角色,他们成功地抵挡住了来自外部短视性的、带有实践应用取向的功利主义压力(Michael Mulkay: The Mediating Role of the Scientific Elite.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Vol. 6, No. 3/4, September 1975 [ Sep., 1976 ] , p. 445—470)。换言之,相对于带有国家色彩的“academy”成员身份,学术精英们更珍惜“society”中的角色和声名,是“学”而不是“术”更为其所青睐。

科学政治与政治科学 篇7

一、中职生需要运用科学发展观进行指导

中职教育以培养初级、中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直接目的, 但由于中职生的年龄较小、教育基础薄弱以及社会竞争残酷等因素, 导致中职生本身在职业发展、心理健康方面出现诸多问题[1]。这凸显了运用科学发展观对中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 中职学校重知识忽略全面发展的单脚发展需要科学发展观进行指导

中职生在社会上面临着各种竞争, 在知识结构上, 他们处于先天劣势, 因此单纯的知识教育难以让他们在社会中获取竞争优势。科学发展观强调学生不仅能学习, 还要会学习, 爱学习, 同时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新时代学生的价值取决于个人的专业、学识、才能、文凭、证书, 也取决于个人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修养等。

2. 中职生塑造健康的心灵需要科学发展观

中职生普遍来自于农村, 家庭压力大, 对前途较为悲观, 同时又不太擅长约束自己, 久而久之形成自暴自弃的态度, 养成了懒惰、依赖、享乐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这种心理疾病一旦被带上社会, 势必对社会和其本人产生不良影响。科学发展观强调自身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和谐发展。运用科学发展观, 指导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灵, 养成积极向上的道德品格, 形成正确的思想观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当前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需要充分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观念, 即以人为本, 注重全面和谐发展。

1. 解决中职学生的实际困难

解决学生面临的最现实的困难, 就是对学生最大的支持, 也才能让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入人心, 否则一切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而言都是可以忽略的。

(1) 注重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

中职生大部分来自农村,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贫困家庭, 因此必须重视解决他们的思想教育问题。特别要鼓励他们养成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品格。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积极成长自己。当然学校也应积极通过各方筹资、设立奖金助学金、建立勤工助学岗位等帮助学生。

(2) 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学校要积极宣传, 深入和学生进行沟通, 了解学生的就业想法和需要, 然后提供相应的服务工作。学生是学校的“本”, 科学发展观要求以学生之需, 不断根据学生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办学方针, 同时有效地做好就业宣传工作,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可以说, 帮助学生很好的实现就业, 本身就是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结果。

2. 坚持以社团为载体, 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塑造和各项能力的提高

人既是发展的目的, 又是发展的手段。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 注重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而社团则是全面发展学生的有效载体。

(1) 发展社团, 有助于中职生工作能力的锻炼,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各种协会, 如体育、艺术、音乐协会,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口语交际能力, 同时这些平台本身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提高才能的机会。

(2) 发展社团, 有利于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

人是社会中的人, 因此人必须学会交往。社团是一个没有或很少有利益冲突的组织, 这个组织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如学会尊重他人、保持和睦的人际关系、积极向上、重视集体等, 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观念, 如尊重社会规则、竞技规则, 形成自己的法制观念。

3. 运用科学发展观, 创新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当前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高校, 思想教育都过分突出“安全”“稳定”“团结”, 过分注重党性教育。这本身就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一味突出“安全”“稳定”“团结”, 势必会束缚学校各项工作的展开, 如不能放手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不相信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不给学生提供各种知识、能力展现的舞台[2]。另外, 科学发展观本身要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变化的加速, 特别是网络化的时代给学生的思想带来了更多冲击, 都要求学校要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首先, 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不能靠老经验而必须有新创造, 传统下的宣教作用甚微, 教师需要结合社会实际, 抓住学生所想、所思、所需, 对症下药。对此,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学习, 不断研究新情况, 阐释新问题, 做出新概括, 同时注重求实, 尊重科学;其次, 中职生接受新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多样, 老师也必须运用新的方法武装自己, 采用新方式、新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运用网络、多媒体等,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广泛性、艺术性、趣味性和知识性, 避免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教育引起学生反感。

参考文献

[1]唐业仁.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机制[J].当代经理人.2008 (12) .

