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新闻发展

2024-07-08

关注民生新闻发展(精选12篇)

关注民生新闻发展 篇1

品牌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的定义十分宽泛。狭义来理解品牌即产品铭牌, 是用于识别产品的代码、记号。更深层次的表达是:能够做到口口相传的牌子才称得上品牌。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说:品牌是指消费者对产品及产品系列的认知程度。是一个名称、名词、符号或设计, 或者是它们的组合, 其目的是识别某个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 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从品牌战略开发的角度来看:品牌是通过以上这些要素及一系列市场活动而表现出来的结果所形成的一种形象认知度, 感觉, 品质认知, 以及通过这些而表现出来的客户忠诚度, 总体来讲它属于一种无形资产。品牌也是企业或品牌主体 (包括城市、个人等) 一切无形资产总和的浓缩, 而“这一浓缩”又可以以特定的“符号”来识别;它是主体与客体, 主体与社会, 企业与消费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之所以探讨“品牌”对于新闻栏目的意义和作用, 主要在于市场竞争, 品牌为王的概念次第在电视业界深入人心, 品牌决胜也已经成为电视新闻栏目、频道乃至电视台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环顾当前全国新闻栏目的现状, 在全国范围内能够称得上品牌的除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之外, 事实上还没有;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主持人、制片人、制作人也几乎是空白;从地方台的现状来看名牌栏目有一些但是并不多, 向品牌栏目转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多的新闻栏目节目还只是囿于一时一地。就功能拓展而言, 一档栏目如果不能成长为品牌栏目, 那么它就还只能停留在电视制作这一单一的生产环节上, 难以介入其它市场, 比如不能开发和组织大型活动, 不能开发品牌产品, 不能整合资源向创意、生产、流通链条的上游实现战略转移, 这在当前电视市场严重饱和, 竞争尤为激烈, 兼并之势 (湖南卫视与青海卫视“合作”) 方兴未艾的格局下实在是面临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危机。

研究品牌不能离开探讨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判断竞争力的高低强弱需要分析不同方面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产品替代物→对手间竞争→供应商权利及其他组织进入的威胁→购买者权利 (讨价还价)

结合一档栏目来说, 提到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分析这个栏目是不是与其他栏目有差异化, 是不是不可被其他栏目所替代。就像寻呼机迅速被手机取代, 那么寻呼机的竞争力就是零。同理, 如果一档栏目从内容到形式可以被轻易复制超越, 他也就没有竞争力。其次, 从购买者的权利来分析, 如果定价权和议价权不掌握在自己手中, 那么竞争力就低, 反之竞争力就高。比如现在颇为流行的IPHONE4手机, 价格很高仍旧使人趋之若鹜, 甚至还出现脱销, 那么它的竞争力就显非其它手机可比。同样, 一档栏目在观众眼中并不是非看不可, 而是可以漫不经心、漫无目的地收看, 甚至不看, 或者说是“谁做谁看, 做谁谁看, 其他人都不看”那么它的生命力自然就有限, 而且会逐渐衰减。再次, 分析供应商的权利以及其它组织进入的威胁。例如波音飞机如果没有罗·罗公司提供的发动机自然不能称雄世界的天空, 但是由于波音公司强大的市场地位, 它是被供应商所青睐的, 那么他就不会有后顾之忧。同样, 一档栏目如果得不到广告商的青睐, 不能实现基本的创收盈利, 只能靠输血来生存, 他的生存前景自然也岌岌乎危哉。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 核心竞争力高的产品都是有品牌价值的, 至少也是有名牌效应的。如波音、苹果, 它是所在行业内的不可被替代的旗帜性产品, 它的名字是与不竭的收益和不可撼动的地位紧密捆绑在一起的。

在论述品牌问题之前, 我想先探讨一下有关核心竞争力的话题, 因为核心竞争力关乎到品牌的建设, 没有核心竞争力, 品牌也就无从谈起。按照现代管理学的观点: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与竞争对手比较做得最专业的那件事情。核心竞争力必须由三方面来构成:一、为客户提供价值, 二、竞争者难以模仿, 三、可以用到其他市场。以目前国内电视业界比较成功的湖南电视台《超级女声》为例, 不难看出他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娱乐节目的开发。首先它满足了观众正常积极的娱乐需求;其次, 它出现后尽管被包括央视在内的众多同行模仿, 但是它没有被超越;最后, 《超级女声》的出现使得湖南台借以成功打造出自己的明星培养机制, 使湖南台旗下拥有众多的二、三线明星, 拥有了自己的经纪人公司, 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该台在制作娱乐节目、参与电视剧制作等方面聘请明星的资源。

提到品牌栏目, 首先要说明什么是品牌。所谓品牌, 是广大消费者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过硬的产品质量、完善的售后服务、良好的产品形象、美好的文化价值、优秀的管理结果等等所形成的一种评价和认知, 是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甚至几代人长期辛勤耕耘建立起来的与消费者之间的一种信任。结合我们工作的实际来说, 品牌栏目就是在名牌栏目的基础上集合栏目、频道甚至全台之力在节目样态、节目内容、节目延展 (增值产品开发或社会活动召集、社会话题设置) 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地位, 在观众中能够口口相传, 代表电视台形象的栏目。

那么, 什么样的标准才能构成品牌呢?综合各家之言, 品牌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如图所示:

精神核心→功能支撑→感官外壳

感官外壳指的是包装、外在的符号性的元素。比如罗·罗汽车的天使标志, 发动机的双R标志, 奢侈品牌Gucci交叉的G环标志等等。它在消费者心中是具有感召力的强大精神符号。

功能支撑指的是产品的使用功能, 如奔驰汽车可靠的品质、舒适的乘坐、良好的服务等等。

精神核心实质上是价值观的群体定位。产品是与消费者的价值观紧密相连的, 消费者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判断标准就选择什么样的产品, 反之产品也给消费者带来价值观的标注和群体的认同。同时, 精神核心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 赞成我所倡导的文化, 销售商和消费者之间就不再是简单的买与卖的关系, 而进化成为文化的趋同者, 所谓意气相投实际上是销售的最高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 我生产推销的产品本身并不重要, 销售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心心相印、彼此关照取代了销售行为的本身。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说明:“不到长城非好汉”, 到了长城是对旅游者自身价值的肯定, 这时消费的概念就隐身于行为背后了。还有一个生动的例子:在70年代, 外国贵宾访华所认为的最高礼遇是“吃烤鸭、登长城、坐红旗轿车”……

品牌的定义很简单, 但是品牌的树立却十分复杂, 它需要经历如下的路程:功能效用的满足———社会身份的认同———情感的享受———心灵的感召。从这一链条不难看出, 当进入链条的第三个环节“情感的享受”开始, 品牌就会发挥它磁石般的魔力作用, 消费者会从心底漾起宗教般的虔诚感, 消费过程将不再受理性支配, 完全屈从于“心灵的感召”了。至此, 品牌也成功地树立起来。

真理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我想用解剖麻雀的方法, 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 分析一下打造我所在的《特别关注》栏目成为品牌所需要加以解决的解放思想方面的问题, 而有些问题可能带有一定普遍性, 仅作个人浅见:

一、栏目的鲜明符号、感官外壳不够突出。

这里所指的栏目符号并非是指我们常常提到的栏目包装, (包装是狭义的符号概念) 而是指最能体现栏目形象特点, 最容易为观众熟记的元素———主持人。电视栏目发展到今天, 主持人对栏目形象树立所起的重要作用已经十分深入人心, 这一作用的好坏得失也被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所证明。没有了崔永元的《实话实说》, 尽管新主持人和晶表现十分出色, 个人能力也非常突出, 但是最终还是被淘汰。而在凤凰台, 以个人名字命名栏目, 以资深的记者、评论员主导栏目已经成为常态, 而我们应该看到, 这已是国外同行进行多年的工作。事实上, 在一定意义上主持人对栏目起到决定性作用并不意味着我们简单地赋予主持人这样那样的功能, 不是说要把所有的包袱都甩在主持人身上, 而是说要把主持人当做明星来打造, 要形成经营主持人的意识。对有的栏目来说, 打造自己的明星也是异曲同工的办法。比如于丹、易中天之于《百家讲坛》、“超女”之于湖南卫视、马诺之于《非常勿扰》 (这里不就其道德取向做评论, 仅从电视“造星”的角度而言) 。

反观《特别关注》栏目, 拥有难得的主持人资源, 桑朝辉、王巍、赵彬彬、曹一楠, 他们在观众中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他们都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他们都是各类权威公益活动, 如“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 在公众中都具有一定的美誉度。但是以品牌的尺度来衡量, 他们只是具有“名人效应”, 还远没有形成“品牌效应”。举例来说, 尽管他们的身份都是新闻主播, 但是面对新闻热点事件, 他们个人发表的言论、他们个人的态度还远不能引导公众观点, 自身不能成为“意见领袖”。如果不是通过栏目发出声音, 他们自己的声音和普通大众发出的声音一样也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之中。那么, 作为最能代表栏目形象的元素, 他们所带给栏目的增值收益实际上就趋于零。当然, 这并不是主持人自身的原因, 原因在于栏目没有为他们成为“意见领袖”创造条件。

具体来说, 我们许多栏目常常热衷于组织推广活动, 让主持人参加公益活动, 这些做法都抱着一个最直接的目的:宣传栏目形象, 提升栏目知名度。于是主持人就走进街道社区、厂矿学校或亮相于各类公益舞台。但是, 这种做法恰恰走进一个误区, 恰恰是事倍功半的。道理很简单:栏目本身是没有人格化生命的, 它的人格化生命很大程度上来自主持人。而打造鲜活的、触手可及的“人”远比宣传一个冰冷的、抽象的名词概念要容易的多, 也方便的多。就像IPHONE手机, 消费者在领略到它强大的功能, 最终把它称之为“时间毒药”之后, 自然会体会到苹果公司独特的产品理念, 体会到“苹果”对传统IT产品的颠覆, 体会到“苹果”的文化。

