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传媒与政治发展

2024-08-16

现代传媒与政治发展(共8篇)

现代传媒与政治发展 篇1

一、引言

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政治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国家政治现代化的根本动力。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 公民的政治参与也呈现出制度化、法治化、多元化、深度化的发展趋势, 网络参政的出现更是将公民的政治参与引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对于公民政治参与的界定, 以学者王立京在《中国公民参与制度化研究》[1]38一书中的相关论述为主要参考, 笔者认为, 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指非政治职业者的普通公民, 运用合法化、制度化的途径与方式, 通过影响体制运行或政策制定, 以期实现自身政治、经济等多元化利益诉求的理性政治行为。而在新媒体时代, 公民的政治参与还应涵盖网络参政的成分。

二、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与我国社会变革的步伐相适应, 公民政治参与的演变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特征。根据学者梁丽萍、邵尚奇以及王立京等人的观点, 政治参与的历史阶段应与我国国家建设的发展进程相对应, 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参与划分为两个阶段:建国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 是以社会主义建设和阶级斗争为中心的革命型和动员型政治参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也就是改革开放以来, 公民的政治参与逐渐向建设型和自主型参与模式转变。笔者较为同意这种划分方法, 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单纯划分为一个历史阶段稍显粗糙, 因此从传媒研究的视角将21世纪以来 (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形成后) 的公民政治参与划分至第三阶段, 在前人的两段式划分的基础上, 添加主动型和互动型参与模式, 如下表所示:

1. 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制度建设

新中国的成立初期, 群众路线、群众运动等政治参与方式对这一历史阶段仍有较大影响, 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公民的政治参与仍然依靠动员进行, 公民作为普通的个体和政治参与者, 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基层民主制度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政府工作的调整提出意见和建议, 来进行政治参与的。

基层民主是人民群众在基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参与管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制度和实践[1]110。我国的基层民主包含农村基层民主、城市基层民主和企事业单位基层民主三个方面, 通过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职工代表大会实现公民的民主管理和自治, 是一直以来我国公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政治决策的主要形式。

2. 改革开放时期的公民政治参与转变

改革开放以后, “以经济体制转轨为基础的中国社会转型带来了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具体表现为人口的城乡结构、文化的深层结构以致意识形态的多元化。”[2]个体意识逐渐觉醒, 个人的利益诉求逐渐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最大动因, 在关注经济建设的同时, 也十分关注自身民主权利的保障, 逐渐由被动的政治参与转变为自主型、建设型的政治参与。此外, 我国进一步开辟了社会协商和对话制度、舆论参与和监督制度、专家咨询制度、民意测验制度等全新的公民政治参与途径和方式, 为公民全面介入政治生活, 实践民主精神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证[3]。

3.21世纪主动型与互动型公民政治参与的新面貌

21世纪的数字化生存不再只是尼葛洛庞帝的预言[4], 新媒体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成为人们一种新的生存与生活方式,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强国论坛等主流媒体的新媒体融合之路昭示着网络参政时代的到来。公民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社会事务的讨论与决策之中, 互动型的政治参与模式主要依托于网络及新媒体的技术和内容平台。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信息传播渠道呈现出网状特质, 移动化、个人化的信息传播工具的交互性日趋完善, 实现了信息即时、即地、高速传播与反馈, 为公民政治参与及相关政府、工作人员的及时反馈提供了技术支撑。

通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制度建设和法治建设, 公民民主和法治意识得到提升, 参政议政能力逐步加强, 政治参与的现实状况好转, 同时也积累了民主政治的宝贵经验, 有利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和推进。

三、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在新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中呈现出新的特点, 从实际的调查情况来看, 公民的政治参与状况并不乐观。

1. 公民政治参与意识较强, 参与状况不理想

《中国政治参与报告 (2012) 》首度公布的“中国公民政策参与”问卷调查显示, 按照总分10分的评分标准, 全体被调查者的得分平均值为4.21分, 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这表明中国公民政策参与客观状况并不乐观, 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报告分析称, 中国民众政策参与的认知水平远高于实际参与水平, 从政策参与主观状况看, 民众政策参与意愿较强, 参与效能较高, 参与满意度偏低[5]。2013年政治参与蓝皮书再次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 以10分为满分计算, 中国公民在政治参与行为方面得分为6.18分, 民众的政治参与状况较之上一年有所提升, 但仍然不够理想, 这一方面印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现有体制仍存在一定的缺陷, 使得公民的政治参与程度和满意度较低。报告指出, 公民的政治参与意愿较强, 这主要是基于问卷调查法的分析结果, 应该理性对待这一说法。当前,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主要还是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 而将政治参与动机上升到国家利益和民主理念的公民只占少数, “多数公民还没能把政治参与作为一种目标来追求或者至少是当作目标之一来追求, 而是把政治参与当作实现其他目标的手段。”[3]公民政治参与意识仍然有待提升。

2. 制度化水平较低引发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保障, 如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舆论信访制度等, 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其具体实施情况并不理想, “在个别地方, 选举走过场, 不是真正反映民意或代表民意;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行政化的倾向较为突出, 未能真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3]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是指通过法律化、程序化手段参政议政的公民政治行为, 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形式和渠道相对单一, 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机制和程序不健全, 缺乏必要、有效、适当、合理的政治参与渠道。

3. 现阶段我国的网络参政是思路但不是出路

网络参政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一条便捷和合理化路径, 一方面为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实现和政治意图的表达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及话语平台, 但另一方面, 当前我国并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法律对公民的网络参政行为进行规制, 使得一些非理性参政得以滋生, 网络参政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现阶段网络参政只能作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思路和手段, 在相关法律制度尚未成形之前, 网络仍然不能成为一种主流的政治参与态势, 但作为提高公民政治参与水平和能力的有效路径, 其存在和完善尤其具有合理性和紧迫性。

公民政治参与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新一代领导集体势必会在民主制度改革方面推出重要举措, 继续提供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保障。21世纪以来, 在已有制度体系的基础上, 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 网络参政逐渐兴起, 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新形式和渠道, 但是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实水平和状况仍然有待提升和改善, 只有在建立健全民主制度和政治参与机制、对网络参政行为进行必要的鉴定和规制的前提下, 同时辅以理性的公民政治参与观的引导及确立, 特别是要在广泛的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之间寻求动态平衡点, 才能走出中国特色公民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之路, 才能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科学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摘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探究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现状, 首先厘清和明确研究对象“公民政治参与”的具体内涵, 继而总结相关文献及论述, 在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历程“两段式”划分的基础上, 从传媒研究的视角提出了主动型和互动型的政治参与模式和历史阶段, 对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阶段状况进行总结, 提出并分析当下我国公民政治参与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公民,政治参与,政治现代化,网络参政

参考文献

[1]王立京.中国公民参与制度化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1.

[2]李钢.中国社会转型与代价选择[J].中国社会辑刊, 2000, (1) .

[3]黄国满.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问题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 2004, (3) .

[4][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6.

[5]中国首份公民政策参与报告发布客观状况并不乐观[EB/OL].新华网, 2012-09-01.

现代传媒与政治发展 篇2

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及近来发展迅猛的互联网。它们的成长与发展对美国的政治生活有着重大影响。

美国建国前,北美殖民地报业的特点是报纸数量有限,质量不高。但就是这样,当时的《波士顿公报》、《纽约新闻报》等上刊登的关于反对印花税法、汤森法案内容及报纸对“莱克星顿枪声”的报道、潘恩《常识》的宣传,都起到了革命动员作用。建国后美国报纸数量增多,至1830年美国已有1200余家。由于发行量不大,报纸生存依赖政党或政府,报纸内容也多为政党各派观点。

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期,美国报业进入“大众化报纸和发展的时期。”报纸内容丰富,读者增加,公共性、政治性报道的传播范围也随之扩大。《纽约论坛报》曾被称为“这个国家传播建设性民主思想和实验的第一的且唯一的工具。120世纪以来,报纸在政治生活中更是不可或缺。”○杂志缺乏报纸的及时性,但容量大,保存时间长。早期美国杂志价格昂贵,是显贵阶层的消费品,主要刊登小说、学术论文、政治和社会评论。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后,美国杂志才逐渐兴起,销售量逐步扩大,有的刊物发行量已达到20万份。20世纪初美国杂志上的“揭丑时代”到来,这是美国杂志史上大规模、深度参与社会的辉煌时期。《大西洋月刊》、《哈波斯氏》、《麦克卢尔杂志》、《舞台》等杂志纷纷发表文章评论公共政策,反对托拉斯,抨击政府腐败现象。二战以后由于电子媒介的普及,杂志辉煌不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广播事业兴旺和电视业崛起,深刻影响到美国的总统选举。从此总统竞选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如何利用大众传媒为其争取选民已成为总统竞选班子首要考虑的问题。富兰克林·罗斯福利用广播进行“炉边谈话”便是无线广播在政治参与方面的成功范例。上世纪50年代电视业开始兴旺发达,至50年代结束时,电视进入86%的家庭。电视的出现使政治生活具有了形象化特征。政治事件的视觉化图解强化了语言所不能达到的渲染效果。在电子媒介家庭中电影、录音带在政治生活中也十分重要。如在水门事件中就是一些小小的录音带让尼克松下了台。近来发展起来的因特网更是近乎根本性地影响着政治,1998年克林顿性丑闻一夜间传遍世界便是一个有力例证,网络政治的时代就要 到来。到了2000年小布什竞选总统的时候,互联网已俨然以“新媒体”的角色风行世界。小布什在1999年3月建立了自己的竞选网站,并最终帮助他登上了总统的宝座。