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篇8

1 科学发展观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1) 科学发展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等重大问题,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这就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 按照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总体要求, 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 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不断提高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水平,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 科学发展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这方面是严重不足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 重新构建其理论体系。如果忽视了这一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会脱离实际, 脱离科学。各高校要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大学生, 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 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来抓。

(3) 科学发展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方法新途径。新形势新特点要求必须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使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改进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首要的就是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规律和大学生的特性以及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和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 单纯靠灌输是不行的, 生搬硬套只能适得其反, 必须把它渗透到人的全部生活之中, 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科学, 潜移默化, 生动活泼, 培元固本, 夯实根基。

2 当前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1) 违反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与固有规律, 漠视学生主体能动性, 这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现实生活实践进程中的人,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着重强调主客体之间的平等关系, 以对客体的理解和尊重为前提。随着时代的进步,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越来越强调“双主体”, 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体。主客体相辅相成, 相互影响并随时间条件的不同而转换。因此当前以教师为主体, 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灌输的教学方式是违反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的, 必须予以纠正和改进。

(2) 功利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实用主义地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这是不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人们往往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学科就是一个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服务的工具, 或者是一个单纯的规范和转变人的思想观念的手段, 却总是容易忽视这个学科的本质追求是解放人的思想, 启迪人的智慧, 健全人的品格!要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提升人的整体素质, 就必须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思想自由权利。

(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单一, 这是不符合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的。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主要采用的依旧是“我说你听”、“我压你服”、“我点你通”的单向灌输方式。另外, 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部视思想政治工作为自己的“专利”, 而其他的部门只是持一种观望的态度, 他们认为只需要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就行了, 缺乏一种顾全大局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实际上,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收到良好的效果, 绝不是某个部门某些人就能做好的。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就必须注意发挥行政领导和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社团等群众组织的作用。

3 新时期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在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里,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价值将得到充分的体现, 就是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让受教育者参与其中,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首先, 要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他们的自身价值实现和思想感情, 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其次,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以帮助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主线, 通过说服教育、积极引导和热情帮助, 倡导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 启发引导其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 培育他们的主体意识、自主 (下转第155页) (上接第113页) 能力、创造才能等主体属性;最后, 注意把握好大学生个体价值发展的需要, 正确引导他们在实现自身价值时注意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2) 实践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 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努力构建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 促进人的科学发展, 要凝聚人心, 及时消除不利于师生员工凝聚人心、凝聚力量的因素, 切实形成和谐校园建设内容与形式上的共识, 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公正、互信互爱的和谐校园, 激发学生追求正义, 探索真知, 致力于提高受教育者整体素质, 从而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 把握科学发展观精神内涵, 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形成全方位、立体合力, 共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存在着四个方面的薄弱环节:教学脱离实际, 一些教师重教书轻育人, 教育队伍建设落后, 缺乏全社会合力。一些政治理论教师的讲课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 脱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吸引力、感染力不够, 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做的也不够。教师的职责绝对不仅仅是教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让他们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同时关注他们发展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家教育工作要与时俱进, 把握时代脉搏, 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 以大学生为教育主体, 以促进大学生自身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环境、和谐社会环境, 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

[2]陈杰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高教版) , 2005 (3) .

[3]黄丹, 胡俊涛.略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之原则[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 (5) .

[4]陈一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启示[J].传承, 2007 (7) .