因此, 我们有必要换一种思路来考量主持人之于栏目的关系, 以及他们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和究竟怎样发挥作用。在网络信息铺天盖地的时代, 新闻本身的价值已经微乎其微了, 对新闻的解读解构才真正具有价值。而这些价值的体现都是依靠主持人的参与来完成的。发挥主持人的功能不能仅仅着眼于栏目播出的那一个固定时段, 他们应该成为人们认识理解新闻事件的一种“依赖”。当“听听XX是怎么说的”成为公众的需求时, 栏目的生命力自然而然会成为增量。从这个意义来说, 各种推广活动、宣传活动、公益活动应该巧妙地把栏目隐藏在主持人背后。比如, 我们为白血病患儿所组织的活动, 不应该是栏目派主持人参与, 而是主持人以个体的身份去参与, 展现他作为名人、明星的特点, 栏目在这时候要主动地、巧妙地在幕后为之服务。这不过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事实上, 通过主持人人格魅力的塑造和宣传, 从而提升栏目、频道的影响力, 这样的例子数见不鲜。汶川地震, 中央电视台的大直播和一条条发自救灾一线的生动新闻展示的是中央台作为国家媒体的专业形象和专业素质。但是在公众面前提升体现中央电视台美誉度和人文关怀形象的是主持人赵普在演播室里的抽泣, 是出镜记者李小萌在崎岖山路上遇到遇难老乡时的眼泪。这些都是一个个“栏目符号”所创造出的额外的增溢价值。

突出主持人的符号作用, 将主持人视为品牌的重要组成元素, 这对栏目频道带来的收益是极为明显的。但是这还远远不够, 既然我们强调品牌的概念, 那么品牌是可以应用到其他市场的。这正与当前电视界面临的新媒体水银泻地般的颠覆性影响相呼应。电视归根结底不过是一种传播渠道, 是信息资源的流通环节, 当新媒体直接冲击甚至取代电视这一流通环节的时候, 品牌所发生的功用便会展现出其自身蓬勃的生命力。而这也正是下面我想提出的问题, 新媒体到来我们应该怎么办。

二、新媒体的利用比较迟缓, 介入新媒体的意识不强。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 对栏目来说, 生存与发展需要过好两关。第一关是学会如何利用新媒体, 第二关是学会如何积极融入新媒体。

短期来说, 品牌栏目不能死守荧屏, 而是要利用各种媒体力量, 特别是网络的力量为自己的拓展增值服务。不久前我到江苏电视台考察了他们新闻节目中心的工作。一个突出的感受是兄弟台利用网络媒体的意识非常强, 手段也很多样。江苏台的《新闻夜宴》是当地很有影响力的新闻节目, 由于不是直播, 该栏目就积极调动各种新媒体资源为自身服务, 从而借此解决时效性差的问题。在发掘新闻资源上, 他们与酷6网、优酷网等视频网站合作, 利用网络媒体的采编力量实现了在全国大中城市的新闻资源共享, 不派一个人, 不花一分钱, 不调一台机器设备得以拥有覆盖全国的记者队伍。在选题设置上, 他们利用QQ、微博及在江浙地区久负盛名的“西祠论坛”与观众不间断地进行交流互动, 既丰富了选题内容, 也扩展了自己的观众群。据介绍, 每天通过新加入QQ而关注栏目的人数就达一百多人, 而且这一人数是持续稳定增长的。利用新媒体, 目前已经成为业界的广泛共识。同行之间的差异不过是对新媒体利用多与少、利用的思路宽与窄的差异。而远远没有理清思路, 或没有明确方向的正是更为重要的环节———如何融入新媒体。

当当网取代新华书店, 淘宝网冲击传统商业流通业……网络对流通渠道的“破坏”作用是惊人的。与此同时, 流通渠道所产生的价值也并没有被网络所占有, 而是迅速向其上游环节也就是生产环节转移。我们的电视栏目也面临着同样的境地。人们不必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收看电视, 而是可以在候机厅、咖啡馆、地铁车厢随时观看自己喜欢的节目———这对一般电视栏目来说的确是一片黑暗的场景, 但是对于品牌栏目来说, 它却可以通过向上游渠道———生产渠道的转移而实现华丽的转身。例如养生节目可以利用自己的专家资源实现养生健康问题的独家发布、养生保健产品的占有和开发;娱乐节目可以利用自己的明星资源满足受众的需求。最终, 具有品牌价值的栏目在收益上并不会减少, 他们通过角色的转换反而有了增值的可能。对于新闻节目来说, 一方面新闻时事的发生有着非常强的时效性, 人们对于重大新闻事件有着趋同的心理, 网络点对点传播的优势在此时不再发挥以往的超凡作用。因此, 在未来三网融合的环境下, 同样面对新闻事件, 网络并不比电视多占优势;更为重要的是, 新闻本身的价值在信息社会是不断被稀释的, 而对新闻事件的解读和分析梳理却更具价值。因此新闻节目是通过电视播出还是通过网络传递将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节目 (栏目) 能不能提供出优质的新闻产品。同样一个新闻事件, 你的观点分析是否能超过别人、是否更能为大众青睐便成为了其价值之所在。此时, 品牌就将焕发出超强的感召力。

在这样的前景下, 我们现在司空见惯的现场直播、前方记者连线、专家评论、主持人观点等等都将是节目的必然要素。不同节目品质的高下也就取决于这一个个要素的品质高下, 所以当我们现在把这些要素看成是电视新闻的种种表现手法的时候, 不如把它当做新媒体时代新闻产品的构成要件。这些要素对电视栏目而言就不是选择哪一种的问题, 而将是发展的够不够成熟, 是不是具有更高价值的问题。在这一点上, 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 实际都是在为融入新媒体做积淀。那么, 在这些方面我们炉火纯青了吗?

三、缺乏对社会活动的参与, 不能设置社会话题。

前文曾经提到, 品牌是具有强大的心灵感召力的。它的精髓在于它具有的精神内核。心灵的感召力源自价值观的认同。价值观的体现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实现的, 价值观的认同来自于对社会事件的导向型态度和引领性意见。这种态度和意见要遵从于大众所共同接受的道德, 同时也要有令人为之振奋的表达。

当前对于一些重大社会问题、重大新闻事件, 地方媒体集体失语的现象十分普遍。对于这个问题需要辩证地去看待。首先, 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这是对新闻媒体的根本要求。然而我们目前用指令性的语言来表述新闻事件, 对社会丑恶现象漠然视之, 对公众普遍觉得疑惑的社会问题充耳不闻, 这一现象也成为了常态。在种种社会思潮泛滥, 各种声音出现的时候, 我们缺乏在主流价值观和公众道德的引领下设置社会话题, 引领舆论导向的能力, 这也是众多媒体共同的短板。例如一度充斥许多媒体的对“拜金女”的畸形报道, 充斥于网络的“犀利哥”、“凤姐”一度堂而皇之地被众多媒体不假思索、不加引领的报道, 这些都使得我们在树立感召力上大大失分。当我们对公众普遍关心的话题, 对那些社会热点, 对街头巷尾人们津津乐道却又苦于莫衷一是的社会现象无动于衷的时候, 我们不仅仅是失去了对话语权的掌控, 失去了我们本应履行的职责, 同时也失去了对自身品质的追求, 更是丧失了对品牌构建的最基础的建设。这样的代价是我们远不能承受的。

前面所论述的三个方面问题是打造品牌栏目所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是归类于思想意识上的。而培养打造品牌栏目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在资源上如何进行合理配置, 在栏目立项阶段如何设立创意孵化箱, 在人才培养上如何进一步创新等等。总而言之, 电视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品牌决胜的时代, 缺乏品牌意识、缺少构建品牌的手段, 势必会在遥控器的争夺上、在屏幕的争夺上遭到淘汰。■

关注民生新闻发展 篇2

我校按照市教育局的统一工作部署,以服务群众为契机,达到群众满意为目的,全面开展“关注民生、服务发展”群众满意学校评议活动。开展“群众满意学校评议”活动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廉政建设,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是对我校各项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验和有力促进,对于我们更好地履行教育教学职责,更有效地服务人民群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学校高度重视,把此项工作作为大事来抓。自从活动开展以来,我校积极宣传发动,采取多种形式征求意见和建议,同时对“群众满意学校评议”活动进行自查自评,并对存在的问题扎实整改,从而使学校的满意度不断提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广泛宣传发动

学校召开了全体教师大会,并在全体教师会上进行了宣传发动。要求全

校教师要充分认识创建活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育形象的重要意义。切实统一思想,明确活动内容和方法步骤。通过动员,提高了全体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并组织全体教职工开展了创建满意学校承诺活动,根据“创建群众满意学校”创建内容,向社会、家长进行了公开承诺,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

二、精心组织,强化工作责任

学校按照通知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卫东小学“关注民生、服务发展”群众满意学校评议活动方案》。学校建立了校长亲自抓,班子成员和中层领导分工抓,全体教职工共同抓的工作目标责任制。结合教职工岗位工作职责将工作任

务,层层分解和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位教职工,并建立了严格的考核考查机制和工作责任追究制度,把工作落到实处。为了使“群众满意学校”评议活动能反映出社会和群众的真实意见,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增强了社会、家长对学校廉洁从教、依法从教的监督意识,激发了社会、家长对学校工作关注、参与的积极性。

三、全面评议,各项工作扎实有效我校评议活动采取统一领导,全面评议。召开了家长会、监督员座谈会,向教师和学生发了征求意见表,对反映出的问题及时整改。并按方案要求围绕六大方面积极进行自查自评,进行了阶段性自评自查,并形成报告上报市纠风办,开展活动过程中,注重材料和积累和整理,做到了整个过程有自查、有总结。

(一)规范招生行为方面

我校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入学制度,实行按学生户籍所在地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招生,确保服务区适龄儿童全部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招生后,我们按照新生户口来源,性别等因素,班主任抽签的办法进行分班。我们整个招生及编班过程做到公开、透明、规范,并进行公示。在学生入学后,及时完成学籍电子注册,同时按要求做好学生变动及普及资料更新工作,目前学生学籍管理的制度健全。

