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民生新闻如何突围

2024-09-22

电视民生新闻如何突围(共8篇)

电视民生新闻如何突围 篇1

民生新闻的重点和中心就是以人民群众作为新闻的出发点, 通过讲述普通民众的生活, 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生命等要素真实地展现出来的新闻, 也称作一种有特色的表现形式。那么可知, 生活条件、生存就业、居住条件等等一系列问题都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 也是民生新闻所关注的重点和中心。

1 我国民生电视新闻的现状

在新闻媒体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记者的角色定位逐渐从政府的代言人、宣传先进的标兵以及总结功绩的助手, 转变成为了人品群众利益的代表以及生产生活的代表, 也成为了倾听人民心声的重要角色, 并能对人民进行贴心的服务和帮助。这样的变化就使得新闻的政治性转变为了民众的话语性, 人民群众的多方面需求也就能被彻底满足。因此, 民生新闻在短短的一段时间内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高度的进步。在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 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 例如在民生新闻中, 新闻只是单单反映了简单的民众生活情况, 而并没有对其加以分析, 也没有充分体现民众的需求和观念, 新闻中的很多怪事和小事都是没有新闻价值的, 因此我国目前的民生新闻依然有较大的不足。

1.1 节目内容冗杂重复

由于目前的新闻将民众话语权放在了工作的重点位置, 同时, 新闻的制作方向也在向着人民群众无限度地靠拢, 这些新闻过于单一、过于制约、过于机械性, 民生新闻过于片面。而若想将人民群众的呼声全方位地表现, 那么就需要引导社会中那些负面的、抱怨的情绪, 将相对弱势人民群体的利益充分表述, 这样才能有效化解社会风险。

1.2 民生新闻过于娱乐化

目前我国的民生新闻过于娱乐化, 主要表现为:其一, 在对新闻事件进行叙述时, 娱乐性过强;其二, 对新闻画面的渲染程度过重。在对镜头进行展现和表述的过程中, 过于偏向渲染和视觉冲击, 而在新闻稿件的写作上, 过于煽情, 本身是新闻事件的记录, 结果将其制造成演绎, 没有民众责任心和人文性。

2 融媒体时代下的民生新闻提升和突围的途径

时代造就了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是以民众为根本的、以国家和党政机关为指导的产物。所以在目前的形势下, 民生新闻要通过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实际来贴近群众, 从根本上为群众着想, 解决他们的问题, 最终进行融媒体时代下的提升和突围。民生新闻要做到品位的提升、主旨的明确, 要搜寻新闻中蕴含的新闻, 将主流媒体的导向清晰地表达, 将总体利益与群众利益相结合, 将报道的范围不断扩充, 促使民生新闻健康、茁壮成长。

2.1 以新兴媒体为导向融合发展

近几年, 我国新兴媒体的发展势头正旺, 对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和竞争, 而如果要将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相结合, 那么就必须将融合发展纳入日常工作中去, 传统媒体能够汲取新兴媒体的优势, 新兴媒体也能以传统媒体的经验和方式为指导思想, 两者相互促进, 作为有传统优势的传统电视民生新闻以及新兴的民生新闻, 应该在运营和操作的同时, 将两者的优势相互推进。以新兴媒体为导向, 就可以将主流舆论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将社会价值观念和责任内容进一步完善。

例如某教育频道在改革后开设了官方微博和专门讨论版块, 通过该版块, 能够将最新的新闻素材进行高效的整合并播出, 人民群众也能在该板块中进行讨论和学习, 取得了较好的收效。

2.2 民生新闻要着眼于国家政策和方针

作为普通群众, 有权利、有必要了解我国的国家政策和方针, 然而作为党政机关的喉舌, 新闻媒体如何将比较专业的理论方针进行推广和讲解, 使得理解能力大不相同的民众都能了解到国家的相关政策。在对民众进行讲解时, 应该充分使用小镜像和小话语, 从内心深处感染民众, 将党政方针深入群众的生活当中, 形成促进国家发展、人民进步的力量。只有美好的政治、温柔的政治, 没有架子和咄咄逼人的政治, 才能将政策有效推广。

2.3 民生新闻要具有民生性

目前很多电视民生新闻比较狭隘, 那么直接导致民生新闻的小新闻较多, 缺乏有硬度和报道价值的新闻。对于国计民生而言, 应该作为新闻工作的重点和中心, 不应该将民生新闻停留在“小”民生的范围中, 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对国家制度和政策的反馈情况, 将“大”民生的观念确立起来。例如, 某电视台的一档节目, 连续几年将“大”民生作为报道的重点和中心, 将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详细报道。当近两年物价持续上涨时, 该栏目将我国政府稳定物价作为工作的重点, 将国家的新政策向群众及时报道、讲解, 使人们群众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国家的新动向, 将国家推行的稳定、民生等要素进行推广。在一个月内, 该栏目就播报了将近30次的专题报道, 将政府调节、物价控制等利民措施。该栏目还持续关注了我国特困人群的生活细节, 也突出了该群体自强不息的可贵精神。

2.4 充分应用创新进一步完善民生新闻

新兴媒体的基础是互联网, 作为新兴媒体, 互联网正在将现代传播进行着翻天覆地的革新。人民群众在看电视的同时, 能够在互联网的帮助下随时观看民生节目, 那么就要求相关栏目要以民众的需求和观念为基础进行制作, 不光能够将民生新闻的作用充分体现, 还能提高其传播效果, 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民生栏目。例如某电视台以教育为视角, 研究教育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教育的重要性, 向民众有效传输优质的文化、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正确的价值观等等, 将民生带入公众的日常生活中, 将科学发展观进行推广, 将和谐社会进行落实。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电视民生新闻突围性和提升性的提高, 直接关系到相关记者的专业素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程度, 只有加强记者的专业素质, 将其价值取向正确树立, 并形成具有社会公共意识的工作态度和敬业思想, 最终才能有效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价值和品位, 增强民生新闻的舆论导向力, 那么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对民生忠诚、信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相关媒体的公信力才能有效提升。