科学政治与政治科学 篇9

一、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核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进一步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认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首先,中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地区发展水平不一样,人们的需求也不一样, 我们要努力满足亿人不同层次的需要。同时还要看到, 实现群众的愿望,满足群众的需要,维护群众的利益, 是一个动态过程。要细心体察群众愿望和利益要求的变化,使我们的政策措施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群众利益,使我们的工作更好地、更有力地体现群众利益。

其次,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个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结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最后, 注重以人为本,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具体体现在为群众切实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上,体现在以人为本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应该看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

二、“供需失衡”: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深层次的利益差别和矛盾不断影响着企业职工的思想,然而许多企业未建立一套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当前中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供不应求”的格局。而且,有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脱离实际,内容空洞,缺乏针对性,教育效果不理想, 有些企业思想政治方式、方法陈旧,缺乏创新。

(一)面临的新情况

1. 社会转型使得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难度越来越大。

人的思想的改变在很多时候不是件容易的事,面对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变革,一些职工的思想仍然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不愿改变传统观念,甚至对市场竞争持抵触情绪;竞争必然伴随着风险,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经营风险增大,这就要求所有职工要有与企业风雨同舟的意识,要培养全体职工的团队精神;企业改革尤其是产权制度的改革,使部分员工的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一些职工对改革不理解、不支持。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把道理讲透,取得职工的理解和支持,从而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2. 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新变化。

员工对物质利益的需求, 在思想意识上占据了主要位置, 议论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增加个人收入”、“企业经营状况”、“社会保障制度和企业用工制度”等方面。分配差距拉大和“弱势群体”的出现, 使员工内部矛盾更加复杂困难, 思想政治工作在解释这些现象时显得乏力, 影响了队伍的稳定, 使相当一部分员工对企业和个人的前途担忧;员工主人翁意识、企业凝聚力减弱、利益驱动力加大, 使员工的价值观念多样化;讲实惠、图实际的意识强烈, 政治意识淡薄, 理想信念教育缺乏有效性。

3. 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 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增多, 信息传递速度更加快捷, 信息量空前增大, 员工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随着员工的工作、生活和交际面在不断扩大, 他们在社会上的关系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复杂了。这些新问题给企业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许多亟须解决的课题。

4. 人事管理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职员工、特别是中老年员工, 有的感到前途已定, 对待改革的态度也很复杂, 许多人对政治不热心或热情下降, 给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阻力, 给各种消极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思想政治工作不被重视并且缺乏活力。

在当前企业求生存、谋发展成为第一要务的情况下, 思想政治工作的位置有时显得不够突出。有的同志在思想认识上, 没有真正感悟到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思想政治工作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思想;工作措施上, 没有真正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缺乏过硬的检查、考核、奖惩等激励机制;工作机构和队伍不像过去那样齐备、健全, 甚至出现重物质、轻精神的“跷跷板”现象, 出现思想政治工作上的“盲点”。

2. 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形式、方式方法,机制手段等方面陈旧落后,缺乏创新。

有的单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有部署,无检查;有安排,无考核;有活动,无评比,上边热,中间温,下边凉,没有形成上下联动的格局;有的单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辐射面窄,只管八小时以内,不管八小时以外,只管在职职工,不管离退休人员和家属,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着空白点和死角;有的单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脱离职工的思想实际,教育内容笼统抽象;缺乏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与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

3.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较弱。

不少政工干部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还不能完全适应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同时,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不善于做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激化了矛盾,给队伍稳定工作埋下了隐患。

三、“供需平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1.观念创新。

认识到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企业科学发展的生命线。企业员工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保障,他们是人力资源,而不是单纯机械的劳动力。因此,要把企业员工的身心发展与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考虑,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自愿努力地为企业贡献自己的才智,而企业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管理创新。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就表现为,以员工为本。人本管理是现代企业的系统管理方式,基本着眼点是以人为中心,尊重员工的理想、人格;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和合作意识;重视挖掘员工的潜力,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创造企业内外和谐的氛围,使员工的人格、劳动得到应有的认同和尊重,使其有成就感;要通过企务公开、召开职代会等民主管理形式,建立恳谈会、联席会制度,疏通领导与员工之间交流思想的渠道,使员工有知情权、建议权、监督权和质询权,让他们参与管理活动,使其有责任感;要真心诚意地为员工办实事、做好事,解决员工生活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经营管理者更要注重自身建设,以身作则,自觉规范行为,起好示范和表率作用,用自己的理念、行为去影响人、管理人。

