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2024-09-17

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精选8篇)

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篇1

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富裕民生、突出改善民生、奋力发展民生、切实保障民生、全力服务民生。

一、突破经济发展,着力富裕民生

富裕民生,是改善民生的前提和基础,改善民生必须率先富裕民生,核心是要产业富民。一是以生猪产业为重点,突破发展农村经济。坚定不移地实施“135”(人均1000斤粮、3亩药、5头畜)富民工程,坚持大户带动,小区发展,生猪产业重点抓好“镇坪模式”标准化养殖推广,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玄参和黄莲gap规范化种植,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二是以抓大项目为重点,突破发展支柱工业。以树立绿色品牌为重点,突破发展食品工业。加快“美哇佳”、“津元春”公司技改升级,积极探索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存的新机制,加强商品猪、蔬菜、绿色饮品、绿色林副产品开发和加工,构建绿色食品开发体系,促进食品加工优化升级。以扩大招商引资为重点,突破发展水电工业。引进优质资本,推进南江河梯级开发,重点突破南江河干流开发,继续抓好支流建设,加快形成南江水电经济带;以加快新药开发为重点,突破发展医药工业。支持县制药厂在植化提取、化学合成生产线的基础上,建成固体制剂终端产品、中间体辅助产品生产线,深度开发国家一类新药八宝素等新药产品,打造镇坪医药品牌。以资源开放开发为重点,突破发展矿产工业。坚持开放与开发并重,开发与环保并重,开发与安全并重,发展矿产工业,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积极有序地搞好石煤、板石、矾等矿产开发。三是以旅游开发为重点,突破发展第三产业。开发旅游资源,建设特色景区,构建旅游环线,打造旅游品牌,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引进优质资本建设“农家山庄”、“农庄宾馆”,大力发展“农家乐”,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加强与周边县区合作,组建专业旅游公司,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扩张旅游经济。

二、完善基础设施,突出改善民生

改善民生,是发展的目的所在,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大力争取项目,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沼气、土地复垦、安全饮水、农田水利建设、退耕还林和天然林管护等惠民项目建设步伐。扩大移动通讯、固定电话普及率和网络宽带通村率,提高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出境公路等级,巩固通乡油路成果,继续推进通村公路建设。加强电网建设,建成110kv输变电工程,提高用电质量。二是突出特色,打造精美县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三个两万人”的人居规划,加快县城亮化、美化、绿化、净化、畅通、安居、休闲等十大类项目建设,完善市政设施,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着力建设青山环抱、绿水环绕,街净路畅、灯火辉煌,亭娇阁秀、廊美楼俊,绿树掩映、丹桂飘香的山水园林县城。三是突出绿色生态,加强集镇、新村建设。加快推进集镇的美化、亮化、净化建设,完善集镇垃圾、污水处理基础设施,提高集镇管理水平,增强人口吸纳力、产业聚集力,推动农村人口向集镇转移,建设人口相对集中、功能相对完备的生态集镇。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扶贫开发为载体,以“三建三改三化”(改厨、改圈厕、改院场,建房、建园、建沼气,室内亮化、庭院净化、家园美化)为重点,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建设西北最秀丽的山村,让人与自然在空间上和谐共处。

三、提高全民素质,奋力发展民生

发展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一是要优先发展教育,实现少有所学。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改善教育基础条件,争取实施寄宿制学校改造项目,推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师资力量,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学前教育,加强高中教育,探索职业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提高全民整体素质;二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病有所医。以农村为重点,加强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建立覆盖全县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继续实施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参合率,扩大受益面。加快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医疗救治能力和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实施计生创优工程,提高人口素质。全面贯彻计划生育基

本国策,开展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创建活动,认真落实计生利益导向政策。积极倡导新型生育文化,切实转变群众生育观念,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供计生优质服务,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争创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四是实施科技兴县工程,实现技有所长。突出加强以良种繁育和良法探索为主的农业科研,促进农村产业提档升级。支持骨干企业围绕产品开发,加强技术攻关,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增加产品科技含量,促进工业经济健康发展。全面加强科普工作和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着力提高全民科技素质。五是加强文化建设,实现闲有所乐。加快城乡文化阵地建设,全县形成设施齐全、布局合理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群体性文明创建活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四、健全社保体系,切实保障民生

