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说课稿《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共9篇)
高一政治说课稿《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篇1
高一政治说课稿《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一、说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根本,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分析本课内容的地位、结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
1、本课地位。本课是人教版高一必修2《政治生活》第一课第二框。从框题内容上来看,本框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对前一框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具体化,也为后面政治生活实践作铺垫。从立意的角度看,本框内容旨在增强现代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突出公民与国家的和谐统一关系。从现实角度看,学好本框题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我国公民的政治性权利与义务,为学生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做好理论指导。
2、本课结构。本框教材内容按照是什么——怎么办的结构进行编排,逻辑性强,层次清晰。我之所以要阐释教材结构,是因为它有助于学生把握教材脉络,提高自主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思维能力。
3、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了解政治性权利与义务的内容;理解政治自由和法律的关系 ;把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⑵能力目标:在自主合作和探究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成功感,培养其形成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激发学生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依据:这一教学目标既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反映高一学生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
4、教学重难点:根据对教材的理解,我确立本课的重难点分别为
⑴重点:公民的政治性权利与义务的内容。⑵难点: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把握的准则。
依据:确立重点的理由:一是因为学生容易把权利与政治性权利,义务和政治性义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混为一谈。二是学生对权利与义务知之甚少。确立难点的理由是:学生日常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较少,此原则是操作层面上的要求,学生不易理解透彻。
二、说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创建者和享有者。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学生。高一的学生的.优点——思维敏捷,好奇心强,有探究意识,学习热情高。学生的不足——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少,政治理论知识积累不够。
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结合本目内容的实际,本堂课我将采用探究式学习法达成教学目标。自主式探究法——突出自我导向、自我激励,合作式探究法——体现生生合作、共同探究,体验式探究法——强调知觉体验、心灵感悟。
依据:符合新课程理念下政治课学习一般规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认知方式由“事实如此”向“原来如此”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知觉体验,使抽象知识具体化、生活化。
三、说教法
1、教学理念:本堂课我的教学理念是以新课程理念为主旨,以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主线,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导,
贴近学生、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突出活动在教学中的催化作用,突显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突现政治课的生命活力。
2、教法:我选择四层推进,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
创设情境——案例再现导入课堂;探究讨论——思维碰撞火花闪现;
理性构建——归纳知识分享成果;拓展运用——授之以渔勇于实践。
依据:以上教法学法体现新课程提倡的新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等。
四、说过程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和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将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和教材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使本堂课虚实结合,有声有色!在课堂导入上,我让学生根据我提供的材料演绎课本剧《傅老大的烦心事》,进行第一步:创设情境——案例再现导入课堂。
设计意图:政治生活就在身边,此案例典型,通过现场演绎,再现情境,突出学生参与。化繁为简,此案例将贯穿学生探究的全过程。同时也是想通过引入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启动学生的思维!
接着,我抛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傅老大烦什么?傅老大为什么烦?通过学生探究,可以轻松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合作式学习与探究,能培养学生互助和团队精神。学生通过解读信息,找准傅老大的烦心事,为引入新知作铺垫。
在此基础上,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公民的政治性权利与义务的内容。进行第二步:探究讨论——思维碰撞火花闪现。
在找到了傅老大的烦心事之后,换一个思维角度,辩证地探究另一个问题:材料中,傅老大有什么值得赞扬的地方?我根据学生探究的答案,从傅老大光荣参军引出公民的其他政治性义务。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我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我国公民应履行的政治义务。
义务和权利紧密相连,由此我提出第二个自主式探究问题:傅老大具备当选镇里的人大代表的可能吗?答案是肯定的,我引导学生从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说开去,一起解读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学生如何才能熟练地记住这些权利呢?我设置一个课堂小游戏,连连看,要求学生分组,迅速以连线的形式找到权利和其相对应的生活案例。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这个内容,我又计了一个探究性问题:人人生而平等。因此,我国公民人人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学生充分讨论,然后我展示学生的合作讨论成果。
设计意图:由傅老大的个案分析引入公民的政治性权利和义务,衔接自然。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发现并探究问题,让课堂情趣盎然,通过多种形式突出教学重点!
接着为了突破公民如何正确参与政治生活这个难点,我创新式地引入实话实说这个场景栏目,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你说,我说,大家实话实说,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结论已见分晓:傅老大的错误一、错误二、错误三。知错而能改,善莫大焉。针对傅老大的错误,我给学生布置的是这样一道题:针对傅老大的错误,请你以书信的形式分别予以解答,帮助其提高认识,解除烦恼!然后我和我的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这份关爱。
高一政治说课稿《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篇2
1、识记目标:
(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3)权利与义务的对立统一原则
2、理解目标:
(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2)理解“法无禁止即自由”,明确法律与自由的关系。初步了解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3)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
(4)权利与义务的对立统一关系
3、德育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知道公民所享有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培养学生参加政治生活的意识。提高学生依法履行义务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2、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3、权利与义务对立统一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对大多数劳动人民的民主,和对极少数破坏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专政。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广大的劳动人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老百姓到底能享有什么权利?
(二)讲授新课
1、公民的政治权利与自由
(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①通过学生论坛,讨论:①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资格;②选举权与选举班长之间的区别
②通过学生简单的讨论,由教师得出结论,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就是选举权;
公民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就是被选举权 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条件 ……
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条件 ……
③引导学生讨论“假如你由选举权,你会选举出什么样的人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代表,来代表你行使国家权利?为什么?”(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如果你没有认真行使选举权,就意味着你的权利和利益得不到保障,国家的利益也会受到损害;如果你认真行使了选举权,就意味着你的权利和国家的利益都得到了保证!