(二)规范教学行为方面

1、我校能严格执行课程方案,按照国家、省课程计划的规定安排教育、教学活动,做到:坚持按标准课时开课,不随意增减课时;坚持按课程设置开课,不随意增减科目;坚持按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随意提高或降低教学难度;坚持按教学计划把握进度,不随意提前结束课程和搞突击教学;坚持按规定的要求考试,不准随意增加考试次数。

2、我校每周上课5天,学生每日在校参加教育教学活动的时间不超过6小时,每节课上课时间为40分钟。严格执行节假日放假通知,不占用课余和节假日等时间,安排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作息时间。同时,我们要求学生每天睡眠不少于10小时。

3、严格控制作业量。我校一、二年级原则上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书面家庭作业量不超过1小时。双休日及节假日不加大作业量。教师能根据课改的要求,精选作业内容,不布置机械性、重复性、难度过大的作业,学生作业量基本上适中。

4、严格规范日常考试。我校未组织参加没经市教育局批准的各种考试、竞赛、考级等活动,对平时的检测也予以规范,严禁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及按成绩排列名次,更不得按考试成绩给学生安排座位等。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评价学生。

(三)规范教师行为方面

1、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师德建设规章制度,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广大教师能够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按照“五不得”、“八不准”的要求进行教学活动。每学年开展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选优秀教师、师德先进工作者,积极营造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的良好风尚。

2、学校制定了教师备课、上课、听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考核评价的基本要求,教师基本上能按要求进行备课、上课、听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考核评价。学校每周开展“半日学研”活动,围绕校本培训方案主题进行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听课节数能达到规定的要求。

3、加强对教师的管理,严禁教师对学生实行有偿家教、有偿补课,教师也不得组织学生统一征订教辅材料。对有偿家教及统一征订教辅材料的教师,采取“一票否决”的办法予以处理,考核直接定为基本合格或不合格。从目前情况来看,可能有个别教师存在有偿补课行为,少数教师要求学生购买教辅材现象,极少数教师存在不尊重学生人格,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得现象。

(四)规范办校办班行为方面

1、我校现有10个教学班。教师配置做到合理均衡,以保障所有学生公平接受义务教育。

2、学校没有办特色班、兴趣班、实验班。

(五)规范学校安全方面

1、根据《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等规章和文件,建立健全了安全工作管理制度和“一岗双责”责任制度,同时制定了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层层签订了安全工作责任状,确保广大师生校园内的安全。

2、我校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牢固树立安全教育,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

3、安全工作领导组定期对校舍、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同时协助有关部门加强校园周围环境的整治,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4、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制定和实施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增强学生健康卫生意识,增加学生健康卫生知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5、开展学生常见病及流行性传染病的宣传教育防治工作,同时积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以上是我校对本学期“关注民生 服务发展”群众满意学校评议活动的全面总结,我们的工作有措施、有落实、有成效,但是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我们将以更高的标准去要求,做最满意的教师,办的最满意的职业学校。

海伦市卫东小学

关注民生 发展民主 服务社会 篇3

基层协会工作要立足于改善民生,切实保障计划生育群众的基本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必须改善民生,解决基层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并维护好计划生育困难群体、特殊群体和优抚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和谐计生的基本要求。

据统计,河南有独生子女夭亡家庭1942户、独生子女病残人数6954人、独生子女及计生双女户单亲家庭41473户、独生子女父母病残人数25831人、基层计生工作者困难家庭4769户。这一特殊群体及其他因为计划生育导致生活困难的家庭和人群,既是政府、社会关怀照顾的对象,更是计生协提供救助帮扶的重点服务对象。

基层协会要本着“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理念,围绕“一个重点”,提供“五项保障”,维护计划生育家庭和人群的基本生活权益。

“一个重点”。就是解决好计划生育家庭和人群的现实困难,着眼于他们的长远利益。首先,要通过经济救助和实物救助的方式,帮助遭遇突发事件的计划生育特困家庭和群众摆脱困境,使其回归主流社会,步入正常生活轨道。其次,要立足长远发展,发掘蕴藏在基层社会组织,包括协会组织和理事、会员、志愿者队伍中的潜力,整合开发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经济资源、政策资源,建立基地,开发项目,帮助计划生育家庭勤劳致富、科技致富、经营致富,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少生快富。

“五项保障”。一是会农结合,提供生产保障。开展农技培训,推广新技术应用,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群众收益。二是会社结合,提供资金保障。组织会员聯户担保,从农村信用社贷取生产发展、项目开发资金。三是会育结合,提供健康保障。在农村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科学知识,协调技术服务部门,围绕生育、节育、不育,开展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服务。四是会医结合,提供医疗保障。为农村独生子女免费办理新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卫生部门沟通,减免农村独生子女家庭成员的就医挂号费,优惠治疗费、住院费。五是会保结合,提供保险保障。开办计划生育系列保险,帮助计划生育家庭和人群规避意外风险。从根本上说,上述活动都是倡导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有效善举。

基层协会要立足于发展民主,发挥计划生育群众自治的载体功能,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发展基层民主,实现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必须发挥基层协会组织、服务、管理、协调、整合等社会自治功能作用,组织群众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帮助村(居)“两委”决策讲民主,办事重民意,使国家生育政策和群众生育意愿有机地结合起来,推进计划生育的村务公开,促进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为此,基层协会必须立足“四大优势”,搞好“四项参与”,推进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健康开展。

“四大优势”。一是植根群众,网络健全的优势。协会会员由“五老”、致富带头人和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分子组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他们可以管自己、教子女、帮亲戚、带四邻,组织群众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形成多数人做少数人工作的局面。二是会员众多,联系面广的优势。河南有900万会员,他们分布在村(居)、社区和企业等,可以把千家万户联系起来,成为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动员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桥梁与纽带。三是工作方法灵活,影响力大的优势。会员与群众非亲即邻,朝夕相处,对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最为了解,能够随时随地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疏导工作。四是以服务为宗旨,凝聚力强的优势。基层协会协调社会力量,组织理事、会员发扬无私奉献和助人为乐的精神,为群众提供生育、生产、生活、生殖服务,帮助群众解决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实际困难,激发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内在动力。这些优势,为协会开展基层人口计生工作及参与基层群众自治,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

“四项参与”。一是参与人口计生法律法规宣传。基层协会组织理事、会员、群众学习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运用群众喜闻乐见、乐于参与、易于接受的宣传教育形式,做到家喻户晓,提高了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二是参与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基层协会参与制订村(居)民自治章程和计划生育村规民约,参与村务政务公开和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推进基层计划生育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保障广大群众对村(居)计划生育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可以促进基层计划生育工作健康开展。三是参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通过户籍地建会、流入地建会和就业地建会三种模式,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协会组织,延长协会工作线,拓展工作覆盖面。通过向流动人口提供就业培训、异地维权、务工中介、关怀关爱等服务,把流动人口中的重点人群吸纳进来,组织起来,对其进行跟踪服务管理,杜绝了流动人口政策外生育。四是参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开展生殖健康和预防性病、艾滋病知识教育,提高育龄人群的自我保健意识和防范能力;开展幸福工程,开发妇女发展项目,提高女性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经济社会地位;开展“生育关怀行动”,实施紧急救助、亲情关怀,建立长效帮扶机制,让计划生育家庭感到政治上光荣,经济上实惠,社会上有地位。

基层协会要立足于服务社会,不断提升协会参与群众自治的能力,推动基层工作协调发展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计生协的组织建设日趋完善,工作队伍日渐壮大,服务能力日益提高,它的小机构、大队伍的组织架构,说明其工作重心在基层,服务重点在群众。

目前,在河南省工作基础较好的地方,基层协会的工作已涉足村(居)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协会不仅是开展基层人口计生工作的生力军、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的主力军、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生力量,而且已经成为农村“四大建设”的排头兵和重要骨干。

总结各地协会服务社会、推进基层协调发展的主要做法,可以归纳为着力“三个推进”,促进农村协调发展。

关注民生新闻发展 篇4

1栏目定位

在创办栏目之初,栏目组就十分注重栏目的定位,播出节目要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通过节目在政府和群众中搭起一座桥梁,即要符合“三贴近”的要求,以反映老百姓的呼声、愿望和政府在民生民利工作中的努力为主线,坚持内容上的平民化,报道语言上的通俗化,真正做到“镜头笔头对准百姓想头,热点难点跟紧时代焦点”,将“视角朝下”,真实反映普通市民和百姓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新变化和新诉求,把市民新闻真正办到市民的心坎上。

2栏目安排

2.1扩大新闻线索。栏目设立了有奖新闻热线,部内记者每人印制了名片,同时在播出节目下方打上底飞字幕,把两部热线电话号码、节目播出时间及征集新闻线索的内容滚动播出,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档栏目的宗旨。

2.2设立子栏目。根据栏目特点和新闻素材的分类,共设立了“人间真情”“记者调查”“热线反馈”“信息平台”“创业故事”等22个子栏目。在“人间真情”中播出情感类新闻,如“爱心捐助”“见义勇为”“孝敬老人”等;在“信息平台”中播出国家、省、市发布的有关信息和为农民提供种养业、劳务等致富信息;在“创业故事”中播出的都是一些平民百姓艰苦创业的故事。

为配合磐石市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活动而开设的“创建活动”“荣辱栏”和“知荣辱、树新风”等子栏目,全方位报道各部门和单位为开展创建活动所做的工作,如《志愿者拾白色垃圾》《中学生清理野广告》等;在“荣辱栏”里播出出租车司机拾金不昧,对十几年如一日收养孤儿的秦焕菊的事迹进行宣传,弘扬了社会正气;在“信息平台”栏目中,为农民朋友提供种养业致富信息和用工、劳务信息;在“创业故事”这一子栏目中,将报道点立足于小人物,也就是平民百姓白手起家,经过艰苦创业取得成功的经验,用他们的典型事例来引导人,推动全民创业的开展。