保障民生,是发展的保证,发展民生必须在人民生产生活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进行。保障民生重点在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要求,增加就业收入,提供安定有序的生活发展环境。一是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加快推进社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生活,抓好五保户集中供养和城乡低保,做好社会救助工作。二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坚持以创业促进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增收。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全民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建立就业救援制度,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三是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以平安创建为龙头,强化安全生产,狠抓“三排查、三落实”,大力开展“三无”创建活动,构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提高公众安全感满意率。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五、加强党的建设,全力服务民生

服务民生,是宗旨观念的具体体现,更好地服务民生必须转变作风,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我们将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三级联创”统揽党建工作全局,以“五好杯”争先创优活动为总抓手,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不断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一是建强领导班子。坚持县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大力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依法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团结一致抓发展。进一步巩固县乡人大换届的组织成果。加强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建立能上能下的良性机制。大力推进并不断完善乡镇机构改革,深入抓好公务员法实施工作。二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五好杯”争先创优活动,推动“三级联创”提水平、上档次、出特色,实现基层党建工作新突破。围绕基层干部最关心期盼的保障机制问题,建立村级主要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加强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推动村级活动场所与文教体卫等设施统筹建设,形成村务活动中心。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方便群众,促进工作。三是规范党员管理。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着力建立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丰富创建载体,机关党建重点抓好党员“十星级”管理,农村党建重点抓好“双联双定”、“双培双带”,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教育、监督、惩治并重,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以领导干部为重点,深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篇2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现在, 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 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 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发展方面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 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 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 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和谐, 完善社会组织, 调整社会关系, 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 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全社会形成合力, 努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所谓民生问题, 即有关国民生计和生活的问题。能否解决好民生问题对我们党、我们国家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历史经验表明, 仅有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总量增加, 并不能自然实现社会和谐。如果我们只顾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发展, 不仅会加重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而且经济发展最终也将难以为继, 和谐社会更将无从谈起, 因此解决好民生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解决民生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

(一)

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就是解决民生之本。在我国, 就业工作仍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解决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多方面工作的协同。一是要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拓宽就业渠道。二是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积极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 逐步确立企业作为劳动力市场的用人主体、劳动者作为供给主体的地位。三是运用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植再就业促进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 实行免征税费和小额贷款扶持政策。四是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政府通过多种途径, 全面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二)

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就是解决民生之基。教育公平也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政府应该进一步强化责任, 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支持力度, 尽快解决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难的问题, 确保城乡居民受教育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 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 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不仅要教好书, 还要育好人, 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 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 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

(三)

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就是解决民生之源。要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十几亿人民, 就必须抓紧深化和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 通过“扩中、提低、限高”缩小贫富差距, 形成“橄榄形”的分配格局, 防止两极分化, 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而形成的社会失衡心理, 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四)

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篇3

[热点材料]

材料一2011年2月27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联合专访,同海内外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温家宝说,在“十二五”规划当中,我们特别强调民生,把它作为整个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就是说,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是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材料二2011年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会上作常委会工作报告时说,2010年,全国政协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开展调研视察和协商议政,积极帮助党和政府排忧解难。贾庆林表示,民生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

材料三2011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温家宝指出,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轉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知识链接]

一、民生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均衡。

二、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三、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关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

1、高度关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2、高度关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公平正义是人们永恒的追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能减少或避免社会冲突,有利于促进公平,彰显社会正义,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高度关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是基础,改善民生是根本,社会和谐是保障。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4、高度关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5、高度关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其核心是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四、我国应如何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从国家的角度:(1)在经济上,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坚持改革开放,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2)在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以人为本,发扬人民民主;加强制度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3)在文化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等。

2、从青少年的角度:作为当代青少年,主动为国家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从小树立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观念;要胸怀天下,承担社会责任,共同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努力学习,勇于实践,为解决民生问题献计献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考预测]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重要位置,是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思想品德命题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再次向人们送出“民生大礼”,备受人民关注,也必将成为2011年中考设题的重要切入点。对于民生问题,2011年中考可能会结合具体材料,以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探究实践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解决民生问题、深化改革、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共同富裕原则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冲刺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近年来,党和政府在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方面做了几件大事: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直接补贴,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些举措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一些农民说:“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国家这样做()

①有利于实现同步富裕②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③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④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下列关于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之间关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①只要经济发展了,民生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②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③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加大改善民生的力度④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3、“十二五”规划纲要特别强调民生,把民生作为整个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和政府这样做()

A.目的是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B.说明了民生是一切工作的中心

C.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D.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各级政府一定要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

①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的②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③表明国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人口问题④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5、温家宝总理与广大网民在线交流时说:我们不仅要把蛋糕做大,而且要把蛋糕分好,要让每一个人都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们一定努力实现这个目标。实现这一目标()