然而作为新闻媒体而言, 又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商业利益和社会承担, 因此在利益和民生两者间很难做到全面和兼顾, 同时, 新型媒体也在对民生新闻造成巨大的冲击, 目前我国的电视民生新闻依然在被广大受众批评和质疑。所以可知, 在新时代到来之际, 融媒体正在逐渐发展, 那么电视民生新闻应该将新媒体和新动向同时把握, 主动与新兴媒体向结合, 将新优势变为自身的优势, 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保证自身的公信力, 才能持续、有效地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金峥.浙江广电集团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展望[J].视听纵横, 2013 (02)

[2]柳溪.“新”媒体“新”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媒介融合策略[J].电影评介, 2013 (02)

电视民生新闻如何突围 篇2

王曼宁

电视节目《南京零距离》剧照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出现使得新闻价值面貌焕然一新,众多媒体人认识到地域文化背景与民众信息需求有效的结合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制作的竞争优势所在,并掀起了一场民生节目制作的狂潮。《南京零距离》电视新闻民生节目在内容选材上具有贴近百姓的地域化特性,采取口语化的方言味道浓重的原生态平民化表达。引起了巨大的社会与收视率反响,并引发了一场新闻节目制作变革潮流。

如今,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持无论其传播手段还是方式相较以往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对主播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提高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播的播音品质,打造具备独特魅力的品牌主持人成为栏目组摆脱共性、彰显特色的重要载体。主持人作为直接与观众接触的荧屏形象是彰显节目制作理念与风格的方式;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电视节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节目制作流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主持人品牌化在新闻媒介领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应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播多数往往停留在“传达”信息的层面上进行相对简单的内容讲述、播报与串联事项,没有充分的开掘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本土化,风格平民化及展示个人魅力的优势。

一、电视民生新闻主播与播报

笔者认为“主播”不仅拥有节目内容播出的控制权,还是其内容的编排者,应具有丰富的新闻制作经验和较强的逻辑思考与分析能力,其职责与内涵与“主持人”相比具有很大的区别:担当节目主体与观众客体沟通的桥梁;有着知性时尚的外在形象和更加丰富的表情语言,肢体动作成为播报内容的重要传播载体。

国内电视新闻民生节目播报主要有“以播为主”、“以讲为主”和“以评为主”三种形式。三种播报形式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语义划分,有时呈现出相互重合叠加的效应,但是其又各具自己的特点。“以播为主”的播报形式是传统电视新闻播报经常采用的方式,像《新闻联播》为最典型的代表,字正腔圆,表情严肃。随着电视新闻节目播报形式的不断调整其适用性越来越窄,而逐渐朝着更加接近生活化拥有更多肢体语言的方向转变。“以播为主”的播报形式的运作流程往往是经过采编,编排,审稿,最后由主持人进行播报,由于主持人的参与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往往不熟悉新闻采访的背景,本身缺乏一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性化,个性化的传播内涵。“以说为主”的播报形式是目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普遍采用的播报方式,其实现了“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的一种体现。尤其是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观众的需求得到了媒体的空前重视。“播音形式特有的权威性与客观性,在显示一种分量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与观众的距离”,这种播报形式更符合观众的情感需求。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作为电视传播重要的媒介形态,其语言、文字规范化对对社会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过多的口语有悖于电视民生新闻客观公正的特性。“以评为主”的电视民生新闻播报形式在实际进行新闻播报的过程中往往多停留在比较广泛的层面上,缺乏深度和厚度,主播对发生的新闻事实客观的毫无保留的进行个体主观情感的表达,新闻评论通过主播的能动性播报,把以相同民众素材新闻评论观点为主的百姓身边发生的事情通过与众不同的播报,为百姓所关注从而引发心灵情感的共鸣。新闻评论往往采取即兴评论的方式呈现出短小灵活的播报特征,更多具有告知与调停的功能意味。另一方面主持人的这种即兴发挥从而也造成节目播出内容对事件的了解缺乏深度,而出现违背新闻事实的现象,甚至出现为了评论而评论的新闻播报,造成评论不当,误导大众的不良后果。

电视民生新闻以平民视角讲述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事情,给主持人的能动性发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载体,主播可以融合讲说故事、对比等多种方式以小见大,步步深入的展示背后的故事,具有地域特色的口语化播报形式运用配合新闻事实更加增强了传播内容的丰富性。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播报呈现出诸多方面的优势:首先,亲和大方,平易近人的播报风格拉近了节目与百姓生活的心理感受距离;本土口语化元素的融入,易于受众客体对节目内容的主动接受,本土口语化的语言特色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一大特色,是电视民生新闻多元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其个性魅力的重要表达媒介。另一方面,电视民生新闻播报过分注重娱乐性与极端个性化而违背了大众传播民生的根基,不仅会降低节目的质量还会偏离正确的舆论倾向。

二、电视民生新闻主播播报呈现出的问题

主播作为电视媒体区别于其它传播媒介的重要形态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制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主播是传达新闻实时性、意见性信息的直接载体,其语言形式更是衡量一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制作水平的标准。电视民生新闻主播是整个节目制作中最重要和关键的一环,也对其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个人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主播播报的规范性语言,新鲜脱俗的时代气息感,和恰当到位表达的准确感以及言切意恳的亲切感都直接影响着电视民生新闻播报的实际传播效果。电视民生新闻的制作中主播面对面与观众直接交流,没有时间进行当下的斟酌语句和修正润色的时间,这就要求其自身不仅要有深厚的基础语言功底,还要有快速敏锐的反映能力和控制能力,这样才能符合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艺术形态需要。

