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安全感与民生问题(共5篇)
社会安全感与民生问题 篇1
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发展阶段后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 它既关系到人民群众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又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民生保, 则民心顺;民心顺, 则天下安。因此, 十七大提出把改善民生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重中之重。浙江省一直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首要位置,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推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文章以杭州市为主要范例, 说明了公民参与解决民生问题的意义。
一、公民参与的定义
公民参与, 是指公民依法以各种形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决策。所谓民生中的“民”, 指的是普通民众, 即老百姓;“生”, 指的是生存、生养、生活, 而民生问题, 就是指因普通民众在生存、生养、生活方面的正当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 包括衣、食、住、行、用、教育、就业和生、老、病、死等方面的事宜。因此不难看出, 民生问题的基本定义和内容决定了现代民生问题的解决对公民参与具有极大的依赖性, 即公民参与能够有效地促进公共民生问题的解决。
当下, 中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期, 社会矛盾的多发期”, 这更是突出了基层治理的重要性。现实表明, 变革着的社会迫切需要新的治理之道。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下, 甚至在不同的城市或者社区, 实现有效治理的具体途径各不相同。杭州市“以民主促民生”的工作机制的探索, 给了我们很多鼓舞和启发。
二、杭州市在解决公共民生问题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从2000年至今, 杭州市政府每年向市民 (包括外来务工人员) 、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人大代表、企业等九个方面的参评代表发放1.5万张选票, 面向全社会收集民众对于政府部门的评价以及意见建议。2006年至今, 在各项考评和政府所进行的其他社会调查中, 发现了“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物价”等一系列民生问题 (参见表一) 。
2009年初, 杭州市委市政府在杭州日报、“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和“杭州考评网”, 面向全社会发表了一份在整合10930条民众评价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2008年度市直单位综合考评社会评价意见报告》。与此同时, 杭州市政府还把群众意见较集中、社会反响较大的几个民生问题作为政府的重点工作和整改方向, 向社会做出承诺, 并接受群众监督。事后, 政府征集市民对整改结果的评价, 并将群众满意度纳入市直单位综合考评, 形成了“评判—>整改—>反馈”持续改进的工作机制。
总体来看, 杭州市政府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的态度和工作, 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认可。在最近四年所做的关于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评价上, 杭州民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一直保持在90%以上。由《瞭望东方周刊》所做的全国性调查中, 杭州市更是连续五年成为人民幸福感最高的城市, 这不能不说是对政府工作最大的褒奖。
三、由杭州案例引起的对于全国民生问题的思考
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 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保持社会的安定、稳定、和谐。解决民生问题重点要做到:重民生、保民生、安民生、强民生、和民生。
杭州市“以民生促民生”的做法, 可以说给全国其他城市做出了榜样, 从全国来看, 各级地市的民生工程项目越来越多, 政府预算中的民生开支也在不断增加, 但是, 民生开支加大却并不完全意味着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一定会提高。只有政府决策和行政过程对民众公开, 请民众参与, 用民主的方式来办理民生工作, 切实做出政绩, 为老百姓谋利, 市民才能满意, 工作才会顺利。
可以说, 民众为了自身的利益, 积极参与到政府运行的过程中, 是民主政治的原始动力。在利益主体愈发多元化的今天, 民众参与政府治理的热情日益高涨, 杭州市政府的做法启示我们, 要想实现良好的政府治理, 就应该积极回应民众的参与要求, 将这种参与转化为政府创新的原动力, 切实保障百姓履行知情、参与、监督的权利, 共同实现社会的和谐繁荣, 保证民生事业的欣欣向荣。
参考文献
【1】《2009年度浙江省民生指数与民生评价报告》, 2009年
【2】《公民参与与公共民生问题的解决:对杭州实践的研究和思考》, 余逊达, 浙江社会科学, 2010.9
【3】《探索变革社会的新治道——杭州市“以民主促民生工作机制”调查》, 赵树凯, 赵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010.6
【4】《构建和谐社会重在解决民生问题》, 张俊领, 学者论坛, 2006.11
【5】《坚持民生优先建设人民幸福城市》, 杨卫泽, 南京日报, 2011.4
社会安全感与民生问题 篇2
论文题目: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认识 课程名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任课教师: 专
业: 学
号: 姓
名:
经过一学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学习,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新的理解,通过老师详细的讲解和查阅相关资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民生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和政府已经致力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民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民生问题的重视显得非常必要。通过对新形势下我国民生问题的探讨,为改善和解决相关问题提供相关参考。
新形势下民生问题的探究
摘要:在新形势下,民生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不仅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对民生问题的探讨显得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形势;民生问题;和谐社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民生问题的落实已经构成了文明进步的一种基本指标和重要的衡量尺度。民生问题尤为重要,如何解决民生问题是富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挑战性课题。