①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②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和创造的积极性③有利于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④有利于全体人民同步、同等富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三农”、欠发达地区、民生、社会事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重点支出。这()

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②说明党和国家关注民生、执政为民;③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④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工作是改善民生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7、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被人们称作新“三座大山”的“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问题,再次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现阶段我国要解决这三大问题,最根本的是()

A.实行改革开放

B.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C.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8、“十一五”期间,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8.9%;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取得这一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

A.坚持了科教兴国战略

B.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坚持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D.坚持了基本经济制度

9、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落实和完善国家助学制度,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要确保每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说明()

A.必须把发展教育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B.国家严厉惩处不履行受教育义务的不法行为

C.国家注重改善教师待遇,促进教育发展

D.国家为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二、非选择题

10、材料一“十一五”期间,我国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大力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

材料二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我们要持之以恒,努力让全体人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1)诸多民生问题集中体现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关注并着力改善民生问题?

(2)你的身边存在着哪些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试列举三例。据此,你认为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民生问题?

(3)要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坚持什么样的分配制度?

11、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必须始终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要确保每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1)为什么说“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

(2)怎样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12、材料一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今年中央财政拟投A,423亿元,用于扶助和促进就业。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

材料二漫画《求职》。

(1)我国政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这表明了什么?

(2)一位网友认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解决就业问题。”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3)请结合漫画所反映的问题,为当代青年选择职业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13、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一项项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一项项民生措施,汇聚成闪亮的民生新亮点。

围绕民生问题,你所在的学校准备开展一系列实践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1)学校宣传栏中要刊载2011年全国“两会”十大民意热点,你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查找出哪些民意热点?请列举。

(2)在学校组织的“生活变化大家谈”活动中,请你介绍:2010年你家生活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学校的黑板报上有这样一句话:“改善民生既要靠政府,又要靠自己。”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从就业的角度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1.C;2.B;3.D;4.A;5.B;6.D;7.D;8.B;9.D

二、10.(1)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着力改善民生问题,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等。(2)上学难、看病贵、就业难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3)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11.(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才是国家兴旺发达的第一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而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当今世界,教育水平的高低決定着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才能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培养更多的人才,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成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2)国家: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建家长放心的学校;社会:尊师重教,保护学生权利,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负担,全面发展;学校:关心爱护学困生,解决他们的生活、学习困难,提高他们面对挫折和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12.(1)表明党和政府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集中力量办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实事,积极解决就业难问题。(2)这位网友的说法是错误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关注民生,解决好就业问题,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选择职业时要同祖国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正确认识自我,发挥自己的优势;要正视竞争,敢于竞争;要学有所成,拓宽就业渠道;要勇于自主创业等。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篇4

(湖北省云梦县委政研室)

近年来,云梦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全力实施“四大工程”,在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云梦方面取得了一些实效。

一、大力实施“富民工程”。

“天下和静在于民乐,天下民乐在于富庶”。近几年来,我们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努力寻求新途径,不断开辟新领域,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一些明显成效。近三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6%,2006年达到了3955元。

2、大力实施科技兴农促增收。从狠抓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入手,不断提高科技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着力优化品种结构。先后推广了早引1号、鄂棉1

5、中豆8号、台湾樱桃蕃茄、马来西亚南瓜、金美人西瓜等一批优良品种,极大地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着力优化种养模式。先后推广和发展了鱼—禽(畜)—果(粮)、鱼—藕(莲)、麦—瓜—稻、麦—玉米—豆等立体和高效种养模式。如我县城关镇的伍姓村、前湖村大力推广花(包)菜+夏季蔬菜种植模式,农民亩平纯收入超过6000元。着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在全县范围大力推广保温种植技术、反季节蔬菜种植技术、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等,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如隔蒲潭镇刘胡船村的大棚菜种植,有的农户亩平年纯收入达到10000多元。

二、大力实施“惠民工程”。

“为政在于为民,为民在于惠民”。这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系列惠民政策,拿出真金白银来解决民生问题。我们坚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惠民政策,切实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三、大力实施“利民工程”。

“为政之本,在于利民”。围绕群众所盼、所急选准实事项目,从与人民群众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项目入手,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近三年累计实事项目投入达5亿多元,实施了乡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农村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等系列利民工程。