总的来说,大众传媒对美国政治生活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诠释外交政策,大众传媒通过向公众传递全球信息,编制新闻程序,从而影响外交政策日程的确定。美国有一位学者曾说:“在华盛顿,真正为外交政策制

2一位议员的助手定日程的,不是在白宫,而是在编辑室和记者的屋子里面”。○说:“国会首先研究的问题有90%是来自《纽约时报》和《华盛顿时报》的头版。3就历史与现实看,大众传媒与美国政府的互动中,呈合作与对立共存态势。”○合作表现为传媒始终将政府视为重要的消息来源。据统计,美国主要传媒所发国内新闻的70---80%是关于各级政府官员的消息。在涉及国家利益上的外事新闻与战争报道中,传媒则与政府基本保持一致。同时大众传媒还对政府官员腐化、决策错误、渎职行为进行揭露与批评。“水门事件”中新闻监督作用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制造政治人物,随着本世纪50年代“电视时代” 的到来,大众传媒制造政治人物的作用日益凸现。政治人物不一定是充任某种政治官职或竞选某个政治职位的人物,而是在一些事件或政治运动中头角峥嵘的人物。他们或因大众传媒的追踪报道而成为某次运动的代表;或因某次丑闻而名噪一时。前者如马丁·路德·金,4与此相关的是在总统竞选中,后者如尼克松总统。○我们看“电视政治”的巨大威力,它可以使一个竞选者成为白宫的未来主人,也可以让一个人永远徘徊在白宫门口。可资援鉴的是肯尼迪和尼克松竞选总统时的辩论。肯尼迪新鲜、生气勃勃的面孔最终战胜尼克松胡子邋遢、倍显憔悴的容颜。一般认为他们间的辩论开创了“美国电视政治新纪元。”

大众传媒对美国政治生活的影响并不止这两点,它对社会舆论的控制与引导对政治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另外大众传媒对美国大众政治文化的形成更是贡献有加。大众传媒通过自己的方式将自身崇奉的价值观念传播给公众,帮助他们树立基本价值体系;通过对政治事件的报道使公众认识政府运作方式,确立民主观念。

美国大众传媒对政治的影响巨大,是因为传媒有着丰厚的“自由支撑”的背 2 景。然而这一“自由”,也受到诸多限制,表现为行业上的及美国政府方面的制约条款。日常生活中最为直接体现是由于诸多限制,传媒报道的客观性受到严重侵蚀,这也是传媒在美国政治现代化演进中的功能限度的反映。参考文献:

现代传媒与政治发展 篇3

1 河南省农科院广播传媒的建设回顾

1.1 河南省农科院广播传媒的前身及其经历

河南省农科院现代传媒制作中心的前身, 是由挂靠在科室的声像组, 由声像组到声像室, 再有声像室到2009年成立河南省农科院现代广播传媒制作中心时并入, 历时20多年。1981年由当时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信息所筹建的声像组挂靠在科室下, 当时主要业务之一是为本单位刊发的《河南农业科学》杂志提供摄影服务;1986年主要业务内容转为农业电视节目制作;1986年末成为独立科室。声像室业务内容包括: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重点课题, 重大政治、科研、外事活动提供公益服务, 为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开展科普宣传业务, 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积累了大量的视听档案资料。业务拓宽开展社会化有偿服务, 与河南电视台法制频道、河南省公安消防总队联办《中原1 19》电视栏目;与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联办《县域新视点》电视栏目;与河南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电视剧《彭雪枫》、《干渴的都市》、《危险的爱情》等电视剧40余集。21世纪初, 声像室规模逐渐扩大, 办公场地由原来50㎡普通办公室发展到超过100㎡的专业声像工作间。据2008年底统计的数字, 主要完成的工作有:为院重点课题拍摄专题片《小麦新品种豫麦13》、《玉米新品种郑单8号》、《猪旋毛虫诊断和防治配套技术研究及应用》等50部 (集) ;推广农业种、养、加科普录像片200余部 (集) , 磁带5000余盘;在省级电视台播出专题片180余部;中央电视台播出各类信息、专题片40余部 (集) 。为社会、农业、农村、农民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还获得了诸多的荣誉, 如获农业部首届“神农奖”优秀录音奖;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中国科协优秀电视节目奖二等奖4项。

1.2 河南省农科院现代广播网络传媒平台建设概况

河南省农科院现代网络传媒平台建设从低级到高级, 结构从简单到复杂, 建设规模从小到大, 服务范围从局部到全面, 现代传播功能从单一到多元化, 历经20多年。1987年, 从购买第一台电脑, 建立微机室,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信息所开始步入现代化。1995年6月, 与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计算机中心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建立了计算机联机关系, 1995年9月实现与北京图书馆联机。1995年10月在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率先成立农业科技光盘网络电子阅览系统, 开设互联网终端。1996年5月, 光盘网络也发展成拥有20个本地终端17个远程终端覆盖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的信息资源网络, 实现了农业信息资源在全省内的快速共享传播。2000年6月到2001年6月, 通过增添设备对原有的光盘网络电子阅览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 扩展为一个与互联网互通局域网系统———河南省农科院网站。2002~2007年, 现代网络功能不断增强, 实现了访问互联网、信息发布、院内办公自动化、邮件服务、数据库检索等功能, 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最重要平台之一。2009年河南省农科院依托河南省农科院网站, 正式命名建设成立了河南省农科院现代广播传媒制作中心, 负责网站的建设与维护, 以及影像拍摄和电子产品的制作与传播等。

2 加强网站建设, 畅通现代传媒, 丰富传播渠道

河南省农科院网站建设在传媒中心成立之前, 信息栏目只从单纯的摘抄国内农业新闻, 反映院科研现状和动态, 宣传推广科研成果, 方便外界了解河南省农科院, 网站只是成为向外界宣传、展示我院的一个窗口, 多是文字信息。从传媒中心成立开始,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网站以农业为特色, 突出为“三农”服务, 为农科院院直各单位设计独立的网页, 相当于一个个子网站, 这些子网站在农科院网站总体设计风格模板的基础上, 又根据各单位的特点在栏目设置和页面布局上有所区别与调整, 既满足了农科院网站整体统一性, 又适应了不同二级单位的特点。同时, 各二级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进展随时上载相关信息, 这样有力促进了信息更新的及时性, 更方便支持了视频信息。中心成立伊始, 正是百年院庆和60年国庆活动, 中心为百年院庆和60年国庆活动提供了网络及声像等服务。

3 搭建农业技术咨询现代传播服务平台

3.1 省农村科技远程双向视频诊断互动平台建设

农业科研服务于三农是农业科研的最终目的, 随着农业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村信息化建设在“三农”工作中愈来愈重要, 农民对科技信息的要求愈来愈迫切, 科技信息的有效及时传递已成为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瓶颈。为了改善农业科技人员服务手段, 增强农业科技服务功能,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切实解决广大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信息不畅通、遇到问题咨询难等问题。传媒中心在院网站初步搭建了农业技术咨询网络服务平台。基于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Internet、3G无线网络等信息技术, 整体建设采用“123技术方案”, 即:1个统一门户+2种预约模式+3种沟通方式, 通过远程视频会议、远程视频监控、3G手机视频通话等多种方式, 实现农业专家与农民的视频交流、双向互动、“零”距离接触。为了充分发挥农科院网站的农业技术传播作用, 开辟了农业技术咨询答疑板块, 在院领导的指示和中心领导的带领下, 以原阳、扶沟、鄢陵三县为试点, 初步完成了省农村科技远程双向视频诊断互动平台建设。

3.2 传媒与网络相结合实现农业专家与农民的视频交流

在院上级领导的协调下, 与省远程教育办、联通公司、省农业厅等多家单位联合, 以河南省农科院为直播现场, 在传媒制作中心, 顺利完成了河南省农村基层党员远程教育频道《农事早知道》栏目为期三天的直播任务。从各地反馈的收视情况看, 直播节目非常受农民欢迎, 效果很好。通过远程视频方式, 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第一时间就能得到圆满解决, 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得到农业专家的指导, 是以直观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推广传播农业科技, 直接服务农民的切实体现。系统不仅可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畜牧养殖中的实际问题, 而且还面向省市县三级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高校、种植养殖农户, 实现农业技术交流、远程会诊、远程咨询与培训、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河南省农业专家远程视频诊断系统的建设有力促进河南省农业人才、科教、信息优势资源整合, 对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4 更新、完善现代传播传媒设备