3.制度创新。

要加强对企业干部职工严格管理,严格教育,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用制度规范干部职工的日常工作行为。在此基础上,要采取集中学习、培训班、职工大会和黑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经常对干部职工进行思想政治、形势任务、理想纪律等方面的教育,使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始终与党的政策保持一致,与企业的工作和形势的发展同步。

4.内容、方法、手段创新。

一是在内容上,创新“三贴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针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既是创新的动力,又是创新的方向。二是拓宽领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由公有制企业向非公企业延伸,由固定员工向流动人员、下岗工人、合同工、临时工、农民工延伸,由生产领域向开发领域和营销领域延伸。三是改进方法。推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由经验型运作向科学化引领转变,由灌输式操作向民主化设计转变,由模式体现向艺术表现转变。四是完善手段。要十分注重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利用文化力量,利用网络平台,搭上网络快车,善于通过局域网等形式,建立企业的“红色网站”;按照健康有益的要求,积极开展网上教育活动;建设网络政工队伍,增强网上信息的占有和调控能力。

参考文献

[1]童桂林.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J].学习月刊, 2008, (7) .

[2]刘世佳, 等.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十大论点[J].学术交流, 2006, (6) .

科学政治与政治科学 篇10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涵义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是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根本性建设。在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就必须实现其自身的科学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就是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运用科学的理论、方针.原则和方法,引导职工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它包括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合理的组织机构、规范化的工作制度、科学的工作方法、坚强有力的工作队伍和对思想政治工作任务,内容的具体规定等。由于多种原因,我们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科学化的要求差距很大。经过近些年来的讨论、实践、研究等活动,我们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问题在认识上虽然有一定进展,但是,还有大量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有待于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向科学化迈进决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二、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难点

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定位认识不清楚。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使企业更好的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优势,有些企业只注重企业内部制度的建立,忽视了企业内部的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存在的重要性,更有甚者有些企业将思想政治工作机构日益消减,使得企业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在心里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的存在是不是可有可无?严重地影响了从事思想政治人员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消减了思想政治机构存在的影响力。在企业的改革中,部分企业把思想政治机构同企业制度机构相分离,各成一派,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是互相融入的关系。更有甚者有些企业竟然把企业的行政管理办法认为是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高层这样的错误的理解下,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内部发挥不出应有的功效,即保证和服务于企业员工的合法利益,思想政治机构形同虚设。

2、企业职工思想观念不一,思想政治工作困难重重。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调整,在企业利益取向方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首先,有些员工开始担忧这样的一个问题:企业如此之大的变革,会不会有一天因为变革企业不再是国有企业了,自己的“铁饭碗”会不会丢?同时,在工作方面由于这样的观念存在,企业员工渐渐的失去了对工作的责任感,面对如此大的利益变更风险,企业员工已经渐渐的失去了“以企业为家”的思想观念。其次,在企业经营体制的不断变革下,企业员工的物质利益观念不断地深化,价值观念逐渐趋向务实化,开始关心其所在企业是否有自己继续工作下去的必要,如果自己在企业继续工作是否能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等等。

3、企业职工“身份”复杂,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对象多元化。随着企业制度的不断变化发展,企业在招聘职工方面逐渐走上了市场化、契约化和用工多样化的道路。在这样的企业招聘制度下,形形色色的社会人员会被招聘到企业中,在这些人员中不乏有员工与股东双重身份的存在,这给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带来了不小压力,同时,企业员工的来源渠道和构成群体也和企业改革前有较大出入,随着时代的变迁,企业员工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在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方面也会区别于以往的观念,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对象的多元化,由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都是按照传统的工作方法去处理企业内部的有关思想政治方面的事宜,使得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很难适应这种构成成分多元化的快速变化。