2.3弘扬主旋律。围绕国家有关惠民政策,当前的大主题,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及与市民生活相关的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为重点,如国家出台的一些相关法律,通过邀请司法局有关人员结合典型案例详细讲解,让市民了解这些法律的内容。再如,磐石市实施的棚户区改造工程、“七一”“十一”等重要节庆活动,栏目组都设立专栏进行集中报道。栏目组精心策划了五期系列节目《民心工程得民心》,从普通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的一些可喜变化,通过市民切身体会和讲述,全面反映市委、市政府倾心抓民心工程所取得的成果,节目播出后受到了好评。

2.4实行三审制。为了确保播出节目不偏离政治方向和出现重大事故,台里制定了严格的“三审”制度、选题报审制度和严格的奖惩制度,编辑、制片人和主管台长对每一期节目,每一篇稿件都进行认真修改,逐条把关,对那些题材把握不准的与上级有关部门及时沟通,征得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后才能播出,确保不出现任何纰漏。

2.5曝光不添乱。节目播出的反映问题、曝光类的稿件也占相当一部分,如设立的子栏目“曝光台”“不该发生”和“烦心事儿”等,在《曝光台》子栏目中,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对个别部门和单位存在的问题及一些市民不文明行为进行批评报道,《小区和街路环境卫生脏、乱、差》《小区无人管理卫生差》等稿件播出后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及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在做这类节目时,栏目组从改进和促进工作出发,做到四个保证:导向正确、事实准确、报道客观、对事不对人。要求记者在报道时要站得住脚,拿不准的问题不报,没有结果的不报。同时,还在反映问题的报道中增设了“新闻追踪”和“热线反馈”两个子栏目,对有关部门如何解决问题进行反馈和跟踪报道,做到适时、适度,使报道问题时帮忙不添乱。

3总结

3.1在县级台开办市民新闻节目还是有一定收视市场的,因为收看节目的都是普通市民和百姓,反映的也是他们生活中的开心事、烦心事和身边事,这样就有一定的收视群。从市民打来的热线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这档栏目的认可和信任。有的市民捡到存折、身份证和现金都知道往栏目的热线打电话。

3.2做市民新闻的记者要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因为采访时间不确定,无论节假日还是黑夜,新闻事件发生时就要马上到现场;另外,新闻单位不是办事机构,对于有些市民打来热线反映的问题要耐心听,细心解释并及时把不能报道的问题反映给有关部门。

关注民生新闻发展 篇5

--------------中青(1)班孙永秀

水是城市的血液,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供水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重要的基础设施。其完善程度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供水服务的水质、水量、水压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满足用户要求,提升服务质量,是供水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供水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夏季供用水矛盾突出,夏季不能满足城市水量需求。

2、城市居民用水水质标准提高,供水企业现有设施难以满足达标要求。

3、管网布局不合理,造成管网输水能力差,压力低。

二、现阶段影响供水服务的主要因素分析

1、水质性缺水问题严重。运城市区浅层地下水矿化度高,锰、铁、氟含量高,一般不能饮用和灌溉。深层地下水超采严重。

2、供需水矛盾突出。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口的增加,城市用水量急剧增长,根据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到2020年规划中心城区日需水量将达到20万立方米,到2030年规划中心城区日需水量将达到30万立方米。运城市现状供水有四个水源,当水源保证率为90%时,实际供水能力只有6万立方米/天,运城市又无过境水源,供需水矛盾突出。

3、城市供水体制不顺,城市供水安全保证率不高。运城市中心城区公共供水系统由四个水源、六个水厂和城市供水管网组成,为三个独立的供水企业,分属水利和城建两个部门管理,归属市、区两级政府领导,并各自负责独立的三片区域供水。其中:运城市供水公司属运城市政府领导,管理夏县泗交水源、永济蒲州水源和安邑水厂,主要担负同蒲铁路以南区域的供水任务;盐湖区城乡供排水总公司属盐湖区水务局领导,管理北城水厂、董家营水厂、舜源水厂,主要担负同蒲铁路以北区域的供水任务。空港新区供水系统由空港管委会管理,位于城区东北部。

各供水系统互相独立、不能相互备用,各供水企业各自为政,保障自己管理区域的供水需要。

三、提升供水服务质量的主要措施

1、合理编制城市供水专项规划,促进供水系统协调发展。

运城市是一座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发展潜力巨大的城市,但由于缺水,制约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口的增加,城市用水量急剧增长,供需水矛盾更加突出。充分发挥运城现有供水设施能力,构建适应城市发展的供水体系框架,是促进运城市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保障。

供水系统作为运城市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建设和发展更面临着许多新的形势,建设进度快,布局分散,淡水资源短缺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更高的水平上筹划运城市城市供水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因此,编制好

运城市城市供水规划,将有利于优化运城市城市水资源结构,实现水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有利于提高供水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更有利于对运城市城市供水事业的全面快速发展起到宏观的指导作用。为使规划更趋于合理,须遵循以下原则:

(1)水资源优化配臵原则

运城市现有水资源主要有引黄水源,永济蒲州地下水源,当地地下水源,夏县水源(夏县井水与白沙河季节性水源通过同一条水源管线供给),本次规划在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的基础上,规划引入新水源,完善整合供水系统,提高供水安全性,通过规划实现对运城市各种水资源的优化配臵。

(2)水量预测适度安全的原则

需水量预测对供水系统的建设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直接影响着供水系统的建设计划,需水量预测过大,会导致供水系统建设规模偏大,造成建设投资不必要的浪费,需水量预测偏小,又会导致供水系统建设规模不足,影响正常的安全供水,严重时阻碍城市发展,因此,水量预测要结合《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20年)》,找准水量预测的依据和方法,同时考虑适度安全的原则。

(3)系统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

在确定供水系统建设计划时,除考虑建设周期影响外,为确保安全可靠的供水,还应对重要的厂、站工程进行适度超前建设的安排,同时应在时间、资金和力度等方面加强工程建设的前期投入,切实建设水平,确保供水系统的安全保

障能力。因此,规划中应体现系统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

(4)整体性和先进性原则

在规划过程中,要将运城市城市供水系统统一规划,确保各系统在水资源优化配臵的前提下协调发展,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还要体现运城市城市供水系统建设和发展的先进理念,努力提高供水系统的技术含量和水平。

(5)分质供水的原则

城市要实现水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必须针对不同用户对水质的需求实施分质供水。运城市城市现有及规划水厂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供水,提供净水;结合运城市再生水系统的建设,规划再生水主要用于市政绿化,道路浇洒及部分工业用水。

由山西省运城市发展改革委员会牵头,运城市引水供水有限公司委托天津市华淼给排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编制运城市城市供水规划(框架方案)。为运城市的供水专项规划编制打下了基础。

2、积极寻找新水源,满足城市远期发展用水需求 根据《运城市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通过对主要污染指标(COD、氨氮,挥发酚及氟化物)的评论,运城市重点地表水供水水源地的水质情况为:

(1)寨里河:为泗交河上游的主要支流,上游植被条件良好,水质类型良好,水质为一类水。该漂流各河段受人类活动影响很小,沿河没有工业污染源,全河段水质达到地表水一类水标准,监测项目无一超标。

(2)白沙河:全河段两岸无工业污染源和污废水排放,水质良好,全河段水质综合评价为二类水。

(3)安邑水库:作为樊村水库下游缓洪水库,水量主要来自引黄河水和引泗济运水,受水库周围部分生活潜水排放影响,水库内水质达到五类水标准,影响水质的主要项目有氟化物,硫酸盐等。

(4)禹门口引黄工程:主要解决山西铝厂,河津电厂,王家岭煤矿等大型工矿企业和民营企业用水和河津、稷山、新绛三县市50万亩农田灌溉用水。工程设计总规模从黄河提水26m/s,年取水4亿m,根据《2009年黄河水资源公报》,黄河在该处为三类水质。

(6)尊村引黄工程:主要任务是为周边地区提供农业灌溉用水和工业用水,灌溉范围包括永济、临猗、盐湖、夏县、闻喜五县(市,区)的38个乡镇,596个自然村。灌区总干渠1条113.54km。2002年兴建了海鑫供水工程,日供水能力3.7万m,根据《2009年黄河水资源公报》,黄河在该处为四类水质。

(7)小浪底引黄工程(黄河---运城)

依据《2009年黄河水资源公报》,黄河在该处为三类水质。黄河小浪底调水工程是将小浪底库水经过提水泵站提至中条山隧洞,穿越中条山后,可灌溉涑水河沿岸的绛县、闻喜两县的农田,同时可与运城市区其他供水工程相互补充。设计提水流量10.71m/s,年可提水1.7亿m,扬程260米,其中,向运城市城市供水工程供水流量1.5m/s.综上分析,黄河地表水与永济蒲州水源可做为运城市远期可利用水源,黄河地表水中的小浪底水源蓄水期长,水量

充足,水质较好,小浪底引黄工程(黄河—运城)段骨干供水管道途经运城,且此项工程被列入《山西大水网规划》“十二五”期间的实施工程。因此,本次规划将黄河小浪底水源作为运城市远期主要供给水源。

近期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发挥现有水库调节能力,用足现有优质水源,实现近期水源优化配臵。

总之,解决运城的用水问题,根本出路在黄河。

3、完善和改造现有供水设施,提高供水水质和供水保证率。

城市现有的供水设施存在问题,供水保障率不高,目前城区主要供水干管—引黄济运工程只敷设一条输水管道,一旦出现事故,就会造成严重后果。现有净水厂设备陈旧,现状配水管道能力不足和安全性差,不能保证用户对供水水质、水量和水压的要求。为此,须对现状的供水设施进行改造和完善,以保证供水安全,提高服务质量。

4、理顺供水体制,增强供水系统的应急处臵能力。在省发改委主持召开的运城供水项目评审会上,领导和专家多次提出运城市应理顺供水体制,站在中心城区全城的角度和全局的高度,从城市供水的系统入手,对全城的供水现状进行仔细的分析梳理,优化配臵现有的供水资源。