所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2)政治自由
①观看幻灯片“广州大学生游行示威”、“网络灌水”,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公民所享有的政治自由。
教师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②公民享有政治自由,并不意味着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比如网络灌水,如果你在网上发表一些反政府反人类的言论,就会受到法律的自裁。引导学生得出自由与法律的关系。
“自由的法律的体现,法律是自由的保障。”
换句话说,只要法律没有禁止的事情,我们都可以去做!引导学生讨论:“法无禁止即自由”
教师总结:这句话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从道德的角度,就不一定正确。如花钱买选票,我国的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这样做是非法的。
(3)监督权
①通过教师简单的叙述,使学生清楚:①谁监督,②监督谁,③怎样监督。
②通过辨析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由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的权利。”
教师总结:公民行使监督权,能约束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这是一件好事。但不能因为个人的好恶,诬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这样是违法的!
2、公民的政治性义务
(1)教师简单描述,公民除了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之外,还 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3、参加政治生活的准则
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钱的与没钱的,有权的与没权的,地位低卑的与地位崇高的是否都遵循着这样游戏规则?
观看幻灯片“贪官的记录”、“人皮碗”。
这些有钱的、有权的为什么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教师总结:从这些人的下场我们知道,不管你是有钱还是没钱,不管你有权还是没权,在政治生活中你都必须坚持这样的原则: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②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原则,③坚持公民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辨析题: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指我国公民具有立法、司法和守法的平等。
通过这道辨析题,教师要讲明:①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公民平等的享有权利,平等的履行义务,平等的适用法律。该题表述不全面。②平等的适用法律是指公民平等的司法和守法,而在立法上是不平等的。③法律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法律只能由统治阶级来制定。在我国,享有立法权的只能是广大的来动人民。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辨析:
观点一: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观点二:公民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都是相等的。
观点三:权利与义务是完全对等的。
学生简单讨论。
教师总结:
①公民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②履行义务是享有权利的基础,享有权利是为了更好的履行义务。
③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并不意味着所有人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等的。你享有多少权利,就得履行多少义务。
④享有权利是公民个人的权利,你可以享有,也可以放弃;但履行义务是公民的什么职责,不能不履行。
(3)坚持公民个人利益和集体、国家利益的相结合。
辨析题:
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实现了个人利益,国家利益也就得到了实现。
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
①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②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是一致的,但在一些具体的情况下,个人利益也会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
③当公民的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应服从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④所以,公民的个人利益实现了,并不意味着国家利益就得到了实现。
四、课堂练习
辨析题:
高一政治说课稿《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篇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现在我对《企业经营者的素质》这一课题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教材来源)本课题是高一经济学常识上册第三课第二节的第二个框题。
(教材地位及作用)从全书的角度看,第三课《企业和经营者》是在第一课、第二课所讲的基本课论的基础上,从微观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的具体分析和展开。要了解市场和市场经济这个整体,就必须市场中最重要的主体——企业;要了解企业,就必须了解在企业中处于中心地位的经营者。而“企业经营者的素质问题”则是关系到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现在的中学生,有一部分人将成为未来的企业经营者,因此,有必要对企业经营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目标)为了在教学能够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立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力求通过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企业经营者应具备的素质、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等相关概念,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说明身边的相关经济现象,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
(教学重难点)本框题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其中,“企业经营者应具备的素质”问题既是本框题的知识重点,又是本框题的思想道德教育重点。因为这一问题既关系到我国国有企业能否走出困境、走向世界,也关系到我国国有企改革能否成功。同时,又由于企业经营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从事其他工作的劳动者应具备的素质是相通的,所以在讲授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受到思想道德教育。
“企业必须具有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是本框题的另一个重点知识,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至关重要,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点困难。所以在讲授这一内容时,必须要充分利用典型材料,联系具体实际来启发,切忌纯理论的.说教。
“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的区别问题”是本框题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中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进行学情分析很有必要。
高一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的接受能力比较强,但兴奋点仍主要集中在直观感觉上,其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仍带有明显的初中学生的痕迹。而另一方面,高一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和自主性又大为增强,他们普遍不喜欢老师在课堂上过多的讲,希望能给他们一些独立思考的空间。
因此,在教学中,我针对高一学生的心理、认知和思维特点,将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探究案例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理论。
三、教法与学法
由于本框题内容较多,一方面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另一方面又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如果只是一味地单纯讲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应使学生一定的背景、情境下进行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对此,我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课前让学生分组去调查著名企业家的相关资料及其企业取得成功的经济案例,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并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并从中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程序(整节课40分钟)
下面,我谈一谈我的课堂教学设计。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导入对于课堂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的导入设计如下:
“同学们,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必定有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到底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对于这一问题,同学们在课前曾做了一些调查。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然后,让各调查小组通过多媒体展示他们调查结果。这样,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角色,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分析案例,突出重点
在讲解“企业经营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这一重点时,我让部分学生介绍他们所调查的成功企业背后的经营者的有关情况。并让学生结合课本进行思考:这些经营者的业绩和他们的格言反映出什么问题?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然后,让学生结合课前查找到的经济案例,共同讨论“企业的成功决策离不开经营者的优良素质”这一问题。在交流、争论、意见综合中对这一知识建树起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结合“企业经营者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一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从具体到抽象,达到了突出重点的目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平稳过渡,环环相扣
随后,在讲解本框题的另一个重点“企业必须具有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时。我选用了“耐克广告涉嫌辱华被禁播”的多媒体资料,通过开放式课堂讨论,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和创造性,从讨论中得出结论:企业经营者的素质问题,关系一个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如果受到损害,会对企业造成很多不良的影响。由此,说明“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