三、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策略

1、不断建立健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体制,规范有序开展工作。只有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工作体制,才能保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应有的重视;只有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工作,才能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内容、方针、原则和方法具体化,真正落到实处,为企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条件下,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壮大,关键是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和机制。

2、提高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广大员工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企业要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促进企业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就必须提高企业上下所有员工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只有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才能真正的从思想上重视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处于企业的核心地位,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离不开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支持,因此,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应该提升自身的认识,认识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支持,积极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如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财力、物力等。

3、积极创新,变革教育方式。(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人们思想中特别是在80后、90后员工思想中,平等的思想越来越突出,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不能认为自己是为企业工作,就可以高人一等,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员工,而是要积极主动的与员工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坚持用“以人为本”的原则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2)丰富教育方式。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可以结合自身企业实际情况,不断变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如把以往的说教式、灌输式教育方式变成平等沟通和积极疏导等,这样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就会有质的提升。(3)创新教育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员工的世界观、价值观都有了改变,以往的教育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因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积极进行教育内容创新,使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跟上企业以及员工发展需要,在教育内容中添加更多适合80后、90后员工介绍的新思想、新观念。

四、结论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为了保证企业在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必须要发展企业内部的思想政治管理工作,只有从思想观念上有科学的认识,才能推动企业的稳定发展,但是,目前部分企业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认识上的缺陷,导致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困难重重,因此,企业必须打破陈旧的思想观念,切实把先进的思想观念带入到企业中,为企业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浪潮中劈风斩浪,以便获取企业的稳定发展。

摘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不是静止的概念,而是发展的动态范畴。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必然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充实,适应社会实践的要求而不断深化。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必然是一门在不断探索科学化过程中发展和完善的科学。本文主要探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实践。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科学化

参考文献

[1]燕爽.创新转型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01):25-26.

[2]苗靖明.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4(01):9-10.

[3]谢茂雄.探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东方企业文化,2014(01):59.

科学政治与政治科学 篇11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以培养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发展观在价值取向、方法论和发展范式等层面,有着内在一致性。通过对这种一致性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传播与实践,也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

一、从价值取向上看,科学发展观和思想政治教育均把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视为最高价值取向

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坚持“以人为本”,追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生产关系和整个社会的分析科学阐明了代替那个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本主义旧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全面地论述了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途径。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类发展的理想目标。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旧式分工已消失、私有制和阶级已消灭、教育和科学的高度发达、劳动不再是人的负担而是成为人的第一需要的时候,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才能实现。科学发展观蕴含了马克思主义这种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也为现实人的自由和发展提供了可行的路径选择。科学发展观揭示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我们的一切努力、奋斗,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坚持发展生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发展体育卫生事业,推进各种社会体制改革,追求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都是为了不断满足社会成员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在发展中提高人的各种素质,不断扩大人的自由,推动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主义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服务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适应的人为目标。教学科学实践证明,教育成败与否的关键就在于教育工作能否反映和体现教育的根本规律。教育的外部规律之一就在于教育要为政治、经济、文化服务。教育如何为政治、经济、文化服务?是通过培养人来为政治、经济、文化服务。培养什么人?社会主义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与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的人。。[1]胡锦涛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2] (P.4)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认识到以人为本的意义,落实育人为本的要求,“以人为本、德育为先”[2] (P.4)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才能真正深入人心。

二、从方法论看,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当今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从和体现科学发展观

发展是当代世界与中国的实践主题和核心话语。发展哲学作为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应当致力于探寻发展的内在本质和演进逻辑,为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发展实践的推进提供科学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观念。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表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从而成为我们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表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3] (P.12)