4.1 多媒体制作条件明显改善

在院及各职能处室的资金和建筑支持配合下, 院基建财务处完成了新的适应现代的多媒体音像制作工作室建设工作, 新增设备投资200多万元, 购置了新设备, 组建了新的录音室和直播间, 使多媒体制作设备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4.2 满足本院各项拍摄和制作任务

院里的各项拍摄及后期制作首选传媒中心, 而传媒中心以高质量服务及高水准的成品制作, 也为中心赢得了好口碑。自2009年传媒中心成立以来, 完成了在院举办的多次全国性会议、院国庆歌咏比赛、农科院百年庆典等大型会议及活动的全程录像任务;完成了为院科研处提供了院士讲座现场拍摄服务、为院、所提供重点实验室申报音像材料的拍摄和制作服务;完成了每年的春节联欢会、团拜会的拍摄和制作服任务;完成了院职能部门组织的各种活动, 例如“三.八”节趣味活动、“信息”杯篮球比赛等;完成了每年省远程教育课件的多部拍摄和制作任务;完成了信息所的宣传片的拍摄制作任务。

4.3 高水平制作《为了大地的丰收》院庆专题片, 使多媒体制作获得突破性进展

多媒体制作中心受院党办的委托, 承接了院百年庆典专题片的制作任务。在创意、策划、取材、拍摄、制作等各个环节均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专题片用艺术的手法, 从历史的角度, 再现了农科院的百年沧桑巨变和风雨历程, 采用大量纪实素材和人物专访, 展现了我院一代又一代农科人为科研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重点突出了院农业科研事业取得的丰硕成果及其为农业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院领导审看后给予了高度评价, 专题片在院庆期间展播后, 得到了广大来宾的好评。为此, 传媒中心的创作人员已被浙江省农科院聘请为院庆专题片制作组技术指导专家。

5 在建设中原战略区的环境下扎实工作, 努力创新

5.1 加强网站建设增强传媒职能

现代网络是现代传媒的主要渠道之一, 是科研过程和科研成果实践的具体体现形式, 所以传媒中心还要加强网站建设, 现已经为院5个下属单位制作了新网站, 还将为各科研单位制作新网站, 同时加强对网站栏目的建设, 以期拓宽传媒途径, 增强服务职能, 在建设中原战略区的环境下, 始终把三农放到首位, 力争做到科研与实践相结合, 打造由提供单项的农业技术指导服务向提供技术、信息、农资、农产品销售等综合服务延伸, 发展为一个由农业管理单位、农业科研机构、涉农企业、农民、农业金融、物流等共同参与的农业综合信息传播服务平台,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5.2 加强人员素质培训, 提高服务质量

为了更好地满足新时期农业科研开发工作对传媒服务工作的新需求, 还将组织技术人员参加IBM、微软、Cisco、联想、索尼等国际知名企业举办的新技术、新产品展示和培训会。通过培训和学习, 掌握传媒服务行业前沿新产品的开发应用情况, 便于我们对将来农业信息传媒服务发展方向合理定位。

5.3 加强远程视频诊断的培训, 增强服务效果

河南省农业专家远程视频诊断系统的建设和实施, 极大地解决了河南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传媒中心通过网络便利条件, 加强系统的远程视频培训应用, 使有条件的涉农企业和高素质的农民获得便捷的服务。

摘要:对河南省农科院现代广播传媒制作中心的建设进行了回顾, 展现了在网络环境下现代传媒制作的累累硕果, 以及对今后发展远景的展望。

关键词:现代,广播,传媒

参考文献

[1]李明德, 杨凌裕, 张行勇.农业科技传播效果分析——以科普期刊等传播媒介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0, 21 (5) :559-564.

[2]胡峰, 冯晓, 马中杰.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河南农业科学, 2010, (7) :127-129.

[3]陈莉.网络时代农业信息传播方式的新特征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 20, (8) :99-100

[4]翟兰军.浅谈我国农业远程教育的起源及发展[J].甘肃农业, 2009, (6) :52-54

[5]邹庆鹏, 杨学德, 任银玲, 等.河南省农业专家在线视频诊断系统建设[J].河南农业科学, 2011, 40 (12) :1-3.

[6]郭怀礼.论现代传媒在农业信息服务中的应用[J].四川农机, 2011, (4) :10-12.

[7]王更新.科技传媒与新农村建设[J].农业网络信息, 2010, (7) :121-123.

[8]王立东.打造知识时代的传媒开放平台.中国传媒科技, 2011, (8) :42-45.

[9]蒋浩.大众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作用及发展对策.福建农业科技, 2006, (4) :86-88.

现代传媒与政治发展 篇4

在经济与科技占主导地位的现代社会里, 传统的艺术已经失去了原来精英文化的立场, 并逐渐被现代传播媒介挤向了舞台的边缘, 由过去的“热文化”变成了如今的“冷文化”。在人类逐渐物化的今天, 它与人类作内在深度交流的功能和治疗人类精神创伤的作用也在逐渐消失, 它自身也正经历着被现代传媒和科技异化的痛苦的过程。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 人类在一定时间内所能接受的信息量已经过度的膨胀, 传统的文字信息已经逐步为直观的视觉画面所取代, 从而导致人们与其作深度的情感交流已不太可能。如今图像与感官的消费成为时尚, 大众视野里的视觉对象已经脱去了物质内在精神性的重负而成为虚幻的外观, 即符号化了的图像, 人们的情感也由过去的深度模式退到了平面化的模式上, 逐渐成为一个个陌生而虚空的存在符号。艺术在这里失去了精神治疗的作用, 仅仅成为一种肤浅的娱乐与消遣。而在现代传媒催化下产生的电影、电视、照相机和摄影机等, 在逐渐替代传统艺术的主导地位的过程中, 并没有发挥精神治疗的作用。它们一方面将传统艺术边缘化, 一方面又将人类情感的窗口关闭, 使人类一味地沉浸在感官肉体的享受中而失掉了自己的精神主体。在人类还来不及对它们作深度反思的时候, 它们已经消失殆尽了。于是人们的反思能力逐渐退化, 人类也从此由双面人变成只有物质需求的单面人了。美国哲学家马尔库塞曾经这样说过:“工具、机器按其本来的意义应该是人的主体文化的附属品, 人类主宰、支配与控制其自然环境的目的原是为了自身生存质量的提高, 但是, 它的发展却产生了一个相反的结果:工业文明的发达把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需要的双面人, 变成受物质欲望支配的单面人。”这是现代传媒技术对传统艺术最大的扼杀, 使传统艺术如今在大众文化氛围中失去了话语霸权的地位, 甚至成为最不起眼的一个“小兵”。

美国社会批评学家丹尼尔·贝尔在他的著作《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和《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 注意到了文化在后现代化社会所出现的这种困惑。他指出, “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声音和景象, 尤其是后者, 组织了美学, 统率了观众。在一个大众社会里, 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面对视觉符号系统在当代社会中所具有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丹尼尔·贝尔说:“大众娱乐, 如马戏、魔术、印刷诚然一直是视觉的, 然而, 当代生活中有两个突出的方面必须强调视觉成分。其一, 现代世界是一个城市世界, 大城市生活和限定刺激与社交能力的方式, 为人们看见和想看见 (不是读到和听见) 事物提供了大量优越的机会。其二, 就是当代倾向性质, 它包括渴望行动 (与观点相反) , 追求新奇、贪图轰动。” (丹尼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P154) 于是, 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 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他的这一论述更进一步证明了传统艺术文化在现代大众传媒环境下所处的尴尬境地。现代传媒技术丰富了人的现实生活, 使当代人的文化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 但却使人们的精神世界进一步平面化, 使曾经有的深度模式逐渐消失, 现代科技造就了更多物质化的单面人。传统的以文字信息为主体的艺术文化, 已经失去了它的用武之地;由于现代传媒的刺激, 造成了传统艺术文化的断裂与困惑, 人因此也失去了精神上的独立。正如雅斯贝尔斯在《当代的精神处境》中所说:“人在意识到自己受到这重重限制以前, 是不会体会一种真正的精神处境的。当生活不但没给人带来圆满, 而且不断给人带来新的矛盾和冲突时, 他才算是真正地生活在自我之中。”也许现代的人已经慢慢体会到了他所预言的这种状况了。

