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传媒民生新闻发展(精选11篇)
电视传媒民生新闻发展 篇1
摘要:自2002年在南京的带领下, 民生新闻逐渐走入百姓生活, 它大开民众舆论, 成为“民众的大舞台”的同时, 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 例如选题重复、繁琐、低俗化、主持跟风、新闻职能错位等等, 本文对此给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地方级电视媒体,民生新闻,主持人职能
什么是民生新闻?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 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的电视新闻节目被业界及相关学者定义为“民生新闻”。民生新闻使新闻媒体更加亲民、新闻报道愈加实际、愈能体现出人民大众的需要。新闻媒体从“政府的喉舌”逐渐转化为“民众的大舞台”。
一、我国地方级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
从2002年开始, 民生新闻就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像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武汉台的《百姓连线》、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等。这些节目都是要让新闻服务于生活, 题材来自于百姓, 通过热线电话爆料、网站征集报料等方式从百姓身边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事件, 把老百姓的所想所求通过大众媒体传达出来, 民生新闻以老百姓的视角、老百姓的话语、民本的新闻价值取向来关注民生, 反映老百姓的心声, 真正做到了服务于民, 为老百姓代言的作用, 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二、地方级电视传媒民生新闻发展中的问题
(一) 选题重复、繁琐、低俗化
选材重复。一些独特、新奇的新闻被各大电视台转播, 例如新闻《而立男子要认马云做爸爸》就先后在贵州台的《午间道》以及辽宁卫视的《说天下》播出, 新闻重复既浪费了频道资源, 同时几个频道先后播出的同一事件对于受众来说早已没有新鲜可言。
选材繁琐。选材多停留在老百姓的停电、停水、偷盗、邻里琐事、家庭矛盾等生活琐事, 吉林卫视《说实在的》被网友评论成“整天家长里短, 挑拨家庭纠纷”, 关注百姓的生活有点过了头, 让受众憋屈在生活的油盐酱醋中, 无法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也使受众对现实的认识片面化、表面化, 没有深层次的去挖掘生活, 不能给受众以心灵启迪。
选题的低俗化。很多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偏向揭露个人隐私, 用被采访对象的隐私换取收视率, 例如新闻《浙江:不满14岁女孩厕所产子》也是在各个电视台转播。新闻报道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但是在新闻选材上如果没有先考虑到新闻的导向作用, 没有考虑到对社会的引导作用, 是民生新闻的“暴力”体现。每天大量的诸如此类的报道, 无意中传递出诸多错误的社会信息, 误导了电视观众, 错误地将电视屏幕集中表现出的社会陋习解读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现象, 并人为扩大了普通民众与社会精英的距离。
(二) 主持跟风
形象上, 各地民生新闻主持人脱去庄重严肃的西服, 换成青春靓丽富有个性化的时尚穿着, 甚至主持人手里还拿上一些小道具, 例如辽宁卫视《说天下》中蝈蝈的仙女棒, 老杨的扇子, 拥有更加亲民的公众形象;语言上更加朴实、更加幽默、更具有主持人自己的特色, 但是很多时候主持人的评论太出格, 都想“语不惊人死不休”;演播室的布局上, 一些家居氛围取代了庄严肃穆的演播室形象。但是, 各地民生新闻主持人的风格却越来越雷同, 例如贵州电视台的《午间道》和辽宁卫视的《说天下》无论主持方式、电视的表现形式都趋于一致。
(三) 民生新闻的职能出现错位
民生新闻充分发挥了公众参与监督的“公众意识”, 很多百姓急需解决的问题, 往往通过热线电话就会引来媒体的关注, 使问题解决得更为通畅、快速, 充分发挥新闻的服务作用。在收视行为上, 社会地位越低的受众收看民生新闻的频率越高, 在遇到问题时更希望求助于民生新闻。于是很多热线电话甚至代替报警电话, 有事不找民警而是去找媒体, 新闻机构不是政府机构, 虽然其有对社会进行舆论监督的作用, 但是却不能因此产生政府职能。
三、电视传媒民生新闻发展中的突破点
突破点一:民生新闻必须真正领会到什么是“民生”, 而不是通过电视标题去吸引受众。新闻工作者应该更多地去了解社会生活, 深入实践, 只有真正融入人民大众中才有“发言权”, 才知道什么是受众最想解决的, 最迫切的问题, 才能更好地去运作、去把握。
突破点二:主持风格体现的是主持人自身的素质, 一个好的主持人应该是一个好演员。主持人不是新闻事件当事人, 并不是所有新闻都是自己采写的, 这就要求主持人会演。主持人要加强个人素质的修养, 主持人风格要和当地的文化形式结合起来, 只有自己的才是独特的, 也才能成为大众的。
突破点三:民生新闻的职能发生错位, 并不是政府职能出现漏洞, 而是民众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没有充分了解一些法律程序、办事程序。民生新闻的播报应该与政府部门积极配合, 只有相互合作, 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 才能把受众想要解决的问题更和谐、合法地去解决, 社会才能更加健康地发展。
总之, 如果我国的地方电视媒体想要在民生新闻上有所建树, 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实事求是, 办出地方特色, 而不只是一味地包装模仿, 同时要注重民生新闻的导向, 真正地了解民生才能为民请命。■
参考文献
[1]段鹏, 传播效果研究——起源、发展与运用[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10
[2]李建伟, 主持人话题宝典[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7.12
[3]秦中人, 打着“民生”旗号的“新闻暴力”[J], 青年记者, 2005年第6期
[4]朱羽君、高传智, 进退之间:中国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心态录[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6
电视传媒民生新闻发展 篇2
董平
【关键词】:以民为本、以生为纲、第一现场、民本传播理念
21世纪以来,民生成为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话题,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新年贺词中强调,将“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温家宝总理在春节团拜会上也指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2010年是中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一年,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对于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党和政府及人民的耳目喉舌的新闻媒体,应加强责任意识——贴近群众、紧扣民生、反映民意,办好民生新闻节目,重视和改善民生问题,替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对确保改革进程健康持续地推进,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对新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改进是大有裨益的,本文借鉴公共新闻传播理念,以小为切入点、纵观大视野,深入阐述民本语境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发展状态及趋势。结合具体节目和近期实时热点,尤其是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的新闻实践,从世界观方法论、新闻传播论等角度,着力探讨和解决民生新闻节目中存在的问题,办好民生电视新闻。
现阶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民为本的理念,平等、独立意识普遍增强和世俗化社会进程的迅速推进,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矛盾日益激烈,民生问题也随即凸显,关注国计民生,关心百姓生活已成为时代重要话题。民生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中国转型期间民众的利益诉求,成为民众发表意见、建言献策的平台,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民生新闻成为广大受众关注的焦点,也由此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体生存和竞争的有力武器。所谓的民生新闻,是关乎人民生计,关心百姓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由最初的社区新闻发展而来,但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当下的民生新闻并不是一种成熟且具有独立新闻品质的新新闻样式,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体制话语向商业话语和大众话语共谋的产物[1]。2002年1月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开播被看作是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诞生,几年后在全国各地已形成的燎原之势。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并打造自己的民生新闻栏目。如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齐鲁电视台的《啦呱》、成都电视台的《成都全接触》等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电视新闻界少有的奇特景象,因此有学者把把这次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称之为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浪潮”。民生新闻颠覆了传统新闻节目以传者中心的传播理念,放下官架子,抛弃说教的腔调,记录百姓生活状态,化解生活矛盾,排解情感情惑为己任,以更贴近、更亲和、更有趣、更有用的方式和理念与观众亲切交流,勾勒百姓身边的生活场景。民本语境下电视民生新闻报道正朝着“以民为本,以生为纲”民本主义的方向发展——即平民视角、平民情感、民生内容、民本诉求。
电视民生新闻的精神内核
电视民生新闻是指“采用平民的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去播报平民百姓们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老百姓关心的事情并为百姓排忧解难,从而体现出社会主 1
义媒体对百姓的社会关怀”[2]。因此,以民为本,以生为纲是民本语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精神核心所在。因此报道题材要突出服务百姓,以平民视角的报道立场,民本意识的价值取向及民众话语的报道方式为范式,运用故事化叙事手段,平民化的主持风格,以“短、平、快”为特色,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激发了观众的收视心理。“民本”语境下的民生新闻就是以“民本”为基点,始终围绕着“以民为本,以生为纲”精神核心报道新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人和事。而基于而这种语境下的民生新闻,无论是在社会新闻还是在生活资讯,无论是在灾害报道还是在轶闻趣事,都能反映群众心声、维护社会安宁、吁求社会公平和正气意识,都能通过真实客观的的镜头、人性化故事、个性化叙述、犀利化点评,拉近了媒体与百姓的距离,同时达到凸现社会关怀,塑造市民主流价值观念。民生新闻也因此突破就事记事的层面,从而展现出一个城市的文化风貌,赋予它新的文化内涵和深层的社会意义。
电视民生新闻,应坚持以“民”为本。新闻媒体克服了长期以来存在的衙门思维,秉承以民为本的理念,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各界关注、政府着力解决的社会问题,努力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本质特征就是“平民视角、平民情感、民生内容、民众诉求、民本取向”。“民”是民生新闻的关注主体,属于“类的群体”的概念,即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服务的受众群体。新闻报道必须首先确定人在节目中的地位和价值,重点关注政策影响下的民众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新闻的选择要从人出发,而不是从事、或者物出发。比如齐鲁电视台《啦呱》报道了山东省某市清理整顿行政事业及经营性收费现象。它的报道角度是 “人”去行政事业部门办事,减轻负担,不用再交费了。这就是“人”和“事”在“民生电视新闻”中的关系。鉴此,民生新闻体现出鲜明的服务性,而这种服务与党和政府的政策服务也是相濡以沫,一脉相承的。
电视民生新闻,应坚持以“生”为纲。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求。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包含爱与被爱,归属与领导)、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按照这个层次论,从需求角度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人是围绕生存、发展和享受需求而活着。“生”是生命之存活、发展的一种状态,不管是生老病死的生理欲望,还是喜怒哀乐的精神需求,一切都缘于“生”。人作为生产关系中最活跃的符号,对人的关注则主要围绕“生”而展开。因此,“生”是电视民生新闻的本质追求和第一核心,重视民生的精义在于确保每位社会成员的“生”存底线,确保每位社会成员基础性的基本权利。媒体必须寻找和把握新闻 “生” 的落脚点,把老百姓的“生”放在心里,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聚焦公民的衣、食、住、行,记录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为每位社会成员提供一个基本的发展平台,增强全体人民的发展活力。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即:社会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像人那样有尊严地生活下去”。具体来说,就是要把收入分配、消费娱乐、就业求职、物价变动、健康状况、生活环境、医疗社保、教育学习、人际关系、权益保障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抓好。
电视民生新闻围绕“以民为本,以生为纲”,把“民”和“生”结合起来,扩大新闻所关注的视野,将新闻价值定位于老百姓的需求上,让新闻本质回归到“广大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报道”上。民生新闻民本价值取向不仅表现在题材内容上为普通老百姓着想,同样在形式上也极力做到贴近生活,服务百姓。在组织形式上大胆突破了“以传者为中心”的基本模式,注重观众的参与性和双向交流性。如东方卫视的《直播上海》“以平民的视角选取题材,以平民的审美趣味观察生活,取舍镜头,并用平民化的表现方式进行报道”,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打出了“心疼老百姓,为老百姓说话”口号,强调了将节目平民化进行到底。
媒体在不断增强开放性和互动性的同时,更注重将话语权交给广大的观众。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吉林电视台《守望都市》节目中,市民的出镜率都超过了60%,有的甚至还高达90%以上。在节目当中,记者和解说词退居到了次要位置,大量现场采访、同期声的运用、鲜活的画面、市井化的语言使媒体与老百姓实现了零距离的亲密接触。同时节目开通观众热线,接收手机短信,征集市民DV作品等多种参与方式,这不仅为节目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也实现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
电视民生新闻的瓶颈现象
民生新闻“以民为本,以生为纲”精神内核,使其彰显出自己的魅力个性与独特品质。在操作层面上,它实行了个性化、开放化的直播和杂志化的编排,在传播理念层面上,以平民化视角关注百姓生活,实现了从社会精英到平民百姓的回归,切中了普通百姓关心身边事和娱乐化的收视心理。但如此火爆的同时也引发了市场的克隆与跟风,众多同质化的新闻栏目逐渐引起受众收视兴趣的下降。一些民生新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过分追逐收视率,放弃了新闻应有的真实性、严肃性、责任感,沦为了市井中捕风捉影、闲言碎语的好事者。
电视民生新闻的瓶颈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监测的力度成为衡量媒体的风向标,有些民生新闻不能担当起社会“风向标”角色,孤立地报道鸡毛蒜皮的小事,没有在相对宏观的层面对社会环境进行监测,无形中转移了公众的关注视线。新闻记者永远要坚守社会良心,坚守价值观,关注人情冷暖。从芙蓉姐姐的火爆网络到天仙妹妹的成功树立“品牌”,从“艳照门”照片的广为传播到“兽兽门”的迅速扩散,新闻网络的便捷与虚拟性充分为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提供了平台,“鲍肆”大行其道,“兰惠”从此不芳,那么,我们的新闻记者需要做些什么?当每一次新闻事件突发时,我们是否在关注现象同时进行舆论监测?是否只要大众关注我们就关注?