2、大力加强“户户通”有线电视工程建设。为了满足全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我县在农村实施以“村村通光纤,户户通有线电视”为核心的“民心”工程。县委、县政府千方百计筹措资金5000多万元,工程技术人员走村串户,夜以继日抓紧施工,将有线电缆由光节点向乡村、农户延伸,发展农村有线电视8万多户,在全省率先建成了覆盖全县所有自然村湾的有线电视网络。农村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极大地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如今,农民跟城里人一样,在家里就可以收看到36套清晰的电视节目。广大农民群众在享受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深切地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云梦县被国家广电局评为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县。

3、大力开展“清洁家园”工程建设。我们以实施“清洁家园”工程为突破口,利用我县被国家列为“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建设县”的机遇,积极开展了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工程,大力推广“一池三改”(即建沼气池和改厕、改圈、改厨相结合)配套技术。在4个乡镇8个村的1500余户农民家中实施“一池三改”建设任务,项目入户率、资金到位率和“一池三改”成功率达到100%,实现户年增收节资千元,实现项目自然村“三无”(即雨天无污水横溢、晴天无臭气熏天、日常无“四害”为害),实现农家庭院明净、美化、清洁、卫生。在开展“清洁家园”活动的同时,还与基本农田建设结合起来,建成高产高效农田10多万亩,兴修了一批水利设施,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6.3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31.8万亩,分别占全县农田总面积的97%和85%。

四、大力实施“安民工程”。

“治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疾苦”。坚持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动员全社会力量,千方百计做好就业与再就业、社会保障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范文网】

2关注弱势群体 构建和谐社会 篇5

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重要而又非常紧迫的重大课题。

社会救助是对因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由国家和社会给予一定的物质援助的制度。它为公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救助、城乡低保、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廉租住房以及法律援助等内容。

一、我市社会救助体系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社会救助工作不断发展创新,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整体功能不断增强,在救助灾民和困难群众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自然灾害紧急救援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不断完善以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制度为基础,灾民应急机制为主体,社会动员机制相配套的灾害救助体系。制定和落实救灾应急预案,保证受灾群众的衣、食、住、医等基本需求,灾区人心安定、社会稳定。

2、城乡低保制度日趋完善。1996年我市在鲤城区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点,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建立和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实现了城乡贫困群众的应保尽保工作目标。截止2005年4月底,全市城乡 低保对象47202户103543人,月发放低保金548.87万元,保障了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

3、社会捐助步入经常化、规范化。建立和完善以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为基础,临时帮困送温暖活动为补充,社区服务相配套的社会互助体系。在街道和社区创建“爱心慈善援助中心(站)”等捐助新模式。

4、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出台或即将出台。在医疗救助方面,鲤城区、丰泽区、晋江市和泉港区已被确定为试点,分别于5月份、6月份和今年底施行贫困家庭医疗救助,通过政府投入、社会捐助等渠道筹集资金设立医疗救助基金。教育救助、廉租住房也即将出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目前全国性或全省性的社会救助法规体系尚不够完善。为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尽快制订出台与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相适应的规范性文件,及时修改与现阶段社会救助不相适应的规定、办法,为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2、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统筹协调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分类施救的办法尚未建立,目前绝大部分救助是以“低保线”为界限。要积极探索低保边缘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办法,拓宽救助渠道。

3、社会救助网络不够健全,救助信息不够畅通。在乡镇(街道)、村(居)没有形成统一的网络体系。

4、资金筹措增长机制不够健全。社会救助资金投入比例没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步增长,社会筹资渠道不够顺畅,社会广泛参与的平台没有建立。

三、实施社会救助的基本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提前4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小康,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分配主体的多元化和收入来源的多样性,促使城乡居民收入在普遍提高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收入较低、生活困难的居民。刚刚脱贫不久的群体抗灾能力弱,稍有变故就可能重新返贫。这种情况给社会救助工作提出了新的工作任务。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应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泉州在更高平台上加快发展这一主题,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大力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以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和灾民救助制度为基础,以临时救济、社会互助为补充,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相配套,形成政府责任明确,社会广泛参与,运转协调,资金落实,管理规范,网络健全的制度体系。按照城乡统筹、协调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面更广,水平更高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

1、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建立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扩大保障面。首先应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使因病或因灾返贫的困难群众及时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脱贫或生活水平超过低保标准的群众退出低保范围,最终达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今后每过

一、两年,各地应根据经济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其次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提高管理和服 务水平。