纵观电视民生新闻主播播报现状,对于新闻内容的评论多是停留在比较广泛的基础上,缺乏深入的挖掘。这和主持人自身的素养具有很大的关系。口语化表达的前提是表达节目内容的自然真实性。随意性过度,没有合理的控制播报分寸是另一个特点。很多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进行播报中都过于追求生活化的本土地方方言而导致主播播音品质艺术性的缺失。方言虽然会带来一定的新鲜和亲切感,但是过度采用也会造成节目与观众的心理隔阂,影响到节目的传播效果。

很多时候,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为了突出信息量的展示而采用“短平快”的播音效果,速度提升的同时也造成了言语不清,缺乏韵律感而影响播报效果的情况。地域化和方言化的泛滥违背了新闻信息正确的传播价值观念。民生新闻节目中许多主播随意的乱动乱晃会给人一种轻佻浮躁的感觉,容易造成观众对节目的质疑。刻意模仿缺乏新意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播播报的另一个不足,主播之间相互模仿严重,造成主持风格的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因此,突出自我特点和个性化表达才是提高播报质量的不二选择。

三、关于提高电视民生新闻主播播音品质的策略

首先是提高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自身职业素养。作为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内容和客观观众沟通桥梁的主播必须要有职业道德修养,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加强国家社会、政治思想意识的完善;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要有扎实的功底和宽阔的知识面;通过有效的学习提升自己电视民生新闻语言的表达能力;驾驭新闻播音与画面结合的能力等。电视民生新闻主播要有意识的加强语言功底的训练,与一般的主持人相比电视民生新闻主播往往具有更严格苛刻的要求,其更应注重正确展示自己的语言风格。另一方面,电视民生新闻主播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比较风光,但是背后往往背负更重的压力,因此要求其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支撑才能驾驭节目的制作,使得节目得以顺利进行。

加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播本身的语言规范也是提升其播音品质的一个重要策略。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功底和魅力是每个电视民生新闻主播必须经受的历练。采用辩证的眼光对待由于方言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运用,对外来词汇和个人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等原因而导致的语言语音问题。无论何档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采取合理方式规避其自身的不足不仅是全体节目制作者水准的展示,还直接体现了节目的品位。

主播是电视民生新闻整个节目风格和形态的表现形式,电视民生新闻生命力与竞争力的提升过程中主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提升节目主播的播音品质与节目制作本身也有巨大的关系。首先,主播不仅充当节目内容的传递者角色,更应该积极投身于节目制作相关的前期策划,中期执行与后期制作的整个流程中来,参与到具体的新闻策划采访流程中可以让主播真切的体会到平民视角的深层内涵,在进行信息传达时就不会机械地陈述纸质上的事实,而会对节目的制作内容有精神层面的把握。其次,强调主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节目的录制中,主播往往充当主持、编剧、导播等多种角色,控制并引导着整个节目的制作流程。因此,强调主播的主导地位可以有效提升节目的制作水平。强化主持人的语言功能是提升主播播音品质的另一重要途径。主播的语言原则上应具有短小精悍的特色,以平易近人的口吻表达鞭辟入里的见解,强化主播及节目制作个性,对整个节目的独家视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语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作为一种新型的电视新闻形态至今也只有十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其大大拓展了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模式,独特的平民化视角,以百态民生为表达内容决定了其主播播报注定具有与传统新闻播报不同的特色魅力。对于我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主播播音品质的提高,科学有效的方式是构建其品牌化战略的实践,只有建立起电视民生新闻主播的品牌化战略并配以科学、系统的措施,才会从根本上解决主播播音品质出现的诸多问题。

社会民生新闻在节日中如何突围 篇3

春节期间, 面对各台异彩纷呈的晚会, 综艺节目和精品电视剧, 观众还会忠实地把遥控器停留在社会民生新闻的画面上吗?腹背受敌的新闻如何在节日期间实现“突围”, 这是新闻人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笔者认为在晚会、综艺节目与精品电视剧的包围和夹击下, 社会民生新闻仍然有市场, 前提是要更进一步按照三贴近的原则, 把新闻做生动, 做鲜活, 做成对观众有用, 好看的新闻, 给杂乱喧嚣的节日荧屏引进一阵社会民生新闻的春风。

节目板块化

春节期间, 各地企事业单位全部放假, 经济报道、调查类新闻不容易采访, 社会民生新闻只能做节日新闻。节日前后, 中国人首先开始的是地球上人类最大的迁徙—春运, 短途高峰客运, 然后是回家团圆, 春节要包饺子放炮, 走亲访友, 元宵节要聚会出游闹元宵, 这些新闻作为新闻的四季歌必不可少, 但是社会民生新闻栏目也亦步亦趋去追逐这些传统套路吗?追是肯定要追, 但是必须精心策划, 另辟蹊径。对此, 陕西广播电视台社会民生新闻栏目《第一新闻》连续两年做出了有益的创新和尝试。去年春节前, 《第一新闻》编委会多次讨论, 大家集思广益, 最后决定将节目设定为八大板块, 以卫星直播、3G连线、微博晒幸福、美女主播体验等多种报道形式, 反映全国、全省各地过年期间真实的社会民生内容。同时辅以各地动态的民俗活动以及各类服务信息, 插花编排, 有机串联, 突出欢乐, 祥和的主题。

编辑视野扩大化

节日期间, 我们没有一味沉浸在年味里, 通过新闻第一眼、最新消息等形式, 我们在各类节庆新闻里, 穿插编排了各地的消息, 例如2月9日, 美国航天局发布消息称, “好奇”号火星车已利用机械臂末端的钻头钻取了火星表面一块基岩的样品, 这是探测机器人首次通过钻探获取火星岩石样本。包括2月1日连霍高速河南三门峡段义昌大桥上烟花爆竹车爆炸造成大桥垮塌、2月4日神木“房姐”龚爱爱被刑拘等消息的持续追踪, 这些具有含金量的硬消息在春节的电视荧屏上, 会吸引不少观众。同时, 我们要求编辑部从一片喜庆中跳出来编辑新闻, 并且在新闻编排上, 我们做到了有外埠新闻, 有本土消息, 本地新闻突出贴近性, 外埠新闻突出新鲜感。