1民生问题的概念
所谓民生问题,就是有关国民生计、生存、生活与发展等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衣、食、住、行等这些物质需要,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民生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民生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民生涉及的范围已超出原有视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民生内涵有了新的扩展,民生思想得以进一步张扬。在当代,民生范畴已经由物质生活扩展到人们基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等重大领域,已经由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的东西,逐渐上升为政治形态及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等非物质需求层面的整体样态。
1.1 经济视角下的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首先是一个经济问题,直观地反映在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与生活的物质层面。现阶段我国民生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成员在经济上的分层现象日益明显,呈现出差距愈益拉大的趋势。在现象层面上来看,教育、就业、住房、医疗、社保等问题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一部分困难群体的经济收入。民生问题是各种稀缺资源不平等分配的结果。民生问题更是当前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过程中亟需解决的民众生存与发展、济贫与致富、平等与效率等矛盾的尖锐凸显。民生建设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某种意义上,不仅要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来改善民生,而且要在不断改善民生的过程中,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必要条件。经济发展直接影响着民众的生存生活。但是,经济发展本身并不是发展的全部,这意味着它并不能自然地解决人的发展问题。
1.2 政治视角下的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民生问题直接影响决定着社会发展进步、社会主义制度存续与否与人民民主政权兴亡成败的重大政治问题。在依法治国的现代社会,关怀“民生”,有必要关注和重视人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实现。民生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并进一步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民生问题的解决,直接体现了我们党执政能力、执政水平是否到位,执政地位是否稳固的问题;更直接与现阶段我国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是否明晰、服务是否规范运作、公共服务质量是否合格有关,不仅反映出政府执政的价值追求,还反映了政府的政治意志。因此,民生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政策操作问题,更是治国理念的体现和治国水平的检验,体现的是整个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不断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和鲜明的政治立场。回顾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无疑是一部不断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历史,就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奋斗的历史。
1.3 文化视角下的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问题,而且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息息相关。只有人的发展才是衡量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根本尺度,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就直接体现在民生的不断改善。民生问题直接与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紧密相连。改善民生、解决民生问题,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当前,只有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向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种保障体系,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发展需求,才能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和提高人民的幸福。民生离不开文化,文化是民生的需要。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重要内容。经济增长为了人民的幸福,政治善治为了人民的幸福,文化建设同样也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没有文化就不会有健康幸福的民生。当前需要做的是通过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文化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民生问题的分析
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围绕医疗住房、就业、教育、文化、收入、社会保障等领域下工夫。
一、医疗体制
人非圣贤,难免身体有恙。而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十分突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在近些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从总体上看,与我国经济和其他事业发展相比仍远远滞后,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尤其明显。另外从药品的监管,到药品的价格,再到医疗机制,始终没有走向正规。其后果就是让老百姓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事实也说明政府的监管是不到位的,医疗体制的改革是不成功的。如何完善政府对药品的监管,如何让药品的价格降下来,如何完善医疗体制,是改善这个问题的关键。目前农村开始实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二、安居工程