传媒单纯大量报道灾难车祸、暴力凶杀、夫妻吵架、同性恋之类题材的内容,总体上缺乏引导舆论的正确观念,反而刻意迎合了受众的低俗趣味。
刺激人们隐秘的欲望和快感,是消费市场得以成型的起点。新闻媒体代表了受众欲望的眼睛,一边窥视,一边幻想。观赏本身正如自慰,也是自虐。对于一般人而言,各种新奇而隐秘性的生活场景吻合了心理补偿的理论。但这种补偿,依旧是一种巨大的幻觉。“牛人”凤姐那离谱的择偶标准,本应是私密中的幻想,如今各个电视台为了刺激和迎合受众窥视欲望,却将她一次次推置于公众的目光下,把个人隐私公众化,变成了一种可供观赏的表演“玩偶”。于是凤姐忙于制造各种新奇的“娱乐膏药”,涂抹在自己的伤口之上。带着伤残的灵魂,哼着小曲,蹦蹦跳跳地走进“愚乐”的假面舞会。“凤姐事件”(包括层出不穷的类似新闻),犹如一面照妖镜,它举起轻柔的娱乐的小手,撩开了我们的面罩,照见了媒体所有人的鬼脸。
记者职能发生错位,违背新闻客观规律,介入、干预新闻事件,使得新闻成为传媒一手操纵下的主观“事实”的报道。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纸做的包子》报道,该台的编导(临时人员)雇佣人使用废纸箱为馅制作小笼包并拍摄下来播出的,经多家媒体转载、转播,引起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这个报道“传媒假事件”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包括对媒体形象的冲击。《纸做的包子》报道中存在记者导演事件的行为。在报道中以制作纸馅包子这个社会真实(这个社会真实是被编导制造的)为基础,为渴求独家新闻进行人为策划和制造假新闻,新闻工作者应该客观报道发生的事实,而不能自己制造事实同时又报道这个事实。
民生新闻报道的低层次导致理性深度的丧失。过分追求对事实报道的“短、平、快”,缺乏对事实本身内涵的深刻的思考,使新闻变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3]。过去在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大都是会议纪要,有很强的官方意识形态,而现在党和政府的政策就是要关心群众的实际生活,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于是民生新闻报道中出现很多生活中的烦杂事情。民生新闻并非拿百姓熟悉的内容作为他们生活中消遣的对象,它的实质是以贴近群众的身边事做为一个切入口,将暗藏在纷繁复杂新闻事件背后深层次的寓意传达给受众。
民生新闻取材被局限在那些与市民相关的新闻信息上,农民被有意或无意地“边缘化”,导致农民在节目中逐渐失去话语权。误解民生新闻 “民”的内涵,将农民和市民两个群体隔离开来,农民很少有机会成为民生新闻的叙事主体,农民日益成为最庞大且最需要关注的弱势群体,成了一群真正的沉默的大多数[4]。新闻媒体应该认识到“农民”作为民生新闻的主体是所有具有“市民资格”的公众,而非仅限于居住于城市的市民。另外农民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但他们在媒体中却成为被忽略的对象,因而他们很少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媒体应承担起传授知识、教育大众、促进城乡融合的功能,使农民能够从民生新闻中得到自己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体现出人文关怀。
民生新闻过多过滥致使节目形式雷同,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由于电视节目的模式的开发具有极大风险性,加之目前中国缺少相应的电视法律法规,这使得媒体探索开发新节目的热情不高,各个媒体之间相互克隆,恶性竞争,使民生新闻陷入无序竞争的状态之中。
电视民生新闻的“再探索”
电视民生新闻方兴未艾,作为电视新闻发展的“第三次革命浪潮”,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不少瓶颈。探索新闻发展的出路,避免新闻走入误区,实现民生新闻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在媒体空前白热化竞争的时代,在新闻节目日益同质化的今天,尤其是面临着本地台、境外台内外包抄与围困的局面,其节目的生存与发展可以说正处于两难的境地。如果没有制胜的武器,就不可能突出重围立足于本地乃至全国。因此媒体必须尽快进行再探索,找准节目定位,以特色打造强势,形成核心竞争力。那么,如何给节目再探索和再定位呢?当代著名战略家杰克·特劳特在《什么是战略》提出“一个企业的成功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战略方向的引导。战略是一致性的经营方向,战略决定产品规划,战略指导企业如何进行内外的沟通,战略引导组织工作的重心。简而言之,战略就是定位,借助持续的、简单的信息让企业和产品在顾客心中立足,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借用到民生新闻中,实质在于同质化中强化自己的异质性,通过找准节目定位建立独特的节目认知,拓宽视野,办出人无我有的特色节目,从而使自己的节目与众不同。
在媒介渠道过剩的时代,传媒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信息的附加值。因此,新闻在内容提供上,挖掘特质就是努力打造信息的附加值,使新闻具备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自身在众多被选择对象中的受众选择率[5]。挖掘特质,营造信息的附加值,这需要在新闻节目制作上寻找与塑造差异点,由差异点产生信息附加值,提升节目的品质。民生新闻应充分利用本地特色资源优势,依托当地独特的文化,采取差异化策略,从多方面塑造差异点,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而差异点的建立常常由独特的新闻策略构造而成,主要包括:
媒体应搭建区域化新闻采集和交流互动平台,在社区建立社区工作站,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区里面,让新闻栏目与群众距离更近,充分发挥媒体服务社会、舆论监督的职能。媒体必须以“民本”思想作为制导思维和行动的指南,从关注民生,洞察百姓心理的角度出发,培养强烈的民众情怀,办出既遵循大众的审美情趣,又有较高的知识含量和文化品位的民生新闻。
现场报道以报道的连续性和纪实性,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媒体深入民生新闻现场报道,在“第一时间”捕捉“第一现场”的新闻信息,将其原生态地呈现给受众。民生新闻以不同的叙述策略形成具有故事化叙述风格,便能营造差异点,增强可视性。一是对新闻进行故事化编排,关注事件发展的同时,挖掘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二是现场化叙事。记者在“第一现场”并以目击者身份进行“第一时间”的叙述,抓住事件中最富有悬念的地方娓娓道来,使其受众身临现场目睹新闻发生的过程。这种体验式和故事化风格的叙事,有利于增强新闻的现场感与可信度,让民生新闻更好看。
媒体竞争的关键和核心是人才,媒体竞争就是人才竞争,而占领人才竞争高地,就必须吸纳、培养新闻精英人才队伍。由于民生新闻节目发展速度过快,队伍建设跟不上,机制不够健全,导致绝大多数新闻者普遍缺乏一些新闻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从而严重制约了节目的生存和发展。媒体必须以创新机制为保障,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创新人才,吸纳精英人才,提高队伍的业务能力、理论水平、新闻价值判断能力,培养一支精良成熟、训练有素的新闻队伍。
在纷繁芜杂的信息社会,如何获取具有个性而又吸引受众的信息呢?这需要拓宽视野,做好策划,纵深拓展,实现对新闻信息的分类加工,力求使新闻在深度和广度上,突破浅层的琐碎、深度的瓶颈,将暗藏在纷繁复杂新闻事件背后的理性的,深层次的寓意传达给受众,使之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提高他们的思维素养,提高他们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能力。北京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特别关注》在有价值的新闻上下工夫,突出打造重头新闻。去年底,栏目陆续接到一些外地务工人员的电话,述说他们征婚被骗的经历。编辑部认为这是一个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选题,要求记者深入挖掘。这时,一个专门登征婚广告骗人的“婚托”,打电话要和盘端出骗人的内幕。这一“重大”线索令编辑部颇感兴奋,立刻制定采访提纲,策划采访步骤,设计问题,并派记者与当事人联系进一步了解情况。在这个“婚托”的带领下,记者进行实地考察、暗访。在获得了大量的新闻事实后,经过采写编辑,12月10日《特别关注》推出了一组有分量的报道:《婚托良心发现:自曝征婚内幕》,播出后反响很大。可见准确定位,精心策划并着力挖掘做出有新意、有深度的报道,就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提升节目收视率[6]。
认清“民”在节目中的价值,把握“民”的内涵,运用民众的眼光和话语,表达公众的情感、情怀,聚焦社会热点、难点,彰显人文关怀。民生新闻不仅包括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等信息,还包括与百姓利益直接相关的政策、消费、经济类新闻,民生新闻在快速反映民情的基础上,遵循“以民为本,以生为纲”理念,将时政、财经以外的社会逸闻趣事、环境保护等富有人情味与
公益味的新闻题材低视角软处理,开辟受众理性思考的空间,引导新的健康生活方式及主流价值观念,体现城市文化内涵,最终凸显媒介强大的文化整合力。
在中国的传播业已进入市场化营销的今天,品牌成为栏目成熟的标志。打造“差异化”策略也成为整合品牌的重要手段。品牌栏目要树立差异点,从而形成节目个性。而个性化节目往往有个性化的主持,个性化叙事,个性化表达,个性化题材等元素构成。塑造个性化主持人成为节目摆脱共性,凸现品牌的迅捷方式。主持人作为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持人的真性情、个性化的点评,为信息增加了附加值。短小灵活、幽默调侃、寓庄于谐的新闻评论,让观众感受到主持人的个人魅力与独特的新闻看点。吉林电视台《说实在的》节目大胆启用周全作为主持人,使其由一个“小气爱占小便宜,热心又善良”的“红男绿女”形象转变为“机智有点小聪明,敢爱敢骂”的“店小二”形象,每天绘声绘色地给观众讲述一个个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新闻剧,周全的解说带有浓郁的东北特色,点评本色犀利、幽默俏皮。总之民生新闻主持人以自身丰富的生活阅历、突出的个人魅力,特色化的新闻主持和观点点评和栏目融为一体、使其在建立了差异点的同时相得益彰。在节目制作上,以CI战略树立差异化的形象,从节目名称、栏目标志、宣传口号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个性化包装。充分整合本地资源,对子栏目进行精办,以活动带动节目推广,同其他媒体互动,实现品牌的互借和延伸,从而提升了品牌影响力。
电视民生新闻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以生为纲”精神核心,采用平民的视角,站在百姓的身边,去播报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百姓关心的事情并为百姓排忧解难,从而体现了社会主义媒体对平民百姓的社会关怀。新闻报道时刻把老百姓放在心上,以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彰显出自己的个性与品质,切中了普通百姓关心身边事和娱乐化的收视心理。各地媒体纷纷推出自己的民生新闻栏目。电视民生其新闻以高收视率和高收视份额,从而孕育了“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成为我国电视产业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一档民生新闻节目能否在众多媒体竞争的夹缝中生存,能否在维持很高的收视率?这让我们拭目以待。不过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差异化策略作为一个动态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介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因此电视民生节目只有不断开拓创新,适时改变差异化战略,以创新去满足受众需求,才能使这股电视民生潮生存更长久。