现代传媒技术给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电影、电视等影视文化, 给人们带来了简单、快捷、刺激, 并且无需费脑力的图像化时代, 人们沉溺于流光异彩的图像化世界之中乐不思蜀。于是, 习惯了视觉快餐文化的现代人, 看了《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复活》的影视改编剧后, 对原来的印刷媒介就没有耐心去看了。因此, “传统文化在一种失语症般的惶惑与茫然中丧失了传统的意味, 人们在视觉形象化带来的新的渴望和无穷欲望的追逐中失掉了对文化的把握, 而面临一种文化麻痹症的危机之中。”[1]当科技传媒将种种现实的影像与信息呈现到人们面前的时候, 传统文化就在历史的深度消失, 形象替代现实, 置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并成为当代大众众多文化消费品中的一类, 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情感交流的作用, 而日益物质化、商品化。这一切, 都与工业社会, 乃至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有关。

传统艺术文化在被现代科技和影视文化逐渐剔除其精神安慰性质的同时, 也正在被它们赶进历史的记忆之中, 它不仅被认为得了“失语症”, 更严重的是它甚至被认为是毫无意义的怪胎。传统艺术文化在当今社会之所以会遭到如此的对待, 主要还是由于人们在影视图像文化中逐渐丧失了其精神追求而成为单向物质的存在, 一味地沉浸在视觉感官的流光异彩中而丧失了与自己的精神主体对话的机会, 越来越失去反思的能力。就如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所说的那样, “没有忏悔的人生是不真实的人生”, 一个没有忏悔, 没有反思的社会, 也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社会。虽然我们的社会目前还没有到这样一个不可救药的地步, 但是至少它失去了它的深度, 使人逐渐变得浅薄了。现代传媒手段对艺术文化的威胁, 不仅表现在逐渐将它赶向文化中心的边缘, 更表现在使它丧失了最基本的欣赏主体——人自身。影视等新型的艺术文化传播形式, 向人类输出的文化信息具有单向性、霸权性和强制性, 人们在接受影视艺术的同时就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对于它们所传播的内容, 我们只有接受和不接受两种选择, 丝毫没有主动参与和改造的权利。对于正在播出的电视剧, 如果观赏者对于故事情节不满意, 那么他也只有要么换台, 要么关掉电视机。这样做只能满足他不接受信息这一点, 因为他根本不可能要求故事情节按照他的想法来发展, 他能选择的也只有消极退出、回避, 他的主观想象力、创造力和自由选择的权利, 在这里毫无用武之地。这些现代传媒手段给人们呈现的, 是同样的故事情节和同样的话语方式, 人们在接受这个故事情节的过程中, 必然会逐渐丧失天生拥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 所有接受这个故事情节和话语方式的人都被类化了, 人类世界理解和交流的多样性也就失去了。“在这个人为的复制与模塑组合的世界里, 不再有主体与客体的对立, 不再有人的内部追求, 不再有深度性、超越性和对话性, 也不再有舞台和镜像, 而只有光影、色彩、网络与屏幕, 只有操作的单向、整一和模式化以及接受的被动、无奈和麻木。”[2]诚如托克维尔在《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所说的, 在文化压制与垄断下, 事实上“暴政对肉体倒是没有什么压制的, 而直接压制的是灵魂, 统治者不再说, 你要像我一样的思考问题, 你的生活, 你的财产, 你的一切都可以保存, 但是从这一天开始, 你在我们之间就是一个外人了。”“所有有不同文化、不同习俗、不同思想、不同体验、不同趣味的人, 都要编排、整合、统一到同一种价值观、思想模式与精神主体里去, 一切特立独行的思想者, 都很轻易地就会成为多余的人, 都在排斥之列。”[3]人的主体性、精神性的丧失, 人的单一化, 必然会导致以文字符号为载体的艺术文化失去其丰富多彩的意义。这也是导致传统艺术文化倍受冷落的一个原因。

当然, 现代传媒技术不仅给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危机, 同时也给它带来了机遇。西方解构理论家早就说过, 商品物化的最后阶段是形象, 商品拜物教的最后形态是将物转化为“物的形象”。“很明显, 这一由物变为物像化的过程, 既使文化处于四散的处境之中, 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同时又使旧有的话语内部打开了缺口, 而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文化批判与探索, 或者说新的批判与想象的崭新领域。”[4]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环境下, 为了艺术文化能够在大众传媒的冲击下保持其精神性, 并突现其应有的作用, 我们必须为它寻找新的生存出路。诚然, 现代大众传媒给以文字符号为载体的传统艺术文化, 带来了不可想象的冲击与挑战, 但同时也渗透着新的发展机缘。我们应该努力去克服现代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 同时尽可能地利用它有利的一面, 为现代艺术文化服务。在现代大众传媒手段的刺激下, 人们的眼界极大地开阔起来, 经验也日益丰富起来, 想象力也活跃了。以这样一种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以文字为载体的传统艺术文化, 必然会带来全新的发现, 产生更多新的意义。“对实在的需求和对现实的东西的依附, 只是人性缺乏的后果, 对实在的冷漠和对外观的兴趣是人性的真正扩大和达到教养的决定性步骤……事物的实在是事物的作品, 一个以外观为快乐的人, 不再以他感受的事物为快乐, 而是以他所产生的事物为快乐。” (席勒《美育书简》) 席勒的这段话, 充分证实了新事物所产生的新的意义, 给人们带来的新的愉悦。结合现代传媒手段, 将艺术文化引向新的发展征途, 是对其行之有效的拯救方法。同时, 在现代电影、电视等传播方式中, 更多地加深其内在的精神感召意义, 而不一味地停留在对图像、色彩、音响的过度渲染之中, 使人们在充分享受到视觉的快感之后, 仍能受到精神的震撼, 内在精神得到升华。这样的影视作品才能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而结合现代传媒手段, 传统的艺术文化也才不会因为传播方式的落后而被淘汰, 传统艺术文化中的经典才能够得以保存。

摘要:现代传媒技术给艺术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结合现代传媒手段, 将艺术文化引向新的发展征途, 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 在现代电影、电视等传播方式中, 更多地加深其内在的精神感召意义, 使人们在充分享受到视觉的快感之后, 仍能受到精神的震撼, 这样的影视作品才能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而结合现代传媒手段, 传统的艺术文化也才不会因为传播方式的落后而被淘汰, 传统艺术文化中的经典才能够得以保存。

参考文献

[1]丁亚平.艺术文化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

[2]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3]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著.张志斌译.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现代传媒与现代文学关系研究述评 篇5

在现代传媒与现代文学关系的阐释方面, 主要有以下研究成果可堪借鉴。首先是学术专著, 如陈平原、山口守合编的论文集《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陈霖《文学空间的裂变与转型》、张邦卫《媒介诗学》等, 这些著作充分注意到传媒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文艺理论新场域生成发挥的重要作用。孟繁华、黄发有在这方面也有大量论述, 即传媒正在深刻影响研究者的学术思维和推动文学研究的转型。报人冯并先生的《中国文艺副刊史》 (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 , 完全按照传媒的发展逻辑来梳理。李楠《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李永东的《租界文化与30年代文学》, 则均以资料翔实而为学界所赞誉。周海波《传媒时代的文学》一书体现了历史记忆与理性把握的有机统一。

学位论文方面, 吕红伟的硕士论文《大众传媒的兴起与现代文学的发生》, 指出近代大众传媒促进了新文学的萌芽, 也带来了新文学的政治化与商品化, 造成新文学审美价值的缺席。周海波的博士论文《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 认为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是原创性的文学, 既不是古代文学的现代转型, 也不是西方文学的简单移植, 是现代传媒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上的新的文学创造, 是“大文学”。赵抗卫的博士论文《现代小说艺术的命运与大众文化和多种传播手段的挑战》, 考察20世纪小说命运及其变迁, 从而思考新的传媒时代的生存处境和文化环境中人们的精神和文化现实, 提出文学艺术生存与发展的诸种可能性。