一个社会的和谐,最根本的是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即有家可居,有业可乐。而住房问题就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之一。诚然,就目前的社会现状而言,如果说让每一个人都有家可居,是有点奢望。但是最起码也应该保证普通百姓、工薪阶层能买得起房,能住得起房。目前虚高的房价,恰恰是因为没有遵从市场经济的结果。虚高房价的背后,是房地产开发商的超高利润。房价居高不下,恰恰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片面强调政绩所致。不论是经济学家,还是什么文化人士,必须记住的是“安居”是根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三、就业问题
百姓能有业可操、有业可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另一个根本。就业对于社会和谐、家庭稳定和个人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诸多方面问题。目前所存在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民工问题、农村孩子的留守问题等,都突出的说明了有业可乐的重要性。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如何完善和执行《劳动法》,是就业关键。农民工工资克扣问题、打工者的流动性,很多企业对临时性质的打工者普遍采用延发工资的办法,致使打工者最终要被克扣少则一月、多则数月的工资。
四、教育问题
现代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推动,人才培养要靠教育。目前我国的教育水平日渐提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的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核心问题就是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为:一是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城市教育的水平越来越高,农村教育水平则较之低了很多。在许多农村学校,一些基本的师资、校舍和教学器材都不能得以保障;二是区域教育之间的不公平。东部某些地区和大城市的教育水平己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而西部贫困地区还在努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三是学校教育之间的不公平。地方政府财政倾向于投资重点学校,而非重点学校则因投入少,教育质量普遍偏低。四是不同社会群体教育的不公平。如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教育之间,女性教育与男性教育之间,贫困家庭学生与富裕家庭学生教育之间,都或多或少存在不公平现象。可见,在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己经刻不容缓。其次,现在教育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重视学知识,而忽视了学做人。学生所学,首要在学做人,其次才是学知识;老师所授,首要在于教做人,然后才是传知识。做人的根本是从遵守规则做起,是自觉的遵守社会的公德和公则,是遵守国家的法律。
五、文化建设
思想文化的水平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这恰恰是我们的软肋。衡量思想文化水平高低的尺度,不在于是否荣获了诺贝尔奖,也不在于是否荣获了奥斯卡奖;衡量思想文化水平高低的是人民的文化修养水平,是人民的道德素质水平,是人民的文明程度。思想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就会带动各种形式的艺术繁荣,就会带动人民文化修养水平的提高。所以说,思想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国家进步的动力。
六、食品安全
国家固然有监管的责任,政府的确也有整治的义务,但食品安全的问题大多是因为我们中的所谓“人民”造成的。从这个意义说,我觉得悲哀,觉得是一种耻辱。为了绳头小利,而相互残害着。对食品安全的的治理如果仅仅靠国家和政府的努力是永远不会得到改善的,全民必须有不挣黑心钱、不挣丧良心钱的素质。往往那些施害者,同时又是另一种食品的受害者,我们的食品安全就是这样一个耻辱的恶性循环。我们在责怪这个社会的时候,也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
七、贫富分化
富者穷奢极欲,穷者苦于生存。这样的现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分配不公,是因为富者的剥削,是因为富者的不道德资本,是因为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是因为穷者的根本利益未受到保护,是因为垄断行业的强取豪夺。一人先富并未带动多人富裕。贫富分化现象如此之严重,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一面镜子,它照亮了每个人的心。国家如何完善税收制度,如何调整分配制度,如何提高社会保障,是解决贫富分化的根本。
八、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的责任。污染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一些地方政府的腐败,根源于地方政府错误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国家和政府要把污染源堵住,把好审批关,把好监管关,我们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局面。同时保护环境也要有一个全民意识,每个人都应该把保护环境、爱护环境作为自己的责任。
3关于改善民生问题的思考
国家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现阶段的民生问题,已不再是简单的衣、食、住、行问题,而是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这就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民生问题。民生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人民安居乐业,自然社会就不会有如此严重的贫富分化,社会治安也就能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良好的教育机制,重视思想文化的建设,人民的文化素质、文明素质就会得到提高,自然就会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就能以法经商、以则做人。因此关注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开始。
改善民生,要建设绿色生态家园。当今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着人与自然的冲突,如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自然灾害等。如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获得长足进步,但是,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不容忽视。
改善民生,要建设人文精神家园。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生活日趋多样化,社会意识更加多样、多元、多变,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日趋旺盛,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因此,改善民生,要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得失、分清是非、明辩善恶提供标准,是改善民生的精神食粮,在引领社会风尚中作用不可替代。