主播街头记者化

节日期间, 让平时坐在演播室里的美女主播走向街头, 走向村镇, 走向田野, 去探访、去揭秘、去体验老百姓火热的春节生活, 一定会吸引大量观众的眼球, 也能提高目在观众中的影响力, 这就是美女主播看年俗板块。我们给每一位主播配上记者, 让她们在镜头中展示最独特的节日文化, 既有秦汉古城里擂鼓村千百年来过年吃方皮饺子的春节风俗, 也展示了礼泉县袁家村过年不吃饺子, 吃臊子汤浇面的习俗, 这都是以往媒体触角没有触及的节日习俗和文化, 让观众看后耳目一新。

节目角度独特化

在信息高速传播, 新闻资源共享的时代, 只有在报道上抢占先机, 在内容上出奇制胜, 在深度上无限延展才能胜出。例如宝鸡报道组在报道春运消息时打破常规, 选择了宝鸡铁路乘警在火车上为回家过年的打工者准备了保险袋和保险柜帮助大家存放现金的切入点, 使得这条报道真实感人。对电视新闻来说, 不仅在于告诉观众事实和结果, 更重要的是用独特的角度展示细节, 获得观众情感共鸣。

节目内容生活化

春节是举家团圆的日子, 既要突出节日气氛, 更要放下架子, 报道百姓身边的新闻, 我们对记者提出要求, 报道要生活化, 细节要原生态化, 以此来打动观众, 记者在报道200名建筑工人春节坚守汉江2号大桥工地, 集体吃年夜饭的新闻时, 没有赞颂工人的辛苦, 而是让项目经理自豪地讲他们的年夜饭。记者小马在新年纪事中, 她展现了回山西大同老家过年, 一进门就吃到了盼望已久的刀削面, 吃饱饭又跟着叔叔去下矿井挖煤, 新闻不仅有矿工朴实的话语, 还有井下矿工饭盒里的饺子, 这些新闻因为极具原生态的同期声和细节, 无疑是成功的。

传播方式前沿化

如何做好民生电视新闻 篇4

实际上, 民生新闻包涵了传统新闻体裁所能涵盖的方方面面内容, 除日常社会新闻外, 还可以涵盖与地方百姓最直接相关的政策服务资讯, 有与时政、社教新闻的交叉, 还可涵盖一部分消费、经济信息;就传播者和传播形式来说, 它又深蕴着传播者的人文关怀、人本思想, 含有浓厚的俗文化及本土特征, 为地方百姓平民所喜闻乐见。例如, 以“民生视角, 本色表达”为宗旨的湖南经济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都市一时间”的报道对象就以城市生活、社会新闻为重, 所提出的选材标准就是“关心市民的, 市民关心的”。

1 民生新闻的内容、特点

“民生新闻”的“民生”涵义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1) “民生”中的“生”可被视作民生新闻的内容层面, 大众传媒对“生”的理解是统一的, 基本可以概括为四点:生活 (衣食住行) , 生存 (生存权利) , 生计 (国计民生) , 生命 (尊重生命, 人文关怀) ;2) “民生”中的“民”应该是民生新闻的主体, 所有具有公民权利的自然人都可以被称为“民”, 包括城市市民和农村的农民。民生新闻的内容优势在于它对准了一个以往在媒介呈现中屡被忽略的领域——日常生活领域。

毫无疑问, 新闻资源已经成为目前媒体围绕收视市场进行激烈竞争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 时政新闻由于受到“规则”的限制, 承载的“导向责任”更为重大, 因此新闻媒体利用此类新闻资源的空间有限。而社会新闻千变万化, 记者采编的灵活度非常高, 正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为民生新闻提供了丰厚的内容资源, 民众在生活中种种遭遇都可以成为新闻:像交通事故、房产纠纷、家庭矛盾、管理部门的乱收费、弱势人群的无助际遇等等都成为了民生新闻的主要内容。而民生新闻正是通过报道他们的日常生活, 力图呈现这些普通而真实的人们充满质感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体验, 让新闻变得既好看管用又具有生活所赋予的厚度。而民生新闻不仅仅概括了媒介对报道内容的选择标准, 还体现着报道者的立场、态度和出发点, 更蕴含了媒介对自身社会功能的认识。”

新闻角度是指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角度好比是“窗口”, 而从不同的窗口看风景, 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角度选得准, 新闻价值倍增。相反, 如果角度老套, 也就没什么新闻价值, 观众也不愿意看。就像著名记者艾丰说的:“如果说美术摄影的角度是为了追求美的价值, 那么新闻角度的选择在于追求新闻价值。

2 民生新闻角度的选择

2.1 以旧见新找角度

以旧见新找角度就是要求记者在报道老题材、老话题时, 要善于将过去的报道与今天的现实联系起来, 从旧闻中发现新闻, 推陈出新。

2.2 以小见大找角度

以小见大找角度是指表现大主题可以选择小角度, 即“寓大于小”,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这个“小”, 就是一个典型的细节、一个典型的镜头、一段真实的小故事。

2.3 虚中觅实找角度

所谓虚中觅实, 主要指对一些抽象性、概念性强的事实材料, 要尽量寻找其中所包含的实在而具体的内容, 从这个角度入手表现整个事实的新闻价值。

3 民生新闻记者必备的知识结构

第一层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

第二层次:文学知识、经济学知识、法学知识、社会学知识、心理学知识等。

第三层次:新闻业务知识。新闻业务知识自然是关于记者怎样进行采访、写作、后期制作等专业的知识了。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鲍勃·福尔斯曼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 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决当不好记者的。这就要求新闻记者要懂得采访的技巧。