供水系统作为运城市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供水体制不顺,没有统一的规划,不能统一管理,各供水企业只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建设自己的供水设施,所以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就建设了大大小小6座水厂,各水厂的规模都不大,基本上都为2万立方米/日左右,处理工艺

比较简单,布局零散混乱,管网互不勾通,各自独立运行,形不成规模,造成中心城区公共供水系统安全性低,应急处臵能力低,城市供水工程重复投资建设和供水资源的浪费。

由于供水体制不顺,各家在供水建设中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使现有的供水资源不能合理利用,建成的供水设施规模小,互不联通,各自为政,形成管网水循环不好、水质差。以及管径小,管网输水能力差,应急处臵能力低的现状。理顺供水体制,可以有效解决现状供水系统的上述问题,提高供水服务质量。科学合理建设,保障事故状态下的供水服务质量。

以人为本谋发展 关注民生促和谐 篇6

1. 以人为本,在企业发展中关注民生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构建和谐企业的主线。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作风切实关心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尽力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环境氛围,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

1.1要把提高职工待遇作为关注民生的根本目标

一个合格的企业领导者和决策者,必须把职工待遇的明显提高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目标。具体到我们地勘单位,就要在确保完成全年各项经济任务的同时,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广揽信息,承揽大工程大项目,要立足煤勘主业,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开拓创新,节能增效,进一步增加职工收入。一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始终把提高职工收入放在首要位置,近几年来,一队各项经济指标年年攀升的同时,职工的工资收入也是逐年提高,职工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也进一步激发职工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1.2要把关心职工生活作为关注民生的重要内容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职工是企业的细胞,是组成企业最基本的单位。职工在企业中工作的高兴不高兴,舒心不舒心,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整体形象和精神面貌。为此,关注民生就要坚持从抓日常、抓细节入手,紧紧围绕职工群众生产生活、衣食住行等各个环节,主动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比如对困难职工,我们进行调查摸底,建立档案,针对不同情况,开展爱心帮困等形式多样的“送温暖”活动,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对那些生活条件艰苦的生产一线职工,我们从职工们吃饭、住宿、洗澡等生活细节着手,投大资金,下大力气改善职工生产生活环境,我们为他们配置了洗澡房、流动图书箱,通过这些举措,使他们能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安全生产当中。

1.3要把营造和谐氛围作为关注民生的有效手段

没有“文化”的企业,是“走”不远的企业。自2006年开展河南煤田文化建设以来,职工的精神面貌焕发了勃勃生机,工作积极性进一步高涨,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增强,企业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高,这些都为企业的健康和谐持续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而一种良好、和谐的氛围对一个单位、企业改革发展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我们根据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企业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不断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使职工切切实实感受到来自企业给与的关怀和温暖。而企业营造出的生活环境舒适、人际关系和谐、职工安居乐业的和谐工作氛围,也会使广大职工心情舒畅、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改革发展中去,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从而实现了企业和职工的“双赢”。

2. 关注民生,在企业发展中维护民利

建设和谐企业是为了职工,也应依靠职工。和谐企业建设的成效如何,最终应该体现在职工群众的满意度上,体现在实现和维护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上。这就要求各级领导要真心实意的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一是要把维护职工切身利益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行为准则。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党的执政为民的宗旨,增强公仆意识,把实现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领导干部的行为准则,作为职工满意的重要准则。"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我们通过领导干部下基层、召开座谈会等载体,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认真听取一线干部职工的心声和意愿,了解他们的所想、所思、所盼,千方百计解决职工最现实、最紧迫、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尽最大努力为职工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激发职工与企业共建共享、荣辱与共的工作热情。

二是要把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各项工作始终。在每次实施重大改革前,要广泛征求广大干部职工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既积极推进改革发展,又千方百计解决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到稳妥推进,有情操作。在利益分配中,要坚持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的利益分配机制,合理拉开分配差距,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在重大事项上,要做到集体研究、民主决策,各项措施制定、工作部署要切合实际,更要符合最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着力避免因决策失误和工作不当引起职工群众的不满和抱怨,努力使各项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三是要把推进民主管理作为保障职工正当权益的有力抓手。职工群众是建设和谐企业的主力军,建设和谐企业必须要充分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近几年来,一队不断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通过设立队务公开专栏、“三个信箱”(队长信箱、书记信箱、廉政信箱)等,不断扩大民意诉求渠道,拓展实现民主管理的有效形式,充实和丰富其内容。特别是对那些涉及职工切实利益、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都多渠道进行了及时、广泛的公开,赢得职工群众的信任,调动职工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全队上下营造了一个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团结稳定、干事创业的大好局面。

3. 和谐稳定,在企业发展中尊重民意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认真倾听职工心声,充分尊重职工意愿,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和谐稳定的关系,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一是要树立“职工利益无小事”的理念。衡量一些事情是大事还是小事,站在不同的立场会作出不同的判断。从职工的角度看,他们身边的每一件琐碎小事,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牵动他们的情绪,影响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职工利益没有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近年来,一队坚持把“职工利益无小事”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重,从细微处着手,从小处着手,深入一线、深入实际,认真倾听职工呼声,切实解决职工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真正体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用民所谋”。 生活中的难题解决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二是要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创造和谐的企业内部环境,离不开强有力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职工思想观念和意识难免出现相对不适应的现象,针对每次改革发展中职工最想知道、最应该知道的问题,我们及时进行疏导,与职工面对面的做好政策宣传、解疑释惑、增强信心的工作。比如企业改制工作,大多数职工存在着抵触情绪,认为一改制就走下坡路,我们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对广大职工解释改制的目的、意义等,使得广大职工对改制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提高了他们对改制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三是要妥善處理和化解好内部各种矛盾。随着各项工作的逐步推进,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不断涌现,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在稳定中抓改革、求发展、促和谐,妥善解决各种矛盾冲突,尽量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还要正确对待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要善于听“良言”,更要善于从“牢骚话”中听到真理、发现问题。对群众真心的掌声,要看成是一种激励,一种鞭策,要继续发扬,摒弃自满情绪;而对群众责问的“掌声”,要看作是一种提醒,一种警示,要坐得住、听得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从中体察群众的情绪,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化被动为主动,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种问题,确保政治稳定、大局稳定和队伍稳定。

作者简介:田玉慧,女,1973年出生,本科学历,经济师,现任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一队劳人部主任。

民生新闻要关注口头舆论 篇7

民生新闻以“百姓说话”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众对社会现象和相关社会事件的监督权与话语权,并直接参与到服务民生的相关活动中。一方面,民生新闻需要以其自身的真实性来赢得百姓的信任,从而在百姓心中树立民生媒体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另一方面,民生新闻还需要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实时性来增加百姓对社会事件的关注,进而使民生新闻成为百姓心目中的“新闻联播”。

民生新闻的产生与发展不仅给予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事件看法的表达机会,而且民生媒体也可以对人民群众所反映的现象进行客观、合理地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对民众所反映的问题进行探讨和报道,从而使民生媒体在人民群众中获得良好的口碑。此外,民生新闻的报道以及民生媒体的发展也改变了群众在相关社会事件中的地位,使其由旁观者变为了参与者,通过对民众的相关舆论进行分析,媒体则可以更加客观地实现对相关新闻的报道。

老百姓的口头舆论具有反应的敏捷性、话题的广泛性、内容的模糊性和传播的复杂性等特点。因为民众对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反应极快,往往新闻媒体还没正式报道,民众就已在私下里一传十、十传百。传播的内容上至国家大政方针、中央领导人物,下至普通的家庭纠纷,村落社区的人情世故,都可以成为民众议论传播的话题。

口头舆论是本原性的舆论,新闻媒体舆论属于提炼了的高级形态的舆论。新闻媒体要善于从口头舆论中捕捉新闻素材,营造媒体舆论。目前,由于部分新闻媒体并未对人民群众的口头舆论形成一定的重视,对于人民群众对相关社会事件的看法也缺乏了解,这使得在一定时期内人民群众中已经对相关社会问题形成了口头舆论,但新闻媒体却迟迟未采取行动,或者虽具备相关方面的报道,却与百姓的关注层面和关注焦点相差甚远。另外,新闻媒体花费诸多精力所报道的内容,由于缺乏时代感和关注度,又难以在百姓中形成舆论,导致民生媒体在百姓中的形象大打折扣,最终导致了如下方面的问题:人民群众内部形成的正确舆论,新闻媒体并未给予肯定;对于部分具有较强模糊感或人民存在较大疑惑的问题,新闻媒体也未予以及时的疏导和解释;上述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使“媒体舆论场”与“口头舆论场”的重叠部分大幅减少,媒体舆论与口头舆论相互脱节,也使得相关的民生媒体面临着丧失舆论影响力的危险。民生新闻一定要及时反映社会情况与人民意愿,并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对相关新闻展开切实报道,使宣传报道更加贴近群众,打动人心。具体来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进一步增强报道的针对性。与受众的关注点的分歧是影响针对性的重要因素。要解决这一点,宣传部门和主流媒体要注重对民情、舆情的科学调查和研究,通过整合当前各新闻单位设立的调查机构和一些社会中介资源,建立由政府支持又相对独立的大型调查咨询机构,充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和短信等新兴媒体了解舆情,对舆情民意进行定期、深入、全面、准确的调查研究,并有针对性地释疑解惑。

第二,进一步加强报道的实时性并提高新闻报道工作的效率。在当前信息渠道多元化的情况下,如果人民群众并不能从相关的主流媒体方面及时获取所要关注的社会事件的信息,或所获取信息的全面性不足,则会在人民群众中形成负面舆论。所以,主流民生媒体应该进一步提高报道的时效性,从而做到“先发制人”、“以正视听”。如近几年秦安县发生的连环盗窃案、葫芦河山体滑坡、连续阴雨致蜜桃滞销等报道,如果能够取得很好的报道效果,则可以为秦安县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巨大的贡献;反之,如果不能采取正确的报道措施预防和控制群众的恐慌,则会对秦安县的社会安全和社会稳定产生严重的影响。