参考文献:
[1] 周炯:《意识形态梳理与主流媒体构建――新意识形态下的中国电视民生新闻》,世纪中国网站,2004年10月29日。
[2]李舒、胡正荣:《民生新闻现象探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6月。
[3]陈力丹、瓮巍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与民生新闻》,《新闻传播》,2008年第1期。
[4]任中峰:《民生新闻与农民话语》,人民网传媒频道,2005年03月09日。
[5]喻国明:《传媒影响力(传媒产业的本质与竞争策略)》,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06月01日
试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 篇3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创新发展;策略
引言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介入,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新世纪以来,民生新闻栏目兴起并且在国内迅速发展,几乎每家地方电视台都有自己固定的民生新闻栏目。由于民生新闻栏目更关注群众生活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备受当地观众的欢迎。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创新发展。
一、新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机遇
新媒体的出现给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所带来的影响并不全是负面冲击,电视节目制作人也应从中捕捉到民生新闻节目创新的新机遇。
首先,新媒体所带来的一些新的传播方式可资利用。如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就为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增添了无限活力。微信公众平台为观众与电视台的及时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其次,新媒体的信息来源广泛,也为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信息来源提供了便利。很多资讯可通过网络获得,增加了新闻记者对于新闻事件的选择几率,更容易找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第三,对于新媒体先进技术的借鉴和使用,使得新闻传播平台大大拓展。当前,几乎所有地方电视台都创建了自己的门户网站,通过这些网站,观众既可直接收听新闻,也可反复观看,给观众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提高了群众对于电视节目的关注度。
总之,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受到冲击的同时,也获得了很多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利用新媒体所带来的机遇对自身进行改进和创新,才是更多电视节目制作人所应思考的问题。
二、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策略
1.新旧媒体各有所长,应互动融合优势互补。
传统媒体要善于发现和总结新媒体所带来的好处,并且学会利用这些优势实现自我改进,提高自身的传播能力与传播水平。
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验证,新媒体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不足,如何与新媒体有效融合,取长补短,达成共赢,也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创新发展过程中所需考虑的问题。在新媒体技术发展和三网融合时代即将到来的新形势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也应紧跟时代潮流、拓宽传播领域、改进传播方式、缩短传播时间,使受众能够更加及时、更为便利地接收到新闻信息。
2.创新节目形式,提高节目品质。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电视民生新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质化现象依然存在。大多电视台忙于对信息资源的争夺,而无暇顾及节目内容及形式的创新,因而电视民生新闻同质化现象依然形势严竣。目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要想摆脱被动的局面,取得长足的发展,创新节目形式刻不容缓。
创新的节目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选择的形式和节目内容一定要协调,这是赢得百姓喜爱的关键。选择的节目形式一定要新颖、实用,真正成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助跑器”。比如解决邻里纠纷,可以将矛盾双方的当事人代表请到演播室,再请位教育专家作嘉宾和主持人一道进行现场调解,观众则可通过电话连线、短信的方式表达意见,多方面互动,有助于双方解决冲突,缓解矛盾。又比如,为克服地域的局限,地区间可采取相互联合的运作方式。
3.引入“公共新闻”理念,提升节目文化品位。
电视民生新闻应该不断的摒弃传统的理念,不要一味以“暴力、凶杀”等新闻事件来吸引眼球,要不断的引导群众走向公众视野。所以电视民生新闻可以引入“公共新闻”的理念,将广大人民群众与社会公众事件结合起来,从而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国家的带领下树立正确的生活理念。在“公共新闻”理念的引导下,电视民生新闻可以搭建“民生”与“公共”的桥梁,从而让群众参与到公共问题的解决中,培养民众的公共意识,还能引导民众确立主流价值观念,有助于提升民生新闻节目的品位。
4.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节目。
在新媒体时代,树立品牌意识对任何一个媒介的生存发展都十分重要。对于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来说,提炼特色的过程其实就是创建品牌的过程。流行和时尚体现的往往只是一时一刻的光芒,而在观众的检验下不断更新思维、沉淀和积累下来的东西,才最具备优势,也才能真正将节目品牌树立起来。
打造节目品牌,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打造精品节目。节目定位和风格要把握准确,并能够针对不同节目定位和节目风格,有针对性地利用各种途径对节目进行提前宣传和预热。其次,要打造品牌主持人。主持人要充分展示个人才能及个性特征,博得观众好感,从而拉近电视节目与主持人之间的距离。第三,节目形式要富于变化,传播手段要先进。针对不同的节目内容,精心设计不同的节目表现形式,同时,辅以同期声、电话连线、漫画、Flash、图表等各种传播手段,会使节目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千变万化,更容易吸引观众的目光。
5.做足做活深度報道。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诸方面的不断进步,人们在对身边信息充满渴求的同时,对于一些信息的横向发展和纵深研究也十分感兴趣。民生新闻若只停留于为老百姓解决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上,显然就会流于琐碎。而衣食住行以外的其他信息,则可能关注不够,这也是民生类新闻节目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各种信息传播方式并存的当今时代,如何创建深度报道机制,如何挖掘出更深层次的信息,做出更有深度的节目,是民生类新闻节目制作者所需认真思考的问题。其实群众所关注的问题当中有很多值得深度挖掘的话题,如对政策、法规的解读,对一些文化现象、社会现象的深度挖掘与追踪,对容易引起共鸣的事件多做深入报道,这些方式无论从提升社会责任感的角度,还是从切实考虑群众需求的角度来说,都是十分可行而且有效的。增强这方面的创新意识,也要注意时刻总结经验,尽量在给群众展示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新闻信息的同时,真正改变民生新闻“低俗化、媚俗化、庸俗化”的问题,使其更具深度和广度。
三、结束语
电视民生新闻构筑了百姓和政府沟通的桥梁,使得下情得以上传、上情得以下达,发挥了新闻媒体应有的作用。尽管民生新闻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这类节目在全国各大电视台的成功“打响”,无疑为电视新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电视民生新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要抓住契机,勇于开拓、不断创新,争取把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办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关德洪.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与提升[J].新闻知识,2013(01):107-108
[2]许苏.电视民生新闻的定位与发展策略[J].电影文学,2008(21)
[3]李超、宋夕.浅谈电视新闻中的语言要求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策略[J].新闻世界,2014(01):47-48
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发展 篇4
一、内容为王:选准定位, 找好对象, 传递快捷实用信息
对于民生新闻来说, 未来的前景空间可大可小, 要做好一档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栏目, 首先要掌握好节目定位, 《共同关注》作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一档“长期关注中国社会大转型时期大量出现的弱势群体”的栏目, “关注弱势群体, 搭建互助平台, 讲述新闻故事、彰显和谐关怀”就是其一贯的节目定位, 有了这样一个大背景, 节目就有了范围, 不会出圈。