第四层次:外语知识。

说到外语知识, 有时在东北的地方电视台你会感觉基本用不上外语, 也很少会和外国人打交道。但是哪怕几年的记者生涯你有一次采访需要和外国人交流, 你会非常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学习外语。

4 民生新闻对摄像记者的要求

毛泽东曾说:“不打无准之仗, 不打无把握之仗。”记者在采访之前一定要先了解情况, 一些特殊事件的报道, 往往需要用较长的时间作准备。电视视会新闻对摄像记者也有很高的要求。因为很多事件都是突发的, 而摄像记者也应该随时待命。适时检查自己的机器是否正常, 电池电量是否充足等。摄像记者还应该具有观察、抓拍的能力。

5 结论

任何一个栏目要想经久不衰, 就得有一个好的栏目定位, 确定好栏目受众, 之后要从栏目制作上下功夫。而电视社会新闻要想越办越火也同样需要作到这些。想让思想不落于俗套, 想让节目作得让观众想看、爱看, 那就要做老百姓关注的话题, 就要站在观众的角度选择最佳的报道角度, 就要要求记者与摄像要充分配合以达到采访与画面的完美结合。节目播出时, 还要有一个亲切的主持人, 而且主持人的说话口吻、风格也要符合当地老百姓的语言习惯, 更加口语话、通俗话。总之, 一档好的民生电视新闻栏目是一个团体共同努力的结果, 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

参考文献

[1]吴飞.传媒影响力[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

[2]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新华出版社, 1999.

如何做好电视民生新闻 篇5

所谓民生就是老百姓的生活, 民生新闻也就是报道老百姓生活方面的问题, 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空间, 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寻找新闻热点, 反应老百姓生活中出现和存在的问题, 并将这些问题暴露出来, 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做好电视民生新闻

我国的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至今, 在不同的阶段都有很多优秀的新闻节目出现, 被广大观众所关注, 而这些节目报道的新闻内容也一时成为社会的热点, 被大家广泛讨论。如何做好电视民生新闻呢?经过对之前的电视民生新闻成败的研究, 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 脚踏实地深入一线

作为新闻工作者在做民生节目时必须要脚踏实地地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 只有这样才能发现一些根本性的新闻热点。现在新闻采集的方式多种多样, 有群众提供的新闻资讯、通讯员发现的新闻热点等等, 编采人员在收到新闻资讯时要到一线仔细调查研究, 从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找出问题的根本, 只有深入一线, 做详细的调查研究, 新闻才能从根本上反应老百姓的问题, 才能迎合老百姓的心理, 才能够与观众产生共鸣, 才会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报道形式也需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只有把工作做细致了才能受欢迎。

(二) 民生新闻要有时效性, 具有民本特点

时效性是新闻工作的基本特性, 对新闻工作者来说, 第一时间报道是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如果新闻时效性差, 那么新闻受关注程度就会急剧减弱, 民生新闻同样需要时效性, 它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收到新闻信息后, 第一时间到达新闻现场, 迅速获取新闻现场的第一手资料, 然后第一时间对新闻当事人进行采访、跟踪报道, 并且第一时间将所获得的所有信息进行整合, 得出新闻内容的主要矛盾点, 准确及时地反映新闻事件。民生新闻要加强对民生的关注, 要宣传老百姓身边的事情, 反映老百姓的麻烦事、所关心的事情, 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解答问题、反映问题, 在新闻节目中跟老百姓之间要有互动, 真实地表达老百姓的心声, 反映他们的问题。

(三) 以平民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民生新闻节目主要是那些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事情, 受普通老百姓的关注, 并且这些事情与老百姓的生活有很多关系, 这样的新闻热点经过媒体人的平民角度去加以诠释和解读, 就更容易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其节目也会为老百姓所喜欢。节目的语言和风格要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就要反应民生、民声、民意、民情, 就要切实为老百姓办事, 为老百姓着想, 反应老百姓的心声。要对所报道的事件做好原因分析, 多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理性的剖析, 不要只关注表象, 对事件就事论事, 不注重展开讨论, 要尽到提高受众素养的责任。

(四) 节目要雅俗共赏, 避免内容低俗

民生新闻节目的主要内容是那些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事情, 有老百姓与老百姓的问题、有老百姓与单位或企业的问题, 也有老百姓与政府之间的问题。在报道时, 媒体人要站在公共道德的一边, 合理、深入地了解问题, 正直地分析问题、报道问题, 这样既报道了事情的真相, 提高了当事人的利益, 并且可以通过这件事情提高媒体的形象, 树立正义的化身。

(五) 要立足本土, 传达民声

民生新闻的区域性是比较强的, 因为不同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环境、经济状况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此各地区老百姓出现的问题就有很大的差异性, 同地区的问题更容易引起老百姓的重视, 也更容易引起老百姓的共鸣, 而同地区的百姓在语言、表达方式、生活习性等各方面有更多的共同处, 在叙述新闻内容时更容易被广大群众接受。新闻工作者更容易了解新闻事件, 更容易分析新闻事件, 对于新闻事件的评论也更准确, 所以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到当地群众生活的一线, 在本土中切实了解群众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报道, 反映百姓心声, 只有这样民生新闻才会越做越好, 才会越来越受百姓的欢迎。

三、总结

民生新闻要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其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只是流于形式, 节目策划得再好也只会在短时间内受到关注, 而无法长时间被老百姓所喜爱, 所以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扎实地做好新闻采访、记录, 还要详细地分析新闻事件, 找出问题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 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去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 节目才能在广大范围内被老百姓所接受和喜爱。

参考文献

[1]张建业, 基层电视台如何做好民生新闻[J], 今传媒, 2012.

[2]丁琪, 浅谈如何做好电视民生新闻[J], 宿迁新闻, 2011.