4、讲练结合,突破难点
在上一问题中,必然会涉及到企业的竞争问题。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的区别是本框题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选用了“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的视频录像,让学生结合实例进行分析比较。估计学生在直观上对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的区别应该有所感受,然后设计练习,让学生用表格的形式将两种竞争的区别归纳出来,此练习是否在课堂上完成视情况而定。
5、小结练习,继续探究
最后,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通过多媒体展示本框题知识结构体系,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个研究性课题:“你知道我们合川有哪些资源优势吗?能否把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请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五、板书
高一政治说课稿《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篇4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全部的政治生活是以________、________为基础的。()A.依法行使政治权利 履行政治义务
B.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C.行使选举权 行使被选举权 D.维护他人利益 维护集体利益
【解析】 本题考查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的重要性。我们全部政治生活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为基础和准则的,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2.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主要包括()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②政治自由和监督权
③公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权 ④国家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A.①②
C.②③④
B.①②③ D.①④
【解析】 ③错在“直接管理”上;题干问的是享有哪些权利和自由,④是说明国家保护,与题干要求不一致,排除。
【答案】 A 3.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下属于行使这一权利的是()A.团员选举团支部书记 B.村民选举村委会成员 C.工人选举职工代表大会代表 D.选民选举区人大代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的认识。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指符合法律规定的公民有选举和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即选举人大代表和被选为人大代表的权利,故选D。
【答案】 D 4.近年来,微博反腐迅速发展,在众多反腐案件中,均可以看到微博的身影。在这里,网民通过“微博反腐”()A.行使了监督权
B.履行了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 C.履行了举报的义务 D.行使了政治自由权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微博反腐”是网民行使监督权的一种方式,所以A正确,B、D不符合题意,C判断错误。
【答案】 A 5.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①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 ②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③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④公民应享有的基本权利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而非权利,④排除。
【答案】 A 6.邓小平同志曾说过,“越是高级干部子弟,越是高级干部,越是名人,他们的违法事件越要抓紧查处„„”这表明()A.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
B.公民应拿起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的武器 C.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D.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
【解析】 因为高级干部子弟、高级干部及名人,在别人的眼里是特殊人物,对其违法事件越要抓紧查处,体现了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即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故选C。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答案】 C 7.个别人出于恶作剧或提高个人网上空间点击率等目的,编造“某地有地震”“某商品要涨价”等谣言,并在互联网上传播,造成了不良影响,触犯了有关法律。公安机关对相关造谣人员处以治安处罚。这表明()①公民在网络上是没有言论自由的 ②公民的自由总是在法律规定内的自由 ③公民只有先履行义务,才能行使权利 ④公民有使用网络的权利,也有维护网络安全的义务
A.①④
C.②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必须依法行使,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②④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公民在网络上有言论自由,①表述错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不存在先后关系,③表述错误。故选C。
【答案】 C 8.“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歌词体现了在我国()①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②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总是统一的 ③关心个人利益是实现国家利益的前提 ④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要和谐发展
A.①③
C.③④
B.①④ D.②④
【解析】 “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体现了在我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要和谐发展,①④正确;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也有产生矛盾的时候,②错误;实现国家利益是实现个人利益的前提,③错误。
【答案】 B 9.某超市保安人员甲怀疑顾客乙偷窃超市内商品,拨打了报警电话,在等候民警到来的期间,甲强行拘禁和搜查了乙。乙提出抗议,保安称这是他应尽的义务,乙感觉受到了侮辱,遂大打出手,砸坏了超市的一部分商品。
运用政治生活中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有关知识分析甲和乙的行为。【解析】 本题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考查公民在参与政治生活中应该把握的基本准则。从甲和乙的行为判断,两者都没有做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在回答该题时,要明确该原则的具体内容,然后结合材料分析。
【答案】 ①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因此,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②材料中,保安甲拨打110报警的行为是履行其职责,是在行使其合法权利。但拘禁和搜查乙则侵犯了其人身自由权利,应受到法律的制裁。③任何公民都是权利与义务的主体,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集体的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和自由。乙应当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不应采取违法行为。
[能力提升] 10.某校高三学生W参加X区人大代表选举,社区领导告知W一定要选本社区的现任领导。W 将此事反映给上级人大部门,问题得到了满意的解决。这一事件涉及的公民的政治权利有()A.知情权和表决权
B.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监督权 C.申诉权和控告权 D.言论自由和参政权
【解析】 材料中涉及该生参与人大代表的选举,可见涉及的政治权利为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反映社区领导的违法行为,属于监督权,故答案为B。
【答案】 B 11.为学习政治生活中“政治权利和义务”这一节课,小明在网上搜索到以下素材
①某中学生通过网站对本地政府的环保工作提出建议 ②某中学生高中毕业后积极应征入伍 ③某选民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的换届选举中投下神圣的一票 ④某运动员经过奋力拼搏,在运动会上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若按权利和义务对以上素材进行分类,正确的是()A.①②为一类,③④为一类 B.①③为一类,②④为一类 C.①④为一类,②③为一类 D.①②③为一类,④为一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再现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能力。①是公民积极行使监督权的表现,②体现了公民履行依法服兵役的义务,③体现了公民行使选举权,④体现了公民维护国家荣誉和利益的义务。故B正确。
【答案】 B 12.有媒体认为,外国的民众除了看媒体的宣传,还会看中国人在国外的表现,看一个具体的中国人的表现。从这个角度来说,13亿中国人个个都是“外交官”。为了做好“外交官”,每个公民都应()①自觉履行维护国家荣誉的义务 ②严守国家秘密
③培养公民意识,树立国家观念 ④坚定维护世界各国的利益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等知识点。为了做好“外交官”,每个公民都应自觉履行维护国家荣誉的义务,不断培养公民意识,树立国家观念,①③应选;②不符合题意;在对外交往中我国公民都应坚定维护我国的利益,而不是维护世界各国的利益,④不选。
【答案】 C 13.2015年3月9日,著名演员王学兵涉嫌容留他人吸食毒品被拘留审查,由于其认罪悔罪态度较好,于2015年3月25日被依法取保候审。这主要告诉我们()①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②公民应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 ③在我国,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是一致的 ④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A.①②
C.②③
B.①③ D.③④
【解析】 王学兵作为娱乐圈中的知名人物,聚众吸毒,违反了法律,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体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①正确;公民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既享有各项权利,同时要遵守宪法和法律,②正确;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③说法错误;④与题意不符。该题选A。
【答案】 A 14.某报纸发表《应杜绝“因言获罪”,保护公民言论表达权》一文,文中指出,公民在网上发言,只要不存在故意或严重疏忽,其发表的言论即使对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誉造成损害,也不构成诽谤。
(1)我国要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言论自由是政治自由的内容之一。除了政治自由,我国公民还有哪些政治权利?