由于电视新闻是以画面结合声音的报道方式, 现场感较强, 而民生板块聚焦的大部分是生活小事, 受众群也很庞杂, 这就要求节目在反映人文关怀的同时进行故事化报道, 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受众需要, 实践者必须以富有地方色彩的基层视角, 反映百姓生产生活, 使其与当前社会转型发展相合拍, 从中剔除新闻同质化报道, 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兴趣点来分别设定子栏目或者进行新闻有序组合, 在选取新闻人物上, 要针对报道重心选择那些带着基层新鲜泥土气息的代表, 他们本身就是工人、农民……带着浓厚的基层气息, 这样朴素、广义的身份, 决定了他们关注的焦点和普通百姓一样, 所以报道更容易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 使之产生强烈的价值认同, 从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这里的共鸣指的是群众的心理参与, 比如在社会事件的报道中, 记者要沉下身去, 多揣摩不同人物的心理状态, 做到让群众说话, 唤起其参与意识, 在类似帮忙类节目中, 在报道某一事件结束后, 要辅以政策指导性内容, 并以微博、论坛、微群等平台向社会征集线索, 展示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使观众从中受益。
可以说, 在打民生特色牌的报道中, 单单从新闻报道的对象而言, 民生新闻中的“民”, 应该是广大的普通民众, 是绝大多数的基层市民和农民, 反映这个庞大的、最需要关怀的社会群体关注的, 所参与的话题, 必然让新闻从“宣传话语”回归到“传播语言”, 做好民声代言人。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 市民需要很多及时实用信息, 比如气象指数、出行状况等服务资讯, 政策解读、部门协调、监督维权等服务指导, 生活一招鲜, 美食点点通等日常关注……这些信息丰富了报道内容, 传递了日常信息, 为媒体服务民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二、深化质量:从短平快向深度创新发展
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尤其在新闻价值方面更需要理性思考, 节目制作要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 把新闻事件放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加以分析、解剖, 遇事高看一眼, 深看一层, 给人以明确的认识和深刻的启迪, 不要一味追求短平快报道, 这样容易使很多宝贵的新闻素材流失, 在信息时代, 及时了解更多的新闻信息, 固然是人们的渴求, 但对一个新闻事件的全方位解读和解剖乃至观点的陈述分析, 从中发现新的闪光点,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让受众本身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过程, 是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
热闹活泼琐碎新奇和刺激的新闻内容, 可能会给观众带来一时的兴趣和吸引力, 短时间内收视率得到迅速提高, 但难为久长之计, 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审美疲劳”是这类节目的硬伤, 这就需要用连续或者追踪式的深层次报道来解读或者还原完整事件, 来赢得观众的青睐, 节目形式可以被模仿, 时效性可以进一步延展, 内容也可以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做政策深层解读时, 全面完整地提供相关信息、背景资料、甚至司法知识的普及都是有其必要的, 在这个基础上, 深度挖掘这些新闻事件对社会以及个人所造成的不同影响, 以及造成影响的成因, 引起哪方面的思考, 政府部门给予关注等多元立场解读, 体现其内在和外延价值, 真正做到对百姓生活状态、生命状态和生存状态的平衡性和立体报道。
三、提升公共服务, 搭建舆论平台
让民生新闻有别于市井消息、社会杂谈, 就必须赋予其公共服务性, 它体现在承担党、政府、人民的喉舌作用和公共服务性舆论导向作用等方面,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 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在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管理中, 对关系到自身利益的相关决策和立法都将进行充分表达和交流。在这方面, 媒体将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交流表达的沟通渠道和协调平台, 使得其作用不再是单纯的宣传说教, 也形成了公民参政、舆论监督的重要媒介, 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比如盘锦广播电视台在新闻广播中开设的《行风热线》节目, 就是为政府和群众提供了一个有效沟通的公共平台, 在这里, 市民可以通过热线电话同政府官员进行直接对话, 反映或者咨询一些关于住房、医疗、教育、社保、就业等一些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这样的话题既是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 也是关系社稷的国策方针, 这一点从近期《新闻联播》中便不难看出, 新开辟的民生栏目让大家看到了党和国家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程度, 最美女教师、最美医生、最美司机……这些平民人物的不断闪现, 体现了人心向善的公民品德提升, 促成了一股良好的社会风气的不断外延。
电视传媒民生新闻发展 篇5
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新闻又兼具时政和社会新闻双重特性的新电视新闻。因为其勃兴发展的复杂历史背景和社会动因以及纠结了太多时代特征而有着巨大的学术观照价值。
我国民生新闻类电视栏目全面兴起的原因,从其新闻背景上分析,应该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产物。其实,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新闻的内涵、形态亦在经历嬗变,新闻正在从国内外消息转向本乡本土。人们更多地开始关注每天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从严肃的政治转向与衣食住行的有关经济,从专题讨论转向生动人物的报道。笔者认为,个人或者小群体故事的富于人情味的角度能够生动地阐释任何一条新闻的影响。民生新闻类电视栏目为何火爆,受人喜爱,就是因为它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是普通人成为电视报道的对象,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成为观众的新视点。1993年以前,中国老百姓与电视从根本上说是无缘的,老百姓难得在电视上讲自己的话。让老百姓说话。让老百姓上电视。这是十年来中国电视最重要最具革命的意义。第三次革命的最新情况是全国的地方电视台几乎都在做“民生新闻”,普通人的欢乐和忧伤,希冀和失望,抗争和无奈无不构成了“人的启示”的真实画面,这样的题材关乎千家万户。千万人必定关注此类具有切身利益和人文关怀的新闻。正如有学者认为:“在南京。人们在晚上7点这个黄金时段。将眼球从中央台的《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这样的时政节目中,转移到‘零距离’的本地新闻节目上。在某种意义上,‘零距离’寻求到了监督和政治昌明,并行不悖的出口,在政府和民众之间搭建了一座民主的桥梁,进而给民意一个畅达的渠道。通过这种方式,赋予全体市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权力,让媒体真正为公民所享有,让民众的意见最终上升为政府意志,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民意的公共价值。”
当电视成为我们时代各种声音的代言,普通观众只需要端坐于电视机前享受影像带来的“视听快感”(某种程度上观众的眼睛也成为了鱼龙混杂的各种思想观念的跑马地),学人需要警觉的却是“谁是话语的主体”,电视是在替谁发出这种声音,声音的内容构成、指向又是什么?
毫无疑问。在当下中国的政治传播谱系中,电视新闻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建构处于轴心位置,而这种轴心位置一定程度上是由以《新闻联播》为主的传统类型的电视新闻来确立的。自1982年起,《新闻联播》就被授权比其它媒体早一天独家发布重大新闻,从而一举改写电视在传统媒介阵营中的从属地位。这种转变毋庸讳言正是缘于政府当局强有力的支持,而这种权力支持只能进一步证明中国电视,尤其是中国电视新闻,已然成为当下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的核心。但是电视新闻这种核心地位因为时代的变迁,一方面因为电视的威力日渐增大而被无限地放大、强化,另一方面却面临被侵蚀、瓦解之虞。
尽管在“文革”后,中国就尝试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但事实上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才真正开始步入人们普遍公认的“转型期”的“大时代”(鲁迅语):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思想转型、文化转型。四重转型同时展开;就业矛盾。城乡矛盾。东西矛盾等诸多矛盾纠缠错综。“在利益分化和政治放权这两种互为因果的力量作用下,多元化成为社会各领域、各层面发展变化的普遍特征和价值观图腾,中国社会随之带上了碎片化特征。”由此,多元文化的浸淫、统一声音的缺失和生存压力的存在下的人们开始“碎片化”地游离于原本笃信不二的官方意识形态之外,现实情境逼仄下的人们开始怀疑曾经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开始从想象的世界与生活的真实落差中积蓄不满和郁闷,开始为曾经清晰而美妙的今天、模糊而遥远的将来心生迷茫与忧虑。在阵痛和动荡中的人们,不会去理解什么个体与大局、眼下与未来之类的抽象观念。即使潜在的感觉世界正在日新月异,“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依然成为时代的共有图景。依旧日日赞歌的《新闻联播》们自然难以被认同。虚无缥缈的电视剧也被人们疏远,人们需要的倒不是对现实的深入了解,需要的正是基于生活的有效的安抚、交流和宣泄,一种有现实可能的想象空间,或者说是“一种表象,在这个表象中,个体与其实际生存状况的关系是一种想象的关系”。但特殊时期这种本应由传媒特别是直观的可视的传媒——电视执行的“按摩”作用因为传统联播式新闻“高高在上,俯瞰苍生,冰冷生硬,千人一面”而付之阙如了,公众与官方沟通的良好渠道被阻断,原本严密有效的官方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和输出系统因为陡然失效而在电视上处境尴尬。所以说。经济力量引起的社会生态的变化是民生新闻出现的根本原因。而事实上这种公众对于媒体的“信任危机”,或者说观众作为民间立场和媒体完全代表的官方意识形态的截然对立与不可调和恰成为之后中国电视所谓“三次革命”的肇始,和今日民生新闻的走红有着内在逻辑的延续。
另外,中国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也在潜在地影响中国电视新闻改革。新中央亲民之风日盛,体察民情、近民为民、“新三民主义”的政治理念体现和加强了这个以一贯之的改革思路,也给与受传统意识形态严密管制的电视新闻以更多的自由运作空间,而成熟、平衡、透明的现代政治环境也有赖于电视媒体监督的有效介入,民生新闻正是在当下社会多种合力的共同作用下应运而生的。
二、对民生新闻类电视栏目提出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电视荧屏热潮不断:“综艺热”、“访谈热”、“娱乐热”,一轮轮热潮都只是“各领风骚三两年”。于是,在各地方台创办民生新闻类节目逐渐升温的时候很多人在问,民生新闻还能走多远?