电视民生新闻如何突破瓶颈 篇6

一、坚持民生的新闻选择取向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针对各类标准该如何认定和把握新闻的选择, 该如何走出误区?既然是新闻类节目, 就必须符合新闻的基本要素, 选择的事实必须真实、新鲜, 避免虚假、陈旧、司空见惯和空话连篇, 要贴近百姓生活、为百姓服务。普通百姓是社会的主体, 民生新闻以平民、大众的立场为出发点, 只有牵涉大众的切身利益, 大众才会去关注、关心, 才能解决最基本的阅读率和视听率的问题。民生新闻要将国计与民生联系起来, 将国计的落脚点放在与当地实际情况的结合上, 走向大民生, 比如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货币政策以及医疗改革等重大题材, 都可以纳入民生新闻题材选择的范围内, 对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问题, 可以从一名市民工资所得的小角度入手, 以点到面、由浅入深分析, 用画面语言与文字语言的结合, 用老百姓看得懂、听得懂的手法, 展示这些深奥的政治大问题, 使党的政策切切实实地影响到群众, 让百姓容易接受。

电视民生新闻的选择还要科学地应用其新闻价值, 对一些负面信息一定要控制量, 并且, 还应将此类新闻提升到舆论监督的层面, 而不要津津乐道于市井丑闻、暴力和悲剧等方面, 要做到促进现实问题的解决, 并引领群众对事件进行理性反思。

二、注入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的地位相当重要, 怎样才能在日常的民生新闻报道中注入人文情怀呢?这就需要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方法和技巧。

1. 以平民视角采写

电视民生新闻大多数时候是反映百姓生活中的大小事件, 记者要以感同身受的方式予以报道, 要让百姓感觉到真真实实在为他们反映事实真相, 而不是形式主义、走走过场。记者一定要在平民意识的基础上, 以平民的视角报道相关民生新闻, 切记不可居高临下。比如报道上下班时间坐车拥挤的现象, 采访中记者应该采取体验式报道方式, 记者应该站在站台等车、在拥挤的人流中上车、在车厢拥挤的状况下站着乘车、穿越人群下车, 生动展示出上下班乘车高峰期的拥挤程度, 让镜头在整个体验过程中直观、生动地发现问题, 这样会十分有说服力, 让观众更容易接受。

2. 树立地区本土化风格

百姓看节目往往都会有趋近心理, 对周边的人和事比较关心, 所以在民生新闻中树立地区本土化风格很关键。例如, 广州电视台推出的《寻找羊城失落的老戏院》和《G4出动》这两档节目, 至今我记忆犹新, 不仅报道了人和事, 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了本土文化和地域气息, 对老戏院进行报道, 让承载了许多“老广州”回忆的老戏院再次鲜活起来, 不仅重现了老戏院的发现历程, 更承载了老广州的历史文化和老戏院的命运, 还有就是牛尾汤老店搬迁新址的新闻, 通过采访大量的老饕客, 通过他们的回忆, 展现牛尾汤的制作, 并且通过牛尾汤口味的变化, 描述出广州美食文化和广州人生活的精气神。在节目中树立本土化风格, 不仅提高了观众的认识度, 还增强了观众对城市的归属感, 使得观众对此档节目感兴趣, 继续关注节目。

三、发挥民生新闻亲和力的本质力量

民生新闻搭建了民众与政府沟通的桥梁, 发挥了调适社会心理与社会思想整合的强大作用。其亲和力主要表现在对本地事务的关注和对传播方式的改进上, 在信息急剧膨胀的时代, 民众迫切需要了解周边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 同时也需要一种便捷方式参与到社会中。内容以本地新闻为主满足了城镇市民的一个重要需求, 因而收视率和认可度比较高, 还有就是人情味也体现了一种亲切、有趣、通俗的表达方式, 例如“读报”的播报形式, 利用这些播报方式可以迅速拉近与百姓的距离。

伴随着民生新闻收视率和认可率的大幅提高, 民生新闻节目在各地方电视台遍地开花、迅猛成长, 导致民生新闻瓶颈也逐渐呈现, 而通过对民生新闻中的策划、选题、内容和播报方式以及制作技巧等方面的尝试, 为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摘要:当电视民生新闻出现视点庸俗、形式单一、节目风格日趋雷同等问题时, 如何突破瓶颈, 补足民生新闻目前存在的短板, 是民生新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民生新闻,发展瓶颈,互动

参考文献

[1]胡晓红.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生存发展策略探讨[J].新闻传播, 2011, (06) [1]胡晓红.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生存发展策略探讨[J].新闻传播, 2011, (06)

[2]吴静.民生新闻的突破与创新[J].记者摇篮, 2009, (01) [2]吴静.民生新闻的突破与创新[J].记者摇篮, 2009, (01)

[3]魏莹.让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叫好又叫座”[J].青年记者, 2011, (17) [3]魏莹.让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叫好又叫座”[J].青年记者, 2011, (17)

电视民生新闻如何突围 篇7

关键词:电视新闻,新媒体,突围

一、引言

当下, 我国新媒体发展迅猛, 已步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是信息技术革命最新成果在人类信息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具体应用的产物, 为社会提供海量的多媒体信息服务, 能实现高效快捷的信息共享。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的互动性, 为受众提供了反馈的渠道, 增加了双向互动的能力, 而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缺乏受众反馈的环节;新媒体传播的受众群体广泛, 而传统媒体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 如电视媒体受到发射信号的限制, 传播范围有限;新媒体传播信息具有广泛性, 依靠技术的支持, 能够为受众群体提供广泛的信息, 如文字信息, 视频信息等, 而传统媒体一般只能提供一到两种。电视媒体以前是一种普遍使用的媒体形式, 据调查, 现阶段电视媒体是受众接触最广泛的媒介形式。然而, 新媒体出现之后, 给电视媒体带了巨大的冲击, 电视媒体正逐渐失去它的影响力, 特别是电视新闻类节目。电视新闻节目若想在新媒体浪潮中, 激流勇进, 必须要对节目进行创新和变革。