(3)作为我国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的时候应遵循哪些原则?
【解析】 本题考查教材基础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教材,其中第(1)问回答根本原因要从国家性质上回答,同时要说明国家与公民的关系。第(2)、(3)问按照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与国家形成新型的关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高一政治说课稿《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篇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逐一进行介绍: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学习这门课程既能帮助我们认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获得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还能帮助同学们了解国家经济制度、政策、发展状况。这一框题能够引导同学们关心国家经济发展、树立责任意识。同时本框内容理解起来相对困难,结合历年考题,常常在材料题中出现,分值较高。因此,讲好和学好本框内容十分重要。
2、说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识记效率、公平的含义;掌握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事例。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他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②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会课后反思。形成全面看待问题的辨证思维方法,为将来《生活与哲学》的学习打下基础。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纠正学生对“公平”概念的错误理解,避免不必要的仇富心理。
3、说教学重点难点及依据 ①重点及依据
重点:如何实现社会公平;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依据:本框题的内容对于高一同学来说理解起来有些抽象,但又经常与社会现实、时政热点、政策法规结合起来考察。因此我把这个知识点定为重点。②难点及依据
难点:对公平的理解
依据:同学们进入高中不久,价值观念尚未定型,容易受不良社会现象的误导,对社会不公现象的理解容易钻牛角尖,对国家和政府的信心不足,我将引导他们辨证看待问题。
4、课时安排及教具准备
大约需要1个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授课形式,增强同学们的直观感受。
二、说学情
同学们进入高中不久,价值观念尚未定型,看问题容易偏激和片面。我将在课程中加强对他们辨证思维和全局观念的培养。因为本框内容存在一定难度,所以对不同的同学和不同的知识点我设立了不同的要求,所有我要求同学识记“公平”“效率”的概念,掌握“如何实现社会公平”“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理解能力较强的同学不仅要掌握还要能熟练应用。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对于本框的内容不能急于求成,可以结合练习和考试进行讲解。
三、说教法及依据
主要采取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
依据:本框内容不易理解,学生接触得也少,采取讲授法能更好地巩固知识点,帮助他们理解问题。采取案例分析法更贴近生活,更易于接受,还能提高分析能力。
四、说学法及其依据
主要采取课堂讨论法,在布置课后小作业时也加入了调查法。
依据:课堂讨论能活跃气氛、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调查法鼓励同学实事求是,有利于对理论知识的深化。
五、说教学过程
1、思路设计与环节安排
我根据教材内容与同学们的接受能力(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①复习旧课:回顾我国分配制度
②导入:通过询问到食堂打菜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导入“公平”这一概念,说明每个领域对公平有着不同理解。
③播放一小段视频(关于社会中存在的不公现象),讲解“公平”,根据教材及PPT中对公平的两种不同观点让同学们进行讨论,讲解、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公平。④利用“个税起征点”“贪污犯与贫困者”“初次分配”三个案例带领同学分析思考,总结出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方法。
⑤利用“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引出“效率”的概念 ⑥请同学们分析PPT上的漫画及课本中的例子,思考并讨论效率与公平有什么关系,怎样处理两者间的关系。
⑦回顾知识点,适当提问,当堂检查学习效果。⑧布置课后思考题。
2、教与学双边活动安排
在环节安排时我就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通常由老师引出话题,学生马上进行课堂讨论,老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最后进行巩固。师生在分析案例时有更多的思想交流。不仅仅是老师在教、学生在学,而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遇到疑问能够及时解决。
3、重、难点的处理
讲授重点时我采取了案例分析法,让同学们进行课堂讨论,我再进行总结,这样增强了同学们的参与感,能理解得更全面和深入。在讲授难点时先播放一段视频,激发同学们的兴趣,让大家关注相关社会问题,再通过对课本和PPT上的两种不同观点进行辨析,同学们接受起来更容易一些。
4、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主要采取PPT课件,在课件中穿插了视频、漫画、图片和案例,内容饱满。书写板书,知识点清晰、有条理,便于记忆、总结和复习。
5、布置作业
上网搜索南昌、北京、拉萨的最低工资标准分别是多少。联系所学知识观看十七大的相关新闻。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下去思考一下社会中存在哪些不公平现象,有哪些解决措施,也可以几名同学一起做一些简单的小调查。主要采取课后思考题的形式,不增加课后负担。题目分成两个等级,第一类是贴近生活的,第二类需要一定的思考和实践,第二类题目可以选做。
六、板书设计
第七课
第二框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一、公平
1、含义(难点)
2、社会公平的体现——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3、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重点)①我国分配制度——制度保证 ②初次分配——重要举措 ③再分配——重要举措
二、效率
含义: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三、效率与公平(重点)
1、两者有何关系
2、怎样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七、说教后反思
本节课思路清晰,教学手段丰富;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老师共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因为离同学们的实际较远,理解起来还是会有难度,有的同学可能没有完全掌握,以后作业、联系、考试中涉及到相关问题时我会再着重强调,以帮助同学更好地理解。
高一政治说课稿《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篇6
教学目标: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预习导读:
一、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1、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
(1)含义:劳动者的权利是指劳动者依照劳动法律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2)内容: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①平等就业和选择就业的权利;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休息、休假的权利;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⑦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2、劳动者依法履行的主要义务
(1)含义:劳动者的义务是指劳动者必须履行的责任。
(2)内容:劳动者的义务主要包括:①劳动者应完成的劳动任务;②提高职业技能;③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④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3、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1)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每一个劳动者都是国家的主人
(2)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由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劳动者履行的基本义务构成的,是通过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体现出来的。
(3)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任何权利的实现总是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没有权利就无所谓义务,没有义务就没有权利。劳动者在享法律规定的权利的同时,还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4)只有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才能充分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
4、提高职业技能是劳动者应该履行的义务 ▲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的重要意义:
首先,由于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水平,决定产品质量的好坏,因此,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有利于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其次,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提高,是劳动者迎接21世纪挑战的需要。21世纪的职业主体是技术性工作,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的要求。
因此,劳动者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才能适应未来的社需要,才能迎接21世纪的挑战。
5、遵守职业道德也是劳动者应该履行的义务
(1)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含义和基本要求
①含义:职业道德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选定劳动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②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2)遵守职业道德的意义
第一、遵守职业道德是每个劳动者基本的道德准则。第二、遵守职业道德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解疑释难:
1、提高职业技能是劳动者应该履行的义务