就目前形式来看,民生新闻类电视栏目同质化的现象非常严重,这样就使得媒体的信息量大大折扣。独家新闻往往需要媒体付出代价,然而不论新闻追求何种独家新闻,观众的需求才是造就新闻价值的源泉。观众中有看热闹的、有关注现实问题的、有寻找精神寄托的,凡此种种,需要记者、编辑心中“存念”。我国过去的新闻由于对受众心理动机漠视,才出现了新闻“不新不闻”的无能与无为状态。现实需要民生新闻类电视栏目换一种思路,放下高端着的架子,在节目样态和题材上勇于尝新,以新闻本体的眼光看待生活,把敢于替百姓鼓与呼作为自己的使命,以基本的社会良知,投入自己的人文关爱,把目光对准社会普罗大众,新闻才会焕发出其应有的魅力。
1.要认清媒介角色定位
我国拥有世界上独特的“一元体制,二元运作”的媒介制度。媒介为国家所有,其既要用国家所有制赋予的优势在市场上获取经济收入,又要用市场上赚取的经济收入完成意识形态领域需要完成的政治任务。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媒介的发言立场、价值取向和传播资源的调配。
媒介立场应与所扮演的角色相符合,一
旦偏离了规定中的媒介角色,节目一定会被政府、市场或观众“叫停”。因此,无论办什么内容的节目,节目的形式如何,媒体必须责无旁贷地配合政府展开工作,承担起疏导舆论、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意见和要求、化解社会各阶层之间矛盾、推动社会成员整体素质提升的神圣使命。
民生新闻类节目,正是在媒介非批评即表扬的困境中找到了一个出口,搭建了政府和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而受到了管理层和民众的双重认可。这也提醒从业者,电视节目必须慎重权衡国家利益与公众利益。能将两者相结合并体现出一致性来的电视节目才会获得媒介利益。
2.要整合信息资源,实现品牌化传播。
针对目前城市社会新闻形式单一、风格相近、内容雷同的现状,应强调多样化生存的方针,避免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有实力的媒体应当重视通讯员队伍的专业素质培训,着手建立区域化信息采集和交流网络,实现信息的分类加工处理,并根据需要打造地方文化附加值,实现集约化经营。品牌化传播。力求从信息加工的深度上。从整体把握的广度上,突破浅层琐碎、缺乏深度的瓶颈。并通过适当的策划创意,调动民间资源,打造传媒热点,提高品牌在当地的影响力。
3.要遵循游戏规则,努力实现“双赢”。
城市社会新闻的勃兴。是市场经济繁荣在传媒产业中的投影。我们一方面抵制重商主义,反对新闻的商品化、娱乐化和低俗化另一方面也尊重市场的选择。受众的选择。力求达到两个利益的平衡点。现代营销规则告诉我们,市场永远有空隙。关键在于发现、选择和执行,“民生新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当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推广和经营。在改进报道理念、强化群组开发、经营信息环境三个方面下功夫,依托科学的市场调查,找准看点、卖点和兴奋点,对重点新闻精心解读,对个性化信息进行贴身式服务,努力提高节目质量和编排水平,培养栏目对象的“约会”意识,实现品牌栏目综合价值的最大化。
4.要用发展的观念经营民生新闻节目
我们正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人们思想观念转变的速度越来越快,电子技术革新换代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一个新思潮的兴起,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可能马上就会改变人们旧的观念、旧的生活习惯,这自然包括人们对新闻信息的取舍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对节目的内容、形式一定会有新的要求,如果民生新闻栏目的制作者能够敏锐地察觉、甚至是准确地预测到这股新的趋势,并能及时在节目中作出反应,不断在节目内容、节目形式、节目包装、节目策划的各项活动中不断调整、适应,就能牢牢地吸引观众的目光,把自己的栏目建成长盛不衰的品牌栏目。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与创新 篇6
电视民生新闻是最近几年之中迅速出现的一个全新的概念, 其是从报业横向移植而来的, 但是, 需要注意的是从历史性的演进角度加以分析, 电视民生新闻最早应当是从动态化的电视新闻逐渐发展而来, 总的来讲, 电视民生新闻是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形式, 也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电视民生新闻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模式, 有着自身独特的观点和工作模式, 从另外一个角度加以分析, 其是一种全新的新闻类型, 是一种全新的新闻体裁。其发展和创新改革, 是当前广大制作者需要共同思考的关键问题, 也是相关产业今后进步的核心方向。
1 电视民生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明确电视民生新闻制作和报道过程之中存在的问题是真正意义上实现工作改进的关键点, 所以还应当对此环节的工作引起较高程度的重视。电视民生新闻是最近几年之中迅速出现的一个全新的概念, 其是从报业横向移植而来的, 有着自身独特的观点和工作模式, 从另外一个角度加以分析, 其是一种全新的新闻类型, 是一种全新的新闻体裁。观众对内容的需求是一个信息体系, 这一体系是随着社会环境、自身经济政治地位、价值取向等因素的不断变化而变化。过去, 随着社会的转型、不确定因素的增加, 观众希望从电视获得的信息体系中更多的是批评报道、揭露报道、负面报道等, 以此来宣泄情感, 释放压力。在这一需求下, 从中央到地方诞生了一大批调查性节目, 并迅速走红。随着我国改革力度的加大, 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 观众希望从电视获得的信息不再是负面报道, 而是与己有用的信息、权威的解说及愉悦的体验等。所以针对当前广泛存在额问题进行集中性的改革, 是找寻出相关事业创新路径的关键途径。
内容雷同:“如果有一位老大爷在马路边摔倒, 会马上有三四台摄像机对准他。”这是一句在南京传媒业流传甚广的笑话。目前, 在各大省会城市, 省台与市台乃至同台不同频道之间围绕民生新闻展开了激烈的同城大战, 共同抢夺有限的地方新闻资源, 致使新闻的同质化问题日益突出。交通事故、房子问题等类似甚至相同的新闻事件经各家电视机构的采编人员精心编制后, 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电视荧屏上, 如此频繁和雷同的节目难免让人日久生厌。
2 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与创新思路
根据上文针对我国当前电视民生新闻报道和制作过程之中存在的基本问题进行系统性的分析, 可以明确今后工作开展的核心方向。下文将针对电视民生新闻制作的创新思路等进行集中性的研究, 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的推广相关新概念, 使得工作的建设可以进入至一个崭新阶段之中。
2.1 电视民生新闻中经济节目的创新
首先需要真正意义上实现经济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民生化, 这一点是工作改革的突破点, 也是核心工作环节所在。经济是每一个人生活过程之中的关键因素, 与每一个群众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所以, 以一种民生的视角以及民生的利益角度来对经济新闻进行报告, 可以使得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进入至一个崭新阶段之中。诸如财经类型节目的民生花, 不仅需要将一些较为高深以及专业的经济学理论转换成为大众化的语言, 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和资料研究分析找寻得出与市民利益息息相关的结合点, 这样可以为广大市民提供丰富的信息。另外, 还需要注意的是电视民生新闻之中经济节目的改革还对广大采编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在实践的制作过程之中需要全面的形成竞争优势。发展和创新改革, 是当前广大制作者需要共同思考的关键问题, 也是相关产业今后进步的核心方向。真正意义上做到从民生的视角和定位、从百姓的角度着手对相关经济问题以及经济政策的走向进行分析, 以保证电视民生新闻制作的水准。
2.2 电视民生新闻中时政报道的创新
除了上述分析的经济类型新闻的转变之外, 在实践之中还应当针对时政新闻进行全面的创新, 以一种更加民生化的角度, 从百姓的角度着手, 避免出现说教形式的宣传, 这样可以使得广大民众可以更好的了解到时政消息, 保证了电视民生新闻制作的科学性和水准。诸如针对灾后的视察工作, 仅仅从宣传角度分析即可, 重点应当放在灾后重建这一环节之中, 这样可以更好的体现出民生的特点。总的来讲, 时政新闻是电视民生新闻之中的核心环节, 电视民生新闻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模式, 有着自身独特的观点和工作模式, 从另外一个角度加以分析, 其是一种全新的新闻类型, 所以广大制作者还应当多多从群众的角度对新闻制作的方式进行系统性的分析, 从民生的角度着手, 多多提炼得出有助于群众生活改善和工作改善的信息, 这样不仅可以体现出时政新闻自身的重大价值, 同时还可以充分的展现出民生的特点。
2.3 电视民生新闻中新闻事件的追踪
最后, 针对相关事件的追踪报道, 还应当很好的遵循基本原则, 电视民生新闻一般情况之下应当注重的是人文关怀, 这一点是节目所追求的发展目标。所以, 在针对一些相关事件的报道过程之中还应当可以很好的引领其他相关媒体的联动, 以使得新闻制作的水准可以得到全面改进。诸如在节目制作的过程之中可以通过热线电话等形式, 引发广大群众的关注, 并且通过不同媒体方式, 采用一种联动的方式, 为广大群众更好的展现自身生活以及工作的面貌提供广阔的平台。或者是通过媒体的方式使得群众的疑难问题可以得到妥善的解决。这样不仅很好的体现了新闻节目制作的民生化特点, 同时还可以很好的与群众打成一片, 为更好的提升节目价值和关注度奠定坚实基础。
3 结束语
总的来讲电视民生新闻是传统动态新闻的一种全新传播模式, 是当前行业之中的新概念, 正如上文所阐述到的, 电视民生新闻是最近几年之中迅速出现的一个全新的概念, 其是从报业横向移植而来的, 但是, 需要注意的是从历史性的演进角度加以分析, 电视民生新闻最早应当是从动态化的电视新闻逐渐发展而来, 综上所述, 根据对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制作过程之中的重难点和关键的发展方向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从实际的角度着手对今后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改革的主要思路等进行了集中性的论述, 旨在以此为基础真正意义上实现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为相关行业的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程章芳.地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转型策略探析[J].东南传播, 2011 (11) .
[2]《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报告》课题组.交流·合作·共赢: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考察:以全国省级台民生新闻协作体为考察对象[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1 (09) .
[3]高宪春.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新进路的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1 (01) .
[4]喻国明, 赵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瓶颈突破方式探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0 (09) .
[5]郑思, 黄策舆.由“市井新闻”到“公共新闻”:试论电视民生新闻的理性回归[J].媒体时代, 2010 (09) .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与创新 篇7
1 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
1.1 同质化、平庸化严重
由于激烈的媒体竞争压力,许多民生新闻将平民视角、民生内容简单的理解为老百姓的生活琐事、市井的奇闻异事,其直接结果致使民生新闻平庸化,节目质量低下。民生新闻报道内容重复,题材狭窄,弱化了观众的收看期待。
1.2 报道肤浅,新闻价值低
一些民生新闻仅仅停留在一事一报、就事论事、琐碎繁杂、零乱肤浅的层面上,把许多没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推到观众面前,形成荧屏上的视觉污染。
1.3 节目媚俗,流于娱乐化
一些民生新闻为了吸引观众眼球,对色情、凶杀、暴力事件趋之若鹜,为强化视觉刺激,存在媚俗化、娱乐化倾向。“所谓新闻的娱乐化,一是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者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其表征是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时间及暴力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作为新闻的要点。二是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和吸引力,强化时间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从而致使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引领舆论的功能被严重弱化,甚至出现误导观众的情况。“如果大众媒介中充斥着娱乐,尤其是新闻节目里也重视新闻的娱乐功能,那么就会给受众创造一个“其乐融融”的世界。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开始陷入这种欢乐中不能自拔,逐渐对社会现实产生麻木心理,进而丧失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能力。”
2 电视民生新闻发展方向
2.1 立足本地,作好独家新闻
要在内容上下功夫,对突发事件必须在黄金24小时内公开信息,知道多少就发布多少。随着事件的发展和事件真相了解的深度,采取追踪报道和滚动发稿的方式,赢得引导舆论的主动权。要结合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互动性,让观众主动参与到新闻节目话题讨论中,扩大节目影响力。
2.2 加强节目主持人培养
地方电视台的受众最关注、感到最亲切的还是自己生活的环境。主持人作为节目的核心,在与受众的沟通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观众对新闻节目的品牌忠诚度,也常常和对新闻主播个人形象的忠诚度紧密关联。所以,培养优秀主持人,则是保持节目长久生命力的重要一步。
2.3 走品牌发展之路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媒体之间的竞争将主要是品牌的竞争。地方电视台要利用自身媒体优势,做好活动营销、赛事营销、晚会营销,有效拉近电视媒体和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使电视媒体走入寻常人家的生活,更加贴近百姓。要建立系统规范、独特可行的视觉形象(Ⅵ)设计,整合媒体形象,塑造风格独具、识别性强的电视媒体品牌。最后,要充分利用各种新兴媒体、社交媒体,提升电视台在当地的影响力。
2.4 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民生新闻要体现人文关怀精神,在新闻报道要把更多的镜头留给基层和普通群众,更多的反映百姓心声。及时捕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挖掘其深层关系,引起百姓关注。通过对平凡百姓和普通事件的报道,完成新闻内涵意义的提升,这样才能真正贴近民生,使百姓喜闻乐见。
3 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
新闻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这就要求必须“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3.1 坚持导向正确
随着受众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某些民生新闻过渡娱乐化、低俗甚至恶俗十分反感。因此,民生新闻的创新就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做到不偏离方向。要把握民生新闻正确的舆论导向,就必须坚持“政治家办台”的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使社会新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3.2 打造思想厚度
记者在采制民生新闻时,不仅要告诉观众“是什么”,还要带着观众一起追问“为什么”,对一些社会现象要有“原因解释”,通过对百姓关注的话题进行详尽深入的报道,使节目更具感染力。要坚持“突出主题”与“关注民生”相结合,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与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做“大民生新闻”,做“主流民生新闻”,发挥好传递核心价值观,形成社会共识的引导作用;发挥好解疑释惑,疏导情绪,沟通谅解的协调作用。
3.3 强化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不仅是新闻媒介舆论宣传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党和人民群众赋予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新闻工作者作为舆论监督的主体,需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加强自身修养。在舆论监督新闻报道中要通过多方采访和深入调查,展现客观事实,达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鼓舞士气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程前,陈杭.望诊电视民生新闻[J].中国电视,2005,(2).