二、新媒体环境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

新媒体的出现,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基于网上的新闻信息广泛, 而且获取信息方便快捷的特点, 人们更愿意从网上接受一些新闻信息, 这就促使着电视的受众向网络分流。另外, 电视新闻栏目一直是作为我国政府的“喉舌”而存在, 掌握着传播信息的选择权, 把握报道分量的轻重, 尤其是《新闻联播》。然而, 在新媒体环境下, 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发布信息, 不再处于被动接受地位, 这显然会使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的地位受到挑战。

那么, 这是不是意味着传统的电视媒体会不会逐渐被取代呢?应该不会。人们对某种媒体产生一种适应性, 就会习惯于这种信息的接收形式。例如, 书籍的信息传播, 自造纸术发明以来, 知识就开始以纸张作为载体进行传播, 即使在当下信息获取如此便利的情况下, 书籍也有它自身存在的意义, 不可能完全被取代, 电视新闻节目亦是如此。不可否认, 传统的媒介呈现逐渐衰弱的趋势。以电视媒体来说, 在新媒体浪潮的冲击下确实呈现出衰退的迹象, 然而, 从实际情况来看,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也促进了新闻节目的发展, 如在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方式上, 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 使新闻节目的现场直播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观众可以及时地获取新闻信息, 新闻节目的时效性大大提高, 另外, 电视新闻节目采用非线性编辑, 制作与播出协调性增加, 这样也降低了节目的制作成本。

三、电视新闻节目在新媒体浪潮冲击下的应对策略

(1) 丰富编辑形式, 提高吸引程度。固定化的新闻编辑容易使观众产生厌烦情绪。因此, 在新闻编辑形式上, 电视新闻节目应运用不同的编辑形式给予新闻内容更生动的诠释。新闻节目在选题上, 不仅要有客观的立场, 也需要鲜明独特的个性;在栏目编排上, 根据新闻的自身价值、自身情感合理确定新闻的编排顺序以及编排时长, 节奏的把握可以由新闻的内在性质决定;在报道方式上可以适当借助漫画、动态图片等形式, 增加新闻关注度, 等等。

(2) 建立互动平台, 拉近观众距离。新媒体技术具有互动性, 电视新闻节目应该仿效其特点建立互动平台, 与观众进行互动。通过这种形式改变了传统新闻的“你播我听”形式, 满足了观众的表达需求, 消除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感。电视新闻节目建立了互动平台, 一方面可以使观众有一个可以表达自己观点看法的平台;另一方面, 从这些评论中也能够知道在哪方面做得不足, 有助于进一步改进。

(3) 改革节目制度, 奠定发展基础。电视新闻节目机制改革是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发展与创新的基础, 能够为其他方面的改进提供有效保障。具体的改革内容是:1) 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人员的创新的思维能力, 并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2) 良好体制建设。建立以贡献度为核心的体制, 激发员工工作热情, 这要在人员绩效考核方面要有所体现。3) 提高节目审定效率。完善节目审定程序, 减少节目审定不必要的环节, 提高节目审定效率, 等等。

(4) 整合网络资源, 拓展传播形式。新媒体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电视新闻节目整合网络资源, 有助于拓展传播新闻的形式。首先, 建立一个统筹各传播载体和终端的编辑策划平台, 形成消息、评论、资料数据库查询等完整的新闻产业链条。其次, 组建一个多功能记者团队, 使记者既能在现场对各种传播载体和终端做出迅速而准确地判断, 又能熟知各传播终端的特点和价值取向。另外, 也可以借助于微博、微信能够提供丰富的新闻素材的特点, 从中得到最及时的新闻线索, 改变电视媒体信息来源较为被动单一的窘况。

(5) 提高媒介素养, 培养创新人才。电视新闻节目提高新闻从业者的媒体素养, 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电视新闻节目提供人才资源的教育机构, 应当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培养学生的新闻实务操作能力, 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 培养出既有专业知识, 又有实践能力的新闻人才;而作为新闻从业者, 应当不断学习并掌握新兴媒体的使用方法, 加强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努力使自己成为所报道领域的“专家”, 从而实现自我提高。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涌现出各式各样的新媒体, 如微信、微博等, 这些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传统新闻媒体一个强烈的冲击。因此, 电视新闻媒体要想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生存以及发展, 就必须对自身节目制作进行改革与创新。本文在考察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通过对其发展受到的影响因素分析, 了解到电视新闻节目需要进行变革与创新, 所以在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些应对新媒体挑战的策略, 希望能对电视新闻节目未来的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蔡海龙.电视新闻叙事研究——传媒生态视域下的现实写照[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

[2]曾祥敏.新媒体背景下的电视分众化传播[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0.

基层电视记者如何做好民生新闻 篇8

1. 改变传统的报道方式, 充分挖掘本地的新闻资源

对于基层电视新闻记者来说, 要想做好民生类新闻报道, 就必须转变以往的报道方式, 不能按照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报道民生类新闻, 而是采用更加灵活生动的报道方式报道老百姓关心的事件和信息。新闻报道的范围不要过于的宽泛, 应该从微观入手, 以小见大。把小做好、做活是基层电视新闻报道的优势, 也是未来民生类新闻采编的发展方向。基层电视台的新闻记者应该敢于跳脱出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 将新鲜的信息通过电视媒体及时地传达给观众。对于民生新闻来说, 真实性和客观性依然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原则, 在此基础上还要求民生新闻灵活新鲜。最新鲜的新闻信息来自于老百姓的生活, 来自基层群众的生活感悟和经验, 而最生动的新闻语言也是来自于基层群众。对民生类新闻记者来说, 应该充分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用自己手中的摄像机和手中的笔描绘出最鲜活的新闻信息, 只有这样才能报道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信息, 才能使基层民生类新闻更加地生动、鲜活、有感染力、有生命力。记者只有深入基层, 坐在炕头、走进地头才能获取最真实和客观的新闻信息, 电视语言的表现才会更加地生动活泼。