(1)伴随着世界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要求会越来越高。(2)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作为劳动的技术素质,是劳动者整体素质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劳动者的职业技术高低,直接决定着产品质量的好坏并影响着劳动生产率水平。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技术实力甚至生产力的水平。
(3)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现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已集中地反映到生产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上,而我国由于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导致了很多劳动者由于本人能力和素质差而不能从事相应职业,从而最终影响着我国生产力水平。因此,我们每一个劳动者都应意识到在我国提高业技能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受教育水平与技术素质,为我国的经济腾飞做必须的知识储备。
2、遵守职业道德是劳动者应该履行的义务
职业道德在整个道德建设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现实社会的主体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爱岗敬业是要求人们树立责任感。敬业就是忠于职守,它是弘扬职业道德的前提和核心。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是各行各业都应做到的基本要求。服务群众,也就是为人民服务。它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灵魂。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的最高要求,也是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所以,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奉献精神。
3、正确看待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的职工失业问题
第一,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必然出现竞争,形成优胜劣汰;必然造成劳动者的合理流动和一部分素质较低的职工因不适应竞争环境而失业。第二,我国劳动力长期供过于求。在经济体制转轨期间,企业实行减员增效,使原有的隐性失业明朗化。
第三,由于改革中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由集约型转变,企业的产品、技术和组织结构和需要调整,必然涉及一些职工的调整和转移就业岗位。
第四,多年来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造成低水平过度竞争,产品没有市场,经济经营难以为继;加之部分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企业破产、职工失业。
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并积极解决这一问题,开拓一条中国特色再就业之路。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创造劳动就业机会。
4、国家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1)我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从总量上看,虽然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呈减少趋势,但随着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增加。随着并轨工作的推进,下岗转失业人员增多,控制失业率的任务相当艰巨。
(2)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合理配置下的劳动就业,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劳动者应当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这主要是:自主择业观;竞争择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等。
(4)采取积极措施,扩大就业,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第一。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第二,进一步贯彻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第三,积极帮助困难人员再就业;第四,加强职业培训和再就业服务;第五,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有效控制失业率过快增长。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兼并和改制改组,把握关闭工作力度,合理引导和规范企业的规模性裁员;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向失业保险的并轨工作,防止失业率急剧攀升;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继续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实现再就业;六,劳动者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市场竞争意识,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努力实现积极自主就业;第七,统筹城乡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热点点击:
1、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鼓励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改革发展和结构调整都要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从扩大就业再就业的要求出发,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企业规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在经济类型上,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就业方式上,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特殊困难群体就业。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2、“十五”期间,我国城镇就业状况得到改善,每年新增就业人数呈递增趋势。来自权威部门的数据,2001年到今年8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达4200多万人,已超额完成“十五”目标。“十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得到进一步加强。2001年至今,全国共组织130万人参加创业培训,培训后有56万人成功创办了企业或实现了自谋职业,并新创造140万个就业岗位。3、2005年春节过后,珠三角地区再次爆发了大规模的“民工荒”。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民工进城出现了新情况:在流入全国其它一些主要城市的外来工数量都比上一年有所增长的情况下,流入广东、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来工数量却下降了18%以上。究其原因,收入低是一个最关键的因素;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造成打工环境恶劣、工时长、工资低;企业不讲信用,拖欠工资、欠薪逃匿的事件时有发生;民工被排除在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国家重视农民的增收问题。
巩固练习
1、当今的世界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其原因在于:
A.一个国家的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代表首这个国家的技术实力甚至是生产力水平B.劳动者的职业技能高低,直接决定着产品质量的好坏并影响着劳动生产率水平C.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
D.劳动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职业道德是指从事—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劳动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的核心内容是
A.爱岗敬业 B.为人民服务
C.诚实守信 D.奉献社会
3、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说明 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受法律保护的②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 ③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不能放弃的④公民在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上都是平等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
4、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这说明劳动者有
A.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B.获得劳动保护的权利 C.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D.公民的平等权
5、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它是由 A.劳动者依法行使的权利和享受的利益构成 B.劳动者必须履行的责任和享受的利益构成 C.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构成 D.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履行的基本义务
6、在我国,不少职业技术学校很难招生。但社会又急需熟练的高级技术工人。这给我们今后就业的启示是
A.只有取得高学历,才可能有就业的机会 B.就业跟读职业技术学校没有关系 C.只有直接经验才能获得真知
D.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培养一技之长,才能适应激烈的就业竞争
7、近年来,青年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上海市劳动保障部门今年提出一项命名为“职业见习计划”的就业援助政策,选择一批先进企业作为职业见习基地,让失业者见习3—12月,以弥补这部分青年在工作经验上的不足,同时给予见习者一定的生活补贴,并为他们购买特定的职业见习保险。
(1)上述现象反映了经济常识中的什么知识?
(2)认为如何提高个人自身素质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要求?
8、材料一:2004年,全国下岗失业人员总量仍将保持在1400万人左右,城镇新增劳动力将保持1000万人的规模,其中高校毕业生比2003年增加68万人,城镇就业供给总量仍将保持在2400万人左右。中央确定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1300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任务。
材料二: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总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继续实行积极的 就业政策。认真落实各项扶持再就业的政策措施,并把实施范围扩大到集体企业下岗职工。今年中央财政安排109亿元资金支持再就业,比上年增加26亿元。地方财政也要增加投入。加强就业指导、培训和服务。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工作。加强劳动保障监察。”
(1)材料一表明什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材料
一、材料二共同表明了什么?