关于现代传媒和现代文学的关系, 还有发表在各类学术期刊上的诸多论文值得参考。

陈平原在《〈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序》中指出, 阿英是最早关注到文学与报刊关系的学人, 对晚清以还的文艺报刊抱有极大的兴趣, 并努力将这一兴趣落实到文学史著述中。最典型的, 莫过于1937年初版、而后不断修订的《晚清小说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国内外日益关注晚清以降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的紧密联系, 出现了哈贝马斯“公共空间”理论, 布迪厄“文学场”学说,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说等理论。他在2004年2月发表于《书城》的论文《现代文学的生产机制及传播方式———以1890年代至1930年代的报章为中心》, 讨论了报章———尤其是文学副刊、杂志在晚清以还的“文学革命”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吴福辉《海派文学与现代媒体、先锋杂志、通俗画刊及小报》 (《东方论坛》2005年第3期) 指出:报刊媒体可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催生剂, 而具有商业气息的海派文学总是经由报刊进入读书市场的。先锋性的同人海派杂志有助于推动新潮, 但如不与流行结合便难以为继。海派画报的市民文学化以及海派文学杂志的画报化, 是海派报刊兼顾通俗流行于品位的行销策略。郭群武《现代传媒与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 (2007年4月刊于《理论与现代化》) , 提出传媒催生了现代作家群, 引发了文学观念的变化, 产生了报载小说、报告文学等新文体, 加速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现代传媒与文学的完美结合———论民国报纸文艺副刊》 (《江淮论坛》2007年4月) 指出:民国报纸文艺副刊成为发表名家名作、开展文学论争、发展和培养新生代作家、产生文学流派、介绍外国文学、传播文学信息的重要阵地。文艺副刊的出现也引发了创作主体、文学观念、文体等一系列变革。管宁、谭雪芳《大众传媒视野下的现代文学———以现代通俗小说与散文文体变革为考察中心》 (《中山大学学报》 (2008, 3) 认为:现代报刊促进通俗小说的繁荣, 而通俗小说则以商品的形式在现代文化市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报纸副刊因其开拓更为自由的舆论空间, 促进了散文文体的变革。陈平原《有声的中国:演说与近现代中国文章变革》 (《文学评论》2007年3月) 从近现代的“演说”入手, 着重讨论作为“传播文明三利器”之一的“演说”, 如何与“报章”、“学校”结盟, 促成了白话文运动的成功, 并实现了近现代中国文章 (包括述学文体) 的变革。

2001年11月, 北京大学专门召开了“中日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的研讨会, 会上的发言多是从报刊入手研究媒体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以上这些研究成果, 无疑都是很有意义的, 对传媒和现代文学的关系, 对现代雅俗小说的关系, 都提出了十分值得重视的意见。■

参考文献

《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陈平原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1月

《文学空间的裂变与转型》陈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媒介诗学:传媒视野下的文学与文学理论》张邦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8月

《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李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租界文化与30年代文学》李永东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0月

浅析大众传媒与美国政治 篇6

一、历史视野中的大众传媒与美国政治

大致说来, 大众传媒在美国政治中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它们每一个阶段的形成与发展都对美国的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阶段, 报纸业从开始的数量有限、质量不高到20世纪以后的迅猛发展, 成为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监督力量。第二阶段, 杂志业从开始的品种单一、价格昂贵到19世纪30年代的逐渐兴起, 销售猛增, 当前全美国的杂志数量多达12000种。第三阶段, 广播电视日益走进美国民众的生活。二战期间, 罗斯福总统创造了著名的“炉边谈话”, 就是通过广播提出了“美国必须成为民主国家大兵工厂”的口号。而在所有的传播手段中, 电视最具有影响力, 60%的美国民众表示电视是他们获取有关选举、政府和当前大事的信息主要来源。第四阶段, 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工具, 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必将对传统媒体产生革命性的挑战。目前美国的网络用户超过7000万。在一定意义上说, 互联网在美国已不仅仅是“第四种媒体”, 更是整合了其他媒体优势资源的复合型媒体, 对于美国政治乃至未来的影响将是其他媒体难以比拟的。

二、美国大众传媒的特点

美国的大众传媒给自己的定位是“人民的斗士”, 独立于政府, 也独立于任何政党, 是监督政府的重要力量。之所以美国大众传媒能够做到这样, 与其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

(一) 独立性

美国的新闻媒体从开始就不受政府的控制, 独立于政府, 它既不是政府的“御用工具”, 也不是两大政党的“专属纽带”, 所以它经常对政府的政策及官员持批评态度, 其中决定国会的政治议事日程, 是其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它不仅可以决定新闻报道的选题、内容、倾向和对象,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乃至政府的政治议事日程。

(二) 互动性

美国的大众传媒具有极强的互动性, 上对政府施加舆论影响, 下对民众尽力投机所好。就美国的历史与现实看, 大众传媒与美国政治互动频繁, 总体呈现合作与对立共存态势。合作表现为传媒始终将政府视为重要的消息来源, 在涉及国家利益上的外事新闻与战争报道中, 传媒基本与政府保持一致。对立主要表现为大众传媒对政府官员腐化、决策错误、渎职行为等进行揭露和批判, “水门事件”中新闻监督作用便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 盈利性

美国大众传媒以服务于私有财产制度为宗旨和目标, 因为基本所有媒体都是私人企业, 其目的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因此为了扩大信息的覆盖面, 他们会尽可能地挖掘民众最关心的话题, 例如, 经济政策、福利措施以及政府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在利益的驱使下, 媒体对于报道的内容也更加细化、真实。

三、大众传媒对美国政治的作用

(一) 大众传媒对美国政治的积极作用

1. 监督作用。

媒体的监督作用主要包含两个任务:公共监督和私人监督。公共监督是媒体把旨在宣传的聚光灯聚焦在挑选出的个体、组织和事件上, 使之成为政治家和公众关注的对象。监督作用可能决定哪些政治需求是表面的, 哪些依然是隐藏的, 它可以迫使政治家对一些他们不愿发表意见的情形做出反应。私人监督主要是为了满足民众的私人需求, 让他们了解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件。在一定条件下, 私人监督也很有可能导致政治活动, 但是其主要功能是满足个人需要, 消除焦虑。正如一位先锋级媒体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说, 对于那些本人或其所属的社会阶层都无法目睹其感兴趣的事件的个人而言, 媒体是其感觉的延伸。

2. 解释作用。

美国大众传媒不仅调查日常琐事, 使之引起一定的公众关注度, 同时他们会细致全面地解释诸多事件的深层含义, 通过制定假设的场景, 将事件置于其中, 预测它们的未来发展趋势。根据这些解释者们的个人价值和实践经验, 许多事件被解释成为各种符合道德规范和正常需求的含义, 从而使具有相关性的政治决策趋于人性化、合理化。例如, 1962年起, 媒体对人工流产的法律和社会意义的解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通过建议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媒体能不露声色地告诉观众和听众采纳哪些观点。现在, 在美国, 人工流产经常被认为是妇女控制自己身体、保护其身心健康的权利。

3. 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力量。

拉斯韦尔提到大众媒体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它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力量。政治社会化是对政治态度和社会性的学习, 可以增强政府的“合法性”, 稳定政府。虽然观众有属于某个党派或宗教团体的预先倾向性和他们在很多共享的新闻消息问题上会有分歧, 但是他们支持美国民主的基本原则是达成共识的。而大众媒体的各种新闻源提供了一个庞大而且相同的信息与诠释内核, 从而使观众共享一个基本价值观和知识体系。

(二) 大众媒体对美国政治的消极作用

1. 媒体多被大公司控制与利用。

目前在美国, 越来越多的大公司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介入大众传媒, 在把媒体变成一桩利润丰厚的行业的同时, 也使大众传媒成为大公司利益摇旗呐喊的舆论宣传工具。在大公司强有力的控制下, 媒体要真正实现言论自由是不可能的。

2. 大众传媒中唯利是图的现象俯拾即是。

美国大众传媒的终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 在这样的目标下, 媒体一向是富人的代言和当权者制造民意的宣传工具, 只要富人和当权者愿意, 只要有利可图, 美国的媒体在必要时可以把公正、正义、客观等平时标榜的原则彻底抛在脑后, 甚至可以不惜违反国内法律和国际准则。

3. 大众传媒的选择性报道, 摒弃了诸多重要的信息。

由于美国大众媒体唯利是图的本性, 使媒体仅仅热衷于投其所好, 认为提供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东西比解释、分析和警示更加重要, 所以美国的新闻报道大多是有选择性的, 过分重视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 从而导致严重的“结构性失衡”。

四、大众传媒在美国政治中的发展前景

当前, 美国民众对大众传媒的表现甚为不满, 批评者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宣泄他们的不满, 但是并没有带来革命性的成功。关于大众传媒应该加强政府管制还是解除管制的呼声一直此消彼长, 并且在未来也将继续存在。大众媒体不受国家监督可能导致一些错误的行为和滥用, 但是相对于政府监管所造成的负面效应而言, 这可能是小巫见大巫。正如托马斯·杰斐逊1787年在给他的同事爱德华·卡林顿的信中所说:“如果让我选择应该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一个没有政府的报纸, 我会毫不犹豫地倾向于后者。”因此, 大众传媒如何在美国的政府与民众之间找到一条“两全”的路线, 将会贯穿于它们未来发展道路的始终。

参考文献

[1]刘杰.当代美国政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2]杨雅梅.大众传媒在美国政治中的作用分析[J].才智, 2009 (6) .