2、逐步建立贫困家庭的医疗救助制度。随着城乡低保制度解决了困难群众的基本温饱问题,困难群众相当普遍存在的患大病而无力就医的问题更加突出。他们患病后只能从维持基本生活的低保补助金中挤出一部分用于买药就医,或因无力负担医疗费而不能得到及时治疗。据民政部门抽样调查,城市中有60%左右的低保家庭中至少有一人患有各种疾病。农村低保对象中因病或因残致贫家庭人数达3.8万人,占农村低保对象的48%。医疗救助问题成为当前我们社会保障体系中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建立和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势在必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是城乡贫困群众患病后到医疗机构就医,由政府对其医疗费用按一定标准进行补助的制度,是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就是从救助对象、救助范围、申请和审批程序、救助服务、救助资金筹集和管理方面加以规范,用制度来保障城乡贫困群众切实得到医疗救助,解决或缓解他们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我们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把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作为当前为困难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

为切实做好我市贫困家庭的医疗救助工作,缓解他们“医疗难”的问题。我们应以城乡低保制度为依托,不断拓展专项救助的内容和形式,把建立医疗救助制度摆上突出位臵,积极与卫生、财政等部门 做好调研工作,搞好试点,从低标准、小范围起步,着重从帮助五保户、低保家庭、重点优抚对象等贫困家庭解决大病、重病医疗问题入手,逐步推广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地方财政要根据财力按一定标准安排医疗救助资金。目前,鲤城区已出台了《鲤城区困难居民医疗救助暂行办法》,于5月1日正式实施。丰泽区、泉港区也已制定好医疗救助实施方案,并提交区常委会研究;晋江市则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实施城乡困难居民大病医疗救助一体化,对因家庭成员患大病在医疗救助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晋江市慈善总会再给予适当补助;安溪县则采取资助困难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因家庭成员患大病合作医疗补助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再给予适当的医疗救助。各试点县(区、市)将在下半年组织试行。其他各县(区、市)也正在对困难群众家庭进行摸底工作,拟定最急需救助的病种和对象,测算出所需的医疗救助基金,为制定医疗救助方案做前期准备工作。

3、爱心慈善援助中心作为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捐助活动经常化、捐助主体社会化、捐助行为志愿化、捐助服务公益化和捐助物资调剂市场化。今年我市将在27个街道推广建立“爱心慈善援助中心”,逐步构建一个以城乡低保为主要内容,其他救助制度相配套的社会救济体系。目前,鲤城区通过建立“爱心慈善援助中心”,将法律援助、医疗、再就业、救助物品领取等优惠服务项目集为一卡,实行“一卡通”制度,开辟了社会救助的新渠道。

关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篇6

提 要: 随着社会进一步地发展进步,如何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满足不同阶层群众的生活需要,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当前,要提高关注民生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让关注民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政府应当把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自己的核心任务,重点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等四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要统筹城乡发展,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关键词:关注民生 改善民生 社会公平社会和谐

一、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充分体现了民生工作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民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亿万人的切身利益。方法得当与否,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威信,关系到公共财政和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益,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具体表现如下:

1.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民生就是发展,民生就是政治,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历史也充分证明:只有代表民意,关注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的政权,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长久。各级党委政府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坚持循序渐进,一切从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统筹兼顾,实现群众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有机统一。着力保障群众的基本需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有效调节收入分配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满足群众的发展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着力确保群众的安全需求,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可以说,解决民生问题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关键问题,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头等大事[1]。

2.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问题,直接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是群众利益最直接的载体。它既体现着人民群众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利益,综合起来又关系着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整体的利益。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从而认同和拥护党和政府。所以,我们党始终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治国理政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把关心人民群众生活,作为对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3.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深化认识的必然产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思想路线,把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其实质就是把对发展的认识真正地转到解决好民生问题上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

4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是在新的形势下,我党以新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民生问题能否解决好,关系到我们能不能顺利地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关系到

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国家政体的安全。为了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给我国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成为必须面对的三项重大任务。自觉地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了保民生上,民生问题被放在新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即关注民生是关键、是根本、是核心。这主要体现在:首先,关注民生是实现以人为本、体现发展目的,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关键[2]。其次,关注民生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 发展的根本所在。第三,关注民生是走出经济困境、战胜各种经济困难的力量源泉。越是经济困难时期,越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把事关人民群众教育、医疗、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工作做好,给人民群众以信心和力量,共同度过经济困难的难关。

二、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层面关注民生解决民生

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创新性地提出:“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当前,在福建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中,要以胡锦涛总书记6月2 5日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四个坚定不移”作为我们当前工作的指南,行动的纲领,全面落实省委提出的“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着力解决事关民生的四大根本问题,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还有城乡差距的扩大化和地区差距的扩大化等等,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3]。