(3)结合社会实际,谈谈就业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4)在我国,扩大就业、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作为劳动者应当树立哪些择业观念?
附答案:
1、C
2、B
3、B
4、A
5、D
6、D
7、(1)A上述现象是政府部门向见习者提供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对全体公民的基本物质生活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B、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C、要建立起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
(2)A、加强文化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就业竞争力。B、树立市场竞争意识,勇于接受市场挑战。C、培养诚实信用、爱岗敬业、团队合作精神。
8、(1)材料一表明我国就业再就业压力依然很大,控制失业率的任务相当艰巨。造成的原因主要有: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而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传递系统不畅通。
(2)两则材料共同表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扩大就业、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3)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特别对经济发展(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第二,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合理配置下的劳动就业,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三,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不断再生产;第四,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于初中的政治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地位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主题是责任与使命,重点探讨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根据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轨迹,学生在认识自我,学会与他人沟通和交往、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基础上,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国家负责,和对社会负责。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自觉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未来,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因此本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维护国家尊严,为国分忧是每个公民的责任,社会需要互助、关爱。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关爱社会的实践能力。自主反思责任,自觉承担责任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体验承担责任的快乐,树立在承担责任中成长,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人生追求。
3.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培养学生维护国家尊严,为国分忧,勇挑重担,自觉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自觉性。因为学生虽然对“责任”有所耳闻,但对责任心、责任感还没深入明确认识。部分学生故意逃避责任。表现之一是自我中心意识过重,社会责任意识淡化。凡事以我为中心,遇事讲索取,讲实际,服务奉献意识不足。只顾个人利益,不他人利益。二是公德纪律意识淡化,角色责任意识弱化。一些学生厌学,逃课,作弊,说谎,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破坏公物,迷恋网吧等,屡教不改。三是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错位。有些学生对集体活动、公益活动不感兴趣,有利的就上,无利的就让。认为理想是远的,信念是空的,金钱是实的。一旦遇到失败和挫折,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抱怨同学、老师、家长和社会,认为父母不关心,机会不均等,社会不公平。因此,对学生加强责任意识教育尤为重要。
二.教学方法
我在指导学生学习和培养能力方面采用了以下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与老师点拨引导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老师要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具体做法是:通过活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读书指导法、师生谈话法、小组讨论法等,对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感悟得出,用自己的话概括小结,避免老师说教灌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启发学生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的情感。
三.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深圳歌手丛飞救助失学的事迹家喻户晓,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此材料新颖典型。我用大屏幕展示。引导学生思考:丛飞为什么会感动中国?通过此材料和问题引入本节课的课题,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究,对承担社会的责任形成初步认识。
2.新课教学
如何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教材讲了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即:维护祖国尊严,为国分忧,勇挑重担,与国家共渡难关和自觉参加公益活动。如何把这些要求讲清楚,使学生知行统一,我的总体做法是:
讲(事例案例)——谈(体会打算)——读(要求)
形成初步 深化理解 强化理解
印象 提高觉悟 促使践行
上课前几天,我布置了要求学生自学课文,收集与课本有关的材料和事例并熟记,准备课上交流。事例讲述后,还要学生认识和体会他们是怎样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的。这些承担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要求,必须通过反复读记,才能加深印象,形成自己的觉悟。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读书体会。
依据老师要以学生能够接受和乐于参与的方式来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和体会教学中的道理,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下面具体讲述我的教学过程。
(1)爱国责任——维护祖国尊严。
首先,学生阅读,分组讨论23页的材料及问题,小组代表发言,小组互评。
接着学生讲述自己搜集的维护国家尊严的事例。其中,一位同学讲到了赵薇在长沙街头穿日本军旗装,被群众泼大粪的故事。一听到这个故事,同学们的情绪就调动起来了,议论纷纷。这位群众确实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感,能自觉地由破坏国家尊严的行为作斗争。但行使方式欠妥。经验告诉我,要抓住时机,利用好课堂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进行法制教育。
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我扮演长沙晚报的记者,一位女生扮演赵薇,一位男生扮演泼粪的群众,其他同学扮演旁观者。我对他们分别采访。
我问赵薇:你做为公众人物,穿日本军旗装合适吗?为什么?
问泼粪群众:你为什么要将粪水泼在赵薇身上?
问旁观者:你怎么评价赵和那位群众的行为?