现代传媒与政治发展 篇7

一、传媒业发展概况

2013年以来, 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名词不断涌现, 政府机构在不断地合并, 创新能力也在不断地提升。最高管理机构也开始进行了一些合并, 首先是把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进行了合并。然后又对原来国务院下面的网信办进行了升格和权限的进一步明晰。在这个过程当中, 还有一些其他的机构目前正在酝酿当中, 而且新旧媒体的地位也开始互换, 有许多的传统媒体已经明显地在许多新闻报道当中, 包括一些信息传达当中, 虽然不能说处于劣势, 但明显被新媒体屡屡占了上风。据统计数据显示, 2013年一年中, 新华社发稿之前新媒体的发稿 (其实不叫发稿, 是新媒体的发声) , 大概有20多次, 关于对总书记和总理的报道, 都抢在新华社之前, 这在过去是没有的。一方面可以看出我们在新闻宣传上一种新的动态和新的趋势;另外一方面也能看到强大的新媒体影响力对现代传播的影响和作用。创新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升。从2012年以来, 许多的新媒体, 包括一些自媒体, 在国内和世界各地都有一些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据相关机构预测, 微信年末会达到10亿的用户量。不管是否能够达到10亿, 还是目前的数字也好, 目前微信已经成了人们日常交往的主要交流工具。随着微视频等项目的开发, 微信将来所产生的影响将不仅局限于即时通讯。

并购的大潮显现在2014年的上半年, 有近40起大宗的并购事件发生。这些事件的发生, 不仅是经济学并购词汇的出现, 同时也让我们看到, 中国传媒领域的新格局在重新洗牌。截至2013年的12月31日, 中国互联网并购市场发生了一大批并购案件, 涉及金额较多。这种现象并不是中国一家, 在互联网的发展上, 中国在这一轮的新技术革命当中和美国、欧洲几乎是同步的。在同步的过程当中, 欧洲和美国的互联网并购、传媒产业的并购也在风起云涌, 所以这一点上不是中国的个案, 是整个全球的基本趋势。

泛媒体化的趋势也在不断凸显, 传媒业和电子商务的跨境融合越来越紧密, 这是一个特点。本质上属于电子商务业的淘宝网, 它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广告。2012年的广告收入是172亿, 仅次于百度, 2013年淘宝网广告收入据称已将突破250亿。今年电子商务当中的广告很有可能会取代央视17年的中国广告第一的位置。央视去年是两百四五十亿, 但增长速度每年就7%, 而电子商务广告的增长都是百分之七八十的速度, 是央视速度的10倍。

由于在传统媒体上广告投放的预期效果不理想, 许多企业开始撤回在传统媒体上的广告。例如, 年初央视新闻联播前的黄金广告有两档从央视撤下。所以就广告这一个具体的门类而言和新媒体的发展也在发生着结构性的变化。广告整个5000亿的盘子在重新洗牌, 好多传统意义上的广告正在发生变化, 需要我们找到一些新的办法进行突围。2013年阿里巴巴通过收购新浪微博的部分, 把社交网络和电子商务的界限打通, 阿里巴巴在2013年的双十一营业额达350亿, 而在2008年的双十一仅五千万, 五年的时间从五千万到三百五十亿, 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一天网上销售额的问题, 背后隐含着中国人现在消费习惯的一场革命, 不是悄然到来, 而是已经迅猛地向我们扑来。这也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 当前部分城市还在建大量的商业综合体, 那么他们将怎样应对这场革命。未来城市的商业综合体, 或者文化商业综合体, 或者叫商业、文化、旅游综合体, 一起都是在这场革命当中作为一个端口在进行表现。而这个端口的表现更多的实体是解决人们的观赏体验和感知, 而实际上其他大量的销售和购买都是通过网上和物流来解决的。所以我们在布局城市建设规划的时候, 在布局一些新的商业综合体和城市文化综合体叠加的时候, 这种现象的背后有许多可以值得决策者思考的。

相关产业的概况也简单说一下。2013年, 湖南卫视依旧保持排名第1, 为超级卫视, 其剧场平均收视达0.95%以上, 季播及常规综艺均破2%。随后为江苏卫视、浙江卫视、东方卫视为一线卫视, 剧场平均收视在0.85%以上, 周末季播综艺有收视超过1.5%的。北京、山东、深圳、安徽和天津卫视位列二线领先卫视, 剧场稳定, 综艺表现平平。电台在前两年的资源调整后重新实现快速增长, 增幅有较大提升, 达13.1%。新闻、时事类电台节目的广告吸引力正在增大, 花费较去年同期增长21.5%。多数投放电台广告的重点行业增幅优于去年同期, 其中房地产、建筑工程行业仍保持37.2%的较快增长。

截至8月3日, 中国城市院线2014年电影票房已经达到176.48亿元人民币, 其中国产影片占到52%。最低值为2011年, 票房在45%、46%左右。国产影片占的比重比较低, 所以今年我们希望达到270亿, 这对中国十年电影的发展, 在这样一个快速阶段当中是一个利好的消息。万达在这方面已经是当仁不让的第一院线, 他们还在美国成功收购了第一大院线, 还有很多其他做法。这在万达的板块当中是其中一个板块, 但这个板块对于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从中国近年来电影排行榜中我们能看出来, 现在票房在六七亿、十亿左右的电影已经是屡见不鲜, 在这些电影当中, 国产突破七八亿的电影也越来越多。尽管如此, 我们也要看到, 如《西游记之大闹天宫》, 虽然破了十亿, 但这些电影价值观的体现、美学精神的传达值得商榷, 这就是中央为什么强调文化产业产品的社会性一定要排在第一位的原因。经过十年高速发展, 动漫产业现在已经聚集了4600余家企业, 22万从业人员, 我国动漫产业的年产值已经突破了870亿元, 实际上的核心产值就在500亿左右, 还有人提供了动漫直接原创产值是370亿左右。这些数字都可以看到这些年传媒产业的发展速度确实很快。同时, 动漫出口数量相对于2012年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尽管动漫业有一定的发展, 但是当前我国动漫的原创性还是不够。目前我国大多数动漫对于日本动漫的模仿痕迹较重, 缺乏中国的民族特色。

平面媒体缩减状态依旧, 报纸和杂志同比减幅分别达13.2%和7.6%, 2014上半年报广告资源量和刊例花费仍在持续衰减。五大报纸广告支柱行业中仅邮电通讯行业保持着1.1%的微增长, 而曾经一枝独秀的房地产行业也由增长转为下降。可见地产业的发展对广告这个行业影响非常明显。花费的减少、广告投入的减少, 也必然带来平面媒体的广告收入下降。通过对美国平面媒体近五年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 一些有代表性的平面媒体, 每年的降幅都在7%~8%, 所以这是一种全球性的情况。根据相关统计, 相比于近两年图书零售市场的成长乏力, 2014年上半年, 全国实体书店图书零售市场同比增长率达4.22%, 结束了过去两年的负增长现象。所以一方面突出电子出版物的增速;另一方面实体书店的增速也在增加。《2013—2014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 2013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继续保持强势增长势头, 全年收入规模达2540.35亿元, 移动互联网成为数字出版主阵地, 所以这是将来的蓝海。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互动新媒体产业一直是我们关注的, 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059.8亿元, 同比增速81.2%, 预计到2017年, 市场规模将增长约4.5倍, 接近6000亿。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的保有量为5.8亿台, 5.8亿台的智能手机给大家传达的另外一个信息就是智能手机带来这个终端前面的产业是什么, 而这个产业的内容生产在哪里, 这是我们要思考的。占据互联网百强榜单前五家位的企业, 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京东、搜狐, 收入占到100家企业总收入的56%, 利润占100家企业总利润的69%, 而流量占到了74%。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寡头经济, 这种垄断经济已经客观出现了, 但我们这方面的法规还没有, 这有在美国不允许你这样发展, 必须要拆开, 但中国目前还没有, 这是一个值得引起这五家巨头重新思考的问题。

2014年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总体销售平均利润率达到15.82%, 80%企业位于京沪粤, 100家企业平均研发支出占收入比例超过13%。这个数字比国外来说我们差了一半还多。2013全年, 中国在线视频市场规模达128.1亿元, 同比增长41.9%。2013年, 在移动端快速发展以及优质长视频内容的带动下, 在线视频市场规模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但是在线视频的发展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较大, 如很多企业正在向电视行业进行跨界发展的时候, 总局要求APP下架, 又要有一轮新的调整。所以完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 我们的政策环境真的需要进一步净化。截至2013年12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 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 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信息消费规模超过2万亿元。按照这样一个发展的规模, 我们对信息消费的内容环节要引起高度重视。去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77%。3G和4G用户保持加快替代2G趋势, 截至2014年6月底, 移动宽带用户 (即3G和4G用户) 累计净增8312.9万户, 总数达到4.85亿户, 占移动电话用户的比重达38.5%, 平均每月提高1个百分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技术达到了、设置达到了, 但内容远远没有达到。还有一个比内容还关键的, 就是监管一整套体系没有建立起来。