[2]张建新.娱乐化新闻为何泛滥[N].北京科技报,2005-05-18(8).
电视民生新闻发展方向探析 篇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民生问题逐渐受到我国的高度重视, 而电视民生新闻则是对民生信息进行了解以及传播的最佳渠道。从当前社会现状看来, 电视民生新闻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但同时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 例如新闻创新意识以及平民化功能的欠缺, 对民生新闻的长效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为使我国民生新闻能够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对其长远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以及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一、关于电视民生新闻
针对民生新闻的概念, 在业界以及学界引发了许多争议, 给出了以下三种观点:第一, 民生新闻的内容为广大百姓的真实需求, 而播报以及评说也是采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 其属于大众视角的新闻;第二, 民生新闻内容的组成部分来自于社会新闻以及经济新闻, 其不具备较强的独立性;第三, 民生新闻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价值取向, 其主要针对新闻媒介以及记者实践活动, 并不是关于新闻样式的概念 (1) 。电视民生新闻不仅包含了新闻媒介对新闻内容的选择, 还体现了新闻记者的立场以及对新闻事件的态度以及报道的出发点等, 此外, 民生新闻还包含了新闻媒介对自身作用的认知。
就报道内容而言, 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所涉及的范围较为类似。通常而言, 社会新闻是以广大百姓的日常生活为出发点, 报道内容大多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以及社会与自然界的各类奇异现象。而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通常为广大百姓的日常生活状态, 例如:衣食住行、思想行为以及各类疑难问题。
就新闻表达形式而言, 民生新闻的表现方式与普通意义的市民新闻相类似, 通常采用与百姓接受心理以及接受能力相符的表达形式。在新闻作品的语言以及结构方面, 通常融合了新闻体裁以及文学体裁, 无法严格按照新闻结构进行叙述, 其语言方式具备一定的文学色彩以及口语化。还有部分民生新闻节目为更加体现民意, 通常在节目播出时采用短信联系以及热线电话等形式进行大众互动, 并且将互动结果通过动态的方式进行播出。
除此之外, 民生新闻在宗旨以及最终目标均有特殊的定位, 其以关切的方式关注广大百姓的生活状态, 在舆论监督时主要在于解决问题而非单一进行批评。民生新闻所追求的是收视率与社会制度文化以及社会主流观念之间的平衡度, 这也是民生新闻的命名立意。
二、当前发展现状
电视民生新闻从诞生至今, 已成为各大新闻媒体的主流, 在电视新闻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充分展现出电视民生新闻强大的生命力。其以较高的收视率以及丰厚的广告回报, 成为各大电视台的主要栏目。但同时也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 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方面:第一, 栏目开设过于普遍;第二, 栏目时间过于延长;第三, 各频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2) 。由于栏目时间增长,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规模较大, 大多数电视台将节目时间从原来的几分钟延长至六十分钟甚至一百分钟, 从某种程度而言, 广大观众对此类节目的喜爱程度逐渐下降。另外, 各频道之间过于激烈的竞争力, 促使民生新闻栏目出现分众化的现象。
民生新闻与新闻标准以及基本定义较为相符, 其还从某一程度使新闻的本质得到了还原, 因此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民生新闻的崛起主要源自其新闻价值包含以下各种特性: (1) 时效性; (2) 真实性; (3) 重要性; (4) 接近性。如能够将以下几种特性融入其中, 如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 那么民生新闻的未来发展必然势不可挡。民生新闻的高收视并非偶然, 而是因为其更加贴近于现实生活, 容易引发广大观众的共鸣以及认同。民生新闻具备自身独有的特性, 将传统说新闻的方式进行创新, 有效融入短快平的风格, 此风格能够满足当前社会节奏较快的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需求。民生新闻的播出改变了传统电视的播出模式, 促使广大群众能够将话语权紧握手中, 并且民生新闻还关注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充分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 在报道过程中, 报道者站在广大群众的角度上对问题进行报道, 能够让广大群众充分了解到关于自身生活的民生问题。
三、当前存在的不足
1. 节目表现较浅
民生新闻能够与广大群众的生活相贴近, 在实际生活中均有实例, 在提升新闻深度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广大群众找寻各项问题的解决方式, 并且帮助广大群众有效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各项问题。另外, 不仅要使广大群众观看民生新闻, 还要使广大群众通过民生新闻来认识社会。但当前许多民生新闻的报道大多为一些琐事, 例如:邻里纠纷以及动物丢失等, 此类事情不能反映社会的全部内容, 部分栏目对此类内容津津乐道, 经常将此类事件做为新闻头条, 致使新闻工作人员的视野逐渐变得狭窄, 从而对民生的理解出现偏差。
2. 节目过于平庸
从某种程度而言, 大众传媒具有重大的社会责任。当前部分民生新闻栏目的重点偏向于观众对新闻的消遣以及娱乐方面, 反而忽略了民生新闻所具备的引导、认知以及教育等作用, 无法承担观众通过新闻增长品味的责任, 如此一来, 广大观众的思维能力逐渐被媒介削弱, 最终走向平庸以及单一。民生新闻从业人员应在以下几方面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作用: (1) 民生建设; (2) 舆论监督; (3) 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 。民生新闻的主要内容应以社会新闻为主, 如若民生新闻的宗旨无法得到准确的把握, 则容易造成新闻内容的平庸化以及世俗化。
3. 缺乏多样性
在传媒市场中, 同质化传播的背景下容易出现大量形式、内容、风格相似的信息化产品, 而同质化的出现则表示新闻节目的多样性逐渐丧失, 传播生态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致使新闻传播的市场结构丧失平衡。而在同一时段以及地区中出现大量的媒体, 则容易引发恶性竞争力的产生, 导致传媒市场陷入一片混乱。当前许多新闻节目在自身的定位方面虽然各有不同,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有着大量的相似之处, 同质化传播是品牌竞争的开端, 传播媒体须建立自身独有的品牌, 使节目拥有无法代替的特性, 进而培养属于自己的忠实观众, 使民生新闻能够成为广大观众的谈资。
四、发展方向
1. 准确把握新闻内涵
虽然日常生活琐事是来自于广大群众的生活, 但这是事件并非民生新闻的全部内容, 关注民生话题并不是对广大群众的生活琐事进行盲目的报道, 而是需要对一些较为典型的事件开展分析报道, 在报道过程中适当增添一些情感以及意义, 积极倡导正确的社会道德观以及风尚秩序。促使广大观众了解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新闻事件, 而是通过事件所表达的理性思考。
2. 严格控制新闻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已成为新闻行业的一种趋势, 但并不是新闻必选的方向, 新闻的意义不仅仅是向广大群众传播时效信息, 还须负担起主导群众意识形态的责任。民生新闻须加强以下几方面: (1) 社会责任感; (2) 政治意识; (3) 道德立场; (4) 大局观念。并且采用新颖的表达方式, 为民生新闻增添更多的活力。
3. 避免出现雷同现象
民生新闻若要彰显出自身的特性, 提升整体的品味以及风格, 不仅要表现出媒体的话语权, 还要找到满足广大群众需求的契合点。当前民生新闻已表现出其发展的状态, 这与其商业利润以及收视状况息息相关, 在其发展过程中, 必须不断进行创新与改进, 促使民生新闻能够保持必要的活力, 并且能够保持自身独有的特性。
注释
1 周玉明.电视民生新闻及其长远发展探析[J].攀登, 2009, 04:114-118.