在2000年6月召开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室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4] (P.18)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群体,知识层次较高,最有潜力和创造力,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是关系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与理论的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学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为什么要用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才能有效克服和改进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5] (P.3)从而推进“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深入民心、落到实处,保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实现立德树人、培养人才这个根本目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和有效性。

三、从发展范式看,科学发展观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理念、发展路径、追求目标等方面有着内在一致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过20多年的努力建设,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学科范式也日臻完善并体现出较强的科学与规范性特征。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仅20多年历史的新兴学科,其学科体系和范式等仍处于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之中。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核心要件,成为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核心命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中心、道德至上取上倾向,割裂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关系,导致“两张皮”现象,不仅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教育科学的全面发展。[6] (P.33)我们认为其根本原因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理念、发展路径、价值目标等核心范式缺陷与不完善引发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的通知》指出,对政治理论课的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改革,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上世界、面向未来”。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面上世界、面上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的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民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社会主义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着力建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7] (P.481)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坚持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7] (P.661)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说,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8] (P.661)我们认为,科学发展观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内在本质是一致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倡导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是一个争取和实现人的自由权利的历史过程。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教育的基本规律及其对高等学校教育的作用[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周济.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质课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增刊.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社,2007.

[4]张耀灿,郑永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段勇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2).

[6]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8]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R].中共中央党校报告选,2004(4).

科学政治与政治科学 篇12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人性化紧密相连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 是指坚持一切从现实出发, 做到实事求是, 采纳一切有助于受教者自身发展和有利于产生较好效果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并且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可以采用的新成果做好工作, 真正强化其实际效用。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 推动其内容、方法更新, 在继承精华中做到不断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 是将以人为本的具体理念与教育的目的、内容、方式、手段相结合, 从受教者的实际需求出发,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 充分调动受教育对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尽量满足教育对象正当且合适的需要。同时, 要依据受教者的思想实际及个性特征, 确定合适的教育内容, 采纳合理的方式, 因材施教, 加强工作的针对性, 全方位提高受教者的素质, 推动个体不断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方向进步, 实现受教者自身更好地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人性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是人性化的前提和基础。科学化能够指导我们更高效地化解矛盾, 理顺各种关系, 还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形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最大合力, 更重要的是能帮助人们确立崇高的理想、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人性化有利于科学化的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人性化, 有利于使人们认识到自身的主体性, 调动人们学习的热情, 提高积极性和创新性的意愿, 从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符合人性化的要求能逐渐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弊端, 使之在注重人的政治素质获得提升的同时, 还关注人本身的需要、人自身潜在能力的展现和提升, 注重个体存在的意义实现, 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优势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充分发挥。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高度注重实践这个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实践提出了科学化和人性化二者统一的要求, 同时又使二者的统一得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可以真正引导和规范受教者的行动, 是否可以真正转变人的观念, 主要在于受教者是否真正内化了教育工作者所教授的知识理论, 并将其付诸实践。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对人的指引作用, 就必须高度注重实践这个环节, 将科学化和人性化两者的要求渗透于工作实践当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与人性化统一的方法必须在实践中自觉地加以运用, 真正发挥出来。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指的是在长时间的实践性科学性活动中所逐渐形成的理念、具体规范和价值准则的总和, 它是渗透于科学实践活动当中的根本精神状况和思维方法, 是展现在科学理论中的思路或者是指导理念。而人文精神则是广泛存在于人们的自我关心, 体现在对自身及他人的尊严、地位、存在意义的理解、尊重、保护、探求和关心, 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种种类型现象的自觉关注和重视, 对全方面发展进步的良好品德的尊重、引导和培育, 它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关注人的尊严和意义的维护及实现, 并注重对人们的真正关怀和爱护, 引导人们主动勇敢地努力追寻自己所向往的未来美好生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倡科学和人文精神, 是因为它们在发展人的过程中拥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在所开展的具体工作当中坚持科学与人文精神, 要自觉遵循和运用它自身的客观规律, 坚持与时俱进, 自觉开拓创新, 结合时代发展进步的需求, 不断解决这一进程中出现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在此基础之上, 还必须高度关注人的精神和情感的需求, 尊重人的需要, 做到以人为本, 最广泛地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积极因素。