习总书记今年多次讲到“舆论问题搞不好, 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执政党的地位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 所以第四次深改会就提出关于新型媒体融合发展的问题。前三次都讲人事安排、制度问题, 第四次为什么讲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因为它已经影响到了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快速的技术发展、设置发展, 我们的内容, 特别是监管的环节一定要跟上, 如何加强监管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2013年中国网络文学市场收入规模达46.3亿元。网络文学的读者已达2.74亿人、注册写手200多万人。这样一个数字后面告诉我们2.74亿人都是30岁以下的, 十年后这个数字可能要变成5亿到6亿, 那个时候网络文学的市场将有多大呢?今天我们还是以茅盾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来鼓舞人们对文学的追捧, 很多人现在已经对这种茅奖和其他奖不如对网络文学的关心程度高。所以正是因为这样, 网络文学的发展带来的是又一场阅读革命, 这场阅读革命会改变许多的阅读习惯, 我们写“有没有”, 网上出现“有木有”, 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错别字也行, 网络语言也行, 再过二十年可能“有没有”就变成一个错别字。许多标准汉语在清朝、明代的时候都是属于一些俗语, 现在都成了日常用语了, 所以对于今天草根的网络文学, 以及这些注册写手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他既是一个财务的来源, 又是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当中最具有核心价值链的东西。哈利波特带来了全世界2700万美元的产业链, 带来了全世界差不多有几十万从业者, 而因为哈利波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全世界的青少年。所以不能看所谓的草根文学的写作, 带来的影响太大了。

二、新经济、新知识、新思维对现代传媒产业发展的思考

(一) 新经济, 融合发展这是一个新的增长点

当前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 我们不如看一下国务院发的10号文件, 就是文化产业、设计业一定要和各行各业融合发展。这次提到了关于媒体新旧融合的问题, 其实不是媒体融合的问题, 是给我们在这一场文化发展当中, 特别是传媒产业发展当中提出了新的命题, 这个命题要顺应互联网传播的移动化、社交化以及视频化的趋势, 积极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 发动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等新业态, 以新技术引领媒体的融合发展, 驱动媒体的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当中, 加强内容建设, 创新采编流程, 优化信息服务, 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的趋势。

博纳影业董事长于东一句“未来电影业都将为BAT打工”的惊人之语, 在影视圈引发了不少的震动。马化腾和马云这“两匹马”完全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 但是他们现在都开始进军影视业, 打法完全不一样。在这个过程中百度与中信信托、中影集团达成影视文化产业金融众筹平台的战略合作, 且是一个长期且具有排他性质的合作。平台首批落地项目包括许鞍华导演、汤唯主演的《黄金时代》等。阿里巴巴以62.44亿港币收购文化中国传媒近60%的股份, 同月, 阿里低调上线“娱乐宝”项目。这样一个做法实际上和传统的影视产业打法完全不一样。腾讯和华谊兄弟共同宣布打造的“星影联盟”, 激活一个巨大的“粉丝经济”市场。在这个粉丝市场当中带来了巨大的效应。所以2014年上半年, 我国电子商务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网上消费群体增长迅速。根据研究机构初步测算, 上半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约为5.66万亿元, 同比增长30.1%。这个产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国际共识。房企跨界拍电影也越来越多, 而且万达、恒大等都涉足了影视娱乐产业。

(二) 新知识, 技术驱动的新蓝海

一是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推进文化生产。大数据和云计算是当前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新技术, 这两种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深刻影响着社会生产生活, 为创新文化生产开辟了广阔空间。只要进入了数据时代, 通过数据将会对一切暴露得一干二净。2013年国际商业机器有限公司 (IBM) 推出数据加速技术, 使大数据处理更为简易、快速, 在分析数据时更节约成本, 在生成报告和分析时能节约25%的时间。美国提出了“打造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创新平台”。在国内,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正在构建新媒体发展的全新商业模式。我们计算1分钟时间新浪可以发送2万条微博, 1分钟苹果可以下载4.7万次应用, 淘宝可以卖出6万件商品, 百度可以产生90万次搜索查询, 这个时间就是60秒。“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维克托和肯尼思于20世纪90年代合写的《大数据时代》一书, 描绘了一个美妙的大数据时代, 但过去的十多年, 人们一直都觉得这个时代总是飘在空中。其实现在越来越进入落地的时代。二是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实现弯道超车。弯道超车都是在几秒或者零点几秒当中抢占先机, 所以在这一轮文化产业发展当中, 我们一定要把注意力放在新型业态的发展。现在中国2.1万亿的产值当中大部分是传统业态, 其中有1万亿是出版产业的。这块发展将是中国“十三五”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所以在我们在谋划“十三五”规划时, 一定要在这些新业态上下大功夫, 因为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近两年, 国外很多大型传媒机构都在向移动互联网布局, 但总体来说, 大家起步的时间、相互的差距并不大, 在移动互联网上多下功夫, 就很可能实现弯道超车。三是利用微博微信技术拓宽社会化传播渠道。现在微信公众账号的影响一点不亚于传统媒体。互联网社交类应用日益普及, 社交网站已成为互联网新业务的服务入口和用户来源。信息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例如, 4G技术已开始应用和推广, 可折叠电子纸、可穿戴设备、5G技术等呼之欲出, 将会带来信息传播新的变革。我们必须紧盯技术前沿, 瞄准发展趋势, 不断以新技术新应用引领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三) 新思维, 对互联网思维新的应用

互联网思维是个时髦词。据不完全考证, 这个词最早出自于百度公司CEO李彦宏之口, 李彦宏表示企业家都应该有互联网思维, 哪怕从事的不是互联网行业, 思维也要用互联网的方式去想问题。互联网以用户体验为中心, 真正找到用户的兴奋点, 找到用户的普遍需求, 为客户创造价值。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精神、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机会来指导、处理、创新、工作的思想。世界公仆领袖“联谊会公仆”、“全球大同”的作者彭友指出全球已进入互联网时代, 我思献人人、人人助我思的互联网思维顺势而生。在校的3000万大学生99%都不会看报纸, 也不会看电视, 因为宿舍里没电视, 但他们得到的所有信息都比我们天天看报纸、看电视的人只快不慢、只多不少, 信息的获得已经不是唯一的渠道。所以互联网思维要对自己进行一场革命性的思维, 你天天得到的信息来源就是你要进行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

“三只松鼠”是一个颠覆传统的东西, 是由安徽三只松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于2012年强力推出的第一个互联网食品品牌, 代表着天然、新鲜以及非过度加工。仅仅上线65天, 其销售在淘宝天猫坚果行业跃居第一名, 花茶行业跃居前十名, 发展速度之快创造了中国电子商务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为什么能够这么快被大家认可, 销售当中我们看到的是数字, 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思考的。

互联网极大缩短了厂商和消费者的距离与环节, 三只松鼠定位于做“互联网顾客体验的第一品牌”, 产品体验是顾客体验的核心, 互联网的速度可以让产品更新鲜、更快到达, 这就是“三只松鼠”坚持做“互联网顾客体验的第一品牌”和“只做互联网销售”的原因。所以这样一种互联网的现象在颠覆着许多传统的思维。三只松鼠创始人章燎原认为, 线下好一点的企业, 在网上评分反而最低, 它们不受欢迎是因为根本不了解用户, 这是传统企业被颠覆的原因, 但不要低估这些对手, 2014年会出现传统企业的集体上线, 这会对纯粹的互联网品牌会形成真正的挑战。

现代传媒与政治发展 篇8

关键词:大众传媒,生活政治,合谋

一、生活政治的兴起

生活政治的概念是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 与解放政治相对的概念, 生活政治关涉的是来自于后传统的背景下, 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所引发的政治问题, 在那里全球化的影响深深地入侵到了自我的反思性投射中, 反过来自我实现的过程又会影响到全球化的策略。在吉登斯的定义中, 生活政治的核心是追求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受全球化的影响并且也能够反过来影响到全球化, 两者是互相构建的关系。生活政治与前现代的解放政治不同, 生活政治想要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创造自我实现的道德上无可厚非的生活方式, 是解决“我该如何生活”的问题。个体在进行决策时, 要把目标与经验进行合理而连贯的整合, 这里的经验包括自己实践的经验和被传递的经验。被传递的经验对个人决策的影响是巨大的, 因为在现代性的条件下, 每一决策都担负着错过“最好”决策的风险, 尤其是遇到“富有命运特征的瞬间”时, 无法提前经历的被传递的经验显得尤为重要。是否能够依据被传递的经验进行决策, 存在着信任的问题, 而信任又因人而异, 因事而异, 当专家系统失去权威时, 怀疑充斥着日常生活。现代性使得人处在不确定性的“泛化范围”之中, 使个人暴露在重要性不同的危机之中, 这些不确定和危机甚至能够影响到自我认同的根基。因此在现代社会中, 焦虑, 困惑, 不安是困扰人的主要问题。但是吉登斯相信人们能够通过反思将有限的生活历程与广阔的经验传递进行整合, 达到内在的一致性, 因此生活政治关心的是, “从自我的反思性投射中产生出来的争论和角逐”。