第三,加强报道的贴近性,使其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证调研发现,一些主流媒体仍习惯主要按自己的意图去宣传、灌输观念和事实,指令性语言多,协商启发少;单向灌输多,双向交流少;重视工作语言、从工作角度写报道,忽视用群众的语言教育群众。用事实和细节说话,也要注意与群众的心理状况、接受方式和生活背景对接,这样才能引发共鸣,感动人,吸引人。在进行批评性报道时,应以贴近群众的方式进行,只有讲事实,摆道理,才能收到良好的批评和教育效果。

对新闻报道关注民生的思考 篇8

民生新闻, 是关注人民生计的新闻, 但又不同于日常衣食住行的简单报道, 更不应该是琐事的展示。时下, 关于民生类的新闻报道中存在一些问题:

1. 传播理念出现偏差:

误把民生新闻当成提高收视率的杀手锏;不应把观众的注意力作为民生新闻唯一的价值尺度;对受众群体的定位过于片面。

2. 内容肤浅、堆砌琐事, 止于表层。

在某些媒体的民生新闻栏目中, 最常见的题材就是街头闹剧, 打架、跳楼、纠纷等等。而记者只是简单地记录下这些场面, 缺乏刨根究底的深入采访, 使本来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新闻素材被埋没, 弱化了传播价值。

3. 关注民生不应违背新闻的客观规律。

片面“为民代言”的报道立场使民生新闻主客体间缺少建设性的沟通和互振。一些记者在采编过程中, 完全从主观出发, 以自己的预设立场对新闻事实进行取舍, 这样的新闻不但不能对舆论进行有效引导, 反而会把问题简单化甚至逐步激化, 将利益双方推向对立。[1]

二、新闻报道关注民生主要应关注的现象

反映市民的意愿、要求和呼声是“民生新闻”的宗旨, 作为如实记录社会进程的新闻工作者来说, 镜头下关注的焦点当然少不了平民百姓的平凡事。

1. 要善于从“小事”中见大事件, 在平凡中寻找不平凡。

“百姓生活无小事”, 新闻记者要用平民化的视角, 关注百姓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气象物价、家长里短等似乎新闻性并不强的事件, 从中挖掘和展现人性中最耀眼的亮点, 对于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事件, 还应着眼于问题的解决。由笔者负责编辑的民生新闻栏目《新闻夜班车》充分展示了它的亲和力, 夜班车记者从平民视角说新闻, 以热线帮忙和生活提醒为窗口, 为市民提供服务。栏目报道的每一件事, 虽然并不大, 但显示出了“以小见大”的威力, 所反映的很多事情, 引起了有关单位和部门的重视。像:居民入厕难, 人行道上钢筋凸出, 门口的垃圾没人清、路灯怎么不亮等小问题, 经栏目报道后, 都得到了及时整治和解决, 也让不少市民收敛了自己不文明的行为, 更为树立社会公德、规范社会生活秩序、构建文明、和谐佳木斯, 发挥了积极作用。

2. 要重视和关注弱势群体。

近年来, 《新闻夜班车》栏目在这方面倾注了较大精力, 内容涉及医疗卫生、消费维权、上学就业等多方面。在采访中记者发现, 每到高考之后录取通知书发放的时候, 总有不少农村贫困居民和企业下岗职工的子女因交不起学费而面临失学。针对这一情况, 夜班车栏目发起了“爱心助学行动”, 7、8月份, 记者便兵分几路深入贫困学生家庭采访, 并及时在栏目中报道, 通过栏目直接牵线搭桥, 获得救助的贫困学子每年就有10人左右。更为可喜的是, 在我们的呼吁下, 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群众也积极投入爱心助学的行动, 很多市民来信说“这种关注民生民意的报道和动作可亲可信, 感染人、推动人, 是很好的举动。”

当今社会, 老年受众群体所占比例逐年增加, 关于老人的诸多社会问题凸显出来。老年人有着丰富的阅历, 是极有价值的社会资源。如何继续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 记录和保存他们的宝贵经验, 应该是社会的责任, 也是新闻媒体的责任。

“在传播领域里, 老年受众是一个对媒介忠诚的群体”。新闻媒体应该尽可能地争取更多老年人的青睐, 要多走近老年人, 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 探寻他们的生活点滴, 并根据他们的特点, 采写制作一些宜于老年人接受且生动又富有感染力的作品。记得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曾播出关于西安老战士大学的专题, 叫做:“人生有夕阳事业无黄昏”, 围绕这一主题, 老年受众都来谈离退休后的生活感受和经验, 进而增强了老年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2]

三、新闻报道怎样才能切实做到关注民生?

著名学者于丹说过:“记者要在草根的立场上, 以骨子里的民生情怀, 冷静质疑, 以悲怜的情怀打造属于自己的调查。”[3]新闻记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用平民眼光来平视、观察和体味平民百姓的生活, 不仅要关注他们物质生活的变化, 更要注重其精神生活及政治生活等方面的报道。

1. 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新闻记者要加强对新闻现场的报道, 更多地把新闻事件引发的思考让受众独自体味, 或者让不同层面的受众发表看法, 把话语权交给观众。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夜航》是一档颇有代表性的民生新闻栏目, 节目当中, 市民的出镜率高达50%, 记者和解说词退居到了次要位置, 同期声的大量运用以及生动的画面、鲜活的语言使媒体与市民实现了零距离的贴近。

2. 注重新闻内容和形式的策划

观众需要的是全方位的信息, 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打开眼界、放宽思路、创新改革。近年来, 在电视媒介中兴起的杂志性新闻节目, 就充分吸收了报纸做热点、做深度报道的优势。“它有较大的容量, 可以对新闻事件的背景、现状、发展等进行横剖竖切的分析, 栏目的选题一般集中于公众共同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这种传播形式强调个性与特色, 既保持了节目的严肃性, 又具有娱乐性和可观赏性, 为百姓津津乐道。

3. 坚持公正客观的报道立场

新闻媒体的职责是客观公正的报道事实、进行有效的舆论监督, 新闻工作者应该明确自己的立场, 既然要追求社会公正, 出发点就要公平, 为事件双方提供平等的表达机会, 使新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报道公平公正, 遵守新闻价值规律。■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2版

[2]陈崇山:《老年受众媒介行为分析》, 2001年1月

浅论新闻报道应关注民生 篇9

一、选择具有新闻价值的民生新闻

判断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的标准, 关键点在于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用来选择、建构与表述新闻报道的专业化的符码, 这种专业化的符码恰恰是基于对观众需要和需求的假设之上, 也就是新闻报道的需求。新闻报道关注民生, 不要把观众的假定兴趣定位在常识的、娱乐性的、戏剧化的和刺激性的水平上, 要让观众和读者从民生新闻报道中得到更多有意义的信息, 不使信息表面化、浅层次。今年, 阜蒙县电视台着手制作播出了一档《秋访农家》新闻栏目, 栏目定位在走近现代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 其报道人员深入各乡镇村屯, 走进农户家中, 充分挖掘了农民在奶牛、鹅、肉驴、生猪等畜禽养殖业方面的致富典型与养殖经验, 既传递了致富信息, 又从大层面上展现了全县在畜牧业方面的发展现状, 传达了党和政府鼓励支持农民奔富裕、求发展的声音。栏目在贴近“三农”的同时, 吹响了党和全县人民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

二、选择具有典型意义和相对重大的事件进行报道

民生新闻的特点决定了这些源于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新闻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较大的市场需求。在群众的生活环境中, 可以说每天都有一些事情发生, 这些事情纷繁复杂, 记者获得一条条新闻线索后, 要进行逐一的核实和筛选, 要本着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的原则, 选择群众普遍关注的、议论最多的事情, 从群众关心的角度, 把握群众的欲知心理, 讲清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激发观众和读者的关注。

2004年, 阜蒙县有线电视台接到北环居民反映, 本范围内居民吃水困难, 经常停水。记者们经过讨论, 认为这一事件是关系居民日常生活的大事, 其停水原因应该采访清楚, 给群众一个交待。记者随后深入居民家中, 采访停水情况, 接着又来到县自来水公司了解原因。经过深入采访调查, 一个令全县群众都普遍关心的问题浮出了水面———县城区自来水管网老化, 亟待维修和更新改造。新闻播出之后, 群众反响强烈, 也引起了县人大代表的重视, 当年在全县人大会议上提出了县城区自来水管网改造的议案, 县政府财政专门拿出资金, 分四期进行改造。在随后三年中, 记者继续关注此事, 采访报道了一、二、三期自来水管网改造进程, 改造后的居民饮用水得到了彻底改善。

三、用平民的视角进行新闻报道

任何一条新闻, 从不同的角度报道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随着接受和欣赏水平的提高, 大众普遍要求获得更为接近自己生活、更符合自己审美需求和价值取向的视听信息, 这就要求新闻报道与民生零距离, 强调平民的视角, 说群众之所说、想群众之所想、感民众之所感, 以此获得读者与受众的贴近感、亲密感和支持度。以平民的视角进行新闻报道, 不是将其与肤浅泛化、鸡毛蒜皮等同起来, 把民众琐碎的生活片段搬上报纸和荧屏, 不能在内容中以车祸、凶杀等猎奇新闻作为关注民生的主体, 这样会将报道引向平庸、肤浅和低俗。

四、讲清事实, 深入报道

不要将关注民生的新闻报道做成“浮萍式”报道, 只讲事实而已, 有时甚至十分片面, 事实都残缺不全。关注民生, 要进行深度的阐释和挖掘, 加大理性思维和批判的力度。记者不能看到什么就说什么, 在关注新闻事实的同时, 要关注新闻的来龙去脉、新闻背景、社会的反响、群众的意见, 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好新闻索材, 强化传播效果和文化价值。2004年冬季, 阜蒙县有线电视台记者在去农村采访途中, 见到由于雪天路滑道路上连续发生了三起交通事故, 随即对此进行了采访, 并在当晚播发了这条新闻。在解说词中, 记者不仅交待了何时何地连续发生交通事故、人员伤亡车辆损毁和120急救等一些相关情况, 还通过采访交警人员, 详细讲解了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以及怎样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有什么教育意义。新闻虽然不长, 却加大了信息含量, 其社会意义重大。