改善民生,要建设文体康乐家园。现在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渐多起来,文娱体育活动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但现状是,城市文体活动设施相对齐全,广大农村文体活动相当缺乏。因此,改善民生,要从和谐文化建设入手,广泛开展文娱活动,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广泛开展体育活动,丰富群众生活,增强人民体质。
改善民生,要建设安宁幸福家园。改革开放30年,城乡人居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大量存在。因此,改善民生,要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时化解各类矛盾和纠纷,消除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完善综合治理工作网络,建立群防群治体制,为百姓创造安宁的生活环境。
改善民生必须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经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前提基础,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目的,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和支撑。
改善民生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而且发展很不平衡。因此,解决民生问题,既要积极进取,尽最大努力加快社会建设,抓紧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突出问题,又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不能要求过高过急,量力而行。
改善民生要使社会事业和服务产业相互促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一要靠增加投入,二要靠深化改革;不增加投入,社会事业难以加快发展,不深化改革,增加投入难以发挥有效作用。要充分发挥投入的有效作用,既要扩大公共服务的供给总量,又要大力调整供给结构,特别要注意向农村、向困难地区、向中西部倾斜,努力改变公共设施分布不合理状况。正确处理社会建设领域中事业和产业的关系,以事业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事业,逐步形成社会事业和服务产业相互促进,蓬勃发展的局面。民生问题新的发展
近年来,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民生问题有出现了一些新的困扰着老百姓生活的问题。
首先,收入差距会继续拉大吗?近年来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了,“不均”变成了“不公”,“只患不均”也变成了“只患不公”。那么,以后如何在这一问题上有所作为、有所起色,社会财富的能否在新的时期里朝着有利于民生的方面分割,那些在社会财富分配中被边缘化的群体,能否不再被边缘化。
第二,楼市调控还会继续吗?现在出现最热的一些词就是房贷、房奴等。房款为何一直居高不下,楼市调控还会继续吗?还有决心和信心让高房价降下来吗?而更让公众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政府能够在保障性住房建设和遏制炒房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和行动吗?很显然,对普通百姓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来说,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遏制炒房的力度远比单纯地控制房价来得重要。
第三,通货膨胀会来吗?物价上涨,不仅让百姓深受其痛,也让政府伤透脑筋。更重要的,物价的快速上涨,CPI突破年初确定的控制目标,让公众的通胀预期大大增强,让公众对新的一年是否会爆发通货膨胀充满了忧虑。控制物价上涨、遏制通货膨胀,尤其是遏制生活必须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就是最大的难题之一。而物价问题,显然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 十七大报告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 中国民生问题政策解读 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3] 崔青青.改善民生:以人为本为首要[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2).[4] 嵇明.关于民生财政的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1,(19).[5]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482.[6] 崔惠民,张厚明.公共财政走向民生财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11,(6).[7] 孙洪敏.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民生解读[J].行政论坛,2011,(3).[8] 陆晓文社会建设:世界经验与中国道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9] 曹文宏.民生问题的政治学解读:一种民生政治观[J].探索,2007,(6).[10] 郑功成.国家发展的核心使命:保障和改善民生[J].行政管理改革,2011,(8).[11] 周明海.民生政治视域下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功能与对策[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2).[12] 王太高.民生问题解决机制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8, [13] 崔执树,施光跃.民生问题的解决与政府管理的创新——基于治理理论的视角[J].兰州学刊,2010(3).[14] 覃瑶.保障和改善民生:公共政策的合理价值选择[J].理论前沿,2009,(24).[15] 王越芬,张传辉.从体制机制入手保障和改善民生[J].学习与探索,2011,(4).[16] 宋晓梧.加大投入和深化改革并举——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行政管理改革,2011,(8).[17] 方小教.民生制度工程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着力点[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5).[18] 沙占华.公共服务视角下的民生问题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4).【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高等出版社
社会主义民生问题的二重探讨 篇3