二、大众传媒的本质

大众传媒对生活的影响究竟是怎样的, 在吉登斯和鲍德里亚的著作中都有过讨论, 两者都认为, 大众传播的形式比内容更重要, 其形式是造成传播的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 并且传播信息的可操作性都被两人承认, 鲍德里亚认为这些信息是在符号秩序的支配下对真实线条的剪辑与重组, 广告、新闻和电视节目杂乱无章地混在一起, 只不过是一串串符号, 传媒成了自主的体系, 而人的主体性却淹没在符号之中。背后起支配作用的是消费的逻辑, 一切都被大众传媒塑造成可以消费的。吉登斯也承认媒体并不反映现实而是在某些方面塑造现实, 但是吉登斯并不承认媒体创造的“超现实性”, 他认为鲍德里亚将大众传媒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与社会体系的内在参照性混为一谈, 而这些体系往往是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的。

1. 经验的传递

吉登斯认为, 人类经验的传递通过语言来得以实现, 而大众传媒将这一语言的特质进行了充分发挥。媒介能够把空间从地点的束缚中分离出来, 并且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传播着, 这一点在新闻报道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过去的“地理束缚”已经无法阻挡事件的传播。远距离事件侵入日常生活, 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现代性创造了统一而不是分裂, 大众传媒将全人类甚至全宇宙的经验跨越时空进行重组, 又凭借无孔不入的传播技术渗入到日常生活中去, 多样化的选择使内在参照系统中的固着参照点消失, 现代人面临的道德困境只有在自我的继续探索中进行解决。

2. 媒介即信息

鲍德里亚认为, 媒介的真实功能被媒介载体所承载的内容所掩盖了, 它传递的真正信息是社会关系的变化, 就像电视所传递的信息并不是不断变换的画面, 而是电视的出现带来的新的关系和感知模式, 家庭和集团传统结构的改变。媒介遵循着自己的秩序, 把自己作为信息强加给世界, 通过编码对世界进行解读。媒介创造了一个并不真实存在的世界, 是一个虚拟的符号王国, 与真实的世界脱节, 但是却对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媒介创造的各种信息符号将受众包围, 降低受众对重大事件的敏感度, 创造需求诱惑着受众去消费。

三、信息包围下的自我危机

无论是现代性社会还是消费社会, 大众传媒造成的信息泛滥使得人的主体性遭遇了危机, 鲍德里亚和吉登斯都看到了这一点, 但观点却不同。吉登斯认为自我焦虑、不安等危机的产生是在现代性的条件下, 选择的多样化和不确定性的增加使得内在参照系统的固着参照点消失了, 个体必须在选择中重新将现在的、过去的、将来的, 外在的、内在的经验进行整合, 重新找到固着的参照点, 并且这一过程是开放的, 来自社会的经验信息通过自我的反思不断地建构着自我, 反过来自我的决策也重新建构着社会。越是多样的、自由的体系就越对自我认同的形成构成巨大的挑战, 现代性的自我危机根源于个人身体局限性与群体经验传递性影响之间的矛盾, 这样的矛盾并不是现代性社会的产物, 但是现代性社会的时空分离、抽离化机制加剧了这样的矛盾, 引发了自我认同危机, 自我如何将经验进行整合而达到内在的一致性, 是现代社会给自我带来的巨大挑战。

鲍德里亚所描述的消费社会中, 主体所遭遇的物的包围, 对商品的凝视, 思考的缺席本质上也是自我认同危机, 只不过鲍德里亚认为主体已经消亡, 主体已经完全被符号所控制, 自然也就不存在认同危机的问题。鲍德里亚在分析媒介时提到:“电视广播传媒提供的, 被无意识地深深地解码了并消费了的真正信息……使事物与现实相脱节而变成相互承接的等同符号的那种强制模式:便是在对其中每一个进行全盘抽象化的基础上……”鲍德里亚认为媒介提供的信息是与现实脱节的, 在笔者看来, 实际上是鲍德里亚对经验传递性的否定, 是对时空分离的现代性条件下经验的传递形式的怀疑, 是对媒体转述的否定。他认为这并不是真实, 并不可信。虽然鲍德里亚提到重要的是媒介传播的形式而不是媒介传播的内容, 但是鲍德里亚却陷入了对真实的追求中, 对媒介对信息的加工与操控耿耿于怀, 鲍德里亚在1991年发表了“海湾战争不会发生”的文章, 指出战争是一场电视转播的景观, 观众们通过电视“经历”了这场战争, 但是不得不承认, 海湾战争这一远距离的事件跨越了时空限制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关于其背后的操纵性, 人们并不是被动地接受, 也要经过反思性制度的过滤。吉登斯绕过了对真实性的讨论, 更看重的是媒介带来的影响, 并没有否定媒介对现实的形塑, 但是对其真实性的追溯是毫无意义的, 相反, 对受众的影响是真实发生的, 并且真实地建构着这个社会, 媒介对信息的创造、编辑甚至是虚构, 都会对自我产生影响, 自我反过来也建构着社会。我们可以怀疑一切, 但是却不能怀疑我存在着、经历着、实践着这一事实。

四、自我的出路——合谋

在现代性的三大动力中, 反思性制度是十分重要的建构性要素, 反思赋予了主体自主性, 这一制度使得主体不再是结构的被动接受者, 也是结构的主动建构者。这一制度也为自我在现代性条件下遭遇的困境指明了出路, 通过自我的反思赋予生活经历的一致性, 达到稳定的自我认同。这一过程中, 自我将得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情景中去, 并且建构着社会。大众传媒在自我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媒介将事件抛出, 关于此事件的影响也因此而开始, 对事件的热烈讨论, 即吉登斯提到的在自我反思性投射中产生的争论与角逐, 这一过程恰恰是受众反思性的体现, 每个个体对事件的观点态度都不同, 对媒介表达的态度也不尽相同, 各种言论的争论与角逐为自我创造了一系列可提供参照的经验, 尽管选择多样, 不确定性增加, 选择权还是掌握在个体的手中,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因此与其争论“人们总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还是“你相信的是媒介想让你相信的东西”?不如将这一过程看成是一场合谋, 媒介对现实进行形塑, 受众经过反思对信息进行再加工, 渗入内在参照性系统, 然后再对现实进行建构。鲍德里亚与吉登斯都承认了这场合谋, 但是两人对这场合谋的态度却完全相反, 吉登斯在这场合谋中看到了人的主动性和建构性, 鲍德里亚在这场合谋中看到的是主体的沉沦, 消费逻辑的盛行。鲍德里亚在分析对《科学与生活》的杂志的阅读时, 提到“这一行为表现了神话般的秩序:读者梦想着一个集团, 他通过阅读来抽象地完成对它参与:这是一种未分化的共谋, 但还是造成这一阅读深刻承载着的实质——那便是承认、联络以及虚构参与的价值。”共谋这一词体现了人的主动性, 虽然消费者并不是在追求文化的使用价值, 而是追求参与其中, 获得一种社会地位。这一过程又何尝不是消费者根据媒介的宣传而做出的决策呢?对社会地位的谋求有需求的人会选择阅读这样的杂志, 并且读者的这一决策反过来又会对自己的生活有建构性作用。鲍德里亚的悲观态度实质上是对抽象系统的不信任, 对资本主义主导下的消费逻辑对生活的控制感到恐慌, 对自我与社会的合谋感到不安。在现代性条件下, 自我遭遇了空前的挑战, 大众传媒既是走出困境的工具又是困住自我的泥潭, 不管是走出困境还是陷入泥潭, 自我实现的需求都曾与大众传媒进行过激烈的交锋, 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建构着自我, 这是一场合谋, 没有主体能够置身事外。人的自主性不可小觑, 在自我反思中产生的争论和角逐将伴随着个人生命历程的始终。

总结

时空的分延并没有使社会走向分化, 反而使得群体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 生活被信息连接成为了一体, 在其他的时间、其他地点、其他人身上发生的事情再也不是与你无关, 每个人都深深陷入全球化编织的网中, 无一幸免。这是个极度需要主体又极度压抑主体的时代, 鲍德里亚的恐慌与其说是惧怕人被符号统治不如说是惧怕人被群体统治。人永远无法超越身体的局限性, 但是群体的经验构成了一张参照之网, 个体可以迎合, 可以争论, 可以拒绝, 但是谁都不能逃离。自我唯一的出路就是合谋, 在这张网上参照、实践、建构, 再没有被控的主体也没有施控的主体。

参考文献

[1][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 方文译.北京:三联书店, 1998.

[2][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 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上一篇:心理学语言学转向下一篇:迭代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