搞好关注民生的新闻报道, 不仅是记者的责任更是一种义务, 需要记者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关注报道对象和受众, 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操守。报道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 向受众本位回归, 多运用群众语言, 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 少些说教、多些亲和力, 进一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摘要:新闻报道应该从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中提炼出民生的主题, 使关注民生真正成为各媒体选择报道内容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新闻报道,新闻价值,民生

参考文献

[1]巩晓冉《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优势体现》新闻传播, 2008 (8)

关注民生新闻发展 篇10

作为一份都市报, 《大河报》在创刊 (1995年) 伊始, 就把真实报道和反映民生问题、尤其是关注普通民众的社会境遇和生存处境作为自身重要的办报理念, 之后, 更持续不断地把民生的理念、民本的意识以及平民的视角, 融合渗透到新闻采编、版面设置和改革创新的实践当中。

坚持民本取向, 努力实现“三贴近”

关于“民生新闻”的概念, 业界和学界众说纷纭, 没有定论, 但大都认可其基本特性为民众视角、民本取向。而这一点, 一直是大河报传承至今的优良传统。

《大河报》创刊伊始就提出了一个口号, 叫“采缤纷天下事, 入寻常百姓家”, 要求记者、编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强调以老百姓的眼光来选择报道的切入点、兴奋点。报纸推出“记者打工”专栏, 鼓励记者去那些群众生活离不了而又了解甚少的行业打工。例如, 去环卫部门跟车装卸垃圾、去当阴沟疏挖工、去福利院给智障儿童当阿姨、去殡仪馆推尸车等, 向读者讲述发生在平凡人身上不平凡的事, 因是记者的亲身感受, 所以很具感染力, 赢得了广泛赞誉。

20世纪90年代有读者编出这样的顺口溜:“有困难, 不用怕, 《大河报》给咱想办法!”15年过去了, 关怀庶民百姓甘苦命运、敢于为人民说话, 让媒体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依然是《大河报》采编人员不变的精神内核。

2005年6月, 一名来自英国伦敦的小伙子看病时发现, 郑州知名医院在为患者进行胸透检查时, 对受检者的甲状腺、眼睛和性腺不提供防护措施, 愤而放弃检查。《大河报》获知这一新闻线索后, 意识到事关众多患者的切身利益, 于是派记者对省会7家大中等医院进行暗访, 结果发现没有一家医院在对受检者做胸透检查时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之后, 记者通过采访相关专家, 确定医院的这种做法违反了国家规定, 对患者的健康可能造成伤害。报道发出后, 在舆论影响下, 河南省卫生行政部门很快作出部署, 规定医院必须执行国家规定, 为接受射线检查的患者提供必要防护。

民生服务有层次, 更加重视“大民生”

《大河报》在《发刊辞》中宣告:“新闻性、权威性、服务性, 是本报力具的特色。”随着报纸的发展, 《大河报》的民生服务新闻无论从表现形式还是版面、栏目的设置, 都变得更加丰富和完善。

从生活服务类信息来说, 《大河报》有像健康、旅游、教育、汽车、IT、楼市、家居、卖场等提供细分化信息的专版。由于生活服务类信息对广告有较强的吸附力, 近年来, 此类专版在媒体间的竞争加大, 但《大河报》生活服务类专版一直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原因在于报纸把专刊作为新闻版面的延续、补充和深化, 提倡从服务性的角度、用与新闻版不同的切入点, 作“另类新闻”, 以此增强专版的冲击力和对读者的吸引力。除了生活服务类信息专版外, 《大河报》在日常新闻版中, 还不断设置一些民生新闻栏目, 如“民生关注”、“民生调查”针对与读者利益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调查剖析, “记者跑腿”、“读者互帮”意在帮助解决群众生活中的烦恼困惑, “信息这边看”、“民生提醒”等小栏目则提供包括招聘活动预告、公交改道、道路修整、失物招领等一些小的实用资讯。

进入新世纪, 《大河报》在民生新闻的操作上更加重视“大民生”。其背景是, 读者也有了更高的新需求:希望报纸提供事关读者长远利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的政策解读、现象分析, 以便提高其参与社会生活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因此, 近几年来, 《大河报》凭借其在权威发布、上通民情方面确立的优势地位, 对河南省住房、医疗、教育、社保、就业等多方面的改革进行持续关注, 凡有重大新政出台, 常设版面“今日关注”、“透视”都会从民生视角进行详尽解读。报社还经常根据读者的要求, 邀请有关部门的权威人士, 就新政新规或一个阶段的热点经济、生活问题, 通过报社的新闻热线和读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既推动了信息的良好发布与反馈, 又起到了释疑解惑、理顺情绪、凝聚人心、服务大局、弘扬正气的作用, 最终还可以促成一些有利民生的政策出台及民生问题的解决。

社会议程设置, 彰显“主流大报”风范

1972年,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两位研究人员马尔科姆·麦肯姆斯 (Maxwel Mocombs) 和唐纳德·肖 (Donald Shaw) 在《舆论季刊》上发表了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其主要含义是:大众媒介注意某些问题而忽略另一些问题的做法本身就可以影响公众舆论, 而人们一般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介注意的那些问题, 并采用大众媒介为这些问题所确定的优先次序来确定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他们的研究标志着一个新的传播效果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的诞生。

议程设置理论证明大众传媒对舆论拥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而通过“议题设置”的方式引导舆论, 《大河报》很早就有成功的例子, 并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报纸创刊不久的“幼女坠洞”连续报道堪称《大河报》成功进行议程设置的典范之作。1995年10月15日, 一名幼儿不慎坠入工地基桩井内, 郑州街头群众自发组织起来, 齐心协力救出了孩子。按一般的写法, 这起事件可以以一篇700字左右的消息结束, 但事件发生的次日, 《大河报》用两个版面作了生动的报道, 头版整个用来处理这则新闻, 除刊发稿件外, 还大胆采用通栏大幅照片, 并配发言论。这就完成了议程设置的第一步, 即引起人们对事件的关注。之后, 报社把各界参与抢险的英雄人物和被救孩子及家长请到报社, 召开座谈会, 邀请省委有关领导、作家、经济学家、新华分社领导等各抒己见, 连续6天发稿 (兼照片) 38篇之多, 使这一事件逐步升温, 造成强烈感染读者的效果, 并得到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的赞扬和批示。这是议程设置的第二步, 即影响了受众的想法。时任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文彬说:《大河报》“10·15”报道以无可争辩的事实充分说明:“天地有正气, 人间有爱心, 国家有希望, 民族有前途。”有新闻研究者评论:“10·15”事件并不大, 也不很曲折、离奇, 《大河报》能敏锐地把这么一件小事同时代所呼唤的人性真善美与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有机地联系起来, 抓住一件小事做一次大而精彩的文章, 应该说是一个创举。

议程设置理论的奠基人之一马尔科姆·麦肯姆斯在研究媒介议程设置效果时, 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在公众认为媒介的内容具有与其自身相关的特性和实用性的情况下, 媒介议程才能影响到公众议程。换句话说, 媒体的舆论引导须符合新闻的传播规律, 引导必须建立在客观真实并关注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大河报》在就大民生问题进行议程设置时, 非常重视新闻本身涉及的人群是否广泛, 是否有普遍关注度。2005年10月, 《大河报》重磅推出《郑州咪表之谜》系列报道, 共计近4万字, 真实、准确、深刻地反映了郑州实行咪表管理三年来存在的诸多问题, 引起广大市民, 尤其是有车族的强烈共鸣。随着其他媒体的跟进报道, 社会公议持续加强, 政府相关部门开始对咪表设置、收费问题进行清理整顿, 《大河报》也跟踪报道, 向市民传递了政府闻过即改的行动和措施, 不但尽到了反映民意、弘扬正气的责任, 也培养了市民的公共意识。

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认为, 一个有卖点的传播产品, 应该具备“好看、有用、重要”三个基本元素。《大河报》推出的一些民生报道, 因兼具“贴近广大群众的现实生活”、“适度的舆论监督”、“事件本质的深度挖掘”、“独到鲜明的新闻立场”等特点, 屡屡成为喻教授所说的“有卖点的传播产品”。例如, 2009年11月, 《大河报》推出的新闻调查系列报道《养犬办被指只管收钱不管事》、《盈利式管理是狗患之源》、《养犬办两年花了731万?》引发了郑州市民、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上千家媒体的关注, 并引发全国评论人士的热评。郑州市市长高度重视, 要求有关部门公开账目。

关注民生新闻发展 篇11

一、现阶段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同质化竞争

《南京零距离》的成功使其成为新闻界的楷模,全国各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纷纷模仿跟进,有的甚至完全套用了《零距离》的节目制作模式,致使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形式大同小异。电视民生新闻对本土资源的挖掘让老百姓找回了“认同感”和“方位感”,但在同一个地区发生的新闻事件毕竟有限,于是内容的相同也不可避免。节目形式雷同,题材雷同等问题致使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同质化现象意味着多样性的丧失,电视传播一旦缺乏多样性,传播生态就会遭到严重破坏,必将导致传播市场结构的失衡。

2、内容琐碎肤浅

民生新闻主要是反映百姓所想、所说、所需的内容,但有些电视民生新闻片面地理解“民生”的内容,同时过分强调本土化,使得电视民生新闻报道沦为本地发生的一些生活琐事,电视民生新闻变成了“琐闻”。诸如街头斗殴、坑蒙拐骗、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报道频繁地出现在电视上,这种琐碎、平淡除了满足受众一时的好奇心外,对提高受众素质并没有太大的帮助,缺乏新闻价值同时也令人感到乏味。