通过此活动,学生们认识了维护国家尊严重要,维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也重要。在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多角度思维的能力。我观察,学生对此活动设计得很满意,达到了设计目的。后来,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了。
师生互动结束后,要求学生通过这些材料和事例,归纳应怎样如何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最后,男生齐读23页的第一段,即“怎样维护祖国尊严”。
(2)分忧责任——为国分忧,勇挑重担,与国家共渡难关
首先,学生讲述自己搜集到的这方面的事例,边讲边谈体会。讲的很生动是三峡移民、98年抗洪救灾、周恩来等为国分忧的故事。
接着,我又展示了焦裕禄的先进事迹。和学生共同感受焦裕禄为国分忧,勇挑重担,与国家共渡难关的高尚品质。
仅仅知道别人为国分忧、勇挑重担是不够的,重要是形成自己的思想觉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针对我们还小,不能也不必要为国分忧的错误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让学生辩论:我们青少年能不能为国分忧。虽然辩论的水平不高,但目的达到了。通过辩论,学生们澄清了认识,知道在学习、道德品质、理想前途、日常行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方面严格要求也是在为国分忧。
活动结束后,女生齐读23页的第二段,让“为国分忧,勇挑重担,与国家共渡难关。”的责任意识内化于心,落实于行。
(3)奉献责任——热心公益,服务社会
这次,我没有要学生讲故事,直接向大家介绍徐本禹的事迹。徐本禹、丛飞等人的所作所为毁誉参半,认为他们这样做划不来,不值得。为了使两种不同的观点碰撞、交锋,让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发扬光大。我设计了第二个辩论。但由于前面的“赵薇的事件”在全班掀起了波澜,占用时间。我启用了第二套方案——谈话引导法进行本内容的学习。谈话引导法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教育方法,能快速推进教学内容的完成,启发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发现问题的能力。
问题的设计是这样的:请看大屏幕。
意图:针对青少年中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错位的现象,引导学生提升看问题的角度,从社会体会价值和社会贡献角度进一步理解奉献精神和奉献意识的重要性。
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到,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支援西部贫困地区虽然付出了很多,但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自己参加公益活动,不但能培养自己的能力,磨炼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还可以从中体会到快乐,体会到自己在成长,逐步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最后,老师总结点评,一二组的学生齐读P24页的第一段。
3.总结深化
老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后,三四组的学生齐读板书,使学生对本课内容、结构形成整体印象。然后要求谈谈学习本课后有哪些收获和启示。可以用课本上的观点,可以是收集的名人名言,也可以是自己的认识等,强化三维目标。
四.课堂板书
为了使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更好地理解记忆,我把课本内容进行了灵活处理,把承担社会责任的三个具体要求作为平行内容对待。课本上编排成了两个层次。左边是我的板书,内容简练,结构简单。
五.课后反思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又不拘泥于教材。新课改要求老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我在教学中使用了教材提供的部分材料,大部分是我和学生课外搜集的,都是学生关心的和比较感兴趣的材料。丰富了教材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动脑的习惯。
2.强化知识,夯实基础,落实三维目标。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的每个要求,通过创设情境,师生共同归纳,然后用各种形式要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形成正确的责任观。
3.在互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碰撞得不够,坐在座位上随便说的现象比较普遍。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草草得出结论。体现了我的教学经验、技能还很欠缺,以后要注意学习和改进。
①从老师的角度看问题。
原因:老师与学生角色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的不同是产生师生矛盾、冲突和对立的主要原因。(补充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加以说明)
怎样:学生如果能够从教师的角度、立场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老师着想,就能理解老师的想法,从而顺利化解师生之间的冲突
②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老师的表扬是肯定,是鼓励,是期待;老师的批评是爱护,是鞭策,是期待
当我们被误解的时候,一定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向老师作出解释
表扬要再接再厉,批评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③原谅老师的错误。
活动四:补充故事,柏拉图关于人的定义(人——鸡)
原因:作为普通人,老师也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错。)
怎样:用恰当的方式指出老师的错误,不伤害老师。(你认为有哪些恰当的方式呢)
(3)师生交往礼仪
礼貌待师
注意场合勿失分寸
结束新课:第四课的知识结构(归纳法)
课后作业布置:基础训练P8——P10(一周内完成)
四、教学效果和教学反思
初中政治说课稿 篇8
1、教材分析
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每册教材的内容都遵循一个内在逻辑:即成长―交往―规则―理想,在教材中主要承担交往这一环节。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开始在各个方面追求独立思维,这也包括与人交往上,这个时候凸显带沟问题。结合初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使学生知道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能够感激父母,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
2、教学内容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关注父母对自己的爱,告诉学生应该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努力跨越代沟。
3、教材编排特点
分立三个知识层次,首先讲对待父母的态度 ,即尊重父母。然后讲对父母的孝敬意识和行为。最后由与父母沟通,引出父母子女之间一个特别内容――代沟。这三个知识层次的组合不是随意的。三个知识层次都能支撑站题所表明的观点,即孝敬父母。这样便把知识简单化了,容易使学生明确本课的主题思想,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引导学生关注父母的爱,并给予回报。
②探讨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2)能力目标
①锻炼学生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生活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辨证地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在亲情互动中加强学生口头及书面的表述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和价值观
①不断地尝试体验亲情互动带来的快乐。
②使学生树立孝敬父母的意识,以及培养孝敬父母的行为。
5、教学重点、难点:要努力跨越代沟。
6、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材料。
二、说教法
1、自我介绍法
主要是让学生树立孝敬父母的意识,以及培养孝敬父母的行为,为了拉进与学生的距离,鼓励学生袒露自己的心扉。我先用自我介绍法,介绍自己在初中阶段生病住院,父母细心照顾自己的亲身经历导入新课。这样既沟通了师生的情感,也把自己融入到教学资源中,具有亲和力,学生很容易就接纳了老师,同时也会积极主动地谈自己的感受。师生很快地都进入角色中,相互教育学习。
2、讨论法和辩论法
代沟问题是该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代沟问题的突出和突破,我采用的是讨论和辩论赛。在讨论中,让学生展示才艺,交流对策;在辩论中,教师及时点拨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辩论。这样在激烈的讨论和辩论中代沟问题从思想上迎刃而解。由此帮助学生初步学会辩证地看问题,逐步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3、讲故事和演小品
对于该课的核心内容――孝敬父母,我让学生讲故事或演小品的形式使学生身临其境,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4、榜样法
在该课的教学中,从学生当中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很好地孝敬父母,这样更有教育意义。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基本为独生子女,在对待子女的家庭教育方面,往往是来自家庭的溺爱使得学生比较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不善于与他人交往,不懂得关爱他人,也不知道如何去与父母沟通,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
2、学法指导
在上课前,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精心设计讨论题和辩论题,尽量把材料编成案例、小品形式,将课文内容用艺术的形式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去表演、去评判。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和好奇心。在课堂中,教师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自由展示的氛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不同观点的争辩,并且和颜悦色地启发开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开拓学生思路,再深入浅出地把学生从问题中引导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大致分为:创设情境、畅所欲言,身临其境、小品表演,故事演讲,学生讨论、辩论这四大部分。