2 张慧敏.电视民生新闻及其长远发展探析[J].新闻传播, 2015, 24:70-71.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纪录化发展策略 篇9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类新闻节目、播出制作形式和播出平台的多样化,民生新闻节目的问题也渐渐显现,民生新闻节目面临挑战。许多曾经热及一时的民生新闻节目纷纷停播,面临收视难题。其一,主要是由于片面的理解“民生新闻”的内涵,单纯的追求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软”新闻,所选取的新闻内容在节目中与人民的切身利益越来越远,“短,平,快”的固有模式也使得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的民生新闻价值降低,忽略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社会价值。其二,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过度平庸化,节目粗制滥造,极低的估计了观众的审美品格,,忽略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审美价值。其三,报道内容琐碎化,几乎包揽各种繁杂内容,而又没有重点关注,使得观众很难筛选信息,关注持续的报道。与此同时电视纪录片却异军突起,随着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Ⅱ》《第三极》等电视纪录片播出,收视率与话题量不断攀升,中国电视纪录片出现一片繁荣景象。但笔者认为这两种不同的节目类型却存在着互通融合的结构空间。纪录片创作的多种观念和手法已经或多或少的渗透入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改版和创新当中,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向纪录化方向发展的策略已经成为一个新方向。
一、增强广度,探索深度,纪录化提高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社会价值
社会性是指社会与公众利益相关连的属性,选择什么样的题材是纪录片最重要的前提之一,而社会性是判定选题价值的一大标准,对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来说也是如此。而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选题同质化,报道浅层,趋同化,娱乐化商业化越发严重。近乎相同的选题是民生新闻没有广度,“短,平,快”的报道形式又使得其挖不到相应话题的深度,报道就只成为报道,满足不了观众的求知热情,达不到一定的社会引导性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对于选题,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不能单纯的追求“软”新闻,不考虑新闻价值,只是为了求“新”求“异”来吸引眼球,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新闻的选题上应当在广度上做文章,积极的去洞察老百姓关注的话题,拓宽选题的思路,不能是看着同行的眼光选题,应当是看着百姓的生活选题。时政化的背景是选题的关键,更要切记民生新闻的主旨是贴近百姓生活,所以在时政化的背景下要始终保持平民化的视角。而深度报道成为民生新闻成功的重要方式,比如《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等系列节目,每一部都可以说是一部纪录片,采用的拍摄和报道手法极贴近于纪录片,而这种形态的民生新闻更受到观众的追崇和赞扬,在民生新闻纪录化的方向上等到了成功的印证。而这一系列节目在报道深度上满足了刨根问底,后续发展的持续报道需求。正如一部好的纪录片的社会价值也是评判纪录片好坏的关键因素,民生新闻节目的选题也应当考虑到社会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如范立欣导演的纪录片《归途列车》极其透彻的表现了当时中国的春运现象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处境,无论是选题还是关注点无一不是贴近时政热点却又贴近百姓生活,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电视新闻节目在选择报道的新闻时,也应当有纪录片选题的深思熟虑,而不是是新闻就报道,应当充分考虑其社会价值,业者应当培养自己的新闻视角和新闻眼光,本着纪录化的选题要求,来规范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新闻选题,从而提高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社会价值。
二、深入故事化的叙述策略,纪录化加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人文价值
在纪录片故事化手法的运用问题上,经常会出现对于运用故事化手法后纪录片真实性是否还是客观真实的探讨,那这种手法运用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当中是否也存在虚构和不真实的疑虑呢?笔者认为纪录片的故事化手法的运用与文学和电影创作当中的故事化手法有着本质的区别,纪录片运用故事化只是外在形式的故事化,也就是说,记录内容不存在任何的故事编排和虚构,只是做到真实记录,而故事化只是一种外在框架的构成形式。就像我们平时制作烘培饼干,喜欢把饼干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心形状,动物形状,但是饼干本身都是面粉黄油一样。那么这种故事化的手法运用到民生新闻当中也就可以打消这一疑虑。其实故事化的手法在民生新闻节目中早就有一定的运用,但只是学其皮毛,遵循“短,平,快”的运作方式,只是在表面上蜻蜓点水一般,没有能真正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而纪录片当中的故事化却是深入故事化,比如纪录片《第三极》当中每一个想表达的主题和每一个故事人物牢不可分,《生命之伴》这一集主要讲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题,通过讲述里面所有的人物:老人与放生羊的兄弟情深,女人救助受伤的丹顶鹤,小孩与自己的赛马之间的故事等,从横向的多个人物上来故事化构架,达到一种积累的表达效果,从而深入的表现真实的事件,表达真实的情感。又如纪录片《海豚湾》则是从纵向上单纯记录一个人物事件,从事件的前因,后果,中间经历的各种情形,所有的元素通通一一记录下下来,完整的彻底的呈现一个事件。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当将故事化的手法深入化,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因果,所以,深度报道事件的完整性和后续性,运用系列节目的形式抓住观众的关注度。或者多个一类型事件同时挖掘报道。同样,民生新闻节目要想把故事化手法运用好,首先要以人物为主体,以往的新闻节目中往往忽略人物单纯的讲事件。例如山西电视台《小郭跑腿》节目中曾经报道有位八旬老人哭诉自己六个儿女都不抚养自己还把自己赶到大街上的故事,以老人为主体带领记者一一到儿女家,每个儿女说到自己为什么不赡养父亲的原因,为什么父亲被赶到了大街上,最后小儿子把父亲领回家。这则新闻主体是老人,由于财产分配不均导致儿女们都不赡养老人,最后拿到房产的小儿子将自己的父亲带回家的事。如果按照传统的播报方式可能就是平铺直叙,说成由于财产分配不均老人无人赡养的播报。相比之下,这种故事化的方式更令人感同身受,产生共鸣。其次,细节也是深入故事化的重要手段,“细节是新闻的血肉,没有细节的新闻当然就会像骷髅一样难看。”纪录片当中对于细节的呈现和把握往往是最牵动人心的,一个小的动作或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语足以为整部纪录片增添光彩。民生新闻节目中多是一则消息简单描述,规矩的结构加之索然无味的叙述自然不会有细节。细节多通过意味深长的画面来表现,民生新闻节目当中往往是以文字作为报道的主要手段,画面则是空镜头或是套路式的镜头组成,没有任何画面以外的故事表现力,如在报道有位向工厂索要医疗赔偿的断臂工人时,仅仅是不断拍摄工人的断臂,工厂老板的推卸责任的镜头,加入工厂的几个空镜头,不断地通过平淡的讲述解说,让观众始终没有带入感。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采用故事化细节处理,就可以像纪录片一样,拍摄工人家庭困难的画面,不停掉泪等等细节的画面来代替索然无味的解说。最后,在情节的编排上也要做到有悬念有包袱,巧妙编排引人入胜。
三、活化制作方式,纪录化提升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审美价值
在民生新闻不能像传统新闻那样一板一眼,它应当贴近生活,百姓喜闻乐见,最好能培养观看习惯,且在看的时候不应当有沉重的审美效果,应当轻松自在,温情感人,具有审美价值。首先,在解说词的采写方式上应当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倒金字塔形式,把平淡无奇,直白,严肃的语言话风转变成为有情节有矛盾,一波三折的讲故事的形式。语言要尽量避免官话套话,要贴近生活,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拉近观众与当事人的距离。话语上讲究平等的语气,就好像跟自己最要好的朋友聊天一样。甚至有些地方可以不加入解说词,通过同期声,音效,音响来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在画面的处理制作上也是如此,摒弃以往忽略画面的思维,让画面自己说话,对于不同景别的运用力度加大,在以往的民生新闻中大多采用全景,中景景交叉完成,没有任何的美感和感情色彩,纪录化的方式可以让民生新闻像纪录片一样有灵魂,尽量增加特写,近景的运用。在画面与解说词的配合上,以往总是加入没有意义的空镜头来弥补声画分离,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漫画和字幕,CG动画或者二维动画来进行描述和补充解说。比如分析一些数据或者滤清关系等一些情节需要时就可以用二维动画的形式清晰明了的展现在画面当中。而一些提醒百姓防骗的一些报道中则可以加入现在风靡的真人秀形式,让一些志愿者深入骗子的圈套,来亲身体验,然后通过偷拍的形式展现给观众。或者采用情景再现的手法扮演,来加强提醒的力度。而蒙太奇的剪辑制作手法也可以相应的应用到民生新闻的制作当中,这样从整体上提高了节目的可看度和审美价值。
四、结语
总之,在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新闻获取的方式日渐挑剔,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当努力在大众眼中打造自身媒体特点,不断地借鉴和吸收能为自身补充发展的方式方法,为“我”所用。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媒介之间寻求共通交叉点,就像电视与电影永远互相捆绑一样,文本类型的“互通友谊”也是搭伴共同发展的重要策略。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纪实性在纪录化的过程中更加凸显,民生新闻的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也在纪录化的发展中更具有魔力。相信电视民生新闻的纪录化发展策略也会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带来光明。
参考文献
[1]赵蔺.电视新闻故事化浅析[J].当代传播,2005(4).
[2]王阳.电视新闻中的创新思维[J].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3]李恩吉.纪录片的真实性与艺术性[J].新闻传播,2003(9).
[4]王晓春.浅谈纪实手法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3(8).
[5]孟建,刘华宾对“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的理论阐释[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7).
[6]候迎钟.电视民生新闻研究综述[J].现代传播,2006(5).
电视民生新闻的叙事化 篇10
关键词:民生新闻 回归平衡 叙事结构 非聚焦型叙事角度
2002年,伴随着《南京零距离》的开播,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民生新闻热,如深圳广电集团的《第一现场》、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成都电视台的《成都全接触》、广东电视台的《今日关注》、西安电视台的《直播西安》等等。湖北省地区的民生新闻也不落后,湖北经视的《经视直播》和武汉电视台的《百姓连线》同样取得不错的收视率,尤其是湖北经视的《经视直播》,更是众多当地民生新闻栏目中的佼佼者,它以超过6%的平均收视率高居当地同质媒体的榜首。它以贴近民众的内容,为民说话的精神,持续受到百姓的关注,当然除了内容的吸引力之外,它编辑上的叙事化同样具有特色。
一、贴近百姓的叙事内容
所谓“民生新闻”,是指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报道发生在百姓身边的新闻故事”这是《南京零距离》的口号,讲的就是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经视直播》——就在您身边”的定位也是深入人心。经过调查发现,各个省市民生新闻的题材多是涉及百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事件,比如停水、缺水、漏水,失火、被盗、被骗、走失、纠纷、投诉、求助、打架、车祸等诸多方面,民生新闻报道的就是发生在老百姓自己身上的事情。
贴近百姓生活方面的事件是民生新闻节目的叙事内容,曾有学者何国平把它称之为“市井原生的叙事素材”。所谓“市井原生的叙事素材”有两层含义:首先“市井”意味着本土化,受众需求不再是形而上的理念,而是可以叙述的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其次“原生性”指的是新闻素材的原创性和不可复制性[1]。从这两个层次来讲节目的每条小新闻都是一个个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源于本土的、原创性的事件,这个事件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群体的,甚至一些政府的决策同样是贴近百姓生活的。例如2010年7月《经视直播》关于《武汉市实行路桥按次收费的决定》的新闻,其本身就是一个时政事件,节目在编辑时把这个信息与百姓的生活结合起来,不仅告知百姓这个消息,还要从百姓角度出发,分析这个决定对百姓的影响,以及百姓对这个决定的看法,从而使这条简单的时政新闻变成和百姓相关的民生新闻。在第一时间收到武汉市将实行路桥按次收费的消息时,节目首先报道了《武汉市路桥收费将变脸》这条新闻,告诉老百姓们这样一个新闻事实。当政府部分正式开始执行该决定时,记者们就新决定的条款和收费标准随机采访了武汉市市民,特别是有车一族,并有针对性地分类采访了私家车主、货车主、的士司机等来了解不同人群对新决定的看法,采写了《新路桥收费方式引起多方热议》这条新闻,以普通百姓的视角来反映各个群体对新政策的看法和评论。经过编辑之后的内容更加具有贴近性和叙事性,它讲出了百姓关心的问题,解答了百姓的疑问。