1.关注民生一直是影响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在物质生活匮乏的时代,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需求,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重点。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工作的中心,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和2亿多人的贫困问题是当时最大的民生问题。上个世纪末,我国基本上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进入了总体小康社会,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新时期面临的民生问题,已经不再是衣食之忧,而是对诸如优质教育、稳定就业、公平分配、社会养老、医疗保障、住房供应、交通便利、食品安全、环境改善、社会公平等的日益迫切的需求,这表明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追求正在快速而全面地升级。从历史的视角看待今天的民生问题,可以发现民生问题升级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从发展的视角来解决今天的民生问题,则需要采取综合而有效的一揽子措施并使之升华到制度化的层面。

2.关注民生要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并逐步形成制度保证。从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到服务型政府的定位、政府政策着力点的转移、各项关系民生制度的落实,关注民生正在成为我们社会的共同理念。一种理念的形成是有其现实的社会基础的,关注民生这一理念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实践中逐步深化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制度建设、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的认识后,在观念上的集中反映。各级党委、政府有义务、有责任把关注民生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理念来树立,使之成为全社会的自觉意识、主动作为。关注民生的关键是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民生问题,这就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既要又好又快地实现经济发展,使解决民生问题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也要有具体的制度保障,使解决民生问题能够落到实处[3]。

3.政府要始终把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压倒一切的核心任务。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城的乡居民过上了小康乃至富裕的生活,2006年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500美元,部分发达地区和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2000美元[1]。极大改善。但是,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与人均指标的持续大幅攀升,并不意味着民生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即使以四大基本民生问题而论也是

如此: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并不牢靠,在现实中依然存在着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义务教育福利性保障不足、受教育机会尚不公平等问题;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形势相当严峻,就业岗位的增长并不能让大学生放心就业,农民工也不能安居乐业,城镇失业率更是在持续攀升,就业形势在未来十年都将相当严峻;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同样存在着失衡、失范与不公的现象;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更是城乡分割、漏洞巨大,大多数国民不能享受到应当享有的社会保障。解决不好新时期的民生问题,便不可能有稳定的社会基础,更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谐。因此,解决好民生问题将始终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系与核心任务[4]。

4.关注民生要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等四大民生问题。今天,良好的教育、稳定的就业、公正的收入分配、安全的社会保障网、健康的生活环境、自由平等的发展空间,乃至民主的政治、文明的法制、个人的尊严与体面,日益成为城乡人民的普遍追求,进而成为国家发展进程中必须考量的重大民生问题。但现实中最为迫切和直接相关的还是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等四大民生问题。首先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就是说“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此外,要建立健全住房保障机制,按照住房的供求关系,切实为中低收入者提供基本满足需要的经济适用房,使人们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安定和谐。

5.关注民生要统筹城乡发展,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要大力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把城市开展共建共享的经验引向农村,实现以城带乡、共同发展。首先要统筹城乡规划,强化城乡规划的作用,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当前要特别重视规划和规划过程的严肃性、权威性。政府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要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要明确缩小城乡差距的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其次要统筹城乡市场发展,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注重质量,发挥特色;统筹城乡生产要素,努力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再次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良好条件。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要满足农村生产结构优化和特色经济的需求。第四要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要把重点放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大力实施公路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要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提高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快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健全教育、医疗等社会救助体系。逐步统筹城乡社保体系,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不断增加收入渠道,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方针要求落到实处[5]。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必须按照胡锦涛总书记今年3月7日在看望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的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时强调的:“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各级党委政府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在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的同时,把“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 //news.sina.com.cn/c/2009-03-14/***1.shtm,l 2009-03-14.[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05年10月19日第一版)

[3]胡锦涛总书记全国两会期间看望工青妇的全国政协委员时发表的重要讲话(见2007年3月8日《人民日报》第1版)

[4]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见2007年3月6日《人民日报》第2版)

[5]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所作的重要讲话{2007年6月26日《人民日报》第1版}

二、谈谈对参加硕士生政治专题讲座的体会和建议

参加硕士生政治专题讲座的体会

通过这学期的政治专题讲座的学习,我收获颇丰,如和蔼可亲的学者风度、对于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的重视,讲座人是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其语言、内容、逻辑之清晰,观点之新颖,让人叹服理性光芒的魅力,下面谈谈我对政治专题讲座的具体体会:

这学期学校对我们的政治课程改变以前政治讲座的模式,进行了有以前的围绕某个知识层面进行学习,变成了专题讲座的形式,每个课题都涉及到该学科的前沿与当前的热点问题,对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对各自专业的研究帮助很大。通过研究生政治专题讲座学习,不仅让我我了解到政治学习在生活工作中方面的应用,学习政治既是研究生增长才能、提高政治素养的重要方式,同时也为做好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使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让我们都能学习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广泛博览群书、修学储能、修身养性,提高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思想上保先进,理论上下功夫,行动上求实干,注重人格的健全、身心的健康、觉悟的提高。

作为一名党员的我,更要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改造,改正缺点,克服弱点,发扬优点。使自己人格的健全、身心的健康、觉悟的提高。同时作为一名学生的我,我们应该努力成为科学发展观的积极先行者和忠实实践者,结合自身定位,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头脑,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促进学校和院系的科学发展。作为一名研究生的我,认为随着知识层次的提高,思想上也要与时俱进。参加政治理论学习,注重学习成果的运用,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切实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让我的政治方向更加明确,思想更为活跃,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更加敏锐,面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但不会束手无策,反而使我游刃有余,灵活自如。

在面对政治专题讲座的重要性时,我时刻提醒自己要虚心学习。为学习而学习,使学习形式化、表面化、文章化,不注重学习成果的运用,那永远是毫无价值、盲目地学习。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做为一名学生应该有一种“与时惧进”的思想,否则会被远远地丢在后面甚至被社会所淘汰。在学习中,“多思考,常记些什么,写些东西”。唯有不断学习,汲取新的知识,及时更新理念,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才能永远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

通过学习,我深知作为一名知识层次有提高了研究生,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代同步,才能把自己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民族兴旺的重担。即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政治为经济服务 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各项方针政策,关心国家大事,了解世界格局,提高自己的政策水平。我将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在课余生活中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素质培养,拓宽知识面。通过这次政治专题讲座的学习,我也深刻的体会、反省,认识到了自己思想上的问题,我将不断反省自己,以十分的热情和饱满的情绪去对待工作,努力养成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提高效率,把工作尽快尽好的完成,不断的追求完美。我会牢记自己是一个学生干部,培养朴实的工作作风,真诚的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

从学术研究方面来看,讲座的价值远远超过思想政治课本身。使我充分认识到,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有多种视角去把握,理论创新的契机可能存在于用一种新的分析框架、新的视角、其他学科比较成熟的理论来理解与解释某一特定研究对象,这对于丰富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大厦是有重要意义的;其次,理论研究是对形态各异的复杂现象之后本质

性规律的一步步追问,并最终力图发现存在与现象之后最本质的规律,然后对其进行理论描述,在此基础上,寻找指导现实的可操作的理论构架。同时讲座者逻辑思路的清晰、论据的详实、表达的流畅与生动,这几个方面恰是我未来几年感觉应提高的方面,我总结为可以结合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1)发现问题的创新意识;(2)文献与知识存量的积累;(3)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4)在行文、语言的流畅方面有提高。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切实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变成谋划工作的思路,变成促进学习,促进工作的动力和源泉。

在此对老师为我们的精心培养和谆谆教诲表示感谢!

对政治专题讲座的建议

作为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索质。提高自身的教学理念.使位学生都能参与和决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一、面向全体,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为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在不同层次和起点上得到充分发展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为营造和谐、互动、高效的理想课堂。

二、激活对话。彰显教师教学机智和智慧。进行对话交流,面对面地心灵碰撞才更能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插话,发表自已的见解;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这样更要着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彰显自己的教学机智,弘扬自己的智慧。

三、合作探究,弘扬团队精神。激发他们表示自己的意见,多动脑、多思考,决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观众”。还要鼓励同学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以人为本民生为重构建和谐社会 篇7

一、去年上半年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继续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快就业再就业步伐

2007年上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3.84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63%。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1.57万人,完成年计划63%,其中“4050”人员10.16万人,完成了阶段性工作目标的102%。全省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9%,比控制目标低0.21个百分点。

一是积极推进各项再就业政策的贯彻落实。制定出台了《黑龙江省社会保险补贴实施细则》,进一步简化了社保补贴程序和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手续;与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调整了非“4050”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补贴标准。

二是全面开展就业服务工作。广泛加强了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再就业培训等方面的“一条龙”服务,面向各类人群提供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等服务,促进其尽快就业。

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和再就业培训工作。结合5+1计划,突出抓好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精心打造“品牌培训”,建立健全了培训与就业有效衔接的“一体化”培训体系,实行培训全过程实名制管理,强化以技能实训为重点的培训理念,广泛开展订单和定向培训。