摘 要: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注重研究和谐社会和民生问题的相互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完善民生问题的重要体现,民生问题越来越被重视。基于对中国民生状况的分析,从民生思想的构建到民生效益,更进一步对民生问题加以研究。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是:建立健全民主机制;注重社会公平;多方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民生问题;和谐社会;民生效益;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D66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003-02
民生问题被重视,被推向社会大众,这足够说明民生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经济发展上不去就没有充足的物质基础来保障民生问题的解决。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护社会安定、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其次,教育、就业、医疗、卫生、安全和住房被人们所关注。在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上,党和国家适时调整战略“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千方百计促进就业”,体现出新时期国家机关重视民生问题,将民生问题摆在现实高度上进行讨论,同时也明确了新时期民生建设的相关内容。第三,致力于“改善民生、共建共享”工程的建设。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但民生问题阻碍经济和社会的有序健康发展,问题日益突显,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的问题。因此,当今中国民生问题是一个全面深入的问题,对民生的解读其因果关系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一、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缺乏公共服务意识
目前,构建和谐社会主要的制度障碍之一是公共产品服务的短缺,这在一定程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使得社会发展不均衡,成为阻碍民生发展的大问题。公共服务利益趋同化导致不平等性,加剧了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阻碍民生的发展。实践证明,通过调整公共服务机制,完善服务,增强服务机制有效性,使之与普惠的公共服务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真正解决民生问题使其得到缓解,惠及人民使其享受到改革开放及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二)社会公共政策短缺带来的民生问题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体制机制变革和社会变迁,复杂的社会问题已经显现,将来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甚至诱发社会冲突。对此,中国需要有更加积极的应对政策,来解决公共服务欠缺广大人民群众期盼解决的民生问题。进行广泛、深入、全面的研究,提供相应的政策选择,真正将民生问题落到实处,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三)传统的政府重经济增长而轻民生的片面发展理念
在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管理理念下,政府片面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视人才利用,这使得很多地方政府都将资源和能源主要用于发展经济建设。教育、公共服务、卫生、文化等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投资,并成为经济发展的短板,造成社会发展滞后,使得民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发展方式制约发展现实等的问题。
第一,重经济效率与经济利益而轻社会公平。对效率优先政策的过分强调带来民生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已经采取了在体制和政治机制的协调配置的这样一种完善的措施,基本的优质资源能够得到开发和利用。利用“效率优先”的发展战略一些人先富起来了,使得产生一种结果就是收入不平等和分配不公平。多年的“效率优先”战略,“公平”和“效率”已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并逐渐上升到社会这一重大领域。“效率”是评估政府工作人员办事效率的有效性。其有效性越强,效率就越高,现在效率已经发生变异,已经由以前的为民办事转变成为己办事,腐败现象较为突出,平等、公正、正义等价值观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甚至抑制。
第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对共同繁荣的倡导有滞后性。一部分人先富,运用的是资本主义思想,我们共产主义倡导的是共同致富,因此,这样的行为在当时是有效的,但在当今社会下,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因此要改变以往的思维,将社会公平进行到底。
第三,重招商引资而轻劳工权益保护。在许多地方,考核地方管理的首要目标就是看其地方投资的多少,同时也有劳工权益的维护,但这是不够的,即使在劳动权的费用,以吸引投资者,劳动关系不协调,不和谐的状态。最后,民生问题的重点是继续向少数人倾斜,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还是经济发展成果共享;是继续做好行政资源个别人独家垄断,还是让社会生产变得更加有效。国有经济的干预与人民的意识、政府引导回归统一标准提供公共服务,高效的管理,事实上,这对民生的问题有决定性的影响对民生问题造成一个大的波动。建立和完善新体制需要一个过程,经济和社会生活会增加社会和民众之间矛盾的。用切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眼光,以及科学发展态度,迎接新的挑战,它也必将会越来越多。民生问题延续到今天,变成一个社会性的大问题,直到今天需要反思社会发展状态以及社会现状问题不仅仅在于民生问题,也包括了民生在内的经济结构变革、政治制度完善、法治建设的多方面思考的问题。只有整体社会的发展才能看到社会本身存在的问题,才能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案来解决民生诉求和利益诉求。
(四)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展的失衡
经济和社会结构失衡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在过去3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家之间的社会发展失衡体现在:经济发展模式上采取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模式,造成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进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制机制在结构中越来越受到轻视,国家政策倾斜于城乡建设,重视城镇发展,而忽视乡村建设,重点的广大农村方面的投资相对较小,城市间区域发展相对缓慢,这就造成了城市和农村的不同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重东部地区发展而轻西部地区发展。改革开放之初,东北部大开发,使得东部迅速崛起。东部崛起,西部落后,最终成为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的大问題。