叙事内容之所以吸引受众,就是因为它讲述的是百姓自己的故事,是一个平常人也可能发生的故事。它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它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环境,关注对群众有影响的事件及信息。节目讲述的内容大都是家长里短、市井趣闻,大家看了有解惑的、有解气的、也有解闷的,即便是对负面新闻的报道,也是采用一种平民化的心态,摆事实讲道理,通过角色换位劝解说服、以理服人。电视民生新闻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就在于它是以百姓生活为叙事源头和内容。
二、讲故事回归平衡
叙事通俗地讲就是讲故事,“如何讲故事、如何把故事讲好”是电视民生新闻中利用“讲故事”发挥能效的关键。用故事化的手法表现电视民生新闻,能够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的因素, 描述人的生存境遇,从平凡人眼里看世界。要讲好一个故事除了故事内容吸引人之外,讲故事的结构同样不容忽视。
电视民生新闻的叙事和文学作品中的故事不同,文学作品往往存在虚构,甚至在结尾留下悬念,没有结果。而纵观民生新闻的报道,大多是一个事件的客观呈现或是事件的解決。从事件的发生到事件的发展和结局,它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的叙事结构,这是表层的叙事结构。民生新闻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解决了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提醒了老百姓该注意的问题。
民生新闻使得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有了自己的公众话语权,他们可以参与到各种事件、问题的讨论中,甚至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可以得到解决,其实每个报道都可以说是一个当事人的激励事件,停水了、有纠纷了、被骗了、出台政策了.......这些都是节目的开始。《经视直播》从主持人说的第一句话开始,引出一个激励事件,在后面的画面新闻和同期声中讲述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最终的落脚点大多是事件的解决,这种解决就是叙事学上所说的回归平衡。例如《深夜接力熊猫血》、《电缆线被割 电话成摆设》、《女子攀塔“看风景” 消防官兵施援手》等等,一个事件发生之后,编辑在文本中展现了事件解决的全过程,包括找相关部门找说法和解决措施、和另一方找说法等,即使在没有确切解决方案的时候,文本中“相关部门已经介入调查”同样给了事件一个阶段性的结果,可以说事件的当事人又回归到了新的平衡。
电视民生新闻在讲述故事时注重结构的完整性,重在通过节目组的努力和报道帮百姓解决问题,这毫无疑问体现了叙事上的回归平衡。
三、非聚焦型的叙事视角
电视民生新闻的叙事视角选择的大多是非聚焦型视角,通俗地讲就是全知视角。电视新闻编辑可以从所有的角度观察被叙述的事件,并且可以任意从一个位置移到另一个位置[2]。电视民生新闻的叙事首先从主持人的导语开始,再到声画结合的集体叙事者,再到当事人、旁观者等等,在民生新闻中就是从全面的角度出发呈现一个完整的多角度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非聚焦型具有拓宽时空跨度的功能。
《经视直播》在编辑叙事文本时,主持人的引语首先从一个角度客观地总结事件或者提出悬念,他的叙事角度当然不是整个新闻的基调。报道中编辑运用全知全能的非聚焦型视角,通过对不同人物采访素材的编辑和整理,让观众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察点上看到事件的全貌。任何一条新闻,除了有主持人的导语和评价或呼吁外,有记者的现场报道,有当事人的现身讲述,有旁观者的爆料和评论,还有画外音叙述,叙事视角在不断地变化,不是单单停留在一个人物,一个方向上。观众通过这些全面的信息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事件的全部,可以说节目的编辑为观众传达了全方位的立体的信息。
节目中不同的事件虽然有各自具体的叙述方式,但是用全知型的叙事视角来全面展现事件和报道事件,使观众对事件更有认同感,换句话说,也就是受众的信息接收更全面,受到的影响更深入更具体。《经视直播》2010年5月31日的《世界无烟日 戒烟门诊冷清》这条新闻中,记者一方面通过在医院大厅及医院门口吸烟的烟民来展现无烟日里还是有很多人吸烟,抓拍了很多市民吸烟的镜头;另一方面则拍摄了戒烟门诊冷清人少的画面让镜头说话,两个完全对立相反的视角表达出强烈的新闻主题。同时市民的同期声展现了他们对戒烟的看法,抽烟的、不抽烟的人对这件事的不同看法,不同的人对此事的态度,医生对公众的建议等等,再加上节目最后主持人对公众的呼吁,这些角度是全面的,也是全知的,让观众更加清楚地认识了事情的本质。
所以,电视民生节目在编辑时要注意选用非聚焦型的叙事角度,在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运用百姓乐于接受的语言和角度,报道百姓身边的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通过细节化的描写,全面展现生活的原汁原味,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从而使受众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形成认同感, 极大地增强了新闻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国平:电视民生新闻文本的的叙事学分析[J],新闻研究2005第6期
[2].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李娟,华中科技大学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2010级研究生
电视民生新闻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篇11
民生新闻是更多地关注民生、民情的一种新闻类型。2002年, 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节目被公认开启了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先河。此后, 各地区电视台纷纷推出了民生类新闻节目。这些民生新闻栏目以其平民视角、亲民风格突破了以往电视新闻的固有特点, 在一段时间内赢得了较高收视率, 获得了较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被新闻业界誉为“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但是, 随着民生新闻在全国范围内普及, 一些问题也随之产生。
1.1 题材单一, 报道内容低俗
民生新闻在市民阶层中的高收视率和高关注度, 使其成为各省市地面频道的主打栏目, 但这也导致各省市民生新闻呈现白热化竞争趋势。很多节目在制作形式、内容定位方面区别很小, 各媒体一味趋同, 民生新闻制作难以得到新形式、新题材、新领域的突破。比如, 仅长春电视台就有《城市速递》《长春帮》《直播长春》等多档民生视角的新闻节目。且其媒体工作人员多数将民生新闻定位于家长里短、邻里纷争, 导致内容的取材更加单一, 节目视阈狭小, 难以引起社会更多思考。民生新闻报道娱乐化趋势非常明显。由于猎奇是民众的普遍心理, 为迎合受众, 报道时常用具有煽动性语言, 内容上设置悬念。主持人过多注重夸张和幽默化的风格, 对新闻本身反应的社会问题少有反思和探析, 节目选材方面, 更倾向于能刺激人感官的负面事件新闻。
1.2 内容琐碎, 新闻价值降低
琐碎化的节目报道会导致新闻内容流于表面。新闻报道中, 片面地对“一人一事”的材料进行堆砌、追求量的积累, 很难挖掘新闻本质, 并对社会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比如, 报道车祸事故的新闻, 多数只关注该次事故有无人员伤亡以及浅层的事故原因, 却对该路段存在危险预警, 以及后续路况修缮少有报道。这样的新闻报道模式没有实际价值引导意义, 难以切实反映民众关心的问题, 更难以在市民和政府之间搭起有效的沟通桥梁, 帮助民众合理地应对公共危机。
1.3 定位不明, 充当媒介审判角色
媒体有“舆论监督”的功能, 但该功能应限于“表达民意, 而非将民意彻底落实”。新闻媒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群众意见, 履行其舆论监督职能, 但没有审判权。目前, 一些媒体打着“舆论监督”的幌子, 从瞭望者、记录者变为了“执法者”, 这一现象有越俎代庖、超越新闻媒体尺度的嫌疑。“群众有事找媒体”, 反而忽视了一部分政府部门应尽的职责, 不利于社会合理分工。
1.4 新闻失实, 媒体公信力降低
真实性、客观性是新闻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但是, 近些年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存在明显的虚假化倾向。一些节目使用现场目击者的拍摄工具或口头陈述采集新闻, 但这些手机、DV拍摄的新闻短片有断章取义的可能性, 有时会造成假新闻出现。比如, 2007年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纸馅包子》假新闻, 引起巨大轰动, 后证实该新闻是该节目制片人自编自导的假新闻。这一假新闻的播出无疑引起了普通受众对媒体公信力的质疑。
2 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
民生新闻是反映社会发展的重要新闻渠道, 是体现民生民情的一扇窗户。但近些年所面临的多种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发展, 媒体和社会不应对此放任不管。本文从“提升民生新闻质量”和“发展公共新闻”两方面分析这一问题。
2.1 提高民生新闻节目质量
提高民生新闻的质量是当前媒体人面临的主要挑战, 笔者认为, 可以从形式与内容入手, 内外结合, 对民生新闻的节目质量加以提升。
一是创新节目形式, 注重差异化发展。《南京零距离》节目成功后, 该节目的制播模式也被各地方电视台套用, 导致我国民生新闻节目出现雷同现象, 进入不必要的同质化竞争怪圈。对当前的民生新闻节目来说, 要摆脱相同资源环境下被动的竞争模式, 创新民生新闻节目就变得刻不容缓——新颖、亲民、实用的节目形式可以成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助跑器”。比如, 探究邻里矛盾的问题, 就可以请邻里双方到演播室里, 同时找相关的社区负责人、心理专家等帮忙调解、分析, 也可以给现场观众设置投票、提问环节, 这样做一方面确保了新闻的真实、客观性;另一方面, 也可以增加节目的看点和深度。
二是丰富栏目内容, 提高新闻价值。媒体要做好民生新闻, 在市场环境下赢得一席之地, 就必须注重提升节目内容, 强化新闻价值。而民生新闻的价值主要通过反映民意来体现。民生民意是一个丰富的概念, 需要反映的是广大市民、农民的实际生活、实际诉求。目前,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存在很多实际问题没有解决, 媒体不应避重就轻, 对鸡毛蒜皮的琐事报道不休, 而应直面问题, 对这些社会普遍认可的难点、痛点进行报道, 提升电视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 拉近与百姓的距离。
2.2 向公共新闻方向发展
最早提出“公共新闻”理念的学者Jay Rosen认为, “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 还应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基础上的行动能力, 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质量, 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的新闻定位符合我国当前民生新闻的趋势走向, 具体来说, 民生新闻可以在媒体社会角色和议程设置两方面进行改善。
一是重新定位媒体的社会角色。电视民生新闻可以在保持媒体客观性、公正性的前提下, 适当转变自身媒体角色定位。首先, 从新闻记录者转为深入调查者, 深入新闻实地, 对事件的始末以及有关部分、事件当事人进行采访探究;其次, 做新闻事件的组织协调者, 在新闻监督的合理前提下, 介入公共事务, 使新闻各方可以公开、透明地表达自身诉求, 从而缓解矛盾;再次, 新闻传播者要做对立意见的平衡者, 不能站在道德至高点代表某方利益, 而是要平衡各方利益, 引导各方让渡权利, 成为社会利益协调者。
二是重新规划媒体议程设置。民生新闻节目向公共新闻的方向转变, 应在进行议程设置时, 注重主持人把关、群众互动、引入专家视角这三方面的问题。具体来说, 首先, 民生新闻可以增强与公众交流的环节, 民生新闻由于其本身定位, 天然具有群众互动的优越性, 这一优越性应被媒体人员有意识放大;其次, 可以搭建微博、微信、BBS (论坛) 等网络平台, 增强与用户的交流, 培养高质量的稳定性忠诚观众;再次, 民生新闻若要向公共新闻转变, 就应放弃以往一些“高大全”的政府视角, 植入更多专家视角, 将发言权交给有关领域的专家, 培养受众理性、专业的看问题。
3 结语
综上所述, 民生新闻比其他新闻类型更关注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和问题, 更注重时效性、接近性、现场感与互动感。“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是其主要的新闻视角和价值取向。民生新闻是在我国新闻实践中得到群众肯定的一种新闻传播形式, 但目前存在多方面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有关宣传部门和媒体从业者应尽快对节目进行调整和改进, 从而使民生类新闻节目可以高质量延续与发展, 进入一个新的电视形态阶段。
摘要:近年来, 全国各地民生新闻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势态, 民生新闻作为重要的新闻传播形式, 一直起着关注民生、民情的作用, 受到广大群众欢迎。然而, 在民生新闻发展进程中, 也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问题和弊端。本文就民生新闻的现状及问题做出总结, 并对其未来的发展策略做探究分析。
关键词:民生新闻,问题,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明.对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及策略的思考[J].新闻传播, 2012 (6) .
[2]蔡雯.公共新闻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探析美国公共新闻及其研究[J].国际新闻界, 2004 (1) .
【电视传媒民生新闻发展】推荐阅读:
传媒电视08-20
传统电视传媒09-07
地方电视传媒10-12
论21世纪电视传媒的责任与品格09-15
电视民生新闻导语10-11
承德电视台广视传媒会展公司庆典策划简介06-30
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05-09
电视民生新闻的特色05-26
电视民生新闻转型刍议07-27
改进电视的民生新闻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