四是认真做好统筹城乡就业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2006年国务院5号文件精神,围绕解决农民工工资、劳动管理、就业服务和培训、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权益保障和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等问题, 加大了工作力度。

(二)巩固和扩大试点工作成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截止2007年6月底,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到506万人、735.8万人、466.78万人、316.1万人和194.8万人。

一是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险政策。制定下发了《黑龙江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退休审批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全省参保人员退休审批工作程序,明确了审批权限和相关责任;对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历史遗留和省级统筹后的政策进行了梳理;为全省近5万名企业离休人员待遇水平进行了调整;制定并完善了2007年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方案及养老保险若干政策问题处理意见。下发了《黑龙江省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的补充意见》,对农民工不同就业形式的参保方式、缴费标准、参保原则、权益保障关系等作了进一步明确;起草了《关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的意见》,并向部分地市征求意见。与建设部门就建筑施工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工作进行了反复沟通协调,尽快将以建设项目为单位对所有参加施工的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参保范围。对部分地市、县被征地农民社保制度建立情况进行审查,并向国务院提出审核意见。

二是加大社保“扩面”工作力度。将扩面重点放在非公有经济参保上,通过加强政策宣传、部门配合联动,积极推进扩面工作,取得很明显的成效。

三是大力推进社保基金征缴工作。积极做好月申报缴费核定工作,制定了征缴计划,确保基金按时征缴到位。同时,不断改进工作方式,简化参保接续及缴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为参保缴费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进一步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一是积极推进解决企业工资拖欠工作。成立了由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栗战书任组长,副省长王东华、省政府副秘书长赵文洲、劳动保障厅厅长秦玉德同志任副组长,国资、财政等13个部门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并从各成员单位中抽调28名精干人员组成省解决企业拖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实行集中办公;制定下发了《关于解决企业工资拖欠问题的意见》和《关于企业拖欠职工工资认定范围和标准的指导性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思路以及具体措施。严格审核国企改革职工安置方案,确保国企改革工作的平稳有序。

二是深入开展劳动合同三年行动计划。深入企业指导、推行劳动合同文本,举办企业劳资人员培训班,纠正了一些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中的不签订合同、不履行合同的问题;开展创建和谐企业园区活动,大力推进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目前,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87%以上,劳动合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劳动合同内容进一步规范,劳动合同履行情况有所好转。

三是继续做好监察执法和信访仲裁工作。积极探索完善“网格化”监察模式,强化劳动保障监察信息化建设,依托“金保工程”网络,结合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价工作,建立健全了用人单位劳动用工情况信息数据库,对用人单位违法行为实现了动态监管。

四是注重抓好农民工工作的落实。充分发挥省农民工办的作用,全面落实了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加大了监察执法力度,对拒不缴纳保障金的建设单位依法严肃查处。截止2007年6月底,全省已经收取农民工工资保障金4.32亿余元。

二、当前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的矛盾与问题

一是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首先,各类亟待就业人群多流汇集,导致全省仍然呈现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就业压力极大。其次,就业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再次,已实现再就业的人员就业不稳定。二是社会保险“扩面”和征缴难度加大。三是社会保障立法相对滞后。四是劳资关系双方的矛盾日益凸显。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认真落实国务院会议精神,扎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确保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开展好就业服务工作;加强再就业培训和职业培训;推进城乡统筹就业。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强化扩面和基金征缴,巩固社保试点成果。继续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做实账户比例提高到8%;加强基金征缴,重点采取核准基数,加强预缴费管理,推行网上申报缴费,提高按时足额缴费率,规范全省建筑施工企业缴费,加大建筑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收缴力度,推广哈尔滨市建立个体劳动者结算储蓄存折的缴费方式等措施,提高工作效率和基金征缴率,保持基金增量,做大基金总量;三是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贯彻落实国务院在南昌市召开的部分省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入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市进行调研,指导三市做好试点城市的准备工作;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积极解决农民工和失地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情况审核制度。

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 篇8

1.以上两则漫画共同反映了什么?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

2.党和国家为什么高度关注这一问题?

3.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还面临着哪些困难?解决的方法有哪些?

参考答案:

1.(1)党和国家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问题。(2)①民生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是我们党工作的重中之重。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③只有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才能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发挥民力,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事业。

2.①人民群众是全面小康、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关注民生有利于调动人们的建设积极性和创造性。②有利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③有利于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④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实现共同富裕。⑤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和谐社会建设。⑥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等。

上一篇:《国防生》经典语录下一篇:新春嫁女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