二、当前解决我国民生问题的对策
(一)解决民生问题要建立健全民主机制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主要是为了解决人们的服装、食品、生活需要,如食物和衣服的基本问题,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民生方面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层级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得到人民的重视。目前,我们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但也有矛盾,伴随着人民利益结构的调整,不同利益诉求的激增,人们认识到生活需继续改善,从以前的食品和衣物的民生需要到目前高水平的现实需求,这些变化意味着时代的发展。政府着力想对策,对人民群众提出的问题进行改革,关注弱势群体的声音和公共政策的发展。为了提高基层民主制度,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表达自己的诉求我们都积极采取办法加以改善。我们完善决策程序听证制度,保证公正、公平时期民众有一个平等的机会等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完善机构建设,有话语权,参与权,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二)解决好民生问题要注重社会公平
中国的收入差距过大,富人和穷人有着不可否认的差距。收入分配制度在一定利益共同体中如何分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最紧迫的问题。它影响了公众创造需求的实际动力,限制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加剧社会不和谐因素的产生。缩小贫富差距、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注重社会公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正义的保护政策措施。在国民财富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分配,摆脱贫富差距,防止引发民生问题。还调节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弊端,调整分配收入差距,进一步改革税制进一步改变税收力度,包括税制改革和税收的增加高收入人群的管制,调整的力度。财政政策可以有效地调节,减少收入差距。
(三)解决民生问题要多方促进就业
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它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面对和积极应对长期挑战以解决这些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利益诉求。多方促进劳动者就业等一系列措施,其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缓解我国的就业问题:多渠道,多模式,以增加劳动者就业人数。把就业机会相对较大、中小企业和就业在市场等一些专门的服务机构纳入到就业平台中来,在多方协同配合下使其成为经济发展和改变民生增加就业的主渠道。
(四)解决民生问题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与发达国家相比,社会保障在我国目前的水平仍然较低,覆盖面需要进一步增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服务制度的完善,社会保障的作用不仅要体现出自力更生原则,又要体现出有足够的资金以备将来使用的居安思危意识,在风险真正来临时能够有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民生问题的研究意义
首先,民生问题的宏伟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拥护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努力奋斗。在人们的生活发展的历史过程,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过程中,充分发挥党和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民生的持续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最好诠释。实践证明,只有情系民生,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中国的社会文明、繁榮、富强、和谐才能够得到发展,小康社会才能够实现。
其次,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和社会关系人之间利益的优化,生产关系的社会关系条件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协调,弱势群体的生活条件改善等丰富的改进,以达到平衡,完善的营销体系,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国家民族的共同繁荣。
最后,巩固执政党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民生。在长期执政的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强大的后盾力量,以人民为基础才能改善和发展民生。只有发展民生,改善民生,关注民生在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上下功夫,继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群众基础才能真正把民生问题落到实处才能充分体现执政党模范作用。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确保我们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发展的历史任务才能真正实现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谋福祉的社会主义价值,才能代表人民管理国家,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
四、结论
总之,为了确保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重视民生,改善人民生活。一步一步,有计划地开展民生工作。
参考文献:
[1]左铁墉,冯之浚.德国循环经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马海涛,等.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3]高培勇.公共财政:经济学界如是说[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浙江省财政税务科学研究所,浙江省衢州市人民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财政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关乎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 篇4
一、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原因
1. 自然环境。