四、思想政治教育要丰富内容

其一, 高度注重对教育内容的更新和补充。随着时代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注意贴近现实、贴近日常, 贴近群众, 及时反映社会发展的趋向, 自觉结合受教者当前的需求, 赋予教育内容以鲜明的时代特点。其二, 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层次性。教育内容要密切结合社会发展现实和个人现实需要, 增强引导的条理性和针对性。针对不同的时期, 不同情况的受教育者, 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 做到因材施教, 切不可对所有社会成员进行笼统大概的教育。同时还要注重它的层次性, 进行工作要做到逐层递进, 与之相适应, 也要确定具有层次性的教育内容, 使教育对象打好基础, 全面提高其素质水平。其三, 重视教授内容的全方位性, 重视教育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和系统性, 使诸多教育内容有机整合, 形成发展合力, 最大限度地施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功效。

五、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方法

其一, 注重情感的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选取教育方法必须注重教育对象的情感沟通交流, 在教育中关注教育对象的情绪、情感, 达到与教育对象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沟通。要通过教育者自己的感情来调动教育对象的感情, 并激发他们类似的感情, 让教育对象从内心产生对教育工作者的认同, 并使其能够相信教育者所倡导的教授内容和行为准则, 使他们心情舒畅、思维敏捷, 学习和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其二, 进行平等的交往对话。工作人员要尊重受教者的需要, 与受教者进行平等对话, 教育者和受教者双方相互信任、相互体察、相互关怀、相互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 营造较好的教育气氛。工作者平等地对待受教者, 真正听取其意见、要求, 引导受教者把自己自觉主动地展现出来, 使受教者参与所组织的相关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被充分提升。其三, 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工作人员要随着网络迅速发展的步伐, 使教育的手段、方法不断向现代化方向靠拢, 拓宽教育渠道, 同时应该有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 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手段, 更新我们一直以来固守的传统化教育模式, 使之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进一步提升工作效能。其四, 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优势互补。发挥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两者最大的效果, 特别是要学会采用隐性教育方法, 将教育的内容附于各种喜闻乐见的载体和形式中去, 并以一种比较潜在、隐性的方式, 潜移默化地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 使教育对象以放松的心态受到影响。

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升素质能力

(一) 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品德素质, 在工作中会成为一个无形的却非常巨大的教育力量, 教育者唯有具备了较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才能以自身的人格力量, 把广大的受教育者团结、吸引在自己的周围。因此必须提升教育者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形成以教育对象为主体的理念, 在尊重受教者自觉主动性的基础上展开教育。

(二) 扎实的理论知识

首先, 工作人员必须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 这是他们的基本功, 只有基本功过硬, 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其次要有广泛的文化知识, 工作人员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 还必须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 这也是重要理论基础。最后还需要有深厚的专业学科知识, 即要对这门学科的规律进行深入探索, 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理论, 是实现工作人员专业化的必然要求。

(三) 较强的能力素质

能力是长期积累知识的综合体现, 是在实际工作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技巧, 因此, 工作人员要具有一定细致观察的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述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培养自身的调动协调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 以便做好工作。

(四) 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拥有强健的体魄和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 才能更好地进行自己的本职工作, 这就要求教育者要选择恰当的、适合自己的方式加强锻炼, 强身健体, 自觉调整心态, 保证自己能以高度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身于现实工作当中。

参考文献

[1]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J].教学与研究, 2011 (3) :20-27.

上一篇:循环质量管理措施下一篇:温室决策支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