3、娱乐化严重

电视民生新闻以百姓生活为主要内容,就决定了其在表达时可以用“软”的方式。某些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认为“软”即意味着娱乐化,于是为吊起观众的胃口,千方百计地强化视觉刺激。有些报道将百姓生活的展现变成对百姓个体隐私的爆料;有些报道对婚外情、扫黄打非的内容刻意渲染;还有些报道对凶杀、盗窃、抢劫事件趋之若鹜,存在着严重的娱乐化倾向。这种做法导致了电视民生新闻的低俗化,亵渎了民本思想。

4、舆论监督越位

电视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仅局限于表达民意,而不能落到实现民意的层面”。 新闻媒体可以反映广大民众的呼声,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力,但没有审判权。目前,不少媒体热衷于越俎代庖,包打天下,角色由记录者变成了“执法者”,舆论监督的力度和尺度极不恰当。更有甚者干预到有关部门的正常运作,体现出严重的角色越位与异化。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未来发展方向

1、创新节目形式,提高节目品质

对《南京零距离》节目制作模式的套用,致使我国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从内容到形式大同小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电视民生新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质化现象依然存在。大多电视台忙于对信息资源的争夺,而无暇顾及节目内容及形式的创新,因而电视民生新闻同质化现象依然形势严竣。目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要想摆脱被动的局面,取得长足的发展,创新节目形式刻不容缓。

创新的节目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选择的形式和节目内容一定要协调,这是赢得百姓喜爱的关键。选择的节目形式一定要新颖、实用,真正成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助跑器”。比如解决邻里纠纷,可以将矛盾双方的当事人代表请到演播室,再请位教育专家作嘉宾和主持人一道进行现场调解,观众则可通过电话连线、短信的方式表达意见,多方面互动,有助于双方解决冲突,缓解矛盾。又比如,为克服地域的局限,地区间可采取相互联合的运作方式。如江苏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浙江钱江都市频道的《城市新闻》、福建新闻频道《现场》、安徽经视频道《第一时间》四大民生新闻栏目强强联合,组建了“华东第一品牌栏目联合体”。 四个栏目从节目制作到广告客户的开发与服务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不仅拓展了节目内容,赢得了更广泛的收视群体,也为广告客户在多个市场上整合传播创造了条件,开创了跨区域强势栏目合作的先河。

2、扩大报道范围,丰富节目内容

人们通常认为,电视民生新闻就是反映老百姓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不需要精神品质的提升,于是满足于日常生活杂事的描写,使新闻内容流于琐碎和肤浅。其实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和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正如江苏电视台都市频道总监景志刚说:“时政要闻老百姓是非常关心的,自己的市委书记市长干什么,他们实际上很关心,市委书记市长做的事情和百姓是息息相关的……”百姓的事同样也是政府牵肠挂肚在努力践行的事,因此民生新闻的题材不能单单停留在反映老百姓生活琐事这一层面,而应向扩大报道范围,把视野扩展到有新闻价值的大民生上。广泛吸纳时政新闻,从百姓的角度予以解读,这样既丰富了栏目内容,也避免了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成为“日常生活小事的投诉站”。

3、引入“公共新闻”理念,提升节目文化品位

电视民生新闻偏向负面报道的时代己经过去了,电视民生新闻的题材不应停留在“暴力、凶杀、色情”等吸引观众眼球的层面,而应向纵深拓展,引导民众关注国家事务及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这就要求适时引入“公共新闻”的理念,将“民生”与“公共”有机结合起来。公共新闻最早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其主要内涵为鼓励广大民众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在社会公共领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积极搭建公共交流平台,引导民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共同探讨公共问题的解决办法。这种方式不但能培养民众的公共意识,还能引导民众确立主流价值观念,有助于提升民生新闻节目的品位。

4、反映民众呼声,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民众在现实生活中一旦遇到麻烦,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媒体,而媒体则会尽其所能督促有关部门作出及时的回应,直至问题得到解决。媒体的介入加快了问题解决的进程,难怪社会上流传着“有麻烦,找媒体”的说法。我们在肯定媒体作用的同时,还应时刻警惕舆论监督越位的现象。舆论监督为老百姓搭建了倾吐心声的平台,但舆论监督的作用仅限于反映广大民众的呼声,不能越权进行“媒体审判”,更不能干预有关部门的正常运作。作为新闻工作者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良知,客观地展现新闻事实,最大限度地表达民意。做到既要为民请命,也要正确地把握舆论导向,既要倾听社会呼声,更要善于化解社会矛盾,自觉地维护社会稳定。

电视民生新闻构筑了百姓和政府沟通的桥梁,使得下情得以上传、上情得以下达,发挥了新闻媒体应有的作用。尽管民生新闻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这类节目在全国各大电视台的成功“打响”,无疑为电视新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电视民生新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要抓住契机,勇于开拓、不断创新,争取把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办得越来越好。

1、孙虹.电视民生新闻的问题与改进[J].当代电视,2009(4)

2、高红明.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现状的思考[J].中国电视,2006(7)

新时期党报新闻对民生关注的思考 篇12

首先, 从古至今, 民生问题一直都是治国之根本, “民生问题”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政府重视民生, 则家富国强, 社会稳定, 政府忽视民生问题, 则民心不齐, 社会动荡。因此, 民生问题是关乎国家政治是否昌明, 经济是否发达, 文化是否繁荣的大问题 (1) 。党报刊登人民生计和生活的新闻都是关注民生的重要表现, 党对百姓的关怀也直接表现为党报对“民情、民意、民生”的关注。

其次, 党报作为传达方针政策的工具, 也是党践行群众路线, 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党报的思想理论能够引导群众更好地转变思想、拓宽视野、统筹兼顾,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最后, 党报新闻关注民生是传递民意、解决民众问题的重要渠道。党报刊载报道的都是具有事实依据、来源可靠的新闻事件, 刊载内容和事件是站在党的立场去把握和认知的, 党报刊载民生新闻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都是党对民生问题的态度, 党报是党的立场的喉舌, 是传递民意的政治媒介。

二、新时期党报如何深入对民生问题的报道探讨

首先, 民生新闻应该成为“讲真话、办真事”的入口。许多党报对民生新闻报道内容停留在表面, 缺乏感染力和影响力。党报民生新闻自然要体现“民情、民意、民生”, 因此, 要想真正了解到人民群众的所想和生活状态, 就必须深入基层, 落实具体事件和人民态度, 而不是蜻蜓点水, 将民生问题停留在皮毛, 无法深刻报道民意, 报道材料也仅仅来源于材料和会议, 这样的民生新闻过于单一, 无法体现多层次和深刻的民生问题, 适应不了多变的社会环境, 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以, 党报媒体人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党报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它不仅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和代言人, 是为老百姓传达民意的工具, 还是老百姓生活的写照, 因此, 党报媒体人应该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站在老百姓立场报道事实真相, 而不是一味地“宣扬事迹”, 要转变工作作风, 成为人民群众表达愿望和诉求的窗口 (2) 。同时, 积极提出问题, 如实报道事实真相, 广泛听取群众呼声, 回应群众最关心的话题, 了解最真实的民生, 为进一步建设和谐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贡献力量。

其次, 党报要体现“大民生”, 用小故事折射大时代。党报对民生新闻的取材偏向“小民生”化, 受众范围狭小。近年来, 党报越来越重视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党报新闻的重点报道内容, 但是许多党报媒体人把民生问题理解得过于狭隘, 报道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 这就使得民生问题不具有代表性, 仅仅是小众群体的生活起居问题, 导致民生问题的研究价值大大打了折扣, 无法从中寻找老百姓与时政的联系。所以, 民生问题不是单纯的柴米油盐, 应该是与民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政治信息和服务资讯。所谓“大民生”, 则是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指导工作下的民生问题, 要深刻体现大民生, 就需要结合党的思想路线和宗旨, 深入基层, 走进基层了解老百姓的所想、所思、所虑, 切实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 为老百姓干实事, 帮助老百姓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虽然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都是为了人民, 为了人民长远的利益做打算, 但是在实行之初效果不明显, 导致许多百姓无法理解, 这就需要党报媒体人充当党的代言人, 用小报道展现党的方针决策的正确性, 以便得到群众支持, 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最后, 要明确党报对民生报道的目的, 防止矛盾激化。党报是传达党执政方针理念的渠道, 也是体现民生、传达民意的途径。但是许多党报媒体人却把党报作为宣扬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 从思想和认识的角度来说, 对党报存在的意义没有足够的理解或者说认识上有偏差, 这种把党报作为自我赞扬工具的行为让民意无法真正传递, 对有效解决民生问题埋下隐患。此外, 部分党报新闻媒体人的言辞和思维角度无法体现党“关怀民生”的重要思想, 无法真正体现老百姓所想, 总是态度高冷, 板起面孔说话, 缺乏亲和力。一方面, 党报虽然是宣传党的大政方针的渠道, 但是不能沦为党宣扬自我的喇叭, 另一方面, 党报要体现民情民意, 却不能沦为老百姓表达“怨言”和“不满”的传声筒, 所以党报媒体人更应该把握好这个“度”, 应该把党报作为帮助百姓了解政府工作的窗口, 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 在维护老百姓利益的同时, 又要支持党的方针政策;报道实际情况的同时, 又要防止百姓与政府产生敌对情绪, 这就需要党报媒体人找准民意和政策的结合点, 正确引导群众思想, 把党和老百姓统一起来, 让老百姓了解党“言行”的用意, 真正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宗旨。

结语

新时期的党报民生新闻更加受到重视和关注, 党报新闻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如何把党报民生新闻做大做强将是党报新闻的重中之重, 因此, 党报新闻要把民生新闻事件做得更典型, 更贴近民意, 反映民情, 让党和人民群众都满意。

注释

11 朱会敏.让党报彰显民生情怀——《邢台日报》办报实践与探索[J].传媒, 2014 (11) :34-36

上一篇: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下一篇:餐厅实习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