食品的生产原料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大气。大气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或由其转化成的二次污染物, 使大气中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的现象。长期暴露在污染空气中的动植物, 由于体内和体外污染物增多, 可能造成其生长发育不良, 甚至发病或死亡, 人类食物来自动植物, 因此也影响了食品的安全性。
(2) 水。水污染主要源于工业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 水污染直接影响食品的质量。1956年, 日本的“水俣病”事件, 最终确认是由含汞废水所致。由于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汞, 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 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 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
(3) 土壤。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 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 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 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 通过“土壤→植物→人体”被人体吸收, 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 就是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农用化学品的不当应用 (如化肥、农药等) 、重金属及残留农膜。土壤污染对植物造成危害, 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2. 食品包装材料。
近年来, 包装材料污染食品事件不断发生。例如:在餐饮业广泛使用的聚氯乙烯塑料, 这种塑料残存的氯乙烯单体会引起被称为“肢端骨溶解症”的怪病。美国早在1975年就禁止使用聚氯乙烯塑料包装食品和饮料。2007年12月31日, 我国政府颁布“限塑令”———“自2008年6月1日起, 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 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在保定的大型超市, 如大润发、惠友超市等, “限塑令”执行的很好, 但集贸市场及小型商店根本不理会国家政策。
3. 运输。
在食品运输过程中, 由于运输工具不洁、运输人员操作不当及食品混运等均会引起食品污染。2007年9月24日, 四平车站的一个集装箱发霉, 现场发现, 集装箱内挂面有60%水湿、80%外包装出现霉斑。追查原因是由于该批挂面在始发站没有及时运出, 逾期到达。
4. 人为添加物。
食品安全问题除了受到上述非主观意愿因素外, 很多情况下是不法商贩在利益的驱使下干的。他们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以图暴利。
二、防止食品安全事件再度发生的措施
1. 减少污染。
为了有效地减少和消除因化学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 人类正在努力开发和推广绿色化学。绿色化学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利用一系列的原理和方法来降低或除去化学产品设计、制造与应用中有害物质的使用与生产, 使所设计的化学品或过程更加环境友好。
2. 政府部门。
(1) 健全法制。在日本, 每种产品都有自己的“身份证”, 根据“身份证”号可以查找产品的相关信息 (产地、使用农药品种及次数、收获时间、生产者的信息等) , 这对生产者进行了严格约束。我们国家也可借鉴这种追溯体系。作为人口大国, 国家每制定一个法规, 都应从人民利益出发, 逐步健全法制。
(2) 严格执法。要切/实保护好食品安全, 不仅要有法可依, 更重要的是执法必严。一旦出现食品安全事件, 对不法商贩要严惩不贷。另外, 政府部门应不断加强食品安全执法部门的队伍建设, 增强处理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能力, 以保证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3. 商家。
商家在追求剩余价值的同时, 还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 严格守法。第二, 努力提升社会道德良心水准, 把社会利益放在首位, 不为自身获利而害人。第三,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严格把关, 努力生产出适应大众需求的合格产品。
4. 消费者。
消费者是直接受害者, 首先, 增强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 提高对食品质量的眼力, 积极用正当的手段和法律来保护自身利益。第二, 消费者不要盲目追求产品的外观、新奇, 实用性才是商品最重要的价值。另外, 当消费者拿到一件商品时, 在现有知识及经验的基础上做出判断, 如果觉得有问题, 应该到当地相关部门进行检验, 学会维权。
三、结语
当今食品安全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只有各国各界力量均参与其中, 共同努力, 才能有效减少污染, 维护食品安全, 促进人民健康。
参考文献
[1]佚名.水俣病事件[J].世界环境, 2009 (3) .
[2]杨金田, 谢德明.生活的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3]李亚军, 刘锐, 霍洪丽.三起铁路食品运输污染案件的调查处理[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8, 24 (4) .
申论:社会民生之医疗问题 篇5
(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不能变:一是坚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不能变,不能盲目照搬外国的发展模式;二是坚持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不能变,医疗卫生机构不能变成追求经济利益的场所;三是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居民初级卫生保健权益的责任不能变。
(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分类管理,加快发展社区、农村医疗服务,构建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改革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从源头上抑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改变“以药补医”的状况。
(四)依法行政,实施行业监管,加大医疗乱收费的查处力度,规范服务行为,提高管理水平,改善服务质量,保证群众医疗安全。
(五)进一步加强医院管理,严格收费管理,改善医疗服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继续在卫生系统深入开展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认真查处红包、回扣、开单提成和乱收费等违法违纪问题,建立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惩防并举的纠风工作长效机制。
(六)建立适合中国特点的新型医疗保障体制。