1、新课导入
上课前,介绍自己在初中阶段生病住院,父母细心照顾自己的亲身经历导入新课。然后引导学生畅谈自己被父母关爱的经历,感受父母的爱。如:父母带自己在公园玩耍等。
2、我们应该尊重父母
让学生表演自己与父母在生活中的代沟引发的矛盾,引导学生列出父母的可贵品质和作为平凡人的表现。
针对父母的两方面,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父母,理解父母,端正对待父母的态度,即尊重父母。
3、我们要孝敬父母
让学生说说历史上著名二十四孝的故事,谈谈自己对孝的理解。这一环节要注意一方面借说历史上孝的经典故事,使学生明确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特点。另一方面也要推出当今孝敬的典型事例,让学生有真实感。如:花木兰替父从军、田世国捐肾救母等。
4、要努力跨越代沟
从学生自身实际生活出发,以谈话、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体现代沟的事情,并以这些具体事情为载体,展开对代沟的探讨,针对存在的体现代沟的事情,分析其中的共同点,以及造成代沟的原因,从而探究努力跨越代沟的方式、方法。代沟实际上是双刃剑,针对代沟的利与弊让学生展开自由辩论,这样在激烈的讨论和辩论中代沟问题迎刃而解。从思想上跨越代沟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与父母沟通。如:零距离接触……
5、小结
高一政治说课稿《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篇9
1、本课的地位: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是初三年级思想政治课教材第九课的第二框内容。本课围绕“公民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阐述了公民依法享有婚姻自由的权利、结婚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和履行法定手续;在家庭成员中,父母与子女之间有法定的权利义务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有的虽然距离中学生的生活比较远,但是恰恰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能否建立起民主和睦的家庭关系,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幸福,还直接影响到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的稳定。因此,让学生了解公民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从小树立法制观念十分必要。所以,本课是“公民与法律”板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子女对父母的义务”。
因为这一问题最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许多孩子被视为“小皇帝”、“小太阳”,备受父母及亲属们的关怀,甚至溺爱。因此培养教育他们具有孝敬父母和长辈的优良品质,反对不尊敬父母,甚至xx、遗弃父母等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这一问题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明确要求开展家庭美德教育,通过“子女对父母的义务”这一总是的教学,使子女切实发行赡养扶助父母和老人的义务,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十分重要。
本课的难点是:“父母对子女有抚养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是无条件的,而对成年子女的抚养是有条件的;未成年的中学生没有经济来源,他们普遍认为赡养扶助父母是将来的事情。对于上述问题,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要教育他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父母的抚养,并自觉履行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会有一定的难度。
3、本课的特点:
每个学生都生活在家庭中,学生根据自己家庭实际情况,非常容易理解和接受本课的观点,而且本课也以事例见长,通过大量列举活生生的例子加深学生对权利与义务的了解与认识。
4、本课的侧重点:
本课的侧重点在于理论知识和现实事例同在,通过鲜活的事例,使学生容易接受相关的知识和观点。
5、本课的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将本课内容的教学目标确定为3个方面。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懂得父母或子女未履行家庭关系中法定义务的,要受到道德谴责,要承担法律责任;父母有抚养、教育和保护未成年子女之间的义务。情感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父母为培养教育子女花费了许多心血,应当铭记父母养育之恩,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公民。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法律知识观察、辨别家庭关系中各种现象的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教学模式:中学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和问题导学法的教学模式。
2、教学流程图:
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 → 教师根据情境和教材提出一些问题 → 学生对所给情境进行讨论、发言→ 教师和学生得出结论
3、理论依据:马克思认为,人是具有能动性的,所以人不是教育的消极产物。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力,而不能把学生看作是被“塑造”的消极客体。因此,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不仅符合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结构主义”理论,也符合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结构主义认为,教育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教师的作用是指导者、辅助者、协作者,学生才是教育过程的真正主体,所有教育活动都是围绕学生为中心进行的。当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索、思考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更离不开协作学习过程教师画龙点睛的引导。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深入发掘教材的内涵,提炼重点和难点,精心地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足够的、容易被接受的“情境”,唤起学生长期记忆中有关的 知识或表象,从而使学生能够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到的新知识。
3、知识点衔接:
(1)导入新课:
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激活学生知识体系为导入新课的指导思想,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尽快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
通过“材料1”的讨论,来引出“父母与子女关系包括的内容”;通过出示“材料2”和“材料3”,来得出“父母与子女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然后让学生谈谈他们亲身感受的最深最难忘的几件事,如可以让学生谈谈“父母关心自己生活和健康的最难忘的几件事”,“父母对自己进行教育,感受最深的几件事”等等,使他们动情,从而真正体会到父母抚养、教育和保护子女的艰辛和一片苦心。同时教育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父母的抚养和教育保护。通过“材料4”,来引入子女对父母的义务;通过讨论“父母有经济收入不必赡养”、“不与父母住在一起无法抚助”、“父母伤害了我们的感情和身心健康,我们不愿意赡养他们”、“父母没有对自己尽抚养教育的义务,现在我们也不尽赡养义务”“我们是中学生,没有经济来源,赡养扶助父母是长大以后的事”等,使学生明白,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扶助,包括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安慰三个方面,并且是法定的义务。
(3)小结:
三、学法设计:
1、学情设计:
目前的中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生活中,他们受到了父母 、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多方面家庭成员的关心爱护。许多人习惯于接受来自别人的爱,而不习惯去帮助别人。但是,学生比较喜欢听“故事”,容易接受和记住教师所举的“实例”,而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比较难于接受。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重事例、轻理论”的现实情况。初三年级学生经过了八年义务教育,具有了一定的同化新知识的知识体系和对事物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而且他们每个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这就可以去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在力量,来活跃课堂。
2、学法指导: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搜集有效信息,使用这些信息来同化新知识,并将新知识放置在自己的知识体系的适当位置。
【高一政治说课稿《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推荐阅读:
高一政治考试总结与反思10-07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1.2信用工具与外汇教案10-07
关于高一政治的知识考点分析09-25
高一政治质量分析06-07
高一政治备课组06-12
学好高一政治的五个方法06-18
高一政治生活期中试卷08-21
高一政治中期考试试卷05-17
高一政治寒假作业九07-15
高一政治周练卷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