例如, 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制作的《三农最前线》就是一档关注基层农业建设的新闻类节目, 虽然农民频道依托的是一家省级电视台, 但是该节目的报道和制作十分地“接地气”。每期节目都有很多新鲜的农业新闻资讯, 节目组的多路记者走进河北省各个县市的地头和田间为大家带来新鲜生动的农业资讯, 并且该节目从一开始就采用直播的播出方式, 能够第一时间将农业资讯迅速地报道出去。同时, 在电视屏幕的下方还滚动播出当天的菜篮子价格和农业气象信息, 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农民及时地掌握市场行情和气象信息。该节目在河北地区因为其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报道方式和专业的农业资讯, 受到了农民群众和农产品销售人员的广泛的喜爱。由此我们可以发现, 越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闻信息越会受到该地区群众的喜爱, 这也正是近期我国在新闻界提出的“三贴近”的具体要求和实际效果的表现。因此, 对于基层电视记者来说应该把手中的镜头和笔头对准身边的人物和身边的事件, 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老百姓的实际生活, 报道老百姓最为关心的事情。相关实践也证明了, 电视新闻只有把镜头对准老百姓最为关心的新闻信息和事件, 才能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 才能充分地挖掘地方的新闻信息, 才能受到观众的喜爱和欢迎。

2. 创新新闻报道方式, 增强新闻作品的感染力

要想增强电视节目的收视效果, 基层电视新闻记者应该着力提高新闻的实效性和及时性。在实际的新闻报道过程中, 建议记者经常采用现场报道的方式, 对于有播出条件的电视台建议采用直播连线的方式对相关新闻进行报道, 增强新闻的现场感, 同时报道过程中通过记者的解说和直播间新闻主播的问题提示, 充分发挥同期声采访的实际作用。而对于没有直播条件的电视台来说, 在后期的新闻拍摄和剪辑过程中, 一定要有新闻记者出镜采访, 突出采访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在报道会议新闻时要注意, 不要一味地使用现场拍摄的材料, 而是要结合不同的背景材料对新闻中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充分的解释和说明, 使观众能够详细地了解到会议中的主要内容。

民生类电视新闻节目播出多以短新闻的方式进行,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为了追求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常采用第一人称的报道方式进行报道。在制作上求真、求快, 而忽略了对新闻编辑的艺术加工, 播出时常常不会在观众心里留下多少印象。对于民生新闻来说, 要想做成功, 要想获得更多的收视群体, 后期的编辑工作不可忽视。对于后期制作人员来说, 如果没有一定的新闻职业素养, 在选择新闻镜头时经常会遗漏重要的镜头, 导致新闻剪切过程中存在乱序的现象, 严重时会将无用的镜头组接到新闻片段中, 甚至会将记者现场采访的同期音弄丢, 然后随意加上一段无关紧要的叙述, 这种情况会将新闻中重要的信息遗漏。对于民生新闻来说, 吸引观众的重点不在于后期制作加上的类似于编者按的话语, 而是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 这往往都是观众最关心的。

民生新闻的报道方式要不断推陈出新, 报道的内容要紧贴时代的发展以及关注老百姓的需求。真正优秀的民生新闻可以报道出老百姓最为关心的事情, 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记者要具有较高的新闻敏感性, 及时地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不断报道适合老百姓收看的民生新闻。对于一些关注度较高的新闻事件, 记者在报道过程中一定不要添加自己的主观判断, 事件的好坏, 谁对谁错交给观众评判即可, 记者只作为新闻事件的叙述者, 报道新闻信息。

3. 注重记者新闻素养的培养

对于基层电视台的新闻记者, 在工作中要不断培养自己的专业素质及对新闻价值的敏感程度, 不断提升自己的报道技巧和报道方式, 扎实地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作为一名新闻记者, 敏感性的培养主要是在工作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并不断地将相关经验应用到工作当中。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日常的生活中锻炼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 从平淡无奇的事件中发现隐藏在背后的新闻价值。但是新闻敏感性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是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有意识的培养中形成的。要想成为一名具有新闻敏感性的新闻记者, 首先应该具备坚实的新闻理论基础, 对于新闻的价值有一个直观的判断;其次, 新闻记者在工作中要注意普通事件背后隐藏的巨大新闻价值。基层电视台的新闻记者要多深入基层调研, 密切联系群众, 多发现, 多研究, 在一般情况中寻找特殊情况, 在表面现象中挖掘事件的本质, 在寻常规律中发现异常情况。只有这样, 民生类的新闻报道才会更加地生动活泼, 而不是简单对事件本身进行描述, 在新闻报道中挖掘其真实的新闻价值。

结语

综上所述, 基层电视台的记者以及编播人员, 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 树立专业新闻报道价值取向, 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新闻敏感性去挖掘事件背后的新闻价值, 同时, 在报道中要注意民生新闻报道的方式和技巧, 积极地同基层群众交流, 不断深入群众中去, 了解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 务实反映基层, 贴近群众的新闻才具有更高的新闻价值。

摘要:民生问题关乎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可以说解决好民生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会促进国家经济的提高和制度的改善。因此, 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电视媒体要重点关注民生, 采用合适的手段和报道方式报道普通大众关心的问题, 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有力的保证。

关键词:基层电视台,电视记者,民生新闻

参考文献

[1]杨超.时政新闻报道要注重民生角度[J].科技促进发展.2010, 10 (04) :42.

[2]沈建辉, 方迅超.浅析电视“帮忙”类节目的生存之道[J].内江科技.2010, 2 (10) :547.

[3]戴晓丽.做出让孩子们喜爱的少儿电视新闻[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 11 (10) :478.

[4]李伟, 谭波.浅议网络时代电视新闻的发展趋势[J].科技致富向导.2010, 5 (17) :24.

[5]齐洪彪.浅谈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编创[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9 (21) :124.

上一篇:提纯系统下一篇:阳性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